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简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

简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

2014-02-26 50页 pdf 4M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9139

暂无简介

举报
简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 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简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 姓名:晏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马龙潜 20080418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曼耋 日 期:巡』孕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
简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
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 简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 姓名:晏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马龙潜 20080418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曼耋 日 期:巡』孕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扭导师签名:鲤日 期:z:塑:生:望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郭熙是宋代杰出的画家和画论家,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山水画三大 家。他一生的创作经验、艺术见解和美学思想经其子郭思整理编纂为‘林 泉高致》。文中提出的“林泉之心一、“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一、“可行可望 可游可居一、“身即山川而取之一、“注精以一之",“神与俱成之一,“三远一 等一系列重要美学命题,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林泉高致》为文本,以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背景,结 合有关文献和绘画作品,通过社会考察、文献、图像分析等方法,从 山水画实践者的角度,贴近心灵体验的层面,对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进行 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本文认为,对人的关怀,尤其是对人心灵的关 怀,是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首先,在<林泉高致》 中,郭熙以“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一为立论的起点,提出了“画山水之本 意”,其主旨在于: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胜境,为忙碌的人 们营建心灵休憩的家园,使人们能够“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一,在依约于 耳、混漾于目的猿声鸟啼、山光水色之中放松精神,栖息心灵,澄明神观, 助养清风。郭熙的立意,本于对人性的尊重,源于对心灵的关怀,浸润着 浓郁的士大夫情怀。其二,郭熙眼中的“真山水黟是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 性灵山水,他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可视为画家观照自然山川的总 纲领。其要义在于: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山川之中,饱游饫看,俯仰万象, 应于目,会于心,让自己的生命精神与自然山川的生命精神相感相合,相 通相融,进而取其精,聚其萃,悟其妙,得其神。这样的观照,靠的不仅 仅是眼观,而更多的是心观,强调的不仅仅是应目会心,而更多的是相通 相融。其三,郭熙提出的“神与俱成之",可视为画家创作的最佳境界。 对于画家来说,只有既注重全面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又注重澄怀静 虑的心境陶养,方能逐步做到境界已熟,心手已应,进而掇景于烟霞之表, 发兴于溪山之颠,进入心与物化、神与俱成的创作境界,完成一个画家心 物化一的最终抵达。其四,郭熙提出的“三远",不仅成为中国山水画追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求的一种艺术境界,而且成为一种精神境界。画面中“远’’的空寂,不仅 将人的视线引向远方,而且使人的思绪跟随着山水之“远"而无限飞越, 远至凌霄天际,渐渐脱离尘俗与烦嚣,进入一尘不染的清幽境界,直抵心 灵的宁静与安详。“远",是郭熙山水画创作的心灵指归。为了更好地理解 和把握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本文还对郭熙的生卒年、成长背景、艺术活 动、绘画作品,以及《林泉高致》的编纂者、流传版本等进行了考察,并 进一步对《林泉高致》的现代美学价值进行了研究。 2 关键词:郭熙;林泉高致;美学思想;心灵山水;精神家园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GuoXi,anoutstandingpainterandpaintingtheoristofSongDynasty;is titled‘‘thethreegreatestlandscapepaintersofNorthemSongDynasty” togetherwithLiChengandFanKuan.GuoXi’slifelongcreationexperience, artView,andaestheticthoughtwerecompiledinto£f捍g“口刀G口Dz^fbyhisson GuoSi.Aseriesofhisimportantaestheticthoughtsinthisworkas“enjoying thenatureclose”,“attainmentofspifitandpainting”,and‘‘threedistances” hadaprof.oundinnuenceontheaf.tertimedeVelopmentofaestheticthoughts. Basedon三f刀g”口刀G4Dz^fandsomereleVantliteratureandpaintings, thisthesismakesadeepprobeintoitsaestheticthoughtinthecontextofthe