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2009-10-28 24页 pdf 909KB 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7859

暂无简介

举报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 思想的变迁 邹小站 对中国历史 , 薛福成将之分作三个大的阶段 , 秦以前是有洪荒 之天下到文明之天下的转变 秦以后是封建之天下到郡县之天下的 转变 晚清则是华夷隔绝之天下到中外联属之天下的转变 。 ① 梁启 超在 《中国史叙论 》中则将中国历史分为上世 、 中世 、 近世三时 期 , 自黄帝到秦一统中国 , 为 “ 中国之中国 ” , “ 即中国民族 自发 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 ” 自秦到乾隆末年 , 为 “ 亚洲之 中国 ” , ,’ 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绩竞争最烈之时代 ” 自乾隆...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 思想的变迁 邹小站 对中国历史 , 薛福成将之分作三个大的阶段 , 秦以前是有洪荒 之天下到文明之天下的转变 秦以后是封建之天下到郡县之天下的 转变 晚清则是华夷隔绝之天下到中外联属之天下的转变 。 ① 梁启 超在 《中国史叙论 》中则将中国历史分为上世 、 中世 、 近世三时 期 , 自黄帝到秦一统中国 , 为 “ 中国之中国 ” , “ 即中国民族 自发 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 ” 自秦到乾隆末年 , 为 “ 亚洲之 中国 ” , ,’ 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绩竞争最烈之时代 ” 自乾隆末 以来 , 为 “ 世界之中国 ” , “ 即中国民族全亚洲民族 , 与西人 交涉竞争之时代 ” 。 ② 他们的分期都注意到了近代是中国历史发展 的一个大转折点 , 这个转折就是中国走人世界 , 与世界发生了紧密 的关系 。 而这一转变对于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发生了极大的影响 。 一 华夷天下的崩溃 近代中国的历史 , 是传统的天朝体制崩溃过程 , 是中国走向 薛福成 《变法 》, 见 阿英编 《晚清文选 》上册 ,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 第 一 页 。 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六 , 第 一 页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 以巧 年卷 近代世界的过程 。 不仅客观的历史事实如此 , 中国的思想观念也 发生 了同样的过程 。 从这个角度说 , “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大部分 时期 , 是一个使 ‘ 天下 ’ 成为 ‘ 国家 ’ 的过程 ” ①。 我们知道 , 世界是本来存在的 , 而 “ 世界史并不是过去一直存在 的 , 作为 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 。 世界史是地球上各个地 区 、 民族人们 在生产发展过程中逐步扩大交往范围 , 形成 日益紧密的分工 、 合 作 、 交往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 。 这其中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时代 的到来是催生世界史形成的关键性因素 ,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及 其对外扩张则是形成世界史的最初动因 。 地球上的各个文明在其最初的发展过程中 , 由于对外交往有 限 , 往往容易形成 自我中心的世界观 。 “ 释 氏皆以印度为中国 , 他方为边地 ⋯ ⋯天主教则以如德亚为中国 , 而回教以天方国为中 国 。 ” ③ 在对外关系上 , 古代一些建立 了庞大军事帝国的高度发 达的文明 , 不仅将 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 , 其统治者也都将 自己作 为整个文明世界惟一 的最高的权威 , 美索不 达米亚 、 埃及 、 印 度 、 中美洲等都是如此 , 中国并非是惟一如此的文明 。 ④ 这种 自 我中心的世界观和文明观 , 是在历史进化的过程中被打破的 。 欧 洲 自罗马帝国崩溃后 , 进人中世纪 , 基督教神权曾长期控制欧洲 社会 , 基督教的世界社会曾是教会追求的理想 。 此期欧洲人 以为 基督教世界是惟一的文 明世界 , 教 皇是世界 的最高权威 。 自 巧 世纪起 , 随着文艺复兴 、 宗教改革 、 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近代民 ③ ④ 〔美 列文森著 、 郑大华译 《擂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 社 , , 第 页 。 经济学 手稿 年 》,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 第 卷上册 , 人 民出版社 , , 第 页 。 魏源 《海国图志 》卷 , 岳旅社 , , 第 页 。 , 凡 “争止必 即 止 护 亡 , 尸山‘ 曰 , 仆。 ‘几。, 。 肠 记 心 沁加 人‘。 , 犷 妙 她 动助 。 , 词 , , , , , 叨 ,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 欧洲始逐渐形成近代的国际关系 。 