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欲火与圣洁誓言之间的痛苦挣扎——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爱情的比较

2017-09-30 13页 doc 32KB 8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8482

暂无简介

举报
【doc】欲火与圣洁誓言之间的痛苦挣扎——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爱情的比较【doc】欲火与圣洁誓言之间的痛苦挣扎——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爱情的比较 欲火与圣洁誓言之间的痛苦挣扎——西方 文学作品中神父爱情的比较 l60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欲火与圣洁誓言之间的痛苦挣扎 —— 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爱情的比较 吴敏天戳 (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杭州310006) 提要:本文以《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及《荆棘鸟》中的拉尔夫为代表分析了他们身上"神 性"与"人性"意识的冲突,揭示了人性被宗教异化后的悲剧,从而引发了"神性"和"人性"冲突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神性...
【doc】欲火与圣洁誓言之间的痛苦挣扎——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爱情的比较
【doc】欲火与圣洁誓言之间的痛苦挣扎——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爱情的比较 欲火与圣洁誓言之间的痛苦挣扎——西方 文学作品中神父爱情的比较 l60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欲火与圣洁誓言之间的痛苦挣扎 —— 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爱情的比较 吴敏天戳 (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杭州310006) 提要:本文以《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及《荆棘鸟》中的拉尔夫为代表分析了他们身上"神 性"与"人性"意识的冲突,揭示了人性被宗教异化后的悲剧,从而引发了"神性"和"人性"冲突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神性;人性;悲剧;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0)02—0160—04 "神父"作为上帝和世俗的桥梁,虽然他们有坚贞的信仰, 但他们毕竟来自世俗,摆脱不了对世俗自由生活的向往,所以 神父的"神性"与"人性"意识的冲突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 主要结合《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 《荆棘鸟》中的拉尔夫三位神父的形象,分析在宗教戒规的桎梏 下人的情感欲望的释放与张扬;从中我们可以窥见19世纪以 来人们提倡"神性"和"人性"的和谐,同时探讨产生这种认识 的美学意义. 一 ,神性和人性的冲突 神父是联结神和人的中介.小说中的神父是生活在现实的 人的世界和虚幻的神的世界之间的人.最早的神父的出现是宗 教发展的自然结果,宗教为了要发挥神的警戒和安抚作用,使虚 幻的抽象的神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代理人,于是教皇,神父等神职 人员应运而生,这些神父要求担负起由正常的人变成能联结人, 神的特异人,这就决定了神父是神性与人性相统一的人. 