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檩条规格选用附表

2022-01-28 7页 doc 579KB 8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wassyy

本人从事施工专职安全员多年,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内业资料管理具有丰富的经验。

举报
檩条规格选用附表论我国未来200年的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  【论文摘要】  本文就我国未来200年老龄化现象的成因与发展趋势,从现有人口规模,各个代期的繁衍基数,未来生育水平的走势,人均寿命延长等因素进行了客现全面的分析。并从生育水平对老龄化现象的双重影响分析了控制人口数量与缓解老龄化趋势及削缓老龄化趋势过程中的近期需要与长远需要,从阶段上与从总量上把握削缓老龄化趋势这三对关系入手,提出了老龄化现象和强劲的来势的根源在于现有人口过多,人口基数过大,而不是控制人口数量的结果这一新观点,提出了放宽生育不仅不能从根本上缓解老龄化现象,而只是把老龄化...
檩条规格选用附表
论我国未来200年的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  【论文摘要】  本文就我国未来200年老龄化现象的成因与发展趋势,从现有人口规模,各个代期的繁衍基数,未来生育水平的走势,人均寿命延长等因素进行了客现全面的分析。并从生育水平对老龄化现象的双重影响分析了控制人口数量与缓解老龄化趋势及削缓老龄化趋势过程中的近期需要与长远需要,从阶段上与从总量上把握削缓老龄化趋势这三对关系入手,提出了老龄化现象和强劲的来势的根源在于现有人口过多,人口基数过大,而不是控制人口数量的结果这一新观点,提出了放宽生育不仅不能从根本上缓解老龄化现象,而只是把老龄化现象从阶段上往后推了,恰恰从总量上加剧了老龄化现象,从结果上加重了老龄化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在辩证分析老龄化现象的挑战与机遇的同时,从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了以堵截源头从严控制生育水平为根本手段的全方位应对高老龄化现象的思路与对策。  老龄化现象,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在经受了或预测到了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密度过高的危害,政府和公民对人口问彻底醒悟、深刻认识、准确运用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开始按规律有计划地调控人口再生产,减少人口出生,降低人口规模的必然结果;是摆脱盲目发展人口这种灾难性困境的必然阵痛;是发展 观念更新、进步的可喜现象。  高老龄化趋势,是全球发展中和欠发达的且人口发展严重失控的地区、国家,在从紧从严控制人口出生,急切抑制人口规模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来势过快比例过高的老龄化现象及所带来的负面后果。这种高老龄化趋势即将在这些地区、国家起步且日益加剧,并在未来的两个世纪里达到顶峰。我国首当其冲,所面临的高老龄化现象,是世界所空前的,但不是绝后的,还有南亚、非洲都无法沉默,并将以更加“壮观”的高老龄化趋势接踵而至。  中国,已历史地为全世界担当了过渡高老龄化时期,削缓高老龄化影响的典范。令国人所关切,令世人所关注。  对高老龄化趋势的准确预测,对高老龄化现象和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及其对策的研究,是全国人口理论界乃至国家决策层的战略性课题。  为了连贯地而不是割裂地阐述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完整地而不是零碎地论证老龄化现象,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阐述过渡老龄化现象的对策,本文拟就我国未来200年的老龄化趋势进行整体预测。  为了使预测更加接近未来的实际,准确表达笔者的观点、主张,本文设定并使用以下动态参数。见表一:一、趋   势  老龄化趋势,是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及其发展态势的真实投影。在常规(无战争、饥荒、瘟疫)条件下,老龄化现象是控制人口出生,降低人口规模而改变人口的年龄结构,转变人口发展态势的必然结果。  (一)成因  我国未来200年的老龄化现象,由以下因素构成:第一,以现有人口规模为基础;第二,以未来各代期繁衍基数为条件;第三,以未来各代期的生育水平为导向;第四,受人均寿命变化的影响。因此,预测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必须准确把握以上四大要素。1、现有人口规模奠定了高老龄化基础。从资料推测,我国到2000年的人口规模约为12.8亿(也可能达到13亿)。这12.8亿的人口基数,按平均寿命71岁计算,平均每年有1815.3万人口跨入老龄期,以10年的老龄年期推算,平均每年拥有老年人口18153万。