一般把 年的威斯特伐里亚条约作为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 此项条 约结束了欧洲三十年的宗教战争 , 打破了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 , 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 , 确立了国家之间交往的主权原则和 平等原则 , 开启了近代民族国家间的外交 。 但这些原则最初只是 适用于欧洲基督教世界 。 ①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 , 地理上东隔大海 , 北有大漠 , 西有沙 漠 , 相对封闭 。 秦一统后 , 统一之时多 , 分裂之时少 , 生存竞争 不如欧洲剧烈 文化发展长期在亚洲东部处于领先位置 , “ 环列 皆小国 , 若缅甸 、 朝鲜 、 安南 、 琉球之类 , 吾皆鞭签使之 , 其自 大也久矣 ” ②。 因此 , 自我中心 的观念长期未受到根本的冲击 , “ 数千年历史上无国际之名词 , 而中国人民亦惟有世界观念 , 而 无 国家观念 , 此无他 , 以为中国以外 , 无所谓世界 中国以外亦 无所谓国家 。 盖 中 国即世界 , 世 界 即 中国 , 一 而 二 二 而 一 者 也 ” ③。 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中 , 天下由华与夷分居 。 华夷之别 , 不 仅是地域和民族的概念 , 也是文化的概念 。 华夏文明礼教高于夷 狄 , 而这文明礼教后来就浓缩成三纲五常 , 遵循三纲五常者就属 于华夏 , 否则为夷狄 。 遵循礼教者为人 , 不遵循礼教者之夷则介 于人与禽兽之间 。 不过 , 华夷并非固定不变 , 华而不遵礼教则退 为夷 , 夷遵礼教则可进为华 。 一般而言 , 传统的中国人的观念认 为 , 华夏居于中原 , 此外的中国边疆 以及中国之外的地域为夷狄 所居 。 华夷天下的秩序是以中国为世界的中心的等级秩序 , 中国 的最高统治者是 “ 天子 ” , 为 “ 天下共主 ” 。 其对外政策以 “ 德 袁明主编 《国际关系史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第 页 。 康有为 《京师保国会第一集演说 》, 汤志钧编 《康有为政论集 》, 中华书 局 , , 第 页 。 《论今 日所处之世界 》, 节录丁未七月初四 日 《津报 》 , 《东方杂志 》 年 第 期 。 ①②③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 以拓 年卷 被 四海 ” 为最高 目标 , 强调 以德怀远 , 但亦不忘武备 , 武备 目 的并非麟武远征开获拓土 , 而是作为以德怀远的实力支持 , 所谓 德足怀之 , 威足畏之 。 以德怀远的表现就是朝贡体制 , 藩属 之 国只要奉正朔 , 定期朝贡即可 , 中国于其国政并不干预 , 亦不 派兵 、 不殖 民 。 朝贡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贸易方式 , 历史上不 乏 以朝贡之名进行贸易的商人 。 对待朝贡 , 中国历代政府一向有 严格的礼制 · , 这种礼制的本质是 自居于君 , 以朝贡之国为臣 。 作 为 回报 , 中国政府对于藩属之 国 , 承担保护的义务 , 一旦藩属遭 遇外患 , 中国有派兵协助的义务 。 同时 , 对待朝贡 , 中国政府向 持厚往薄来的原则 , 对于贡献之物 , 往往给予丰厚的回赐 , 其价 值往往是贡品的几倍 。 对 于外蛮荒服 , 则实施所谓 “ 羁糜 ” 政 策 , 对于藩属之外 的其他政权 , 不望 其奉正朔 , 不望其定期朝 贡 , 亦不征讨 , 而是朝者不拒 , 不欲朝者不强 。 ① 中国传统的对 外政策尚德 , 而不 尚力 , 是一种和平主义 , 讲究安定国内 , 不勤 远略的政策 。 ② 这种政策 , 是以德治天下的对外表现 。 但这种理想的华夷天下的观念在历史上曾不断遭到挑战 。 一 是地理知识的扩展 一 是周边 的少 数 民族对 中原 自命 “ 中国 ” 的政权的威胁 。 战 国时 齐 国的邹衍就提 出 “ 大滋海 ” 的概念 , 但长期以来 , 邹衍谈该海被看做是荒诞离奇的代名词 。 随着中原 对外交往的拓展 , 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 , 中国人对域外的了解 渐次拓展 。 佛教东来 , 印度文明曾引起中国人极大的兴趣 , 佛教 的世界图像曾一度冲击中国中心的世界观 。 《佛祖统纪 》的三幅 地图 《东震旦地理图 》、 《汉西域诸国图 》、 《西土五印之 图 》就 是古代中国人在另一种文明的冲击下 , “ 对 中国 自己 的疆域 的最 ① 杨联隆 《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 《国史探徽 新星 出版社 , , 第 页 。 ② 王尔敏 《十九世纪中国国际观念的演变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 , 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第 页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大幅度的限制 , 而且 自觉地 、 明确地把占据地图中心的中国放置 在一个相对稍偏位置 ” ①。 但这并未从根本上 冲击中国中心 的观 念 , 在主流的知识界和思想界 , 中国依然是声教广被 , 四裔还是 在中国文明的边缘 。 ② 至于周边少数民族对于 中原政权的威胁 , 固然使传统的天下观念在以德服人和以力自守之间常处于矛盾之 中 但因为周边少数民族因其文化落后于中原 , 因此在征服中原 后往往采取汉化政策 , 学习中原文化 , 并在成为中原主人后继承 传统的华夷天下的观念 , 以天下中心和天下共主 自居 。 华夷天下 观念因此并未受到根本的冲击 。 明末以来 , 随着欧洲殖民者和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 , 传统的 华夷天下的观念再次受到冲击 。 