political,economical,andculturallifeofNorthemSongDynastywiththe methodsofsocialinVestigation,literatureanalysis,andpictureanalysis.This thesish01dsthatconcemforhuman,especiallyconcemforhuman’smind,is thestartingpointofGuoXi’spaintingaestheticthought,andalsoits1final destination.Firstofall,in三f刀g材口刀G口Dz^f,GuoXiputsf;Drward“theoriginal intentionoflandscapepainting”istobuildaspiritualEdenf-0rthebusy people,bringingthemrelaxationandtranquility:Secondly;the“true landscape”inGuoXi’smindistheliVinglandscapewithinnerlif.espirit. “Enjoyingthenatureclose”,whichisproposedbyhim,isregardedas painters’genefalguidelineofViewingthenature.Itskeymeaningisthat paintersshoulddeVotethemselVesintothenatureandbecomepartofthe nature.Thirdly;hebringsf.0rward“attainmentofspiritandpainting”,the highestleVelofcreation,stressingpaintersshouldattachgreatimportanceto notonlytheirculturalandartisticcultiVationbutalsotheirpsychological cultiVation.Onlybythis,theycanaccomplishthefusionofheartandthe outerworld,andthefusionofspiritandpaintings.Fourthly;GuoXiproposed 3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threedistances”,whichbecamenotonlyanartgoalpursuedbyChinese landscapepaintings,butalsoaspiritualgoal.The“distance',inpictures drawsman’seyestothedistance,andalsobringspeople’smindtothestateof puretranquility;reachingthespiritualpeace.Theref.0re,‘‘distance”isthe spiritualorientationofGuoXi’s1andscapepaintingcreation.Furthe彻ore, thisthesismakesaseriesofinVestigationsintoGuoXi’slifeexperience, growingbackground,artisticactiVities,artisticworksaswellasthecompiler’ dif先rentVersionsandmodernaestheticValueof三f刀g“口刀G口Dz五f. Keywords:Gu0)(i;£均缎刀G口砌f;舱汕嘶cmI)u曲t;spifitI】allandscape; spiritualEdell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垦 古寸 目 <林泉高致》,又称<林泉高致集》,是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史上一部很重 要的著作。书中汇集了郭熙丰富的创作经验、卓越的艺术见解和深刻的美学 思想。全书共一万余字,包括‘序》、<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 《画格拾遗》、‘画记》、<许光凝跋》八部分,由郭思根据郭熙生前的手志和 平日讲论整理编纂而成,熔铸着父子两代人的心血。郭熙是宋代杰出的画家 和画论家,在神宗朝曾先后为御书院艺学、待诏、翰林院待诏直长,善画山 水寒林,尽得烟云出没峰峦显隐之妙,《图画见闻志》称其“今之世为独绝一, 《宣和画谱》谓其“独步一时一。郭熙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山水画三大家,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北宋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在‘林泉高致》中,郭熙从山水 画创作的切身经验出发,对山水画创作的相关问题作了全面而又系统的总结 与阐发。文中一言一论,皆为躬身实践,倾心而出,可谓深中肯綮,平实周 致而又深切。尤其是他提出的“林泉之心一、“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可行 可望可游可居"、“身即山川而取之一、“注精以一之一、“神与俱成之一、“三远一 等一系列重要美学命题,更具有经典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自宋至元明清,郭熙和<林泉高致》(《林泉高致集》)曾受到许多画家 和理论家的推崇。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徽宗朝所辑{:宣和画谱》、张 邦基<墨庄漫录》、邓椿《画继》、王明清<挥麈录》、元代夏文彦<图绘宝 鉴》、汤厘<画鉴》、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清代王毓贤<绘事备考》、邵梅 臣<画耕偶录》等典籍中均对郭熙及其艺术成就有所评述,南宋陈振孙‘直 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均著录了‘林泉高致集》的书名和 篇目,明<王氏画苑补益》、清<四库全书》均著录了<林泉高致》(<林泉 高致集》)的全文({:王氏画苑补益》本缺{:画记》和<许光凝跋》),<林泉 高致》流传至今的单行古本,有明代抄于正德元年(1506年)的手抄本, 现藏北京图书馆。对于郭熙的画论,<格古要论》说:“议论一时,卓绝 千古可观。"{:宣和画谱》评价说:“至其所谓‘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长松 亭亭为众木之表’,则不特画矣,盖进乎道欤!一 5 山东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近百年来,郭熙和《林泉高致》又引起了不少中外学者的关注,产生了 一批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许多美术史、绘画史和美学史中,也多有专 门篇章进行介绍。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可大致概括为四类:其 一,围绕郭熙的生卒年、艺术创作活动,以及{:林泉高致》的章节、版本、 流传等问题进行的考证性研究。