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医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本科8版)

2019-10-06 94页 ppt 4MB 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13771067619

从事社区医疗工作多年,对基层医疗有丰富的经验

举报
[医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本科8版)第四章血液循环(本科8版)2012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让我们警觉什么?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态势,估计我国心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现患人数为2.9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病。估计每年我国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估计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400人,每10秒心血管病死亡1人。每天都饮酒的人,存在高血压的风险增加40%,同时存在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人,存在高血压的可能性将增加5倍。 chapter4Bloodcircu...
[医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本科8版)
第四章血液循环(本科8版)2012年《中国心血管病》让我们警觉什么?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态势,估计我国心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现患人数为2.9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病。估计每年我国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估计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400人,每10秒心血管病死亡1人。每天都饮酒的人,存在高血压的风险增加40%,同时存在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人,存在高血压的可能性将增加5倍。 chapter4Bloodcirculation目的要求1.掌握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心泵功能的基本评定指标,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心脏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2.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3.熟悉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4.了解心音、心电图,各类血管的功能,血液的动力学特点,器官循环。chapter4Bloodcirculation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第二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第三节血管生理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五节器官循环chapter4Bloodcirculation第二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二、心肌的生理特性三、体心电图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二、心输出量与心脏做功三、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R五、心功能评价chapter4Bloodcirculation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二、血流动力学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五、微循环六、组织液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第五节器官循环一、冠脉循环二、肺循环三、脑循环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Thankyou!chapter4Bloodcirculation血液循环(bloodcirculation):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心血管系统-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淋巴系统组成功能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氧和二氧化碳;物质交换;体液调节-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内环境稳定及机体防卫;内分泌-心房钠尿肽、内皮素和内皮舒张因子和肾素R一般情况下,血液循环停止3-10s,人就丧失意识;停止5-7min,大脑皮层出现不可逆的损伤。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1.静息电位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2.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1.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二、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兴奋性2.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1.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3.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三)自动节律性(二)传导性R三、体表心电图(四)收缩性chapter4Bloodcirculation根据各类心肌细胞AP的O期去极化速率和4期有无自动去极化,将心肌分为:①快反应自律细胞:0期去极速率快,4期有自动去极化。②快反应非自律细胞:0期去极速率快,4期无自动去极化。③慢反应自律细胞:O期去极速率慢,4期有自动去极化。④慢反应非自律细胞:O期去极速率慢,其4期无自动去极化。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心室肌细胞RP (1)幅度:-90mV(较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大)。