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2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2

2022-02-23 50页 doc 189KB 4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丹丹

暂无简介

举报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2戊二发愿总忏己一承忏三数德生愿某等承是忏悔三毒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  前明忏悔所造诸罪,此明忏悔所得功德。佛法教人忏悔,不唯使所造罪忏除清净,并使忏悔法力,诸佛慈悲之力,众圣功德之力,令诸福德出生。不过真心忏悔,还得发殊胜愿,不发殊胜大愿,好像净琉璃瓶,不能贮狮子乳。现将发愿忏悔所生功德,略明如下:  一、“愿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不论什么罪都得罪灭福生。如忏悔“三毒”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皆能做到转三毒而“三慧明”。三慧,就是闻、思、修的三有漏慧。慧以简择为义,是即简择...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2
戊二发愿总忏己一承忏三数德生愿某等承是忏悔三毒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  前明忏悔所造诸罪,此明忏悔所得功德。佛法教人忏悔,不唯使所造罪忏除清净,并使忏悔法力,诸佛慈悲之力,众圣功德之力,令诸福德出生。不过真心忏悔,还得发殊胜愿,不发殊胜大愿,好像净琉璃瓶,不能贮狮子乳。现将发愿忏悔所生功德,略明如下:  一、“愿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不论什么罪都得罪灭福生。如忏悔“三毒”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皆能做到转三毒而“三慧明”。三慧,就是闻、思、修的三有漏慧。慧以简择为义,是即简择诸法事理的精神有三:闻慧是从听闻圣教而得,即从来所不知道的某个事理,现从闻法生起了解,是为闻所成慧;闻后对所闻法,不是就这样过去,进而对之加以审慎思惟,想想是不是这样的,因而从思得以了解,原来确实是如此的,名为思所成慧;思后对所思法,再进一步如实实践,看看经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从实践中证明是这样的,从修得到一种智慧,是为修所成慧。佛法行者虽以求得实证的无漏慧为目标,但必须先从闻、思、修三慧下手,不经闻、思、修三慧阶段,无法得到无漏慧,所以先要得三慧明。  二、愿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转三漏而为“三达朗”。三达朗,就是三明,或名三证法。修学佛法行者,到无学果位除尽愚暗,就于三事得到通达无碍的智明。杂阿含经第三十一说:“有三种无学三明。何等为三?谓无学宿命智证明,无学死生智证明,无学漏尽智证明”。此三,或略说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以无学位所摄宿命通为体,对宿命的种种事,从一生到百千万亿生,不但知道自己及诸众生,名是什么,姓是什么,是苦是乐,受用什么饮食,寿命是长是短,从什么地方死,生到什么地方去,从其他地方死,来生到这地方,一一无所不知,名宿命智证明。天眼明,以无学位所摄天眼通为体,对众生的生时死时,善色恶色,上色下色,或由成就身口意三业恶行的因缘,命终生恶趣中,或由成就身口意三业善行的因缘,命终生善趣中,一一无不了知,名死生智证明。漏尽明,对学无学身中的愚暗,是不是已经断尽,完全了知,如如实证四谛理而解脱漏心,我身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固皆了知,就是有学身中,或有愚暗未除,或暂伏灭愚暗,后又为之蒙蔽,亦皆了知,名漏尽智证明。  三、愿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令“三苦灭”而得三乐。三苦,是指苦谛的苦有三:一、苦苦,谓于有漏行蕴中,诸有不可意的苦受,其体本是苦的,现又直接逼迫身心令受其苦,名为苦苦。二、坏苦,谓诸可意的乐受,在感受时固然是乐,但到坏灭时,身心受到逼恼,同样感受其苦,名为坏苦。三、行苦,谓诸可意不可意所馀舍法,众缘所成,有生灭迁流的现象,圣者同样会生起身心被逼的感受,名为行苦。一切诸有漏行,无不无常演化,无不生灭迁流,都属行苦所摄,现在所以特说不可意法为苦苦,可意法为坏苦,且是不同的,所以分别说为三苦。忏悔以后,灭此三苦,得彼三乐。古德没有说到三乐是什么,现在大德说是神通游戏乐、无生寂灭乐、涅槃真常乐,但这不是特有的法数,是将不同所说乐,集合说为三乐。三藏法数,说有两种三乐:一、依天台四教仪集注,说佛乐为上乐,菩萨乐为中乐,诸天乐为下乐;一、依大宝积经,说天乐、禅乐、涅槃乐三乐。生天的天人受殊胜的妙乐、名天乐;修禅行者入于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寂,得禅乐趣,名禅乐;依法修持的行者,断除所应断的烦恼,出离生死的大苦,证得涅槃的妙乐,名涅槃乐。如经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灭三苦,得三乐,以此为善。  造罪文中,曾说“或缘三倒造一切罪”,忏悔生功德文中,没有说得何功德。古德对此亦未提及,今德说“转三倒为胜三修”。胜三修是什么,亦未指出。经查佛学大辞典,引涅槃经卷二,说胜第二种三修:第三修是无常修、非乐修、无我修,为声闻所修;胜三修是常修、乐修、我修,为菩萨所修。菩萨深知法身之体是常住不灭者,修此以破声闻无常的妄执,菩萨洞悉诸法中自有涅槃寂静之乐,修此以破声闻苦的妄执;菩萨了知无我法中自有真我的自在,修此以破声闻无我的妄执。现在承是忏悔的法力,就能转三倒而为殊胜的三修。  四、愿某等承是忏悔的法力,得以转三有而“三愿满”。三愿:一、愿诸众生皆得证知诸法的真理;二、愿以无厌倦心为众生不断的说法;三、愿舍自己的身命护持如来的正法,此三大愿与胜鬘所发的三大愿,除第一大愿有所不同,第二,第三大愿完全一样。胜鬘经说:“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是名第二大愿;我于摄受正法,舍身命财护持正法,是名第三大愿”。第一大愿:“于一切生得一切智”,就自利说:“愿一切众生得证知法”,重利他说。实际二者可以会通。己二承忏四数福生愿承是忏悔四识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广四等心,立四信业,灭四恶趣,得四无畏。  前说忏悔三法造罪,得所生三法功德;现说忏悔四法造罪,得所生四法功德。  一、“愿承是忏悔四识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皆能做到转四识而“广四等心”。