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考古学导论

考古学导论

2017-06-02 15页 doc 142KB 1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考古学导论考古学导论 考古学导论 主要参考书:《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严文明) Archaeology:Kolin Renfrew & Paul Balin)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第一章 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的语源与定义 1、汉代史学称“经学”(古文经学(孔子藏书•北宋)、今文经学(汉学者口授•《周礼》、六书之类)) [非考古] 北宋有“考古”之称。“金石学”研究铭文、碑文及器物,欧阳修编有《集古录》;吕大临著《考古图》(十卷)。与现代“考古”有区别,但十分接...
考古学导论
考古学导论 考古学导论 主要参考书:《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严文明) Archaeology:Kolin Renfrew & Paul Balin)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第一章 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的语源与定义 1、汉代史学称“经学”(古文经学(孔子藏书•北宋)、今文经学(汉学者口授•《周礼》、六书之类)) [非考古] 北宋有“考古”之称。“金石学”研究铭文、碑文及器物,欧阳修编有《集古录》;吕大临著《考古图》(十卷)。与现代“考古”有区别,但十分接近。 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古物学 ” (Artiquaty)或“考古学”,是近现代考古前身,不类似。 1770年以后,西方始用“考古学”,即近现代考古学;“西学东渐”之后传入中国,始称为“古物学”,日本在中国字中造“考古学”。 2、定义:历史科学的一部门,通过实物遗存来研究人类的过去。[苏联之定义—> 已废弃] 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夏鼐] 1)通过考古研究得历史知识; 2)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解释 3)独特的技术方法 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依存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问。[严文明] —> 利用古代实物遗存来研究过去历史的一门学问。 对象:material remains 二、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 1、学科性质:人文科学 2、特点:独特对象、独特手段 1)对象、手段不断发展,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依托:内容,方法 2)多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区别于文献,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西亚、欧、埃及,约 BC3000) 3)客观、确凿、铁的证据 4)a.只是历史过去的一部分(实物)无思想事件,非全部,直是历史的片段(能长久保存,无失去之物) 只能找到一部分或挖到一部分,只能弄清发掘出的遗存中的一部分。 b.挖了造成破坏,有的未必能发现其有用信息。 三、考古学的学科结构与分支学科 1、从方法上分:田野、水上、航空、科技、实验、民族、计量、考古等。 2、从研究对象上分:史前、原史、历史(文字资料丰富,中国汉以后) 史前:有文字以前:旧石器、新石器文字资料不丰富:铜石并用,铜器 3、从地域上分:自然地理、国别 4、按古代文明分: 5、按系、美术、建筑、宗教 四、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考古学与历史学:考古是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使人类历史观彻底改变,出现现代历史观,是历史学发展的高级阶段,扩大了历史学的范围,是历史学研究的前缘学科 陈寅恪:史学之所有有发展,是因为新材料的发现。 2、考古学与人类学(体质、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分为: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部分国家以考古学做为人类学的分支,尤其是美国等历史少的国家,都是研究文化的,考古学中研究文化的理论大多来自文化人类学。 3、考古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现代考古学是在地质学与古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年代学、材料学、技术)在古代文物中的应用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要以自然(地史学)、科学为依据,以演绎(设课题)求证开始。 第二章 考古学发展的历程(中西方考古学发展的联系及历程) 一、考古学的萌芽 1、早在战国人,对古物已有研究。孔子“信而好古”、《国语》中有记载孔子认识春秋“楛(ku)矢石弩”。 袁康《越绝书》(传说)记载“楚昭王与风胡子的对话”(讲古代兵器) 公元前后卢克莱修《物性》记载兵器,西汉司马迁为写《史记》实地调查,后来发现《汲冢周书》,郦道元《水经注》 宋有《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兴起收集、研究、考证、图录古代遗物的热潮。赵明诚《金石録》,欧阳修《集古录》,《宣和博古图》(皇帝),共 89 部—> 认为其目的是“证经补史“,北宋金石学(铭文、碑文、四物) 元、明时衰落。 清代有“乾嘉之学”,主要考证古代典籍,“金石学”又有进一步发展,有专题的研究流传下 906 部 2、文化复兴时期,欧洲出现研究、收集古物的热情,目的是研究古希腊、罗马,偏于建筑、艺术史。—> 古物学 二、近代考古学的发生:以近代科学方法为主要支柱,[工业革命—>二战] 1、首先发生在欧洲,与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有关,同时大规模的土木兴建过程中发现古代遗迹遗物,在进化论的影响下,认为人类社会也是逐渐进步的,于是考古以求证。 《天演论》(赫胥黎)—>考古学与进化论互为因果。 2、19 世纪中期前后,近代考古学产生主要成果(西方) 1)对人类思想解放贡献最大,改变人类历史观、世界观 2)欧洲史前考古学体系在欧洲被揭示,提供一个参照的系统,对世界各地考古影响巨大 3)对消失的古代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古印度、玛雅、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拿破仑拿走“罗塞达石碑”,三种文字有古埃及象形、俗体文字、希腊文字),亚述帝国。 蒙特留斯,瑞典,考古类型学之父 皮特•里佛斯,英国,古代地层学之父 奥尔梅克文明,中美洲,玛雅文明的前身 4)考古学方法系和创立 皮特立,交叉断代法, 柴尔德:考古学文化理论(文化史研究方法) 20 世纪考古学三大发现:敦煌文书、甲骨文、居延汉简 4、中国:20 世纪初, ①辛亥革命的启蒙,大规模引进西方近代科学,中国从一开始全盘接收成熟的近代考古学体系,并很快与世界接轨,未产生 中国特色的内容。 