(2)机制:=K+平衡电位条件:①膜两侧存在浓度差:②膜通透性选择性:K+/Na+=100/1结果:K+顺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达到K+平衡电位。[K+]i>[K+]o=28∶1[Na+]i<[Na+]o=1∶13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心室肌的RP和APchapter4Bloodcirculation2.心室肌细胞AP0期:刺激↓RP↓↓阈电位↓激活快Na+通道↓Na+再生式内流↓Na+平衡电位(0期)快Na+通道:-70mV激活,-55mV失活,持续1-2ms,特异性强(只对Na+通透),阻断剂(TTX),激活剂(苯妥因钠)。0期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期:快Na+通道失活+激活Ito通道↓K+一过性外流↓快速复极化(1期)Ito通道:70年代认为Ito的离子成分为Cl-,现在认为Ito可被K+通道阻断剂(四乙基胺、4-氨基吡啶)阻断,Ito的离子成分为K+。Na+K+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1期chapter4Bloodcirculation2期:O期去极达-40mV时已激活慢Ca2+通道+激活IK通道↓Ca2+缓慢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缓慢复极化(2期=平台期)慢Ca2+通道:激活与失活比Na+通道慢,特异性不高:Ca2+(53%)、Na+(27%)、K+(20%)都通透,阻断剂:Mn2+和多种Ca2+阻断剂(异搏定)。2期Na+K+Ca2+K+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chapter4Bloodcirculation3期:慢Ca2+通道失活+IK通道通透性↑↓K+再生式外流↓快速复极化至RP水平(3期)4期:因膜内[Na+]和[Ca2+]升高,而膜外[K+]升高→激活离子泵→泵出Na+和Ca2+,泵入K+→恢复正常离子分布。Na+K+Ca2+K+K+○泵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泵3期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2.浦肯野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1)形成机制:0、1、2、3期:心室肌细胞基本相似。4期:为递增性Na+为主的内向离子流(If)+递减性外向K+电流所引起的自动去极化。(2)特点:<1>0期去极化速快,幅度大。<2>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比窦房结细胞的慢,故自律性低。注:If通道:复极化的3期-60mV开始激活、-100mV充分激活,去极化的0期-50mV失活。是超极化激活、具有时间依从性的非特异性通道,不是快Na+通道,∵TTX不能阻断。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电位特征:①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绝对值小。②0期去极化幅度小,速率慢③AP:分0,3,4三个时期,无复极1、2期。④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R1.窦房结P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chapter4Bloodcirculation0期:当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慢钙通道(ICa-L型)→Ca2+内流Ca2+Ca2+0期阈电位零电位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chapter4Bloodcirculation3期:慢钙通道(ICa-L型)渐失活+激活钾通道(IK)→Ca2+内流↓+K+递减性外流(因钾通道的失活K+呈递减性外流)K+Ca2+3期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chapter4Bloodcirculation4期:K+递减性外流+Na+递增性内流(If)+Ca2+内流(ICa-T型钙通道激活)→缓慢自动去极化K+具“自我”启动→“自我”发展→“自我”终止的离子流现象。Na+Ca2+4期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2)阈电位水平(为少见的原因)上移→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下移→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3)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状Na+或Ca2+通道所处的机能状态,是决定兴奋性正常、低下和丧失的主要因素,而通道处于何种状态则取决于当时的膜电位以及有关的时间进程。完全备用→失活→刚复活→渐复活→基本备用‖‖‖‖‖产生AP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兴奋性正常兴奋性无兴奋性低兴奋性高R2.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特点周期变化对应位置机制新AP产生能力有效不应期去极相→复极相-60mV不能产生绝对不应期:↓Na+通道处于-55mV完全失活状态局部反应期:↓Na+通道-60mV刚开始复活相对不应期↓Na+通道能产生(但0期-80mV大部复活幅度、传导、时超常期↓Na+通道基本程等较正常小)-90mV恢复到备用状态同相对不应期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平均250ms),相当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它是骨骼肌与神经纤维有效不应期的100倍和200倍。这一特性是保证心肌能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不出现强直收缩的生理学基础。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复极2期(平台期)。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3.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心肌收缩是在肌膜AP触发下,发生兴奋-收缩耦联,引起肌丝滑行实现的。(1)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任何刺激落在此期内,心肌都不会发生兴奋反应。 ∴当刺激频率↑→多数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内,最多引起期前收缩,不会发生强直收缩。但在离体蛙心灌流实验中,当[Ca2+]o过高时→钙僵(∵Ca2+利于收缩不利于舒张,出现持续收缩状态)。