四等心,就是四无量心:一、慈无量心,以慈给与众生的快乐,不是给与哪个众生,或是某类众生,而是给无量无数无有穷尽的众生之乐;二、悲无量心,以悲拔除众生的痛苦,不是拔除哪个众生,或是某数众生,而是拔除无量无数无有穷尽的众生之苦;三、喜无量心,喜对众生得到什么快乐事,为之庆悦欢喜,决不稍有嫉妒之意,这同样不是对一个众生如此,而是对所有众生皆然;四、舍无量心,舍是舍除怨亲等的观念,对任何人及任何众生,都一视同仁的看待,没有亲怨的分别,不可对有关亲人的离苦得乐,生起无限庆悦的心念,对冤家仇敌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为舍无量心。对此四心,定要广大,不能局限,广则自然无量,无量自必平等,等就没有偏向,名四无量心,或四等心。说四等心为四无量心是对的,有说四等心是维摩经中说的直心、行心、深心、菩提心,与此四等心,不怎么符合。  二、愿承是忏悔的法力,亦能做到生生世世“立四信业”。四信业,就是四证净,亦名四不坏。证得四圣谛理的圣者,对三宝及戒,皆得到证净,再也不会对此四者失去信心。杂阿含经第三十说:“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若四大地水火风,虽有变易增损,但此四不坏净,未曾增损变异”。入流,是指初须陀洹果,唯有到达初果,对三宝及戒的信心,才能得到不坏,不论什么人毁谤三宝,说戒不是道德行为,圣者总是深信不疑,决不动摇自己对三宝及戒的信心。佛证净,是缘佛身中诸无学法所生的无漏信心;法证净,是缘独觉身中学无学法,菩萨身中诸学法及四谛法所生的无漏信心;僧证净,是缘声闻身中学无学法的无漏信心;圣戒证净,是得无漏慧与此俱转的无漏戒。于中略分别的:法与戒的证净,在见道位现观四谛时已得;佛与僧的证净,唯现观道谛时已得。三宝以信为体,圣戒以戒为体。证净虽有四种,论体唯信戒二。佛法行者,在凡夫位,虽已归敬三宝,受于律仪,但未得到证净,必要到达见道,方能成就四不坏信,信心坚定再也不会失去。  三、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得以“灭四恶趣”。四恶趣,是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外,再加阿修罗趣。趣是所经的意思,是诸有情应往之所,应生之所,结生之处,名之为趣。所以会向四恶趣前往,完全由众生所造的恶业之因驱使,或由恶品恶业通入三种苦处或四种苦处。为人堕入三恶趣,是对财物的染着不舍,或由三不善根。阿修罗,在为人时,虽尚乐于施舍,但好胜及骄傲的心理很重,所以死后堕入阿修罗。三恶趣的次第,经论说有不同,大体而言:小乘以地狱、饿鬼、畜生为次第,认为饿鬼胜于畜生;大乘以地狱、畜生、饿鬼为次第,认为畜生胜于饿鬼。饿鬼带火而行,所受痛苦极重,恒患饥渴,设遇清流,亦变猛火;畜生没有这些现象,所以胜过饿鬼。有说五恶趣的,即于三恶趣外加人天趣。无量寿经卷下说:“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三恶趣,亦说三途:途是道的意思,是三种道途之意。四解脱经说:“以三途名火、血、刀”。地狱为火途、地狱唯热,从热说名火途;畜生为血途,从畜生互相吞噉,如大虫吃小虫,大鱼吃小鱼等,说名血途;饿鬼为刀途,因常受诸逼迫,从逼迫名刀途。  四、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得以“得四无畏”。四无畏,是四种无所畏。增一阿含经第十九说:“如来出世有四无畏,如来得此四无畏,便于世间无所着。在大众中而师子吼转于法轮。云何为四?我今已办此法,正使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蜎飞蠕动之类,在大众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于中得无所畏,是谓第一无所畏。如我今日诸漏已尽更不受胎。若有沙门、婆罗门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我诸漏未尽者,此事不然,是谓第二无所畏。我今已离愚暗法,欲使还就愚暗之法者,终无此处。若复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我还就愚暗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谓如来三无所畏。诸贤圣出要之法尽于苦际,欲使不出要者,终无此处。若有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如来不尽苦际者,此事不然,是谓如来四无所畏。如是比丘,如来四无所畏,在大众中能师子吼转于梵轮,如是比丘,当求方便成四无所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此中,初名一切智无畏,二名漏尽无畏,三名说障道无畏,四名说苦尽道无畏。前二无畏,是显佛陀的自利德圆,后二无畏,是显佛陀的利他德圆。显自利德圆中,第一是智德,第二是断德;显利他德圆中,前者是修断德,后者是修智德。佛陀的四无畏是如此,菩萨亦有四无畏:一、总持不忘无畏;二、尽知法乐及众生根性无畏;三、善能问答无畏;四、能断物疑无畏。佛菩萨的度化众生,能使众生易得成就,因各有此四无畏力。己三承忏五数福生愿承是忏悔五盖等诸烦恼,所生功德,度五道,竖五根,净五眼,成五分。  前说忏悔四法造罪,得所生四法功德,现说忏悔五法造罪,得所生五法功德。  一、“愿承是忏悔五盖等诸烦恼,所生”一切“功德”,皆能一一度五道等。如忏悔五盖一切烦恼,就能做到“度五道”。五道,又名五恶趣,或说为五有。即显有情所趣的地方,有五种差别:一、地狱;二、饿鬼;三、傍生(即畜生);四、人;五、天。此五道,欲界有四趣全,三界各有天趣一分,智论第十说:“佛亦不分明说五道,说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婆蹉弗妒路部(犊子部)僧说有六道。复次,应有六道,何以故?三恶道一向罪处,若福多罪少,是名阿修罗”。再加人、天二道,即成六道。智论第三十又作是说:“问曰:经说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远,经说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者,于佛经回文说五;若说六者,于佛经回文说六。又摩诃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众生。观诸义旨应有六道。复次,分别善恶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恶有上、中、下故,地狱、畜生、饿鬼。若不尔者,恶有三果报,而善有二果,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无违”。不论说五道或六道,其中众生皆沉沦于生死苦海中,受诸痛苦逼迫,对此众生应当度脱,所以说度五道。  二、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亦得“竖”立“五根”。