首先是耶稣会士带来的西方地理 大发现 之后 的世界地 理 知识 , 其中代表性 的著作有利玛窦的 《坤舆万国全图 》, 艾儒略的 《职方外纪 》, 利类思 、 安文思 、 南 怀仁等的 《西方要纪 》, 南怀仁的 《坤舆图说 》等 。 这些著作曾 对一些士大夫产生过冲击 , 一些士人接触这些书后 , 感叹世界之 大 , 夷夏之见之不可持 。 但主流的知识界对这些著作内容的真实 性存怀疑态度 , 认为语多夸饰 , 不少中国人的地理著作虽对其内 容间有采择 , 然多错谬 。 ③ 梁启超即说 , 对于泰西人的这些地理 著作 , “ 乾嘉学者视同邹衍谈天 , 目笑存之而已 ” ④。 即便是相信 传教士有关世界地理著作中的若干说法 , 了解中国之外尚有其他 国家 , 尚有其他文明 , 中国人也不肯放弃中国中心的世界观 。 ⑤ 其次是西方历算之学和火炮的冲击 。 明末清初因传统历算之 葛兆光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 、 思想与信仰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第 页 。 葛兆光 《七世纪至 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 、 思想 与信仰 》, 第 页 。 参阅张维华 《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东方出版社 , , 第 页 。 参阅拙文 《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 》, 载 《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①②③④⑤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 阅巧 年卷 学的计算结果不合天象 , 西洋历算之学的翰人 , 曾引起不小的轰 动 。 但很快在清朝人主中原后 , 在康熙钦定的 “ 西学中源 ” 说的 指导下 , 对域外知识的追求转向了知识考古 , 域外文明的冲击迅 速弱化 。 火炮也因明末清初的战事得到重视 , 但清廷统一中国后 , 因对汉人的疑忌 , 因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 也因西方殖 民者暂时 未对中国政权构成致命的威胁 , 火炮等西洋军事技术被严密控制 在八旗手中 , 严禁民间演习 , 催生学习西方 、 了解西方的一条直 接的途径被隔断 。 此外 , 西方殖民者虽 已到中国沿海活动 , 并多 次骚扰中国沿海 , 但多次被中国军队驱逐 , 尚未能直接威胁中国 。 不仅如此 , 最初来到中国的欧洲殖 民者如葡萄牙 、 荷兰等国 , 为 着贸易 , 甚至屈从于中国的朝贡制度 。 “ 清初与荷兰 、 葡萄牙的直 接交往 , 是严格按照传统朝贡礼仪进行的 , 清廷将西方 国家视作 朝贡国 , 加以怀柔 , 并用贸易作为羁糜的手段 。 而此时的西方 国 家力求得到清政府给予贸易方便和特权 , 因此不惜为清廷效力 , 或讨好清廷 , 自认为属 国 ” ①。 这更 增 强 了当局者 的 自大心 理 , 以为功德远迈前代 , 真正实现 了光被 四表 、 威加四海的梦想 。 随着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 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外扩张的力度 进一步加大 , 华夷天下的秩序注定要崩溃 。 乾隆末年以来 , 清廷 即发觉西方人越来越 “ 骄横 ” 、 “ 莱鹜 ” , 华夷天下 的秩序越来越 难以维持 。 英国人在乾隆末年和嘉庆年间曾两次派遣使臣来华 , 清廷均视为 “ 贡使 ” , 但英 国人均拒绝按照贡使的礼节 “ 奴见 ” 清帝 , 且 “ 贡表失词 ” , “ 抗若敌体 ” 。 于是龙颜 大怒 , 昭示英 王 “ 中国为天下共主 , 岂有如此侮慢据傲甘心忍受之理 , 是 以 降旨逐其使臣 回国 。 ” ② 此后 , 清廷 与西方 的交涉在相 当的时间 内是一方要求打破清廷的 “ 体制 ” , 开展 “ 平等 ” 的外交 , 一方 万明 《中国触人世界的步瓜 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的比较研究 》, 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杜 , 以洲】, 第 页 。 王之春 《清朝柔远记 》, 中华书局 , 第 页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则要极力维护这种 “ 体制 ” 。 两种观念交锋的结果是 , 一方认为 必须用战争解决问题 , 一方则认为 “ 夷性犬羊 ” , “ 非能理喻 ” 。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事变 , 清廷被强制性地纳人了近代资本主义 的国际体系 , 天朝体制逐渐崩溃 。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 《中英江 宁条约 》即明确规定 , 此后 中英官员之 间往来 “ 必 当平行照 会 ” 。 在该条约中 , 英国也不称 “ 英夷 ” , 而称 “ 大英国 ” 。 条约 签订后 , 五 口通商 , 西方外交官 、 商人 、 传教士进入 口岸 , 打破 了原先的 “ 防夷 ” 的种种限制 , “ 夷夏之防 ” 的堤防溃决 。 年的中英天津条约更规定 “ 嗣后各式公文 , 无论京内外 叙大英国官民 , 自不得提书 ‘ 夷 ”’ 中英双方按照 国际惯例 , “ 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 , 分诣大清 、 大英两京城 ” , “ 英国 自主 之邦 , 与中国平等 ” 英国使节魏见清朝皇帝时不能行 “ 有碍于 国体 ” 的三跪九叩之礼 , 而用英国使节拜见泰西各国君 主之礼 拜见清帝 。 