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评述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评述

2013-09-04 10页 pdf 725KB 1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4109

暂无简介

举报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评述 《当代语言学》第 5 卷 200 3 年第 一期 5 4 一 63 页 、 北京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评述 徐烈炯 刘丹青著 袁毓林评述 1 . 在普遍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背景上研究汉语话题 汉语研究应该置于世界语言变异的范围之中 、 在普遍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理论背景上展 开 , 这一点现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汉语研究者的共识 。 因为 , 只有这样 , 汉语研究的具体 成果才能回馈于普通语言学理论 ; 也只有这样 , 汉语语言学才能汇人世界语言学的主流 。 从 这一点上看 , 徐烈炯 、 刘丹青 (19 9 8 )《话题...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评述
《当代语言学》第 5 卷 200 3 年第 一期 5 4 一 63 页 、 北京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评述 徐烈炯 刘丹青著 袁毓林评述 1 . 在普遍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背景上研究汉语话题 汉语研究应该置于世界语言变异的范围之中 、 在普遍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理论背景上展 开 , 这一点现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汉语研究者的共识 。 因为 , 只有这样 , 汉语研究的具体 成果才能回馈于普通语言学理论 ; 也只有这样 , 汉语语言学才能汇人世界语言学的主流 。 从 这一点上看 , 徐烈炯 、 刘丹青 (19 9 8 )《话题 的结构与功能》可以说是 比较充分地体现 了汉语 研究的共性意识以 及对语法理论普遍性的追求 。 大家知道 , “话题 ” (to Pi c )是当代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 的概念 , 也是将近半个世纪 以 来世界语言学界和汉语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 。 因为话题问题牵涉到句子的构造方式和表达功 能之间的关系问题 , 即语用上的 “话题 一说明 ” 怎样用 “主语 一 谓语 ” 等句法结构来表达 。 因 此 , 话题成 了形式语法学和功能语法学 的共同话题 。 话题问题对于汉语尤其重要 , 因为汉语 缺少形态变化 , 主语 、 谓语等句法成分没有显性的形式标志 。 于是 , 话题跟汉语句子的基本 结构及有关成分的关系问题就显得非常复杂 , 特 别值得研究 。 另外 , 由 于汉语缺少形态变 化 、 句法成分没有显性的标志 , 因而汉语的语序问题就显得模糊不清 。 例如 : (l ) 老张不喝葡萄酒 。 (2 ) 葡萄酒 老张不喝 (3 ) 老张葡萄酒不 喝 由于主语和话题的关系不清楚 , 因而不易断定例 (2 )(3) 中的 “ 葡萄酒 ”到底是主语〔包括小 主语 , 即主谓式谓语中的主语 ) 、 还是提前的宾语 、 还是话题 (句法成分意义上的) ; 从而无 法说明汉语到底是不是 、 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是 SV O (主语 一 动词 一 宾语 )型语言 , 或者是 OS V 型语言 , 甚至是 SO V 型语言 。 再者 , 正如徐烈炯 、 刘丹 青(19 98 : 1 一 4) 所言 , 话题问 题跟当代语法理论所关心的一系列理论概念 , 诸如 : “ 共指 (c or e fe re nc e ) 、 回指 (an ap ho ra ) 、 空语类 (e m vty e a le g o叮 ) 、 成分提升 (ra is e ) 、 移位(m o v e m e n t) 、 有定 一 无定 (d efi : , ite v s . in - d e fi n ite ) 、 已知信息 一 新信息 (9 1、r e n v s . n e w in fo rm a t io n ) , 、 焦点 (fo e u s ) 、 嫁接 (a dj u n e tio n ) ” 等关系密切 ; 研究汉语话题问题一方面需要借助这些概念 , 同时也可以检验这些概念的理论 地位和适用范围 认识到了这 一点 , 两位作者就选择汉语话题问题作为研究的突破口 , 以当 代语法理论为指导 , 不拘 门户地采用形式语法学和功能语法学的有关概念和方法 , 在普遍语 法理论和语言类型学的背景 仁研究汉语话题的结构 和功能 , 进而推及整个汉语的结构类型 徐烈炯 、 刘丹青 (19 9 8) 全书共 七章 , 第 一 章 “ 活题的概念 ” , 评述 了中外理论语 言学 界 本刊网址 : hrrp : / 八、、。 . o a , s二、e t . e耐 。hin 。、e / 5 1 8 _ ”“ d an gd a“ in d e x . h t, 1 1 和汉语语言学界不同语言学流派对于话题的定义和研究概况 , 并讨论 了话题优先 的语言和方 言的有关结构和类型学特点 ; 第二章“ 话题的结构位置 ” , 从形式语 法的角度讨论 了话题的 生成方式和所占据的结构位置 , 讨论了主语跟话题 的区别 , 区分了主话题 、 次话题 、 次次话 题三种话题类型 ; 第三章“ 话题标记 ” , 讨论了话题 、 焦点和话题焦点三种成分的联系和区 别 , 着重分析了上海话 中作为话题专用标记的提顿词的来源 、 分布和结构作用 ; 第四 章 “话 题的语义关系及其句法表现 ” , 讨论了话题结构的语 义关系类型 , 着重分析 了上海话 中论元 共指式 、 语域式 、 拷贝式三种话题结构 ; 第五章“话题的指称特点 ” , 讨论了不同类型的话题 对有关词语的指称性的不同要求 , 即有定 、 无定 、 非定 、 有指 、 无指 、 非指 、 类指 、 量化成 分跟话题的关系 ; 第六章“话题的话语功能与话语环境 ” , 讨 论了话题的话语 、 信息功能 , 分 析 了受事类话题句在陈述句 、 疑问句 、 祈使句 、 感叹句中的分布情况 ; 第 七章 “ 话题结构和 汉语的功能类型 ” , 讨论了汉语话题结构对确定汉语的语序类型 的影响 , 建构 了汉语话题结 构的语法化过程 , 并对传统的以主谓关系为基石的句子观是否适合于汉语这种话题优先型语 言提出了质疑 。 可见 , 无论从涉猎 的广度 、 还是从讨论的深度来看 , 这本著作都可以说是空前的 , 值得 引起我们关注并积极地参与讨论 。 2 . 从语言结构类型学走向汉语方言句法类型学 跟 一般的讨论汉语话题 的论著不同 , 徐烈炯 、 刘丹青 (1998 )不仅用普通话来讨论汉语 话题及相关问题 ; 而且广泛地涉及上海话 、 广州话及它们跟普通话的比较 , 并在必要时引人 汉语以外的英语等外语材料 , 希望通过语 言之间和方言之间的比较来认识汉语及其有关方 言 中话题的句法地位和表达功能 。 特别引人 注目的是 , 他们基本上是以上海话为主要语料和主 要的分析对象 。 因为他们认为上海话有着比普通话更为丰富的跟话题有关的语 言现象 , 更适 合用来作为探讨话题问题的语言材料 。 他们认同 Li 和 Th o m pso n (1976 )提出的主语 优先 一 话 题优先 (s u bj e e卜 p ro m in e n t v s . to p ie 一I, ro m in e n t)两分的语言类刑学 , 也基本赞成把 汉语 (实汤、 l 一是普通话 )当作话题优先型 语占的代表 ; 但是 , 他们通过对 上海话语料的研究及 ‘j普通话 的比较 , 觉得上海话 比普通话更有资格作为话题优先型语言的代表 : I*l 为在话题类型的多样 性和话题结构的常用性方面 , 上海话 比普通话更加突出 。 而普通话作为汉 语的共同语和最权 威的变体 , 在语法上近百年来经历了比其他方言更多的变化 , 特别是其中较为正式的语体和 文体 , 受英语等几种印欧语言的影响较大 , 这些 印欧语言按 Li 和 Th o m p son (1976 : 5) 的分 类法大多当属主语优先型 , 因此普通话话题优先的特点弱于某些方言是很好理解的 对于他们这种新颖的观点和别开生面的方言比较方式 , 我们基本上赞成 : 但是 , 我们在 某些方面也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 趁此机会提出来 , 向两位作者和广大同行请教 。 首先 , 我们认为进行方言比较应该区分所对 比的语料的语体层次 。 根据袁毓林 (2创叉)b ) 的研究 , 在用普通话写成的书面语句子中 , 话题结构和话题标志固然不如 上海话等吴语方 言 丰富 ; 但是 , 在作为普通话 的基础的北京 口 语的句子中 , 语气词是极为常用和丰富的 , 其中 200 3 年第 l 期 有不少就是话题的标志 , 如 “呢 、 啊 、 吧 、 的话 ”等等 。 例如 : ¹ (4) 就说咱们这个牛街呀 , 先前的时候我一到这儿的时候吧 , 就是咱们这个牛街是烂着呢 , 没有 马路 , 就是坑坑洼洼都不平 , 那个走路呢都走不 了 , 就得挑着走 。 ( 口 语记录 , 120 5 , 第 4 段 ) (5) 就说咱们北京吧 , 有的那个话呀你没法儿写 , 你写不 出来 , 啊 , 可以是什么拿注音字母给他 那个 , 哎 , 汉语拼音哪给他 , 给他写写 。 那个北京呢 , 北京原先呢 , 北京原先这个 , 往上我 不知道哈 , 就是就是在前清吧 , 就说前清的话呢 , 前清的话呢 , 分 , 也分这城里头吧 , 这个 语言的那个不同啊 , 分南北城啊 , 东西城啊 , 啊 , 都都不一样的 , 不一样 。 ( 口语记 录 , 110 1 , 第 2 段) 但是 , 一经写成文章 , 则往往把 “ 呢 、 啊 、 吧 、 的话 ”等这类 “说话搭头 ”给删去 了。 其次 , 在进行方言句子 的比较 时 , 我们还得考虑到不同方言在书面记录上的差别 。 比 如 , 因为上海话 、 苏州话等方言缺少书写 的传统 , 记录这种方言时能 比较忠实地把各种话题 标记一一登记在册 。 而普通话有书面记录的文献传统 , 因而不管你口头上怎样说 、 不管你话 语中用了多少标志话题 的语气词 , 一落笔写成书面的文章就会把许多成分 ( 包括各种句 中语 气词 ) 给过滤掉了 。 袁毓林 ( 20 0( )b ) 比较了不同方言对赵元任的故事《北风和太阳》的记 录 。 结果发现 : 湘语的双峰话和粤 语的广州话的记 录 , 其中竟然没有一个标记话题的语气 词 ; 吴语的苏州话和上海话的记录 , º 其中都 只有一两个 ( 方括号 中的内容为 引者所加 ) 。 例如 : 北风搭太阳 (上海话 ) 有趟子〔啊〕北风搭太阳〔呢/ 末〕正好辣辣争论啥人个本事大 ; 争来争去争勿清爽个辰光〔末〕, 路 上〔啊〕走过来一个人 , 身浪〔呢 / 末〕着勒一件厚派克 。 伊拉两家头〔啊 / 末〕就汪 东道 , 讲好假使啥人 能够先叫迪个走路个人脱脱伊个厚派克〔末〕, 就算啥人本事大 。 好 , 耐末北风〔啊 / 末〕就用足仔力气 穷吹八吹睐。 不过〔末〕有啥伊越吹得激棍末 , 迪个走路人就拿大衣 裹得越紧 ; 到 后首来〔啊〕北风 〔末〕没劲勒 , 只好勿吹勒 。 耐总末太阳「啊〕出来 伊辣豁豁个一晒末 , 迪个走路人〔末〕马上就拿哀 件大衣脱下来勒 。 耐末北风〔啊/ 末〕只好承认 , 两家头当中〔末〕还是太阳个本事大 。 并且 , 根据袁毓林 (2O0 0 b ) 的调查 , 在北京 口语中 , 话题结构的常用性和多样性并不逊 于吴语的上海话或苏州话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 即使是在书面语中 , 话题结构照样可以作内 嵌的宾语小句 。 例如 : ( 6 ) 特别是 “ 文化大革命 ”中 , 只准 “ 宝书 ”天 天读 , 其他都是封 、 资 、 修 , 这哪里是读书的 季节 . 又谁顾得 上读书 ? (《中华读书报》2以X ) 年 10 月 18 日 , 第 18 版 ) 有意思的是 , 我们在慈禧太后在 一 次拍照前传下的一则口 谕中也发现了话题结构 : ( 7 ) 七月十六 日海里照像 , 乘平船 , 不要篷 。 四格格扮善财 , 穿莲花衣 , 着 下屋绷 。 莲英扮韦 陀 。 想着带韦陀盔 、 行头 。 三姑娘 、 五姑娘扮撑船仙女 , 带渔家罩 , 穿素白蛇衣服 , 想着带 行头 , 红绿亦可 船上桨要两个 。 着花园预备带竹叶之竹竿十数根 着三顺预备 。 于初八 日 公 门语 记录 , 指北京大学中 文系林杰先生指 导下的二期仁t9 8 2 一 19 84 )北 京话 系统 调查 的自然「J语 录音的文 字转写 材料 , 数字 ‘ 110 1” 等是这些转写材料 的编号 º 双峰话和广 州话的记录 , 见袁家弊 ( l% 9 )第 125 一 12 6 、 232 页 ; 苏州话的记录 , 见赵元汪( 19 28) 第 13 3 页 ; 上 海话的记录 , 见许宝华 、 汤珍珠 ( 19 8 8) 第 523 一 524 页 , 我们把原文中有音无字的“ 巨东迈 ” 写作 “ 江一东道 ” - 当代语言学 要齐 。 慈禧拍照始于 19 0 3 许还相 当常用呢 。 (《中华读书报》2《众 )年 11 月 8 日 , 第 12 版 ) 年 , 据此 , 大概可以说一百年前的北京 口语 中早有话题结构 了 , 并且也 不管怎样 , 徐烈炯 、 刘丹青 (199 8) 以一种非共同语的方言为主要语料 , 来研究汉语语法 及一般的语法理论问题 , 这在国内也许是首创 。 并且 , 他们已经开了用当代语言类型学的成 果来研究汉语方言的句法类型的先河 。 我们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同仁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 充分地利用汉语方言的丰富资源 , 提出具有普遍语言学理论价值的规律和研究方法 。 3 . 尝试确立话题作为汉语句子的一种句法成分 在汉语 中 , 话题到底只是一个话语功能概念 , 还是一个语法化的句法成分 ? 对此的不同 理解会直接影响人们对汉语的语 言类型持 有不同的见解 。 徐烈炯 、 刘丹青(1 9 98 : 3 00 )尝试 把像汉语这种话题 优先型语言中的话题看作是句法平面的成分 , 自觉地从句法角度对话题进 行探讨 , 努力地从句法理论上确立话题的句法地位 。 两位作者思虑周详 、 论证严密 , 其结论 使人不得不信从 , 至少使我们从袁毓林 (1996 )信守其师朱德熙 (19 8 5 )关 于话题是语用 平面 的概念 、 主语是句法平面的概念这种立场 , 退到袁毓林 (2《X刃b) 这种 比较温和的立场 : 承认 汉语中的话题正处于语法化的过程之中 、 尚未彻底完成 , 因而某些成分具有话题和主语或宾 语这种两重性 。 虽然如此 , 我们还是趁机围绕徐烈炯 、 刘丹青 (19 9 8) 的有关论述 , 把 自己对 于汉语话题的语法地位问题的若干疑惑提 出来 , 向两位作者和广大同仁请教 。 3 . 