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十三经

2010-02-16 10页 doc 86KB 1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9106

暂无简介

举报
十三经 1、十三经(写出各经名) 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歷代研究十三經的學問稱為經學,經學分今文經學派及古文經學派。 2、《老子》共81章,共约5000字 3、《文心雕龙·序志》所说“文之枢纽” 是五篇 刘勰在中把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
十三经
1、十三经(写出各经名) 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歷代研究十三經的學問稱為經學,經學分今文經學派及古文經學派。 2、《老子》共81章,共约5000字 3、《文心雕龙·序志》所说“文之枢纽” 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方面体现了刘勰儒家经典文学化的观点;<正纬>和<辨骚>归为"雕龙",体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心"和"雕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学范式: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 4、解释“易有三名”? 5、解释“反切”? 反切(“反切”,拼音:fǎn qiè)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字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A8%E9%9F%B3" \o "注音" 注音,也是對漢字字音結構的一種方法。反切法使用兩個漢字來為一個漢字注音,前面的字稱為反切上字,後面的為反切下字(古代採用直行的書寫方式,故前字在上,後字在下)。在使用音標和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反切有一口訣:「上字辨陰陽,下字辨平仄」。 6、《诗经》四始:《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 7、《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8、《春秋》所记鲁国十二公是: 1、鲁隐公 2鲁桓公 3.鲁庄公4.鲁闵公 5.鲁僖公6.鲁文公 7.鲁宣公 8.鲁成公 9.鲁襄公 10.鲁昭公 11.鲁定公 12.鲁哀公 9、《说文解字》所提“六书”是什么?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0、《尔雅》是一部什么书?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的意思;“雅”本意为“正”,引申为“雅言”,指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近正”,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11、《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哪些篇?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颐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伪《古文尚书》共58篇,其中多出的25篇,称伪《古文尚书》;它是一部假书,也是一部奇书。我们要知道伪孔本,伪孔《传》是晋代人所作,但在指出其作伪的同时,也不应一味排斥。正确对待伪《古文尚书》,首先要对伪孔《传》持正确的态度,伪孔《传》汇集了自孔安国以来四百年间古文经学对《尚书》的解说,是研究《尚书》的一个很高的成就,我们只需分辨其是晋人的成就而非汉人的成就,就能充分认识和利用它的价值;其次,对伪《古文尚书》也应持正确的态度, 事实上,伪《古文尚书》汇集了从先秦 《左传》诸书直到魏晋诸书八百年间古书所称引的原本《尚书》的许多内容,加以组合、排列、敷衍。从这个意义上说,25篇“伪古文”未尝不是我们窥究先秦百篇本《尚书》的一个途径。 清代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其中属于《今文尚书》的有《尧典》(包括《舜典》,但无《舜典》篇首的二十八字)、《皋陶谟》(包括《益稷篇》)、《禹贡》、《甘誓》(以上为虞夏书)、《汤誓》、《盘庚》(包括上、中、下三篇)、《高宗肜日》、《西伯勘黎》、《微子》(以上为商书)、《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包括《康王之诰篇》)、《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以上为周书)共二十八篇,注疏本分为三十三篇。每篇的写成年代各不相同,记录了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中商周王朝的历史,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论,而且也反映了古代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方面的情况,以及古代天文和地理等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今《十三经注疏》本《尚书》中,除上述诸篇外,另有《大禹谟》、《五子之歌》、《胤正》、《仲虺》、《汤诰》、《伊训》、《太甲》(上、中、下三篇)、《咸有一德》、《说命》(上、中、下三篇)、《泰誓》(上、中、下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宫》、《君陈》、《毕命》、《君牙》和《冏命》等,计二十五篇,都是晚出的伪书,虽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引用时必须采取慎重的态度。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2468759.html 12、请写出《尔雅》各篇篇名? 释诂第一 释言第二 释训第三 释亲第四 释宫第五 释器第六 释乐第七 释天第八 释地第九 释丘第十 释山第十一 释水第十二 释草第十三 释木第十四 释虫第十五 释鱼第十六 释鸟第十七 释兽第十八 释畜第十九 13、请写出《文心雕龙》中的十篇篇名 原道第一 征圣第二 宗经第三 正纬第四 辨骚第五 明诗第六 乐府第七 诠赋第八 颂赞第九 祝盟第十 铭箴第十一 诔碑第十二 哀吊第十三 杂文第十四 谐隐第十五 史传第十六 诸子第十七论说第十八诏策第十九檄移第二十 封禅第二十一 章第二十二 奏启第二十三 议对第二十四 书记第二十五 神思第二十六 体性第二十七 风骨第二十八 通变第二十九 定势第三十 情采第三十一 熔裁第三十二 声律第三十三 章句第三十四 丽辞第三十五 比兴第三十六 夸饰第三十七 事类第三十八 练字第三十九 隐秀第四十 指暇第四十一 养气第四十二 附会第四十三 总术第四十四 时序第四十五 物色第四十六 才略第四十七 知音第四十八 程器第四十九 序志第五十 14、《庄子》共多少篇?33篇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7) 外篇 骈拇 马蹄 胠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至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14)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10) 15、解释“三代易名”(有答案) 16、解释《文心雕龙。