1)英、法、德、日等探险家在中国北方考察,发现很多未知材料,出现“敦煌学”、“简牍学”等新学科,并有些发掘。 2)“金石学”有大发展。1899 年发现甲骨文,(当时的新发现)。罗振玉、王国维贡献最大,破译甲骨文,证实历史的真实性;“敦煌学”的产生,“敦煌文书”,“汉简”(西北),1930 年中国西北考察团发现“居延汉简” —> 史学革命,带来对历史的新认识。 3)②中国近代考古学的产生。瑞典人安特生(地质学家)受聘来华搞矿业(北洋政府名之“中国采矿业顾问”),发现周口店有古生物化石、石器,以及史前一系列遗迹(仰韶村),后来发现人及用火遗迹,此后了解中国史前文化。中国学者裴文中、贾兰坡,中国考古在当时世界上水平最高。 ③20 世纪 30 年代,自己的考古学。著名考古学家有李济(受教美国人类学),1926年在夏县西阴村发现仰韶遗址,梁思永(受教于哈佛考古),吴金鼎、裴文中、夏鼐等。 1928~1935 年,在殷墟 15 次挖掘甲骨文(李济领导),梁思永发现龙山文化。 ※中国考古学的特点:起源,金石学,传统、科学的考古精神。 1)传入西方成熟的考古学体系,在当时世界起点高,水平最高之一。 2)“金石学”的传统使其与历史联系紧密,促进历史学发展。(具有史学取向) 三 、战后考古学的发展(二战), 1、自然科学对考古学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1)核技术运用到考古:运用 C14 断年(美国发明) 2)利用飞机寻找考古遗迹 3)物理、化学的分析技术鉴定遗物成分:DNA 分析 4)环境、技术研究古代动植物 5)数学的统计学 ※现代考古学的特征: 1、自然科学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到考古学中, 2、人类思想观念的变化 ※ 两大阵营的考古学 1、资本主义阵营: ①二战前,通过考古研究古代文化历史; ②四五十年代美国首批考古学中重物不重人的现象,批判研究古代物质社会而忽视古代人类社会的研究方法。 ③六十年代,美国的 L.R.Binford 给考古学定位在“人类学”,即人称的“新考古学”,重在研究人类共同的文化历史的规律。不注重历史历程,并非器物的组合,而包括当时的经济、组织、政治、意识。他称之为“中间理论”,这是自然科学的影响(特征 1)的表现。此思想在六七十年代,对美国影响极大,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在研究方法上,认为应为“科学研究”(演绎—推理法),而非“人文研究(归纳)”。 ④八九十年代,“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新考古学”受批判,因为它吱研究古代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古代社会发展的一般历程),而出现了一种“后新考古学”(多元化)[盛行后过程主义,并非从一种学理出发],认为应研究多方面,例如各地区的具体发展。同时,又产生了一些“认知主义”、“结构主义”等新思想。 2、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代表):青年考古学家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 ①三十年代,反对单纯用器物研究,认为理论基础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侧重于生产力的研究,后来被称之为“机械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实验考古学(做出来用),其中包括“微痕研究法”即用显微镜观察微痕,并通过实验确定用途(三十年代) ②五十年代后,研究范围更广,不仅物质,也有古代文化、古代社会的研究,但仍是马克思主义的,企 图用考古学证明Marxism 的社会发展史(主要目的),开始有目的的进行“聚落考古“(同一时期同一整体村落),并研究其社会分类。弱点在于其为一种影射考古—>并非从历史事件出发而以理论出发研究历史,积极方面在于其开拓了研究的角度,先进性在于从系统的理论(Marxism)出发研究古代社会。 ※ 比较: 1、从开始时的简单化倾向转而研究古代社会的更广阔领域。 2、新中国的考古学: ① 五十年代始,科学院始建考古所,鉴于建设动土多见古代遗迹,1952 年,北大设考古专业,培训考古专业人才。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的田野考古专业。解放后,在全国范围内发现更多阶段的史前阶段的史前文化。更有先秦三代文化的多种遗迹,至今已考古至明清时期。但因发展是不平衡的,史前史考古的作用在写史,原史考古用于正径,历史考古用于补史。 主要研究:中华民族的起源及时间,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国家的形成时间。 考古纠正历史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国家在中原地区产生(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即“中原中心论”,转为“多元一体论”(苏秉琦提出)。 ②文革时期,虽有发掘,却有停滞,但考古受冲击最小。 ③八十年代,是中国考古学的转折点。 第三章 考古学研究的资料 一、考古资料的范围:人工制作、建设,及其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物品。 1、人工制品:工具、日用器皿、武器、装饰品、交通工具、制作原料,成品与半成品,次品,废品,废弃品 2、人工建设:房屋、道路、城市、村落、桥梁、窑穴、厂矿、水利设施、墓葬、水泥、砖、废弃材料、、废弃堆积(遗迹) 3、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遗存:食后的牲畜骨头、狩猎物遗骨、粮食、野果、环境、空气、地表径流、气候、年代学的样本(C14碳粒)、花粉、孢子、植物。 4、还应包括其遗留下的状态及其相互间的联系[context 语境] —>时间、空间、行为内容 ※ 联系的三个指标: 1)层位(Matrix,地表年代堆积层,处于介质之中) 2)位置(三维座标) 3)共存关系(与周围考古资料的关系) 二、考古资料的分类 1、从文化管理角度分:地上、地下、传世文物 2、考古分类(研究角度):遗物、遗址、遗迹、遗痕—>通称“遗存” 1)遗物:个体小,可移动的物品。分为人工制品、自然遗物(存)。 2)遗迹:体量大,建筑于地上的生根的不宜被移动,若移动会被破坏的物体,多指建筑。 3)遗痕:遗物、遗迹形成过程中留于其上的痕迹。 4)遗址:人类活动的遗存集中被发现的地方(指原生堆积地;次生堆积是移动后)。 ※考古资料的形成:(两个过程均受“人类的作用”(C 作用),“自然营力的作用”(N作用)) 1、产生、形成的过程,(人类文化作用较大),制作的过程存在四种形态(原料:半成品、成品、废弃品),即 Acouisition、Manufacture、Use、Depositon。 这是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下形成的(多是);同时存在无意中形成的物品,C 作用较大,同时受 N 作用制约。 2、遗存过程(自然营力作用较大):需要漫长的埋藏过程,因此考古资料会发生变化。 [埋藏过程]其原初状态不断被破坏,这种破坏也来自两种作用:战争破坏、盗墓等非建筑性的破坏。辞旧营新的破坏等建设性的破坏—C作用的不利一面;对古代遗存的保护(机构、政策、技术、科学等)--C 作用的利处。 火山、地震、洪水、风蚀(雅丹地貌)、山体滑坡[突出];植物根系生长,化学氧化, 有机物分解(轻微而缓慢)--N 作用为主(不利大)。在极端的自然营力下,亦有保护作用(火山岩埋葬);极端的自然环境下(干燥),保存较完备—e.g. 极湿地区,河姆渡 遗址的发现;冰人。 四、考古资料的特性(与史学资料的区别) 1)整体上残余性、局部上的完整性: ①大多数以废弃残余状出现,时间愈久,破坏愈多,是过去人类历史活动的部分。 ②各种器物可能被完整保存。 —>通过复原的方法克服,从局部出发推倒整体,由相互联系确定完整的体系。 2)保存状况随时间递减,但资料的发现却在递增; 3)保存形式在时间、空间上的有序性、准确性①遗址是有层序的形成的②出土地:位置明—>产生地层学,为历史研究提供准确的时间和空间 4)形象性:形象变化有规律可循:产生类型学:但易激发无边际的想像。Eg.德国的《众神之车》 5)资料的实物性:大小,色泽,轻重,成分构成,机械强度—>可进行各种分析(如成分分析,模拟实验)—>随技术发展,不断被利用,不断发展出新内容—>不断出现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新学科。 五、考古资料的保护和研究:保护是研究的前提,同时也要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下。 1、文物保护的手段: 1)行政保护:两重两利一法(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基本建设,《文物保护法》及其细则)—> 政策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方针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原则 2)政策执行机构:国家文物委员会及其下设国家文物局,及地方(隶属国务院) 文物普查工作,文物级别评定(分三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定 有 27 处世界文化遗产(20 处文化、4 处自然、3 处兼有),有 1268 个文保单位。 2)社会保护:随着公众宣传、政策重视、水平在提高;古代遗产与公众的关系的在西方较发达,有“公众考古学”(同期流行“女权考古学”) 3)技术保护:学科完善。文保的理论发展。(中国“整旧如旧”,外国“整旧如新”) --主要方面。 第四章 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 一、为何进行田野考古? 由研究资料决定,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资料的来源和搜集 landscape 场景,fieldwork 二、田野考古调查—>发现遗址,做研究,调查发掘 1、定义:发现和寻找古代遗址和地点的方法,同时也是不采取发掘手段对古代遗址进行考察的方法。 地点:非原生,而是次生堆积地(由于自然营力的作用) 遗址:原生堆积地:(人集中活动,经常活动的地方(如住地、墓葬) 2、特点: 1)破坏程度相对小 2)耗用时间较短,覆盖面积较大 3)对埋葬于地下的遗物了解不深入、不全面 3、遗址的分布规律 1)背风向阳(座北朝南);如洞穴、山坡遗址 2)近水源、又能避开水海(一般在二级阶梯上) 3)交通方便—>人口聚居地 4)经济生活较方便。在两种不同生态地区的接壤地,或生态资源丰富区,如长城在山地与草原的交接地。 5)安全:如靠山、河流交汇处等 6)旧石器地点多在山上,发展后多在平原;汉代村落与现代自然村落基本吻合。 7)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也有遗址,多与古代宗教活动有关,如高山顶、河床地、祭祀活动。 8)有特殊生产资料的地方。如矿脉、玉石产地、动物迁徙路线、鱼类洄游、生产地。与之相适应的周围遗址,就能更全面的了解古代社会。 9)单个遗址的分布规律(多为遗址边缘)注意:居住地点、埋葬地点(易发现完整器物)、垃圾区、地表干净且有烧土的痕迹多为居住区。[遗址堆积分布规律] 4、分类 1)普查: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要求是找到位置,区分时期,了解遗址面积和保存情况。 2 ) 专 题 调 查 : 单 个 遗 址 的 详 细 调 查(Important),小范围的区域调查(西方重视),专类遗址的调查。—>出于自己的学术目的。 5、方法 1)普查: ①首先要作好充分准备, a.了解过去调查的情况; b.查“地方志”(一般下放至地级市),了解古代历史地理,中国的地 方图 (1:50000),多到地理信息管理中心借取。了解地下地质资源的分布情况; c.买航片、地图,找专门人员定点,矫正误差。 ②多做实地调查工作(西方较流行抽样调查),结合群众。 2)专题调查:单个遗址的详细调查: ①首先要有地图,但主要是自己测绘,用全站仪(Total Station),既可以测经纬,又能测水平高度, ②然后调查路线,多为“之”字形路线:观察地表暴露物。 ③观察地表纵剖面,主要利用当地建设造成的破坏刻面。 ④调查过程中主要是采集遗物,包括 a.诊断式采集(只采集需要的遗物),但无法真切确定时代,无法了解当时的历史变化,少采用,除非较紧急。 b.地样采集,中国用少。 c.分片全部采集,节省人力,不需非常专业的人,较科学。 d.剖面采集:编号,分地层采集。剖面内既包括人工遗物,也包括自然遗物。 ②钻探:采集不理想,多用洛阳铲,为盗墓人所用,破坏性,不能帮人了解整个遗址的形成过程。 ③物探:物理方法:多反应石头、金属遗址。由于中国多为土遗址,用少。有电阻仪 , 受 湿 度 影 响 大 ; 地 磁 仪(magnetometor);质子经动磁强剂(Protor precessional magnetometer)。受金属影响大;磁通门(flux-gate magnetometer)金属探测仪(metal detective) 2)区域调查: ①首先有地形图或航片等步骤,确定采集方法; ②资源、遗物与主题相关的物产资源的来源与形成。注意小区的地形、交通、注意遗址间的关系(明确、有目的、可控制), 3)专类遗址的调查:研究遗址的分布规律,如石窖(jiao)寺的分布、长城考古(王国维研究古代烽燧)、航空考古(遥感)、水下考古。 三、田野考古发掘 1、分类:主动发掘,抢救发掘(被动发掘,出现最多,最主要),经费来源有国家拨出的研究基金,后者由建设者出钱(配合基建) 2、发掘资格认定:国务院授权文物局授权发掘领队资格证书。或与当地有权威的组织合作(必须由团体组织中有发掘资格的人来发掘)—>报请文物局批准。 3、遗址发掘位置的选择: 遗址选择: 1)满足学术目的; 2)选择保存前景不好的遗址, 3)跟聚落规划有关的关键点。 4、人员组成及工具:必须有资格的领队各项负责人(地方技术人员、技工)(财务、库房、局部区域负责人、民工队长、采样、绘图、汇总记录);学科人员组成(古地貌、古代环境(植硅石、苞粉等)、陶器研究,微痕研究)掘土的箩筐等,手铲,刷子,竹签(不破坏有机质),洛阳铲,采集袋。 5、建立遗址的测量坐标系统: 1)记载三维座标,利用全座标系统,在遗址附近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坐标点,与大地测量坐标点(与国家测量系统有联系)的关系来确定平面位置、海拔高度增至三维。 2)根据遗址大小,建立遗址测量的坐标网。 (P10 图缺) (P11 图缺) 3)测量物体方位:可在坐标点架仪器测量较近物体的三维;也可在物体附近“探方”的具体位置;也可形容其在网格的位置。 6、发掘区域的规划和发掘控制单位的确定 1)控制单位:(长方形)探沟;(正方形)探方(简称 T,多指探方,探沟为 TG)过去一般以西南角为基点,但太复杂,且混乱;现在多与测量系统结合。 2)根据类型的不同,划分探方的大小,我国遗址类型复杂,面积小,多为5X5,10X10。较细致的为 1X1 米,不复杂的多为100X100 等大单位。在探方的北、东各留 1 米不发掘,留在最后发掘,叫隔梁,在最终留 1X1 米的地不挖,叫关键柱。 (P11 图缺) 7、发掘程序:4—>1—>2—>3(先—>后) 1)两原则: (1)根据土质、土色的不同,将全部堆积区别成一个个的地层单位,并辨别不同堆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先后顺序)—>打破或叠压 (2)根据人类行为顺序,按相反的方向进行发掘(按由晚到早的顺序挖掘) (3)按实际情况作好拍照、绘图及文字记录工作 (4)按单位归放遗物 2)干筛、湿筛(浮选),扔掉土 8、记录系统 1)文字:日记 2)图:比例不同 3)照相:光学、数码、摄影机 4)田野发掘的数据库 9、标本的采集 按单位采集,有干筛、湿筛、浮选(浮力)等。 