1 话题和主语的分野和纠葛 大家知道 , 自赵元任(19 68 )开始 , 汉语语法学界逐步形成 一种共识 : 汉语主语跟谓语的 关系主要是话题跟说明的关系 。 比如 , 朱德熙 (1982 : 96 )说 : “ 说话人选来作主语的是他最 感兴趣的话题 , 谓语则是对于选定了的话题的陈述 。 ”朱德熙 (19 85 : 39 一 40 )接着 上面的意思 说 : “ 可见通常说主语是话题 , 正是从表达的角度说的 、 至 于说 主语是施事 、 受事 、 与事等 等 , 那是从语义的角度说的 。 话题可以因选择的 书语不同而变化 , 可是不管话题怎么变 , 句 子里各 个成分之间的语义关 系却始终不变 ” , “ ⋯⋯ 话题这 个概念本身就缺乏明确的定 义 一 个语 言成分算不算话题 , 可 以引起无穷的争论 : ”徐烈炯 、 刘丹青 (19 98 : 5 6 )考虑到把话 (8 ) 200 3 年第 IP / \ 小张 小张 0 0 I ’ }不来了 不来了 不来了 不来了 题和主语看作不同层次上的成分 , 马上就面临句法 上的主语是不是话语平面 上的话题或什么时候兼作 话题这些扯不清的问题 ; 为了避开这种理论 上的纠 葛或假问题(即由研究者所假设 的理论带来 的麻烦 或问题 ) , 他们把话题和主语都看作某个结构位置 的名称 , 即把它们都看作是句法成分 。 他们用树形 图来说明话题和主语在结构位置上的区别 : (其中 TP 代表话题句 、 T 代表话题标记 、 IP 代表传统上 的句子 、 I’代表谓语部分 ) 这样 , 直属于 TP 节点 的 NP 是话题 、 直属于 IP 节点的 N P 是主语 。 其中 , 话题 、 话题标记 、 主 NPI 他0他 T | 啊啊 N P | - ...a . bC . d l 期 语是可以分别或同时省去的 , 于是就形成 了(s a 一 d) 四种句子形式 。 关 于话题的生成 , 他们 不采用话题移位说 , 而是采用 Cho m sk y(19 % : 5 7 一 5 8) 的说法 : 话题和主语一样 , 也是通过 一般化转换 (gen er ali ze d tr an sfo rm ati on ) , 把适当的成分插人结构中» 。 那 么 , 我们忍不住要 问 : 像他们这样做 , 果真能把话题和主语区分开来吗 ? 事实上 , 正如他们 自己所指出的 , 如 果按照他们的理论 , 那么像下 面这种句子 : ( 9 ) 小张不来了 。 其中的“小张”既可以分析为主语 , 相当于例 ( sc) 中的 “他 ” ; 又可以分析为话题 , 即例 ( sb) 省去 了话题标记 “ 啊 ” 。 也就是说 , 他们认为例 ( 9 ) 这样的句子是句法歧义句 ( synt ac ti call y a m b i邵o u s se n t e n e e ) 。 事实上 , 不管把 “ 小张 ”分析为话题还是主语 , “ 小张不来了 ” 这个句 子所指的事情是相同的 ; 这样 , 人们就会怀疑例 (9) 到底是不是歧义句 , 怀疑把“小张 ” 既分 析为话题 、 又分析为主语的做法有没有根据或意义 。 对此 , 徐烈炯 、 刘丹青 ( 1988 : 59 一 60 ) 很 自信地指出 : 句法歧义不一定导致所指不同 。 他们用下面的例子作为佐证 : ( 10 ) 我跟他交谈过了 。 a . 我跟他 / 交谈过了 ( , 还一起吃 了一顿饭 ) b . 我 / 跟他 刀 交谈过 了( , 还跟他爱人打了个招呼 ) ( 11 ) 他母亲病了 。 a . 他母亲 / 病了 ( , 我母亲也住院了) b . 他 / 母亲 / / 病了( , 孩子也病了 ) 他们认为例 ( 10 ) 、 ( 11) 不管作那一种分析 , 都不影响对句子所指 的理解 。 我们觉得 , 就最基 本的语义关系来说 , 不管分析成 a 还是 b , 例 ( 10 ) 、 ( 11) 的意思是相同的 ; 但是 , 从 比较细 微的语义关系上看 , 分析成 a 还是 b 在语义上是有差别的 。 比如 , 按照 a 这种分析 , 例 ( 10) 的 “ 我 ” 和 “他 ”在交谈事件中是不分主次的 ; 按照 b 这种分析 , “我 ” 在交谈事件中是主动的 角色 。 按照 a 这种分析 , 例 ( 11) 的 “病 了 ”陈述的是 “ 他母亲 ” ; 按照 b 这种分析 , “病 了 ” 陈 述的是“母亲 ” 。 这种意义上 的差别 , 可以 从后续小 句的不同上看出来 。 因此 , 这两个例子 也许并不是最有力的佐证 。 徐烈炯 、 刘丹青 ( 19 9 8 : 60 ) 很明智地声明 : 他们在分析具体句子时 , 对于动词前符合主 语的原型意义 ( 如施事 、 当事等 )而又没有停顿和提顿词等形式 的成分 , 他们假定其为主语 , 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在特定语境中不能分析为话题 。 但是 , 这就大大地削弱了他们把话题和主 语当作两种不同的句法成分来区分的理论价值 。 因为所谓考虑语境 , 就是考察在特定的语境 中这个成分的话语功能 , 看它跟后面的成分有没有话题 一说明关系 。 这就使 人更愿意 回到主 语是句法概念 、 话题是话语 ( 或语用 )概念这种 比较传统的立场 。 3 . 2 设立次话题的理 由质疑 徐烈炯 、 刘丹青 ( 19 9 8 : 51 . 