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2023-03-20 21页 doc 166KB 0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177944

20余年电工实际工作经验,目前在国企担任电工工程师

举报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PAGE-50-PAGE-1-外国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巴比伦的教育一、苏美尔的教育1.“泥板书”:古代生活在两河流域的人们将粘土和水调匀,制成大小不等的泥板,作为“纸”使用,并将字写在上面,然后再把它晒干或烧干,这就成了所谓的“泥板书”。最早的泥板书出现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所在文献往往有几块到几十块泥板组成。它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的智慧。3.“泥板书舍”:是古巴比伦苏美尔人创办的学校,由于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学生做练习或作业也是用泥板,故将学校称为泥板书舍。在泥板书舍中,负责人称为...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PAGE-50-PAGE-1-外国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巴比伦的教育一、苏美尔的教育1.“泥板书”:古代生活在两河流域的人们将粘土和水调匀,制成大小不等的泥板,作为“纸”使用,并将字写在上面,然后再把它晒干或烧干,这就成了所谓的“泥板书”。最早的泥板书出现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所在文献往往有几块到几十块泥板组成。它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的智慧。3.“泥板书舍”:是古巴比伦苏美尔人创办的学校,由于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学生做练习或作业也是用泥板,故将学校称为泥板书舍。在泥板书舍中,负责人称为“校父”,教师称为“专家”,助手称为大兄长,学生称为“校子”。第二节古代埃及的教育HYPERLINK"http://jpkc.snnu.edu.cn/FED/files/FED/Course2/images/A1007003MI0022.jpg"\t"_blank"一、古代埃及的学校1.宫廷学校;是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国王法老在宫廷里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收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2.僧侣学校:古埃及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注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教学内容主要有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培养能力优而水平高的人,寺里收藏了大量图书,为要求深造的青年提供方面。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一种学校,训练一般的能从事某种专业工作的官员,修业期12年。4.文士学校:古代埃及用来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的学校。这类学校的教学程度较低,教学内容以书写、计算为基础,还包括公文写作、拟定、财会等实用知识。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较宽,修业年限有长有短。古埃及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写在纸草上。第四节古代印度(天竺国)的教育一、婆罗门时期的教育1.古儒学校: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在古代印度出现的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均系婆罗门种姓;儿童入学须经古儒考验;他们声称不收学费,实则接受家长的赠礼;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中,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师严而道尊,采用体罚或恩威并重的方法;利用年长的儿童充当助手协助教师把知识传给一般儿童。二、佛教教育2.“比丘”:即僧人,古印度佛教寺院里的僧徒学习12年后经考验合格者,叫做“比丘”。他们多数离寺回家,少数人继续留寺,再修习10年后,担任寺中的僧侣职务。3.“比丘尼”:古印度的女僧在尼庵学习完毕后成为“比丘尼”。第二章古代希腊的教育第一节古风时代的教育斯巴达的教育斯巴达的儿童属于国家的财富,不过7岁以前由母亲养育,称为“母之子”。男孩满7岁即离开母亲入国立的公共教育场,接受军事体育训练。称为“国之子”。教育目的:培养勇猛善战的人1.“五项竞技”(“五项运动竞技”):是古代斯巴达人军事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即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和角力(摔跤)。2.特点:[1]鲜明的阶级性,只有奴隶主子弟才能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平民和奴隶的子弟则不能;[2]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内容和方法均受政治目的制约;[3]偏重军事体育教育,五项竞技、军事游戏和训练是最主要的项目,文化知识的教育没有地位;[4]教育是国家的事业,由国家监督管理,实行免费教育;[5]重视女子教育。(目的:可以生育健壮的婴儿;在男子出征时,可以保家卫国。)[6]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把奴隶主的后代培养成为身体强壮、忍苦耐劳、遵纪守法、勇猛善战的武士,教育方法采取严酷的锻炼和训练。雅典的教育雅典教育的特点:1.教育具有阶级性;2.重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不仅重视体育训练也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3.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4.忽视女子教育;5.教育目的:培养具有健美的体格,高尚的情操,广泛的文化素养,发达的智力,多方面的兴趣,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和商人,即“身心既美且善”的公民。教育目的:通过体、智、德、美诸育,培养具有健美的体格,高尚的情操,广泛的文化素养,发达的智力,多方面的兴趣,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和商人。考研题解1、教仆:古希腊雅典侍侯和陪伴奴隶主儿童学习的奴隶。希腊文原意为“儿童的指导者”。大多为仪态端庄、有文化的年老奴隶。其职责为:儿童上学往返途中为其拿写字板、七弦琴、竖琴等学习用品,并监督儿童的行为,儿童在校学习时,守候在身旁伴读;儿童回家后,帮助复习功课,指导言语举止,应对礼仪。伴随儿童从7岁人雅典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直至16岁人国立体育馆为止。2、修辞学校:古代雅典的最早的高等学府,由智者伊索格拉底于公元前390年创办的,主要讲授修辞学、哲学、自然科学、天文学等。他对发展希腊的文化科学起了很大作用,对以后的欧洲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5、士官团(是古代雅典的一种国立高等军事学校,培养军事领导人。年满18岁的青年从国立体育馆毕业后可升入士官团深造,在这里学生宣誓效忠国家,服从政府极为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作战。)6、斯巴达、雅典教育的比较(华东师大2000研)雅典的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但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同,因而教育体制也彼此各异。