(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chapter4Bloodcirculation(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因窦性节律的兴奋是规律下传的,当窦性兴奋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就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而出现一次窦律“脱失”,需等待下次窦律刺激引起兴奋才产生收缩,此等待期间为代偿性间歇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心脏的起搏点自动自律性:心肌组织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自律细胞4期的缓慢自动去极速率的不同,∴各部位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高低不一:窦房结-------房室结-------浦氏纤维(90-100次/分)(40-60次/分)(20-40次/分)心肌自律性与心律的关系是:节律高者控制节律低者:∵节律高者具有抢先占领(抢先达到阈电位产生AP)和超速驱动压抑(抢先夺获压抑节律低者的“被动”节律性兴奋)的机制。[注]:①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其它自律组织为潜在起搏点或异位起搏点。②以窦为起搏点的心跳为窦性节律,以窦外为起搏点的心跳为异位节律(结性心律、室性心律)。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a.自动去极化速快→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自律性高。b.自动去极化速慢→达到阈电位的时间长→自律性低。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2.最大舒张电位水平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小→距阈电位近→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自律性高。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大→距阈电位远→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长→自律性低。3.阈电位水平在上述因素不变的前提下:阈电位水平下移(图中TP1)上移(图中TP2)↓↓最大舒张电位→阈电位距离近距离远↓↓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间短时间长↓↓自律性高自律性低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结构因素(2)生理因素1)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0期速度与邻旁间产生局RP距新AP传导0期幅度→的电位差→部电流→阈电位→产生→速度快高大大近易快慢低小小远不易慢邻近部位膜兴奋性Na+通道状态传导性3)邻旁未兴奋区心肌膜的兴奋性处绝对不应期失活状态 阻滞处相对不应期部分失活状态(0期慢、小)减慢R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1.兴奋在心脏内传导2)膜电位水平chapter4Bloodcirculation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名称时间(S)幅度(mV)意义P波0.06~0.110.05~0.25两心房去极化过程Q波室中隔兴奋R波0.06~0.110.5~2.0心尖+侧壁肌兴奋S波两心室去极化过程T波0.05~0.250.1~1.5两心室复极化过程P-R间期0.12~0.20兴奋:房→室的时间S-T段0.05~0.15心室肌的AP处于平台期Q-T间期<0.4心室去极化+复极化的时间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同步收缩(3)对细胞外的Ca2+依赖性兴奋-收缩脱耦连R(2)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任何刺激落在此期内,心肌都不会发生兴奋反应。当刺激频率↑→多数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内,最多引起期前收缩,不会发生强直收缩。但在离体蛙心灌流实验中,当[Ca2+]o过高时→钙僵(∵Ca2+利于收缩不利于舒张,出现持续收缩状态)。1.心肌收缩的特点2.影响心肌收缩的因素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和细胞外的Ca2+浓度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一、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一)心动周期(二)心脏的泵血过程1、心室收缩期(1)等容收缩期(2)快速射血期(3)减慢射血期2、心室舒张期(1)等容舒张期(2)快速充盈期(3)减慢充盈期(三)心房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四)心音R原理图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心动周期(1)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2)时程:(3)特点:(4)心率:①概念: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②正常变异:年龄:初生儿(130次/分)成人(60~90次/分)性别:女>男体质:弱>强兴奋状态: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体温每↑1℃→心率↑12~18次/分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二、心脏泵血过程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2)时程:T∝1/f=60s/75=0.8s房缩0.1s房舒0.7s室缩0.3s室舒0.5s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①舒张期时间>收缩期时间②全心舒张期0.4s→利于心肌休息和心室充盈③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3)特点↑→心舒期↓→充盈↓+休息↓→心衰↓→心舒期↑④心缩(舒)期习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指标。心率心动周期室缩期室舒期401.5 0.8 1500.41.150.350.300.500.250.15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等变化(小结)1=主A内压2=左心室内压3=左心房内压4=心音5=心室容积⑦=心房收缩期①=等容收缩期②=快速射血期③=缓慢射血期④=等容舒张期⑤=快速充盈期⑥=减慢充盈期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急剧↑(左室内压↑近80mmHg)↓房室瓣关闭(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容积不变、血液不流)↓继续收缩↓快速射血期(1)等容收缩期过程及特点chapter4Bloodcirculation●等容收缩期的特点:①其时程长短与与肌缩力、后负荷有关:肌缩力↓→等容收缩期↑后负荷↑→等容收缩期↑②房室瓣、动脉瓣处关闭状态;③等容收缩末的动脉压最低;④室内压上升速最快。