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实验派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

实验派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

2018-08-10 48页 ppt 11MB 79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空白

暂无简介

举报
实验派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第一节实验派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1860年,德国哲学家费希纳发表《心理物理学纲要》1879年,冯特建立莱比锡心理实验室1881年冯特创办《哲学研究》杂志,专门刊登心理学实验报告188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命卡特尔为心理学教授目录CONTENTS01费希纳与实验派心理学结合原典《实验论》李斯托威尔爵士为英国贵族。他曾先后在牛津大学贝列尔学院和剑桥大学玛德琳学院接受教育。在剑桥,他对美学产生兴趣,继而求学于索邦神学院的VictorBasch教授,并在伦敦大学撰写了博士论文,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近代美学史评述》,一部19世纪末到...
实验派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
第一节实验派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1860年,德国哲学家费希纳发《心理物理学纲要》1879年,冯特建立莱比锡心理实验室1881年冯特创办《哲学研究》杂志,专门刊登心理学#实验#188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命卡特尔为心理学教授目录CONTENTS01费希纳与实验派心理学结合原典《实验论》李斯托威尔爵士为英国贵族。他曾先后在牛津大学贝列尔学院和剑桥大学玛德琳学院接受教育。在剑桥,他对美学产生兴趣,继而求学于索邦神学院的VictorBasch教授,并在伦敦大学撰写了博士论文,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近代美学史评述》,一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西方美学史。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实验论》费希纳,古斯塔夫•西奥多(Fechner,GustavTheodora1801~1887)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家、实验美学家。他是实验心理学奠基人和实验美学的创始人。他的研究兴趣广博,在医学、生理学、物理学(力学、光学、电学)、化学、数学、哲学、心理学、诗学、文学物理心理学、实验美学等都有实验成果或著作。德国是近现代西方美学的发源地,他最先尝试创新了美学的研究方法,对世界实验美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费希纳其人7年用于生理学研究(1817-1824),15年用于物理学研究(1824-1839),12年卧病(1839-1851),14年用于心理物理学研究(1851-1865),11年用于实验美学研究(1865-1876),40多年用于哲学研究(1836-1879),时间比较长,时而断断续续却一直在坚持。在他去世前的11年内又集中研究心理物理学(1876--1887)。参看波林《实验心理学史》。费希纳其人1824年,莱比锡大学医学院讲师1829年,莱比锡大学临时物理学教授1930年,他已译出了十二本以上的书籍,共约九千页,连译带著共发表了四十篇以上关于物理学的论文,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物理学家1833年,费希纳迎娶了他的好友生物学家和解剖学家福尔克曼的妹妹1834年,年方33的费希纳被聘为薪水丰厚的物理学教授且享有终身津贴1835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德国第一个物理学研究所。物理学家(1824-1839)卧病12年(1839-1851)1939年他完全不能用眼,之后不能睡觉,变得抑郁1840年辞去物理学教授的职位1843年开始恢复健康,但用眼困难和周期性头痛没有痊愈1846年在莱比锡大学再次定期进行讲演,未接受报酬费希纳始终积极主动地与自身严重的情绪问和认知问题作斗争,并因此重获希望,奇迹般地恢复健康。费希纳患这场大病的主要结果加深了他的宗教意识及其对于灵魂问题的兴趣。1836年,以“米塞斯博士”笔名发表的《论死后生命小书》,初衷是为了安慰一位刚刚失去妻子的朋友。他认为人的生命不是一次,而是三次。第一次是原始的睡眠状态,第二次是我们都熟悉的生命,最后是不朽的生命。在1836到1879年间共出版八本哲学著作,来向世人阐述自己的信仰,灵魂不死不灭,万物皆有意识。