基督教的"禁欲"戒规作为基督教的一种主要思想一直威 慑着古今的修道者,从伊甸园亚当和夏娃的被逐到现代人精神 的荒原,都被人们认为是肉体堕落沉沦的恶果,人类要想摆脱 人间的桎梏,要过上好日子,只有等待来世,在但丁的地狱里就 有具体的体现.但丁把贪食,贪财,贪色的灵魂都打入地狱,让 他们在地狱中受尽折磨,把节食者,善行僧都升入天堂,天堂里 有天使陪伴着他们,他把贪食好色又甘愿在那里受苦修炼的放 在"净界"里,让他们在那儿修炼,洗掉生前的罪恶以求来世升 人天堂. 在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各个时期哲学家,思 想家,神学家的思想或理论,其中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是他们信 仰的源头.柏拉图高扬灵魂,鄙视肉体.他认为肉体是不完善 的,而灵魂却是不朽的.如果灵魂不被肉体的罪恶所污染,追 求超越,就能获得永恒的幸福,反之,灵魂如迷恋于感情世界, 则会被囚禁在肉体之中.柏拉图把爱情分为罪恶和神圣两种, 他推崇神圣的爱情,认为肉体的爱是一种恶,爱应属于精神问 题.柏拉图并把神圣的爱情赞扬为人类最大福分的根源.基 督徒认为:人之为肉身不可能摆脱原罪,脱离罪的束缚也就要 脱离肉体脱离尘世,只有摆脱肉体的负赘,执着于精神超脱才 是附合"神性"的,才是教士的本质. 不幸的是,神父们虽然是一类特殊的人群,但他们都是凡 胎肉体,在人性遭到长期压抑后,必然有破堤而出之时,而且人 世界的确有这样的能同他们的上帝抗衡的"神品尤物"存在. 这个尤物就是一个美的形象,它与宗教崇高的"圣"足有相媲美 的价值,而且这种美的光芒能照耀人们心灵的灯塔,能唤起大 多数人奋起向上的力量,而且能吸引信徒们的心灵,并激起他 们"感情的骚动".尽管在神父的意识中,人生的真善美的事物 语与外语教学,2007,(6). [11]但纳?菲利普.生态批评,文学理论与生态学的真实性[A]. 王宁.新文学史[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2]赵白生.生态主义:人文主义的终结?[J].文艺研究,2002, (5). [13]李小均.断裂与和谐一从《夜莺颂》到《秋颂》[J].四川外语 学院,2004,(1). [14]Jonathan,Bate.TheOde"ToAutumn"asEcosystem[A].In LaurenceCoupe(ed.)TheGreenStudiesReader:FromRomanticismtoEco — criticism[c].London:Rouledge,2000. [15]济慈着.傅修延译.济慈信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 [16]济慈.秋颂[A].英国诗选[c].王佐良编.查良铮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7j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8余谋昌,鲁枢元.生态学与文艺学[J.渤海大学,2007, (6). [19]Carson,Rachel,SilentSpring[M].Boston:HoughtonMimin, 1962. [2O]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作者简介:周忠新(1967一),男,河北泊头人,燕山大学外 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胡政平;校对:=11l 文学l6l 已转化为形而上学的理念,但只要是正常的人,在他生命最本 原的力量中,就会有原始的冲动,当他们在遇到美丽善良的女 性时,他们那种被情感深深隐藏的,对美的本能便不可遏制的 苏醒了,他们开始对女性产生了向往,开始表现寻求自由生活 的本性.刘建军先生说:"在禁欲的后面,却正是强烈欲望的本 身,憎的反面就是爱,恐惧和畏惧的后面恰恰就是诱惑与向往. 世间许多宗教都是禁欲的,他们都要求抛开尘世和欲念,实质 上这往往是在肉欲方面的过激反映.许多虔诚的信徒,往往都 体会到了肉欲强烈诱惑,然而再压抑这种邪念而表现出一种超 脱的回避.当他们揭开这层宗教外衣或者弃教还俗的时候,他 们泄欲的要求将要大大的超过俗人.