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明代茶马贸易价格结构分析

明代茶马贸易价格结构分析

2013-09-04 8页 pdf 731KB 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174

暂无简介

举报
明代茶马贸易价格结构分析 史学集刊 � � � 年第 ! 期 明代茶马贸易价格结构分析 文,� 森 内容提要 ∀ 由于 明朝官方茶马贾易始终是以文易马匹为中心 , 遂形成以马匹为本位价格的价格体来 。 本文 以马价为基准 , 着重分析茶马比价及 马匹与银 、 妙 、 布 、 绢 、 未的比价关系。 在价格分析的基础上 , 进一步 考察明朝廷 因忽略茶马则例所确定的价格体系在晚外贫易中的作用 , 最终导致明朝茶马贫易失败 的价格原 因 , 同时藉此探究价格确定的原则 , 价格变动趋势及茶马价格利并诸多问题 。 在明朝官方控制与支配的茶马贸易框架...
明代茶马贸易价格结构分析
史学集刊 � � � 年第 ! 期 明代茶马贸易价格结构分析 文,� 森 提要 ∀ 由于 明朝官方茶马贾易始终是以文易马匹为中心 , 遂形成以马匹为本位价格的价格体来 。 本文 以马价为基准 , 着重分析茶马比价及 马匹与银 、 妙 、 布 、 绢 、 未的比价关系。 在价格分析的基础上 , 进一步 考察明朝廷 因忽略茶马则例所确定的价格体系在晚外贫易中的作用 , 最终导致明朝茶马贫易失败 的价格原 因 , 同时藉此探究价格确定的原则 , 价格变动趋势及茶马价格利并诸多问题 。 在明朝官方控制与支配的茶马贸易框架下 , 茶马交易的价格 , 一般说是由明廷操纵的 # 但作为交易主体 的境外少数民族一方 , 由于明朝的茶马贸易始终是以交易马匹为中心的 , 因此 , 马匹的价格 , 则成为边境地 区茶马贸易的本位价格 # 换句话说 , 无论是茶叶还是布 、 绢 、 钞及其他货品 , 其比价关系的构成 , 均是以马 价来作为价格构成的基础 # 在这样的贸易背景之下 , 随着茶马贸易的推移 , 各种交易关系也就必然地发生价 格的变动 , 而价格的变化及其变动趋势 , 无疑反映了交易双方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 以及茶马交易状况的变 化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研究茶马贸易价格的结构及其变动 , 是相当重要的研究课题 # 一 、 以马价为本位的价格体系 如果从交易的经济角度重新审视茶马贸易双方的实际地位的话 , 就会发现明朝的茶马贸易实际上是以 境外少数民族的马匹价格为其本位的 , 茶的价格以及布价、 绢价等 , 则是以马价作为基本价格 , 这样 , 不同 品质的马匹就构成了价格差 # 因此 , 在价格问题上 , 并不是由明朝廷决定给多少茶叶可以交换多少马匹 , 而 是由西番上纳多少马匹 , 明朝廷以其马的等级 , 然后给偿相应的马价茶 # 这是分析茶马比价关系的出发点 # 明朝茶马价格的构成 , 是以 “西番” 能够认办多少差发马为基本依据 , 来决定征收多少 “官茶课” , 从而 架构明廷同西番各部落的茶马贸易 , 这是不言自明的 。 明初曹国公出使西番诏谕上纳差发马 , 显然具有重建 明朝茶马贸易基础的意义 # 沿及后世 , 茶马贸易价格虽多有变动 , 然其价格构成原则却始终未改 # 杨一清 《为修复茶马旧制第二疏》对明初以来茶马价格构成情况有一简略的描述 # 其疏有云 ∀ “洪武 、 永乐年间旧例 ∀ 三年一次 , 番人该纳差发马一万四千五十一匹 , 价茶先期四川保宁等府约运一百万斤赴西宁等茶马司收贮 。 ” 其奏疏给人的印象是 , 由于每三年可交易马 �∃ % & � 匹 , 所以朝廷估计需要马价茶 �% 。万斤 , 这样 , 明廷以制 定茶户的户役制度来收贮茶叶易马 , 其以马价为前提条件的价格关系 , 已经十分明显 # 具体到西宁、 河州 、 挑州三茶马司 , 西宁贮茶 !� ∋� 。斤 , 河州为 ∃& ∃ % !% 斤 , 挑洲为 ( (� % %% 斤 , 如果杨一清的说法无误的话 , 那 么每匹马平均马价茶为 � # � 斤 # 按此推算 , 西宁茶马司约易马 ∃∃ &∃ 匹 , 河州为 ∋! ) % 匹 , 挑州为 !( �) 匹 # 这显然是差发马制下的马价 , 恐与实际交易价格有所出入 # 但从一般情况下的茶马贸易价分析 , 大体上维持 在平均马一匹为茶百斤的价位上 # 关于此 , 朱元璋曾说 ∀ “每马约与茶百斤 , 岁给茶三百万斤 , 可易马三万 匹。砌不过 , 这恐是洪武时期的马价 , 其中不仅令人感到带有赏赐的意味 , 而且同前示马价比较 , 似嫌马价 茶略高。 因为在实际交易中 , 很难达到每匹给茶百斤的高度 # 如洪武十六年 ∗� ! ) ! 年+ , 兵部奏定 ∀ “永宁茶 马司以茶易马之价 , 宜如河州茶马司例 。 凡上马每正给茶四十斤 , 中马三十斤 , 下马二十斤 # 从之 # ”� 显然 较朱元璋所说的马价茶低得多 。 此外 , 因交易地点不同 , 茶马的供需关系变化等因素 , 造成马价的差异也相 · � · 当惊人 。 