五根,在此是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对伏烦恼,引圣道,有增上用,名根,属三十七菩提分的一科。杂阿含经第二十六说:“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信根,当知是四不坏净,如对如来所起的清净信心,根本极为坚固,其馀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馀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对佛如此,对法、对僧、对戒,也具有如此坚固的清净信心。精进根,即四正断,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对未生恶不善法令不起;对未生善法令生起及使增进;对已生善法安住不忘并令增长。念根,就是四念处,对身、受、心、法,观其不净、是苦、无常、无我。这根,就是四禅,对离生喜乐初禅,定生喜乐二禅,离喜妙乐三禅,舍念清净四禅,一一皆能具足安住。慧根,即四圣谛,对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一一皆如实而知。如是五根,善根坚固,于四善根的忍位,有增上义,能伏烦恼,能引圣道,故立五根。五根的次第安立;先于因果生起信心,次为果修因生大精进,由精进得以住念所缘,由念力持心即得定,心定能如实知,是故这样次第安立。  三、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获得清“净五眼”。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智论第三十三解释说:“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以此碍故,求天眼。得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众生,所以者何?无所分别故,以是故生法眼。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众生各各方便门,令得道证。法眼不能遍知度众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佛眼无事不知,覆障虽密,无不见知;于馀人极远,于佛至近;于馀幽暗,于佛显明;于馀为疑,于佛决定;于馀微细,于佛为粗;于馀甚深,于佛甚浅。是佛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无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以人分别五眼:凡夫唯有肉眼,天眼,无馀三眼;二乘其义不定,若依观入的次第,具有法眼、肉眼、天眼,若依从寂起用,具有慧眼、肉眼、天眼;菩萨就观入门,具有慧眼、肉眼、天眼,若依起用,具有法眼、肉眼、天眼;在佛,五眼悉见圆满。  四、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得以“成”就“五分”法身,具有无漏五蕴法身之意。增一阿含经第二十九说:“若比丘,具足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便为天龙鬼神供养”。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说:“所谓五蕴法身者,戒除形非,定无心乱,悲悟想虚,解脱无累,无累知见一切众生无缚,为知见解脱故,故诸法如虚空无二”。是无学圣者身中所成就的戒业五种功德法,名为法身。大乘义章第二十解释说:“此之五种分别名分;又分是因,此之五种成身之因,故名为分。法名自体,此之五种无学自体,故名为法;又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又德聚积亦名为身”。此明戒定慧等五法,为学无学圣者的自体。己四承忏六数福生愿承是忏悔六受等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满足六度业,不为六尘惑,常行六妙行。  前说忏悔五法造罪,得所生五法功德,现说忏悔六法造罪,得所生六法功德。  一、“愿承是忏悔六受等诸烦恼,所生”的“功德,生生世世”的“具足六神通”。六神通,略名六通,为佛菩萨定慧力所示现的六种无碍自在的妙用。六通:一、天眼通,又名天眼智证通,是得色界四大种所造的色根,能见自地及下地远近粗细等的诸色。二、天耳通,又名天耳智证通,是得色界四大种所造的耳根,能听人天,三恶道等一切远近的声音。三、他心通,又名他心智证通,是能了知他人内心有垢无垢等。四、宿命通,又名宿住随念智证通,是能忆念了知过去世中一世十世百千万亿世的各种事情。五、神足通,又名神境智证通,是能如意的变现种种境界,又能无碍自在的空中飞行。六、漏尽通,又名漏尽智证通,是能证知烦恼及烦恼习气的断灭,又复证知更不再受后有。于中,前五通通外道,漏尽通唯佛教圣者有,是不共世间外道的。前五通稍有一点定的境界即得,印度很多有修定的其他宗教学者,都曾得到五通,但不为佛法所重,因不特不能了脱生死,有时还会失去,甚至运用不当,还会造诸罪恶,佛不许弟子随便表现神通,意即在此。漏尽通,如前说,断烦恼习气,证得漏尽智,得大解脱,威德具足,不再漏落三界,受诸生死大苦。舍利弗阿毗昙论第十说:“云何为漏尽智证通?若智生,有漏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证知现世成就自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复不受有,是名漏尽智证通”。烦恼及习气俱尽的漏尽通,是佛一人所得;漏尽而习气未尽的漏尽通,登地以上的菩萨及声闻阿罗汉所得。  二、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得以“满足六度业”。六度是中国话,印度具称六波罗密,又译六度无极,或六到彼岸。一、布施,即通常所说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能对治悭贪,除去贫穷;法施是以正法或一般知识教导人群,以除人群的无知,获得精神的食粮;无畏施是以大无畏精神,解除众生的各种怖畏,特别是生死怖畏,以便众生出离生死,不受种种怖畏困扰。二、持戒,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种:摄律仪戒侧重不违反戒行,以免做出种种犯戒的行为;摄善法戒要为修诸种种善行,以使功德日益增长;饶益有情戒是以利益众生为主,菩萨应该利生而不利生,是即犯戒。前二是属自利,第三属于利他。此持戒波罗密,具自他两利大行。三、忍辱,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种:耐怨害忍,即众生,特别是怨家仇敌,对菩萨种种迫害、侮辱,不但一一皆能忍受,且决不因此动怒,予有怨众生施以更大的打击;安受苦忍,是能忍受自然界给与自己的痛苦,如风霜雨雪的袭击,山崩海啸的威胁,而安然的忍受此类痛苦,决不因此动摇自己为法为人的意志;谛察法忍,是以智慧所体悟到的真理,亦即对无自性空教法的了达,深信忍可于心,确认是这样的,没有一点疑惑。