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07年国审稻新品种

2007年国审稻新品种

2021-04-23 5页 doc 204KB 0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海上生明花

暂无简介

举报
2007年国审稻新品种2007年国审稻新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1品种名称:Y两优20选育单位: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品种来源:Y58S×F20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8.4天,比Ⅱ优128短1.8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9万穗,株高118.6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39.3粒,结实率77.3%,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4级,最高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
2007年国审稻新品种
2007年国审稻新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1品种名称:Y两优20选育单位: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品种来源:Y58S×F20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8.4天,比Ⅱ优128短1.8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9万穗,株高118.6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39.3粒,结实率77.3%,千粒重25.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4级,最高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0%,长宽比3.0,垩白粒率33%,垩白度7.5%,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1.0%。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7.74公斤,比对照品种Ⅱ优128增产4.58%(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11.18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4.9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9.46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4.77%。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4.85公斤,比对照Ⅱ优128增产6.56%。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栽插规格以20厘米×23.3厘米为宜,每穴栽插2~3粒谷苗,每亩插足6万~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做到基肥足,追肥早而速,中期适当补,后期酌情补施穗肥,一般每亩需纯氮15公斤、五氧化二磷12公斤、氧化钾12公斤。水浆管理做到深水活棵,浅水分蘖,有水孕穗,适时轻晒,后期干湿交替,切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较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2品种名称:龙优673选育单位:广东农作物杂种优势开发利用中心品种来源:龙A×恢673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6天,比对照博优998迟熟2.0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株高113.9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52.4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3.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5%,长宽比2.9,垩白粒率15%,垩白度1.2%,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华南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8.62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减产3.00%(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72.53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减产2.9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0.57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减产2.97%。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5.96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减产1.51%。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当密植,每穴宜栽插2粒谷苗,每亩插足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攻蘖肥,中期适当控肥,后期看苗情况巧施穗肥。该品种对钾肥敏感,每亩应施钾肥20公斤以上。科学管水,前期浅水促分蘖,每亩苗数达到22万苗时晒田,孕穗至抽穗期不缺水,后期干湿交替,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一般,米质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3品种名称:株两优30选育单位: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株1S×潭早30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6.5天,比对照浙733早熟0.8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3.3万穗,株高82.5厘米,穗长19.1厘米,每穗总粒数107.8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7.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39.7%,长宽比3.0,垩白粒率87%,垩白度14.7%,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6%。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57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8.13%(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11.11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1.3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34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9.6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2.06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1.49%。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强氯精浸种消毒,秧田每亩播种量2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2.5公斤,稀播、匀播,农膜覆盖防寒。2.移栽:秧龄20~25天、叶龄4叶左右移栽,栽插规格16.5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谷苗,每亩插足基本苗8万~10万苗。3.肥水管理:本田每亩施水稻专用复合肥50公斤作基肥;前期浅水,移栽后5~7天结合化学除草每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氯化钾7.5公斤促蘖;每穴苗数达到15苗时排水轻搁控苗;齐穗后视情况补施壮籽肥;后期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一般,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4品种名称:株两优211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株1S×华211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6.9天,比对照浙733早熟0.4天。株型适中,每亩有效穗数24.3万穗,株高83.9厘米,穗长18.9厘米,每穗总粒数100.2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6.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6%,长宽比3.4,垩白粒率85%,垩白度13.6%,胶稠度6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0%。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2.40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6.1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80.64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6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1.52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5.44%。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5.09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99%。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强氯精浸种消毒,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2~2.5公斤,适宜苗床和软盘育秧。2.移栽:一般水育小苗4.5叶左右、旱育小苗3.5~4叶移栽,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适当密植,栽插规格以16.5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栽插2~3粒谷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中等偏上,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在中等肥力且缺乏有机肥的稻田,每亩施水稻专用复混肥35~40公斤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每亩追施尿素5~7公斤,幼穗分化初期每亩施氯化钾5~7公斤,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每亩苗数达到30万苗时及时落轻搁控苗,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以润为主,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一般,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5品种名称:T优15选育单位:湖南怀化奥谱隆作物育种工程研究所品种来源:T98A×R15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9天,比对照浙733迟熟2.6天。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2.8万穗,株高91.7厘米,穗长21.4厘米,每穗总粒数120.6粒,结实率77.5%,千粒重24.4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6%,长宽比2.7,垩白粒率92%,垩白度11.7%,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4%。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4.79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58%(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77.77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0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6.28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32%。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1.24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65%。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适宜大田直播、旱育抛秧和常规水育秧栽培,大田每亩用种量2~2.5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旱育秧3.5~4叶移(抛)栽,水育秧5~5.5叶移栽,秧龄25~30天。合理密植,栽插规格16.7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2~3粒谷苗,每亩栽插9万~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中等,大田每亩施400~500公斤有机肥混配25~30公斤复合肥作基肥,移栽返青后每亩追施8~10公斤尿素和6~8公斤氯化钾,看苗补施穗粒肥。采取浅水与湿润间歇灌溉促蘖,够苗及时搁田,孕穗中后期和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收割前6~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稻秆潜叶蝇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较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6品种名称:Ⅱ优11选育单位:四川华龙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Ⅱ-32A×龙恢11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0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0.4天。株型适中,叶片较披,每亩有效穗数15.9万穗,株高116.6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68.2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5%,长宽比2.5,垩白粒率27%,垩白度5.2%,胶稠度4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6%。