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杭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强度及其范围研究

2019-02-27 2页 doc 50KB 76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東門涙

暂无简介

举报
杭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强度及其范围研究杭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强度及其范围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经济辐射的概念定义及其特点,阐述并分析了经济辐射理论的主要观点,在对国内外关于城市经济辐射的研究进行阐述时,重点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论述。本文研究了杭州对湖州、嘉兴和绍兴四市以及湖、嘉、三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以及经济辐射范围,研究表明杭州对周边三市的经济增长影响明显。然而,由于杭州作为一个特大城市,湖州、嘉兴、绍兴均为中小型城市,这就导致出现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中小型城市无法完全承接特大城市的经济辐射,也即,中小型城市的承接能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杭州的经济...
杭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强度及其范围研究
杭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强度及其范围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经济辐射的概念定义及其特点,阐述并分析了经济辐射理论的主要观点,在对国内外关于城市经济辐射的研究进行阐述时,重点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论述。本文研究了杭州对湖州、嘉兴和绍兴四市以及湖、嘉、三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以及经济辐射范围,研究表明杭州对周边三市的经济增长影响明显。然而,由于杭州作为一个特大城市,湖州、嘉兴、绍兴均为中小型城市,这就导致出现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中小型城市无法完全承接特大城市的经济辐射,也即,中小型城市的承接能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杭州的经济辐射能力。很显然,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大型城市作为缓冲,以协调杭州和三市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由此,本研究提出应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加强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等对策建议。关键词:杭州;经济辐射强度;经济辐射范围;断裂点理论AStudyontheradiationintensityandrangeofUrbanEconomicCircleRadiationofTheCentralCityofHangzhouCitycircleAbstract:Thearticleexpoundsthedefinitionofeconomicradiationanditscharacteristics,andanalyzesthemainpointsofthetheoryofeconomicradiation,elaboratedintheresearchontheradiationofurbaneconomyathomeandabroad,focusingonthedomesticrelatedresearcharediscussedinthispaper.Inthispaper,IstudiedtheeconomicradiationandthescopeofeconomicradiationofHangzhoutoHuzhou,JiaxingandShaoxingCityandbetweenthebackthreecities.StudieshaveindicatedthatthecentralcityofHangzhouhasagreatinfluenceontheeconomicgrowthofthesurroundingareas.However,duetotheHangzhouasamegacity,Huzhou,Jiaxing,Shaoxingissmallandmedium-sizedcities,whichledtoamoreembarrassingsituation:mediumorsmallcitiescannotfullyundertakemegacitieseconomicradiation,thatistosay:theirabilityofundertakemegacitieseconomicradiationisinsufficient,whichinacertainextent,weakenedtheHangzhouEconomicradiationability.Obviously,thereisneedalargecityasabuffertocoordinatebetweenHangzhouandhisneighbor’seconomicdevelopment,andnarrowingtheeconomicgapbetweenregions.Thus,thispaperputforwardgovernmentshouldenhancethecentralcityradiationeffect,strengtheneconomicties.Keywords:Hangzhou;Economicradiation;Breakingpointtheory一、绪论(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研究背景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城市化进程,在经历了250多年的集聚发展,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局部区域到全球各地,涌动着城市化的浪潮,相继经历着从城镇集聚为中心城市、再从中心城市集聚为都市圈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由于全球各个区域的发展差距很大,这两个阶段也交互进行着。现如今,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在高速推进着,各地区的都市圈也在加速形成,不仅发达国家出现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经济形态,而且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推进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大城市过去孤立演化的状态得到改变,各地域之间的“经济边界”模糊化,城市功能交互叠加,多个城市区域连片发展,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经济发展新形势,迅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服务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从2007年杭州都市经济圈开始建设,到2014年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设立,杭州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犹未可知,因而,对于杭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强度及其范围的研究很有必要。