如洪武二十二年 ∗� ! ) � 年 + 诏定四川岩州卫马价 , 规定 “上马一匹 , 与茶一百二十斤 , 中马七十斤 , 驹马五十斤 # 殉由此可以大体反映明洪武时期茶马 比价的关系 。 至永乐时 , 如永乐八年 ∗� ∃ �% 年 + , 镇守河州 卫陕西都指挥同知刘昭奏言 ∀ “陆续收到河州卫各番族马七千七百一十四匹 , 上马每匹茶六十斤 , 中马四十 斤 , 下马递减之 , 共给茶二十七万八千四百六十斤 。确如果同洪武朝相比 , 显然马价茶已开始呈现下降的趋 势 。 其原因 , 当与永乐朝所给马价茶过多有直接的关系 。 据 《明史》的记载 ∀ “永乐中 , 帝怀柔远人 , 递增茶 斤 , 由是市马者多 , 而茶不足 。 茶禁亦稍弛 , 多私出境 # 碉门茶马司至用茶八万余斤 , 仅易马七十匹 , 又多 瘦损 # ” 如此说来 , 自永乐时实行多给马价茶之后 , 旧有的茶马比价关系遭到破坏 , 茶马交易的秩序也就发 生严重的混乱 。 仅以 “递增茶价” 所引发的茶马价格变动来看 , 四川碉门茶马司已达到马一匹给茶 , )∋ # ∃! 斤的高度。 , 这就势必造成马重茶轻的交易格局 , 从而难以控制 “市马者多 , 而茶不足 ” 的局面 , 而官方操 纵的官茶马贸易制度的解体 , 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 如果对明前期的茶马价变动趋势作长时段的分析 , 就有必要对茶马交易则例进行比较 , 姑列表如下 ∀ 明代前期易马价茶分析表 年年代代 茶马交易地地 交易性质质 马品品 茶价价 资料来源源 洪洪武永乐时期期 西宁 、 河州 、 挑州茶马司司 差发马马 平均中马马 � # � 《明世文编》卷一一五五 洪洪武 �∋ 年年 四川永宁宁 与番商交易易 上马马 ∃ %%% 《太祖实录》卷一五六六 茶茶茶马司司司 中马马 ! −−−−− 下下下下下马马 (%%%%% 洪洪武 (( 年年 四川雅州 、 长河西等处处 与番商交易易 上马马 � ( %%% 同上卷一九六六 中中中中中马马 %%%%% 下下下下下马马 &%%%%% 洪洪武 !% 年年 陕西境外外 差发马马 平均中马马 ! 一 ∃ %%% 同上书卷二五六六 洪洪武 !% 年年 陕西境外外 差发马马 平均中马马 � % %%% 同上书卷二五四四 永永乐 ) 年年 陕西境外外 差发马马 上马马 ∋ %%% 《明太宗实录》卷一一−−− 中中中中中马马 ∃ %%%%% 下下下下下马马 ( %%%%% 宜宜德 � % 年年 陕西境外外 差发马马 平均中马马 ) ∃ # !))) 《明英宗实录 》卷一一 弘弘治 �∋ 年年 陕西境外外 差发马马 平均中马马 ! � % # �&&& 《明经世文编》卷一一五五 以上表所的茶马价格分析 , 其中上马的价格变动 , 仅洪武时期就由茶 ∃% 斤上升到 � (% 斤 , 价格上涨了 ! 倍 , 而至永乐时又有所回落 , 降到 ∋% 斤 , 则是洪武最高价格点的 &% . / 而对于中马而言 , 其价格的变动 , 则 最能说明问题 # 因为在明朝的茶马贸易中 , 其价格的主体是以 “中马” 价为其 。 以上表的数据分析 , 其 “中马” 的价格大体上是以 !% 斤 、 % 斤 、 �%% 斤 、 ∃% 斤 、 )∃ # !) 斤 、 ! �% # �& 斤等价格上下波动的 , 其最高 价格则是最低价格的 �! 倍有余 # 这说明茶马贸易活动中的价格变动 , 不仅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 更重要 的则是恐有国家权力因素在起作用 # 这样 , 茶马贸易价格的制定过程中即礼部议定茶马则例时 , 就有给茶偏 高或偏低的情况 , 这是可以想见的 。 从朝廷确定茶马贸易交易价格的角度分析 , 最适宜的茶马交易价格 , 若按弘治时期的大学士李东阳的说 法 , 应该是 “上马为斤八十、 中者六十、 下者四十” # 按这样的标准给偿茶叶 , 明朝官僚则以为 “最为西边大 利”0 # 如果同前示洪武 、 永乐朝的茶马价格相比较 , 除了年代的差异之外 , 这一茶价是否可以作为整个有明 一代的茶马价格基准 , 自然是有疑间的 。 但这里不妨以此同上表弘治时期的 “平均中马” 价格比较 , 至少可 以看出李东阳所说的茶马价格 , 当与现实生活中的茶马价相差甚远 。 所以在讨论茶马价格这样极为复杂的问 题时 , 应该对以茶马交易为中心的边境马匹的价格构成 , 再作更深入的探讨。 二 、 关于茶马与钞 、 银的比价关系 尽管边境地区是以茶马贸易为主体 , 而茶叶则作为明朝廷的主要支付手段 , 但这并不等于说其他的物货 # ( ) # 不投入茶马贸易 # 事实上 , 随着明朝同西番少数民族贸易活动的展开 , 茶叶在茶马贸易中的单一性地位也就 随之改变 , 布 、 绢 、 米 、 钞 、 银等逐渐参与茶马贸易 , 并且大量的流向境外少数民族地 区 # 贸易结构多元化 趋势的形成 ,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马匹的输入量 , 同时也相应地减少了茶叶的外流 , 减轻了因茶叶大量外流 所造成的茶叶短缺的压力 。 