所以,伴随着禁欲的高 压,常常有泄欲的疯狂.""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雨果,霍桑和麦卡洛给我们展示的是 "人性"对"神性"的冲击.爱斯梅拉达的美使这个经过严格训 练的,十六岁时其学问就超过教堂神父的神学博士的克洛德, 其死水一般的心灵激起了波澜.海斯特?白兰这个美丽优雅 的女性也同样使博学多识,前途无量的丁梅斯代尔陷人了爱 情.面对拉尔夫来说,麦琪有性有爱的血肉之躯更填补了他生 活的空缺.在人性意识的感召下,克洛德,丁梅斯代尔,拉尔夫 把他们的意中人当作女神,下面我们从爱情悲剧的角度,对三 位神父进行深入分析. 二,神性下的悲剧爱情 《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就是上帝的一个忠实的 信徒.禁欲主义教育使他对上帝产生了狂热的笃信,对神崇拜 得五体投地,我们从他的内心世界观察到他既有对上帝的虔诚 又有人性遭到压抑的悲哀. 克洛德是禁欲主义的践行者,他严格控制人性的私欲,每 天斋戒,祈祷,学习,宗教成了他毕生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他 不近女色,严格按教规行事,整天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甚至听 到女人裙子的寒寒声,就会马上把风帽拉下来遮住自己的眼 睛,甚至连公主来教堂,他都拒绝和她见面,他平时聪敏,勤奋, 好学,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神父,他求知聚宝,如醉似狂,吃透 形形色色的教会,如此一个合格的神职人员,当他看到美丽的 爱斯梅拉达时,他的心灵就像一道闪电被划破了,爱的火焰喷 发而出.在上帝和爱情之间,他的人性意识猛然觉醒了,他赞 叹爱斯梅拉达:"她那样美丽,上帝都会认为她是圣母,宁愿她 作他的母亲,倘若在他化身为凡人的时候,她已存在于人们." 他是所有观众中最出神的一个.爱斯梅拉达的美使一个一向 阴沉的男人眼睛里闪烁出不寻常的青春火光,使他死水一样的 心灵里激起了青春活力,他感到爱斯梅拉达的内心有一处爱与 善的土壤,是善与美的化身,正是这样的美,使克洛德如痴如 醉,这时"他首先感到战栗向他袭来,旧时的敬畏又油然而生, 其次他把自己爱人的脸视为他崇敬的神的脸,如果他不怕自己 被认为是一个十足的疯子,他就会把他的爱人奉为神的化 身''[. 爱斯梅拉达首先给予克洛德的是精神上的震撼,而非肉体 上的冲动,他欲逃不能,为她的美所陶醉,但内心对宗教这个黑 色幽灵又恐惧,正如他自己所表达的:"当我看见你两次,就渴 望看见你一千次,希望永远看见你."这充分表现了他对爱的 向往和痴迷.爱斯梅拉达这种温厚纯正的人性美使他的灵魂 不断和上帝抗衡,他对爱斯梅拉达的欣赏和迷恋,导致了对它 的追求和占有,最后他由精神上的爱转向了肉体上的爱,这就 是爱的胜利,美的胜利,是人性对神性的胜利.基于这种爱,他 发出了人性的呼喊:"毕竟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这并不是 他的错."他甚至憧憬如果他不是教士,他和爱斯梅拉达可以 成为幸福的一对,享受人世间的美满的爱情生活.爱斯梅拉达 的美丽,纯洁,善良唤起了克洛德心中美好的感情,使他的灵与 肉的平衡被打破了,在经历了折磨和恐惧后,爱的力量终于摧 毁了违反人性的神性.他疯狂地呐喊:"假如你是从地狱里来 的,我要同你一起回去.你所在的地狱就是我的天堂.你的眼 光比上帝的更可爱 他意识到上帝是多么疯狂,守身独处是多么无聊,宗教是 多么虚空.但是长时间的教土生活使他丧失了爱的能力,他不 懂得尊重对方,取悦于所爱的人,不懂得爱不能强求,更不能威 胁,劫持.他迫不及待的占有欲使他丧失了理智,在追求不能 实现时,对爱人实施了迫害和残杀,在他给爱斯梅拉达执行最 后的宗教仪式后,他痛苦万分,像一个疯子一样在郊外四处奔 跑.他爱得如此刻骨铭心,又痛得如此撕肝裂肺.但他终究没 有改变时代造成的悲剧命运,摆脱不了神性的罗网,最后像一 只盲目的苍蝇跌进了命运织就的蛛网. 克洛德亲手毁掉了他得不到的,他本来已觉醒的人性被自 己毁了,多年的修士生活葬送了他真诚的爱情.雨果悲叹:"他 不知道这种人类情感的海洋,当人家挡住它的一切出口时,会 怎样地疯狂,怎样地暴涨,怎样地升腾,怎样地泛滥,一直到它 冲破了它的堤岸,裂碎了它的河床."L6克洛德的悲剧是禁欲主 义导致的,正是宗教禁欲主义的"非人性",才塑造了克洛德的 爱情观,才有了他为"神性"而丧失了人性的悲剧,才导致了他 的毁灭. 