庚申之后 , 西方公使更入驻北京 中国政府则设立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 , 以专处理对西方事务 , 地方亦设立相应 的关道 。 马嘉理事件后 , 《烟台条约 》签订 , 中国更向西方派出 使节 。 同治帝亲政后 , 亦在外国公使的一再要求下正式接见各 国公使 。 随着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以及 自强运动的推展 , 西方人 士更深人 内地经商 、 传教 、 任职 而 中国亦 向西方派出公使 、 领事 、 留学生 、 游历人员等 。 庚子后 , 清政府更将总理衙 门改 成 “ 外务部 ” , 在政府体制上彻底放弃了 “ 天朝 ” 体制 。 在清 政府被迫纳人近代国际体系的同时 , 中国传统的宗藩体制也逐 渐解体 。 这一过程 , 对于清政府以及中国人来说 , 是被迫的 。 第一次 鸦片战争之后 , 中外交涉的一个重大领域就是 “ 人城 ” 问题 , 其中以广州 、 福州的人城事件最为突出 。 对于英国人要求按照条 约进驻这些 口岸 , 上 自朝廷 , 中至地方官员 , 下至地方绅民 , 可 谓同仇敌汽 。 反入城事件 , 持续相当时间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因 英 、 法等国使节坚持进京换约 , 朝廷依然认为这是夷人 “ 好争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田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 以拓 年卷 体面 ” , 其实 “ 所重者在利 , 未必全重此 事 ” , ① 并希望 以 “ 税 课全免 ” 等 “ 利 ” “ 诱使 ” 夷人放弃进京 。 后又提出 “ 照俄人 成例 , 但派留学生 , 不能有钦差名目 。 须改中国衣冠 , 遵中国制 度 , 不得与闻公使 ⋯ ⋯将来由内地北来 , 由中国派官护送 , 一切 供应 , 不必令其 自备资斧 , 或三年一次 , 或五年一次进京 。 ” ② 但英 、 法等国坚决不答应此等条件 , 战事又起 。 当辛酉议和时 , 奕新提出设立 “ 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 ” , 他还把这 当作过 临时机 构 , “ 侠军务肃清 , 外国事务较简 , 进行裁撤 ” ③。 而咸丰帝不同 意 “ 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 ” 之名 , 把它改成 “ 总理各国通商事务 衙门 ” 。 ④ 增加 “ 通商 ” 二字 , 表明咸丰帝不认英 、 法等国为敌 国 , 不认其公使等为官体 , 只承认其为商人 , 不愿在西方不遵循 “ 天朝 ” 体制的情况下与之发生官方联 系 。 只是在奕祈等人的坚 持下 , 总理衙门之名虽保留 “ 通商 ” 二字 , 但关防则去掉 “ 通 商 ” 二字 。 ⑤ 总理衙 门办事 的设计 中 , 也包含着清廷 不 得 不与西洋发生官方接触 , 但又 自欺欺人地将对方贬为夷的意识 。 奕新对此有说明 总理衙 门之设 , “ 原 以各 国使 臣驻京后 , 往 来接晤 , 及一切奏咨事件 , 无公所为考论典礼之地 , 不足 以 示 羁魔 ⋯ ⋯初拟于礼部设立公所 , 办理一切 。 惟礼部为考论典礼 之地 , 体制较崇 , 该夷往来期间 , 殊与体制未协 。 且大堂为该部 堂官办公之所 , 若臣等借用 , 则于大堂接见该夷 , 尤多滞碍 , 如 仅用 司堂 , 该夷未必心服 。 因别设衙门 , 在该夷视之 , 以为总理 ② ③ ④ ⑤ 廷寄 成 丰八年四月五 日 , 《筹办夷务始末 》 成丰朝 中华 书局 , , 第 页 。 廷寄 , 《筹办夷务始末 》 成丰朝 , 第 页 。 《奕折桂 良文祥奏统计全局拟章程六条呈览请议遵行折 》, 《筹办夷务始末 》 成丰朝 , 第 页 。 上谕 , 筹办夷务始末 咸丰朝 , 第 页 。 《奕折等又奏请关防及行文不用通商二字片 》, 《筹办夷务始末 》 咸丰朝 , 第 页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之所 , 名 目甚大 , 而在臣等则视同四译馆之例 列 。 是以议定 司员官役及考查经费等事 , 一切规模经营 , 因陋就简 , 较之各衙 门旧制格外裁减 , 暗寓不得比于旧有衙门 , 以存轩轻之意 。 ” ① 在被迫放弃天朝体制 , 与西人 “ 平等 ” 交往后 , 相当的时 间内 , 朝野都不 能适 应 。 条 约 明文规定对 西 方人 不 能称作 “ 夷 ” , 但公私文书中大量的仍使用 “ 夷 ” 的称呼 , 官方整理 的 外交机密资料也称作 “ 筹办夷务始末 ” 。 不少官员仍以与夷人接 触为耻 。 西方使节经 常向奕新等诉苦 , 指责 “ 各国大臣在京 , 各部院大臣均未与之往来 ” 。 有鉴于此 , 光绪元年八月总理衙门 奏请由总理衙门与各部院大臣商定与西洋使臣 “ 往来节 目 ” , 使 之 “ 渐知中外情形 ” 。 ② 此后方有总理衙门诸大臣与各国使臣的 交往 , 然参加者极端地不情愿 , 有借故缺席者 , 有参加后 自认为 不齿于人者 。 光绪二年十二月二十四 日 , 总理衙门组织 “ 赴各 国公使寓所贺年 ” , 翁同解被迫参加 , 归而在 日记 中记道 “ 先 法 国 , 次 日国 即西班牙 —引者注 , 次德国 , 次英国 , 次 日 本 , 凡六处 , 皆下车人室饮酒进果饵 , 株离钩拚 , 不一而足 , 吾 颜之厚不堪仆隶 , 况朝班乎 ” ③ 至于出使西洋在初期更被视为 畏途 , 郭篙熹的出使就闹了场风波 , 而出使人才更是难找 。 年李鸿章就感叹 “ 使才本难其选 , 欲稍有资望者更难 。 总署 四 处摧索 , 敝处亦无 以应 。 人莫不求官 , 而不求出使 。 其愿 出使 者 , 又不甚可靠 。 ” ④ 同时 , 试 图重新 回到闭关 自守的 “ 天朝 ” 状态 , 仍是一些官僚士绅乃至下层 民众的心愿 。 薛福成描述称 , “ 今之士大夫习闻春秋攘夷之说 , 颇疑海外绝域非儒者所 宜道 。 《奕新桂良文祥奏总理衙门未尽事宜拟章程十条呈览折 》, 咸丰朝 , 第 页 。 