四、精进,有披甲精进、方便精进、饶益有情精进三种:披甲精进,是说修学佛法的行者,修诸种种的善行,不畏不缩的前进,如作战的战士,身披铠甲勇往直前;方便精进,是说非法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运用种种方便,奋勇前进不已,决不因受挫折而退;饶益有情精进,是说度化所当度化的众生,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论遇到怎样刚强难化的众生,总要设法去感化他,决不因难化而放弃度化。五、禅定,有现法乐住静虑,引发神通静虑,饶益有情静虑三种。修此三种不同的静虑,能对治乱意,摄持内心;能得现法乐住,能得神通自在;能作种种饶益有情事。六、智慧,有缘世俗慧、缘胜义慧、缘有情慧三种。修此智慧,能对治愚痴,了诸法实相,知众生根性。且由胜义慧的修得,即能得般若妙智,永断一切烦恼及诸习气。  三、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能“不为六尘惑”。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前五尘纯是色法,亦即现在所说的物质,法尘含摄诸心所,诸不相应行,无表色、无为法,具有色心二法。六尘虽以客观外在的尘境为主,但它有股极为强大的诱惑力,众生心识只要一接触到它,就会对它生起莫明其妙的爱好,希望所有自己所爱好的,都能归于自己所有,而且不达到目的不止,为此不知造了好多罪业。现从忏悔中,知道这都不可爱着。如所见到的好色,知其如热铁丸,看来好像很可爱,但以手去取就会被烧到;再如好听的声音,知其如涂毒鼓,听来确实很悦耳,但以耳去听就会为之毒死;次如嗅到最好的香气,知其如敝龙气,嗅了确实有股浓郁的香味,但用鼻嗅就会生极重病;复如尝到美好的滋味,知其如涂刀蜜,尝了感到其甜味,不是一般所尝到的,可是用舌去舐就有割截之患;更如触到柔软细滑的妙触,知其如猛狮子触,一触似乎有难以想像的感受,若真正去接触它,就会为猛狮所吞噬;最后是万象纷陈的诸法,如一一去追求自己所喜爱的,不特浪费宝贵的光阴,且可能会丧失自己的生命。六尘有这样重大的过患,过去不知为它所惑当是难免,现知前五尘为地狱五条根,不论它怎样美好,不再为它所诱惑,是名不为六尘惑。  四、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得以“常行六妙行”。六妙行,是厌患下界的苦、粗、障,欣求上界的静、妙、离。六妙行,又名六行观:一、厌苦观,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境界贪欲染着,不能出离,是为因苦,复思欲界所有报身,常受饥渴寒热及病痛刀杖等种种逼迫,是为果苦。对此皆苦的因果,是不值得贪恋的,并应加以有力的厌恶,名厌苦观。二、厌粗观,思惟吾人所面对的欲界所有五尘,能令人生起种种的罪恶,即此罪恶显示所造因极粗,更思自己这生命体,为屎尿臭秽三十六物所成就的,即此臭秽不净的生命体,显示果报也是很粗的。如是粗因粗果,只有增加痛苦,有什么好贪爱,于是对之厌患,名厌粗观。三、厌障观,思惟吾人生命内在活动的种种烦恼,无一不障覆真性,使之不能显发,即此烦恼是因障,复思自己的生命体,不是这儿感到不舒服,就是那儿为病魔所缠,种种质碍不得自在,即此质碍是果障。如是因障果障,皆当有所厌恶,名厌障观。四、欣胜观,既厌离贪欲所得的五尘之乐,由心念散乱驰动,其乐很粗。五、欣妙观,就当欣求初禅心不妄动的禅定之乐,显示禅定之乐为因妙,复既厌离欲界臭秽不净的粗身,当就欣求初禅所得的果报身,此身虽说极为微妙,但如镜中所照出的像貌,看来好像还有形色的,实际是无有质碍的,如是无质碍的初禅之身,显示果的殊胜微妙,对此应当欣喜,名欣妙观。六、欣出观,既厌离欲界所有的烦恼盖障,自然欣求初禅心的得以出离,即此出离是为因出,又复厌离欲界所得有质碍的生命体,自然就会欣求初禅所得自在无碍的五通之身,即此五通之身是为果出,如是因出果出皆当欣喜,名欣出观。唯有像这样的常行六妙行,方使生命继续得以上进。己五承忏七等福生又愿承是忏悔七漏、八垢、九结、十缠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净华,洗八解水,具九断智,成十地行。  前说忏悔六法造罪,得所生六法功德,现说忏悔七漏乃至十缠诸法造罪,得所生七法乃至十法功德。  一、“又愿承是忏悔七漏”而成“坐七净华”的功德。七净华,有说是七觉支,不对,应如维摩诘经佛道品所说“布以七净华”的七净华。一、戒净,就是身、口、意三业,不造任何罪恶,始终保持清净。二、心净,就是制伏甚至断除所有烦恼,保持内心的无染清净。三、见净,就是见到诸法的真理,了解诸法的真相,不会再有不正当的知见发生。四、度疑净,就是所有染污的疑惑,皆已度尽无馀,不会再对真理生起疑惑。五、分别道净,就是对于什么是道,什么是非道,分别清清楚楚,是道的就如实行,非道无所保留的予以扬弃。六、通达净,就是什么应该行的去行,什么应该断的去断,通达分明的无有错误。七、涅槃净,就是所证得的寂静涅槃妙果,都得到完全清净,再也不为烦恼之所染污。这七清净,修定的人重视,因从定中引发智慧,使身心净化,离种种垢染。这种清净,好像浮于水面的清净莲华,真是所谓出淤泥而不染。  二、愿承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翻前八垢的造罪,而为“洗八解水”。八解,即八解脱,又名八背舍,即由八种定力而弃色贪等心。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先观自身不净,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又以欲界贪欲难断,复以不净观,观于他色等。修此观,位在初禅。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但因欲界的贪欲难以断除,犹观外色不净之相。修此观,位在二禅。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为试练善根成满,背弃初二解脱的不净观,修观外色境的净相,其乐渐渐增长,不再有烦恼生起。修此观,位在三禅。四、空无边处解脱,谓尽灭一切色想,一心缘空,与空相应,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名空无边处解脱。修此观,位在四禅。五、识无边处解脱,谓舍虚空处,一心缘识,与心相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识无边处,弃背空无边之心,修识无边相得到成就,名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谓舍无边识,一心缘无所有,与无所有处相应,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处,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相得到成就,名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有想非无想解脱,谓舍无所有,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与非有想非无想相应,超一切无所有,入非有想非无想处,弃舍无所有心,住于明胜的无想非无想得到成就,名非有想非无想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解脱,或简名灭受想解脱,厌背受想令心散乱,为使受想灭除,乃至灭一切心心所法的灭受想定。  