如:薄松年、陈少丰先生合写的《读<林泉 高致·画记>札记》(‘美术研究>1979年第3期)、《郭熙父子与<林泉高致>》(‘美术 研究'1982年第4期),以及日本铃木敬先生撰写的<<林泉高致集·画记>与郭 熙》(‘美术研究》1982年第4期),写作的重点都是<画记》的标点、校勘和注释 问题,并以《画记》为线索,进一步对郭熙的生卒年、艺术创作活动、步入 宫廷画界的时间和背景,以及《林泉高致》的章节、版本、流传等问题进行 了考察和研究。其二,围绕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与儒家、道家及北宋理学的 关系进行的研究。如:朱良志先生的《扁舟一叶一一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林泉高致>与北宋理学关系考论》(‘社会科学战 线)2002年第5期),主要对郭熙在党争中接近理学家的若干事实以及郭熙画学 中的理学精神进行了考察和研究;2004年西北师范大学包莉秋同学的文艺 学硕士论文《<林泉高致>中的美学思想研究》,主要从道家思想的角度对郭 熙的画论进行了美学分析;2005年山东师范大学时凤玲同学的文艺学硕士 论文《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主要从北宋理学和儒家思想的角度对郭熙的 山水画美学思想进行了阐释。其三,围绕郭熙的生平、绘画作品、艺术风格、 艺术地位、艺术影响,以及《林泉高致》的章节、版本和思想内涵等进行的 较为全面的研究。如:陈传席先生的《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 6月版)、《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7月版),主要对郭熙的生平、 山水画作品,以及《林泉高致集》中有关山水画的价值论、学传统和饱游饫 看、山水美的观照和选材、修养的积炼和精神的涵摄、三远、四法等进行了 较为全面的介绍和阐释;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洪福礼同学的美术学硕士论 文《郭熙山水画研究及其对韩国的影响》,主要对郭熙的生平、绘画作品、 绘画思想、作品与画论之间的关系,以及郭熙山水画对韩国的影响等进行了 研究。2006年东南大学张白露同学的艺术学博士论文<郭熙研究》,主要对 郭熙的生平、画论《林泉高致》、山水画创作取向、风格特征,以及郭熙在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其四,对郭熙其人 其画及其绘画美学思想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如: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 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八章。山水画创作体验的总结 一一郭熙的‘林泉高致》一中,主要对精神的陶养、形与灵的统一、创作时 精神的专一精明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陈良运先生在<论(林泉高致) 的美学品位》(‘美术学报》2004年第2期)一文中,主要对“以林泉之心临之一 的“真山水”观、空间艺术的时间意识、审美创造主体之“神明一进行了探 讨。这些研究成果各有侧重,各有见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郭熙和<林泉高 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笔者通过对以往相关学术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发现,近现代有关郭熙和 <林泉高致》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但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从山水画实践者 的角度,贴近心灵体验的层面,对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精神内涵进行比较深 入的研究。究其原因,盖因大多数研究者都是理论工作者,缺乏山水画创作 的实践经验,故在心灵体验的层面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笔者以为,从山水画实践者的角度,贴近心灵体验的层面,对郭熙的绘 画美学思想进行探讨与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郭熙绘画美 学思想的内涵,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并在多元共存的今天认真思索 中国画艺术的现在和将来。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以<林泉高致》为文本, 以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背景,结合有关文献和绘画作品,通过社会考 察、文献分析、图像分析等方法,从山水画实践者的角度,贴近心灵体验的 层面,对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本文认为,对人的关怀,尤其是对人心灵的关怀,是郭熙绘画美学思想 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首先,在<林泉高致》中,郭熙以“君子之所以爱 夫山水’’为立论的起点,提出了“画山水之本意",其主旨在于:以“可行 可望可游可居一的山水画胜境,为忙碌的人们营建心灵休憩的家园,使人们 能够“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一,在依约于耳、混漾于目的猿声鸟啼、山光水 色之中放松精神,栖息心灵,澄明神观,助养清风。郭熙的立意,本于对人 性的尊重,源于对心灵的关怀,浸润着浓郁的士大夫情怀。而欣赏者欲融入 这一心灵休憩的家园,则需要怀有一颗澄澄澈澈的“林泉之心一。其二,郭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熙眼中的“真山水力是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性灵山水,他提出的“身即山川 而取之一,可视为画家观照自然山川的总纲领,其要义在于_全身心地投入 到自然山川之中,饱游饫看,俯仰万象,应于目,会于心,让自己的生命精 神与自然山川的生命精神相感相合,相通相融,进而取其精,聚其萃,悟其 妙,得其神。这样的观照,靠的不仅仅是眼观,而更多的是心观,强调的不 仅仅是应目会心,而更多的是相通相融。以此为基础,郭熙进而提出了“饱 游饫看"、“步步移’’、“面面看一、“远望’’、“近看"等一系列具体观照方式。 他认为,天下名山巨镇奇崛神秀,莫可穷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 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只有经过“饱游饫看",遍览天下众山,融 其神秀,穷其要妙,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胸有丘壑。欲详察一山一水的丰富变 化,则需要经过“步步移"、“面面看"、“春夏看"、“秋冬看"、“朝看一、“暮 看’’、“阴睛看’’,以全方位、多角度、多时空的方式进行全面而又细微的观 照,将蕴藏在同一山水之中的无穷意趣解悟得十分精微通透。