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唐彬结业论文-云南中医医院

唐彬结业论文-云南中医医院

2020-05-18 3页 doc 93KB 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7338

暂无简介

举报
唐彬结业论文-云南中医医院云南省(区、市)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结业论文赵淳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继承人唐彬指导老师赵淳学科专业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危重症医学带教单位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日期2011年9月目录TOC\o"1-5"\h\zHYPERLINK\l"bookmark0"\o"CurrentDocument"导师简介3HYPERLINK\l"bookmark4"\o"CurrentDocument"论文摘要5论文正文导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12...
唐彬结业论文-云南中医医院
云南省(区、市)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结业赵淳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继承人唐彬指导老师赵淳学科专业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危重症医学带教单位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日期2011年9月目录TOC\o"1-5"\h\zHYPERLINK\l"bookmark0"\o"CurrentDocument"导师简介3HYPERLINK\l"bookmark4"\o"CurrentDocument"论文摘要5论文正文导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12HYPERLINK\l"bookmark6"\o"CurrentDocument"学术思想的整理与研究12一、“整体观念”是导师学术思想的基本观点12二、“辨证论治”是导师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思路和13三、“治病求本”是导师诊治疾病的基本准则14四、导师善于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医学实践15五、“病证结合”是导师中西医结合诊治危重症方法的核心……17六、与时俱进,遵古而不泥古,继承发扬创新是导师学术思想的鲜明特征……………………………………………………………19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21一、救治脓毒症的学术经验…………………………………………21二、救治严重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33三、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经验…………………………39四、诊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学术经验…………………………………44参考文献………………………………………………………………52致谢………………………………………………………………54个人简历………………………………………………………………55导师简介赵淳,男,生于1940年,白族,主任医师、教授,全国第三批、第四批、云南省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1964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五年制本科,1980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两年制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现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云南省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云南省中医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中医急症》杂志编委、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云南省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急诊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云南中医学院急诊教研室主任等职。从医48载,精通医理,勤于实践,敢于创新,学验俱丰。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急诊、危重症医学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科室管理工作。善于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精髓,古为今用,同时又不断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现代医学前沿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西为中用,力求将二者有机结合,融汇贯通,发展创新。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思路和方法预防、诊治疾病。抢救急危重症既采用现代医学先进的监护、急救技术,又注重发挥中医诊治急症的优势,因而疗效显著。对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疾病的防治尤具专长和特色,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脑梗死、脑出血、严重感染、脓毒症、上消化道出血、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急危重症或难治慢性病的诊治,积累了宏富独到的临床经验。科研完成省级1项、厅级2项;在研省级1项。任副主编、编委出版医学著作2部,主审1部,任主编待出版2部,在省级以上医学期刊发表和指导发表论文30多篇。多年来为云南省培养出一批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危重症医学人才,培养学术继承人6名(国家级4名、省级2名)。现主持云南省名老中医赵淳传承工作室开展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特别重视在临床实践中开展中西医结合救治急危重症优化诊疗和治疗关键环节的研究,带领制定出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急危重症诊疗方案,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取得显著疗效。48年来赵淳教授在医疗、教学、科研、论著、论文、人才培养、国家级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高干保健、基层医疗帮扶等方面成绩卓著。多次受到表彰。赵淳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摘要学术思想的整理与研究一、“整体观念”是导师学术思想的基本观点导师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多重的、自我调节的稳态系统,其系统的活动要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平衡失调、五脏系统调控失常、经络调节机能平衡失常等引起,强调病变的发生是以自身的调控系统失常为主,所以治疗以调整疗法为主,即着眼于调动人体自身的积极性,重视协调阴阳和脏腑功能,通过调动机体正气对抗内外邪气,达到恢复人体正常的动态平衡的目的。导师善于运用“整体观念”的观点指导临床实践。