在所有参与茶马贸易的物料中 , 作为通货的钞贯与银两 , 不用说起到不用或少用实物支付马价的作用 # 因此 , 对于改变茶马贸易的方向 , 显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 当然 , 以钞贯或银两作为支付手段的意义有所不 同 , 这就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 关于钞在茶马贸易中的使用 , 可以说是变相增加马价的转折点 。 关于此 , 永乐元年 ∗�∃% ! 年 + 湖广 、 四 夕1、 云南 、 广西所隶宣慰使杨升、 “西北诸夷各遣人朝贡马及方物” 。 永乐皇帝即 “以其远至 , 且旧所定马直 薄” , 救谕 “礼部第马之高下 , 增给之” # 由于这样的交易背景 , 礼部议定的马价是 ∀ “上马每匹钞千贯 , 中马 八 ∗每 + 匹钞八百贯 , 下马五百贯 。峋这虽然在形式上仍按茶马交易的则例确定给钞的多少 , 但由于从给高 价的指导思想出发 , 其钞价与马价的比价关系 , 显然也是与 “市易马” 有相当大的差异 。 至宣德时 , 由于茶马贸易缺乏价格观念引起茶马交易秩序的混乱 , 这就有必要重新整治茶马贸易市场 # 对于明廷而言 , 最为有效的手段则是严格地制定并控制茶马贸易价格 。 对此 , 宣宗皇帝的观念可以说最具代 表性 。 宣德元年 ∗� ∃ ( ∋ 年 + 宣宗御右顺门 , “谕行在礼部尚书胡滚曰 ∀ 昨右御马监言 ∀ 西番国师 、 喇嘛所进 马各有高下 , 赏赐亦分等第 。 此言可采。 若高下同价 , 则彼将谓朝廷混然无别 , 所进下者固喜 , 高者心必不 平 。 ” 在这样的认知下 , 经礼部所议定 ∀ ’ 中马一 , 给钞二百五十锭 , 芋丝一匹 / 下马一 , 钞二百锭 , 芋丝一 匹 / 下下马一 , 钞八十锭 , 芋丝一匹 / 有疾瘦小不堪者 , 每一马 , 钞六十锭 , 绢二匹 。 ,,0 值得注意的是 , 宣 德元年礼部所议定的马价钞 , 实际上是在 “斟酌适中” 的原则下确定的 , 这就是说 , 明廷也在试图寻求适合 于茶马贸易需要的价格平衡点 , 并以此作为各地茶马贸易的价格基准 。 从这个意义讲 , 宣德元年确定的茶马 贸易价格 , 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 , 似乎从经济贸易角度考虑更多一些 , 而相对地减少了人为制定价格的倾向。 不过 , 应当申明的是 , 上述礼部制定的茶马价格 , 实际上乃是朝廷所规定的基本交易价格 , 在现实交易 中 , 仍存在地域性价格差的问题 , 而且其地域价格差额还相当大 。 例如 , 至宣德三年 ∗� ∃ ( ) 年 + 五月 , 亦力 把里使臣打刺罕马黑麻等 , “以马来弩 , 有司定价 , 中马每匹钞三千贯 , 下马每匹二千五百贯 , 下下马每匹二 千贯 , 骡 、 驹一千贯 。峋这说明 ∀ 一 、 在实际的茶马交易过程中 , 其交易价格则是由 “有司定价” 的 。 在这 样的场合 , 朝廷所定的价格则具有国家指导价格的意味 , 或者说是 “官价” 的一种形式 , 并不代表是实际交 易价 / 二 、 在实际交易中 , 其价格的制定 , 当以朝廷指导价格为主要依据 , 同时则视其当地市场交易价格即 “市价” 来确定交易价格 , 这不仅是明朝边境地区茶马贸易的定价原则 , 同时也贯穿于其他领域的价格确定 过程 / 三 、 朝廷制定价格 , 并不意味着由朝廷解运钱钞或银两 , 而是由茶马交易地的地方有司支付 , 这就相 应地确立了明朝财政体系中货币调配 、 储备 、 支付 、 预算等一系列的结构体系 , 并在实际的对外贸易中发挥 作用 # 这一点 , 从前示陕西地方所进行的茶马贸易中朝廷命由 “陕西行都司官钞内给与” 一语 , 即可以说明 朝廷与地方有司存在的财政关系 。 在明朝茶马贸易关系文献中 , 亦有以银两交易马匹的记载 , 这种情况的出现 , 应该说是明朝马政 “收 买 ” 项下的交易活动 , 而不属于茶马贸易的范畴 # 但问题是 , 以银两支付马价 , 实际上与茶的交易有密切的 关系 。 只有在货币经济相当发达的时期 , 以钞贯 、 银两为支付手段才具有市场的意义 。 这样 , 在传统的差发 马上纳关系中 , 银两的支付仍被限定在作为 “物料” 的范围之内 。 尽管如此 , 由于银两在明中期社会经济生 活中已逐渐上升为支付手段 , 所以在具体考察银两于茶马贸易中的使用与折价关系时 , 就殊值注意 # 在明朝前期的茶马贸易中 , 银两的作用并不明显 。 如成化二年 ∗� ∃ ∋ ∋ 年+ 兵部 《以调发缺马奏上区画事 宜》中 , 就言及银两在茶马贸易中的作用问题 # 其疏言陕西各边尤其是 “西宁至甘州番族 , 多产马之地 , 彼 所缺者 , 茶与青棵 # 若与互市 , 则善马一匹 , 不过用茶百斤 , 青裸十五石 , 以银计之 , 所费五六两 # 价值既 轻 , 较之京师关领 , 又免路途疲损 。 ”。兵部奏疏给人的印象是 , 正因为境外少数族缺茶叶与青棵 , 所以马贱 则茶 这粮为贵 , 至于银的使用 , 似乎并不为其所急需 , 故而显得银两亦贱 。 但此处所说马价 , 若用银两支付 , “善马” 一匹仅用银五六两 , 这里所说的 “善马” , 想必与明朝文献中屡屡出现的 “上上马” 的概念同义 , · ( � · 至少表明在使用银两的最初时期 , 西番对于银两的需求还是相当有限的 。 