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2)快速射血期过程及特点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动脉压(左室>80mmHg)(右室>8mmHg)↓动脉瓣开放(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迅速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70%)↓心室容积迅速↓↓减慢射血期特点:①快速射血期末室内压与主动脉压最高;②用时少(≈收缩期1/3),射血量大。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3)减慢射血期及特点迅速射血入动脉后↓心室容积继续↓↓室内压略<动脉压↓射血能=血液的动能继续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30%)↓心室容积继续↓↓心室舒张前期特点:①用时长(≈收缩期2/3),射血量少;②因外周血管的阻力作用,血液的动能在主动脉转变为压强能,使动脉压略>室内压。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①心动周期中的4对矛盾:心脏缩与舒(主要矛盾)压力升与降瓣膜开与关血液进与出②心动周期中的瓣膜变化: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动脉瓣关:等容收缩期初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③心动周期中的压力变化:最高:室内压:快速射血期末动脉压:快速射血期末最低:室内压:快速充盈期末动脉压:等容收缩期末④后负荷:后负荷↑↓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射血量↓小结chapter4BloodcirculationR 心室的射血和充盈 时 相 心室内压 房室瓣 动脉瓣 血流方向 心室容积 等容收缩期 心房<心室↑<动脉 关 关 不进不出 基本不变 快速射血期 心室>动脉 关 开 心室→动脉 ↓ 减慢射血期 心室≤动脉 关 开 心室→动脉 ↓ 等容舒张期 心房<心室↓<动脉 关 关 不进不出 基本不变 快速充盈期 心房>心室 开 关 心房→心室 ↑ 减慢充盈期 心房>心室 开 关 心房→心室 ↑ 心房收缩期 心房>心室 开 关 心房→心室 ↑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等容舒张期及特点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迅速↓(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急剧迅速↓(∵室内压仍>房内压∴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容积不变、血液不流)↓快速充盈期特点:①动脉瓣、房室瓣都处于关闭状态;②动脉瓣关闭产生第二心音。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2)快速充盈期等容舒张期末↓室内压↓(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室内压房内压=负压)↓心房和大V内的血液快速入室(占总充盈量2/3)↓心室容积迅速↑特点:快速充盈期末的室内压最低R(3)减慢充盈期:随着心室内血液的充盈,心室与心房、大V间的压力差减小,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减慢。其前半期为大V的血液经心房流入心室;后半期为心房收缩期的挤血入心室。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心房收缩↓心房容积↓↓房内压↑(右房↑4-6mmHg)(左房↑6-7mmHg)↓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处关闭状态)↓挤血入心室(占心室充盈量25%)↓心房舒张(75%由V经心房流入心室)R初级泵chapter4BloodcirculationR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第三心音 第四心音 特点 音调低沉(勒)持续较长 音调高清(哒)持续较短 音调低浊持续短 音调低沉持续较长 成因 心室肌收缩和房室瓣关闭的振动;射血大A扩张及产生旋涡。 动脉瓣关闭;射血突停导致大A和心室壁振动。 心室充盈减慢,流速突变导致室壁及瓣膜振动。 心房强烈收缩,挤血击撞室壁。 标志 心室开始收缩(心尖区) 心室开始舒张(动脉瓣区) 快速充盈期末(心尖) 房缩强烈 意义 心室收缩力与房室瓣功能状态 动脉瓣功能状态 部分健康青年 部分老年和心舒末期压力高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二、心输出量与心脏做功(一)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出的血量(70ml)。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舒张末期容积=60~80ml/120~130ml=50~60%          意义:①心舒张末期容积与心缩力有关(因与心肌初长度呈正相关)。②心缩↑→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③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每搏输出量可不变)→心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chapter4Bloodcirculation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心指数: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3.0~3.5L/min.m2    (二)心脏做功量的测定因心脏收缩不仅射出一定量的血液,而且使这部分血液具有较高的压强能和较快的流速。因此,用心脏作功量要比单纯用心输出量评定心泵血功能更全面。1.每搏功=搏出量×血液比重×(平均动脉压-平均心房压)×13.6×9.807×(1/1000)=0.847J2.每分功=搏功×心率=63.5J/min)(cm3)(mmHg)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三、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概念: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意义:反映心脏的健康程度、心脏泵血功能。1.搏出量储备:收缩期储备:55~60ml(射血分数↑)∧舒张期储备:15ml(∵不能无限扩张)搏出量储备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例:心衰病人,心力储备↓;经常体育锻炼者、运动员,心力储备↑。