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_魏晋风度_对文人性格及治国理念之影响

2010-07-14 3页 pdf 150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05415

暂无简介

举报
论_魏晋风度_对文人性格及治国理念之影响 [收稿日期 ]  2008 - 07 - 08 [个人简历 ]  谭  立 (1966 - ) ,男 ,湖南长沙人 ,湖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湖南信息工程学校讲师。 【文学】 论“魏晋风度”对文人性格及治国理念之影响 谭 立 (湖南大学  文学院 ,  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 ]  “魏晋风度”表现为名士言行容止率意独驾 ,不由径路 ,对中国传统文人性格与治国理念影响颇深。孤 傲超拔 ,独善全躯的人生态度 ,造成知识分子但遇挫折失意即隐遁规避 ,孱弱不争。治国理念强调“文 德”而忽略“武备”...
论_魏晋风度_对文人性格及治国理念之影响
[收稿日期 ]  2008 - 07 - 08 [个人 ]  谭  立 (1966 - ) ,男 ,湖南长沙人 ,湖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湖南信息工程学校讲师。 【文学】 论“魏晋风度”对文人性格及治国理念之影响 谭 立 (湖南大学  文学院 ,  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 ]  “魏晋风度”表现为名士言行容止率意独驾 ,不由径路 ,对中国传统文人性格与治国理念影响颇深。孤 傲超拔 ,独善全躯的人生态度 ,造成知识分子但遇挫折失意即隐遁规避 ,孱弱不争。治国理念强调“文 德”而忽略“武备”,社会主流价值观为“重文轻武”,造成了虽经济繁荣、文化深厚却无力抵御外敌之状 况。 [关 键 词 ]  魏晋风度 ;文人性格 ;隐遁独善 ;治国理念 ;重文轻武 [文章编号 ]  1672 - 2035 (2008) 06 - 0095 - 03     [中图分类号 ]  I20612     [文献标识码 ]  B   “魏晋风度”对传统经学人格、世俗规范的悖逆 , 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对中国传统文化从形式 到内容的彻底否定 ,因其相似的反叛性质 ,故而惺惺 相惜。五四文化先锋 ,在遥远的一千七百年前 ,寻得 广陵绝响 ,异代知音。放翁曰 :“斜阳徒倚空三叹 ,尝 试成功自古无。”南橘北枳 ,一切矫枉过正之举 ,思想 大跃进 ,时日不多 ,即可发现其根基脆弱的实质。一 切深厚积淀的传统价值观念 ,因其磨合运行良久 ,自 有其继续存在和合理继承的理由。 一、“魏晋风度”之精神实质与表现形式 郭建勋教授在《先唐辞赋研究》中指出 :“汉末大 乱造成了汉皇朝政治的衰败和儒学的崩溃。作为对 经学人格的反拨 ,以尊重个性、崇尚自由为鲜明特征 的建安人格随之兴起。从五四运动以来 ,研究魏晋 文学的人大多对自由开张的建安人格予以全面、绝 对的肯定 ,殊不知建安时期对儒学的彻底否定与抛 弃 ,不仅导致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儒风之不整 ,而且还 由此引发出这一时期价值观念混乱、生活方式糜烂 的社会恶果。”[1 ]279 “魏晋名士”本身 ,除藐视时务之外 ,从未形成过 任何治国安邦之道理 ,于国于民有益之举措 ,唯在个 人兴趣 ,唯在养命善终。即便在当时 ,亦显现出其不 合时宜的一面。率意独驾转化为唯我独尊 ,排斥异 己。嗜酒玄谈转化为放纵颓废 ,高谈阔论。“贱物贵 身”转化为奢靡享乐人欲横流。延及后世 ,弘毅之士 寡 ,淡远之士众。不妖不染为最高准则 ,外圆内方为 处世良策。既造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 ,也将国 人避实就虚、尚文轻武的价值取向推向极致。史迁 腐刑 ,忍辱含垢 ;嵇康   ,终己养命。“究天人之 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宏图大志 ,转变为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闲愁清怨、 “人生如梦”的虚无宿命。 “魏晋名士”的内心世界、思想观念 ,在嵇康、阮 籍诗文中体现较为周备 ,对后世亦影响较大 ,引述如 次 : 其一 ,时政繁剧 ,宦途凶险。 “鸟尽良弓藏 ,谋极身必危。吉凶虽在己 ,世路 多  。”(嵇康《五言赠秀才诗》)“富贵尊荣 ,忧患谅独 多。古人所惧 ,丰屋 家。人害其上 ,兽恶网罗。惟 有贫贱 ,可以无他。歌以言之 ,富贵忧患多。”(嵇康 《代秋胡歌诗七首》第一)“泽雉穷野草 ,灵龟乐泥蟠。荣 名秽人身 ,高位多灾患。