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02-红楼心解之二 序幕与预言

2014-02-06 27页 pdf 394KB 1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2435

暂无简介

举报
02-红楼心解之二 序幕与预言 主题:“红楼心解”之二——序幕与预言 主讲:董梅先生 时间:2013/10/20 10:00—12:30 地点:迦陵馆 录入:“红楼心解”学友录入团(云方,广陵,成云) 校对:云方 编校:云方 一,“尽美”与“尽善” 我们前面第一节课是一个开篇,这就像是一个序言一样,我们能够一起讨论 《红楼梦》这部书——它是一部什么样的境界的书,它究竟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民 族的文化史、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伟大的作品,它当然不仅仅只是停 留于可以赏心悦目,是一部美的作品,这是基础但不是全部;...
02-红楼心解之二 序幕与预言
主题:“红楼心解”之二——序幕与预言 主讲:董梅先生 时间:2013/10/20 10:00—12:30 地点:迦陵馆 录入:“红楼心解”学友录入团(云方,广陵,成云) 校对:云方 编校:云方 一,“尽美”与“尽善” 我们前面第一节课是一个开篇,这就像是一个序言一样,我们能够一起讨论 《红楼梦》这部书——它是一部什么样的境界的书,它究竟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民 族的文化史、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伟大的作品,它当然不仅仅只是停 留于可以赏心悦目,是一部美的作品,这是基础但不是全部;它也不是一部只写 儿女情长的作品,只有两情相悦的悲欢离合,这也不是它的全部。那么如果它只 停留于美的阶段、只停留于儿女情长的阶段,都不足以决定它成为一部不朽之作。 我们上一次开篇就说了,如果借用我们传统的儒家的审美,一部好的艺术作 品,它一定要有两者兼备,就是“尽美”与“尽善”。这个大家应该已经有基本 的了解了。那么这两者应怎么衡量呢?美就其艺术表达形式而言,它要有美的艺 术特征,它作为文学作品要有美的语言、有美的情节设定、有美的人物、美的情 感。那么“尽善”是什么?这个“善”,我们上次也说了,它并不是狭隘的、狭 义的伦理道德之“善”,善良的“善”,而是作为精神领域的,它要有宏大的,要 有崇高的、丰富的精神思想寓于其中、寄托于其中,支撑在这部艺术作品的 内部,才可能使它构成一部内在充实丰满、外在有着完美的表达形式的艺术作品。 所以,尽善尽美是说不论其精神内在,还是艺术外在,都能够趋近完美,都可以 动人,可以打动人。 那么,我们说《红楼梦》是这样的一部既有能够使我们沉浸陶醉于其中的美 的艺术形式,又有可以使读者一读再读、反复品读才能够体会到的对于人生的大 智若愚,对于生命这个大论题的探讨。《红楼梦》其实是对于宇宙人生、对于生 命本义、对于生命之中最美好最宝贵的价值何在进行探讨的一部书。而它的探讨 方式,是作者本人经历他半世的悲欢离合——他是带着思考、带着感受之心去经 历的,他也是带着思考和探索之心来完成这部书的。所以这是一个人的、一位了 不起的生命个体的生命探索之书。 二,整体性认识 我们接下来的过程就是来了解,这部书到底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是这样的, 作者是怎样来创作它,和为什么目的来创作它,我们要探讨这些问题。我们课程 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我们对这部书的阅读必经的第一个阶段,就是通读阶段。我 们上一次说,先要通读才有可能读通,读通是我们的目的,是方向。但是它的必 经途径、它的基础是通读。通读并不是我从头到尾读了就是通读,通读是对于文 本,能够从头到尾达到熟悉的阅读,并且能够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性的认识。现在 这部书的标准出版物是一百二十回,而无争议的文本是八十回,我们的课程是主 要针对这八十回文字而言的。这八十回文本有非常复杂的人物,有非常曲折的情 节,有错综的内在的故事发展矛盾隐含其中,同时又有着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的对 于人生生命的探索隐于其中。所以我们对它的阅读能不能够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这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整体性的认识,我们上一次课也有过诠释。一会儿对于第 一到八十回的文字,我们按照时间的线性发展的线索,来看一下它的大体格局是 什么样的。 三,得作者之用心 今天是我们“红楼”课程的第二次课,是我们通读阶段的第一次课。我们来 看我给的一个标题叫“序幕与预言”。这主要是指第一到第五回的文字。我考虑, 就其整体的故事结构的设置而言,它的主要作用或者作者所赋予这五回文字的作 用,在于序幕与预言。这是我在现在阶段的阅读认知。 《红楼梦》是一部人物复杂、情节复杂、内在矛盾交错,同时又是一部结构 设置非常复杂的书。这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还没有第二例。恐怕在世界文学史上来 探讨《红楼梦》,在创作上来说它都是一部结构奇书。作者对于如何讲出这 一部悲欢离合的故事,采用什么方式讲,才能够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采用什么 样的方式、什么样的结构设置,才能够把自己想要灌注于这个具体的故事之中的 一种宏大的人生探索能够体现出来。作者对于结构是煞费苦心的!我们在整个作 品从通读到读通的过程之中,会一直照顾到对于结构的探讨。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我们要追踪他的思路去想回去。这是我们上一次所说, 我借用《文赋》的作者陆机的那一句话:“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这是与创作论。“得其用心”——谁的用心?作者的用心。作者为什么 要这样写?它是有自己的完整的、严密的理路的。有它的思维的路径,我们要推 导回去,要通过对文本的熟悉推回去,最终来了解作者的用心何在。这也是我们 这门课程为什么叫做“红楼心解”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现在先不讲, 到我们的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再来讲另一个原因。