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2013-12-11 11页 pdf 244KB 3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4954

暂无简介

举报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ndrea LIU. G-SITS TranslationTranslationTranslationTranslation Studies:Studies:Studies:Studies: AnAnAnAn IntegratedIntegratedIntegratedIntegrated ApproachApproachApproachApproach ByByByBy Snell-HornbySnell-HornbySnell-...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ndrea LIU. G-SITS TranslationTranslationTranslationTranslation Studies:Studies:Studies:Studies: AnAnAnAn IntegratedIntegratedIntegratedIntegrated ApproachApproachApproachApproach ByByByBy Snell-HornbySnell-HornbySnell-HornbySnell-Hornby &&&&Mary(1995)Mary(1995)Mary(1995)Mary(1995) 霍恩比在1988 年出版的《翻译研究——综合法》一中详尽的阐述了她的翻译观,即翻译研究的综合 法,以其独特的视角、与众不同的见地使其成为霍恩比在翻译界的成名作。斯奈尔-霍恩比倡导以塔整 体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并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文本在文化语境中的作用,提出了翻译是一种 跨文化活动的观点。斯奈尔-霍恩比在上个世纪80 年代就已经提出翻译研究综合法,但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 究似乎仅仅停留在对该理论的介绍。笔者将扼要介绍斯奈尔-霍恩比的翻译思想和理论,并将这一理论应用 于隐喻的翻译。 翻译研究综合法的理论基础: (一)格式塔理论(GestaltGestaltGestaltGestalt TheoryTheoryTheoryTheory)。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 年。该理论关注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整 体感知,并把人们组织视觉刺激源的方式分为闭合性、凸显性、简约性、连续性、相似性等几个法则。格式 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并不等于各部分之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文本的整 体性,不是语言成分的简单叠加,而是言、象、意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具有完形的特征(潘卫民,2006)。 (二)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PrototypePrototypePrototype TheoryTheoryTheoryTheory)。“原型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体验主义,它立足于人类对客观 世界的经验和观察,对范畴的划分和性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原型理论可概括为两个要点:第一,范 畴不能以一套充分而且必要的特征来界定,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第二,范畴成员之间有隶属程度的差异, 范畴中某一成员与原型的相似度越低,它的隶属度就越低(赵巍、石春让,2006)。根据原型理论,一个范 畴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特征构成的“完形”概念,这些特征并不是是界定该范畴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只 是它的原型特征,属于某个范畴的成员有核心和边缘之分。 (三)综合法的主要观点。翻译研究综合法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翻译研究不应当仅被 视为是其他学科的派生物或分支学科,而是综合性的跨文化的独立学科,除了语言学和文学之外,它还必须 吸收进心理学、人类学和哲学的;第二,语言学研究已经从微观转向宏观不断扩大其研究领域,翻译也 应从语境和文化背景出发研究文本。正如格式塔理论所指出的,对部分的分析并不能得出整个文本的含义。 