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我国行业工资差距_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我国行业工资差距_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2014-03-21 4页 pdf 1M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67186

暂无简介

举报
我国行业工资差距_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统计与决策201 3年第7期·总第379期 我国行业工资差距: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李 娜 1,2,李 利 1,郭艳平 3 (1.湖南商学院 财政金融学院,长沙 410205;2.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 410009; 3.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商学院,长沙 410205) 摘 要:我国的行业工资差距是收入差距的重要形式之一,运用行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出来的泰尔指数最 大达到了0.14,根据产业类型对泰尔指数的分组分解发现,第三产业的内部差距为工资差距做出了主要贡献, 根据竞争程度分组分解发现,垄断性行业向上拉动了...
我国行业工资差距_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统计与决策201 3年第7期·总第379期 我国行业工资差距: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李 娜 1,2,李 利 1,郭艳平 3 (1.湖南商学院 财政金融学院,长沙 410205;2.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 410009; 3.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商学院,长沙 410205) 摘 要:我国的行业工资差距是收入差距的重要形式之一,运用行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出来的泰尔指数最 大达到了0.14,根据产业类型对泰尔指数的分组分解发现,第三产业的内部差距为工资差距做出了主要贡献, 根据竞争程度分组分解发现,垄断性行业向上拉动了工资差距,而竞争性行业内部的工资差距也较大,并对分 解结果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工资差距;泰尔指数;分解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13)07-0093-0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1C0733) 作者简介:李 娜(1979-),女,湖南益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李 利(1979-),女,湖南安仁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收入分配与金融发展。 郭艳平(1980-),女,湖南岳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0 引言 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分为两类:第一种是 利用模型对工资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并分解出各种影响因 素对工资差距的贡献程度。第二种方法是采用统计指标 衡量工资差距,再分解出不同因素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程 度。由于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基本固定统一,没有形式差 别,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可以进行比较等优点,在 收入不平等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本文的实证分析 采用统计指标来衡量工资差距,重点关注1993~2010年的 行业工资差距,针对已有研究,将进一步做出如下探索:采 用适合于衡量行业工资差距的泰尔指数,借助于行业大类 的数据,考察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变化状况,并根据产业 类型和行业竞争程度进一步分解泰尔指数,分析组内差距 和组间差距对总体工资差距的贡献程度及其变化,为政策 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行业工资差距的度量指标选取 度量行业工资差距的指标有两大类型:第一类是绝对 指标,如行业工资的极值差、极值比、差等,这类指标 简单明了、很直观,但是它们有量纲,其大小与度量单位有 关;第二类指标是相对指标,一个好的相对指标满足以下 性质:匿名性、齐次性、总体独立性、转移性原则、强洛伦茨 一致性,如基尼系数、广义熵指数、阿肯森指数等,这类指 标没有量纲。但是如果要进行工资不平等的分组分解,只 能采用广义熵指数中的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只能进行收入 来源的分解,无法进行收入群体分组的分解,而广义熵指 数与阿肯森指数存在一一对应的单调转换关系[1]。所以, 本文选择泰尔指数作为衡量行业工资差距的度量指标。 泰尔指数是泰尔(1967)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提出的 衡量收入不平等的指数,它是广义熵指数的特殊情形。 GE(a) = 1a2 - a [ 1 n∑i=1 n ( yiμ )a -1] (1) 式(1)中,n示观测值的数量,yi表示第i个单位收 统 计 观 察 度前景关系到参保者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前景 越好对农村居民越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孙健,申曙光.