二、“辨证论治”是导师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思路和方法导师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其辨证要点是遵循急症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收集四诊信息,运用辨证思维方法来整理归纳,综合分析,迅速确认并精当辨证,借以指导临床的救治。对急危重症病人的病机辨析应着重分析正邪对比、标本缓急、表里先后、寒热真假、气机逆乱、虚实进退、脏器脏真受伤情况等方面,注意病人发病过程的时间性、变化性等,进而为充分了解疾病的动态变化,做好预见性的诊断与辨证。对急危重症病人急救的关键在于及时地阻断病势逆传,防止和纠正逆、险、危病候,使之走向顺候。三、“治病求本”是导师诊治疾病的基本准则导师指出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必须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采取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始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才能做到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四、导师善于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医学实践导师指出“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未病先防”,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患病之后防其传变恶化,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笔者体会到,导师善于将中医学“治未病”思想融会贯通于预防诊治疾病的全过程中。五、“病证结合”是导师中西医结合诊治危重症方法论的核心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的原因、性质和病位为目的,从而根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导师指出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要将中医辩证、西医辨病、病证结合的方法。导师在急诊临床上注重运用中西医两法收集临床资料,作好“双重诊断”,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诊断常先辨病后辨证,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思路,为急危重患者提供优化治疗方案,而且对于把握病情变化和转归,判断预后都十分有益。六、与时俱进,遵古而不泥古,继承发扬创新是导师学术思想的鲜明特征导师指出要与时俱进,对中医药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首先是继承,因为继承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只有继承才能发扬创新,而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只有创新才能促进中医药学的进步和发展。在急危重症医学领域内如何继承发扬创新中医药学?笔者认为,主要目标是:瞄准现代医学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发掘中医学的宝贵经验和理论优势,进行临床经验和机理研究,以创新整体医学,为世界医学做出新贡献。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一救治脓毒症的学术经验1.掌握脓毒症的研究进展,遵循“指南”、“专家共识”以指导救治。2、认清脓毒症治疗的难题目前西医学治疗方法尚难以有效解决SIRS造成的细胞、组织、器官的损伤。3、明确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优势导师认为以王今达教授为代表提出救治脓毒症的“三证三法”,发挥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和现代中药新制剂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4、提出防治策略,把握治疗方向导师提出脓毒症的防治策略是: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早期截断脓毒症向严重脓毒症和MOD向发展。5、救治思路清晰,临床路径明确(1)整个临床救治过程须重视“治未病”动态把握、早期截断脓毒症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是救治所有危重症的核心。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做到早期诊断、动态监测,早期治疗预防传变,使预防和治疗具有前瞻性。(2)针对发病机制,早期截断脓毒症的重要病理环节,防止发生MODS。清除内毒素,多靶点拮抗多种炎性介质,促使SIRS/CARS恢复平衡,调理免疫功能,全面保护重要细胞器功能和结构的综合治疗是救治严重脓毒症的重要举措。6、优化救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优势互补,降低病死率。(1)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是从源头防治脓毒症的关键。(2)控制发病环节,多靶点整体调节。导师在“菌/毒/炎并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菌/毒/炎/脏并治”的观点和方法,强调器官保护。(3)对症及器官支持治疗7、学习导师辨治脓毒症经验的体会笔者认识到基本病机多由于患者素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衡,复因外感邪毒、创伤、大手术等使热、毒、瘀、湿等内犯机体,正虚邪实,正不胜邪,气机逆乱而发病,严重者脏器受损,甚者阴阳离决。治疗原则当“扶正”和“祛邪”并举;辨证分为实证与虚证;实证主要包括毒热内盛证、血瘀络阻证、热结腑实证;虚证主要包括气阴两虚,心肺脾肾俱虚、阴阳俱脱证等,根据辨证确定治法和方药。笔者参与的我院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制的清热解毒扶正颗粒对毒热内盛证有较好疗效。8、病案举隅中西医结合救治成功1例因严重创伤引起的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代谢性酸中毒等)患者。本病案患者的救治体现出导师的学术经验。二、救治严重心律失常经验1、及时确诊,辨病又辨证据心电图特征可立即明确致命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可简捷中医辨证。严重快速型者多为气阴耗伤、阴虚火旺或阴阳虚衰证;严重缓慢型者多为阳气暴脱证;常合并血瘀络阻证。2、急救顾命,中西医结合及时综合应用针灸、现代中药制剂等和(或)西医药。(1)药物治疗宜中西药有机配合。应正确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西药。导师认为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是从患者整体出发,调理机体气血阴阳平衡。善于辨证使用参麦或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或注射用血塞通粉针(三七总皂苷)等静脉给药。选用冠心丹参滴丸或复方丹参滴丸即时舌下含化救治快速型;选用速效救心丸或麝香保心丸即时舌下含化救治缓慢型;参松养心胶囊、步长稳心颗粒等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笔者体会到上述中成药是通过多环节整体整合调节达到“阴平阳秘”,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若与抗心律失常西药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疗效,并可减少西药的剂量和副作用。(2)非药物治疗(略)3.预防复发,治病因为本包括纠正心脏的病理改变、调整异常病理生理状态(如冠状动脉狭窄、泵功能不全、自主神经张力失衡等)以及去除诱因(如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等)。