随着茶马贸易的民间化发展 , 银两 越来越成为交易双方的支付手段 。 这样 , 茶 、 马 、 银两就必然构成交易的比价关系 。 关于此 , 前示杨一清 《为修复茶马旧制第二疏》中 , 即言及银与茶马的比价关系间题 。 其疏云 ∀ “臣今年正月间 , 量发官银一千五 百七十余两 , 委官前去收买茶七万八千八百二十斤 , 计易过扇 ∗骗 +马九百余匹 。若用银买 , 须得七千余两 # 峋 杨一清此疏所说的银 、 茶 、 马比价 , 乃是弘治末年的情况 , 按此推算 , 官买价茶每斤约为银 。# % � � � 两 / 若 以马计算 , 每马一匹 , 则需马价银 # ) 两 , 以马换算价茶 , 乃需用茶 !)� # �& 斤 。 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 , 以明成化 、 弘治时期为标志 , 白银的市场需求已成为明朝廷财政的最大转折点 , 白银上升为本位货币。 反映 到茶马贸易上 , 一方面是白银已作为收买马匹的主要手段 / 而另一方面 , 明朝廷也必须尽量地用茶叶的实物 交换方式来维系边方的茶马贸易 , 以减少白银的外流 # 在这样的情势下 , 若不用白银支付马价 , 就势必相应 地提高茶价 , 这是造成弘治时期茶马贸易价格最大的困难之一 。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 所以杨一清的奏疏是 极力主张恢复茶马贸易的旧制 , 以减少白银的使用量的 。 从朝廷的立场考察 , 亦不无道理 。 三 、 茶马折价关系及其交易实态 如果就有明一代价格体系来看 , 除上述银 、 钞作为支付手段之外 , 其折价关系亦存在于实物交换贸易之 中 # 而实物的交易结构 , 自然以米 、 布 、 绢 、 丝等日用生活必需品为其大宗 。 这些实物作为同马匹的交易 , 相 对于茶叶而言 , 只不过是作为茶叶的折价形态 , 发挥同境外少数族上纳马匹的等价交换的作用 # 以绢 、 布偿付马价 , 始见于明前期 # 例如 , 洪武三十五年 ∗即建文四年 , � ∃ %( 年 + , 陕西行都司的奏疏 说 ∀ “回回可右思于宁夏市马 , 请官市之 , 以资边用 。 ” 于是永乐皇帝 “命有司偿其值” # 当时所定马价 ∀ “上 马每匹给绢四匹 , 布六匹 / 中马绢三匹 , 布五匹 / 下马绢二匹 , 布四匹 / 驹 , 绢一匹 , 布三匹 。确这是明朝 与陕西境外回族部落的交易 , 可见只给偿绢 、 布 , 而不支给茶叶 # 又如正统年间 , 由于 “甘肃用兵 , 总兵官 于西宁卫官民之家择取马 、 骡二百余匹 , 给军征进” , 此事于正统元年 ∗� ∃ ! ∋ 年+ 八月为英宗所知 , 即 “命 给官布偿之” 。 按当时议定的马价 , 每马一匹 , 则给布五十匹 , 骡一头 , 给布三十匹气 同上面的例证相联系 , 后者显然不是朝廷偿付境外少数族上纳马匹的马价 , 而是给发征调卫所官民私家马骡所支付的马价 。 性质虽 有所不同 , 然作为以绢 、 布偿付马值这一点来说 , 则是相一致的 。 以绢 、 布偿付马价的另一代表性地区则是辽东 。 关于辽东马市 , 主要的贸易货物即是米粮及布绢等 , 茶 叶似不及西北 、 西南地区藏族的需求旺盛 。 例如永乐三年 ∗� ∃ %& 年 + , 明廷即规定辽东马市以布 、 绢偿其马 值的原则 # 其时 , 兵部所定的马价是 ∀ “上上等每马绢八匹 , 布十二匹 / 上等每马绢四匹 , 布六匹 , 中等每马 绢三匹 , 布五匹 / 下等每马绢二匹 , 布四匹 / 驹 , 绢一匹 , 布三匹 # 吻至永乐十二年 ∗� ∃ �∃ 年+ , 兀良哈福余 、 泰宁 、 朵颜三卫纳马至辽东 , 救令指挥王真等 “每马予绵布四匹 ”。 此马价显然远远低于前述官定辽东马价 # 究其原因 , 乃是因为在此之前 , 上述 “三卫窃掠边戍” , 所以永乐皇帝 “救令纳马三千匹赎罪” 。 在这样的背 景之下 , 其给与的布匹自然就会少些 。 不过 , 在福余等三卫 “以马至 ” 之后 , 永乐皇帝以 “蛮夷之服则赦之 , 故命予布”。 。 这一事件 , 虽与前述事件的背景有所不同 , 但作为纳马给价的基本原则 , 想必其布 、 绢的价值 量同马价是大体相当的 。 关于米粮 、 布 、 马与茶的比价 , 永乐十五年 ∗� ∃� 年+ 辽东总兵官刘江奏请更定辽东马市价奏疏 , 则很 能说明其交易的比例关系 。 按明实录的记载 , 永乐四年 ∗�∃ % ∋ 年+ , 因 “兀良哈等处告饥 , 愿以马易米” # 当时经所司议定的马价是 ∀ 上上马每匹给米十五石 , 绢三匹 / 上马给米十二石 , 绢二匹 / 中马给米十石 , 绢二匹 / 下马给米八石 , 绢一 匹 / 驹每匹给米五石 , 布一匹。 。 对于永乐四年议定的马价 , 至永乐十五年 , 辽东总兵官都督刘江则认为 “旧定马价甚高” , 因为上述马价是以米 、 布 、 绢等实物进行交易 , 这就很容易造成 “边储空匾 ” # 因此刘江上 疏力陈减少马价 , 并主张 “宜令所司更议马直 , 搏节粮储 , 递增布 、 绢 , 中半市之峭 。 