其区别主要是:(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遵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而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2)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则竭力培养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3)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由国家为7岁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程度不齐,流派甚众,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4)教育内容不同。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园则提倡水平较高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辩。(5)教育方法不同。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6)师资队伍不同。斯巴达的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隶主阶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时由执政官予以训诫。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为数众多,招揽人才不限国籍。第二节古典时代的教育一、“智者”的教育活动1“智者”:古希腊的职业教师。“智者”原指古希腊的哲学人,后泛指有智慧、有能力、技艺超群的人。公元前5世纪的后半叶,“智者”一词才获得了特殊的含义,成为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一部分人的专有名称。这些职业教师适应社会民主政治活动的需要,向青年人传授辩论的艺术,即雄辩术。2、教育主要内容和思想特征:教育主要内容:三艺:即文法、修辞学(雄辩术)和辩证法(哲学)。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3、代人物:普罗塔格拉、高尔基亚、普罗迪克斯等等。第四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年生于希腊的政治、文化中心雅典,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其门徒柏拉图、徒孙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哲”。*一、教育目的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他高度评价教育在造就人中的作用。在他看来,禀赋差的人固然需要教育,即使禀赋好的人也应接受教育,否则会使人变得难以驾驭。*二、德育论1.实践的哲学——道德2.寻求道德的一般3.教人学会做人4.智慧即德行,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6.守法就是正义7.身教重于言教*三、智育论要求掌握广博而实用的知识。苏格拉底除传授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的各种实际只是以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学习这些科目的目的在于实用,而不在于纯理论的思辨。四、“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一生主要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事业,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主张。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1)“苏格拉底法”的主要内容“苏格拉底法”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2)“苏格拉底法”的意义“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种方法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但这种方法只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万能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它有其局限性,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第五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事迹、著作阿卡德米学园: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近郊创建,讲授哲学和科学。教学方式采取讲演和对话两种。学园是西方最早的教学机构,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著作:《理想国》和晚期作品《法律篇》 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世界观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理念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柏拉图认为,宇宙的本原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性的理念。在他看来,理念是独立存在、永恒不变、完美无缺的真正的“实体”,它是变幻无常、生灭不定的现象世界产生的根源。超越现实,先天存在的理念世界是本体,是第一性的,而现象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阴影或摹本,是第二性的。2、认识论——“学习即回忆”柏拉图断定,知识是对理念世界的认识。因为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实的、完美无缺的,所以只有认识理念世界,才能获得可靠的、真实的知识。比如,只认识到现实世界中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没有认识到理念世界中的美,这只能说有了美的意见,而不是有了美的知识;而只有认识到美的理念,才算有了美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必须学习认识理念世界。柏拉图说,学习就是回忆。在柏拉图看来,作为人的组成因素之一的灵魂,是先于肉体而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的,对理念世界的一切早已有了认识。但灵魂投生到人体之后,由于肉体的玷污、情感的干扰,灵魂将知识全都忘记了。为了重新获得那些原有的知识,就需要学习。而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3、人性论柏拉图依据其理念世界的金字塔,了一个由执政者、卫国者和生产者组成的等级森严的“理想国”。由神用金子创造的极少数执政者,即哲学家,灵魂中理性部分最强,具有最高的美德——智慧,最适于担任国家的最高的统治者,是社会的最高等级。人数稍多的卫国者,是神用银子造的,意志在灵魂中占主要地位,富于勇敢的美德,他们的天职是防御敌人,保卫国家,是社会的第二等级。为数众多的手工业者、农民和商人,是神用铜铁造出来的,他们的灵魂中最主要的是情感,具有节制的美德,最适于生产物质财富,供应前两个等级。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不属于上述三等人中的任何一等。柏拉图认为,在一个国家中上述三个等级如果各守本分,各尽其职,国家就会和谐一致,实现“正义”或“公道”的原则。三、《理想国》中的教育观1.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工具,培养哲学家是教育的最高目的(1)柏拉图高度估价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陶冶德性,实现理想国的唯一手段。他认为,人们灵魂在理念世界中所获得的理性和美德,由于降生时和肉体结合受到剧烈刺激,出生后又为情欲所蒙蔽,因而失去了效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先天的理性和德性发展起来。(2)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柏拉图把发展理性,培养执政的哲学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武士的培养次之,而农、工、商的训练则放在最轻微的地位。