欲把握自然山 川的大象大意和近旨近趣,则需要将“远望"与“近看一结合起来,在俯仰 往还之间远观近取,既极人目之旷望,又足人目之近寻。欲融通自然山水的 内在性灵,则需要用心灵承载着山水,用真情与山水晤对,以情观情,以意 会意,像倾听朋友的心声一样,静默中心底闪着灵犀,让自己的心灵与自然 山水的性灵相感相合,相通相融,直到将自然山水的内在性灵解悟得澄澄澈 澈、灵灵明明。其三,郭熙提出的画家修养论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为全面 而又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二为澄怀静虑的心境陶养。一个优秀的画家,首 先应该是具有深厚文化艺术修养的人,作画最重要的是通过画面的外在形式 表现出内在的深意,此意超越笔墨,超越形式,深蕴于绢素之内,洋溢于画 面之外,成为一幅画的灵魂所在,而这一点只有修养全面而又深厚的人才能 做到。为此,画家应将全面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视为“终身奉之"的进 修之道。尤其要注重研究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把握中国画“天人合一、 物我同构、时空交融"的独特审美理念。同时,要注重加强诗学修养,以有 限的笔墨传达无尽的深意,使诗境与画境相映成趣,情生境内,神游物外, 意蕴无穷。此外,还要注重师学传统、师法自然,并对经营位置、立意定景、 笔墨技巧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画家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注重澄怀静虑的心境陶养。心境的陶养与“养之扩充一的学养是不同的, 学养的加强,是一个不断递增、日益完善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丰富、越 来越深厚,而心境的陶养,则是一个不断递减、日益净化的过程,其结果是 越来越虚静、越来越空明。“胸中宽快,意思悦适一,是郭熙心境陶养论的核 心。这样的陶养,正如庄子的“心斋"、“坐忘一一样,是一个由外而内层层 递进的内省过程。于外,要放下耳目听闻对于外物的执著,进而消除由眼、 耳、鼻、舌、身向外驰求所产生的无止境的欲望,摆脱为满足欲望而带来的 种种牵累;于内,要摒弃人世间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种种 “智慧一,去除由知识累积而形成的种种成见和障碍,使心不被贪欲所蒙蔽, 不被智巧所歪导,凝神静气,反观内照,直至万虑皆遗,万法同寂,进入纯 一的本然状态,实现与“道一合一。郭熙所追求的正是这样的境界。他“凡 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 闲意定,然后为之修,正是为了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扰,消除一切内在的顾念, 凝神静虑,以虚静、空明、宽快、悦适的心境进入创作的最佳境界。其四,心与 物化,神与俱成,是郭熙创作的最佳境界,他对于这一境界的深切体验是:“目不 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一,“则人之笑啼情状,物 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一,一切浑然相应,宛然天成。而 欲达到这一境界,除了前面所说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心境陶养之外,还要做到“注 精以一之疗。即在创作时全神贯注,精凝于一,念念在兹,湛然凝寂,使心有所主, 意有所统,不务空茫,注精不杂,以全身的精气神将酝酿成熟的艺术意象注之于 笔端,付之于绢素。郭熙创作的“化一境,是由有法而臻于无法的“化一境。由 有法而臻于无法,方能真正做到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完成一个画家心物化一的 最终抵达。其五,郭熙提出的“三远一,既是观察法,又是构图法,也是创作法。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高远、深远、平远所营造的是一种诗意的艺术空间,是远景 与远势、远思、远意的统一。。三远一不仅成为中国山水画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而且成为一种精神境界。画面中“远一的空寂,不仅将人的视线引向远方,而且 使人的思绪跟随着山水之“远修而无限飞越,远至凌霄天际,渐渐脱离尘俗与烦 嚣,进入一尘不染的清幽境界,直抵心灵的宁静与安详。“远一,是郭熙山水画创 作的心灵指归。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选题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三:首先,从山水画实践者的角度,贴近心灵 体验的层面对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 握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精神内涵。以往有关郭熙和《林泉高致》的研究成果 虽然很多,学者们的研究也各有侧重,各有见地,但很少有人从山水画实践 者的角度,贴近心灵体验的层面,对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精神内涵进行比较 深入的研究,究其原因,盖因大多数研究者都是理论工作者,缺乏山水画创 作的实践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理解的局限性。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者以自己的山水画实践经验为基础,从山水画实践者 的角度,贴近心灵体验的层面,对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 讨与研究。笔者以为,只有从心灵体验的层面上理解了郭熙的美学精神,才 能更好地把握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内涵。其二,研究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 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绘画在漫长的发展 过程中,充分吸收儒、道、禅三大哲学的思想精髓,熔铸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同构、时空交融’’的独特审美理念。在艺术表现上, 注重抒写性灵,状物传情,讲究形神兼备,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画中或实 或虚,皆为心用。求实,则精力弥满,赋情深致,迹与心合;求虚,则计白 当黑,不设不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在笔墨上,追求笔与意会,技与道合, 强调意存笔先,笔周意内,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一点之墨摄山河大地, 使览者在顿挫有致、或浓或淡、或枯或润、或深或浅、或方或圆、或疾或涩、 或舒或缓的笔情墨韵中,心仪万有,测幽探玄,与画家之心性、天地之理趣 悠然神会。