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2018-01-24 50页 doc 515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8870

暂无简介

举报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体育场馆设施与管理》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 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 总 学 时 32 总 学 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场馆、所的经营与管理,掌握体育场馆、所营销的过程;体育场馆、所营销拓展;体育场馆、所环境设计与设备;体育场馆、所的管理与人力资源的管理、服务营销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学原理,了解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强学...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体育场馆设施与管理》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 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 总 学 时 32 总 学 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场馆、所的经营与管理,掌握体育场馆、所营销的过程;体育场馆、所营销拓展;体育场馆、所环境设计与设备;体育场馆、所的管理与人力资源的管理、服务营销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学原理,了解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强学生的市场意识,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学会运用经济思维分析和解决体育场馆、所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为其今后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在执行本大纲教学时,应着重于体育场馆的特点和功能介绍,通过教学,逐步使学生对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过程和内容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 2.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三)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和作业等形式。 (四)考核方式 教学结束时进行考查,以作业、讨论发言和社会调查实习等情况,计考核成绩。具体考核比例如下: 总成绩,考勤×30%+作业×20%+考试×5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体育场馆导论 8 2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导论 3 体育场馆发展历史 4 我国体育场馆政策及管理体制 5 体育场馆的员工管理 6 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 6 7 体育场馆的设备管理 8 体育场馆配套设施的设置与管理 9 体育场馆的质量管理 2 10 体育场馆的业务管理 11 体育场馆的票务管理 6 12 体育场馆的会员服务 13 体育场馆的风险管理 2 14 体育场馆经营战略 15 体育场馆市场营销管理 4 16 体育场馆服务策略 17 体育场馆大型赛事的运营 18 体育场馆无形资产运营 6 19 体育场馆的融资模式 20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新发展 合计 32 二、大 纲 内 容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 体育场馆导论 1.体育场馆概述 2.体育场馆的建造 3.体育场馆的配套设施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体育场馆的基本类型、结构及其相关配套设施。 重点与难点:体育场馆的基本类型 第二章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导论 1.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任务、方法及内容 2.体育场馆的特征与意识 3.体育场馆运营市场化与企业化 4. 体育场馆的企业组织机构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的任务、方法及内容;了解体育场馆经营与管 理的基本特征、管理趋势。 重点: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的任务 难点: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的方法及内容 第三章 体育场馆发展历史 1.世界体育场馆的发展变迁 2. 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历程 3.我国体育场馆现状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世界体育场馆的发展变迁历史;了解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历史;掌 握我国现代体育场馆发展的现状。 重点:我国现代体育场馆发展的现状 难点:世界体育场馆的发展变迁历史 第四章 我国体育场馆政策及管理体制 1. 我国体育场馆政策 2.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 3.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我国体育场馆管理的相关法规定、政策;掌握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 体制;了解我国体育场馆的物业管理相关政策规定。 重点:我国体育场馆管理的相关法规定、政策;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 难点: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 管理要素篇 第五章 体育场馆的员工管理 1.体育场馆的人本管理 2.体育场馆的岗位、编制与职责 3.体育场馆的人力资源开发 4.体育场馆编外人员聘用与管理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体育场馆管理的人本管理原理、方法;掌握体育场馆的岗位、编制 与职责,以及人力资源开发;了解体育场馆编外人员聘用与管理。 重点:体育场馆管理的人本管理原理、方法;体育场馆的岗位、编制与职责,以及人力资源 开发; 难点:体育场馆管理的人本管理原理、方法; 第六章 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 1.体育场馆营业收入管理 2.营业收入核算的内容和方法 3.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体育场馆营业收入管理的内容、方法;掌握营业收入核算的内容和 方法;了解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内容。 重点:体育场馆营业收入管理的内容、方法 难点:体育场馆营业收入核算的内容和方法 第七章 体育场馆的设备管理 1.体育场馆设备管理概述 2.体育场馆设备系统及常规维护与保养 3.体育场馆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体育场馆主要设备系统及其常规维护与保养的方法;掌握体育场 馆设备管理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体育场馆设备管理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八章 体育场馆配套设施的设置与管理 1.体育场馆配套设施的设置 2.体育场馆配套设施的设置方法 3.体育场馆配套设施的经营方式 4.健身房及配套设施的设置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体育场馆配套设施的设置、方法;掌握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方式;掌握健身房及配套设施的设置与管理。 重点: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方式;健身房及配套设施的设置 难点:健身房及配套设施的设置 第九章 体育场馆的质量管理 1.全面质量管理 2.体育场馆质量概述 3.体育场馆质量管理环节 4.质量管理与体育标准化工作 5.体育场馆质量认证体系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体育场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内容与要求;掌握体育场馆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了解质量管理与体育标准化工作、体育场馆质量认证体系。 重点:体育场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内容与要求;体育场馆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 难点:体育场馆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 第十章 体育场馆的业务管理 1.体育场馆服务性工作安排 2.体育场地的日常维护 3. 体育场馆的卫生工作 4.体育场馆日常安全保卫工作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体育场馆业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掌握体育场馆服务性工作安排内容与要求;了解体育场地的日常维护、卫生工作、安全保卫工作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体育场馆业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方法;体育场馆服务性工作安排内容与要求 第十一章 体育场馆的票务管理 1.体育场馆门票销售 2.奥运门票的销售策略 3.体育场馆票务工作新技术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体育场馆票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方法;了解奥运会门票的销售策略; 了解体育场馆票务工作新技术的运用。 重点与难点:体育场馆票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方法 第十二章 体育场馆的会员服务 1.体育场馆会员服务与管理 2. 会员服务的设计 3.会员服务的培训及发展趋势 4.俱乐部会员服务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体育场馆会员服务管理的内容与要求;了解会员服务方案的设计、 培训及发展趋势;了解体育俱乐部会员服务管理的特点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体育场馆会员服务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第十三章 体育场馆的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概述 2.风险管理作业程序 3.体育场馆的人群管理 4.紧急事件及紧急医疗处理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风险管理的概念、程序等;了解体育场馆的人群管理内容与方法; 了解紧急事件及紧急医疗处理的方法与程序。 重点与难点:风险管理的概念、程序 难点:风险管理的程序 经营战略篇 第十四章 体育场馆经营战略 1.体育场馆经营战略环境分析 2.体育场馆经营战略决策 3.体育场馆的经营战略及战略目标 4.体育场馆战略类型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体育场馆战略的类型及战略目标;掌握体育场馆经营战略环境分析; 掌握体育场馆经营战略决策的过程与方法。 重点:体育场馆经营战略环境分析 难点:体育场馆经营战略决策的过程与方法 第十五章 体育场馆市场营销管理 1.体育市场概述 2.目标市场的选择 3.市场竞争概述 4.市场开拓策略 5.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体育市场的概念、分类及目标市场的选择方法;掌握市场开拓、营 销组合策略的方法。 重点:体育市场的概念、分类 难点:目标市场的选择方法 第十六章 体育场馆服务策略 1.体育场馆的服务营销 2.体育场馆的服务补救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体育场馆服务营销策略和服务补救措施等。 重点与难点:体育场馆的服务营销 第十七章 体育场馆大型赛事的运营 1.体育赛事的总体 2.体育场馆赛事营销技巧 3.体育场馆赛事后勤保障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体育场馆大型赛事总体计划、营销技巧和赛事后勤保障。 重点与难点:体育场馆赛事的总体计划 第十八章 体育场馆无形资产运营 1.体育场馆无形资产概述 2.体育场馆冠名权开发 3.体育场馆品牌策略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概念、内容与分类;了解体育场馆冠名权的 及体育场馆经营品牌策略。 重点与难点: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概念、内容与分类 体育场馆的融资模式 第十九章 1.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 2.一种新型融资模式——PPP模式 3.美国体育场馆的融资模式 4.奥运场馆的融资模式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体育场馆的融资模式类型;了解PPP模式、美国体育场馆及奥动会 场馆的融资模式。 重点与难点:体育场馆的融资模式类型 第二十章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新发展 1.体育场馆运营发展趋势 2.体育场馆建设前重视赛后利用 3.体育场馆的设计理念 4.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 5.体育场馆设计、运营案例 说明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体育场馆运营发展的新趋势。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本课程教材 赵钢、雷厉.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概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参考书目 (1)刘青.《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人民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德炜.《体育场馆运行管理》.中国体育报业总社,2011. 修订/制定人:马春林 审核人:傅建霞 修订/制定日期: 2013年9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体育教学论》教学大纲 一、 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先修课程 教育学、学校体育学 总学时 32 总学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1、课程目标: 《体育教学论》是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及体育教师的必修课程。是对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目标、原则、规律、方法、手段等进行研究,使学生获得体育教学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使用的本领。总的培养目标就是利用教学论原理结合体育锻炼的实际,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从而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2、课程要求: 使学生了解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了解有关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规律,以及体育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重点掌握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以及教学过程中方法的选择使用,和具体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并能够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的教学评价。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本大纲参照《体育教学论》毛振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第2版一书编写。编写过程中遵循体育教育发展规律,注重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突出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设计的内容和深度尽量考虑到使用对象的知识结构和成人教育的特点,注重考察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及对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实践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贯穿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部分章节采取讲授、实践与学科相结合的方法。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察课,通过教学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期成绩评定按学习态度(包括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综合评定。其中学习态度占15%;平时作业占65%;课堂提问及讨论占20%。课程总评成绩计算如下: 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15%),,作业(65%)+ 课堂讨论与提问(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绪论 2 2 体育教学目标 2 3 体育教学主体 2 4 体育教学内容 4 5 体育教学过程 4 6 体育教学原则 2 7 体育教学设计 2 8 体育教学模式 2 9 体育课堂教学 2 10 体育教学方法 4 11 体育教学环境 2 12 体育教学评价 2 机动 2 合计 32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论学科基本概况,掌握本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意义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 的分析。 第一节 体育教学论小史 一、教学论概念的提出 二、古代体育教育学的雏形 三、近代体育教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起步 四、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 第二节 体育教学诸要素的分析 一、“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 二、体育教学基本要素与本教材各章的关系 三、本教材对体育教学论的定义 第三节 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和要点 一、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 二、学习体育教学论应注意的事项 第二章 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体育目标的基本理论知识,体育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 以及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特征和体育教学目标评说 。 教学重点: 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 第一节 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一、体育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 三、合理制订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 第二节 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 一、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外部特征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 第三节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订 一、体育课程专家在制定上位教学(课程)目标时的困惑 二、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时的困惑 三、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几个原则 四、分析和练习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 第三章 体育教学主体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发挥体育教师主导性的条件、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性的内容与形式、“教师的 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一节 体育教师——体育学习的主 一、体育教师主导性的含义 二、体育教师主导性的内容 三、发挥体育教师主导性的条件 第二节 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 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含义 二、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性的内容与形式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条件 四、“学生主体性”不同于“学生自由性” 第三节 体育学习中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 一、“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第四章 体育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概述、内容的特性以及层次与分类;理解什么是隐性教学和 今后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改革。 教学重点: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含义、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第一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概述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由来与发展简述 第二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 一、体育教学内容与教育内容的共性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 (一) 我国主要体育教学内容的目标与要求 一、传统性的体育教学内容 二、新兴的体育教学内容 三、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变迁与发展 四、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二) 体育教材化 一、体育教材化的概念 二、体育教材化的意义 三、体育教材化的两个基本层次 (三) 体育教材化的工作内容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编集 三、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造与加工 四、体育教学内容的媒体化 (四) 体育教科书 一、体育教科书的形式 二、体育教科书的用途与用法 第五章 体育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充分理解教学过程的含义与性质,以及体育教学中的五大规律和怎样在教学过程 中进行优化和管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体育教学的五大规律、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第一节 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与性质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 三、与体育教学过程有关的概念 第二节 体育教学规律 一、体育教学规律的含义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五大规律 第三节 体育教学过程的层次及特点 一、超学段(12-16年)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二、学段(3-6年)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三、学年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四、学期的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五、单元(1-36周)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六、学时(45-90分钟)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七、技术学习点(10-30分钟)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第六章 体育教学原则 教学要求:理解什么是体育教学原则和我国体育教学原则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体育教学特点与体育教学原则、坚持体育教学原则好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体育教学原则概述 一、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与含义 二、体育教学特点与体育教学原则 三、体育教学原则的作用 四、体育教学原则的体系 当前中国的基本体育教学原则 第二节 一、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 二、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 三、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 四、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 五、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 六、因材施教原则 七、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 第三节 坚持体育教学原则的案例分析 一、坚持体育教学原则好的案例分析 二、坚持体育教学原则不好的案例分析 第七章 体育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正确理解体育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基本掌握学年和学期以及单元体育教学计 划的制定。 教学重点 : 体育教学设计的含义与意义、学年和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单元体育教学计划制的案例。 第一节 体育教学设计与体育教学计划 一、体育教学设计的含义和工作 二、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 三、体育教学计划的层次 第二节 学年、单元和课时体育教学的设计与计划案例 一、学年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 二、单元体育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案例 三、学时体育教学计划的制订及案例 第八章 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要求:正确掌握什么是体育教学的模式以及体育教学模式的性质。 教学重点: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第一节 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一、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兴起和意义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理论结构 第二节 体育教学模式的性质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属性 二、体育教学模式与其他体育教学因素的联系与区别 (1) 几种较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二、快乐体育的“目标学习”教学模式 三、小群体学习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四、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第九章 体育课堂教学 教学要求:掌握体育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面,了解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矛盾。 教学重点: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内容、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 体育课堂教学概述 一、体育课堂教学的概念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几个基本矛盾 第二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概念 二、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含义 三、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一、体育课堂教学形态的组织与管理 二、运动负荷的组织与管理 三、教学秩序的组织与管理 四、教学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五、运动乐趣的组织与管理 第十章 体育教学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掌握它的分类和应用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的区别、当前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以探究活动为主的 体育教学方法。 第一节 体育教学方法概念 一、教学方法概念 二、体育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的关系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层次 四、对体育教学方法的界定 第二节 体育教学方法的历史与发展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简史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现状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二、体育教学手段的分类 第四节 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及其基本要求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三、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四、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五、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1)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用 一、合理选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意义 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三、正确或错误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实例与分析 第十一章 体育教学环境 教学要求:了解是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及要素;掌握设计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良好体育教学环境的功能、 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设计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 案例 。 第一节 体育教学环境概述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含义 二、体育教学环境构成因素 第二节 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 一、景色美观、安全舒适——优化体育教学物质环境 二、规则明确、秩序井然——优化体育教学制度环境 三、尊师爱生、同伴友助,资源共享、共同进步——优化体育教学集体环境 (1) 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并进行教育的案例 一、优化体育教学物质环境的案例:“快乐体育园地”的建设 二、优化体育教学集体环境的案例:注重美育和集体教育的“集体垫上运动” 第十二章 体育教学评价 教学要求:理解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内容;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教学重点: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体育教学评价、各种“教学评价”的地位和运用频数 。 第一节 体育教学评价的概述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体育教学评价 第二节 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评价内容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四个基本构成要因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内容图 三、各种“教学评价”的地位和运用频数 第三节 体育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手段 一、教师作为结果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 二、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的方法 三、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四、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 材: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年3月第二版。 主要参考书:1(王皋华(《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龚正伟(《体育教学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3(裴娣娜(《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 4(毛振明《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年版。 5(周志雄等(《新课程理念与体育说课》,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年版 修订/制定人: 曹晓晓 审核人:傅建霞 修订/制定日期: 2013 年 11 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 体育概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导论 总学时 32 总学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通过本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整体认识,掌握体育的基础理论与国家体育的宏观政策、方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学习打好基础,增强从事体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自觉性。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体育基本理论教程是一门高度概括的学科,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 2.该课程教学涉及内容广泛,应突出重点章节教学。 3.教学中应在大纲的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理论、新知识。 (三)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和作业等形式。 (四)考核方式 教学结束时进行考查,以平时考勤、作业、讨论发言情况计算考核成绩。 具体考核比例如下: 总成绩,考勤×30%+讨论×20%+作业×5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总论 2 2 体育概念论 4 3 体育观念论 6 4 体育主体实施论 8 5 体育与社会要素互动论 6 6 体育相关运作论 6 合计 32 二、大 纲 内 容 总论 1.体育基本理论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2.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说明与要求:了解体育基本理论的学科性质、特点、研究对象 重点与难点:体育基本理论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 第一篇 体育概念论 第一章 体育概念的历史回顾 1.古代体育概念 2.近代体育概念 第二章 现代体育概念问题 1.“体育”概念之争及其根源 2.体育总概念及其相似概念 说明与要求: 1.了解有关古代体育与现代体育的概论及其联系; 2.掌握各流派“体育”概论的主要观点; 3.掌握体育总概念及其相似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重点与难点:体育总概念及其相似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体育”概念之争及其根源 第二篇 体育观念论 第一章 体育整体观 1.体育整体观的提出和意义 2.体育整体观的应用 第二章 体育价值观 1. 体育价值观概述 2.体育价值观与体育理念 3.体育价值观与体育精神 第三章 人文体育观 1.人文体育观的确立 2.现代体育的人文价值取向 第四章 科学体育观 1.科学体育观的形成和认同 2.科学体育观的多视角分析 说明与要求: 1.了解体育整体观的意义和应用;了解体育价值观和体育理念、体育精神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体育价值观的含义、基本内容、特点和决定因素 3.掌握现代体育人文价值观取向 4.了解科学体育观形成与认同、决定因素,了解科学体育观的多视角分析 重点:体育价值观的含义、基本内容、特点和决定因素 难点:现代体育人文价值观取向 第三篇 体育主体实施论 (1)体育的基本形态 学校体育 1. 2.体育专业教育 3.竞技体育 4.群众体育 第二章 体育的基本功能 1.体育功能概述 2.体育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 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1.体育目的任务的确定依据 2.我国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四章 体育实施途径 1.体育教学 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 4.体育锻炼 5.体育娱乐 第五章 体育的基本手段 1.体育手段概述 2.传统体育手段 3.时尚体育手段,极限运动 4.体育手段的构成 说明与要求: 1.了解体育的基本形态、基本功能、基本手段和体育的目的、任务; 2.掌握学校体育、体育专业教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形态的功能; 3.掌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育锻炼、体育娱乐等体育实施途径的基本特点和 价值。 4.掌握体育手段的构成 重点:学校体育、体育专业教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形态的功能和体育手段的构成。 难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育锻炼、体育娱乐等体育实施途径的基本特点。 第四篇 体育与社会要素互动论 (1)体育与政治 体育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 1. 2.体育是民族或国家之间和平竞争的手段 3.政治对体育的利用 第二章 体育与经济 1.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 2.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三章 体育与教育 1.体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2.体育与平等观念及法制精神的培养 第四章 体育与艺术 第五章 体育与军事 第六章 体育与医学 第七章 体育与宗教 说明与要求: 了解体育与政治、经济、教育、艺术、军事、宗教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体育与政治、经济、教育关系及相互作用。 第五篇 体育相关运作论 第一章 体育体制及其改革 1.国外体育体制的几种模式 2.我国体育体制及其改革 第二章 体育法制与伦理建设 1.依法治体与体育法制建设 2.我国体育的颁行与主要内容 3.体育伦理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途径 第三章 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施 1.发达国家的体育发展战略 2.我国体育发展战略 第四章 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 1.体育产业概念 2.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部类中的归属 3.各类体育市场概况 4.国外体育产业发展概况 5.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及前景 第五章 体育环境及其优化 1.体育环境概述 2.体育与社会人文环境 3.体育与自然环境 4.体育与人工环境 第六章 体育科技发展与体育科技工作 1.现代体育科技发展概貌 2.体育科技工作 3.体育科研方法 第七章 体育的宏观评估与预测 1.体育宏观评估原则及要素 2.体育预测及其基本方法 说明与要求: 1.掌握体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和我国体育体制的特点,以及改革的思想与目标、任务; 2. 掌握体育法制建设的含义及基本要求;了解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掌握体育伦 理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3.掌握体育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和趋势; 4.掌握体育产业的概念;了解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前景; 5.了解体育与环境、科技发展,以及体育科研、体育评测的基本含义和内容。 重点:体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和我国体育体制的特点,以及改革的思想与目标、任务;体 育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体育产业的概念 难点:体育法制建设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第六篇 现代国际体育论 第一章 现代国际体育的基本特征 1.现代国际体育的内外特征 2.现代国际体育的发展特征 第二章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1.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 2.21世纪初期的奥林匹克运动 第三章 当代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 1.参赛与申办奥运会的历程 2.2008年北京奥运会 说明与要求: 1. 掌握现代国际体育的内外特征; 2.了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 3.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重点与难点:现代国际体育的内外特征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谭华,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 4.任海,奥林匹克运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修订/制定人:马春林 审核人:傅建霞 修订/制定日期: 2013年10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体育教育 先修课程 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总 学 时 32 总 学 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运动生物化学主要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运动对机体化学组成的影响,以及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特点和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变化特点以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规律,懂得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和锻炼效果评定的生化原理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从事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坚持贯彻我院办学理念,突出专业特点,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体现体育、科学、人文的结合,注意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内容的合理安排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研究式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 作业考查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绪论 2 2 人体的化学组成 8 3 高能磷酸化合物 2 4 运动和糖代谢 4 5 运动和脂类代谢 4 6 运动与蛋白质代谢 2 年龄、性别的生化特点和体育2 7 运动 8 运动性疲劳的生化 2 9 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 4 10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观摩课 2 合计 32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 2、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 3、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 说明和要求 (1)目标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 进展,熟悉运动生化的研究方法以及目的与任务。 (2)教学重点: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以及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与体育健身锻 炼中的地位。。 第二章 人体的化学组成 1、糖类 2、脂 3、蛋白质 4、水和无机盐 5、酶和维生素 6、激素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课后自学,使学生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的分 类、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和意义。 (2)教学重点:糖类、脂、蛋白质的组成、分类、结构特点以及生物学功能。 (3)教学难点:糖、蛋白质、脂肪的生物学功能和意义。 第三章 高能磷酸化合物 1、三磷酸腺苷(ATP) 2、肌酸磷酸(CP) 3、肌细胞能量代谢过程中高能磷酸基的转运 4、运动后磷酸原的恢复 5、运动队磷酸原系统的影响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使学生掌握ATP的结构和它在能量代谢中地位,以及运动时工作肌中ATP的代谢和再合成途径;掌握CP的结构、组织内的储量、生物学功能以及运动中的供能。 (2)教学重点:ATP在能量代谢中的地位,运动时工作肌中ATP的代谢以及其再合成途径;CP的生物功能和运动中CP的供能 (3)教学难点:运动时工作肌中ATP的代谢以及其再合成途径;运动中CP的供能 第四章 运动和糖代谢 1、糖的分解代谢及能量的生成 2、糖的异生作用和生理意义 3、糖代谢的调节 4、生物氧化 5、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使学生掌握糖的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的过程,掌握糖的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以及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 (2)教学重点:糖的无氧和有氧氧化;糖的异生作用和生理意义;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 (3)教学难点:糖的异生作用和生理意义 第五章 运动与脂类代谢 1、脂肪的分解代谢 2、血浆自由脂肪酸(FFA)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4、甘油的代谢 5、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6、运动对人体脂代谢的影响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使学生掌握脂肪和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过程,掌握甘油的代谢途径和运动对人体脂代谢的影响,了解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2)教学重点:脂肪组织中贮存脂肪的水解和动员;血浆蛋白中和细胞内甘油三酯的水解;脂肪酸、甘油的分解代谢;运动对人体脂代谢的影响。 (3)教学难点:酯酰辅酶A的β-氧化作用 第六章 运动与蛋白质代谢 1、氨基酸代谢的基本途径 2、运动时氨基酸代谢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使学生掌握氨基酸代谢的基本途径和运动时氨基酸代谢的过程。 (2)教学重点:氨基酸代谢的共同途径,运动对骨骼肌代谢的影响。 (3)葡萄糖-丙氨酸循环和支链氨基酸代谢在运动中的意义。 第七章 年龄、性别的生化特点和体育运动 1、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化 2、衰老过程中的生化特点和体育锻炼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使学生掌握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化学组成、代谢调节能力的变化和体育锻炼的关系,了解衰老的生物学原因以及衰老和体育锻炼的关系。 (2)教学重点: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代谢调节能力的变化和体育锻炼的关系;衰老的生物学原因。 第八章 运动性疲劳的生化 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2、运动性疲劳的机理 3、提高运动能力的营养补充品 4、竞技体育中的违禁药物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机理,熟悉提高运动能力的营养补充品,了解竞技体育中的违禁药物。 (2)教学重点: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和机理 第九章 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 1、运动后身体机能状态的评定指标 2、体育锻炼效果的评定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使学生掌握运动后身体机能状态的评定指标(血红蛋白、血尿素、尿蛋白、尿胆原),熟悉体育锻炼效果的评定方法。 (2)教学重点:体育锻炼效果的评定方法。 第十章 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评定三大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生化原理与方法。 2、学习评定三大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操作过程。 3、根据所学的评定原理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把它应用于运动训练实际中。 