按单位包裹、贴标签,交予管理员登记野外的文保工作 10、库房(Lab) 四、田野考察中埋葬学和地层学研究:利用二者的结合,达到了解过去的目的。 1、埋藏学的研究方法—N 过程(NaturalFormation Processes)有机质遗存和无机遗存 1)一般为地点 2)自然力作用:水的冲击,滑坡,火山,风,植物根系,重力等 根据堆积物的性状分析其受力,如整体形状(“产状”在地质学上)等 1)整体形状:(P12 图略) 2)物理性状: >粒度(土颗粒的大小,一般分粘土 (小而滑)、粉矿(黄土)、砂砾;粒度不同,成因不同。 >分选:(颗粒大小基本一致,好;大小不一,不好。 >磨圆度:不好,可能刚风化,有棱角 >颜色:利用色度表,分冷暖、明暗 等。颜色不同,表明不同时期受物化作用 >致密度(土的松软) >—>自然营力,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3)所含文化遗物的分布:长轴的方向,倾角、磨圆度以及物理和化学分化的程度 a.长轴方向:较长柄的方向,若一致则极有可能是水冲积而成 b.倾角:上下与垂直方向的交角 2、地层学的研究方式—>C 过程(Cultural Formation Processes) 获取、加工、使用、废弃,后期的认为破坏。 1)活动面与界面 (1)活动面:人类活动的水平面,依托面 (2)界面:多为竖直的活动面(墙壁,洞穴) 2)堆积单位:通过认为行为造成的,能被观察到的某个行为的结果,如房屋,洞穴—坯(pi)土等 3)堆积单位之间的时间早晚关系,即地层关系。多发生打破“叠压”关系—>鉴别发生的过程。 第五章 田野考古资料的室内整理 一、室内整理研究的意义 1、关注田野中无暇顾及的资料(遗物)—>田野只关注遗迹、堆积 2、关注通过遗物而得出的遗迹间的关系—>田野往往忽视各地之间的联系 3、室内整理以排除田野中对年代、地层、遗迹等判断的错误 二、资料整理的内容和步骤 1)将资料建成档案(电子档案、图片文字档案) 2)将实物资料进行清洗(脏,需要仔细观 察):但有些不能清洗,如 C样,某些陶器等有特殊用途,(分析化学成分、残留物成分) 3)将遗物进行分类(石头、骨头、木头、铜器、铁器、陶器),放在标本架上 4)将遗物进行排对、复原,并进行编号(田野编号写在包装纸上或贴标签,反映出品的名称(以拼音字头标识),年份发掘、出土单位),进行分期、编年 5)对器物进行画图、测绘、或作卡以描述物品的各种信息;区分年代;建立实物资料库 三、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和发掘资料的归档 1、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一是资助者的要求;二是抢救性必须有报告 1)在正式报告发表前,要有简报或消息在报纸上发表出来,公布较重要的消息《中国文物报》上有消息,较准确,可引用作为研究资料 刊物:《中国考古学报》(解放前) (解放后)《考古》、《考古学报》、(80年代后地方出现,最早为陕西省)、《文物》—>考古三大杂志,80 年代—>中央刊 简报一般按年季来写,比消息详细得多,几千、几万字,有图片—>遗迹现象,重要性 内容有:1)遗址位置:地理环境,发掘经过,工作人员,工作方法及时间 2)遗址面积,堆积厚度,遗址的境况(图片) 3)出土器物的图片及详细描述 4)人物鉴定报告,对实物的鉴定分析结果 5)结论:意义,以及发掘者的认识。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善于编辑处理考古报告资料。 第六章 考古年代学研究★(史学与考古学首要问题) 一、年代学的一般知识 玛雅最早纪年:前 3114 年 考古学为历史年代学最终完善找到了 1、年代学的方式 1)相对年代:(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先后联系),某一事件相对另一事件或早或晚的关系,仅表明时间先后关系,而不表明时间的多少。—> 考古成为较科学的学科,如地层学,类型学是解决相对年代的方法典型,还有旋回地层学(古环境学)(第四纪地层学) 2)绝对年代:根据某种事物变化的速率,给出的数值年龄,如 C14 的变化速率历法根据日地的关系。 —>年轮法(树、贝壳)以断代:二战后放射性测率法C14,被称为考古年代学的革命 3)相对、绝对年代的关系:现在用太阳年(公历),以绝对纪年;原子周期性纪年也存在。考古用太阳年,C14 的年代也换算成太阳年(周期性衰变) 1)绝对年代一般以某一特殊重大事件为起源 e.g.古 Greece: Olympic Games BC776阿拉伯:穆罕默德逃离麦加 AD622 b.p.: before present距 今400BP1950AD=1550AD —> 依研究事件的需要决定 2)关系: (1)相对年代一般有绝对意义,不会颠倒; (2)绝对年代中不具有绝对精确的意义,只是一种计算方法,有误差,所以所有科学纪律方式都不精确,却别在于误差太小 (3)在二者发生矛盾时,相信相对年代(绝对年代中历史纪年是绝对的)方法及优缺点(相对、绝对年代) 二、相对年代的断年方法(长处:错点:如何使用) 1、考古学方法: 即地层学与类型学 (1)地层学原因: a.一个地层单位(简称地层)(堆积单位)就是一个时间单位,是形成时间 b.相对来说,叠压和打破的地层单位年代晚,被堆积单位的年代早。 (P15 图略) (2)类型学原理: a.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出现的产品有特定的可辨识的形态,由形态可以在类型品的序列中将特定产品辨认出来。—>将产品从其他产品中区分开来。 b.产品形态的变化是逐渐的,因此形态相同的器物,应当生产于相当的时间,相近的地域,形态不同或区别较大,则可能有时间、空间的变化。 c.不同的质地、不同的用途的产品变化速率不同—> 根据器物的形态,区分形态的早晚 (3)器物在堆积单位中的关系 a.器物不会脱离堆积单位(脱离的叫传世品);堆积单位中所有器物是共存关系,它们都有可能是同时的,(形态不是同时的),但被埋在此地层中的时刻是同时的,并不表明生产的时间是同时的。 b.一组地层单位(有地层关系的地层单位)都有一组有相对早晚关系的,有共存关系器物,由此判定器物群或某一器物的年代早晚。—> 也可利用器物的年代,判定地层年代,接近于所含的年代最晚的器物,为地层的最早的年代。(P15 图略) c.器物年代不会比地层单位年代更晚。—> 对堆积单位进行分层,以考虑共存关系的可靠性。房屋、墓葬等一次性形成的更可靠,“灰坑”(坑状堆积)形成时间短,也较可靠;层状堆积不甚可靠。若共存关系较复杂,则应进行重复验证。 (4)器物在形态上的变化 ①区分器物有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区别。耐用品分段稀、非耐用品分段密。 ②区分简单品与复杂品。简单品变化小[造型] ③区分珍贵品与非珍贵品。 ④区分普通的与特殊的。 —>非耐用品,复杂的,普通的,常见的(非珍贵品)叫标型器(分期断代最细致)。用它来划分年代,可划分到最小 (5)器物的分类、分型方式—>描述器物的某种状态,对一定形态器物的质的把握。 ①分类:同一物品不同地区不同名称或者挖掘出时无名称。对于基本构造相同,而部分不同时,分为盆形鼎,釜形鼎等描述性词。 ②分型:当分类已无词可用时,可用 A、B、C 形盆形鼎等(卷沿、折沿等)[代表序列] ③分式:分型也无字母可施时,可用 I、II式等[同一序列中不同的发展阶段] —>建立器物变化的逻辑序列 张家 王家 A 盆鼎 B 盆鼎 AI 式(胖) BI 式 AII 式(瘦)BII 式 (6)器物组合和器物群 ①器物组合:在一定时期有突出特征的普遍存在的、共存的、标型器物的组合 ②器物群:一字时期存在的各种器物的组合(范围更广) (7)分期:可对遗物或地层单位直至遗址进行分期,以研究遗址的关系,或拿其中的器物进行对比,建立世界所有遗址和文化相对的体系。 