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育研究方法总ppt课件

2020-11-02 293页 ppt 4MB 5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爱赢

公司经营范围:网络软件设计、制作、图文设计、影视制作(编辑)

举报
教育研究方法总ppt课件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章教育科研概述一、教育科研及其特点二、教育科研的分类和意义一、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指人们以教育理论做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教育科研的本质和目的:进一步揭示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的活动。 科研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 教育科研的结果:获得新认识,形成科学的结论,即形成科学的理论或观点。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应用性 时效性 群众性 迟效性 教育性 科学性 探索性 创新性 (一)教育性 教育科研的教育性,是由学校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所决定的...
教育研究方法总ppt课件
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章教育科研概述一、教育科研及其特点二、教育科研的分类和意义一、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指人们以教育理论做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教育科研的本质和目的:进一步揭示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的活动。 科研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 教育科研的结果:获得新认识,形成科学的结论,即形成科学的理论或观点。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应用性 时效性 群众性 迟效性 教育性 科学性 探索性 创新性 (一)教育性 教育科研的教育性,是由学校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所决定的。教育科研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的,以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为导向。 教育科研必须把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教育性贯穿于教育科研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科研的各个环节中。 (二)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决定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从而使教育科研成为一种理论的科学探索。 第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获得科学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理论或观点,是教育科研的首要目的。 (三)探索性 教育科研是探索未知的认识过程。其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育科研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实践经验。 第二,教育科研的计划需要不断完善,不断修改。 (四)创新性 教育科研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课题承担者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够提出大胆的、具有创造性的猜想与假说。 第二是在科研的过程中不要受制于某种理论或模式,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 第三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创新性。 (五)应用性 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研究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教育实践、教育改革服务。 实践——研究——再回到实践中去,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轨迹。 (六)实效性 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主要是指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取得新认识的同时,必须取得实际效果。 (七)群众性 群众性的研究、实验与推广,是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相互结合的必由之路。教育教学研究决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事,而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必须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群众性是教育科研的显著特点,是教育科研发展繁荣的条件和基础。 (八)迟效性 教育科研的迟效性,是指教育科研成果的显现以及在实践中的推广运用,需要有一个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长期显现和持续发挥作用的过程。三、教育科研的分类㈠按照研究的目的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也称基本理论研究。它是认识各种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概括教育的基本原理,形成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 主要包括:(1)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的研究。(2)对教育事业发展有决策和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3)教育历史遗产的研究。(4)各国教育经验和现状的研究。(5)对不同教育观点的评析性研究。 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 主要包括:(1)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的研究。(2)成功的教育经验的研究。(3)改进和改革教育体制、内容和方法的研究。㈡按照研究的范围可分为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中观研究宏观研究是对教育系统较大范围内的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外部的关系;二是教育内部带有全面性问题的研究。微观研究是对教育问题某个单独因素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中观研究介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它是对一个范围、一个领域、一条战线、一个部门内的教育科学研究。㈢按照研究的层次可分为阐释性研究、综述性研究和创造性研究阐释性研究是将教育现象和已有的教育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综述性研究是把分散、不全面的观点综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的研究。创造性研究是用已知的教育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和产品,具有改革教育教学的实际价值或理论意义的研究。㈣按照研究的方式可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追因研究和调查研究理论研究是指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思辨的方法,从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分析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验研究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或假设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教育规律的活动。 追因研究是不直接控制自变量而追溯某些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它是从结果求原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现象或研究对象的材料,以发现其规律的研究。㈤按照研究的时序分为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超前预测研究历史研究是指对教育过程的历史发展的研究。现实研究是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目前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超前预测研究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及现实情况,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大家来讨论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研?四、教师参与科研的意义(一)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三)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能使教师更加热爱教师职业······第二章第一节课题的选择 一、课题选择的意义 二、课题选择的途径 三、课题选择的原则 四、课题选择的过程 五、课题选择的方法一、课题选择的意义 科研课题,即研究的题目,是依据研究目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立的研究的问题。 (一)课题可以反映研究的价值 课题反映现有实践和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又反映向未知领域探索和前进的广度和深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课题引导着研究的方向 所谓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者在教育科学领域中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所认定的必须着手解决的某些方面的问题,并在这些方面开创自己的研究领域,形成稳定、明确的主攻目标和研究线索。好的课题的提出会揭示在一个时期内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方向。 (三)课题对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起着制约作用 课题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起点,启动着整个教育研究的机制,制约着教育研究的进程和方式。 在教育科研过程中,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都不尽相同,资料的收集和利用存在差异。 (一)从如何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上去发掘课题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应当如何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与提高工作的质量呢?这里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语文、外语教师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数学教师研究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师范学校教师研究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师范性;幼儿园教师研究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图书管理员研究如何提高图书使用效益,进行阅读指导;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研究如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等等。从本职工作中去寻找课题、加以研究,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程度。二.课题选择的途径 (二)从工作中的困难与缺点中去发掘课题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工作中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有较大的意义。例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这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学。教师就可以这样思考,是否可以从转变教育观念人手,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尤其要给“差生”以更多的厚爱,增强他们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与愉悦感;是否可以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如采用“自学辅导法”、“导学法”、“自主参与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是否可以改变原来的课堂教学结构,把班级授课制与小组讨论、个别答疑结合起来,并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是否可以调整原来的教学内容,把握好教材,增加实践环节与学生练习、实验时间,加强反馈——矫正;是否可以对学校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作些改革试验,使它们真正发挥反馈、激励与科学评估的作用,而不是仅仅为了分等而已。 (三)从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遇到的新情况中去发掘课题 在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发展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就会形成许多研究课题。例如,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既能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微观教育问题的解决。 (四)从教育实践活动的观察中去发现课题 观察教育实践活动,最能发现问题。若以科学的敏感、学术的敏感来进行理论的思考,就不难发现一批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例如,初步观察发现,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不少中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提前了,深入观察与思考后,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提出一系列问题: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现状究竟如何?中学生性观念是如何形成的?社会与学校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有何影响?青春期教育对学生个性形成有什么意义?如何对学生的心理平衡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如何对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健康进行咨询与指导;等等。从这些问题出发,可以形成许多研究课题。 (五)从各种信息交流中去发掘课题 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同事、朋友等的交谈、会议发言或辩论中,在广播、电视、报纸的报道中,会涉及许多教育问题,若加以留意并对它们进行记录与思考,就有可能形成教育科研的课题。例如,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人们议论较多的一个热门话题,若将这些议论概括起来,就可以形成有关班集体建设的系列研究课题:良好班集体的目标与评价研究;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规律;班集体中学生个性和“三自”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研究;班集体中学生基础文明行为的培养和训练研究;班集体中狭隘集体主义观念的表现及教育研究;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班集体与自然群体关系研究;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与班集体建设关系的研究;班主任素质与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相关研究等等。 (六)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中去发掘课题 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教育经验,其中不少是成功的,但往往又是零碎的、不自觉的,也未经科学检验。因此,这些经验往往“自生自灭”,难以推广。若运用经验总结法或实验法予以科学地检验与总结,揭示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间的关系,并给予理论的抽象与概括,它们就有了推广的可能。 (七)从对某些教育现象进行调查而形成课题 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若能对某些教育现象悉心思考,深入调查,也会从中发现和形成颇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如学生厌学、辍学、出走,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及其教育对策;中学生理想、学习目的、兴趣、自主意识、职业意识以及价值观、道德观、民主观的调查与教育研究;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与基础文明习惯的现状调查研究;学校教师、干部心理平衡能力的调查研究;破裂家庭子女教育现状调查等。 (八)从各种文献资料中发掘课题 在各种理论文献、教育类报纸杂志、会议交流论文集、专题资料集、获奖论文集以及有关的课题指南等等之中,都有教育科研的成果与动态的反映,认真阅读,可以从中发掘出研究课题,其中或是别人尚未注意到的问题,或是尚有争论的问题,或是虽有进展,但仍可作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近十年来,我国在教育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累累,但阅读教育书刊、理论文献,仍可发现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如建立教育投资稳定来源和建立教育投资超前增长机制的研究,教育投资效益评估研究,学校内部结构工资改革中物质与精神、报酬与奉献的研究等等。三、课题选择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 遵循目的性原则,选择课题应做到“四个结合、四个为主”,即个人的研究兴趣与社会和学校工作的客观需要相结合,以社会需要为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以微观研究为主;历史研究、超前预测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以现实研究为主。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探寻真理的活动。 科学性原则要求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要求必须注重课题的科学价值。 (三)创造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发明、创新、前进。只有富于创造精神的课题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四)可行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求实的活动。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四、课题选择的过程 (一)调查研究,提出问题 调查研究的方法,有查阅资料、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三种。 1.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可以考察、论证所选择的课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吸收与消化有关领域内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们研究达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以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 查阅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别人的构思或新的研究方法,引进相邻学科的新观点、新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还可以从资料中了解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供自己比较和参考,避免或少走弯路。 2.现场调查 到教育实践的第一线去调查,有利于发现问题与形成课题。在调查前要明确调查目的,拟好调查提纲,好调查表格,力求调查的情况真实、全面、系统、可靠。在调查中,要注意听取教育实际工作者的与对教育问题的分析。 3.专家咨询 咨询专家或对某方面有研究经验者的意见,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取得借鉴,有时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二)资料的分析与综合 要归纳整理、分析综合调查所得的资料。 第一步,要去伪存真,保留其中真实可靠的材料; 第二步,要分析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内在联系和问题所在; 第三步,要筛选所收集的问题; 第四步,要提出课题或项目。 (三)提出课题的设想与设计 在调查研究与资料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首先,要确定课题的名称。其次,要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阐明研究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及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课题的国内(或地区)研究水平和动向。最后,提出研究所采用的方法、途径、步骤及所需的经费、设备、手段等。 (四)预实验或预调查 对一些综合性的、重大的、研究因素比较复杂、探索性比较强的教育实验研究课题,往往需要进行预实验或预调查,通过模拟研究,对提出的研究目标,采用的方法、途径,研究内容进行初步的论证。 以上这四个步骤,又可统称为开题论证。 (五)课题确立 课题选定后,研究者向有关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教育科研课题(项目)申报表”,申报表的内容有:(1)课题名称、研究类别、研究起止时间。其中研究类别一般指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2)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参加者、承担单位以及合作或协作的单位与分工。(3)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4)研究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途径、手段。(5)预期的效果、成果的形式与去向。(6)研究的基础和准备情况。(7)研究的步骤。(8)经费估算与来源。(9)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的意见。(10)审批单位的意见。 填写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晰,文理通顺,简要明白。 研究者选定课题,不论是上报有关管理部门还是自行研究,都应该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与步骤,都要重视开题论证,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获得预期成果。五、课题选择的方法 (一)问题筛选法 这是教育工作者常用的方法。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遇到或者提出大量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再分析其重要程度和研究这些问题意义的大小,确定其研究价值,并广泛听取意见,从中选取价值明显且适合自己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 (二)经验提炼法 这是教育工作者可资利用的发现和选择课题的方法。长期从事教育的同志一般在自己的实践中都摸索了不少经验。如何把经验总结出来,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中必然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这样一个个研究的课题就出现了。 (三)资料寻疑法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资料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科研课题。资料寻疑法,即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观点,诘问前人的结论,揭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等,从中产生研究课题。 (四)现状分析法 即通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或揭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课题。 (五)意向转化法 教育工作者有时可能突然对教育的某一问题萌发一种探索的意向,这种意向实际上是一定的教育实践或理论信息在思维中积累的反映。这种意向如不能及时揪住的话则可能稍纵即逝;如果紧紧抓住,则可能产生一个研究的课题。当这种意向出现时,应对它作进一步的思考,使得问题逐渐清晰起来;同时对有关问题的具体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分析其研究价值和承受能力及其他客观条件,从而形成正式的课题。第二节课题的论证 课题论证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课题论证的内容与过程 二、课题论证报告 一、课题论证的内容与过程 (一)论证准备 要保证论证的质量,必须认真做好开题论证的各项准备工作。其中主要的是做好课题计划准备,以交付专家和各级领导以及有关人员论证。在提供课题计划时,应当针对不同的计划类别有所侧重。如教育调查课题计划,论证的侧重点,应放在计划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发展性上;教育实验课题计划,论证的侧重点则应放在实验目的(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操作定义(操作活动的特点)、实验对象(选取、分组)、可比性、控制性和重复实验等问题上。 (二)开题论证 开题论证是对课题进行全面评审。通过专家、主管领导和同行研究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讨与审议,做出抉择,或对课题计划提出调整与修改的意见,最后批准实施。开题论证一般要从课题实际情况出发,如课题较小,或是个人课题,可通过座谈会形式进行,课题主持人向有关同志介绍课题,征求与会人员的意见。如课题较大,或是集体课题,则必须进行系统论证,可以采取课题论证会形式。课题论证会前,研究者必须将课题的目的、目标、内容、研究对象、具备的条件等进行系统整理,提交论证报告。 在论证报告中必须提供以下方面内容: (1)主题目的。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 (2)课题的价值。课题的价值是选题的依据,所选课题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选择这一课题的依据是什么?国内外在这一研究中已取得了哪些成果? (3)课题研究的条件。这一课题研究涉及哪些客观条件?是否都能满足?从研究者自身看是否有足够的知识、能力、信心? (4)。方案是否完备?方案中各部分的联系如何?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5)过程分析与结果预测。研究过程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有哪些对策?研究结果可能出现哪些情况?是否会带来不良后果? 论证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论证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 (三)综合论证 综合论证,即综合评价。从评价的主体来说,它是自我论证评价、同行论证评价及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的结合。从过程角度来说,它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是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定。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二、课题论证报告 课题论证报告应写出详细的研究计划或研究的方案设计。一般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提出的较详细论证。 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的明确表述; (2)研究的目的、意义的论述; (3)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以及本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4)本课题所依据的有创新的指导思想或原则的论述。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范围的具体表述。 第三部分:研究对象、方法。(1)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取样方法、样本大小;(2)研究采用的途径、方法、手段及预计如何开展研究。这部分应是开题论证的中心内容。 第四部分:课题的进程(阶段目标)。 第五部分: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及人员分工。 第六部分:成果形式(包括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 思考与练习 1.选择课题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教育科研课题选择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3.如何进行课题论证?第一节研究假设的提出与表述 一、教育研究假设的含义及其作用 (一)教育研究假设的含义 假设就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 教育研究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教育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与学习成绩有关系? 假设: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学习成绩的下降而降低。 (二)教育研究假设的作用 1、假设对课题研究起定向作用 假设能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通过逻辑论证使研究课题更加明确,并按所确定的目标选择研究方法和收集相关资料,指导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2、假设是研究的核心 一个好的假设,是探索教育规律,形成教育理论的前提,是教育研究的核心。 3、假设是通向理论的桥梁 假设的功能主要在于它是理论的先导,起着纲领性作用。假设是有待验证的理论。二、假设的基本类型 (一)按性质和复杂程度分 1.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是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我们提供了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写。 例如:大鸡有2米高,比一般人要高。 2.解释性假设 解释性假设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事物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这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 3.预测性假设 预测性假设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二)按假设的形成划分 1.归纳性假设 归纳性假设是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启示进而概括、推论提出的经验定律。 湖北大学教育心理学黎世法教授归纳出“六步学习法”: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 2.演绎性假设 演绎性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新结论,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 3.研究性假设 研究性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 在研究假设中,呈现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两类。 方向性假设预示了结果的方向,指出相关或差异的特点,如:思维能力上男生的推理能力比女生强。 非方向性假设只是简单地指出存在一个相关或差异,如:思维能力上男女生有差异。三、假设的表达方式 一个好的教育研究假设的表达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设想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期望关系 一般一个假设只能涉及两个变量。如果涉及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将变量一一对应组成几组假设。 如: 1.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文化程度呈正相关。 2.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经验呈正相关。 …… (二)假设是一种推测 假设是在不完全或不充分的经验事实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是有待实践证实的,因而与正确的理论不同,它对一定的行为、现象或事件的出现作试验性的、合理的解释,因而有一定的预测性。 (三)假设应当用陈述句形式简洁地表述 研究假设要以叙述的方式说明两个或更多量之间可期待的关系,不要使用疑问句的形式。 如: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能力水平有没有关系? (四)假设应当是可以检验的 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因而也就算不上是一个科学的假设。由于教育研究的假设是对教育事实或现象间的关系所作的推测性假定,要使假定变成理论,关键在于它所预定的事实为研究及以后的实践所证实。因此,可检验性是科学假设的必要条件。 研究方案的形成一、确定研究对象二、选择研究方法与手段三、拟订研究计划一、确定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一般来说主要是指学生、学校、教师这样一些群体(即研究总体)。 在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时,我们首先要进行研究样本的抽取(即抽样),抽样的基本要求是: (1)明确总体范围 (2)样本应有代表性。 (3)样本应有随机性。 在可能的情况下,研究对象应该尽可能地随机抽取,这样可以增加研究成果的普遍性和科学性。 (4)合理确定样本容量。 所选取的样本容量要达到一定的数目要求。样本容量一般为总体的10%,通常不少与100人。