显然,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老人比也由此而进入一个新的水平。尤其是60年代以来两个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进入老龄期后,还将继续加剧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在21世纪的第二个代期(2026-2050)里,平均每年有2160万人口跨入老龄期,是同期出生人口的1.37倍;2050年老人比高达20.0%,在第三个代期里,平均每年有2125万人口跨入老龄期,是同期出生人口的1.80倍,期末老人比高达23.3%,可见,我国的高老龄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是由已有人口规模为开端的不可逆转的客观存在。见表二:  2、繁衍基数具备了条件。我国经过以往20多年从紧从严的计划生育后,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虽然得到了有力的控制,但这只是相对的,人口发展的绝对势头仍然强劲。只有在21世纪上半叶较低生育水平下,才有望在2025年前后进入人口规模稳定期,并于此后开始回落人口规模,但由于基数太高,在21世纪的各代期内,人口繁衍的基数仍然过高。在第一个代期(2001-2025)里,平均每年有2169万人口进入婚龄,整个代期内共有54225万人口先后进入婚龄,这个繁衍基数是不小的;第二个代期的惯性仍然强劲,还有48865万人口先后进入婚龄,年均1954万。即使极限控制生育水平,年均出生数也近1600万,还是处于维持12亿以上人口规模的生育态势。第三、第四个代期繁衍基数虽然有较大的下降幅度,但与稳定适度人口规模的要求仍然过高。可见,生育水平必须在21世纪里长期控制下去。然而,按照平衡老人比的观点,今后继续维持更替生育水平(2.2)的话,就非常危险了。按人均寿命75岁推算,我国的人口规模仍要维持在16.28亿的水平上;如果按人均寿命80岁(2101-2125年间)推算,我国的人口规模就要维持在17.35亿的水平上。要长期维持如此之高的人口规模,是难以承受的,也是无法接受的。同时,所形成的老龄化压力更是沉重的。在更替水平条件下,到2075年,拥有老人28197万,老人比达17.33%;在2125年拥有老人32535万,老人比达18.75%。因此,我们不要小看了21世纪更替水平下各个代期里的繁衍基数,不要低估了它对增加人口规模和加剧老龄化趋势所蕴含的强劲势头。见表三:  备注:本表预测使用当前的静态参数  从预测可以看出,21世纪各个代期的繁衍基数的绝对量是高得惊人的,更替生育水平是无法实施的。这么高的繁衍基数需要通过一个世纪的竭力控制,才能使繁衍基数回落到稳定适度人口规模的水平上来。在一个世纪内长期控制生育水平,就意味着各个代期的繁衍基数都蕴含着老龄化趋势。  3、未来生育水平决定了高老龄化趋势。不论生育水平如何变化;无论是社会制约措施控制生育水平还是自然回落生育水平。高老龄化现象总是早晚要来的。早控制生育水平就可以早抑制人口规模,早结束老龄化现象,早掌握主动权,也就理所当然地早出现了高老龄化现象。在整个21世纪的生育水平,都潜伏着高老龄化趋势。第一,生育水平相对下降,加快了21世纪的老龄化趋势;第二,生育水平仍然过高,尤其离稳定我国适度人口规模(6—7亿)的生育水平还遥遥偏高,这又为22世纪潜伏着老龄化现象。但是,我们决不能片面考虑21世纪的老龄化现象而放松对生育水平的极限控制,而应该更多更主要地考虑人口过多对可持续发展的威胁,考虑21世纪的过多生育会对22世纪潜伏更加严峻的老龄化趋势。  见表四:  未来生育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对老龄化现象的双重影响:  (1)婚育观念转变及生育水平下降,加快了老龄化现象。通过20多年来计划生育实践,我们有信心做出这种乐观的预测: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实践及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人们在长期饱受人口数量过多,婚配缺口过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和可持续发展受困等人口问题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给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所带来的切肤之痛后,在交付了昂贵的学费后,面对痛苦的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人们的婚育观念会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对人口问题都会高度警醒,并会更多地关注大局利益,后代利益和后代的生存环境、生存质量;全民都能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并且还将把我国未来的适度人口规模定得更低(约为4亿)。因此,从21世纪中期(2050年)开始,我国的生育水平自觉地迅速下降到1.6左右,并在生育率回落到稳定适度人口规模的生育水平(年出生500-600万)后,维护正常的生育水平,维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还要依靠鼓励生育的政策了。