情采》里“是以衣锦-衣,恶文太白;贲象穷白,贵乎反本”这句话 17、《古文尚书》是什么时侯形成的?如何被指定为伪书的?(有答案) 18、”诗言志”一语最早出何典? 诗言志说关于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 ... 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 19、《文心雕龙》全书上篇25篇?下篇25篇? 20、钟嵘诗品共收129位诗人,分为 品,其中曹操为 品,沈约为 品,陶潜为 品。 21、汉代传《诗》的四家是?鲁、齐、韩、毛 22、识记 五经正义(孔颖达)文心雕龙搭记(黄侃)诗集传(朱熹)论语集解(何晏)庄子集释(郭庆藩)周易集解(李鼎祚)史记正义(张守节)楚辞章句(王逸)尔雅义疏(郝懿行)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23、《周易》中八卦是哪八卦?《乾》、《坤》、《震》、《艮》、《坎》、《离》、《巽》、《兑》 24、《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说:“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请你谈谈对”君子“慎独”的理解。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制服己心的,强如取城。”——箴言16:32 25、《毛诗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试联系诗经内容加以解说。 26、《尔雅释亲》说:“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试解释其原因。 27、东汉许慎第一次将汉字部首分为540部 28、《尔雅》的前三篇是什么?释诂第一,释言第二,释训第三 它们是解释普通词语的 29、《文心雕龙》的前三篇篇名是原道、征圣、宗经 30填空题 1、《周易》屯卦六爻的名称分别是:( )、( )、( )、( )、( )、( )。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知人也 )。” 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4、大直若屈,大巧若愚,(大辨若讷。)。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6、《象》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8、《楚辞章句》的作者是(王逸 )。 9、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0、(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诗》可以(兴 ),( 观),(群 ),(怨 )。 12、妇称夫之父曰(舅 ),称夫之母曰(姑 )。 13、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14、(序志 )是《文心雕龙》的最末一篇。 15、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隐公元年》)。 16、《大学》是(《礼记》 )一书的篇名。 31、历年大题 1、试论《周易》与《文心雕龙》的关系(10分)(有答案) 2、简论《诗经》(含毛诗序)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可以只谈一个方面,如作家、作品、或只谈文论;也可谈某一时代,如唐代、宋代,乃至现当代;也可谈一项、主题、手法、语言等)(30分)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①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29页。   具体地说,《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在之后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   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但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正像我们在前一节中举例分析的那样,这一种批评完全是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的立场上的,在根本上起着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个人的欲望与自由。就以《相鼠》一诗来说,它可能是批评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评对“礼仪”的具有进步意义的破坏行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诗对于这两种现象都是适用的。   要说《诗经》这一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要说明:《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经过曲解而被强化了。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毛诗序》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赞颂)或“刺”(批评)的作品。因而,一部《诗经》,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后代诗人继承《诗经》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特色,同样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提倡这一特色,可以纠正文学过分趋向游戏和唯美倾向,发扬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强调这一点,也必然妨害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达。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看起来,像《巷伯》批评“谗人”,《相鼠》批评无礼仪者,态度是很激烈的。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而且并不能说是纯粹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数“坏人”提出斥责。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已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由此带来必然的结果是:《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后代的诗歌,也是以抒情——抒忧伤之情较为普遍。   克制的感情,尤其忧伤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伏。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诗歌。   