通读是获得对文本的整 体观的途径,大家反复阅读文本进而熟悉文本就可以得到这种整体观。那么读通 非常重要的含义就包括能“得作者之用心”,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和他怎样说 出了这些内容。 四,历时性结构文本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红楼”的整体。我们现在无争议的文本是从第一到八十 回,如果从整体性认识这一目的而言,它根据时间线索是怎样描述的,我们可以 把它叫做历时性,就是它依据时间的发展线索的一个历时性结构文本的方式。 基本上可以这样划分两个大的时间范畴:一个时间范畴是从第二十三回到第 八十回,这是“大观园时代”。 第二十三回是宝玉与黛玉共读西厢,就是两个人在大观园中一块山子石上、 桃花树下读《西厢》。第二十三回“读西厢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 一回还有黛玉听到牡丹亭的曲子,梨香院的十二个女孩子正在演习,传入她的耳 中。黛玉听到牡丹亭的戏词内心有所动,同样是在这一回。“大观园时代”是从 第二十三回到第八十回,“前大观园时代”是从第一回到第二十二回。二十二回 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就是宝钗过生日,而宝玉听到“赤 条条来去无牵挂”这支曲子,内心有所动。第二十三回是在大观园第一年的农历 的二月二十二日,所有的姊妹与宝玉迁入大观园之中,这开始了大观园中三年的 岁月,直到第八十回是第三年的秋天,还没有来得及进入冬天,全文就结束了。 后文究竟是未完成还是遗失,现在都是不确定的状态。 在这之前,第一到二十二回,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另外一个大的范畴,我们 叫它“前大观园时代”。 那么这两个大的阶段,从时间上又应该如何来细分呢?大观园时代是非常清 晰的,时间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晰。从宝玉的十二岁开始,宝钗十五岁,黛玉十一 岁,我们上一次已经梳理过年龄。就在这一年的春节过后,农历二月大家迁入到 大观园。实际上,庞大的“大观园时代”的文本,只有两年半的岁月。那么这两 年半,第二十三回到第五十二回,是第一年。第五十三回到第六十九回,是第二 年。第七十回到第八十回十一回文字是第三年,第三年写到深秋的时节。这个期 间又各自以春夏秋冬来写,第一春所用笔墨最多。 五,阅读的过程 如果要拨开繁茂的花叶来看其中的枝干如何的话,我们能看到什么?如果我 们剪去侧枝、剪去旁支,只留下主干能看到什么?最终我们循着它的主干,是不 是能够找到它扎在土壤之中的根是什么?这是我们的一个阅读的过程,就像我们 对于一个植物的了解一样。文本如此之庞杂,作者确实如此之有才华,文笔如此 的纷纭美丽,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前几遍读文本,几乎 看到的都是闺阁琐事,就是一饮一食怎样去办、怎样喝茶、怎样游园、宝黛怎样 争吵、又怎样和好„„这期间的悲欢离合让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琐事。我个人认 为要在七八遍之后,这些琐事才不会干扰我们的视觉与思路,慢慢能够看出其中 的人的成长脉络来。宝玉是如何从一个懵懂顽童到一个享乐主义的红尘公子,再 到一个能够关照世事、关照他人与个人内心的,一个照见世界的大悲哀的形象, 他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成长路径。黛玉也是一样,宝钗也是一样。大家能够看到人 物的真实的内在是什么样的。如果再看到其中作者的用心,真的能够使我们内心 有动摇性情,内心有所契合呼应。 我上次说,我们一开始看到的是宝玉黛玉如何吵架,是宝玉怎样淘气。慢慢 你会看到(我自己的阅读经历)原来两个不相干的外来的婆子,会从她们的口中 说出,宝玉是一个“对着燕子也会说话,看见水里的鱼会和鱼说话,看到星星和 月亮,不是唉声叹气,就是嘟嘟哝哝的”这样的宝玉。当他从这部大的文本的文 字角落里,跳到我们眼前的时候,他的人物的内心质地是什么样的。 从这一回再读到黛玉葬花(第二十七回),其实我个人到现在都认为,写黛 玉葬花其实是为了推出写宝玉内心的迅速成长。当他在那一刻,看到黛玉在葬花, 听到《葬花词》从黛玉的口中吟诵出来,他听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 侬知是谁。”宝玉第一次从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最欣赏的人、最爱重的人的口 中,听到“死亡”这个词。所以宝玉会推之而于人,黛玉是这样的花容月貌,竟 有不可追寻之时。而推之于宝钗、推之于香菱、推之于袭人等人。为什么会是这 三个人?我们进行到那一步的时候,进行到那一回文字的时候,我们会讲这三个 人是各有所代的,她们不是轻易随口被拣选出来代表所有的女儿的。推之于这些 人,她们都有她们的生命,都有可以到“无可追寻”的那一天。那么她们“尚且 无可追寻,自己又何在哉”,自己也有无可追寻的那一天。所谓“不可追寻”是 生命的尽处,是死亡。如果自己都不在了,眼前的“斯花、斯柳、斯院,又安在 哉”,那么眼前的这个世界,这个自己一向以为它是实在的一个世界,享受于其 中的所谓怡红院,所谓绛云轩,他眼前的世界是不是实在的,终有它结束的那一 天。所以宝玉想到这儿以后,“不知自己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自己是如此的 无助,自己是如此的无能无奈。原来是如凤凰蛋一样被捧在众人之中的,但是此 刻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无奈如此渺小的,所以“不知欲为何等蠢物”才能够“逃大 造,出尘网”,才能够让自己脱离开、跳脱开这个大规矩,无可避免的大规矩。 这时候宝玉十二岁,他还不知道该发生的终将发生,但是他已经感受到其中的悲 伤——有某一种莫大的悲伤使他无法对抗。所以他“恸倒于山坡之上”(宝玉的 这一段感慨是在二十八回的前部)。这个恸倒不单是为黛玉,也不单是为黛玉的 《葬花词》所带来的悲伤。此刻他的思路已经远远的超越了黛玉的世界,他扩大 到对于生命,对于这个世界本身,这已经是碰触到宇宙人生的问题了。他是被这 样的一种悲伤击倒了。“恸倒于山坡之上,怀中的落花洒了一地”。 这是我个人的阅读经验。在某一个阶段,如果我们将它分成感性阶段和理性 阶段的话,前面还有一个熟知阶段。从熟悉文本到你被它感动,到从中能够看出 某一种对于人生哲理的探讨层次,这是三个阅读的阶段。达到这样的阅读阶段我 自己大概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是在一九九五年的时候。现在回去翻看我读书的时 候行间所嵌的文字,能够看到这个过程。