在意境上,追求象外之意,韵外之致,强调诗画相通,以诗入画, 情生境内,神游物外,以有限的笔墨传达无尽的深意,使诗境与画境相映成 趣,意蕴无穷。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理念和 表现方式,而且许多见解独到而又精辟,对后世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其三,研究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有助于我们在多元共存的 今天认真思索中国画艺术的现在和将来。自20世纪初以来,在蔡元培、康 有为、陈独秀等革命先驱的倡导下,中国发起了近代美术革命,许多具有新 思想的青年艺术家,纷纷出国学习西方美术,回国后积极创办新式美术学校, 成立各种画会,开办展览,出版刊物,介绍和研究西方美术,并努力探索中 l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美术结合之路。近一百年下来,到2l世纪的当下,西方的各种艺术思潮 在我国都能找到呼应,可以说,在西方主流国家之外,对西方现代艺术最了 解的大概就是我们中国入了。而中国画的发展,在西方艺术的一次次冲击中, 却越来越远离了抚育之根一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 速发展,国际经济、政治地位迅速提升,中国人在文化上取得国际认同的要 求变得日益迫切,我们不仅要求在国际事务上有发言权,也希望我们的当代 文化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心态正在成为一种全民族的心理诉求。 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长期渗透,许多中国人对西方现代文化的熟悉程度已 经远远超过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我们陷入了空 前的困惑与迷茫。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该以怎样的面貌面向世界, 成为巨大而又沉重的问题。所幸的是,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性。在多元共存的今天,只有强化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进一步研 究、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精华,方能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找到出路。就 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而言,唐宋传统尤为值得深入研究。宋代郭熙的《林泉 高致》可谓集唐宋山水画美学传统之大成,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深入挖 掘<林泉高致》的现代美学价值,将会使我们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郭熙与《:林泉高致》 郭熙是宋代杰出的画家和画论家,在神宗朝曾先后为御书院艺学、待 诏、翰林院待诏直长,善画山水寒林,尽得烟云出没峰峦显隐之妙,《图 画见闻志》称其“今之世为独绝"叫,《宣和画谱》谓其“独步一时"q。 他一生的创作经验、艺术见解和美学思想,经其子郭思整理编纂为‘林 泉高致》(又称《林泉高致集》)。这一著作在中国山水画史和中国绘画美 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山水画和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本章将分两节对郭熙的生卒年、成长背景、艺术活动、绘画作品,以 及画论《林泉高致》的编纂者、流传版本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我们知 道,“任何思想的产生,除了有其思想史的资源以外,还必然要有其现实 的根据,这种现实的根据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归 宿一哪。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也不例外。郭熙生活的北宋时代,是中国历 史上有名的文治盛世,崇文抑武、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社会稳定,经济繁 荣,科举取士的扩大化和严格化,使士大夫阶层由前代的世族转变为有学 养的文士,皇族对绘画艺术的重视,直接促进了绘画事业的蓬勃发展,宫 廷画院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为破格选拔人才开辟了道路。同时,五代至 北宋时期,正是中国山水画高度成熟的发展时期,涌现出荆浩、关仝、董 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一批“照耀千古"、“百代标程"的山水画大师, 将中国山水画推向高峰,并使之跃居画坛首位。另外,郭熙的家乡温县, 有着比较优越的文化地理环境。正是这一切,使郭熙从一介布衣一步步走 上了北宋中后期中国画坛的顶峰,成长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和画论 家。因此,对郭熙其人其画及其画论《林泉高致》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 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 ①【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90页。 ②【宋】‘宣和画谱》,俞剑华注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页。 ③李鲁宁:‘加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1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郭熙其人其画 关于郭熙其人其画,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徽宗朝所辑‘宣和画谱》、 张邦基<墨庄漫录》、邓椿《画继》、王明清《挥麈录》、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 汤厘《画鉴》、清代王毓贤《绘事备考》等典籍中,以及《林泉高致》之I:序》、‘跋》、 <画记》、《画题》、《画格拾遗》等篇章中均有简要记载。另外,黄庭坚、苏轼、 苏辙、元好问的部分诗词与题跋中也有所提及。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一带)人,世称“郭河阳”,出 身布衣,生卒年史料未有确切记载。 生卒年考 据黄庭坚于崇宁三年(1104年)所作《到桂州》诗言:“桂岭环城如雁荡,平 地苍山忽增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m确知1104年时郭熙已不 在世,这是历史上直接谈到郭熙已死的最早记载。又据黄庭坚《跋郭熙画山水》 谓:“郭熙元丰末为显圣寺悟道者作十二幅大屏,高二丈余,山重水复,不以云物 映带,笔意不乏。