未若捐外累 ,肆志养浩然。” (嵇康《与阮德如诗》)“名行显患滋 ,位高势重祸基。”(嵇 康《六言诗十首》第六)“谗邪使交疏 ,浮云令昼冥。”(阮 籍《咏怀八十二首》第三十)“天网弥四野 ,六翮掩不舒。 随波纷纶客 ,泛泛若浮凫。生命无期度 ,朝夕有不 虞。”(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第四十一) 第 7 卷  第 6 期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Vol. 7  No. 6 2008 年 11 月  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v.  2008 其二 ,人生短促 ,伤逝忧远。 “生若浮寄 ,暂见忽终。”(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 诗十八首》第十八)“人生寿促 ,天地长久。百年之期 , 孰云其寿。”(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第七)“人 生譬朝露 ,世变多百罗。”(嵇康《五言诗三首》第一)“哀 哉世间人 ,何足久托身。”(嵇康《五言诗三首》第三)“心 逸豫兮寿四海 ,忽已逝兮不可追。”(嵇康《思亲诗》)“世 务何缤纷 ,人道苦不遑。壮年以时逝 ,朝露待太阳。”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第三十五) 其三 ,任心纵行 ,以济不朽。 “恃忧肆妲 ,不训不师。爰及冠带 ,凭宠自放。 抗心希古 ,任其所尚。托好老庄 ,贱物贵身。志在守 朴 ,养素全真。”(嵇康《幽愤诗》)“贵得肆志 ,纵心无 悔。”(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第十八)“乘风高 逝 ,远登灵丘。托好松乔 ,携手俱游。朝发太华 ,夕 宿神州。弹琴咏诗 ,聊以忘忧。”(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 军诗十八首》第十六)“琴诗自乐 ,远游可珍。含道独往 , 弃智遗身。寂乎无累 ,何求于人。长寄灵岳 ,怡志养 神。”(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第十七)“冲静得 自然 ,荣华安足为。”(嵇康《述志诗二首》第一)“放棹投 竿 ,优游卒岁。”(嵇康《四言诗十一首》第一)“但愿养性 命 ,终己靡有他。”(嵇康《答二郭诗三首》第二)“北里多 奇舞 ,濮上有微音。轻薄闲游子 ,俯仰乍浮沈。捷径 从狭路 , 趋荒淫 ,焉见王子乔 ,乘云翔邓林。独 有延年术 ,可以慰我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第十) “咄嗟荣辱事 ,去来味道真。道真信可娱 ,清洁存精 神。”(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第七十四) 就内容而言 ,上述文字表现出贵族生活状态和 个人气质及其视野与思考下高标的个人理想与追 求。郭建勋教授认为 ,“西晋文人在总体上缺乏刚正 坚毅的品格、深弘博大的气度、开张广阔的视野 ,更 不具备洞彻人生悲剧意义的崇高精神和探究天人关 系的深沉思考。”[1 ]280后世社会发展 ,经济进步 ,闲暇 增多 ,文学渐趋世俗化、大众化 ,雅俗互动交融 ,也为 “魏晋风度”衰微的原因之一。 在当时 ,究竟是理想破灭、壮志难酬导致纵酒放 浪 ,还是纵酒放浪导致理想破灭、壮志难酬 ,兹列一 例。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 :“陈思王植字子 建。年十岁余 ,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善 属文。时邺铜爵台新成 ,太祖悉将诸子登台 ,使各为 赋。植援笔立成 ,可观 ,太祖甚异之 ,性简易 ,不治威 仪。舆马服饰 ,不尚华丽 ,每进见难问 ,应声而对 ,特 见宠爱。太祖狐疑 ,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 行 ,不自 励 ,饮酒不节。植尝乘车行驰道中 ,开司 马门出。太祖大怒 ,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 , 而植宠日衰。二十四年 ,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 植为南中郎将 ,行征虏将军 ,欲遣救仁 ,呼有所敕戒。 植醉不能受命 ,于是悔而罢之。”[2 ]147知子莫若父 ,由 是观之 ,委子建以大任 ,曹操何以安枕。作为曹操爱 子 ,子建当为怠政不节在先 ,失宠赋闲在后。 后世之唐朝李白有名士之风。