2.心率储备心率可加快2~2.5倍(75→160~180次/分)R收缩期储备舒张期储备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1.前负荷:=心舒末期容量=异长自身调节前负荷↑→心肌初长度↑→肌缩力↑→搏出量↑(Starling定律)等长自身调节异长自身调节‖‖前负荷、后负荷、心缩力↓2.异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力能随心肌初长度的改变而改变的现象。(二)心室收缩的后负荷(三)心肌收缩力(四)心率R(一)心室收缩的前负荷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临床:ABp持续↑→心肌肥厚→泵血功能↓搏出量恢复正常异长自身调节↑+等长自身调节(N-体液)前负荷↑剩余量↑+回流量不变搏出量↓射血期↓+射血速↓等容收缩期↑+心肌缩速↓后负荷↑(一定范围内)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概念: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特性。意义:能对持续的、剧烈的循环变化有强大的调节作用。收缩能力↑:NE→受体→cAMP↑→Ca2+通道开放几率↑+开放时间↑→[Ca2+]i↑→心缩力↑。收缩能力↓:ACh→M受体→抑Ca2+通道+激活K+通道→AP的2、3期缩短→Ca2+内流↓→心缩力↓。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心率×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40~150次/分:↑→每分心输出量↑>150次/分→心动周期缩短(尤其心舒期)→充盈量↓→每搏出量↓→每分心输出量↓。<40次/分→心动周期延长(尤其心舒期)→充盈量达极限而心率太慢→每分心输出量↓。注:①每搏输出量在恒定的条件下,心率是调节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②心率和心缩力是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③一定范围内,心率↑可使心输出量↑。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舒张末期压力越大,即前负荷越大,心室肌初长度越长,心肌收缩力量越强,搏功和搏出量就越大。心室功能曲线(Frank-Starling曲线):在实验中逐步改变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横坐标),并将相对应的搏出量或搏出功(纵坐标)的数据绘制的曲线。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五、心功能评价心脏射血功能评价和心脏舒张功能评价。(一)从心室压力变化评价心功能心导管术。(二)从心室容积变化评价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无创性。(三)应用心室压力-容积环评价心功能心导管术和超声心动图单独或联合应用。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也是保证全身各器管获得所需血流量的结构基础。具有参与形成和维持动脉血压,以及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的功能。—大A:25mm,具有弹性和可扩性--中A:4mm,—小(微)A:30um,半径小、阻力大—Cap.:薄、透性好—小(微)V:—V:容纳循环血量60-70%1.弹性储器血管3.Cap.前阻力血管4.Cap.前括约肌5.交换血管7.容量血管注:Cap.=Capillary(毛细血管)2.分配血管6.Cap.后阻力血管8.短路血管(一)血管的功能性分类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二)血管的内分泌功能1.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舒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硫化氢、前列环素等。缩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血栓素A2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导致舒血管活性物质减少,从而诱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2.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内分泌功能合成、分泌肾素和血管紧张素。3.血管其他细胞的内分泌细胞可合成大量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局部合成、分泌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Ⅱ。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量(容积速度)。血流速度:血液中某一质点在管内移动的线速度。1.泊肃叶定律公式:Q∝ΔP/R∝πΔPr4/8ηL单位:ml/min或L/min。2.层流和湍流:层流为主。(二)血流阻力:公式:R=8ηL/πr4(三)血压概念: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7mmHg。产生条件:①血管内血液的充盈度推血流动  ②血流的动力=心射血力对管壁侧压力扩张管壁(势能)  ③血流的阻力=能量的消耗:血压渐降R血液粘滞度(η):1.血细胞比容;2.血流的切率;3.血管口径;4.温度。chapter4Bloodcirculation收缩压(SP):室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12.0~18.7Kpa)舒张压(DP):室舒时,动脉血压降低到的最低值(8.0~12.0Kpa)脉压:SP-DP=4.0~5.3Kpa平均动脉压:=DP+脉压/3=(SP+2DP)/3(一)动脉血压1.动脉血压的形成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二)动脉脉搏R2.动脉血压的测量与正常值(说明)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动脉血压的形成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液充盈决定因素:心室射血、外周阻力心室舒张心室收缩射血入主A+外周阻力大A回弹(势能释放)推血继续流动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推血(1/3)流动+大A扩张(2/3)(动能消耗) (势能贮存+缓冲力)↓↓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几点说明:①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②心搏功能量消耗:③SP:主要反映搏出量DP: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缓冲SP(势能贮存)维持DP(势能释放)动能:推血流+大A扩张势能:管壁侧压力+克服外周阻力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2)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4.