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关于贫困概念的演进与思考

2017-12-26 17页 doc 38KB 1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8153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贫困概念的演进与思考关于贫困概念的演进与思考 关于贫困概念的演进与思考 2005年12月 第21卷第6期 皖西学院 JournalofWestAnhuiUniversity Dec.,2005 VoI.21NO.6 关于贫困概念的演进与思考 郭熙保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贫困概念有两种理解: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学术界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政策上是误导 的.通常所说的贫困应该指的就是个体意义上的贫困.贫困的内涵到目前为止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 利贫困...
关于贫困概念的演进与思考
关于贫困概念的演进与思考 关于贫困概念的演进与思考 2005年12月 第21卷第6期 皖西学院 JournalofWestAnhuiUniversity Dec.,2005 VoI.21NO.6 关于贫困概念的演进与思考 郭熙保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贫困概念有两种理解: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学术界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政策上是误导 的.通常所说的贫困应该指的就是个体意义上的贫困.贫困的内涵到目前为止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 利贫困.贫困概念内涵的演进也带来了贫困度量方法的变化.贫困概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贫困概念外延和内涵的扩展. 这些贫困概念虽然内涵不断演变,但它们之间不是替代性的,而是相互补充的.相互作用的. 关键词:贫困;内涵;度量 中图分类号:Fl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35(2005)06—0012—06 一 ,贫困概念的实质 对贫困概念有两种理解,一是区域意义上的贫 困,即从整体角度来看待贫困.例如,国家贫困,地区 贫困,农村贫困,城市贫困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 解,那么,所有低收入国家都是贫穷的国家,而所有高 收入国家不是贫穷国家.这种贫困问题也称不发达 状态(underdevelopment),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 发展经济学正是以贫困国家即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 展为研究对象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二元经济 发展模型创立者刘易斯就是发展经济学的代人物. 低收入国家的贫穷只有通过实现工业化才能消除,因 此,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如何实现工业化,把落后的 农业经济转变为先进的工业经济,便成了发展经济学 研究的主要内容.二是个体意义的贫困,即从个人和 家庭角度看待贫困.从这种角度来理解,所有国家都 有贫困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有贫困,而且发达国家 也有贫困,例如,据最近报道,美国2004年的贫困人 El比例高达12.7%,即平均8个人中就有一个穷人. 这种意义上的贫困可以说是个永恒的问题,除非收入 和财富分配是绝对的平均.经济发展只是为缓解贫 困提供了可能性,但它无法为消除贫困提供保障,甚 至有可能随着经济发展,贫困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 很多事实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个体意义上的 贫困问题是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虽然发展经济学也涉 及到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但它基本上不把这种意义 上的贫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我们通常所谈的贫困 问题实际上就是指的个体意义上的贫困,它是个综合 性的研究领域,经济学和社会学,人口学甚至政治学 12 诸多学科都对这一问题感兴趣.在经济学领域.