在教育目的上明显地反映出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贵族性质。(3)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2.国家控制教育,实行统一学制  (1)教育既然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而,柏拉图吸取了斯巴达的经验,强调教育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由国家严格控制。他提出,应当由德高望重,理性发达的人担任教育首长,领导一切教育事宜。  (2)国家领导教育,学校必有定制。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3.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1)柏拉图强调教育应从小抓起,甚至提出了胎教问题。依据他的规划,国家应厉行优生优育政策。(2)白羊毛理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第二天性,正如白色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就不会退掉。4.提倡“寓学习于游戏之中”,反对强迫学习3岁以前在育儿所,3~6岁的幼儿则集中到附设于神庙的公共游戏场中接受教育。游戏场以游戏为主,因为游戏是儿童天性所需要的。但游戏的内容、方法必须慎重选择,不应轻易变化,以免形成儿童“厌旧喜新”的心理。游戏场还进行音乐、唱歌、听故事等活动。柏拉图重视歌曲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的曲调应是欢快、奋发、高昂的,以便培养儿童坚毅、快乐、勇敢的性格。对儿童讲述的故事应慎重选择。5.提倡节制,以理性灵魂来控制非理性灵魂人有三种灵魂,即位于头部的理性灵魂,位于胸腔的无畏灵魂和位于腹部的情绪灵魂。前者不朽,后两者随躯体死亡而消亡。第六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事迹*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年)生于希腊北方的殖民地色雷斯。公元前367年,年青的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入柏拉图学园学习,师事柏拉图二十多年。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我师,但是我更爱真理。  吕克昂: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的一所哲学学校。二、灵魂论与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①表现在营养和繁殖上的植物灵魂;②超越各种植物的特性而表现在感觉和愿望上的动物灵魂;③超越各种动植物的特性而必须在思维或认识上的理性灵魂。亚里士多德指出当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时,人就成为人。为了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必须实施三种教育,即为了身体和生理的体育,为了控制非理性灵魂的德育,以及为了发展人的理性的智育。三、伦理思想1.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高目标。(高官厚禄高学历不一定幸福,享受生活施放自我)2.美德即“中道”,适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中道在两个过错之间,一是过渡,一是不及。3.中庸,无过之无不及。 第三章古代罗马的教育第一节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一、共和早期的教育1、教育宗旨: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主要是农夫和军人。2、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学校,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7岁前的教育由母亲负责。7岁以后,父母分工负责,父亲教导儿子,母亲教导女儿。父母虽分工不同,教育的内容不同,但采用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都采用“做中学”的方法,即观察和实际行动。知识的学习并不占主要地位,罗马人极其重视道德的培养。3、教育内容和教材:早期的罗马人有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孝道、勇敢、果断、节俭等,这些成为对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公布后的“十二铜表法”成为儿童必读的教材。通过它,儿童得以学习法律知识。二、共和后期的教育共和后期存在着两种平行的学校系统。一种是外来的以希腊语、希腊文教学为主的希腊式学校;另一种是产生较晚的罗马人自己的拉丁语学校。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希腊化的教育内容占据主导地位。1.初等教育共和后期的初等教育机构——虽然存在,但却不受社会的重视。儿童7岁入学。小学教育内容极其简单,以道德格言和“十二铜表法”为主,涉及基本的读写算知识。教学条件极其简陋,学生没有课桌,写字时,将一块腊板放在膝盖上,用一枝象牙状的尖笔在腊板上书写。小学教师的报酬很低,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因而很少有希腊人愿意办这种学校。它的生源主要是平民的孩子,奴隶主和贵族的子弟不进入小学学习,而是由家庭教师在家中为其传授必要的知识。2.中等教育中等教育机构有两类:希腊文法学校和拉丁文法学校。学生入学年龄在12岁左右。教育内容以文法和语言为主,希腊文法学校传授希腊语和希腊文学;拉丁文法学校传授拉丁语和拉丁文学,主要是西塞罗等人的作品。3.高等教育共和后期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修辞学校。它直接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高级官吏和演说家。学生16岁入学,学校教学内容很丰富,有修辞学、辩证法、法律、数学、天文学、几何学、伦理学和音乐等。和中等教育一样,存在两类学校——希腊修辞学校和罗马修辞学校。修辞学校比文法学校在时间上要晚得多。它的教师都是当时有名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第二节古代罗马的教育思想在古罗马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是西塞罗和昆体良。西塞罗是共和后期的教育家,昆体良是帝国初期的教育家。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1、生平与著作: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年——前43年)是位杰出的散文作家和才干超群的政治家,也是雄辩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其著作《雄辩学》是古代有关雄辩教育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雄辩家教育的内容:1.要有广博的知识2、要在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3、要有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4、关于雄辩家的培养方法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一)生平昆体良(公元35年—公元95年)出身于西班牙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公元1世纪70年代初,帝国设立由国家支付薪金的修辞学讲座,昆体良是首任受聘者,被称为“雄辩术教授”。50岁时,专心于著书,写出了长达12卷本的《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系统著作。(二)论教育与天赋昆体育对教育的作用抱有极大的信心,怀有很高的热情和期望。他说:“天生畸形因而愚鲁不可教的人是很少很少的。”一般的人都可接受教育,但人的心性各异,如何进行教育,就要了解和研究儿童的心性。昆体育认为,人的禀赋不同,教育的方法也应不同。(1)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并据此进行教育和教学。