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明代服饰探论_周绍泉

明代服饰探论_周绍泉

2013-12-23 7页 pdf 577KB 10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7260

暂无简介

举报
明代服饰探论_周绍泉 史 学 月 刊 一九九O 年 第 六 期 明 代 服 饰 探 论 周 绍泉 关于明代的服饰制度 , 明初官修 《大明 集礼 》和 《诸司职掌 》 、 明后期官修 《大明 会典 》和王沂 《三才图会 》 、 清代官修 《明 史 》中都有详细记载 , 《 明实录 》中更有明 代各朝有关服饰的规定 。 近年来 , 又相继出 版了三部中国服饰通史专著 , 其中关于明代 服饰都有叙述 , 并根据明代礼书和历史文物 绘制各种服饰图样 , 对明代服饰制度的解说 似已完备 。 但是 , 明代统治者何以重视服饰 制度 ? 明代服饰有哪些特...
明代服饰探论_周绍泉
史 学 月 刊 一九九O 年 第 六 期 明 代 服 饰 探 论 周 绍泉 关于明代的服饰 , 明初官修 《大明 集礼 》和 《诸司职掌 》 、 明后期官修 《大明 会典 》和王沂 《三才图会 》 、 清代官修 《明 史 》中都有详细记载 , 《 明实录 》中更有明 代各朝有关服饰的规定 。 近年来 , 又相继出 版了三部中国服饰通史专著 , 其中关于明代 服饰都有叙述 , 并根据明代礼和历史文物 绘制各种服饰图样 , 对明代服饰制度的解说 似已完备 。 但是 , 明代统治者何以重视服饰 制度 ? 明代服饰有哪些特点? 它的演变同明 代政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关系? 对这些 问却很少有人讨论 , 这正是我们从史的角 度研究明代服饰时应该探究的。 把包括服饰制度在内的 “礼 ” 作为教化 和治理天下 、 统治人民的工具 , 是 中国封建 统治者的传统思想 , “古者礼以为教 , 教有 弗帅 , 刑始用焉 。 ⋯⋯汉董生有言 : 礼者 , 人之防也 。 刑防其末 , 礼防其本” ¹ 。 明太 祖朱元璋继承了这种传统思想 , 他说 : “礼 者 , 国之防范人道之纲纪 , 朝廷所当先务 , 不可一 日无也” º 。他认为 “昧于先王之道 , 酣溺胡虏之俗 , 制度疏阔 , 礼乐无闻” » , 是元朝灭亡的原因 。 他在一道 上 谕 中说 : “古昔帝王之治天下 , 必定制礼以辨贵贱、 明等威 。 是以汉高初兴 , 即有衣锦绣绮毅 、 操兵乘马之禁 , 历代皆然。 近世风俗相承 , 流于僧侈 , IBJ 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 , 而奴仆贱隶往往肆侈于乡 曲。 贵贱无等 , 偕 礼败度 , 此元之失政也” ¼ 。 所以 , 朱元璋 在建国之初 , 虽战事频仍 , 却致力于服饰制 度的制定 。 洪武元年二月 , 朱元璋即帝位甫 一个月 , 便 “诏复衣冠如唐制” 。 因为 “元 世祖起自沙漠 , 以有天下 , 悉以胡俗变易中 国之制 , 士庶咸辫发椎髻 , 深檐胡帽 , 衣服 则为胯褶窄袖及辫线腰褶 , 妇女衣窄袖短衣 , 不服裙裳 , 无复中国衣冠之旧 ” ½ , 他认为 这是元朝 “废弃礼教” , 所以他说 : “联即 位以来 , 夙夜不忘 , 思有以振举之 , 以洗污 染之习” ¾ 。 于是 , 服饰制度作为明朝统治 者治理天下的一个法规写进了官修 《大明集 礼 》和 《诸司职掌 》 。 据明代人说 , 明初的 服饰制度都是朱元璋亲自制 定 的 , 即 所 谓 “斟酌损益 , 皆断自圣心 ” ¾ 。 