前述中药制剂有标本兼治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从而治疗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通过调节心肌细胞自律性,改善心脏传导,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肌细胞代谢,发挥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对缓慢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并可明显改善症状。待病情平稳后再按导师的经验辨证论治。4.病案举隅在导师指导下,笔者参与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法,抢救成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甲状腺功能减退危象;高血压性心脏病,全心增大,全心衰川0;老年性肺炎患者1例。三、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经验1、解析病因病机,以明医理吸入有害气体或颗粒可导致肺部炎症,直接损害肺脏。COPD是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RD病机是以肺、心、脾、肾等虚损为其本,由虚而生痰、酿瘀、水湿停聚是其标,痰、瘀随病程延长而加重。常因复感外邪而诱发、加重呼吸道感染,导致AECOP及肺、心功能衰竭,2、倡病证结合诊治,以提高疗效(1)、西医诊治要点(略)(2)、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导师将AECOP辨证分为痰热郁肺、肺肾气虚证(呼吸道感染、呼吸功能不全);痰瘀互结证(呼吸衰竭);脾肾阳虚、水气凌心证(心力衰竭);痰浊闭窍证(肺性脑病);肝风内动证(呼衰并呼吸性酸中毒及代谢性碱中毒);热瘀伤络证(上消化道出血或弥漫性管内凝血);脱证(休克)等。、救治要将中医的清热解毒、豁痰平喘、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温阳利水、醒脑开窍、平肝熄风等治法与西医综合治疗有机结合。3、体会与研究展望急性期应重视“痰”、“瘀”的危害,以肺衰(呼吸道感染、肺功能不全为主)、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作为主证;把神昏(肺性脑病)、厥脱(休克)、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或并DIC)作为危重变证。导师提出的“菌/毒/炎/脏并治”的疗法,是防治严重感染、脏竭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脱证(内毒素性休克)和血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有效方法。四、诊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学术经验1.关注慢性心衰研究进展,启迪防治策略、思路和方法(1)心衰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心肌重构(2)治疗理念的重大转变从传统的首选“强心、利尿、扩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的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即应用神经内分泌阻滞剂(ACEI、ARBB受体阻滞剂等)阻止或延缓心肌重构,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改善患者预后。(3)提出了心衰阶段A—D从“防”到“治”的全面概念2.导师对心衰中医病机和证治传统认识的评价导师认为既往中医学对心衰的病机和证治认识主要是针对心衰患者处于C阶段(临床心衰阶段)、D阶段(难治性终末心衰阶段)而论,未涉及心衰A、B阶段。即是对已处于“已病”甚至是“坏病”阶段心衰患者的证治。传统认识不够全面或有局限性,难以真正改善患者的预后。3.导师依据阴阳学说及心衰现代研究成果阐释心衰病机和证治规律(1)导师在国内首先提出阴虚阳亢、阴虚内热、阴虚火旺是慢性心衰各阶段,特别是A、B阶段的重要基本病机之一的学术新观点。(2)强调心衰治疗策略的重要性应对心衰患者的各种阴虚证予以辩证论治,早期、长期据辩证选用滋养肝肾、平肝潜阳、养阴清热、滋阴降火治法及方药,使机体达到新的阴阳平衡。笔者认为此方法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抑制其长期慢性激活,预防和阻止心肌重构。立论依据:导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依据阴阳学说及其近代研究成果,借鉴现代医学关于心衰发病机制和治疗的重大进展,吸取近1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防治高血压所致左室肥厚以及中药对心血管相关受体影响的研究成果而立论。近年心衰实验研究证实:清热养阴治法及方药具有抑制神经内分泌因子过度激活及心肌间质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作用,印证了导师的学术新观点。笔者认为此治疗策略和方法对防治心衰的发生与发展具有更积极的作用。(3)导师结合心衰A—D阶段的概念归纳出心衰的证候类型及演变规律,笔者认为掌握此规律对确定治法及方药有重要意义。.导师提出按心衰A-D阶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的中西医结合创新治疗方案笔者认为导师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补充完善和深化了心衰的中医病机和证治演变规律认识。提升了中医药在心衰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对防治慢性心衰的再思考(1)重视以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心衰防治的全过程(2)继承创新,优化慢性心衰诊治方案笔者参与我科制定慢性心衰诊治方案,已融入导师的学术经验,使诊治方案不断优化。(3)深入研究导师治疗心衰的经验方导师治疗心衰各阶段的养阴方药;治疗心衰C、D阶段心衰阳虚水泛、痰瘀互结证的经验方疗效较好,值得申报科研课题深入研究。赵淳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正文学术思想的整理与研究从师三年,随导师临床实践感受最深之处在于导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基本理论、基础方法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的始终。临证中导师善于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医学实践,要求吾辈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截断疾病发生、发展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需要采用的治疗方法,因此常能取得满意疗效。病证结合是导师中西医结合诊治危重症方法论的核心。导师教导我们诊治疾病时既要辨证,又要辨病。同时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在临床中做到将中医辩证、西医辨病、病证结合。导师反复强调继承是基础,打好基础,才能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创新。既要发扬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思想,又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既要借鉴古代医学的经验,又要利用现代的最新成果,使科学思维、理念、方法与中医相结合,创造出现代中医的新思维、新理论和新方法。一、“整体观念”是导师学术思想的基本观点导师认为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如治疗喘证,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常用通腑法达到降肺气之目的,腑气通则喘促平。