(2)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三)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他很重视道德在雄辩教育中的地位,认为它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昆体良认为,雄辩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雄辩家的德行如此重要,应加强对他们的道德的培养。昆体良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教育起着更大的作用。主张学校向学生开设道德原理。(四)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孰优孰劣的问题上,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在道德方面,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但相比而言,在家中则易出现溺爱、娇惯的现象;而且家中不良的风气也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不能把家庭教育理想化;而学校教育则可以避免这些不良现象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校教育还有诸多优点。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儿童的头脑;儿童在学校学习可获得同学的友谊;学校可以给儿童各种人们称之为常识的东西;学校可以养成孩子适应公共生活的习惯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能力。一个雄辩家是一个生活在公共事务中的政治活动家,这种生活特点不是从小在家中离群索居的儿童所能适应的。(五)论学前教育(1)昆体良很重视早期教育,主张在儿童刚能说话时就应开始智育和德育。昆体良认为虽然7岁前的儿童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但学习总比闲着好。而且,儿童虽然学的不多,但记得牢,所学的东西终身有用。由此,他得出结论:凡是儿童应该学习的东西都要早点学。(2)昆体良否定超常儿童的存在,不期望儿童成为早熟的儿童,认为“早熟的才能鲜有结好果者”,早熟的儿童只是把刚学到手的东西受虚荣心的驱使而拿出来向别人炫耀,他们所拼凑的文章是言之无物的东西。(3)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双语教育。主张先学希腊语后学拉丁语,而后两者同时并进。(4)教学方法:保护好奇心—快乐教育。(六)教学理论1.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在教学组织上,他提倡集体教学。从他的思想中可以窥到班级授课制的萌芽。他曾提到“班级”这个组织形式;他说,根据一些教师的实践,把儿童分成班级,按照他们每个人的不同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虽然如此,但这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班级教学形式。因为在当时,实施班级授课制的条件还不具备。2.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他认为一个合格的雄辩家必须有宽阔深厚的基础知识,拟定培养雄辩家的学科,其中包括文法、修辞学、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等。3.关于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教学方法4.学习和休息交替提出应该让学生休息,防止过度疲劳。游戏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但休息应有个限度,因为过度放纵的休息,容易形成贪玩、懒惰的坏习惯。5.对教师的要求(1)德才兼备的,既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雄辩术,又教学生做人。(教书育人)(2)宽严相济。他应当严肃而不冷酷,和蔼而不纵容。因为冷酷会引起学生的厌恶,纵容则招致学生的轻视。(3)有耐心、多勉励少斥责,奖惩注意分寸,既不能吝啬表扬,也不能滥用惩罚。(4)教学艺术,教学应当简明扼要,深入浅出。(5)注意儿童在能力、资质、心性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三、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354-430年),教父哲学的代表,作品有:《忏悔录》《上帝之城》《导师论》《关于基督教教义》。主要观点:1.上帝创世论:上帝创造人和万物,上帝即真理,真理即上帝。2.教权之上论:神的意志的代表,权力滋生腐败-虚无、贪财、无知3.禁欲主义:远酒色。理性与人性如何协调?S曲线运动,中庸,金盛祥教授看靓妹与众不同。4.善与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原则)5.原罪说:七原罪:骄傲、贪婪、贪食、贪色、嫉妒、懒惰、暴躁.第四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基督教教育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欧洲历史上,标志着以希腊罗马为顶点的奴隶制社会的终结,此后,修进入封建时代。其中。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之前的这段历史,称为中世纪。一、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一)修道院学校(僧院学校)性质:西欧中世纪教会主要的教育机构。生源:学生都是贵族和僧侣子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充当僧侣的儿童,称为“自愿献身者”,一律住校,故又称“内学”或“内舍生”;另一类是不准备当僧侣的,称为“外来者”,他们都是走读,所以又称“外学”或“外舍生”。入学年龄与学习期限:为10岁左右,学习期限约8年至10年。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的品质。“服从”是虔敬上帝,尊崇院长;“贞洁”指终生不婚;“安贫”指安于贫穷的生活。教师:全由教士担任教学组织形式:实行个别教学学校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教育内容:宗教和“七艺”教学方法: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二)大主教学校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后,曾划分主教管区,各主教管区内设立大主教学校,由主教直接管理。大主教学校的学生是贵族和高级僧侣子弟,其组织与僧院学校相似,目的是培养较高级僧侣,学校条件较好,学科内容也较完备。(三)教区(堂区)学校出现较晚,设在村落教堂的门房或者牧师]的家中,设备简陋,以一般居民的子弟为对象,收取一定的学费。用拉丁语教授读书、识字和初步宗教知识,以及唱赞美诗等,不重视算术,只有少数教区学校才教计算。第二节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一、宫廷学校性质:宫廷学校是西欧中世纪(时间)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地点)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目的)的世俗封建教育机构。宫廷学校教授“七艺”及拉丁语和希腊语等科目(内容)。教学方法主要是问答法,教师按教学目的编写问答式的教材,叫学生背诵。二、骑士教育“骑士七技”:即骑马、投枪、击剑、打猎、游泳、弈棋、吟诗。总结:骑士教育——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世俗封建主的教育(性质),它是封建制庄园经济和封建等级政治的产物。其目的就是训练能够骑马打仗,忠于封建主,懂得宫廷礼节,善于讨好女主人的职业军人。它的形式是家庭教育。它的过程大概分为三个时期:(1)家庭教育时期。(2)侍童教育时期。(3)骑士侍从时期。主要学习上流社会待人处世的各种礼仪和“骑士七技”。年满21岁,举行授与骑士的隆重仪式,仪式完毕即成为正式骑士。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世纪大学试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特征、历史意义。(华中师大2005研;南京大学2005研;北师大2003研)答:西欧封建制度在11~12世纪进入发展的顶峰,以后逐渐走向衰落。这时,无论是教会学校还是宫廷学校等传统教育机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①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出现。