61 , 75 ) 从线性位置上把话题区 分为主话题 ( m ai n t叩ic ) 、 次 话题 ( su b ro p ie ) 、 次次话题 ( 、u b 一、u l) to p i c ) 三 种 , 主话题指位于句首的话题 , 即全句的 话题 ; 汤 徐烈炯 、 刘 丹青仁199 8 : 58 、认为话题 化是通过 一 般化转换生成的 所谓 一 般化转换指 从词 库中选择 一些词 , 按 定的语法结钩要求把它们组合成短语 , 然后把整块 短语置 入某个位置 , 与其池成分结 合 ( m er g 。 ) 成更大的结构体 当代语言学 次话题指位于主语和动词短语之间的话题 , 即谓语的话题 ; 次次话题指位 于动词之后 的话 题 , 即兼语式和双宾语句中的兼语成分和间接宾语 。 这为说明不同性质的话题的话语功能及 其语义指称特点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描写框架。 他们对于主话题和次话题的区分非常符合 我们的语感 。 但是 , 我们也要指出 : 他们对于设立次话题这一概念的必要性的论证 尚不够充 分 。 他们援引 E m st 和 W an g (19 95 )观察到的下列 四条规则 来证明主话题跟 次话题 的确不 同 。 第一 , 像 “一直 、 已经 ”等副词只能位于主语之后 、 不能 出现在主语之前 ; 但是 , “一直 、 已 经” 等副词可以 出现在次话题之前 。 例如 : (12 ) a . 小兰一直不看电影 。 b . 一直小兰不看电影 。 (13 ) a . 他已经穿好了大衣 。 b . ’ 已经他穿好了大衣 。 c · 小兰一直电影都不看 。 d . 小兰一直连电影也不看 。 c . 他已经大衣也穿好了 。 d . 他己经把大衣都穿好了。 徐烈炯 、 刘丹青 (19 9 8 )说 , 如果例 (12 c ) 、 (13 C )中的“ 电影 ” 和 “大衣 ”也是主话题 , 那 么这两个句子应该不成立 ; 因为主话题在主语之前 , “ 一直 、 已经 ” 之类嫁接在 V P 上的副词 必须位于主语之后 , 当然更要在主话题之后 。 如果设立了一个主语之后 、 V P 之前的次话题 位置 , 那么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例 (12 e ) 、 (13 e )可以成立 。 我们认为 , 例 (12 。 ) 、 (13 e )这种 句子的合格性是可疑的 , 可接受性较差 , 更为普通的说法是 (12 d ) 、 (13 d) 这类表达方式 。 撇开这一点不说 , 要解释为什么例 (12 c ) 、 (1 3 c )可以成立有 多种 。 比如 , 引进主语或 话题的论元角色 (the m ati 。 ro le) , 说某些副词不能位于施事主语/ 话题之前 、 但可以位于受事 主语 / 话题之前 ; 或者引进论元等级效应 (th e m ati c hi e~ hy e ffe ct ) , 说某些副词不能位于域 外论元充当的主语/ 话题之前 、 但可 以位于域内论元充当的主语 / 话题之前 。 第二 , 次话题往往要求动词之前出现 “ 都 、 也 ”之类加强语气 的成分 , 或者用次话题来 起对比作用 。 例如 : (1 4 ) a . b . , 小兰一直电影 不看 。 电影 , 小兰一直不看 。 小 兰电影不看 。 (1 5 ) a . b . C . , 他已经 大衣穿好了 。 大衣 , 他已经穿好了 。 他大衣穿好了 。 省去例 (12 e ) 、 (13 C )中的 “都 、 也 ” 后形成 的 (14 a ) 、 ( 15 a )可接 受性 明显 减弱 , 如果像 (14 b ) 、 (巧b) 那样让“ 电影 ” 和“大衣 ”充当主话题 , 则无此类限制 。 我们认为 , 这种差别也 可以用论元角色和副词 的选择 限制来解 释 ; 因为 , 如果像 (14 c ) 、 (巧c) 那样 删去 (14 a ) 、 (15a )中的副词 “一直 、 已经 ” , 那么可接受性就明显地增加了 。 第三 , 含有次话题的句子结构可以用作定语 , 而含有主话题的句子结构不能用作定语 。 例如 : (16 ) 请在〔他那本书读完〕的时候来找我 。 (17 ) . 请在〔那本书他读完〕的时候来找我 。 但是 , 按照我们的语感 , 例 (16 )跟例 (17 )一样地不可接 受 、 甚 至不合语法 ; 差别只在例 (16 )中的“他那本书 ”可以分析为偏正结构 , 单重主语句比多重主语句更可接受而已 。 第四 , 主话题一般应位于情态词之前 , 而次话题一般应位于情态词之后 : 例如 : 200 3 年第 1 期 (18 ) 你不能饭也不吃 , 水也 不喝 。 (19 ) 小兰不会连这本书也不买 。 我们认为 , 这种差别也可以用主语或话题的论元角色来解释 。 并且 , 事实上次话题也可以位 于情态词之前 。 例如 : (20 ) 你早餐呢不能光喝豆浆 。 (2 1) 你爸爸眼镜不会落在家里吧 。 更为麻烦的是 , 徐烈炯 、 刘丹青 (1 9 98 )是以 主语为 参照点来区分主话题 和次话题 的 。 但是 , 正如上文指出的 , 主语和话题有时是分不清的 ; 在这种情况下 , 主话题 (记作 T m )和 次话题 (记作 TS )的区分也就更加模糊了 。 例如 : (22 ) 烈性酒吧 , 我爸(啊 ) , 手术以后呢 , 再也不敢喝 了 。 