朱寿朋 《光绪朝东华录 》, 光绪元年八月 , 总第 页 。 翁同断 日记 》, 光绪二年十二月二十四 日 。 复沈幼丹制军 , 光绪二年正月十二 日 , 李文忠公全集 六 第 页 。 《筹办夷务始末 》 · 朋僚函稿 》卷十 ①②③④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育年学术论坛 以场 年卷 其尤深太息 , 以谓中外交接之事宜一扫括绝去 , 援引古昔 , 用相 昔议 。 ” ① 文详就曾对赫德说 “ 如果你们外国人 回到 自己 的国 家 , 让我们像来以前一样和平生活 , 我们会高兴将给我们带来的 增加的关税 , 全部给你们 。 ” ② 同治八年 , 奕 镶还提 出发动官绅 将夷人一概驱逐 出中国 , 当 “ 乘军务渐平之时 , 伤下各省督抚 设法激励乡绅 , 设法激励民众 , 贤者示 以皇恩 , 愚者动以财货 , 焚其教堂 , 掳其洋货 , 杀其洋商 , 沉其货船 · · · ⋯ ⋯可明告百姓 , 凡抢劫洋货 , 任其 自分 , 官不过问 · · · ⋯ ⋯请摒斥异物 , 以示天下 也 ⋯ ⋯ 夷人 抑勒 中国 , 勉强通商 , 凡有血气之伦 , 无不思 将洋货投界水火 。 ” ③ 这种意识发展 的最高峰就是 义 和 团运动 。 在潜意识和行动中 , 一部分 中国人 还 试 图 回到传统 的 “ 天 下 ” 体制 。 二 华夷天下崩溃下的中国近代思想演化 然而 , 被打开的大 门却无法再关上 , 被 冲决 的体制不 能重 建 。 现实也迫使中国不能不面对天朝体制崩溃之后的世界 , 中国 人开始重新认识 自己和外部世界 , 积极探索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 新模式 , 思考如何在列强环伺的局面中寻求中国的位置 , 如何在 这个局势中求得 自己 的生存和发展 。 这些探索和思考 , 构成中国 近代思想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 其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中国中心观念的放弃和夷夏观念的调整 。 随着近代地 薛福成 《赌陈主 事序论世变 已 亚 应 有御变之道并勉 陈兰 彬率幼 童赴美留 学 》, 《薛福成集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 第 页 。 美 〕凯瑟琳 · 布公纳 、 约翰 · 费正 清 、 理查德 · 司马富编 , 陈绛 译 《游德 日 记 —公德与 中 国 早 期 现 代 化 》 , 北 京 , 中 国海 关 出 版 社 , , 第 页 。 《奏陈驭遥洋人之法六条 》 同治八年正月三 日 , 《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 识资料汇编 》第二辑 , 台北 ,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 年印行 , 第 页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理知识的输人 以及 中西交往的深人 , 知识界和思想界认识到 , “ 其向之所谓世界者 , 非世界也 , 不过在世界之 中为一部分而 已 。 此世界中 , 除吾中国以外 , 固有大国在也 。 ” ① “ 列国林立 ” 是晚清人士对于国际局势最直观的感受 , 人们逐步认识到中国不 是世界的全部 , 也不是世界的中心 , 中国文明不是惟一 的文明 。 魏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物之一 , 虽知地球列国并立 , 承 认中国并不在世界中央 , 但还坚持传统的中国中心观 , 将地球五 大洲之说纳人佛教四大部洲之说 , 并以中国之 “ 中 ” 并非 “ 地 形之中 ” , 而是 ’“ 天时之适 中 ” , 为 “ 中国 ” 之说进行辩解 。 ② 而徐继舍撰 《稼寰志略 》就肯定 中国之外别有文明 , 此文 明 “ 远隔神州 , 礼乐 、 车书之化无 由渐被 ” , 其文 明是 由巴 比伦 、 希腊 、 罗马文明渐次发展而来 , 并非来 自于中华之化 。 ③ 冯桂芬 在 《校那庐抗议 》中则承认 , 中国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 “ 神州 者 , 东南一州 ” ④。 王韬所撰 《西学原始考 》, 为公元前 公元 年的西方学术文化发展作了简明的交代 , 其 目的如他 自己所说 , “ 亦欲世之考求西学者 , 知其滥筋所 自尔 。 ” ⑤ 其著书 目的显然针对当时还颇有市场的西学中源说 。 其他有类似见解的 人不少 , 兹不一一列举 。 一些学者对早期的域外史地著作潜意识 中暗含的中国中心观提出了批评 , 宋恕即指出 , “ 近人撰外史 , 如 《海国图志 》、 《浪寰志略 》 、 《四裔年表 》等书 , 题名皆陋 。 将以尊内 , 适使外人笑我学者为井蛙 , 是反为辱国 。 ” 他本人拟 论今日所处之世界 , 节录丁未七月初四 日 《津报 》, 《东方杂志 》 年 第 期 。 魏源 《海国图志 》卷 , 第 页 。 参阅章鸣九 《 派寰志略 与 海国图志 比较研究 》, 载任复兴主编 徐 继含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冯桂芬 《采西学议 》, 《校那庐抗议 》, 上 海书店出版社 , , 第 页 。 王韬 《西学原始考 》, 光绪庚寅春季逛臾手校印行 , 第 页 , 收人 王韬辑 《西学辑存六种 》。 ①②③④⑤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 佣 年卷 撰写外国史 , 题名曰 “ 外国史略 ” 。 ① 一些人对 “ 中国 ” 以 “ 中 国 ” 为国名提出疑义 。 梁启超即说 “ 吾中国有最可怪者一事 , 则以数百兆人立国于世界者数千年 , 而至今无一 国名 。 ” 有的只 是朝代之名 , 至于支那 、 展旦 、 钗那 , 则只是外人对于中国的称 呼 , 而非中国 自称 。 ② 虽如此 , 但梁启超还是经常用中国一词 自 称本国 。 