因而,翻译研究应采取““““由上至下””””的分析方法,不孤立地看待每个词语,而要联系它在整 篇文章中的地位和功能,从宏观的语篇入手分析微观的词语;第三,传统的范畴化模式的分类过分严格, 充满了二元对立,这对有着细微差别的各种翻译实践丝毫无补,宜把类型学(typologytypologytypologytypology)改为原型(prototypeprototypeprototypeprototype), 模糊不同类型间的边界,提倡层化模式;第四,传统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方法常 孤立地看待语言现象,而翻译涉及的是关系网络,个别部分的重要程度是由文本、情景和文化这一更大的 背景来决定(Snell-Hornby,1988:35)。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ndrea LIU. G-SITS 一、翻译研究:::: 一门独立的学科 ((((加星部分需理解)))) 传统的对外国语言和文学研究主要分为文学取向和语言学取向,,,, 加深了语言研究和文学研究之间的鸿 沟, 也左右着翻译研究. 1.1.1.1. 批判传统的二分法:::: 翻译史上影响最大的概念: 词和义的二分法 词对词译可以理解为”忠实”的翻译 义对义可以理解为”自由”的翻译 德莱顿由此衍生出一种区分翻译类型(不是简单的二分,而是弹性的)的方法: 字对字--------------------直译(metaphrase)(metaphrase)(metaphrase)(metaphrase) IIIImitation-whichmitation-whichmitation-whichmitation-which isisisis confinedconfinedconfinedconfined bybybyby neitherneitherneitherneither wordwordwordword orororor sensesensesensesense butbutbutbut representsrepresentsrepresentsrepresents aaaa looselooselooseloose approximationapproximationapproximationapproximation ofofofof anananan authorauthorauthorauthor’’’’ssss emotionsemotionsemotionsemotions orororor passion.passion.passion.passion. 介于两者之间------------------------意译(paraphrase)(paraphrase)(paraphrase)(paraphrase) 2.2.2.2. 批判等值概念 所有语言学取向的翻译理论的共同点就是 “翻译对等”这个中心概念 翻译单位————一般被理解为出于词层面和句子层面之间的一种语种衔接语段 这种方法认为翻译过程在于决定翻译单位和从目标语提供的不同的”潜在对等语”中选择所谓的 “最佳 对等语” 批判: 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性 Eg: 英语对等的术语 “equivalence”和德语的 “Aquivalenz” 看似意义相同, 其实词源和各自在语言系统 中的地位都不同. 意识到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后, 对等类型的研究开始呈现爆发性增长: 术语的对等————雅克布 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奈达 形式对等和文本对等------------卡特福德 完全对等,,,, 任意对等((((一于众的对应),),),), 近似对等((((一词与一词的部分对应),),),), 零对等((((文化词))))————莱比锡学派 而对等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 且定义不清, 造成一种语言之间对称的假象, 歪曲了翻译的基本问题 3.3.3.3. 批判翻译即操纵 操纵学派与语言学取向学派的观点背道而驰:::: 翻译是非刻意的对等,,,, 而是自认的操纵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ndrea LIU. G-SITS 依据:俄国形式主义, 布拉格结构主义, 埃文—左哈尔多元文化系统论( 把文学翻译视为参与为谋生存 和占主导地位而不断争斗的诸多成分中的一种) 方法: 翻译是对原文本的 “描写” , 研究重点从 过程 转向 结果.与传统的比较文学有颇多相似之处. 总结:::: 历史上的翻译理论 二分法中的概念和术语重复出现. 无法填补文学翻译和其他翻译之间的缺口. 没有把翻译当做一个整体来提高 4.4.4.4. 格式塔((((综合法的基础))))★ 主要原则:整体大于各部分纯粹相加之和, 对部分的分析不能理解到整体. 5.5.5.5. 类型学和原型学[[[[★理解原型学]]]] 原型学为一种动态的, 类格式塔的关系系统, 每个标题代表的是一个理想化, 原型化的交点, 而以往的 网状系统则由模糊的边界和重叠部分所取代 原型学的目的在于聚焦和着重细微的差别 类型学的目的在于分类和划分准确的界限 6.6.6.6. 综合法:此节需要结合书中的一个图表理解,,,, 请见书 P33.P33.P33.P33. 