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教育精简版

教育精简版

2019-02-09 50页 ppt 456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亚新

资深中学教育工作者

举报
教育精简版第一讲2.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3.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教育...
教育精简版
第一讲2.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3.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桥梁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非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是指教育的活动和存在形式与社会生活、生产浑然一体的原始形态,没有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规范的教育。━━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学校教育4.教育的形态(1)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标准:不同的时空背景①家庭教育: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中所进行的教育。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做人)和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专制或民主)特征: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个别性(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标准:以教育的形式划分②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的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征: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稳定性。③社会教育: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特征: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第二节什么是教育学(1)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是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因为没有理论就不能称其为科学,而理论若不能用于指导实践,不去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1.教育学的学科性质(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尽管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时也会运用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但教育科学在本质上有别于自然科学,不能完全采用实证的方法,不能用自然科学常用的定理、法则的形式表达其研究成果,也不能像自然科学对技术问题那样对教育实践直接地发生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教育也带有某种非理性特征,说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1.原始教育的特征教育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内容和方法简单第二讲第二节教育的发展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2.1学校的产生人类最早的教育机构出现在奴隶社会。据可查证的资料,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欧洲的学校出现是在公元前8-7世纪。2.2学校出现的社会条件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国家机器的产生。2.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实践脱离;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实施体罚式管理模式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3.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 学校教育的普及性 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1.萌芽阶段: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阶段特点: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与思想,但没有完整的体系,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教育学学科。 第三节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1.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出现,使我国教育思想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称,还花费很大功力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他在教育上主张实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知之”等,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树立了继往开来的丰碑。《学记》《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由儒家思孟学派撰写。全书1229个字,却对教育和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1.2西方古代教育思想1.2.1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教育产婆术 柏拉图——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博雅教育1.2西方古代教育思想1.2.1古希腊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教育产婆术柏拉图——哲学王亚里士多德——博雅教育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长期以教育为业。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经常用启发、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他是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指出“美德就是知识”。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于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赫尔巴特(1776~1841)Herbart,Johann Friedrich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该书建构了比较严密的教育学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被称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三中心论”即教师、教科书、课堂。其思想曾风靡全球。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杜威的学说反对以赫尔巴特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其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JohnDewey,1859~1952)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教材教师课堂杜:经验儿童活动第三讲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性 文化观念、价值观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具有非正式教育作用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传递、保存文化——“厚”传播、交流文化——“博”选择、净化文化——“精”创造、更新文化——“新”融合、转换文化——“合”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第四节教育与人口的关系1.人口的涵义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的总体。人口数量人口人口质量人口结构2.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对人口增长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我们着重教育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2.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2.2教育对人口数量的作用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原因: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教育程度提高改变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和家庭观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3.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3.1人口质量 身体素质: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 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劳动技术 水平 道德水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社会规范的 社会品质等3.2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间接影响:年长的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教育质量3.2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间接影响:年长的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教育质量3.3教育对人口质量的作用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教育通过培养年轻一代提高人口质量教育通过培养成年人提高人口质量4.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4.1人口结构的涵义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4.2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性别、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4.3教育对人口结构的影响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合理化:指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各方面的发展A、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B、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地域分布向合理的方向流动教育与人口的关系的性质教育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人口是教育发展的生态性条件之一。教育与人口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日益鲜明起来的。两者都受着社会生产的制约。人口不是制约教育的唯一因素,也不是这些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对教育的性质的影响方面。1.人的发展的内涵人的发展是个体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第四讲教育与人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2.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因为人的生理成熟程序由基因控制,生理影响心理。2.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种阶段以年龄为标定,就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2.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种阶段以年龄为标定,就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各年龄阶段是相互关联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前一个阶段与后一个阶段并无截然的清晰的界限。从个体的身心状态的总体层次上看,人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两大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并非齐头并进的。2.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的期限后推,心理成熟和社会性成熟后推。 营养和社会文化的刺激,个体性成熟提前。 生理成熟的标志:性机能的成熟; 心理成熟的标志: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与个性的形成; 个体的社会性成熟:以独立承担社会职业和家庭义务为标志。每个系统各方面的成熟程度并非同步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不均衡(身高、体重)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生殖系统在童年期几乎没有进展)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敏感期)指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形成的时期。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在关键期内的教育事半功倍,错过了关键期则事倍功半。