余尝招子瞻兄弟共观之,子由叹息终日,以为郭熙为苏才翁家 摹六幅李成骤雨图,从此笔墨大进。观此图,乃是老年所作,可贵也。元符三年 (1100年)九月丁亥观于青神苏汉侯所作。”田从文中流露出的追忆之情来看,元 符三年(1100年)时郭熙已不在世。 金元诗人元好问在《跋紫微刘尊师山水》中写道:“山水家李成范宽之后,郭 熙为高品。熙笔老而不衰,山谷诗有郭熙虽老眼犹明之旬,记熙八十余时画 也。舫w文中所言“山谷诗有郭熙虽老眼犹明之句”,系出自黄庭坚(字鲁直,号 山谷道人,世称“黄山谷”)元祜二年(1087年)所作《题郭熙山水扇》,全诗为: “郭熙虽老眼犹明,便面江山取意成。一段风烟且千里,解如明月逐人行。”娜, 由此跋此诗可知,元祜二年(1087年)时,郭熙八十余岁。据此推其生年,当在 1000一1007年之间。 ①【宋】黄庭坚:‘山谷集》卷八,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lll,册,上海吉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⑦【匍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十一,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lll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49页. ◎【金】元好问:‘遗山集》卷四十,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l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储页. ④【宋】黄庭坚;‘山谷集>卷九,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据苏辙《书郭熙横卷》“凤阁鸯台十二屏,屏上郭熙题姓名⋯⋯皆言古人不复 见,不知北门待诏白发垂冠缨。,,。黄庭坚《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熙今头白有 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等诗文所言,可知郭熙当为高寿之人。又据元好问《为 衍圣孔公题张公佐湘江春早图二》言:“郭熙画笔老益壮,未比并州九十翁。想是 江南春梦里,水村曾见酒旗风。,,。《郭熙溪山秋晚二首》言:“烟中草木水中山, 笔到天机意态闲,九十仙翁自游戏,不应辛苦作荆关。”。可知郭熙一直活到九十 岁左右。 意欲再作详考,无奈除以上所据之外,从其余与郭熙有关的文献中已委实找 不出更有力的证据将郭熙的生卒年考证得更为详细。盖知文章千古事,故不敢凭 模糊之辞姑推妄言,遂就此作结:郭熙的生年当在公元1000一1007年之间,卒 年当在1100年之前,享年九十岁左右。。 二,成长背景 郭熙从一介布衣一步步走上北宋中后期中国山水画坛的顶峰,成长为杰出的 画家和画论家,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其一,郭熙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山水画高度成熟的发展时期。中国山水画 经由远古时期的原始绘画形态与秦汉时期作为人物画配景的漫长孕育过程,至魏 晋走向独立,历经隋唐,到五代宋初,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①f莉苏辙:‘苏辙集》,陈宏天、商秀芳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95页。 ②睐】黄庭坚《次韵子赡题郭熙画秋山),载《宋诗鉴赏辞典》,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等撰,上海 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519页。 @【金】元好问:《遗山集》卷十三,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④【金】元好问:《遗山集》卷十三,载‘文渊阁pq库全书》第11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3年版,第157页. @关于郭熙的生卒年问题,今学者有多种推测,主要如下:(1)张安治先生认为郭熙的生卒年大致在1020到 lloo年之间,享年约七、八十岁(张安治《郭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山水l面史略》 (徐英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采用此说:(2)徐复观先生认为郭熙的生卒年应在100¨1090 年前后(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初版),陈传席 先生在《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绘J田.美学史》(人民美术H;版社2000年版) 中采用此说,<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等高师教材也采用此说;(3)《中国 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美术百科人辞典》(周之骐主编,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3 年版)、《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许焕玉、周必春、朱弧非主编,济南.黄河出版社1992年版)等均采用 1023一约1085年说,此说系根据-tfn敏先生所引庞冗济《虚斋辛巳夏致南浔友人蕴甫信》所作推测。(4)朱 良志先生认为郭熙大致生活在十一世纪初到十一世纪结柬,约卒于1090一1100年之间(朱良志‘扁舟一 叶——理学与中国l画学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5)张f叫标先生认为郭熙的生年约为1007 年、卒年约为1087年(张同标‘北派山水画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6)张白露同学认为郭熙 的生年约在l005年,卒年约在1094年,享年约八十九岁(张白露《郭熙研究》,东南大学2006年艺术学 博士论文). 1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理论方面,有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南朝刘宋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 王微的‘叙画》、五代荆浩的‘笔法记》,另外还有四篇传为他人伪托的山水画论, 即南朝梁元帝萧绎的<山水松石格》、唐王维的‘山水诀》、五代荆浩的‘山水赋》、 宋初李成的<山水诀》。 实践方面,在六朝山水画的基础上,经隋代展子虔、唐 代李思训、李昭道等人发展起青绿山水一脉,由唐代吴道子创水墨山水,王维创 “破墨”山水,王默创“泼墨”之法,又经张璨、毕宏、韦偃等人一路传承发展 起水墨山水一脉,五代宋初涌现出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一批 “照耀千古”、“百代标程”的山水画大师,将中国山水画推向高峰,并使之跃居 画坛首位。