二、翻译为一种跨文化活动 1.1.1.1. 语言与文化 不同文化的定义的共同点: A: 知识,熟练程度和理解的综合体 B: 直接与行为和事件相联系 C: 靠社会行为中的或者语言使用所接受的期望和规范来维系 二分: ①语言相对论—语言制约思维, 语言和文化与操此语言的社会独特文化不可分割, 也就是翻译是不可能的. ②生成语法学派(乔姆斯基)——翻译是对深层解构所代表的表层结构的 “重新编码”或变更, 而深层结构是 非语言的, 最终是普遍性的, 即所有事物都是可译的. 笔者观点:::: 文本的可译成都根据该文本与其自身文化相联系的程度而定 , 也根据分隔源文本的文化背 景和目标语读者的时间和地点的距离程度而定. 因此译者不仅需精通两种语言, 亦应该精通两种文化.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ndrea LIU. G-SITS 2.2.2.2. 当代的翻译理论 德国出现的三种新的基本方法的相同点: A: 翻译首先是文化转换而非语言转换的取向 B: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 而非一种转码的过程 C: 均偏向目标语文本的功能, 而非源文本的指令. D: 把文本看做是世界的组成部分, 而非一种孤立的语言样本 赫尼希和库斯毛尔: 言语所表达的社会文化的文本概念. (强调文本中的词) 译文依靠的是作为 “移植”于目标语文化中的文本功能, 因此, 我们或者保留源文本在其文化中的原本 功能, 或者改变原文功能以适应目标语文化中的特定要求 与以上观点相似, 弗美尔创建了目的论---翻译最重要的是其目的.(强调情境中的文本) 尤斯塔-曼塔里---翻译行为并非是一种转换行为, 而是许多行为的复杂整体, 涉及专家之间, 客户和接 受者之间的合作. 3.3.3.3. 系统,,,, 规范和文本★ 索绪尔—言语(具体)和语言(抽象) 为避免这种二分法的极端性, 弗斯提出了一种消解二分法的一种系谱或渐变群的形式, 即系统------------规范------------ 文本.... 系统为抽象概念, 由各种可能性组成的抽象复合体(类语言) 规范是无标记的或为语言原型, 介于系统和文本中间. 而规范通常被认为是完全规定性的, 是一种严格的和规定性的分界线. 这种观点简单的认为文学语言是 一种离经叛道的语言. 笔者认为传统的规范概念过于狭隘 , 本综合法的中心内容就是要移除仍然存在于文学和 “其他”语言之 间的生硬区分, 尤其是文学翻译和 “其他”的翻译之间的生硬的区分. 文学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是一个语言系统的整体潜能的运用, 是对语言规范的创造性的延伸. 所以就翻译而言, 具有重要意义的就是: 文学翻译家的一个最困难的选择就是要决定这种源语的规范的创作 型延伸怎样才能移至目标语中, 而又不违反语言可接受性的规则. 4.4.4.4. 维度和角度 维度(注重内在因素)——通过词项, 文体手段和句法结构实现的语言倾向.( 涉及句法学, 语义学, 语用 学, 隐喻和双关语) 角度(注重外在因素)——说话者, 叙事者或者处于特定文化, 态度, 时间和地点的读者所持的视角 这两者不是死板的二分法, 而是整体互补且经常叠合的方方面面, 是由一种不断变化的关系组成的动态系统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ndrea LIU. G-SITS 有关的. 5.5.5.5. 隐喻的翻译 隐喻是文本,,,, 是一种至少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复合体.... 一个隐喻是否 “可译”(即逐字的翻译能否重新创造相同当然维度), 翻译的难度有多大, 怎样翻译, 以 及到底该不该译并不是一整套抽象规则所能决定的, 它必须由具体文本中特定隐喻的结构和功能来决定. 这就需要译者事先评估隐喻的地位. 作者大量举例表明语言对文化具有依赖性, 可以参见书中 P66. [提示: 后三节看似与跨文化交际没多大关联, 其实是有关系的. 第三节可以看做是纯理论的一节, 第四 节作者从维度和角度的视觉切入 , 举了一个英国学术讽刺戏剧片段 , 文化性联想非常的强, 而译入德语时, 译者必须深刻意识到这种文化联想性在德国是不存在的 (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正确的角度), 其次例子中这段文 字与广为人知的与钟表的比较类似[我表示不知道], 且袜子和钟表读音类似, 这种关联性却在德文中丧失了 (这就要求译者看清文章的维度). 所以翻译成德文失去了原文的深度和意义 , 纯粹变成了平淡无奇的琐屑文 字. 第五节隐喻的翻译也是举例着重强调隐喻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这应该很好懂, 我不再多说了.] 三、翻译、文本和语言 1.1.1.1. 语言学和翻译 语言学流派中一些教条主义的错误: 乔姆斯基----语言普遍性 索绪尔----符号的概念, 结构主义理论 共同点: 相信静态的, 绝对的第三比较体, 认为概念具有普遍的正确性,,,, 不同语言只是给予他们不同的 标签而已.... 这种观点的不足: 过于简单, 如果基于这种观点, 那么翻译会真正成为一项简单的任务, 只需要记忆词 汇表和运用语法规则既可. 