导师指出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同样说明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应该从整体出发,把握疾病特点。导师指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和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又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机体则相应地发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主动地改造自然,从而保持健康,生存下去,这就是人体内部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导师将“整体观念”做了概括总结,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多重的、自我调节的稳态系统,其系统的活动要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平衡失调、五脏系统调控失常、经络调节机能平衡失常等引起,强调病变的发生是以自身的调控系统失常为主,所以治疗以调整疗法为主,即着眼于调动人体自身的积极性,重视协调阴阳和脏腑功能,通过调动机体正气对抗内外邪气,达到恢复人体正常的动态平衡的目的。由此可见,整体观念不仅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也是导师学术思想的基本观点。二、“辨证论治”是导师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思路和方法导师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通过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等临床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分辨出证候,并决定治疗。导师指出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临床上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因此辨证论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从中医急诊学领域而言,导师认为急症的辨证离不开中医诊断和辨证理论体系的指导。其辨证要点应当遵循急症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收集四诊信息,运用辨证思维方法来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主兼次,从而迅速确认并精当辨证,借以指导临床的救治。对急危重症病人的病机辨析应着重分析正邪对比、标本缓急、表里先后、寒热真假、气机逆乱、虚实进退、脏器脏真受伤情况等方面,注意病人发病过程的时间性、变化性等,进而为充分了解疾病的动态变化,做好预见性的诊断与辨证。对急危重症病人急救的关键在于及时地阻断病势逆传,防止和纠正逆、险、危病候,使之走向顺候,导师要求我们在临床急救医疗工作中,运用中医药的理论,准确地判断其顺、逆、险、危。如证侯危恶,有死之先兆,务必尽快抢救。否则,将脏真耗竭,元气脱泄,阴阳离绝而死亡。三、“治病求本”是导师诊治疾病的基本准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病必求于本”。导师告诫我们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米取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是在确定治则时必须明确的概念。导师在诊疗过程中亦始终贯彻了这一原则。导师指出标与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只有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始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才能做到治病求本。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以不同的症状而表现出来的,是疾病的表象。必须通过综合分析,找到本质,找出病因,才能拟定正确的治疗方法。导师指出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法则时,还须灵活掌握运用“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导师认为,对于急危重症,其病情演变过程有规律可循,反映了疾病的因果转化、虚实变化、正邪消长的特点,因此,治疗要以病为本,针对病因、原发病治疗,即针对疾病的本质治疗,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遗精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正是治病求本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生命是主要目的,应分秒必争地把抢救生命的措施放在首要的地位。如脱证患者,无论是邪毒内陷、内伤脏器还是亡津失血所致,总以固脱为应急措施,待急症缓和后再治本病。若救治工作在时间上有一定余地,则应分清各期病情的标本缓急,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施治;更要抓住急危重症因果转化、虚实变化、正邪消长均转变迅速的特点,随时调整救治方案,力求救治方案的及时、正确与高效,以保证取得较好的救治效果。导师认为,临床上疾病的标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标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高热,大出血,剧烈呕吐、腹泻等,作为疾病表现的症状,可以认作是“标”,但此时的“标”已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已转化成疾病的“本”,所以“急则治其标”,予以及时地清热、止血、止吐、止泻等对症处理,无疑是必要的;“缓则治其本”,病情缓和,可从容从本论治,标本俱急或标本俱缓,可标本兼治。所以治病求本,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四、导师善于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医学实践导师赵淳教授指出:从广义而言“治未病”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鲜明特色之一。在理论与实践上蕴藏着丰富的内容。从狭义而言“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上世纪末,国际上围绕医学目的进行了两年的大讨论,最终认为:“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的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界工作方针之一,“预防为主”的战略思想源泉的最早体现。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截断病变发生、发展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需要采用的治疗方法,这样就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的“上工之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及“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已病”。这种中医“治未病”思想正是上述医学目的的体现。所以中医“治未病”思想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思想,它将人们的认识带入“无病世界”的最高境界。