《新唐书·李白 传》载 :“喜纵横术 ,为任侠 ,轻财重施 ⋯⋯号‘竹溪六 逸’⋯⋯帝赐食 ,亲为调羹 ,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 饮徒醉于市。”[3 ]956帝为调羹犹不足 ,辅臣脱靴稍意 得 ,由此观之 ,“凭宠自放”是名士的共性。倘若曹植 承帝王之祚 ,刘伶、李白履宰臣之职 ,名士御国 ,诗人 执政 ,似珠联璧合之象 ,实乃怠政败国之举 ,故历代 为政者主张“振清节 ,厉颓俗”。曹子建辈 ,有酒误 国 ,无酒误诗 ,误与不误间 ,确乎千万难。 孔子曰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论语·乡党》)食 禄有限 ,人欲无穷 ,时人多不遂意 ,不平则鸣 ,故竞相 称颂名士 ,以讽当朝之无道。以其行观之 ,有悖于 时 ,以其言观之 ,屡有忤逆 ,名士为为政者所嫉 ,长此 以往无有善终者。逢治世则名士寡 ,逢乱世则名士 众。怨天尤人而又托辞不出 ,其众与寡 ,治乱之君 , 皆恶之。[4 ] 对于两汉凝重内敛、循规蹈矩的经学人格而言 , 魏晋名士自我觉悟 ,自成观念 ,且不论其高切与否 , 是为自由清新之先声 ,所显示出的生灵活秀、通脱自 然之生存理念与状态 ,为后世文人人格塑造与人生 价值定位提供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参照。 二、“魏晋风度”对文人性格与治国理念 之影响 科举推行以后 ,“魏晋风度”愈加失去其生 存土壤。正因为如此 ,其人格象征、物质基础与精神 自由兼而有之的完美生活方式 ,为历代正途罗网中 只有富贵 ,和山野渔樵中唯有自由的文人钦羡。富 贵与自由 ,二者总是不可长久地兼而得之。高官厚 禄备受桎梏 ,遗世独立一介寒儒 ,士人在穷达间取 舍 ,无论如何也潇洒不起 ,物以稀为贵 ,“魏晋风度” 成为孤品。“有人辞官归故里 ,有人雪夜赶科场”,于 是出现人格分裂的所谓“大隐隐于朝”。身在朝而心 在野 ,如何用心治国 ;熊掌与鱼兼得 ,圣贤不以为意。 五斗米不肯折腰 ,五品序无有不折者。诱惑小了现 气节 ,诱惑够大隐于朝。所谓“隐士”,非不得志即政 治理念与当局抵牾者 ,二者皆不涉官爵。《庄子·缮 ·69·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第 7 卷 性》道 :“隐 ,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 ,非伏其身 而弗见也 ,非闭其言而不出也 ,非藏其知而不发也 , 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不行乎天下 ,则反一无迹 ;不 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 ,则深根宁极而待 ;此存身之道 也。”[5 ]162巢父、许由、接舆、长沮、荷 丈人等均属时 命大谬 ,处身山野 ,蔑视时政 ,不涉仕宦者。 号称名士 ,高标卓举 ,作茧自缚 ,绳墨亦多。进 则忧谗畏讥 ,性命堪忧 ;退则孤陋寡闻 ,壮志难酬 ,可 谓“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后代文人 ,形神脱离 ,既 求飘逸 ,亦求宦达 ,出入“围城”,兼而有之。白居易 《中隐》得其真味 :“大隐住朝市 ,小隐入丘樊。丘樊 太冷落 ,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 ,隐在留司官。似 出复似处 ,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 ,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 ,随月有俸钱。”“留司官”为太子宾客分 司 ,有职无权 ,逍遥尽可 中扪虱 ,参政亦若隔靴搔 痒。与当代稍异在于 ,古人既可韬光养晦 ,修身养 性 ,亦可察言观色 ,俟机而动。 老、庄的出世哲学自不待言 ,即便科举圭臬之儒 家学说 ,入世之道亦颇有遗漏。子曰 :“天下有道则 见 ,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篇第八》)“所谓大臣者 ,以 道事君 ,不可则止。”(《论语·先进》)“邦有道 ,则仕 ;邦 无道 ,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忠告而善道 之 ,不可则止 ,勿自辱焉。”(《论语 :颜渊第十二》)“道不 行 ,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第七》) 儒道二圣大有恻隐之心 ,理解读书人之苦楚 ,赈 济名士仁至义尽 ,在遗世独立方面 ,总为饱学之士留 有思维的私家空间 ,故倍受景仰。然而后世文人借 机加以发挥 ,至乐于“独善其身”,“辱”犹不可 ,何况 生命。于是乎明哲保身 ,浅尝辄止 ,成为处世之道。 