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有趣的哲学故事[修订]

2018-05-01 21页 doc 42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有趣的哲学故事[修订]有趣的哲学故事[修订] 趣味哲学 1(如果马和狮子也能造神的话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嘲笑人们把神描绘成人的样子,并抨击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把人类的种种丑行和罪恶强加到神身上。他说道,如果马和狮子也能够塑造神的话,那么它们就会造出马形和狮形的神来。 2(上帝是杰出的三角形 斯宾诺莎注意到“一般的信仰中都把上帝描绘成男性而不是女性”,他认为这只不过反映了人世间妇女屈从于男子的状况。有人曾为此写信反对他的观点,他回信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你说如果我不承认上帝能看、能听、能观察、思维等等,你就不会知道我的上帝是个什么样子...
有趣的哲学故事[修订]
有趣的哲学故事[修订] 趣味哲学 1(如果马和狮子也能造神的话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嘲笑人们把神描绘成人的样子,并抨击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把人类的种种丑行和罪恶强加到神身上。他说道,如果马和狮子也能够塑造神的话,那么它们就会造出马形和狮形的神来。 2(上帝是杰出的三角形 斯宾诺莎注意到“一般的信仰中都把上帝描绘成男性而不是女性”,他认为这只不过反映了人世间妇女屈从于男子的状况。有人曾为此写信反对他的观点,他回信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你说如果我不承认上帝能看、能听、能观察、思维等等,你就不会知道我的上帝是个什么样子。对此我并不奇怪,因为我相信,一个三角形如果能说话,也会以同样的口吻说上帝是杰出的三角形;而一个圆圈也会认为神性是一个出色的圆圈;这就是说,每一种事物都会把自己的属性加在上帝身上。” 3(有比较才有鉴别 赫拉克利特曾这样说道:“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象一只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4(一次还是两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走下同一条河的人,经常遇到新的水流。”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这句名言描绘了世界处于永恒变化之中的画面,也成为西方哲学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克拉底鲁则走向了极端,提出了“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命题,完全否认了事物在变化之中的相对静止状态,这一命 题就成了哲学画卷中“画蛇添足”的败笔。 5(牛的幸福观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诙谐地说道:“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6(乌龟与飞毛腿阿基里斯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悖论:“如果让乌龟先爬出一段距离,那么即使是飞毛腿阿基里斯也永远追不上乌龟。因为当阿基里斯追到乌龟原来所在地时,乌龟却又爬出一段距离,阿基里斯再追,而乌龟也再爬. 所以他断言,阿基里斯只能无限地迫近乌龟,却永远追赶不上乌龟。 7.好驭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脾气暴躁,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何娶这样的女人为妻,他笑道:“如果你能驯服一匹烈马,那么其他马又有何难驾驭的呢,我能忍受这样凶的人,天下人谁不能做我的朋友呢,” 8.人类是禽兽的小学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早在他那个时代就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密切关系。他曾说过,人是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那儿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儿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莺等歌唱的鸟那里学会了唱歌。 9.世界公民 古希腊的犬儒学派反对人类社会中引起恶行的欲望以及无休止的争斗,崇尚动物一切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因而得名。他们认为这就是“回到自然”中去。 犬儒学派最著名的代表是第欧根尼,他的全部财产就是一根橄榄树干做的木棍,一件褴褛的衣裳(白天穿在身上,晚上盖在身上),一只讨饭袋,一只水杯。 他每天住在市场上,晚上睡在木桶里。人们称此桶为“第欧根尼的大桶”。他甚至骄傲地声称自己以四海为家,是一个自由的世界公民。 9.惟一的希望 一次,亚历山大大帝慕名前来拜访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为表示他对哲人的关怀,他对这位哲学家说:“我可以满足你一切要求,你有什么希望就告诉我。” 