丁梅斯代尔是《红字》中描写的神职人员,作品以l7世纪 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写了一位本以为丈夫死于 海难的年轻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生下了一位私生女,可丈夫 又回到了新英格兰,发现妻子被迫穿着绣有红A字的衣服,最 后他查出了妻子的情人就是丁梅斯代尔.他便开始折磨年轻 牧师,使得年轻牧师在不断的忏悔和不安中消逝了生命活力, 最后丁梅斯代尔在临终前,在海斯特的怀中公开承认了通奸的 事实.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一方面遵守教义,刻苦修炼.他曾 就读于英国的一所有名的大学,对宗教充满了热情,"为了使现 实生活的粗俗不致侵害和蒙蔽了他的精神明灯,他时常彻夜不 眠并施行斋戒"".每次布道,他那优美的言辞从他那苍白清 秀,虔诚善良的面容中流入了听道者的心中,使得"人们把这位 年轻的牧师视为神圣的奇迹,他们把他想象为上头派遣来的使 者的代言人,在他们看来就连他踏过的土地都是神圣的,许多 处女为他牺牲了情欲,愿永保贞洁,许多老人叮嘱儿孙死后要 把尸骨埋在他的身边".丁梅斯代尔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和对 宗教的虔诚使许多崇拜者把他视为上帝的天使,他对上帝敬畏 的情感发展得很高,而且养成了一种心境,可以自然而然地沿 着信仰的道路猛力前进. 另一方面丁梅斯代尔又有对个性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作 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抽象的对上帝的爱,不能阻碍他对 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爱情的冲动与渴望,白兰的美丽和 坚忍不拔,使丁梅斯代尔迷恋她的不只是容貌,而是他神圣的 162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光泽下面的丰厚的人性.但这一切与他的教士身份是水火不 相容的,在短暂的逍遥过后,他害怕上帝的惩罚,悔恨莫及地逃 避自己的爱情,对人性的向往再次转化为对肉体的恐惧,对上 帝的怀疑变成了对自己的谴责.他把自己和白兰的爱情看成 是"冒犯了一条神圣的法律",他害怕上帝的惩罚,害怕自己的 "丑行"败露,他常常被痛苦的内心矛盾折磨得夜不能寐,独自 一 人走到白兰受罚的刑台,任寒风侵入他的身体,还常常在密 室中挥舞鞭子抽打自己,借皮肉的伤痛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他通过不断的忏悔做善事和自我的体罚来向上帝赎罪,希望重 新做一个真正的信徒.但另一方面他又难以割舍他认为的爱 情.神性与人性意识的激烈冲突,使他饱受了焦虑和恐惧,最 后他向上帝袒露了自己的罪孽,否定了自己的爱情,憎恨了自 己的人性,他将A字刻在自己的胸膛上,宣布自己是"最卑鄙 人群中的一个卑鄙者". 丁梅斯代尔的悲剧来源于他对宗教的虔诚,丁梅斯代尔是 生活的弱者,他虽然得到了美好的爱情,但同时又把正当的需 求看作是一种"堕落".在他头脑中宗教道德观在与世俗情感 的较量中占了上风,他为自己情感和道义上的负罪悔恨不已, 在丁梅斯代尔身上既有神性与人性的冲突,也有不能和爱人共 同受罚的良心折磨,既有对上帝的恐惧,又有意志上的软弱,他 的人性因为渗透了厌恶与恐惧而变态变形,在这样的性爱中, 他是不会获得完美的人性的发展的,虽然最终他完成了人性的 复归,但他始终不敢承认自己爱的正当.爱欲有罪的意识已将 他牢牢地钉在十字架上,遏制了他的生命激情和反抗命运的勇 气,最后他在深信有罪的精神重负中不能自拔. 我们纵观了丁梅斯代尔的罪过是双重的——他为了爱情 背弃了上帝;为了名誉他背弃了良心,当白兰鼓励他脱离苦海 逃到他乡时,他懦弱地加以拒绝:"你在告诉一个两膝颤抖的 人,要他去赛跑!我必须死在此地,独自一人."'我们破坏 不了法律,……既然已经忘记了我们的上帝,便不能希望来世 的会面,在永恒的纯洁中重新结合."