郭熙生逢其时,遂得以在如此深厚的艺术土壤上,“兼收并揽,广议博 考”(《林泉高致·山水训》),集中国山水画之大成,成长为杰出的画家和画论 家,与李成、范宽共同构筑了北宋山水画的顶峰。 其二,郭熙的家乡温县,地处洛阳、郑州、焦作三地之间,南邻黄河,北依太 行,太行山是五代山水画大师荆浩的隐居之地,荆浩的故乡沁阳也离温县不远,洛阳 在历史上是簪缨豪贵聚居、画家名流云集之地。比较优越的文化地理环境,到底给了 郭熙怎样的影响,因史料未有记载,故无从详考。但可以肯定的是,郭熙在“家世无 画学”(《林泉高致·序》)的情况下,能够“不学而小笔精绝,为朋旧求讨,遂浸有 名”,以至后来为“公卿交召”,并“迄达神宗天听,召入翰林,受眷被知,评在天下 第一”(《林泉高致·许光凝跋》),一定离不开生活环境的影响。 其三,自北宋王朝建立以来,即在农业生产上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使 国力日渐增强;在政治上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使有学养的文人成为社会的 主导力量;在科举制度上则进一步放宽资格、严格程序,使士庶皆可由科举入仕。 这一切都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绘画方面来看,自宋太祖赵匡胤起几 乎各朝皇帝都喜好绘画,皇族的好尚直接促进了宫廷绘画和士大夫绘画活动的活 跃与发展,并一直波及到民问。宋代宫廷画院规模之大、待遇之高、人才之多, 远非历代可比,社会上职业画家也越来越多,赏画藏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到北 宋中期,不仅宫廷收藏已十分丰富,就是街市的茶楼酒店里也处处张挂着绘画作 品。士大夫还特别喜欢用山水画装堂饰壁,这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在画院用人制度上,宋神宗于熙宁二年,将“以资次挨排”改为以画家“艺 业高低”作为提升的,为破格选拔人才开辟了道路。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正是这一切,使郭熙从一介布衣一步步走上了北宋中后期中国山水画坛的顶 峰,成长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和画论家。 三.主要艺术活动 纵观郭熙的一生,其艺术创作活动的鼎盛时期是在神宗朝熙宁元年(1068年) 至元丰末年(1085年)。以此为界,可将郭熙的艺术生涯划分为早期(出生——1068 年赴京之前)、盛期(1068一1085年)、晚期(1086年——去世)三个时期。 1.早期艺术活动(出生——1068年赴京之前) 郭熙早期的艺术活动,史料很少记载。郭思在《林泉高致·序》中说:“先子 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 成名焉。”由此可知,“少从道家之学”,“本游方外”,使郭熙既得以静心闻道、体 道,又得以与山水林泉相伴,加之生性具有较高的绘画天赋,这为他以后融通山 水性灵、参悟绘画之道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许光凝在为《林泉高致》所作之《跋》中写道:“翰林郭公⋯⋯生有异性,才 爽过人。事亲孝,居家睦,处乡里立节尚气,重然诺,不妄交游。喜泉石,安畎 亩。不学而小笔精绝,为朋旧求讨,遂浸有名。”由此可知,郭熙既富有才华,又 深具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正是因为他具有“事亲孝”、“居家睦”、“立节尚气”、 “重然诺”等传统美德,他的才华才会为更多的朋友所赏识,于是声名逐渐远播, 以至后来“迄达神宗天听”。自古成就大事业者,皆有两大基石,一为品德,一为 才能,二者缺一不可。郭熙早年即二者兼具。 许光凝在为《林泉高致》所作之《跋》中还称他曾见过《郭氏林泉高致》中所蓄嘉 祜(1056—1063年)、治平(1064—1067年)年问崇公巨儒对郭熙所作的诗歌赞记。 但这些诗歌赞记早在南宋末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即称已缺,故无从查考。 郭熙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史料未有明确记载,仅黄庭坚《跋郭熙画山水》 中曾记苏子由观郭熙为显圣寺悟道者所作十二幅大屏时“叹息终日,以为郭熙为 苏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骤雨图》,从此笔墨大进。删苏才翁即苏舜元(1006.1054), 是北宋文学家,庆历进士,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有《才翁集》 ①I祠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十一,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49页. 1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世,亦善草书。从苏才翁卒于1054年推知,郭熙为其所摹六幅李成《骤雨图》 当在1054年或之前。这是郭熙1068年赴京之前所画作品的唯一记载。 2.盛期艺术活动(1068——1085年) 神宗朝熙宁元年(1068年)至元丰末年(1085年),是郭熙艺术创作活动的 鼎盛时期,郭思在《林泉高致·画记》中根据郭熙的手志对这一时期的创作活动作 了较为详尽的记述。 神宗即位后戊申年∞(10明年)二月九日,郭熙随富弼来到京都。富弼是河南洛阳 人,曾于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与文彦博同任宰相,后贬官河阳,熙宁元年(1068 年)徙判汝州,受诏入觐。富弼是个书画爱好者,因赏识郭熙的才华,遂破格推荐。 郭熙来到京都后,并未直接入宫作画,而是首先应朝中公卿的邀请画了大量屏风I丰Ⅱ 壁画。先后应三司使吴中复之请作省壁、应开封府尹绍亢之请作府厅六幅雪屏、于都水 为判监张公坚父故人延某画六幅松石屏、应吴正宪之请为三司盐铁副使作厅壁风雪远景 屏、又于谏院为吴正宪作六幅风雨水石屏,后为相国寺作溪谷平远图。 接下来,郭熙接受宋神宗赵顼的旨意,与艾宣、崔白、葛守昌同作紫宸殿屏。 又与符道隐、李宗成同作小殿子屏,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载:“熙画中扇, 李宗成、符道隐画两侧扇,各尽所蕴,然符生鼎立于郭、李之间,为幸矣。”。这 两次绘画活动使郭熙受到了宋神宗的器重,遂被召入御书院供职。接着奉旨作御 书院御前屏帐,或大或小,不知其数。神宗下旨授给郭熙御书院艺学。之职。 之后,郭熙又奉旨作秋雨、冬雪二图赐给岐王,作秋景烟岚二幅赐给高丽, ①此处‘林泉高致·画记)流传至今的各版本中均作“庚申年”。据推算,。庚申”应为。戊申”之误.因为 郭思在‘画记’中称“先臣熙遭遇神宗近二十年”,而庚申年为神宗元丰三年(10∞年),从是年算到神 宗元丰末年(1085年).则郭熙遭遇神宗近六年.戊中年为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距神宗元丰末年“085 年)正好近二十年。另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神宗熙宁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条中载:。二月 壬子,观文殿大学士、右仆射、判河阳富弼判汝州,乃诏见赴任.”