明朝统治者之所以如此看重服饰制度 , 是因为服饰最能 “辨贵贱 , 明等威” , 从而 有力地维护等级森严的封建政治体制。 按照明代服饰制度的规定 , 皇帝 、 皇太 子 、 亲王 、 亲王世 子 、郡王均用衰冕和皮弃 , 然各有等第 。 皇帝冕十二旎 , 据《东观汉纪》 的解释是 “以则天数” À 。 其衣服为玄衣缥 裳 , 乃依汉制。 嘉靖八年 , 明世宗改为玄衣 黄裳 , 以 “色用玄黄 , 取象天地” Á 。 这是 恢复古制 , 即《通典 》所说 “黄帝 、 尧 、 舜 垂衣裳 , 盖取诸乾坤 , 故衣元而黄裳 ” 。 ¹ 何孟春 : 《冬余序录摘沙内外篇 》卷六 , 《纪 录汇编 》卷一五三 。 º¾ 《明太祖实录 》卷八 一}一 。 À 同上书卷三七 。 ¼ 同上书卷五五 。 ¾ 同上书卷二六 。 ¹ 陆钱 《贤识录 》 。 À @ 杜佑 《通典 》卷六一 《君臣服章 制度 》。 À @ 《明史 》卷六六 《舆服志 》。 天未明时之色为 一亥, 故上衣象天而服色用玄 , 地为黄色 , 故下裳象地而服色用黄 。 皇帝上 衣所独有的日、 月 、 星辰 , 则取三光之耀 , 照临光明之意 。 这些服饰颜色、 文章 , 由古 代人对天地的崇拜 , 演化成表示皇帝介于天 人之际 、 人间至高无上 。 此外 , 皇帝的通天 冠附蝉十二 , 武弃十二缝 , 均 “以则天数 ” 。 本来 , 明初皇帝与皇太子 、 亲王的常服 无甚分别 , 均为乌纱折上巾 , 即后来所称之 翼善冠 。 嘉靖七年 , 世宗以 “虽燕居 , 宜辨 等威 ., , 定燕弃服 , “其制 : 冠匡如皮井之 制 , 冒以乌纱 , 分十有二瓣 , 各 以 金 线 压 之 ” Á 。 亦取十二为瓣数。 亲王仿燕弃而制 保和冠 , 用九撅。亲王世子八撅 , 郡王七撅。 撅 , 本为衣上之缝 , 这里用作冠上之褶 , 以 宇取数分等第 。 皇帝之下 , 贵为皇太子不许用 日、 月 、 星辰 , 哀衣章数 、 冕之旎数 、 就数 、 每旎玉 数及皮弃缝数、 每缝玉数 , 只用九 , 而不许 用十二 。 亲王为皇太子兄弟 , 服饰多与皇太 子同 , 然上衣易玄为青。 玄既为天未明时之 色 , 象天 , 亲王便不许用 , 以杜凯靓之念 。 与上述等第相一致 , 皇后冠服大小花各 十二树 , 锢十二 , 翟文十二等 。 皇妃差皇后 一等 , 大小花各九树 , 锢九 , 翟文九等。 皇 太子妃、 亲王妃同。 亲王妃少金事一件 。 亲 王世子妃 、 郡王妃冠上少两翟 , 为七翟冠 。 文武官员都有四种服饰 , 即朝服、 祭服 公服 、 常服 。 其中朝服与祭服为礼服 , 均用 梁冠 , 以冠上梁数分等第 。 公、 侯、 伯等勋 爵另加笼巾貂蝉以示荣崇 , 他们之间以冠上 立笔折数 、 香草段数为别。 公服冠上无别 , 均用展脚蹼头 , 而以衣服上花样及大小为别。 常服在明初以束带上饰物分等第 , 洪武二十 四年 , 定以服上补子花样为等第 。 由于勋爵 品官 日常用常服 , 所以明代人说 : “国朝服 色以补为别” 。 与公 、 侯、 伯、 品官服饰相应 , 又规定 了外命妇服饰 。 但更定次数多 , 变化大 , 只 洪武年间就有五次。 初以冠上花钗树数 、 锢 数 、 翟衣等数为别 , 几经更制 , 到洪武二十 六年定以霞被和措子纹样别等第。 至于官与民的界限 , 则更为统治者所关 注 , 对庶民从头到脚的一身穿戴都有明文规 定 。 洪武元年规定庶民用 四 带 巾。 三 年 , “复制四方平定巾 , 颁行天下 , 。 后来又取 六瓣瓜拉帽 ( 即后世 的 “瓜 皮 帽” ) 象 意 “六合一统” , 为庶民戴 , 但不许用顶 。 洪 武二十四年 , 朱元璋以网巾有一条总绳 , 取 意 “一统天和” , 颁示十三布政使司 “皆裹 网巾” 。 