可见,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就要柳暗花明了,高老龄化现象也能因此而得到有效抑制。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就是抓住21世纪上半叶这个战机,做好全国人民的工作,把生育水平再降下来,顺利地向下半叶的自愿低生育水平过渡。即在21世纪第一个代期里把生育率控制在2.0以内,在第二个代期里把生育率控制在1.8以内,就可平稳地向下半个世纪1.6的极限低生育水平过渡了。这是决定我国未来200年人口战略大局及老龄化趋势的关键阶段和开局战役。见表四、表五。  对比结果告诉我们:生育水平与当代老龄化趋势之间成反比关系,人口的老化进程在稳步运行,而出生人口在减少,人口规模在下降,老龄化趋势当然要加剧了。显然,在控制生育率的同时,必然会引发老龄化现象,并在一定时期内加快老龄化进程。  (2)控制人口规模加剧了高老龄化趋势。但是,又与一个繁衍周期后的老龄化现象成正比,控制了生育水平,就堵截了老龄化现象的源头,下个周期的老龄化现象当然要缓和多了。人口基数太大,发展惯性太强,是我国今后长期内人口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21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控制人口数量,是我国21世纪人口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和主攻目标,也是解决一切人口问题及由此而引发的其它发展问题的首要前提。因此,在21世纪,全国上下都会一门心思地采取强有力的综合措施,实施极限的人口控制战略,实现极限的人口控制目标。应把每多控制一个人口出生,提高到为人类优化了一份生存环境,为后代提高了一份生存质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加了一份可持续发展因素的高度来认真对待,而不被其它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缓解老龄化趋势,更要抑制人口规模;缓解老龄化趋势,也必须绝对服从和服务于控制人口数量这个大前提,并以果断、有效的措施迅速降低人口的繁衍基数,遏制人口规模的增长势头并使之迅速回落。  21世纪上半叶把生育率依次控制在2.0和1.8以内,这似乎是很不起眼的变化,却给我国未来200年的人口发展态势带来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使人口规模的峰值年推前了8年,峰值量减少了0.6亿;提前了两个代期进入稳定适度人口规模的生育水平。使2100年的人口规模减少30784万,并在2135年就使人口规模回落到6亿以内,也提前了近二个代期;还使未来200年内共减少人口出生46414万,年均减少出生232万。  减少了人口出生,就降低了人口规模,而当代的老龄化趋势却不会因此而放慢,自然也在一定时期内提高了老人比。显然,迅速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必然要加剧高老龄化趋势。但更应该看到,极限控制生育水平是减缓下一个周期老龄化趋势的必然对策和唯一出路。见表六、表七。  从比较可以看出,生育水平对老龄化现象的影响是双重的,生育水平较高,对当代的老龄化趋势有缓解作用,却加剧了下个周期的老龄化趋势;极限控制下的低生育水平,虽然集中、加剧了当代老龄化趋势,但减缓了下个周期的老龄化趋势。(3)集中了高老龄化现象,从总体上削缓老龄化趋势。有效、成功地控制21世纪上半叶的生育水平,下半叶又能依靠全民自觉实行极限的节育(1.6)。为从总量上削缓老龄化趋势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人口规模的迅速回落,老年人口的比例也会迅速上升,无疑也集中了高老龄化现象,加剧了短期内的高老龄化趋势,至少把老龄化现象浓缩了二个代期,加剧了21世纪的老龄化趋势。  从对比可以看出:有力控制21世纪上半叶的生育水平,是有效抑制人口规模,从时间上和总量上遏制未来200年老龄化趋势的关键。但也着实推进了老龄化现象的进程,加剧了前期的老龄化趋势。  (4)高龄化现象加剧了老龄化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普及,人们的平均寿命会逐年提高,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老龄化现象。一是提高进入老年期的人口比例,婴、幼儿期夭折的人数少了,青壮年期早逝的人数少了,进入老年期的人口比例就会随着提高。二是延长了老龄年期,我国的预期平均寿命预计将以每个代期2.5岁的速度提高,由20世纪末期的68岁提高到2100年的78岁和2200年的88岁;老龄年期也将以每个代期1.25年的速度提高,由20世纪末期的9年提高到2100年的14年和2200年的19年。这种高龄化现象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老龄人口的比例,加剧老龄化趋势。  (二)态势  通过对高老龄化趋势成因的分析及对各因素的解剖观察,我国未来两个世纪里的老龄化趋势和高老龄化现象也就明晰了(见表四、表五、表六、表七中前50年控制生育水平下的人口发展与老龄化趋势预测)。  1、老龄人口绝对量大。