三、愿承是忏悔及慈悲加持之力,翻破前面造罪的九结而“具九断智”。九断智是断三界九地烦恼所成就的智慧。经过是:一、乾慧地,在此阶段修五停心,总相念处,别相念处;二、性地,在此是修暖、顶、忍、世第一的四善根。如上二地,虽尚未曾断惑,但已伏见思二惑,不容其再活动。三、初果,在此断除八十八使见惑,见到四圣谛理的真理。四、二果,在此断除欲界六品思惑。五、三果,在此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六、四果,在此断除三界见思二惑尽。七、辟支佛,在此不但将见思二惑断尽,还能侵除一些习气。八、菩萨,三界所有正使固然断除,且还修学六度大行。九、佛位,顿断三界见思二惑的残馀习气,坐菩提树下而成无上正觉。  四、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转破前所造罪的十缠而“成十地行”。华严经说:“登十地,断十障,证十真如。谓:初、欢喜地断异生障,证遍行真如;二、离垢地断邪解障,证最胜真如;三、发光地断暗钝障,证圣流真如;四、焰慧地断细惑现行障,证无受真如;五、难胜地断下乘涅槃障,证无分别真如;六、现前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染净真如;七、远行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智所依真如;八、不动地断无相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九、善慧地断不欲利他障,证所依真如;十、法云地断法未自在障,证无分别真如”。如是十地,是菩萨修证所经的阶位。己六承忏十一等福生愿以忏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愿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能转十二行法轮,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无量功德一切圆满。  前说忏悔七法乃至十法造罪,得所生七法乃至十法功德,现说忏悔十一法乃至十八法造罪,得所生十一法乃至十八法功德。  一、“愿以”承是“忏悔十一遍使”造罪,转成十一空功德。空是佛法最极重要的一法,是不共世间及诸外道的。说空,有多种说法,最简单的说人空、法空的二空,馀或说七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等,现说十一空,是依大般涅槃经第十六说:一、内空、谓眼等六内处中,无我我所及眼等法。二、外空,谓色等六外处中,无我我所及色等法。三、内外空,谓于内根、外境十二处中,总无我我所及无彼法。四、有为空,谓因缘所集起法及诸因缘法相,都不可得。五、无为空,谓于涅槃法远离决定取相。六、无始空,又名无限空、无际空、无前后空,即一切法的生起,不是现在才有,无始就有,但于法中舍离取着实有之相。七、性空,又名本性空、佛性空,谓诸法离于众缘,其体性不可得。八、无所有空、谓诸法皆是幻化,毕竟无有。九、第一义空,又名胜义空,或真实空,谓于诸法外,别无第一义实相自性可得,于实相无所着。十、空空,谓内外空,以能观心观时无所着。十一、大空,谓十方世界本无彼此决定的方向。对十一空,愿“能”透澈了解,经“常”予以运“用”,就可“栖心自在”,不再有所障碍。行者果得此十一空,就可安住空平等地。  二、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使由十二入生起的诸烦恼,“能转十二行法轮”。十二行法轮,应名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显四谛法轮三会十二转说、三转十二行法轮、三转十二行,或分为三转法轮、十二行法轮。三转,是示相转、劝相转、证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为示相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为劝相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为证相转”。如是三转,各有眼、智、明、觉四行相,三四为十二行相;或三周循例四圣谛,说为十二行相。杂阿含经第十五说:“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谛有三转十二相,四谛共有四十八行相,因数相等,但说三转十二行相。初转显示见道,第二转显示修道,第三转显示无学道。  三、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使由十八界所生起的一切烦恼,转为“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此唯佛菩萨所有十八不共功德,不通声闻、缘觉。佛的十八不共法,具称十八不共佛法,婆沙论第十七说:“如佛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住之十八不共法等无边功德”。十力:一、处非处智力,二、业异熟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智力,四、根上中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四无所畏:一、正等觉无畏,二、漏永尽无畏,三、说障法无畏,四、说出道无畏。三念住:一、于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二、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三、于恭敬听闻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再加大悲,合成十八。诸佛初成道时,于尽智位所修得法,馀圣无所有故,所以说为十八不共佛法。唯佛独得此力,除诸惑的习气,于一切境随所欲能知;又得四无所畏,当说法时无所怖畏;又因得三念,所以不生欢慽之心;由于得到大悲,所以缘一切有情而明白三苦行相。此十八不共佛法是小乘所说,大乘所说十八不共佛法,可阅大品般若经第五广集品,在此不再引说。佛法行者忏悔,固然得到如上所说种种功德,就是其他“无量功德,一切”皆得“圆满”究竟。丁四示诸烦恼忏悔戊一礼佛结愿复忏发愿已,归命礼诸佛。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欲求忏悔,当先礼佛,以为忏罪之本。