另外需要说到,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家把《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说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不能抹杀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爱情诗对人们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专制时代,当文学道德化倾向、说教倾向变得过度严重时,诗人们也会打出《诗经》的权威旗号,要求给感情以应有的、至少是适度的承认。明代诗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都很深远。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摘的过程,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诗经〉原始》)这么说也许多了一些想象,但叠徽章重句的美感,确是很动人的。四言诗衰微后,这种形式也被捐弃,只能偶一见之。倒是在现代歌曲中,又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之理。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诗经》首篇的《关雎》,“关关”(叠字)形容水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也有生动的形象。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尤其表现在每首诗歌的开头部分),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诗经》中的诗歌擅长以赋比兴开头,影响了后来的民歌。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但是诗与乐舞终将会分离,因为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艺术必然趋向于细化,因此诗歌便从歌辞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体。《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诗经中还出现了歌颂教师的篇目,极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歌颂教师的诗歌。(《菁菁者莪》)其中的“君子”即是指教师。虽然今人多认为是爱情诗,但证据不足。比如说,《诗序》中就提到了“菁菁者莪,乐育人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从这里就很明显能看出这首诗歌真正的方向。   《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祭祀典礼,战争徭役,定都建国,宴飨欢聚,狩猎耕耘,采摘渔牧,君王贵族,将军大夫,君子淑女,农夫商贾,思妇弃妇,游子隐逸,初恋思慕,闺怨春情,幽期密会,洞房花烛,迎亲送葬,怀人悼亡,草木鱼虫,飞禽走兽,莺啼马鸣,风萧雨晦,波光山影,火山地震,祈祷祝愿,占卦圆梦等等,其信息量之大,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叹。可以说,一部《诗经》立体地再现了生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其内容在世界古代诗歌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远比印度的《吠陀》与基督教《圣经》中的诗篇要广泛得多。它的主题已不限于宗教性的,或仅仅表达一种虔诚的感情,它也不像荷马史诗只谈论战争与冒险,它歌唱的是人的生活,人的感情,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说:“卑俗的山歌俚曲,/现今日常熟悉的事情,/天然的悲苦和伤逝,/过去有过,以后还会有。”(选自《孤独的割麦女》)在如此自然,如此朴素,如此亲切地表现普通人民的心声和感情方面,很少有别的诗集堪与《诗经》相提并论。 4、从《文心雕龙·辩骚》看汉代关于楚辞的论争 5、试论《庄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从思想、文论、美学、文风、手法、语言等方面选取一个方面进行论述) 庄子思想的文学特点,主要指他的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不是通过理论逻辑来阐述,而是以寓言的形式表现的。《庄子》中有一百多个寓言故事,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古希腊时期有专门的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而在中国文学中,寓言大都是保留在不同的古典作品中,没有专门的寓言集。在这些众多保留寓言的作品中,《庄子》保存的寓言故事最多。从某种程度上讲,《庄子》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中的寓言故事集。司马迀曾言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就是达到理想人格的“逍遥”境界。庄子对“无待”的表现,也是用形象的寓言来表现。如“庄周梦蝶”以及“腾云驾雾、不饮不食的神人”,他们是一种无条件的、无限制的绝对自由,无需任何凭借,即“无所待”。一有所待,就生负累,就不能达到“逍遥”,就不是精神自由。庄子人生哲学中的精神修养方法和处世态度,也是借寓言来表现的。庄子社会批判思想的突出内容也是通过寓言的形式来表现的。《庄子》中这样写:“庄子之楚,见空骷髅,髐(xiáo)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骷髅,枕而卧夜半,骷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人生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骷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泛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骷髅深膑蹙頞(è)曰:‘事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至乐》)  这则寓言,借死骷髅之口,表现了构成人生困境、形成“人生之累”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和人的自然生理本身等多方面的因素。《庄子》每一个寓言后面都有一个哲学结论,蕴含着一种哲学思想。 清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这是庄子语言的一个主要特点:具有诗性。庄子的语言同其它诸子著作不同,不是词意相接的、逻辑严谨的论述性语言,而是意接词不接或词虽接而意已变的、跌宕跳跃的语言。刘熙载曾说“如《逍遥游》忽说鹏,忽说蜩与学鸠、斥鴳(鷃),是为断;下乃接之曰‘此小大之辨也’,则上文之断处皆续矣。”刘熙载的论述,对我们理解庄子的语言,尤其是阅读庄子的作品,无疑是很有帮助的,这正是庄子语言的特色。可以这样讲,他的散文具有诗的意境,更具有诗的语言。这些都因其词意不接而造成的跌宕跳跃的效果,可为人提供想象和思索馳騁的广阔空间。