重点、难点: 1、评定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生化原理与方法。 2、评定糖酵解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生化原理与方法。 3、评定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生化原理与方法。 4、与掌握根据运动专项,及评定对象的特点,选择评定的方法与指标。 第十章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 1、血乳酸测定的 2、尿蛋白测定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观摩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血乳酸和尿蛋白测定的意义、原理和方法。 (2)教学重点:血乳酸和尿蛋白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教材:许豪文,冯炜权,王元勋主编《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2000年2月第4次印刷) 2、主要参考教材: 张蕴琨、丁树哲主编《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张蕴琨、丁树哲主编《运动生物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修订人:高彩暇 审核人:傅建霞 修订日期: 2013年10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中国武术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 课程性质 选修课程 总 学 时 32 总 学 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武术概论是社会体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是民族传统体育方向选学的内容,它为该方向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打基础的一名课程。因此,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武术基本理论与武术文化素养,具有鉴别和诠释武术历史文化思想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辅导相结合;平时作业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三个基本原则。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内容的选取和实施中把武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反映国内武术研究的新成果、新动向,确保课程内容选择的时代性(社会性)、现实性、科学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能有机的结合,注重文化性和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采取讲授与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注重不断培养具有继承与创新精神、鉴赏与诠释能力的传统体育方向的学生。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自学与问题解决结合;有效针对社会体育方向报考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研究生的学习与问题解决,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考核方式 考试原则:采用平时作业成绩40%+平时课题表现20%+期末作业成绩相结合40%。学生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的形式。 考试的主要内容:武术基本理论理论。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类别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武术的概念及其演变 2 2 武术的特点和价值 2 中国传统哲学对武术发展2 3 理 的影响 论 传统武术技术、训练体系的2 4 形成与武术套路的产生 5 武术的技法原理 2 6 冷兵器时代武术的发展 2 火器的进步对武术发展的2 7 影响 火器的广泛使用下武术发2 8 展的新特点 武术与中国古代的文艺创2 9 作 古代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2 10 有关的问 武术在西方先进火器大量2 11 进入中国条件下的发展 武术在西方现代体育影响2 12 下的双向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武术2 13 是武术发展的主流 14 群众武术活动的开展 2 中国文化的综合创造与武2 15 术运动的综合创造 16 复习 2 合计 32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武术的概念及其演变 第一节 明确武术概念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武术是一种技击术 第三节 对现代历史条件下武术概念的表述 第四节 武术概念发展与变化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进步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了解武术发展的历史过程 (2)掌握武术概念与人们认识的关系 第二章 武术的特点和价值 第一节 武术的特点 第二节武术的价值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掌握武术的特点与价值 第三章 中国传统哲学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天人合一与武术的拳理 第二节知行合一与武术的技击特点 第三节阴阳变化是武术拳理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中国传统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 五行说在武术中的反映 第五届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了解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四章 传统武术技术、训练体系的形成与武术套路的产生 第一节武术的传统技术体系与传统训练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产生武术套路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了解传统解武术技术与训练体系 (2)掌握武术套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五章 武术的技法原理 第一节 注重技击特点的原理 第二节 阴阳变化的原理 第三节符合人体结构特点的原理 第四节 符合器械形制特点的原理 第五节 攻防趋时的原理 第六节 注重内外兼修的原理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了解武术注重技法、注重内外兼修原理 (2)掌握武术与阴阳传统文化的关系 (3)掌握人体结构知识,以及攻防技击原理 第六章 冷兵器时代武术的发展 第一节 自卫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 第二节军事需要对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军事武术与民间武术的关系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了解武术与人类基本生存的关心 (2)了解军事发展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 火器的进步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火器的使用与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纪效新书》对武术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火器发展将武术推向全新发展的方向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了解火器的发展对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2)了解《纪效新书》对武术发展的意义 第八章 火器的广泛使用下武术发展的新特点 第一节 武术由军事由军事技击向对抗性体育比赛 第二节武术门派与民间武术 第三节 武术的健身价值提出是从军事技能向体育转化的又一个标准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了武术从军事价值嬗变为体育价值 (2)了解民间武术发展,以及门派对武术发展的作用 第九章 武术与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 第一节 人类自卫需要是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第二节与武术相关的文艺创作 第三节武术与表演艺术中武打技术的关系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了解文艺创作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2)了解武术表演对武术技术的关系 第十章 古代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 第一节 武术是一种俗文化 第二节关于“侠”和“武德” 第三节宗教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了解民俗、宗教、武德对发展对武术发展的作用 第十一章武术在西方先进火器大量进入中国条件下的发展 第一节 西洋火器的使用和兵操的推广使武术彻底从军事中退出 第二节 新学堂的新办使西方学校体育进入中国 第三节 火器的大量使用改变民间武术的存在方式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了解西方科技发展对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2)了解西方体育对传统武术发展的意义 第十二章 武术在西方现代体育影响下的双向发展 (1)中国现代竞技武术的产生 (2) 非基竞技武术的发展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了解竞技武术与非竞技武术在我国发展现状 第十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武术是武术发展的主流 第一节竞技体育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开始发展 第二节竞技体育制定建立与竞技武术的发展 (3)竞技武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了竞技武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了解竞技武术发展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十四章群众武术活动的开展 (1)民间武术活动 (2)民间武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3)学校武术与武术学校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了民间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2)了解学校体育对武术发展的意义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综合创造与武术运动的综合创造 第一节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武术运动必修走综合创造发展道路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学习能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对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2)了解武术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温力著. 《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2. 邱丕相主编.《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修订/制定人:祖晶 审核人:傅建霞 修订/制定日期: 2013 年 11 月 (二)实验课程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体育教育 总 学 时 8 总 学 分 (一)实验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了解、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标本模型、活体结构和分析体育动作等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体育教学、指导课余训练和竞赛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二)实验内容的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重视实验教学与体育运动专业密切联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重视活体观察和关节、肌肉运动功能的实践体会。 3、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 (三)考核方式与要求 以平时成绩20,、口试成绩40,、笔试成绩40,综合考核。 (四)实验项目与时数安排 序号 实验名称 教学时数 备注 观察组成人体的细胞和组织的 1 1 基本形态结构 观察执行运动功能的骨、关节、骨骼肌的基 2 3 本形态与结构 观察人体进行物质代谢的消化、呼吸、泌尿、 3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以及主要器官的基本形2 态与结构 4 观察调节人体功能的感觉器和神经系统的2 组成以及主要器官的基本形态与结构 二、实 验 内 容 实验一 :观察细胞的类型、形态结构。 1、观察细胞的类型。 2、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 说明和要求: 1、了解细胞类型,理解不同形态细胞与其功能关系。 2、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实验二:观察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结构。 1、观察上皮组织的结构。 2、观察结缔组织的结构。 3、观察肌组织的结构。 4、观察神经组织的结构。 说明和要求: 1、掌握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了解上皮组织的分布,比较各类上皮结构与功能特点。 2、掌握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软骨组织的结构及分类、骨组织的结构,了解结缔组 织的分类。 3、掌握骨骼肌肌原纤维的结构。 4、掌握神经元的结构特点,了解神经纤维的组成及结构。 实验三 :观察骨的形态与结构 1、观察骨的一般形态。 2、观察骨的结构。 说明和要求: 1、掌握骨的分类方法。 2、掌握不同类型骨的基本形态结构。 实验四:观察关节结构与分类 1、观察骨连结的类型和关节结构。 2、观察关节的分类模型。 说明和要求: 1、了解人体骨连接的类型。 2、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3、掌握关节的分类。 实验五:观察全身各骨 1、观察上肢骨。 2、观察下肢骨。 3、观察躯干骨。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全身各骨的组成及特点。 2、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躯干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3、结合教学内容,掌握全身各骨的结构特点以及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实验六 :观察上肢关节 1、观察上肢带关节的组成与结构。 2、观察自由上肢关节的组成与结构。 说明和要求: 、了解上肢带关节和自由上肢关节各包括哪些关节。 1 2、了解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3、掌握肩关节、肘关节挠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熟悉各关节的运动。 实验七 :观察上肢的肌肉 1、观察上肢肌肉的位置。 2、观察上肢肌肉的形态。 3、观察上肢肌肉的起、止点。 说明和要求: 1、通过观察肌肉标本或模型,能辨认出主要肌肉,进一步了解其位置、形态和起、 止点。 2、理解主要肌肉的功能。 实验八 :观察下肢关节 1、观察下肢带关节的组成与结构。 2、观察自由下肢关节的组成与结构。 说明和要求: 1、了解下肢带关节和自由下肢关节各包括哪些关节。 2、了解骨盆的组成、形态及运动。 3、掌握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熟悉各关节的运动。 实验九:观察下肢的肌肉 1、观察下肢肌肉的位置。 2、观察下肢肌肉的形态。 3、观察下肢肌肉的起、止点。 说明和要求: 1、通过观察肌肉标本或模型,能辨认出主要肌肉,进一步了解其位置、形态和起、 止点。 2、理解主要肌肉的功能。 实验十 :观察躯干骨的连结。 1、观察椎骨的连结。 2、观察胸廓的形态。 说明和要求: 1、掌握椎骨连结的结构,了解脊柱的整体观。 2、了解胸廓的组成与基本形态特征。 实验十一 :观察躯干的肌肉 1、观察躯干肌肉的位置。 2、观察躯干肌肉的形态。 3、观察躯干肌肉的起、止点。 说明和要求: 1、通过观察肌肉标本和模型,能辨认出主要作用肌。 2、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运动躯干主要作用肌的功能。 实验十二 :观察消化系统 1、观察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 2、观察胃、小肠绒毛切片。 说明和要求: 1、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 2、掌握胃壁,小肠壁的微细结构。 实验十三 :观察呼吸系统 1、观察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 2、观察肺的内部结构。 说明和要求: 1、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其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 2、掌握肺的内部结构。 实验十四:观察泌尿系统 1、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 2、观察肾的微细结构。 说明和要求: 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 2、掌握肾的内部结构。 实验十五 :观察心血管系统 1、观察心脏的位置、形态。 2、观察心脏各腔结构和心壁结构。 3、观察心脏营养血管。 4、观察全身主要动脉及其分支、分布和行程。 5、观察全身主要静脉及其分支、分布和行程。 说明和要求: 1、熟悉心脏的位置与形态,掌握心的结构,了解心营养血管的配布。 2、根据肺循环和体循环的特点,弄清心房、心室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之间的联系。 3、掌握全身主要动、静脉血管的行程。 4、了解全身主要动脉的分支和分布范围;了解全身主要静脉的属支和收集范围。 实验十六 :观察感觉器官 1、观察视器的构造。 2、观察耳的构造。 说明和要求: 1、了解眼球的解剖结构。 2、了解耳的形态结构。 实验十七 :观察脊髓 1、观察脊髓的位置、外形和内部结构。 2、观察脊神经及脊神经节等结构。 说明和要求: 1、了解脊髓的外形及相关的结构。 2、掌握脊髓内部灰质、白质的配布及主要结构。 实验十八 :观察脑 1、观察脑干的组成、位置、外形和内部结构。 2、观察间脑的位置、分布和主要结构。 3、观察小脑的位置、形态和内部结构。 4、观察大脑半球的外形及其表面的主要沟、回及分叶。 5、观察大脑皮质重要功能中枢的部位。 6、观察大脑的内部结构。 说明和要求: 1、了解脑干的位置、外形和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 2、了解间脑的位置、分布和主要结构。 3、了解小脑的位置、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神经核。 4、掌握大脑半球的外形及其表面的主要沟、回及分叶。 5、掌握大脑皮质重要功能中枢的部位。 6、了解大脑的内部结构。 实验十九 :观察周围神经系统 1、观察十二对脑神经进出脑的部位及其分布。 2、观察脊神经的组成、分支与分步。 说明和要求: 1、熟悉十二对脑神经进出脑的部位及其分布。 2、了解脊神经的组成及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的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分布概 况。 实验二十 :观察感觉、运动传导路 1、观察躯干和四肢的一般感觉传导路。 2、观察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3、观察锥体系传导路。 说明和要求: 1、掌握躯干和四肢的一般感觉传导路。 2、了解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3、了解锥体系传导路。 三、实验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编写组.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人体解剖学》编写组.人体解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3.刘德明,缪进昌著.运动解剖学图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 修订/制定人:高彩暇 审核人:傅建霞 修订/制定日期: 2013年 9 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总 学 时 16 总 学 分 (一)实验目的、要求 学生通过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学习,掌握一些生理学指标的测定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验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及对事物具有客观地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从而为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与训练,以及进行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要求: 1. 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原理、步骤和操作程序。2.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有关规定。 3. 按照实验步骤循序操作,不得进行与实验本身无关的活动。 4. 仪器使用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如遇到仪器故障或损坏,应及时报告老师,以便修理或更换,不要自行修理和拆卸。5. 爱护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电器设备注意安全。6. 本组同学应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项工作轮流担任,使每人都有学习各项操作的机会,认真作好实验记录。 7. 实验后主动整理实验仪器,清理实验室卫生,离开实验室前关闭全部电源。 8. 认真整理实验记录,作出实验结论,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内容的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科学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工作能力。实验教学环节单独列出与其它人体科学实验共同整合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以增加实验的独立性,综合性,设计性等,不断提高“三性”实验的比例,避免实验内容重复,合理配置资源。 (三)考核方式与要求 该课程全面考核学生预习、动手操作和实验报告书写等能力,最后成绩是根据平时实验操作综合评定。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成绩的比例:5%。 (四)实验项目与时数安排 序号 实验名称 教学时数 备注 1 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2 必做 2 人体有氧功能的测定 2 选做 3 PWC的测定 2 必做 170 4 心血管机能的测试与评价 2 必做 5 反应时的测定与评价 2 选做 6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2 选做 7 人体身体成分的测定 2 必做 8 视觉机能的测定与评价 2 必做 二、实 验 内 容 实验一 :神经—肌肉生理(4学时) 一、实验内容: (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关系 (三)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关系 二、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利用此标本做神经肌肉的一些实验。了解分析不同刺激强度和不同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近似,而其离体组织器官的生活条件较为简单,可以在定温条件下,于一定时间内保持其功能。因此在生理实验中常用蛙类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来观察兴奋性、兴奋过程的一些规律及骨骼肌的收缩特性。 在整块肌肉中,由于各条肌纤维的兴奋性大小并不相等,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与刺激强度成正比,刺激强度增大,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增多。但超过最大刺激强度以后,收缩力量就不再增加了。 给肌肉一个短暂的刺激肌肉产生单收缩,如果给予连续的刺激,当刺激达到一定频率时,发生肌肉的不完全强直和完全强直收缩。 四、实验材料:蛙或蟾蜍 五、器材:M1-5-4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电脑、打印机、蛙类手术器械:蛙板、粗剪、手术剪、摄子、探针、玻璃分针、大头针、解剖盘、滴管、任氏液、培养皿、锌铜弓、烧杯、棉线。 六、实验步骤 (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1人1组) 1、破坏蛙的脑和脊髓(两种方法): 一为去头毁脊髓,二为用探针毁脑毁脊髓(图1-1)。 2、去内脏及剥皮:用粗剪在颅骨后方剪断脊柱(图1-2),左手握住蟾蜍脊柱,右手用粗剪沿脊柱两侧剪开腹壁,剪下身体的前半部及内脏(图1-3);左手捏住脊柱断段,右手捏住皮肤边沿,向下剥离皮肤,将标本放在盛任氏液的培养皿中。洗净手、剪刀和平镊子。 3、分离两腿:用粗剪沿正中线将脊柱分为两半,在耻骨联合中央剪开两侧大腿,将两腿浸于任氏液中。 4、制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取一条腿背面向上放于蛙板上,用玻璃分针沿脊柱游离坐骨神经,循坐骨神经沟找出坐骨神经的大腿部分,用剥离分针小心剥离剪去神经干上的分支,然后将连着3,4节椎骨的坐骨神经剪下(图1,4)。将游离的坐骨神经搭于腓肠肌上。在膝关节周围剪掉大腿肌肉,然后在股骨中部剪断,保留一小段股骨。游离腓肠肌至关节处,从跟腱处穿线结扎后剪断肌腱,在膝关节以下剪去小腿,即为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5)。 (图1 5、用锌铜弓检查标本的兴奋性:用任氏液沾湿的锌铜弓迅速接触标本的坐骨神经,如果腓肠肌发生明显而敏捷的收缩,则表示标本兴奋性良好。将标本放任氏液中备用。 注意事项: 1、破坏脑脊髓前可先用纱布捏住蟾蜍头部两侧大的耳后腺,使其排出分泌物,避免蟾酥入眼内。 2、要用玻璃分针分离神经,尽量减少神经与金属器械及污物接触。防止神经过度牵拉。 3、为便于固定标本,股骨的保留长度约1cm左右为宜。 4、要经常用任氏浸润洗标本,防止干爆,勿用清水冲洗。 5、提取标本时,手提跟腱结扎线或用摄子夹住股骨断端,不要直接夹持牵拉标本。 (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3人1组) 1、实验准备 (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任氏液中备用。 (2)准备好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将张力换能器固定于支架上,并将输出线连接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通道一“输入”孔内。 (3)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股骨残端固定于蛙板上,神经搭在刺激电极上。 (4)将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刺激器的输出与刺激电极相连。 (5)将腓肠肌肌腱上的结扎线与张力换能器的金属片相连。线的位置应与水平面垂直同时松紧适当。 2、实验步骤 (1)接通电源,先开外置仪器,开启电脑,用鼠标双击计算机屏幕上的“RM6240生物信号处理系统1.X”图标进入实验系统。 (2)进入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主界面后:用鼠标在“实验”菜单上点击选择项目——“肌肉神经实验”栏目中的“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关系”项目,系统即自动设置好实验参数。 (3)调整参数:?选择纸张背景;?用鼠标点击开始示波图标;?点击工具菜单,选择“坐标滚动”,拉动滚动条向下滑动到通道基部,从而扩大了波形的显示范围;?调节灵敏度到适当大小;?选择刺激标注中“刺激强度”(打刺激强度标记);?弹出刺激器对话框,根据需要调整参数,刺激强度0.1mv,脉冲1,组间延迟2S,刺激强度递增0.1mv,然后点击确定。?点击记录键图标,开始记录; (4)点击刺激对话框中的“开始刺激”。在屏幕上可以观察到,当刺激增至某一数值时,肌肉开始轻微收缩,此时刺激强度即阈强度,刺激为阈刺激。此后随刺激强度的逐步增强收缩幅度逐步增大,当刺激强度达到某一数值时,肌肉收缩曲线不再随强度增大而增高(此时的刺激为最大刺激,肌肉收缩为最大收缩)。此时停止刺激,再停止记录。整个实验过程就被记录下来了。 (5)编辑分析:此时系统处于分析状态,利用系统的分析工具对波形进行测量和分析,然后剪辑你所需要的波形:?点击“数据编辑”命令或工具栏中图标“I” ;?将鼠标移到需剪切的波形起始处,按住鼠标左键并拖动鼠标将需剪切的部分涂黑。?用鼠标点击剪切命令(或用快捷键Ctrk+X),波形即被剪切。?将鼠标移到欲剪切波形插入的位置,点击鼠标右键,再点击“粘贴”命令(或用快捷键Ctrk+V)即完成以上操作。 (6)存盘:在文件菜单中选择“另存为”命令,命名并保存文件(波形); (7)打印:在文件菜单中选择打印命令,选择打印模式 “当前页一分四打印”命令,打印实验结果(波形)。 注意事项: 1、每次刺激后必须让标本有相同的休息时间(0.5—1min),并给标本滴加任氏液。 2、在每条肌肉收缩曲线下方注明刺激强度。 (三)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3人1组) 实验步骤与上述实验基本相同,不同的是: 1、进入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主界面后:用鼠标在“实验”菜单上点击选择项目——“肌肉神经实验”栏目中的“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关系”项,选择典型实验项目,系统即自动设置好的实验参数。 2、调整实验参数:按上述????同样的方法设定,?选择刺激标注中“刺激强度与频率”(打标记);?弹出刺激器对话框,根据需要调整参数,刺激强度为1-2mv,频率递增为1,组间延迟为4S,然后点击确定。?点击记录键图标,开始记录; 3、点击刺激对话框“开始刺激”,肌肉由单收缩到不完全强直收缩,到最多大强直收缩为止,再点击刺激器对话框中“停止刺激”键。 4、以上述同样的方法编辑分析、存盘、打印。 注意事项: 1、在每条肌肉收缩曲线下方注明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 作业: 1、制备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什么要在任氏液中保存,为什么不能用清水冲或浸泡, 2、分析肌肉的阈强度,最大刺激强度,最大收缩力量,为什么在阈刺激与最大刺激之间肌肉的收缩幅度会随刺激的强度而升高, 3、分析肌肉开始不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频率,完全强直收缩开始的刺激频率,肌肉最大强直收缩时的刺激频率,最大收缩的肌力,比较单收缩与强直收缩时的肌力, 实验二: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掌握肺通气功能的测定和评价方法。 二、实验原理: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时,不断地消耗氧和产生二氧化碳。为了实现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肺必须不断地与外界大气进行通气活动。通过电子肺量计测定人体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来评定肺的通气功能。 三、实验器材:电子肺活量计、橡皮吹嘴、消毒棉球、1%过氧乙酸液。 四、组织:3人一组。 五、实验步骤: 1、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前面板指示灯亮。 2、呼吸流量传感器的安置:插座接口位于后面板右侧,使用时将传感器插套对准后轻轻推进,而拔抽时只要拿来插套前部轻轻拉出即可。 人体测试时应将海绵嘴、吹管和传感器连接好后方能用吹嘴吹气检测,不可直接对传感器用力吹气以免损坏。 3、功能选择并测试 (1)功能选择:仪器通电后,前面板两窗口分别显示0.00,使用者只要按下所需功能键即可测试。 面板上肺活量VC和时间肺活量FEVI为同一组功能选择,最大通气量MVV与潮气量VT为同一功能选择,只要按下其中任一键。均可同时测量两个参数。 (2)肺活量VC及第一秒肺活量FEVI测试。肺活量VC和时间肺活量FEVI为同一功能选择,按其中任一键时均可同时测量两个参数,对应的功能指示灯亮。 检测者作深呼吸后咬住吹嘴连续用力吹气,(最好用鼻夹夹住鼻子),吹气完毕后显示面板上即分别对应显示Vc及FEVI测量值。 (3)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及潮气量V测试。MVV与V为同一功能选择,按下其中任TT 一键时,均可同时测量两个参数。此时对应的指示灯亮,被检测者夹上鼻夹后咬住吹嘴作用力深呼吸,呼吸过程中V即有显示。12秒后MVV显示窗口显示被测数据。 T (4)打印实验结果。接通电源,电源指示灯P亮,按下SEL键,SEL指示灯亮,进入在线工作方式,即打印实验结果。 打印机使用说明:打印机面板上有两个指示灯和两个按键。P是电源指示灯,SEL指示灯表示打印机工作状态(在线或离线),SEL亮为在线状态,否则为离线;按键SEL和LF可以改变打印机的工作方式:自检方式,在线,离线方式和送纸方式三种。 SEL按下SEL键,SEL指示灯亮,打印机进入在线工作方式,即打印,此时按下SEL,指示灯灭,进入离线方式,再次按下SEL,又重新进入在线工作方式。按下LF键,跟着马上按下SEL键,打印机便开始进入自检测方式,自检测打印完后会自动退出,若要中途退出,则只需再按一下SEL即可进入在线方式。打印机处在离线方式时,按下LF键,打印机将空走送纸,再次按下LF键,打印机又重新暂停,这时按下SEL键,打印机又回到在线方式;在走纸方式时直接按SEL键可直接进入在线方式。 注意事项 1、呼吸传感器为一精密机械光学结构,使用时应轻拿轻放,切忌跌落和摔打。 2、仪器后面板的保险丝座为交流供电时使用,若按说明书接通交流电供电,仪器电源指示灯及显示屏均无显示时,需拧开保险丝(0.5A)有无熔断,若换上保险管后又连续熔断,可卸下传感头看是否还会熔断保险丝,以判别仪表本身还是传感器出现故障,以便通知修理。 3、仪器使用过程中,若传感器内有积水,应及时清除,并用无水乙醇脱水。 4、吹气管道及传感器消毒时可用甲醛气体蒸或用消毒液消毒后再用无水乙醇脱水。 应用与评价: 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常用重要的生理指标。 肺活量可以反映呼吸运动的最大深度,其大小受性别、年龄、身高、体征、训练水平和运动项目等因素影响。我国成年男子的肺活量约为3500,4000ml,女子约为2500,3500ml; -1若以体征肺活量计算,男子约为62 ml.kg体重。40岁以上的人肺活量有逐渐减少的趁势。运动员肺活量一般大于正常人,尤其是划船和游泳运动员可达到5000 ml以上。但是该指标只表示一次呼吸运动的幅度,不能反映呼吸的时间和速度,故不能显示呼吸功能的动态过程。 时间肺活量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组织的弹性和呼吸道的畅通能力。健康成人时间肺活量第1s为83%,第2s为96%,第3s为99%,其中以第1 s的意义最大。 -1最大通气量可以全面反映通气贮备能力,一般成年男子约为100,110L.min,女子约不 -1-180 L.min左右。有良好训练的优秀运动员可达180,200 L.min以上。 作业:分析肺活量的组成分,比较分析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的意义有何不同, 实验三:人体有氧功能的测定 一、实验内容 (一)最大吸氧量的间接测定 (二)无氧阈的测定 二、实验目的:掌握最大吸氧量的间接测定和无氧阈的测定。 三、实验原理:由于心率、功率与最大吸氧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因此可利用人体在进行亚极量运动时,机体处于稳定状态时的功率和心率,间接推测VOmax。 2 当运动强度增加到最大吸氧量的65,90%时,需氧量和心率直线增长。体内生成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引起PH值降低,PCO增加,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肺通气量剧烈增长,2 导致肺通气量和吸氧量的直线关系发生转折(拐点),其它呼吸系统指标和心率也有较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转折点就是无氧阈。常用指标有乳酸,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率等。 四、实验器材:Monark839E电脑测功车、心率遥测仪、气量表、35cm和40cm高度台阶、秒表、节拍器、75%酒精棉球、导电膏和胶布。 五、组织:3人或2人一组。 六、实验步骤: (一)最大吸氧量的间接测定 、多别尔恩台阶测验法 1 (1)人员分工:3人一组,受试者1人,控制节拍器和数数1人,测定心率和记录1人。 (2)令受试者在高35cm(女)、40cm(男)台阶上进行登台阶运动5min,其负荷控 -1-1制女生在800—1000Kg.m.min,男为1000-1300Kg.m.min,上下台阶的频率女为n=W/1.3Ph=W/1.3×0.35P,男为n= W/1.3Ph=W/1.3×0.4P (W=1.3P?h?n W为功率,P为体重,n为上下台阶次数)。 (3)测定运动时第5min或运动后的即刻心率。 (4)计算最大吸氧量. ?按如下公式计算VOmax: 2 -1-1VOmax:最大吸氧量(L.min) W:功率(Kgm.min) 2 fh:负荷时第5min时的心率 e:自然对数的根 0.00884t:受试者的年龄 xe?t:查表1查可得 ?查P127表4-3得VOmax。 2 2、Monark839E电脑测功车测定法 (1)2人一组,受试1人,主试1人操作测功车并记录相关数据。 -1(2)受试者在电脑测功车上以恒定的速度(60r.min)运动6min,运动3min前心率 -1要求达到120次.min,最后1min心率基本保持稳定,变化不超过5次。 (3)6min后记录下相关数据:VOmax、心率、功率等。 2 -13、采用Astrand列线法,受试者以22.5次.min率,上下高40cm的台阶5min,记录4min30s到第5min心率,然后乘以2代表台阶负荷心率,将所测之值代入如下回归方程式,得出人体VOmax预测值。 2 青年体育爱好者:VOmax,1.488+0.038P-0.0049n 2 二级水平以上运动员:VOmax,3.769,0.0388P,0.0192n 2 4、12min跑:在规定12min内尽可能跑较长的距离,以此换算出按体重计算的最大吸氧量。方法如下: (1)跑道每隔10,划一标志线。 (2)令受试者站立于起跑线后,听到发令即开始以尽快的速度坚持跑12min。 (3)计距员记录12min内跑完的距离,记录以m为单位,不计小数。根据表4,5可将12min跑的数值换算出按体重计算的最大吸量。但有些人要完成12min跑很吃力,也可用 5min的跑的距离按表4,4换算成12min跑的数值,再按表4,5换算出最大吸氧量或按表4,6进行评价。 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1)根据结果查表4-2(有氧工作能力的级别),确定等级。 (2)分析原因并对本人的有氧工作能力做出评价。 (二)无氧阈的测定 1、通气氧阈的测定 ,1-1(1)准备活动:受试者按功率50W,转速60r.min蹬电脑测功车(或跑台速度6km.h坡度5%)运动3min。 (2)正式测试:准备活动后,休息1min,再按规定的逐级递增负荷连续进行运动。男 -1性从150W,女性从100W开始,每3min递增50W,或跑台速度8km.h,坡度8%起始,每2min ,1递增2km.h和斜度2%,同时记录每一级负荷时的肺通气量(VE)和心率(HR)以及吸氧量 -1(VO)。当心率超过180次.min或吸氧量达到最大吸氧量的90%时,即停止运动。 2 (3)绘图:绘出肺通气量、心率、吸氧量的曲线,找出曲线的拐点,此点的心率、肺通气量、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或功率即是通气无氧阈值。 、跑速,心率无氧阈 2 (1)准备活动:受试者在运动场上做20,30min的慢跑作为准备活动。 (2)正式测试:受试者在400m田径场上绕跑道跑8,12圈,初速为12,14km. Min,每200m后稍加快一些速度。测试者利用遥测心率仪记录其每200m后50m的心率,用秒表记录下每200m跑的时间,并计算出跑速。 (3)以各段的跑速为纵坐标,相应的心率为横坐标做图。找出曲线上的拐点,该拐点处的心率和跑速即是无氧阈强度时的心率和跑速。 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将全班同学所测的结果,按不同性别,专项和训练程度进行统计分析。 注意事项 1、受试者要在实验前1h开始不吃东西和不抽烟。 2、受试者身体健康认定无心血管疾患。如实验时有闭气感,应立即停止实验。 -13、心率和功率在一定的负荷范围内(120-180或120-180次.min之间)才为线性关系, -1-1因此,第一次负荷的心率必须超过120次.min,而第二次负荷心率不能超过180次.min。 4、跑速,心率无氧阈测试中,每段的加速不要太大,至最后一个200m跑时的心率要达 -1到190次.min以上。 应用所评价: VOmax是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综合指标,VOmax和耐力成绩相关,愈优秀的耐力22 运动员,VOmax的值愈高,尤为相对值,故广泛用于有氧工作能力和评价和耐力运动员的选2 材,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分5个等级见表4,2。 无氧阈有利于确定有氧训练的适宜强度,检验有氧训练效果,为心脏疾病患者的机能诊断以及制定康复训练内容提供很有价值的生理依据,更重要的是,无氧阈与有耐力项目的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对评定运动员的耐力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业: 1、为什么负荷增大时,肺通气量也增大,但单位时间的吸氧量却不一定随着强度的增大而增加, —0.00884 4,1不同年龄的e —0.00884—0.00884年龄(岁) e 年龄(岁) e 18 0.853 25 0.799 19 0.846 26 0.794 20 0.839 27 0.788 21 0.831 28 0.779 22 0.823 29 0.773 23 0.817 30 0.767 24 0.809 表4,2有氧工作能力的级别 -1-1-1最大吸氧量(L.min或mL.kg.min) 年龄 低 稍低 中等 高 很高 女 20,29 ?1.69 1.70-1.99 2.00-2.49 2.50-2.79 ?2.80 ?28 29-34 35-43 44-48 ?49 30,39 ?1.59 1.60-1.89 1.90-2.39 2.40-2.69 ?2.70 ?27 28-33 34-41 42-47 ?48 40,49 ?1.49 1.50-1.79 1.80-2.29 2.30-2.59 ?2.60 ?25 26-31 32-40 41-45 ?46 50,59 ?1.29 1.30-1.59 1.60-2.09 2.10-2.39 ?2.40 ?21 22-28 29-36 37-41 ?42 男 20,29 ?2.79 2.80-3.09 3.10-3.69 3.70-3.99 ?4.00 ?38 39-43 44-51 52-56 ?57 30,39 ?2.49 2.50-2.79 2.80-3.39 3.40-3.69 ?3.70 ?34 35-39 40-47 48-51 ?52 40,49 ?2019 2.20-2.49 2.50-3.09 3.10-3.39 ?3.40 ?30 31-35 36-43 44-47 ?48 50,59 ?1.89 1. 90-2.19 2.20-2.79 2.80-3.09 ?3.10 ?25 26-31 22-39 40-48 ?44 60,69 ?1.59 1.60-1.89 1.90-2.49 2.50-2.79 ?2.80 ?21 22-26 27-35 36-39 ?40 -1-1-1 上行用L.min表示,下行用mL.kg.min表示 表4,3 5min跑测验数值和12min跑测验数值的换算表 5min跑测验(m) 12min跑测验(m) 5min跑测验(m) 12min跑测验(m) 500 980 1300 2750 600 1200 1400 2980 700 1430 1500 3200 800 1650 1600 3430 900 1870 1700 3650 1000 2100 1800 3870 1100 2300 1900 4100 1200 2540 2000 4300 表4,4不同年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与登台阶负荷关系(多别尔恩公式) 功率 心率 年 龄 (岁) -1-1(kg.m.min) (次.min)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26 4676 4650 4630 4610 4600 4580 4560 4540 132 4490 4460 4440 4420 4400 4380 4360 4340 1000 138 4300 4280 4260 4240 4220 4200 4180 4160 144 4140 4120 4100 4080 4070 4050 4030 4020 150 4000 3990 3970 3950 3940 3920 3900 3880 156 3880 3860 3850 3830 3810 3800 3780 3760 126 4910 4880 4860 4840 4820 4800 4780 4760 132 4700 4670 4650 4630 4620 4600 4580 4560 138 4500 4490 4470 4450 4430 4410 4390 4370 1100 144 4350 4330 4320 4300 4270 4260 4240 4220 150 4200 4180 4160 4140 4120 4100 4080 4070 156 4070 4050 4030 4020 4000 3980 3960 3940 162 3950 3930 3900 3880 3860 3850 3840 3830 126 5130 5100 5080 5060 5040 5020 5000 4980 132 4910 4880 4860 4840 4820 4800 4780 4760 138 4720 4690 4670 4650 4630 4620 4600 4580 1200 144 4540 4520 4500 4490 4470 4450 4430 4410 150 4390 4370 4350 4330 4310 4290 4280 4260 156 4260 4240 4220 4200 4180 4160 4140 4120 162 4120 4100 4080 4070 4050 4030 4010 4000 126 5300 5310 5290 5270 5240 5220 5200 5180 132 5110 5080 5060 5040 5020 5000 4970 4950 138 4910 4880 4860 4840 4820 4800 4780 4760 1300 144 4720 4700 4690 4670 4650 4630 4600 4580 150 4560 4540 4520 4500 4490 4470 4450 4430 156 4390 4370 4350 4330 4320 4310 4300 4280 162 4300 4290 4260 4240 4220 4200 4180 4160 126 4520 4500 4470 4450 4430 4410 4390 1000 132 4320 4300 4280 4260 4240 4220 4200 138 4140 4120 4110 4100 4080 4060 4040 144 4000 3980 3970 3950 3930 3910 3900 150 3860 3840 3830 3810 3790 3780 3770 156 3740 3720 3710 3690 3670 3660 3650 162 3630 3610 3600 3580 3560 3550 3540 126 4740 4710 4690 4670 4650 4630 4620 132 4530 4510 4430 4470 4450 4430 4410 138 4350 4340 4320 4300 4280 4260 4240 1100 144 4200 4180 4160 4140 4120 4100 4080 150 4050 4030 4020 4000 3980 3960 3950 156 3920 3900 3890 3870 3850 3840 3820 162 3810 3970 3770 3760 3740 3720 3700 126 4950 4920 4900 4880 4860 4830 4810 132 4740 4710 4690 4670 4650 4630 4610 138 4550 4520 4500 4490 4470 4450 4430 1200 144 4390 4360 4340 4320 4300 4280 4260 150 4240 4220 4200 4180 4160 4140 4120 156 4100 4080 4060 4040 4020 4000 3990 162 3980 3960 3940 3920 3900 3890 3870 126 5150 5120 5090 5070 5050 5030 5010 132 4930 4900 4880 4860 4840 4820 4790 138 4740 4710 4690 4670 4650 4630 4610 1300 144 4560 4540 4520 4500 4480 4460 4450 150 4410 4390 4370 4350 4330 4320 4300 156 4260 4240 4220 4200 4180 4170 4150 162 4140 4120 4100 4080 4060 4050 4030 表4-5 12min跑测验数值和按体重计算的最大吸氧量换算表 12min最大吸氧量 12min跑距最大吸氧量 12min跑距最大吸氧量 -1-1-1-1-1跑距离(mL.kg.min) 离(m) (mL.kg.min.min离(m) (mL.kg -1(m) ) ) 1000 14.0 2000 35.3 3000 56.5 1100 16.1 2100 37.4 3100 58.6 1200 18.3 2200 39.5 3200 60.8 1300 20.4 2300 41.6 3300 62.9 1400 22.5 2400 43.8 3400 65.0 1500 24.6 2500 45.9 3500 67.1 1600 26.8 2600 48.0 3600 69.3 1700 28.9 2700 50.1 3700 71.4 1800 31.0 2800 52.3 3800 73.5 1900 33.1 2900 54.4 3900 75.6 表4-6 12min跑距离测验评价表 性男 别 年18,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 龄 低 ?1999 ?1999 ?1899 ?1799 ?1699 ?1599 稍2000,2399 2000,2369 1900,2299 1800,2199 1700,2099 1600,1999 低 2400,2799 2400,2799 2300,2699 2200,2599 2100,2499 2000,2399 一2800,3199 2800,3199 2700,3099 2600,2999 2500,2899 2400,2799 般 ?3200 ?3200 ?3100 ?3000 ?2900 ?2800 稍 高 高 性女 别 年18,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 龄 低 ?1699 ?1699 ?1499 ?1399 ?1299 ?1199 稍1700,1999 1700,1999 1500,1799 1400,1699 1300,1599 1200,1499 低 2000,2299 2000,2299 1800,2099 1700,1999 1600,1899 1500,1799 一2300,2599 2300,2599 2100,2399 2000,2299 1900,2199 1800,2099 般 ?2600 ?2600 ?2400 ?2300 ?2200 ?2100 稍 高 高 实验四:PWC的测定 170 一、实验目的:掌握PWC功能测定法。 170 -1二、实验原理:PWC机能实验是指受试者在定量负荷中心率为170次.min时的稳定170 状态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率。其间接测定法的原理是心率和功率在一定负范围内(相 -1当心率120-180次.min之间)成线性相关。所以,根据两次不同负荷及相应的心率,就可以推算出PWC。 170 三、实验器材:Monark839E电脑测功车、心率遥测仪、35cm和40cm高度台阶,秒表、节拍器。 四、实验步骤 (二)PWC170的测定 1、电脑测功车测定法 -11)受试者按第一个负荷蹬电脑测功车,蹬车时间不超过6min,频率为50r.min(,负荷的选择可按下表进行。 (2)在运动中,测定每1min的后30S心率,当心率达到稳定状态后,即前后2min的心 -1率不相差5次.min次,可用此心率来计算PWC故不必运动6min。 170 (3)第一次负荷完成后,休息5min,再开始第二次负荷,按同样方法测定每1min -1 表5,1 测定PWC时所用负荷的选择(Kg/(m.min)170 性别 女 男 负荷 第一次负荷 第2次负荷 第1次负荷 第2次负荷 运动员 300 600 600 900,1200 一般人 150 300 300 600,900 的后30S心率,当心率达到稳定状态后,可用此心率来计算PWC170。 (4)绘制出心率-功率曲线,找出PWC170或者按公式计算PWC,具体方法如下: 170 ?以功率为横坐标、心率为纵坐标作图,如下。如 ?按卡尔普曼计算公式:PWC=W+(W- W),(170-f)/(f-f) 170 121121W:为第一次负荷时的功率 1 W:为第二负荷时的功率 2 -1f:为第一次负荷时的心率(次.min) 1 -1f:为第二负荷时的心率(次.min) 2 2、台阶实验法 (1)女生在高度35cm、男生40cm的台阶,做上下台阶。 -1-1(2)第一次负荷为上下台阶的频率20次.min、第二次负荷时为25次.min,每次运动5min,间歇3min,每次负荷后立即测定心率(f1、f2)。 图 5—1 PWC测验示例 170 (3)根据下式计算出两次蹬台阶的做功量(W、W),进一步计算出W170(方法同上)。 12 W=1.3P.h.n PWC=W+(W- W),(170-f)/(f-f) 170 121121 W为功率,P为体重Kg, h为台阶高度m。 