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杜拉斯_情人_中的东方主义话语

杜拉斯_情人_中的东方主义话语

2013-09-12 3页 pdf 144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24431

暂无简介

举报
杜拉斯_情人_中的东方主义话语 / 名 作 欣 赏 M ASTERPIECES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 名 作 欣 赏 M ASTERPIECES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 名 作 欣 赏 M ASTERPIECES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 名 作 欣 赏 M ASTERPIECES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杜拉斯《情人》中的东方主义话语 摘 要: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情人》讲述了一个法...
杜拉斯_情人_中的东方主义话语
/ 名 作 欣 赏 M ASTERPIECES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 名 作 欣 赏 M ASTERPIECES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 名 作 欣 赏 M ASTERPIECES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 名 作 欣 赏 M ASTERPIECES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杜拉斯《情人》中的东方主义话语 摘 要: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情人》讲述了一个法国少女和中国男人间的爱情故事。本文试用后殖民理论 大师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解读小说中弥漫的显性和隐性的东方主义话语,进而论证种族中心主义是小说 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情人》 东方主义话语 悲剧根源 ⊙赵 静[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081]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情人》1984年出版后备受评论界关注,好评如潮,曾荣膺当年的法国龚古尔 文学奖,1992年搬上荧屏后大获成功,引发了一次“杜拉斯热”。小说迄今已被译为四十三种语言,仅中译本就有五 种,足见其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力。西方主流评论关注的命题主要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叙事手法、“新小说”特征 等。然而,囿于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西方的评论者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或忽略了作品中的东方主义话语。本文 试从中国读者的视角,借用后殖民理论大师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揭去《情人》面那层温情脉脉的面 纱,揭露小说中弥漫的显性和隐性的东方主义话语,进而论证种族中心主义是小说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一、中国情人———虚构的东方“他者” 爱德华·赛义德通过运用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提出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揭示出东方学的实质是东方 主义,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其目的在于谋求西方对东方在精神与文化上的控制。他认为,在与东方人交往的漫长 历史中,西方人逐渐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那就是世界上泾渭分明地存在一个“我们”和“他们”。代表“我 们”的西方是文明与进步的代表,而代表“他们”的东方则是愚昧与落后的化身。东方主义话语既是西方霸权的产 物,又不断地生产出霸权,从而形成一种权力———话语———权力的互动循环,对东方进行渗透、控制和欺压。所以, 赛义德说:“东方学是西方用以控制、重构和支配东方的一种方式。” 东方主义是一种霸权话语,它使东方人作为“他者”被观看、被描述、被贬低,从而使他们失去了主体性和应有 的尊严。小说虽名为《情人》,但实际上中国情人并不是重要人物,小说中用“他”或“堤岸那个情人”来指代他,他只 是女主人公———法国少女的陪衬,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叙述视角都是法国少女的,中 国情人根本没有言说的权利,只能默默地接受别人的叙述。正如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中对法国农民政治思想特 征的表述一样,“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那个高高 在上的权威”。中国情人没有权力代表自己,只能被西方人所代表。在西方人的注视下,他总是柔弱伤感、优柔寡 断,身为男人,却带有明显的女性化印记,自始至终由法国少女决定一切。法国少女代表了西方的强势,而中国情 人自然成为了弱势东方的代表。这个沉默的“他者”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西方社会集体意识关于东方的想象。 在小说开篇中国情人出场时,读者透过女主人公的眼睛看到“一个风度翩翩的男人”正看着法国少女,“他不 是白人。他的衣着是欧洲式的,穿一身西贡银行界人士穿的那种浅色柞绸西装”。此后,少女的视线游离开来,思绪 也随之转移。当她再回过神来时,“那个风度翩翩的男人从小汽车上走下来,吸着英国纸烟”。在注意到这位白人少 女时,他朝她走来,“……可以看得出来,他是胆怯的”。点烟的手“直打颤”,“这里面有种族的差异,他不是白人,他 必须克服这种差异,所以他直打颤”。在法国少女看来,中国男人胆怯的原因在于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法国白人。同 样,从作者杜拉斯的角度来说,她必须使他发抖,因为她无法想象一个黄种人在面对一个白人时能够不胆怯。显而 易见,在种族主义视域中,中国男人是被检视的对象,是处于劣势地位的。 