②十字军东征促进地区间文化的交流。③新兴市民阶层的新的文化要求。(2)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形成的萨莱诺大学①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②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③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时已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务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④中世纪大学的领导体制分为两种:“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校务。后者由教师主管校务。⑤大学课程主要有文科、法学、神学和医学等,其中文科属于大学预科性质,学生在接受文科学习后,分别进入法学、神学或医科学习有关专业课程。⑥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7*GB3⑦中世纪大学和教会间有复杂的关系。(3)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意义①中世纪的大学是欧洲重新获得和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②中世纪的大学直接促进了经院哲学的发展与繁荣。③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④中世纪的大学让“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理想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⑤中世纪大学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当时欧洲的文化普及,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第四节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是由代表新兴市民利益的城市行政机关办理的世俗性学校。城市当局决定学费的金额,选聘教师并支付教师的薪金,确定儿童的入学资格。城市学校有几种类型:一种是行会学校由手工业行会开办,一中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学校成为基尔特学校。城市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上的进步现象,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事业的垄断,削弱了宗教思想对人类精神的束缚。第五章拜占廷和古代阿拉伯的文化教育第一节拜占廷的教育简述拜占廷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华中师大2003研)拜占庭的文化教育繁荣,并延续了以前多年的原因:东罗马在经济上具有多样性。较早地实行了实物、劳役、货币地租、奴隶有一定的人生自由。所以它的奴隶制危机和阶级矛盾不像堕落吗帝国那样尖锐,激烈,后来有主见过渡到封建社会的经济。东罗马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经济始终保持繁荣首都君士坦丁堡地处地中海与黑海的要冲,欧亚大陆的交汇处,所以贸易发达。工商业发达和国家对贸易的垄断,使帝国每年有巨额的财政收入,使中央政府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维持大量雇佣兵来镇压人民起义。所以社会相对稳定,战乱较少,因而教育较为发达。2、拜占廷帝国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希腊、罗马文化得以保存,教育比较普及。当欧洲古代文化在西罗马遭到毁灭之际,拜占廷的僧侣、贵族仍在读着荷马的诗篇、普鲁塔克的传记,研究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及其他古典文学、政治、历史、法律著作。在拜占廷的一些世俗贵族和高级僧侣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学问的人。第二,世俗大学长期存在,帝国高等学校兴旺发达。当罗马帝国的高等学校在公元5世纪已不复存在的时候,在整个中世纪上半期,拜占廷帝国的高等教育兴旺发达起来。9至10世纪,欧洲各国的一些青年都到拜占廷高等学校学习。第三,开办了僧院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图书馆。拜占廷教会还为培训僧职人员,开办了僧院学校,并组织了抄书工作。后来,在僧院中逐渐建立起规模宏大的图书馆。3、拜占廷帝国的教育对欧洲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十字军东征时期,西欧曾了解到拜占廷文化。十字军前往中东共8次,历时200年之久,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很多灾难,同时也掠夺走大批拜占廷帝国保存的文化典籍,使失踪千年之久的希腊、罗马古代世俗文化在欧洲又得以重见天日。(2)15世纪,土耳其人占领拜占廷。拜占廷的许多学者逃往西欧,主要是西班牙。这又一次把拜占廷文化传入了欧洲。(3)另外,拜占廷文化对东欧的影响尤其大,斯拉夫民族文化、学校、经济的发展,对东正教的信仰,无一不受到拜占廷文化的影响,斯拉夫民族后来之所以超越奴隶制社会而进入封建社会,拜占廷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君土坦丁堡大学:425年由拜占廷帝国创办,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级官吏。教师是著名学者,领取国家俸禄并免税,开设“七艺”等课程。隐修院学校:是4世纪初由安东尼创办,在隐修院中,注重祈祷、读经、行善和生产劳动,学习主张苦思、默想。坐堂学校:培养神职人员的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也有世俗学科。第二节阿拉伯的教育阿拉伯的学校大半设在清真寺内,主要类型在初等学校有学馆、昆它布,高等学校为宫廷学校,称作阿达卜。1、阿拉伯教育形成了多样的形式:①昆它布:起初为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举办的一种学校,后为古代阿拉伯教育的初级教育场所。通常是教师在家招收少量的学生,教简单的读写。伊斯兰政权建立后,随着清真寺的发展,昆它布多设在清真寺内外,成为普遍的教育场所。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兰经》、先知的故事、语法、书法、诗歌、算术等,也有骑马、游泳等,教学重背诵,学费由教师定。②宫廷学校和府邸教育。这是一种对王子们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一般多由家庭教师进行指导,主要学习诗歌、宗教、文法、文学等内容。一些宫廷学校还经常举办沙龙,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参加。③学馆。是学者在家讲学的场所。其讲授的内容相当于中等程度的教育。④清真寺。是教徒做礼拜的圣地,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清真寺除附设昆它布对儿童进行教育外,还传授高深知识。讲授的课程主要有神学、哲学、史学、文学、法学、数学、天文学等。讲授的主要形式是“教学环”。(名词解释)⑤图书馆和大学。阿拉伯各国的图书馆非常发达,有的图书馆不仅藏书,还进行知识教育,相当于大学。其中,著名的图书馆有赫克迈图书馆、伊勒姆图书馆、科尔多瓦图书馆等。在10世纪,还建立了科尔多瓦大学。2、阿拉伯的文教政策、教育特点及其贡献:(1)推行一种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对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术研究。(2)特点:①尊师重教、②教育机会均等、③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④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和⑤多方筹集教育资金等。(3)贡献:(1)在教学方面,在印度数字基础上,改进创造了阿拉伯数字。为认数、运算方便,阿拉伯人在8世纪中叶就开始使用“0”的符号。(2)在天文学方面,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各地遍设天文台,著名天文学家白塔尼积40年之研究,著有《恒星表》,对托勒密表加以修正。