而孙宝暄则连 “ 中国 ” 之词都不愿意用 。 其 《忘 山庐 日记 》中云 读梁启超 《中国魂 》, “ 以饮冰室主人之开敏英发 , 日以新学新理灌其脑中 , 而舌端笔下 , 犹时时不离中国二字 。 试 问中国之称 , 其自尊大之辞耶 抑以是为国之名也 。 国而名中 , 何所取义 若日据地形之中 , 则不过亚洲东南之片土 , 非中也 。 若对外人而 曰中 , 则是以蛮夷视东西文明国 , 抑何不 自量耶 故 余之学识见闻 , 虽远不逮任公 , 然舌端笔下 , 久无 中国二字 , 每 以我国代之 , 或称我为支那 。 ” ③ 面对西方强盛而中国贫弱的事实 , 知识界和思想界迅速调整 夷夏观念 。 调整的思路有二 , 一是承认西方为夷 , 或者对此不置 评论 , 但强调夷狄之长应该取法 。 魏源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是 最 明确的代表 。 冯桂芬也提出 “ 法苟不善 , 虽古先吾斥之 法 苟善 , 虽蛮貂吾师之 。 ” ④ 自强运动中的左宗棠 、 丁 日昌等也是如 此 。 这是一种不谈中国与西方谁夷谁夏 , 而从实用 的角度直接为 学习西方开辟途径 的思路 。 第二种思路从欧美政教发达的事实否 定西方为夷 。 郭篙熹说 , “ 所谓戎狄者 , 但据礼乐政教所及言之 。 其不服中国礼乐政教而以寇抄为事 , 谓之夷狄 , 为其倏盛倏 衰 , 环起以立国者 , 宜以 中国为宗也 , 非谓尽地球纵横九万里皆为夷 狄 , 独中土一隅 , 不问其政教风俗何若 , 可以凌驾而出其上也 。 ” ⑤ ① 宋怒 《六宇课裔津谈 》史类第五 , 《宋恕集 》, 中华书局 , , 第 页 。 ②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 》, 《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五 , 第 页 。 ③ 孙宝暄 《忘山庐 日记 》, 壬寅七月十二 日 , 第 页 。 ④ 冯桂芬 《收贫民议 》, 《校那庐抗议 》, 第 页 。 肉 复姚彦鑫论办理洋务之道 》、 《郭祝森诗文集 》, 岳趁书社 , , , 第 页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否认欧洲为夷狄显而易见 。 曾纪泽亦然 , 他出使欧洲后 , “ 目睹 远人政教有绪 , 富强有本 , 艳羡之极 , 愤慈之极 , 然引商刻羽 , 杂以流微 , 属而和者几人 , 只能向深山穷谷中一唱三叹焉耳 ” ①。 论及夷夏问题时 , 他与郭篙煮持相同的观点 , “ 彼诸邦者 , 咸自 命为礼仪教化之国 。 平心论之 , 亦诚与岛夷番社苗摇撩裸情势判 然 , 又安可因其礼仪教化之不同 , 而速援尊周攘夷之陈言以鄙之 耶 礼仪教化虽有不同 , 然事之不在情理中者 , 则虽僻在数万里 外之国亦不能经行而滞 ” ②。 宋恕则直斥以欧洲为夷狄 , 乃 “ 经 学不明 , 野语盛行之故也 ” ③。 “ 上稽经谊 , 则蛮夷戎狄之 目不及 欧洲 , 中览史册 , 则焚烧屠戮之惨皆非西寇 。 下征兵事 , 则政治 文学之盛实胜中华 。 ‘ 道德齐礼 ’ , 宣尼之所慨望 , ‘ 民贵君轻 ’ , 子舆之所磋道 。 阅祀数千 , 徒存斯论 , 今之西国庶几近之 ” ④ 谭 嗣同更说 , “ 中国之人心风俗 , 政治法度 , 无一可 比之夷狄 ⋯ ⋯ 夫华夏夷狄者 , 内外之词也 。 居乎内 , 即不得不谓外此者为夷 。 苟平心论之 , 实我夷而彼犹不失为夏 。 ” ⑤ 庚子而后 , 世风尊西 , 崇洋之风起 , 有识者少有再以西方为夷狄者 , 夷夏问题不再是讨论 的热点 , 谭嗣同的上述观念成了不少人心中潜在的意识 。 第二 , 变局观念和开放观念 。 近代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强制 性地带入西方的世界秩序中 , 这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变局 , 面对这 一变局 , 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 , 中国不可能再回到闭关 自守的 时代 。 王韬认识到 , “ 以时局观之 , 中外通商之举 , 将与地球相 终始矣 。 此时而 日徙戎攘夷 , 真腐儒不通事变者也 。 ” ⑥ 薛福成 ① 曾纪泽 伦敦致丁雨生中垂 》, 《曾纪泽集 》, 岳麓书社 , , 第 页 。 ② 《巴黎复陈俊臣中垂 》, 《曾纪泽集 》, 第 页 。 ③ 宋恕 《代陈侍御 杏孙 请广学校折 》, 《宋恕集 》, 第 页 。 ④ 宋恕 《上张香帅书 》 年 , 《宋恕集 》, 第 页 。 ⑤ 谭嗣同 上欧阳中鸽书 》, 《谭嗣同全集 》 , 中华书局 , , 页 。 ⑥ 《答包矜洲明经 》, 朱维铮编 《嫂园文录新编 》, 三联书店 , , 第 页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 巧 年卷 也认为 , “ 泰西诸国以其器数之学 , 勃兴海外 , 履该诞若户庭 , 御风霆若指臂 , 环地球九万里 , 周不通使互市 , 虽 以尧舜当之 , 终不能闭关独治 。 ” ① 刘坤一说 , “ 中西通好通商 , 将与天地相终 始 , 即有圣神文武之主起而 内修外攘 , 亦不能闭关绝 市 。 ” ② 唐 才常也说 , “ 夫冰洋之险也 , 地心之火也 , 星球之阻也 , 尚鉴之 通之不 已 , 能独任中国旁然闭关耶 ” ③ 番禺黎祖键更从理论上 论述此一局 面出现 的必然性 。 他说 “ 国之兴废存亡亦有二道 焉 , 通与不通而 已 。 通则开 , 开则 明 , 明则达 , 达则可知古今 , 瞰中外 , 穷物理 , 达人情 ⋯ ⋯不通斯塞 , 塞斯闭 , 闭斯暗 , 暗斯 替 , 一物不 睹 , 一 步 不 知 ⋯ ⋯夫 天 下 由塞 而 通 者 , 理 也 , 势 也 。 ” “ 居今之世 , 五洲万 国门阔洞开 , 铁路电报瞬息千里 , 欧 美如对户 , 非墨若比邻 , 区 区 中国 , 远处大东 , 犹欲闭关绝市 , 画狠 自守 , 不与外人通 , 准之以理 , 撰之以势 , 能乎不能 故中 国居今之世 , 不得不与外人通 。 ” ④ 此类言论甚多 , 难以尽举 。 