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2019-09-09 67页 ppt 662KB 94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莎莎爱问

暂无简介

举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但原始社会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但原始社会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艺”(礼、乐、射、御、、数)为基本教育内容。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封建的政治制度表现为专制主义的特点,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教育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策。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课程上都有明显的反映,突出表现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五经”。 秦代《苍颉篇》、《爰历篇》 汉代司马相如《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蔡邕《劝学篇》,史游的《急就章》 三国时代《埤(pí)苍》、《广苍》、《始学篇》 南北朝《庭诰》、《诂幼》(一)“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三字经》为首,称为“经”;《千字文》垫后称为“文”。 在综合难度、知识水平、文学素养等方面,《千字文》的要求最高,没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和文化程度,《千字文》既读不懂,也欣赏不了。 从时间上看,《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时期,出现得最早。《三字经》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真正流传开来已经是明清时期的事情了。 从教学顺序上看,历来是《三字经》第一,《千字文》殿后1、《三字经》 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他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浙江鄞(yín)县,历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位至吏部尚书。 王应麟博学多才,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 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六百多卷。 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三字经》。 王应麟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了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 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个本子,是清朝王相(王晋升)的训诂本。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歌诀”原本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最著名的是清朝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中国的正史是二十四正史,辅以清史稿也不过二十五史,所以《三字经》的历史部分也就到清朝为止了。 将中国通史纲要、中国文化史纲要、文化百科知识等全部浓缩在一千多个字以内。 小学六年毕业的识字是2450个汉字。 小学六年、托儿所一年、幼稚园一年,八年学2450个汉字,平均每天学0.84个汉字。 《千字文》1000个汉字,《三字经》1145个字,《百家姓》568字,加起来有2700多个汉字,去掉重复的也绝不少于2450字。 在一年左右。 “礼乐射,御书数”全面发展,不只是学文。 传统教育是否就真的一无是处。恐怕是要重新下结论了。 章太炎早就在高声呐喊“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三字经》全文分六个部分,全篇内容连贯,自始至终突出“教之道,贵以专”。 六个部分围绕这一主的展开,体现了作者完整一贯的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 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 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 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 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 可见《三字经》是一部教育专著。 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字经》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代表了中国古代童蒙读物的最高水平,古今许多学者都给《三字经》以高度评价。 清人王相“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 《三字经注解备要》的《叙》:“一部袖里《通鉴目》”; 近人章太炎《三字经》是“《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 今人张志公先生:“无论就内容论,或者就语言论,作为封建社会的一本启蒙教材,应该说确是编得高明的。” 《三字经》出现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于《三字经》的形式易于接受,一些人就以它为模式,写出《女儿三字经》、《医学三字经》、《时务三字经》等等。 太平天国还刊行了宣传革命的新《三字经》。 学者们也对《三字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对它加以增补、注释,如明朝赵南星作《三字经注》、清朝王相作《三字经训诂》、焦轩氏作《广三字经》、贺兴思等人作《三字经注解备要》等等。 民国年间,经学大师章太炎为发扬“国粹”,对《三字经》重新修订增补,写成《重订三字经》。 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其译本至今尚存。 此外,《三字经》还被译成英、日、朝等多种文字。 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加坡出版的中英文对照本《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2、《百家姓》《百家姓》成书于宋朝初年,一般认为是在公元960年赵宋建立至978年吴越归宋这段时间内。《百家姓》的作者不详,南宋人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认为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著”,是吴越境内一个普通人的作品。明代人李诩则笼统地说“必宋人所编也”。清朝康熙年间王相根据王明清的说法,认为是“宋初钱塘老儒所作”。 《百家姓》以韵文形式,将当时的常见姓氏用四字排列,十分严整。其排列的顺序是将重要的姓氏排在前面。 作为一种儿童识字课本,《百家姓》的内容并没有别的含义,仅仅是姓氏的排列。它是希望儿童通过姓氏这一人们身边的事物,来达到识字开蒙的效果。 依照目前的通行本,《百家姓》共有568个字,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120字),末句“百家姓终”4个字。 这个本子是经过后人增补的,但基本保持了《百家姓》的原貌。 南宋初期,汝阴人王明清,对市井间流传的《百家姓》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其结论在他的另一部著作《玉照新志》中,是目前所知最早对《百家姓》加以研究的人,后人了解《百家姓》多是依据他的结论。 