2、研究意义本文以杭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强度与范围为研究目的意义有: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1、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较早,而且流派众多。主流的理论有中心—外围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等。中心-外围理论最早是由劳尔·普雷维什(RaulPrebisch)提出的,他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发展成为“中心—外围”的世界体系。其中“中心”为发达国家,而“外围”是发展中国家,外围国家在经济上依附于中心国家,并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可以说,该理论研究了“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1]。增长极理论是由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ux)在1950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想要在经济上获得发展,那么平衡发展仅仅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状况就是经济发展总是率先从一个或多增长中心向周边地区传递[2]。所以,应当选择适当的大城市作为增长极,以此作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核心—边缘理论最早是由弗里德曼(J.R.Fridemna)提出来的。随后在《极化发展理论》一书中,弗里德曼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研究了核心和边缘的关系,“他将“核心一边缘”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普遍适用于阐述不同区域之间不均衡发展进程的理论模式。弗里德曼认为,所有的空间经济系统都可以划分为性质不同的核心区与外围区[3]”。点轴开发理论是由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理论在继承了增长极理论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发展,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经济增长中心通常集聚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并呈星点状不规则分布。随着经济中心的数量逐步增多,经济中心之间会出现交通线而相互连接。所以,“点”就是经济中心即增长极,“轴”即连接各个经济中心的交通线。二者相互结合就产生了经济辐射功能大于增长极的发展轴2、方法研究方法研究上,国外学者通常会对经济增长中心经济辐射强度和范围进行定量分析,然后构建出相关模型。威廉·J·雷利(W.J.Reilly)在对美国150个中心城市的零售业比例进行调查后发现了城市之间存在的断裂点,借助于万有引力的理论,他提出了“零售引力模型”,总结出城市人口与零售引力的相互关系。雷利认为一个商业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范围与其人口总数成正相关,与其间距离的平方负相关[4]。肯维斯(P.D.Converse)采用引力模型首先计算出布卢明顿对距离其27英里城市的联系强度,随后再计算出伊利诺伊大学对其距离25英里的城市的联系强度,从而构建出断裂点模型,从而测算出了经济增长中心的贸易边界[5]。艾萨德(Isard,Walter)于1965年提出了相互作用潜力模型,认为它和地区间的人口成正比,和地区间的距离成反比[6]。酷姆斯等人(Combesetal)以法国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测量区域集聚效应的相关理论模型。酷姆斯等人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建立了地区特征、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员薪资的方程,通过回归来测算区域集聚效应[7]。(二)国内研究综述1、理论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我国城市的发展一日千里,城市在各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跨越式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由于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与物理学上的辐射有很多共通之处,故而,国内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强度和范围的研究,国内学者较多的集中在经济辐射范围的界定及其指标的体系选择。陈田于1987年研究了国内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区的空间结构,进而对城市经济影响区做出了定义[8]。袁彪,蒋毅一则于1993年首先对大都市经济圈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所谓大都市经济区就是某一个大城市从原来的行政区划挣脱出来,同与它邻近的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区域[9]。胡序威则在大都市经济圈概念的基础上发展了都市区的定义,他认为都市区是由中心城市和外围相邻地区两部分组成,周边相邻地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紧密,且现代化水平较高。都市区的空间范围,即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影响到的范围。中心城市的规模越大,其空间范围越大;反之,越小[10]。由于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与物理学意义上的辐射有很多共通之处,厉以宁等人2000年在《区域发展新思路》中以此来解释经济辐射问题[11]。孙娟于2003年通过对国内外都市圈范围界定方法的总结,概括出时间、空间、流量、引力四个影响都市圈范围的主要因素,她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了南京都市圈的四个范围,然后进行叠加,进而得出了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12]。张秀生、卫鹏鹏于2005年在《区域经济理论》一书中将经济辐射理论作为区域经济理论的一个独立的分支理论进行阐述[13]。窦欣于2009年依据西部地区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层级增长极网络,该网络囊括不同层级的增长极,且会根据增长极的规模表现出不同层级,该网络包含核心增长极、次核心增长极和边缘增长极等[14]。2、方法研究综合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为两种:一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辐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考虑了经济体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经济体之间相互的影响。周旭霞基于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提出了经济辐射强度的概念,进而推导出中国对数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辐射强度[15]。