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05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42%(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99.5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4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8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4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9.6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85%。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采用旱育早发技术,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每亩栽插2万~2.2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重底肥早追肥,一般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搁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7品种名称:D优202选育单位: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D62A×蜀恢202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安徽省、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0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1.4天。株型紧凑,叶片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15.1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58.4粒,结实率80.3%,千粒重29.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9%,长宽比3.0,垩白粒率30%,垩白度3.8%,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8.7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0%(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79.4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98%(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1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8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9.6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减产3.25%。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40天移栽,每亩栽插1.2万~1.5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9万~10万苗;3.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重底早追,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稳氮控氮,增施磷、钾肥。一般每亩施纯氮8~10公斤,其中60~70%作底肥,20~30%作孽肥,10%作穗肥。浅水栽插,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轻搁田,中后期保持湿润。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8品种名称:冈优158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冈46A×蜀恢158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5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5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5.4万穗,株高119.3厘米,穗长25.9厘米,每穗总粒数191.2粒,结实率79.7%,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6%,长宽比2.4,垩白粒率67%,垩白度10.1%,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3%。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5.3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6%(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24.7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8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5.05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7%。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7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43%。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壮秧。2.移栽:掌握适宜秧龄移栽,每亩栽插0.9万~1.3万穴、基本苗10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重底肥早追肥,一般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搁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09品种名称:京福1优明86选育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京福1A×明恢86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0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1天。株型适中,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株高116.4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2.8粒,结实率78.8%,千粒重30.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6%,长宽比2.8,垩白粒率86%,垩白度16.4%,胶稠度4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5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4%(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08.0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9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8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6%。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4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44%。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25~1.5公斤,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掌握适宜秧龄移栽,合理密植,适当浅插,栽插规格20.0厘米×23.3厘米,每穴栽插带蘖2粒谷苗。3.肥水管理:基肥足,早追肥,每亩施纯氮12.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7。基肥占50%;分蘖肥占30%,在移栽后7天施用;另外20%肥料在移栽后15~20天施用,中后期看苗补肥,忌偏施氮肥。水份管理以湿为主,干湿相间,做到“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孕穗,干湿壮籽”。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0品种名称:川优9527选育单位:四川省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江育标9A×蜀恢527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0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2天。株型较松散,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8.7厘米,穗长26.4厘米,每穗总粒数178.1粒,结实率81.6%,千粒重28.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1%,长宽比3.2,垩白粒率24%,垩白度3.8%,胶稠度5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5.8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8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23.50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4.6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8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1.2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减产2.53%。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强氯精浸种消毒,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2万~1.5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够苗晒田,干湿壮籽。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1品种名称:内2优6号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内香2A×中恢8006已往审定情况:2006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中下游稻区)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4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0.2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挺直,抗倒性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0.4厘米,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65.8粒,结实率75.9%,千粒重31.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5%,长宽比3.0,垩白粒率27%,垩白度4.5%,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0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35%(不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96.5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减产0.54%(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3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减产0.10%。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30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减产0.21%。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叶龄6~7叶、带蘖3~5个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20厘米×26.7厘米左右,每亩插足l.3万穴以上,每亩基本苗达到6万~7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1,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当施农家肥作底肥。移栽后5~7天内施总肥量的70%,移栽后15天内施完其余的30%,后期看苗补施磷、钾肥。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搁田,中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2品种名称:准两优1102选育单位: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品种来源:准S×R110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2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2.0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0万穗,株高118.0厘米,穗长25.5厘米,每穗总粒数144.4粒,结实率83.0%,千粒重31.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9%,长宽比3.2,垩白粒率23%,垩白度3.6%,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15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0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23.1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3.64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9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8.5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30%。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5公斤。2.移栽:秧龄30天以内移栽,栽插规格以23.3厘米×26.7厘米为宜,插足基本苗。3.