下一项后又会看到不同的东西。这是我 们寻其次第要依次跟大家交流的东西。 六,爱情 当我们分开这些缤纷的花朵枝叶,看到其中的树干主脉的时候,大观园中的 第一年,我简略的给一个主题——“爱情”。宝黛的爱情就是在“共读西厢”的 这个时候萌发的,他们不是两小无猜的时候就相爱的,这是一个过程。 大家如果读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黛玉在午 觉,宝玉进去之后,宝玉想要为黛玉解困,两个人有逗笑,宝玉开黛玉的玩笑、 抓黛玉的痒。这个时候仍然是两小无猜、尚未长成的孩子,两个人都是人事未通, 还未解风情。黛玉之前的所谓拈酸吃醋、嫉妒,也都是人之常情,而未涉于两情 相悦。 到第二十三回真正有了感情的发端,因读“西厢”,因《牡丹亭》外在的缘, 而叩发了他们内心的冲动,这是宝黛的感情。现在只是简略提到其中重要的回目: 二十三回是重要的;二十七回葬花是重要的;二十九回两人因各自心怀感情,但 是互相不明对方的心意,所以爆发一次大的争吵,宝玉为之砸玉,二十九回是重 要的。这都是他们相爱恋情的大回目。 红楼的结构线索设置是非常巧妙的。伴随着这一条爱情的主线,有若干条线 索与它相随、与它呼应,迤逦相伴。当宝黛的感情开始萌发的时候,另外一对青 年的感情也在萌发,就是小红和贾芸。所以,我们看二十三回是“读西厢妙词通 戏语”,二十四回就是“痴女儿遗帕惹相思”。与这条主线相伴的出现一条副线, 就是小红的手帕丢失了,贾芸拾到,这两人之间因而起了各自相思的情愫。而当 二十七回黛玉葬花的时候,我们再看第二十六回与宝玉和黛玉是相应的,小红和 贾芸之间的感情已经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小红借另外一个丫鬟坠儿替她和贾芸之 间传话,手帕被寻回来。两人在杏芳亭私下里通话,被宝钗听到,宝钗还借指是 黛玉听到,用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走开。这两回又是相伴相依:黛玉之葬花和小 红之相思。当第二十九回两人的感情进行到已经深浓,由春至夏,这是盛夏时节 了,是端午时节了,感情的热度也是在升温的时候,与它相伴的是第三十回,出 现了另外一条辅助的线索恋情就是龄官和贾蔷之间。宝玉目睹龄官划蔷,看到一 个女孩子被自己内心的感情、这种痴情折磨到什么样的程度!三十回与二十九回 又是相伴相依的。通过这条线索人物内心感情之热烈,其实是在呼应宝黛两人内 心感情的热烈。这是主线、两条副线,其中还有一条暗线,就是宝钗的感情如何。 还有一条浮线,就是湘云身上携带了一个金麒麟,而宝玉也得了一个金麒麟,这 是一条感情的浮线。这五条感情的线索,在大观园第一年的春天的这段时间,春 夏之间交错纠缠相互呼应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爱情的主题。作者是不会让故事一 泻千里的,所以我们看这条主线,二十三回出现了,然后二十七回,然后二十九 回,他不会把它一口气都说尽、说到底。这是作者为文之用心,我们以后会更详 细的讲到。这是第一年爱情的主题。 而到秋天之后,这是整个一部书之中的诗酒繁华,大观园之中结了诗社,然 后两次游园,作诗吃螃蟹、饮酒、赏昆曲,又是大家行酒令,然后到妙玉的栊翠 庵中喝茶,以梅花上收的雪来泡茶„„这已经推到了一个高峰,把秋天的诗酒繁 华推到高峰。到冬天,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这是非常美的、几乎有着超人间的特 征的一个大观园,是一个琉璃世界。这是第一年的主题——爱情与美。 七,纷争 那么第二年开始,我们会看到很多美丽的事物,比如说茉莉粉、蔷薇硝、茯 苓霜等,我们又可以看到“嗔莺咤燕”这样很美的题目。但是在这样的美丽之下 所掩盖的都是纷争,是纠纷。 第二年一开始,朝中有老太妃生病,所以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尤氏等凡 是有诰命的人,皆要随朝去问病。然后老太妃薨逝之后,他们要随到陵墓去入葬。 家中凤姐病了无人理家,这时候就出现了探春理家。而探春理家就引出了红楼通 部书中的一个主要的矛盾,就是正庶之争。赵姨娘就开始浮出水面,赵姨娘与探 春之间的矛盾(其实又有母女情深)。但是交错在这其中的主要还是下人之间的 矛盾,赵姨娘与下人之间的纷争,怡红院中的丫鬟与其他各处的佣人之间的纷争, 与她们干娘等人的纷争„„这些争吵构成了“红楼”第二年的主题。 如果说有第一年的延续的话,第六十二回有“史湘云醉眠芍药茵”,第六十 三回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这是夏季之美的一个顶端,在第一年之中没有描 写过这么美的夏天,这可以说是在第二年之中一个余荫了。而其它的都是被纷争 所包围着。 八,凋零 一入第三年,可以感觉到已经是强弩之末。第三年的七十回一开篇就是,黛 玉重振诗社做柳絮词。而柳絮词是很凄凉、有颓败之气的,它的象征性就是整个 春天已经到强弩之末,柳絮即将四下飘零。第三年简直没有春天和夏天的力量在。 匆匆的第七十回,诗社中做柳絮词。第七十一回,就开始直接跳到秋天贾母的七 十大寿——我们上次说,在这儿有一个时间节点错误,是作者在行文中的一个纰 漏——这不是贾母的八十寿,而是七十寿。七十寿如果是在第一年之中,贾母的 大寿那该怎么样轰轰烈烈的来写,但是第三年中,贾母的七十寿甚至不会在回目 之中出现。第七十一回的回目是“嫌隙人有心生嫌隙”,就是邢夫人与贾赦和贾 母、凤姐、王夫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邢夫人借贾母寿辰之日,不顾大局挑 剔凤姐的料理行事,而当众给凤姐没脸羞辱凤姐,所以这个矛盾已经公开化。从 这儿开始,七十二回绣春囊的事情发作,到七十三、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抄检 事出,其实是内在的矛盾已经达到最激烈的程度。紧接下来七十五、七十六回是 过中秋节,可是这一个中秋节过的是多么的凄凉!我们进行到这一段的时候再细 讲。七十六回之后王夫人开始因抄检发现的诸多弊端而驱逐大观园之中的女儿: 司棋被逐,晴雯病死,芳官出家、四儿等人都被驱遣,开始呈现出来凋零之相。 宝玉也从第一年之中的怡红公子,看到的都是花柳繁荣,逐渐到第三年的时 候,他的眼中可以看到凋零,不但可以看到凋零的现象,还可以看到凋零是一种 趋势,是一种大势难挽,是万事万物、是人生的发展趋势。其实我们说所谓“成 住坏空”,也不完全是悲伤的,它是一种事物发展之大道常理。但是在这部文本 之中,是以一种凄凉的凋零来写大势的出现。 那么这是三年的时间我们各自提取出来的主题。省去了之中所有的枝节、所 有的外相,我们可以看到发展的趋势。这是“大观园时代”。 九,前大观园时代 我们现在再看“前大观园时代”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倒过顺序来讲呢? 因为“大观园时代”这一部分,可能是大家阅读当中最注意的,也是整部文本之 中最引人注意的、最美的。