a . T m S u b T s b . T m l T m Z T肠 (23 ) 我爸(啊 ) , 烈性酒吧 , 手术以后呢 , 再也不敢喝 了 a . Su b Ts 一 Ts Z b . T m 一 T m Z T m 3 在例 (2 2) 中 , 如 a 所示 , 如果把 “ 我爸 ” 分析为主语 , 那么 “ 烈性酒 ”就是主话题 、 “ 手术 以 后 ”就是次话题 ; 如 b 所示 , 如果把“ 我爸 ”分析为话题 , 那么 “烈性酒 ”就是主话题 、 “ 手术 以后 ” 也是主话题 。 在例(2 3) 中 , 如 a 所示 , 如果把 “我爸 ”分析为主语 , 那么 “烈性酒 ”就是 次话题 、 “ 手 术以后 ” 也是次话题 ; 如 b 所示 , 如果把 “我爸 ” 分析为话题 , 那 么 “烈性酒 ”就 是主话题 、 “ 手术以后 ” 也是主话题 。 于是 , 人 们就有理由提出质疑 : 这种句法成分的性质 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到底是语言事实本来如此呢 , 还是由分析者所设定的理论造成的呢 ? 3 3 次次话题的两重性 事实上 , 如果向后退一步 , 回到主语是 句法概念 、 话题是话语 (或语用 )概念这种 比较 朴素的立场 ; 那么 , 上文讨论的那种句法成分的性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可 以避免的 。 这 一点从次次话题的两重性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 。 例如 : (24 ) 我请小张磨 , 负责业务工作 , 小李磨 , 负责行政事务 。 (2 5 ) 伊拨仔儿子末一幢房子 , 拨仔因儿末一只钻戒 。 (26 ) 我看见过美国总统末三趟 , 英国女王末两趟 。 徐烈炯 、 刘丹青 (19 9 8 : 7 6 , 7 7 , 8 0 , 2 79 )一方面承认例 (2 4 )中的 “ 小张 ”是主句的宾语 (即 主句动词 “请 ”的宾语 ) , 例 (25 )中的 “儿子 ” 是指人的间接宾语 , 例(26 )中的 “美国总统 ” 是 动量补语之前的宾语(即主句动词 “ 看见 ” 的宾语 ) ; 另一方面 , 又 因为这些成分之后有话题 标记 (语气词或提顿词 ) , 并且跟后面的 “ 小李 、 囤儿 、 英国女工 ” 构成对比 , 所以把它们看 作话题 : 由于这些话题是位 于主要动词之后的 , 因而称之为次次话题 这样 , 他们称 为话题 的成分 , 不仅包括其他人所谓的主语 , 而且包括其他人 (包括他们 自已 、听谓的宾语 于是 , 他们所谓的次次话题就不可避 免地具有两重性 : 既是句法上的宾语 , 又 是句法 上的话题 这 就直接违反了他们对于作为句法成分的话题的基本认识 : “ 在另 一些语言中 , 话题可 以 仅仅 是话题 , 除此而外 , 什么都不是 , · · , ⋯换句话说 , 话题本身成了语法 化的对象 汉语就是 一 当代语言学 种这样的语言” 。 尽管我们注意到他们说的是 “话题可 以仅仅是话题 ” , 而不是 “ 话题必须仅 仅是话题” ; 但是 , 我们仍然觉得 : 把这种句法上确凿无疑 的宾语看作句法上的话题 , 实在 是有悖于常理的 。 在这种情形之下 , 如果再坚持话题是句法成分 (而不只是语 用或话 语成 分 ) , 这就跟一般人的感觉相差太远了 。 徐烈炯 、 刘丹青(19 98 : 7 2) 说小句可以作话题 , 举的例子是 : (27 ) a . 小张骗老婆 , 我不相信 。 b . 小张骗老婆 , 我不相信这件事。 c . 小张骗老婆 , 我不相信他会这么做 。 d . 小张会骗人磨 , 我想他只好骗骗老婆 C e . 小张骗老婆 , 幸亏同事们早有警惕 。 我们认为 , 从话语功能的角度看 , 这些句子中前面的小句的确是话题 ; 但是 , 从句法关系上 看 , 像 (2 7 d 一 e )这类句子 , 前后两个小句的关系是比较松懈的 。 因此 , 我们对他们把话题定 作 句法概念这一点一直心存疑虑 。 如果把话题定作话语或语用概念 , 那么说 (27 )中前后两 个小句之间有话题和说明的关系 , 就显得比较自然 。 权衡了上文讨论到的几个方面 , 我们觉得暂时可以把话题看作是话语或语用平面上的概 念 。 那么 , 怎么来解决句法上哪些成分是话语平 面上的话题或什么时候兼作话题这一难题 呢 ? 解铃还需 系铃人 , 提出这一问题的徐烈炯 、 刘丹青 (199 8) 通过跨方 言的比较研究 , 已经 总结出主语 、 宾语等句法成分充当话题的许多形式和语义特点 ; 比如 , 后面有停顿 、 带语气 词或提顿词 、 表示论域或对比 , 等等 。 因此 , 我们相信这一问题不一定不能解决 。 4 . 汉语语言学研究的主体性情结 在汉语语法研究的路子方面 , 徐烈炯 、 刘丹青 (19 98 )一方面批 评那种否认汉语有形式 语法的极端态度 , 指出汉语也用语法化手段来表示某些语法关系 , 只是语法化的具体内容跟 某些外语不太一样 ; 比如 , 汉语话题的语法化程度比英语高 , 汉语主语的语法化程度比英语 低 。 