有识之士更看到 , 中国人不应把这看做是天之所 以祸 中国 , 而应看做是中国重新振兴的难得机会 , 而抓住这一机会 , 对这一 变局应有开放的心态 。 王韬说 “ 虞西人之为害 , 而递作深 固闭 拒之计 , 是见噎而废食也 。 故善为治者 , 不患西人之 日横 , 而特 患中国之 自域 。 天之聚数十西 国于一 中国 , 非欲弱中国 , 正欲强 中国 , 以磨砺我中国英雄智奇之士 ⋯ ⋯去害就利 , 一切 皆在我之 自为 。 ” ⑤ 也就是说 , 问题的关键是国人不能 “ 自域 ” , 即不能 自 我封闭 , 而应 以开放的精神去迎接挑战 。 康有为更将此作为晚清 ① ② 阿英编 《晚清文选 》上册 , 第 页 。 刘坤一 《复郭摘仙星使 申论 与西人和好通商事 》 光绪三年四 月二十二 日 , 见 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 第三辑第一分册 , 第 页 。 唐才常 《通塞塞通论 》, 《唐才常集 , 中华书局 , , 第 页 。 《垒朝经济文新编续集 , 台北 , 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 第 一 页 。 王 姻 《代上苏抚李宫保书 , 搜园文录新编 , 第 页 。 ③④勺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的国是 。 他高屋建瓶地指出 “ 所谓变国是者 , 在正 明中国之在 大地 , 为数十国中之一 国 , 非复汉唐宋明之大一统时 , 其为治 , 当用诸国并立流通 比较 , 不能用分毫一统闭关卧治之 旧 。 ” 大臣 应讲求此事 , 或游历 以开见闻 皇上则大誓群臣 , “ 特下明诏 , 著创巨痛之言 , 发穷通变久之道 , 申明采集万国良法之意 ⋯ ⋯痛 斥守旧拘墟之愚惑 , 严定违旨不更新改变之重罚 。 ” ① 用现在的 话来说 , 康有为将开放 、 改革作为晚清的基本国是 , 以此作为振 兴国家的基本指导思想 。 至于清末的革命 、 立宪和预备立宪则更 均以取法各国为基本的趋向 。 与地球各国发生紧密联系将是晚清的变局 , 这种变局观念也 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观念 。 一统的帝国时代并不排斥开放的 态度 , 汉唐两代均具有某种开放意识 , 这种开放意识只是某种对 于 自身实力和文化的自信而产生的气度 , 并非 自觉以开放 、 学习 别国作为立国救国的根本性取向 , 这是晚清变局观催生的开放意 识和历史上的开放的气度的差别 。 第三 , 对富强的追求和尚力观念的倡导 。 中国传统的正统政 治思想以王道为追求 目标 , 尚德治而不 以力治为然 。 近代以来 , 在西方列强的侵逼下 , 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向是对富强的追求和对 力的推崇 。 魏源是此一转向的先锋 。 他说 , “ 自古有不王道之富 强 , 无不富强之王 道 。 王伯之分 , 在其心 不在其迹也 。 心 有公 私 , 迹无胡越 。 ” ② 他针对的是空谈心性而不求民虞 , 不习吏治 , 不问国计边防的道学 , 而且也强调王道可致富强 。 到自强运动时 期 , 有关 自强的争论中 , 顽固派枉顾现实 , 空谈道德可 以救国 而洋务派虽 一再强 调 以周孔之 道 为体 , 以西学 为用 , 但其求 “ 强 ” 指向十分明显 。 戊戌时期 , 康有为更明确说 “ 考三千年青 康有为 《请讲明国是正定方针折 》 代宋伯鲁拟 , 光绪二 十四年六 月十七 日 , 《康有为政论集 》 上 , 中华书局 , , 第 一 页 。 魏源集 》, 中华书局 , , 第 页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 伽巧 年卷 史之册 , 五大洲万国之志 ” , “ 天道无知 , 惟佑强者 ” , 中国的出 路唯有自强 , 讲求自强之学 。 ① 庚子后 , 学界更是一度 “ 盛行有 强权无公理之说 ” ②。 张鹤龄即将力与理等同起来 , “ 天地之理 日 阴阳 , 进 曰奇辆 , 又进日 多寡 , 又进日 消长 , 又进日 生灭 。 之数 者 , 递演递进而不能自休 。 古今天下 , 恒在此力行之中而莫能外 也 。 吾儒者之言 , 谓论理不论力 。 庸诅知所据之力 , 即所据之 理 , 更无力外之理乎 ” ③ 日益剧烈的民族危机和当时强权主导的世界秩序是造成国人 以上认识的根本原 因 。 本来 , 庚申后 , 中国初步步人 国际社会 时 , 洋务干将们如曾国落 、 郭篙熹 、 丁 日昌等以及洋务思想家冯 桂芬 、 王韬等曾试图从孔 子所教 , 以 “ 忠敬笃信 ” 待 “ 夷狄 ” 。 在国际公法输人后 , 国人亦试图运用 国际公法来处理对外关系 。 但国人很 快发 现 , 在 列 强 主 导 的 国 际秩 序 中 , 所谓 “ 忠 敬笃 信 ” , 所谓 “ 万 国公法 ” , 所谓 “ 条约 ” , 虽有一定作用 , 但归根 到底 , 起作用的是实力 , 国际社会生存竞争的原则根本上还是弱 肉强食 , 步人近代国际社会不久的人类在处理国际问题时还非常 幼稚 , 基本还处 于丛林 时代 。 当时人们形容国际局势习惯 于用 “ 战国 ” 一词 。 ④ 这说明 , 时人认为对强大 , 对力 的追求还是各 国争斗 中的根本法宝 。 这是当时国际秩序的事实 , 也是国人的基 本认识 。 曾纪泽说 , “ 今 日之天下 , 一弱肉强食之天下也 。 ” 又 说 , “ 万 国公法 , 各国条约 ⋯ ⋯惟强 国能 以责弱国 , 弱 国不能责 强国也 。 及能责之 , 而强国或游移其说 , 或文饰其情 , 甚且置之 不理 , 故外国有抵制之法 , 有报复之法 , 甚至有 以 势伸理之法 , ① ② 康有为 《上海强学会后序 , 《康有为政论集 上 , 第 ” 页 。 严复 《有强权而无公理此语信钦 》, 孙应样 、 皮后锋编 《严复集补编 》, 福 建人 民出版社 , , 第 页 。 张鹤龄 《彼我篇 》, 见阿英编 《晚清文选 》下 册 ,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 第 页 。 