但是“前大观园时代”这二十二回文字,对我们真正 理解这部书,真正看懂作者的用心,看懂他的心思,他是如何驱遣文字构成这部 大书,是非常重要的。可能越读到后来,对于前半部分的关注度越大,尤其第一 回文字。我们给大家的讲义,附录就是第一回。我个人现在认为,第一回读而又 读,你才会真正的明白。所以每一部书其实它的开篇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体现 出作者的用心。 “大观园时代”的三春,其实是脉络清晰的。它的时间节点都非常清楚。第 十三回秦可卿去世的时候,凤姐得到秦可卿托梦,秦可卿临去之前念了两句诗, “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我们说不要被“元迎探惜”四春干扰,它 的“三春”与贾氏女儿没有关系,它是三年岁月——大观园中的三年岁月。这样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鼎盛之后,一个结局就要到来。所以当七十六回迎春待嫁 搬出大观园,宝钗为了避嫌也搬出大观园,大观园中只剩下凋零的几户人家之后, 宝玉看着宝钗的蘅芜苑外边有一条长堤叫翠樾堤,翠樾堤下就是沁芳河的流水。 宝玉看着那流水“溶溶脉脉的流过去”,看着那条翠樾堤原来主人在的时候,各 处丫鬟往来不绝不招自来,是多么热闹的。但是现在一切都要改变了,所以宝玉 看着桥下的流水心里想,“世间真有这样无情的事”,他看到一切都会这样,流水 落花 ,是三春过后诸芳尽的结局。这个大结局的出现,我们说在前半部的准备 之下它很清晰。 但是前半部的时间节点就需要我们去推知了。我简单把它划分成一至五回, 六到十六回,十七到二十二回。为什么这样来划分? 一到五回是我们今天的题目——序幕与预言。这里面写了什么?甄士隐、甄 英莲、贾雨村,然后黛玉的出现,宝钗的出现,都已经齐集荣国府之中,贾雨村 也得到了自己的仕途。第五回是宝玉饮仙醪,梦中入太虚幻境饮酒,受到警幻仙 子的招待,听歌舞观判词,在第五回之中。这是红楼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大预言 的回目。书中重要人物的身世、际遇在这一回之中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严明的出现, 所以这一回是预言。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清醒的回观一到四回的话,会发现它与第 五回是一个整体,它对于全书的文本故事的展开而言是一个大的序幕,构成一个 序幕单元。我们一会儿重点来看这一回。 六到十六回讲什么?由刘姥姥入荣国府开始。刘姥姥希望得到贾家的庇护, 能好好的过一个年关。由刘姥姥这个与贾府无关的人进入,在贾府剖开一个横截 面,能够直接写到凤姐,写到王夫人,然后逐渐写到贾府的内部的生活。所以作 者在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之中写到的是,不远千里之外小小的一个芥子 人家,并由他们而引发进入荣国府的作为一个穿针引线的人。是因为荣国府之中 人口有几百人,事情大小每天几十件,无从写起,要借这样一个偶然出现的人来 作为一个引子,第六回由这开始。 第七回是周瑞家的去探望宝钗,然后得到宫花。周瑞家的从宝钗处拿到宫花 送给各位姑娘,又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在荣府之中有一个她行走的路径。使我们 可以对各处的情况,各处人所居住的情况,日常的寝息有所了解。比如周瑞家的 走到贾母的房后边,看到其中有两个小丫鬟,一位是司棋,一位是侍书,便知道 她们各自的姑娘都在这里。司棋是迎春的丫头,而侍书是探春的丫头,这两位小 姐在房中,她们在弈棋。“元迎探惜”四位姑娘,她们各自的丫头的名字:元春 的大丫头叫做抱琴,迎春的大丫头是司棋,而探春的大丫头叫做侍书,惜春的大 丫头叫入画。如果大家把这四位丫头的名字并看就是“琴棋书画”。而琴棋书画 又确实是作为她们每人对应的才能,这是被作者实写的。比如说迎春好弈棋,而 探春的字是几姊妹之中最好的,她的闺房的布置就表明她是喜欢书法的,惜春是 作画的,入宫的元春虽然没有写到,她一定是弹琴的,是会琴艺的。由这个细节, 因为周瑞家的送宫花,而引入到闺阁生活的细节、日常的片段之中。 而第八回之中“比通灵金莺微露意”,这一回开始出现“金玉之说”。就是宝 玉与宝钗的“金玉之说”开始浮出水面。这是由金莺儿——宝钗的大丫头的口中 说出的。莺儿是说,这个吉祥话是一位和尚给的,让簪在金器上,以后要遇到有 玉的人方能配为婚姻。这个由头是在第八回之中,由金莺儿对宝玉随口说出的。 可是回目确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就是它略略透露了一点金玉之说的消息。 第九回,因为第七回之中宝玉结识了秦钟,“宴宁府宝玉会秦钟”,所以第九 回两个人一起入家塾读书,这一回可能大家的印象也比较深的。“恋风流情友入 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这是第九回。 由闹学堂而引出第十回的“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秦可卿这个人物正式出现。 之前她出现过,但是这个时候她作为主角出现,与她的病在一起。 由探秦可卿之病,第十一、十二回,分别出了两回文字,就是贾瑞。贾瑞因 为对熙凤起了不伦之恋,所以受到王熙凤的整治。“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最终贾 瑞为此而丢了性命。但是“风月鉴”这个符号,“红楼”之中的这个道具,是很 重要的,对于我们理解六到十六回这一大截文字而言。 十三回秦可卿毙命,原回目叫做“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现在是“秦可卿死 封龙禁尉”。这是作者因为内心还是对于秦可卿这个人物有所不忍,不忍心将她 塑造为太过风月淫情的女子,所以删除了这一段情节。十三回可卿去世,在这个 过程之中,黛玉不在,黛玉去了哪里?这一年黛玉不到十岁,她的父亲重病的消 息传来,所以贾母让贾琏护送黛玉回扬州去探望她的父病。但是没想到就一病不 起,父亲过世。黛玉就在贾琏的协助之下料理父亲丧事,送父亲灵柩回苏州,然 后再回贾府。所以当这一段风月文字在进行的时候,几乎大半年的时间黛玉是不 在的。 第十四、十五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是王熙凤大为风光的一段文字, 这个人物塑造的非常丰满的一个情节也是在这其中。 第十六回“秦鲸卿夭逝黄泉路”,随可卿之后,秦钟也夭折——二十岁之前 都可以称为夭折的。这一回又是什么样的呢?是在第十七回元妃省亲、大观园营 造之前。当一个真正的高潮鼎盛出现之前,秦可卿不在了,秦钟不在了,而风月 鉴出现然后又消失。