研究 贫困问题的学科可以称为是贫困经济学或穷人经济 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可以说就是 研究贫困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在我国学术界,不少人 把这两种贫困概念混为一谈,这种混淆给政策带来了 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我国的扶贫政策常常是以贫 困地区(如贫困县,贫困乡)为扶贫对象,而不是以贫 困家庭和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这两者虽然有联系, 但绝对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在贫困地区也有富人, 在富裕地区也有穷人,扶植贫困地区的富人和遗忘了 富裕地区的穷人都是偏离了扶贫济贫的宗旨和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的贫困概念是指第二种意义上的 即个体意义上的贫困.贫困的界定以及与此相关的 度量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是个经济问 题,而且还是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通过对各种贫困概念界定的比较研究,笔者认 为,贫困意味着匮乏,抓住匮乏一词就抓住了贫困概 念的直接涵义.在学术界,对贫困概念的界定和度量 方法的研究在不断深化.由最初的收入贫困,发展到 能力贫困,到最近的权利贫困.贫困概念的内涵的不 断拓宽,实质上就是匮乏内容的拓宽,收入贫困就是 指用于日常生活的物质匮乏,能力贫困也就是指人获 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的不足,权力贫困则是指政治和文 化权利的缺乏.本文将对这三种贫困概念及其度量 收稿日期:2005—06—26 作者简介:郭熙保(1956一),男,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 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方法作一概述和评论. 二,收入贫困 贫困最初是从经济层面来定义的.在100年前, 即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朗特里(Rowntree,1901) 对英国约克郡的工人家庭贫困问题进行了家计调查, 在这次调查基础上写了一本书,名叫《贫困:城镇生活 研究》,在该书中,他把贫困定义为:"总收入水平不足 以获得仅仅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生活必需 品,"它包括食品,住房,衣着和其他必需的项目.据 此他估算了一个最低生活支出,即贫困线,然后,按照 这一贫困线得出贫困人口数量和比例.朗特里的研 究可以说是开创性的,他第一次清楚的根据家计调查 定义了贫困概念并将其量化,为此后对贫困研究奠定 了基础. 按照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来定义贫困,就叫做 收入贫困(incomepoverty),有的也称为是物质贫困, 它通常是从生物学上人对消费品的最低生存需要来 定义和度量的.迄今为止,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如世 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讨论 贫困问题的.中国也是按照这种思路来测算我国的 贫困人口数量的.但是,按照收入状况来定义贫困也 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由于地域,气候, 文化等环境条件的不同,不仅各个国家,甚至一个国 家各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最低生存需要的数 量是不同的.例如,北方气候寒冷,御寒的开支就要 大大地高于南方的同类开支,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需 要与农村人口的生活需要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建立 一 个客观的符合实际的最低生活是非常困难的. 收入贫困通常还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 对贫困就是上面所说的维持生存的最低的必需品,如 果低于这个最低水平,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传统上, 所说的贫困是指绝对意义上的贫困,各国反贫计划基 本上都是依据满足最低生活需要这个标准来实施的. 在本世纪初,朗特里计算了一个5口之家,即父母亲 和三个孩子为了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的每周最低 支出为21先令8便士,他据此确定了当时英国的工 人阶级的贫困线.世界银行根据对样本调查,得出了 一 个国际贫困线,这个标准就是每人每天一美元,如 果一个人每天的生活支出低于一美元就可以归于贫 困人口之列.这个贫困线是10个国家1990年的最 低贫困线的平均数,它是按照1993年购买力平价计 算的.同时,世界银行还确定了一个高贫困线,就是 一 个人每天生活支出2美元,中低收入国家大多采用 高贫困线.