我国农村居民保险需求意愿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 2009,(5). [2]高真真,杨杰,吴平.城郊农户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 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成都市金堂县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 科学, 2010,(31). [3]魏建,宋微.影响我国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因素及对策研 究[J].理论学刊,2007, (4). [4]封铁英,董璇.劳动力缺失背景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需求及其影响 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 2010,(6). [5]胡宏伟,蔡霞,石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研究——基于农 民参保意愿和缴费承受能力的综合考察[J].经济经纬, 2009,(6). [6]范成杰,熊波.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心理预期及其影响因素 ——对武汉市 J区农民的调查分析[J].人口与发展, 2010,16(4). [7]孔祥智,涂圣伟.我国现阶段农民养老意愿探讨——基于福建省永 安、邵武、光泽三县(市)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 报, 2007,(3). (责任编辑/亦 民) 93 统计与决策201 3年第7期·总第379期 入,μ表示平均收入。参数a表示对不平等的厌恶程度, 厌恶程度越高,a的取值越小,当a=0时,称为泰尔第二指 数T0,也称为泰尔L指数;厌恶程度越低,a的取值越大,当 a=1时,称为泰尔第一指数T1,也称为泰尔T指数。 GE(1)=T1 = 1n∑i=1 n ( yiμ )ln( y i μ ) (2) 泰尔指数在(0,1)之间变化,并受到样本大小的影响, 取值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泰尔指数最大的优点 是可以用于群体分解分析,将观测值依某种标准分成若干 组,分别可以计算出各组内部以及各组之间的收入差距, 得到它们对总体差距的影响。 T1 =TW +TB =∑ g yg y (∑j ( ygjyg )ln y gj yg ngj ng ) +∑g ( ygy )ln( y g y ng n ) (3) 把整体样本分成G组,ygj表示第g组第j个单位的收 入,yg 表示第g组的总收入,y表示总收入,则 ygj / y表 示某个单位在总收入中的比重,yg / y表示第g组在总收 入中比重,ngj / ng 表示某个单位的人口比重,ng / n表示 第g组的人口比重。式(3)为泰尔指数的分解形式,是用 收入比重作为权重来分解总差距,第一项表示组内差距, 第二项表示组间差距。 2 我国行业工资的泰尔指数计算与分解分析 2.1 我国行业工资的数据说明 我国现行的行业分类标准是经过了1984的首次制 定、1994年的第一次修订和2002年的第二次修订所形成 的,其中门类有20个、大类95个、中类396个、小类913个, 第一次与第二次修订相比,变化最小的是大类数据,只增 加了3个,增加了3%,变化最大的是小类数据,增加了67 个,增加了8%,而门类数据和中类数据分别增加了4个和 28个。使用第二个层次的大类行业数据来测算行业工资 差距指标较为合适。过于细分的中类和小类的行业数据 来测算行业工资差距,其结果与居民的整体收入差距会接 近,尤其用基尼系数进行测算的时候,会弱化工资的行业 特征,使得各个行业的特征差异缩小,并且使得任何一个 行业的工资变化对总体工资差距的边际作用变小。[2]过于 粗分的门类的行业数据来测算行业工资差距,其结果也无 法充分显示行业特征。 本文对行业工资差距的测度所使用的是城镇单位的 行业大类数据,均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4~2011) 公布的行业数据,它们覆盖了全国层面的各个行业大类, 可以获得较长的年度序列数据,而1993年之前的可以获 得的行业大类数据变化较大,并且从1992年我国才真正 全面地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改革,1993年以后的行业 大类数据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行业数据分为两部分:第一 部分是1993~2002年的从业人员数据(包括职工和其他从 业人员,但不包括城镇私营企业人员和个体就业人员),依 据GB/T4754~1994标准,1993~2002年有87-90个的大类 数据,但是1993~1997年由于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 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没有细分的从业人员数据,所以采用 职工数据,这段时间的就业制度使得职工数据与从业人员 数据的差异不大,其他从业人员的就业比重不到3%。第 二部分是2003~2010年的从业人员数据,依据GB/T4754~ 2002标准,有94个大类数据。由于就业制度的变化使得 城镇单位中的其他就业人员的比重上升,2010年超过6%, 并影响行业的平均工资,故1998年后采用从业人员数 据。这两部分数据都不包括“国际组织”的行业工资。 2.2 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 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1,其整体趋势是泰尔指数 在波动中增长,行业工资差距逐步扩大。泰尔指数从 1993年的 0.026扩大到 2010年的 0.112,前后增长了3.3 倍,年均增长9.8%。最大的泰尔指数出现在2008年,为 0.140,比1993年的最小泰尔指数分别高出4.4倍。1997年 和2008年分别出现了波动幅度不同的波谷。 