2、旋回地层学:(古环境学) (1)分类: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 (2)①地质年代学(第四纪地层学),很早用于考古,现在仍有价值。 a.第四纪:地质最晚的时代是新生代(距今 6500 万年)它最后一纪是第四纪(距今200 多万年),自人出现和发展始,它又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1 万年以来)两个时期,更新世分早、中晚三期(200-75,75-12.5,12.5-1 万年)第四纪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地质构造的变化。如板块漂移、沉陷,给地壳以很大作用力。 喜马拉雅于更新世早中期,外力有冰川融化等的作用。 第四纪沉积物形成。原因有:①冰川融化携带 ②风吹黄土堆积达 148m(中国),③中国南方的红土堆积,日本的火山灰。各地沉积物不同,成因也不同,可据此来断代。 e.g.中国北方的黄土:堆积在四纪的红土之上(红粘土、三趾马红土)。分三层,由下往上叫午城、离石、马兰(地名),有典型的剖面,分别代表更新世的早中晚期。 中国南方的红土(网纹红土):IV 纪开始发育。上有蜀土下层,下蜀土上层,全新世堆积。南方器物变化不大,所以多以 IV纪地层学来分期。 ②气候年代学:根据 IV 纪以来气候的变化,会对地貌、沉积物、动植物群落有影响(与 IV 纪地层学结合)。 >—>欧洲冰期 >群智(早更新世)-间冰期:中更新世 >民德(晚更新世):冰期之间有间冰期:海平面上升,较温暖(根据冰川地貌,冰川堆积物划分) >里斯:(最冷) >玉木 >—>我国冰期: >大理 >庐山 >大姑(有争议) >鄱阳 >龙川 原理:根据①深海沉积物,:暖:繁多个大(微生物实体)浅海中有泥沙,不精确。主要是浮在水面,有孔虫三类,千年 10cm,打钻出 21 米长岩石,即有 210 万年的纪录 ②极地冰层:冰层厚度,含有苞粉等及利用 O16、O18 的对比—>饱含粉尘、空气(古代),水分子—>降雪地点气温 ③黄土:含有气候信息 这三大气候信息库得以把年代划分得更细。 —>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特点的动植物群 —>特定的气候特征—>断代 —>不同的动植物群代表不同时期 —>找到可以用科学断代法进行绝对断年的物质。 三、绝对年代断年(优劣,如何使用) 1、历史纪年 1)古埃及有 31 个王朝(早、古、中、新、晚王国),中有三个中间期(致使不太准确),1550~1070BC 的新王国时期中王国误差为 10-20 年,往前有二三百年误差。(最早最能链接) 2)中国:841BC 开始确切纪年 3)用历史纪年断考古遗存的代:钱币纪念性建筑、器物等,由事件、人名来纪年—>用钱币纪年要当心,可长期使用,流传多代 2.年轮法测年 用树木、贝壳、极地冰层、深海沉积物,冰川纹泥等,但并非都合用。 e.g.冰层没遗物,无人住;贝壳难拼接;最有用的是树轮,冰川纹泥 (1)18 世纪北欧首先发明冰川纹泥测年。冰川融化带来细泥,沉积在湖底,暖厚冷?且宜于辨认。可以对层数或单层数。可计算至 1200 年以前。湖边人物遗址与冰纹泥发生关系。—>地区局限性 (2)20 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人道格拉斯在统计学和年代学发展的基础上,可用树轮做为 C14 研究,或直接测年。暖轮远,冷轮近。刺果松可活 4000 多年(6000BC), 欧洲橡树也活得很长 8000BC。可能精确到房子的扩建。 —>生长在四季分明之地的树木树轮才较明显。 —>考虑具体情况,可能用老椽木,而不伐木。 3 . 放 射 性 时 钟 和Calibrated RelativeMethod e.g. 热 释 光 ( TL )—> 石 英 , 长 石(100-1000000 年)—>相对时间越久远越精确(误差 10-20%)裂变径迹—>黑曜石,玄武岩—>10 万年(放射性时钟,元素有规律的衰变)钾氩法—>火成,沉积,变质岩—>10 万年以上 铀系法—>含铀、钍的物质—>旧石器时代早期唯一用(100 万年以上) 光释光—>与 TL 类似 古地磁—>利用古代磁场与现代区别—>含磁物、风化水化物—>1 万-1 百万年 黑曜石水合法(即火山玻璃)Calibrated Relative Method—>100-数百万年 氨基酸外消旋法—>含蛋白质分解物的化石—> 100-200 万年 电子自旋共振—>蚧(jie)壳、珊瑚、蛤(ge)蚧(jie)等—>1000~1000 万年 生物体死亡后,C14 开始衰变,至只剩一半时要 5730±40 年(5568±30 年)(半衰期),实验室建立早的用5568,晚的用5730—>断定死亡期,以测年。 超过一万年:误差大,且树轮矫正苦难 3)C14 断代(一万年之内)一场革命 (1)常规法:计算放射性的电子的数量(用C 量大) (2)加速器质谱技术(AMS):计算 C14原子数量(用 C 剔),又一场革命—> 准的基础是大气中CO2含量衡定,但太阳活动(黑子、耀斑)影响,CO2含量,现代核技术研究会efentCO2浓度,造成不准—>产生C14年代树轮校正技术(校正过的更早)—>达曼表,高精度表(更准)。—> 要有标本号和实验号 BK(中考古所),BA(北大),Q(剑桥) e.g.3700 ± 100 BP (Q685) 68% 3800-3600BC 3700±200 BP(Q685) 95% 3900-3500BC (树轮校正) 地层学、类型学、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成熟(三大理论) 第七章 考古学文化研究 一、什么是考古学文化? 1、来源:同一时期不同地区遗址、遗物不同,于是以“XX 文化”来命名 柴尔德尝试以考古学文化来研究古代民族。 2、研究情况 1)新石器多用考古学文化。旧石器时期用Industry,新石器以后青铜时代也部分用,铁器时代不大用。 2)不是所有时代,所有国家都用“文化”。 日本、美洲不用—>同一时期不同地方很少有差别。 3)用于地域较大,文化稍复杂,无历史记载的地区—>不是唯一的。 代表一个时代的,集中于一定抵御内,有一定地方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存体。 二、考古学文化的定名 1、以富有特征的遗迹:遗物来命名 e.g.石棺葬文化,彩陶文化(仰韶早先名),细石器文化;日本的绳文文化;欧洲巨石文化 2、以古代民族命名 e.g.商周文化,先秦文化,汉文化(汉人用的物品) 3、以地区来命名: e.g.甘肃仰韶文化,湖北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 4、以代表性的遗址地或首先发现的遗址地命名(当地最小地名)—>典型遗址(常用) e.g.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小屯文化 三、考古学文化的结构与区系类型 1、结构成分:工具、武器、生活用品(陶器为主),装饰品—>遗物 墓葬的形式:质地;房屋的形态遗迹 2、层次结构:时代—>文化—>类型—>小区(多根据陶器类型不同) e.g.仰韶文化:最早在河南渑池,有彩陶文化,时间长,分早、中、晚三期。早期(河南,河北,陕东)。陕西,河南东与它地区不同。于是又在文化下面划分了类型:河南北,河北南为后岗),河南北为下王岗, 西部为半坡。又发现同一类型内不同,又划分为小区;如半坡类型东、西区。 由于太复杂而在文化上叫做时代。—>文化有不同层次。 3、区系类型:苏秉琦首划:他认为一个考古学文化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发现,文化应有其前身和去向。每个文化区都有一个个的文化发展下来。把中国分为中原区,巴蜀区,两湖区,江浙区等。每个文化区又有不同的系。 区是一块,系,就是一条条串成块。 e.g.中原区的发展:老官台—>龙山文化—>夏文化 —>研究考古学文化变化发展的线索和谱系。 L.Bintord(新考古学之祖):认为不应单以器物划分。而应从经济、社会组织、意识形态来研究。