虽然世界银行对贫困线的确定是小心谨 慎的,但因其问胚本身的复杂性,这个标准也不一定 符合客观实际.因为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生活费 用,调查数据的质量都严重影响了确定贫困线的准确 性.这里需要指出,中国所确定的贫困线,没有参照 世界银行确定的贫困线标准.中国2000年确定的绝 对贫困线是每人年收入625元,即使按购买力平价计 算,也低于国际每人每天一美元的最低标准.确定贫 困线之后,就可以估计一个国家的贫困程度,通常采 用的方法是计算贫困人口比率(headcountratio)和贫 困差比率(povertygapratio). 贫困人口比率(记为H)即指低于贫困线的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率,设q为贫困线以下的穷人人数,n 代表社会的总人口数,则H=q/n.显然,这个比率越 高,表明贫困程度越严重.现在各国基本上都采用这 个指标,因为它比较简单明了,数据也比较容易获取. 我国目前扶贫政策的效果估计就是使用这个指标,不 过更为简单而已,它直接使用绝对贫困人口数.例 如,据报道,我国贫困人口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8000 万已经下降到目前的2600多万.但这个指标存在着 很大的缺陷:第一,这个指标只考虑到贫困人口数量, 却没有考虑到穷人的贫困程度,低于贫困线以下的穷 人收入的减少不会改变H值,而实际上贫困程度是 提高了;第二,它对穷人间收入的分配也不敏感,当收 入从一个较穷的穷人向一个较富的穷人转移时,H值 也不会变化,若这个获取转移收入的人跨过了贫困 线,则H值反而还下降了,而实际上,这种收入再分 配是提高了贫困程度. 贫困差方法即指全体穷人的平均收入与特定贫 困线的差距,设g代表贫困差的总和,q为贫困人El 数,7r代表贫困线,Yi代表i个穷人的收入,于是,g= Egi=?7r—Yi,于是,贫困差比率I=g/qTr.贫困差方 法能够说明穷人的贫困程度,如果I越高,则表明贫 困程度越高.它还表明,为了将穷人的收入提高到贫 困线以上至少需要将多少收入分配给穷人,为政府制 定消除贫困的财政政策提供了参考数据.但是,贫困 差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包括对穷人的人数不敏感; 对收入分配也不敏感等. 阿马蒂亚?森在贫困人口比率和贫困差方法的基 础上改进了贫困的度量方法.他首先对测量贫困的 指标提出了几项公理性假设以说明贫困人El比率度 量和贫困差方法的明显不足.他认为新的贫困度量 指标应该满足以下公理:(1)单调性公理,即减少贫困 线以下的某人的收入会增加贫困的程度;(2)弱转移 公理,即收入从较富的人转移到较穷的人,而且收入 】3 转移后二者都不跨越贫困线,那么,贫困程度会变小. 森指出,贫困人口比率H既不满足单调性公理.也不 满足弱转移公理,也就是说,H不会因一个穷人的收 入下降而变化,也不会因穷人之间的收入转移而变 化.贫困差比率I满足单调性公理,但不满足弱转移 公理."因此,H和I都无法满足弱转移公理.事实 上,对于穷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变化,H和I都是不敏 [1](P231).阿马蒂亚?森通过数学推导证明了满 感的" 足以上公理的贫困度量公式:P=H[』+(1一J)G] ,其中,G是穷人内部的收入分配的吉尼系数.J如果 所有穷人的收入都是相等的,则G等于零,于是,P= HxI.若贫困差和贫困人口比率保持不变,那么,贫 困度量指标P将随着吉尼系数的增加而增加.可见, 森提出的贫困度量指标P是H(反映贫困人数),I(反 映总贫困差)和G(反映贫困线以下收入分配的不平 等程度)的函数.i1】(P5?显然,它是对以上两种贫困度 量方法的补充和发展.但是森的度量方法也有一个 缺点,指数P对贫困人口的减少比对贫困差的缩小或 穷人中的收入分配变化更加敏感.因此,该指数意味 着有效减少贫困的方法是先帮助那些最不需要帮助 的人,最后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这明显与事实 相矛盾. 虽然,绝对贫困概念和指标在发展中国家常常被 普遍地使用,但它也常常遭到学术界的很多批评.他 们认为人是个社会动物,一个人的最低生活需要不仅 取决于他自己生理上的最低需要,还在很大程度上依 赖周围其他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美国经济学家加 尔布雷思(Galbraith,1958)指出,一个人是否贫困不 仅仅是取决于他拥有多少收入,还取决于其他人的收 入水平.当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在增加时,即使他的收 入水平不变,他也会感到比以前更贫穷了.由此可 见,贫困在这里变成了一个相对概念,按照这一概念, 贫困问题在任何社会都存在,而与穷富没有多大关 系,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埃塞俄比亚有贫困问题,世界 上最富的国家美国也有贫困问题.绝对贫困与生理 需要相关,而相对贫困是与收入分配密切相关,如果 一 个国家收入分配是绝对的平等,那么,该国的相对 贫困也就不存在了,要么是共同富裕,要么是共同贫 穷;如果一个国家分配严重不公,则相对贫困就比较 严重.此外,由于贫困是相对的,因此它也是动态的,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困的最低标准也 会相应提高. 