陆游,他为《秋日郊居》诗中“授罢村书闭门睡”一句作注时说:“《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明朝学者吕坤在社学要略》中认为读《百家姓》能“以便日用”,对其价值给予了肯定。 清朝人王相(王晋升)在《百家姓考略》序中说“(《百家姓》)传播至今,童蒙诵习,奉为典册”。 《百家姓》的版本比较复杂,通行本就有三种 第一种是568字本,其中单姓444,复姓60; 第二种是472字,其中单姓408,复姓30, 第三种也是472字,其中单姓408,复姓32。目前流行的是第一种本子。 后两种至少是在清初以前广为流行。对后世的影响 元朝至正三年(1343)吴中地区刊行了一本名为《江边岸》的书,其中所收《百家姓》就是对宋代《百家姓》加以改造、以新的形式编成的。在这本书里,复姓是43个。 明朝建立后,一些人编成了《皇明千家姓》,以“朱”为第一姓。 清圣祖玄烨还刊行了《御制百家姓》,以“孔”为第一姓。 清朝咸丰年间,丁晏编成了《百家姓三篇》,这本书将本来没有含义的姓氏重新排列组合,四言一句,使之成为有意义的一句话,如《百家姓一篇》中的头几句:“咸丰万寿,安广吉康,国家全盛,胡越向方。” 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有关《百家姓》的研究著作,如黄星周的《百家姓新笺》,王相的《百家姓考略》,王镛的《百家姓廋辞》等。3、《千字文》 《千字文》,古人多简称其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 据史书记载,《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549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 《梁史》中说:“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 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叙述:梁武帝肖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累得须发皆白。 唐宋两代多有记载,如《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等,其内容与《尚书故实》基本相同。《千字文》每4字一句,共250句,一千个字。其中有一重复的字,即“洁”字,此字在文中出现两次:“女慕贞洁”、“纨扇圆洁”,一些古人曾试图加以修改,如宋人吴枋、明人郎瑛等。《千字文》通篇用韵,朗朗上口,其用韵数字是7个。《千字文》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内容丰富。但由于时代久远,内容已不易于理解,依据清人汪啸尹、孙谦益的说法,对《千字文》的内容作一大致介绍。 从第一句“天地玄黄”开始,至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为第一部份; 从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开始,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为第二部份; 自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起,至第一百六十二句“严岫杳冥”为第三部份; 自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农”起,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诮”为第四部份。 最后还有两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没有特别含义,将其单列出来。特点: 《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章太炎曾说《三字经》与《千字文》比较,有两个不足,即“字有重复、辞无藻采”。 《千字文》在文采上独领蒙学读物风骚,堪称训蒙长诗。影响: 唐朝以后,《千字文》这种形式被人们广泛地加以采用和学习,出现了一大批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如唐朝僧人义净编纂了《梵语千字文》,宋人胡寅著有《叙古千字文》,元人夏太和有《性理千字文》;明人卓人月有《千字大人颂》,吕裁之有《吕氏千字文》,清人吴省兰有《恭庆皇上七旬万寿千字文》,太平天国有《御制千字诏》等等。这些所谓的《千字文》内容各异,但都以《千字文》为名,足见《千字文》影响之大。 宋代真宗时,编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装在400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顺序编号,起于“天地玄黄”的“天”字,终于“宫”字,所以人称这部《道藏》为《大宋天宫道藏》。 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每一间用于考试的号房都用《千字文》来编号。《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写了一个屡试不中的周进到省城参观贡院时的情景:“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的门了。’进去两边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里一阵酸酸的。” 古代一些需要用较大数字编号的项目,多采用《千字文》,这是周兴嗣始料所不及的。 《千字文》作为一部有影响的作品,在很早就涉洋渡海,传播于世界各地。 日本不仅有多种版本的《千字文》,而且出现了很多内容各异但都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 1583年朝鲜出版了以朝语释义注音的《石峰千字文》。 1831年《千字文》被译成英文。 此后数十年中,相继出现了《千字文》的法文本、拉丁文本、意大利文本。4、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又称《昔时贤文》、《增广便读昔时贤文》,是一部极有影响的蒙学读本。 关于《增广贤文》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今尚无法确定。目前,人们大多认为成书于清代中叶, 清代同治年间周希陶曾对《增广贤文》加以修订,并刊行了《重订增广》一书。 《重订增广》的出现表明,《增广贤文》一书至迟在清同治时期就有了广泛的流传。篇幅: 通行本有3800字左右。 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交错而出,灵活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突破了传统蒙学读物一种句式贯穿始终的基本,使语句更接近于口语,更易于为人们接受。 这是《增广贤文》深入民间的原因之一。 内容上是以格言的形式讲述了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介绍了待人接物的经验。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一谈人及人际关系 二谈命运 三谈如何处世 四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人情似纸张张薄”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举头三尺有神明”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良言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能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事不为不成,人不劝不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 “家中无才子,官从何处来”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老子》:“知足不辱”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论语》句子。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都是唐人的句子。 