在二人的情感经历中,法国少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第一次上黑色小汽车,第一次去堤岸的单身公离,甚至第 一次做爱时,也是这位法国少女“不慌不忙,既耐心又坚决,把他拉到身前,伸手给他脱衣服”,而中国男人所能做 的只是“退到床的另一头,哭了起来”。在法国少女的眼里,中国情人的身体是“瘦瘦的,绵软无力,没有肌肉,或许 他有病初愈,正在调养中,他没有唇髭,缺乏阳刚之气,只有那东西是强有力的,人很柔弱,看来经受不起那种使人 痛苦的折辱”。二十七岁的男人本应刚毅有力,而小说中的中国男人却伤感、胆怯、软弱,没有行动能力和自主性。懦 弱、无能、消极被动,这就是中国情人留给读者最强烈的印象。 继而,除了作为个体的中国情人外,与之相关的一切似乎也是低级和劣等的。白人少女对中国群体形象的表 外国小说 36 REVIEW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REVIEW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REVIEW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REVIEW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述中蕴含的东方主义话语非常鲜明、露骨:“木拖鞋声 一下下敲得你头痛,声音刺耳,中国话说起来像是在吼 叫,总让我想到沙漠上说的语言,一种难以想象的奇异 的语言。”“人行道上,人群杂沓,十分拥挤,人流或急或 缓向四面八方涌去,有几股人流推挤出几条通道,就像 无家可归的野狗那样肮脏可厌,像乞丐那样盲目又无 理性,这里是一群中国人……他们走路的方式从容不 迫,在人声嘈杂中,孤身自立,可以说,既不幸福,也不 悲戚,更无好奇之心……”这种模式化的刻板形象在许 多欧洲作家的笔下都出现过,是欧洲人对中国人甚至 东方人的普遍看法,杜拉斯也不例外。 中国情人的身份并没有得到法国少女家人的认 同,面对家人的责难,她羞于承认自己曾和一个中国 人———“那么丑,那么孱弱的一个中国人”发生过关系。 在少女家人的眼里,中国情人只不过是一个钱财的来 源,因而没必要对他表示任何尊重,更谈不上交流。“几 次晚饭请客的经过情况都一样。我的两个哥哥大吃大 嚼,从不和他说话。他们根本看也不看他。他们不可能 看他。他们也不会那样做。”“我的两个哥哥根本不和他 说话。在他们眼中,他就好像是看不见的,好像他这个 人密度不够,他们看不见,看不清,也听不出。……因为 他是中国人,不是白人。”即便在小说结尾,若干年后, 两人各自走上了迥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中国情人偶然 来到巴黎,打电话给已成为妇人的少女时,她感到曾经 的情人依然是“胆怯的,仍然和过去一样,胆小害怕。突 然间,他的声音打颤了。听到这颤抖的声音,她猛然在 那语音中听出那种中国口音”。 从以上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情人的形象始 终是懦弱、无能、卑琐的。这种形象是当时的中国人在 法国人眼中所折射出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西方人虚 构出的东方“他者”。法国少女的思想受到这种思维根 深蒂固的影响,她很难超脱。 二、悲剧根源———种族中心主义 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形象学大师达尼埃尔-亨 利·巴柔曾经说过:“‘我’注视他者,而他者的形象同时 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某种形 象。”杜拉斯笔下的中国情人是一个虚构的“他者”镜 像,通过这个“他者”,法国少女及其家人发现并认识了 自我,强化了集体无意识,完成了文化身份的确认,使 自我身份得到了归属。可以说,白人内心的恐惧、不自 信等负面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投射到中国情人和当地人 的身上,从而保全了一个体面的白人“自我”。 尽管法国少女的母亲竭力维持着这个家庭所谓的 白人的尊严,贫困还是使他们生活在白人社会的底层, 更接近于当地人。同时,作为法属殖民地的白人,他们 感觉在种族地位上毕竟优越于当地人,种族主义意识 使少女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拉开了与当地人的距离,突 出白人的优越感。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优越感在很大程 度上是虚伪的、故作的,显示了极大的不自信,“人们常 常说我是在烈日下长大,我的童年是在骄阳下度过的, 我不那么看。人们还常常对我说,贫困促使小孩多思。不 不,不是这样。长期生活在地区性饥馑中的‘少年—老 人’,他们是那样,我们不是那样,我们没有挨过饿,我们 是白人的孩子,我们有羞耻心,我们也卖过我们的动产 家具之类,但是我们没有挨过饿,我们还雇了一个仆役, 我们有时也吃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水禽呀,小鳄鱼肉呀, 确实如此,不过,就是这些东西也是由一个仆役烧的,是 他侍候我们吃饭,不过,有的时候,我们不去吃它,我们 也要摆摆架子,乌七八糟的东西不吃。” 在与中国情人的交往中,法国少女也时刻没有忘 记自己拥有的所谓的高贵血统。一方面,她和中国情人 约会,从他那里不断地得到物质和肉体上的满足,另一 方面却无法在现实中正确认识,更羞于承认这种关系。 法国少女的家人更认为对一个黄种人产生感情是无法 想象的事,所以他们在中国男人面前极力扮演着白人 的角色,保持着白人的尊严,对其不屑一顾,极其轻蔑, 在享受着中国男人的盛宴时依然无视他的存在。在种 族中心主义观念的影响下,法国少女的母亲和哥哥把 与中国男人的交往看成一种耻辱,内心深处存在着一 种对黄种人的偏见和歧视。她们虽过着近似于当地人 的艰苦的生活,却对黄种人有着根深蒂固的鄙视,即便 中国情人曾受过西方的高等教育,会说法语,举手投足 间有着几分西方的优雅,并且家境富裕,过着他们远不 能企及的富裕而舒适的生活。但他毕竟还是一个黄种 人,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这正是种族中心主义在西方 强权社会根植的观念。 最后,法国少女离开了中国男人,她虽然在哭,但 是没有眼泪,因为他是中国人,不值得为他流泪。自始 至终法国少女一直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注视着中国 男人,他们之间的爱情关系显示了种族差异所带来的 等级,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性的。 杜拉斯曾在印度支那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因此 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印度支那情结一直是杜拉斯作 品的主题。特殊的异国身份让杜拉斯对印度支那怀有 一份特殊、复杂、矛盾的感情。用劳拉·阿德莱尔的话来 说,这根源于作者“第三类文化人”的社会身份。作为一 个白人,她所接受的文化使她很难摆脱种族意识的影 响。“她的家庭既不属于法国资产阶级, 也不属于那些 确实难以想象真能与之混杂在一处的越南人。”