前面既已“发愿”,现就“归命礼诸佛”。所说礼佛,实含礼僧,僧是佛的弟子,礼佛必然礼僧,实亦包含礼法,因法是佛说,所以归命礼佛,就是礼敬三宝。佛为三宝之主,说佛必说法僧。文中,举有十尊佛,六尊大菩萨。是诸佛菩萨的圣号,前已详释,不再重述。戊二明立忏悔重要夫论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夫而当无过?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长夜积习,晓悟无期。若能惭愧发露忏悔者,岂惟止是灭罪?亦复增长无量功德,竖立如来涅槃妙果。  忏悔是使曾犯罪者重新做人的最胜方便,所以说“夫论忏悔”,目的“本是改”去过“往”所曾作过的罪业,从而“修”未“来”种种良善业因,以期得到“灭”除前所说的三毒,六根等所作罪恶,“兴”起前所说的三慧、三愿等的善法功德。于忏悔过程中,未能做到这点,难得忏悔目的,这是极重要的一点。当知众生所有八万四千烦恼大病,世间任何高明医师所不能治疗,唯有赖于佛菩萨大医王,针对众生病情所在,施设八万四千甘露法药,方能予以澈底治疗,因果服用如来所施设的甘露法药,烦恼大病必然得到痊愈。经说:“世尊甘露药,以施诸众生,众生既服用,不死亦不生”。忏悔法药,是剂最有特效的妙药,任何惑业大病,都能善为治疗,是以对于忏悔,不可视为平常,应殷勤的服用。造恶,由身口意三业造成的,固是极大的罪恶,嫉妒他人的行善,诽谤他人的不是,使人无从答辩,受到极大损害,同样是大罪恶!  前说“人之居”于“世”间,不论是贵是贱,或者是富是贫,甚至是老是少,是男是女,没有哪个敢说无过,所以说“谁能无过”?事实吾人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是罪,不过造了罪业,自己不知,以为无罪,在佛菩萨看来,众生何尝无过?不说无知凡夫,不能说没有罪,就是“学人失念,尚”且会“起烦恼”。学人,是效法贤圣修诸道业的行者,当他正念在前,不会生起烦恼,偶而一念忘失,不能安住所缘境上,烦恼就不断的生起,不是贪心现前,就是大发瞋恚,或是嫉妒骄慢。不特学人会起烦恼,就是证得无学果位的“罗汉”,见思二惑虽已断尽,但因有残馀“结习”在,有时亦会动身口业,其所动身发语,同样构成轻业。如佛在俗的堂弟难陀,后来发心出家,虽已证得四果,但他欲习特重,虽不再有男女关系,但总喜欢看看女人,尤其美丽女子,更是看了又看。在学的学人,出尘的上士,尚且有这现象,“岂况”烦恼未断的“凡夫”,“而当”可说“无”有“过”失?在世为人,什么大话,都不可说,特别没有过失罪恶的大话,更不可说,因凡夫整个身心,都罪业充满,怎可说无有?  不过同是凡夫,有的有智慧,有的很愚痴,对罪恶处理,有极大不同:“但”若是个“智者”,预“先”就能“觉”悟。认为像我这个人,为什么会造众罪?造罪不是人所应有的行为,因知自己错误,立刻“便能改悔”,从此不再做错误事,罪恶就会逐渐消灭。若是一个“愚者”,虽亦知造恶不对,但不能勇敢的吐露出来,反恐别人知道对己不利,尽量设法将所造罪“覆藏”起来,以免他人知己为人,不敢与自己接近,甚至离得远远的,成为大众所遗弃的人。一旦发现大众对他抱持这个态度,乃一不做二不休大造其恶,使自己的罪业,一天一天增加。如以水滋润蔓草,其草不特不枯萎,反而更为滋长,所以说“遂使滋蔓”。做人最理想的,是不造恶,当难做到,退求其次,就是造了恶,立即能痛改,不继续作恶,如仍做不到,造恶不应覆藏,覆藏陷入罪恶深渊,不特无以自拔,就是千佛授手,也难将你拉上,受苦自也独自担当,不能说佛菩萨对你不慈悲!“所以长夜”这样“积”诸恶“习”,越积越多,越积越深,永处黑暗当中,不见罪恶满身,亦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堕落,因而“晓悟无期”,怎不成为我佛所说“可怜愍者”!  对己所造种种罪恶,“若能”真正生起大“惭愧”心,认为像我这样人,为什么会糊涂的造成这样重罪?于是毫无保留的,将所造重罪,“发露”出来,加以真诚“忏悔”,从此以后不再犯过。这样做,“岂唯止是灭恶”?“亦复增长无量”无边“功德”,并能“竖立如来涅槃妙果”。学佛当以求得佛陀涅槃妙果为目的,如未达到这个目的,是就未曾完成学佛能事!  涅槃,又名涅槃那,泥洹,泥曰等,中国译名为灭,寂灭、灭度。寂、般涅槃、波利萨婆南。玄奘译为圆寂;摩诃般涅槃,中国译大圆寂。至此,已到一切烦恼灾患永尽的境地。杂含第十八说:“涅槃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入阿毗达磨论卷下说:“一切灾患烦恼火灭,故名涅槃”。简言之,贪瞋痴的三火消灭,一切众恶永尽,名为涅槃。涅槃的字义,婆沙论第二十八有多种解说:槃名稠林,涅名为出,出于五蕴的稠林,名为涅槃;槃名为织,涅名为不,从此不再织诸惑,名为涅槃。如织布,有缕,就有所织,无缕,自无所织。行者到无学果位,已没有业及烦恼,哪还会织成生死?名为涅槃;槃指后有说,亦即是指未来生命,涅是无义,意到无学圣者果位,不再有未来生命出现,名为涅槃。槃指种种系缚,涅是离义,意到无学圣者果位,已远离一切系缚,名为涅槃;槃指一切生死苦难,涅是超度义,意到无学圣者果位,已超度一切生死苦难,名为涅槃。诸如此类解说,经论很多,不再引说。  涅槃本有无量名,有说二十五种异名,有说六十六种别名。通常讲无学圣者所证涅槃,大体分有馀依与无馀依二种:有馀依涅槃,是说烦恼虽已永尽,但还有色心相续的所依身在;无馀依涅槃,是说不但烦恼永尽,就是色心相续的所依身亦无有馀。不过大乘经论,以涅槃为不生不灭义,与如来法身同视,含有种种积极的意味。大般涅槃经第六说:若说入于如来涅槃,就是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说;若说如来入于法性,方名了义说。如油尽灯明亦尽,明灭喻烦恼灭,明虽尽而灯犹存,当知如来也是这样,烦恼虽灭法身常存。经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涅槃界,涅槃界即是如来法身”。证知释尊涅槃,并非薪尽火灭,所谓肉身虽逝、法身常存,此乃以法身为如来大般涅槃体。经中还说大涅槃,即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的甚深禅定,甚至名常、乐、我、净为大涅槃。智论八十三说:“涅槃,无相无量不可思议,灭诸戏论,此涅槃相,即是般若波罗密”。法华论卷下说:“唯有如来证大菩提,究竟满一切智慧,名大涅槃”。大小乘所说涅槃,如上分别,证知是不同的。小乘所说涅槃,完全是属消极;大乘所说涅槃,确有它积极性。戊三忏悔应有其法己一勤策三业若欲行此法者,先当外肃形仪,瞻奉尊像,内起敬意,缘于想法,恳切至祷!  前说忏悔所得的殊胜利益,现明如何忏悔的方法。此文是说策励三业:“若欲行此”忏悔的方“法”,要为策励自己的三业:首“先”应“当外肃形仪”。吾人的身形仪表,是属外在的,在正礼忏时,宜应严整端肃,恭谨庄重,既不得随意的上下倾动,亦不得随便的窃窃私语,如其不然,不但是对佛的不恭敬,就是别人看了亦认为你不庄重。所以应要做到行愿品所说的“礼敬诸佛”。同时要诚挚的“瞻奉尊像”,好像佛陀就在自己的面前,既不可东张西望,亦不可左顾右盼,要能做到维摩经所说的“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外在表现得威仪齐整,内在更要生“起”恭谨至诚的“敬意”,从而“缘想”圣境之“法”。