二、选择研究方法与手段 (一)选择研究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 从宏观方面,选择研究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二是要考虑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三是要考虑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 从具体方面来讲,影响选择研究方法的因素很多,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综合与分析 2.归纳与演绎 3.因素的控制程度 影响控制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1)研究范围的大小。 (2)对变量的控制程度。 (3)被试个体间的差异。 (4)研究者的主观态度。 4.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二)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尚无定论,有人将研究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类;也有人将研究分为质化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两类。 一般情况,大多数研究者是按研究的具体方法来分类,这样的分类便于研究方案的设计,便于理解。 (三)关于研究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几点认识 1.不追求最好的方法,追求合适的方法。 2.不追求唯一的方法,追求多种方法的组合和互补。 3.更多地选择与学校日常工作紧密结合的方法。 4.要理解、吸收、消化、转化所选择的方法,要进行二次或多次加工、改造,要化“他法”为“我法”。 5.方法不能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上,方法需要普及。只有当广大教师掌握了有效的研究方法,教师才能真正成为研究者。三、拟订研究计划 在进行一项课题研究之前,我们一般都应先设计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保证课题的研究更具有目的性、可操作性、计划性和规范性等。 一个研究方案的设计一般包含下面几个部分的内容: (一)明确地得出课题研究的假设是什么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三)明确研究对象及其样本的容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五)研究的步骤 主要是说明清楚对课题的研究分为哪几个步骤进行,包括实验(研究)操作步骤和实验(研究)时间步骤等两个方面。第一节文献检索的作用 一、教育科学文献和文献检索的基本概念 文献的现代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道过的那些记录着知识的一切载体”。 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质印刷品,也包括有实物形态的各种材料。 教育科学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文献检索是获得知识、信息和情报的必要手段。 文献检索有助于利用掌握文献资料,缩短查找文献所花费的时间; 文献检索有助于获取最新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动向,指导科学研究的进行; 文献检索有助于指引治学门径,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文献检索是培养情报意识、增长信息技能的非常实用的途径。二、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一)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内容包括: 该课题前人或他人的主要研究成果; 达到的研究水平; 研究的重点; 研究的方法; 经验和问题。(二)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可以找到获得课题科学回答的线索,使研究范围内的概念、理论具体化; 可以为更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有说服力的、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 可以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三)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避免重做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避免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的观点; 避免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第二节文献的类型与分布一、文献的类型 教育研究文献的内容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内容加工方式、用途大致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文献、一级文献、二级文献、三级文献。零次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作出的实况记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也可视为第一手文献。这类教育研究文献包括未发表付印的书信、手稿、草稿和各种原始记录。(一)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摘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它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三)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此类文献不同于一次文献的原始性,也不同于二次文献的客观报道性,但具有主观综合的性质。它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数据手册以及年度百科大全等。(四)三次文献二、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由于创造、记录与传播的方式不同,教育文献资料的分布极为广泛且形式多样,有书籍、报刊、教育档案、非文字资料。(一)书籍 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如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及科普通俗读物。它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资源。 名著要籍指一个时代、一个学科、一个流派最有影响的权威著作,它们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治学和研究的基石,因而大都作为必读书、必备书收入各种导读书目。 专著一般就教育领域某一学科、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内容专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 教科书是专业性书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都属于资料性工具书。教育辞书主要是提供教育科学名词术语的资料,规范、精确、准确,以条目形式出现。百科全书则是对人类一切门类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完备概述,不仅提供定义,而且有原理、方法、历史和现状、统计和数目等多方面的资料,着重反映当代学术的最新成就。 科普读物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教育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二)报刊 报纸和期刊均属连续出版物。 报纸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报纸发行广泛,传递信息迅速,但材料分散不系统,且不易保存。 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教育科学范围内的期刊主要有三类:杂志;汇报、汇刊、集刊、丛刊及高校的学报;文摘及复印资料,这是一种资料性及情报索引刊物。期刊拥有庞大的写作队伍和读者群,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发行量大,常反映有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高水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查阅文献最有效且简便的主要来源。(三)教育档案 教育档案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资料。 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表谱以及地方志、墓志、碑刻等。 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重要事件、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的工具书。 教育法令集是官方的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指令性文件汇编,通过立案归档,成为资料的一部分。 学术会议文献,包括报告、记录、提交会议的论文,往往反映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代表了国内外教育发展水平,是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四)非文字资料 包括校舍、遗迹、绘画、出土文物、歌谣等,在教育科学研究资料分布中要指以声音、图像等电子方式记录有知识的载体,通过视听觉传递知识,更直接、精练、形象。一、文献检索的途径(一)著者途径利用索引从著者、编者、译者、专利权人的姓名或机关团体名称字顺进行检索的途径统称为著者途径。一些检索系统中提供按题名字顺检索的途径,如书名、刊名和篇名目录。(二)题名途径(三)分类途径按学科分类体系来检索文献。(四)主题途径通过反映文献资料内容的主题词来检索文献。(五)引文途径利用文献所附参考文献或引用文献而进行的索引,称为引文索引。(六)序号途径利用专利号、报告号、号、标准号、国际标准书号和刊号等进行索引,具有明确、简短、唯一的特点。(七)代码途径利用事物的某种代码编成的索引,如分子式索引、环系索引等,可以从特定代码顺序进行检索。(八)专门项目途径从文献信息所包含的或有关的名词术语、地名、人名、机构名、商品名、生物属名、年代等的特定顺序进行检索,可以解决某些特别的问题。二、文献检索的过程(一)分析准备阶段包括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自己准备检索的课题要求与范围,确定课题检索标志,确定所需文献的作者,文献类号,表达主题内容的词语和所属类目,进而选定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二)搜索阶段搜索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资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并以文章摘录、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搜集资料。(三)加工阶段从大量搜集到的文献中摄取有用的情报资料,其过程包括:剔除假材料,去掉相互重复、较陈旧的过时的资料;从研究任务的观点评价资料的适用性,保留那些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确地阐明所要研究问题的一切有关资料,以及含有新观点、新材料的资料,对孤证材料要特别慎重;对选定材料进行分类编排;编制题目索引或目录索引;对准备利用的文献资料,要鉴别和评价其可靠性。第一节教育观察法概述一、教育观察法的内涵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基础是研究者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理解。 科研中的“观察”与日常的“观察”是有明显区别的:一是科研中的“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系统性;二是科研中的“观察”必须对观察材料作出实质性和规律性的描述和解释。 教育观察法是指教育科学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二、教育观察法的特点 (一)教育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在教育观察之前,研究者对于观察的目的、方法、时间、地点、对象等问题都要做详细的考虑和明确的规定,使观察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教育观察的全面性和具体性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观察是对所研究对象发展全过程的全面性的观察(如反应的次数、时间、位置、强度、密度等等),要求掌握所观察的对象的一切具体表现,同时要立即作出全面的、具体的记录,以便分析研究研究对象。 (三)教育观察的敏锐性和准确性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观察不仅要求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具有较高的专业基础,而且还要有必要的观察技术训练,能够在观察中敏锐、准确地把握容易逃避普通人耳目的现象,对偶然出现的事件,能随机应变,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敏锐性和准确性。 (四)教育观察的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教育科学研究中所进行的观察要按照目的、计划对研究对象作全过程的系统观察,有时为了验证观察结果可通过多次重复性观察来完成。 在运用教育观察法时,一要尽力提高教育观察法的功能,以改善观察结果。二要结合统计方法,对多次观察数据进行科学处理。三、教育观察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观察法是教育科研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贯穿于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因此,教育观察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教育课题的选择与形成 观察法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科学源于问题。科学始于观察。 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善于观察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现象、问题,从中受到启示,形成教育科研课题。如有的教师通过观察入学新生,发现有的学生常常出现不适应性,由此而提出并形成了学生心理与环境适应性研究和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如何衔接的研究等课题。 (二)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的提出与验证 教育科学理论的提出是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飞跃与升华。可以通过科学应用探索性观察,为某一教育理论的提出提供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 教育理论一经提出,其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有待实践的检验,因此,仍可以通过验证性观察等来进行验证。一、追踪观察法这是一种有计划、长期、系统、全面地观察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获得对象发展变化过程的材料,以便研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常常用在对特殊学生的个案研究上,是一种实验观察类型。发工资了在观察中,被观察者一旦发现观察者的意图,就会不同程度地作出某种改变,进而影响观察材料的真实性。为了在观察时,使观察对象自然、放松,往往采用通过单向透光玻璃、观察仪器等进行观察,让观察对象不知不觉,这就是隐蔽观察法。二、隐蔽观察法三、抽样观察法 ㈠时间抽样观察法 在特定的时间内专门观察和记录观察对象的现象和过程的一种方法。如进行课业负担现状的观察,在校内就选择下课时间、午休时间和下午课余时间进行观察,统计和记录这些抽样时间内在教室里学习的人数,从而做出分析判断。 ㈡场合抽样观察法 有意识地选择某个场合,观察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一种方法。例如,进行学校卫生面貌的观察,可以把厕所作为反映学校卫生面貌的抽样场所,进行观察,并由此分析学校卫生状况。 ㈢阶段抽样观察法 观察者选择某一阶段,对观察对象的状态进行观察。如观察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现状,可以选择期中或期末考试阶段,因为这是检验全面安排和实施教育方针的典型的阶段。 以上方法的运用,必须注意抽样的科学性、可行性,以保证观察结果能符合总体情况。四、综合观察法 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成功地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必须将几种有关的观察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观察材料,才能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研究学生的品德行为可采用综合观察法等。 观察的实际进行,除了充分选用观察的不同途径和方法之外,还必须注意遵循观察的原则,即可观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 第三节教育观察的设计与实施要求一、教育观察的设计 ㈠确定教育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㈡大致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㈢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观察的总体范围;二是确定观察的个案对象;三是确定观察的具体项目。机关幼儿园小二班 ㈣制定观察计划 ㈤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㈥制定统一标准 ㈦逐段提出观察提纲二、教育观察的实施 ㈠做好教育观察准备 1.做好教育观察计划 教育观察计划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1)教育观察目的; (2)教育观察人员的组织分工; (3)教育观察重点和范围; (4)教育观察提纲; (5)教育观察的注意事项; (6)教育观察的记录表格、速记符号、参照标准; (7)教育观察仪器; (8)教育观察过程; (9)教育观察的应变措施。 2.与教育观察对象搞好关系这是观察研究最重要的一步。研究人员要做好三项工作: 一要备有可信的证明文件,使观察对象相信研究人员具有合法的身份与合理的研究目的。 