(3)在化学方面,酒精、甘芳醇、糖浆、樟脑、苏打,均为阿拉伯人所发明。(4)在文学方面,有著名的《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克利莱和底木奈》。第六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一、有关的几个概念界定1.文艺复兴欧洲从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艺术的“再生”,而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来摆脱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冲破神学的思想牢笼,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的新的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是一次新文化运动。2.人文主义世界观(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人性)第一,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第二,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第三,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提倡学术,尊崇理性。3.人道主义的贡献(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主张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各种形式的学校扩充教育和教养内容,重视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试举一二例说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武汉大学2002研)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教育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教育思想体系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教育史上被称为人文主义教育。*(1)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①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主张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②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形式的学校。③扩充教育和教养内容,重视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④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⑤人文主义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宗教教育在学校中仍有一定地位。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人文主义者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宗教而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2)人文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的贡献①人本主义。人文教育思想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②古典主义。人文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③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④对天主教教育垄断的突破。人文主义者批判天主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化,提倡人文主义教育,这对中世纪教育格局的改变起了重要作用。5.如何看待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对现代教育思想发展的贡献?(上海交大2004研)答: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文主义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尊严。人文主义对人的赞颂与中世纪对人的贬抑形成鲜明对照。人文主义是对中世纪神学所宣扬的宿命论的反叛。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人文主义反对人对教会的教义与教规的绝对信仰和盲目服从,要求把人从教会的教义、教规和其他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来世说以今生受苦受难作为采世欢乐的条件,使人克制甚至泯灭人生各种合理的欲望与追求。人文主义者肯定现世享乐,将天国的幸福和欢乐移至人间,认为不言今生的幸福,就根本谈不上来世的欢乐。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中世纪学术不盛与文明不举,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带来了学术的繁荣,知识受到了推崇,理性得以弘扬。(2)人文主义思想的贡献(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人文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指导了文艺复兴运动,其宝贵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①提出新的教育方针,主张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人文主义者坚决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反对关于来世生活的向往,要求培养生气蓬勃、身体强健、知识丰富、智力发达、勇敢进取和积极参加现实生活的人,而不是培养思想僵化、不学无术,脱离实际的封建骑士和神职人员。现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教育也必须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②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形式的学校。人文主义者主张打破中世纪学校的等级限制,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形式的学校,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欧出现了某些由人文主义者创办的孟都亚学校、德国的某些城市中学和英国的某些文法学校等。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普及化和民主化,人文主义思想强调打破等级制度,扩大教育对象是符合时代教育的发展潮流的。③扩充教育和教养内容,重视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中世纪经院主义的教育忽视体育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则大力提倡体育,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并采用新的方法锻炼和发展学生的体格。同时,人文主义者提出要通过美育和德育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此外,文艺复兴时期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如自然、物理、地理、历史等。“七艺”本身也发生了分化,学科的范围也大大扩充了。伴随现代社会的进步,原有学科在丰富、新兴学科在发展,秉承人文主义思想,现代教育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的教育教学内容。④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中世纪经院主义死记硬背、压抑儿童个性的教学方法不同,人文主义教育一般都注重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个别差异,要求考虑儿童的兴趣,广泛运用直观教具,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人文主义者原则上主张取消体罚,强调教师以身作则和环境对儿童的教育作用。