表1 1993~2010年行业工资的泰尔指数 年份 泰尔T指数 年份 泰尔T指数 1993 0.026 2002 0.081 1994 0.036 2003 0.090 1995 0.037 2004 0.095 1996 0.046 2005 0.102 1997 0.056 2006 0.117 1998 0.046 2007 0.134 1999 0.051 2008 0.140 2000 0.061 2009 0.125 2001 0.069 2010 0.112 通过泰尔指数衡量的行业工资差距逐渐扩大,这与中 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是紧密相关的。1992年10月,在中 共十四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中共十四 届三中全会正式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若干问的决定》,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原则具体 化,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合 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得国有单位与 非国有单位之间、国有单位内部的工资分配出现分化, 1993~2002年这一阶段的工资差距在波动中加快扩大。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 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此后,我国的工资差距的增 长速度放慢,2008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从整体上来 看,我国行业工资分配不平等的趋势暂时被控制,但是到 底工资分配向哪些行业倾斜,哪些行业为泰尔指数做出了 重要贡献,行业工资的调整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则需要进 一步分解泰尔指数。 2.3 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2.3.1 按产业类型的分解分析 如果把行业根据第一、二、三产业进行分组,可以把行 业工资差距分解为产业内的工资差距和产业间的工资差 距。把第一、二、三产业分别设定为A、B、C三组,则A组包 括第一产业的5个大类,B组包括第二产业的40-43个大 类,C组包括第三产业的42-46个大类。泰尔指数采用收 入比重来分解总差距,收入比重是用每个行业的平均收入 占总的平均收入的比重来表示,对泰尔指数的分解结果分 统 计 观 察 94 统计与决策201 3年第7期·总第379期 别见表2。行业工资的总体差距和组内差距、组间差距的 波动轨迹基本相同,波峰与波谷基本一致。首先,从组内 差距与组间差距的比较来看,组内差距始终大于组间差 距,组内差距的最大贡献达到83.41%,最小贡献也达到了 61.79%,而组间差距的最大贡献只有38.21%,最小贡献只 有16.59%。1993年开始第一、二产业的平均工资低于社 会平均工资,第三产业平均工资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当用 收入比重来分解泰尔指数时,第一、二产业的收入比重较 小,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对工资差距的向 上拉动作用(组间差距大于0)被第一、二产业对工资差距 的向下拉动作用(组间差距小于0)抵消了一部分,所以组 间差距较小,组内差距贡献大于组间差距贡献。其次,从 组内差距的内部变化来看,第一产业内部的工资差距非常 小,上升速度非常缓慢,只占组内差距的1~2%左右;第二 产业内部的工资差距比第一产业内部的工资差距大,但上 升趋势也非常小,对组内差距的贡献有下降的趋势,2010 年为组内差距贡献21%;第三产业内部的工资差距最大, 上升趋势明显,是组内差距的主要因素,最大贡献达到了 84%。 表2 根据产业分组的泰尔指数分解结果(1993~2010)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组间 差距 0.006 0.008 0.006 0.008 0.011 0.011 0.013 0.014 0.018 0.020 0.024 0.025 0.027 0.029 0.032 0.033 0.030 0.025 组内 差距 0.021 0.028 0.031 0.038 0.045 0.035 0.039 0.047 0.051 0.060 0.066 0.071 0.076 0.088 0.103 0.108 0.095 0.086 A组组 内差距 0.000 0.000 0.001 0.000 0.000 0.000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B组组 内差距 0.009 0.013 0.014 0.016 0.017 0.015 0.016 0.018 0.020 0.020 0.017 0.018 0.020 0.018 0.018 0.017 0.019 0.018 C组组 内差距 0.011 0.014 0.017 0.021 0.027 0.020 0.023 0.029 0.031 0.040 0.048 0.052 0.056 0.070 0.084 0.090 0.076 0.068 A组组内 贡献(%) 1.42 1.53 1.78 0.76 0.68 1.16 1.17 1.05 1.06 0.98 0.81 0.68 0.67 0.60 0.63 0.58 0.62 0.63 B组组内 贡献(%) 44.12 48.67 44.55 42.02 38.95 42.41 40.16 37.99 38.71 32.38 26.08 25.76 25.74 20.60 17.14 15.81 19.56 20.66 C组组内 贡献(%) 54.46 49.80 53.67 57.22 60.37 56.43 58.67 60.96 60.23 66.64 73.11 73.56 73.59 78.80 82.23 83.61 79.82 78.71 按产业类型的工资差距分解结果表明,第一、二产业 对行业工资差距的贡献较小,而第三产业对行业工资差距 的贡献较大,这与每个行业中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息息相 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变 化总趋势基本保持合理,但是二者的变化幅度不同步,存 在着偏离,如果产业结构的调整得不到就业结构的相应支 持,就会从宏观上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从微观上使 各行业工资产生差距。