第欧根尼呆在自己所住的酒桶里,一边晒太阳,一边毫不客气地说道:“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请你退到一边,因为你遮住了照在我身上的阳光。 10.生与死的哲学 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对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讨,而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对生与死的论述却不使人感到沉重。他说道:“一般人有时逃避死亡,把它看成是最大的灾难,有时却盼望死亡,以为这是摆脱人生灾难的休息” “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死对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无感觉的就是与我们无干的。” 11.“谷堆辩”与“秃头辩”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的弟子之一欧几里得,也是当时麦加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曾提出许多有名的论辩。而其中最为有名而且曾被列宁引用的则是“谷堆辩”与“秃头辩” 欧几里得认为,一粒谷子形不成谷堆,少一根头发也成不了秃头,即使再加一粒谷子或减少一根头发也成不了谷堆和秃头。如果继续这样一粒一粒增加,一根一根减少,那么何时才能成谷堆或者秃头呢,” 12.神甫与女人 马丁路德对于教皇允许神甫们拥有女人,却又不允许他们结婚的荒谬禁令作了辛辣的嘲讽:“这岂不是让一男一女单独在一起,同 时又不允许他们堕落吗,这好象是把火与干草放在一起,命令它们既不要冒烟,又不要燃烧。” 13.万物之尺度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有这样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它一度成为主观唯心主义论者衡量事物的。而哲学家蒙田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他给我们编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把人当做物的尺度,却从来不曾量量他自己。” 14.相形见绌 长期生活于富丽堂皇王宫中的伊丽莎白女王忽然心血来潮,亲临英国大哲学家培根的家,她没有想到大哲学家的住宅会是这样简朴,惊叹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陛下,这是因为您光临寒舍,才使它显得小了。”培根耸耸肩膀,平静地说。 15.黑点在哪里 为了揭露中世纪时期人们把《圣经》奉为真理的现象,伽利略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学生对经院哲学的教师说,他看到了太阳上的黑点。然而这位教师却板起面孔对学生说道:“孩子,回家吧,无论是《圣经》还是先哲的学说都没有说到过太阳有黑点,这黑点只在你的眼睛里,而不在太阳身上啊~” 16.永远闭嘴之前 霍尔在谈到老年人时说道:“老年的时候我们就更爱说话,因为我们见闻更多了,而且不久我们就会永远闭嘴。” 17.感叹自己无知 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曾经说过,知识越是渊博越是深感自己知识之不足。有人曾对此大惑不解,问他;“您具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为什么总是感叹自己无知呢,” 他答道:“哲学家芝诺用圆圈来表示知识的范围,圆圈里是已知的知识,圆圈外是未知的知识,知识范围越多,圆圈越大,圆周也越长,圆圈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因而未知部分当然也就更多了。” 18.以牙还牙 斯宾诺莎的一位学生最终皈依了天主教,他写信质问斯宾诺莎道:“你以为你发现了真正的哲学。你怎么知道你的哲学是过去、现在、将来世界上所有哲学中最好的呢,你是否已经研究过了,在这里,在印度、在世界各地所教授的全部古代和现代哲学呢,就算你把它们全都看了一遍,你又怎么知道你选择的是最好的呢,”斯宾诺莎在给这位学生的信中回敬道:“你以为你终于发现了最好的宗教,你怎么知道你的它是过去、现在、将来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最好的呢,就算你把它们全都看了一遍,你又怎么知道你选择的是最好的呢,” 19.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有一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被请进宫廷讲学。当他讲到“凡物莫相不异”,“天地间从来没有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时,许多人将信将疑,于是有人发动宫女们纷纷走进宫迁园林去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以此来驳倒哲学家的诊断。 但是宫女们累弯了腰,始终也没能找到两片大小、颜色、厚薄、形态等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们不得不在哲学家面前折服。 20.