所以这一段文字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以后会有一个风 月鉴这个专题,再回看这一段文字。我觉得对于这一段,需要更加深入的解读。 大观园兴建、元妃省亲,这是在第十七、十八回。之后是两府中人累的人仰 马翻,第十九回真正开始深入闺阁生活之中,就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袭 人因为宝玉的怪癖,口中动辄称“女儿,有那些有天没地的话”,所以袭人内心 深为忧虑常常劝解,这个是花解语,因为花袭人姓花。而“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那一回:宝玉去看望黛玉,黛玉正在睡午觉,而宝玉为了解 她的午困所以与她调笑。这其中是两小无猜、是青梅竹马,尚没有清晰的、自觉 的两情相悦的情感,这是第十九回。 然后史湘云来,互相之间怎样玩笑,“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取笑湘云的大舌 头——湘云那个时候还年幼,口里面说不清“二哥哥”,所以叫宝玉“二哥哥” 的时候就叫成“爱哥哥”。黛玉是口里边不饶人的,她取笑湘云的饶舌。在这同 一回之中出现凤姐训斥赵姨娘,训斥贾环,“正言弹妒意”,这是一个矛盾线索的 出现。 元妃省亲之后,贾府之中家常过节的情景。大家制灯谜、作诗,元妃又有兴 致,所以让大家各自做灯谜。这其中埋有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贾 政看到了灯谜之后“悲谶语”——他看到每个人所制的灯谜之中都是不祥之物, 在他作为长辈来看,小小年纪所写的都是不祥之物,将来恐怕都是福薄之人,所 以心中便不乐,这是在第二十二回。这也是红楼之中,我们以后会串讲红楼之中 的哲学回顾,涉及到哲学思考和人与人的人格成长之间的关系,第二十二回是重 要的。那么到此为止,贾府之中宝玉十二岁的那一年的元宵节,到第二十二回。 我们能够看到的一至十六回,人物的落脚是更偏重在宁府,秦可卿、秦钟等 人,都是因为宁府的关系而出现。而贾瑞过世、秦可卿过世、秦钟过世都在这几 回文字之中。情节之缘起都与宁国府有关。我们先看到这一层,以后我们再翻回 来,在红楼的结构的前后关联设置之中再看这一回,再讲为什么作者会这样,他 到底要写什么。 十七到二十二回开始,真正开始了对闺阁儿女的文字描写。对闺阁琐事、儿 女情长的描写: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嬉笑;黛玉和湘云之间的调笑、甚至斗气;贾 氏一族如何过节;内在的矛盾如何出入端倪,在这几回之中肆意写来。真正入闺 阁正文,第十七回开始。 十,序幕与预言 我们这节课的题目是“序幕与预言”,而在整个的结构之中,它是“前大观 园时代”的第一到五回。那么,这几回文字都写的什么?第五回,宝玉“饮仙醪 曲演红楼梦”,我们刚才说,这是通过宝玉入太虚幻境,有序列的、完整的、有 体系的出现。这是一个预言回目。 而第一回之中是怎样的一个回目?我们有印象的“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甄士 隐梦幻识通灵”。这是第一回。第一回是强度非常大的一回。结构的设置非常繁 复,多重重叠。多重重叠是故事的开篇之中,作者在酝酿、布局、安排故事怎样 讲出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一回之中写了什么?甄士隐这个人物的出现。甄士隐这个人物,是苏州的 一个“在当地奉他为显赫了”,是“神仙一品的人物”,每日就是“修竹观花”。 他得了一个梦,在梦中见到一僧一道,而这一僧一道的人物在梦中与他有一段对 话。他因而得知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非常美丽的,它构成《红楼梦》整个一 部大书的前世前因。 所谓“前世前因”就是由那位僧人——茫茫大士的口中说出来的。在西方灵 河岸边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仙草。因为有赤瑕宫中的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灌溉, 所以这一株草得以久延岁月。又因为得天地之精华,所以能够脱却草胎木质,最 后修得人形,但是仅修成一个女体,那么这就是绛珠仙子。而绛珠仙子因为恩情 未报,灌溉之德未报,所以五内郁结了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每日食觅青果,饮灌 愁海水,游离于离恨天外„„这些词我们可以把它结为一个文字系列:灌愁、觅 青、离恨等等。又因为灌溉她的那位赤瑕宫中的神瑛侍者“凡心偶炽,要下世去 造幻历劫”,所以“就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而警幻仙子就询问这位绛珠仙子 说,“你灌溉之德未报,何不趁此机会了结”。绛珠仙子的回答是“他是甘露之惠, 我并无此水可以还他。他既下世去为人,我也下世去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 泪还他,也偿得过了。”这一句话是“但把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得过他了”。用 眼泪来还恩情的!这是由茫茫大士的口中转述出的,听者是渺渺真人。是这两人 之间的对话。而这一句话,绛珠仙子的口中说来,在作者的笔下写来,其实确实 是缠绵未尽,而且又斩钉截铁。这位绛珠仙子说,“但把我完全、毫无保留的一 生的眼泪还他”,而且她认为,这里有一种自信,有一种骄傲,有一种矜持,是 “偿得过他了”。是可以还得起的,是可以还得尽的——用我的眼泪来还他的恩 情。 所以,我们在读到这儿的时候,这是一个前世的前因。这是佛家语了。作者 的思想体系是多元构成的。作者借道家语、佛家语(来讲述)。大家没有觉得吗? 赤瑕宫、神瑛侍者、绛珠仙子、离恨天,等等,这些是道家语系。但是,西方的 灵河岸,三生石畔,这些是佛家语。但是在作者而言,他是无碍的。这些思想— —我们民族的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都是为他所借用编织入他的这套文本。其实 也是实际存在于作者的思想意识之中的。 因为有这样一个前世前因,所以茫茫大士说“有一段风流公案”。所谓“公 案”,就是一段有头有尾,有因有果的故事。而故事为实有,是为公案。而这段 公案被茫茫大士评价为“风流公案”。而这段风流公案主体人物是与一干“风流 冤家”相关,所以就说出了这一段故事。而渺渺真人在听过茫茫大士的描述之后, 他说“难道这些风流冤孽又要下世去造幻历劫了不成?”在他们两人的对话之中, 反复所使用的而且非常明白的界定出来的一个范畴是“风流”。“风流公案”,“风 流故事”,“风流冤家”,“风流冤孽”,我们在上一次就曾经区分过,红楼作者是 非常自觉的将“红楼”这一部书的人物,与它所描述的情感定义为“风流”,而 对立、区别于“风月”这个词。 