二要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要了解观察对象的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为观察者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 ㈡教育观察实施 1.按计划进行 2.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有效的观察 其途径主要有: (1)实地参观。 (2)课堂观察。 (3)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 (4)列席学校的各种会议。 (5)结合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的调查方法进行观察。 3.观察时须注意的问题 (1)选择最佳观察位置。 (2)善于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的因素。 (3)善于抓住引起各种现象的原因。 (4)善于抓住观察对象的偶然的或特殊的反应。 ㈢教育观察材料的记录和整理 1.做好教育观察记录 教育观察记录应符合准确性、完整性和有序性的要求。 常用的教育观察记录方法主要有: (1)现场详录法。 (2)评定记录法。 (3)符号记录法。 (4)清单记录法。 ㈣分析教育资料与撰写教育研究报告三、教育观察实施的一般要求 (一)注意科研精神的培养 1.勇于献身,不畏劳苦 2.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3.大胆质疑,实事求是 4.虚怀若谷,精细入微 (二)注意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要勤于观察,乐于观察,精于观察,思想集中,态度认真,作风严谨。 2.掌握必备知识,不断积累观察经验 教育观察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上。 (三)注意观察与分析相结合 1.要摒弃一切先入之见 2.要深思细察,善疑多问 3.要见机行事第六章教育调查法 第一节教育调查法概述 一、教育调查法的概念 教育调查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事实,并形成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调查法一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调查,指运用观察、询问、测量等方式收集事实和数据,这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活动;二是研究,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育调查的特点 (一)教育调查的价值趋向性 教育系统具有鲜明的人为性,是人根据自身需要或社会需要所创造的,不同于自然系统的“天然自成”。这就使得教育调查的切入点往往是社会和人在教育方面的需要。 (二)教育调查的实际应用性 教育调查通常是为实践应用服务的。 (三)教育调查对象的角色复合性 教育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系统,教育调查活动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既是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认识和被对方认识的客体。 (四)教育调查研究的自控性和他控性 从系统控制的角度看,教育系统既具备自控性又具备他控性。 教育系统的自控性和他控性相结合的特点,使教育调查研究在选择课题时,注意力应首先集中在教育内部可自行控制的因素部分和过程上,集中在教育或教育者可能施加影响的范围内。当然,对于那些他控的部分也要认识其影响力和影响方式。 教育调查在实际操作上还具有以下特点: (1)以分析和探讨教育现象,了解教育现状为目的; (2)通过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真实性; (3)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资料; (4)在调查过程中形成理论并检验理论比较可靠; (5)与实践结合紧密,强调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6)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7)以事实和数量为基础有比较好的说服力。三、教育调查的分类 (一)按调查功能划分的类型 1.现状调查 即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目前的状况进行调查。 2.历史调查 即对某一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进行系统的调查。 3.发展调查 即对教育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调查,以找出其前后的变化与差异。 4.比较调查 即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学校、教师、学生之间有关现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的调查。 (二)按调查范围划分的类型 1.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的调查。 2.非全面调查 (1)典型调查。即在调查范围内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调查。 (2)抽样调查。即从被调查对象的全体范围(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值推算总体特征值的一种调查方法。 (3)个案调查。即在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其中选择某个教育现象或对象进行调查与描述。 (三)按调查手段划分的类型 1.问卷调查 问卷又称填表法。研究者为了了解某些事实或意见,向被调查者分发印好的问题表格,要求被试实事求是地填写,然后进行回收整理研究。 2.访谈调查 这是一种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直接收集材料的方法。 3.座谈会调查 开座谈会,是由熟知情况和富有实践经验的同志主持会议,依据事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向到会者提出问题,让大家展开讨论,借以取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4.测验调查 测验是通过考查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现象实际情况的一种调查方法。你的心理年龄有多大? 四、实施教育调查法的要求 教育调查法包括问卷、访谈、测验等不同的具体方法,程序上虽各有所侧重,但都要遵循以下几个要求。 (一)对调查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 (1)为人正直、真诚、谦虚、待人热情,能关心、理解、尊重人,富有同情心,仪态端庄大方,避免生硬的谈话语气和盛气凌人的态度。 (2)教育思想端正,具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教育方法正确,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经验丰富。 (3)具有组织座谈会和访谈的引导能力、记录能力和交往应对能力。 (二)对调查人员的工作要求 (1)能够透彻了解调查课题的实质及工作量,熟悉问卷、量表及有关资料,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实施调查研究计划。 (2)遵守教育调查的工作(职业)道德,如尊重被调查人的人格、隐私权,尊重被调查人的保密要求,不刺激和欺骗被调查者。 (3)完整、客观地运用调查材料,不断章取义、无中生有,不假借别人之口,说自己要说的话。 (三)必须注意影响调查者工作的若干因素 为了保证教育调查工作顺利进行,必须注意影响调查者工作的若干因素,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一般有下列四个因素 1.性别与年龄因素 2.地点与环境因素 3.调查记录因素 4.人际地位因素第二节问卷调查法 问卷(questionnaire),就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而编制成的一套问题表格,由调查对象自填回答,从而了解调查对象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又称问题表格法。一、问卷的设计(一)问卷问题的设计1.问卷问题的设计关系到问卷的科学水平,是问卷编制中关键的一环。在设计问卷的问题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要求:(1)问题的范围。(2)问题的内容。(3)问题的数量。(4)问题的文字表达。(6)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5)问题的排列顺序。2.问卷编制和设计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而问题的设计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为了使问题的设计比较顺利和有效,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课题。(2)提出假设。(3)概念的界定。(4)筛选变项。(5)确定指标。(6)产生问题。3.问题设计完毕以后,就面临问题的排列问题:(1)简单的问题在前。(2)熟悉的问题在前。(3)感兴趣的问题在前。(4)态度问题在前。从总体来说,问卷调查通常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个人基本资料;二类是行为问题;三类是态度问题等。问卷的排列,经常按照一、二、三的顺序。(二)问卷答案的设计1.答案的类型问卷中一般开放式答案为个别,混合式答案为少数,封闭式答案为多数。(1)开放式答案。(2)封闭式答案。1)填空式。2)选择式。3)是非式。4)等级式。5)排序式。6)表格式。7)矩阵式。8)后续式。(3)混合式答案。 2.设计答案的原则(1)同层次性原则,即设计的答案必须属于相同层次。(2)相关性原则,即设计的答案必须与询问问题具有相关关系。(3)完整性原则,即设计的答案应该尽可能完整。(4)互斥性原则,即设计的答案必须是不重叠的,互相排斥的。(5)可能性原则,即设计的答案必须是被调查者能够回答也愿意回答的。二、问卷的基本结构 问卷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前言、指导语、个人基本资料、问题与选择答案、编码、结束语等几个方面。(一)标题标题是调查内容高度的概括,它既要与调查研究内容一致,又要切忌太大,要以小见大。(二)前言前言是问卷最前面的开头,有人称之为封面信。 前言一般包括以下的内容: (1)调查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2)关于匿名的保证,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 (3)对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要求 (4)调查者的个人身份或组织名称 (5)如是邮寄的问卷,写明最迟寄回问卷的时间 (6)对被调查者的合作与支持表示感谢 (三)指导语 指导语主要是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或注意事项,如果需要,还可以附以样例。通常来说,指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选择答案数目的说明 2.填写答案要求的说明 3.选出答案做记号的说明 4.答案适用于哪些被调查者的说明(四)个人基本资料个人基本资料中要求填写的项目,一般都是在研究中考虑到的变量。研究中不涉及的项目,就不一定在个人基本情况中出现,以保持问卷的简洁明了。但是尽管这部分内容是事实问题,每个人都很容易填,但是有些人对这类问题存有戒备心理,因此在填写之前的说明语中应当明确告诉被调查者是匿名填写,同时让被调查者了解本问卷对研究的意义。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可以把这部分问题放到最后,以便减少拒答的人数。(五)问题与选择答案问题和选择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部分。问题是问卷的核心内容,编制的问题要简洁明了,要适应被调查者的程度,符合研究的目的和要求。至于采用开放式答案还是封闭式答案,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采用封闭式答案要按标准化测验的要求设计题目和答案,答案要准确,符合实际,便于选择。(六)编码对于样本数量较大的调查问卷,为了便于计算机的汇总、分类和统计,一般要设立编码栏。编码就是给每个问题及其答案编上数码。一般编码放在问题的右边,编码的序号与问题的序号相一致。如果样本数量较小或采用手工汇总的调查,可不设编码栏。(七)结束语一般采用以下的表达方式:(1)结束语要对被调查者的合作再次表示感谢,提醒被调查者不要漏填,并提出复核的请求。这一表达方式的目的,在于显示调查者的礼貌,督促被调查者消除漏答、错答的情况。(2)提出本次调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开放式答案的形式放在问卷的结尾。三、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㈠问卷调查的一般程序问卷调查的一般程序是:设计调查问卷,选择调查对象,分发问卷,回收和审查问卷。然后,再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理论研究。设计问卷大体上也要经历选择调查课题、进行初步探索、提出研究假设等几个先行步骤。问卷调查的对象,可用抽样方法选择,也可把有限范围内的全部成员当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对象数量的公式是:调查对象=研究对象/(回复率×有效率)㈡分发问卷的方式⒈邮寄。⒉当面填答。⒊有组织的分配。 ㈢统计分析回收的问卷 认真统计分析回收的问卷,对问卷回答作“偏向估计”。 答案中的“偏向”指被调查者没有真实反映事情的客观情况,以致使答案缺乏真实性。 一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去判断: ⒈对事实的回答错误。 ⒉装假倾向。装假倾向往往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当被问及有关社会不容忍的态度或行为时,被调查者按社会认可的方式,故意作出符合社会倾向的回答;或被问及私人的问题时,使被调查者难以回答而作出不真实的反应。 ⒊默认倾向。指问卷中有的问题答案的选择项,给填答者一个预定的框架,不管提问内容如何,都只能回答为“是”或者“不是”。 ⒋道义理论与事实相悖。第三节访谈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是指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收集所需资料的调查方法,又称访谈法、谈话法或访问法。一般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问答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一、访谈调查的特点及类型 (一)访谈调查的特点 1、灵活性 2、准确性 3、客观性 4、真实性 5、深入性 (二)访谈调查的类型 二、访谈的程序与技巧(一)访谈的程序⒈准备阶段制定访谈计划编制访谈问卷或提纲选择访谈对象培训访谈员访谈前的预约⒉访谈阶段尽快接近被访者建立融洽的访谈氛围按计划进行访谈认真做好访谈记录⒊结束阶段掌握时间掌握行为结束语(二)访谈的技巧1.提问的技巧提问要明确清晰,对回答不作任何评价,注意访谈者的情绪,注意非语言交流。2.倾听的技巧不轻易打断被访者,接受沉默。3.回应的技巧非指导性的态度,避免论说型和评价型的回应,追问要适时适度。4.记录的技巧尽可能记录原话,边听边记,其他记录要有区别,记录访谈员的资料。 第七章行动研究法一、行动研究法的概念与分类 ㈠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行动研究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为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通过计划、实践、反思、修正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㈡行动研究法的分类 从行动研究参与的主体来分可以将行动研究法分为独立型、同伴合作型、专家合作型三种: (一)独立型:是指教师是一个人在进行独立研究,即自我反思。 (二)同伴合作型:是指一组教师在进行合作行动研究,即同伴互助。 (三)专家合作型:是指专家或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即专业引领。二、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㈠研究的目的: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主 ㈡研究的情境:行动者实际工作情境 ㈢研究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 ㈣研究的应用者:一线教师 ㈤研究的过程:重视协同合作 ㈥研究的效益:解决问题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㈦研究的方法:兼用质与量的方法 ㈧研究的理论基础:人的发展、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 一、计划 行动计划用于指导行动研究的全过程,是教育行动研究活动的直接依据。 (一)选择与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时,首先要明确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总会出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难题。 (二)收集整理资料 研究者在问题提出后,要积极利用自身条件进行资料收集、理论学习、计划构思。资料的收集应该贯穿于行动研究的始终,但在计划制定前,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行动研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三)制定行动计划 良好的计划能够保证行动研究的有序开展。一般而言,行动计划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要能准确反映研究的范围、对象、内容等,还要显示出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R小学学生学习负担的调查”、“小班化课堂教学活动评价的研究”。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陈述开展研究的背景和原因,以及选择该课题的实践价值等。 3.研究问题和假设 研究问题和假设主要是明确这项研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细化,形成更为详细的子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行动方案。 4.研究对象与变量 行动研究的研究对象有时是单个的学生与教师,有时则可能涉及全校或更大范围内的学生或教师。 5.研究方法 陈述行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访谈法等。 6.研究进度 7.确定研究伙伴,进行研究分工 8.