哲学与诗歌的区别 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曾经这样评论道:“按照诗的本质,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既是崇高的诗人又是崇高的哲学家,因为哲学把心从感官那里抽开来,而诗的功能却把整个心沉没在感官里;哲学飞腾到普遍中,而诗却必须沉没到个别事例中去。” 21.石头存在的依据 有一次,哲学家风克莱与一位朋友在花园里散步,这位朋友一不小心踢在一块石头上。朋友马上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的观点提出了疑问:“我刚才没有注意到这块石头,那么这块被我踢了一脚的石头是否存在呢,”,贝克莱略加思索后说道:“当你的脚感觉到痛了,石头就是存在的;而如果你的脚没有感觉到痛,石头当然就不存在。” 22.谁是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 一天,有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贝克莱:“先生,您认炎谁是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 贝克莱迟疑片刻,面带难色地回答道:“我是一位很谦虚的人,所以我很难说出这位哲学家的名字,但作为真理的追求者,我又不能不说真话。这回你应当知道他是谁了吧,” 23.哥尼斯堡的标准时钟 康德每天早上5点起床,然后他头戴睡帽、身穿长袍在书桌前工作到7点,晚上10点准时就寝。每当他去上课时都要抵换上庄重的外衣,然后下课回家后就立刻穿上他的长袍继续他的工作。 每天午餐后他一定要坚持散步。他的生活规律就如钟摆一样准确无误,无论遇到什么特殊情况,这种生活规律都不会改变。因此诗人海涅曾说,哥尼斯堡的家庭主妇们都把康德作为这里的标准时间,根据他每天路过的时间来校正自家的钟表。 24.鸡与蛋的两难困境 在探求世界本原过程中,早期的哲学家们提出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随之而来的还有先有植物还是先有种子,先有单细胞生物还是先有它的分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哲学家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就连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对此也无能为力,而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是人类思想无法摆脱的“二律背反”两难困境。 25.各有所图 德国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又是一位出色的神学家。 他宣讲教义时吸引了社会各阶层的广大听众,其中不仅有大学生,还有妇女和各级官员。 旋莱尔马赫曾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他说道:“我的听众的确大多由学生,妇女和官员们组成,但学生们确是为听我演讲,女人们往往是 为了看学生,而官员们则多是为了看女人。 26.丰富的联想 黑格尔在《谁在抽象思维》一文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可笑的女人形象:一位女顾客对一位卖鸡蛋的女贩说:“你卖的鸡蛋是臭的呀~” 女贩听罢立刻没完没了地回敬道:“什么,我的鸡蛋是臭的,你自己才臭呢~你怎么敢说我的鸡蛋,你,你爸爸吃了虱子,你妈妈跟法国人相好吧~你奶奶死在养老院了吧~瞧,你把整幅被单都当成自己的头巾啦~你的帽子和漂亮衣裳大概也是床单做的吧,除了军官的情人是不会是如你这样打扮来出风头的,规则矩矩的女人多半是在家里照料家务的,如你这样的女人,只配坐牢,你回家去补补你补袜子上的窟窿吧~” 27.午餐桌上的金币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时期常常在“英国饭店”吃午餐。每次饭前他都在饭桌上放上一枚金币,可是吃完后他又把金币揣回自己兜里。这一举动最终激怒了饭店服务员,服务员质问他这是为什么。 叔本华向服务员解释说,这是他自己悄悄下的赌注,只要每天在餐馆里就餐的英国军官什么时候不谈论马、女人和狗了,他就会把这枚金币投进济贫箱中去。 28.爱因斯坦与卓别林 爱因斯坦有一次写信给卓别林说:“尊敬的卓别林先生,我真佩服您,您精彩的表演人人都看得懂,我相信您一定会成名的。” 卓别林不久便给爱因斯坦回信道:“尊敬的爱因斯坦博士,我更羡慕您 ,您的相对论如此高深,几乎人人都看不懂,您却已经成名了。” 29.时间与永恒 一位女记者专程前来采访爱因斯坦,她问道:“在您眼里,时间和永恒有什么关系,” “亲爱的女士”,爱因斯坦彬彬有礼的答道:“假如我有时间给您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您明白之时,永恒便消失了。” 30.成名的原因 一天, 爱因斯坦的儿子问爸爸:“您究竟为什么成了世界著名的人物呢,” 爱因斯坦笑着对儿子说:“你看,甲壳虫在一个圆形球面上爬行,可它意识不到它所走的路是弯的,而我却意识到了。” 31.地球倾斜的一霎 爱因斯坦在冰场时不慎跌了一跤。同伴一边搀扶他,一边打趣地说:“先生,按您相对论原理的解释,您并未摔倒,只不过是地球倾斜了一下。” “对,我同意你的说法,不过无论哪种解释,我的感觉却是相同的。” 32.