十一,多重的叙述者 “红楼”第一回的结构的设置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需要把第一回的结构透 视一下,才能够了解作者对这两者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又如何界划分明 的。“红楼”第一回,那一段美丽的前世前因的故事,其实是含在第一回中间的。 第一回的开始不是从甄士隐开始,而是从作者自云。“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 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一开篇就是作者的身份,第一身份出现。因为他曾 历过一番梦幻,而现在“风尘碌碌”,回想起来当年自己半世的经历,“当年所见 的所有之女子,她们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所以,第一回的回目才有“贾 雨村风尘怀闺秀”,是假语村言而替作者寄意,自己于风尘碌碌之中,回想当日 所有的女子,她们之行止见识,裙钗是出于须眉男子之上的。 而“红楼”之中作者的出现,大家看第一回其实往往会忽略跳过。可是这里 边的次第分明,它是呈现透视感的。“红楼”的记述者,这个故事名字又叫《石 头记》,作者为他设定了多元的叙述者身份。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就是这个故事, 从其中分担了作者的身份的是一个多元角色。开篇“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 这是作者出现,这是一个总述者。而接下来有一大段对话,是另外一个故事。女 娲补天开始,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而这些石头是“高经十二丈,方经 二十四丈”的。大家有没有从这里边读出什么?“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 的石头,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十二月二十四时,三万六千五百——这是百年 之数。一年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年。而三万六千五,这是一百年,是三万 六千五百天。这是它孕育周天之数与百年之数于其中,而贾氏这个家族写的就是 百年家族的荣辱兴衰。作者缔结的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结构体系。 那么,这样的一块大石不能补天,被女娲遗弃在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下。但 是这块石头“既经锻炼,性灵已通”,只有悲悼自己不能去补天,所以日夜哭号。 而一天,看到一僧一道——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的出现。茫茫渺渺,大家看到的 是什么?是时间!是时间的无穷无尽,是时空的无穷。这是作者所搭建的一个时 空格局,这是在红楼之中非常明确并且反复提及的。我们一会儿会归结出来他的 人名和情节的叙述之中所缔结的一个时空体系。因为“茫茫”与“渺渺”的到来, 两人坐在青埂峰下大石边高谈阔论,说一些神仙海雾等事,然后又说到世间的荣 华富贵。这块石头就凡心被打动,一心想要下世去体会,化身去世间去体会荣华 富贵,而得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的成全。这是开篇之后的第一段对话。这是第一 组大对话,是在“茫茫”、“渺渺”和石头之间展开的。然后,茫茫大士成全石头 的入凡历劫之心,将它“大展幻术”,登时化成一块鲜明美玉,“可佩可拿”,将 它带走,但是去路如何,在这儿并没有交代。这是第一组对话之中。 而紧跟着第二组对话出现,就是第一次对话过去后,不知是几世几劫之后。 世与劫,这是佛家的时间观。所谓劫,是以数万年为一个单元,佛家认为这个世 界会毁灭一次,这个宇宙会毁灭一次,然后从头再来。这是所谓“成住坏空”, 然后循环不已,生生不已。那么,不知几世几劫之后,就是这个世界已经经过了 几次从头再来之后,有一位空空道人,因为访道求仙,从大洪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经过,忽然见到大石上有密密的字迹。从头到尾读来,然后与石头之间有一大段 对话。这个石头上所记的是自己被“茫茫”、“渺渺”携带,然后进入到荣华富贵 乡,去历劫之后,又回到青埂峰下,记述下来的一段故事。而“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个空空道人把故事从头到尾看一遍之后,与石头之间的对话说,“你所记的故 事,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者小才微善,恐怕我记去了世人不爱看 的”。 好,我们看这两组对话之间,其实是一个开头,一个收尾。这是一头一尾, 不知时隔多少万年之后的两组对话了。那么,这块大石是什么身份?这块大石是 经历者,是记录者。它不是宝玉,大家不要错认宝玉。是宝玉胸前所佩的那块玉, 是宝玉这个人物落草落生的时候,嘴里边衔下的那块美玉。所以,宝玉是谁?宝 玉的前身是赤瑕宫中的神瑛侍者,他与绛珠仙草之间有这样的一段恩怨偿泪之说。 不要搞错身份。作者为石头设定的身份是记录者。 我们作为读者,拉远开距离看作者的用意。他设定了一个通灵的石头,其实 这个石头是什么的符号?是什么的代言?叫做《石头记》。前边已经出现了“作 者”,后边有石头。石头是文本本身!作者设定了一个文本的符号,叫它作石头, 用它来代替这一部书的所有文字,它代指这一部书。所以,这部故事叫做《石头 记》。而“石头记”还有它另外的含义,我们要进行到下一个阶段再说,记住这 个话头。 这位空空道人与石头对话之后,把这段文字这段故事“又从头到尾细看了一 遍”之后,他认为可以抄录去。中间也有两个人的对话。他认为可以抄录去,他 抄录之后,对他本身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怎样的影响?就是我们在上一节开 篇的时候所讲的,这是“红楼”的行文从《金瓶梅》的行文之中所借鉴来的一个 框架,但是内容和境界都不同。那么,这位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 情入色,自色悟空”。 这一段文字很美,不由得我们想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在“红楼”的文字之中,它由佛家语借来了 这一组观念。