庶民即使身为乡中正 、 副乡约 , 仍 不能服冠 , 只许服省老幅巾。 庶民所穿之衣 , 洪武三年定 “杂色盘领衣 , 不 许 用 黄 ” , “男女衣服并不得绣金锦煊丝绞罗 , 止用细 绢素纱” 。 十四年规定 , 农 民只许穿细纱绢 布 。 二十五年又下令 , 庶民不许穿靴 。 就连 民间妇女服饰亦有一套规定 , 如首饰 、 钊 、 镯不得用金 、 玉 、 珠、 翠 , 礼服亦不许用金 绣 , 不得用大红 、 鸦青和黄色 , 只能用紫 、 绿、 桃红及各种浅淡颜色 。 明朝统治者对庶民服饰的规定是很严厉 的 , 如有违犯 , 则予以惩治。 洪武末年 , 曾 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的昆山人王英家居 , “尝 微服入郡城 , 时禁庶 民服靴 , 门者缚英 。 英 笑曰 : ‘吾官人也 。 , 顾取舟中冠带示之 , 始得释” @ 。 正德年间明确规定 “军民人等 如有穿紫花罩 甲等服 , 或禁门 , 或四外游走 者 , 许缉事并地方人等擒拿 ” À 。 军民妇女 有用销金衣服 、 帐慢、 宝石首饰、 镯、 训者 “本身 、 家长、 夫男 、 匠作各治重罪” ¾ 。 除官民界限外 , 还有良贱之别。 如商贾 明代视商贾为下贱 , 在服饰制度中也有体现 。 农民之家许穿细纱绢布 , 而商贾之家却只许 穿绢布 , 不许穿细纱 。 并严格规定 , 农民之 家但有一人为商贾 , 并不许穿细纱 。 又如 正德年间一项服饰规定 , 把商贾和仆役 、 倡 @ 国 谢肇捌 : 《五杂沮 》卷一二 。 陈继儒 : 《见闻录 》卷三 。 优列为一等@ 。 据明代人说 , 这是 “国家于 此亦寓重本抑末之意” 。 又如优伶 , 社会 地位更为低下 , 甚至教坊司官员也被认为是 下贱的。 正德年间 , 武宗在临清召见徐霖 , 想授他教坊司官 , “霖泣谢 曰 : ‘臣虽不才 , 世家清白 。 教坊者 倡 优 之 司 , 臣 死 不 敢 拜 , ” 。 伶人和乐妓 , 常服只许服带有污 辱含义的绿色巾。 据说 “春秋时有货妻女求 食者谓之娟夫 , 以绿巾裹头 , 以别贵贱” 。 明代 “吴人骂人妻有淫行者日 ‘绿头巾’ , 及乐人 , 朝制以碧绿之 巾裹 头 , 皆 此 意 从 来” À 。 乐妓止戴明角冠 , 皂措子 , 不许与 庶民妻同@ 。 此外 , 奴仆与脾女的服饰也与 庶民百姓有别。 从上述各色人的服饰规定 , 我们清楚地 看到 , 上 自皇帝 、 皇族 、 勋臣 、 品官 , 下至 庶民 、 奴仆、 蝉女这一整套封建社会阶级和 等级制度 。 明代处 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 又介于 蒙古族和满族封建主统治的元代 和 清 代 之 间 , 这就决定了明代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中具 有它自己的特点 。 第一 , 明代服饰是中国历史上 “汉官威 仪 , 的集大成 。 本来 , “汉官威仪” 专指汉朝官吏的服 饰制度 , 这里借用来泛指中国历史上汉族统 治者建立的皇朝的 服 饰 制 度 。 明 初 制 定 服饰制度时 , 朱元璋就因为厌恶元朝 “悉以 胡俗变易中国之制” , 才 “诏复 衣 冠 如 唐 制” 。 每制定一种服饰时 , 又都 “命礼官及 诸儒臣稽考古制以闻” , 然后由他亲自裁定 , 摈弃胡俗 , “悉复中国之 旧 ” 。 这 里 所谓 “中国之旧 , , 并不专指唐代 , 实指历史上 中原地区汉族统治者所建立的皇朝制定的服 饰制度 。 这就从指导思想上确定了明代服饰 要恢复汉官威仪 。 在具体服饰形制的确定 上 , 明代服饰亦 根据周 、 秦 、 汉 、 唐、 宋各代规定 。 