所以在近年来, 翻译理论家中流行这样一种观点, 认为转换语法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的结构语言学对发展 一种综合的翻译理论不利. 综合翻译理论可以借鉴的语言学研究方式: A 语言学研究方式是以: a 强调综合而非区分的世界观为基础 b 没有把语言视为一种孤立的现象, 而是把他们与周围的世界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c 坚持由文化制约的区分性, 反对普遍主义的理论 d 对具体的语言材料用实证和归纳的方法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ndrea LIU. G-SITS B 功能句法视角概念以及相关的主位和述位的概念 2.2.2.2. 文本分析★ 上一章讨论的是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本节考察翻译和 “文本中的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笔者认为 文本并非由一连串独立的句子组合而成, 这些句子也不是由一连串语法和词汇单位组成的, 而把文本看做是 大于其各部分之和的一种复杂的多维度结构----------------即格式塔结构。所以文本分析应该是 “从上而下”, 从宏观层 面到微观层面, 从文本到符号这样的方式进行。 文本分析应该遵循这样的结构: 分析文本的文化和情境((((上一章内容)----)----)----)----分析文本结构((((从宏观到微观))))————以分析结果为基础确定翻译策 略(如果觉得有必要加深理解, 请参见书中 P80的例子) 例子中举了一篇英文描写太平洋的短文, 由宏观层面分析了语篇中词汇场推进,微观层面分析了重点词 汇的表达, 而德文的翻译遵循了当时主流的翻译理论, 把源文本视为一串单词和结构的组合, 生硬的转换为 另外一种语言.译文没有语法错误, 通篇连贯, 也语言能力的不足. 但从宏观层面来看, 译文缺乏原文的生动 性(原文多处使用可以描述太平洋和人类共同性的词汇, 而德译文并没有很好的翻译过来), 因此显得平庸. 3.3.3.3. 场景----框架语义学★ 上一节重点在于文本分析, 大部分翻译研究也只是局限于这个方面, 而文本((((再))))制作的创造性过程在翻 译理论中仍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 本节将讨论文本的(再)创作. 菲尔莫尔------------场景----框架语义学: 主张用综合的观点来看语言结构, 语言行为, 语言理解, 语言变化和语言 习得. 这与本综合法采取的观点是一致的. 框架----在新环境中运用一个单词的过程包括比较当前经验与过去经验, 评估这些经验的相似成都是否 足以要求同样的语言编码, 这种语言编码构成了框架. (在我自己的理解, 框架即是根据以往的语言经验评估 选词, 也可以理解为属于 “规范”的范畴.) 场景----能用语言形式表达的经历过的或是其他有意义的情景 . (各种视觉场景, 人际交往场景, 直接经验, 身 体意象等等) 场景和框架不停的互相激发, 激发的复杂程度可能不同( 框架-场景, 场景-框架, 场景-场景, 框架-框架) [[[[在我理解就是语言形式和经验的互相激发]]]] 在阅读过程中, 首先在读者中先浮现出特定的场景的画面,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这个图像与其他情 景紧密相连, 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也就是说, 读者明白文本的背景和目的, 并在文本中作出了必要的连 接, 如把原因与结果联系起来. 因此, 文本融合相当于创造了一个内部世界, 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读者的主 观经验, 这就解释了为何同样的文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阐释.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ndrea LIU. G-SITS 菲尔莫尔的场景----框架语义学很容易就和翻译联系起来:::: 他描述的过程与对翻译至关重要的过程一致, 包括理解过程, 与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过程和与个人 自身经历相联系的过程. 整个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 译者根据文本框架,,,, 译者自身的经验,,,, 内在知识建造场景 ↓↓↓↓ 找到合适的目标语框架 [如觉得有必要请参见书 P96的例子] 4.4.4.4. 言语行为和平行文本★ 平行文本----相同的(或非常相似的)情境中脱胎而来的两种独立的语言产品. [如菜谱, 使用手册和公共 标示] 本节将讨论一些地道的英语和德语公众指示语, 其目的在于探讨交际功能和自然语言形式之间的复 杂关系, 从而为翻译理论提供某些可借鉴之处. 一般认为, 一个陈述句自然就是一个叙述, 一个疑问句肯定就是一个问题, 一个祈使句也就是一个指示. 事实上, 语法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的关系远比这复杂. (如反问句是带有叙述强烈语气的疑问句) 因此, 形式与功能以一种动态张力的方式共存. 