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DP↑(不明显)SP↑(明显)↓↓血流速↑↓↓DP↑(明显)搏出量↓→SP↑(不明显)↓回心血量↓↓chapter4Bloodcirculation(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心缩期血流速↑SP↑(不明显)(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缓冲SP↓维持DP↓(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如: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Bp↓DP↑(明显)↓管壁侧压力↑↓→SP↑(明显)DP↓→脉压↑体循环平均压变→Bp变↓↓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chapter4Bloodcirculation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动脉血压的昼夜波动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外周静脉压:各器官的静脉压。当心脏射血功能降低,静脉回流降低时,血液将留滞在外周脉,静脉压升高。2.中心静脉压(CVP):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值为4~12cmH2O。(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1.体循环平均压2.心肌收缩力3.体位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R(一)静脉血压(二)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跨壁压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微A:总闸门后微A:分闸门Cap.前括约肌:分闸真Cap.:营养性血管通血Cap.:直捷通路A-V吻合支:调节体热微V:后阻力性Cap.(一)微循环组成名称血流通路血流特点作用迂回通路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血流缓慢物质交换直捷通路微A→后微A→通血Cap.血流速较快利血回流动-静短路微A→A-V吻合支→微V随温度变化调节体温R(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三、四)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和物质交换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一)组织液的生成1.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动力-(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阻力=有效滤过压>0→组织液生成(动脉端)<0→组织液回流(静脉端)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主要因素生成量回流量例症毛细血管压↑↑↓炎症、充血性心功静脉压↑↑↓不全等所致的水舯血浆胶体↑↓营养不良、肾炎等渗透压↓血浆蛋白↓所致水舯淋巴↑↓丝虫病、癌症等回流受阻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毛细血管↑↓烫伤、细菌感染通透性↑所致的局部水舯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二)心血管中枢(三)心血管反射(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一)体液平衡与血压稳态的相互制约。(二)影响肾-体液控制系统活动的主要因素。R1.心脏2.血管(四)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模式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心脏的N支配 起源髓胸段T1~T5延髓的迷走神经侧角神经元背核和疑核递质NEACh受体β1M阻断剂安阿托品(3)支配心脏的肽能N纤维心脏中存在多种肽类神经纤维,释放的递质有: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阿片肽等。可与单胺和Ach等共存于同一N元内。参与对心肌和冠脉的调节。(4)心脏的传入纤维: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含有大量传入纤维。R(1)心交感N(2)心迷走N(5)心交感紧张和心迷走紧张平时都具有紧张性,相互拮抗,共同持续调节心脏活动。chapter4Bloodcirculation生理作用心交感N心迷走N变时4期Ca2+内流↑→自动去极速↑3、4期K+外流↓→最大舒张电位↑(自律性)↓自动去极速↓(正变时)自律性↑(负变时)↓自律性↓变传导0期Ca2+、Na+内流↑→0期0期Ca2+内流↓→0期(传导性)去极速+幅度↑去极速+幅度↓     (正变传导) ↓(负变传导)↓传导性↑传导性↓变力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3期K+外流↑→3期复极化速↑(收缩性)       ↓   ↓         ATP生成↑AP时程(2期)↓Ca2+内流↓      (正变收缩)↓(负变收缩)↓           收缩力↑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变兴奋阈电位↓+Na+Ca2+通道激活率↑3期K+外流↑→膜电位距阈电位远(兴奋性)           ↓↓             兴奋性↑兴奋性↓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中枢:延髓的缩血管中枢(T1~L2~3侧角)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交感缩血管N支配,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的单一支配)。缩血管纤维密度:皮肤血管-骨骼肌和内脏血管-冠状和脑血管递质:N节前纤维ACh,N后纤维NE(有与共存的神经肽Y——具极强烈的缩血管效应)。