三,能力贫困 能力贫困(capabilitypoverty)是阿马塔亚?森首 】4 他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了多部 先提出来的. 关于贫困问题研究的着作,主要包括《论经济不平等》 (1971),《贫困计量的序数方法》(1976),《贫困与饥 荒》(1981),《以自由看待发展》(1998)等.能力贫困 概念的提出是对收入贫困概念的深化和发展.这个 概念得到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支持和运用,越来越被 关注贫困问题的学者和机构所认同. 收入贫困指的是收入水平低下所造成的贫困,而 能力贫困是指人的能力被剥夺而产生的贫困.森所 说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可以获得的各种功能性活动的 不同选择组合.因此,能力是一种自由,获得各种功 能性活动的选择组合的实质自由(substantivefree— dom)"E4](PTS).他举了一个节食的例子.一个富人为 了节食,吃得可能与一个正在挨饿的穷人吃得一样 少,但富人与穷人相比却有更多的选择,前者可以选 择吃得更多,吃得更有营养,也可以选择不吃和少吃, 但后者却只能吃得更少,甚至只能忍饥挨饿,没有其 他任何选择. 按照能力来定义贫困.比按照收入来定义贫困更 为合理. 首先,一个人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他的获得收 入的大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比一个文盲的挣钱 能力要高得多,同样,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比一个身体 虚弱的人挣的收入要多.因此,一个人的教育和健康 状况是决定他是否贫困的重要因素,那些生活水平低 下的穷人大都是因为他们受教育少和体质虚弱所致, 他们之所以贫困不是因为缺少收入,而是因为他们缺 少获得收入的能力. 贫困不能仅仅由收入来衡量.在一些情况 其次, 下,即使两个人的收入水平相同,但他们的贫困程度 是不一样的.例如,一个失业者从政府领取的失业救 济金,与一个在岗工人的工资收入一样多,如果按照 收入贫困标准来衡量,这两个人都不存在贫困.但如 果是按照能力贫困来考虑,失业者显然是处于贫困之 中,而那个在岗工人则不是,因为失业者的挣钱能力 丧失了,而且,失业所造成的损失远不只是收入损失. 森指出:"大量证据证明,除了收入损失之外,失业会 导致多方面的严重影响,包括心理伤害,失去工作动 机,技能和自信心,增加身心失调和发病率,甚至死亡 率增高,扰乱家庭关系和社会生活,强化社会排斥,以 及加剧种族紧张和性别歧视"[](?.总之,失业所 造成的剥夺远远大于对收入的剥夺,它是不可能通过 发放失业救济金能够克服的. 再次,收入转化为能力受到很多阻碍.能力转化 为收入比收入转化为能力更为容易些.一个人如果 有能力,比如,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他可 能处于暂时的贫困,他终究会通过努力消除贫困,但 一 个人如果能力缺乏,那么,即使他暂时有收入,吃穿 不愁,但终究会陷入贫困,或者说,他将会陷入长期贫 困.例如,一个未受过教育而又身体不好的人,即使 政府给他发放救济金,但他不可能利用这笔收入来转 化为能力,他将永远处于贫困状态中. 第四,从能力角度来定义贫困,可以避免把手段 当成目的.收入贫困概念以收入和消费衡量贫困,有 可能把收入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实际上它仅仅是实现 目的的手段.而人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生活质 量,追求自由,从能力角度看待贫困就可以直接实现 这些目标.例如,教育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不仅是提高 收入的能力,它本身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途径之一, 同时使人们选择范围扩大了.自由扩大了.比如,它 可以选择去旅游休闲,也可以选择在家读书看报. 由于能力贫困概念强调的是人的各种能力,因 此,凡是能提高能力的方法都可以减轻贫困.例如, 通过让穷人接受更多的教育,对他们进行职业以 提高其工作技能,改善他们的医疗保健环境等都可以 扩大穷人的能力.与之相适应,学术界和国际机构提 出了各种测度能力贫困的方法和指标,以补充收入和 支出为基础的贫困测度指标,如人类贫困指数,能力 贫困指标.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1996年的《人类发展报告》 中提出了能力贫困度量指标(capabilitypovertymea. sure),它用来度量能力被剥夺的程度.能力贫困指标 是一个由三个指标构成的综合指数,这三个指标是: 体重不足的5岁以下儿童比重,没有专业卫生人员护 理出生的婴儿比重,以及15岁以上文盲妇女的比例. 把这三个指标按照相等权数加总得到的一个平均数 就是能力贫困指标,它反映了在人类发展三个基本方 面能力缺乏的人口比例.以越南为例,没有专业卫生 人员护理出生的婴儿比例是5%(19831994年的平 均数),体重不足的5岁以下儿童比重是45%(1985— 1995),15岁以上妇女文盲率是1O.5%(1993),于是, 把这三个指标相加.