我国产业结构总的变化趋势为:第 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变动不大、第三产业比重 上升,201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0.1:46.8:43.1。劳 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趋势为: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 重下降,但仍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 比重略有增加,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快,比重上 升,新增劳动力中有50%以上人员在第三产业就业,2010 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为:36.7:28.7:34.6。 从第一产业的情况来看,2010年第一产业的从业人 员为27931万人,如果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降到发 达国家的水平,只需要1/10左右,这意味着仍有2亿多人 需要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即使按照我国实际的劳动生产 率来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人数=农业从业人员-(农业 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就业人员总数[3],我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也有20244万人需要转移,由于第一产业中剩 余劳动力没有及时向其他产业转移,集中了相对较多的劳 动力,市场供给充足,内部竞争大,而创造的社会财富相对 较少,所以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工资是最低的。 从第二产业的情况来看,建筑业的就业门槛低,就业 比重明显高于产值比重,劳动力人数相对较多,行业工资 位于社会平均水平以下。工业结构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 期开始出现了新一轮的重工业化趋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中,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接近70%,而重 工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比 轻工业的小,尤其在占工业最大比重的制造业内部,重制 造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轻制造业的增长速度[4],对劳动 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工资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采矿业、电 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基本 保持一致,由于是受国家保护的行业,所以工资高于社会 平均水平。 从第三产业的情况来看,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 发展方式差异导致对劳动力供求出现差异,形成行业间的 工资增长率差距。传统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低,批发 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都集中了大量的低端劳动力供 给,就业竞争大,工资相对较低。现代服务业对高端人才 需求旺盛,而高端人才供给较少,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凸 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就业比重明显低于 产值比重,使财富分配向现代服务业倾斜,工资较高。 2.3.2 按竞争程度的分解分析 在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行业 往往竞争程度低,如金融业;而非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行 业往往竞争程度高,如制造业。所以,行业的竞争程度可 以由这个行业的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的比例反映 出来,也可以间接地通过劳动力在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 的就业比例反映出来,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 国有单位职工的比重也会较大。把行业的竞争程度用M 表示,M=行业国有单位人数/行业全部从业人数。根据M 的大小,把非农行业分为三组:E组为竞争程度高的行业 (M 小于 30%)、F 组为竞争程度中等的行业(M 在 30%-60%之间)、G组为竞争程度低的行业(M大于60%), 对三组行业的泰尔指数的分解结果见表3。首先,从组内 差距与组间差距的比较来看,组内差距也是始终大于组间 差距,组间差距的波动幅度较小,行业工资差距的增长主 要来自组内差距的增长。由于E、F组的平均工资低于社 会平均工资(2004年以后F组的平均工资也开始高于社会 统 计 观 察 95 统计与决策201 3年第7期·总第379期 平均工资),G组平均工资高于社会平均工资,G组对工资 差距的向上拉动作用(组间差距大于0)被E组(或E、F组) 对工资差距的向下拉动作用(组间差距小于0)抵消了一 部分,所以组间差距相对较小。其次,从组内差距的内部 变化来看,E组的内部差距逐渐扩大,对组内差距的贡献 也增大,最大达到了70%;F组的内部差距波动相对较小, 对组内差距的贡献变化也相对较小;G组的内部差距变化 也相对较小,但对组内差距的贡献由大变小,最小只有 10%左右。 