而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这确实是作者个人的精神世界的组成的一 部分,就是佛家的“空色观”。所谓“空色观”,我们又可以叫它作“空性观”。 就是在佛家的“般若系”之中,佛家的译语之中,它认为一切最终归空。所以为 什么叫做“空空道人”?空空如也!空空是为大空,是空空荡荡,是“落了片白 茫茫大地真干净”!那么,一切的“色”,可见的有形之物最终都会归空,这是佛 家的观念。 而这位空空道人,注意他是“道人”,他是寻仙访道求仙之人,他是道家身 份。而他在“空”、“色”之间,有一个“情”字。他“因空见色,由色生情”, 他由实见之物而有个人之情,就是我们有情众生所有的内心之喜怒哀怨爱恶欲, 都归入七情之中。“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他经过了这一关。我们拉远来看,观 察作品,观察作者。作者将“情”这个观念,植入到“空”、“色”之中,他使佛 家只论述的“空”“色”之间增加了一个“情”。而这是作者建立的一个讨论框架。 我们在行进之中会讨论这个问题。当空空道人在抄录了故事之后,经历了这样的 过程之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作“情僧”。其实他原本是“空空”。佛与道在作者 看来,是没有障碍的。这是道人的身份,他可以一变而为佛门的身份,而他的名 号,他的法号居然号为“情僧”,是由这“空”、“色”、“情”之中来的。 作者作为总述者,作者自云开篇。然后,石头是文本的象征符号,而这个情 僧是什么人?在这部文本的创作于传述过程之中,他是记录者。应该说石头是记 者,而情僧是录者。后边还有谁被提及?东鲁孔梅溪将这部《石头记》题为《风 月宝鉴》,但是,对于孔梅溪没有详细的描述,这个人到现在我们也不了解其蛛 丝马迹,但是,他是一个过眼过手的人。在《石头记》这部书的传承过程中,有 过一个孔梅溪,是过眼过手之人。而最后一位被提到的是曹雪芹,曹雪芹于“悼 红轩之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出回目”,最后才有《石头记》。《红楼梦》 是后世又用的名字。它在脂砚斋重评本出现的时候,就叫做《石头记》。 作者是多么之煞费苦心!不是简单的出自一个作者。有这么多的身份,分别 承担了一个总体的作者的身份,塑造了这些身份。那么曹雪芹究竟是不是作者? 他是不是书中第一回“作者自云”的那个作者?我们现在其实也还不能够百分之 百地确认。就书中第一回所写“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他是主体文本已经形成之 后的一个纂成者。就像孔子删《诗经》一样,最后成型于其手中。这是我们在第 一回里头书中看到的,石头是借言,而情僧究竟是谁?在作者,其实最重要的一 重身份是情僧,他究竟是谁?他是不是书中的贾宝玉?这个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 更加成熟的阅知,和借助客观资料来共同认证这个问题。 十二,三组对话 第一回之中交代了多重的叙述者身份。而他对于这部书,究竟作者的立意如 何?作者的立意本旨又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剖明。所以我们的讲义中有个题目 “作者自明”。作者一直在表达他为什么要写和想写什么。 我们刚才说,一开始第一组对话在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与石头之间展开。而 第二组对话是在石头与情僧之间展开。还有一大段对话是在“茫茫”与“渺渺” 之间展开。第一段对话是,开篇石头日夜悲号,“茫茫”“渺渺”经过将它幻化成 美玉,携带它到红尘之中去体会。第二段,是石头与情僧之间的讨论与交代。第 三段,是甄士隐的梦。甄士隐在梦中,见到有一僧一道过来,边走边说,“渺渺” 问“茫茫”说“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这蠢物是什么?是第一段对话里头 情节之中所说的那块石头。这三段对话,作者把它穿插开来就是以甄士隐这个人 物穿插开的。如果要将这三段对话连起来表达的话,那会是非常枯燥乏味呆板的。 但是他以甄士隐做梦的情节穿插开,就使我们不觉得它刻板。 那么第一段对话探讨了什么?第一段非常重要,必须提示的。第一段对话, 当石头表达了对红尘深处的渴望的时候,“茫茫”对它说,那红尘中却也有些乐 事,但一切都会终结,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字紧相连属,最终是人非物幻, 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但是石头正是凡心炽热之时,根本听不 进去。我们作为读者要注意这一段提示。而且《红楼梦》之中第一回有“此回中 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这是在第一 回之中,作者明言交代的。包括石头化身为美玉,是“茫茫”大展幻术,将它化 成了一块美玉。而“茫茫”和“渺渺”两个人,当他们出现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 峰下的时候,石头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这是两 个人的样子。而当甄士隐在梦醒了之后,在现实的苏州自家门口看到,一僧一道 而来,这两个人是什么样子?“那僧则癞头跣脚”,头上长着癞,光着脚。而“那 道则跛足蓬头”,是腌臜不堪的样子。 我们上一节课说,镜花水月不仅仅是红楼之中美的意象,更加是作者的手法。 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作者的笔下,结构的设置之中,有 真相有幻相,有真实的世界,有一个与它相映照的幻境。太虚,叫做太虚幻境, 而太虚幻境所对应的是大观园,也包括宁国府中秦可卿的生活区域的这一部分。 我们会在后文之中来。那么贾家与江南甄家,这又是一个镜花水月。谁是真, 谁是假?包括人的出现,“茫茫”和“渺渺”,当他们“骨格不凡,丰神迥异”的 时候;当他们“癞头跣脚,跛足蓬头”的时候。这是真相与幻相。作者总是用这 样二元的手法对应来写。对于这一部文字,最大的八个字,大家别忘了。“茫茫” 对甄士隐说,“记得我二人,到时便有你的出路”。只不忘了这八个字,到时候大 家就能解读红楼秘事是什么。 第二段对话之中,石头和情僧之间,关于这一部分文本的探讨。我们在一开 始,作者对于自己风尘碌碌,“当时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行止见识,都出 于我之上”。而下边又说,“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不可因我自护己短,而使其湮 没不闻”。又说这一部文字是“供世人在酒足醉卧之际,可以拿来解闷,亦可使 闺阁昭传”。