人文主义这些思想,对现代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为现代教育正确认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基础。二、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一)弗吉里奥(1349-1420)他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为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作注释,作品:《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其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对青少年施以通才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2、教育方法:必须使所教内容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特征。3、教育内容:推崇历史、伦理学和雄辩术三门科目,提出体育、文学、绘画、音乐四门科目,讨论了数学、医学、法律、自然知识等科目。4、重视体育,认为健全的身体是将来从事任何事业的前提;5、重视文学,认为文学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赋予自然知识以重要价值,认为是一门既使人感兴趣又对人有益的学科;6、重视医学和法律的实际价值,认为它们与职业相关,对培养绅士是不适宜的。博雅教育(自由教育、通才教育):源于古希腊,其思想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所普遍接受。弗吉里奥把它看作是一种复合自由人的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德性与智慧,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二)维多里诺的人文主义教育实践简述维多里诺“快乐之家”的基本特征。(北师大2003)答:“快乐之家”的基本特征有:(名词解释)(1)校址环境优美,校风朴素自然。学校设于曼托瓦郊外湖滨宫,校舍整洁舒适而不华丽,环境优美而无虚饰,附近有广阔的原野和幽静的花园。(2)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充满欢乐。维多里诺改变了中世纪学校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而运用新方法进行教学。他用活动字母教读写;通过游戏传授算术初步知识;教几何时,让学生作图和测量。(3)实行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中心。维多里诺提倡身心兼顾,德智并重,发展儿童个性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教育。学生必须上体育课,并进行军事训练。三、北欧人文主义教育1简评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答:伊拉斯谟是16世纪早期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1)批判陈腐的经院主义教育,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2)主张培养明达善良之人,强调后天教育与学习的作用;(3)重视文雅学科的陶冶价值,注重语文内容的教学;(4)认为学习既需勤奋努力,又需培养浓厚兴趣;(5)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师生友爱和睦。2维夫斯代表作:《知识论》和《论灵魂和心灵》,其中《知识论》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彻底的教育书籍”(选择题)要用心理学方法来解决教育问题;(2)正确的认识方法和学习方法不是演绎法而是归纳法。另外,英国的科利特创办圣保罗学校—英国人文主义学校的楷模。3莫尔的教育思想公共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实行多方面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发展理性4培根代表作:《新大西岛》,提出科学的认识方法—归纳法,“知识就是力量”强调自然科学的价值;提出“泛知识”的建议,成为夸美纽斯“泛智论”的先声。5蒙田是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是《散文集》四、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一)人本主义。教育培养目标:注重个性发展。教育教学方法:反对禁欲主义,反对经院主义的强迫注入,呆读死记和棍棒纪律,主张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古典主义主张恢复古代希腊的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多方面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的需要,人文主义者要求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发展人的身心的各种能力,使之成为身心协调发展的完人。(三)世俗性  教育目的、课程设置等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四)宗教性虽然抨击天主教的弊端,但并不反对宗教。(五)贵族性教育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形式多位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第二节新教教育宗教改革:16世纪初,正当文艺复兴运动处于高潮时期,欧洲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其实质是要以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新宗教去代替为封建势力服务的旧宗教,用新教会去代替旧教会,以建立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一、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一)教育改革措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是德国,马丁·路德就是这场运动的首创者,路德派新教还有两位著名的教育家,那就是梅兰克顿和斯图谟。路德派新教提出了一些影响极其深远的著名的教育改革措施,其中主要有:(1)教育的双重目的,宗教性和世俗性。(2)倡导由国家管理教育,负责开办学校、提供经费、任命教师。(3)受教育权利平等,不分贫富和男女性别都受到教育。(4)提出义务教育的主张,使儿童受教育是政府和家长的义务。(5)废除体罚,主张直观教学,重视儿童兴趣。(6)近现代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萌芽。(二)教育实践路德的教育思想在一些新教诸侯的支持下,由他的几个追随者付诸实践,其追随者主要有梅兰克顿、斯图谟和布根哈根等人。兰克顿的教育贡献。他依路德主张改革了一些旧大学如海德堡大学、威登堡大学,并积极参与了马尔堡大学、哥尼斯堡大学、耶拿大学等的创建工作。②斯图谟的教育贡献。斯图谟在创建和完善新教中学方面成就突出。他曾把三所旧的拉丁中学改造为一所新教性质的中学,在教育中强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教学内容以古典拉丁文、希腊文为主。他在自己所改造的这所古典文科中学中采用比较严格的分级教学制,把学生分为十个年级,③布根哈根的教育贡献。1528年,布根哈根制定了一个学校章程,提出为所有儿童开办良好的初级学校,进行宗教教育并用德语教儿童读写。他一直致力于在德国北部的城镇和乡村创办这种初级学校。1599年以后这种学校在新教地区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简述马丁·路德对教育的贡献。(华中师大2003研)答:(1)强调教育的世俗性目的强调教育的世俗性目的与路德的天职观念、政教分离思想是相通的。(2)主张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由教会掌握(3)强调由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德认为应使每一个儿童,不分男女贫富都受到教育,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普及。