本节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比较英语和德语的指示语差别, 因为德语我们不太了解, 所以暂看笔者的总 结既可, 通过比较笔者的大致意思为: AAAA 英语警告和禁令中常用命令口气 (beware,(beware,(beware,(beware, mind)mind)mind)mind)和身份确认(passengers(passengers(passengers(passengers shouldshouldshouldshould notnotnotnot enter.),enter.),enter.),enter.), 而德语的 警告和禁令中却常用不带身份确认的抽象词.... BBBB 英语中有大量的施事名词,,,, 德语突出动词实词.(.(.(.(英语中的 hawker,hawker,hawker,hawker, canvassers,canvassers,canvassers,canvassers, collectors)collectors)collectors)collectors) CCCC 与英语相比,,,, 德语缺少情态动词 从以上的分析得出结论: 基本上类似的情境里,,,, 德语和英语使用不同的策略,,,, 不同的语法结构和不同的 词汇变体.... 对翻译理论而言,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AAA 指示语翻译的主要标准是情境:::: 内含所有参与者关系的复杂言语行为本身,,,, 交际效果和语言变体;;;; 翻译的目标在这些情况下不应是 ““““保持原文的句法”””” BBBB 正如有经验的译者可以证实,,,, 本研究这里发现的存在于语法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的张力,,,, 很多时候 甚至是差异,,,, 都是语言中的一种经常现象,,,, 因而也是一个翻译问题.... CCCC 文化背景问题.(.(.(.(如警告语在印度会用比较礼貌的方式说出,,,, 而在欧洲则较为简洁.... ))))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ndrea LIU. G-SITS 5.5.5.5. 意义中的动态性★ 受结构主义影响, 意义几十年来一直为语言研究所排斥. 本章的目的在于证明句法和语义, 语法和意义, 结构和单词事实上都是相互依存的. 夸克的关于动态性概念: 动态形容词----能与进行时和祈使句式连用. 静态形容词 Eg: Be careful! (不能 Be tall!) 笔者扩充: 状态形容词----诸如尺寸, 形状和性质等这些内在的属性 动态形容词----诸如行动或行为, 指的是被视为暂时或可变的属性, 或是那些能够被外在的用作价值判 断或者能为感觉所体验的属性(careless, cruel, dazzling) 动态形容词在表达价值判断或描述感觉时, 它易受主观评估的影响. 他的值是相对的, 可以通过隐含的 规范来断定. 需要注意的是, 这两种分类不是泾渭分明的, 他们之间的区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语境中的使用 [作者 一直都不主张清晰的分类法]. 他们中间的部分是取决于具体用法的灰色地带. 译者面对的主要问题在于孤立的词汇和这些词汇用在上下文时经常会出现的差别.因此,几乎所有的文学 翻译和大部分非技术术语的翻译译文并不能直接从词典中得到. 译者要记住, 单词和文本之间存在着动态的 对峙, 词典在这里代表的是无标记的规范, 作为作者的译者则利用基本潜能把其创作的文本变成连贯的有机 整体.(如觉有必要, 请参见 P115例子) 四、从专业语言到文学翻译 本章尝试对翻译中基本问题中的一些明显的趋势作为相对物加以阐述 1.1.1.1. 源文本的地位 所有当代的理论家, 他们的著作的共同点均是强调源文本的情境和译文的功能: 这就是我所总结的 “语 言是情境中的文本, 它与文化不可分割, 具有自己特定的功能.” 所以我现在将考察情境,,,, 源文本类型与功能,,,, 目标语文本类型的关系. 笔者支持文学文本并不存在于真空这种说法, 并把它当做一个出发点; 文学文本并不像道路标识或法律 一样局限于单一的, 特定的情境, 而是具有自己的与现实情境的关系. 这是由: A 伊泽尔所说的个人阅读行为的动态性而产生. B 文学艺术作品被吸收为文化传统所致. 所以: 一篇公认为是文学经典的重要部分的文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因为它是一位艺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ndrea LIU. G-SITS 术家对特定时间, 地点和文化中感觉到的或想象到的事件的记录, 并且它他那个过与居住于另一时代和/或 另一地点或文化的读者大脑之间的互动而持续再创造. (可以与第二章的角度相联系.) 文学作品完全是 “开放的” : 文本和读者之间产生的关系总是以某种情境或文化制约为条件 . 即读者绝非孤 立的理解这些文本,,,, 而是把他们结合到自己对整篇小说的综合理解之中 .... 下面讨论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功能, 实际与上面讨论的相类似. 