清文论家吴仲伦说:“庄子文章最灵脱,而最妙于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急剧交替变革,儒家思想逐渐失去其统治地位,而道家思想则日趋兴盛。玄学的出现,就突出证明了这一点。所谓“玄学”,指以老庄思想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嵇康曾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又读老庄,重增其放。”(《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大人先生传》中,称理想人格为“圣人”,描绘的最高精神境界是“虑周流于无外”。这显然是受《庄子》“圣人神矣……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的影响。在魏晋玄学中,嵇康、阮籍受庄子思想影响最大。其后的陶渊明,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老庄学说盛行的时代,受其影响很深。酷爱自然,喜爱老庄,这对形成他的禀性和志趣起了决定作用。他的理想和抱负,使儒家思想占了上风。当现实和理想发生矛盾时,道家思想又逐渐上升,最终的归隐就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他的《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显然是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的影响,并把它进行发展。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山水诗的成就是极为突出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发展繁荣,也主要是受老庄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的影响。孟浩然一生大半时间归隐,无意出仕,故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名句。王维前期虽具有一种豪迈、乐观进取的精神,但后期的归隐山林,才使他的山水诗水平更高。这显然都是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思想比较处复杂。儒家、道家、游侠、纵横家的思想对他都有影响。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使他具有“济苍生、安黎民”的抱负;“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又正同道家的厌世思想相吻合,使他追求绝对自由,蔑视权贵。“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把神仙世界当成没有权贵没有黑暗的理想世界。龚自珍《最录李白诗》曾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可见,李白受各家思想影响都很大。总之,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对宋明理学,对道教,对佛学以及近、现代思想思潮都有影响,这些思想通过作家的灵活运用,便直接反映到文学中。 《庄子》文章的语言有很高的成就,它语汇丰富,用语新奇,文辞富丽,声调和谐,善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感情充沛,富有抒情意味和诗性。第一,他的语言爱憎褒贬分明,嬉笑怒骂,鞭辟入里。司马迁《论六家要旨》,对于儒、墨、名、法、阴阳五家作了批判,而独对道家作了充分的肯定。这一点,使他的散文具有强烈的爱褒憎贬,“不虚美,不隐恶”,尤其是他的《报任安书》,可以看出《庄子》对他的影响至深。晋阮籍、嵇康受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反映在创作中更能体现这一点。尤其是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故意用言过其实的言辞,放纵的态度,冷嘲热讽,嬉笑怒骂,《庄子》语言的风格在这里可以得到更清晰的表现。到了近代,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庄子》语言风格的体现。语言的诗性,即词意相互不接的跳跃性,对后世的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的风格影响更大。我们从李白的诗歌中能看出这一点。清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宋苏轼是一位全才作家,他的诗、词、散文所表现的豪迈气概,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庄子》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以文学家的姿态出入庄禅,使禅义与诗论结合,在诗文中注入禅家的妙语机锋,老庄的空灵透脱,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不论是具有豪迈气势的“大江东去”,还是具有清爽奇逸之气的“明月几时有”,这种风格,自然是受到《庄子》汪洋恣肆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王鹏运论北宋词,言他的词“清雄”,主要指语言风格。同时,他的语汇的来路非常广泛,俗语、俚语,并且裁剪诗赋散文,吸收其句法入词。经子小说中的语汇也成为他词中必不可少的成份。他的散文,尤其是小品文,风格隽永、自然。这一点又可以看出《庄子》语言的影响。《庄子》语言,善于独创,造语新奇,如“逍遥”、“扶摇”、“造化”、“造物”、“志怪”、“小说”、“寓言”、“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这类词都是《庄子》中创造的新词,一直为书面、口头语言所广泛使用。苏轼的独创精神使他创作了许多名篇,其中的许多名句及一些新奇但又通俗的词语,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综上所述,《庄子》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源头,它的问世,不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及至世界几千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会让我们永远受益。 6、《周易。?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试结合语言哲学或文学理论对“言意”关系做一论述。 7、试论《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只谈一个方面,如对某个作家的影响、对某些作品的影响、对文学思想的影响,对风格、文体的影响,以及对某时代、手法、语言等方面的影响等等,不拘一格。) 8、分析《诗品序》的文学思想 9、试论孔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孔子的文学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之中。