爱上帝甚于爱自己的 丁梅斯代尔最后遵循上帝的意志对自己施行了最为残酷的惩 罚,以赎罪的诚意找回灵魂的安息,最后选择了自我毁灭.丁 梅斯代尔身上闪烁着宗教情怀和人性意识的光芒,这是当时社 会的宗教酿成的人生悲剧. 澳大利亚女作家科林?麦考洛1977年在美国出版了她的 长篇小说《荆棘鸟》.这部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 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拉尔夫 一 想掌握教会的权力,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他 为了追求上帝,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极度矛盾和痛苦. 拉尔夫神甫既是一个充满权欲的野心家,又是一位虔诚的 教士.他的一身既不能摆脱禁欲主义的束缚又是一个情感丰 富的男人,他的灵魂长期处在"神性"与"人性"的尖锐对应之 中.教士的心境要求他不受红尘俗物的干扰,要求他抛弃对女 人的欲望,抛弃对金钱的迷恋,他自己也认为上帝的意志存在 于万物之中,侍奉上帝就必须将自己的个性,个人的存在这些 无比重要的东西彻底埋葬.他的坚强的自制和出色的才干使 他在教会里从一个小小的牧师晋升到罗马的红衣大主教. 拉尔夫的痛苦主要源于长期对爱情的拒绝,对权力的向 往.拉尔夫没有克洛德那样的早期压抑,他的生活比克洛德有 更多的宽容,但灵与肉的矛盾依然存在.对拉尔夫来说,宗教 除了是他信仰外也是他一生前途之所系,他有强力的功业欲 望,他一向认为他的目的至少不是成为一个男人,而是某种伟 大得多的东西,某种超乎男人的命运的东西,为此,他决心以坚 韧的毅力放弃爱情,将爱情永远珍藏在心底里,但是不管他身 在哪里,无论是罗马教廷的中心梵帝冈,还是德罗海达牧场,面 对麦琪,他总是感到灵魂难以保持完美.麦琪是他脑海中的一 个理想的形象,他非常喜欢这个比他小十九岁的女孩子,她的 头发,眼睛,性格,都使他心旷神怡,在疗养区这个现代的伊甸 园里,拉尔夫的理智屈从于情欲,他彻底打破了上帝的禁令,得 到了渴望已久的爱."我有时觉得我爱她胜过爱你,我从来没 有怀疑过她,而你呢?不过是一个骗子,一个幽灵,一个小丑, 我怎么能爱一个小丑呢?我多么虚伪,多么自以为是.""真 正的幸福令他反省:"我是一个男人,就像男人一样在她身上发 现了我曾梦想得到的快乐,我不知道一个女人的感觉,是那种 样子,也不知道女人是穷欢极乐的源泉.我曾想过永远也不离 开她,这不仅是由于她的肉体,也是由于我就是愿意和她在一 的思想.只要 起——和她谈话,吃她做的饭,向她微笑,分享她 我活着,我就会思念她."拉尔夫从来没有否定过爱情的幸 福,他怀疑过上帝,也怀疑过自己,但他决不怀疑他在教会中的 显赫地位;所以在几天欢娱之后,他又毅然离弃了麦琪."我整 个身心都想和你结婚,再也不离开你——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 有自由了.我真希望我没有来过这儿.如果又一次使你伤心 的话,可是我仍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他与麦琪的关系也 没有受到来自外界的惩罚,但红衣主教的诱惑再一次使他离开 了麦琪,他就这样在权力与爱情之问徘徊,他想两者兼得不可 能,他想放弃一方又舍不得,在两难的境地中,他获得了红衣主 教的职位,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 拉尔夫的处境与前面两位神父相比,他是幸运的,尽管他 也有过性的压抑,但他得到了麦琪的终生不渝的爱情,他偷吃 了禁果也没受到良心的谴责,而且得到了他的上司红衣主教大 人的宽容与谅解,主教大人甚至安慰他说:"我们是教士,但是 在此之前我们是另一东西,一种我们没有成为教士之前的东 西.尽管我们是孤傲的,但我们也无法逃避这一点.我们是男 人,有男人的弱点和失算之处……你已经摆脱了我们那种内在 的弱点和人性,但是我知道,这种东西肯定在你身上苏醒过,因 为我们大家同样有过这样的事.甚至连教皇本身也不例外. 他是我们之中最谦恭,最富于人性的人."l1红衣主教这段话 让拉尔夫认识到肉欲只是通往神性的一层阶梯,女人的诱惑是 上帝对基督徒的一种考验,只要能征服这些诱惑,你就能摆脱 沉重的肉体,获得灵魂的得救.