不应从器物本身出发来研究,有一套“中间理论”(Middle Range Theory) 的研究法。 —>1)把考古学文化当文化,它只是器物、遗址的组合;不能与古代民族划等号。 2)不同物品划分出的考古学文化,其意义是不同的。有些可能是贸易流通的范围。 4.考古学文化与文化 1990 年,第一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正在出版此类书籍[我国] 第八章 环境考古学研究 ①研究古代环境与人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时代越早,越受控制; ②新考古学倡导下产生,了解古代文化产生背景 ③K.W.Butzer[美] 《环境与考古学》。 一、大环境与小环境 1、大环境:全球性的环境变迁。 小环境:某一区域的。 [关系]小环境的变化受制于大环境,其次才有自身特点,大环境是主流 2、古气候、古大气环流,古海平面升降,古动植物残留。 1)古代气候, (1)不同时期海水表层的温度,含盐度,可通过深海沉积物来研究(有孔虫) (2)降雪积雪地区的极地冰会钻出冰芯,利用其中的粉尘,古代空气,水分子(O16、O18),来得出其气温,而后与古代海洋的研究对照。 (3)我国黄土厚,年代久,占可耕地的40%,最厚达 135m。利用其中的植物的硅酸本,孢粉、小蜗牛等,及粒度。磁化率,及其中 C 和 N 的同位素,来研究古代气候 的变化。 2)古代大气换流:古代季风 (1)研究某一地区的降水、温度同赤道,当时的温差,以研究当时当地季风的形态 e.g.冰期时季风强度为间冰期的 1.5 倍 (2)季风主要 effect 降水 3)古代海平面: (1)冰期海平面下降 120m,台湾与大陆连接,英伦三岛与欧陆连接,美洲人是此时从亚洲走过去的;日本海是内陆湖。发现与中国同样的世界最早的陶片 (2)距今 6000 年,海平面最高 3、第四纪地质地貌研究 1)对象:河流、湖泊、冰川、动植物,当时地面升沉 e.g.冰川犁地,在终止处堆积泥沙 河流改道:黄河冲击的堆积物十分复杂 两湖地区:过去称“云梦泽”,即江汉平原,实为大洪水造成的;洞庭湖底有遗址,非古代的动听湖;洞庭湖由地壳升降而成,可能为汉魏之后产生。 第四纪初,西藏高原平均海拔一两千米 4.中国第四纪的环境的格局 >—>六大环境系统 >青藏高原的寒冻剥蚀系统:有冰川、冻土、寒冷和冰冻的风化 >蒙新的极干旱风化残积系统(风力作用下,地表为沙漠、戈壁) >晋陕甘干旱大气沉积黄土系统:(中亚腹地吹来,流水侵蚀) >辽冀沉降平原系统:堆积作用为主:(地壳沉降、河流沉积物) >南方古老风化壳系统:(红土、风化) >滨海大陆架淹没系统:(沿海大陆架) 2)气候敏感带:长城秦岭—淮河,南岭 中国文化多样性与环境多样化有关 (1)长城一线:划分农业与牧业 (2)秦岭、淮河一线:温暖,上移,寒冷时,下移 (3)南岭一线:种植业与非种植业 二、植物遗存与环境(植物考古学) 研究特定时,地表植物的学科 (一) 通过植物了解气候、环境 (二) 了解环境 1、对气候影响 植物遗存保留少—>极干,极湿、极冷、可保留 碳化(浮选法)—>植物大化石(肉眼看到)[植物茎叶、种子] 植物微化石由孢粉、孢子、(蕨类,苔藓)、花粉(被子、裸子) 不同植物孢粉不同鉴别,到科甚至属(界、门、纲、目、科、属、种)孢粉,注意,漂移(风力,水力),属多少。量大:可信度高,量小:可信度低 (2)植硅石(蛋白石)(植物硅酸体) 高等植物根系,沙土中有硅,硅在细胞缝隙中沉积,以水合硅形式,保存力强,可辨别植硅石形态来划分不同植物。最敏感(对气候),禾本科植物,可到属甚至种 e.g.水稻—>草木植物 优点:原生性强,受风力影响小 2.对食物的影响 三、动物遗存与环境(动物考古学) 1、对象:人吃动物的状况,驯化状况,动物生存环境,动物群变化;研究昆虫、寄生虫、海洋动物(贝壳、贝类)[最常用而可靠] 人类季节性活动。 2、局限性强:一般用于大环境,敏感性弱。 ※ 昆虫一类敏感性强,且生存区域广泛,活用于研究小环境 四、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 1、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研究较少(作用力大小,由生产力决定) 2、对象:农田、园圃、水源、村落布置、森林植被、灌溉系统 —>研究遗址周围的环境 [现代民族学]一个村落中,居民活动路程半径为 1 小时,约 5 公里,狩猎群体,活动半径为10公里 —>可分化出范围来研究遗址 3、遗址资源研究(水源,工具原料、动植物) 缺点:难度大,资料难积累 第九章 技术与经济研究 (人类通过技术来增长能力,发展经济,生存,分配,消费) 技术:贸易:获取原料;生存 目的:通过古代遗存研究古人的“食”(衣食)与“货”(交易) 一、器物材料与功能的研究方法 (一)材料及来源 人:能做,使用工具的动物 1、划分时代,以工作制作原料为依据 1)天然材料型(有些来源普遍,但要求高,有些相反)—>材料性质不变 石器,骨器,木器皮革,蚌 2)合成材料型(有些普遍,但相对来源少,用火控制,熔融学) —>改变原来性质。 陶瓷,合金青铜、铁 2、研究材料来源的意义 1)研究贸易 2)研究方法:找到矿床—>产物(石器:欧洲黑曜石,燧石,玉矿:良渚文化,玉料 铜矿:大冶铜绿山(春秋战国),江西瑞昌(商) ①直接分析:如玉器鉴定 ②光学切片分析:用显微镜,研究材料的切片,观察显微结构 ③化学微量元素分析方法:(1)光谱分析 (不同光照射,颜色不同) (2)中子活动分析 (3)萤光分析 (4)放射性同位素分析 (二)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的研究方法 1、民族考古研究方法:观察现代工匠的做法及现实生活中类似器物的用途 局限性:只是可能性,并非准确,只是推究,不能确定 2、实验考古的方法:①用类似的工艺制作出类似的器物,用它去实用,来研究其使用过的痕迹(显微镜)与古代器物用痕对照,以推断②观察或亲自实验如何做陶器会留下与遗物表面不同的痕迹 3、理论分析法:①主要显微镜下,如 X光,CT,用以研究金属是冶铸或锻打而成 [物] [化学]主要用生物化学方法 ②残留物分析。陶器吸水,化验其残留物。主要检查 Lipids(类似物),不论动植都含此物,贴粘在了遗物壁上,不同类型的脂肪分结构不同,同动植之间也可分开。以此来判断器物的用途。 —>气相层析法(GC)—>只限于脂肪,用质谱仪(AMS)石 三、陶瓷工艺的研究(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合成材料是陶,瓷较晚) (一)陶瓷 1、陶:最早的合成材料。24000-26000 年以前,在欧洲(捷克)发现陶器(人像),即旧石器时期,但不是器物。15000 年前,东亚发现器物(中国南方、苏联远东、日本)均有发现。 2、陶土:较纯净的粘土,主要成份SiO2、Al2O3、FeO、Fe2O3,CaO、NaO、MgO、K2O。其中CaO,MgO,K2O等是助熔剂,FeO是着色剂(Fe2O) 1)分类:易熔,普遍的粘土;高镁质量熔粘土;高铝质量耐火粘土(高温不变形),高硅质粘土等。另添加塑性原料,瘠性原料(增加活性,烧制时防开裂) 2)600℃以上陶土陶化成陶器 3)优点:原料分布广泛,有可塑性,成型后不易改变,制作工艺不复杂 3、陶器工艺 1)获取所需原料,有讲究[备料①] 2)晒干陶土,打碎和成泥,盖上草,即陈腐[制坯②] —>可做塑性原料的陶器 3)掺和料:砂子,骨头粉,滑石粉,稻草壳,蚌壳,石粒等[瘠性材料] e.g.河北北部战国掺滑石粉,即鱼骨盆南方多掺稻壳 —>蚌壳是最好的瘠性材料(待究) ①备料:获取所需原料;有讲究(原料很重要) ②制坯: a.泥片贴塑法(预成泥片,贴起来) b.泥条盘筑法 c.泥条叠筑法(预成泥条) —>手制 —>轮制(不能拉大东西)(底盘飞转) —>模制 —>可混用 ③修整:(用不抹平轮制指印),目的结实,好看 山内清男,日本绳文期陶器 ④装饰:附家堆纹 ⑤烧成:之前太阳勿晒,a.篝火烧(800℃以下)b.