该研究方法的优点很明显,即可以计算出国与国之间的的经济辐射强度,但也有其局限性:不适用于范畴更小的城市地区。陈正伟在也对经济辐射强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他选取多项指标来衡量总部经济辐射强度,然后进行了实证分析[16]。相较于周旭霞的研究对象,陈正伟的研究对象更适合于相对微观范畴的城市地区,但后者的研究结果有失准确,太过于笼统。二是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辐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并未考虑研究对象生产要素的流动情况而采用对象本身的指标数据。刘科伟为对城市影响范围进行了分级划分,采用数学模拟法,借助引力模型,依照城市影响力数值的大小,提出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构想[17];张莉则以河北省各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各地级市综合竞争力,并进一步测算出各地级市的经济影响范围,从而以此对河北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进行预测[18];张明举等以重庆为研究对象,根据经济辐射相关理论,选取10项经济指标建立了小城镇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借助断裂点模型测算出小城镇的经济辐射范围,绘制出小城镇经济辐射区[19];姜世国则结合断裂点模型和功能主义分析方法以及距离衰减效应,测算出了杭州都市区的范围[20];闫卫阳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结合Dirichlet图和断裂点模型,首先提出了扩展断裂点理论,并对城市经济辐射范围和城市经济区进行了划分[21];王桂圆则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断裂点模型和Dirichlet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了城市势力圈的测度[22]。3、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对经济辐射范围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经济带区域。赵雪雁、江进德以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引力模型对比分析其辐射范围,分析结果表明合肥、芜湖是皖江城市带的主要中心城市,但其经济辐射范围小[23]。张聪、但文红则以贵阳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借助威尔逊模型对其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进行测算,他们通过确定中心城市辐射范围,进而对建设贵阳都市经济圈的可行性进行验证[24]。国内学者对城市综合实力评价的研究比较集中。李汶华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8个城市综合实力增长的比较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从而得到城市综合实力增长的比较方法[25]。叶依广、何伟分别对江苏、黑龙江的综合实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上,由于缺乏一个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加上获取具体数据较难,这让国内学者在选取变量时存在较大程度的主观随意性,导致评价结果有失准确[26]。国内学者对经济辐射强度的研究同样的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经济带区域。浦承嵩、李红以上海都市圈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心城市对相邻地区的经济辐射强度,认为中心城市上海与辐射范围内的各城市有很强的经济联系,上海对周边区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27]。田大鹏借助威尔逊模型以及经济地理的相关研究方法,以此计算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半径,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正在增强[28]牛华勇以北京和上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经济辐射强度的比较性研究,发现前者的辐射强度弱于后者,他在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29]。钟鸣长同样以北京和上海为研究对象,在借助时间序列收敛模型以及动态脉冲函数模型后得出了与牛华勇相同的结论,在原因分析上面比后者研究得更加深入[30]。三、研究方法及思路(一)研究方法本文拟采用以下三种研究方法:(1)引力模型(2)断裂点模型(3)文献分析法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收集近十年《浙江统计年鉴》和湖州、嘉兴以及绍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过对这些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研究杭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二)研究的思路四、数据来源及说明(一)数据来源本文选用的数据来源于《浙江统计年鉴》(2005、2010、1014)、四个地级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0、1014)。(二)数据说明本文研究范围界定为杭州都市经济圈各地级市,共包含4个地级市。本文研究时间初步暂定2005-2014年,2007年浙江省开始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到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意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因而,本文以五年为一研究时间跨度进行数据比较分析。五、研究创新与难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我发现国内学者对于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方面的研究不充足,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对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研究显得相对较少。本研究的创新点在:第一,对杭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强度和范围进行了尝试性研究。第二,本文将引力模型与断裂点模型相结合,得出四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以及杭州的经济辐射范围。通过研究杭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对湖州、嘉兴和绍兴的经济辐射状况,对长三角经济带的经济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同时,本文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六、杭州都市经济圈概况(一)杭州都市经济圈自然环境杭州都市经济圈自然环境优越:地貌特征丰富。经济圈内遍布丘陵、平原,其中西、中、南部属于低山丘陵,东北部是一马平川的浙北平原,北部有少量的熔岩地貌分布。气候四季分明。