红衣主教的话使拉尔夫躲开了 "神性"和"人性"之问的正面矛盾冲突,但是对上帝和爱情的 双重背叛注定了他日后会遭到更大的报应. 二十六年后,命运作了安排,他的亲生儿子戴恩被死神无 情地夺走了,已经挣扎到红衣主教职位的拉尔夫这才发现他多 年梦寐以求的成功毫无意义,他出卖了自己的感情,失掉了亲 生儿子,失去了宝贵的人生幸福,他放声痛哭,为自己而悲哀, 最后在痛苦的回忆中,实现了丁梅斯代尔至死都未能实现的醒 悟. 在小说中促使拉尔夫彻底背弃上帝是由于儿子的死亡,为 了教会拉尔夫失去得太多太多,除了出卖自己的灵魂,也牺牲 了麦琪与戴恩的幸福.在戴恩的葬礼上,拉尔夫终于明白将灵 文学163 魂出卖给上帝的代价是多么昂贵,最后死在麦琪的怀中,临死 前呼唤着爱人的名字而死去.拉尔夫把自己不敢懈怠的一生 献给了上帝,但他的精神家园和人生归宿却是德罗海达,拉尔 夫是在沉默中死去的,他由否定自己而否定上帝,最终从宗教 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一个普通的慈爱的父亲的身份去追赶他 心爱的儿子. "与"人性"冲突的美学意义 三,"神性 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对悲剧来说,紧要 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 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 抗."《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这几部作品都是人类 悲剧史的组成片断,它们和东方大团圆结局的作品不一样,这 些作品弥漫的是强烈的悲剧气氛,以及灵与肉的无奈与坚忍, 以及营造出的无限的悲剧情韵,使读者在领悟生命复杂深刻的 同时得到了审美的满足. 在本文的三个主人公身上,我们发现制约他们的是"神性" 的力量,从这一点来看,它是崇高的,是美的,是善的,是与人类 的最高理想一致的.但从悲剧的审美角度看,三个神父代表的 是人类在困境面前的处境和抗争,它显示了人类在宗教教规和 社会压力的双重压迫下,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无论是克洛德,丁 梅斯代尔还是拉尔夫.宗教的清规戒律使他们不得不压抑自 己,但是另一方面,人性的欲望又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可以控制 得了的,这种无法抗拒的趋势使他们在"失控"和"复控"中徘 徊,使他们出现了对宗教信仰和人性意识的迷惑,他们所对抗 的现实,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是对上帝的信仰,这是一种力量不 对称的挣扎,在神父们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弱势的美,是一种悲 剧的美. 三个神父身上还体现了他们所处的各个时代的特征.《巴 黎圣母院》写于1830年7月至1831年3月,小说反映的是15 世纪法国路易11时期的社会生活,主人公克洛德是恶魔的化 身,他是整个中世纪荒淫腐朽的代表,在他身上找不到半点上 帝牧羊人的圣洁,他代表的是新势力诞生与旧势力死亡的困 境,克洛德最终必将被时代所抛弃. 《红字》写于1849年至1850年,小说的时代背景是l7世 纪的北美殖民地的开创.作品中的主人公丁梅斯代尔是人在 大发现的时代的代言人,面对新的世界,新的价值观人们必然 陷入新的精神世界与旧的精神世界的矛盾之中.《荆棘鸟》写 于1977年,故事年代定在20世纪上半期,正好面临20世纪科 技大发展时期,人类具备了全球视野时期.而拉尔夫是多元选 择世界中的不幸儿,爱情与权势,信仰与金钱的争斗时时拷问 着像拉尔夫这样的现代人. 虽然克洛德,丁梅斯代尔,拉尔夫所表现的是"神性"和 "人性"意识的矛盾纠结,但我们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为原本存 在的,生生不息的运动之美和人对"神性"与"人性"意识的和 谐不懈的追求.正是这三种美蕴含在作品主人公的性格和行 动中,表现了人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揭示了"神性"和"人性" 的真正含义. "人"既然是"神"创造的,那么"神性"其实是"人性"的最 高表现."