陶窑烧(1000℃以上)900℃以上,Si 熔化,陶器有光泽 重烧,会变色,此时(变色时)温度为其原成品温度 ※颜色:红,灰,黑 着色剂:FeO,Fe2O3, 1)氧化环境下(窑口开,空气流通,氧化焰),红色(Fe3+) 2)缺氧(封窑,浇水,还原焰),灰色(Fe2+) 3) 陶器表面渗入碳(木炭(木头烧成) 接触加热,出窑时加松树枝),黑色 —>推测窑的样子,温度,出窑情况 2、瓷器 1)着色,加釉 2)原料:高岭土 (二)用途:研究古代社会的生活、作坊情况 二、石器制作技术的研究 中国不常用石头作建筑:商周石器仍主导;铁器代替石器作工具 1、燧石场,广东。 南海西樵山:霏细岩(料好难做) ①到石器作坊观察磨之前的半成品、次品, ②石器拼合(旧石器时期)③复制石器[实验考古] 2、工艺:1)打一台面(平面) Odowan(名称) 奥都威 2)用锤敲打(直接打):木头、骨头(软锤)、石锤 Acheulian 阿舍 3)间接敲打(用木头垫住打击或压削)、出薄片[细石器时期] 间接打击法或间接压削法 —>旧石器 1)选料:开矿或去和里找类似的卵石 2)裁坯:打成切割(用竹片加上砂子去切) 3)琢:磨(有小眼留下细小碎片) 4)抛光(竹管占砂钻,雕刻)线割(玉器)用铲切割玉器 —>新石器 四、金属工艺及其他技术的研究 1、金属工艺 1)特点:坚韧性、延展性,可回炉(有回炉性),有光泽,资料较多(相比特殊石头) 2)非钢铁性金属:铜、金等不需冶炼 钢铁性金属:除陨铁外,需冶炼 3)铜:红铜为铜石并用时代 青铜为青铜时代:最早的 Cui 源于欧(巴尔干)、西亚、中远东于 7000BC 左右,最晚出现于美洲,于 4000~2000BC 黄铜(可能天然) 冶铜术由欧洲 7000BC 开始 1)天然铜成型,冷锻:可冷锻、切割、打磨 2)热锻:天然纯铜 3)从铜矿石中提炼铜:碳酸 Cu,氧化铜 4)熔铜,浇铸,有合范,单范(二合一) e.g.前 3500 年,青铜刀出现于马家窑(中国西部) 5)合金:砷、锡—>青铜 1:10《考工记》,也有富砷铜(若长期比例稳定,则天然矿) 6)冶炼琉化铜 7)失蜡法 2、钢铁的制作工艺 历史:前1500年,西亚伊朗一带最早的人工冶铁 前 1000 年,亚非大陆普遍冶铁 新大陆最晚冶铁 2)作用:对中国来说,十分重要,真正地代替石器成为工具。(铜器资源少,由上层掌握)。铁更加普遍且坚韧,宜于进行大型土木建设。 3)制作:天然无纯铁,去氧需要温度,还原环境,所以产生较晚;800℃还原,1540熔铁,1000℃即可由氧铁出纯铁,但有尾矿,脉石等杂质在其中,冶出生铁(像海绵),锻打成熟铁。 前 600 年,铸铁出现。中国成熟,欧洲规模小。 钢(0.3-1.2%的碳的铁合金)硬度、韧度好;西汉时产生。汉出现球墨铸铁。 五、从采集经济到生产经济 ( 一 ) 考 古 学 与 人 类 生 计 研 究( 生 计(subsistence),人类从环境中谋取食物的方法,即取食经济) 1、生计:攫取经济(掠夺经济(低级)、采集经济(高级)) 生产经济:农业,畜牧业 农业:园圃、精耕、工业化农业 畜牧业:随鹿迁移,在吃鹿之前特意爱护照顾一下 根据人骨 C14 成分的不同,吃的分三种植物:陆生(C3),水生(C2),热带肉质植物(草本)C4 可研究食物的栽培、收割、晾晒、烹调等,以研究文化的背景 2、攫取经济与生产经济的特点 1)攫取经济:采集草本性植物,掠取水陆生动物,依靠动植物再生产一定限度不会破坏生态,引起环境恶化—>引起生产经济的原因 同一时期不同位置特征不同,a.赤道附近,广谱无季节性采集经济 b.温带,季节性(中纬度) 2)生产经济:用人工的方法增加天然作物的产量,干预天然作物的生长过程,增加特定地区可食性作物的品种和产量。 ①西亚,中国最早出现农作物,1 万年前后,最早种麦子最早动物是羊(西亚)中国最早植粟,黍,稷(早作),最早养猪 —>亚陆 ②动物:野生,豢养 植物:野生,栽培 ③美洲:最早养玉米(6000-5000 年前) —>三大农业起源地:美洲、西亚、中国 ④精耕农业出现后,真正取代攫取经济;犁耕作为精耕农业标志(新石器晚期)—> —>2000-3000 年前 ⑤畜牧业:不早于 20 万年前,有依据地在中国出现于新石器晚期,夏商以后 六、手工业和贸易 (一)贸易 1、古代经济研究 1)资源的控制:古代城墙 2)生产方式与分工:通过随葬品讨论男女分工,通过手工作坊 3)交换与分配:即贸易 2、贸易 1)Polanyi 模式:①互惠式(Reciprocity):不通过市场、社会组织和权利的直接交换(??) ②再分配(Redistribution):通过政治或组织的力量对剩余产品集中后再分配 ③市场交换(Market exchange):通过公认的交换媒介,按共存关系进行的产品服务的交换。 2)考古研究 看某一物品的分布情况 (P31 图略) 第十章 聚落形态研究(社会组织) 一、什么是聚落形态考古 通过聚落遗址研究人类社会的一种方法。 1、聚落:人们聚居的地方,一般指村落settlement (遗址不一定是一个聚落,如元大都,唐遗存) 1)聚落既有特定形态,又会发生变化 2)聚落的形成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对聚落的研究 1)社区研究(费孝通) 2)通过人们的居住形态及方式研究 —>社会学—>考古学研究古代更具优势(占有历史的深度,通过不同时期的演变来研究) 3)最早发现的村落,半坡 二、聚落考古研究的内容 单个聚落的结构(最小单位): ①首先确定各种遗迹的现象,判断是否同时期(通过分期),特别注意不同遗迹的活动面, ②了解单个聚落的整体形状,各种遗迹的分布范围, ③确定单个遗迹的功能;相互联系的方式及橘络的布局 例:姜寨(仰韶早期) 2、聚落之间的关系 ①首先确定其同时性 e.g.半坡(仰韶早期) ②无好方法来解决 3、聚落形态的历史演变(聚落的变迁) 三、聚落形态与环境、经济、社会、仪式 1、环境:河流边:沿河流分布,山坡,按等高线,弧状,平原,成堆成群 2、特殊资源:青铜矿,石矿,盐(池盐,海盐,井盐),盐湖 ①有与资源相关的作各方坊 ②动物迁徙路线附近有狩猎设施 3、社会组织的制约 姜寨—>房子向一个中心方向,非完全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原始社会:血缘公社—>母系—>父系—>军事民主 塞维斯:游团,氏族,酋邦,早期国家 4、意识:“太祖右社,前堂后室”(太祖庙有社稷(历史博物馆))(前办公,后居住(人民大会堂)) 五音墓地(汉代):宫商角徵羽 第十一章 埋葬研究 一、埋葬制度与社会制度 1、埋葬制度是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活人聚落不完整,墓葬较完整,但不能反映社会生活,受观念的影响,与社会发展不一定同步。 墓葬不能反映活人对死者的行动及态度,研究与墓相关的,如享堂 墓埋地能反映社会制度,而且更多地反映继嗣制度(对祖先的认同财产的继承),认识社会的窗口 新石器以后,出现财产继承关系,从而继嗣群体出现,在扩大式的家庭分裂的基础上出现—>世系群,氏族,偶族,联族—>不同形式,生前不在一起,死后应埋在一起 二、墓葬形制的分类 1、土葬 1)平地掩埋:墨家求节省,“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2)竖穴土坑墓 3)洞室墓 4)砖室墓(汉) 5)崖墓:砂崖凿空 6)悬棺葬:在悬崖突出的地方放棺材 7)石棚:本来是石室墓,被人偷石头 8)陵墓:墓葬及有关陵园(飨堂) 2、火葬,海葬,天葬 etc. 三、葬式、葬具与随葬品 1、葬式:人体尸骨的摆放姿式。如仰身直肢(最多)、侧身屈肢(新石器长江黄河多见)、俯身屈肢、俯身直肢、蹲葬等—>有观念的因素:一次葬 二次葬:腐朽后收集再埋;或晾人干后埋bones[常见] 2、随葬品:西周:鬲、豆、罐 战国:鼎、豆、壶 汉:鼎、盒、壶 1) 生活用品:工具、武器(冥器(明器)--现实生活用具的仿制品,通常较小、粗糙) 2)作用:确定身份、等级制度 e.g.男女地位,身份,社会分工 《周礼》:鼎(奇)、簋(偶)—>地位不同,随葬品不同 3 葬具:放尸体的道具 ①棺材②用树枝、草席裹、穆斯林用白布裹;③瓦棺(瓮棺) >棺:墓室外放 >椁:搭建在墓室里 >—>常内棺外椁 新石器常见两层椁之后多层椁。