至同年十一月 , 始 “更定其价” # 具体的标准是 ∀ “上上马每匹米五石 , 绢 、 布各五匹 / 上马米四石 , 绢 、 布各四匹 , 中马米三石 , 绢 、 布各三匹 / 下马米二石 , 绢 、 布各二匹 / 驹 , 米一石 , 布二匹 # ” # 显然更定马价的重点是降低给米额 , 但 其总的价值量却并木因为降低米额而有所减少 。 当然 , 如果将视点集中于米 、 布 、 绢与茶叶价格作一比较的 · ! % · 话 , 那么这里所说的实用折纳的关系也就很清楚了 。 明代永乐朝辽东马易米 、 绢 、 布与茶价分析表 年年代代 马品品 米价价 绢布价价 钞价 ! ∀∀∀ 茶价价 茶每斤斤 茶每斤斤 茶每斤斤 #######石 ∃∃∃ # 匹 ∃∃∃ #贯 ∃∃∃ #斤 ∃∃∃ 折米 # 石 ∃∃∃ 折绢 # 匹 ∃∃∃ 折钞 #贯 ∃∃∃ 永永乐 % 年年 上上马马 &∋∋∋ 绢 ((( &) ) ))) ∗ ))) ) + ��� ) + ) (((( &∗ + ∗ 上上上马马 &��� 绢 ��� , ) ))) %))) ) , �∋∋∋ ) ) ∋∋∋ �))) 中中中马马 &))) 绢 ��� ∋ ) ))) �))) ) + %%% ) + ) ∋∋∋ �∋∋∋ 下下下马马 ,,, 绢 &&&&&&&&&&&&& 驹驹驹驹 ∋∋∋ 布 &&&&&&&&&&&&& 永永乐 &∋ 年年 上上马马 ∋∋∋ 各 ∋∋∋∋∋ ∗))) ) ) ∗ ) + ) ∗ ) + ) ∗ 上上上马马 %%% 各 %%%%% %))) ) + ) ∋∋∋ ) + ) ∋∋∋ ) + ) ∋∋∋ 中中中马马 ((( 各 ((((( �))) ) + &&& ) + &&& ) + &&& 下下下马马 ��� 各 ������������� 驹驹驹驹 &&& 布 ������������� ! 这里所说的 “钞价” , 乃是指永乐元年 # &%) (年 ∃ 礼部所定的朝贡马价 , 所 以钞价与其他物料的价格 , 也就必然存 在折价关系 + 关于此 , 参见 《明太宗实录》卷十九 “永乐元年夏 四月 ” 条 。 很清楚 , 对于历来缺粮的辽东地区来说 , 其米粮的价格应该说是高于其他物资价的 , 这样减少以米作为 支付马价的额数 , 就是十分 自然的事了 + 与之相对应的是 , 在减少米价的同时 , 则是提高了绢和布的支给量 , 这就意味着绢布的价格与米价保持一定的价值兑换关系 。 按上表所示 , 如上上马的价格 , 大体上是米 &) 石 相当于绢 � 匹 、 布 ∋ 匹的价值量 , 其他以此类推 , 这当是确定米 、 绢 、 布折价关系的原则之一 − 而另一原则 , 则是依据上纳马匹的等级来确定马价 。 如驹的价格 , 仍按上表所显示的价格关系来分析 , 驹的价格至永乐十 五年降到给米 &石扩布 � 匹的价位点 , 这就是说 , 其驹的价格米则为 %石抵布 & 匹 , 这显然是同上上马的价 格兑换关系有相当大的出入 + 究其原因 , 当与其上纳的马匹等级有关 + 如果这样说是不错的话 , 那么永乐十 五年制定的马价给米及绢布额数 , 实际上还具有从总体上调整马市价格的意义 。 此外 , 关于同茶叶的比价关 系 , 若仅按茶叶每斤的折米 、 绢 、 布额数进行分析 , 无疑可以证明永乐四年的茶叶折米额是相当高的 , 这说 明在辽东地区茶叶也维持较高的市场价格 , 这主要是因为辽东地区没有茶的生产 , 而大量汉人及少数民族人 对茶叶构成旺盛的市场需求 , 这就自然形成茶价居高不下的市场交易格局 。 同辽东马市相比 , 在西北地区的茶马贸易中 , 其绢 、 布与马的价格的比价关系 , 由于涉及的贸易面相当 广泛 , 并且已形成以地域 、 交易品种所构成的贸易圈 , 这就意味着价格的本身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价格体系 。 在这里 , 如果先以绢 、 布与马的价格进行分析的话 , 就有必要以明前期绢 、 布与马价格的确定为对象 , 以便 探究其中的对应关系 。 关于绢与马的比价 , 以正统九年 # &%% %年∃ 为例 , 这是纯粹以绢作为马价的例证 + 其时 , 因 “陕西行都 司所属卫所军一万五千余名缺马骑操 ” , 于是上命 “总兵官宁远伯任礼等令官如数收买 ” , 并以绢作马价支付。 当时所确定的易马则例是 . “每中等马一匹 , 支绢十八正 − 中中马一匹 , 支绢十六正 。 ’心此例说明 . 一 、 在以 绢 、 布等作为支付马价物品的场合 , 明朝廷是以 “收买 ” 的名义进行的 , 这显然是一种更接近市场贸易形式 的交易活动 , 因此说其价格的确定也就必然以市场价格为依据 , 二 、 这种 “以货易货” 的对外贸易方式 , 虽 然在本质上与前述茶马贸易相一致 , 但由于茶马贸易所带有的差发马性质 , 所以说以绢的对外贸易 , 恐更接 近于明初以来的折价贸易形式 。 在明代茶法关系文献中 , 洪武时期即见有以绢 、 布易马的记录 , 这就为分析绢 、 布价与马价的比价关系 提供了依据 。 在这里 , 拟以洪武时期的绢 、 布 、 茶 、 马价格作一比较 。 明代洪武朝马易绢 、 布与茶价分析表 · (& · 年年代代 茶马司司 马品品 绢价!! 