经济圈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处沿海,海陆间水循环和台风带来了充足的降水。冬夏分明的季风和充足的雨水为杭州都市经济圈优美自然环境提供了基础。季风变换和充足的雨水是一把双刃剑,往往会带来洪涝、低温、冻害、台风等自然灾害给杭州都市经济圈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圈内江河湖泊星罗棋布。大的水系有瓯江、富春江,位于淳安县境内的千岛湖既是AAAA级风景旅游度假区,又是水质优良的水库。土壤资源方面,红壤土和水稻土分布较为普遍。土质的特性使得杭州都市经济圈很适宜种植茶树、瓜果,西湖龙井享誉中外,塘栖枇杷、临安葡萄在浙江省内销量走俏。杭州都市经济圈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优越,为杭州都市经济圈提供了广阔的建设发展天地。(二)杭州都市经济圈经济发展状况杭州都市经济圈位于浙江省北端、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1)。杭州都市经济圈土地面积34585平方公里,占浙江省土地总面积的33.97%;2014年末常住总人口达到1770.69万人,城镇人口达到1149.18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64.9%。2014年杭州都市经济圈GDP达到18780.65亿元,增长8.7个百分点,增幅高于浙江省1.2个百分点,GDP占比由2013年的46.1%提高至46.4%。区域人均GDP达到71125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4.3:47.5:49.2。杭州都市经济圈总体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在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这成为杭州都市经济圈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也与南京、武汉等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有突出的优势。图1杭州都市经济圈杭州都市经济圈包括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个地级及以上城市,9个县级市,9个县,13个市辖区见,杭州与三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详见(表1),各指标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表1杭州、湖州,嘉兴和绍兴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2014年)城市人口规模(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杭州715.769206.16274.353845.585086.24嘉兴348.143352.6144.771813.671394.17湖州263.781956120.34999.1836.56绍兴443.044265.88194.282213.481858.12注:数据来源于四个地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表1可以看出,在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指标上,杭州都领先于其他三市:杭州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嘉兴的2.8倍,是绍兴的2.2倍,是湖州的4.7倍,嘉兴与绍兴的地区生产总值较为相近,湖州在四市中经济最为落后;杭州的人口规模是其他三市的2-3倍;从杭州和周边三市三次产业结构在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可以看出,杭州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了第二产业比重,而其他三市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仍然居首。由此不难得出,杭州是杭州都市经济圈中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城市,是杭州都市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七、杭州经济辐射现状实证分析(一)中心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及其辐射范围1、中心城市经济联系强度为了测算四市之间经济联系的紧密强度,本文将采用前文介绍到的引力模型Rij。杭州都市经济圈内四个城市之间特别是杭州与湖州、嘉兴和绍兴的经济联系强度,反映出杭州对周边三市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周边三市对于杭州经济辐射的接受能力。计算结果详见(表3)所示。表2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强度(104人•108元/Km2)200520102014地区总量地区总量地区总量杭州→湖州131.01杭州→湖州240.94杭州→湖州456.27杭州→嘉兴166.3杭州→嘉兴303.77杭州→嘉兴582.1杭州→绍兴487.46杭州→绍兴883.77杭州→绍兴1711.56嘉兴→湖州65.2嘉兴→湖州117.15嘉兴→湖州214.47绍兴→湖州29.09绍兴→湖州51.86绍兴→湖州95.96绍兴→嘉兴83.12绍兴→嘉兴147.23绍兴→嘉兴275.67注:数据来源于《浙江统计年鉴》(2005、2010、2014),城市之间的距离为直线距离。从表2可以看出,杭州与绍兴的经济联系值大于与嘉兴、湖州的值;杭州与湖州、嘉兴和绍兴的经济联系值总体上要大于湖州、嘉兴和绍兴之间的的联系值,这意味,杭州作为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要比其他三市的经济辐射要强,杭州对三市的经济带动作用也较大。为了更加直观显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的的变化,本文选取了2005、2010、2014三个年份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据此得到结果见(图2)所示。图2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强度纵向分析图从图2可以看出杭州作为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对湖州、嘉兴、绍兴的经济辐射作用明显,随着时间的推进其经济辐射强度涨幅可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巨大。而周边地区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弱,带动作用小。2、中心城市辐射范围为了了确定中心城市的贸易界限,本文将利用康维斯断裂点模型来确定经济联系强度较大的辐射范围,主要方向上的断裂点位置见(表3)。表3杭州主要方向上的断裂点位置城市起点城市人口规模(万人)终点城市人口规模(万人)两城市距离(km)起点到断裂点的距离(km)起点到断裂点的距离占两城市距离的比重杭州→湖州889.21293.0768.9143.770.64杭州→嘉兴889.21457.0378.0245.430.58杭州→绍兴889.21495.6249.3329.220.59嘉兴→湖州457.03293.0766.1434.720.53绍兴→湖州495.62293.07107.1258.480.54绍兴→嘉兴495.62457.0380.8140.870.51注:数据来源于《2014浙江统计年鉴》,城市之间的距离为直线距离。考虑到人口因素的变化会对经济辐射范围产生直接影响,本文选取了2005、2010、2014三个年份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据此得到结果见(图3)所示。