n为上下台阶总次数(20或者25乘以4,每上下台阶一次为4步) 上下台阶的频率n,W/1.3P.h (3)亦可根据PWC170计算最大吸氧量 VOmax=2.2PWC+1070 (适用于运动员) 2170 VOmax=1.7PWC+1240 (适用于一般人) 2170 注意事项 -11、心率和功率在一定的负荷范围内(120-180次.min之间)才为线性关系,因此,第一次 -1-1负荷的心率必须超过去110次.min,而第二次负荷心率不能超过180次.min。 2、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及训练水平不同,PWC试验可将心率标准降低至130或150170 -1次.min均可。 3、实验的时间较长,负荷逐渐增大,必坚持做完。 应用与评价 -1PWC是机能评价中一种常用的次极限负荷实验。一般来说,心率在170次.min或接170 -1近此值时,肌肉的工作强度与身体机能成直线关系,心率超过180次.min以上,即表现非 -1直线关系。心率在170次.min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相互适应,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容积越 -1大,在心率为170次.min时所完成的功率就越大,故能间接反映心脏的容积和射血能力。对于中长跑运动员和超长跑的耐力运动员,PWC具有特殊的意义。PWC越大,说明身体机170170 能越好,耐力素质越高,运动成绩就越好。所以,PWC实验可作为评定运动员的身体工作170 能力、选拔运动员特别是耐力运动员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业 根据全班实验结果比较不同专项PWC的差别。 170 实验五:人体心电图的描记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初步辩认人体表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并了解其生理意义和正常范围。学习心电图的测量、记录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心脏在兴奋中,兴奋的产生、传导及恢复可通过心脏周围组织和体液传播到身体表面。利用表面电极从不同部位将心肌电变化引导到心电图机,所记录到的电变化,即为心电图(ECG)。 三、器材:心电图机、导电膏、75%酒精棉球、医用胶布、两脚规 四、组织:2人1组。 五、实验步骤: 1、安静心电图的记录 (1)接妥心电图机的电源、地线、导联线,打开电源开关,预热3-5min。 (2)受试者静卧于检查床上,放松肌肉,在手腕、足踝和胸前皮肤上用酒巴精棉球擦拭或涂少许导电膏,安放电极(图6,1),接上导联线,方式为右手-红色,左手-黄色,左足-绿色,右足-黑色胸,导联-白色。 -1 (3)调试好心电图机的走纸速度为25mm.s。 (4)调整心电图机放大倍数,使1mv电压推动描笔向上移动10 mm。然后旋动导联选择开关,依次记录I、II、III、aVR、aVL、aVF、V1、V3、V5导联的心电图。每个导联记录时间约10S左右。然后停止走纸,取下记录纸,在纸上注明每个导联,测量分析。 2、心电图分析 (1)辨认波段:辨认P波、QRS波群、T波、ST段、P-R和 Q-T间期。 (2)测量波幅和时间(图4-14) (3)心率的测量和计算: 心率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心率= 60 P-P间期(S)或R-R间期(S) (4)分析心律:包括主导心律的判定,心律是否规则整齐、有无期前收缩等其他心律失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在?、?导联中正向,aVR导联中负向,P-R间期在0.12S以上。若心电图中最大的P-P间期和最小的P-P间期时间相差0.12S以上,称心律不 —1齐。成年人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率51,100次.min。 注意事项 1、记录心电图时,先将基线调到中央,使图形能在纸的中央描出,防止造成基线不稳和干扰的因素。 2、在变换导联时,必须将输入开关关上,再转动导联选择开关。 3、记录完毕后,将电极和皮肤擦净,心电图机各控制旋钮转回关的位置,最后切断电源。 应用与评价 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疾病的常规检查。在运动医学上作为身体机能状态及疲劳的辅助诊断。 作业 根据记录结果,讨论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生理意义。 实验六:心血管机能的测试与评价 一、实验内容: (一)人体安静及运动中的心率的测定 (二) 人体安静及运动后动脉血压的测量 二、实验目的:掌握人体心率和动脉血压的间接测定的原理和方法。观察运动对人体心率和血压的影响,并对心血管机能进行评价。 三、实验原理:采用脉率指触法、心音听诊法和心率遥测法测定心率。 四、组织:3人一组。 五、器材:听诊器、节拍器、心率遥测仪、导电膏、称表、75%酒精棉球、医用胶布、表式血压计,电子血压计。 六、实验步骤: 方法一 (一)人体安静心率的测定 1、脉率指触法或心音听诊法: (1)受试者静坐5min. (2)指触法测一侧手桡动脉处测脉率或用听诊法在心前区测心率。 2、心率遥测法: (1)安装电极。 (2)发射机安装。 (3)调节接收机频率。 (4)测安静心率。 (二)人体安静血压的测定 1、熟悉血压计的结构和前期准备工作。 2、测安静时的血压。 ?受试者脱去衣袖,静坐5min。 ?令受试者手臂平放于桌上,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手掌向上,将压脉带缠在上臂肘关节上1-2cm处,松紧合适。 ?测试者带好听诊器,并将听诊胸件放于肘窝内侧肱动脉上。 ?测量收缩压。用橡皮球向脉带内打入空气至水银柱升到150-160mmHg时,松开气球螺旋,慢慢放气,当听到第一声“砰”的动脉音时检压表上的刻度即为收缩压。一般为90-130mmHg。 ?测定舒张压。继续放气,动脉音由低到高,然后由高到低,最后完全消失。在声音突然变弱时检压计上刻度即为舒张压。一般为60-80mmHg。记录血压:收缩压/舒张压mmHg。 (三)运动后心率与血压的的测量 取下检压计,脉带不取下。受者以每次2s的速度连续下蹲3min或在跑台上适度运动3min,取坐位以上述同样的测定运动后即刻、2、4、6min时的血压和脉率,并记录。 方法二 1、熟悉血压计的结构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安静时心率、血压的测定 (1)受试者静坐5min。 (2)胳膊肘放于桌上,将袖带卷绑在手腕内侧,主机与心脏高度一致(可将另一只手轻握拳置于正在测量的手臂之下),手心向上,身体放松。 (3)按电源/加压开关,袖带会自动加压,检测到脉搏时,心脏符号闪烁。 (4)测量结束时,袖带自动排气,血压值、脉搏值立即显示,读数并记录。 (5)关闭电源时按电源/加压钮,若忘记关闭电源,约5分钟后也会自动关闭。 3、运动后心率血压的测定 (1)受试者以每次2S的速度连续下蹲3min或在跑台上适量运动3min,取坐位方法以上述同样的方法测定运动后即刻、2、4、6min时的血压和脉率,并记录(血压值以Kpa和mmHg交替显示,脉搏数与血压值同时显示)。 七、结果与分析: 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分析运动中和运动后心率变化的规律及原因。 项目 运动前 运 动 后 即刻 2min 4 min 6 min -1心率(次?min) 血压(mmHg) 注意事项 1、测量应在安静环境中进行,进行遥测心率时,受试者不宜穿尼龙衣服,以免干扰。 、心率遥测仪能收集到90-110cm范围内的信号,因此在使用时,在这个范围内不能有2 其他的发射器。 3、使用发射器和手表遥测仪时,一些强磁源,如电视机、电动机、机动车和高压电线会导致心率接收错误。 4、受试者不能过紧张,以免阻碍血液循环。 5、重复测血压时,应让检压表回零,听诊器不能放在压脉带下。 应用与评价 1、测定基础心率、安静时率率和运动时、运动后恢复期心率用于评定身体机能状态、确定运动强度,间接测定最大吸氧量、最大心率、无氧阈值和运动后机体恢复状态。 2、测量血压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心血管疾病对心血管功能影响的方法。亦用于评价正常人的心血管状况。运动后测量用于观察心血管机能的恢复和推测运动负荷量。其测量方法简便,易于掌握。 作业 分析运动后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规律和产生原因,分析运动对心率和血压有何影响,并对本人的心血管系统机能进行评价。 实验七:反应时的测定与评价 一、实验目的:掌握反应时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机体从接受刺激到出现反应活动所需的时间,称为反应时。本实验用机体从接受光和声的刺激到做出反应的时间来代表时。 三、器材:反应时测定仪。 四、步骤: 1、熟悉仪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单纯反应时的测定 (1)对声音的反应时的测定:让受试者静坐于桌前,主试者发出“预备”开始的预告,经2-4S给予刺激信号,受试者接到信号后,立即尽快地按规定的动作按下反应器开关,计时器停止。主试者读取反应时并记录其数值。连续测10次单纯反应时(每隔10-20S测1次),记录每次单纯反应时时间,并求出每一受试者的单纯反应时的均值。 (2)对光的反应时的测定:以上述同样的方法测定受试者10次对光刺激的反应时,也记录每次单纯反应时时间,并求出每一受试者的单纯反应时的均值。 3、选择反应时的测定 (1)用光和声音两种刺激随机组合,共测10次(每间隔10-20S),其组合方式受试者事先不知道。每次测定时,主试者先要发出“预备”或“开始”信号,再经2-4S给予信号刺激,受试者根据感觉刺激的不同做出相应的反应,记录每次选择反应时,并计算受试者选择反应时的均值,同时记录错误次数。 (2)选择反应时的评定:对选择反应时的评定可以分为4个级别 ?反应迅速,准确。 ?反应迅速、但不准确。 ?反应慢、但准确。 ?反应慢、而且不准确。 4、结果与分析:分析比较不同刺激的单纯反应时、以及单纯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的差异,为什么, 5、对所测结果进行评价。通过与同组或相邻组同学的比较,对自己的速度素质和大脑灵活性做出评价。 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让受试者进行练习,熟悉和要求。主试者与受试者必须认真按操作要求进行实验。 2、在单纯反应时的测定过程中,有必要随时插入只发预告不给刺激的做法。另外主试者的操作声响要小,不使受试者受到声音刺激,以免受试者在规定信号到来之前就做出反应动作。 3、在做选择反应时实验中,受试者必须根据主试者发出的信号做出相应的反应,不得按自己猜测或听到预告信号做出反应。 应用与评价 用以评定运动员的速度速。应注意:当用反应时作为评价某一专项运动员速度素质的指标时,必须根据对专项技术动作结构比赛特点的逻辑分析和决定比赛成绩的诸因素进行因素分析,才能确定其有效性,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才是有效的;第一,当反应时是比赛活动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时;第二,当反应时在运动总时间中占有相当大比重时;第三,当测验所要求的应答方式接近于比赛条件下的反应特点时。 作业 分析比较不同刺激的反应时,以及与选择反应时的差异。 实验八: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实验目的:掌握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指标测定与评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人体疲劳时,各器官系统功能都下降。下降的程度和疲劳深度有关。因此测定运动前后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及疲劳程度。 三、实验器材:肺活量计、反应时测定仪、血压计、听诊器、诊断床、两脚规、闪烁值测定仪和秒表。 四、实验步骤: 1、安静时指标 (1)反应时:受试者取坐姿,连续测定受试者5次红灯信号反应时(每次间隔10S),取其平均值。 (2)呼吸肌力量耐力:连续测定受试者5次肺活量(每次间隔15S),记录每一次的肺活量值。 (3)膝跳反射阈:受试者闭上眼睛,坐在椅子上,小腿下垂,检测者将膝反射阈测定器上的重锤(H为200g)调节到正好对准膝盖下髌韧带的中央,从角度计(M)5?高度上开 始让重锤落下,叩打腱部,以后每次增加下落角度5?,间隔5S让重锤落下叩打腱部,直至引起膝跳反射动作的最小落下角度,就是阈值。 (4)血压体位反射:受试者取坐姿,测定安静时血压,然后躺卧在诊断床上3min,并使受试者返回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定血压,每30S测定1次,共测2min. (5)皮肤空间阈:实验人员持触觉计或两脚规,将其两端以同样的力轻触受试者皮肤,先从感觉不是两点的距离开始,逐渐加大两脚规距离,直至受试者感到了两点的最小距离作为皮肤空间阈(两点阈)。 (6)闪光融合频率:受试者坐在闪烁值测定仪的前面。测定仪的高度要与受试者的面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接触测定仪的窥视窗口,眼睛注视闪光屏。主试者控制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调节旋钮,使闪光频率次数逐渐从慢到快,直至受试者感到断续的闪光的最小频率,即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周.S-1),测3次,取平均值。 (7)时间再生法:让受试者看钟表的秒针走动1min,然后闭眼,每隔20S举手发出信号,做15-20次。主试者记录受试者每次发出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由此计算出平均值及标准差(标准差等于每个数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总和的平方根,计算器中δn-1),按上述 2两个值算出动摇度(标准差/平均值)。 2、运动实验 (1)准备活动:受试者运动3min。 (2)疲劳实验:准备活动后再运动至疲劳,然后同样测试上述指标。并记录。 3、结果的分析评价 (1)运动后疲劳时反应时是否延长。 (2)运动后疲劳时肺活量是否一次比一次下降。 (3)膝跳反射阈按下表评价。 表9,1 膝反射阈评定表 疲劳程度 增加角度 恢复速度 轻 度 5-10 睡一夜可以恢复 中 度 15-30 直到次日方能恢复 重 度 >35 休息一周才恢复 (4)血压体位反射的测定,若在2min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5)皮肤空间阈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6)闪光融合频率按下表评定。 (7)时间再生法:动摇度在0.03-0.07为轻度疲劳,在0.08以上为重度疲劳。 (8)根据疲劳前后所测结果进行的比较,按上述指标做出综合评价,判断疲劳程度, 按Borg设计的RPE报出等级。 表9,2 闪光融合频率评定表 疲劳程度 闪光频率减少(周/S) 恢复速度 轻 度 1.0-3.9 睡一夜可以恢复 中 度 4.0-7.9 直到次日方能恢复 重 度 >8 休息一周才恢复 表9,3 RPE分级表 6 14 7 非常轻松 15 累 8 16 9 很轻松 17 很累 10 18 11 尚轻松 19 精疲力竭 12 20 13 稍累 注意事项 1、受试者身体健康,若发现有呼吸道感染,心动过速,高血压,心电图异常,口腔温 度高37.5?等,则不能进行实验。 2、受试者要密切合作,运动前后要坚持同一指标和同一部位进行测定,以防测量误差。 应用与评价 准确判断运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对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防止过度疲劳有重要的意 义。 作业 根据实验结果头判断疲劳程度。 实验九:人体身体成分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掌握人体身体成分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用生物电阻法间接测定人体身体的成分。生物阻抗提示你的身体传导电流的情况。瘦体重是电流的良好导体,而脂肪组织由于含水量低而成为不良导体。总之,对于同样身高和体重的个体而言,阻抗越低身体脂肪百分比也越低。 进行测定时,必须先将受试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输入分析仪。这些数据加上测量到的阻抗被用来确定该受试者的身体脂肪百分比。 三、实验器材:活龄人体成分分析仪,脂肪测定仪,身高体重计。 四、实验步骤: 1、量身高,称体重。 22、测量脂肪量、体格指数(BMI=体重Kg/(身高cm))和基础代谢。 ?打开电源;?输入个人数据(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确认测量准备结束,按下测量开关;正确测量姿势:两脚科学稍微分开站立,双手紧握电极把手,中指放入电极把手的凹陷处,双臂平举并伸直,手臂与身体成90?,测量过程中请保持静止。?读数并记录。 3、测量人体身体成分。?打开电源;?输入个人数据;?测量?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读数、记录并分析。 表1 身体脂肪率评价表 等级 高 偏高 标准 低 男 25%以上 20-25% 10-20% 10以下 女 35%以上 30-25% 20-30% 20%以上 表2 BMI(体格指数)评价表 等级 重度肥胖 轻度肥胖 标准 消瘦 BMI值 30%以上 25-30% 18.5-25% 18.5%以下 2-1正常人基础代谢率平均值(单位kJ/m?h),20-30岁组男为157.45,女为146.55。41-50岁组女为142.43,男为154.08。 注意事项 1、受试者在24小时内不能喝酒。2、测定前不能运动和进食。 3、受试者处于放松状态,右侧踝部和手腕暴露出来。尼龙织物要移开。 应用与评价 身体成份的测量,可以反映人的营养状况和体质水平。所以通过测量人体身体成份,不仅可以评价青少年儿童的营养状况和发育水平,而且还能为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科学指导膳食营养、有效控制体重和对训练过程进行医学观察提供客观依据。 作业 将全班同学所测的数据按不同的性别,专项特长和训练程度进行统计。 实验十:视觉机能的测定与评价 一、实验内容:(一)视力的测定 (二)视野的测定 二、实验目的:掌握视力和视野的测定方法和评价。 三、实验原理:视力也称视敏度,指眼辨别物体两间最小距离的能力。目前我国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远视力表) 来检查视力,采用五分法记录。临床上规定,当视角为1分角时,能分辨两个可视点或看清细致形象的视力为正常视力。视力表就是根据视角的原理制定的。常用的国际视力表有12行字,当远离视力表5米距离处能辨认出第10行字即为正常视力,并确定其视力为5.0 (或1.0),若某人须在距表2.5米处才能认出第10行字(此时在眼球形成的视角大于1分角),则视力低于正常,根据公式: 在此距离,由该行字每一笔划发 表中最上一行字是正常眼睛在50米处能够辨认出的字( 出的光线在眼球形成1分视角),若某人须在5米处可辨认,按上式可得出其视力为该行字的视力4.0(或0.1)。表中每行字左边的数字即依上式推算求得,表示在5米处能辨认该行字的视力。在视力表的两旁注明了该行字母的视角及相应视力,人们可方便地使用。 视野是指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测定视野有助于了解视网膜、视觉传导道和视觉中枢的功能。 四、器材:标准对数视力表、遮眼板、指示棍、米尺、视野计、各色(白、红、黄、绿)视标,视野图纸、铅笔。 五、组织:“2人一组。 六、实验步骤: (一)视力的测定 1、将墙上对数视力表灯箱上的灯打开,受试者站在距离视力表5m处,两眼与视力表第11行视标字母在同一高度。 2、受试者用遮光板遮住一眼,主试者用指示棒从表上面第一行开始,依次指向各行字母,令受试者说出或用手指出字母的开口方向,直至受试者不能看清为止。有规定,4.0,4.5各行中每行不能认错1个,4.6,5.0各行中每行不能认错2个,5.1,5.3各行中每行不能认错3个,否则应记上一行的视力。记录结果。 3、用同法测定另一眼的视力。记录结果。 (二)视野的测定 1、观察视野计的结构,并熟悉它的使用方法。 2、受试者把下颌放在托架上,使受试眼眼眶下缘靠在眼眶托上。调整托颌架的高度,使眼恰与弧架的中心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检测者从一边向中央慢慢移动白色视标架,当受试者说看到时,再前后移动,复试一次,待得出一致结果后,就将视标所在的点划在视野图纸的相应经纬度上。 3、将弧架转动45度,重复上述操作。如此继续,在视野图纸上得出8个点。将此8个点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出白色视野的范围。 4、相同的操作方法,测出红、黄、绿色视野图。 5、依相同的方法,测定另一眼的视野。实验结果画在视野图纸上。 6、填写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 1、检查视力前应摘去配戴的眼镜,不要揉眼睛,检查时,不要眯眼睛或斜眼看。 2、使用遮眼板时不要压迫眼球,以免影响视力。 3、视野计要对着光线放好,受试者背光而坐。 4、在实验过程中受试者略休息,避免眼睛疲劳而影响实验结果。 5、被测眼一定要固定在注视弧架上的中心点,眼球不能转动,而是用余光观察视标。测颜色视野时一定要看清是什么颜色方为有效。 应用与评价 1、 视力的好差与视网膜中央凹视锥细胞直径大小、视觉中枢分析能力、眼折光机能、光源情况及图形背景的对比鲜明与否等因素有关。视力不足5.0常由折光异常引起,若将对数远力表与近视力表配合使用,便能检测出近视眼、远视眼、散光眼,凡视力小于5.0者为视力低下,小于5.0而大于4.8为轻度,4.8,4.6为中度,4.5以下为重度视力低下者,使用串镜检查,若正片视力下降,负片视力正常者为近视,反之为远视。 2、视野大小除决定于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外,还可因面部结构的阻挡视线而受到影响,在同一光照下,视野大小顺序为: 白(90?),黄、蓝((80?) ,红((70?) ,绿(60?) 颞侧(90?),鼻侧(50?) 下侧(60?) ,上侧(50?) 研究表明,有训练的运动员,特别是球类运动员的视野大于一般人,球类运动后视野可暂时比运动前大,这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有关。 作业 1、试述近视形成的可能原因, 2、如何解释各色视野和光亮视野的不同, 三、实验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汤长发、乔德才。运动生理学实验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袁孝如。现代生理学实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修订/制定人:柏建清 审核人:傅建霞 修订/制定日期: 2013 年12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体育保健与康复》实验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总 学 时 ,6 总 学 分 (一)实验目的、要求 体育保健学实验课是必修课程《体育保健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实验课是对《体育保健学》有关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与实践的一种手段。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掌握体育保健的实验操作技能。主要使学生初步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原则和方法以及运动按摩的基本手法,以便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在出现一般运动损伤时能够做到现场临时处理,避免伤情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可以在比赛前、比赛中利用按摩手法来调节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以便创造优异成绩。同时,还可以在赛后或训练后,对运动员进行放松按摩,加快体力恢复,为以后的训练提供体能的保证。同时,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及其实际工作能力。 (二)实验项目与时数安排 序号 实验名称 教学时数 备注 1. 运动后5次肺活 1 2 运动后5次肺活量的测定 量的测定 1. 绷带包扎 2 2 包扎与止血 2. 三角巾包扎 1、 人工呼吸的操 作 3 心肺复苏术 , 2、 心脏胸外挤 压法的操作 按摩与治疗按摩 4 按摩的基本手法 , 的基本手法 1、 穴位按摩基本 手法 5 穴位按摩与运动按摩 4 2、 运动按摩基 本手法 踝关节损伤、指 间关节损伤、落 6 治疗按摩 4 枕、腰背肌肉筋 膜炎和髌骨劳损 的治疗按摩。 (三)考核方式与要求 1、考试内容 实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 2、考核方法: 考核采用抽取答题卡进行口答与实验操作的方式进行。 3、成绩评定的方法: 实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20%包括平时上实验课的纪律、考勤及回答问题等情况)+实验报告(作业) 考核评分标准:(A—90分以上;B—80~90分;C—70~80分;D—60~70分) A —掌握体育保健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动作熟练,准确回答实验过程中的提问, 实验报告要求准确、简明、字迹清楚、工整。 B—熟悉体育保健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动作欠熟练, 回答问题基本完整,实验报告要求准确、简明、字迹清楚、工整。 C—了解体育保健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动作欠熟练,回答问题不完整,实验报告基本准确。 D—了解体育保健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动作须在提示下才能完成,回答问题不完整,完成实验报告,欠准确。 二、实验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体育保健学实验指导》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体育保健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修订/制定人: 葛宁 审核人:周卫东 修订/制定日期: 2013 年 12 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体育教育 先修课程 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总 学 时 6 总 学 分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通过实验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常用测量指标和测定技术,加深对运动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掌握的运动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2、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分析实验结果; 、进一步提高学生从事科学实验工作能力,包括参考资料的阅读,实验计划的拟定,3 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等。 4、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严肃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根据体育学院实验室设施的条件,对于实验内容的选择主要是能够反映能量代谢的一般规律的实验,选择可操作性强的实验指标,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测定技术。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注意的是安全问题。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演示实验,学生观摩后分组实验操作。 (四)考核方式 完成实验报告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序号 实验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血乳酸的测定 2 不同运动强度与血乳酸的关2 2 系 3 尿蛋白的测定 2 二、大 纲 内 容 实验一:血乳酸的测定 实验目的:1、学习血乳酸测定的实验原理 2、掌握血乳酸的测定方法和操作技术 实验方法:全血乳酸测定(分光光度法) 实验原理:在NAD存在下,LDH催化乳酸脱氢,氧化成丙酮酸。加入硫酸肼使丙酮酸不断被转换消除,并促进反应完成。反应完成后生成的NADH与乳酸为等摩尔,在340nm波长下测定NADH的量,计算乳酸的含量。 主要仪器和设备:采血针,试管,722型分光光度计,比色皿,离心机 实验二:不同运动强度与血乳酸的关系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运动强度血乳酸的变化,掌握不同运动强度的生物监控。 实验方法:全血乳酸测定(分光光度法) 实验原理:在NAD存在下,LDH催化乳酸脱氢,氧化成丙酮酸。加入硫酸肼使丙酮酸不断被转换消除,并促进反应完成。反应完成后生成的NADH与乳酸为等摩尔,在340nm波长下测定NADH的量,计算乳酸的含量。 主要仪器和设备:采血针,试管,722型分光光度计,比色皿,离心机 实验三:尿蛋白的测定 实验目的:学习尿蛋白测定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掌握尿蛋白的测定对评定运动负荷的意义。 实验方法:丽春红-S法 实验原理:尿液标本中的蛋白质与丽春红-S染料混匀后一起被三氯醋酸沉淀,将沉淀物溶解于碱性溶液中,此时溶液呈紫色,显色深度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主要仪器和设备: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移液器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主要参考教材: 1、张蕴琨、丁树哲主编《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2、张蕴琨、丁树哲主编《运动生物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体育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 总 学 时 2 总 学 分 (一)实验目的、要求 (1)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2)掌握有关的实验的操作方法,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的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本实验在学生掌握基本体育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竞赛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 (三)考核方式与要求 采用实验报告的方式记入平时成绩 (四)实验项目与时数安排 序号 实验名称 教学时数 备注 1 视觉深度知觉 1 演示 2 动作稳定性 1 演示 二、实 验 内 容 实验一 :视觉深度知觉测定 1、目的:测定双眼辨别远近的能力 2、仪器:深度知觉仪器 3、结果:用4次测定的误差平均数来表示辨别远近能力的水平,误差越小者,辨别远近的能力水平越高。 说明和要求: (1)被试坐在仪器前半米处,通过观察窗口观察。(2)仪器内有两根小棒,可调节移动, 主试将活动棒调到某一位置,由被试通过控制器调节,达到活动棒和固定棒看其来离自己同 样远。(3)活动棒从远或近端开始调节,先练习两次,正式测验4次,起点顺序为远、近、 近、远。主试记入被试判断的误差。 实验二:动作稳定性测定 1、 目的:测定手臂动作的稳定性 2、 仪器:九洞仪 3、 结果:以通过洞的直径的倒数乘2表示手的稳定性,洞的直径越小,动作稳定性越高。 说明与要求: 被试坐于桌前,用优势手悬肘握铁笔,将笔端金属棒垂直插入最大洞底部,当指示灯亮抽出 棒,如果棒捧到洞边,会发出声响信号,就算错误依次,需重新插入,按大洞到小洞的顺序 插入,并记下成绩。 三、实验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李薇 李进.体育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桂林 2000年 1. 修订/制定人:王茜 审核人:傅建霞 修订/制定日期: 2013 年 10 月 (三)集中专业实践课程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基础体能训练》普修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学 时 64学时 总 学 分 2 应开学期 一学期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专业是体育学院为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的基础专业。通过基础体能训练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成绩相关的体能,能了解各体能的评价指标、影响体能发展的生理学因素以及在发展体能训练中应注意的一些生理学问题,同时,通过体能训练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体能训练方法和具备从事指导开展体能训练活动的能力。 具体任务是: 1、学习和掌握体能训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健康体能和竞技体能的基本理论及体能训练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能练习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 具备自我实践课程的能力,基本做到会讲解、会示范、会教学、会指导。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体能锻炼的竞技性、游戏性、健身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学校和社会体能活动的实践能力,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指导大众进行健身活动能力。 4、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发挥体能锻炼对促进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合作、竞争的环境中,增强体育凝聚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基础体能课程学习(女生适当放宽)。本课程为考察考试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2学分,安排在第一学期教学。 二、教学要求 1、所选体能教学内容要考虑其时代性,要与高校教育改革相一致,要与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相适应。 2、教学内容要能够反映体能课程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观点与新方法,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适用于全体学生,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教学内容要突出体能运动特点,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和作风的教育。 4、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健康体能与竞技体能的练习,健康体能包括肌力与肌耐力、心肺耐力、柔韧性,竞技体能主要从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着手练习,系统学习健康体能与竞技体能动作要领和规格要求;掌握各素质的训练方法和步骤,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之具备从事自我锻炼与指导活动的能力。 5、体现健身与育人功能 充分认识体能训练普修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的作用,充分挖掘体能普修课程的知识价值、强身键体价值。 6、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本大纲提供了基础体能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教学资源状况,选择吴东明、王健老师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和整合教学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进度,达到基础体能普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为考察课程。 三、教学内容 本大纲从提高学生健康体能素质与竞技体能素质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提出基础体能普修课程的教学任务,对教学内容的主次、实践与理论的比例进行科学安排,抓基础、重实践;突出重点,向学生传授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使学生具备指导健身的工作能力。教学中要从讲授最基本的生化知识、技术技能开始。教学中侧重于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方法。 教学形式 学时 与学时 合计 类别 教学内容 实 讲授 践 体能训练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基 理 2 础 论 4 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及体能训 部 2 练测量评价与恢复 分 健康体能训练之肌力与肌耐力 4 健康体能训练之心肺耐力 4 健康体能训练之柔韧性 4 竞技体能训练之肌肉力量训练 10 实 竞技体能训练之耐力素质训练 10 56 践 竞技体能训练之灵敏素质训练 10 部 竞技体能训练之柔韧素质训练 10 分 力量、柔韧考核内容练习 2 灵敏、耐力考核内容练习 2 考核 4 4 学 时 合 计 4 60 64 第一章 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1、耐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本章节主要介绍了耐力及其评价指标;影响耐力的生理学因素;耐力训练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影响耐力的生理学因素分析了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其中影响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分析了氧运输系统的功能水平、骨骼肌的氧利用、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能量供应、年龄与性别和能量利用效率;影响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分析了骨骼肌的糖无氧酵解功能能力、对酸性物质的缓冲能力、神经系统对酸性物质的耐受能力。耐力训练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分析了耐力训练的生理负荷强度、耐力训练期间的营养、呼吸肌疲劳与耐力运动成绩、高原训练与耐力。 2、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基础:肌肉力量及其监测与评价;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及肌肉力量训练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重点了解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及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 3、速度训练的生理学基础:重点讲授影响速度的生理学因素及速度训练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 4、柔韧性和灵敏性训练的生理学基础:主要从测量与评价、影响柔韧性和灵敏性的生理学因素及柔韧性和灵敏性训练方法讲解。 第二章: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基础 1、运动能力的代谢基础:本章讲解速度、力量的代谢基础;有氧耐力的代谢基础;其中速度、力量代谢基础主要从磷酸原功能系统与糖酵解功能系统两个方面分析;有氧耐力的代谢基础从三大能源物质着手:糖的有氧代谢、脂肪的有氧代谢、蛋白质的有氧代谢。同时,详细讲解几个功能系统供能的特点比较。 2、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基础:本章内容包括不同训练方法的生物化学基础;训练后体能恢复的生物化学特点;训练效果的生物化学评定。重点讲解训练效果生物化学评定,其中测定磷酸原供能的有效方法主要从10s最大负荷测试,测定运动后的血乳酸水平,60s最大负荷测试主要测定运动员的糖酵解供能。6min亚极量负荷测试与12min运动测试是测定有氧代谢能力的方法。 3、提高体能的营养食品:营养食品从提高速度、力量的营养食品;提高有氧耐力的营养食品讲解,重点讲解不同气候条件下锻炼的营养特点。 第三章:健康体能训练 、肌力与肌耐力:重点讲解肌肉训练的基本内容与肌肉训练原则 1 2、心肺耐力:心肺耐力包括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介绍有氧耐力的好处、锻炼方法及心肺耐力的评估。 3、柔韧性:从影响柔韧性的因素;评估手段及基本的柔韧性训练方法进行讲解。 第四章:竞技体能训练 1、竞技体能的基本概念:专项速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专项力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与应注意的问题;专项耐力;专项灵敏。 2、竞技训练计划的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年度训练计划的制定;阶段性计划的制定;周训练计划的制定;课时训练计划的制定。 3、竞技体能训练负荷的特点及其科学控制:训练负荷的强度和负荷量;专项体能训练负荷的特点;竞技体能训练负荷的科学控制;训练负荷的测量与评定方法;专项训练负荷的调控。 4、肌肉力量训练:重点讲解肌肉训练的练习形式及主要方法。 5、耐力素质训练:重点讲解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发展耐力素质应注意的问题。 6、灵敏素质训练:概念与意义;练习方法与手段及注意事项。 7、柔韧素质训练:概念和意义;种类及特点;影响因素;练习方法和手段;注意事项。 第五章: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 1、体重管理:减重的生理学机制;节食与新陈代谢;运动在体重控制中的重要性;修正与维持体重管理计划。 2、健康体能训练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涵义;种类和特点;运动处方的内容;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形式;重点讲解运动处方的制定方法。 第六章:体能训练测量评价与恢复 1、体能训练测量评价及其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心血管系统测试指标;有氧代谢能力与无氧代谢能力测试指标与评价;神经系统及感觉功能机能测试指标;健康体能测量与评价。 2、常用生理学、生物化学指标的解读及其在体能训练实践中的应用:血红蛋白含量;血乳酸;最大负氧债能力和碱储备量;血红蛋白;血尿素;血睾酮与皮质醇比值;尿蛋白;尿肌酐及尿肌酐系数。 、体能训练的恢复:体能训练恢复过程;促进体能的恢复措施;自我监督的手段与方法;3 疲劳的判断测定。 四、方法与步骤 1、时间:开课安排在第一学期 2、方式: 按班级制集中学习;男生带女生;好生带差生; 指导要求: 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应注重开发课程的教育功能、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严格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教学,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多做示范,完整与分解教学相结合,多用正误对比方法教学,多用语言诱导结合游戏教学,多用提问与讨论方法启发式教学,提倡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教学能力。 3、教学场所 (1)学校田径场、健身馆 (4)理论课程:借用多媒体教室;配合表格、图片、讲稿、录像、照片等 4、进度安排: 周次 教 学 内 容 课堂教学设计与重点解决的问题 曜日 1介绍耐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耐力及其评价指标、影响耐力的生理学因 素、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的概念、耐力训练 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 2介绍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肌肉力量及检测与评价、影响力量的生理 学因素、力量训练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 理论一: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化学基3讲解速度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础 速度及其检测与评价、影响速度的生理学 因素、速度训练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 4介绍柔韧性和灵敏性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柔韧性、灵敏性及其测量与评价、影响柔 韧性与灵敏性的生理学因素、柔韧与灵敏的 练习方法 5运动能力的代谢基础 一 速度力量的代谢基础、有氧耐力的代谢基 础、 6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基础 不同训练方法的生物化学基础、训练后体 能恢复的生物化学特点、训练效果的生物化 学评定 7提高体能的营养食品 提高速度力量的营养食品、提高有氧耐力 的营养食品、降体脂的营养手段、几种常见 运动的营养特点、不同气候条件下锻炼的营 养特点 1减重的生理学机制 理论二、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及体能2节食与新陈代谢 训练测量评价与恢复 3减重与维持体重的关键因素 4健康体能训练运动处方的制定 5运动处方的实施 6运动处方的监测 7心血管测试指标 8有氧与无氧代谢能力测试指标及评价 9神经系统及感觉功能机能测试指标 10健康体能测量与评价 11简介常用生理学、生物化学指标的解读 12体能训练在实践中的运用 1肌力与耐力训练一般性理论 肌肉训练的基本内容、方法、注意事项 2肌肉训练原则 二 健康体能训练之肌肉力量训练 3以小负荷、多组数进行肌肉耐力训练 腰腹肌、股四头肌、髂腰肌、胸肌等核心 肌肉群的训练 1讲解心肺耐力的生理机制 2简介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及发展有氧运动 的益处 三 健康体能训练之心肺耐力训练 3介绍有氧锻炼的主要方法 4进行有氧锻炼 快走、10min慢跑、有氧游戏 1介绍影响柔韧性的因素 2讲解柔韧性的评估方式 四 健康体能训练之柔韧性训练 3进行柔韧性锻炼 各关节、肌肉的伸展性练习、韧带的拉伸 练习 1讲解竞技体能的概念 五 竞技体能之肌肉力量训练 2区分健康体能锻炼与竞技体能训练 3简介健身房器材实用方法及锻炼部位 4体会各器械,进行小强度力量练习 1耐力素质的概念与意义 2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 六 竞技体能之耐力素质训练 3进行有氧耐力练习 强度控制在心率140-160次/min 1复习竞技体能的概念 2讲解力量练习应注意的问题 七 竞技体能之肌肉力量训练 3讲解竞技训练计划的制定 4介绍肌力训练的主要方法 5进行小强度肌肉力量训练 1复习耐力素质的主要练习手段 2简介事宜心率的计算 适宜心率=安静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八 竞技体能之耐力素质训练 ×(60%/70%) 最大心率=220-年龄 3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有氧耐力练习 1灵敏素质的概念及意义 2灵敏素质练习的主要手段 九 竞技体能之灵敏素质训练 3进行灵敏素质训练 提高反应判断的练习、发展平衡能力的练 习 1柔韧素质的概念和意义 2介绍柔韧素质的种类及特点 十 竞技体能之柔韧素质训练 3进行柔韧素质训练 手指柔韧性、肩关节柔韧性、腰腹部柔韧 性、下肢柔韧性、踝关节和足背柔韧练习 1复习灵敏素质练习的主要手段 十一 竞技体能之灵敏素质训练 2介绍灵敏素质的练习方法 3进行灵敏素质训练 发展协调能力的练习、进行灵敏性游戏练习 1复习柔韧素质的种类及特点 2简介影响柔韧性的因素 十二 竞技体能之柔韧素质训练 3进行柔韧素质训练 手指柔韧性、肩关节柔韧性、腰腹部柔韧性、下肢柔韧性、踝关节和足背柔韧练习 1复习肌肉练习所学内容 2进行下肢力量练习 深蹲杠铃、半蹲杠铃、深蹲骑人、弓箭步负重走、弓箭步负重跳、负重上台阶等 十三 复习竞技体能肌肉力量与灵敏素质 3复习灵敏练习的手段、方法 4进行灵敏性练习 “之”字跑、“穿梭跑”、屈体跳、快速折回跑等 1回顾柔韧性练习方法、内容 2进行各关节、韧带的拉伸练习 肩关节柔韧性、腰腹部柔韧性、下肢柔韧性、踝关节和足背柔韧练习等 十四 复习竞技体能柔韧与耐力素质 3回顾有氧耐力的练习方式 4进行无氧耐力练习 原地间歇高抬腿跑、间歇后蹬跑、短距离计时跑、间歇接力跑、上下坡变速跑等 1练习5米三向折回跑 2练习立定三级跳远 十五 练习考试内容 3练习长距离跑 4练习坐位体前屈 十六 考 核 五、考核成绩组成及方式 本课程为考察课,考试成绩由五米三向折回跑、男子1500m跑/女子800m跑、立定三级跳远、坐位体前屈及课堂出勤成绩组成,总分100分,各分项占总分20分。 1、五米三向折回跑 五米三向折回跑是检测学生灵敏性、反应速度与位移速度为主的考核项目,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A点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学生由A点出发跑向B点,学生双脚启动,计时开始,踩B点后返回跑向A点,再由A点跑向C点,踩C点后返回A点,最后由A点出发跑向D点,踩D点后返回A点,计时结束。 2、男子1500m、女子800m 此考试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心肺耐力水平,男生进行1500米跑,女生进行800米跑。 3、立定三级跳远 立定三级跳远主要考核学生力量素质与身体协调性,尤其是短时间内的爆发力与身体协调、上下肢配合用力能力。 4、坐位体前屈 此项考试内容主要考核学生柔韧素质中的静态拉伸能力。 六、考核评价表 1、五米三向成绩对照表 男生五米三向成绩对照表 成绩(秒) 分值 成绩(秒) 分值 成绩(秒) 分值 7.3 100 8.5 65 9.7 31 7.35 98 8.55 64 9.75 30 7.4 97 8.6 62 9.8 28 7.45 95 8.65 61 9.85 27 7.5 94 8.7 60 9.9 25 7.55 92 8.75 58 9.95 24 7.6 91 8.8 57 10 23 7.65 89 8.85 55 10.05 21 7.7 88 8.9 54 10.1 20 7.75 87 8.95 52 10.15 18 7.8 85 9 51 10.2 17 7.85 84 9.05 50 10.25 16 7.9 82 9.1 48 10.3 14 7.95 81 9.15 47 10.35 13 8 79 9.2 45 10.4 11 8.05 78 9.25 44 10.45 10 8.1 77 9.3 42 10.5 8 8.15 75 9.35 41 10.55 7 8.2 74 9.4 40 10.6 6 8.25 72 9.45 38 10.65 4 8.3 71 9.5 37 10.7 3 8.35 69 9.55 35 10.75 1 8.4 68.55 9.6 34.44 10.8 0.52 8.45 67.12 9.65 33.02 女生五米三向成绩对照表 成绩(秒) 分值 成绩(秒) 分值 成绩(秒) 分值 8 100 8.95 65 9.9 31 8.05 98 9 63 9.95 29 8.1 96 9.05 61 10 27 8.15 94 9.1 60 10.05 26 8.2 92 9.15 58 10.1 24 8.25 90 9.2 56 10.15 22 8.3 89 9.25 54 10.2 20 8.35 87 9.3 52 10.25 19 8.4 85 9.35 51 10.3 17 8.45 83 9.4 49 10.35 15 8.5 81 9.45 47 10.4 13 8.55 79 9.5 45 10.45 12 8.6 78 9.55 43 10.5 10 8.65 76 9.6 42 10.55 8 8.7 74 9.65 40 10.6 6 8.75 72 9.7 38 10.65 5 8.8 70 9.75 36 10.7 3 8.85 69 9.8 35 10.75 1 8.9 67 9.85 33 2、1500m、800m成绩对照表 男子1500米成绩对照表 成绩(秒) 分值 成绩(秒) 分值 4’32’’ 100 5’10’’ 72 4’34’’ 98 5’15’’ 69 4’36’’ 96 5’20’’ 66 4’38’’ 94 5’25’’ 63 4’40’’ 92 5’30’’ 60 4’42’’ 90 5’35’’ 50 4’45’’ 87 5’40’’ 40 4’50’’ 84 5’45’’ 30 4’55’’ 81 5’50’’ 20 5’00’’ 78 5’55’’ 10 5’05’’ 75 成绩(秒) 分值 成绩(秒) 分值 3’24’’ 100 4’03’’ 72 3’27’’ 98 4’08’’ 69 3’29’’ 96 4’13’’ 66 3’32’’ 94 4’18’’ 63 3’35’’ 92 4’23’’ 60 3’38’’ 90 4’30’’ 50 3’42’’ 87 4’37’’ 40 3’46’’ 84 4’44’’ 30 3’50’’ 81 4’51’’ 20 3’54’’ 78 5’00’’ 10 3’58’’ 75 女子800米成绩对照表 3、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对照表 男子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对照表 分值 成绩(m) 分值 成绩(m) 分值 成绩(m) 100 8.60 66 7.75 32 6.90 98 8.55 64 7.70 30 6.85 96 8.50 62 7.65 28 6.80 94 8.45 60 7.60 26 6.75 92 8.40 58 7.55 24 6.70 90 8.35 56 7.50 22 6.65 88 8.30 54 7.45 20 6.60 86 8.25 52 7.40 18 6.55 84 8.20 50 7.35 16 6.50 82 8.15 48 7.30 14 6.45 80 8.10 46 7.25 12 6.40 78 8.05 44 7.20 10 6.35 76 8.00 42 7.15 8 6.30 74 7.95 40 7.10 6 6.25 72 7.90 38 7.05 4 6.20 70 7.85 36 7.00 2 6.15 68 7.80 34 6.95 1 6.10 女子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对照表 分值 成绩(m) 分值 成绩(m) 分值 成绩(m) 100 7.00 66 6.15 32 5.30 98 6.95 64 6.10 30 5.25 96 6.90 62 6.05 28 5.20 94 6.85 60 6.00 26 5.15 92 6.80 58 5.95 24 5.10 90 6.75 56 5.90 22 5.05 88 6.70 54 5.85 20 5.00 86 6.65 52 5.80 18 4.95 84 6.60 50 5.75 16 4.90 82 6.55 48 5.70 14 4.85 80 6.50 46 5.65 12 4.80 78 6.45 44 5.60 10 4.75 76 6.40 42 5.55 8 4.70 74 6.35 40 5.50 6 4.65 72 6.30 38 5.45 4 4.60 70 6.25 36 5.40 2 4.55 68 6.20 34 5.35 1 4.50 4坐位体前屈成绩对照表 男生坐位体前屈 ?18岁 19岁及以上 百分等级 cm cm 99 52.8 51.1 95 49.8 48.0 90 46.2 43.7 80 45.2 43.2 70 40.6 40.1 60 38.6 38.1 50 36.8 36.6 40 35.6 34.3 30 34.0 33.0 20 30.0 29.5 10 24.1 23.4 05 21.3 20.1 01 18.3 17.8 女生坐位体前屈 ?18岁 19岁及以上 百分等级 cm cm 99 57.4 53.3 95 49.5 49.0 90 47.5 45.5 80 45.2 42.4 70 41.9 41.1 60 40.6 40.0 50 38.6 37.6 40 36.5 36.8 30 34.8 34.8 20 31.0 32.0 10 29.0 25.7 05 23.9 20.6 01 16.5 6.6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教材: 吴东明.