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析《窦娥冤》悲剧性

浅析《窦娥冤》悲剧性

2018-11-09 5页 doc 16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窦娥冤》悲剧性浅析《窦娥冤》悲剧性 作为戏剧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悲剧,历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戏剧中的桂冠,具有崇高的地位。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悲剧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使人们从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净化,以其深沉的艺术精神震撼和感召着世人。《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王国维认为《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认为悲剧有三种不同层次:“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浅析《窦娥冤》悲剧性
浅析《窦娥冤》悲剧性 作为戏剧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悲剧,历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戏剧中的桂冠,具有崇高的地位。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悲剧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使人们从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净化,以其深沉的艺术精神震撼和感召着世人。《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王国维认为《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认为悲剧有三种不同层次:“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第三种,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第三种悲剧常常发生在面前,而我们又无能为力,甚至使事情更棘手,不得不在伤害自己时也损害别人。所以,《窦娥冤》应当不属于前两种悲剧,仔细思量,还是与第三种比较贴合。窦娥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的不幸遭遇,在元代社会,也是普遍的。窦娥的死是“本着一点孝顺的心情”,逼不得已“屈招了药死公公”,她明知这种行为的后果,但又不得不为之。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善与恶的冲突 一、 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通常人们评价一部戏的好坏所说的“有„戏?、没„戏”?,或所谓“戏剧性”,指的就是剧中的戏剧冲突。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悬念环生。而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是善与恶的斗争,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属于恶。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很好的例证。 一桩明白简单的命案,掺杂着如此污浊的人情世态,而窦娥的无辜含冤竟缘于她的善良、弱小与孤立~而善良、弱小与孤立本是最该受官府与法律保护的,不料却成了官府与法律戕害的对象~窦娥痛心疾首,怒斥官府,指天发誓,最终惨遭枉杀。善与恶的冲突,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条主干。善的付出,总是以血为代价的,冲突的结果常常使善成为失败者,恶成为胜利者。究其原因,与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有关。正如窦娥所处的时代,国家虽然也有所谓的“王法”,但很不健全,特别是那些执法者,他们昏庸无能,贪赃枉法,不但不能保护弱小、善良,惩罚奸诈、邪恶,而且欺辱弱小、鱼肉百姓。这是造成窦娥含冤而死的主要原因,是造成“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诞”的黑暗世道的主要原因。代表正义善良的悲剧人物,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明显缺乏主动性、攻击性。而且,她的抗争与斗争面对强权与恶行是软弱的、无力的。对善的张扬不是通过善对恶的主动进攻与消灭来完成,让善的化身在备受恶的摧残与欺凌时才奋起反抗,甚至不惜以死相拼,使其人格在最后一搏中得以升华。善在被恶毁灭的过程中不断散发美丽的光彩、动人的力量。永恒的正义在悲剧人物的痛苦和毁灭中得以保存和升华。其悲剧之悲的魅力和价值也就在这里。 二、 社会悲剧与人性悲剧的交融 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墨,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悲愤屡屡发生。关汉卿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在剧中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 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典型。剧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痛苦和灾难,是窦娥短暂的一生始终无法挣脱的梦魇。她三岁丧母,七岁以身抵债,十七岁完婚,当年丈夫就死去。