如皇帝 的衰冕 , 即来自周制五冕中的衰冕。 通天冠 之名虽秦汉时即有 , 但从明代通天冠的具体 形制看 , 实承袭唐制。 皮弃亦改造唐代皮弃 而成 , 唐皮弃无缝 , 明皮弃前后 各有 缝 若 干 , 并以缝数分等第 , 又改唐白玉珠为五彩 珠 , 珠数同缝数。 武弃承 自周制韦弃损益而 成 。 乌纱折上 巾袭自唐太宗所制翼善冠 , 故 永乐三年以后亦直称翼善冠。 文武官员朝服 与祭服的梁冠承自唐宋进贤冠 , 公服所用展 脚蹼头 , 其形制始 自唐中期 , 经 五 代 到 宋 代 , 成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服饰 , 明代则专为 品官公服 。 最具有明代服饰特征的品官常服乌纱帽 和补服 , 究其由来 , 实有所本 。 明代人说 : “今之纱帽即唐之软巾。 朝制但用硬盔 , 列 于庙堂 , 谓之堂帽” @ 。 明史专家吴晗认为乌 纱帽和展脚幢头 、 交脚蹼头是一个系统À 。 乍看 , 两种说法迥异 , 仔细琢磨 , 两种说法 是一致的。 《唐会要 》就说 “折上巾即今之 蟆头是也” 。 由于古人全发 , 挽髻于头上 , 用布一方幅 , 前二角缀两大带 , 后二角缀二 小带 , 覆顶四垂 , 以前边裹额而系大带于脑 后 , 然后收后角 , 乃系小带于髻 , 这就是折 上巾 , 也叫蹼头。 后来改用漆纱 , 就专叫蹼 头了 。 因为纱软 , 有人用木在前面做个 “山 子” , 将纱衬起 , 这就成了候头 的基 本 形 制 。 明代乌纱帽亦有硬物衬起 , 即前面所说 的 “硬盔” , 确实与嵘头为一个系统 。 它前 低后高 , 通体皆圆 , 从形状看 , 确类唐巾。 只是明代乌纱帽两旁各插一翅 , 即别于展脚 蹼头 , 也别于唐巾 , 为 明代所独有 。 明代文 武官员的补服 , 据明代人 说 : “此 本 朝 独 创 ” À 。 的确 , 上 自公侯伯 , 下至最末一等 李诩 : 《戒庵老人漫笔 》卷四 。 郎瑛 : 《七修类稿 》卷二八 。 同上书卷二三 . 吴晗 : 《从蹼头说起 》 , 《人民日报 》 19 6 2年1月 2 1日 。 @ 沈德符 : 《万历野获编》卷一三 。 品官的常服都用补服 , 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 但品官衣服上绣有文样 , 却远在唐代就已出 现 。 《通典 》载 : “武太后延载元年五月 , 内出绣袍以赐文武三 品以上官 。 其袍文仍各 有训诫 : 诸王侧饰以盘石及鹿 , 宰相饰以凤 池 , 尚书饰以对雁 , 左右卫将军饰以对麒麟 , 左右武卫饰以对武 (虎 ) , 左右鹰扬卫饰以 对鹰 , 左右千牛卫饰以对牛 , 左右豹韬卫饰以 对豹 , 左右玉铃卫饰以对鹊 , 左右监门卫饰 以对狮子 , 左右金吾卫饰以对劣” 国 。 这之 后 , 开元、 太和年间也曾赐绣有纹饰的袍给 三 品以上官员 。 从中不难看出 , 明代补服与 唐代纹饰袍有明显 的传承关系 。 据郎瑛说 , 明代生员服饰是承袭汉代士 的服饰 , “汉哪食其以儒冠见高帝 。 注日 : 儒冠 , 侧冠也 。 予意恐 即今 之 生 巾。 又 读 《礼记 · 玉藻篇 》 日 : 士 , 练带。 练带即今 之绅也 。 又曰 : 士服则素积 , 盖麻衣皂领袖。 下素裳是也 。 今练带易以绦 , 素 积 易 以 蓝 衫” ¾ 。 汉代侧冠形制如何 , 现在己难弄清 , 我们无法判断郎瑛的推测是否正确 。 明代人 吕坤说 , 明代生员头巾, 明初才确定下来。 他说 : “一 日 , 皇祖微行 , 见 士 戴 一 巾, 问 : ‘此何巾? ’ 日 : ‘四方平定巾。 ’ 皇 祖曰 : ‘四方平定 , 必须安民 。 ’ 乃将巾前 面按一掌 , 作民字样 , 遂为儒巾。 日 : ‘朝 廷养士 , 本为安民 。 ’ ” À 从历史文物中所 见明代生员 巾 , 其形制更似唐巾。 吕坤说 : “绦者条也 。 ” 以此观之 , 郎瑛所说明代生 员 的绦承 自汉代士之练带 , 是有道理的。 所 谓 “士服则素积 ” , 是指汉代士服为 白色。 从汉 、 唐到宋 , 生员之服均为白色 , 明初尚 如此 , 直到洪武二十四年 , 才易 白为玉色。 洪熙时 , 又易玉色为蓝色 , 到郎瑛说 “素积 易蓝衫 ” 。 直到明末 , 秀才中举 , “送渴之 时儒巾蓝楼 , 披红骑马” 。 明代生员所服 之衫有斓 , 故又称斓衫。 唐宋时也有斓衫 , 其制是在衫下部设一横斓 , 而明代生员子阑衫 则四面青边 攒阑 , 即 领、 子票( 袖 端 ) 、 撰 ( 衣缘 ) 均有斓 。 由此可见 , 明代生员服饰 是损益汉 、 唐、 宋儒士的服饰而制定的 。 在这篇文章中 , 我们不可能细考明代各 种服饰规定的由来 , 但我们从上述例子中可 以看出 , 明代服饰均损益历史上汉族统治者 所建立诸皇朝的服饰制度而确定的。 需要指 出的是 , 明代统治者稽古而不复古。 因为服 饰是随时代而演变 的 , 历史上汉族统治者所 建各皇朝的服饰亦有发展 、 变化 , 全面复古 , 就将无所适从 。 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是明白 的 , 他说 : “今之不可为古 , 犹古之不能为 今 , 礼顺人情 , 可以义起 , 所贵斟酌得宜 , 必有损益” 。 正是因为有斟酌 , 有损益 , 明代服饰才可能集中历史上汉族各皇朝服饰 制度 中具有特色的部分 , 我们也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说明代服饰是中国历史上汉官威仪的 集大成。 第二 , 严格划分君臣界限是明代服饰的 另一特点 。 在整个封建社会里 , 君臣在服饰上都有 区别 , 可相比之下 , 唯独明代君臣服饰的区 别最为严格 。 如冕 , 按 《说 文 》 的解 释 : “士夫以上冠也 ” » 。 并不是君的专用品 。 依 《周礼 》规定 , 公可服衰冕 , 公侯伯可服 鳖冕 , 公侯伯子男可服鑫冕 , 公侯伯子男孤 均可服希冕 , 至于玄冕 , 从公侯伯子男孤到 卿 、 大夫均可用 , 只是旎数 、 就数和每就玉 数不同。 这种规定 , 历汉 、 唐 、 宋 , 其基本 没变 , 只是爵位等第改为官品等级 。 朱 元璋建国不久 , 便 以五冕太繁而废其四 , 只 保留衰冕 , 并把它作为皇帝和皇族中郡王以 上的专用品 。 朱元璋把冕的服用者规定在 这个 范 围 内 , 是因为这些人正是君的法定的或可能的 继承者 , 按明代规定。皇帝之嫡长子册为皇太 《七修类稿》卷八 。 ¼ @ 吕坤 : 《实政录 》卷一 、 三 。 @ 史玄 : 《旧京遗事》 . 《明太祖实录 》卷二五 . 匆 《说文解字注 》七篇下 . 子 , 诸子册为亲王 , 亲王之嫡长子册为亲王世 子 , 其余诸子册封为郡王 。 皇太子为皇帝的 法定继承者 , 皇太子若早故无嗣 , 则兄终弟 及 , 亲王亦可继承皇位 , 如孝宗朱佑橙即以 此登上皇帝宝座 。 若皇帝无嗣 , 亦无兄弟继 承 , 则别选亲王世子入统。 武宗死后 , 即召 宪宗之子兴献王之世子入继 大 统。 这 样看 来 , 明代的冕 , 就成了皇帝和皇位的可能继 承者的专用服饰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明代的 冕成了君 的象征 。 除冕之外 , 皮弃和乌纱折上巾亦为上述 范围的人所专用 , 臣子贵至王公不许用 。 明代服饰严君臣界限还体现在女服中。 