姑娘和火炉 一群年经的学生在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觉得非常难懂,就来找爱因斯坦,请他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下他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稍加思索,以十分轻松而又常见的事例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当你和一位美丽温存的姑娘一起坐上两个小时,你会感觉只过了一分钟;但当坐在一个炽热的火炉上,哪怕只坐一分钟,也会觉得过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33.物归原主 有一次释加牟尼讲道时,一个男人在下面用肮脏的话语谩骂释加牟尼。释加牟尼等他骂完之后,心平气和地向他问道:“如果一个人送礼物给另一个人,那个人却拒绝接受这个礼物,那么这个礼物该归谁,” “当然应该归送礼的人。”这个男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那么,我拒绝接受你的脏话,现在就把它归还于你。” 34.到底什么在动 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 35.茶杯的死期 禅宗大师伊科愚(一休)不时候就非常聪明。他的师傅有一只精致的茶杯,师傅对它钟爱至极。有一天,伊科愚失手将茶杯打碎了。听到师傅脚步声,他赶忙把碎片藏在身后。师傅一进门,他就问师傅:“为什么万物总有生有灭呢,”师傅回答:“生而有灭,灭后而生,此乃自然现象。”“噢~”伊科愚把碎片拿出来说:“您的茶杯死期到了。” 36.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命题。然而战国末期的哲学家公孙龙则巧妙地论证了这个命题。 他说,马是指马的形状,白则是指马的颜色,颜色当然不能说等同于形状,所以白马也就不能等同于马了。如果一个人要买马,当然买什么马都行,而如果一个人要买白马,那就不是任何马都行,必须是白色的马了,由此可见,白马非马也。 公孙龙这一论证的合理性在于,他看到了“白马”和“马”是不同的概念,存在特殊和一般的差别,不应互相混淆。但由于他过分夸大这种差别性,而看不见概念反映事物的同一性,这一命题也就成了形而上学诡辩论的代表。 37.蝴蝶梦 夏季里的一日,庄子躺在花园的大树下,不知不觉昏昏面睡。他梦见自己变为一只美丽的彩蝶,自由自在于花间翩翩起舞。当他梦醒时,发现自己原来并非蝴蝶,不禁自问道:“究竟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38.谁不存在 有一次,叔本华与哥德谈到光。叔本华说,太阳系是我们的表象,如果我们没有看到光,光就不存在。歌德却对他说:“不,如果 光没有照耀到您,您就不存在。” 39.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吗 费尔巴哈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形象而诙谐的批评。 他说:“如果小猫所看到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这是因为小猫不愿为了爱唯心主义而自己挨饿,在它看来,对唯心主义的爱是只是痛苦。 40.上帝死了 德国哲学家尼采从不信上帝,他曾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写道:“你听到狂人的故事吗,他大白天打着灯笼,满世界地寻找上帝,上帝怕是象小孩一样迷路了吧,上帝怕是躲藏起来了吧,上帝怕是害怕我们吧,上帝怕是远航了吧,上帝怕是搬家到别处去了吧, 而狂人却满脸严肃正经:你们知道上帝在哪里吗,我告诉你们吧,上帝死了~是我们杀了他。” 41、哲学家与音乐 《孔子家语》里说;孔子被困在陈蔡,断粮7天,随从的弟子差不多都病倒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子路气冲冲地跑去责问孔子:“这种情况下,老师还在唱歌,这合理吗,”孔子没有回答,等唱完一曲,才说:“你来,我告诉你、音乐的陶冶可以让君子不据傲,可以让一般的人忘掉害怕。你们这些追随我的人,难道还不理解我吗,”子路听了孔子的话,高兴地和着琴声歌舞了起来,舞了几曲才拜谢离去。 《论语》里多处记载孔子鼓琴,还说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对于孔子魅力之大。不知肉味,是指音乐的美感使人的自然情绪得到净化,并使精神得到了超越。 孔子非常重视音乐对人心的陶冶作用,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荀子所继承。按照荀子的看法,在人性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音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荀子说:“夫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例如造型艺术),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得到洗礼和净化。 此外,音乐还有移风易俗的作用。所谓移风易俗,就是改变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而社会氛围又进一步影响人的内心世界。荀子认为,礼的功能主要是把人区分为不同的等级,而音乐则可以促使不同等级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在情感上相互沟通;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荀子从不同方面说到这一点: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共同听到庄重的音乐,便能彼此相敬;家庭之中,父子兄弟共同欣赏音乐,便能彼此相亲;在同一乡、同一族中,长辈与小辈同听音乐,便能彼此和睦相处。