再除以3,便得到一个平均数,即 20%,这就是越南的能力贫困指标.按照这种方法. 该机构计算了10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能力贫困 一般说来,越穷的国家,能力贫困指标越高. 指标,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1997年出版的《人类发展 报告》中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贫困指标,叫做人类贫困 指数(humanpovertyindex),它也由三个指标构成:寿 命的剥夺,知识的剥夺和体面生活的剥夺.生命的剥 夺在发展中国家用预期活不到4O岁人口百分比表 示,知识的剥夺用成人文盲率表示,体面生活水准剥 夺包括三个方面:无医疗服务的人口百分比,无安全 饮用水的人口百分比和5岁以下体重不足儿童的百 分比.把这三个指标加以平均便得到一个人类贫困 指数,贫困指数值越大,说明越贫困.按照《1997年 人类发展报告》,贫困指数最高的是尼日尔,其各项指 标是:生存剥夺43.2,知识剥夺是86.9,经济剥夺是 5O,三项几何平均,得到人类贫困指数值是66.0,处 在所列的78个发展中国家中的最后一位.与此相 比,中国的贫困指数要低得多,只有17.5,排在前18 位,这也说明中国的能力贫困问题相比于大多数发展 中国家不是太严重. 人类贫困指数的优点在于:它表明贫困决不是一 个收入不足的问题,而是一个能力缺乏的问题,它强 调健康和教育对根治贫困的主导作用.但是.除了权 重问题之外,HPI的缺点还在于:由于影响它所涉及 的三个指标变化的因素一般都是长期缓慢的,所以它 无法较好的衡量出减贫政策的短期效应.此外.过于 强调个人能力因素,而对贫困的社会秩序和关系重视 不够.唐森德(Townsend,1970)指出,个人能力不可 能在独立于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生活状况. 一 定的能力如良好的教育和健康并不一定保 机制的作用即便不比个 证个人得到好的生活. 人作用大,也不会比它小,因为在能力转化为好的生 活的过程中.前者不是铺路.就是搭桥.] 四,权利贫困 权利贫困(entitlementpoverty)是指一批特定的 群体和个人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和基本人 权的缺乏导致的贫困.从上世纪9O年代开始,研究 贫困的学者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水平低下,不仅 仅是教育,健康和营养状况不好,而且还应包括脆弱 性,无发言权,社会排斥这些现象.把这些概念引入 贫困,于是将贫困的概念扩展到权利贫困.所谓脆弱 性(vulnerability)是指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经济波动 以及社会混乱使穷人的生活状况更为容易受到冲击. 脆弱性包括两个方面,易遭受外部冲击的外在方面和 孤立无助的内在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意味着缺少应付 破坏性损失的手段.[】(P147)此外,穷人在经济上被边 缘化.往往在政治上和社会上也被边缘化了,他们在 资源分配上没有发言权,他们缺乏法律的保护,不受 尊重,被禁止利用新的经济机会,在社会上处于受排 斥的境地.不少学者把社会排斥(socialexclusion)概 】5 念引入贫困之中.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被排斥在主 流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活动之外,那么,即便拥有足够 的收入,足够的能力,他依然可能很穷.社会排斥概 念产生于上个世纪7O年代,到9O年代受到越来越多 的关注和重视. 社会排斥对贫困的影响既有经济上的,也有政治 上的,社会上的.首先从经济上说,现存的社会制度和 秩序阻碍某种人和某个群体参与经济活动.如禁止农 民进入城市正规劳动市场,兴办企业等,从而使农民不 可能通过找到一个高工资的工作摆脱贫困状况,其次, 在政治上,一些个人和群体被禁止或无力加入政治组 织,参与政治活动,对政府工作没有发言权,无法通过 合法途径影响政府的决策,从而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处 于不利地位.第三,禁止公民成立民间团体和公民协 会,使穷人无法通过社会网络获得利益和争取利益的 机会.因此,社会排斥是导致贫困的重要根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贫困的学者使用社会排斥 这一概念来描述,解释贫困问题.有的学者按照"排 斥性质"把社会排斥分为五种类型:经济排斥,政治排 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和福利制度排斥;按照 "排斥对象"分为:个人排斥,团体排斥和空间排斥. 