受体:α(主)、β作用:α受体→血管缩>β受体→血管舒特点:①调节血压作用大  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舒血管神经纤维R血管的神经支配(2)交感舒血管纤维(3)副交感舒血管纤维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交感缩血管N交感舒血管N副交感舒血管N中枢延髓的缩血管中枢皮质运动区脑干副交感核、(T1-L2-3侧角)S2-3外侧核链递质NEAChACh受体α(主)、βM      M阻断剂酚妥拉明阿托品阿托品分布绝大多数血管骨骼肌血管软脑膜、消化腺、(多为单一支配)外生殖器血管作用α受体→血管缩血管舒血管舒β受体→血管舒特点①调节血压作用大 ①不参与血压调节①不参与血压调节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②平时无作用 ②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紧张性↑→血管缩③与情绪、运动有关   紧张性↓→血管舒小结: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部位特点 脊T、L、S段①活动受上级中枢控制髓灰质侧角②能完成原始不精确的心血管反应缩血管区①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紧张性延(头端腹外侧RVLM)②始终有紧张性,且>交感紧张性舒血管区③抑制缩血管区-紧张性降低-血管舒张(尾端腹外侧CVLM)髓传入神经接替站心迷走中枢(迷走背核、疑核)(吸气:迷走紧张↓交感紧张↑;呼气:相反)延下丘脑室旁核(PVN)髓以大脑上小脑(二)心血管中枢⑤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④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NTS)①下丘脑是很重要心血管整合中枢②参与对心血管和其他功能的复杂整合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舒血管神经交感舒血管N副交感舒血管N脊髓背根舒血管N中枢皮质运动区脑干副交感核S2~3外侧核链分布骨骼肌血管软脑膜、消化腺外生殖器血管递质AChAChP物质或组胺受体M     M作用血管舒张血管舒张局部血管舒张特点①不参与血压调节①不参与血压调节轴突反射②平时无作用  ②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③与情绪、运动有关  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1)压力感受器部位:颈A窦和主A弓血管外膜下的神经末梢。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张度≈血压的变化。(2)传入神经窦N(加入舌咽N)。弓N(加入迷走N,家兔则游离较长称减压N)。(3)中枢联系其传入冲动先到达孤束核再与心血管中枢联系。(三)心血管反射3.心肺感受器反射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R1.压力感受性反射(说明)特点及意义负反馈、双向调节;短时间快速调节血压以保持其稳定。chapter4Bloodcirculation血压突然↑弓、窦感受器受到牵拉兴奋性↑弓、窦N孤束核缩血管中枢(-)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阻力血管舒容量血管舒心脏活动↓外周阻力↓V回流量↓心输出量↓血压↓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心迷走中枢心交感中枢缩血管中枢心脏血管窦弓压力感受器+血压↑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心跳↓V舒张A舒张回心血量↓外周阻力↓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血压↓+--孤束核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3.心肺感受器反射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心肺感受器兴奋↓迷走N交感紧张↓迷走紧张↑肾血流量↑垂体前叶释放ADH↓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肾重吸收水↓GFR↑R-A-A-S↓↓↓↓↓↓肾排钠和排水↑血压↓↓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PO2↓[H+]↑PCO2↑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窦、弓N孤束核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呼吸中枢(+)心率↓、冠脉舒心输出量↓皮肤、内脏骨骼肌血管缩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血压↑↓↓↓↓↓↓↓呼吸加深加快↓↓间接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二、体液调节(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三)血管升压素(VP)=(抗利尿激素ADH)(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1.舒血管物质:NO、前列环素(PGI2)、内皮超极化因子(EDHF)2.缩血管物质: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内皮素。(六)心血管活性多肽1.心房钠尿肽(ANP)2.肾上腺髓质素3.尾加压素Ⅱ4.阿片肽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chapter4BloodcirculationR(十)其他因素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全身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甲状腺素等正“三性”作用。(七)气体信号分子1.一氧化氮2.硫化氢(八)前列腺素(九)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趋化因子等。脂肪细胞因子: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chapter4Bloodcirculation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冠脉血流量的调节1.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腺苷具有强烈舒血管作用。其他如:H+、CO2、乳酸等也有舒血管作用2.神经调节(整体安静时,神经因素对冠脉的舒缩影响不大)(1)交感N+→NE→冠脉受体→冠脉收缩冠脉收缩↓↓心肌M受体↓冠脉舒张↓↓心肌β1受体↓心肌正变时正变力正变传导↑→耗氧量↑→代谢产物↑(注:交感N的直接收缩作用被继发性舒张作用所掩盖)(2)迷走N+→ACh→冠脉M受体→冠脉舒张心肌负变时负变力负变传导↑→耗氧量↓→代谢产物↓(注:迷走N的直接舒张作用被继发性收缩作用所掩盖)chapter4Bloodcirculation3.激素调节(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心肌代谢、耗氧量↑--冠脉血流↑直接→α或β-受体--冠脉收缩或舒张(2)甲状腺素---心肌代谢、耗氧量↑--冠脉舒张,血流量↑(3)大剂量血管升压素----冠脉收缩,冠脉血流量↓(4)血管紧张素Ⅱ----冠脉收缩,冠脉血流量↓Rchapter4Bloodcirculation
/
本文档为【[医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本科8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