此书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集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极为丰富、精深,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包括文学思想史)上有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一、孔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孔子评诗、乐的:思无邪 诗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好诗?孔子从文学的社会功能出发,在他对《诗三百》的总评中提出了好诗的标准,即《论语·为政》中提出的“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的“思无邪”标准主要是针对内容而言,诗的内容应符合孔子或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论语·八僧》)子曰:《关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以“思无邪”为根本要求,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嗜感表达的要求,孔子对音乐的观念,就是倡雅乐、放郑声。这种合乎“礼”的标准很明显带有时代统治思想的烙印。 (二)、孔子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孔子论文学艺术社会功能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文的社会功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意志”。即“兴于诗亚于礼”(《论语·泰 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朱喜注为“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就是诗可以使广大阅读者相互沟通情感,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 怨,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朱熹注为“怨而不怒”。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论述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孔子也有关于诗的内容与形式的论述。总体而言孔子对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是并重的。这种既重视表达内容,又反对形式过度的观念,实质上就是“文”与“质”的关系。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孔子论“文”与“质”的关系,原本不属于文学艺术范畴,但却有深刻的意义;它把文学同人的生活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孔子把关于“文质”的论述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就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子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就是对“文”的重视 二、孔子文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孔子的“思无邪”审美标准,在其“无邪”至“中”说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温柔敦厚”和“含蓄蕴藉”的审美追求;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政治功利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传统,但它只片面地强调文学的外部作用,而忽略了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 (二)、其“文、质”说并非论述文学间题,从汉儒开始正式地将此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 (三)、孔子文学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他的“兴观群怨”说。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原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在于这几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示了“兴观群怨”这一行为物态化后的意义;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兴、观、群、怨”说特别是诗可以怨,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汉代《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充分肯定了文学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司马迁更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在《史记·屈原传》中说屈原的《离骚》“盖自怨生”,并由此引申出了“发.喷著书”说。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例如,钟嵘在《诗品》中特别强调要抒发“怨”情;唐代陈子昂强调诗歌的“兴寄”、白居易强调“讽谕美刺”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黄宗羲及其他许多作家都深受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 孔子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传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一书的论述中表达了对于“文”的观念,真实反应了孔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些观点极大的表现了中国儒家文论的面貌。中国文学在历史上总体走着一条“中庸”之道,中国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往往难登大雅之堂,归根结底是受孔子崇尚雅正,轻视大众通俗文学文学思想的影响。 10、试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结合作品实例谈谈《老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有答案) 11、从原道、徽圣、宗经、序志四篇看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请结合原文来论述) 试论《周易》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有答案)/《文心雕龙》前三篇的作用。(有答案) 12、《文赋》的理论和影响。(有答案) 13、试论孟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有答案)
/
本文档为【十三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