图3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纵向分析图从图3可以看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微幅增长,但总体保持不变。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辐射范围方面,嘉兴对湖州以及绍兴对湖州的断裂点位置在2014年都有较大的降幅,但从总体上来说,经济辐射范围基本稳定不变。从上面的纵向分析可以看到:杭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是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绍兴距离杭州最近,湖州次之,嘉兴最远,其断裂点位置也相对应的由近及远。然而结合前文的经济指标来看,湖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处于三市之中最末。地形因素导致交通不便,削弱了承接杭州经济辐射的能力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项因素,但也是因为断裂点模型本身存在一些缺陷所致。在进行两城市距离的测算时,理论上的直线距离跟实际距离有很大出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常住人口数忽略了人口的的流动性,这导致计算结果并不能很好反映出城市的吸引力。城市是一个异常庞大的社会系统,仅仅依靠理论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个城市之间实际的经济联系。故而,借助断裂点模型只是能够大致确定出杭州对周边城市进行经济辐射的界限。八、结论与讨论综上所述,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一个增长极,持续不断的将各种生产要素向周边城市进行输送,增强了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有利于加快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杭州之所以能够强有力的对周边城市进行经济辐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可以归结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方面。软环境方面,包容的政策环境和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杭州所具备的优势。硬环境方面,杭州地铁、1号线,2号线,4号线的相继开通大大缩短了杭州市区的交通通勤时间,有利于增强其经济辐射能力;另外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对杭州的经济发展增添了一大助力;下沙高教园区、滨江高教园区、小和山高教园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萧山高教园区,这杭州五大高教园区为杭州经济飞速增长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然而,由于杭州作为一个特大城市,湖州、嘉兴、绍兴均为中小型城市,这就导致出现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中小型城市无法完全承接特大城市的经济辐射,也就是说,中小型城市的承接能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杭州的经济辐射能力。很显然,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大型城市作为缓冲,以协调杭州和三市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因此,为增强杭州的经济辐射能力和周边三市的承接能力,本次研究认为:(一)加强杭州的经济辐射能力对比杭州与绍兴的经济联系,杭州与湖州、嘉兴的经济联系显然偏弱,且辐射范围有限。因而,需要增强杭州对周边三市的经济辐射能力。1、优化产业结构,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密切工业园区与五大高教园区、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杭州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比例,有助于杭州充分发挥其增长极作用。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政策扶持力度,确保政策的长期性和延续性,同时帮助工业园区建立起与科研院所、高校的良好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助力杭州经济的发展。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需要努力夯实经济基础。杭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在浙江省内排在第一位,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相比,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使经济良性发展,这有利于提高杭州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能力。同时,应该多多加强长三角经济带各城市群经济、文化、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2、加强交通和通信建设前文分析,湖州囿于地形原因导致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因而,积极完善杭州与湖州、嘉兴的交通联系是必由之路。只有道路交通先完善起来,才能更好的依托杭州这一增长极发展自身经济。通信是地区之间进行深入交流的媒介,加强通信基础建设,完善4G网络基站的搭建,为地区信息交流扫清一大障碍。(二)加强周边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前文分析结果表明:湖州、嘉兴和绍兴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强,因此,需要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加快经济发展,更好地吸收杭州的辐射效应。1、有意识促成绍兴发展为大城市依前文分析,杭州都市经济圈需要一个大型城市作为缓冲,以协调杭州和三市的经济发展,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促成发展一个大城市。综合考虑区位优势、经济实力等因素,三市之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是绍兴。因而,大力发展绍兴为大城市,完善经济圈的发展层级,从而使得各城市之间经的济良性发展。2、建立三市经济交流与合作长效机制建立起一个长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对于加强三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行政壁垒的存在,导致各城市之间的沟通交流效率低下,交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各城市行政主体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各方立足于一个互通有无,相互促进的平台,将使整个区域的经济朝着协调发展的方向推进,对于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承接能力也会相应大幅提高。参考文献PAGE1
/
本文档为【杭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强度及其范围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