洪武四年五月 , 朱元璋 “以古者诸侯服衰冕 , 故后与夫人亦服伟翟 , 今群臣既从梁冠绛衣 为朝服 , 而不敢用冕 , 则外命妇亦不当服翟 衣以朝” À 。 于是 , 只有皇后 、 皇妃、 皇缤 及贵人等三 品以上内命妇才许服翟衣 , 而外 命妇贵至一品夫人不许服。 这种服饰制度上严格的君臣界限 , 正是 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 的 一 个 表 现 。 服饰不仅随朝代更迭而变化 , 即使一代 之 中 , 亦随政治和经济发展而变化。 明初严刑峻法 , 纲纪严整 , 官吏担惊受 怕 , 惴惴度日, 如僧人慧陈所说 : “洪武间 秀 才做官 , 吃多少辛苦 , 受多少惊怕 , 与朝 廷 出多少心力 , 到头来 , 小有过犯 , 轻则充 军 , 重则刑戮 , 善终者十二三耳” @ 。 官员 致仕家居也倍加小心 , 不敢作威作福 。 如洪 武时户部尚书吴琳以老家居 , “朝廷尝遣使 察之 。 使者潜至其旁舍 , 见一农人孤坐小儿 , 起而拔稻秧 , 徐布于田 , 貌甚端谨。 使者乃 问曰 : ‘此有昊尚书者在家否乎 ? ’ 农人敛 手对 日 : ‘琳是也 , ” 。 在这种形势下 , 服饰制度也得到严格遵守 , 人们不敢越制。 明中叶以后 , 纲纪废弛 , 法网疏阔 , 竞尚奢 华 , 服饰亦偕拟无等。 明代人沈德符对此曾 做过概括 , 他说 : “天下服饰僧拟无等者有 三种 : 其一则勋戚 。 如公侯伯支子勋卫为散 骑舍人 , 其官只八品耳 , 乃家居或废罢者 , 皆衣麟服 , 系金带 , 顶褐盖 , 自称勋府 。 其 他戚臣 , 如附马之庶子例为齐民 , 曾见一人 以白身纳外卫指挥空衔 , 其衣亦如勋卫 , 而 衣 以四爪象龙 , 尤可骇怪 。 其一为内官 。 在 京内臣稍家温者 , 辄服似蟒 、 似斗牛之衣 , 名为草兽 , 金碧晃 目, 扬鞭长安道上 , 无人 敢间 。 至于王府承奉 , 曾奉旨赐飞鱼者不必 言 , 他即未赐者 , 亦被蟒腰玉 , 与抚按藩桌 往还宴会 , 恬不为怪也 。 其一为妇人 。 在外 士人妻女 , 相沿袭用袍带 , 固天下通弊 。 若 京师则异极矣。 至贱如 长班 , 至秽如教坊 , 其妇外出 , 莫不首戴珠箍 , 身被文绣 , 一切 白泽 、 麒麟 、 飞鱼 、 坐蟒 , 靡不有之” À 。 沈德符的论述诚是 , 但不知什么原因 , 他遗 漏了士大夫 , 或许出于偏爱罢 。 实际上 , 士 大夫服饰越制绝不亚于勋 戚 。 陈洪 漠 说 , “当涂邹鲁以御史滴官县 承 ” 之 后 , “ 时 常仍服劣绣” À 。 大理寺 卿陈某 “妄 自腰 玉” 。 沈德符 自己也曾记载 , 吴中刘威凤 曾任御史 , “迁外台以归 ” , 仍 “衣大红深 衣 , 遍绣群鹤及貂劣 , 服之以渴守土者” Á 。 而 “大小臣削籍为民者” , “里居皆蟒玉金 紫 , 呵殿赫奕 , 与居官无异” ½ 。 这只是几 个例子 , 明人笔记中这种事例是 不 胜 枚 举 的。 自英宗行捐纳 , 景帝行弩爵 , 义官爵位 之滥 日甚一 日。 既捐了官 , 买 了爵 , 即可得 官爵之冠带 , 服饰之禁不攻 自破 。 弘治时人 王琦说 , “近年补官之价甚廉 , 不分 良贱 , 纳银四十两 即得冠带 , 称义官 ” , “故皂隶 、 奴仆、 乞丐、 无赖之徒 , 皆轻资假贷以纳 , À 《明太祖实录 》卷六五 。 陆容 : 《蔽园杂记 》卷二 。 À À 《见闻录》卷一 、 四 。 À @ 函 《万历野获编 》卷五 、 二三 、 一 四 。 国 陈洪模 : 《治世余闻 》下篇卷四 。 凡膺拟豪横之事 , 皆其所为 。 长洲一县 , 自 成化十七年至弘治改元 , 纳者凡二百人” À 。 长洲一县如此 , 天下郡县由此得冠带者知多 少 。 