王健----体能训练 (2005年12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重印). 2参考书目: [1] 冯连世,李开刚.运动员机能评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及应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沈勋章.全民健身处方大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3] 杨锡让等.运动生理学原理及应用.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 王瑞元等.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 杨锡让等.实用运动生理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6] 王香生.为健身而运动.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7] 曲绵域,高云秋等.实用运动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8] 杨锡让,傅浩坚等.实用体育健康医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修订/制定人: 张忠林 审核人:张道荣 修订/制定日期: 2013 年11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基本体操》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先修课程 总 学 时 64学时 总 学 分 2分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体操是体育主要考试课程之一,对完成培养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对培养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起到特殊作用。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操的内容和项目特点,培养姿态意识,掌握体操健身的基本手段,能掌握基本体操的锻炼方法。 1(结合体操运动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严密的组织纪律性、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通过体操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了解或初步掌握教材的介绍内容,并掌握开展学校各种体操活动与竞赛的方法手段。 3(通过体操教学,使学生掌握体操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体操教学规律,能掌握基本体操的锻炼方法。 4(使学生学会运用体操手段科学地锻炼身体,培养姿态,提高身体素质。 5(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运用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精选体操教学内容,技术部分重点以基本体操、形体训练、中学器械体操、技巧、跳跃等内容为主。理论部分应以体操中的保护与帮助、中学体操教材教法以及体操的健身原理与方法为重点。技能部分以培养学生的保护与帮助、口令、示范等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 2(教材有体现科学性。首先所选的教材内容对增强人的体质应有良好的效果,有且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其次教材的性质和数量、教材的排列顺序以及教学手段的选择,应符合学生专业培养的要求,教学组织要合理,教材本身的逻辑性、系统性较好。所选编的内容难度和定量标准应符合认知规律。 3(应从实际出发,灵活的运用教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掌握知识的速度也不一样,因此要区别对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学习上的满足。 (三)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讲授,实践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观摩与交流、讨论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1(理论课采用讲授、阅读、多媒体课件及讨论等形式。 2(实践课采用教学、训练、游戏、比赛、表演等形式。 3(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理念的创新,根据教学内容、进度、学生水平及教学环境条件,将启发式教学中的导入式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法等较好地运用 在教学教程中。 4(根据体操体操复杂性的特点,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电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5(突出能力培养,把教法、实习、保护与帮助等内容理论与实践多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并能运用在实践中。 (四)考核方式 理论 30, 专项技术考核 30, 专项素质考核 20, 平时成绩:作业、课堂提问 20, 1.技术考核内容: 技巧:燕式平衡——手倒立前滚翻——头手倒立——肩肘倒立——单肩挺身后滚翻——跪跳起——屈体后滚翻——侧手翻——鱼跃前滚翻 双杠:挂臂屈伸上——肩倒立——前滚翻成外侧坐——转体180?成分腿坐——前摆内转180?下 单杠:跑动骑上——骑撑后回环——转体180?成支撑——腹回环——后摆转体90?下 跳马:横马屈腿腾越 技能考核内容: 保护与帮助:熟练掌握所学动作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讲解示范:对所学动作示范准确、讲解正确、简练。 2(专项素质考核 分 值 项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目 引体向上 8 12 14 15 16 双杠臂屈伸 15 22 26 28 30 肋木收腹举腿 5 8 10 14 18 靠墙手倒立 1′ 1′10 1′20 1′40 2′ 女:斜身引体 16 20 24 28 30 女:俯卧撑 10 14 16 18 20 女:仰卧两头起 10 14 16 18 20 女:靠手倒立 1′ 1′10 1′20 1′30 1′4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体操概论 1 理论 2 体操术语 1 理论 3 保护与帮助 1 理论 4 队列队形 4 理论,实践 5 体操与健身 1 理论 6 体操竞赛的组织与裁判 1 理论 7 体操教学与教法运用 1 理论 8 体操动作技术分析 1 理论 9 实用体操 1 实践 11 技巧 13 实践 12 单杠 13 实践 13 双杠 13 实践 14 跳跃 13 实践 合计 64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体操概论 1. 体操的内容 2(体操的分类 3(体操的特点 4(体操发展简史 说明和要求: ,1,教学要求:了解体操各运动项目的分类,体操的分类原则,体操的发展简况。 ,2,重点与难点:讲述体操的各种概念和各个运动项目,体操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以及体操运动对教学训练及人体健康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体操术语 1(队列队形、徒手体操动作术语及其运用 2(基本术语 3(体操动作术语 4(体操动作术语的运用 说明和要求: ,1,了解体操动作术语的构成及运用。 ,2,重点掌握队列和徒手体操术语的构成及运用和徒手体操的记写方法。 ,3,难点:队列队形、徒手体操动作术语及其运用 第三章 保护与帮助 1(保护与帮助的意义 2(保护与帮助的基本方法 3(保护与帮助的运用 4(对保护者的要求 5(体操中的创伤预防措施 说明和要求: ,1,了解保护与帮助的概念和意义,对保护与帮助者的要求。 ,2,重点讲授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保护与帮助的运用。 第四章 基本体操 1(基本体操的主要内容 2(影响动作效果的基本因素 3(编排成套动作的原则和方法 4(基本体操的教学 说明和要求: ,1,了解基本体操的分类和主要内容, ,2,重点掌握影响动作效果的因素,编排成套动作的原则和方法及基本体操的教学方法。 第五章 体操与健身 1(体操健身的意义和原则 2(体操健身的种类和形式 3(体操健身的方法与手段 说明和要求: ,1,了解体操健身的意义和原则,体操健身的种类和形式。 ,2,重点讲授如何用体操健身的方法和手段来发展身体素质。 第六章 体操竞赛的组织与裁判 1(体操比赛的组织工作 2(基本体操比赛的裁判工作 3(体操教学比赛的评分 4(竞技体操规定动作的评分 说明和要求: ,1,了解体操比赛的组织工作,竞技体操比赛的种类,裁判的组成及评分方法。 ,2,重点掌握基本体操的评分方法及用基本体操的评分方法来进行体操教学比赛的裁判工作。 第七章 体操教学与教法运用 1( 教学原则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2( 体操动作的教学过程 3( 体操动作的教学方法 4( 中学体操教材教法分析 说明和要求: ,1,了解体操动作教学过程三阶段的特点,会用体操教材法进行中学体操教学。 ,2,重点讲授各种教学原则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体操动作的教学方法。 ,3,难点:各种教学原则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第八章 体操动作的力学原理和技术分析 1(力学原理及其运用 2(器械体操动作的技术分析 3(自由体操中技巧翻腾动作的技术分析 4(支撑跳跃动作的技术分析 说明和要求: ,1,了解高难度动作的技术原理。 ,2,重点讲授用力学原理来具体分析简单的技术动作,帮助学生科学的进行体操教学与训练。 第九章 实践部分 1(队列队形 原地动作和行进间动作 2(徒手体操 单人动作,双人动作和集体动作 3(轻器械体操 体操棍,实心球,跳绳练习,木哑铃练习等 4(实用性体操 各种走、跑、跳练习,平衡练习,攀登爬越练习及搬运练习 5(技巧 前滚翻,前滚翻成直角坐,前滚翻分腿起,后滚翻,挺身跳,俯平衡,鱼跃前滚翻,肩肘倒立,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单肩挺身后滚翻,倒立前滚翻,头手倒立,侧手翻,屈体后滚翻,俯撑单腿向前摆越同时转体180?成仰撑,俯撑双腿向前摆越成仰撑。 6(双杠 支撑摆动,分腿坐前进,支撑后摆转体180度成分腿坐,前摆直角下,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支撑后摆下,“滚杠”,慢起肩倒立,屈伸上成分腿坐,前滚翻,支撑前摆向 内转体180?下,分腿坐单腿杠中向后摆越同时转体180?成分腿坐 7(单杠 翻上,单腿摆越成骑撑及还原,骑撑后倒挂膝上成骑撑,骑撑后腿向前摆越同时转体180?成支撑,前翻下,骑撑前回环,骑撑后回环,骑撑后腿向前摆越同时转体90?下,骑撑前腿向后摆越同时转体90?下,后摆下,后摆转体90?下,挂膝后回环一周半,支撑后回环,跑动外挂膝上 8(跳跃 弹跳板练习,跳上跳下练习,纵箱前滚翻,山羊分腿腾越,横箱分腿腾越,侧腾越,斜进直角腾越,山羊屈腿腾越,横箱屈腿腾越 说明和要求: ,1,基本具备运用口令进行队列和基本体操教学的能力。 ,2,基本具备运用基本体操的基本动作进行编操的能力。 ,3,掌握各项目基本动作技术。 ,4,具备基本的动作教学能力。 ,5,了解体操规则和裁判评分方法。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童昭岗. 体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7月 2(体操编写组. 体操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 3(柳光植 李德孝 黄燊 体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 4(体操教材编写组 体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制定人:李向朝 审核人:李雷 制定日期: 2013年 10 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乒乓球》,选修,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课程 乒乓球 总学时 64 总学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文明礼貌、团结互助、勤学苦练精神;提高克服困难等的心理品质,增强自信心。 2.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乒乓球的基本技术动作,基本掌握一种乒乓球的主体打法,初步掌握该主体打法的主要战术并初步形成其战术风格。 3(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乒乓业余训练和社会辅导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单个技术的动作规范性和熟练程度以及常规训练手段的熟练掌握。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乒乓球这门课程非常注重对技术的要求,因此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更多的考虑基本技术环节的选择,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和对球的熟练程度,练习密度要大。 3.由于乒乓球的普及程度高,因此纠正以往的错误习惯动作在实际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可多采用徒手练习和多球练习等方法。 4. 熟练掌握乒乓球的常用训练手段。 (三)教学方法: 1( 传统教学法:教授法;示范法;测试法;集中与发散结合法;纠错法;巡回辅导法;正误对比法等。 2(创新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四)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 1实践课(80%): 左推右攻(40%)、正手弧圈球(40%) 2.学习态度(10%) 3. 出勤率(10%) 评分方法及标准 (1)、左推右攻(一分钟) 达标:男20组 女15组 占该项目的60% 技评:占该项目的40% 1动作正确、规范、身体各部位协调、灵活、球的落点准确 90分以上 2动作正确、规范、身体各部位较为协调、灵活、球的落点较好80-89分以上 3动作较正确、身体各部位协调性、灵活性较差、球的落点基本到位60-79分以上 4动作不正确、肌肉紧张、僵硬,协调性、步法差、球的落点不准60分以下 (2)、正手弧圈球 达标: 连续10个 能完成6个 占该项目的60% 技评:占该项目的40% 90分以上 1动作正确、规范、身体各部位协调、球的旋转强, 2动作正确、规范、身体各部位较为协调、球的旋转较强,80-89分以上 3动作较正确、身体各部位协调性较差、球的旋转弱,60-79分以上 4动作不正确、肌肉紧张、僵硬,协调性差、球基本没旋转,60分以下 (五)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 类别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学时 与学时 合计 实 讲授 践 理 1.乒乓球运动的起源 1 论 2.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1 4 部 3.乒乓球竞赛组织与编排 1 分 4.裁判方法 1 实 1.乒乓球基本技术 32 践 2.乒乓球基本战术 4 36 部 . 分 素质与能发展身体素质练习 4 20 力部分 乒乓球常规教法及训练方法 16 考核 4 4 学 时 合 计 60 64 二、大 纲 内 容 (一)理论部分 1.乒乓球运动概述 (1)乒乓球运动的起源、特点和价值 (2)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3)我国的乒乓球运动 ( 2.乒乓球运动竞赛规则 (1)乒乓球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2)乒乓球基本竞赛规则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目的:了解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概况以及它的锻炼价值,掌握乒乓球的组织与编排工 作,熟悉裁判法和竞赛规则。 2. 教学重点与难点:乒乓球的组织与编排工作,裁判法和竞赛规则。 实践部分 1.基本技术 (1)握拍法、基本站位、准备姿势 (2)基本步法 (3)挡球与推挡球技术(直拍) 反手拨球技术(横拍) (4)正手攻球技术 (5)搓球技术 (6)发球与接发球技术 (7)拉弧圈球技术 2.基本战术 (1)发球抢攻战术 (2)对攻战术 (3)搓攻战术 (4)接发球抢攻战术 (5)拉攻战术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的:掌握乒乓球的基本技术动作,基本掌握一种乒乓球的主体打法,初步掌握该主体打法的主要战术并初步形成其战术风格。熟练掌握乒乓球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2.教学重点与难点:单个技术的动作规范性和熟练程度以及击球的质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一)教材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乒乓球教材组(乒乓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参考书 乒乓世界编辑部(乒乓世界(北京:中国体育报业总社( 苏丕仁(乒乓球教学与训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中国乒乓球协会(乒乓球竞赛规则(当年)(人民体育出版社( 程云峰. 图解乒乓球基础技术.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程云峰. 现代乒乓球纵横论.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修订/制定人:林冬 审核人:张道荣 修订/制定日期: 2013 年 10 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舞龙舞狮》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必修课程 舞龙舞狮 总 学 时 64 总 学 分 2 为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我国民族文化,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特把我国悠久的龙狮文化引进校园,丰富大学生的校园业余文化生活,不仅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龙狮运动是以身体练习、游戏方法为主要手段,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竞争意识,合技性、游戏性、健身性、集体性的特点,通过龙狮必修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龙狮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龙狮运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指导龙狮运动开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龙狮活动的实践能力,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指导大众进作精神为目标的体育实践课程。根据龙狮运动具有竞 行健身活动。基本做到会讲解、会示范、会教学、、会纠错、会健身、会指导、会组织。必修课程为考试课程,理论加技术,总学时 。 34学时,1.5学分,安排在第三学期的教学期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社会体育专业任选课,通过学习了解龙狮运动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龙狮运动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对龙狮运动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初步掌握龙狮运动动作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教学和训练的能力。全面发展力量,协调、灵敏,柔韧等专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培养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加强从事体育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教材选编原则: 1.1、时效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一定时期的国情,借鉴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在不断的调整,本大纲的选编依据党和国家现时期的教育总方针,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注重教材内容选编和衔接的合理性与前瞻性,发挥科研优势,借鉴教学科研成果,进行教学内容的选编。 1.2、民族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教学内容的选编体现了舞龙舞狮的潜在育人优势,加强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注重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1.3、全面性和精练性相结合的原则 本大纲的制定以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以及技术技能素质等方面全面提高为基点,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坚持少而精的选编方针,突出精练性原则。 2、教学基本要求与措施 2.1、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详尽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和详细的教学进度,确保提高大纲教学效果; 2.2、吃透大纲精神,了解教学进度,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真备课,制定; 2.3、适时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纲只是目标,具体的施教环节可灵活运用,选择多样的教学手段,凸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精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教学重点; 2.4、制定合理可行的量化评定指标,突出本大纲的育人优势。教师应严格考试制度,规范考试标准,积极总结考试结果,技术考核和理论考试及时撰写考核报告,以对大纲进行改进和修订; 2.5、在大纲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教态、规范仪表,认真备课,优化教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 3.1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联系龙狮课程教学实际,寓德育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的自觉积极性。 3.2教师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内容,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并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教学进度,教学计划。 3.3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时的分配应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较系统的掌握龙狮运动的基本理论、技术、技能,“三基”的基础上,更好 的掌握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方法和手段。 3.4重视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5严格考试管理,认真进行总结。 (四)考核方式 4.1考核内容与比例 4.1.1理论知识考核,包括全部讲授的内容及应该掌握的基本动作技术理论知识(占30%) 4.1.2技术考核:组合小套路全套演练(占60%) 4.1.3平时表现:根据出勤率,学习态度,上课纪律等来评定,旷课一次扣总分3分,迟到三 次为一次旷课,缺课三分之一不予此学期考试。 4.2考核方式 4.2.1理论知识考核,以作业评分形式 4.2.2技术考核,采用现场技评评分形式 4.3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综合评定,即理论占总成绩30%,技术占60%,平时成绩1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类别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学时 与学时 合计 实 讲授 践 理 第一章:龙狮概述 论 第二章:龙狮运动的竞赛规 4 4 部 则 分 第三章:舞龙动作(规定套 实 路) 践 54 54 第四章:舞狮动作(规定套 部 路) 分 素质与能发展身体素质练习 4 4 力部分 教学与裁判能力培养 考核 2 2 学 时 合 计 4 60 64 二、大 纲 内 容 理论部分 4学时 第一章:龙狮概述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龙狮文化 第三节:龙狮运动的发展史 第四节:龙狮运动的特点、作用 第二章:龙狮运动的竞赛规则 第一节:参赛人员及其规定 第二节:竞赛通则 第三节:场地、器材 第四节:龙狮动作的分类和难度 第五节:龙狮规定、自选套路的有关规定 说明与要求:内容的选取让学生对舞龙舞狮概况、历史由来、特点、作用以及规则有了大概的了解。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对舞龙舞狮的特点、作用及规则的认识要作为重点介绍。 实践部分 54学时 第三章:基本技术 2学时)第一节:( 基本功 第二节:基本手法 第三节:基本步型和步法 第四章:舞龙动作 36学时)第一节:(“8”字舞龙动作 一般动作:(1)原地8字舞龙;(2)行进8字舞龙; 难度动作:(1)原地快速8字舞龙;(2)绕身舞龙;(3)跳龙 第二节:游龙动作 一般动作:(1)直线行进;(2)曲线行进;(3)走(跑)圆场;(4)起伏行进;(5)单侧起伏小圆场;(6)矮步跑圆场 难度动作:(1)快速曲线起伏行进;(2)快速顺逆连续跑圆场; 第三节:穿腾动作 一般动作:(1)穿龙尾;(2)越龙尾;(3)首尾穿肚;(4)龙穿身;(5)龙脱衣; 难度动作: (1)快速连续穿越行进;(2)快穿越腾越行进; 第四节:翻滚动作 一般动作:(1)龙翻身 难度动作:(1)快速逆(顺)向跳龙行进(2次以上);(2)连续游龙、跳龙(2次以上); 第五节:组图造型动作 一般动作:(1)龙门造型;(2)塔盘造型?; 难度动作:(1)首尾盘柱;(2)大横8字花慢行进(成型4次以上) 第五章:舞狮动作 16学时)( 基本动作:(1)走跑直线;(2)走跑曲线;(3)跑顺逆圆场;(4)跑8字;(5)侧滚; (6)平地上肩;(7)平地上腿;(8)地面造型。 难度动作:(1)双狮互滚背;(2)互跃狮头、狮尾;(3)高台上法;(4)高台下法; (5)高台腾跃;(6)高台造型。 表情动作:(1)喜;(2)怒;(3)哀;(4)乐;(5)啃毛;(6)瘙痒;(7)戏球。 说明与要求:技术动作的选取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龙狮的基本技术,在做舞狮技术动作时要 注意安全。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 材:雷军蓉主编,《舞龙运动》北京体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目:1、雷军蓉著,《龙狮运动训练》北京体育出版社,2005年 2、国际龙狮总会审定《国际龙狮竞赛规则、裁判法》2011年 修订/制定人:张清江 审核人: 修订/制定日期: 2013 年 9 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团操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 学 时 64 总 学 分 2 应开学期 第二学期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团操是当前健身俱乐部中经常开设的特殊课种,如街舞、有氧踏板操、有氧搏击操、瑜伽健身术、拉丁健美操、普拉提、芭蕾形体、动感单车、肚皮舞、爵士舞、有氧舞蹈、轻器械操、水中健身操、动感单车等运动项目,通过学习可也对健美操特殊课种的特点、功能、内容、教学要点与要求等方面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学生韵律感、节奏感、协调性及正确的体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个性,为其终身体育服务。由于团操动作类型丰富多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素质、技术水平等)恰当、合理地选用教材,因人施教,教材内容一般选用3至5种项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动作速度由慢到快,先学单个动作再进行组合练习。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的深与浅,直接影响动作和技术素质,扎实地练好基本功,才能进一步学好套路动作和器械练习。 (2)音乐的选择要注重民族特色。 (3)教学中要注意不断提高动作的准确程度和规范化。把基本姿态和身体素质的练习贯穿于教学始终。 (4)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团操的兴趣,编排及创造动作的能力,发展个性,为其终身体育服务。 (三)教学方法 实践课,64课时。 (四)考核方式 (一)体育成绩考核办法: 团操选项课采用结构考核,综合评分方法进行,体育成绩用百分制记分,各项考核内容及其比重。 各项考核内容及其比重 考核内容 A项技术 B项技术 学习态度 比重 40 40 20 (二)评分标准。 团操选项课技术考核评分标准 成套动作 分数 评 分 标 准 评分依据 准确性 熟练性 幅度 力度 协调性 表现力 节奏感 运作完成 动作准确 动作幅度较大 协调优美 90--100 节奏感强 质量好 熟练 有力度 表现力强 质量较好 动作基本准确 个别动作幅度较较协调优美 80--89 节奏感较好 稍有错误 熟练 小,力度稍差 有一定表现力 能完成 动作不够熟练 部分动作幅度较不够协调 不明显 70--79 有明显错误 有显著错误 小,动作松懈 表现力一般 失去节奏 能完成 动作熟练差 成套动作幅度较协调性差 60--69 明显失去节奏 有严重错误 有严重错误 小,力度差 表现力差 成套动作姿势 成套动作 不协调 不能完成 60以下 严重错误 无力度 大部分失去节 无表现力 动作不能完成 奏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团操理论概要 2 理论部分 2、团操基本动作与术语 1、团操基本动作 2 2、有氧拉丁健身操 16 3、有氧踏板健身操 12 技术部分 4、爵士舞 4 5、肚皮舞 4 6、有氧搏击健身操 16 实践部分 自编团操小组合创编并展示 4 4 合计 64 考试 二、大纲内容 (一)理论部分 1(理论概要 重点:团操的发展概况 团操的概念与分类 团操的特点 团操的锻炼价值 难点:团操的发展趋势。 2(团操基本动作 重点:团操术语 团操基本动作 团操基本技术 难点:团操基本技术的构成及其运用 (二)技术部分 1(团操基本步伐与基本动作 重点:团操基本步伐及其变化 团操步伐组合 难点:完成动作的弹性 2. 多操种技术 重点:技术动作方向、幅度及连接 难点:舞种风格的体现,完成动作的节奏及表现力 3.身体素质练习 (1)力量:俯卧撑、仰卧起坐、立卧撑 (2)柔韧:体前屈、坐位体前屈徒手、前、侧、后压腿,踢腿,劈叉,肩、胸、腰柔韧练习。 (三)实践部分 自编团操小组合并展示 重点:任选内容组合(64拍) 难点:动态变化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马鸿韬 团操创编理论与实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 2.《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培训教材》(初级)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组编 制定人:封雷 审核人:张道荣 制定日期: 2013 年11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民族传统健身方法》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 先修课程 武术、跆拳道 总学时 64 总学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目的:民族传统健身方法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选修课程之一,是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内容为练习手段,融健身、修身、养生为一体的体育实践性课程。 要求: 1、掌握民族传统健身方法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2、初步掌握民族传统健身方法的发展趋势。 3、较规范、熟练地掌握民族传统健身方法运动的技术。 4、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内容选择与课时分配要保证重点,突出专业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勤学苦练的自觉性。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展开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5、要重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应通过教学和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以民族传统健身方法为重点教材,丰富、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2、要突出民族特点,既要考虑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又能体现其修身和养生性 3、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各种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励学生创新精神。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由渐进到跃进、由浅入深、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由部分到全体。运用积极性、自觉性原则,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使之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凝聚力。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牢固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根据民族传统健身项目的不同特点、要求,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运用巩固性原则,不是在巩固环节中才贯彻巩固性原则,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有意识的注意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主要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电化教学法、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教学法、口令与领做法、纠正错误法、训练法等。 学生练习形式:集体练习、分组练习和个人练习。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分类 教学内容 学时 合计 1、民族传统健身方法概述 2 理论部分 2、民族传统健身方法教学与指导 2 6 3、健身气功竞赛规则简介 2 1、传统形意拳 16 2、传统太极拳 16 技术部分 3、八段锦 8 56 4、五禽戏 8 5、易筋经 8 考核 技术考查 2 2 合计 64 64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满分为100分。成绩考核由技术评定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根据有关规定:缺课三分之一以上不得参加学期考核。 1、 技评(占80%): (1)技评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规范性程度。 (2)内容: 技术:传统形意拳和传统太极拳任选一项,八段锦、五禽戏和易筋经任选一项。 (3)方法: 抽签决定考试项目和次序,四人一组进行考核。 (4)标准(满分为10分): ?动作熟练、技术正确、手眼身法步协调、符合运动特点。等级分为9—10分。 ?动作熟练、技术正确、手眼身法步协调、符合运动特点,出现轻微错误。为8—9分。 ?动作比较熟练、技术比较正确、手眼身法步比较协调、符合运动特点,多次出现轻微错误。为7—8分。 ?动作不太熟练、技术较差、多次出现显著错误,手眼身法步配合不协调,精神萎靡。为6—7分。 ?动作不熟练、技术较差、多次出现严重错误,手眼身法步配合不协调,精神萎靡。为6分以下。 2、平时成绩(占20%):作业、表现、出勤等 (1)作业完成情况:正确、按时、认真。 (2)考勤、平时表现:满勤、上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民族传统健身方法概述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传统健身方法,将传统健身方法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弘扬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教学重点]:概念、特征、功能作用。 [教学难点]:民族传统健身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教学内容]:1、民族传统健身方法的概念 2、民族传统健身方法的特征 3、民族传统健身方法的功能 4、民族传统健身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第二章 民族传统健身方法教学与指导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民族传统健身方法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的 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运用、专项素质的指导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与专项素质指导方法。 [教学难点]:民族传统健身方法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内容]:1、民族传统健身方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2、民族传统健身方法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3、民族传统健身方法教学方法。 4、民族传统健身方法专项素质指导方法。 第三章 健身气功竞赛规则简介 [教学目标]:掌握健身气功比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与记录的方法,熟记各项目的评分标准 和扣分标准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重点]:健身气功竞赛的组织工作。 [教学难点]:健身气功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教学内容]:1、健身气功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2、健身气功竞赛的组织工作。 3、健身气功竞赛的裁判工作。 第四章 传统形意拳 [教学目标]:通过学练传统形意拳技术,使学生正确掌握形意拳的基本技术和动作要领,了 解形意拳的运动特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教学重点]:传统形意拳技术要求。 [教学难点]:传统形意拳运动特点。 [教学内容]:1、形意拳基本功 2、三体式、手型手法、步型步法、退法、身法。 3、五行连环拳 第三章 传统太极拳 [教学目标]:通过学练传统太极拳技术,使学生正确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和动作要领,了 解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教学重点]:传统太极拳技术要求。 [教学难点]:传统太极拳运动特点。 [教学内容]:1、太极拳基本功 2、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身法。 3、传统太极拳 第四章 八段锦 [教学目标]:通过学练八段锦功法,使学生了解八段锦的功法源流、习练要领和功法特点, 正确掌握八段锦的动作技术,不断提高演练水平。 [教学重点]:八段锦习练要领 [教学难点]:八段锦功法特点 [教学内容]:八段锦全套技术动作。 第五章 五禽戏 [教学目标]:通过学练五禽戏功法,使学生了解五禽戏的功法源流、习练要领和功法特点, 正确掌握五禽戏的动作技术,不断提高演练水平。 [教学重点]:五禽戏技术要求 [教学难点]:五禽戏运动特点 [教学内容]:五禽戏全套技术动作 第六章 易筋经 [教学目标]:通过学练易筋经功法,使学生了解易筋经的功法源流、习练要领和功法特点, 正确掌握易筋经的动作技术,不断提高演练水平。 [教学重点]:易筋经技术要求 [教学难点]:易筋经运动特点 [教学内容]:易筋经全套技术动作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编委会,中国武术教程(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 2、编委会,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 3、编委会,太极拳全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 4、尹海立,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5、黄益苏 张东宇 蔡开明,传统体育运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修订/制定人:万 瑜 审核人: 修订/制定日期: 2013年11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体育舞蹈》选修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 课程 体育舞蹈 总学时 64 总学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舞蹈的发展概况,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技术 和基本套路,了解相关比赛知识,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舞蹈示范能力和教学 能力,并为学生日后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社交、娱乐奠定基础。 2.具体目标:(1)进行全面的体育舞蹈锻炼,使得身体既健又美。 (2)掌握体育舞蹈训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 (3)进行美育教育、陶冶情操、发展良好个性与品质。 3.基本要求:(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体育舞蹈的技术。 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 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示范讲解同步进行,生动形象的阐明基本技术原理,旨在培 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思维与模仿学习相结合,探求动作原理。 (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4)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 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人类社会有很多种进行人际交往、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体育舞蹈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一种动态性的非语言文字的人体文化,通过男女双人舞蹈动作配合的方式达到休闲娱乐、陶冶情操、交流感情及增进友谊的目的。本课程的开设正是满足了广大青年学生的需要。该大纲是在已往大纲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成。 (三)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纠错法、带领法。 (四)考核方式 1.考核办法: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评定成绩。 2.考核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分别进行技术考核、平时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考核。 技术考核:体育舞蹈课程所学舞步组合内容分组进行考试,现场评分,占总成绩的 80%。 平时成绩:平时学习态度完成情况及出勤率,占总成绩的20%。 3(评定标准: 评 分 标 准 分 数 舞步组合熟练准确性 协调性 表现力 节奏感 评分依据 性 90分以舞步动作舞步准确 协调优美 表现力强 节奏感强 上 完成轻松熟练 自然 89,80舞步动作舞步具备准确 较协调优有较好表较强 分 完成较自熟练美 现力 然 较好 79,70舞步完成熟练有明显错不够协调 一般 不明显失 分 有明显错性一误 去节奏 误 般 69,60舞步完成不熟严重错误 协调性较表现力差 明显失去 分 有严重错练 差 节奏 误 60分以舞步不能不熟身体姿态不协调 无表现力 大部分失 下 完成 练 严重错误 去节奏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类别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学时 与学时 合计 实 讲授 践 理 体育舞蹈概论 2 论 体育舞蹈的竞赛的组织、裁判与2 6 部 积分方法 分 体育舞蹈赛事的欣赏 2 实 践 体育舞蹈技术教学 56 56 部 分 考核 2 2 学 时 合 计 6 58 64 二、大 纲 内 容 (一)理论部分 第一章 体育舞蹈概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舞蹈的起源及发展,尤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体育舞蹈显著的特点及其风格的掌握。 【重点难点】 体育舞蹈的起源和特点,体育舞蹈音乐节奏的识别,不同舞蹈的特征与风格的理解。 第一节 体育舞蹈发展概况 一、国际发展概况 二、国内发展概况 第二节 体育舞蹈特点和分类 一、体育舞蹈特点 二、体育舞蹈的项目分类和内容特点 第二章 体育舞蹈竞赛的组织、裁判与计分方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基层单位的竞赛组织、裁判与计分方法。 【重点难点】 拟写小型体育舞蹈竞赛规程,评判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对评判要素的把握与判断,快捷的记分与名次判定。 第一节 体育舞蹈竞赛的特点 一、竞赛特点 二、比赛种类 三、组别、舞系、舞种 第二节 体育舞蹈的竞赛组织 一、 制定竞赛规程 二、组织机构与任务 三、编排记录 四、场地、灯光、音响 第三节 裁判工作 一、 规则和裁判 二、评判 第四节 计分 一、计分程序 二、计分规则 三、日式记分法 (二)实践部分(技术教学环节) 1、目的要求 掌握伦巴、华尔兹舞的基本动作及相应的指定动作,达到规范、准确、熟练的程度。能够把所学动作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有效的艺术展示。 2、主要内容 舞蹈的基本形态练习,华尔兹、伦巴基本舞步和铜牌套路 3、建议完成形式及时间 学期初教师讲解领带和学生模仿练习相结合,学期中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加以理论指导,学期末学生自主练习。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张清澍:《体育舞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教学参考书目】 1、姜桂萍:《舞蹈 体育舞蹈 艺术体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国家体育总局举办历届学习班内部技术材料 修订/制定人: 李晗 审核人: 修订/制定日期: 2013年 11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武术》,选修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先修课程 基本体操 总 学 时 64 总 学 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目的: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武术套路基础知识、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法,较熟练地掌握大纲所规定的武术内容。 2、通过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使学生对本课程达到掌握“三基、三能、四会”的目的,了解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内容和过程。 (1)“三基”: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武术套路运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三能”:具有一定的分析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担任裁判工作能力。 (3)“四会”:能做到会讲解、会示范;会组织基层武术套路教学;会组织基层武术套路竞赛。 3、通过武术套路学习,使学生具有指导武术类运动锻炼的实践能力。 4、通过武术套路学习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热爱武术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求: 1、要结合武术套路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勤学苦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要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教法与技术课教学,裁判理论与实习操作,图解知识与自学套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 4、教学过程要重点抓好基本动作规格,注意突出武术套路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要 加强课外辅导,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武术套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根据专业特点,选取教学内容。 2、教学要突出武术套路运动的特点,既要考虑武术的健身性,又体现武术攻防实用性。 3、教学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课型主要有:理论课,辅之电化教学、电视录像和观摩比赛等形式。通过以上形式,深化理论,强化技术的规范性,从而达到整体能力的提高。 1、理论课实施途径:讲授课;引导课(教学提纲、讲授重点、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课(教师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课后准备,课堂上分析讨论);提问课;专题报告课(扩大知识面、扩充新信息、新动向,由教师讲授)等。 2、实践课实施途径:技术教学课;技术复习课;教学训练示范课;身体训练课;教学实习课、裁判实习课、观摩课等。 (四)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由达标、平时成绩、技术评定三部分组成。根据有关规定:缺课三分之一以上不得参加学期考核。 1、 达标(占20%) : 第二学期 序号 项目 女生 男生 1 左右正压腿 前额触及小腿前侧 前额触及脚尖 2 左右前冲拳 10秒钟25次 10秒钟35次 3 站桩 左右弓步1分钟 马步2分钟 4 仰卧起坐 30秒钟40次 30秒钟50次 5 双飞跳绳 20秒钟30次 20秒钟50次 2、平时成绩(占20%):随堂考核、提问、作业、能力、出勤、表现。 3、技术评定(占60%): A、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正踢腿、弹腿冲拳、外摆腿击响、仆步抡臂、腾空飞脚。 方法:六人一组,抽签后按顺序进行 B、套路: 形神拳、太极拳和健身棍术。 方法:抽签后,一人一组,顺序进行。 附:套路技术评分标准: , 90,100分:姿势准确、方法正确、套路熟练、劲力顺达、手眼身械配合好。 , 80,89分:姿势较正确、方法正确、套路熟练、劲力较顺达、手眼身械配合较好。 , 60,79分:姿势较正确、方法较正确、套路较熟练、劲力较顺达、手眼身械配合 一般。 , 50,59分:姿势一般、方法较正确、套路不够熟练(有遗忘现象)、手眼身械无 配合。 , 50分以下: 姿势不正确,方法有错误、无劲力。 , 0分: 完不成套路。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分类 教学内容 学时 合计 1、武术概述 2 理论部2、武术主要套路技术技法分析 2 8 分 3、武术教学与指导 2 4、基层武术竟赛的组织与裁判 2 1、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和武术操 4 2、形神拳 10 技术部 3、24式简化太极拳 20 52 分 4、健身棍术 10 5、武术散打 8 考核 技术考核 4 4 合计 64 64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武术概述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武术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进过程,明确武 术的性质、地位、目的和作用,深刻认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古代灿烂的文化, 准确的理解中国武术属于高层次的科学,是高层次的体育的概念。 [教学重点]:武术的概念、内容、分类、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教学内容]:1、武术的概念。 