表3 根据竞争程度分组的泰尔指数分解结果(1993~2010)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组间 差距 0.006 0.009 0.008 0.010 0.012 0.009 0.005 0.006 0.009 0.010 0.006 0.011 0.008 0.007 0.007 0.007 0.008 0.009 组内 差距 0.020 0.027 0.029 0.036 0.044 0.037 0.046 0.054 0.060 0.071 0.084 0.085 0.094 0.124 0.127 0.133 0.117 0.102 E组内 部差距 0.003 0.003 0.002 0.001 0.001 0.003 0.013 0.020 0.021 0.027 0.048 0.039 0.056 0.070 0.088 0.094 0.081 0.068 F组内 部差距 0.003 0.005 0.005 0.012 0.016 0.010 0.009 0.009 0.010 0.020 0.014 0.031 0.023 0.026 0.026 0.026 0.022 0.009 G组内 部差距 0.014 0.020 0.021 0.023 0.027 0.023 0.024 0.025 0.029 0.025 0.022 0.015 0.015 0.014 0.013 0.013 0.015 0.026 E组组内 贡献(%) 16.53 11.64 8.50 3.30 3.01 8.85 29.14 36.79 35.47 37.45 57.57 46.21 59.51 63.87 69.40 70.56 69.07 66.14 F组组内 贡献(%) 16.67 16.72 17.95 33.10 35.72 28.21 18.49 16.59 15.99 27.85 16.72 36.46 24.66 23.73 20.63 19.61 18.43 8.83 G组组内 贡献(%) 66.80 71.64 73.55 63.60 61.27 62.94 52.37 46.62 48.54 34.70 25.71 17.33 15.83 12.40 9.97 9.83 12.50 25.03 从E组内部情况来看,由于行业开放发展的政策逐步 执行,大多数行业中的国有经济比重逐渐下降,所以E组 中的行业数量逐渐增多,各行业间的差距逐渐扩大。1993 年E组只有11个行业,占12%,只有农业、少量的制造业和 传统服务业,组内的工资差距较小。2010年E组增加到 48个行业,占51%,既包括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包 括高工资的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组内的工资差 距较大。 从F组内部情况来看,行业数量经历了由少变多再变 少的过程,占行业数量的12%-35%,行业的类型从以轻型 制造业为主向以重型制造业为主变化,但组内的工资差距 波动相对较小,对组内差距的贡献变化也相对较小。 从G组内部情况来看,行业数量逐渐减少,1993年国 有经济比重大,G组有61个行业,占68%,除了农业和部分 制造业,大多数行业都在G组,虽然G组为组间差距做出 了主要贡献,但是组内差距并不是非常大。2010年G组只 有26个行业,占28%,主要包括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 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 大多数的行业工资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内部差距较 小,对组内差距的贡献下降。 各组行业类型和数量的变化、对行业工资差距的贡献 变化与我国的行业发展政策紧密相关。 3 结论 运用较为合适的行业大类数据,借助合适的度量指标 泰尔指数,对行业工资差距进行了测量,并对泰尔指数进 行了进一步的分解分析,得到了几个主要结论:(1)1993~ 2010年,我国的行业工资差距是在波动中增长的,最大的 泰尔指数达到了0.14;(2)第一、二产业整体上向下拉动工 资差距,对工资差距的贡献相对较小,第三产业整体上向 上拉动工资差距,对工资差距的贡献相对较大;(3)竞争程 度高的行业整体上向下拉动工资差距,但随着行业数量的 增多,内部工资差距逐渐扩大,而竞争程度低的行业整体 上向上拉动工资差距,但随着行业数量的减少,内部工资 差距相对较小;(4)工资分配的总体趋势是向资本密集型行 业、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垄断性行业倾斜,而传 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性行业的工资相对较低。 通过对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得到的政策含义是比较 明显的。首先,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就业 结构也应该随之调整,行业间的劳动力出现供求矛盾必定 也会出现工资差异,所以,应该及时地转移第一产业中的 过剩劳动力,加强第三产业中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其次, 竞争程度低的行业是向上拉动工资差距的主要力量,它们 是在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形成的垄断形式,随着经 济改革的深化,行业的开放程度提高,垄断行业逐渐减少, 但对于不能开放的行业应该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形成规 范的工资增长机制。 参考文献: [1]万广华.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方法和证据[M].上海:上海三联 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武鹏.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研究述评[J].上海经济研究,2010,(8). [3]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估计及转移空间分析[J].经济论 坛,2010,(5). [4]金碚,吕铁,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 国工业经济,2011, (2). (责任编辑/亦 民) 统 计 观 察 96
/
本文档为【我国行业工资差距_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