在这里,音乐被赋予了一种道德上的凝聚力:相敬、相亲、和睦等。从人格培养的角度看,荀子已经注意到,音乐作为促进情感沟通与融合的艺术形式,对于克服自我的封闭心态,培养开放、健全的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可见也是懂音乐的。庄子笔下经常写到“大块臆气”,有人就用自然的箫声来形容庄子的思想。 深受庄子影响的嵇康精通音律,他写的《声无哀乐论》影响很大。裕康临刑前索琴弹《广陵散》,并说:”《广陵散》于今绝矣”,哀叹自己一死,佳音、雅音亦绝。他是以《广陵散》自喻,感叹自己人格之高,不知效法者能有多少。后来人们把《广陵散》称为千古绝唱。 西方哲学家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都写过关于音乐的文章,除了洛克、康德明确表示不喜欢音乐外,大多数哲学家都喜欢音乐。波普尔曾经宣称:“音乐曾是支配我生命的主旋律。”在这些爱好音乐的哲学家中,叔本华擅吹长笛,穆勒和尼采以弹钢琴见长,维特根斯坦爱吹单簧管。 音乐会影响哲学家作品的风格。霍布斯精通结构和语调问题,这也许同他的音乐才能有关。狄德罗的思想和语言经常有一种流畅而有节奏的乐感。卢梭和尼采本人就是作曲家,他们的语言都带有音乐的回声。尼采和维特根斯坦很认真地撰写和安排他们的格言、警句仿佛在一个主旋律中产生一系列微妙的变音,按音乐的次序反复再现,而不仅仅是达到简单的逻辑一致性。笛卡尔的解释学具有音乐般的情感内涵,因而他想同时把握一切世界观的意图中也不乏弦乐影响的成分。柏格森对语言的音乐性极为敏感,他认为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便不能正确地理解语言中的哲学信息。 尼采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天赋的音乐家。在尼采小时候,每当他莫名其妙地哭闹起来时,父亲弹琴给他听,他就非常安静地坐在他的小车里。尼采长大后,曾经给他母亲写信说:“在我听不到音乐的地方,一切对我来说似乎都是死寂的。”早年的尼采同音乐家瓦格纳有过1o年的友谊,尼采非常迷恋瓦格纳的音乐。尼采在发疯前的几个星期还经常在钢琴上即兴演奏几个小时,大多是瓦格纳的音乐作品。即使在精神错乱中,在钢琴上即兴弹奏也会使他感到很快乐。他有一次写道:“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种错误。”哲学思维是概念思维,要在哲学上有所成就,往往要突破思维能力的极限,理性的过度发展,对人性的其他方面是一种窒息,哲学家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哲学史上因为用脑过度而发疯的哲学家不在少数。音乐对于一些哲学家是最好的情感镇定剂。 黑格尔是一位高度理性的人,著名诗人荷尔德林是黑格尔的同学、最要好的朋友,但当他精神错乱,被关进精神病院后,黑格尔一次也没有去看望他。因为黑格尔是主张理性至上的,一个人丧失了理性,在黑格尔看来,就等于死亡了。信仰使他中断了与荷尔德林长达10年的友谊。但是像黑格尔这样一位高度理性的人却酷爱音乐。传记作家罗森克兰茨说过,黑格尔偏爱格鲁克和莫扎特的音乐。黑格尔称赞乐器演奏的精湛技巧是令人惊羡的内在和外在控制的能力,这种控制能力通过克服似乎难以对付的困难而获得自由。 历史上也有的哲学家反对音乐。墨子就反对一切艺术活动,他认为音乐不能解决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不值得把人的精力花费在这些方面。德国哲学家康德对音乐的看法比较独特。他认为,音乐固然是最令人愉快的一种艺术,因为它和纯粹感觉密切相关。但音乐太灵巧,所以不易控制,也就是说,它不懂礼貌。康德告诫他的学生不要对音乐产生严肃的兴趣,否则就不能专心致志于科学,他还害怕音乐会使学生变得柔弱娇气。 42、道 在 哪 里 有个叫东郭子的人向庄子请教说:“你经常所说的‘道’,究竟在哪里呢,”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要明白地说出来才行。”庄子说:“在缕蚁身上。”东郭子不解地问:“怎么如此卑下,”庄子答:“在稗草里面。”东郭子问:“怎么更加卑下,” 庄子回答说:“在瓦壁里面。”东郭子问:“怎么越发卑下,”庄子回答说:“在屎溺之中。”东郭子就不再说话了。于是庄子解释说:“先生的问题本来就没有触及到要害,你大可不必这样提问,因为道是不会离开一切事物” 早期的哲学家热衷于万事万物的普遍本源的探寻,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除了一个个具体的特殊事物外,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源,也就是万物统一于什么外,“多”中有没有“一”,如果有,是什么,从上面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认为道就是“多中之一”是万事万物的统一原理。东郭子之所以没有能够接触到问题的要害,是因为他不能以道观物,而是以物障目,停留在一个个具体事物的自我表象之中,看不到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无形无声而又无所不在的道。因此,在他看来,庄子说的道在缕蚁、在稗草、在瓦壁、在屎溺之中,一个比一个不可想象,一个比一个不可理喻。庄子用这种每下愈况、并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说明方式,不仅强调了道“无所不在”的普遍性,而且也强调了道“无所可逃”的公允性。