肥水管理:适宜在中等肥力水平下栽培,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早施追肥,酌情补施穗粒肥。灌浆成熟期宜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切忌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高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3品种名称:两优6326选育单位: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宣69S×中籼Wh26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9.6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4.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叶色浓绿,剑叶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5.4万穗,株高120.0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78.7粒,结实率82.9%,千粒重27.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9%,长宽比3.0,垩白粒率27%,垩白度3.2%,胶稠度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8%。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1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46%(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73.75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3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4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9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2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73%。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5公斤,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高产栽培每亩栽插1.5万~1.8万穴,栽插规格16.5厘米×23.1~26.6厘米,每亩基本苗6万~8万苗。3.肥水管理:掌握“重施基肥,早施分孽肥,看苗酌施穗肥”的原则。中等肥力田块每亩施纯氮15~16公斤,基、追肥比例为7:3,氮、磷、钾配合比例为1:0.5:0.9。每亩苗数达到20万苗时,及时排水搁田,扬花灌浆期保持浅水层,后期保持湿润,收获前5~7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蓟马、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4品种名称:协优728选育单位: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协青早A×苏恢728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1.1天。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株高113.2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43.4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9.3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4级,最高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8%,长宽比3.0,垩白粒率66%,垩白度9.9%,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6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33%(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65.3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5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0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2.4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96%。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2公斤,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合理密植,中上等肥力田每亩栽插1.5万~1.8万穴,每穴栽插1~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5万苗左右。肥力偏差田每亩栽插1.8万~2万穴,每亩基本苗达到7万~8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5公斤,肥料运筹采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方法,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磷、钾肥,控制中期氮肥施用,适施穗肥。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勤灌,够苗后分次轻搁,穗分化中期及时复水,后期干干湿湿,收获前7天左右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5品种名称:华两优1206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品种来源:华201S×T226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6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6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5万穗,株高116.6厘米,穗长23.0厘米,每穗总粒数159.2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4级,最高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2%,长宽比2.6,垩白粒率81%,垩白度11.2%,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3%。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1.0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64.7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9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16%。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3.24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07%。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0~12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1.2公斤。2.移栽:栽插规格13.3厘米×30厘米或16.7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1~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9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有机肥和化肥结合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作底肥,插秧后5~7天每亩施10~15斤尿素作分蘖肥,孕穗期每亩施5斤尿素作促花肥。每亩苗数达到28万苗时进行搁田控苗,后期保持干干湿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蓟马、螟虫、稻飞虱、黑粉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较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6品种名称:新两优6号选育单位: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品种来源:新安S×安选6号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1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0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18.7厘米,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69.5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7%,长宽比3.0,垩白粒率38%,垩白度4.3%,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2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0.5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3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7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7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30%。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合理密植,每亩栽插1.5万~2万穴,每穴栽插1~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大田每亩施纯氮10~13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1,磷肥和70%钾肥用作基肥,30%钾肥作保花肥,氮肥按5:2:2:1比例分别作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浅水栽秧、深水活棵、干干湿湿促分蘖,80%够苗搁田,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7品种名称:丰两优香一号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广占63S×丰香恢一号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江西省、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2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5天。株型紧凑,剑叶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16.9厘米,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68.6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7.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7.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9%,长宽比3.0,垩白粒率36%,垩白度4.1%,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3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6%(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9.0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70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7%。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3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80%。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采取旱秧或湿润育秧,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移栽,合理密植,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规格为16.7厘米×26.7厘米,每亩栽足1.5万穴;中等及偏下肥力田块适当增加密度。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肥总量14~18公斤纯氮(相当于农家肥20担,尿素16~18公斤或碳氨45~50公斤)、磷肥40~50公斤、钾肥15公斤。施肥总量的60%做基面肥,移栽活棵后每亩追施5~8公斤尿素促分蘖,孕穗至破口期每亩追施3~5公斤尿素作穗粒肥。科学管水,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搁田、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较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8品种名称:K优213选育单位:四川省嘉陵农作物品种研究中心、四川省农科院泸州水稻高粱研究所品种来源:K17A×R21-3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4天,比对照Ⅱ优838早熟3.3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4万穗,株高120.8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39.3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7%,长宽比2.4,垩白粒率88%,垩白度12.2%,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6%。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7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75%(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75.6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3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68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98%。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9.4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63%。