至万历年间 , 服饰越制连皇帝都无可奈 何 。 “一 日 , ( 万历皇帝 ) 见冯挡 ( 冯保 ) 衣大红甚鲜 , 问日 : ‘何处得此 ? ’ 方食蜜 怡 , 即以赐冯 , 亲为纳之袖中 , 油尽污乃止。 冯退而泣” ¼ 。 这就难怪万历时 “士大夫间 有议及申明” 服制之禁者 , “不以为迁则群 起而姗之矣” 。 这是因为 “法久就弛” , 服 饰制度破坏殆尽 @ 。 据当时人说 , 明代服饰越制还与赋役制 度改革有关 。 “南都在嘉隆间 , 诸苦役重累 破家倾产者不可胜纪 , 而间里尚多 殷 实 人 户 ,, , 因为 “人家畏祸 , 衣饰 、 房屋 、 婚嫁 宴会 , 务从俭约 , 恐一或暴露 , 必招扳累” 。 “自条编之法行 , 而杂摇之害杜 ; 自坊厢之 法罢 , 而应付之累止 ; 自大马重纸之法除 , 而寄养赔赃之祸苏 ; 自编丁之法立 , 而马快 船小甲之苦息” , “则服舍违式 , 婚宴无节。 白屋 之家侈膺无忌” ¼ 。 是 以 “奢僧之俗在 间左富户甚于捂绅” ¼ 。 明代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服饰的演变 起着巨大的作用。 成弘间 , 人们对金钱和商 品经济的发展怀着惊恐 , 如黄省曾说 : “金 钱之神 , 莫甚于今之时矣 。 苟其行也 , 则市 猾之子遴为秀孝 , 豪右之庸登上荐书 , 污拮 之令举之清途 , 乱纪之官布之近右 , 滔天之 罪转之 良吉” @ 。 认为市中 “玩宝盈筐 , 珠 翠盈囊 , 绣绮盈轴 , 色艳盈室 , 弦竹盈架 , 珍错盈列 , 皆富贵淫乐之具也” ¼ 。 “富人 丰殖 , 奄并其力 , 足以为乱 ” , “小人奢淫 贪娟 , 其风 足以导乱” , “金钱愈神 , 则贪 夫愈昌; 贪夫愈昌 , 则民生愈整 ; 民生愈整 则天心必变 , 而国祸斯成矣” ¼ 。 到嘉万之 际 ,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不仅社会风尚 为之一变 , 社会思潮亦随之大变 , 人们不再 惧怕商品经济的发展 , 还有人敢于公开为奢 侈辩护。 陆揖就是突出的一个 , 他说 , “ 自 一人言之 , 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 ; 自一 家言之 , 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 至于统 论天下之势则不然” , “大抵其地奢则其民 必易为生 , 其地俭则其民 必 不 易 为 生 者 也” ¼ 。 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 , 人们的 服饰花样翻新 , 无奇不有 , 偕拟越制 , 层出 不穷 。 如 “织金妆花 , 本王府 、 仕宦人家品 服 , 以别贵贱 , 今商贾工农之家 一 概 穿 着 已为潜分 。又有混戴珠冠及金银暴髻四围花 , 通袖刻丝捺纱 , 挑绣袖 口 、 领 、 缘等服。 而 倡优妆饰金珠满头 , 至于床门筛帐 , 浑身衣 服 , 俱用金销。 一套销金工价 , 可买一套衣 裳” 。 “又有衙棍市游 , 绞段手帕滥作裙裤 杂色 , 宽带直与衣齐” ¾ 。 又如南京士人所 戴巾子 , “近年以来 , 殊形诡制 , 日异月新 。 ·一有汉巾、 晋巾、 唐巾、 诸葛巾、 纯阳巾、 东坡巾、 阳明巾、 九华巾、 玉台巾、逍遥巾、 纱帽巾、 华阳巾、 四开巾、 勇 巾。 巾之上 , 或缀以玉结子 、玉花饼 、侧缀以两大玉环 。 而 纯阳 、 九华 、 逍遥 、 华阳等巾, 前后益两版 , 风至则飞扬。 