道“无所不在”,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使世间一切事物都成为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存在,以至缕蚁、稗草、瓦壁、屎溺都不可逃避,因而它是公允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道面前都是平等的。 庄子所说的道,不仅是万事万物统一的根源,也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因为道内在于万物,因而,也就参与了自然万物的流转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无穷的。庄子说,道自由地存在并且自由地创生万物,但什么是道,看不见,摸不着,既不可说,也不可闻。如果勉强地要说什么是道,只能把它称为“无”,这个无,不是空无的无,而是没有任何规定性,是无限的无,它超越时间,超越空向,成为永恒和无限。道是一种不受限制的绝对自由的存在本体。道作为运动的规律、蕴含着无限的变化,运动的可能性,万物生于道,又复归于道,这种复归的动力同样来源于道自身。万物由于道的缘故,因而处于永恒的运动过程中。 庄子对道的探寻,最终目的乡州卜为了探索世界万物的本原,更重要的是以道来说明人的存在,以道来诊释人生,体现生命的意义扩所以、扩庄子的道既体现了宇宙的本质,又包含了人生的真谛,对道的把握关系到人是不是自由的存在。 人作为道的产部分,当人的存在异于道时,便是有限的、不自 由的。而当人的存在符合于道时,此时人就可以获得道的品性,就是俗话说的“得道”护成为永恒的又无限的存在,而这样的人就是自由的,这样,庄子的自然本体之道就向人本之道转变了。道普遍内存予万物之中,人也是万物之一,那么,人和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傲在庄子看来,人可以通过对道的体认和把握来实现自我超越,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真人、至人都是有道之人。 庄子关于道的普遍性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是有价值的。既然万物都有道,万物都有道作为存在的依据,那么,万物在道面前都是平等的。因而,人并不比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更高贵,物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漠视它而应该尊重它。特别是在人们雄心勃勃地扬言要征服自然、主宰自然,而且自然界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我们以一颗平等之心去对待自然,去关爱自然,不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吗,而人与物的平等自然就逻辑地蕴含着人与人的平等。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极力要征服自然、主宰世界的人,他转过身来就不会去征服他人、主宰他人,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兮既然人们自身由于道的缘故都有着他人不可替代的价值,因而在人格上人们都是平等的。而当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对自然和人都能以平等之心来对待,在这平等的对待中,自己和社会以及自然和他人都能各得其所,各得其自由,因而也各得其乐。 古时候,有一个老翁,住在邻近边塞的地方。他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地跑到胡地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的不幸遭遇。老翁说:“这谁知就不能成为福呢,”过了几个月,他丢失的那匹马带着胡地的一匹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老翁说:“这谁知道不是祸患呢,”过了不久,儿子骑马出去玩,不小心摔断了腿。人们都来慰问他的不幸遭遇。老翁说:“这谁知就不是福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向塞内进攻,青年壮丁都去当兵参加战斗,老翁的儿子因为跛脚的原故,没有上战场,因而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祸转为福,福化为祸,事物不停地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意思是事物向相反方面的转化是合乎规律的。 在中国哲学里面,老子首先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在《老子》一书中,他列举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先后、善 恶、美丑、智愚、损益、荣辱等多种矛盾,并指出“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型(形)也,高下之相盈也,先后之相隋(随)也,恒也”。在老子看来,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美与丑、善与不善,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相反的,看起来势不两立,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的。