成果形式 与专业的教育研究一样,行动研究的成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提供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如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等;二是说明研究成果可以产生的实践效果。 二、行动 行动是指实践者有目的地采取实践活动,以处理遇到的问题。行动是对行动方案的验证与实验的过程,是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一)行动的计划性 行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师在行动时必须依据所制定的计划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二)行动的情景性 行动研究中的行动是在正常教学秩序下进行的,因而具有较大的实践性与情景性。 (三)行动的开放性 首先,教师采取行动与教师的日常教育实践相互之间都保持着应有的开放性。其次,行动研究的合作性特点也要求每个参与者向其他的参与者开放。 三、观察 观察是反思、修正计划和进行下一步行动的前提。 (一)观察目的 观察的情况实际上就是一种行动效果的反馈,以便行动者及时修订计划,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二)观察内容 观察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行动的背景因素以及制约行动的方式。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 2.行动的过程,包括谁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到研究中来,使用哪些资源,组织哪些活动,有无出现“意外”的可能,出现了怎么应对等。 3.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结果与没有预料到的结果,有效的结果与无效的效果都要进行详细的观察与记录。 四、反思 反思是贯穿于行动研究始终的必备程序和要素。它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行动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和评价。 1.整理和描述 行动结束取得阶段性成果时,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系统的科学处理。 2.评价和解释 3.写出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允许有自己的特色,采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有研究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课例和教学反思。第三节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点和局限性一、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行动研究主要是适用于对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行动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 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 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 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学校管理评价; 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矫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二、行动研究法的优点和局限行动研究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⒈适应性和灵活性。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 ⒉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的及时性。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 ⒊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 ⒋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行动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行动研究是一种非正规性的研究活动,不讲究科学的严密性,因此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严密地控制条件,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有限;行动研究的主要目标服从于改善行动,而不是发展知识或理论,因此它对教育理论体系之建构的贡献是有限的。第四节行动研究法对我国教育研究的意义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小范围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受到研究者和教师的欢迎。一、行动研究的应用 行动研究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一)发现问题行动研究可以作为发现学校环境中问题的有效方式。(二)形成并检验解决方法在找到问题之后,行动研究还可以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检验。(三)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行动研究还可以应用于教师教育中。二、行动研究的意义(一)行动研究可以促进教育实践行动研究一个明显的益处在于它是反思合作性的,所以它最终可以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行动研究所提供的系统反思的形式能够改善教育实践,从而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更适合不同的学生。(二)行动研究使教师成为决策者当教师收集自己的数据来帮助对自己的学生和教学做决策时,教师就成为决策者,他们被予了权利。行动研究能够促进教师决策能力的发展,同时为决策的形式提供了依据。(三)行动研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行动研通过教师自己进行研究来改善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专业发展,增强他们在专业上的自信心,因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技能。行动研究也提高了教育管理者的专业能力,校长可以鼓励并评价教师在学校内进行的行动研究,推动教育事业的积极变革。 第八章个案研究法 第一节个案研究法概述个案研究法又称为“麻雀解剖法”或“个案追踪法”,就是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是一个组织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几个先进生或后进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个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法用于教育领域,主要还是针对学生而实施。含义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个别应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1.在某方面有显著的行为表现。2.与这方面有关的某些测量评价指标与众不同。3.教师、家长等主要关系人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要正确处理好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个别虽可以反映某些一般的特征,但个别不等于一般,不代替一般。个案研究的结论不宜机械地推广到一般中去。此外,个别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不具有典型性的个别,显然没有多少研究价值。特点一特点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个案研究既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也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还可以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个案研究可以做静态的分析诊断,也可以做动态的调查或跟踪。由于个案研究的对象不多,研究时就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可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特点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个案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如下面要介绍的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和产品分析法等。但是,个案研究又不是完全独立的研究方法。为了搜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就必须结合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测量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各种研究手段。特点三教育个案研究的意义 个案研究是适用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研究。 个案研究是特别适合教师使用的一种方法。 个案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具有实践意义。 个案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整个班级或年级的情况。一、基本步骤 ㈠确定研究对象 确定研究对象一般应注意把握以下三条标准: (1)根据已掌握的情况所形成的主观印象,看研究对象是否有显著的行为表现。 (2)通过有关和测量,看测出的评价指标是否与众不同。 (3)向家长、教师及其他有关的人进行调查了解,看是否也有类似的评价和印象。第二节个案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具体方法 ㈡搜集研究资料 资料的来源大致有以下三种: ⒈个案本身的资料 ⒉学校记录 ⒊家庭和社会背景 ㈢分析与指导 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做好对资料的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最为常用的逻辑思维方式就是分析和综合。分析与综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个案研究的有效性。个案研究法可以以一个个人为对象,也可以以若干性质相同的被研究者为对象,分别研究,然后汇成结果。虽然研究对象数量不大,但只要操作科学适当,仍然能够从中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概括二、具体方法 (一)追踪法 所谓追踪法,就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相关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 陈鹤琴从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之时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细致的观察,连续追踪808天,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据此撰写了我国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的名著《儿童心理之研究》。 个案追踪法主要适用于三种研究情境: 一是探索发展的连续性。 二是探索发展的稳定性。 三是探索早期教育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影响。 (二)追因法 追因法是先见结果,然后就已发现的结果而寻求其发生原因的方法。 追因法是个案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与实验法因果顺序相反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先确定原因,然后就此原因求出其产生的结果。追因法则是先见结果,然后就已发现的结果而寻求其发生的原因。简言之,实验法由因导果,追因法则由果溯因。 (三)临床法 临床法通常是通过谈话形式进行的一种个案研究,故又称临床谈话法。 临床法既适用于问题儿童的研究,也适用于正常儿童的研究。前者目的不在于发现一般的行为倾向、规律或关系,而是通过观察、面谈、收集资料等方法,分析诊断陷入困境的特殊个体,从而帮助他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使这个个体得到帮助,走出困境。后者旨在由特殊个案发现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临床谈话法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谈话,也可以是书面谈话。 (四)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法,主要根据人们各种形式的活动成果,如日记、信件、文稿、著作、绘画、模型等,来分析和了解人们的心理状况和特点的一种方法。 可搜集以下三类产品作为教育研究对象,它们是: 反映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的教育工作情况的材料; 反映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的材料; 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心理状态等的材料。 (五)教育会诊法 教育会诊法是教师集体通过讨论,就某一学生的行为作出鉴定,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的方法。 教育会诊的特点在于它的集体性和简便性。 按照巴班斯基的研究,教育会诊通常包括六个环节: (1)明确会诊目的; (2)确定会诊参加者; (3)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详细说明对某一学生的看法,并列举理由; (4)组织集体讨论,广泛交换意见; (5)为该生作出鉴定,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6)根据学生的鉴定材料,教师对集体或个人的教育工作进行自我分析,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附录 个案研究示例 个案姓名:×××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96年5月 一、问题行为简述 (一)被试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观察到的情况 被试有说谎的行为及爱慕虚荣的表现,在班上不合群,人际关系差。但常以特殊的行为(如企图离家出走、不做作业等)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并做出令人怜悯的动作(如佯装身体不适),以获得他人的关心,似乎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 (二)被试母亲观察到的情况 (1)脾气暴躁,不听父母的话,被责骂后则到处对他人诉说自己为养女,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 (2)对新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即使自己不需要也想占为已有,然后丢弃一旁,不借给他人,也不愿意借他人的东西。 (3)有偷窃行为,除非找出证据,否则死不认错。偷来的钱用于交际,邀请同学,由她请客。对于金钱不知管理,随便乱花。(4)不帮忙做家务事,也不知处理自己的事。(5)不愿待在家里,一有空闲便出去,经常有离家出走的意图。 (三)与被试个别谈话发现的情况 (1)与其母亲有隔阂,不服父母管教,且喜欢与弟弟交往,极想脱离目前的家庭,而去外地祖母家。 (2)没有自信心,自卑感重,无法与人维持良好的关系。 (3)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关注。 (4)主观意识太强,做错事不知反省,反而责怪他人。 二、资料收集 (一)个案生活背景 1.家庭关系 父亲:个体经营者43岁 被试:12岁,初中生 母亲:个体经营者42岁 弟弟:10岁,小学生 2.家庭经济情况 父母都为个体经营者,经济比较富裕。 3.父母教育态度 父母过去对被试过于纵容,目前被试已渐长大则要求自主。但因被试脾气暴躁,有时遭毒打。 4.兴趣特长 喜欢户外活动,尤爱游泳,无其他特长。 5.生活简史 全家本住汉阳,后其父母到汉口做个体经营。被试上小学前,由其祖母抚养,后接到父母处上小学。在小学时,曾有一次负气出走,只身跑到祖母处,后经祖母劝告带回父母处。初中一年级上学期,经常和同学吵架,成绩很差,考试后分在普通班。在学校无法找到可谈心的朋友。在家对父母和弟弟的态度也差。被试爱慕虚荣,脾气暴躁,有说谎、偷窃行为,有离家出走的意图,令父母担心。 (二)社交生活 1.经常喜欢和老师接近,到办公室找老师,老师们开始耐心地与之交谈,但日久则不胜其烦 2.与班上同学相处不融洽,常有吵架情形发生,但另一方面又经常请客,以此博得某些同学的喜欢 (三)各项测试结果 1.智力测验的结果,智商为88,属中等智力水平 2.学业成绩(略) 3.个性测验的结果,有强烈的自卑感,主观性强,与社会生活不协调,属不反省型,而且性格内向,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三、个案分析 (一)幼年生活 被试幼年由其祖母抚养,可能因为祖母溺爱,而养成以后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的习惯。回到父母身边后,又因为父母的过分迁就,形成任性的性格。 (二)家庭生活 1.父母的情形 据被试说,其父母经常发生争吵。父母不和睦是造成个案问题的影响因素之一。 2.与家人相处生活情形 被试认为自己是令人讨厌的,无法与家人和睦相处。而其父母也认为她是家庭的异己分子,不喜欢她。与其弟弟相处也不融洽,有时为了争看电视节目,而与弟弟大打出手。加上脾气过坏,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家里的头疼人物。由于被试对家庭缺乏归属感,所以极想脱离家庭,渴望从老师、同学中求得爱的补偿。 (三)学校生活 被试在学校也与同学不和睦,所结交的只是一些与其玩乐的朋友,因而在学校里,也找不到能倾吐的对象。被试又因功课和成绩差,在班上也无地位,只有以特殊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关心。 