如是“恳切至”诚的向佛菩萨祈“祷”求哀忏悔。忏悔是极重要的行门,内在没有相当的敬意,外在又无严肃的行仪,那你瞻礼不过是虚伪不实,缘想更是没有真切的诚意,怎能得到忏悔的实益?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己二发二种心生二种心,何等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难可常保,一朝散坏,不知此身何时可复,若复不值诸佛贤圣,忽逢恶友造众罪业,复应堕落深坑险趣。二者,自念我此生中,虽得值遇如来正法,不为佛法绍继圣种,净身口意善法自居。  前说勤策三业,此说“生二种心。何等为二”?是问生哪两种心?“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难可常保”:自己思念这个生命体,是由四大假合成的,无时无刻不在演化过程中,并不是一陈不变的,因而假和合的身体,是危脆败坏的东西,随时随刻都会结束生存,真如石火电光,说过去就过去。如昨天尚见到很多亲朋好友,可是到今天看报纸,不是这个朋友的讣闻登出,就是那个亲戚为无常吞没,甚至上午还与一个老友,天南地北的闲聊半天,并约改天再见面谈谈,哪知到了傍晚,他被无常约去谈话,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见面。再看世间有很多身体强壮的男女,人人说他们身体好,可为社会做很多事,哪知突然接到他的死亡讣告,试问有哪个人可保长期活下去?再仔细观察,你将发现到:有的要来人间做人,刚入母胎就又为无常召见,与人间见一面都未做到;有虽呱呱堕地的来到人间,还未睁眼看这人间,又一声不响的与人间告别;有的刚在地上爬来爬去,还未爬得多远,一个不小心歪倒,双亲正在为你会爬而喜,立刻又大哭特哭的伤心儿子离去,有的刚能会走几步,有的尚在幼稚时期,有或已经长大甚至年老,仍慢慢的向死亡进军,最后终于离开人间。  总之,出现到这人世间的每个人,究竟什么时候又到别地方去,是没有一定的,谁也不敢保证一个人能生存多久。如有人活到八十岁,自信可活到百岁,哪知八十大寿刚过,与诸亲友说一声告别机会都没有,原来为他祝寿的,又来为他吊祭。常听人说,或亲所见,有关或无关的人,就他寿命说,确还未到期,但因内外死缘太多,他原有的伟大计划,或要做的有益社会人群大事,尚未满其所愿,就已赍志已殁。证知人的形命,确是难可常保。“一朝”四大分“散”,此身立即败“坏”,要想再得此人身,真不知要到何时,所以说“不知此身何时可复”。因生命结束后,不定再得人身。古德形容说:“三途一报五千劫,出得头来是几时”?忏中亦说:“若复不”能“值”遇“诸佛贤圣”,指示吾人向上向善,反而“忽”然“逢”到“恶友”,终日带你“造众罪业”,不是花天酒地的乱来,就是杀人放火的胡为,如现社会每日发生的杀盗等事,有哪样不是令人堕落的罪恶行为?所以说“复应堕落深坑险趣”。深坑险趣,是指三途八难。堕落到这些地方,要想出来很难,所以喻为深坑,无日不在苦痛中煎熬,所以喻为险趣。如是思念此身,难得固极难得,散坏却极容易,现在不好好的勤修善法,未来苦果不堪设想!  “二者,自念我此生中,虽得值遇如来正法”:自己思念我得到这世间来,虽于一生当中,没有机会亲见如来,当然已是业障深重,但能值遇如来正法,亦可说是不幸之幸,理应依于如来正法,如法如律切实修行,仗此如来正法之力,使我消除无始业障,得以绍隆圣种才是。可是现我虽得遇到难以听闻的佛法,但“不为佛法”而求佛法,更未想到“绍”隆三宝,“继”菩萨志,上求下化,培植“圣种”,以期将来得道成佛,是则岂不遇到如来正法,等于没有遇到一样?如是辜负自己,那是多么可惜?得遇如来正法,应时刻的想到,如何使“身口意”三业得到清“净”,如何在四威仪中以“善法自居”?果能如是想如是行,三业固得清净,三慧亦得开朗,心垢亦会涤尽,如是就可培植圣种,常得亲近诸大圣者,这对自己多么有益?应常这样思念,方得正法之益。己三复造诸恶庚一诸圣难瞒而今我等私自作恶而复覆藏,言他不知,谓彼不见,隐慝在心,傲然无愧,此实天下愚惑之甚!即今现有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净天眼,见于我等所作罪恶?又复幽显灵祗,注记罪福,纤毫无差。  照道理讲,值遇佛法,应兴显佛法,使佛道昌隆,一个接着一个的绍隆佛种,使诸圣种得以永无断绝,然“而”现“今我等”,不特不能如此,反而“私自作恶,而复”将所造恶,盖“覆”隐“藏”起来,以为没有人知,做了有何关系,所以“言他不知”,并“谓彼”又“不见”。世人就在这个没有人知人见的观念下,什么罪恶都敢做出,以为人不知鬼不觉,将所造恶“隐慝在心”,且还“傲然”骄倨于怀,认为像我这样作恶,别人对我又能怎样?不特没有丝毫惭“愧”,反而洋洋得意我行我素。像这样造恶而又将恶隐藏在心,“此实天下愚惑之甚”,亦可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人!在他或以为我这样做是最聪敏,殊不知愚痴迷惑到极点!俗语有言:“欲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论做什么事都瞒不过他人耳目,怎可说他不知彼不见?作此想的,实际瞒不了人只瞒自己而已。  如以佛法说:“即今现有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神仙”,各皆有他们的天眼,“何曾不以清净天眼”,清楚“见于我等所作罪恶”?诸佛及诸天仙,虽各有天眼,但其功用有大小不同:佛的天眼,般若经说:“能见十方沙界众生,成就身语意业恶行,诽毁贤圣邪见因缘,身坏命终当堕恶趣”。楞严经说:我的天眼能穷尽微尘清净国土;菩萨天眼,能见百千世界。智度论说:“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无不能照”。天在智度论说有假号天、生天、清净天的三类。“转轮圣王,诸馀大王等,是名假号天。从四天王天,乃至有顶生处,是名生天;诸佛、法身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名清净天。是清净天修得天眼,是谓天眼通。佛、法身菩萨清净天眼,一切离欲五通凡夫所不能得,声闻、辟支佛亦所不得。所以者何?小阿罗汉小用心,见一千世界,大用心,见二千世界;大阿罗汉小用心,见二千世界,大用心,见三千大千世界”。如阿那律见阎浮提,如手掌中庵摩罗果,是即天眼的功用。如是具天眼者,无不皆见一切,能说他们不知不见吗?不只是天眼者,明白看到一切,“又复幽显灵祇,注记罪福纤毫无差”。幽是幽冥中的鬼使地祇,显是灵中的正真神等,此类幽显灵祇,皆能注记吾人所造罪恶,且记得秋毫不爽,纤毫无差,能说无有知者见者?  又印度外道间,自古以六斋日为鬼神恼害人的恶日,风行在这日中,人须沐浴断食,后来佛教也沿用这风俗。杂阿含经第四十说“于月八日,四大天王敕遣大臣案行世间,为何等人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宗亲尊重,作诸福德,见今世恶,畏后世罪,行施作福,受持斋戒……至十四日,遣太子下,观察世间,为何等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至十五日,四大天王自下世间,观察众生:为何等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诸比丘!