当人们都认识到什么是美,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时,丑的观念就产生了;当人们知道什么是善时,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可见,美与丑,善与恶,作为相互对立的两极,既针锋相对,又不可须臾分离,这就颇有对立统一的意味了。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目的不在于、抽象万事万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并以此改造世界,而是通过对事物向相反方向运动的把握,领悟到以退为进的人生哲理。《老子》从退守、深藏内敛的角度来谈变化,说了很多以退为进、欲进而退的话,最有代表性的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强和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两军相遇,敌强我弱,正确的打法是,先来一个战略退却,以便保存实力,造成各种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形势,然后再进人战略反攻,变敌强我弱为敌弱我强。这里的战略退却,就是老子的“必固强之”。敌人已经强了,为了能够削弱它,还得先退却,让它变得更强大,从而向反方向即弱的方向转化。 这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在军事上的应用,有人因此而把老子的辩证法称为军事辩证法。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更多地运用在人生过程中。老子说,之所以会掉东西,是因为你手里有东西,如果你手里没有东西,你就不会掉东西。任何东西过于强大就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因此为了避免灭亡,应该使自己处于柔弱的状态。据说,老子曾经问他的一个学生:“牙齿和舌头谁硬,”学生说:“牙齿硬。”老子张开嘴让学生看:“牙齿硬,但是已经一个都不在了,舌头软,现在还完好无缺。”老子以此教育学生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最好是坚守柔弱的地位。 老子看到了对立统一,宣扬了对立方面是可以转化的,应该说抓住了辩证法的精髓,在破除人们把对立看成是死板的、僵化的思想方面,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任何弱者都能转化为强者,也不是任何强者都会自动转化为弱者。因为矛盾双方之所以会向相反方向转化,要依据一定的条件,这一点 老子没有明确指出。,值得一提的是,事物会向自己的反面转化,比如说“柔弱胜刚强”,但柔弱本身不是追求的目标。失败可以转化为胜利,但失败本身不是追求的目标。如果我们要苛求老子的话,还可以说,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是一种平面的没有上升的运动,事物当然会运动,但是不会进化、不会发展。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的循环史观有所影晌,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皇帝可以换,但社会并没有进步。 43 、黄公的女儿为什么嫁不出去 齐国有一位黄公,生有好谦也的怪僻。谦虚本来是人类的美德,但谦虚得过分,反而故作卑陋(也是一种偏颇。黄公有两位女儿,本都是倾国之色。黄先偏偏逢人就讲自已的女儿是丑八怪。黄公女儿是丑八怪的名声传播得很远,以至于两位女儿青春年华已过,整个齐国都无人敢娶。卫国有位鳏夫,贸然把黄公的大女儿娶过来一看竟是倾国之色,然后对人说:“黄公有过分谦虚的怪僻,故意说女儿长得丑,妹妹也一定长得美。“于是人们争着娶黄先生的二女儿。一位幸远者娶来一看,意然也是倾国之色。尹文子就此评论说,倾国之色是实际,是真实概念,而丑八怪是虚名,是虚假概概念。 名称、词语在形成之后,有其约定俗成的含义,人们不能随意改变,在使用它们时、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变通。一般人都知道什么叫美,仕么叫丑。一个事物的美我们说它美,这是真实概念,反之,就是虚假概念,黄公的两个女儿本来就有倾城之貌、我们说她们是美女,这是真实概念。若说她是丑八怪,就是虚假概念。黄公的错误就在于错误地使用了概念,没有能够弄清楚概念和词语的关系: 《荀子?正书》说;笠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之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诀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讲的也是类似的意思。即名称没有本来就合适的,大家共同约定一个名称来指称一个实际,形成了习惯,就是一个合适的名称。故意用跟这个约定不同的名称来称谓,就是不合适的名称。名称本来没有固定所指的实际,大家共同约定来指称这样的实际,形成了习惯,这就叫做真实的名称我们交流思想要运用概念,概念是思维 的细胞,但概念要靠词语来表达。我们可以理解它,描述它,却无法感知它。我们不能直接看到或摸到概念、要把头脑中的概念传达给别人,必须借助于有声(口头)的或有形(书面)的词语。词语是表示事物的声音或笔划的符号,这些符号之所以能够表示事物,就是由于人们头脑中有相应的概念。概念与词语相互依存。 有人不理解,说交通警用红绿灯来指挥交通,海上船只用旗语来联络,人们在交际时点头表示赞成,摇头表示反对,这不说明概念也可以感知吗,其实,红绿灯、旗语以及点买之摇头所表示的意义还是要通过词语来解释,人们才能理解。?