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一般每亩栽插1.5万~2.2万穴、8万~13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配合施用,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促进早发稳产,提高分蘖成穗率。水分管理上,以浅灌为主,间歇露田,够苗搁田,后期进行湿润灌溉管理,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9品种名称:Ⅱ优623选育单位: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Ⅱ-32A×福恢623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1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1.4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株高128.7厘米,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65.1粒,结实率76.0%,千粒重27.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4%,长宽比2.5,垩白粒率53%,垩白度8.2%,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1.75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22%(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70.9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4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1.3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0%。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5.2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2%。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1~1.5公斤为宜,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25~30天、叶龄6~7叶移栽,栽插规格20厘米×20厘米,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8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中等肥力水平田每亩施用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0.9,基肥占总肥量的50%左右,分蘖肥占总肥量的40~45%,穗肥以钾肥为主。采取浅水勤灌、湿润稳长的方式,苗数达到预定的80%后及时搁田,至孕穗期开始复水,后期干湿壮籽、养根保叶,收割前10天左右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0品种名称:Ⅱ优航2号选育单位: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Ⅱ-32A×航2号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安徽省、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5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0.8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株高129.9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59.7粒,结实率79.0%,千粒重28.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3%,长宽比2.6,垩白粒率51%,垩白度6.8%,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49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96%(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64.11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0.30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01%。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44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46%。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5公斤为宜。2.移栽:秧龄25~30天左右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20厘米×(20~23厘米)为宜,每亩栽插10万~12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一般中等肥力水平田每亩施用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以1:0.5:1为宜,以基肥为主,分蘖肥占总肥量的40~45%,穗肥以钾肥为主。水分管理上,采取浅水勤灌、湿润稳长的方式,苗数达到预定的80%后及时搁田,后期干湿壮籽,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一般,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1品种名称:Ⅱ优1069选育单位:江西省种子公司品种来源:Ⅱ-32A×先恢1069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8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0.1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株高122.7厘米,穗长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64.4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5.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3%,长宽比2.5,垩白粒率37%,垩白度7.8%,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1%。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3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67%(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39.8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56%(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2.10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5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1.27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09%。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2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栽插规格23.3厘米×16.7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每亩插足基本苗10万苗以上。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控制氮肥用量,后期看苗酌情施穗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搁田,孕穗期保持田间有水,后期干湿交替,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2品种名称:两优多系1号选育单位:福建旺穗种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SE21S×多系1号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3天,比对照Ⅱ优838迟熟0.4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株高126.2厘米,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58.3粒,结实率77.3%,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7%,长宽比2.9,垩白粒率77%,垩白度10.0%,胶稠度8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44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81%(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68.82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3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63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56%。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7.86公斤,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28%。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天移栽为宜,不得超过30天。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栽插规格以20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3.3厘米为宜,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8万~10万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总施氮量以9~12公斤纯氮为宜,氮、磷、钾配比大致为1:0.5:1。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中后期控制氮肥用量,酌量施穗粒肥,基肥、分蘖肥、穗粒肥比例为50%、40%、10%。水分管理应掌握浅水插秧、寸水返青、够苗搁田、薄水扬花、湿润灌浆、干湿乳熟的原则。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一般,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3品种名称:珞优8号选育单位:武汉大学品种来源:珞红3A×8108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8.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2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剑叶较长,整齐度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株高122.1厘米,穗长23.1厘米,每穗总粒数174.7粒,结实率74.0%,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4%,长宽比3.1,垩白粒率22%,垩白度4.1%,胶稠度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0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84%(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62.9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48%。200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8.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95%。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1.5公斤,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移栽,每亩栽插1.8万穴左右,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多施磷、钾肥,酌施穗肥。水分管理上,采取浅水分蘖、分段搁田、后期干干湿湿的方式。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较高,米质优,稳产性一般,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易感稻曲病。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24品种名称:全优527选育单位: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全丰A×蜀恢527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武陵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4.5天,比对照Ⅱ优58早熟2.6天。株型适中,每亩有效穗数18.2万穗,株高111.2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41.4粒,实粒数121.2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9.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3级;纹枯病最高9级;稻曲病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0.5%,长宽比2.9,垩白粒率58%,垩白度7.0%,胶稠度5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5.92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3.78%(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625.06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2.72%(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49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3.24%。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18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3.59%。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栽插规格18厘米×21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3.
/
本文档为【2007年国审稻新品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