2、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3、武术的内容、分类、特点和作用。 第二章 武术主要套路技术技法分析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长拳、太极拳和棍术的技术原理、基本技法,及其对人体各部位的 要求与练法,以提高学生的武术专项身体素质和套路技术水平。 [教学重点]:长拳和棍术的技术特点与要求。 [教学难点]:太极拳的技术特点与要求。 [教学内容]:1、长拳:概说、技法特点、基本动作与方法、基础练习、教学要点。 2、太极拳:概说、技法特点、基本动作与方法、基础练习、教学要点。 3、刀术:概说、技法特点、基本动作与方法、基础练习、教学要点。 4、棍术:概说、技法特点、基本动作与方法、基础练习、教学要点。 第三章 武术教学与指导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武术教学的原则、内容及注意问题,基本掌握身体[ 训练和技术训练的方法及训练课的组织与指导方法。 [教学重点]: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 [教学难点]:训练课的组织与指导。 [教学内容]:1、运动员选材: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技能、心理素质、专项技术。 2、套路训练的原则、内容、方法及注意问题:训练原则、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中应 注意的问题。 3、身体训练:身体训练的内容、身体训练的基本要求、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专项身体素质 训练。 4、技术训练。 5、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安排:套路运动身体负荷的特点、套路运动身体负荷的调控、科学调 整运动负荷时的基本要求、过度训练及其防治。 6、训练课的组织与指导:教练员在训练中的主导作用、武术训练课的组织、对运动员技术 错误的发现和纠正。 第四章 基层武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和基层武术套路竞赛 的组织,熟悉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掌握武术套路竞赛的裁判评分方法。 [教学重点]: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简介、武术套路竞赛的裁判评分、基层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 [教学难点]:武术套路竞赛的编排工作。 [教学内容]:1、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工作:制定竞赛规程、成立竞赛组织机构、裁判队伍 的组织与职责。 2、武术套路竞赛的编排工作:编排的一般步骤与方法、编排的一般原则、编排组的记录工 作。 3、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简介:竞赛通则、评分标准与方法。 4、武术套路竞赛的裁判评分:对动作质量分的评判、对演练水平的评判、对难度动作的评 分、对其他错误的扣分、主要竞赛项目的平分要点提示。 5、基层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制订竞赛规程、竞赛组织机构、裁判人员工作、裁判工作人 员位置、编排工作、编排原则及记录工作。 第五章 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教学目标]: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武术基本动作的要领和练习方法,发展武术专项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和步型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跳跃动作。 [教学内容]:1、手型:拳、掌、勾。 2、步型: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等。 3、手法:冲拳、劈拳、推掌、穿掌、亮掌。 4、步法:击步、垫步、插步。 5、肩臂功:压肩、双臂绕环、仆步抡臂。 6、腿功:正、侧压腿、劈叉。 7、腿法:弹腿、蹬腿、侧踹腿、正踢腿、侧踢腿、拍脚、里合腿、外摆腿。 8、腰功:前俯腰、涮腰、甩腰。 9、跳跃:腾空飞脚、旋风脚、腾空摆莲。 10、平衡:提膝平衡、望月平衡。 11、步型拳:弓步冲拳—弹腿冲拳—马步冲拳—歇步冲拳—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 12、武术操:英雄少年 第六章 武术套路技术 [教学目标]:了解长拳、太极拳以及棍术套路的结构、布局、技术风格与特点,掌握各种套 路技术的演练技巧、运动方法以及攻防含义,达到会做、会讲、会教的要求。 [教学重点]:长拳、太极拳和棍术的基本技术。 [教学难点]:套路中“手、眼、身、步法(器械)”的配合。 [教学内容]:1、形神拳:预备势直立抱拳 (1)并步抱拳礼 (2)左、右侧步冲拳 (3)开步前推双掌,翻掌抱拳 (4)震脚砸拳,马步冲拳 (5)插步摆掌,钩手推掌,弹踢推掌,弓步冲拳 (6)抡臂砸拳,弓步冲拳 (7)震脚左弓步双推掌,抡臂拍脚,弓步顶肘 (8)歇步冲拳,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震脚提膝上冲拳 (9)弓步架拳,蹬腿架拳,转身提膝双挑掌 (10)提膝穿掌,仆步穿掌 (11)仆步抡拍,弓步架栽拳 收势。 2、健身短棍 预备势 起势 (1) 提膝平抡 (2) 马步斜劈 (3) 上步平戳 (4) 撤步盖把 (5) 独立劈棍 (6) 震脚前戳 (7) 换把举棍 (8) 弓步臂 棍 (9) 跟步挑把 (10) 马步劈棍 (11) 转身拨棍 (12) 马步斜劈 收势 3、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第一组: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 第二组: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 第三组:左揽雀尾——右揽雀尾 第四组:单鞭——云手——单鞭 第五组: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 第六组: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 第七组: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 第八组: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第七章 武术散打技术 [教学目标]:了解武术散打的发展、演变、运动特点及功能价值。明确武术散打是武术运动 的一种形式,具有防身健体的作用;掌握武术散打的踢、打、摔和防守等基本 技术。 [教学重点]:拳法、腿法及其防守技术。 [教学难点]:摔法技术。 [教学内容]:1、预备姿势; 2、拳法:直拳、弹拳、掼拳、鞭拳、抄拳; 3、腿法:弹腿、蹬腿、踹腿、横摆腿、扫腿; 4、摔法技术:抄腿托送、抄腿拧摆、抱腿转别; 5、手臂防守技术:拍挡、格挡、架挡、掩肘、勾挂、抄腿; 6、腿脚防守技术:阻截、阻挡; 7、躲闪防守技术:退步躲闪、跳步躲闪、缩蹲躲闪。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蔡仲林 周之华.武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2、万瑜.武术教程(高等学校教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 制定人:万 瑜 审核人: 制定日期: 2013 年11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身指导方向) 《排球选修》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先修课程 无 总学时 64 总学分 4 (一)课程性质、目标 排球选修课程属于体育院系技术教学及能力培养的基本课程,该课程既包含理论学习部分,也包含技术实践部分,亦是一门以运动体验为主的实践课程。 本教学大纲紧紧围绕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校体育规律,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及其他体育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排球教学的特点,突出“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能胜任学校和社区排球教学、竞赛和开展体育活动工作。 其具体目标是: 1 、通过排球选修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发展历程,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并初步掌握排球教学一般方法和一般规律。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排球各项基本技术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训练指导能力,使学生做到会讲、会做、会教、会组织。具备组织学校排球竞赛活动的实践能力和裁判工作能力。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本大纲是根据教育部《课程纲要》的有关精神,以及淮阴师范学院2010年修订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教学实践要求,结合社会需求与我校实际情况,参照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学大纲,以及当今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制定的。 (三)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教学内容选取: 根据体育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现阶段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和全民健身的需求,在排球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 (1)突出“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注重排球运动的文化传承,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体现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完成排球运动基本技术、战术的教学,并注意内容的先进性、系统性,突出应用性。 2、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尝试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多种感官来增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强化在实践中理解、运用各项技术。 (3)严格课堂教学规范,严考、严评,提高学生对基本技术的训练和掌握水平,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教学方法 排球选修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其内容包括理论、术科两部分。在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纠错、竞赛训练等方法。引导学生从基本的运动表象到形成正确的运动技术。在理论教学中,则借助运动技术课件、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排球运动形成系统的、理性的认识。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形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和平时成绩; 成绩评定:理论(10%)+ 技术(80%)+ 平时成绩(10%); 1、理论知识考核 采用作业形式,内容包括排球基本技术、战术分析;主要技术在战术中的作用以及裁判法和竞赛规则。评分标准:9,10分优秀,6,8分良好,5分及格,5分以下为不及格。 2、技能考核:技能考核包括达标和技评,其中,达标占40%,技评占40%。 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1)垫球(20分):学生在距中线4.5米红线后,先在5号位接对方6号位抛来的球,然后再移动至1号位再接一次对方6号位抛来的球为一组,目标网前二传位置。共垫10组,每组1分,达标10分,技评10分。 (按省技能大赛标准) (2)传球(20分):学生2人一组连续对传球100个,此过程中球不能落地,每传满10个球得1分(例如:78个得7分),100个为满分,达标10分, 技评10分。 (3)扣球(20分):每人在4号位自抛自扣10个球。达标10分,技评10分。 (4)发球(20分):每人在发球区内连续发10个球,其中上手发球5个,下手发球5个,压线为好球。达标10分,技评10分。(技评按省技能大赛标准) 技术评定标准见下表: 等级 评分标准 9-10分 技术动作正确、规范、协调、连贯、成功率高、稳定性强。 7-8分 技术动作正确、规范、自然,但协调性、稳定性稍差。 动作细节上存在不足,成功率高。 5-6分 技术动作基本正确。但不太规范。动作协调性、稳定性以及成功率一般。 3-4分 技术动作主要环节存在明显的问题,技术动作的完成程度较差,动作也 不够协调,自然。 1-2分 技术动作的主要环节存在明显的错误,动作僵硬,尚未掌握该项技术的 基本动作方法和要点。 3、平时成绩考核 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等情况评定成绩。 评分标准:9,10分为优秀,6,8分为良好,5分为及格,5分以下为不及格。 (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形式与学时 学时合分类 教学内容 计 讲授 实践 排球运动概述 2 排球基本技术分析 4 10 理论部分 排球基本战术分析 2 排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2 准备姿势与移动 4 垫球 12 传球 10 50 实践部分 发球 8 扣球 12 “边一二”进攻战术 4 考核 垫、传、扣、发 4 4 合计 10 52 64 二、大 纲 内 容 (一)理论部分 第一章排球运动导论 第一节 排球运动简史 第二节 排球运动发展概况 第三节 排球运动相关知识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传播与繁衍。了解排球运动在不同发展阶段 、战术特点,了解排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情况,和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以及技战术 的技 特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排球运动的的价值与特点,国内外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及技战术特 点。 第二章 排球技术 第一节 排球技术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准备姿势与移动 第三节 发球 垫球 第四节 第五节 传球 第六节 扣球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排球各项技术的动作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各项基本技术的分 类和具体动作方法,了解技术动作结构、对各项基本技术做到会讲、会示范。 (2)教学重点与难点:各项技术其动作方法和练习手段的掌握;常见错误的判断,以及在 比赛中运用该项技术的能力和注意事项。 第三章 排球战术 第一节 排球战术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排球战术组成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排球个人战术 第四节 排球集体战术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了解排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阵容配备、 位置交换、信号联系等基本战术概念,并学会个人战术运用于集体战术运动及进攻和防守中 战术和打发的多种变化形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形成一定的战术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中一二”、“边一二”、“插上”进攻阵型及其运用;“一攻”、“反攻”、 “保攻”、“推攻”四种防守阵型的打发与运用。 第七章 排球竞赛组织与编排工作 第一节 排球竞赛组织工作 第二节 排球竞赛制度、编排工作及成绩计算方法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竞赛的组织工作(赛前、赛中、赛后)方法;排球比赛 的编排与成绩技术方法;以及在赛前、赛中、赛后的注意事项。 (2)教学重点与难点:排球运动竞赛组织流程,排球比赛的编排及成绩计算方法。 第八章排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排球竞赛主要规则与裁判方法 第三节 裁判员主要工作职责与工作方法 第四节 排球比赛场地与器材设施 说明和要求: (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排球比赛的主要规则,了解排球场地基本概念,结构、主要器 材与设施,学会排球场地的基本丈量和检测方法,熟悉裁判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和工作 程序。 (2)教学重点与难点:排球比赛规则、排球比赛的裁判方法、排球场地器材规格和检测方 法。 (二)、技术部分教学 技术部分教学分为重点教材、一般教材和介绍性教材。对于重点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该项技术动作的技术要领,主要练习手段,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动作、产生原因、纠正方法。 分类 重点教材 一般教材 介绍教材 准备姿势 半蹲、稍蹲、低蹲的准备姿势 移动 并步、滑步,交叉步,跨步, 跑步,综合步法 正面双手垫球 侧垫球、 背垫球 垫球 跨步垫球 其他低姿垫球 传球 正面双手传球 传调整球 背传球 发球 正面上手发球 正面上手发大力球 侧面下手发球 正面上手发球 扣一般球 扣半高球 扣球 吊球 进攻战术 边一二进攻打法 接发球阵型 后排二传插上进攻打法 (三)实施大纲的措施与要求 1、本大纲是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教学的根本性大纲,是排球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根据大纲规定的任务、时间和时数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和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采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 和积极性,形成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教研室应定期检查教师执行教学大纲的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后作业与训练情况的考察,客观准确地进行判分与登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基本技术的掌握水平。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 材: 1、黄汉升主编.《球类运动——排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2版。 参考书目: 1、《排球竞赛规则2009-2010》,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白海波编著.《现代排球教程》,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3、《排球运动》,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葛春林著.《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5、高松山等著.《篮排球足球游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修订/制定人: 曹晓晓 审核人: 修订/制定日期: 2013年 10月15日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足球》,选修,教学大纲 一、说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课程 足球 总 学 时 64 总 学 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足球专业知识、技术及技能的合格体育人才。通过足球副项课的学习,使学生: 1、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热爱足球运动,爱岗敬业; 2、全面系统地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全面系统地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技能; 4、掌握足球运动竞赛组织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组织中、小型足球比赛和临场裁判的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组织基层群体足球活动的能力。水平突出的学生运动能力和裁判水平可达到或接近国家足球三级运动员和裁判员等级标准。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首先避免讲述太复杂的战术配合,其次还要避免讲述太深太空的理论知识。 1、通过对足球运动、竞赛的基本特征、基本矛盾的分析,使学生对足球运动有一定的理解。 2、介绍足球运动的规则和裁判法使学生在实践中能用、够用,对学生在比赛中的问题能及时解答。 3、理论教学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能够真正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能够很好的指导自己实践及比赛。 4、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5、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注重采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倡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课、实践课、观摩等形式进行。 1 .理论课:分一般理论与技术、战术分析。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从事教学、组织竞赛、辅导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实践课:学习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战术,掌握其一般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 观摩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足球运动特点的理解,还可结合参观大型比赛、观看电视、录像等方法进行学习。 (四)考核方式 1.考核内容与比重 技术 80% 平时 20% 2.技术考核(80%) (1)脚背正面交替颠球 20次(达标后方可参加技术考查) (2)三角传接地滚球(技评) (3)定位球踢准 ) A(场地设置(图示1 4M 20M 25M o 2M 3M 女子 男子 图示1 a.以“O”为圆心(圆心直径为22厘米),分别画半径为4米、3米和2米的三个同心圆。 b.以25米为半径从圆心向任何方向划一条5米长的弧,作为男子踢准的限制线;以20米为半径从圆心向任何方向划一条5米长的弧,作为女子踢准的限制线。 B( 规则与要求 a.队员必须将球放在限制线上或线后向圈里踢球,否则踢中无效; b.脚法不限; c.以球的第一落点落在圈内或线上为有效(各圆的线为该圆的有效区); C.计分方法 a.队员每人连续踢5球,每次均记成绩,5次成绩之和为该队员最终成绩。 b.将球踢进内圈得25分,踢进中圈得15分,踢进外圈得10分,踢到圈外得零分,满分为100分。 c. 每人两次,取最好的一次成绩为该队员的最终成绩 (4)运球绕杆射门 A(场地设置(图示2) 16.5M 2M 2M 2M 2M 2M 2M 2M 2M 4M 起 7.32M 点 标杆 球门 图示2 a.在距罚球区线中点20米处,画一条长5米的线平行于罚球区线,作为起点线,起点线到球门线的距离为36.5米; b.距起点线4米处起,沿20米垂线插置标杆8根,杆间距为2米; c.标杆固定垂直插在地面上,以运球队员碰不倒为宜,杆高至少1.5米。 B(规则与要求 a.队员按足球竞赛规则允许的动作运球,否则视为犯规; b.队员从起点线开始运球,球向前滚动即开表计时,运球逐个绕过标杆后射门(图示2),球整体越过球门线即停表; c.射门不限脚法,球射入球门内成绩有效。凡球击中球门柱或横梁、射门不中,均为球门线 罚球区线 无效; d.运球绕杆时不得漏杆,如有漏杆需重绕,不绕或漏绕均为成绩无效; 每名队员测试两轮。 C.测试计分方法 每人两次,取最好的一次成绩为该队员的最终成绩,满分为100分。评分标准见表1。 表1运球绕杆射门评分表 成绩(秒) 成绩(秒) 成绩(秒) 分值 分值 分值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100 7.0 8.0 80 8.0 9.0 60 9.0 10.0 98 7.1 8.1 78 8.1 9.1 58 9.1 10.1 96 7.2 8.2 76 8.2 9.2 56 9.2 10.2 94 7.3 8.3 74 8.3 9.3 54 9.3 10.3 92 7.4 8.4 72 8.4 9.4 52 9.4 10.4 90 7.5 8.5 70 8.5 9.5 50 9.5 10.5 88 7.6 8.6 68 8.6 9.6 48 9.6 10.6 86 7.7 8.7 66 8.7 9.7 46 9.7 10.7 84 7.8 8.8 64 8.8 9.8 44 9.8 10.8 82 7.9 8.9 62 8.9 9.9 40 9.9 10.9 3. 平时、技能考核(20%) 考勤、作业情况、课堂情况及课的准备部分实习。重点是足球游戏的编写与组织。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分类 内容 学时 理 1、 足球运动概述 2 论 2、 足球技、战术分析 4 部 3、 足球竞赛规则、裁判法分析 4 分 实 1、 足球技术 26 践 2、 足球战术 12 部 3、 教学比赛、裁判实习 10 分 考核 技术考核 6 合计 64 二、大 纲 内 容 理论课内容: 1(足球运动概述 第一节、足球运动特点与价值 (1)足球比赛方法与特征 (2)足球运动特点与价值 第二节、足球运动发展概述 1) 古代足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2) 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简况 2(足球技、战术分析 (1)主要技术分析 踢球: (重点)脚内侧踢球、脚背内侧踢球动作分析。 (一般)脚背外侧、脚背正面踢球。 运球与运球过人: (重点)脚背外侧运球、脚背内侧运球过人分析。 (一般)脚背正面运球。 接球: (重点)脚内侧、脚背外侧部位接地滚球、高球分析。 (一般)脚掌接反弹球。 (介绍)脚背正面接球、大腿接球、胸部接球。 (2)基本战术分析 进攻: (重点)摆脱、跑位、直传斜插、斜传直插二过一、碰墙式二过一配合分析。 (介绍)回传反切二过一、交叉掩护二过以配合分析。 防守: (重点)选位、盯人分析。 (一般)保护、补位。 其它:介绍边路、中路进攻战术、角球、任意球攻防战术、区域防守、442阵型、352阵 型分析。 3.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分析 (重点)比赛场地、越位、犯规与不正当行为的判罚分析。 (介绍)裁判员职责、裁判员移动路线、鸣哨、手势、旗示。 实践课内容: 1.基本技术 控制球与支配球 (重点)颠球、侧身护球、拖、拉球等。 踢球: (重点)脚内侧、脚背内侧踢球。 (介绍)脚背外侧、脚背正面踢球。 接球: (重点)脚内侧停地滚球、高球。 (一般)脚掌停反弹球。 (介绍)脚背外侧部位停地滚球、脚背正面停球、大腿正面停球、胸部停球。 运球与运球过人: (重点)脚背内侧运球、脚背外侧运球过人。 (一般)脚背正面运球。 头顶球 (重点)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 (介绍)跳起前额正面头顶球。 抢断球 (重点)正面抢球、侧面合理冲撞抢球。 (介绍)正面断球。 掷界外球 (介绍)原地掷界外球、助跑掷界外球。 守门员技术: (介绍)接地滚球、平高球。 2.基本战术 进攻 (重点)摆脱、跑位、踢墙式二过一配合、斜传直插二过一、直传斜插二过一。 (介绍)回传反切二过一、交叉掩护二过一。 防守 (重点)选位、盯人。 (一般)保护、补位、 其它: (介绍)边路、中路进攻战术、区域防守、442阵型、352阵型。 3、身体素质 (一) 一般身体素质 (二) 专项身体素质。 1、 速度素质 (1) 各种姿势的起跑(10,30米)。 (2) 在活动情况下的突然起动练习(5,10米)。 (3) 全速运球跑、变速运球跑、变向运球跑。 (4) 追球射门。 (5) 小场地3对3、4对4等传抢、攻守对抗练习。 2、灵敏素质 (1) 各种状况下的起动跑练习。 (2) 各种跑的练习。 (3) 带球绕障碍。 (4) 快速跑动中接不规则传球。 3、耐力素质 (1) 较长距离的匀速跑、越野跑、库柏跑。 (2) 重复多次的30,60米冲刺跑。 (3) 无球或有球连续折返跑。 (4) 往返冲刺传球。 (5) 1/4场地4对4传抢,1/2场地6对6传抢等。 4、力量素质 (1) 俯卧撑、屈臂撑、推小车、实心球。 (2) 仰卧起坐、侧卧体侧屈、俯卧体后屈、展腹跳、收腹用力顶球。 (3) 多级跳远、蛙跳、远距离传球、大力射门。 (4) 合理冲撞抢球。 5、柔韧素质 (1) 颈前屈、侧屈、后屈,体前屈、侧屈、后屈,弓步和侧弓步压腿。 (2) 前踢腿、侧踢腿、腿绕环,腿肌伸展。 (3) 跪压正脚背,压内、外脚背。 (4) 两腿交叉的各种跨步、转身动作。 (5) 模仿脚内、外侧颠球动作,模仿脚背内、外扣球动作,踢球、顶球等技术动作的模仿练习。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现代足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球类运动——足球》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足球竞赛规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制定人:徐建国 审核人:张道荣 制定日期: 2013 年11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篮球》,普修,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课程 篮球 总学时 64 总学分 2 (一)课程性质 社会体育专业是我院为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并具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开设的基础课程。 (二)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篮球运动是以身体练习、游戏方法为主要手段,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为目标的体育实践课程。通过篮球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篮球运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篮球健身、休闲娱乐能力和指导开展篮球活动的能力。 具体任务是: 1传播篮球运动文化 注重篮球运动教育功能的开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篮球运动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具有感受、鉴赏、表现、创造篮球运动美的能力,养成学生正确的体育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结合篮球运动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顽强拼搏作风、文明守纪品质、竞争合作意识。 2学习和掌握篮球运动基本知识和技能 体现篮球运动竞技性、游戏性、健身性、集体性的课程价值,使学生基本掌握篮球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和基本技能,具备能胜任篮球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并具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能力。会健身、会指导、会经营、会组织、会裁判。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篮球运动竞技性、游戏性、健身性、集体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学校和社会篮球活动的实践能力和裁判能力,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指导大众进行健身活动。 4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发挥篮球运动对促进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合作、竞争的环境中,增强体育凝聚力,感受篮球活动协同、对抗、多变的特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所选篮球教学内容要考虑其时代性,要与高校教育改革相一致,要与社会体育改革的要求相适应。 2教学内容要能够反映篮球课程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观点与新方法,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适用于全体学生,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教学内容要突出篮球运动特点,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和作风的教育。 4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抓球感及基本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之具备从事篮球运动指导与组织活动的能力。 5体现健身与育人功能充分认识篮球普修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的作用,充分挖掘篮球普修课程的运动文化价值、知识价值、强身键体价值。 6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四)教学方法 篮球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其内容包括理论、术科和社会实践三部分。 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述进行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辅以讨论、观摩、作业等课外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的培养。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借助运动技术课件和录像、VCD等媒体,采用直观教学。技术实践教学中,采用示范、讲解、对比、讨论等教学方法,在形成正确运动技术与技能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注重学生举一反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篮球教学方法是根据体育教学的一般方法,依据篮球教学原则、结合篮球运动特点为完成篮球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由于篮球运动具有集体性、对抗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技术与战术的教学步骤和所学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 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主要有四个环节:讲解、示范、组织练习、纠正错误。 技术教学通常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 (2)形成正确的技术动力定型 (3)在攻守对抗条件下提高技术运动能力 篮球战术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掌握篮球战术方法并在比赛中运用。由于篮球战术是以篮球技术为基础的,因此战术教学应与技术教学相结合。 篮球战术的教学通常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建立战术概念掌握战术方法 (2)提高攻守转换和综合运用战术的能力 (3)提高战术运用和应变能力 重点放在建立战术概念和掌握战术方法上,并结合教学比赛,提高综合运用战术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 1、考核形式:技评、达标、理论考试(闭卷)平时成绩。 2、成绩评定:理论(40%)+技术(40%)+平时成绩(20%) 技术考试成绩:各项技术考试的平均分。(考试项目:五点投篮;半场左右手运球上篮。技评40%、达标60%)。理论考试成绩和技术考试成绩必须都达到及格标准方可总评,否则应进行补考,及格后方能评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20%,作业40%、课堂素质小测试40%。 3、技评、达标的标准见考试大纲。 (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篮球教学在第一学期进行,共64课时,每周4课时,4学分,分16周完成,考试。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 本大纲以2009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和《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从篮球运动发展规律与特点和本院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提出篮球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对教学内容的主次、实践与理论的比例进行科学安排,抓基础;突出重点技能教学及运用,加强基本功指导, 注重其实践培养。普修课的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篮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使学生具备在学校体育中组织篮球教学和课余训练工作能力。教学中要从教授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开始。教学侧重于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方法和技术规范,是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理论 实践 1 篮球运动概述 2 13 篮球技战术原理分析 2 18 篮球裁判工作 2 4 移动技术 6 5 传接球技术 6 6 投篮技术 12 7 运球技术 6 8 持球突破技术 4 9 防守技术 6 11 攻守战术基础配合 8 12 快攻与防守快攻技术 4 人盯人防守与进攻人盯人防 4 13 守战术 评价 2 总计 64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篮球运动概述 1.篮球运动发展简述:起源与演进;重点掌握篮球运动于何时、何地、何人发明创造,以及当时的开展情况;介绍篮球运动传入法国、中国等主要国家的顺序;介绍其演进活动的初创、推广、普及、飞跃、创新五个发展时期 2. 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和特点:篮球运动基本规律;篮球运动特点。重点了解规则、场地、技术、战术、比赛情况 3、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出趋势:重点讲授篮球运动演进过程的五个阶段:初创、完善与推广、普及与发展、全面飞跃、创新与攀蹬 4中国的篮球运动:现代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我国篮球运动普及、提高的基础、新世纪中国篮球运动面临的任务;重点讲1949年到1965年间中国篮球运动的全面普及快速发展、80到9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经济得到发展篮球运动进一步普及、发展、提高;21世纪大众篮球与竞技篮球呈现新时代特点;篮球文化与职业化篮球比赛受到亿万群众喜爱,篮球产业发展 第四章:移动技术 1移动技术分类与分析 2移动技术动作方法(起动、侧身跑、变向跑、急停、转身、滑步、撤步、) 3移动技术教学与练习 顺序:基本站立姿势、起动、跑、滑步、急停、转身、攻守步法 先原地体会重心;后慢速度完整练习;快速练习、结合一对一攻守;与素质结合 第五章:传接球技术 1传接球技术分类与分析 2传接球技术动作方法(双手胸前传球、单手肩上传球、单手体侧传球、双、单手接球技术) 3传接球技术教学与练习(熟悉球性练习、原地传接球、移动中传接球、与其他技术(运球、突破、投篮)结合练习;再有防守情况练习传接球) 重点学习:以双手胸前传球、单手肩上传球和双手接中部位高度球为重点 第六章:投篮技术 1投篮技术分类与分析 2投篮技术动作方法(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肩上高手投篮、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跳投) 3投篮技术教学与练习(教学步骤、练习方法(模仿投篮、原地投篮、移动中投篮、综合投篮(与脚步动作、传球、运球结合)、配合中投篮、对抗中投篮) 教学顺序:先学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高手投篮、再学原地跳投、接球急停跳投) 重点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投篮、跳投为基础)掌握正确的投篮方法和全身协调用力 第七章:运球技术 1运球技术分类与分析(关键是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脚步移动的熟练程度以及手、脚、身体三者的紧密配合) 2运球技术动作方法(运球急停急起、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 3运球技术教学与练习 顺序:原地运球、行进间直线高速运球、运球急停急起、体前变向运球、 步骤:熟悉球性、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运球对抗、运球综合(与传接球、投篮结合) 运球关键:是控制能力和手脚协调配合 第八章:持球突破技术 1持球突破技术分类与分析 2持球突破技术动作方法(交叉步持球突破、) 3持球突破技术教学与练习(步法练习、无防情况下突破练习、有防守情况下突破练习、持球突破技术综合练习 关键:两脚都能做中枢脚,并能及时合理地向不同方向突破 第九章:防守技术 1防守有球队员(防投、防突、防传、防运球、抢球、打球) 先教学防守选位原则、教单个技术、组合技术,先在消极情况下防守,再积极防守下练习 2防守无球队员(防摆脱、防纵切、防横切、断球) 先讲解、示范、防守位置、距离、姿势和步法(滑步撤步、快跑、转身) 注意从防无球到防有球,从防有球到防无球,从防强侧到防弱侧,从防弱侧到防强侧转化,学会应变能力 第十一章:攻守战术基础配合 1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传切、侧掩护、策应配合) 重点:传切配合强调如何摆脱对手及传球技术运用; 掩护配合强调掩护动作、距离、角度、位置和掩护后的转身及移动方向。 策应配合强调策应技术动作的应用,绕过的路线及传球方法 2防守战术配合(挤过、交换、关门、夹击) 重点:挤过配合和交换 第十二章:快攻与防守快攻 1快攻(长传快攻、传球与运球结合快攻、个人运球突破快攻)先教快攻发动与接应、再教快攻结束二攻一、三攻二、后学快攻推进与全队配合; 重点:以抢篮板球发动与接应 2防守快攻 重点:防守快攻的发动与接应 三、 技评、达标的要求与标准 考核内容包涵理论知识、技术、战术、技能。理论知识考核采用笔试方式;技术考核采用达标和技评的方式,技能考核采用实习和实际操作演练的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项目:总成绩评定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以及平时考核情况综合评分。 1技术考试方法与评定标准占40分;技评60%与达标占40% 2理论考试占40% 3技能考核占20分:(考勤5分、作业5分、平时小测验10分), 三项中有一项不及格,以0分计算,不登录成绩,不参加总评计算,并补考该项。 小测验一:篮下两侧左、右跨步急停10进10球(转身打板投篮左、右侧各投篮5次) 小测验二:二人直线传球全场跑篮往返二次(技评;一次高手二次低手上篮) 小测验三:2米点投篮10进8(女10进7) 小测验四:罚球10进7或空心进5球(女10进6) 小测验五:三角滑步技评 小测验六:跨下8字(左右手)运球40次(前20后20)(女选一项:运球10次) 小测验七:进攻移动综合步法技评(跑、变向跑、接球急停、跨步、转身) 小测验八:3米投篮10进7(女10进6) 小测验九:三人围绕传球6次(或9次)右手上篮(左手上篮) 小测验十:半场运球突破一打一(进攻与防守)技评 供参考 (一):五点投篮100分;技评60%与达标各占40% 1、测试方法: 参加投篮测试的2名学生纵队站于A点后,排头队员持球面向篮框站立,听信号排头队员开始投篮5次,另一人抢篮板球传球5次交换,每人投完5球后跑到B点面向篮框站立。重复5球后跑到C点,以此类推,直至A、B、C、D、E五点全部投篮结束;每人每点投5球共投25球。各自计命中次数。 每人二次机会取最好成绩。 2、场地: 如图1所示,A、B、C、D、E距篮板中心投影点为4.6米, 00A、E点与篮板平行,B、D点与篮板成45角,C点与篮板成90角。 图1 、规则 3 球出手前踩线投中无效。 4、成绩评定方法: (1)技评:40分 技评: 投篮动作正确、熟练、协调、连贯、有力、速度快、准确性、命中率高 传接球稳定(91—100分) 投篮技术动作较熟练、协调连贯、命中率较高、技术运用基本合理(81—90分) 投篮技术较熟练、协调连贯、技术运用基本合理,投篮命中率中等(71---80分) 投篮技术较熟练、不协调连贯、技术运用基本合理,投篮命中率差(61---70分) (2)达标:60分 5点投篮测试达标成绩评定表100分占60分 分值 女 男 分值 女 男 100 15球 16球 60 7球 8 95 14 15 55 6 7 90 13 14 50 5 6 85 12 13 80 11 12 75 10 11 70 9 10 65 8 9 (二)半场行进间左右手运球跑篮100(技评40%与达标各占60%) 1、测试方法: 测试学生持球站立在A区,脚起动开表,右手运球并行进间右手投篮,投球中篮后(不中须补中,补篮方法与左右手不限)抢篮板球后右手运球至B区右转身折回用左手运球并行进间左手投篮(不中须补中,补篮方法与左右手不限),后抢篮板球并左手运球至A区左转身折回用右手运球;再往返,以此类推,共2个来回(4个单趟),左手运球(球人过A区线结束停表。 注:男生第二个来回变化,做体前换手运球过障碍上篮(见下图) 2、场地:如图2所示,以篮球场边线与中线的交叉点为圆心,50厘米为半径画圆弧,分别形成A 区和B区。 3、规则 (1)每人三次机会取最好成绩。运球折返时一脚必须踩到A或B区的弧线,违例加5秒时间 (2)每出现1次违例(如带球跑、二次运球、运球过程中向前抛球、换手运球和抱球转身等)现象加罚一次2秒。 (3)投篮不中必须补投中(方式不限最多补4次) 4、成绩评定方法: (1)技评(100分)占40分 运球、上篮动作正确、熟练、协调、连贯、速度快、准确性高为优(91---100分) 运球、上篮动作较正确、熟练、协调、连贯、补篮1次为良(81-----90分) 运球、上篮动作较正确、协调、连贯、2次补篮为中(71------80分) 运球、上篮动作较正确、有3次补篮及格(61---70分) 有4次补篮不及格(40分以下) 1(达标占60分 行进间投篮测试成绩评定表 男,S, 分值 女,S, 男,S, 分值 女,S, 男,S, 分值 女,S, 32 100 37.0 34.7 83 39.7 36.4 66 41.4 32.2 99 37.2 34.8 82 39.8 36.5 65 41.5 32.4 98 37.4 34.9 81 39.9 36.6 64 41.6 32.6 97 37.6 35.0 80 40.0 36.7 63 41.7 32.8 96 37.8 35.1 79 40.1 36.8 62 41.8 33 95 38 35.2 78 40.2 36.9 61 41.9 33.2 94 38.2 35.3 77 40.3 37 60 42 33.4 93 38.4 35.4 76 40.4 37.3 58 42.3 33.6 92 38.6 35.5 75 40.5 37.6 56 42.6 33.8 91 38.8 35.6 74 40.6 37.9 54 42.9 34 90 39 35.7 73 40.7 38.2 52 43.2 34.1 89 39.1 35.8 72 40.8 38.5 50 43.5 34.2 88 39.2 35.9 71 40.9 38.8 45 43.8 34.3 87 39.3 36.0 70 41.0 39.1 40 44.1 34.4 86 39.4 36.1 69 41.1 39.4 35 44.4 34.5 85 39.5 36.2 68 41.2 39.7 30 44.7 34.6 84 39.6 36.3 67 41.3 40 25 45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王家宏.球类运动----篮球(第二版)(2009年6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重印). 参考书: 1谢铁兔、篮球技术教学训练步骤与方法(2003年9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重印) 2、中国篮球协会编著、篮球拓展训练(2008年6月)、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中国篮球协会审定、篮球规则(2008年)、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4月) 4、李钢.现代篮球训练方法研究2011年、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 5、孙民治.现代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2003、12)、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6、孙民治.篮球运动教学训练试题解答(2001.11)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修订/制定人: 李钢 审核人: 修订/制定日期: 2013年9 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网球》,选修,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 课程 网球 总学时 32(16周) 总学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1、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竞争与合作的精神,具备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作风。 2、在全面系统地掌握网球运动教学与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讲解与示范、纠正错误的动作、能组织和进行教学训练工作、制定教学文件、具备从事学校教学和训练以及从事网球教练的工作能力。 3、加强学生的竞赛组织与裁判工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之具备从事基层网球竞赛组织工作的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选择基本技术为主及裁判工作。 1 2、主要是提高学生教学和组织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运用讲解、示范、分解教学和完整教学、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网球教学。 (四)考核方式(百分制) 1、实践(技术)考核80%(其中技术一40%,技术二40%) 2、平时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类别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网球运动概述 2 理论部分 2、网球健身原理、锻炼原则、基 2 本裁判法 网球正手技术与锻炼方法 8 实践部分 网球反手技术与锻炼方法 6 网球截击技术与锻炼方法 6 网球发球技术与锻炼方法 4 网球基本裁判方法与实践 3 网球比赛观摩 2 网球接发球技术与锻炼方法 3 网球比赛的一般战术 3 组合技术训练与学习 14 网球高压球技术与健身原理 1 素质部分 耐力、柔韧、力量、协调性 8 考核 正反手抽击球/发球 2 40%+40% 学 时 合 计 64 二、大 纲 内 容 (一)理论部分 第一章 网球运动的概述 1、网球运动发展概况及趋势 2、世界网球运动组织、重大赛事及优秀运动员简介 3、网球的运动价值和分类 说明和要求: 结合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使学生初步了解定网球的概况,激发学生学习网球的 兴趣。 重点:网球运动的概念与价值。 难点:网球发展趋势。 第二章 网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1、网球运动场地及运动装备 2、网球运动准备活动及运动恢复 3、网球运动伤病及预防 说明和要求: 结合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网球的应该具备知识和常识,激 发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 重点:网球运动恢复。 难点:网球运动伤病预防。 第八章 网球比赛的编排刚发和裁判法 1、网球比赛的编排方法 2、网球比赛裁判法 说明和要求: 结合运用网络、多媒体、实际操作等手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球比赛编排方法知识,理解 和掌握比赛裁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 重点:网球比赛的编排方法。 难点:网球比赛裁判法。 (二)实践部分 第四章 网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1(握拍法 2(正反手击球 3(发球 4(接发球 5(截击球 6(高压球 7(挑高球 8(放小球 9(反弹球 第五章 网球运动的战略、战术 1(网球比赛的一般战术 2、网球比赛的战略、战术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1(作者:陶志强 《网球院运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主要参考书: 1( 特里西.福克纳.完全傻瓜网球.辽宁教育出版社 2( 王加强.网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 陶志强.网球院运动教程.高等出版社 4( 网球天地.中国体育报业总社 修订/制定人: 任亚东 审核人: 修订/制定日期: 2013年9月5日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羽毛球》,必修,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课程 羽毛球 总学时 64 总学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1(目的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灵活、快速、多变的隔网对抗性项目,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全方位运动的特点。