身为殖 民移民,杜拉斯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和思想观念,但是 又长期生活在东方的地理空间里,因此,(下转第60页) 外国小说 / 外 国 小 说 37 / 名 作 欣 赏 M ASTERPIECES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 名 作 欣 赏 M ASTERPIECES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 名 作 欣 赏 M ASTERPIECES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 名 作 欣 赏 M ASTERPIECES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上接第37页)两种文化都对她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 响。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杜拉斯深深体会到面对 西方经常会处于一种失语与无根状态,但在面对东方 时又具有西方人的优越感。作为一名西方殖民者,杜 拉斯对于殖民地的一切是接受的,同时也是排斥的。 正是这两种矛盾的态度,使她笔下的中国情人无法 摆脱所处的被俯视的地位,这是由于东西方权力差 异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 [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M].谢少波,韩刚等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 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5. [5]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M].王道乾译.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2004.(文中所引小说均出自该书,不再一一注 明) [6] [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M].载孟华主编.比较文学 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法]劳拉·阿德莱尔.杜拉斯传[M].袁筱一译.沈阳:春风文 艺出版社,2000. 作 者:赵 静,硕士,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 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 编 辑: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来的是现代各种情感碎片的汇集。从本质上而言,这 种情感的碎片正是空间碎片的表征,在其成长历程 中,每个地方他都想念,“我只知道我很想念我所谈 到的每一个人”⑧,但没有一个真正的空间让他经久 难忘,助其成长。 空间对成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在传统成长 小说里,空间“历险”只是一种形式的要求,最终成为 时间的附庸;而在现代成长小说里,这种空间历险变 为一种上的自觉,它以外在空间的“游离”,象征 自我内在的探索,以外部空间的“漫游”,探讨青少年 成长的心路历程,以丰富的空间表征,隐喻成长过程 中的种种困惑和危机。空间变换的不确定性,带来现 代“成长”的模糊性和未知性,也为“成长”的探讨提供 了更广阔的空间。 ①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第137页。 ② 卢世林:《身体的空间性与"环境人"的生活世界》,载《学 术论坛》2005年第6期,第17页。 ③ 顾广梅:《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09年,第112页。 ④ [法]米歇尔·福柯:《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 见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⑤ [美] 伊哈布·哈桑:《美国当代文学》(1945-1972),陆凡 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⑥ [美]索尔·贝娄:《奥吉·马奇历险记》,宋兆霖译,上海译 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⑦ 宁云中:《成长中的自然回归:〈麦田里的守望者〉生态批 评解读》,载《名作欣赏》2010年第1期,第93页。 ⑧ [美] J. D.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译林出 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参考文献: [1] 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M]. Nicholson- Smith, Donald trans.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1. [2] 包亚明主编. 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C]. 上海: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1. [3] 索尔·贝娄. 奥吉·马奇历险记[M]. 宋兆霖译. 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6. [4] J. D. 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 [M]. 施咸荣译. 南京:译 林出版社,199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塞林格《麦田里的 守望者》研究与美国成长小说传统”(项目编号:10C1013)阶 段性成果 作 者:宁云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湖南文理学院外语 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吕 昊,中 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 文学与英语教育学。 编 辑: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美国文学 60
/
本文档为【杜拉斯_情人_中的东方主义话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