齐缝 皆缘以皮金 , 其质或以帽 罗 、 纬罗 、 漆纱 , 纱之外 , 又有马尾纱 、 龙 鳞纱 。 其色间有用天青、 天蓝者。 至以马尾 织为巾, 又有瓦楞、 一单丝 、 双丝之异 。于是首 服之汰 , 至今日极矣” 。 “足之所履 , 昔为 云履素履 , 它无异式。 今则又有方头短脸毯 鞋、 罗汉鞍 、 僧鞋 , 其跟益务为浅薄 , 至拖 曳而后成步 。 其色则红 、 紫 、 黄、 绿 , 亡所 不有 , 即妇女之饰不加丽焉” ¼ 。 松江更胜 过南京 , 甚至 “奴隶争尚华丽” , “女装皆 踵娟妓” , “士宦亦喜奴辈穿着” 。 山西妇 女 “戴金不戴银 , 有 一 替金 重 一 两 二 钱 者 ” Á 。 四川 “妇女替花满头 , 稍著鲜丽。 王琦 : 《寓圃杂记 》卷五 . 于慎行 : 《谷山笔尘 》卷二 。 @ ¾ 顾起元 : 《客座赘语 》卷力_ 、 七 、 四 @ ¾ 黄省曾 : 《拟诗外传 》。 ¾ 黄省曾: 《客问 》 . ¼ 陆揖 : 《兼茵堂杂著摘抄 》 。 À 范镰 : 《云间据目抄 》卷二 。 丑膜出汲 , 赤脚泥涂 , 而头上花不减” @ 。 京师 “兵民之家 , 内无瓢石之储 , 而出有绞 绮之服 ” , “或有吉庆之会 , 妇人乘坐大轿 , 穿服大红蟒衣 , 意气奢溢 , 但单身无脾从 , 卜其为市佣贱品” , “豪富之家 , 有衣珍 珠半臂者 ” @ 。 总之 , 人们已不顾及统治者意在严格区 分阶级和等级的那套服饰制度的规定 , 竞尚 奢华 , 成了尊卑无等 , 贵贱不分 。 这从一奄 侧面反映了明代后期 “天崩地诉” 的社会生 活景况 。 〔作者周绍泉 ,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 究员 〕 国 张瀚 : 《松窗梦语 》卷二 。 该该绒记记蒸蒸鹅鹅嵘翔淤落称搜搜搜 “热洛河” 究竟为何意 ? · 闻锐 · 唐代卢言 《卢氏杂说》载 : “玄宗命射生官射 鲜鹿 . 取血煎鹿肠食之 . 谓之热洛河 , 赐 安禄 山 及哥舒翰。 ” 〔《太平广 记 》卷2洲 ) 清王士棋谓安禄 山部下有晓勇善战之精卒谓之 “曳洛河” , 热洛河 为 “曳洛河”字音相近之 附会 ( 《池北偶谈 》卷24 ) 。 今人王子辉研究唐代饮食 , 定热洛河为 “唐代宫廷 专用食品 ” ( 《仿唐菜点 》第2汉页 ) 。但都未说清 “热 洛河” 究竟为何义? 玄宗为何要将鹿血煎鹿肠取名 为 “热洛河 , , ? 据 《资治通鉴 》 , “曳落河者 , 胡言壮士也” , “哥舒翰素与安禄山 、 安思顺不协 , 上常和解之 , 使为兄弟。 ” ( 卷216) 以此推论 , 玄宗赐安禄山与哥 舒翰 “热洛河” , 极可能为促其和解 。 如果以 “曳 落河” 字音相近来释 , 恐在含义上颇显牵强 。 而在 关中方言中 , “热” 、 “烙” 同义 , 至今把发热或 过于热称之为 “烙 ” , 如土炕烧热后称之为 “炕烙 了 ” 。 引申把人们之间的亲密 、 易于接 近 称 之 为 “烙和” 。 但在文字书写上这一方言没有固定 , 写作 “烙和 ” 、 “洛河” 均可。 已有许多资料证明 关中方言较多地保留了汉唐语言遗迹 , 那么 , 玄宗 取 “热洛河” 之名称赐于安禄山 、 哥舒翰食物 , 当 因其含义为 “亲密” 无嫌 , 颇近于现代所说的 “热 乎” 一词 。 用鹿血煎鹿肠 . 亦有同类相凝的含意 。 如果 “热洛河” 的命名由于其含义为亲密 , 则 “热洛河” 显然是专指玄宗赐安 、 哥二人的食品 , 即使宫廷之食之 , 也属无意义的沿用 , 称 “热洛河 ” 为 “唐代宫廷专用食品 ” 有误 。
/
本文档为【明代服饰探论_周绍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