另一方面 , 他们批评那种力图证明其他语言中语法化的概念在汉语中也得到了语法化 , 不过汉语采用 了隐性的语法化手段 ; 比如 , 有人假设汉语特指 问句中的疑问代 词跟英语 一 样 , 也要移到句首 , 但是这种移位在抽象的层次上进行 ; 甚至 , 有人还提议在汉语的句子中 加上看不见的时态标记等 。 对此 , 两位作者 (1 998 : 2 78 一 2 7 9) 评论道 : 他们似乎总是想使汉 语向英语靠拢 , 而几乎从来不使英语 向汉语靠拢 。 比如 : (2 8 ) 早餐 , 他只吃面包 。 其中 , 句首的名词 “早餐 ”是典型的话题 。 这样的结构在英语中是没有 的 。 但是 , 从来 没有 人提议 : 在某个抽象的语法层次上 , 英语句子也应该加上一个空话题 , 以便和汉语句子相一 致 。 相反 , 有人提议 (2 8) 中的话题可以分析为是从句子述题中的某 个位置移到前面去的成 分 , 以便在深层的 、 原始的句子结构 中让汉语句子显得跟英语一样不存在话题 。 这些话着实 渗透着一种强烈的汉语语言学研究的主体性情结 (su bj ec tivit y co m p lex ) , 一种发 自内心深处 的 、 无意识 中随时都会流露出来 的 、 强烈而又执著的 、 不愿意也不甘心用其他语言中的结构 格局来硬套汉语事实的抗争心理和迫切愿 望 。 这一点 , 在徐烈炯 (19 9 9b : 155 一 156 )讨论汉 200 3 年第 l 期 语反身代词 的一 段话中说得更为显豁 、 也更具启发性 : 汉语 的反身代词究竟是怎样约束的 , ⋯⋯ 自然语言中反身代词等照应语究竟有哪些共同点 : · · , 二 反身代 词与人称代词不 同在于前者不能独立指称 , 必须依靠先行语 一般说来 , 确立先行语 的标准有 两个 : 一是就近选取 , 二是攀附高枝 。 ⋯⋯照应语的普遍性大概仅限于此而己 。 语言之间 的差异在于 : 两条标准可以 只用一条 , 也可以两条都用 。 可以把一条或两条标准作为硬 性规定 , 就是把标准语法化 (gra m m ati c ali zati on ) 。 也 可 以把某一 条或两条标准 作为参考指引 (gu ide - lin e ) , 而不作规定 : 有些对汉语反身代词的研究显得牵强附会 , 问题就在 于把 参考指 引 硬说成语法 规定 。 语言之间 的差异还在于另一方面 。 总 的共同原则是先行语 必须高于照 应语 , 但是怎样定 义高低 , 各种语言并不 一致 : 统领成分高 于被统领成分 , 主语高 于宾语 , 施事高于受事 , 定指成分高于 不定指 成分 · ·一某种语言可以采用一种定义或 兼用 几种定义 兼用儿种定义时 , 可以把其中一种作为语 法规 定 , 把其他的作为参考指引 . 也可以把所有的定义都仅作为参考指 引 也就是说每种语言可 以排 出反 身代词先行语的优选表 , 然后进行运算 : 有些研究汉语反身代词的著作的失误在于用其他语言 的优选 表来套汉语事实 这一段话是针对为解释汉语反身代词跟先行语的照应关系而设计的各种理论或方案 、 特别是 那种让 “ 自己 ” 在抽象的层次 上进 行移 位从而使长距离约束变为短距离约束的做法而 发的 。 当你看了这些关于 “ 自己”的五花八门的理论 、 特别是看了那些离奇古怪 的例子 , 诸如 : ”、”‘U门2QO4444 ( 29 ) 张三说你看见 了自己 ( 30 ) 老张听说小李骂自己 。 ( 3 1) 老师告诉了学生 自己的分数 ( 3 2 ) 他所爱的那个姑娘只爱 白己 ( 33 ) 我不喜欢小李对他自己的吹嘘 ( 3 4 、 我要求小李不要吹嘘他自己 ( 35 ) 老王说小李知道自己 下午没有空 _ ( 3 6 ) 老 王 因为小李批评 r 自己 而不高兴 、 ( 37 ) 小李觉得老王 知道小明不喜欢自己 ( 38 ) 老王 告诉小李说自己 要来 ( 39 ) 老王不同意同小李谈自己 ( 40 ) 我问过他好几遍 自己的名字 人们给他的评价比自己意料的好 。 老王通知小李自己有可能去北京 。 老张认为小王知道小李不喜欢 自己 : 老张知道你觉得小李对自己没信心 老王和我 都说小张不喜欢自己 老张说自己不小 合自己倒霉 张夏说我知道李 四常批评自己 张三对自己没 信心 的事使我 很难 过的消息 使李四 很意外 他怕我超过 自己 我 知道李 四的 书害了 自己 、 l 、1 .、. r、、21,、”44444 ( 4 9 ) ( 5 0 ) 够了 , 还没看完这些不知是哪门子汉语的句子 , 你可能早 已想起了胡适的名言 : 历史 是任人 打扮的小姑娘 ; 在这里 , 我们要说的是 : 汉语决不是可 以任人随意打扮 的小姑娘 。 汉语研究 一方面要跟世界接轨 、 在人类语言共性 和语言变异的大背景上进行考察 , 另 一方面又不能生 搬硬套 、 更不能随意编造例句 在这方面 , 徐烈炯 、 刘丹 青( 19 98 ) 的思考和实践是值得我们 参考的 。 参考文献 Cho m s ky , N . 19 96 M IT Pre 5 5 . E rn s t , T . a n d C . C . 2 35 一 36 0 . 气 n li n im a J一s t pro 脚 rn fo z lin g u is t ie the o 介 . I r一 Th e 1 1‘n im a l‘,、2 Pr 。多r 住川 . C a“lbr i d g e : T he W 『 a n g . 