在未来两个世纪里,先后进入老年的人口共约293754万,平均每年1468.77万,而且主要集中在21世纪,达208000万,占总数的70%多,期内年均跨入老龄期的人口达2080万。  2、老年人口比例高。在未来两个世纪里,平均老人比高达21.67%,老人比突破25%的时期有21世纪的第四个代期和22世纪的第一、第二个代期,分别高达26.5%、26.4%和25.6%。  3、高龄化现突象出。在未来200年内,老龄化现象的高龄化和高龄比将逐年提高。到2050年人均寿命将延长到73岁,73岁以上的人口将占62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0%或更强;到2100年人均寿命增至78岁,75岁以上老人将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0%或更强,到2200年,人均寿命增至88岁,8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将占7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以上。  4、抚养老人的负担系数高。在未来的两个世纪里,平均抚养老人的负担系数为0.385,从21世纪的第四个代期(2076)开始,超过0.45,最高的是22世纪的第二个代期(2126-2150)达0.517,以后缓慢下降到0.45,其后的走势是稳中弱升(受寿命延长因素影响)。  5、持续时间长。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我国的结构型高老龄化现象要持续150年之久,直到2150年(2151年及以后的老龄化现象是人均寿命延长的结果,属均衡型老龄化现象)。显然。在未来的两个世纪里,老龄化趋势是迅猛的,老龄化现象是高比例持久的,负老系数也是长期沉重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严峻的。  二、对  策  迎接高老龄化现象的挑战,消除高老龄化现象的影响,是我国今后人口战略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势关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总体战略。因此,考察老龄化现象,首先必须负责任地考察并无条件地服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与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个总体战略和最大前提,要把极限控制生育水平,降低人口规模摆到人口战略的首位。可见,削缓长期的高老龄化现象,要站到全局的战略高度,以长远的历史眼光和宏观的得失来正确权衡利弊,既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21世纪上半叶控制生育水平的难度和居高不下的人口规模所形成的巨大压力;也要清楚地认识我国在21世纪下半叶及以后生育水平自觉下降的内在因素与必然趋势,并主动顺应、衔接这种必然趋势。既要削弱、缓解近期的老龄化趋势及影响,更要兼顾长期内削弱、缓解老龄化趋势及其影响的需要,不要把困难转嫁给未来的后代,更不能搞短期行为;既要看到老龄化趋势的严峻性、长期性,更要看到老龄化现象所带来的机遇,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以便平稳过渡长期、严峻、强烈的高老龄化现象。(一)正视挑战,主动出击。我国将要长期经历的高老龄化现象,是由我国现有的庞大人口基数和强劲的发展惯性所决定的,是客观潜在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必须冷静分析,正确对待;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牢牢把握总体战略的主动权。  1、痛定思痛,丢掉幻想。人口发展违背了客观规律,人口压力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力,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要依赖于牺牲生态效益与损害可持续发展这种沉重、昂贵的可怕代价,是产生老龄化现象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出生人口太少和人口规模太低的缘故。因而,极限控制生育率就成了再也容不得婆婆妈妈的紧迫任务了;抑制人口规模就成了再也用不着左顾右盼的主攻目标了。老龄化现象来了,我们就得咬紧牙关忍受着阵痛,就得勇敢地迎着,尽力地担着。舍此别无选择。  既要控制人口出生,抑制人口规模,又要保持原来的年龄结构,维护原有的老年人口比例,世界上哪有如此好事?难道有谁还能把老人问题甩给哪个星球?这是不可能的,请丢掉天真的幻想,回到客观的现实。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生育水平对老龄化趋势的影响是双重的,轻松了当代(倒不一定真的轻松了)却要后代加倍偿还。更替水平根本不能解决老龄化问题。第一,保持太大的老人规模,在未来200年中,老人规模由2.17亿起步,逐年增加,2200年达4.12亿,共增19531万,每个代期增2790万老人。第二,维持太高的老人比,21世纪的第一个代期的老人比也有14.29%,以后逐年递增,到2200年达21.59%。