开设羽毛球课程,主要是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羽毛球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竞赛规则和裁判法,适应当前全民健身对羽毛球教练、陪练、健身指导员以及群众羽毛球比赛组织者的需求,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2(要求 (1)使学生系统掌握羽毛球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羽毛球的基本技术、单双打战术。 (2)使学生掌握羽毛球的竞赛规则、竞赛方法,达到国家三级裁判水平。 (3)掌握羽毛球的训练方法,能胜任羽毛球基础培训工作。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内容选取本着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掌握羽毛球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战术和竞赛裁判法。 2(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提高敬业精神。努力扩大和提高教学科研范围和水平,加强教学业务基础素质。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严格按专业课程方案、教学指导纲要和教学大纲与进度进行,不得随意增减内容。 4(重视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 5(严格课堂教学规范,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评。 (三)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开放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展体育课程的空间。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既要注重教法的研究,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2(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科学地进行课余自练,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技术水平、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 (四)考核方式 1(考核内容及比例 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和平时成绩分别占20%、60%和20%。 2(考核方法及要求 (1)理论知识考核 采用作业形式,内容包括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趋势;羽毛球常用术语;基本技术分析、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主要技术在战术中的作用以及规则裁判法。 20分为优秀,16,18分为良好,13,15分为一般,11,12分为及格,评分标准:19, 10分以下为不及格。 (2)技术水平考核 考正手发高远球、击高远球和吊球上网搓球三项技术,各占20分。 考核方法: 正手发高远球:学生站在左右发球区各发5个球,共10球。 正手击高远球:学生站在场地中心位置开始,接教师发高远球学生在后场正手击直线高远球,共10球。 吊球上网搓球:学生站在场地中心位置开始,接教师发高远球吊球后上网搓球,吊直线正手搓5个,吊斜线反手搓5个,共10球。 评分标准: 发高远球 技评:握拍正确2分,动作规范完整4分,球飞行路线4分。 达标:落进双打后发球线、底线间的发接发球区,每个得1分。 击高远球 技评:握拍正确2分,动作规范完整4分,球飞行路线4分。 达标:落在双打后发球线(女生向前50cm)与底线之间,每个1分。 吊上网搓 技评:动作规范完整、步法正确连续5分,球飞行路线5分。 达标:落在发球前限制线与球网之间并低于球网50cm,每个1分。 (3)平时成绩考核 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等情况评定成绩。 评分标准:19,20分为优秀,16,18分为良好,13,15分为一般,11,12分为及格,10分以下为不及格。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形式与学时 学时合 类别 教学内容 讲授 实践 计 羽毛球运动概述 2 20 羽毛球基本技术分析 8 理论部分 羽毛球常用单双打战术分析 6 羽毛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4 握拍法 2 40 发球 6 基本站位与准备姿势、基本步法 6 实践部分 后场击球技术 6 中场击球技术 6 前场击球技术 6 教学比赛与裁判能力 8 考核 4 4 合计 20 44 64 二、大 纲 内 容 (一)理论部分 1(羽毛球运动概述:特点、作用、起源、比赛方法。 2(基本技、战术分析:步法、上手击球技术、下手击球技术;单、双、混双战术打法。 3(规则与裁判法:主要规则和裁判法分析。 说明和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直观地学习基本理论知识。重点:羽毛球技术动作的发力方法。难点:羽毛球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二)基本技术 1(握拍法 (1)正手握拍法 (2)反手握拍法 说明和要求:握拍法是羽毛球学习者首先要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必须重视掌握正确的握拍方法。重点:握拍要放松,掌握屈指发力。难点:正反手握拍的快速转换。 2(步法 (1)后退步法 (2)两侧移动步法 (3)上网步法 说明和要求:通过对步法的动作分析,掌握步法的起动、移动、到位配合击球和回动四个环节。重点:前后场步法的连贯。难点:步法与击球动作协调配合。 3(发球 (1)发高远球 (2)发平高球 (3)发平快球 (4)发网前球 说明和要求:在掌握各个符合规则要求的单项发球技术后,争取做到各种发球前期动作的一致性。重点:正手发高远球。难点:发球动作一致性。 4(击球法 (1)上手击球法 (2)下手击球法 (3)网前击球法 说明和要求:通过徒手动作的反复练习使得技术动作定型,再进行多球练习体会并熟练掌握技术动作。重点:正手击球技术中手法与步法协调。难度:技术动作的一致性与突变性。 (三)基本战术 1(单打战术:发球战术、接发球战术、杀上网战术、打四方球战术。 2(双打战术:站位与配合、后攻前封战术、拉开突击战术、发球抢攻战术。 3(混合双打:站位与配合、攻女队员战术、发球战术等。 说明和要求:注重对每个回合控制与反控制、主动一击和致命一击三个阶段分析,提高阅读比赛的能力,从而提高战术素养。重点:单打的四方球战术。难点:双打的轮转换位。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编写组,《球类运动(乒乓球 手球 垒球 羽毛球)》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2. 肖 杰主编,《羽毛球运动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 3. 乌尔里希?菲舍尔等著,《羽毛球教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中国羽毛球协会,《羽毛球竞赛规则2012》,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年 修订/制定人:赵继明 审核人: 修订/制定日期: 2013年11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健美操》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 课程 健美操 总 学 时 64 总 学 分 4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1(通过健美操教学,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健美操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掌握健身性健美操教学规律,能够胜任大众健美操教学和社会健身指导。 2(通过健美操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健美操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基本组合和规定动作及音乐的运用,有效地改善和塑造自身体能和体态,培养学生韵律感、节奏感。 3(通过健美操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健美操教学手段科学地锻炼身体,达到身体和心理全面健康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健美观和审美观,陶冶美的情操。 4(通过健美操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遵循基础性原则:在内容的选编上重视健美操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姿态、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等内容的学习与提高。 2(讲究科学性原则:在内容的选编上注重全面性、系统性,讲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术相结合。 3(贯彻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健美操运动特点(是具有艺术性的新兴项目,是动态的健美锻炼,是一项要求力度与幅度的身体练习,有严格的技术规定和要求,)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可兼顾学生体能方面的差异、灵活运用。 4(注重能力培养:在内容上注重提高学生教学能力、指导能力、组织能力、创编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5(遵循适应社会需求原则:根据社会的需求,在内容的选编上,主要选择有关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具备指导大众健身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直观性、渐进性、引伸性、因材施教原则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练的空间。通过线性渐进法、金字塔法、递加法、连接法、过渡动作法、分解变化法等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四)考核方法: 采用考查进行考核。结合学生平时(出勤、表现与作业等)、技评、达标、技能综合评定课程成绩,达标成绩达到70分方可参加技评考试。 1、考核内容、成绩评定比例: (1) 平时成绩:出勤、表现、课堂检查综合得分占10% (2)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规定动作1-3级70,,其中一级规定套路占10%、二级规定套路各占20%,校园系列青春健身操一套占40%。 (3)教学技能考核:大众健美操基本步伐的示范面转、口令和手势的运用,自编32拍大众健美操组合的教学和基本素质占20% 技术评定标准: 成套动评 分 标 准 分 作评分 数 熟练性 准确性 协调性 幅度、力度 表现力 节奏感 依据 90 分动作完表现 动作熟练 动作准确 协调优美 幅度、力度 节奏感强 以成好 力强 上 89 ,动作完 动作幅 有较好 熟练较好 基本准确 较协调优美 较强 80成较好 度较小 表现力 分 79 能完成 ,熟练性一有明显错幅度较小 不明显失 有明显 不够协调 一般 70般 误 力度松懈 去节奏 错误 分 69动作完 幅度小 表现 明显失 不熟练 严重错误 协调性较差 ,成有严 力度差 力差 去节奏 60重错误 分 60 大部分 分动作不动作不能身体姿态幅度小 无表 不协调 动作失 以能完成 完成 严重错误 无力度 现力 去节奏 下 教学技能评定标准 内容 要求 分值 评分方法 1.讲解清晰、简洁明了,时机适当。 2.灵活应用语言和非语言提示。 本项实行扣分制评分办法,讲解与示 50 范能力 3.示范动作准确到位,熟练掌握各种考生得分为满分值减去扣 示范面的转换和示范位置。 分值。以最好成绩计分。按 上述要求完成动作可得满1.正确掌握各种队形的调动方法,并 分,未能按要求完成动作,能合 视考生完成动作出现的错理运用。 误程度予以扣分。专项技术2.情绪饱满、口令清晰、准确、宏亮, 错误程度扣分标准如下:小亲和力强,富有感染力。 错:即微小的错误,与完 美完成之间的轻微偏离。课的组织每次减1-2分;中错:即 50 与完美完成之间的清晰能力 可辨的错误。每次减3 —4分;大错:即与完 美完成之间出现几处偏 离,每次减5分以上; 失败:即无法清晰辨认身体 位置。减去该动作的分值。 专项素质达标测试方法与评分标准 指标 方法与要求 分值 成绩评定标准 女生纵两臂侧平举,两腿伸直,腿及50 以2次中最好成绩评分。裆部与地面劈叉臀部、髋部基本着地;在地板距离在8厘米以内得满分;每增加2(左右或地毽上进行。每人可测试2厘米扣1分。 腿不次,考生必须穿紧身运动裤。 限) 测量裆部与地面的距离。 在地板或地毯上做标准俯卧50 以2次中最好成绩评分。男生完成25 撑(开肘、夹肘均可)。标准俯次为满分,每少做一次俯卧撑扣0-6 卧撑的开始和结束姿势是整分,女生完成15次标准俯卧撑为满分, 个身体由双手和双脚支撑地每少做一次俯卧撑扣1分。不符台上述 面,肘关节伸直,肩部平直,动作规格要求完成的次数不予评分。 男生俯 头部处背脊的延长线;俯卧撑 卧撑 的起落必须要有控制,下降 到最低点时,胸离地面的高 度不得高于10厘米。每人可 测试2次。观察并记录30秒 内有效动作的完成次数。 1分钟计时连续前摇跳(双摇50 以2次中最好的成绩评分。男生:220男女生跳记数2次)。每人可测试2次,分为满分,女生:200次,分为满跳绳 次,观察并记录完成动作的分,以10次为一个记分单位,每少一 次数。 个记分单位扣1分。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健美操理论概要 2 理论部分 2、健美操基本动作与术语 2 3、健美操教与学 2 1、健美操基本动作练习 4 2、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规定36 技术部分 动1-3级 1、健美操基本步伐示范面转换 4 实践部分 2、健美操基本步伐的手势 2 3、健美操教学口令的运用 2 10 考试 二、大纲内容 (一)理论部分 1(理论概要 (1)健美操的发展概况。 (2)健美操的概念与分类。 (3)健美操的特点。 (4)健美操的锻炼价值。 基本要求:了解健美操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健美操的特点和锻炼价值 教学重点:健美操的特点 教学难点:健美操的锻炼价值。 2.健美操基本动作 (1)健美操术语 (2)健美操基本动作 (3)健美操基本技术 基本要求: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术语和基本动作组成,熟练掌握健美操基本技术 教学重点:健美操基本动作 健美操基本技术 教学难点:健美操基本技术的构成及其运用 3(健美操的教与学 (1)健美操操房教学技能与指导技巧 (2)健美操操房教学方法 (3)健身性健美操课的设计与设施 (4)健美操课的安全 基本要求:掌握健美操教学的技能和指导技巧,了解健美操课的安全要求,熟练掌握健 美操教学方法,掌握健身性健美操课的设计和设施。 教学重点:健美操教学技能与指导技巧。 健美操教学方法。 健美操课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难点:健美操教学设计与教法运用 (二)技术部分 1(健美操基本步伐与基本动作 (1)大众健美操基本步伐:双脚类步伐,交替类步伐,迈步类步伐,抬腿类步伐,点地类步伐。 (2)健美操基本步伐:踏步,后踢腿跳,弹踢腿跳,弓步跳,开合跳,提膝跳,大踢腿跳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大众健美操基本步伐,通过大众健美操基本步伐和健美操基本步伐练习,初步掌握健美操基本技术,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控制力。 教学重点:健美操七个基本步伐及其变化。 大众健美操基本步伐和上肢基本动作。 难点:完成动作的弹性和控制 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一至三级 基本要求:熟练完成三个套路动作,通过套路的学习和练习过程,掌握大众健美操的编排原则和方法,掌握学习健美操套路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重点:操化动作组合、力量练习、过渡与连接动作。 教学难点:完成动作的幅度与力度 (三)实践部分 1.健身性健美操的教学基本技能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示范面的转换,口令和手势的运用,通过复习成套动作掌握大众健美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重点:示范面的转换 口令和手势的运用 教学难点:示范面转换的时机、口令和手势的运用。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马鸿韬 健美操创编理论与实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2.黄宽柔 健美操团体操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3.张 莹 健身健美操教练员指导员培训教材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2年1月 修定人: 高彩暇 审核人: 制定日期: 2013年10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游泳与救护》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 先修课程 总学时 64 总学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1、通过游泳实践课的教学,掌握游泳四种泳姿中蛙泳的完整技术,并能运用蛙泳游进一定的距离,提高学生游泳的技术水平,让学生有一定的游泳竞技能力。 2、 通过游泳理论教学,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游泳裁判知识和游泳竞赛规则,增强学生在 游泳竞赛方面的组织能力。 3、 在游泳课的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行实用游泳的培训, 树立学生的责任感与游泳的救护与自救知识 在游泳教学中通过一些客观因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本科程属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发展任选课程,作为体育系本科学生拓展专业的一项教学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学、训练、竞赛、裁判的需要进行理论课的学习。 (2)先进性原则:在现定教材的基础上,不断补充游泳学科的较新的成果,具有先进性。 (3)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游泳教学、训练的发展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与进度,以多种方式:讲授、自学、讨论、观摩、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 2.应注意的问题: (1) 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2) 注重扩大知识面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 围绕教学中心的重点和难点安排有关的实践活动,注重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3.完成大纲的措施: (1)老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准备讲稿与教案,不断充实新内容。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课堂上严格要求与生活上的关心成为处理师生关系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除运用一些常规的体育教学方法外,结合游泳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注意陆上与水上教学的合理安排运用,在学生技术动作的纠正上,要做到准确、及时、有效。 (二)教学手段 合理运用浮板、背漂、挂图、多媒体资料等教学设施与手段来促使学生能尽可能快的掌握蛙泳技术与游泳技能。 (四)考核方式 (一)考核内容及比例组成 考核包括技术和技能二部分,这二个部分可按比例进行成绩的综合评定,若其中某一部分不及格,可以进行综合计算成绩。 成绩分类 技术综合 实践技能成绩 运动参与 总成绩 比例 40% 50 10% 100% (二)考核方法。 1、技术综合。25米蛙泳技评,学生用蛙泳连续游进25米,以技术的规范性和实效性作用考评的依据。 2、实践技能。分蛙泳100米速度达标与距离达标两种方式进行,学生可自选一种方式进行。两种达标方式中途不能停顿,以游进的速度或距离作为评分依据。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时数与比重 教学内容 时数 比重 基本游泳概述游泳技术原理 2 理论 游泳教学与竞赛、裁判法 2 4 6.25% 熟悉水性 2 1实践蛙泳,自由泳,仰泳 32 40 62.5% 部分 基本技术学习 出发与转身技术 2 实用游泳技术 4 救生蛙泳技术教学 4 技能 16 25% 仰泳,自由泳技术教学 4 游泳安全与卫生 救生员技能 6 其它 考核 2 2 3.125% 机动 2 2 3.125% 合计 64 100%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4 学时) 教学目的:向学生讲授游泳运动基础理论,在丰富学生的游泳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学习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游泳技术水平与教学能力,并具备一定游泳竞赛组织能力与裁判水平。 教学重点:游泳教学与竞赛裁判法 教学难点:游泳技术原理 讲授要点:竞技游泳的发展、游泳力学原理、合理游泳技术的原则、 游泳教学原则与注意事项、游泳竞赛裁判法 第二部分 实践部分( 40 学时) 1、熟悉水性。 (1)水中行走、漂浮练习 (2)水中呼吸练习 要求:掌握熟悉水性的方法,初学者尤其要加强熟悉水性的练习。 建议:对水中的呼吸动作要进行强化练习。 2、蛙泳。 (1)呼吸技术 (2)手臂技术 (3)腿部技术 (4)完整配合技术 要求:运用完整的蛙泳技术游进,强调蛙泳技术的规范性与实用性。 建议:重点掌握呼吸技术与呼吸的配合技术。 3、自由泳 (1)身体姿势 (2)腿部动作 (3)臂部动作 (4)完整配合技术 4、仰泳 (1)身体姿势 (2)腿部动作 (3)臂部动作 (4)完整配合技术 5、出发与转身技术。 (1)摆臂式出发技术 2)蛙泳平转身技术 ( 要求:初步的掌握蛙泳的出发与转身技术。 建议: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实用游泳技术。 (1)水中自救 (2)静水救生 要求:在初步的实用水中救护知识与能力。 建议: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第三部分 救生技能(16学时) 1、游泳运动卫生常识 2 、游泳安全常识和要求 3 、游泳救护 4、在特殊条件下需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 考核与机动(4学时)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游泳》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第一版 2.《游泳教学训练大纲》 国家体委 1996年修订版 3.《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教材 体育总局 2001年第一版 修订/制定人:李雷 审核人:张道荣 修订/制定日期: 2013年 11 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跆拳道》,必修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先修课程 武术 总 学 时 64 总 学 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目的:结合跆拳道运动的特点、比赛规律、教学训练过程中的实际,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体育人才。 要求:1、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跆拳道运动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2、初步掌握跆拳道运动的发展趋势。 3、较规范、熟练地掌握跆拳道的技、战术,具有一定的实战对抗能力。 4、掌握跆拳道教学与训练的一般规律与方法;具有组织基层跆拳道教学、训练、临场指导和裁判工作等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教学侧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了解跆拳道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要领等,学习掌握实战姿势、步法、进攻技术、防守技术、防守反击技术和实战等内容。教师要认真讲解动作技术的要领,正确示范,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力量和柔韧的锻炼。 2、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技、战术训练,组织实战教学和比赛,观看比赛录像,使学生了解跆拳道比赛的规则和特点。 3、根据跆拳道运动的特点,加强力量、速度、灵敏和柔韧性的训练,采用多样化和趣味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其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4、在进行对抗性练习时,教师要做好保护措施,防止受伤。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课实施途径:讲授课;引导课(教学提纲、讲授中点、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课(教师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课后准备,课堂上分析讨论);专题报告课(扩大知识面、扩 充新信息、新动向,由教师讲授)等。 2、实践课实施途径:技、战术教学课;技、战术训练课;教学训练示范课;身体训练课; 教学比赛课;观摩课等。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满分为100分。成绩考核由达标、平时成绩、技术评定三部分组成。 根据有关规定:缺课三分之一以上不得参加成绩考核。 2、 技评(占60%): (1)、技评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规范性程度。 (2)、内容: ? 基本技术:进攻技术、防守技术、防守反击技术和攻防技术组合等。 ? 太极品势:1-4章。 (3)、方法:抽签决定考试次序。 ? 技术:六人一组,行进间进行;学生两两一组,拿靶行进间练习。 ? 太极品势:四人一组抽签选定内容。 (4)、标准(满分为10分): ?动作技术正确,衔接自然,劲力充足,用力顺达,力点准确,眼明手快,躲避自然, 攻守时机准确,节奏分明,动作干净利落,等级分为9—10分。 ?动作技术较正确,出现轻微错误,衔接较自然,劲力顺达,眼明手快,躲避较自然, 攻守时机准确,节奏分明,等级分为8—9分。 ?动作技术一般,多次出现轻微错误,衔接一般,力点准确,手眼身法步配合较协调, 躲避较自然,攻守时机准确,有轻微遗忘的,等级分为7—8分。 ?动作技术较差,多次出现显著错误,衔接不自然,力点不准确,手眼身法步配合不协 调,躲避不自然,攻守时机不准确,精神萎靡,有多次遗忘的,等级分为6—7分。 ?缺少一种拳法或腿法在相应的等级分中再扣除0.2分。每遗忘一次在相应的等级分中 再扣除0.3分,重做一次在相应的等级分中再扣除0.5分。 3、 达标(占20%): 素质达标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勤练,通过一定要求的反复身体练习,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为技术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与标准: 第五学期 序项目 男生 女生 号 1 左右纵叉 膝关节挺直,裆高小于5两腿前后分开成直线,膝 厘米。 关节挺直,挺胸、立腰、 沉髋、挺膝。 2 横叉 膝关节挺直,裆高小于5两腿左右分开成一直线, 厘米。 膝关节挺直,腿内侧着 地。 3 30秒钟俯卧撑 45次 16次 4 30秒钟仰卧起坐 45次 30次 5 20秒钟双飞跳绳 50次 30次 3、平时成绩(占20%):作业、表现、出勤等 (1)作业完成情况:正确、按时、认真。 (2)考勤、平时表现:满勤、自觉性、积极性。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五学期) 分类 教学内容 学时 合计 1、跆拳道运动概述 2 理论部分 2、跆拳道教学与指导 2 6 3、跆拳道竞赛规则 2 1、实战姿势与步法 2 2、进攻技术(手法与腿法) 20 3、防守技术 6 技术部分 4、防守反击技术 6 54 5、攻防技术组合 10 6、实战练习 10 7、太极品势1-4章 考核 技术考查 4 4 合计 64 64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跆拳道运动概述 [教学目标]:跆拳道是一项对抗性的竞技竞赛项目,通过跆拳道训练可以提高人体的速度、 力量、灵巧、耐力等身体素质,还能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和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可以培养人的顽强、果断、坚毅的精神,锻炼人掘弃软弱积极向上的品质。 [教学重点]:概念、特点与作用;行为规范。 [教学难点]: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过程。 [教学内容]:1、跆拳道的起源与发展。 2、跆拳道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3、跆拳道的礼仪、礼节、服装与段位。 4、学习跆拳道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跆拳道教学与指导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跆拳道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方法运用、 以及跆拳道专项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教学重点]:跆拳道教学方法;跆拳道专项素质训练方法。 [教学难点]:跆拳道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内容]:1、跆拳道教学的基本原则。 2、跆拳道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3、跆拳道教学方法。 4、跆拳道专项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5、跆拳道专项素质训练方法。 第三章 跆拳道竞赛规则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跆拳道的比赛规则、裁判法,以及在跆拳道 比赛的组织工作中能学以至用。 [教学重点]:得分、判罚、评定胜负。 [教学难点]:执裁过程与程序。 [教学内容]:1、跆拳道竟赛规则。 2、跆拳道比赛裁判法。 第四章 跆拳道基本技术训练 [教学目标]:通过对跆拳道基本动作训练学习,提高学生对基本动作重要性的认识,懂得跆 拳道运动的基本礼仪,以及技术动作结构、要领、手段的掌握。 [教学重点]:跆拳道各种姿势、神态的要求。 [教学难点]:动作结构、要领,纠错方法与手段。 [教学内容]:1、坐姿、站姿、行礼。 2、基本技术动作:实战姿势、步法、进攻技术、防守技术。 3、品势太极1—4章。 第五章 综合技术训练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但要了解组合动作,还要掌握具体的每一个动作,并 且对技术动作要求连贯,衔接紧密;防守反击训练要求,转换迅速,防守与反 击连为一体 。 [教学重点]:动作的连贯性、完整性、衔接性。 [教学难点]:动作转换,防守与反击连的一体性。 [教学内容]:1、组合动作训练。 2、防守反击训练。 第六章 跆拳道战术训练 [教学目标]:在跆拳道战术的训练中,使学生基本掌握跆拳道的各种战术,及各种战术的灵 活运用,提高战术真实性和有效性。 [教学重点]:跆拳道技术假亦真、真亦假;模仿逼真,实战再现。 [教学难点]:条件的真实性。 [教学内容]:1、技术动作训练。 2、模拟实战训练。 3、条件实战训练。 第七章 跆拳道实战训练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跆拳道的各种技术、战术在实际的对炼、实 战中的灵活运用,以及训练学生在实战中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进攻的时机。 [教学难点]:衔接技术的协调性。 [教学内容]:1、一对一训练。 2、一对一实战。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刘卫军 跆拳道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 2、王智慧 现代跆拳道运动教学与训练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年7月。 3、岳维传 跟专家练跆拳道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黄 鹤 跆拳道品势初级教程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制定人:万 瑜 审核人: 制定日期: 2013 年 11 月 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专项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先修课程 武术、民族传统健身方法 总学时 192 总学分 6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1、目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是社会体育专业主项选修课程之一,是以武术攻防技击动作练习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为手段,以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知识、技能和民族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融健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体育实践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基础知识、(1 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法,较熟练地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内容。 (2)通过教学及其教法作业,使学生对本课程达到“掌握三基、三能、四会”的目的,了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教学与指导的主要内容和过程。 “三基”:系统地掌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能”:具有一定的分析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担任裁判工作能力。 “四会”:能做到会讲解;会示范;会组织训练与指导;会组织竞赛和场地管理。 (3)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指导武术类运动锻炼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教学与训练、社会指导,并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提高其防身自卫能力,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忠诚党的体育事业和武术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作风。把教书育人贯彻始终。 2、要求: (1)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应当以指导纲要为依据,明确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课程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指导思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结合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中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新时期武德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和勇于拼搏等优良品质和作风,强调礼仪规范,把教书育人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教学中要体现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内容选择与课时分配要保证重点,突出专业特点。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抓好基本动作技术的教学、抓好基本动作规格,注意突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并加强课外辅导,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方法。 (4)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内容选择与课时分配要保证重点,突出专业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勤学苦练的自觉性。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展开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5)要重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应通过教学和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6)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做好防范与保护措施。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教学内容以中学教材为重点,兼顾当前社会流行的民族传统健身项目,适当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学内容要突出武术运动的特点,既要考虑武术的健身性,又能体现武术攻防实用性。教学内容以武术套路(长拳、刀、剑、枪、棍、太极拳、太极剑)为主,兼有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教学内容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重点,丰富、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要突出民族特点,既要考虑民族传统体育的养生性,又能体现其实用性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各种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励学生创新精神;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由渐进到跃进、由浅入深、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由死到活、由部分到全体,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效果;运用积极性、自觉性原则,在教 学中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使之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武术动作一般都带有攻防特点,进行攻防动作教学时,要做好安全教育和武德教育;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牢固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根据体育项目的不同特点、要求,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运用巩固性原则,不是在巩固环节中才贯彻巩固性原则,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有意识的注意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主要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电化教学法、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教学法、口令与领做法、纠正错误法、训练法、实战教学法等。 学生练习形式:集体练习、分组练习和个人练习。 (四)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由平时成绩、素质达标和技术评定三部分组成,有一项不及格即为学期成绩不及格。根据有关规定:缺课三分之一以上不得参加成绩考核。 1、考核方式及标准: (1)平时成绩:根据随堂考查、能力、作业、出勤及课堂表现来评定。 (2)素质达标: 序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项目 号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1 腕(夹角) ,90度 =90度 =90度 ,90度 =90度 ,90度 2 握棍绕肩 比肩多两拳 多一拳 多一拳 同肩宽 多一拳 同肩宽 两手间距 3 横叉(裆高) ,10厘米 ,5厘米 ,5厘米 ,2厘米 ,5厘米 ,2厘米 4 纵叉(裆高) ,10厘米 ,5厘米 ,5厘米 ,2厘米 ,5厘米 ,2厘米 5 10秒控腿 高于腰部 高于腰部 高于胸部 高于胸部 高于胸部 高于胸部 (脚尖) 6 单腿蹲起 10次 6次 12次 8次 12次 8次 7 20秒 20 次 15次 30次 20次 30次 20次 仰卧起坐 8 立定跳远: 25厘米 10厘米 30厘米 15厘米 30厘米 15厘米 远度-身高 9 俯卧撑 30次 10次 40次 15次 40次 15次 10 20秒 20次 15次 25次 20次 25次 20次 双飞跳绳 (3)技术考核:长拳类技术:采用个人比赛形式与标准。 太极类和健身气功:采用4人一组的比赛形式与标准。 (4)考核标准(满分为10分): ?动作技术正确,衔接自然,用力顺达,力点准确,节奏分明,动作干净利落,等级分为9—10分。 ?动作技术较正确,出现轻微错误,衔接较自然,劲力顺达,节奏分明,等级分为8—9分。 ?动作技术一般,多次出现轻微错误,衔接一般,力点准确,手眼身法步配合较协调,有轻微遗忘的,等级分为7—8分。 ?动作技术较差,多次出现显著错误,衔接不自然,力点不准确,手眼身法步配合不协调,精神萎靡,有多次遗忘的,等级分为6—7分。 ?缺少一个动作在相应的等级分中再扣除0.2分。每遗忘一次在相应的等级分中再扣除0.3分,重做一次在相应的等级分中再扣除0.5分。 、考查内容及比例: 2 第4学期:平时成绩(占20%):随堂考查;课堂提问;能力;作业。 达标成绩(占20%):每项10分,共100分。 技评成绩(占60%):三段长拳、三段刀剑任选一项、易筋经。 第5学期:平时成绩(占20%):随堂考查;课堂提问;能力;作业。 达标成绩(占20%):每项10分,共100分。 技评成绩(占60%):五段长拳、三段棍术、五禽戏 第6学期:平时成绩(占20%):随堂考查;课堂提问;能力;作业。 达标成绩(占20%):每项10分,共100分。 技评成绩(占60%):32式太极剑、42式太极拳、六字诀。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部分 教学内容 学 学 期 合 时 四 五 六 计 (4*16) (4*16) (4*16 ) 1、《武术段位制理论》 2 ? 理 2、《武术套路技术训练与指导》 4 ? ? 3、《武术基本技术分析》 6 ? ? ? 论 4、《健身气功基本知识》 2 ? 30 5、《健身气功教学与管理》 4 ? ? 部 6、《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 4 ? ? 7、《健身气功的竞赛组织与评判》 4 ? ? 分 8、《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 4 ? ? 1、武术基本功与基本动作 ? ? ? 2、三段长拳 12 ? 3、五段长拳 18 ? 技 4、三段刀术 12 ? 5、三段剑术 12 ? 术 6、三段棍术 12 ? 144 7、40式杨氏太极拳 18 ? 部 8、32式太极剑 18 ? 9、健身气功—易筋经 12 ? 分 10、健身气功—五禽戏 18 ? 11、健身气功—六字诀 12 ? 考核 技术考查 18 6 6 6 18 合计 192 64 64 64 192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武术段位制理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武术入段须知、条件和程序,明确入段后的职责和对违纪、违法行 为的处罚,正确掌握武术段位人员的组织管理。 [教学重点]:入段条件、程序和入段后的职责、对违纪违法行为的处罚。 [教学难点]:武术段位人员的组织管理。 [教学内容]:1、入段须知、入段条件、入段程序。 2、入段后的职责和对违纪、违法行为的处罚。 3、武术段位人员的组织管理。 第二章 武术套路技术训练与指导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选材标准,明确训练的原则、内容和注意事项, 掌握套路训练的方法,合理安排训练中运动负荷,制定一份较完整的武术 训 练计划。 [教学重点]:身体训练;技术训练。 [教学难点]:训练计划的制定 [教学内容]:1、套路运动员的选材。 2、套路训练的原则、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3、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 4、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安排。 5、训练计划的制定。 6、训练课的组织与指导。 第三章 武术基本技术分析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长拳、太极拳、刀术、剑术、棍术的技术原理、基本技法,及其对 人体各部位的要求与练法,以提高学生的武术专项身体素质和套路技术水平。 [教学重点]:武术基本技术特点。 [教学难点]:武术基本技术要求。 [教学内容]:1、长拳、太极拳的技术特点与要求。 2、刀术、剑术、棍术的技术特点与要求。 第四章 健身气功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健身气功概念,明确健身气功的健身特点和时代价值,正确掌握健 身气功的练功要素和锻炼要领,能运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分析练功反应和预 防偏差。 [教学重点]:健身气功概述、练功要素与锻炼要领。 [教学难点]:健身气功的生理学心理学基础。 [教学内容]:1、健身气功概述; 2、健身气功的练功要素; 3、健身气功的锻炼要领; 4、健身气功的生理学心理学分析; 5、练功反应和偏差预防。 第五章 健身气功教学与管理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健身气功的教学特点和管理体系,明确健身气功的教学阶段和管理 主要内容,正确掌握健身气功的教学方法和管理办法。深刻理解健身气功管理 的基本要求和健身气功项目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暂行办法。 [教学重点]:健身气功的教学特点、教学阶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难点]:健身气功管理体系、管理基本要求、管理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1、健身气功的教学特点; 2、健身气功的教学阶段; 3、健身气功的教学方法; 4、健身气功管理体系; 5、健身气功管理基本要求; 6、健身气功管理主要内容; 7、健身气功管理干部能力。 附件一 健身气功管理办法; 附件二 健身气功项目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暂行办法 附件三 健身气功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大纲 第六章 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过程,明确武术套路竞赛的编排记录工作,正 确掌握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和评分方法,能胜任基层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和裁判 工作。 [教学重点]: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教学难点]:武术套路竞赛的裁判评分。 [教学内容]:1、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工作。 2、武术套路竞赛的编排记录工作。 3、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简介。 4、武术套路竞赛的裁判评分。 5、基层武术套路竞赛的组织。 第七章 健身气功的竞赛组织与评判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健身气功竞赛的组织过程,明确健身气功竞赛的编排记录工作,正 确掌握健身气功竞赛规则和评分方法,能胜任基层健身气功竞赛的组织和裁判 工作。 [教学重点]:健身气功竞赛的组织工作。 [教学难点]:健身气功竞赛的裁判方法。 [教学内容]:1、健身气功竞赛的组织工作; 2、健身气功竞赛的编排记录工作; 3、健身气功竞赛通则与评分; 4、健身气功竞赛的裁判方法; 5、健身气功竞赛图表。 第八章 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 [教学目标]:系统学习和掌握武术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原理)、症状、处理、回复训练以 及预防方法。 [教学重点]: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 [教学难点]:常见运动损伤的治疗 [教学内容]:1、武术套路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 2、健身气功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 第九章 武术基本功与基本动作 [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武术基本功与基本动作的要领和练习方法,发展武术专项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教学重点]:技术动作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武术各种跳跃、平衡类动作。 [教学内容]:手、臂、肩、腰、腿功、及步法、各种跳跃、平衡类等单个动作、组合动作和 武术操。 第十章 武术套路技术 [教学目标]:了解长拳、太极拳、太极剑、刀术、剑术、棍术等器械套路的结构、布局、技 术风格与特点,掌握各种套路技术的演练技巧、运动方法以及攻防含义,达到 会做、会讲、会教的要求。 [教学重点]:长拳、太极拳和器械的基本技术。 [教学难点]:手、眼、身、步法(器械)的配合。 [教学内容]:三段长拳、五段长拳、32式太极剑、40式杨氏太极拳、 三段刀术、三段剑术、 三段棍术。 第十一章 健身气功技术 [教学目标]:了解健身气功—易筋经、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六字诀等套路的结构、 布局、技术风格与特点,掌握各种套路技术的演练技巧、运动方法,达到会做、 会讲、会教的要求。 [教学重点]:健身气功的基本技术。 [教学难点]:手、眼、身、步法与音乐的配合。 [教学内容]:健身气功—易筋经、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六字诀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万瑜,武术教程(高等学校教材),哈尔滨,黑龙江人们出版社,2009年。 2、邱丕相等,中国武术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 3、尹海立,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4、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 修订/制定人:万瑜 审核人: 修订/制定日期: 2014年2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羽毛球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先修课程 羽毛球 总学时 192 总学分 6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1、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羽毛球发展的现状,领悟羽毛球运动的特点,掌握羽毛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熟悉羽毛球竞赛组织与裁判法。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有关羽毛球运动的健身咨询、技术指导、业余训练、竞赛组织等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体育活动的应用型人才。 2、要求: (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羽毛球教学训练的实用性与应用性。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教学时,尽可能借助现代羽毛球教学训练中的一些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旨在拓开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上。 (3)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体现时代特点,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教材的先进性;注重采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4)课堂教学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精讲多练,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5)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羽毛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 (1)注重羽毛球运动文化的传播,突出羽毛球运动价值的宣讲,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偏重羽毛球运动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战术等内容,使学生做到会讲、会做、会教,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活动中羽毛球相关的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等能力。 (3)重视羽毛球运动训练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从事青少年业余羽毛球训练工作的能力。 (4)加大羽毛球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和裁判内容的选取,促进学生掌握基层羽毛球竞赛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2、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兼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系统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在实践中理解、在实践中运用,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3)体现时代特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 在基础理论部分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讨论、答疑、作业等方法进行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基本技战术教学中,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借助录像、视频等技术,采用直观法教学。在形成正确的基本技能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羽毛球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的教学中,采用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考核方式 第四学期 1、考核内容及比例 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和平时成绩分别占20%、60%和20%。 2、考核方法及要求 (1)理论知识考核 采用作业形式,内容包括羽毛球常用术语;基本技术分析、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主要技术在战术中的作用以及规则裁判法。 评分标准:19,20分为优秀,16,18分为良好,13,15分为一般,11,12分为及格,10分以下为不及格。 (2)技术水平考核 考正手发高远球、击高远球和吊球上网搓球三项技术,各占20分。 考核方法: 正手发高远球:学生站在左右发球区各发5个球,共10球。 正手击高远球:学生站在场地中心位置开始,接教师发高远球学生在后场正手击直线高远球,共10球。 吊球上网搓球:学生站在场地中心位置开始,接教师发高远球吊球后上网搓球,吊直线正手搓5个,吊斜线反手搓5个,共10球。 评分标准: 发高远球 技评:握拍正确2分,动作规范完整4分,球飞行路线4分。 达标:落进双打后发球线、底线间的发接发球区,每个得1分。 击高远球 技评:握拍正确2分,动作规范完整4分,球飞行路线4分。 达标:落在双打后发球线(女生向前50cm)与底线之间,每个1分。 吊上网搓 技评:动作规范完整、步法正确连续5分,球飞行路线5分。 达标:落在发球前限制线与球网之间并低于球网50cm,每个1分。 (3)平时成绩考核 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等情况评定成绩。 评分标准:19,20分为优秀,16,18分为良好,13,15分为一般,11,12分为及格,10分以下为不及格。 第五学期 1、考核内容及比例 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和平时成绩分别占20%、60%和20%。 2、考核方法及要求 (1)理论知识考核 采用作业形式,内容包括基本技术教学训练的依据、原则和方法;主要技术在战术中的作用;羽毛球战术意识培养、战术教学与训练以及规则裁判法。 评分标准:19,20分为优秀,16,18分为良好,13,15分为一般,11,12分为及格,10分以下为不及格。 (2)技术水平考核 考正手发平快球、正手杀直线球和吊球上网挑球三项技术,各占20分。 考核方法: 正手发平快球:学生站在左右发球区各发5个球,共10球。 正手杀直线球:学生站在场地中心位置开始,接教师发高远球学生在后场正手杀直线球,共10球。 吊球上网挑球:学生站在场地中心位置开始,接教师发高远球吊球后上网挑球,吊直线正手挑5个,吊斜线反手挑5个,共10球。 评分标准: 正手发平快球 技评:握拍正确2分,动作规范完整4分,球飞行路线4分。 达标:落进双打后发球线、底线间的发接发球区,每个得1分。 正手杀直线球 技评:握拍正确2分,动作规范完整4分,球飞行路线4分。 达标:落在中后场,每个1分。 吊球上网挑球 技评:动作规范完整、步法正确连续5分,球飞行路线5分。 达标:落在双打后发球线(女生向前50cm)与底线之间,每个1分。 (3)平时成绩考核 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等情况评定成绩。 20分为优秀,16,18分为良好,13,15分为一般,11,12分为及格,评分标准:19, 10分以下为不及格。 第六学期 1、考核内容及比例 理论考试、技战术水平和平时成绩分别占20%、60%和20%。 2、考核方法及要求 (1)理论知识考核 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内容包括羽毛球概述;基本技术分析、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主要技术在战术中的作用;基本技术教学训练的依据、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则裁判法;小型比赛的竞赛规程制定、比赛编排。 评分标准:19,20分为优秀,16,18分为良好,13,15分为一般,11,12分为及格,10分以下为不及格。 (2)技战术水平考核 考反手发网前球、反手吊球和教学比赛三项,各占20分。 考核方法: 反手发网前球:学生站在左右发球区各发5个球。 反手吊直线球:学生站在场地中心位置开始,接教师发高远球学生在后场用反手吊直线 球,共10球。 单打教学比赛:班内分组进行单打教学比赛,采用正式比赛规则。 评分标准: 反手发网前球 技评:握拍正确2分,动作规范完整4分,球飞行路线4分。 达标:右发球区发1号区,左发球区发3号区,每个得1分。 反手吊直线球 技评:握拍正确2分,动作规范完整4分,球飞行路线4分。 达标:落在发球前限制线与球网之间并低于球网50cm,每个1分。 单打教学比赛 技评:技术全面5分,运用合理5分。 能力:战术运用得当5分,顽强拼搏5分。 (3)平时成绩考核 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等情况评定成绩。 评分标准:19,20分为优秀,16,18分为良好,13,15分为一般,11,12分为及格,10分以下为不及格。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192学时,安排在第4、5、6学期进行。每学期16周、每周4学时,共64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 类别 教学内容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羽毛球运动的起源、发展概况及趋势 2 羽毛球击球技术基本理论 4 4 羽毛球主要基本技术在战术中的作用 4 4 羽毛球运动操作预防与现场临时急救 2 2 理论 基本技术教学训练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4 4 羽毛球战术意识培养、战术教学与训练 4 羽毛球裁判法、竞赛组织与管理 4 4 4 羽毛球主要基本技术 20 10 羽毛球组合技术、球路练习 4 8 8 羽毛球单打战术的运用与变化 4 4 4 实践 羽毛球双打战术的运用与变化 4 4 羽毛球混双战术的运用与变化 4 羽毛球打法类型的培养与训练 4 6 6 羽毛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4 4 4 教学比赛 4 4 8 裁判实习 4 4 8 4 4 4 考核 合计 64 64 64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羽毛球运动发展史、发展趋势以及羽毛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中国羽毛球运动发展概况、羽毛球运动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羽毛球运动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1、世界羽毛球运动发展概况 2、中国羽毛球运动发展概况 3、羽毛球运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目的 4、羽毛球运动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第二章 羽毛球运动击球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羽毛球常用技、战术术语;掌握击球技术、击球质量的要素,明确 击球技术动作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影响击球质量的基本因素、击球技术动作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击球技术动作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技、战术术语 [ 2、击球技术要素 3、影响击球质量的基本因素 4、击球技术动作基本结构 第三章 单打的基本技术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羽毛球技术的概念和技术分类、理解各项技术的特点和作用、掌握 羽毛球技术主要教材的理论分析。 [教学重点]:握拍方法、站位准备姿势分析、前场击球技术分析、后场击球技术分析。 [教学难点]:后场反手击球技术分析 [教学内容]:1、羽毛球运动的准备、发球与接发球技术 2、前场击球技术 3、中场击球技术 4、后场击球技术 第四章 双打的基本技术 [教学目标]:学习理解双打的基本技术理论、基本掌握双打的基本技术方法和特点。 [教学重点]:双打的发球与接发球、双打击球的技术分析。 [教学难点]:双打击球的技术分析与特点。 [教学内容]:1、双打的握拍与站位 2、双打的发球与接发球 3、双打的击球技术分析与特点 第五章 基本战术理论与实践 [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掌握羽毛球战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正确理解羽毛球战术的理 论分析及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基本技术的战术意识及运用分析、单双打的基本战术 [教学难点]:基本技术的战术运用 [教学内容]:1、基本技术的战术意识及运用分析 2、单打的基本战术分析 3、双打的基本战术分析 4、比赛战术准备的内容与方法分析 第六章 技、战术教学训练内容与方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各项技术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方法、了解各项技术学习中的错误及原 因,具备一定的理论分析及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技战术教学训练的内容与方法、综合球路的练习方法 [教学难点]:击球技术诊断 [教学内容]:1、技战术教学训练的注意事项 2、技战术教学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3、击球技术诊断 第七章 羽毛球竞赛与裁判方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羽毛球竞赛组织者的工作内容、理解并掌握羽毛球竞赛编排的基本 知识与基本方法、明确规则和裁判员的作用、熟悉裁判员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 法。 [教学重点]:裁判员的工作职责与裁判方法、羽毛球竞赛的组织与方法。 [教学难点]:羽毛球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教学内容]:1、羽毛球竞赛规则 2、裁判员的工作职责与裁判方法 3、竞赛的组织与竞赛的方法 4、竞赛场地和器材设备的要求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肖 杰 《羽毛球运动理论与实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年 2、陆 淳 《羽毛球技术训练与技术运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年 3、张瑞林 《高等学校教材-羽毛球运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彭美丽 《跟专家练习羽毛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中国羽毛球协会 《羽毛球竞赛规则2012》,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年 修订/制 定 人:赵继明 审核人: 修订/制定日期:2014年2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跆拳道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先修课程 跆拳道 总学时 192 总学分 6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目的:跆拳道,跆(TAE),意为以脚踢、摔撞;拳(KWON),以拳头打击; 道(DO),是一种艺术方法。跆拳道是一种利用拳和脚的艺术方法。它是以脚法为主的功夫,其脚法占70%。跆拳道的套路共有24套;另外还有兵器、擒拿、摔锁、对拆自卫术及10余种基本功夫等。 跆拳道是经过东亚文化发展的一项朝鲜武术,以东方心灵为土壤,承继长久传统, 以"始于礼,终于礼"的武道精神为基础。 (1)通过跆拳道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忠诚党的体育、教育事业,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备从事跆拳道指导、教学、训练、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 (2)通过跆拳道教学与训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专业理论、技术、技能,能进行理论讲解,能胜任社会指导的教学训练工作,能组织竞赛,并能担任裁判工作。 (3)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健身运动项目的技术及练习方法,熟悉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社会跆拳道的理论前沿和社会需求 要求: 1、以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几个主要目标为宗旨,以跆拳道运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跆拳道运动,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和加深学生对跆拳道运动的喜爱。 2、通过教学,在攻防技艺的掌握中,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陶冶情操、提高自我修养和防卫能力。 3、了解和掌握朝鲜民族跆拳道精神的实质,培养学生坚韧勇敢、公正守法、集体主义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等品质。 4、使学生基本掌握韩国跆拳道(传统与竞技)的基本技术、太极品势套路及攻防技术结合的一些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跆拳道运动的特点和基本训练方法。 5、通过跆拳道的理论和技术实践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跆拳道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跆拳道的基本技术、技能,全面提高其身体素质。 6、注重品德修养,把“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7、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跆拳道专业会讲解、会示范、会教学、会训练、会组织比赛。具有面向社会大众的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教学内容根据社会指导,面向大众的需要,以大众跆拳道为重点教材,并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内容要突出跆拳道运动的特点,既要考虑健身性,又能体现武术攻防实用性,2 同时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水平和内容。 3、教学内容以单个技术、套路(太极1—8章)为主,竞技跆拳道为辅。 4、教学内容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各种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课型主要有:理论课,辅之其他电化教学、电视录像、观摩比赛等形式。通过以上形式,深化理论,强化技术、战术的规范性、实用性,从而达到整体能力的提高。 2、 理论课实施途径:讲授课;引导课(教学提纲、讲授中点、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课(教师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课后准备,课堂上分析讨论);提问课;专题报告课(扩大知识面、扩充新信息、新动向,由教师讲授);作业课等。 2、实践课实施途径:技、战术教学课;技、战术复习课;训练课;教学训练示范课;身体训练课;教学比赛课;教学实习课、裁判实习课、观摩课等。 (四)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由达标、平时成绩和技术评定三部分组成。在达标的基础上方能进行技术评定。达标共有三项内容,有一项不达标即为不达标;根据有关规定:缺课三分之一以上不得参加成绩考核。 1、考核方式及标准: (1)平时成绩:根据随堂考查、能力、作业、出勤及课堂表现来评定。 (2)素质达标: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项目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横叉(裆高) 小于10厘米 小于5厘小于5厘小于2厘小于5厘小于2厘 米 米 米 米 米 纵叉(裆高) 小于10厘米 小于5厘小于5厘小于2厘小于5厘小于2厘 米 米 米 米 米 1分钟 40 次 30次 45次 40次 45次 40次 仰卧起坐 俯卧撑 30次 10次 40次 15次 40次 15次 20秒 20次 15次 25次 20次 25次 20次 双飞跳绳 (3)技术考核:基本技术:采用个人行进间(10人一组)形式。 技术(套路):采用个人比赛形式与标准。 技术(实战):采用个人行进间(10人一组)形式和比赛形式。 、考查内容及比例: 2 第4学期:技评成绩(占80%):基本技术;太极一章;太极二章;太极三章。 平时成绩(占20%):随堂考查;课堂提问;能力;作业。 第5学期:技评成绩(占80%):基本技术;太极四章;太极五章;太极六章。 平时成绩(占20%):随堂考查;课堂提问;能力;作业。 第6学期:技评成绩(占80%):基本技术;太极七章;太极八章;实战 平时成绩(占20%):随堂考查;课堂提问;能力;作业。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部分 教学内容? 学 学 期 合 时 计 四 五 六 (4*16) (4*16) (4*16 ) 1. 跆拳道概述 2 ? 2. 跆拳道对提高体心素质的2 ? 作用与培养 3. 教学方法与技巧 2*3 ? ? ? 理 4. 我国跆拳道发展历程及现2 ? 状 论 5. 跆拳道技术应用原理与技4 ? 30 巧 部 6. 肌肉和关节损伤的处理 2 ? ? 7. 跆拳道竞赛规程 4 ? 分 8. 跆拳道健身计划 2 ? 9. 跆拳道代表队的组建及道2 ? 馆人员培训 10. 跆拳道运动负荷的控制 4 ? 1. 实战姿势与移动、手法、腿28 ? 法(一) 2. 实战姿势与移动、手法、腿18 ? 法(二) 技3. 实战姿势与移动、手法、腿16 ? 法(三) 术4. 太极一、二、三章 10 ? 162 5. 太极四、五、六章 10 ? 部6. 太极七、八章 8 ? 7. 击破技术 6 ? 分8. 教学方法实践 8*3 ? ? ? 9. 实战技巧 14*2 ? ? 10. 裁判手势及用语 8 ? 11. 对练与击破技术 6 ? 合计 192 64 64 64 192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跆拳道概述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跆拳道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价值,了解跆拳道的段位制,以 及职责和义务。 [教学重点]:跆拳道的基本概念。入段条件、程序和入段后的职责、对违纪违法行为 的处罚。 [教学难点]:跆拳道段位制。 [教学内容]: 1. 跆拳道运动的概念与分类 2. 跆拳道运动的特点与价值 3. 跆拳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4. 跆拳道内容与分类 5. 段位制相关知识 第二章、跆拳道指导员的职业素质与沟通技巧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跆拳道的基本礼仪。 [教学重点]:跆拳道的礼仪 [教学难点]:文明语言和独特的礼仪。 [教学内容]: 1. 文明用语 2. 接待礼仪 3. 交流与沟通 第三章、 跆拳道对提高体心素质的作用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跆拳道的练习队身体、心理、意志品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对力量,柔韧,耐力和自信心的锻炼。 [教学难点]:跆拳道的练习对道德,心理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提高力量素质 2. 提高耐力素质的作用 3. 提高柔韧素质 4. 勇敢精神 5. 自信心 6. 意志 7. 礼仪习惯、道德修养 8. 跆拳道对练习者心理的影响 第四章、 教学方法与技巧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跆拳道教学、指导和训练中的各种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重点]:示范和讲解,以及腿法的辅助练习 [教学难点]:需要注意的方法和手段太多,应根据个人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的纠错 和辅助练习 [教学内容]: 1. 示范 2. 讲解 3. 领做 4. 纠错法 5. 腿法辅助练习法 6. 脚靶拿法 7. 沟通与激励 8. 趣味性教学 9. 观摩 10. 纠错 第五章、我国跆拳道发展历程及现状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跆拳道的发展历程和现在跆拳道在我国的现状。 [教学重点]:现阶段跆拳道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教学难点]:如何承上启下,让学生们了解跆拳道在社会体育专业的情况以及大众体 育中跆拳道的内容、水平。 [教学内容]: 1. 我国开展跆拳道运动历程 2. 本地区开展跆拳道运动的历程 第六章、跆拳道技术应用原理与技巧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跆拳道的基本技术的具体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基本腿法手法的技术分析以及应用的技巧和训练 [教学难点]:基本技术的应用原理 [教学内容]: 1. 时机 2. 距离 3. 判断与预测 第七章、跆拳道战术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跆拳道技击的基本战术方法和原理。 [教学重点]:各种战术的应用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实战的过程中如何根据场上的局势和队员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战术。 [教学内容]: 1. 进攻战术 2. 反击战术 3. 体力战术 4. 克制战术 5. 心理战术 6. 比分战术 7. 边角战术 第九章、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 [教学目标]:系统学习和掌握跆拳道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原理)、症状、处理、 回复训练以及预防方法。 [教学重点]: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 [教学难点]:常见运动损伤的治疗 [教学内容]: 1. 套路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 2. 对抗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 第十章、跆拳道竞赛的组织与裁判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跆拳道品势竞赛的组织过程,明确品势竞赛的编排记录工作, 正确掌握品势竞赛规则和评分方法,能胜任基层品势套路竞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 [教学重点]:跆拳道品势竞赛规则。 [教学难点]:跆拳道品势竞赛的裁判评分。 [教学内容]: 1. 跆拳道品势竞赛的组织工作。 2. 跆拳道品势竞赛的编排记录工作。 3. 跆拳道品势竞赛规则简介。 4. 跆拳道品势竞赛的裁判评分。 5. 比赛的相关准备 6. 跆拳道服装相关知识 7. 跆拳道训练器材常识和使用 第十一章、跆拳道健身计划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跆拳道运动队身体和心理的影响,从而能根据不同的练习手 段和方法达到健身的要求。 [教学重点]:制定健身计划的量和强度以及频率。 [教学难点]:不同周期的训练计划的区别。 [教学内容]: 1. 长期计划 2. 短期计划 3. 不同年龄人群的健身计划 第十二章、跆拳道运动的准备姿势和步法 [教学目标]:准备姿势和步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教学重点]:不同的战术使用不同的准备姿势和步法。 [教学难点]:各种准备姿势和步法。 [教学内容]: 格斗式 马步站桩式 前进步 后退步 左右移动步等各种步法 第十三章、跆拳道运动的基本技术 [教学目标]:了解各种拳法和腿法技术 [教学重点]:各种腿法技术、拳击打技术的用法。 [教学难点]:技术的使用方法和训练手段。 [教学内容]: 格档、直拳 刀手等 前踢、横踢、下劈、旋风踢、侧踢、后踢、后旋踢、双飞等。 第十四章、太极品势套路 [教学目标]:了解跆拳道品势的目的,作用,和技术方法,基本了解24个品势。 [教学重点]:跆拳道品势太极1—8章 [教学难点]:如火热能够把实战技术和品势技术结合起来了解跆拳道的含义 [教学内容]: 跆拳道品势太极1—8章 第十五章、跆拳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 [教学目标]:了解跆拳道运动需要的身体素质,以及跆拳道运动能够对哪些身体素质 造成影响。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重点]:不同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教学难点]:身体素质训练的实施和量与强度的调节。 [教学内容]: 1. 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 2. 柔韧训练方法与手段 3. 灵敏训练方法与手段 4. 耐力训练方法与手段 5. 协调训练方法与手段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跆拳道竞赛规则》.北京:中国跆拳道协会,2006年 2、《跆拳道》.刘卫军.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 3、《现代跆拳道运动教学与训练》.王智慧.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年7月。 4、《跟专家练跆拳道》.岳维传.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年。 5、《跆拳道品势初级教程》.黄鹤.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修订/制定人:陈勇 审核人: 修订/制定日期: 2014年2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体育舞蹈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 先修课程 体育舞蹈 总学时 192 总学分 6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舞蹈的发展概况,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技术 和基本套路以及表演组合,了解相关比赛知识,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舞蹈示 范能力和教学能力,并为学生日后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社交、娱乐奠定基础。 2.具体目标:(1)进行全面的体育舞蹈锻炼,使得身体既健又美。 (2)掌握体育舞蹈训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 (3)进行美育教育、陶冶情操、发展良好个性与品质。 3.基本要求:(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体育舞蹈的技术。 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 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示范讲解同步进行,生动形象的阐明基本技术原理,旨在培 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思维与模仿学习相结合,探求动作原理。 (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4)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 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人类社会有很多种进行人际交往、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体育舞蹈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一种动态性的非语言文字的人体文化,通过男女双人舞蹈动作配合的方式达到休闲娱乐、陶冶情操、交流感情及增进友谊的目的。本课程的开设正是满足了广大青年学生的需要。该大纲是在已往大纲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成。 (三)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纠错法、带领法。 (四)考核方式 1.考核办法: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评定成绩。 2.考核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分别进行技术考核、平时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考核。 技术考核:体育舞蹈课程所学舞步组合内容分组进行考试,现场评分,占总成绩的 80%。 平时成绩:平时学习态度完成情况及出勤率,占总成绩的20%。 3(评定标准: 评 分 标 准 分 数 舞步组合熟练准确性 协调性 表现力 节奏感 评分依据 性 90分以舞步动作舞步准确 协调优美 表现力强 节奏感强 上 完成轻松熟练 自然 89,80舞步动作舞步具备准确 较协调优有较好表较强 分 完成较自熟练美 现力 然 较好 79,70舞步完成熟练有明显错不够协调 一般 不明显失 分 有明显错性一误 去节奏 误 般 69,60舞步完成不熟严重错误 协调性较表现力差 明显失去 分 有严重错练 差 节奏 误 60分以舞步不能不熟身体姿态不协调 无表现力 大部分失 下 完成 练 严重错误 去节奏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部分 教学内容 学 学 期 合 时 计 三 四 五 1、体育舞蹈概论 4 ? 理 2、体育舞蹈的常用名词及术语 4 ? 3、体育舞蹈的竞赛的组织、裁判与 论 积分方法 8 ? ? 26 4、体育舞蹈赛事的欣赏 部 10 ? ? ? 分 1、恰恰、伦巴基本步 24 ? ? 2、牛仔、斗牛基本步 14 ? ? 技 3、桑巴基本步 16 ? ? 4、华尔兹、探戈基本步 16 ? 术 5、恰恰、伦巴铜、银、金牌套路 16 ? ? 158 6、牛仔银、金牌套路 16 ? ? 部 7、桑巴、斗牛金牌套路 16 ? ? 8、华尔兹、探戈铜、银牌套路 20 ? 分 9、花样比赛套路 20 ? ? 考核 技术考查 8 2 2 4 8 合计 192 192 二、大 纲 内 容 (一)理论部分 第一章 体育舞蹈概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舞蹈的起源及发展,尤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体育舞蹈显著的特点及其风格的掌握。 【重点难点】 体育舞蹈的起源和特点,体育舞蹈音乐节奏的识别,不同舞蹈的特征与风格的理解。 第一节 体育舞蹈发展概况 一、国际发展概况 二、国内发展概况 第二节 体育舞蹈特点和分类 一、体育舞蹈特点 二、体育舞蹈的项目分类和内容特点 第二章 体育舞蹈的常用名词及术语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悉各个常用名词和术语,以便更清晰地熟记舞蹈动作的套路,掌握舞蹈的技术,规范舞蹈动作。 【重点难点】 熟悉动作名词以便更好的掌握动作技术,动作名词和术语的英文诠释与表达。 第一节 体育舞蹈术语的概念及发展简况 一、概念 二、发展简况 第二节 体育舞蹈基本名词与动作术语 一、 基本名词 二、技术动作术语 第三节 国际体育舞蹈常用名词、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一、舞种及主要国际舞蹈组织 二、一般术语 三、舞蹈动作术语 第三章 体育舞蹈竞赛的组织、裁判与计分方法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基层单位的竞赛组织、裁判与计分方法。 【重点难点】 拟写小型体育舞蹈竞赛规程,评判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对评判要素的把握与判断,快捷的记分与名次判定。 第一节 体育舞蹈竞赛的特点 一、竞赛特点 二、比赛种类 三、组别、舞系、舞种 第二节 体育舞蹈的竞赛组织 一、 制定竞赛规程 二、组织机构与任务 三、编排记录 四、场地、灯光、音响 第三节 裁判工作 一、 规则和裁判 二、评判 第四节 计分 一、计分程序 二、计分规则 三、日式记分法 (二)实践部分(技术教学环节) 1、目的要求 掌握恰恰、伦巴、牛仔、桑巴、斗牛舞以及华尔兹、探戈舞的基本动作及相应的铜、银、金牌指定动作,在指定动作成熟的前提下进行花样比赛套路的艺术表现,达到规范、准确、熟练的程度。能够把所学动作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有效的艺术展示。 2、主要内容 舞蹈的基本形态练习,恰恰、伦巴、牛仔、桑巴、斗牛、华尔兹、探戈舞基本舞步和铜、银、金牌套路及花样套路。 3、建议完成形式及时间 学期初教师讲解领带和学生模仿练习相结合,学期中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加以理论指导,学期末学生自主练习。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张清澍:《体育舞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教学参考书目】 1、姜桂萍:《舞蹈 体育舞蹈 艺术体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国家体育总局举办历届学习班内部技术材料 修订/制定人: 李晗 审核人: 修订/制定日期: 2013年 11 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网球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课程 网球 总学时 192 总学分 6 (一)课程性质 网球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属于社会体育专业技术教学及能力培养的基本课程,该课程主要是技术实践部分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包含部分理论学习,教育实践,教学训练,是一门以运动实践体验为主的实践类课程。 (二)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教学大纲紧紧围绕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校体育规律,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指导、教学、教练及其他体育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网球教学的特点,突出“健康第一、娱乐、健身、健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能胜任学校网球教学、竞赛、组织、培训和开展体育活动工作。 其具体任务是: 1 、通过学习网球运动课程,使学生了解网球运动的文化历史传承,掌握网球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技能,并初步掌握网球教学方法和网球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特定规律。 2 、通过网球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各项技术、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健身方法,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具备组织基层网球运动会、设计网球场地以及从事网球竞赛裁判、教练员工作的能力。 (三)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网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 根据体育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现阶段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和全民健身的需求,在网球运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偏重以下方面。 (1)注重网球运动文化的传播,突出其健身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娱乐体验。 (2)突出“健康第一、健身、健心”的教学理念,以加强全民健身教育,提高学生自身锻炼的能力为出发点,依据人体运动规律,选择与网球运动相关联的锻炼身体方法、手段、技能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3)为适应各级学校、社会团体的网球运动教学、课后辅导、培训,选择部分网球运动基础理论为本课程主要理论教学内容。 强化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特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正确理解运动技术教学与人体基本运动能力的关系,突出“健康第一、健身、健心”的教学理念传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网球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运动技术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必须从网球基本技术、运动技能、基本练习方法入手,切实能够发展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全面掌握网球技术、技能。突出“健康第一、健身、健心”的指导思想,强调体育课程对全面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的功能和作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网球学习、练习方法的学习途径和渠道,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能力,提供平台和空间。与中、小学和社会网球体育教学、训练、培训实际联系相结合,以符合专业特征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强化在实践中理解、在实践中应用。 随着课程结构的改革,教学时数大幅减少。这种设计的思想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体验、练习、思考,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注重在实践中的运用。通过运动基础能力的练习,了解网球健身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理解运动技术原理;通过运动技术实践,实地了解规则和裁判方法; (3)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在参加各类、各级网球运动会的裁判、辅导工作中得以运用,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工作、执行、胜任能力。 (四)教学方法 网球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其内容包括理论、术科和社会实践三部分。 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主要以讲授进行教学,辅以学生自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结合运用讨论、观摩、作业等不同学习方式,进一步完成网球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内容”的环节培养。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学习运动技术课件、录像、VCD等媒体,采用直观教学与观摩相结合, 逐步提升网球理论的理论概念、内涵和外延。技术实践教学中,采用示范、讲解、对比、讨论、参与等教学方法,在形成正确运动技术与技能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教学辅导参与锻炼的机会。 (五)考核方式 1、考核形式:技评、达标、平时成绩。 2、成绩评定:技术(80%)二+平时成绩(20%),依据不同阶段学习内容以及学生掌握程度每个学期选择技术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自我学习能力。 3、技评、达标的标准见考试大纲。 (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网球教学分三个学期进行,第四学期共64课时,每周4课时,4学分,分16周完成,考查。第五学期共64课时,每周4课时,4学分,分16周完成,考查。第六学期共64课时,每周4课时,4学分,分16周完成,考查。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 第四学期 类别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网球运动概述 2 理论部分 2、网球健身原理、锻炼原则、基 2 本裁判法 网球正手技术与锻炼方法 8 网球反手技术与锻炼方法 6 网球截击技术与锻炼方法 6 网球发球技术与锻炼方法 4 网球基本裁判方法与实践 3 实践部分 网球比赛观摩 2 网球接发球技术与锻炼方法 3 网球比赛的一般战术 3 组合技术训练与学习 14 网球高压球技术与健身原理 1 介绍内容 素质部分 耐力、柔韧、力量、协调性 8 考核 正反手抽击球 2 80% 学 时 合 计 64 第五学期 类别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网球运动基础知识 2 理论部分 2、网球健身原理、锻炼原则、基 2 本裁判法 网球正手技术与锻炼方法 6 网球反手技术与锻炼方法 6 网球截击技术、挑高球与锻炼方 5 法 网球发球技术与锻炼方法 5 网球基本裁判方法与实践 3 实践部分 网球比赛观摩、分析 4 网球比赛的战术 4 教学比赛 4 组合技术训练与学习 11 网球高压球、放小球技术与健身 4 原理 素质部分 柔韧、速度、协调性、力量 6 考核 发球 2 80% 学 时 合 计 64 第六学期 类别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网球运动知识 2 理论部分 2、网球健身原理、锻炼原则、裁 2 判法、网球比赛组织与编排 网球正手技术与锻炼方法 5 实践部分 网球反手技术与锻炼方法 5 网球截击、反弹球技术与锻炼方5 法 网球发球技术与锻炼方法 5 网球基本裁判方法与实践 4 网球高压球、接发球技术锻炼方 4 法 教学辅助实习 2 网球比赛的战略、战术 2 组合技术训练与学习 12 网球比赛实践 4 网球比赛观摩、分析、组织编排 4 耐力、柔韧、力量、协调性、速 素质部分 6 度 考核 高压球打准 2 80% 学 时 合 计 64 二、大 纲 内 容 一、理论部分 第一章 网球运动的概述 1、网球运动发展概况及趋势 2、世界网球运动组织、重大赛事及优秀运动员简介 3、网球的运动价值和分类 说明和要求: 结合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使学生初步了解定网球的概况,激发学生学习网 球的兴趣。 重点:网球运动的概念与价值。 难点:网球发展趋势。 第二章 网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1、网球运动场地及运动装备 2、网球运动准备活动及运动恢复 3、网球运动伤病及预防 说明和要求: 结合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网球的应该具备知识和常识, 激发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 重点:网球运动恢复。 难点:网球运动伤病预防。 第八章 网球比赛的编排刚发和裁判法 1、网球比赛的编排方法 2、网球比赛裁判法 说明和要求: 结合运用网络、多媒体、实际操作等手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球比赛编排方法知识, 理解和掌握比赛裁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 重点:网球比赛的编排方法。 难点:网球比赛裁判法。 二、实践部分 第四章 网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1(握拍法 2(正反手击球 3(发球 4(接发球 5(截击球 6(高压球 7(挑高球 8(放小球 9(反弹球 第五章 网球运动的战略、战术 1(网球比赛的一般战术 2、网球比赛的战略、战术 三、技术评定及达标的要求与标准 (一)网球抽击球考试成绩评定 1、按照学生学号有小到大的顺序进行考核。 2、被考核学生站在网球底线附近,与陪考人员相互抽击球4个回合,回击球过程中不能中断,必须有1次反手(双、单不限定)击球动作,具有截击、高压动作方可评定85分以上。 3、陪考人员考生可以自主选择。 4、第一次考试每个人有2次机会,成绩不过者有补考机会。 5、成绩评定:技术(80%)+平时(20%) (二)发球(上手)考试成绩评定 1、按照学生学号有小到大的顺序进行考核。 2、考试学生站在网球端线后进行考核,考核过程中要求发球10个,一区可以发4球,二区可以发4球,剩余2个球球考生可以自主选择发球区域。 3、每次发球必须进区。 4、发球动作方式可以自主选择(平击发球、侧下发球、上旋发球、侧上旋发球),考核过程中每次发球必须中等力量以上。 、成绩评定:技术(80%)+平时(20%) 5 6、评定细则 序号 必修 分数 1 4 60 2 5 65 3 6 70 4 7 80 5 8 90 6 9 100 7 10 (三)高压球(上手)考试成绩评定 1、按照学生学号有小到大的顺序进行考核。 2、考试学生站在罚球区域内向同侧球网对面进行高压球考核,考核过程中要求发球10个,男生必须完成内角、外角各一个,女生必须完成内角或外角一个。 3、成绩评定:技术(80%)+平时(20%) 4、评定细则 序号 必修 分数 1 5 60 2 6 65 3 7 70 4 8 80 5 9 90 6 10 100 四、实施大纲的措施与要求 1、本大纲是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程教学的根本性大纲,是网球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根据大纲规定的任务、时间和时数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2、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和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养成。 3、教研室应定期检查教师执行教学大纲的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反馈和沟通。 4、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练习、训练指导和监督,培养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1(作者:陶志强 《网球院运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主要参考书: 5( 特里西.福克纳.完全傻瓜网球.辽宁教育出版社 6( 王加强.网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7( 陶志强.网球院运动教程.高等出版社 8( 网球天地.中国体育报业总社 修订/制定人: 任亚东 审核人: 修订/制定日期: 2014年2月20日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篮球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先修课程 篮球(普修) 总学时 192 总学分 6 三、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针对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篮球选修主项学生开设的篮球课程。该课程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篮球运动理论与技术、战术实践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篮球运动水平与篮球教学、竞赛组织及裁判工作综合能力的一门课程。 要求: 1(进一步对篮球运动理论的学习,深入了解篮球运动技、战术理论,掌握篮球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提高篮球裁判能力,加强篮球运动竞赛组织工作的学习,使学生在篮球运动理论方面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2(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规律和当前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在对抗、组合思想指导下,以动作组合为主,提高技、战术理论层次,达到深化,提高对抗的目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精讲多练,抓基本技术,抓基础,让学生多体会、多思考、多3. 实践,以达到对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多打比赛与实战,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5(教学的重点是篮球基本技术的提高与运用,难点是篮球技术和战术的组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本大纲内容主要选取个人技术训练、综合技术训练、配合性训练、对抗性训练和比赛性训练内容进行教学与训练 1(个人技术训练的目的在于掌握和提高篮球单个技术的动作技能,在训练中要多安排一些个人技术训练,要强调正确的技术动作结构、动作质量和动作的运用,反复进行练习,使已掌握的技术动作向组合技术发展,提高技术的实用性,以符合比赛的需要,最终在比赛 中灵活地运用。 2(综合技术训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个技术动作组合的动作进行系列训练。在组织综合技术训练时,要从比赛实战出发,设计不同的综合技术练习手段。综合技术训练安排要切合实际,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要合理。另外要加强学生的弱手、弱脚、弱侧训练,达到左右开弓的目的。 3(配合性训练是指两三名学生之间有目的地以各种形式组合成的协同行动和运用过程。它是学生之间高度协作关系的体现。配合训练在突出重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加强配合时机、配合位置、配合方法以及应变的培养。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之间行动一致。配合默契,使之完成进攻和防守的配合任务,争取比赛的主动权。在掌握配合训练方法后,要及时结合实战对抗,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4(对抗性训练,在篮球训练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进攻技术,而且要掌握防守技术。学生在全面掌握技术动作,形成动作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地攻守对抗条件下进行运用,以适应比赛需要。因此,要地掌握单个技术、综合技术和配合性训练的基础上,在攻守对抗情况下学会战胜对手的阻挠,达到准确、合理的运用技术的目的。对抗性训练可以安排局部配合的对抗,也可以安排全队对抗训练,在对抗中不断体会,理解和掌握攻守的规律,在实战中加强对攻守关系的认识。 5(比赛性训练是检验训练水平的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驾驭比赛的能力。通过比赛性训练提高战术的意识,改善个人技术及与同伴的配合,培养学生的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通过比赛训练可以发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战术的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运用多种先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目前在篮球理论教学中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也便于对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考查。篮球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以传授式为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教学互动、课堂进行研讨,并结合多媒体视听手段教学,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研究型教学等方法。 2、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和实践练习为主,两者交互穿插进行。课堂教学以篮球基本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分若干单元随实践教学进程分别讲授,每个单元后按排课后复习和辅导,教学过程中一般安排2-3次课堂小测试,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课程结束后安排1次总复习,进行本课程理论考试。 3、实践练习以现场教师传授、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为主。篮球技术战术实践采用从简到难、由原地至移动;从单个练习到组合练习、由非对抗至对抗练习的教学方法。利于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篮球技术和战术技能。除学生自身练习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以培养学生作为教练员的能力。 4、在学习方式上既注重课堂的基础理论、技术技能和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学习,又充分利用篮球运动竞赛、社会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竞赛组织、裁判方法、运动会的竞赛编排等应用性能力培养。 5、本课程注重给学生提供实战锻炼机会,教学过程中组织各种规格的篮球比赛,如年级赛、选修队比赛、院联赛,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学生篮球技、战术水平、组织竞赛和临场裁判等基本技能。