布价价 钞价�� 茶价价 茶每斤斤 茶每斤斤 茶每斤斤 ######### 匹 ∃∃∃ # 匹 ∃∃∃ #贯 ∃∃∃ #斤 ∃∃∃ 折米 # 石 ∃∃∃ 折布 # 匹 ∃∃∃ 折钞 #贯 ∃∃∃ 洪洪武 &∗ 拜拜 河州 、 永永 上马马 %%% ∗∗∗ &) ) ))) %))) ) + &&& ) + &∋∋∋ �∋∋∋ 宁宁宁宁 中马马 ((( ∋∋∋ , ) ))) ())) ) + &&& ) + & � ∗+ ∗ 下下下下马马 ��� %%% ∋ ) ))) �))) ) + &&& ) + ��� � ∋∋∋ 雅雅雅州州 上马马 %%% ∗∗∗ &) ) ))) &�))) ) ) ((( ) + ) ∋∋∋ , ((((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马马 ((( ∋∋∋ , ) ))) ))) ) + ) %%% ) + ) &&+ %(((洪洪武 乙乙斗斗斗 下马马 ��� %%% ∋ ) ))) ∋ ))) ) + ) %%% ) + ) ,,, &))) 洪洪武 (∋ 年年 宁夏夏 上马马 %%% ∗∗∗∗∗ %))) ) + &&& ) &∋∋∋∋∋ 中中中中马马 ((( ∋∋∋∋∋ ())) ) + &&& ) + & 下下下下马马 ��� %%%%% �))) ) + &&& ) + ����� 驹驹驹驹驹 &&& ((((((((((((( ! 此表绢 、 布价格 , 则根据洪武三十五年奏定马价 , 参见 《明太祖实录》卷十二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 ” 条 。 � 这里所记之 “钞价” , 乃是依据永乐元年礼部所定之朝贡马价 。 参见 《明太宗实录 》卷十九 “永乐元年夏四月” 条 + 如果说上表所反映的是绢 、 布与茶、 马的比价关系的话 , 那么以上马为例 , 在陕西境外以及 四川雅州地 区的绢 、 布与茶的比价是大不相同的 。 因为茶价的额数 , 四川纳马每匹给茶 &�) 斤 , 当是陕西境外地 区的 ( 倍 。 此外 , 由于马的等级差别 , 给发绢 、 布 、 茶 、 钞的比例亦有多寡 , 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 这里仍以明朝洪武年间的西北境外马易绢 、 布、 茶为例 , 进一步分析各种物料的价格指数 。 明洪武朝马易绢 、 布与茶价格指数分析表 年年代代 茶马司司 马品品 绢价价 布价价 钞价价 茶价价 绢指数数 布指数数 钞指数数 茶指数数 ######### 匹 ∃∃∃ #匹 ∃∃∃ #贯 ∃∃∃ #斤 ∃∃∃ # / ∃∃∃ /// /// # / ∃∃∃ 洪洪武 &∗ 年年 河州 、 永宁宁 上马马 %%% ∗∗∗ &) )))) % ))) &) ))) &) ))) &) ))) &) ))) 中中中中马马 ((( ∋∋∋ , )))) ())) ∋∋∋ , ( + ((( , ))) ∋∋∋ 下下下下马马 ��� %%% ∋ )000 �))) ∋ ))) ∗ ∗ + ∋))) ∋))) 洪洪武 �1 年年 雅州州 上马马 %%% ∗∗∗ &) )))) &�))) &) ))) &) ))) &) ))) &) ))) 中中中中马马 ((( ∋∋∋ , )))) ))) ∋∋∋ , ( + ((( ,))) ∋ , + ((( 下下下下马马 ��� %%% ∋ )))) ∋ ))) ∋ ))) ∗ ∗ + ∋ ))) %&。 洪洪武 (∋ 年年 宁夏夏 上 马马 %%% ∗∗∗∗∗ % ))) &) ))) &) ))))) &) ))) 中中中中马马 ((( ∋∋∋∋∋ ())) ∋∋∋ , ( + ((((( ∋∋∋ 下下下下马马 ��� %%%%% �))) ∋ ))) ∗ ∗ + ∋ ))) 如表所示 , 洪武十六年陕西及四川永宁的绢 、 布 、 钞 、 茶指数 , 如果仍以上马为例 , 其指数均为 &) 2 的话 , 那 么其下马的指数则仅为上马的 ∋) / , 其中仅布的指数为 “ + / 。 然在洪武二十二年四川雅州的指数 , 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为 %& + / , 这是明朝洪武 、 永乐时期茶马交易中茶指数最低的年份 。 此外 , 以下马与上马的 指数相比 , 则表明两匹下马所得的绢 、 茶恰恰与一匹上马所得的绢 、 茶数字相等 , 但每匹下马却可以多得布 二匹 , 其交易收入反而超过上马的收益 。 更进一步说 , 上表所显示的交易价格指数 , 无论怎样讲都是以上纳 “下马” 比 “上马” 更划得来 。 这虽然从表面上看二匹下马与一匹上马所得价茶相等 , 但在绢 、 布 、 钞等其他 物料的价格上 , 却表现出更高的指数 。 通过对茶 、 绢 、 布 、 钞价格与马价比较分析 , 可以说明自洪武时期与西北少数族的茶马贸易中 , 由于价 格因索及其境外少数族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关系 , 以致形成上纳下马对西番更为有利的局面 , 这无疑是明朝 廷的价格政策造成的 。 而在现实生活中 , 明人的大量记载也说明上纳下马 已成为普遍现象 , 这并不是境外少 数族不愿意上纳上马 , 乃是因上纳上马的价格偏低造成的 。 