第三,负担总量沉重,虽然前期冲淡,缓解了老人比,但没有从总量上削减老龄化现象,用更高的代价,更沉重的负担所换来的是表面的假象,倒是实实在在从时间和总量上加剧了老龄化趋势,加重了抚老负担。最高老人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共增加老年人4.4亿,增加扶养老人的负担64.71亿人年,每年增3235万人年。可见,应对未来的老龄化现象和挑战,丝毫也不能在前期的老龄化趋势上耍任何小聪明,做任何小动作。  要么苦守着高基数的人口规模;要么承受着高老龄化现象的阵痛。选择只有一“苦”一“痛”,结局却是截然不同。在这十字路口,更不能抱有任何幻想,一旦错失良机,便是一步错,全盘错,一步乱,全盘乱,既苦了当代又痛着后代。  我们的前辈未能按客观规律有计划地安排人口再生产,给后代酿下了难以言状的苦酒,犯下了历史性的错误。难道我们还会因为这小小的老龄化现象(与人口数量过多而言)就谈老色变,就不分东西南北,不知大小多少,不辨主次轻重,而要重犯历史性错误,把人口问题诱发为灾难性的发展问题?  2、主动出击,堵截源头。前面已经说到,控制生育水平,抑制人口规模,会加重老龄化现象,加剧老龄化趋势,但这正是从总体上削缓老龄化趋势所需要的,是避免痛苦所必须承受的小阵痛。  我们应该清楚:天体既不会掉下老人来,也不会无偿地为我们容留老人。高老龄化现象都是过去高生育现象的必然结果。因此,削弱、缓解高老龄化现象的唯一出路,只有主动出击,降低生育率,堵截高老龄化现象的新源头。才能尽早把人口的年龄结构恢复到正常的比例上来,才能尽早结束老龄化现象,才能真正从时间上缩短,从总量上削弱、缓解老龄化趋势。因而,必须从宏观上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在削缓老龄化趋势过程中的近期需要与长远需要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人是都要进入老年期的,有什么样的生育态势,就必定会在一定时期后出现相应的老龄化趋势。因此,在我国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条件下,削缓老龄化趋势的唯一而明智的对策,只有也只能是堵截源头,果断控制生育水平,迅速抑制人口规模,而不是迎合源头。否则,我们恰恰会在人口问题的死胡同里背道而驰,越走越远,而无法摆脱老龄化现象。  对比结果告诉我们:从严控制生育水平,大幅度降低人口规模,不仅保持了较低的老年人口比例,(使未来200年中的综合老人比得以控制在21.67%以内,老人比高出0.39个百分点只是因为迎合源头的使老龄化现象往后推,2200年后的高老龄化现象没有计入总老人比的误差),而且减少了两个世纪中的老人规模,降低了22世纪的老人比,使25%以上的高老人化现象缩短了两个代期,提前了两个代期回落到正常的老人比例。从而,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得以兼顾。  二要切实处理好从总量上削缓与阶段性削缓老龄化趋势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为无法把生育水平控制在适度规模而头痛,并继续为此支付着沉重的代价。如果我们遇到一个高龄化现象,就惊慌失措,乱了阵脚;又要主张放宽生育政策,放松对生育水平的控制,其结果只能是给老龄化现象雪上加霜,火上烧油。不难理解:如果现在增加了一亿的人口出生,也就是给未来增加了1亿的老人规模。增加了人口出生,平衡了一段时期内的老人比,且不说过高的人口基数加剧了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压力,损害了可持续发展,就老龄化问题本身而言也只是帮了倒忙,只是给更远期的未来增加了老人基数。那么,这个远期未来的高老人比又用什么法术去平衡呢?难道要永远这样循环下去,长期维持着15亿、17亿的人口规模?因此,我们心里时时刻刻都要装着老龄化现象的总量这本帐。生育水平要下降,人口规模要回落,这是早晚不同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主动降低生育水平,尽早回落人口规模,却能掌握向更低生育水平过渡的主动权,就能从总量上有效地削弱了老龄化趋势,减小代价,减轻痛苦。  极限控制21世纪上半叶的生育水平,使今后两个世纪在减少人口出生46414万的基础上,也减少老年人口44166万,减轻抚养老人负担64.71亿人年,从总量上羸得了主动权,并在2150年前结束结构性老龄化现象,缩短了老龄化现象持续时间达半个世纪之长,使我国未来200年内的老龄化现象与老龄化趋势发生根本性的好转。  显然,对待我国即将来临的高老龄化问题,一不能逃避,二更不能搞短期行为,而是要以反弹琵琶的胆略、思维和对策,勇敢地逆水而上迎接挑战,果断地采取堵截新源头的应对措施。(二)抓住机遇,因势发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老龄化现象也不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从宏观上看,控制人口数量这本身就顺应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是个好兆头。从微观上看,也有诸多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  1、减轻人口压力,提高抚老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决定劳动力抚养老人的能力,首先是大自然资源的承受力,其次是劳动者的素质与生产力水平,而不是劳动者数量。