有等级之分,椁可分为 12 间,每间放什么有规定,可能模仿生前住所~ 第十二章 人类体质的研究(考古人类学) 一、人体骨骼的基本知识 “普天释道安”(释经)“四海习凿齿”(拔牙) 206 块 牙齿:幼羊 20 颗,成羊 32 颗 —>鉴别性别: ①十三四岁以后的骨盆比较 ②脑门:平:女,斜:男 ③柠檬酸的比度:高:女(青春期后)低:男—> 非确切 2)鉴定年龄: ①牙齿磨损程度(乳牙 6 岁以前,恒齿的磨损程度) ②骨骼发育情况(随年长,骨缝之间无缝) ③骨质疏密程度(疏老) ④身材高度 二、人类体制发展的基本阶段 1、(体质人类学)人类: homo sapiens sapiens(拉丁) 种:可以交配,能产生繁殖能力的后代 ①最早的人科动物:1400万年前:腊玛古猿(中国云南、印、欧洲的意大利、希腊、土耳其,非洲的肯尼亚)—>最早分离出人 ②最早的人属成员:四百~100 万年前 南方古猿(粗壮型: 纤细型:可直立,制工具,能人最能,是人属?成员) 南方古猿中的纤细型 2、演变:200 万年,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35 万)—>晚期智人(4 万) —>非直立发展,有分叉 e.g.尼安德特人9四五万年灭绝)—> 早期直人的一种 使用工具,生火,墓葬,直立 与其同时的直立人是人类的祖先 3、“一元论”:非洲起源 “二元论”:亚非共同 澳洲 3 万年前有人,美洲 1.5 万年前有人,亚非出现人在直立人时期(二百万年) 4、根据人种不同组群的人的染色体的研究:(染色体的变异),人群之间的关系 ①人种内变异②除非洲人,其它七组变异程度接近,③非洲变异大,出现早,非洲为 100 万年 5、DNA 线粒体的研究:(即 MTNDA,母系单传,每百万年 2-4%的变异)都是非洲20万年前某一非洲妇女的后代“夏娃理论” —>人最早形成不早于 20 万年 三、人类种族谱系的研究 1、种类分类:白、黄、黑[根据人类骨骼分析人类种族谱系]并非一开始就有,①种族分化从早期智人(二三十万年)开始;较肯定的证据来自晚期直人(五六万年前)期。 ②种族间的通婚及变化是次要的,而其遗传的稳定性是主要的。 种族产生的“一元论”、“多元论”尤未可知。 1)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高加索人种,亚欧人种(亚欧大陆偏西;欧;北,西亚)鼻骨突出等骨骼特征与面目特征相关 2)黄种人:尼格罗人,赤道人种 面目扁平,黄皮黑眼 3)黑种人:尼格罗人,赤道人种 体毛细小卷曲,鼻扁平 4)澳大利亚人:棕色人种 种族内又有细小的分化。如蒙古人种分为北亚、东亚、南亚、北极、美洲。小人种,小人种分类与分部在历史上是有变化的。如仰韶文化显示仰韶人接近于南亚人种。而今此人种分布于岭南以南。 四、人类生活状况与疾病研究[据人类骨骼] 1、人口与性别比例:人口的分布及不同时期的变化(人口史) 1)人口:人口史主要利用文献,而在早期史前时期却无力找文献。如战国,利用军队数量及军队数量来推测人口数量。 旧石器—>中石器时代:500 万-2000 万人口 新石器时代后,人口猛增,得益于农业的发展;此后,呈指数增长。 然而,目前对史前仍无精确的方法来做研究,主要依据研究遗址及其中居住的人来推测。 2)性别比例:仰韶文化时期经研究男/女为 2.3/1。推测原因:歧视女性,女性死亡率大,等解释,但未确定 据性比来研究,当时社会对性别的态度。 3)出生率与死亡率 新时期—夏商周:40 多岁死掉;人口 1/3,甚至 1/2,死于 20 岁左右 2、疾病:大多只能研究骨科方面,研究当时的骨科手术。如骨肿瘤,软骨,增生关节变形,梅毒等能反映在骨头上的疾病。 3、人骨创伤:人的骨头的看见有刀痕、钻孔,或缺手脚等。骨头愈合的痕迹说明创伤后存活;骨头未愈合而死等非正常死亡,值得研究。 如头骨钻孔,有人认为是开颅术。山东付(傅)家大汶口文化墓地,3.1x2.5cm2 的孔,有边缘愈合。游人认为是巫术,治疗头痛、癫痫、精神病等。南美印加人特擅长开颅术。250/400 的研究有愈合,成功率为 62%。而 18c 末伦敦开颅开术成功率为25%。 4、体骨变形:从小培养压迫 整头:女性前额应比男性直,但山顶洞女人前额斜。大汶口人(新石器晚期)后脑勺遍。玛雅人的头—>(三角形)(P37 图略) 2)拔牙:大汶口,成人礼拔牙(侧门牙,13,4 岁) 新时代晚期主要在黄河下游:古代主要在西南地区 5、社会组织 ①有人的骨骼中的微量之素来判断同一墓地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水中的含氟量(骨骼变形变硬,牙黄), b.放射性元素锶 60(10 岁以后数量不变)[不同部位对此吸收程度不同,可判断何时离开原居地] ②DNA。研究血亲关系。(古埃及) 七、古代文明的衰亡 1、进化的“一律背反” 1)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创造与保守两种特性 创造性:“趋异原则”,结构变异越大,生命定量也就越大—>多 2)>—>相对年代断年法: >地层学原理 >类型学原理:器物在堆积单位中的关系:器物在形态上的变化。 >标型器;器物的分类、分型与分式、器物组合、器物群;分期 >旋回地层学(分类)(二类) 地质年代学:沉积物的形成,成因 气候年代学:原理 3)绝对年代断年:历史纪年,年轮法纪年(物体)。放射性 钟与 calibrated Relative Method C14 断代(2 种) 5、考古学文化研究:来源,定义,研究情况,定名,结构与区系类与文化的关系,主要用于…. 6、环境考古学研究:大环境与小环境,四个指标,研究内容 IV 纪地质地貌研究及环境大隔局,六大环境系统气候敏感带;植物遗存与环境,植物,微生物, 动物遗存与环境的优缺点;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考古学的定义,学科性质,特点,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考古学的萌芽,近代考古学的产生及其主要成果(中、西) 3、类型学之父,地层学之父 4、中国考古学的特点(2c 世纪中期以前) 上世纪三大发现(甲骨文,敦煌文书,居延汉简) 5、战后考古学的发展 6、现代考古学的特征 7、两大阵营的战后考古。中国考古学来源: 金石学传统,科学考古传统 新中国考古主要研究问题 1、考古学研究的资料的范围、分类、形成、特性 2、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 >田野考古调查:定义;地点;遗址;特点; 遗址分布规律(9 条),单个遗物。分类及各自方法 >野考古发掘:分类;发掘资格认定;意志发掘位置选择,人员责任及工具,建立遗址的测量坐标系统。(3 种)发掘区域的规划与发掘控制单位的确定;发掘程序,记录系统,标本采集(3 原则) >田野考察中的埋藏学研究:作用力的分析,对象 地层学:活动面与界面,人文作用(二种),堆积单位,地层关系 3、田野考古资料的室内整理,意义(3)内容和步骤,发掘报告编写 4、考古年代学研究: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及其关系 种族谱系理论(3 条) 人类生活状况与疾病研究:人口与性别比,出生率与死亡率,疾病,人骨创伤,体骨变形,社会组织 7、技术与经济研究:目的:器物材料及来源;研究方法;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的研究方法(3 种) 陶及陶土:陶土的分类及优点;陶器工艺石器制作技术:研究方法,工艺(两段) 金属工艺:特点,铜工艺及最早出产地 从采集到生产经济:生计及研究方法和作业,攫取经济的特点,生产经济,三大农业起源地 手工业与贸易:贸易的研究方法及分类(3) 8、聚落形态研究 聚落形态考古:聚落的定义及特点,聚落考古研究内容(3) 聚落形态与环境,经济(特殊资源),社会,意识 9、埋葬制度研究 埋葬制度与社会制度(关系);墓葬性质的分类,葬具,随葬品(内容及??)葬式(一次葬,二次葬) 10、人类体质的研究(考古人类学) 骨骼研究用途;人类体质发展的基本阶段(最早的),科,动物,人属成员,染色体变异研究,DNA 线粒体研究 第 14 页 共 15 页
/
本文档为【考古学导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