公共指示语是特定情境的直接产物, 它的译文具有要特定的目标语读者履行的指定功能, 这与当代翻译 理论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文学文本乍一看似乎与制定功能毫无关系, 正如他与特定情境毫无关系一样. 但是文学文本并非毫无任 何功能. 笔者认为: A 他有语篇内连贯功能: 文学文本的微观文本系统或整体提供了内部功能 B 内部系统与阅读过程融合在一起, 构成了译文的读者 “接受”和阐释的信息, 产生了功能性互动. C 文学译者均希望, 或称是出版商委托, 在一个特定的目标语语境里, 为特定时代, 特定语言和文化的 读者再现一部虚构作品或艺术作品, 从而使他们不朽. 但是文学文本和作为实用型文本原型的公共指示的区分并非采用我们在翻译综合法中否决的二分法 , 我们把包括专业语言翻译到文学翻译的渐变群当做出发点, 我们得以形成初步的假设: A 源文本越专业或越实用, 它就越紧密的与单一的, 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 也就越容易界定翻译的功能. B 情境越是具体和功能越是得到清晰的界定, 翻译就越可能成为目标语取向. C 文本越具有 “文学意味”, “情境”和 “功能”就越依靠读者的激活作用 D 翻译越具有 “文学意味”, 源文本作为一种使用语言媒介的艺术作品的地位就越高. 这一节中笔者有举例子, 如有必要, 请翻看 P135 2.2.2.2. 风格因素★ 风格名义上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但在翻译理论中极少有对其角色详细或令人满意的论述. 近几十年来, 风格问题在文体学领域里获得了新的推动, 尤其是得益于语言学家把它应用到语言的各个 方面. 但都没有发展成综合的翻译风格理论. 利奇写了两部研究文学语言风格的著作, 一部是关于诗歌, 另一部是关于散文小说. 利奇和肖特的理论 模式从风格语言使用内部选择的系统这个广泛的概念出发 , 它的相关部分将用作是翻译风格理论方法的出 发点: A 风格的多层面方法以语义学, 句法学和文本的物质属性的多元性为基础. B 这种 “编码层面的多元性” 与文本功能的多元性相互联系.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ndrea LIU. G-SITS C 风格可以通过确定风格特征频率的方式来进行量化测定. D利奇的方法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前景化或称对语言编码规范的有艺术依据的变异. 这可以是质 的, 也可以是量的. E 利奇和肖特区分透明风格和不透明风格, 前者简单的揭示文本的意义, 后者文本的意义被前景化所 模糊, 因此文本的阐释也受阻. 透明风格着重表达内容, 不透明风格着重语言媒介本身. 这几项中有两个基本点: a 风格的多层面方法原则 b 规范现象 风格分析:::: 句法::::考虑因素有句子结构和长度 ↓↓↓↓ 信息分布:::: 聚焦和强调 ↓↓↓↓ 结构以及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的频率 ,,,, 尤其是相互之间的关系.... 规范:::: 我们采用上述的不透明和透明的风格, 我们通过语义学来讨论, 比利奇和肖特的单纯的前景化的概念更能准 确解释风格的不透明型. 透明风格的特征是语义加强和语义协调. 不透明的风格,,,, 单词并非是以这种方式由语境所阐明, 相反, 他们的用法常常是独特的. Eg: cicadas bring in their crackling music. Crackle描绘的是由干树枝或火苗造出的声音, 而不是活的动物制造出的声音, 而且它与词语 “music”不 搭配. 但在上述例子里, 这个词语不显的突兀, 反而能够突出焦点. 所以不透明风格越是模糊, 那么就更有 可能有误解文本和把不一致的因素带入目标语的危险.透明与不透明风格的区别凸显了 2.3中讨论的规范和 文本之间的微妙关系, 透明风格遵守非标记的规范并忠实的遵循公认用法 ,,,, 而不透明风格则通过对语言潜 能的微妙运用,,,, 代表了对规范的创造性延伸....★ 风格和惯例: 透明性不仅与语义成分有关, 他还涉及特定术语的正确用法和公认用法.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ndrea LIU. G-SITS 笔者在书中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群体惯例到个人创造性的演进, 依次是: 出版商的指引------代表的规定性的, 形式化的文本类型, 几乎没有个人空间可以发挥. 会议通知----- 部分形式化的文本类型, 为风格变体提供的空间有限. 论文-----既有个人风格的修辞, 又能自由选择在记录音乐史是常用的现成短语. 文学文本----没有非语言限制成分或惯例成分. 五、翻译研究----------------未来的视角 A 首先, 翻译是一门属于未来的学科. B 翻译与其他任何专业活动都一样, 需要由专家来完成, 而非由任何以为本族语者或是一位碰巧有时 间, 有字典的人来实施. C 有了这种坚实的职业基础后就应该大幅度提高翻译批评的标准.
/
本文档为【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