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不同儿童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水平各不相同“早慧”“晚成”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第二信号系统和第一信号系统的关系表现在不同青少年不同的个性倾向上兴趣、爱好、性格等2.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2.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教育必须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教育要适应个体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促进所有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1.生物因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人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他的发展无疑要受生理规律所制约。尤其是在生长发育未成熟的阶段,这个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提供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1.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即在遗传基因中具备的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遗传的生物特征就叫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人的遗传素质优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潜藏着巨大的发展可能。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制约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人的发展有的是直接建立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的 有许多方面的发展虽不是直接建立在生理成熟上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依然要受生理成熟水平的限制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不能决定其现实性 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1.2遗传决定论2.社会因素是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学把社会因素分为环境和教育2.1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指环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2环境决定论把人看成是环境的被动产物,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改造环境、超越环境。2.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是一种特殊环境。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导的含义是主要导向作用,和遗传和环境影响的无定向相对应。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规定了个体身心发展的方向,对个体的发展起作引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身心发展的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正确理解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3.主体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主体因素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认识和改造环境和自我的能力。主观能动性这个因素不是人一出生就有的,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但主观能动性一旦产生就成为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形成: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是指个体已经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知识、经验、能力、习惯和个性品质等。人们往往就是借助于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去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并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对未来的追求中,包括着鲜明的对自身发展的追求,并根据自己的追求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才能和价值目标而奋斗。为要发展自身的力量和才能而自觉地、有目的地自我控制和调解的活动,我们把它称之为自我教育。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第五讲2.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性质:理想性前提: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形式:观念性体系:层次性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各门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目标;受国家的总目的指导和制约 第六讲第一节教师1.教师的职业属性 教师的职业性质 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劳动特点1.1教师的职业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传道、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交通警察、法官、公共计时员“父母”与朋友研究者教师的职业角色1.2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角色的冲突对教师角色的定义不同不同的人对教师的期望不同他人对教师的期望和教师的自我期望之间的冲突作为一般的人与作为教师的期望不同 教师的角色协调“社会楷模”:教师职业的角色期望“平凡一员”:教师的五味生活理解教师生活合作性长期性示范性创造性复杂性1.3教师的职业劳动特点2.教师的社会地位2.1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2.2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经济待遇是指社会给予某一职业从业者的物质报酬,包括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教师职业是一种复杂劳动,从事这种劳动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具有较高价值。教师职业的从业者在社会总体劳动中的经济待遇应当与其他同等劳动者的经济待遇相称。教育教学活动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教师职业的社会权利2.3教师职业的社会权利 教师除了享有国家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一般权利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2.4教师职业的社会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教育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与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与教育教学业务水平。2.5教师职业的专门化程度申请教师资格的四项基本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的分类 (一)幼儿园教师资格;  (二)小学教师资格;  (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成人教育的教师资格,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依照上款规定确定类别。教育的信念专业发展的信念3.1教师的职业信念3.2教师的职业人格教师的职业人格职业伦理人格品质3.教师的职业素养基础能力职业能力拓展能力3.3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3.4教师职业知识结构学科知识通识文化知识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学习教学、规范教学(模仿——自我关注)熟练备课、驾驭教学(技术——任务关注)创作教案、创作教学(效果——学生关注)研究教学、发展教学(事业——成就关注)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1学生是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具有生命独特性的人 1.2学生是儿童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人一生中心理成熟时期和生理发育的旺盛时期,需要得到成人的教育和关怀。 1.3学生是学生 学生是一种特有的角色,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以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为学生,其心理特征具有两面性;向师性和独立性。第二节学生2学生的权利与义务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强调儿童作为社会的未来和人类的希望,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和需要社会给予保障的权利。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2.1国际法中确立的学生地位(1)受教育的权利(2)受尊重的权利(3)身心健康权(4)人身自由权2.2我国法律赋予学生的权利2.3我国法律要求学生承担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的义务(3)遵守学校的义务(4)努力完成学业的义务(5)尊重师长的义务2.4男女学生在法律中的平等地位第七讲1.教学的一般概念1.1关于教学的两种理解广义:凡是有教有学、教与学统一的活动,都可称作教学。狭义:指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形成科学观和良好个性的教育活动。1.2作为狭义的“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通过传授和学习教学内容来进行的。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2.1备课备课是指教师为上课或组织具体教学活动而做的具体准备与计划安排工作。是上课的基础。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备课的内容钻研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学生设计教学方式拟定教学计划2.2上课上课指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上课的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严密、效果良好2.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2.4课外辅导2.5考查与考试4.教学组织形式4.1何谓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4.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课堂教学)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能够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3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辅导、讲座、参观走进新课程改革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目标之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标之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目标之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五、新课程标准1、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体现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5、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意义1、国家层面上,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2、从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3、从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4、从教师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第九讲一、德育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道德(1)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2)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二)什么是德育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二、德育的功能(一)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二)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三)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三、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作为中国人的国家感(三)人与社会和谐相处1、秩序与规则2、权利与责任3、平等与公正(四)自我道德品格的培养“做人”: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自制
/
本文档为【教育精简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