这一点 , 前述宣宗皇帝指出上马价格过低的间题 , 是很有道理的 。 + (� · 二 四 、 关于米价与茶价的比价关系 如前所述 , 在明朝与境外少数族游牧部落所产马匹进行交易时 , 大多是以内陆地区所盛产的米粮 、 布匹 、 绢丝 、 茶叶甚至拼牛进行物物交换 # 随着交易范围的逐渐扩展 , 传统的单一性的茶叶与马匹的贸易 , 即向物 料的多元化方向移动 。 而在这样的转化过程之中 , 米粮的地位亦逐渐上升 , 这是不言自明的。 正如辽东地区的米粮与马的交易 , 其他地区也当有以米粮支付马价的情况 , 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 尽管如此 , 在讨论茶叶价格问题时 , 就不能忽略米价与茶价的比价关系 。 因此 , 必须在此对米价与茶价的关 系作进一步的探讨 。 为说明米价与前面所说的绢 、 布 、 钞、 茶各种价格的关系 , 这里拟以前面的价格分析为基础 , 仍以茶叶 价格为本位价 , 将米 、 钞 、 绢、 布折价列表如下 # 明代前期茶折米 、 钞 、 绢 、 布价格分析 年年代代 马品品 茶每斤斤 茶每斤斤 茶每斤斤 茶每斤斤 茶每斤斤 茶每斤斤 茶每斤斤 茶每斤斤 折折折折米米 折绢绢 折布布 折钞钞 折米指指 折绢指指 折布指指 折钞指指 ∗∗∗∗∗∗∗石 +++ ∗匹 +++ ∗匹 +++ ∗贯 +++ 数 ∗. +++ 数 ∗. +++ 数 ... 数 ... 洪洪武武 上马马马 % , ��� % , � &&& ( &&&&& � % %%% � % %%% � % %%% ��� ∋ 年年 中马马马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下下马马马 % ��� % ((( ( &&&&& � % %%% � ! ! # !!! � % %%% 洪洪武武 上马马马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年 中马马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下下马马马 % # % ∃∃∃ % # %))) � %%%%% �! ! # !!! � ∋%%% �( %%% 永永乐乐 上马马 % ((( % % ! !!!!! � ∋ , ∋ �% %%% �% %%%%% �% %%% ∃∃∃ 年年 中马马 % # (&&& % # % &&&&& ( %%% �( &&& �& � # &&&&& �( %%% 下下下马马 % # ∃∃∃ % # % &&&&& ( &&& ( % %%% �& � # &&&&& �& %%% 永永乐乐 上马马 % % ∋ % % ∋ 2222222 � % %%%%% �% %%% ��� & 年年 中马马 % # % &&& % # % &&&&&&&&& � � � # ����� � � � # ��� 下下下马马 % # ��� 3 · 4 555555555 � ∃ � # !!!!! � ∃ � # !!! 对于上表 , 需作如下说明 ∀ 一 、 如果暂时撇开钞 、 绢 、 布等方面不论外 , 仅以米价与茶价的比价关系而言 , 茶每斤的折米量则呈逆 向递增 。 换句话说 , 上纳上马 , 其折给的米数反而较上纳下马为少 。 如以永乐四年为例 , 其下马的折米额则 为上马的 ( 倍 , 永乐十五年的折米额 , 虽然上马与下马的给米额数有较大幅度的下调 , 但下马比上马的的领 仍然高达 � # ∃� 倍有余 # 折米的实际数颇表现在指数关系上 , 也反映下马指数较上马为高的情况 # 这一点 , 当 与前面所述绢 、 布等价格结构相同 # 这样 , 就令人联想到明朝官吏在确定马价的时候 , 大概很大程度上仅是 以数字的级差来进行简单的递增或递减的 , 而不是根据茶马贸易的实际价格确定交易价的 # 如果这一推策不 错的话 , 那就意味着这里所说的米价格只是官方颁布的指导价格 , 并不具有实际的交易意义 # 但问题是 , 如 果上述价格确在现实中使用 , 那就不可避免地使茶马贸易陷入混乱 。 当然 , 从明朝茶法关系文献中所见 , 明 代前期的茶马贸易的经济性质并不是很重要的 , 所以在总的价格上 , 都有给予高价的倾向 , 这就很难具体地 对下马与上马的价格差额间题进行慎重的考虑 # 二 、 米价与茶价的关系 , 正因为米价指数存在的不合理性 , 所以导致米价与茶价的关系也出现逆向发展 的趋势 , 这就很容易造成明朝在境外贸易中的失利。 三 、 在洪武时期的茶马贸易中 , 从价格指数分析 , 其中马的价格指数对境外少数族最为有利 # 这种情况 恐仅限于个别年度 , 不能一概而论 , 但其总体趋势 , 大概是不会改变的 。 