神性"与"人性"意识本质上是高度统一的,回到克 洛德,丁梅斯代尔,拉尔夫的身上来,他们的"神性"与"人性" 意识纠缠不清无法统一,他们的内心冲突不是善与恶的冲突, 而是最具悲剧性的善与恶的冲突.三位神父在神所指导的道 德与人的自然属性之间苦苦徘徊,而最后共同的不幸经历与结 局说明他们是人,与神无缘,他们面对性爱选择逃避,这是对 "人性"意识的背叛,也是对"人性"意识的全面否定.而真正 的耶稣是来替人类受难,亲历人间悲喜,是神与人的结合,是 "人性"与"神性"的交融,所以人神和谐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人神合一是基督教所倡导的也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破坏这 种统一就会演绎出种种的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基督教文化中"信仰"的内涵是"对人 的权利的尊重".它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基督教所建立的二元 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对基督教的新的阐述中,人和上帝已经紧 密联系在一起,基督教给今天的人们指出了一种新的救赎方 式——交流和尊重的方式,而不是传统的基督教的戒令和靠人 的心中的力量来拯救自己的方式.当今所谓的"神性"和"人 性"意识的统一主要是指现代的人们在灾难或危机面前心灵和 精神需要安慰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有个适应人们这种心理和精 神需求的伟大永恒的力量."神性"与"人性"的统一才是 完整的美.疏善在他的《论美》中指出:"美是天人共开的对之 表示如此尊重的东西,它对于凡人来说是非常神妙和极其理 想,它按自己的本质给万物带来和谐与协调.美在人间万物中 至高无上,也最为神圣."【17]在疏善看来,灵与肉是统一的,没 有肉体,就谈不上灵魂,他的现实主义美学观强调形体美和精 神美的统一.人类的宗教精神为时代作出了新的阐释,宗教情 怀为人类提供了更广阔的精神关怀,所以我们要记住作品中三 位男主人公的痛苦,珍惜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陈醉.裸体艺术论[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l63一l64. [2]欧文?辛格.爱之本性[M].高光杰,杨久清,王义奎译.昆 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153. [3][4][5][6]雨果.巴黎圣母院[M].管震胡译.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9:173,220,286,351. [7][8][9][10]霍桑.红字[M].侍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46,58,60,72. [11][12]【13][14儿15]考琳?麦卡洛.荆棘鸟[M].曾胡译. 译林出版社,1998:25,28,150,181,201. [16]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M].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5):299. [17]董小玉.西方文艺美学导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7:l16. 作者简介:吴敏(1963一),女.浙江杭州人.浙江树人大学 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责任编辑:胡政平;校对:--JlI
/
本文档为【【doc】欲火与圣洁誓言之间的痛苦挣扎——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爱情的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