随着人口规模的减少,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压力也会迅速减轻,国家和社会对住房、医疗、就业、义务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投入都会大大减少;更有利于增强国力,扩大积累,加大对高科技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发展的高科技含量,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并不断以提高劳动效率的方式替代日益递减的劳动人口。可以断定,劳动力资源短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相反,如果劳动力太多,超出了经济和大自然的承受力,反而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劳动者连养活自己都困难,又如何抚养老人?可见,增加人口出生,与其说是为了分摊抚养老人的负担,倒不如说是瓜分了老人碗中的份饭,抢吃了子孙的“基本粮”。因而,只要人口规模降下去了,老人比再高,抚养老人负担再重,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更是提高劳动者抚养能力的跳板,大可不必惊慌。  2、抚老负担温和渐进。抚养老人的负担与抚养小儿、青年的负担截然不同,其负担的紧迫程度更具温和性。第一,老人在生活上自我节制需求简单。在吃的方面不挑、不偏、不馋零食;在穿的方面不攀、不比、不赶时髦,也不会因身躯变化快而频繁更换。第二,老人不需要高档消费,在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有购买高档家具家电,交通工具,住房和婚嫁费用等巨额消费。第三,老人没有发展的支出。对家庭、对社会都不存在就学、就业的沉重负担。第四,老人能在相当程度上自食其力,一是多数老人有储蓄;二是勤劳奉献,会尽力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和社会工作,继续创造财富供养自己。综上所述,老人除了医疗费用较高,生活护理特殊外,再没有其它过重负担,在经济上抚养一个老人的负担量,只有抚养一个后代负担量的1/3到1/5之间。  3、扩大内需,启动市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短缺经济已成历史。在未来的经济生活中,决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已经不再是生产能力了,而是产品在质量上的竞争,产品占有市场的份额。对此,我们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看一个劳力、一个家庭所负担的老人数,而应该用联系、发展、整体的观点看待老人负担是减少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压力,促进可持发展的需要,从而真正认识老龄化现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老人比高,消费人口的比例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社会对消费的投入,扩大市场需求,有利于启动市场,刺激生产与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因经济发展增加了劳动者收入,也提高了劳动者的抚养能力。  4、增加就业,促进稳定。老人比高,劳动人口比例低,一方面从根本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劳动人口就业率的提高,对老年人口生活起居、病老护理的工作,必将走向高度社区化、专业化和职业化。这样,既提高了护理水平,丰富了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减少了老年人口对家庭、社会的压力,又形成了巨大的劳务市场,增加了就业机会。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联动应对,平稳过渡。过渡超常的高老龄化现象,减缓高老龄化现象对家庭、社会的冲击力,是一项长期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周密的,能够趋利避害的互动对策与保障体系。  1、完善、强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要从现在开始,在加大对社会养老保险宣传教育的前提下,加快保险立法,强化保障体系。要着手编织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网络,境内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资方和行政事业单位都要在发放员工的工资中依法代办代扣养老投保金,消除社会保险的死角,并实行全国联网,全国通兑。  2、健全、优化社区的老年服务体系。