美国人在公共场所演讲,举起双手与头并排,掌心向着听众,成投降式,是表示要求听众安静,但在希腊这是最侮辱人的手势。印度人的习惯,点头是反对,摇头是赞成。可见,用手势来表示思想还得用词语来解释。 思维离不开概念,我们要把头脑中的概念传达给别人,必须借助于有声的或有形的词语。词语之所以能够表示事物,就是人们头脑中有相应的概念。概念和词语相互依存,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而词语是概念的表达方式,但它们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一方面,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词语来表示。例如死是二种生理现象,中国人有上百种委婉的说法,一个字有“亡”、“故”“莞”等两个字有“断气”、“长眠”、“物化”等;三个字有“回老家”、“上西天”、“见阎王”等;四个字有“与世长辞”“骑鹤西去”、“百年之后”等,基督教有“上天堂”、“下地狱”,共产党人把死亡幽默地说成“去见马克思”。 另一方面,同一词语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这种现象叫一词残酷的意思,、现在流行的“酷”却有英俊、潇洒、时尚的意思。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常常会发生误解的情况。古时候,郑国人把未经雕琢的玉称为璞,周人把未风干的老鼠肉也称为璞,由于同名异实、在一次买一卖中闹了笑话。周人怀里揣着他的璞问郑国的商人:“要买璞吗,”,郑国的商人说:“要呀”,当周人拿出璞来,郑人一看是老鼠肉,就谢绝了。 词语由于已经超越了感知的直接性、形象性,具有概念的概括性、超越时空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因而成了人类认识的得力工具、辩论交际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在说话或行文时要考虑到词语和 概念间的复杂关系,选择确切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引起别人的误解。 44、卖盐官不管吃醋事 有个张姓的盐务官,谈吐非常风趣。有一天,他坐轿回家,走到半路上,忽然有个妇女拦轿告状侈说他丈夫喜新厌旧,整天在外面拈花惹草。这个盐务官听了笑着说:“要告你到衙门里去,我是朝廷的卖盐官,不管人间的吃醋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位张姓盐务官很幽默;巧妙地摆脱了这件很棘手的事,但他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带违背了同一律。同一律是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中最重要的二条规律故它的含义是说: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思考对象,必须保持内容范围的同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用来说明同二对象的概念、判断,不管语词形式如何不同,都要保持、思想内容和范围的确定性、同一性和一贯性。其公式是:A是A 所谓思考对象内容、范围的同一,说的是人们在说话、写文章、做报告、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能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用其他的对象、内容或范围去代替它。故事中告状的女子因为丈夫移情别恋而吃醋,这里的吃醋,指的是男女关系上的嫉妒情绪,是从食用醋后产生酸溜溜的味觉引申而来。而张姓盐务官把“吃醋”跟卖盐相提并论,用的是吃醋的本义(食用米醋),显然违背了同一律。 同一律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应有一个确定的对象、中心或范围,对于某件事或某个问题的认识尚未完成以前,不要随便转移问题。故意违背同一律,或转移话题,答非所问,在生活中会造成笑话。 顾客:“同志,用旧报纸包装食品不卫生~”售货员:“没有关系、这是《健康报》。” 审判员威严地问:“被告,你为什么向那个人扔了两个酒瓶,““因为第一个没有打中他,审判员先生。” 这两个回答问题的人都是答非所问岁在回答问题时故意转移了话题前一例、售货员故意将报纸的物质形式(纸)与报纸的内容(《健康报》)混为一谈。后一例被告故意转移问话的逻辑重点(提问的逻辑重点在“为什么扔”,答话却转移成“为什么扔两个,“)。 按照同一律的要求,我们在讨论问题或进行争论的时候,必须根据讨论问题的要求,按照共同的规定提出看法、发表意见。写文章的时候,论题必须明确并贯彻始终,组成问题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必须确定,阐明问题的论据必须与论题保持一致。 比如说,“白头翁”一词有三种含义,也就是说,可以分别表达三个不同的概念:一是指白头发老汉;二是指一种生活在山林中的鸟;三是指一种能够用来治疗痢疾的中草药。某人制作了这样一个推理: 白头翁会飞,张老汉是白头翁,所以张老汉会飞。 这一推理的结论显然是荒谬的。之所以荒谬,是因为大前提里的“白头翁”和小前提里的“白头翁”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大前提里的白头翁是指一种鸟,小前提里的白头翁是指白头发老汉。
/
本文档为【有趣的哲学故事[修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