哲学家(1836-1879)1851年后,费希纳就开始着手证明个体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存在着函数关系。1860年,他发表了十年努力的结果——《心理物理学纲要》。这本书要探讨“一门身心互相依存关系函数的精确科学,从更为一般意义上说,它是一门关于身体世界与心理世界、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之间关系的精确科学”。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提供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为冯特建立实验心理学起了奠基的作用。心理物理学家(1851-1865)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他修改了韦伯定律,提出了感觉-刺激的对数定律。他认为感觉的强度随激强度对数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费希纳定律。S=KlogRS=感觉强度;R=剌激强度;K为费希纳常数费希纳定律如果说费希纳创立了心理物理学,那么他也创立了实验美学。他在美学这个新领域的第一篇论文于1865年发表,是关于黄金分割的问题。自1866年至1872年,他又发表了12篇论文,它们大多讨论两幅荷尔拜因的圣母玛利亚像。1876年,《美学导论》一书实验美学家(1865-1876)身患眼疾,仍然保持着社交活动和学术写作,在莱比锡大学进行演讲,每周和朋友讨论最新的思想。再次回到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费希纳在莱比锡度过一生,没有离开过那里,经历了很多,也很神奇。他处于事业的高峰时跌入病魔的谷底;处于无望的病态中而又“病而复康”,重新走向科学研究的殿堂;正当人生出成果的阶段,却退休在家休养,但他却没有放弃科学研究。人病了,他的科学研究没有“病倒”;退休了,他的科学研究没有“退休”,他又重新开始了更多地科学研究;课不讲了,从大学的讲台上走下来,他的科学研究没有“下课”,一直在继续,又坚持了40余年,漫长的几十年硕果累累,成为世人敬重的科学家。生命的最后暮歌(1876-1887)费希纳的《美学导论》标志着西方美学史的一个重大转变,“自下而上”的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取代“自上而下”的哲学式的美学研究方法。自上而下的美学采取哲学的研究方法,从一般性的概念体系下降到个别的美、一时一地的美,并以一般为标准衡量一切的个别。如柏拉图的理念说。而自下而上的美学采取经验的研究方式,从引起快乐与不快的经验出发,进而支撑美学中的一切概念和规则。在费希纳看来,这两种美学并不矛盾,只不过自下而上的美学是自上而下美学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费希纳实验美学思想在研究对象上,费希纳赞同当时学术界宽泛的说法,即美学就是研究美,不过,他更提倡研究快乐与不快的审美经验。费希纳美学研究的是稳定的快感经验与引起该经验的外在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以回答什么物体可以赋予个体快感,什么物体可以赋予个体非快感,以及为何在一些物体赋予个体非快感时,另一些个体却赋予个体快感等问题。费希纳实验美学思想在研究方法上,费希纳提倡实验法。第一种是选择法,让被试从指定的各种数量比例的同种图形中挑选最合自己心意的图形。第二种是制作法,让被试者做出最合自己心意的具有数量比例的图形,例如十字形横梁的位置。第三种方法是常用物测量法,对日常用品和艺术品的形状进行大量测试,然后调查它们显示最佳效果时的最单纯的数量关系。。费希纳实验美学思想费希纳曾做过黄金分割心理测试,目的是寻找一种长方形,它的长与宽之比能令人感到最合适。他画出十个面积相等但长短两边的比不同的长方形,由347名被试者接受测试,通过选择,得到的结果是大约35%的人喜欢一种长方形,这是所有十个长方形中比例最高的就是长短两边比例是34:21。费希纳实验美学思想16条原则:(P16-17)一、审美阈原则二、审美加强原则三、多样统一原则四、没有矛盾,或一致、真实原则五、清晰性原则六、审美联想原则七、审美比较原则八、审美序列原则费希纳实验美学思想13条规律:一、审美阈原则二、审美加强原则三、多样中的统一原则四、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原则五、清晰的原则六、审美联想原则七、审美比较原则八、审美顺序原则九、审美调和原则十、审美中的总和、中和与饱满原则十一、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十二、审美的传导原则十三、审美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十四、审美的适中原则十五、审美的消耗力最小原则十六、审美的安定性原则费希纳实验美学思想九、审美调和原则十、审美中的总和、中和与饱满原则十一、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十二、用力最小原则屈耳佩(1862—1915)对近代心理学领域实验方法进行总结:印象法、制作法、表现法。