要以居住地、原工作单位和医院三个主阵地为基础建立三位一体交叉并存的老年服务网络,创办服务形式、服务内容综合多样,服务时间有临时、短期、中期和长期并举,服务方式以收容和上门兼顾的有偿服务院、所,在多形式提供物质生活和病老与起居护理服务的同时,又积极有效地开展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等精神方面的生活服务,全方位搞好并满足老年人的物质、文化和起居照料、病老护理等系列服务。  3、建立老年人自我管理与服务机制。要以服务老年人的机构为主阵地,积极安排有能力又有参加社会活动需求的老年人承担部分敬老、托老院、所的精神、文化、娱乐、护理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既发挥了老年人的作用,做到老有所为;又增加了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为其老有所养创造条件;还因为老人之间有共同语言,感情沟通快,有利于融洽老人服务院、所的氛围,增强服务院、所的凝聚力,使其老有所乐;又因为发挥了老年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效地防范无事生非的隐患,使其老有所安。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安定、进步。  老龄化现象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应对的思想认识错位和对策措施滞后。  我国的老龄化现象,就象一次潜伏已久并积储了饱和能量的即发地震,早晚是要爆发的。只是爆发的时间越晚,所积累的能量越足,其爆发力越强,破坏性也就越大。  让老龄化现象来吧,来得更迅猛些吧!(该文曾参加全国人口理论研讨会)录入员:新余市计生委目录1前言21城市现状21.1自然状况51.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61.3城市结构与人口71.4城市能源供应及消费状况71.5环境状况81.6交通条件92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及与标准92.1设计依据92.2编制原则112.3编制应遵循的规范、标准123我国城镇燃气概况与发展燃气政策123.1我国能源143.2城镇燃气概况193.3我国发展城镇燃气政策194气源确定与气源基本参数194.1气源条件224.2CNG与LNG气源选择234.3CNG供气及供气基本参数245工程项目范围、供气规模及主要工程量245.1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55.2工程项目范围255.3供气原则265.4供气对象与供气范围265.5气化人口与气化率的确定275.6工程分期275.7各类用户耗热定额285.8居民与商业用户高峰系数的确定305.9供气比例与供气规模315.10各类用户耗气量平衡与高峰流量345.11储气与调峰386CNG气源站386.1站址选择396.2建站规模及占地面积396.3总图布置406.4CNG气源站竖向设计416.5交通运输及道路416.6绿化416.7用地指标426.8工艺设计与主要设备476.9管材选择及防腐486.10公用工程537中压管网输配系统537.1中压输配系统压力级制确定557.2城区中压管网布置原则567.3中压管网布置577.4中压管网的敷设和特殊地段的处理587.5管材选择与防腐597.6管道水力计算618、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629环境保护专篇639.1设计采用规范及标准639.2污染物及治理措施649.3绿化设计6510消防专篇6510.1设计采用规范和标准6510.2工程项目火灾危险性分析6610.3消防措施6710.4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6811劳动保护、职业安全与工业卫生6811.1设计依据及遵循的标准和规范6811.2安全措施7011.3劳动保护与工业卫生7112各类用户对燃气价格承受能力分析7112.1居民用户对燃气价格承受能力分析7212.2商业用户对天然气价格承受能力分析7313节能7313.1能耗分析7313.2节能措施7313.3节能效益7414工程效益分析7414.1经济效益分析7514.2社会效益分析7514.3环境效益分析7615主要设备与技术经济指标:7615.1主要设备7715.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期工程)7916工程项目实施计划8017工程项目招标初步方案8017.1招标范围及招标8017.2招标初步安排8117.3招标形式8117.4招标方式8117.5评标专家来源8217.6招标程序和招标基本情况表831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8318.1编制依据8318.2投资估算8418.3资金筹措8418.4庭院及户内管道工程8419经济8419.1编制依据8519.2基础数据8519.3成本分析8519.4损益分析8719.5清偿能力分析8719.6不确定性分析8719.7财务评价结论:8820结论与建议8820.1结论8919.2建议
/
本文档为【檩条规格选用附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