四、个案指导设想 1.阅读被试基本资料和各项测试的结果,以了解其基本情况 2.以个别谈话方式,先建立与被试之间良好的关系,使其在宽松气氛下,得以倾谈,以发现问题所在,要使被试能自我认识,自我解决问题 3.进行家访以了解被试家庭环境,并借以沟通被试与家人的想法与做法 4.与班主任及其任课老师交换辅导意见,以了解被试在学校生活的情况,并通过其他同学进一步了解被试;同时,要得到多方面的协助,从而促进对被试辅导的效果 五、个案指导的成果 (一)个人方面 1.通过多次谈话,使被试明白父母有时表达爱的方式可能不对,自己也需要反省 2.增强被试的自信心 3.让被试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给予较多的关怀,避免采取不正确的方式 4.使被试明白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获取金钱和花费金钱 5.因被试自小习惯已养成,建立一种新习惯较困难,虽有心改之,但仍需要一段时间慢慢磨炼 (二)家庭方面 1.其母亲在盛怒之下的责打行为,颇不得个案谅解,要使其母亲多理解孩子,多从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减少彼此的冲突;同时希望用适当的方法,求得相互谅解:这虽是不容易的事,但经过尝试,会有一定的效果 2.改变被试与弟弟的关系,除了被试自我约束外,也需要其弟弟积极合作,彼此相容。 六、结论 1.因被试自小生活习惯已经养成,一时难以改正所有的坏习惯,但只要多给予关怀,耐心教育,会逐步改正 2.因被试智商不高,对于功课的要求不宜太高,首要任务是行为的改善 3.被试在本校仍有两年多时间,还有很长时间对其予以观察,应继续进行追踪研究第九章教育经验总结法第一节教育经验总结法概述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科研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方法。《学记》和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编著的《演说术原理》都是以教育经验的总结为基础的。在今天,经验总结法仍是教育科研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掌握和运用。一、教育经验总结法的概念 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也是一种经历和体验。 教育经验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有关教育的知识或技能。其主要含义有二: 一是指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的初步认识,这种认识经过总结提高才能上升为理论。 二是指前人积累的并流传下来的有关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如国内外的教育经验。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受外界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取的有效方法。二、教育经验总结的意义 ㈠教育经验总结是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教育经验来自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指导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可以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分析和概括,认识或验证教育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 ㈡教育经验总结是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 教师结合教育实际,运用科学教育理论不断地总结经验,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总结经验,教师可以成为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的专家。 ㈢教育经验总结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 教育经验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虽然来自教育实践,但最终是要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再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㈣教育经验总结是促进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经验总结法是最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的科研方法。由于经验是直接来源于生动的教育实践的,因而这种研究方法更容易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纳,壮大教育科研的队伍,进而促进教育科研。三、教育经验总结的类型 ㈠描述性总结与解释性总结 ⒈描述性总结只具体陈述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成效等事实。往往带有个人特点,尚处在感性认识水平。如“语文课思维能力训练”。 ⒉解释性总结在“描述”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为什么”,揭示其原因、理由,乃至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教育理论如教育观、教学观或教育基本原理等。㈡全面总结与专题总结四、教育经验总结法的特点 (一)实践性 教育经验总结的实践性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首先,表现为教育经验总结的源泉是实践。 其次,表现为教育经验总结的过程是离不开实践的。 最后,表现为教育经验总结的成果还要回到教育实践中去。 (二)发展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经验的内涵必将随之发生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实践与认识的循环是渐进式的,呈螺旋状上升,每经过一次循环,就进入更高一级的境界。教育经验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体现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三)新颖性 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是从教育实践中产生和提炼出来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性概括,更是教育客观规律的反映,因而必然具有新颖性,或形式、方法新颖,或观点、材料新颖。这些经验就是新鲜的经验,对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四)普遍性 教育经验的普遍性,一是在于经验要经得起一定时空的检验,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经验都不失其存在的意义;二是在于经验要经得起相关实践的检验,在相同的条件下,经验的运用均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即所有运用类似方法的实践活动都可以获得成功。那种在特殊情况下取得的“经验”,是不具有普遍意义的。五、教育经验总结法的优点与缺点 ㈠优点 ⒈实践性较强 ⒉反思性较强 ⒊体现人文性 ⒋体现经济性 ⒌体现灵活性 ㈡缺点 ⒈理论性欠缺 ⒉适用性受到限制 ⒊信度和效度不够第二节教育经验总结法的实施步骤 一、选定总结对象 实际上是选择科研课题,一般应以先进事迹与突出贡献为前提来确定专题。从结构看,经验总结的对象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人,可以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经验,也可以是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 二、拟订总结提纲 就是将总结专题分解为若干子项,形成完整的结构,保证提纲科学合理。 三、收集分析资料 收集各种文献记载的材料,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的背景资料、过程资料、结果资料和历史资料等。 收集资料的同时或之后还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其主要任务是甄别资料的真伪,分析其内部结构联系和各种因果关系。分析的主要方法有理论、逻辑、统计等方法。 四、撰写总结报告 包括对所总结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面而简要的回顾;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引发的现象、取得的教育结果;对教育教学措施系统和教育教学结果系统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和讨论;在今后类似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吸取这类经验、克服缺点的想法与建议等。第三节教育经验总结法的基本要求 一、选择对象要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教育经验总结的对象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这样的对象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发挥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作用。 二、要透过现象描述,得出本质规律 在教育经验总结中,我们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并透过现象描述,揭示问题的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三、既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又要大胆创新 在总结经验时,要注意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经验,要注意借鉴国外教育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当前新科技成果的不断出现与应用,对教育经验总结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要以大胆创新的精神去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四、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经验总结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就是要做到客观、全面、公正地对待总结对象。 为了提高经验总结的信度,必须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考察总结对象,力求把握教育教学现象的本质,把握教育教学发展的内部逻辑性。 五、要全面分析,综合研究 现代教育呈现出多层次、多因素、多结构的复杂形态,因此要求在经验总结时注重全面分析,综合研究。既要了解教育的外部联系,又要把握教育内部的结构,还要研究整个教育内外部环境的整合,评判各方面的因素对教育经验的影响。 六、要科学筛选 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一定完全能揭示教育规律,因此就需要对经验进行不断的科学筛选。通过筛选,抽取其本质的东西,摒弃其非本质的东西,促使经验上升到理论,揭示教育规律。 七、要推广先进经验 经验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推广,其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直接推广,如先进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等; 二是间接推广,如书面经验交流、录音录像播放等。 第十章校本研究与教育叙事研究一、什么是校本研究二、校本研究的意义一、什么是校本研究含义:以校本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校本发展为根本目的所开展的教育研究。内容:校本研究可以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展开,如校本教学研究、校本管理研究、校本德育研究、校本文化研究、校本学生活动研究、校本教师培训研究等。校本教研是校本科研的主要内容。:校本研究(含校本教研)的根本特征:校本性。即: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学校内部。研究的主体:学校教师。研究的过程:与学校实际工作结合。研究的目的: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总结办学的经验,探索办学的规律,促进学校的发展。二、校本研究的意义1、校本研究可以从根本上克服我国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的现象传统的教育研究掌握在专家手里,有些专家的研究过程和理论成果是脱离实际的,造成了理论和实际的脱节。校本科研理念的确立,使科研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科研的主体不再是专家,而是广大教师;科研不再是专家的专利,而是为广大教师所拥有。由于科研掌握在广大教师手里,因此,校本研究便有利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利于理论和实践双方的互动与发展。2、校本研究有利于展现教师的全新角色,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研究型教师的理念在西方教育界逐渐形成,随着“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反思性教学”等概念的出现,教师这个长期以来消极被动的“教书匠”形象彻底改变,具有了积极、主动的新形象,而教师新形象、新角色的展现,有赖于教师参与校本研究,否则,将无从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近年来,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无疑有很多方式和途径,但教师的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因为教师校本研究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3、校本研究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 创办学校特色需要特定的条件,包括校长的风格、教师的特长、学生的需要、科研的支撑等。而科研的支撑、“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的共识,而且越来越为广大校长和教师重视。“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研究正是广大学校创办特色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在校本研究中,学校可以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校长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交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4、校本研究有利于促进学校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教师是校本科研的主体,校本研究以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它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更能使教师正视、关注和解决学校的问题,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这就有利于学校的不断发展。第二节教育叙事研究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含义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三、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四、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五、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报告的写法一、教育叙事研究含义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一)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二)教育叙事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三)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四)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 (二)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 (三)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四、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选择研究对象 (三)进入研究现场 (四)进行观察访谈 (五)整理分析资料 (六)撰写研究报告五、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报告的写法 “叙事”型的文章有三类: 一是教学叙事(关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教学案例)。 二是生活叙事(关于教师与某个或几个学生交往的生活故事,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师生关系或学生生活的案例)。 三是研究叙事(教育研究、论文研究、资源开发实践等过程中的思考体会)。 日常叙事的长短不限。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 (3)每个“教育叙事”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涵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教育叙事”可以反映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某种教学遗憾。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 第十一章教育科研成果 第一节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教育科研报告,另一类是教育科研论文。此外,还有教育专著或编著作品等。 (一)教育科研报告 教育科研报告是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结果或进展的文件,是报告情况、新发现和新成果的文献。它是教育研究工作着广泛使用的一种文体。根据教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不同,研究报告也有不同。一.教育科研成果的分类1.实证性研究的报告 实证性研究的报告即用实证性方法进行研究.描述研究结果或进展的报告。 主要用事实说明问题,材料也求具体典型,翔实可靠.格式规范。 这类报告要求通过有关资料.数据及典型实例的介绍和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这种研究报告及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往往跟接触性的研究方法有关。2.文献性研究的报告 文献性研究的报告即用文献进行研究的报告,主要以文献情报资料作为研究材料,以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为主,以文献的考证、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信息.进展.动态,以述评.综述类文章为主要表达形式。(二)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或站在新的角度做出新的解释和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 按写作要求:投稿论文和学位论文。 按篇幅数量和规模:单篇论文和系列论文。 按研究的特点、层次和水平:经验性论文、研讨性论文、评述性论文、学术性论文等。 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问题的理论性认识为主要内容,要求能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体系,并阐述新旧理论之间的关系。否则都不能称作有价值的教育论文。 科研报告和论文在内容要求和表述形式上的区别: 论文:简洁精练;有创新的见解,形成某种新解释、新论点或新理论;包含着较多的推理成分。 科研报告:包括整个研究工作的重要过程、方法和环节;不限于新的或创造性的内容;要凭数据说话。 性质和作用的相同性: 都是科研工作结果的记录和总结。二、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一)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性质 教师在结合本职工作完成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后,就要对整个研究过程作一个全面的回顾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概括反映研究全过程和所获得认识的书面材料,以便向他人提供必要的信息,达到相互交流,促进发展的目的。这就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问题。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用书面语言文字来表达则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所谓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就是研究者在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总结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和恰当的文章组织结构,采用科学而确切的语言来完整表达自己研究成果这样一种认识活动过程。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能力,是广大教师都必须具备的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之一,而恰恰又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之一。(二)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目的和意义 1.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目的 (1)通过展示研究的结果及价值,得到社会的鉴定、评价和承认,以取得社会效益。 (2)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回顾和总结,促使研究深化,有利于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事实,有利于提高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3)提供有关研究过程的实际资料及对研究结果的评价分析,有利于学术交流与合作。 (4)有助于提高研究工作者的分析综合能力:会写研究报告是研究工作者的一项基本技能。 另外,应当看到,研究成果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研究能否取得某个领域的实质性进展,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来说,都是衡量学术水平、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 2.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意义 (1)深化知识,表明研究的结论及其价值。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说明了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以及研究结果及其价值。通过科研成果的表述,可以对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揭示教育的某种规律。实现理论升华,显示其理论价值。同时,又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建议、方案或办法,从而推动教育的变革和改进,显示其实用价值。因而,科研成果的表述,不仅仅是反映科研成果的问题,而且是深化和发展科研成果的问题。 (2)有利于学术交流,供他人参考。 教育科研过程是我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这种经过精心设计、探索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不仅对直接参加者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而且对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和发展都是十分宝贵的。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有利于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人进行学术交流。 (3)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要求有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总结、表述不好,课题研究只能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劳动。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进行有效的科研活动。(三)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要求 1.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保证,是科学研究成果的生命所在。所以,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观点必须正确、材料必须真实可靠,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无论是阐述因果关系,还是论述结论的利弊和价值,结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都必须从事实出发。不能掺杂个人主观臆想,不能妄下结论,推理要合乎逻辑。 2.创造性 创造性是衡量教育科研成果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要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和创造。别人没有提出过的理论、概念,教育教学新方案,新的实验方法,别人没有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和调查中第一次获得的新的数据等,都是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规范性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虽无定法,但有常规可循。在撰写教育科研成果时,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不能忽视最基本的规范要求。写作之前要有明确的计划和提纲,要遵循一定的写作步骤,要根据研究的结构特点和逻辑顺序,研究课题的任务和内容,来考虑表达的形式和表述的方式。 4.可读性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应具有可读性,以便于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交流。科研成果的语言阐述必须精确、通俗易懂,在不损害规范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简洁的语言。专门的名词术语可以用,但不要故弄玄虚。文字切忌带个人色彩,一般不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不可把日常概念当作科学概念,不宜采用工作经验总结式的文字。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不仅要有创见,也要讲究辞章,达到科学与文学、科学与美学的最佳结合。(四)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原则 1.结构的逻辑性 研究报告实际上是反映研究全过程的,所以应和研究思考工作同步展开,这样有利于研究工作的进行。经验证明,研究报告的撰写应该是:研究做到哪里,研究报告的准备工作就做到哪里。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从提出设想、拟订提纲、提出计划、确定详细方案、准备研究报告,材料就变得愈来愈具体愈来愈充实。所以,研究报告的逻辑性反映了整个研究过程的逻辑性,反映了整个研究工作的思想,成熟的思考保证了它具有足够的理论和事实的支撑,结构逻辑性的根本含义即在此。 2.文字表达的通俗性和语言的精确性 研究报告中要正确地运用有关概念,所用概念的含义要符合科学的要求。所列举的数据和显示的图表应正确无误。应恰当地运用统计方法,并正确地操作运算,在确凿可靠的事实基础上,合乎逻辑地正确阐述研究结论。研究报告不同于文学创作,也不同于一般的经验总结,它必须绝对如实地反映研究情况,不允许夸大、缩小、拔高、贬低,含糊其辞,更不允许“笔下生花”。报告中的一切引述、引用与推论都必须恰如其分,用词力求正确,不能有任何含混和错误,以利于读者理解。尽量使用科学概念,少用常识性名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文字写得非常复杂深奥,而是简单明了,做到既通俗易懂又准确科学。 3.表述内容、结果必须实事求是 这条原则的要旨是:要以事实为依据来描述活动的全过程,即研究报告应建立在实际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忠于事实和原始资料,客观地反映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所列举的例子和数据都应是真实的,不能有半点虚假。同时,研究报告中的讨论、推理和判断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加入研究者的猜想和臆断。对于自己和他人研究的评价应实事求是,论证须以事实为依据。做不到这一条,其他原则也将是没有价值的。 如果在研究报告中掺杂了虚假的东西,使研究的结论不能真实地反映事物间的客观关系,而其他同志却将你的研究结果当作经过验证的科学结论去加以引用,这就会使我们的学科产生恶性循环,破坏信息来源的真实、可信性。这个问题在研究中一直反复强调。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不实事求是就是破坏教育科研的基础,使研究毫无价值。在研究报告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使报告中所说的全部是真实的事,要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不容许有丝毫的夸大或缩小,一切的形容也要恰如其分。同时,应全面地报告研究情况,特别是研究的结果,不能各取所需,择自己所需的大肆宣传,不合口味的则一笔带过。如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调查时,就必须对所有的调查项目都作真实的交代,都要讲到,而不能只是根据需要作出特别的挑选。(五)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体例的教育研究成果,其结构也有所不同。下面就其中主要表现形式进行简要介绍。1.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后,经过整理分析写成的文字材料。调查报告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题目。 一般通过简练、确切、鲜明的文字概括全篇内容,点明调查的范围。常用的写法有三种:一是类似文章标题的写法,如“思想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二是类似公文标题的写法,如“第十一中学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三是用正副标题的写法,如“‘心灵的鸡汤’一一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引言。 简明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交代调查的方法,报告主要调查的内容,使读者对调查报告获得总体认识;或提出社会、师生所关注和迫切需要调查了解的问题,以引起关注。 (3)正文。 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获得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条分缕析地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为了增加形象性,使人一目了然,对一些数据尽可能用图表表示出来。 (4)建议。 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提出的观点、建议要谨慎、严肃,观点要从实际情况中引出,同时要考虑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要全面衡量理论或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不要轻率地下结论和提建议。 (5)结论。 通过逻辑推理,归纳出结论。即简单交代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6)附录。 必要时把调查工具或部分原始材料附在报告后面。这样不仅使正文内容更集中,更为主要的是可以为读者提供可供分析的原始资料,以便让人分析鉴定搜集方法是否科学,材料是否可靠,并供其他的研究人员参考。附录包括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附录的编制要防止内容杂乱和过于简单。2.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教育实验研究报告是对整个教育实验研究的全面总结,使阅读者对该实验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为他们评价、接受或应用这一实验成果提供依据。由于实验分为探索性和验证性(决断性)两种,所以实验报告的表述方式也就有所不同,但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 (1)题目。 题目是研究报告的主题思想,必须能准确、清楚地呈现出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实验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使人对研究问题一目了然。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出教育实验的对象、领域、方法和问题,使读者清楚明白,判断出报告有无阅读价值,如“小学整体结构改革实验报告”。为避免题目冗长,可以加副标题,使主标题简练,还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2)引言。 引言也称前言、导语,是研究报告的正文开头部分,应简明扼要地说明实验课题的来源、背景,实验的进展情况,实验对象和规模等,表明解决该课题的实际意义。引言部分应提纲挈领地显示该研究的直接目的、针对性,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所处的学术地位。引言的文字叙述要简洁明了,字数不宜太多,表述要具体清楚,主要的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的目的;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考察,说明选题的依据,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框架。 (3)实验方法。 这是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目的是使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来的,从而判断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可依此进行重复验证。该部分基本内容包括:第一,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阐述;第二,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第三,实验的设计,实验与控制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因素的实施及条件控制等;第四,实验的程序,通常涉及实验步骤的具体安排,研究时间的选择;第五,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这部分结构应周密,条理要清楚,用词要准确明白。 (4)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中最重要的是提出数据和典型事例。数据要严格核实,要注意图表的正确格式。典型事例要能使人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使实验更有说服力。要用统计检验来描述实验因子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对非单因单果的关系,要经过适当的设计与统计分析,判断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并做出实验假说的验证。