世家子弟对待仕宦的积极态度又远逊于社会底层人 群 ,魏晋人士尚清雅 ,以时务为俗务 ,以进取为巧取。 《晋书·陆机传》记载 ,陆机文章“弘丽妍赡 ,英锐漂 逸 ,亦一代之绝。”其为人所推服如此 ,“然好游权门 , 与贾谧亲善 ,以进趣获讥”[6 ]704。 “魏晋名士”卓异于思想领域 ,长于思辨而拙于 实务。既树立了传统知识分子自由人格的榜样 ,亦 植入了埋首书斋、寄游山水 ,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实际 的基因。世界范围 ,文人乃一超绝与清醒之悲苦群 体自不待言。其根源在于人生理想与无奈现实的冲 突的不可调和。无论怎样优异的雄拔之才 ,一入官 场 ,则做好“大隐隐于朝”的思想准备。高官若非人 格分裂 ,则“上官体”等应制粉饰之作有其必然。垂 青于“魏晋风度”所展现的孤傲超拔 ,不求闻达 ,“含 道独往 ,弃智遗身”(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第 十七》)的人生态度 ,诸多古代知识分子但遇挫折失意 即隐遁规避 ,蜗居独善 ,或随遇而安 ,孱弱不争。 优雅玄远 ,有助自然生态 ;轻武不争 ,无益民族 存续。宋朝文人备显尊华 ,焕焕乎道德文章 ,辅弼之 下却产生徽钦等丧权辱国之君。居庙朝之高 ,专精 研凿些细枝末节鸡毛蒜皮之事。《宋史》载 ,“哲宗 初 ,擢崇政殿说书。(程) 颐每进讲 ,色甚庄 ,继以讽 谏。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 ,问 :‘有是乎 ?’曰 :‘然 ,诚 恐伤之尔。’颐曰 :‘推此心以及四海 ,帝王之要道 也。’”[7 ]2296金戈铁马大军压境之际 ,信手草檄 ,出口 成章的衮衮诸公 ,三思而不行 ,再思犹寡断。“宋人 议论未定 ,金人已渡河”,入木三分。有宋一代的耻 辱 ,晚清以来为列强欺凌的史实 ,包括建国后冷战时 期知识分子的悲惨处境 ,均可从“魏晋风度”以下文 人的价值取向方面觅其遗踪。史评杜甫 :“狂放不自 检 ,好论天下大事 ,高而不切。”[8 ]950国破家亡之际 , 民族存续之秋 ,兵车既交 ,短兵相接 ,血流漂杵 ,严杀 弃野。会当此刻 ,文人失其颜色 ,凄悲惨痛 ,敷陈尽 述 ;梗概扬厉 ,了无其踪。整兵尚武 ,屡遭物议 ;军备 废弛 ,祸至靖康。文章之无穷 ,而无力御小国 ,圣人 之名教 ,何以敌刀兵。尚口舌而拙于实务 ,治国、平 天下止于书帛朝堂 ,无以布天下。 清谈误国 ,非止一朝。天下纷纷 ,人才济济 ,难 以人人履涉高位。未曾尝试之事 ,孰能知之。是故 清者固自清 ,浊者不以为浊 ,文人秉政 ,乱世之中 ,才 不及中人。 结语 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和对生命多种生存状态 的探索与实践 ,是“魏晋风度”的意义所在 ,表现出文 人思想解放和生命价值重估成为可能。其颖悟超 脱、直逼本心、超然物外之原本目的在于思想自由、 人格彰显、自然崇尚 ,和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与开 放性思考。后世文人专取其佯狂任意 ,避世苟安 ,玄 远虚幻 ,则类买椟还珠 ,失其根本。● [参考文献 ] [1 ]  郭建勋. 先唐辞赋研究[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2 ]  陈寿. 三国志·魏书[M] .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 [3 ]  欧阳修. 新唐书·李白传[M] .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 [4 ]  脱脱. 宋史·选举二[M] .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 [5 ]  庄周. 庄子·缮性[M] . 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 ,2004. [6 ]  房玄龄. 晋书[M] .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 [7 ]  脱脱.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M] .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 社 ,2002. [8 ]  欧阳修. 新唐书·杜甫传[M] .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 【责任编辑  张  琴】 ·79·第 6 期 谭立 :论“魏晋风度”对文人性格及治国理念之影响
/
本文档为【论_魏晋风度_对文人性格及治国理念之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