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各类辅导和培训,一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课程要求水平;二是培养部分学生达到较好的篮球技能,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会上各级各类篮球比赛,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篮球技术战术实战水平、组织竞赛和临场裁判等技能。 (四)考核方式 1(考核内容 篮球专业技术课的成绩考核包括:基本技术能力及基本教学技能二个部分。 1)。技能考核 1.三分球1分30秒自投自抢投篮 方法:以篮球圈中心投影为原点,6.75米为半径,进行1分30秒的自投自抢投篮,技评与达标同时进行。 技评:占30分: 优秀----跳投动作正确、协调、命中率高 良好----跳投动作较正确、协调、命中率较高 及格----跳投动作较正确、动作不协调、命中率不高 达标:占70分 分值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命中 12 11 10 9 8 7 6 5 4 2.半场行进间运球跑篮(技评占60%达标占40%) 1、测试方法: 测试学生持球站立在A区,听信号起动,右手运球并行进间右手投篮,投球中篮后(不中须补中,补篮方法与左右手不限)抢篮板球后右手运球至B区折回用左手运球并行进间左手投篮(不中须补中,补篮方法与左右手不限),后抢篮板球并左手运球至A区再往返,以此类推,共2个来回(4个单趟),到A区结束。 2、场地: 如图2所示,以篮球场边线与中线的交叉点为圆心,50厘米为半径画圆弧,分别形成A 区和B区。 3、规则 1)每人一次机会。 ( (2)每出现1次违例(如带球跑、二次运球等)现象加0.5秒。 (3)运球失误须回到失误的初点继续测试。 (4)投篮不中补投 4、成绩评定方法: (1)技评60分 运球、上篮动作正确、熟练、协调、连贯、速度快、准确性高(51---60分) 运球、上篮动作较正确、熟练、协调、连贯、速度快(41-----50分 运球、上篮动作欠正确、不协调、连贯、(40分以下) (2)达标40分 行进间投篮测试达标成绩评定表 男,秒, 分值 女,秒, 男,秒, 分值 女,秒, 男,秒, 分值 女,秒, 35.0 40 38.0 36.7 31(5 39.7 38.4 23 42.4 35.1 39(5 38.1 36.8 31 39.8 38.5 22.5 42.5 35.2 39 38.2 36.9 30(5 39.9 39.0 22 43.0 35.3 38(5 38.3 37.0 30 40.0 39.5 21.5 43.5 35.4 38 38.4 37.1 29(5 40.1 40.0 21 44.0 35.5 37(5 38.5 37.2 29 40.2 40.5 20.5 44.5 35.6 37 38.6 37.3 28.5 40.3 41.0 20 45.0 35.7 36(5 38.7 37.4 28 40.4 41.5 19.5 45.5 35.8 36 38.8 37.5 27.5 40.5 42.0 19 46.0 35.9 35(5 38.9 37.6 27 40.6 42.5 18 46.5 36.0 35 39.0 37.7 26.5 40.7 43.0 17 47.0 36.1 34(5 39.1 37.8 26 40.8 44.0 16 47.5 36.2 34 39.2 37.9 25.5 40.9 45.0 15 48.0 36.3 33(5 39.3 37.0 25 41.0 46.0 14 48.5 36.4 33 39.4 38.1 24.5 42.1 47.0 13 50.0 36.5 32(5 39.5 38.2 24 42.2 48.0 12 50.5 36.6 32 39.6 38.3 23.5 42.3 49.0 11 51.0 注:按实际测验男生可加2--3秒====女生加4---6秒 3.全场比赛 优秀----技术能力强,战术运用合理,比赛能力强。 良好----技术能力较强,熟练运用战术,比赛能力较强。 及格----技术能力一般,战术运用一般,比赛能力一般。 二(理论考核 1(篮球技术战术理论 2.篮球训练理论 3.篮球竞赛裁判法理论 4.篮球文化理论 6、考核成绩的评定 考核后,任课教师根据有关规定,计算学生的最后成绩,并附有关资料上报教研室。 (1)、学生实习教案; (2)、学生作业及记录表; (3)、技术考核成绩; (4)、理论成绩。 2(考核组织 篮球专业技术课的成绩考核,除随堂进行考查外,期末进行基本技术考核。 3. 考核办法 3(1基本技术能力的考核采用技评与达标的办法进行统一测试。 3(2基本教学技能的考核采用各项实习与作业质量综合评定成绩。 4(考核成绩的评分比例 4(1基本技术能力考核成绩为80%。 4(2基本教学技能考核成绩为20%。 其中实习课的准备部分教学能力为35%,记录员工作实习15%,竞赛编排等作业15%,课堂提问15%,临场裁判实习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理论部分教学内容 分 项目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类 概论 (1)篮球技术概论 移动 (2)移动技术分析 技 传、接球 (3)传接球技术分析 术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篮球分投篮 (4)投篮技术分析 运动技术分类体系和技术类运球 (5)运球技术分析 动作结构,掌握篮球运动的分技术教学步骤和方法。 突破 (6)持球突破技术分析 析 抢篮板球 (7)抢篮板球技术分析 防守 (8)防守有球和无球队员技术分析 概述 (1)篮球战术概述 基本配合 (2)进攻与防守战术基础配合分析 战 快攻 (3)快攻与防快攻攻战术分析 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篮球术 (4)半场人盯人防守与进攻半场人盯人运动战术分类体系和战术分半场盯人 防守战术分析 方法,掌握篮球运动战术教类 (5)区域联防与进攻区域联防战术分析 学步骤和方法。 分区域联 (6)全场紧逼与进攻全场紧逼战术分析 析 防、紧逼 (7)区域紧逼与进攻区域紧逼战术分析 教学文件 (1)篮球教学与训练文件的制订 掌握中学篮球队组织与训其(2)篮球比赛的指导工作 练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篮它 球运动竞赛组织和裁判工竞赛工作 (3)篮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作的理论知识。 (4)篮球竞赛的组织工作 注:技术分析与战术分析中分别包括主要技术与战术教法理论知识。 2.实践部分教学内容 分 项目 主要教学内容 一般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类 熟悉球性练习 专项素质练习 发展专项 游戏及 素发展专项素质的篮球游戏 一般身体练习 素质,掌握 身体素 质 队列练习 素质练习 质练习 的方法。 双手胸前传接球 单手胸前传接球 比较系统、技 单、双手反弹传接球 单手体侧传接球 熟练地掌 传接球 单手肩上传球 双手头上传接球 握主要技 单、双手接球 术动作方 法,了解技侧身跑 攻击步 变向、变速跑 交叉步 术动作的 跨步急停 绕前绕后步 教学步骤 与方法,并移动 跳步急停 跳 前、后转身 跨步 具有一定术 滑步 的运用能 力。 撤步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前转身跳投 原地双手胸前投篮 后转身跳投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 双手投篮 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 投篮 行进间反手投篮 行进间勾手投篮 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 运球、接球急停跳投 运球急停、急起 虚晃运球 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胯下运球 运球 运球后转身 侧身运球 背后运球 持球 交叉步持球突破 突破 同侧步持球突破 抢篮 抢后场篮板球 板球 抢前场篮板球 防无球队员 抢持球队员手中的球 防守 防有球队员 打持球、运球队员手中 对手 横、纵封断球 的球 传切配合 穿过配合 掌握主要 突分配合 交换配合 教材规定战 基 策应配合 补防配合 的基本战 础 掩护配合 术配合方 配 挤过配合 法,并具有 合 关门配合 初步运用 夹击配合 能力。 术 1(快攻与防快攻 端线界外球快攻 抢获后场篮板球后短传快攻 防守快攻 抢断球后快攻 固定战术配合 2(人盯人防守与进攻人盯人防守 1-2-1-1区域紧逼防守 全 半场松动人盯人防守与进攻半场松 队 动人盯人防守 战 半场扩大人盯人防守与进攻半场大 术 人盯人防守 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与进攻全场紧 逼人盯人防守 3(2-1-2、3-2区域联防与进攻区域 联防 3.技能部分 1.篮球技术教学实习 2.篮球训练实习 3.篮球裁判实习 4.篮球比赛临场指挥 5.篮球科研及毕业论文 4.学时分配 项目 教 学 内 容 教学形式 时数分配 百分比% 分类 篮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2 篮球竞赛的组织编排方法简介 2 理论 篮球技、战术分类分析 理论讲授20 8 10.4% 篮球规则与裁判法 6 篮球队训练与指挥工作 2 技术 实践课65 65 33.8% 实践 战术 实践课65 65 33.8% 教学比赛 实践课14 14 7.2% 技能 教学、训练、裁判实习 实践课20 20 10.4% 技术评定 考核 实 践8 8 4.1% 合计 192 100,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篮球运动概述 1.篮球运动发展简述:起源与演进;重点掌握篮球运动于何时、何地、何人发明创造,以及当时的开展情况;介绍篮球运动传入法国、中国等主要国家的顺序;介绍其演进活动的初创、推广、普及、飞跃、创新五个发展时期 2. 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和特点:篮球运动基本规律;篮球运动特点。重点了解规则、场地、技术、战术、比赛情况 3、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出趋势:重点讲授篮球运动演进过程的五个阶段:初创、完善与推广、普及与发展、全面飞跃、创新与攀蹬 4中国的篮球运动:现代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我国篮球运动普及、提高的基础、新世纪中国篮球运动面临的任务;重点讲1949年到1965年间中国篮球运动的全面普及快速发展、80到9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经济得到发展篮球运动进一步普及、发展、提高;21世纪大众篮球与竞技篮球呈现新时代特点;篮球文化与职业化篮球比赛受到亿万群众喜爱,篮球产业发展 第四章:移动技术 1移动技术分类与分析 2移动技术动作方法(起动、侧身跑、变向跑、急停、转身、滑步、撤步、) 3移动技术教学与练习 重点:重心的掌握。 难点:维持身体的平衡。 顺序:基本站立姿势、起动、跑、滑步、急停、转身、攻守步法 先原地体会重心;后慢速度完整练习;快速练习、结合一对一攻守;与素质结合 第五章:传接球技术 1传接球技术分类与分析 2传接球技术动作方法(双手胸前传球、单手肩上传球、单手体侧传球、双、单手接球技术) 3传接球技术教学与练习(熟悉球性练习、原地传接球、移动中传接球、与其他技术(运球、突破、投篮)结合练习;再有防守情况练习传接球) 重点学习:以双手胸前传球、单手肩上传球和双手接中部位高度球为重点 难点:持球方法,用力方法,球的飞行路线,球的落点。 第六章:投篮技术 1投篮技术分类与分析 2投篮技术动作方法(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肩上高手投篮、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跳投) 3投篮技术教学与练习(教学步骤、练习方法(模仿投篮、原地投篮、移动中投篮、综合投篮(与脚步动作、传球、运球结合)、配合中投篮、对抗中投篮) 教学顺序:先学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高手投篮、再学原地跳投、接球急停跳投) 重点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投篮、跳投为基础)掌握正确的投篮方法和全身协调用力 难点:手腕发力,肘关节正对篮圈,全身协调用力。 第七章:运球技术 1运球技术分类与分析(关键是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脚步移动的熟练程度以及手、脚、身体三者的紧密配合) 2运球技术动作方法(运球急停急起、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 3运球技术教学与练习 顺序:原地运球、行进间直线高速运球、运球急停急起、体前变向运球、 步骤:熟悉球性、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运球对抗、运球综合(与传接球、投篮结合) 运球关键:是控制能力和手脚协调配合 重点:脚推拨球,身体重心随球运动。 难点:根据防守情况有效地控制球。 第八章:持球突破技术 1持球突破技术分类与分析 2持球突破技术动作方法(交叉步持球突破、) 3持球突破技术教学与练习(步法练习、无防情况下突破练习、有防守情况下突破练习、持球突破技术综合练习 关键:两脚都能做中枢脚,并能及时合理地向不同方向突破 难点:手对球的控制能力,脚步的移动熟练程度,手、脚的协调配合。 第九章:防守技术 1防守有球队员(防投、防突、防传、防运球、抢球、打球) 先教学防守选位原则、教单个技术、组合技术,先在消极情况下防守,再积极防守下练习 2防守无球队员(防摆脱、防纵切、防横切、断球) 先讲解、示范、防守位置、距离、姿势和步法(滑步撤步、快跑、转身) 注意从防无球到防有球,从防有球到防无球,从防强侧到防弱侧,从防弱侧到防强侧转化, 学会应变能力 重点:抢占位置。 难点:观察判断时机,控制身体重心变化和保持身体的平衡。 第十一章:攻守战术基础配合 1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传切、侧掩护、策应配合) 重点:传切配合强调如何摆脱对手及传球技术运用; 掩护配合强调掩护动作、距离、角度、位置和掩护后的转身及移动方向。 策应配合强调策应技术动作的应用,绕过的路线及传球方法 2防守战术配合(挤过、交换、关门、夹击) 重点:挤过配合和交换 难点:队员之间配合的时机,协调配合和应变。 第十二章:快攻与防守快攻 1快攻(长传快攻、传球与运球结合快攻、个人运球突破快攻)先教快攻发动与接应、 再教快攻结束二攻一、三攻二、后学快攻推进与全队配合; 重点:以抢篮板球发动与接应 2防守快攻 重点:防守快攻的发动与接应 难点:队员之间配合的时机,协调配合和应变。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田玉军.高校篮球技战术分级教程2009年.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 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2000年10月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 田玉军.实用篮球技战术解析.(2008.11).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4. 孙民治.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篮球/国家体育总局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6 5、孙民治.现代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2005年第二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6、张全宁.篮球全队战术教学与训练.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月 7、于振峰.篮球对抗技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1 8、唐煜章.现代篮球训练方法新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 9、许博.现代篮球训练方法1400例.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 10、谭联斌.进攻区域联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8 11、王家宏.球类运动——篮球.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 修订/制定人 :田玉军 审核人: 修订/制定日期:2014年3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团操课程》专项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先修课程 团操 总 学 时 192 总 学 分 6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1(通过团操教学,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团操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 基本技能,掌握团操教学规律,能够胜任社会健身指导、组织、裁判工作。 2(通过团操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团操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基本组合和规 定动作及音乐的运用,有效地改善和塑造自身体能和体态,培养学生韵律感、节奏感。 3(通过团操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团操教学手段科学地锻炼身体,达到身体和心 理全面健康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健美观和审美观,陶冶美的情操。 4(通过团操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遵循基础性原则:在内容的选编上重视团操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姿态、 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等内容的学习与提高。 2(讲究科学性原则:在内容的选编上注重全面性、系统性,讲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知识与技术相结合。 3(贯彻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团操运动特点(是具有艺术性的新兴项目,是动态的健美锻炼,是一项要求力度与幅度的身体练习,有严格的技术规定和要求,)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可兼顾学生体能方面的差异、灵活运用。 4(注重能力培养:在内容上注重提高学生教学能力、指导能力、组织能力、创编能 力、裁判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5(遵循适应社会需求原则:根据社会的需求,在内容的选编上,适当增加有关全民 健身计划中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具备指导、组织大众健身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直观性、渐进性、引伸性、因材施教原则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练的空间。通过线性渐进法、金字塔法、递加法、连接法、过渡动作法、分解变化法等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四)考核方法: 采用考查进行考核。结合学生平时(出勤、表现与作业等)、技能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1、考核内容、 (1) 所学操种技术考核 (2) 领操技能考核(10分钟领操) (3) 创编考核第(小组合、成套套路、造型、队形) 技术评定标准: 成套动评 分 标 准 分 作评分 数 熟练性 准确性 协调性 幅度、力度 表现力 节奏感 依据 90 分动作完表现 动作熟练 动作准确 协调优美 幅度、力度 节奏感强 以成好 力强 上 89 ,动作完 动作幅 有较好 熟练较好 基本准确 较协调优美 较强 80成较好 度较小 表现力 分 79 能完成 ,熟练性一有明显错幅度较小 不明显失 有明显 不够协调 一般 70般 误 力度松懈 去节奏 错误 分 69动作完 幅度小 表现 明显失 ,成有严 不熟练 严重错误 协调性较差 力度差 力差 去节奏 60重错误 分 60 大部分 分动作不动作不能身体姿态幅度小 无表 不协调 动作失 以能完成 完成 严重错误 无力度 现力 去节奏 下 教学技能评定标准 内容 要求 分值 评分方法 1.讲解清晰、简洁明了,时机适当。 讲解与示2.灵活应用语言和非语言提示。 本项实行扣分制评分办法, 20 3.示范动作准确到位,熟练掌握各种考生得分为满分值减去扣范能力 示范面的转换和示范位置。 分值。以最好成绩计分。按 上述要求完成动作可得满1.正确掌握各种队形的调动方法,并 分,未能按要求完成动作,能合 课的组织 视考生完成动作出现的错理运用。 20 能力 误程度予以扣分。专项技术2.情绪饱满、口令清晰、准确、宏亮, 错误程度扣分标准如下:小亲和力强,富有感染力。 错:即微小的错误,与完熟练掌握各种基本动作要领,及时发 美完成之间的轻微偏离。纠正错误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方法手段进行纠 20 每次减1-2分;中错:即动作能力 错。 与完美完成之间的清晰 可辨的错误。每次减31.动作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呈现好的均 —4分;大错:即与完衡性。 套路创编美完成之间出现几处偏2.动作的连接富有创造性和连贯性。 20 能力 离,每次减5分以上;3.动作多样性。 失败:即无法清晰辨认身体4.音乐选择适当。 1、 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 位置。减去该动作的分值。 教学方法2、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20 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团操理论概要 2 2、团操基本动作与术语 2 理论部分 3、健美操教与学 6 4、团操创编理论 6 5、健美操比赛的组织与竞赛规则 8 1、团操基本动作练习 4 2、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规定 动4—5级 10 3、有氧拉丁健身操 38 4、有氧踏板健身操 5、有氧舞蹈健身操 技术部分 6、有氧搏击健身操 7、动感单车 8、肚皮舞 9、爵士舞 10、全国啦啦操规定套路及啦啦 20 操创编方法 11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 健美操专项考试办法与评分标准 14 1、自编团操小组合创编并展示 6 2、团操套路队形创编并展示 6 实践部分 3、团操成套套路创编并展示 4 4、团操专项能力训练、教学能力 训练 46 考试 20 192 总计 二、大纲内容 (一)理论部分 1(理论概要 重点:团操的发展概况。 团操的概念与分类。 团操的特点。 团操的锻炼价值。 难点:团操的发展趋势。 2(团操基本动作 重点:团操术语。 团操基本动作 团操基本技术 难点:团操基本技术的构成及其运用 3(团操的教与学 重点:团操教学技能与指导技巧。 团操教学方法。 团操课的设计与实施。 团操课的安全考虑。 难点:团操教学设计与教法运用 4(健身性团操创编理论 重点:健身性团操的创编依据和原则。 健身性团操的创编过程。 健身性团操创编的因素。 健身性团操创编方法。 团操队形设计。 团操音乐。 难点:团操创编要素 8(健美操团操比赛的组织与竞赛规则 重点:健美操比赛和种类。 健美操比赛的组织。 健美操竞赛规则。 难点:健美操工作方法 (二)技术部分 1(团操基本步伐与基本动作 重点:团操基本步伐及其变化。 团操步伐组合。 团操(操化)动作及组合。 难点:完成动作的弹性 2(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4至5级 重点:操化动作组合、力量练习、过渡与连接动作。 难点:完成动作的幅度与力度 3(多操种技术。 重点:技术动作方向、幅度及连接。 难点:舞种风格的体现,完成动作的节奏及表现力。 4.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团操专项考试办法与评分标准 重点:介绍测试指标、测试方法与评分标准、测验的安全措施、测验的场地和设备;学习 操化组合规定步法动作。 难点:测试方法与评分标准的理解。 5.全国啦啦操规定套路及啦啦操创编方法 重点:啦啦操基本技术及创编方法。 难点:啦啦操动作技术发力顺序、过度与衔接。创编过程中基本动作的选择及安 排。 (三)实践部分 1. 自编团操小组合并展示 重点:初级小组合(64拍);中级小组合(64拍);中高级小组合(64拍) 难点:动态变化。 2(团操套路队形创编并展示 重点:利用全国团操大众锻炼标准规定动作4-5级创编队形。 难点:队形的组合形式及路线的跑动。 3(团操专项能力、教学能力的训练 重点:团操教学与训练能力、专项素质能力。 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择,主要专项素质的构成与训练 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马鸿韬 团操创编理论与实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 2.黄宽柔 团操 团体操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 3.张 莹 健身团操教练员指导员培训教材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 2002年1月 4.《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培训教材》(初级)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组编 修定人: 陈燕 审核人: 制定日期: 2013年7 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足球》专项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 说明 适用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总 学 时 192 总 学 分 6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足球专业知识、技术及技能的合格体育人才。通过足球专选课的学习,使学生: 1、 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热爱足球运动,爱岗敬业; 2、 全面系统地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正确的讲3、 解与示范能力;教学中,能及时发现错误动作并能正确进行纠错的能力。 4、 掌握足球运动竞赛组织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足球运动竞赛组织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组织中、小型足球比赛和临场裁判的实际运用能力。水平突出的学生运动能力和裁判水平可达到或接近国家足球二级运动员和裁判员等级标准。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首先避免讲述太复杂的战术配合,其次还要避免讲述太深太空的理论知识。 1、通过对足球运动、竞赛的基本特征、基本矛盾的分析,使学生对足球运动有一定的理解。 2、介绍足球运动的规则和裁判法使学生在实践中能用、够用,对学生在比赛中的问题能及时解答。 3、理论教学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能够真正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能够很好的指导自己实践及比赛。 4、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5、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注重采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倡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课、实践课、观摩等形式进行。 1 .理论课:分一般理论与技术、战术分析。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从事教学、组织竞赛、辅导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实践课:学习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战术,掌握其一般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 观摩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足球运动特点的理解,还可结合参观大型比赛、观看电视、录像等方法进行学习。 (四)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 考核包括平时、技术和技能三部分,这三个部分均及格者方可按比例进行成绩评定,若其中某一部分不及格,即作为不及格论,按要求进行重修。 考核应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做到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评价既要包括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有体现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须纳入评价之列。 考核采取平时检查,期中素质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的方法有提问、作业、实际操作、技术评分、口试、笔试等。考核成绩应分为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成绩。 2、考核内容与比例 第三学期 (1)平时20, 内容:出勤,作业,提问,实际操作,练习情况等。 形式:教师平时记录考核。 (2)技能20, 内容:课的准备部分实习。重点是足球游戏的编写与组织 形式:教案、口令和组织能力,任课教师考核。 (3)期中素质考核20, 内容:12分钟跑。男:2700米;女:2300米。 时间:12周左右。 (4)技术考核(40%) a.身体五部位颠球 两脚两腿一胸或头肩,1循环5分,满分20分。 b.30米传接球 要求:踢球动作规范,传球准确。接球要把球停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评分方法:传接空中球满分为10分。每项技术动作准确、效果好10分,较好8分, 一般6分,较差4分,差0-2分。 第四学期 (1)平时20, 内容:出勤,作业,提问,实际操作,练习情况等。 形式:教师平时记录考核。 (2)技能20, 内容:课的基本部分实习。重点是错误动作的纠正。 形式:教案、讲解示范和组织能力,任课教师考核。 (3)期中素质考核20, 内容:50米折返跑 每隔5米设一标志,由短到长依次折返跑。 评分标准:2分10秒为满分。每慢1秒减,分。(女生2分30秒为满分) 时间:12周左右。 (4)技术考核(40%) a.三角传接空中球 三人呈三角站立,距离不限,传接一人次1分,满分20分。 b.30米行进间传接球 要求:足球场往返,不换位。 踢球动作规范,传球准确。接球要把球停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评分方法:传接空中球满分为10分。每项技术动作准确、效果好10分,较好8分,一 般6分,较差4分,差0-2分。 第五学期 (1)平时20, 内容:出勤,作业,提问,实际操作,练习情况等。 形式:教师平时记录考核。 (2)技能30, 内容:足球训练课实习 形式:教案、教态和组织能力,任课教师考核。 (3)期中素质考核20, 内容:变速跑。男:3000米;女:2400米。 时间:12周左右。 (4)技术考核(30%) 身体八部位颠球 四脚两腿一胸或头肩,3循环30分,2循环24分,1循环18分。 3*3无球门对抗(技战术综合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分类 三 四 五 1.足球运动概述 2 2.足球运动技术分析及教学训练 4 理论部分 3.足球运动战术分析 2 4 2 4.足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 2 4 4 5.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4 4 1.踢球 2.接球 3.射门 4.运球 5. 技 突破 32 24 18 术 6.头顶球 7. 抢截球 1.个人战术 2.战术基础配合 3局 战 部战术 4整体战术 5定位球战术 6 14 14 20 实践部分 比赛阵型应用 术 1.制订教学训练工作文件及独立担6 6 6 能任教学训练工作能力 力 2.组织竞赛和裁判工作能力 2 8 10 合计 64 64 64 备 部分理论内容在实践课中讲授 注 二、大 纲 内 容 理论课内容: 第一章 足球运动概述 第一节 古代足球运动的起源、发展与衰亡 知识点:古代足球运动的社会功能及其兴衰的内在规律 第二节 现代足球运动的兴起、传播与发展 知识点:与古代足球不同的社会功能以及迅速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国际足联及其主办的比赛 知识点:国际足联的机构设置与运作机制;世界性比赛的内在联系 第四节 中国的现代足球运动 知识点:我国职业足球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国足球水平提升缓慢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足球技术分析 第一节 足球技术概论 知识点:足球技术的基本含义;技术在四大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技术分析 第二节 知识点:踢、接、带、顶等主要技术的力学原理和动作结构 第三节 足球技术的教学训练原则 知识点:技术学习的全面性、个体性以及实用性 第三章 足球战术分析 第一节 足球战术概论 知识点:足球战术的基本含义和体系;作为集体运动项目战术的特殊作用 第二节 比赛阵型 知识点:比赛阵型的作用及其历史演变;各种阵型的结构与优劣特点 第三节 进攻战术分析 知识点:进攻战术的构成;各种进攻战术的特点 第四节 防守战术分析 知识点:防守战术的构成;各种防守战术的特点 第五节 定位球攻防战术分析 知识点:定位球的特殊作用;角球和任意球攻防的要领 第四章 足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 第一节 身体训练概论 知识点:身体训练的作用以及基本原则 第二节 足球比赛的供能特征分析 知识点:有氧和无氧供能体系的机制和特点 第三节 几种主要身体素质的基本训练方法 知识点:尽可能与比赛需要相结合;控制量与强度的变化;体现个体化特征 第五章 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第一节 心理训练概论 知识点:心理训练的作用与一般原则 第二节 赛前心理训练 知识点:增感与减感训练的手段与方法;体现个体化特征 第三节 赛中心理调节 知识点:赛中心理调节的常见方法;换人的技巧 第六章 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简析 第一节 足球竞赛规则简析 第二节 足球竞赛裁判法简析 第三节 运用足球竞赛规则提高比赛水平 第七章 比赛分析 第一节 比赛分析概论 知识点: 分析比赛既是一切训练工作的前提又是归宿;分析比赛有严格的程序要求;分 析比赛的能力是可以经由反复的训练获得提高的 第二节 足球比赛的三个主要时段 知识点:本方控球、对方控球和球权转换是一切足球比赛的主要结构;球权转换是足球比 赛的核心环节 第三节 描述“足球问题” 知识点:用五“,”方法准确、确切地描述“足球问题” 第四节 形成训练主题 知识点: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将“足球问题”转换为训练主题,并依据相关原理设计训练 手段解决问题 实践课内容: 1.基本技术 控制球与支配球 (重点)颠球、侧身护球、拖、拉球等。 踢球: (重点)脚内侧、脚背内侧踢球。 (介绍)脚背外侧、脚背正面踢球。 接球: (重点)脚内侧停地滚球、高球。 (一般)脚掌停反弹球。 (介绍)脚背外侧部位停地滚球、脚背正面停球、大腿正面停球、胸部停球。 运球与运球过人: (重点)脚背内侧运球、脚背外侧运球过人。 (一般)脚背正面运球。 头顶球 (重点)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 (介绍)跳起前额正面头顶球。 抢断球 (重点)正面抢球、侧面合理冲撞抢球. (介绍)正面断球。 掷界外球 (介绍)原地掷界外球、助跑掷界外球。 守门员技术: (介绍)接地滚球、平高球。 2.基本战术 进攻 (重点)摆脱、跑位、踢墙式二过一配合、斜传直插二过一、直传斜插二过一。 (介绍)回传反切二过一、交叉掩护二过一。 防守 (重点)选位、盯人。 (一般)保护、补位、 其它: (介绍)边路、中路进攻战术、区域防守、442阵型、352阵型。 3、身体素质 (一) 一般身体素质 (二) 专项身体素质。 1、 速度素质 (1) 各种姿势的起跑(10,30米)。 (2) 在活动情况下的突然起动练习(5,10米)。 (3) 全速运球跑、变速运球跑、变向运球跑。 (4) 追球射门。 (5) 小场地3对3、4对4等传抢、攻守对抗练习。 2、灵敏素质 (1) 各种状况下的起动跑练习。 (2) 各种跑的练习。 (3) 带球绕障碍。 (4) 快速跑动中接不规则传球。 3、耐力素质 (1) 较长距离的匀速跑、越野跑、库柏跑。 (2) 重复多次的30,60米冲刺跑。 (3) 无球或有球连续折返跑。 (4) 往返冲刺传球。 (5) 1/4场地4对4传抢,1/2场地6对6传抢等。 4、力量素质 (1) 俯卧撑、屈臂撑、推小车、实心球。 (2) 仰卧起坐、侧卧体侧屈、俯卧体后屈、展腹跳、收腹用力顶球。 (3) 多级跳远、蛙跳、远距离传球、大力射门。 (4) 合理冲撞抢球。 5、柔韧素质 (1) 颈前屈、侧屈、后屈,体前屈、侧屈、后屈,弓步和侧弓步压腿。 (2) 前踢腿、侧踢腿、腿绕环,腿肌伸展。 (3) 跪压正脚背,压内、外脚背。 (4) 两腿交叉的各种跨步、转身动作。 (5) 模仿脚内、外侧颠球动作,模仿脚背内、外扣球动作,踢球、顶球等技术动作的模仿练习。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现代足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 2、《球类运动——足球》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足球竞赛规则》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制定人:徐建国 审核人:张道荣 制定日期: 2013年 11 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拓展训练》,选修,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课程 拓展训练 总学时 32 总学分 1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1(了解拓展训练的发展概况及项目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初步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在训练中获得真实体验,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团队协作、快速果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拓展训练野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拓展训练方法和手段,并具备一般拓展训练的教学、组织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拓展训练课程的选取本着有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拓展训练基本理念知识、方法手段。 2. 围绕拓展训练的娱乐性,让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中,使学生尽情挥洒自己展示自己、找回自我、陶冶情操。 3. 强化拓展训练运动的合作功能。在合作中,形成团队协作品质,强化团队精神,使人的智、勇、技在竞争和合作中得以升华。 4. 通过拓展训练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拓展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个人挑战能力、领导力、诚信与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运用教授法、示范法、测试法、纠错法、巡回辅导法、正误对比法等传统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创新教学法。 (四)考核方式 1(考核内容及其权重 考核内容 各项内容所占权重(%) 个人实践 30 团队实践 30 素质与能力 20 平时成绩 20 2(操作方法 考核内容 操作方法 1分钟内分别完成“布林结”和“8字结”的绳结操作 绳结与保 15分,每延时1分钟扣2分,错误结绳不得分 团队实践 集体挑战考核,包括学生互相评价 素质与能力 身体素质、教学组织能力 平时成绩 日常考勤、学习态度等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类别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与学时 学时合计 讲授 实践 理 拓展训练概述 2 论 6 拓展训练基本理论与课程模式 2 部 拓展训练的项目分类 2 分 实 中低空项目 10 践 18 地面项目 8 部 心智项目 4 分 户外项目 4 素质与能力 发展身体素质练习 2 4 部分 教学与组织能力培养 2 考核 2 2 学时合计 8 24 32 二、大 纲 内 容 (一)理论部分 1(拓展训练概述 (1)拓展训练的起源 (2)拓展训练的发展 2(拓展训练得基本理论与课程模式 (1)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 (2)拓展训练的理论要素 (3)拓展训练的课程模式 3(拓展训练的项目分类 (1)沟通类拓展训练项目 (2)合作类拓展训练项目 (3)竞争类拓展训练项目 (4)创新类拓展训练项目 (5)心理类拓展训练项目 (6)团队类拓展训练项目 (7)领导类拓展训练项目 说明和要求: (1)教学要求:结合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使学生初步了解拓展训练的 起源与发展,了解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和课程模式,初步掌握拓展训练项目的分类。 (2)教学重点:拓展训练的起源与发展,拓展训练的项目分类。 (3)教学难点:拓展训练得基本理论与课程模式。 (二)实践部分 1(中低空项目 (1)信任背摔; (2)求生电网; (3)高台; (4)垂直天梯 (5)沿绳下降 2(地面项目 (1)牵手结; (2)雷阵图; (3)击鼓颠球; (4)齐眉棍。 3(心智项目 (1)感恩的心; (2)破冰起航; (3)盲人与哑巴 4.户外项目 (1)扎伐泅渡; (2)抽板过河 (3)搭人攀越 说明和要求: (1)教学要求:了解中低空项目、地面项目、心智项目和户外项目的训练目的,掌 握几种项目的组织方法和教学手段。 (2)教学重点:中低空项目、地面项目。 (3)教学难点:心智项目和户外项目。 (三)素质与能力部分 1(身体素质 (1)有氧耐力练习方法 (2)下肢力量和踝关节专门性力量练习方法 (3)腰、腹、背部力量练习方法 (4)上肢力量和手握力练习方法 (5)速度练习方法 (6)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练习方法 说明和要求:重点:有氧耐力和速度练习方法;难点: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练习方法。 2(教学和组织能力培养 (1)教学指导与实践 (2)组织方法与创新实践 说明和要求:重点:教学指导与实践;难点:组织方法与创新实践。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张道荣(现代大学生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3( 2(陶宇平(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教程(电子科技大出版社,2006( 3.钱永健(拓展训练(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4.钱永健、钱俊伟等(编著)《学校拓展训练——户外体验式学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张道荣 审核人:张道荣 修订/制定人: 修订/制定日期: 2010年 10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木球运动》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 总学时 32 总学分 1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木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台湾实业家翁明辉发明的 (不同于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的“打木球”项目)。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和锻炼价值,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通过木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木球运动技能、战术、规则、训练等基本知识,能够运用裁判法、技术、战术的应用能力和指导组织比赛,为今后从事体育工作奠定基础。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木球运动课程教学技能。 2.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3.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教学实行启发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与教学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4.坚持课后练习、探究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练习与学习的要求,做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练习法、游戏比赛法等。 (四)考核方式 1.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 技能成绩, 理论成绩, 总成绩 30 50 20 100 2.考试方法 (1)平时成绩(30%):根据学生出勤及课堂表现情况给予评分。 (2)技术成绩(50%):根据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标准情况进行评分。 (3)理论成绩(20%):主要以课后作业等形式考查,就木球运动规则、裁判、竞赛组织等方面情况进行评分。 3.技术评分标准 技术成绩评分标准 等 级 动 作 规 格 评分 优 动作正确协调,挥拍过程连贯,发力集中,还原及时。 100-90 良 动作协调,挥拍连贯,但在发力等细节上尚需改进。 90-80 中等 动作基本正确,节奏感稍差,无明显错误。 80-70 及格 动作生疏、协调性较差。 70-60 不及格 动作僵硬、在主要的动作结构上有明显的错误。 60分以下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类别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形式与学时 合计 讲授 实践 理 木球运动概述 2 论 木球运动训练基本理论 2 6 部 木球运动竞赛基本理论 2 分 木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8 实 木球运动的基本战术 4 践 20 木球运动的技术分析 4 部 木球运动热身与训练 4 分 发展身体素质练习 2 素质与能力部分 4 组织与裁判能力培养 2 考核 2 2 学 时 合 计 6 26 32 二、大 纲 内 容 (一)理论部分 第一章 木球运动概述 1.木球运动的起源与球具的演进 2.木球运动的特点 3. 木球运动的锻炼价值 4.木球运动的引进与发展 说明与要求: 1.了解木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趋势,以及球具的演进历史;了解木球运动的锻炼价值 2.了解木球运动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木球运动的特点 第八章 木球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置与预防 1.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2.运动损伤的初步判断 3.常见运动损伤的自我处置 4.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置 5.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6.一般性自救与互救常识 说明与要求:了解木球运动损伤原因与处置方法 重点与难点:木球运动损失的处置方法和原则 第九章 木球运动的着装与礼仪 1.木球运动的着装 2.木球运动的礼仪 说明与要求:了解木球运动着装、礼仪 重点与难点:木球运动着装、礼仪 第十章 木球运动的竞赛规则 1.比赛特性 2.场地 3.球具 4.球队 5.裁判 6.仲裁委员会 7.比赛 8.发球犯规及罚则 9. 击球犯规及罚则 10.比赛时犯规及罚则 11. 球门区犯规及罚则 12.木球比赛的计杆方法 说明与要求: 1.了解木球运动比赛特性 、球具、场地等规则知识; 2.掌握木球运动发球犯规及罚则;掌握击球犯规及罚则;掌握比赛时犯规及罚则;掌握球门 区犯规及罚则; 3.掌握木球比赛的计杆方法; 重点:木球运动发球、击球、球门区犯规及罚则 难点:木球比赛的计杆方法 (二)实践部分 第二章 木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1.击球技术 2.攻门 3.有效的攻门角度 4.特殊情况下的击球与攻门 说明与要求: 1.掌握木球的准备姿势、握杆和动作要领。 2.掌握正面、侧面攻门技术。 3.掌握有效的击球与攻门技术 重点:木球的准备姿势、握杆 难点:正面、侧面攻门技术;特殊情况下的击球与攻门 第三章 木球运动的技术分析 1.击球的技巧 2. 攻门的技巧 3. 击球点与击球的准确性 说明与要求: 1.了解击球的站立姿势握杆技巧; 2.了解瞄球、攻门的技巧 重点与难点:击球点与击球的准确性 第四章 木球运动的教授方法 1.击球 2.攻门 说明与要求:掌握击球和侧向、正面攻门教授方法 重点与难点:击球和侧向、正面攻门教授方法 第五章 木球运动的基本战术 1.不同距离直道的击球战术 2.不同距离弯道的击球战术 3. 坡道击球战术 4.底线战术 5.5米标志线战术 6.攻门战术 7.球场地面与球的控制技巧 8.木球比赛战术的运用要求 说明与要求: 1.掌握不同距离直道的击球战术;掌握不同距离弯道的击球战术;掌握坡道击球战术; 2.掌握底线战术、5米标志线战术和球门区各种角度的攻门战术; 3.了解球场地面与球的控制技巧;了解木球比赛战术的运用要求。 重点:不同距离直道的击球战术、不同距离弯道的击球战术、坡道击球战术 难点: 底线战术、5米标志线战术、球门区各种角度的攻门战术 第六章 木球运动员的训练 1.技术训练 2.身体训练 3.心理训练 4.训练原则 说明与要求:了解木球运动员技术、身体、心理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 重点与难点:木球运动员技术、身体训练方法 第七章 木球运动的热身 1.热身运动的作用 2.热身运动的方法 说明与要求:了解木球运动的热身作用与方法 重点与难点:木球运动的热身作用与方法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王少华,木球运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翁明辉,木球手册,台湾新闻出版社,2004。 3. 梁久学,新编大学体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修订/制定人:马春林 审核人:张道荣 修订/制定日期: 2013年10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 《轮滑》教学大纲 一、 说 明 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先修课程 总学时 32 总学分 1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以高教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精神为指导思想,根据我院的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从体育系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而制度的。 目标和任务: 1(教育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互教互学,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严格遵守课的组织纪律和吃苦精神及勇敢顽强的意志品德。 (使学生掌握轮滑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2 3(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轮滑的基本动作及其教学方法。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根据专业特点,选取教学内容。 2、教学要突出轮滑运动的特点,既要轮滑的健身性,又体轮滑的技术性。 3、教学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课型主要有:理论课,辅之电化教学、电视录像和观摩比赛等形式。通过以上形式,深化理论,强化技术的规范性,从而达到整体能力的提高。 1、理论课实施途径:讲授课;引导课(教学提纲、讲授重点、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课(教师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课后准备,课堂上分析讨论);提问课;专题报告课(扩大知识面、扩充新信息、新动向,由教师讲授)等。 2、实践课实施途径:技术教学课;技术复习课;教学训练示范课;身体训练课;教学实习课、观摩课等。 (四)考核方式 考试内容 1.实践部分,80% 2.平时成绩,20% 考核形式:在技能训练课上由教师指定学生完成组合动作自编动作及学生对动作的讲 解,师范,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分。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类别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学时 与学时 合计 讲授 实践 理 论 轮滑运动概述 2 4 部 轮滑运动竞赛规则 2 分 基本平衡技术 2 向前、向后滑行 2 实 向前、向后双曲线滑行 4 践 向前、向后葫芦形滑行 2 20 部 转弯动作 2 分 双脚弧形向前滑行单脚弧形向前滑行 4 换脚转体动作 4 素质 与能发展身体素质练习 2 6 力部技能训练自编动作 4 分 考核 2 2 学 时 合 计 8 24 32 二、大 纲 内 容 (一)、理论课教学内容 轮滑运动概述 1.轮滑运动的起源 2.轮滑运动的发展 3.轮滑运动的分类 4.轮滑运动竞赛规则简介 知识点:轮滑运动的发展、分类、主要评分依据 (二)、技术课教学内容 向前、向后滑行练习 1.向前、向后葫芦形滑行 2.向前、向后双曲线滑行 3.向前、向后直线滑行 技术点:向前直线滑行、向后直线或曲线滑行 转弯动作练习 1.向前压步转弯 2.向后压步转弯 技术点:向前压步转弯 弧形动作练习 1.双脚弧形向前滑行 2.单脚弧形向前滑行 技术点:双脚弧形向前滑行 1.换脚、转体动作练习 2.内轮滑换内轮滑 3.外轮滑换外轮滑 4.前滑两脚依次转体180?接后滑 5.左脚前滑右腿前摆转体180?接左脚后滑 6.向前外3字步滑行 技术点:前滑两脚依次转体180?接后滑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李谣章、符进学《轮滑运动》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9月 修订/制定人: 陈勇 审核人:张道荣 修订/制定日期: 2013 年 11 月
/
本文档为【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组织管理方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