‘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六“熙宁元年” 条中载:“夏,四月,壬寅朔,新判汝州富弼见,以足疾,许肩舆至殿门。帝特为御内东门小殿内见之。 令其子绍隆掖以进,且命毋拜。坐语从容至日晷。问以治道.”知富弼在熙宁元年(10鼹年)徙判汝州, 受诏入瓤,神宗问以治道.郭熙也正是在这一年随富弼进京的,史料记载是一致的. ②【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90页. ③郭熙为御书院艺学,‘林泉高致·画记’、‘图画见闻志》、‘绘事备考)均有记载。‘林泉高致·画记'载:“次 蒙勾当御书院,供奉宋用臣传圣旨,召赴御书院作御前屏帐.或大或小,不知其数.即有旨特授本院艺学.。 ‘图画见闻志)载:“今为御书院艺学.”‘绘事备考》载:。为御书院艺学.”唯‘宜和画谱》载:“为御画 院艺学.”笔者以为,‘林泉高致·画记)系郭思根据郭熙的手志所记,应当不会有误,郭若虚‘图画见闻 志)成书于神宗元丰年问,当时郭熙尚在世,也应不会有误,清代王毓贤‘绘事备考,卷五对‘宣和画谱) 所录郭熙三十幅作品一一进行了转录,但并未照《宣和画谱》录郭熙。为御曲_院艺学”,而是录郭熙“为 御书院艺学”,可见当时王毓贤应当是进行过考证的.盖因古字“鸯”与“l”相近,故‘宣和画谱>当 为抄录之误. 1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何论文 并先后作方丈围屏、御座屏、四时山水、春雨晴霁图屏等多幅。神宗非常高兴, 于是授予郭熙御书院的最高职衔——待诏。此后,郭熙又连续奉旨在玉华殿、景 灵宫等各处作了很多画,大大小小,难以数计。 郭熙不仅精于绘画,而且精于鉴赏。于是,神宗让他担任翰林待诏直长,考 校天下画生。并进一步把秘阁里所有汉晋以来的名画全部拿出来,让他祥定品目。 郭熙因此得以遍阅天府所藏,并一一评定品级。 神宗对郭熙的画可谓情有独钟。有一次,新造御既帐,神宗御批:“郭熙可令 画此帐屏。”于是郭熙作《朔风飘雪》一图,神宗一见大加赞赏,以为神妙如动, 即从内帑取宝花金带赐予郭熙日:“为卿画特奇,故有是赐,他人无此例。”修睿 思殿时,神宗日:“非郭熙画不足以称。”于是郭熙作四面屏风,绕殿皆是。建成 瑶津亭后,神宗又命“此亭之屏,不可不令郭熙画”,于是郭熙挥笔画一大图。神 宗为太皇太后特置大安辇,又日:“亦须郭熙画屏风,仍设少色。”郭熙如期画出, 神宗极为喜爱。(《林泉高致·画记》) 郭熙在宫中的绘画活动,一直伴随神宗到元丰末年(1085年)。当时,宫中到 处都有郭熙的画。中贵王绅有宫词云:“绕殿峰峦合匝青,画中多见郭熙名。”(《林 泉高致·画记》)苏轼有诗谓:“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公画春上;鸣鸠乳燕初 睡起,白波青蟑非人间。圩(《林泉高致·画记》)邓椿《画继》卷十载:“昔神宗 好熙笔,一殿专背熙作。”Ⅲ郭思在《林泉高致·画记》篇末写道:“思今日考阅先 子遗编,披奉手泽,见宁、丰间神宗所以加奖恩赐事至稠叠,如赐带,如升官, 如奉使颁衣,如常常及赐,皆不可胜纪,亦太平盛事。臣予遭遇,亦世之所共仰 者也。其余有可述并臣庶家有先子笔者,不可具载,但显者列之。” 这一时期,郭熙还画了许多卷轴画,流传至今的作品中有明确纪年的仅3幅。 其中《早春图》和《关山春雪图》作于熙宁壬子年(1072年),《窠石平远图》作 于元丰戊午年(1078年)。 郭熙还于元丰五年(1082年)为温县宣圣殿挥画山水窠石四壁。因为是年其 子郭思登科为进士,郭熙极为高兴,于是在家乡温县宣圣殿内挥画四壁。张邦基 《墨庄漫录》载:“其子思,后登科,熙喜甚,乃于县庠宣圣殿内画山水窠石四壁, ①【宋】邓椿:‘画继》,载‘画继·画继补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23页。 1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雄伟清润,妙绝一时.自云:·平生所得极意于此笔矣。,一。 之后又于元丰末年(1085年)为显圣寺悟道者作十二幅大屏,黄庭坚在<跋郭熙 画山水》中写到:“郭熙元丰末为显圣寺悟道者作十二幅大屏,高二丈余,山重水复, 不以云物映带,笔意不乏。一。这是郭熙盛期艺术创作活动中有记载的最晚作品。 3.晚期艺术活动(1086年——去世) 自元祜元年(1086年)哲宗赵煦登基后,郭熙的画便受到了冷落。据邓椿<画 继》卷十载:。先大夫哪在枢府日,有旨赐第于龙津桥侧。先君侍郎作提举官,仍 遣中使监修。比背画壁,皆院人所作翎毛、花、竹及家庆图之类。一日,先君就 视之,见背工以旧绢山水揩拭几案,取观,乃郭熙笔也。问其所自,则云不知。 又问中使,乃云:‘此出内藏库退材所也。’⋯⋯上即位后,易以古图。退入库中 者,不止此耳。””此时,郭熙的许多画已从殿中取下,置于“内藏库退材所”中, 被当作抹布用来揩拭几案。又据邓椿记:“先君云:‘幸奏知,若只得此退画足矣。’ 明日,有旨尽赐,且命举至第中,故第中屋壁,无非郭画。诚千载之会也。”田 至于郭熙的画受到冷落的原因,古籍未有记载,今学者主要有两种看法。一 种认为,因郭熙卷入了当时的党争之中,两朝政见不同,故见弃于哲宗朝:另一 种认为,因哲宗年幼,太后听政,女人喜爱翎毛、花、竹及家庆图之类的画,故 将郭熙的山水画撤换掉。笔者以为,如果郭熙的画是因为党争而见弃的话,想必 邓椿的父亲为了避嫌起见,是不太可能直接奏请哲宗要求“得此退画”的,而且 据《林泉高致·画记》载,政和丁酉(1117年)春,郭思于三月二日在垂拱殿登 对时,徽宗曾日:“神考极喜之,至今禁中殿阁尽是卿父画。”可知郭熙的画一直 到徽宗朝尚有许多留在禁中殿阁之内。故笔者不赞成“因党争而见弃”之说。当 时哲宗赵煦登基,重新装饰宫殿,当为情理中事,以新画代替旧画,亦为自然之 举。至于换作何画,则由个人喜好而定。哲宗登基时年仅10岁,高太后临朝听政, 遂以其所好易以翎毛、花、竹及家庆图之类古图,主要是审美取向使然。 ①【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②【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十一,载‘文渊阁明库全书)第lll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3年版,第649页. ③此处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为“先大夫”.明王世贞刻‘王氏画苑)本为“先大父”.参见‘画继’第123 页。及“画继简介”第5页.载‘画继·i画继补遗),人民美术出版杜1964年版. ④【宋】邓椿:‘画继',载‘画继·画继补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23页. @同上 19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 郭熙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活动,仅散见于黄庭坚、苏辙、元好问等部分诗词 与题跋中。黄庭坚在哲宗元祜二年(1087年)曾三次写诗提到f“熙今头白有眼力, 尚能弄笔映窗光。”。“郭熙虽老眼犹明,便面江山取意成。"。“能作山川远势, 白头惟有郭熙。”哪苏辙在《书郭熙横卷》中写到:“凤阁鸯台十二屏,屏上郭熙 题姓名;⋯⋯皆言古人不复见,不知北门待诏白发垂冠缨。”∞元好问在《为衍圣 孔公题张公佐湘江春早图二》中称:“郭熙画笔老益壮,未比并州九十翁。”蜘又 在《郭熙溪山秋晚二首》中言:“九十仙翁自游戏
/
本文档为【简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