二、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加尔文的教育主张主要表现在《基督教原理》(1536)、《教会管管理章程》(1537)、《日内瓦初级学校计划书》(1538)等著述中。(1)加尔文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义。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带有“原罪”,若不加以教化,抑恶扬善,人必定走向堕落;其次,人信仰热爱上帝之心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养成的,人为了信仰,为了能直接阅读《圣经》,也须受教;复次,人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人不像上帝那样全知全能,故应不断追求新知,不断完善自身,这也须受教;最后,为具备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所具有的勤奋、俭朴、效率、责任感等道德品质,人也须受教。(2)加尔文进而提出普及、免费教育的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受到教育,学习基督教教义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这种教育的目的具有双重性,首先是为了促进宗教信仰,其次是为了世俗利益。加尔文认为天国与尘世、永生与今生、教会与国家是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但作为神学家和宗教改革家,他更重视宗教信仰的养成。加尔文和路德都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与路德不同的是,加尔文还亲自领导了日内瓦城普及、免费教育的实践,基于此,美国学者班克罗夫特认为加尔文是普及教育之父,是免费学校的创始人。(3)加尔文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他说:“虽然我们把《圣经》置于首位,但我们并不排斥良好的训练。《圣经》确实是一切学问的基础,但是人文学科有助于理解《圣经》。”(4)借鉴斯图谟古典文科中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在日美瓦创办了一系列的教育机构,包括法律学校、文科中学。(5)在高等教育方面,加尔文1558年创办日内瓦学院,以培养传教士、神学家和教师为目的。第三节耶酥会与天主教教育(一)耶稣会派的教育述评(背景)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的改革遭到了旧势力的顽固抵制,出现了“反改革运动”,耶稣会派就是一个坚决站在旧教立场上反对改革的教派,其任务是利用传教、忏悔、教育等各种方法和途径,打击新教,保护教皇的权威,巩固和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述)在教育方面,(1)耶稣会设立了学院,选拔贵族和富家子弟加以训练,把他们培养成坚决维护天主教的人。(2)他们在学校管理方面,采用寄宿制,校园环境优美,学校设备精良;(3)对于教师,则严加挑选,师资水平很高;(4)教学内容除拉丁文、希腊文、“七艺”和神学之外,也增加了一些历史、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5)在教学制度方面,重视教学的计划性,严格规定教学的日程和秩序;(6)在教学方法方面,注意采用直观教学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用竞争来鼓励学生努力,注意检查、复习和巩固学习的成果。(评)这种学院不采用体罚的方法,表面上师生关系非常密切,但实际上实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监视。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耶稣会派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教育方面不仅汲取了当时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而且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办法。第七章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世界观教育专著和教科书。(1)《世界迷宫与心的天堂》(2)《语言学入门》(3)《大教学论》(1632)是夸美纽斯的教育专著,他以严谨的结构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主张,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母育学校》(1633)是近代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论著,在它问世后的两三百年间,成为父母和一切幼儿教育者的工作指南。(5)《世界图解》(1654)是一本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百科全书,书中配有夸美纽斯亲自绘制的一百多幅生动的插图,是一部优秀的儿童读物。*3、世界观夸美纽斯生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正处在新旧两个时代的会合点上,时代的矛盾使他的世界观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有着鲜明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和唯物主义因素;另一方面又无力摆脱宗教的羁绊,因而仍然笼罩着神学的灵光。(1)夸美纽斯接受了捷克兄弟会的传统,世界观中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精神。他反对国际生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他对社会上贫富悬殊、贵贱不平等的情况极为愤慨。(2)夸美纽斯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影响,世界观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思想。他说:“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3)美纽斯接受了培根的哲学思想影响,世界观中还有唯物主义因素。他崇拜自然,鼓励人们了解和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他强调人具有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断定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4)作为虔诚的宗教信徒的夸美纽斯,宗教思想还根深蒂固。他仍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天启”与感觉同是认识的源泉,世界罪恶的根源在于道德堕落,因而,必须净化道德,使人心皈依上帝。二、论教育的目的夸美纽斯是从宗教神学人生观出发论述教育目的的,即培养博学、德行和虔信的人三、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一)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的特点。1.夸美纽斯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这种秩序保证了宇宙万物和谐发展。因此,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教育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秩序”或规律,他把这种遵循“秩序”这条普遍法则视为适应自然原则的重要内容。2.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是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另一重要内容。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也有其本身的法则。四、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一)“泛智”思想
/
本文档为【外国教育史知识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