《名贤集》:“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心似铁,官法如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神童诗》中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5、《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作于清康熙年间,作者车万育,康熙三年进士,生平事迹不详,潜心于蒙学研究,颇有心得. 《声律启蒙》是其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本着童蒙读诗学诗作诗的需要,总结前人的成果和教训,力戒理论教条式的灌输,以生动活泼的韵文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帮助幼学儿童训练和掌握对偶技巧和声韵格律。 全书按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一类,每类一章,共三十章。每章按该章韵部组对,从一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 如第一章“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钩,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以东韵组对、扩展开去,此起彼伏,错落有致,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余韵绕梁,不绝于耳。 不仅可以从中进行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而且由于这些对偶涉及到很多典故和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木石器物、人物等方面的知识,也使人在优雅明快的旋律中进入知识的殿堂,可谓寓学于乐。6、《幼学琼林》 “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作者:明朝学者程登吉 内容广博精深,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典章制度、人伦日用、饮食起居、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蒙学百科全书 熟读之,记诵之,揣摩之,宇宙万象尽呈眼底,古往今来只在掌中。古人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幼学琼林》别名较多,程氏所编“幼学”本名《幼学须知》,后人还称其为《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代学者邹圣脉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有人称之为《幼学故事琼林》)。 全文句式整齐,通篇对偶,错落有致,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细细读之,不仅能获得百科知识,更能从中训练掌握对偶技巧,可谓事半功倍。7、《龙文鞭影》 原名为《蒙养故事》,由明代萧良有编辑,杨臣诤对其加以增订后,改名为《龙文鞭影》。到了清代著名学者李辉吉、李恩绶对其加以增补,丰富和扩充了原书的知识内容,成为清代中晚期广泛流传于民间乡塾并深受蒙学师生欢迎的启蒙教材。 全书共上下两卷,按韵部分类,每类一章共三十章,上卷、下卷各十五章,主要介绍自然知识和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内容生动有趣,符合童蒙口吻。行文上,每章都是四字一句,每两句押韵,每一章通押该章韵部的韵,几乎每两句都成对偶,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韵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内容、工整的对偶、通俗的行文,使这部书一问世就成为广大蒙学师生争相购阅收藏的读物。4、《千家诗》作为蒙学诗歌读本的《千家诗》是在南宋刘英庄编选的《千家诗》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流传广泛的有王回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和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后来把这两种《千家诗》合二为一,共选出200余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二)“五经”、“四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五经”为课程,宋代以“四书”为课程1、“五经”“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五经”的内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2、“四书”“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三)文选读本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一)识字教学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4、联系日常生活。5、激发儿童的兴趣。(二)阅读教学1、熟读精思博览2、评点法(三)写作教学1、注重基本功训练。2、多读多写多改3、作文从模仿入手4、先放后收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语文单独设科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张百熙所拟的《钦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是为“壬寅学制”,但没有实行。次年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这就是“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经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实际推行的学制。语文也随之开始单独设科。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二、“国文”名称出现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三、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黎锦熙在《改学校国文科为国语科》一文中引用胡适的话说:“这个命令是几十年来第一件大事。他的影响和结果,我们现在很难计算。但我们可以说:这一道命令,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述评(一)1949—1953,“语文”名称和语文教育改革(二)1953—1956“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三)1956—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四)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五)1960—1966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六)1966—1976,“文革”时期的语文教育(七)1977—20世纪末,新时期的语文教育二、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和创新(一)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二)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创新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具体地体现在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理念上。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本文档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