参见 王尔敏 《十九世纪中国国际观念之演变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势伸而理与俱伸矣 。 然亦惟强国能之 , 非所论于弱国也 , 弱国则 势屈而理与之俱屈耳 。 ” ① 崔国因同样认为 , “ 当今之世 , 非势均 力敌 , 断难立国 。 ” “ 公法条约 , 惟强者可执言也 。 ” “ 当今之世 , 有理而无势 , 实不能以理屈人 。 ” “ 古人所谓字小睦邻之义 , 今 不复见 , 惟见蚕食鲸吞而 已 。 ” ② 王韬也指 出 , 泰西各 国条约 , “ 不过势均力敌 , 彼此无如之何 , 或意有所欲取而姑以此款之 , 或计有所欲行而先以此尝之 , 若利无所得 , 则先不能守矣 。 故夫 约之立也 , 己强人弱则不肯永守 , 己弱人强则不能终守 , 或彼此 皆强而其约变便于 己 , 亦必 不欲久守 ⋯ ⋯约不 足恃 , 道在 自 强 。 ” ③ 郑观应一面肯定公法是天下没有统一 , 各国并立时的交 往规则 , 说 “ 公法者 , 彼此 自视其国为万 国之一 , 可相维系而 不能相统属者也 · · · ⋯ ⋯公法者 , 万 国一大和约也 。 ” 另一方面又 指出 , 实际运行中 , “ 公法仍凭虚理 , 强者可执其法 以绳人 , 弱 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 。 是故有国者惟有发愤 自强 , 方可得公法之 益 倘积弱不振 , 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 ④ 王佐才也认为 , “ 天下 之理 , 必合天下之势以为衡 , 而理乃圆足 。 若只论是非 , 不论强 弱 , 则势至滞碍而难行 , 理亦凭虚而无著 , 转不能通行天下 。 ” “ 所谓公法者 , 本视国之强弱为断 , 而非以理之曲直为断也 。 夫 仁义与富强不判为两事 , 国富且强则仁义归之 。 庄子所谓窃国者 王 , 侯之门仁义存也 。 ” ⑤ 曾纪泽 《曾纪泽 日记 》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二十 日 、 光绪十八年八月二 十三 日 , 岳麓书院 , 。 崔国因 《出使美 日秘 国 日记 》, 光绪十七年九月十二 日 、 十月十一 日 、 十 二月二十七 日 , 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四 日 ,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再补编第 十二恢 。 王韬 《泰西立约不足恃 》, 浙江宜今室主人编 《皇朝经济文新编 》, 光绪二 十七年五月上海宜今室石印 。 郑观应 《盛世危言 · 公法 》, 夏东元编 《郑观应集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 第 页 。 王佐才 《公法不足恃论 》, 陈忠倚 《皇朝经世文三编 》卷四十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 兀巧 年卷 面对这样的国际秩序 , 中国知识分子其实不无担优 , 然又无 可奈何 , 似乎无法走出武装竟争的格局 。 黄遵宪在 《日本 国志 · 兵志叙 》中说 “ 欧洲各国 , 数十年来 , 竞强角力 , 迭争雄霸 , 虽使车四出 , 梁敦雍容 , 而今 日玉 帛 , 明 日兵戎 , 包藏祸心 , 均 不可测 。 各国深识之士 , 虑长治久安之局不可终恃 , 皆谓非练兵 无以饵兵 , 非备战无以止战 · · · ⋯ ⋯中国之论兵 , 谓如疾之用药 , 药不可以常服 , 所谓不得已而用兵也 。 泰西之论兵 , 谓如人生之 有手足 ⋯ ⋯所谓兵不可一 日不备也 。 余尝旷观欧洲近 日之事 , 益 叹古先哲王 以穷兵膜武为戒 , 其用意至为深远 。 ” 对于泰西各国 军备竞赛 , 叹息不 已 。 同时也认识到 “ 事变之极 , 已至此极 , 虽使神圣复生 , 必不能闭关而治 。 无闭关之 日 , 即终不能有投戈 讲艺 、 解甲归 田之 日 , 虽百世可知也 。 ” “ 居今 日而欲保境安 民 , 非讲武不可 。 ” 在这样强烈的刺激下 , 严 复介绍达尔文 的竞争进化论在 中 国知识界很快就产生 了共鸣 , 影响遂一发 而不可 收 。 竞争为世 界进化动力的观念 , 弱 肉强食的强权逻辑在本来 尚德不 尚力的 中国知识分子 中流行开来 , 甚至不少人将 尚德不 尚力 看做是导 致近代中国贫弱不振 的祸根 。 面对这种局 面 , 作 为西学先驱 的 严复曾明确指 出 , “ 有强权无公理之说 ” 的流行 , “ 其流极 , 必 使教化退行 , 一群之 中 , 抵力 日增 , 爱力将息 , 其为祸 害 , 不 可胜谈 。 ” “ 人道 固返于野蛮最初之社会 , 而世人特互为刀姐鱼 肉而 已 。 ” 他指 出 , 五 洲各 国开基 , 固恃兵 力 , 然其成功 , 其 长久 , 则需乎名 。 “ 名为体 , 兵 为用 , 公理为 主 , 强 权 为奴 , 而后事成 , 反此者未见其 能成立也 。 然则 强权不 足 以 生公理 , 特为公理之健仆 。 ” 他 同时 也 敏锐地 看 到 , 资本 主义 列 强 “ 强 权 ” 横行世界的 , 也是将世界资本 主义化 , 将资本 主义文 明以 暴力方式传播到世 界的手段 强权是强者对于弱者的权利 , 是 文明对于野蛮 , 先进对于落后的权利 , 是所谓 “ 天演 ” 借助强 权的施行 。 对于弱者来说 , 要 自救 , 出路不是怨恨强权的横行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而是 自进于强者 , 自进于文明 。 ① 并不是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完全认同这种强权主导的世界 秩序 。 一些人试图构建和谐的大同世界 , 康有为是其中的代表 。 一些人则仍坚持以仁义求富强 , 刘光茸对比中西 , 认为 “ 外人 谋富强 , 中国言仁义 , 岂吾圣人垂训不能富强 , 而以仁义弱天
/
本文档为【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