199 5 . O bj e e t p r e p o s in g iri Ma rl ( la ri , 1 Ch ir: e , e . Jo u r,l a l ‘了凸、t 4、ia 、 Li n g 之云, t“ 、、 4 : 当代语言学 U , C . an d 5 . Th o m p s on . 1976 . S u bj ec t an d t o pie : a n e w tyPo l o gy of la n 即age . In Li , C . ed . , S“妙e r a nd 入孕ic . N e w Y o rk : A e a d e m ie Pre s s . 4 5 7 一 89 Shi , D in gx u . 2 (叉侧〕. TO p ie an d tOP ie 一e o mm e n t e on s*m e tio n s in M a n d a ri n C hin es e . 玩”g 以啥己 7 6 : 3 83 一 4() 8 . Ts ao , Fe n gfu . 197 9 . A F IU犯名动耐 St z吟 of ToP 比 in Ch i~ : 刀记 Fi rst S脚 几瓜心rds D议o。。 Ana 一加。. T ai -玩i : St u d e nt B加k Co. X u , U ej i o n g an d D . T . la n ge n d oe n . 1 985 . T op ie stru e tu re s in Ch in e se . 肠、乒姐g e 6 1 : l 一 27 . 程 工 , 199 4 , 生成语法对汉语 “ 自己 ”一词的研究 。 《国外语言学》第 l 期 。 胡建华 , 199 8 , 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化的句法研究 。 《当代语言学》第 3 期。 刘安国 , 1 999 , 汉语中的多重主语结构及其句法分析 。 (现代外语》第 2 期 。 石定栩 , 1 999 , 《主题句研究》, 见徐烈炯主编 , 《共性与个性—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北京 :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口 许宝华 、 汤珍珠主编 , 19 88 , 《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徐烈炯 , 1999 a , 反身代词 的所指对象 。 见徐烈炯主编 。 — , 1 99 9b , 从句中的空位主语 。 见徐烈炯主编 。徐烈炯 、 刘丹青 , 199 8 ,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叶祥荃 , 19 88 , 《苏州方言志》南京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袁家弊 , 19 89 , 《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 北京 : 文字改革出版社 。 袁毓林 , 1 9% , 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 。 <中国语文》第 4 期 。 — , 2 峨X x)a , 照应的结构限制和认知解释 。 见《继承与创新—王维贤 、 倪宝元教授教学科研 50 年纪念文集》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 2仪K) b , 汉语话题的语法地位和语法化程度—基于真实自然 口语的共时 和历时考量 。 见《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五辑 , 2(X) 2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 , 19 5 6「19 2 8 」, 《现代吴语的研究》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 赵元任(Chao Yue n R en ) , l% 8 , A Gr a m nza r of 月伽肠n Chi nes e . 中译本 : 丁邦新全译本 , 《中国话的文法》 19 80 , 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 吕叔湘节译本 , 《汉语 口语语法》 19 79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朱德熙 , 19 82 , 《语法讲义》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朱德熙 , 19 85 , 《语法答问》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作者通讯地址 : l的87 1 北京 北京大学 中文系 E 一m ail: yu a n yl@ pku . e d u 。,、 2佣3 年第 1 期
/
本文档为【《话题的结构与功能》评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