尔时,世间无有多人供养父母,乃至受戒布萨者”。此为白月三斋日,复有黑月三斋日,是指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黑白两半月,各有三斋日,合为六斋日。四大天王等,案行天下后,见到众生行善,老实向天帝释,天帝就很欢喜,见到众生作恶,老实向天帝释报告,天帝就不欢喜。如此,怎说自作恶无人知见?事实吾人一举一动,是善是恶,无不为幽显所知。中国古人说:“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是以做人不得做亏心事,更不得远离善行,专门作诸罪恶。庚二怨证莫解夫论作罪之人,命终之后,牛头狱卒,录其精神,在阎罗王所,辩覈是非。当尔之时,一切怨对,皆来证据,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煮蒸炙;或先剥夺于我一切财宝,离我眷属。我于今日,始得汝便。于时现前证据,何得敢讳?唯应甘心分受宿殃!  “夫论”,用白话说,就是讲到“作罪之人”,在生命无常演化下,最后必要离这人间,一旦“命终之后”,那些“牛头狱卒”之类,“录”取你的“精神”,将你带到阴间,“在阎罗王所,辩核”你的“是非”,就知你所造罪,不会轻易过去。牛头就是狱卒,狱卒就是牛头,实是二而一的,所以经说牛头傍名狱卒。狱卒形态,牛头人身,两脚有牛蹄,力能排山倒海。手上所持铜铁叉,又有三股,以之叉罪人时,一叉能将数百千万罪人,放入铁镬,使罪人受镬烧之苦。观佛三昧海经第五说:“狱卒头上有八牛头,一一牛头有十八角,从一一角皆出火聚”。以此火聚烧诸罪人,令人多么可怕?般若赞说:“牛头狱卒,若嚂道边,大地震动,犹如天雷”。其声又是怎样令人可畏?十王经说:“二七亡人渡奈河,千群万队涉江波,引路牛头扇挟捧,摧行马头腰擎叉。苦牛食牛牛头来,乘马苦马马头多”。诸如此类的说到牛头马头,都是形容阴间狱卒的穷凶极恶,令人感到相当可怕!其实所谓牛马,非真狱卒形相,实是刑人本身相貌。立世阿毗昙论第八说:“是地狱人,头如象头,身似人身;复有罪人,头如马头,身如人身;复有罪人,头如牛头,身亦似人。如是等种种不同”。是以地狱中的狱卒,不是真像人一样的动物,而是罪人业力的幻现,使自己受种种苦。  阎罗王,又名阎摩王、夜摩、焰摩、琰魔等,中国译为双王、遮止、可怖众、双世、平等、缚等又称死王,为鬼世界的始祖,又被信为总主的鬼神。双王,传说这是兄妹共为地狱王,兄治理男事,妹治理女事。双世,显示苦乐并受。遮止,是遮止罪人更不造恶。平等,称为业镜平等,自彰自己所造的罪业,如造杀业,从业镜中就现出杀业,造邪淫业,从业镜中就现出淫业,平等无有差错。也是对罪人的罪刑,平等治理,无有偏袒,应受这样的罪刑,就受这样的罪刑,不使罪人感到冤屈。缚,是对罪人的严谨系缚,决不予以轻松。印度自古相传,夜魔将欲死时,自舍生命入于他界,发现为众生的冥界之道,成为人类最初的死者,亦被称为人类的父祖,或简说为死,或称死者之王,其说由来很久。问地藏经说:“阎罗王,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敌,因之誓愿: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同立誓言: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人者,诸小王是;百万之众,诸阿傍是。隶北方毗沙门天王”。是以阎魔王为实业所感的有情。长阿含经第十九说:“彼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若镬出宫内,王见怖畏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见怖畏舍入宫内。有大狱卒捉阎罗王卧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贯,无不焦烂。受罪讫已,复与诸彩女共相娱乐。彼诸大臣同受福者,亦复如是”。照此说来,阎罗王与其他罪人一样,在昼夜三时中,受诸痛苦逼迫。  有说阎罗王为佛菩萨的化现。如大方广大轮经第一说:“地藏菩萨,以坚固誓愿力,救济一切众生,现梵天、自在天,乃至阎罗王身等”。瑜伽论第五十八亦说:“焰摩,由能饶益诸众生故,名为法王。若诸众生生那落迦,忆宿命者,焰摩法王更不教诲,若生已不忆宿命者,王便教诲”。这明显的是说阎罗王为佛菩萨化现。  阎罗王怎样治理罪人,长阿含经第十九地狱品说:阎罗王有老、病、死三个使者,到生命结束将堕地狱时,狱卒就来将此罪人,带到阎罗王那儿,并对阎罗王说:此是天使所召,惟愿大王善问其辞。王问来者在人间有没有见到老、病、死三大现象?罪人一一答说不见。王又对罪人说:你自己在世放逸,未善修身口意三业,亦未如法改恶从善,现令你知放逸所受痛苦,此所受苦,不是父母的过失,不是兄弟的过失,亦非天帝的过失,祖先的过失,知识、僮仆、使人的过失,不是沙门、婆罗门的过失,是你自己造诸罪恶,现在你当自受其苦。观佛三昧海经第五又说:时阎罗王与宫殿,都处在空中,告诉地狱众生说:你自己造了众罪,如杀师及毁谤师,现你所生地方,叫做拔舌阿鼻地狱,在此狱中,你当三劫受苦。这都显示自作自受的因果律。因而在世为人,因果不能不信。  “当”阎罗王在审核你“时”,所有“一切怨”家“对”头,“皆来”为你提出“证据”,“各”各确实对你说:“汝”于“先”前曾经“屠戮我”的“身”体,“炮”制煎熬我的血肉,用火烹“煮”我的骨节,隔水“蒸”干我的肉体,乃至用油炒“炙”烧烤;或说你在“先”前曾经“剥夺于我”的“一切财宝”,不但使我生活感到极度困难,并因财宝被夺,分“离我”的“眷属”,致令老父生活无着,在外到处流浪,儿女亦因生活艰苦,不知走向何方,兄弟更因生活无法生存,天南地北的到处奔走,一个美好的圆满家庭,因你掠夺我的财物,眼看他们离我而去,你知当时我的痛苦到了怎样?早就要和你算这笔账,因你业果还未成熟,自没办法向你索命讨债。现在到了阎王面前,阎王是大公无私的,在其台前悬有业镜,你曾造过什么罪业,镜中一一分明出现,你想不承认亦不行,要知阎王对你判刑,不是随自己的好恶,要怎样判就怎样判,而是随你所造众罪,无私的公正的处断,不会偏袒任何一方。药师经说:“琰魔法王,随罪轻重,考而罚之”。“我于今日”与你同在阎王面前,临案对据,你想逃脱罪责,必难做到。现在“始得汝便”,不能再放过你。“于是现前证据”,对于过去屠戮,剥夺财宝,必须算清,丝毫隐藏不了,所以说“何得敢讳”?然则应当怎样?当然“唯应甘心”情愿,一如其“分”的“受”于“宿殃”果报。过去你曾造了什么罪恶,现你必得去受苦果,不再让你自由自在的逍遥法外!佛法常说:“造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丝毫不爽。当你正造罪时,虽或对你无可如何,但到死后还要自罪自受,绝对逃避不了!庚三业无可隐如经所明,地狱之中,不枉治人,若其平素所作众罪心自忘失者,临命终时,造恶之处,一切诸相皆现在前
/
本文档为【慈悲三昧水忏讲记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