基本内容包括: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用统计表、曲线图结合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对定性资料进行归纳,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等。 (5)分析与讨论。 讨论是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进行评价,即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来分析和讨论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有:第一,由实验结果来回答篇首提出的问题;第二,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论证;第三,把实验结果与同类研究结果相比较,找出得失优劣;第四,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本实验存在的问题。 (6)参考文献和附录。 报告的末尾,应注明研究报告中所直接提到的或引用的资料的来源。参考文献的排列:在期刊的参考项目中,包括作者的姓名、文章标题、期刊刊名和期号;在图书的参考项目中,包括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及页数。3.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后的书面材料。经验总结报告的基本结构大体有以下几部分: (1)题目。 题目可以是既定的科研项目,即专题经验总结;也可以是对某一阶段(如一学期、一学年等)全部工作的回顾。可从工作中找出成效较大、印象较深,且富有新意的东西来确定总结的题目。 (2)引言。 引言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大多数以凝练简洁的语言交代本篇经验总结的背景、写作目的、取得的主要成绩等,使读者一开始就判断出报告有元参考价值。 (3)正文。 正文应围绕经验总结的主题(总观点)组织材料,可在文中设小标题,但要注意所叙述的若干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经验总结既要有典型的事例,又要通过分析研究,加以理论概括,做到内容生动,有理有据,说理性强,使人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工作上可以借鉴。 (4)结论。 这是经验总结的精髓和结晶。它是通过正文的典型材料及对其的分析而概括出的结论,是从大量具体事实中找出的规律性东西,它应反映作者的独到见解。至此可见,各种类型的科研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尽管如此,它们却包含了引言、正文、结论这个三段式的基本格局。如调查报告可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实验报告可分为引言,实验方法、过程和结果,讨论和结论等三个部分;经验总结报告可分为情况概述、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和今后意见等三个主要部分。当然,这只是科研报告习惯格式的沿用,并不能限制文章结构形式的创新。科研报告的结构可以根据内容和体裁的不同而灵活掌握。只要能够达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缜密,条理清楚的要求,在写作形式上是可以有所不同的。 (5)署名。 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署名应写明研究者的工作单位和真实姓名。如果研究者有多人,可商定署名的先后次序,逐一写清。对全面工作不太了解,不能对研究全面负责的人,不一定署名,但可在附注中说明他的贡献。署名也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 (6)附录和参考资料。 附录是指内容太多、篇幅太长,不便于写入研究报告又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如测试试题、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统计检验等内容。参考文献是指在实验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参考文献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如引用未经翻译的外文资料,应用原文注释,以资查证。4.学术论文 学术指专深而系统的学问,论文指研究讨论问题的文章。简而言之,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无论是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还是基础研究,只要对所研究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或新观点,或采用了新材料,或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得出了新的结论,或站在新的高度对原有理论做出了新的解释和论证,将获得的科学研究新成果写成的文章就是学术论文。它展示的是一个新的论点及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过程。因此,学术论文范围不仅包括论述创新性研究成果的理论性文章或学术专著,也包括某些实验性或观测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包括某些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验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学术论文总的特点是学术性。具体表现为创新性(在自己所研究范围内,理论上要有所发展,方法上要有所突破)、科学性(论据确凿,论证清楚,言之有理)和实践性(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无论哪一类学术论文,形式上基本要遵循“绪论——本论——结论”的逻辑顺序。规范性学术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包括六个主要部分: (1)标题。 标题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向读者说明研究的问题及意义。标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点明题意,也可以不点明题意,仅指出研究的问题范围,也可用提出问题的方式。 (2)内容摘要。 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一般应写出论文的摘要(提要)。摘要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的简介,并略加评论。它不是整个论文的段落大意。其作用在于使读者通过这段文字,了解全文主题及主要的内容,从而决定是否值得读全文。为期刊文章或研究报告写的简短摘要,字数一般为二百字左右。学术论文的长摘要,往往在五六百字至一千字之间,独立成篇,要求准确简练,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有些学术专著,往往有总目录,反映全文的主要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属的层次。有的将此内容放入结论中说明。 (3)序言。 序言(也叫引言、前言、绪论)写在正文之前,用于说明写作的目的、意图及研究方法。序言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阐明研究的背景和动机,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对该研究课题理论的完备性及研究方法科学性作评判分析,指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说明自己选择该课题的目的、实际原因以及探讨研究的重点,预计将会取得哪方面新的进展。二是简单介绍研究方法等有关研究手段。三是概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序言部分的写作要求开宗明义,条理清楚,据理分析。切忌空泛、含糊其辞或言过其实。 (4)正文(本论)。 正文是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论点、论据、论证,是作者研究成果的表现,因此在整个论文中占极重要的地位。自然科学研究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论文,基础性研究论文与应用性研究论文,正文部分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论文,主要讨论取得成果所用的研究方法以及严谨的研究过程,以事实材料和数据资料说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更着重于讨论取得研究成果所用的论证手段及所建构的理论观点或体系,观点与材料相结合,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推理论证,显示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无论哪种类型的论文,都要注意事实材料的可靠性以及理论的运用和逻辑推理,论据要丰富充实,论证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要求,注意主次,抓住本质,分出层次,条理清楚,以体现研究的力量。 (5)结论与讨论。 结论是围绕正文所作的结语,将研究成果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确概括。对自然科学研究来说,结论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所作出的最后判断;对于社会性科学研究来说,结论是论题被充分证明后得出的结果,作者将自己的观点鲜明地陈述出来,并提出新的思考。因此,结论的措辞要严谨,逻辑要严密。讨论,往往用于自然科学的学术论文。讨论是从理论上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讨论的内容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阐明结果是否支持了研究的假设,讨论研究结果的有效度和理论意义、实际意义,指明该研究的局限性以及进一步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6)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或他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或是理论观点的启迪,或是研究方法的借鉴。论文中应列出直接提到的或利用的资料的来源。一是帮助读者了解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历史和已有的成就,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二是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同时体现作者治学的严谨;三是为别人提供查证的线索,避免由于马虎,转引他人研究观点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同的理解。注释与参考文献,不仅便于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情况,而且其多少与质量,反映了作者对本课题的历史和现实的研究水平以及作者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六)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一般步骤 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是研究报告及论文的撰写。从构思到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其问需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报告论文的题目及研究报告类型。 (2)拟订写作提纲。 (3)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写作。 (4)对初稿的内容、结构、文字的推敲修改。第二节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是对教育科研成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评价,有助于调动教育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教育科研信息的相互沟通,加强教学改革,最终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它也是使社会了解认识并承认教育科研成果的必要途径,是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前提条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和研究教育评价问题,但其至今薄弱。应该发现,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行着我国教育科研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一·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意义评价,指的是检查.分析和评定。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评价,既要对教育科研过程的科学性程度作出估价,同时也要对教育科研的成果,即对研究目标的实际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其意义有以下几点:1.做出价值判断2.得到反馈信息3.搜集有关资料4.确立研究的基本要求二.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教育研究的质量评价,基本过程是:确定总目标——判定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或制作评价工具——实施评价——收集评价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立一个客观的、合理的、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教育科研成果制定评价标准的核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要求:(一)客观性(二)可测性(三)简易可行三.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方法 近年来,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做法与经验可归纳为两类: (一)定性评价法 定性评价法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己主观经验与观察,对所评对象的属性作出判断。它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艺等分析方法,多采用一定的语言来描述评价的结果。 其基本步骤是: 依据评价标准独立对研究成果进行逐项分析,或写好简要评语,然后在进行集中评价。集中评价时,专家先依次说明自己对研究成果的分享和整体评价等级或评语,然后集体讨论.统一认识。之后,有评价委员会主任或评价组组长归纳全体专家的意见,作出初步鉴定意见,再集体讨论修改,确定评价意见。 (二)模糊评价法 在评价先依据有关情况对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予权重,对每项指标的评定按照四个或五个等级赋予分值。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每位专家对成果的各项指标按等级记分。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先统计每位专家的评分,再统计全员评分,有定量评价结果。 以上两种方法各有长处和不足。评价经验丰富的评价组宜采用定性评价法,而评价经验不足的评价组宜采用模糊评价法。 对教育研究质量评价的方法,不是某一项具体技术,而是一个方法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2)选择或制作评价工具的解释与检验方法 (3)采集和分析评价数据资料的方法 (4)对评价结果的解释与检验的方法 (5)对评价误差客观原因和心理原因的分析与矫正 (6)计算机技术与方法在评价中的应用。 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努力学习和掌握以上方法,并结合教育研究质量评价不同内容.不同方面的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选择性地应用评价方法,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关系 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评价过程的四个环节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工具手段的合理运用,评价信息的准确手机以及对评价结果的判断分析。 要做到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统一。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将访谈、测验、问卷、个案分析、专家意见征询等多种方法结合,并严格操作规程,力求建立程序化的工作步骤。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 在教育研究的评价中同样要处理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要抓住本质特征,及给出定性结论,同时又给出量化信息,使评价尽量公正。 3.自评与他评的关系 教育研究评价应以自评为主,在自评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同行和行政部门的评审。通过被评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对自己进行的研究进行明确、中肯的分析,使评价过程成为研究者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的教育过程。 我们应该站在这一高度正确处理自评与他评的关系,在评价中做到:使被评团体和个人参加评价并成为评价的主体;积极协调各方面的意见,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上取得一致的共识;全面考察社会、心理、文化等外在因素以及内在具体条件,认真倾听被评者的意见和要求;正确看待实践过程和理论探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波折,成功与失败,尊重被评者的改革精神和创新努力;建立咨询沟通方式,向研究者提供清楚而富于建设性的意见,使被评者充分使用评价结果。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
本文档为【教育研究方法总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