印象法用于检查接受实验者对审美对象的精神反应。包括审美对象不变而接受试验者选用不同方法观察、变化审美对象或变化对象出现的时间间隔、接受实验者用自由或有限的描写法来表达印象这三种方法。制作法可以视为印象法与表现法的结合,运用接受实验者亲身制作、复制原作、将职业艺术家与业余爱好者的作品作比较的方法进行考察。表现法用于检查接受试验者对于一种美感经验的物理、生理反应。这一方法恰好和印象法形成对照,并有严格的限制性。屈耳佩《关于实验美学的现状》瓦伦丁的代表作《美的实验心理学》,通过实验考察了色彩、图画、音乐等艺术中的美感和形式美,描述了客观、心理、联想、性格型四种基本心理类型与欣赏的关系,揭示了审美愉悦产生的一般心理原则。瓦伦丁《美的实验心理学》瓦伦丁的实验结果,婴儿喜欢黄、白、桃红色绿、蓝和紫色。他们喜欢有亮度,有刺激性的色彩。瓦伦丁《美的实验心理学》解密宝玉抓周将对色彩的感知概括为四种类型:客观型,即理智与批评、而非情绪性的态度,无法与色彩形成一种亲密关系;心理型,对颜色有鲜明的偏好;联想型,此类人倾向于对色彩做出客观的和心理的判断,并因联想内容的丰富变化而偏爱于抽象色彩。性格型,赋予色彩某种感情和性格。瓦伦丁《美的实验心理学》齐亨(1862-1950)在《美学讲话》中将美学研究分为普通和特殊两类。前者包括对于感觉、表象、情感和艺术创作的科学研究;后者包括艺术与自然两大领域。实验心理学的定位,就在于对前者涉及的对象做普遍性的科学研究。齐亨的观点最佳方法是选择法和绝对谓语法。选择法就是把从一定的审美领域挑选出来的两个以上对象呈现被试者,然后不断指哪一个对象最能给人以快感,通过这种方法即可弄清审美快感的质的差异以及附带的联想作用的差异。绝对谓语法,即每次给被试者呈示唯一对象,被试者必须给它一个绝对的谓语词(例如非常美、美、一般、丑、非常丑)。齐亨最后了审美快感要同愉悦性、善、效用和真等加以区分应具有什么界限的问题。其中很难明确区分的是快适的快感和美的快感。后者倒是应该看作前者的特殊的分派形式。齐亨的观点思考:实验派心理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效果的有效性的程度?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实验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有效性可能仅只适用于简单、初级的问题。影响实验的因素还包括主体、环境等诸多方面。02吉布森的研究吉布森其人主要著作:《视觉世界的知觉》(1950) 《作为知觉系统的感觉》(1966)《视知觉生态论》(1979)吉布森:1904-1979,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专长知觉心理学研究,创立生态光学理论。理论贡献一、直接知觉论知觉是人与外界接触的直接产物,它是外界物理能量变化的直接反映,不需要思维的中介过程。——知觉是先天遗传的,不是后天学习的。视崖实验理论贡献二、个人知觉向群体知觉的转化:人的第一手经验来自于直接知觉,第二手经验来自间接知觉,即来自另一个体的知觉。主要媒介是语言,视觉艺术也有重要作用。个体知觉+与其他个体知觉=群体知觉。视觉艺术的个人风格、模式,与其说是通过摹仿,还不如说是通过知觉的移植而达到一种共相状态。03贝里尼的研究贝里尼概说贝里尼(1924-1976):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主要著作:《冲突、唤醒和好奇》,艺术心理学著作《美学和心理生理学》。理论贡献:动机与唤醒、思维与心理学、视觉艺术等方面。贝里尼的“唤醒理论”“唤醒理论”,又称“与审美愉快的关系理论”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和时间的推移,表象间的新奇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审美疲劳)两种唤醒:“渐进性”的唤醒“亢奋性”的唤醒04泽基的研究泽基其人泽基(SemirZeki),伦敦大学脑科学教授。著作:《内在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1999)探讨艺术与脑神经之间的关系。泽基的理论理论:大脑、视知觉与美学:运用大脑分区实验来阐释相关的艺术问题。例:1.视觉上可以传达的东西,而语词却无能为力。2.为什么西方如此看重肖像画。05实验心理学的新进展朗洛伊丝的实验:什么样的人脸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step1朗洛伊丝的实验:什么样的人脸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Step2朗洛伊丝的实验:美的人脸往往接近平均数王思聪的女友团长得都一个样“多胞胎”美则美矣,但千人一面,缺少辨识度医院推出网红脸套餐平均的面孔很美,但是美丽的面孔不见得就是平均的;或者说接近平均化的面孔可以变好看,但是不能达到最好看。实验美学的意义: 艺术(美学)研究的科学视角一、用科学的方式来研究艺术:二、方法论启示:1.自然科学与艺术科学的互补意识。多学科交叉,艺术科学各学科之间,心理学、生理学、自然科学之间。2.一种实证精神:用科学事实说话。
/
本文档为【实验派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