对于她来说,一切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窦娥一出场的唱词,便表达了她内心极深的痛苦:“满腹闲愁,多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窦娥和其他古代妇女一样,长期处于“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桎梏下,逐渐形成了顺从忍让,自轻自贱的心理特征。她 “生死有命,富贵在们很容易将现实苦难的根源归诸为“命定”,她们虔诚地相信 天”的天命观。在封建时代各种宗教的世俗伦理化,伦理纲常的宗教神性化,共同形成了古代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善恶有报的宿命模式。这一模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通过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道教的鬼神惩戒、善恶感应,千百年来钳制、诱导着古代人们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思想、行为纳入封建纲常名教的规范之中。像窦娥这样的社会底层者,愈是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解释生存的困境,便愈是虔诚地笃信这一切。……窦娥也正是如此,她毫无条件地用严酷的封建伦理规范来束缚自己充满青春活力的身心,绝不是今人想象的那样,有一种充当“卫道士”的自觉意识。恰恰相反,她是在蒙昧、无奈、不自觉地状态中对宗教伦理的一种自觉的皈依,凭着宗教意识虚幻的憧憬,在痛苦中期待来生,在 [ 期待中苦熬今生。” 从人性的层面上讲,窦娥不会也不应该只是某种理念教条的化身。她有人之为人所可能有的各种欲望,但更有欲望被封建的伦理教条长期压抑的痛苦。作为一个年轻健康的女人,她有正常的情欲(生理上的),有与心爱人重新组建家庭的欲望(心理上的),有被人尊重和承认的欲望(精神的),但这些欲望都只能外化为与社会舆论和封建伦理不可避免的冲突,于是,内心痛苦无法消除,心灵无法安静。在剧本的第一折,窦娥用血泪唱出了积压在心底的沉痛。窦娥在首次亮相的结尾说道:“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这是她对灾难连绵的悲剧生命的表层感受,也是她对所处生活状态的一种情感反应。而她所唱的第一支曲《仙吕?点绛唇》有云:“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曲,怕不待和天瘦。”闲愁并非春花秋月的离情别绪,而是生命的自然欲望受阻后的情绪表白。但对自我人生历程的这些体验,都是以独白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是不使秩序干预的潜意识中的“我”的一种自怜。而现实中的她是根本没有权利言说自己的不幸的,甚至,她对不幸的默认和承受,被阐释为一种献身于封建的妇女道德的表达。可以想象,像窦娥这样一个在现实中被道德的鬼魂绝对支配,只能在黑暗的潜意识世界里获得片刻的人性舒展的人,对死亡,不可能只是一种纯粹的恐惧。 三、 中国式悲剧的理想追求——圆满大结局 在窦娥的中,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用神话色彩,使这一理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义得到伸张,人性得到张扬,邪恶受到严惩。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逐一应验,以明深冤。这些应验尽管是非正常的、超自然的,但仍给人欢欣鼓舞的力量。张驴儿被剐了一百二十刀处死;楚州太守桃杌,被杖一百,永不续用;塞卢医被发配边远地区,永远充军;窦娥无罪,案卷重新改正。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一切都是借窦娥的鬼魂争取其父窦天章来实现完成的。这些超现实的极具个性的想象,尽管都是虚幻的,但我们分明感受到正义的力量。这种理想式的大团圆结局,无疑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审美需求,宣泄了广大群众的心理情绪,表现了正义终会战胜邪恶的美好愿望,体现出事物本质的真实。 《窦娥冤》并不是以表现悲惨命运和不幸遭遇为最终目的。相反,它是通过表现种种悲惨与不幸,启发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深刻领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人们保持积极坚定的生活信念。该剧的大团圆结局往往能很快使观众从沉闷压抑的消极悲伤情绪中提升出来,立即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这正是该剧艺术目的的成功实现。“中国古典悲剧必有代表人民意志的光明结尾,或现实的,或幻想的,以起惩恶劝善的作用。这并不影响全剧的悲剧性质和悲剧气氛。”所以《窦娥冤》虽以大团圆结局,但是不影响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之一。 《窦娥冤》作为中国古典悲剧的杰出代表,不管是悲剧事件的设置、人物命运的安排还是悲剧气氛的渲染都足以与西方知名悲剧相媲美。关汉卿在旧传说的基础上,丰富了细节,深化了主题,借此反映了元代被压迫人民的悲痛生活,进而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另外,剧作通过窦娥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正义呼声,并把矛头指向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从而歌颂了平民百姓的美好而朴素的反抗精神。其中法场誓愿、托梦伸冤两折既富民族特色,又加倍渲染了悲剧气氛,“大团圆”的结局也不足以减轻其分量。 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出版; 2(《中国古代文学史》,马积高、黄钧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宋元戏曲史》王国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
本文档为【浅析《窦娥冤》悲剧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