导师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始终贯穿“治未病”这一最先进、最超前的思想。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1、未病先防《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譬如:导师在治疗高血压病时首先强调:为了防止高血压病发病高峰的到来,有必要将预防的战线前移。2010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出符合我国人群特点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患者规范化管理入手,加强对公众健康教育和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努力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导师指出将血压在120-139mmHg/80-89mmHg列为正常高值,就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理念,血压处在这一范围内的人群,应改变生活方式,及早预防,以免发展为高血压。具体措施如下:调情志,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保持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勿劳累;适寒温;平衡饮食,注意食用低钠,富含钾、钙及清淡饮食,戒烟限酒,减肥;适当运动;又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导师认为,ARDS-旦发生,虽有不少治疗措施,但疗效不佳,死亡率仍很高,故应从“防”入手,积极治疗原发病,解除ARDS发生的基础,此即“寓治于防,防胜于治而始于治”之真、、八意。2、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由简单到复杂,由轻到重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从五行学说而言,治疗肝脾失调、肝胃不和证,须在疏肝解郁的同时运用健脾和胃治法这是因为肝木克脾土,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即“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既病防变措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如导师认为,临床上采用“截断”法治疗温热病,就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运用,要做到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传变和恶化,必须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规律,才能防微杜渐,使预防和治疗具有前瞻性。例如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它包括器官损害由轻到重的过程,轻者发生器官的生理功能异常,重者达到器官、系统衰竭的程度,称多器官衰竭(MOF)。其中提到的二次打击学说:第一次打击(严重创伤、休克和感染等)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重而进一步并对组织器官细胞功能造成损伤,第二次打击,引发MODS,并向MOF发展。对于该病的治疗导师认为采取针对发病机制的各种治疗措施,中断疾病进程及恢复机体内环境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师强调扶正与祛邪并举,扼制第二次打击,截断危重症发展的共同通道是防治MODS勺关键。针对脓毒症(中医热毒证)提倡推广应用细菌/内毒素/炎性介质并治的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新疗法积极控制严重感染性疾病。国家中药二类新药血必净注射液(成份有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能强效拮抗内毒素、强效拮抗炎性介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机体器官组织及内皮损伤有良好的治疗和保护作用,能预防内毒素性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国际上首创用于治疗SIRS、SEPSIS(脓毒症)及MOD的药物。该药物的应用很好的体现了中医“既病防变”的观点。《素问剌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朱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五、“病证结合”是导师中西医结合诊治危重症方法论的核心导师指出辨病与辨证,都是认识疾病的过程。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的原因、性质和病位为目的,从而根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辨病与辨证都是以病人的临床症状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诊疾病,一为确立证候。治疗疾病既要辨证,又要辨病,由辨病再进一步辨证。辨证论治作为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能准确地分辨病和证的关系,说明一种疾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候,同时也说明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表现出相同的证候。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治疗疾病。相同的证,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基本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导师指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还指将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病证结合的方法。导师在临证时注重运用中西医两法采集临床资料,作好“双重诊断”,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诊断常先辨病后辨证,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思路,为患者选择优化治疗方案,而且对于把握病情变化和转归,判断预后都十分有益。中医辨证(“二”已详述);从西医辨病而言,导师认为对急危重症的诊断必须是综合性的,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及归纳,对获得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导师指出,近十余年来在西方临床兴起的循证医学(EBM是在医学实践中发展进来的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及患者的参与是循证医学的基础,值得学习和应用。然而循证医学是在西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也承袭了相应的弱点。例如西医学贯有的缺乏辨证思维的问题仍在循证医学中存在。这种不够全面的分析方法,不仅会贻误疾病的诊治,而且也增加了患者在心身和费用等方面的负担,而中医学却有着丰富的辨证思想,在新时期要求我们一方面发扬光大传统中医学中已有的辨证思想,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因此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指导临床应该是在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医学新模式,它来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与现代医学科学潮流同步或基本同步,以中医理论思维方法为指导,以西医的技术理论为手段。