然就永乐时期的价格来看 , 其下马 的价格指数则明显上扬 , 所以才出现前面所说的境外少数族多以下马上纳的事实 # 总而言之 , 明朝的茶马贸易 , 就明廷的观念形态而言 , 大概是很少注意价格及其变动的间题 , 以致在实 · ! ! · 际交易中 , 只是习惯于数字之间的递进关系 , 并不清楚所 定米 、 绢 、 丝 、 布 、 钞 、 银 、 牛等物料价值及其比 价关系 , 自然更不清楚境外少数族地 区对上述货物需求的程度如何 , 所以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以西番的马匹为 本位 , 无论西番上纳马匹多少 , 明朝廷均以其固有的茶课制度发给茶叶 , 纳马多而茶叶不足时 , 则以其他物 料投入贸易 / 而在纳马较少时 , 则必然出现茶叶堆积腐烂 , 造成浪费。 正因如此 , 明朝官方独占茶马贸易制 度本身不可避免的诸多弊端 , 终于造成茶马政的危机 , 于是民间商人涉足茶马贸易 , 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 注 ∀ ! 《明太祖实录 》卷二五 四 “洪武三十年秋七月辛未 ” 易制的构想 , 参见 《明经世文编 》卷一一五所载杨一 条 。 清奏疏 。 � 《明太祖实录 》卷一五六 “洪武十六年八月壬午 ”条 。 3 《明太宗实录 》卷十二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 ” 条 。 4 《明太祖实录》第一九六 “洪武二十二年夏 四月丙 3 《明英宗实录 》卷二一 “正统元年八月戊寅” 条 。 寅” 条 。 5 《明太宗实录 》卷四十 “永乐三年三月 ” 条 。 ! 《明太宗实录》卷一一 6 “永乐八年十一月 ” 条 。 3 《明太宗实录 》卷一 四九 “永乐二二年三月 ” 条 。 7 《明太宗实录 》卷八七 “永乐七年春正月辛亥” 条 。 3 《明太宗实录 》卷六二 “水乐四年十二月 ” 条 。 8 《皇明世法录》卷三二 《马政 》。 3 《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三 “永乐十五年冬十月丁未” 9 《明太宗实录》卷十九 “永乐元年夏四月” 条 。 条 。 5 《明宣宗实录》卷二二 “宣德元年冬十月庚子 ” 条 。 3 《明太宗实录》卷一九四 “永乐十五年十一月乙卯” : 《明宜宗实录》卷四二 “宣德三年五月 ” 条 。 条 。 3 《明宪宗实录》卷三三 “成化二年八月辛丑” 条 。 3 《明英宗实录 》卷一一三 “正统九年二月丙戌 ” 条 。 5关于明中期的白银与茶 、 马的 比价 , 以及重建茶马贸 作者单位 . 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 勺蔺”体 , 、夕 勺奋“诵夕勺夕‘岁、夕、夕、夕 +劲 , 倪娜产闷飞夕、夕倪公”认夕、夕、夕 +议尹+认夕、夕、产、夕、夕气岁 气丫 , 角夕 ;萦州飞夕、夕 ‘讼尸丫+ +伪夕、夕 气滋州弓嗬, 倪下护娜侣护、夕岌夕、夕、夕 #上接第 ∋� 页 ∃ 9 《毛泽东选集》卷二 , 第 ∗ �% 页 。 3 张绥著 . 《东正教与东正教在中国》, 学林出版社 , 5 ‘人民日报 》, &2 ∋&年 % ∃< & ’日 。 &2 , ∗ 年版 , 第 � ∗ 页 。 : 《民国档案 》 &2 2 年第 &期 ,) 页 。 3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 , 上 》, 四川人民出版 3 《公报》 &2 %�年第 ∀ 、 � 期合本第 &2 页 。 社 , &2 , 年版 , 第 ∋�2 页 。 = 《民国档案 》 &2 2 ∗年第 ∀期 。 3 #美 ∃ 司徒雷登 . 《在华五十年 》。 3 #美 ∃ 鲍威尔著 《鲍威尔对华回忆录》, 上海知识出 5 王玮主编 . 《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 》, 山东人民出版 版社 , 第 ((% 页 。 社 , &2 2 ∋年版 , 第 ��& 页 + 3 《灵食季刊》&2 %%年冬季号 。 转见 《中国社会主义时 3 《基督教世纪 》周刊 , &2 %(年 ∗ 月 � 日社论 。 期的宗教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 , 年版 , 5 《民国档案》, &2 2∋ 年第 (期 。 第 %(页 。 + 8 《中国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2 2 年版 , 第 % 册第 ∋, 5天津市宗教界史料编委会编 《史料选辑 》第 1, 册 , 页 。 &2 ∗� 年 。 + 5 龚斯德 . 《基督教与共产主义 》序言 。 3 《武汉大学学报》< 2 , 年第 ∀ 期 . 《罪恶的沈娅天主 7 《文汇报》 &2 ∋&年 月 �。日 。 教堂 》。 > 《人民 日报 》, &2 ∋ &年 % 月 �% 日、 �% 日 。 珍 《人民日报》 &2∋& 年 % 月 �% 日 。 3 忻平等编 《民国社会大观》, 福建人民出版社 , &22& 3 《文史资料选编 》第 (� 辑 (2 页 , 北京出版社 。 年版 , 第 (( 页 。 作者单位 . 吉林大学历史系 #本科生 ∃ (%
/
本文档为【明代茶马贸易价格结构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