所以作者反反复复言来,这一部文本的主体是在于闺阁,在于宝玉 口中所说之“女儿”。这是他预计设置主体。而什么样的女儿?不是所有的女性 都纳入到作者所探讨的所肯定的范畴之内,有他所不能肯定的。这就在作者所讨 论的自己的文本的特点是什么。当石头与情僧的对话之中,他们提到了三种历代 所出现的故事,都是与两情相悦有关的才子佳人的故事等等。第一,野史。第二, 风月笔墨。第三,佳人才子。 无论是在石头和情僧之间,还是“茫茫”与“渺渺”之间,都曾经讨论这三 种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学样式。野史,都是“蹈其前因,如出一套”。而风月笔 墨,“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作者是深恶这种风月笔墨的。在第五回 之中,警幻仙子与宝玉的对话说道:“我所推重爱重汝者,汝为古今第一淫人。” 这个“淫人”不是风月笔墨之中所涉及色淫之人。而宝玉是被推为“意淫”之人, 是内心的关怀。那么风月笔墨是什么样的?“悦容貌,喜歌舞,云雨无时,调笑 无厌”,完全是皮肉之欲,只是停留在感官的享受,感官欲望的层面。而有一种 笔墨是完全津津乐道于这种感性的刺激,对于感性享乐的描摹,其实这是直指《金 瓶梅》这一类的文字。这是作者非常自觉的要区别的一类文字。那么“至若佳人 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都是落入俗套的故事。作者是借石头与情僧,批 驳历代所出的旧稿,都是因袭蹈旧,不出俗套的,都有它自相矛盾大不合情理处。 作者自身的立意,通过甄士隐听到的“茫茫”、“渺渺”的一段对话(表现出 来)。渺渺说:“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茫茫讲出来绛珠仙子的故事,之后 有一段评论,他们认为像历来的文字,如野史,如风月笔墨,如才子佳人,都是 通共旧俗之套,难以跳出的。但是《石头记》这一部故事,是用一种否定方式说 出的。茫茫大士说,以前的那些故事,均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于一二”。他 说历来的风月故事,都未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于一二”。所以自己立文之意, 是想要做什么?想要发掘儿女真情。所以,“漫言红袖啼痕重,自有情痴抱恨长。” “红楼”这一部文稿之中所写的,是情痴与痴情,是情痴与情种,是真情。所以, 从“警幻”的嘴里对宝玉说,像你这样的人“在闺阁故可为良友”,不是感官的 爱欲,不是感官的欲望,是内心里边真正的怜爱与尊重呵护。有着情感的交流, 有着情感的处理,才可能构成真情。作者这一部文字详写真情,与历来的文字都 不同。这是作者借这两大段对话,反反复复而言。 十三,广大的时空格局 而且这套文本还有个特点。空空道人在抄录之前,曾经有过犹豫。他对石头 说,“你这一部故事,既无朝代年纪可考,又无地域邦国可寻”。作者有意虚化时 代感,虚化时间性,同时虚化地域感。作者是有意的不设定朝代年纪。所谓年纪 不是年龄,而是纪年,就是比如说他是明清还是哪一朝。那么,他有意的将时空 两重观念虚化,实际上,他缔造了一个大的时空观念。就是我们刚才说,“茫茫” 与“渺渺”不知几世几劫之后(这是以万年为基础单位),有一位空空道人从此 经过。而“茫茫”与“渺渺”将这块宝玉交割到警幻仙子处。甄士隐听到他们告 别的时候,“渺渺”对“茫茫”说,“三劫后,我们在北邙山见面”(北邙山是一 个什么所在,在洛阳,因为是著名的墓地,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之中,成为死亡的 代名词,成为生命终结的一个符号),一同往警幻宫中销掉此号”。 当我们看第五回之中,宝玉听众仙子来演唱《红楼梦》这一套曲子的时候, 是从《红楼梦·引子》开始。大家有印象吧?《红楼梦引子》的第一句是什么?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作者要探讨的问题是,谁为情种?痴情真情,这是一 个生命的命题。而他把自己这个命题的探讨,放在一个广大的完整的时空之中, 放在古往今来,放在宇宙这个时空之中。所以他不需要朝代年纪,不需要地域邦 国。他要讨论的是一个超出小具体时间具体空间的人生的大命题,关于情感的大 命题。所以我们看到的他的这样一个无始无终的广漠的时空。而在这其中,“因 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他要在这个领域,这个时空格局之 中来讨论“空、色、情”的问题。 作者之主旨欲发明儿女之真情。而他的写作手法,其中悲欢离合,兴衰际遇 (含有贾府这个大家族、十二钗之悲欢离合)的记录,作者“蹑迹潜踪,不敢妄 加穿凿”,不敢自己凭空生造。他说,不能够为一己的随口而致而失其真传。作 者的创作手法,是他发现了一个广大的时空格局。他开始为这个故事设置了一个 带有传奇性的美丽的开端。但是他对于这一部文本的人间的悲欢离合的记录,是 要取其真传的,是现实主义的手法。所以他说自己“不敢稍加穿凿”,他是要言 出世俗情理。他说,“我纵然虚化了时空,可是世俗情理贯穿于其中”,这是普遍 的人情,这是普遍的人生,这是他要记述要描写要探讨的。 所以,我们说这一部书,第一,不能只作为一部欣赏性的美的文本来阅读; 第二,不能只作为一部简单的儿女情长、悲欢离合来解读。这其中有作者人生之 辛酸,有他生命之探讨,这是在第一回中交代的非常之清楚的。我们看他如何处 心积虑来开篇,来设置石头、情僧与文本记述者,一重一重的来表达,来给读者 拉开序幕。这个序幕是重重拉开的,就可以知道作者在这部书的结构之中倾注了 多少的心血。我们到讲完宝玉的人物论的时候,还会再回来看第一回,来照应。 对作者立意、本旨、用心,以及他的手法,我们到现在基本上讲得比较全面了。 十四,小荣枯——士隐家世 那么现在开始看故事,终于开始看故事了。第一回之中有什么故事啊?“甄 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好,第一回之中,现实世界这个区域, 两个主要人物出现,一个是甄士隐,一个是贾雨村。甄士隐富庶、清闲,神仙中 人物;而贾雨村落魄、孤寒,寄寓于一个葫芦庙之中,等待他蟾宫折桂之日。那 么甄士隐有个女儿叫甄英莲,在故事开始的时候三岁。甄英莲三岁的时候,宝玉 尚未降生。因为那块宝玉还在“茫茫”的手中。所以甄英莲与宝钗,与袭人,与 晴雯同岁,而她们至少要年长宝玉三岁,甚或四岁我们根据后文来判断,是年长 三岁。 英莲三岁“出落得粉妆玉琢”,父亲非常喜爱。但是碰到“茫茫”、“渺渺”, 甄士隐并不知道他们是何人,癞头跣脚的这样腌臜相,想要化英莲,度英莲随他 们去。但是甄士隐认为他们“疯疯癫癫”,所以“也不理睬”。这之后,“茫茫”、 “渺渺”给了英
/
本文档为【02-红楼心解之二 序幕与预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