导师多年来,长期工作在急诊急救第一线,对多种急危重症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升华为宝贵的学术思想。导师认为,病象是病最为直接的外在表象,是邪毒作用于机体内在脏真脏器的病理反映,外在肌肤、经络、筋骨病变所现,是医生最容易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它不仅能反映出急诊病人痛苦,而且还体现出危及病人生命的关键所在。因此临证时需从错综复杂的临床病象中注意密切观察病人精、气、神的存亡与否,至为重要。急诊病人虽然起病卒暴,病情繁杂,但若注重病象,抓住主症,以纲统目,一般不难找到病人危急之所在,绝不可盲目地信赖单纯理化检查去诊断与辨证,否则舍本逐末,误诊漏诊,丧失救治良机。中医急诊的诊断与辨证应将宏观与微观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据最直接而客观的信息资料。既要注意整体的宏观四诊,也应重视近十几年来有突破性进展的微观诊断与辨证,积极地吸收学习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掌握现代高科技的检查诊断手段,如CTMR、彩色超声诊断、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快速生化检验、各种监测技术等,这样的宏微结合,不仅能帮助定位、定性、定量而确定诊断与辨证,而且还能够判断疾病轻重,病势趋向,更及时正确有效的救治急危重病人。50年来的实践证明,“病证结合”的知识技术正是以解决现代临床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疾病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为目标,其方法是从临床(疗效)—实验—药效机制的系统研究,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推动我国医学的发展。如陈可冀院士所说“应当充分应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理、研究和开发,提高其科学性、促进国际医学界的认同,为了更好地将各种医疗手段科学的、合理地用于治病救人,提高疗效,减少毒副反应,丰富世界医学体系。”六、与时俱进,遵古而不泥古,继承发扬创新是导师学术思想的鲜明特征导师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则身体健康,自然环境变化,生态失衡,则会导致人类疾病。临证之时,不能只就病看病,还要观天察地、审人事民风。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疾病发病就有不同的特点。中医学发展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当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事民风与古代有了很大的差异,导师强调要从中医学角度与时俱进地、辩证地分析总结心脑系疾病发病学新规律,审证求因,并因人、因时、因地论治。导师认为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不断发展,并以崭新的思想认识理解世界、社会和人类,世界进入了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现代人对健康的认识、要求日益提高,人类的体质、疾病谱、发病的病因也有较大改变,于是,“以今病简古书”的方法已明显不足。导师强调循证医学必须结合辨证论治,要求医生要有辨证的新思维,一方面发扬光大中医学中已有的辨证思想,另一方面又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既要借鉴古代医学的经验,又要积极吸收、利用现代科学、哲学等的最新成果,应用其先进的思想、方法,使科学思维、理念、方法与中医相结合,创造出现代中医的新思维、新方法、新理论。导师指出要与时俱进,对中医药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首先是继承。因为继承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继承才能发扬创新,而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只有创新才能促进中医药学的进步和发展。笔者体会到,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到导师临症经验的学习都是一个继承的过程。只有打好理论基础,掌握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来防治疾病。否则岂不是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只有深刻的掌握和领悟了中医前辈留下的知识,以此为基础才能在继承中发扬。因此导师常教导吾辈要多读经典,要熟读经典,其中以《内经》、《伤寒论》尤为重要。同时导师又指出不能仅仅为了继承而继承,继承是为了发扬。只讲继承而不重视发扬,那就只能在原地踏步不前。发扬是前进,有前进才有所创新。清•顾仪卿《医中一得》书中云“凡读古人书,应先胸中有识见,引申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于书之外,勿泥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如清代叶天士,他深究医学,十年内先后从十七师,理论经验丰富。后在《温热论》中他提出了温病的受病途径和传变。“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提出了温病在卫、气、营、血等方面的病理变化,在治法上他提出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原则,在中医治疗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然而随着现代科学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药学既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要面对愈来愈多的严峻挑战。导师指出中医药学如何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如何能突出它的优势,如何能解决医药方面的诸多难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那只有发扬、继承、创新。如严重脓毒症所致MOD病死率居高不下,其病理机制在于组织细胞的不可逆损伤造成生命器官的功能衰竭,若能保护组织细胞的功能,减轻炎症造成的损害,将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医学界一直重视脓毒症的研究,虽然在理论上已经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水平,但其研究多限于基础实验研究,临床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尚难以有效解决细胞、组织器官的损伤,是脓毒症现代治疗的难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以王今达教授为代表的急诊、急救医学工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脓毒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王今达教授首先提出救治脓毒症的“菌毒并治”、“菌/毒/炎并治”的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新疗法;总结出脓毒症治疗的“三证三法”。领导研制生产出现代中药复方新制剂血必净注射液,运用于临床治疗严重脓毒症、SIRS、MODS显著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脓毒症治疗的世界医学难题。在此基础上,笔者跟随导师据本科治疗脓毒症经验进一步提出“菌/毒/炎/脏并治”的观点和方法,强调了器官保护的重要性。笔者体会到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瞄准现代医学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发掘中医学的宝贵经验和理论优势,进行临床经验和机理研究,以创新整体医学,为世界医学做出新贡献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一、救治脓毒症的学术经验(一)掌握脓毒症的研究进展,遵循“指南”、“专家共识”以指导救治导师指出近年来国内外对脓毒症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绩,集中反映在“2008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简称“2008年指南”)的公布,该指南是以2001年的第1版和2004年的第2版脓毒症治疗指南为基础形成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总结脓毒症临床研究的新成果,评价证据的质量和推荐的强度,对2004年指南进行修订和增补;2009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中医第一届脓毒症高峰论坛上,全国脓毒症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委员会公布了《脓毒症中西结合诊治专家共识(草案)》(简称“专家共识”)该共识既扼要总结了我国30多年防治脓毒症的成果和独特经验,又吸取了国际防治脓毒症的成果和诊治方案,是委员会专家们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了我国目前防治脓毒症的先进水平。“2008年指南”及“专家共识”对指导和规范救治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MOD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导师要求吾辈要认真学习掌握“2008年指南”及“专家共识”精髓用以指导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脓毒症的救治水平。1.现代医学脓毒症的概念脓毒症(Spesis)是专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可以理解为:Spesis=SIRS+细菌学证据2001年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制定的脓毒症诊断加入了器官损害的表现,更强调了脓毒症是一种能够造成器官损害的破坏性的病理反应。脓毒症是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Septicshock)、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等。严重脓毒症(SevereSepsis):指脓毒症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组织灌注不良或低血压(包括乳酸性酸中毒、少尿或急性意识状态改变)。可以理解为:严重脓毒症=脓毒症+急性器官功能不全脓毒性休克(SepticShock):指严重脓毒症患者在给予足量液体复苏后仍无法纠正的持续性低血压,常伴有低灌流状态(包括乳酸性酸中毒、少尿或急性意识状态改变等),或者器官功能障碍。可以理解为:脓毒性休克=脓毒症+液体复苏后难以纠正的低血压现代医学认为脓毒症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其内容涉及感染、炎症、免疫、凝血及组织损害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2.脓毒症的诊断导师指出2001年华盛顿会议为脓毒症诊断制定了一个PIRO系统。从P(因素)、I(感染、病损)、R(反应)和O(器官功能障碍)四方面入手全面反映患者的情况。西医诊断标准:根据1992年及2001年华盛顿国际脓毒症会议确定的定义和标准。(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体温〉38C或v36C;心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或PaCOV35mmHg白细胞计数〉12X109/L或v4X109/L.其中在③为必备的基础上,其余各项中》1项即可诊断SIRS。(2)脓毒症的诊断标准1)确诊的感染或高度疑似的感染应具备以下特征:体温〉38E或v36C;心率〉90次/分;呼吸〉25次/分2)炎症(免疫)反应的生化学指标: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12X109/L)或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v4X109/L);白细胞计数正常但不成熟〉10%淋巴细胞计数减少。C反应蛋白〉正常值+2个标准差;前降钙素〉正常值+2个标准差;血清乳酸〉3mmol/L;血清内毒素〉正常值+2个标准差;血糖〉7.7mmol/L或〉110mg/dl(无糖尿病史);CD14+单核细胞HLA-DF表达率V30%或V5000分子/细胞。3)器官功能障碍指标:低血压状态(收缩压V80mmH,平均动脉压V70mmH,或成人收缩压下降值〉40mmH)g低氧血症(氧合指数PaO2/FiO2v300);急性少尿(尿量V0.5ml/kg/h持续2小时以上),明显水肿或液体正平衡>20ml/kg超过24小时;血肌酐增加》0.5mg/dl;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质〉4mg/L或70mmol/L);血小板减少V100x109/L;凝血异常;APT>60s或INR>1.5AT』1.抗原测定:免疫火箭电泳法V259.8mg/dl活性测定:凝胶空斑法:V77.1%发色底物法:V103.2%蛋白CAg(PCAg)检测:免疫火箭电泳法V82.4%蛋白C活性(PC:A):发色底物法:V87.02%腹胀(肠鸣音减少)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意识状态为格拉斯哥评分小于14分;符合1)中》2项或2)中》1项即可诊断脓毒症,在此基础上出现3)中任何1项即诊断为严重脓毒症。(二)脓毒症治疗的难题导师认为严重脓毒症所致MOD病死率居高不下,其病理机制在于组织细胞的不可逆损伤造成生命器官的功能衰竭,若能保护组织细胞的功能,减轻炎症造成的损害,将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医学界一直重视脓毒症的研究,虽然在理论上已经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水平,但其研究多限于基础实验研究,临床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尚难以有效解决细胞、组织器官的损伤,是脓毒症现代治疗的难点。(三)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优势:导师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以王今达教授为代表的急诊、急救医学工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脓毒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王今达教授首先提出救治脓毒症的“菌毒并治”、“菌/毒/炎并治”的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新疗法[1];总结出脓毒症治疗的“三证三法”[2]。即毒热证(严重感染)与清热解毒法,瘀血证(凝血功能障碍)与活血化瘀法,急性虚证(急性营养衰竭和急性免疫功能低下)与扶正固本法。领导研制生产出现代中药复方新制剂血必净注射液,运用于临床治疗严重脓毒症、SIRS、MODS显著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脓毒症治疗的世界医学难题。总结其经验主要是发挥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优势;发挥了现代复方中药制剂多靶点、多环节的治疗优势。(四)防治策略导师指出从脓毒症发生的源头(前驱动因素)和发展的上游(SIRS)积极防治,减少脓毒性休克及MODS勺发生是降低脓毒症病死率的关键,而针对脓毒症某一发病环节的单靶点治疗均难以降低其病死率。所以导师提出脓毒症的防治策略是: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早期截断脓毒症向严重脓毒症和MOD方向发展。在脓毒症病程的不同阶段积极采取相应的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措施,既采用现代医学先进的诊断、监护、治疗方法和新技术,又注重发挥中医药诊治急症的优势,中西医方法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进行整体调节,促使机体内环境恢复动态平衡。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五)救治思路导师指出脓毒症是所有危重病发展过程的一个中心环节,一旦发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见图)。故动态把握、早期截断脓毒症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是救治所有危重症的核心。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使预防和治疗具有前瞻性。从而降低所有危重症的病死率前驱动指腔感染: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严重感染)、急性重症胰腺炎、休克、病理产科等病因(尤其是腹。•整个临床救治过程须重视“治未病”在中医理论:“寓治于防,防胜于治而始于治”、“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启发下做到早期诊断、动态监测,早期治疗(第一时间治疗)预防传变,积极干预脓毒症。即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早期诊断、动态监测:在脓毒症发病第一时间根据2001年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制定的诊断标准,尽快作出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感染参数、炎症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器官功能不全参数、组织灌注参数等。并在病程各阶段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综合评估、判断病情、作出早期干预决策。早期治疗(第一时间治疗):严重脓毒症发病第一时间治疗的及时程度及具体措施极可能影响患者预后。”2008年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强调:“早期复苏,应在确定存在组织低灌注的第一时间,而不是延迟到患者入住ICU后实施”。即应在确定脓毒症发病危险因素的第一时间积极治疗,而不是等到发生严重脓毒症之后才治疗。上述早期诊断、动态监测、早期治疗理念正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运用。•针对发病机制,早期截断脓毒症的重要病理环节,防止发生MODS内毒素、SIRSSIRS/CARS失衡、免疫抑制、组织器官受损等病理生理环节是脓毒症发生、发展、加重导致MODS勺关键。因此,清除内毒素,多靶点拮抗多种炎性介质,促使SIRS/CARSt复平衡,调理免疫功能,全面保护重要细胞器的功能和结构的综合治疗手段是救治严重脓毒症的重要举措。脓毒症的正确治疗不仅包括针对病原的特异性治疗和一般对症治疗,完整的治疗方案尚应包括组织损伤的修复和脏器功能的重建以及水、电解质、酸碱等紊乱的纠正。(六)救治方法:中西医结合多靶点、多环节综合治疗,整体调节。1.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是从源头防治脓毒症的关键,凡原发病未能去除或未获得有效控制者,预后均差,尤以严重感染及大块组织坏死者更为明显。2.控制发病环节a.对脓毒症的严重细菌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例如,采用抗生素降阶梯疗法、时间差攻击疗法等,以期有效地控制感染;b.拮抗内毒素;c.抑制炎性介质;d.调节免疫功能;我国已有使用ai胸腺肽进行免疫调理治疗,显著提高脓毒症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循症医学研究的报道⑶。e.恢复凝血平衡;f.保护组织器官。导师指出中药是天然药物,其复方制剂含有多种成分,使之体现出多系统多环节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这一优势已被大量的药理和临床研究所证实。针对脓毒症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中药复方制剂(血必净、痰热清注射液等)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可截断关键病理环节,阻止病情发展。在王今达教授“菌/毒/炎并治”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基础上,导师进一步提出“菌/毒/炎/脏并治”的观点和方法,强调了器官保护的重要性。在此方面中医药有突出优势。导师主张辨证选用血必净、痰热清、参麦、参附、醒脑静注射液等控制上述多个发病环节。导师指出血必净注射液(药物组成: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其药理作用主要是[4、5、6、7]:拮抗内毒素;抑制炎性介质、恢复SIRS/CARS勺动态平衡;调节免疫功能;修复血管内皮损伤、防治微循环障碍,恢复凝血和纤溶系统动态平衡,保护组织器官。痰热清注射液(药物组成: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药理作用主要是:抗菌和抗病毒、拮抗内毒素、拮抗炎性介质、增强免疫功能、保护细胞器、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的解毒作用。上述二药起到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防治脓毒症的重要作用。对严重脓毒症导师主张血必净、痰热清二药联合应用。导师指出血必净和痰热清拮抗内毒素、炎性介质、氧自由基等毒性介质,可以认为是在整体水平的解毒作用。而对微粒体(解毒细胞器)的保护作用从细胞水平上说明了中医祛邪与扶正的统一性,充分显示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方药应用于严重脓毒症的良好前景。导师强调由于过渡释放的炎性介质损伤血管内皮和凝血系统(血瘀络阻证),继而引起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络损血瘀水滞证)是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而活血化瘀通络法及代表方药血必净注射液或血府逐瘀汤、通心络胶囊,能够修复血管内皮损伤,保护血管内皮;恢复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所以应作为防治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MOD的重要药物,并贯穿始终,全病程应用。3.对症治疗及器官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包括代谢支持,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当发生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时须及时正确采用器官支持治疗包括人工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治疗及人工肝脏等的应用。4.导师中西结合救治脓毒性休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脓毒症肠道功能障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MOD的经验,笔者的师兄姐已发表专题论文[8、9、10、11],故本文从略。(七)导师辨证论治脓毒症的经验导师指出根据脓毒症的症状和发病机制,脓毒症属于祖国医学“外感热病”、“脱证”、“血证”、“暴喘”、“神昏”、“脏竭症”等病证范畴。其基本病机多是由于素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衡,复因外感邪毒、创伤、大手术等使热、毒、瘀、湿等内犯机体,正虚
/
本文档为【唐彬结业论文-云南中医医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