通过这些区分,他们认为,社会排斥就是个人,团体和 地方由于国家,企业或市场和利益集团等施动者的行 为而被排斥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家庭社会关系系 统,文化权利以及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P12) 对权利贫困的度量主要是采用参与式的调查方 法,它通过询问各种社会群体的人如何评价他们的贫 困状况和现行的贫困政策等来重新确定,阐述或证实 常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经济学家正是在参与式调 查方法的基础之上,将许多非货币方面的因素结合到 贫困的概念中. 脆弱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测算脆弱性主要应该 反映出收入或消费的变化,或福利其他方面如健康和 住房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标准差或收入或消费 额的变化系数来测定的.经济学家从1993年开始广 泛采用参与式调查方法,询问穷人对自己经济地位的 估计,并通过计量和统计工具来分析所得到的结果. 测算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家庭的物质资产,人力资本, 收入多样性,社会联系,参与正规的保障体系和利用 信贷市场情况.[](P2o'家庭对非收入风险的脆弱性 (如犯罪和自然灾害)则依据家庭统计特定模型中这 类风险的频繁程度来测算. 近年来,经济学家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用来度 量脆弱性.有的学者(ChristiaensenandBoisvert, 16 2000)以低于贫困线的可能性和脆弱厌恶参数来度量 脆弱性;有的(McCullouchandCalandrino,2003)通过 计算在任意年份中收入低于贫困线的概率来定义家 庭经济的脆弱性;还有人(ElbersandGunning,2003) 从准一般均衡框架出发得出脆弱性.他们通过设定 估计一个家庭消费和储蓄行为的结构模型,把它作为 不确定条件下跨期最优化的结果,用来说明家庭对于 冲击的影响.由于脆弱性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时间因 素的影响,目前普遍的观点是:任何单项的脆弱性指 标都无法理想地反映穷人面临的所有脆弱性,因此对 脆弱性的度量还在继续探索中. 对发言权和影响力的度量比脆弱性的度量更加 困难.通常是通过对参与方式,投票及对公民权和政 治自由等可量化变量的调查来进行的.一种方法是 在国家的层面而非个人或家庭的层面来进行调查,调 查内容包括政府的选举,监督的过程,政府有效制定 及实施政策的能力,国家的民主程度,政府相关部门 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等.noj其他的作法是让穷人 对机构打分评级,评级的内容包括诚实性,参与,责任 感,对人的尊重,公平性等.[?](P21)参与式的调查方法 为测算发言权和影响力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但是 仍然不能很完善的测算发言权和影响力. 五,三种贫困概念的关系 以上我们谈到了三种贫困概念,即收入贫困,能 力贫困和权力贫困.这三个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学术 界对贫困内涵认识的深化和完善,而不是一个概念对 另一个概念的否定. 首先,它们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是从不 同的角度来诠释贫困概念内涵的.收入贫困是从人 类生存的最低物质需要来定义的,它是贫困的最直接 的表现形式,因此也可以称为物质贫困.其政策主张 是,消除物质贫困就是要为穷人提供食品和其他必需 品;能力贫困是从个人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角度来定 义的,它强调的是人的生存能力,即贫困的个人原因. 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缺乏最起码的生存能力.因 此政策主张是,让穷人接受更多的教育以获取生产技 能,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保健服务以改善他们的劳动能 力.权利贫困进一步将政治,社会,文化等制度因素 融人贫困的概念,其中以社会排斥概念强调得最多, 这实际上指出了贫困的社会根源.一个社会要想摆 脱贫困,就必须为穷人营造各种公平的社会环境,让 他们有机会参与这个社会,而不是把他们排斥在主流 社会之外.于是,其政策主张是减少,消除一切形式 的对社会下层群体的各种不公正的社会排斥制度和 政策.使穷人能够享受富人一样的社会各种权利.例 如,放松农民进城务工和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各种歧 视性限制政策,将有利于农民改善经济状况,以减轻 贫困. 其次,收入,能力和权利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 的关系.收入影响一个人的能力,能力也影响一个人 的收入;权利也一样,它影响一个人的收入和能力,同 时,收入和能力也影响一个人权利.比如,如果一个 人缺乏足够的收入,他就没有能力上学接受教育,没 有能力防病治病,身体状况就会很差.反过来也一 样,一个人如果缺乏读写能力和健康的体魄,他就缺 少获取收入的能力.不过,有的学者认为,能力比收 入更为重要.在很多情况下,缺乏机会是贫困的重要 原因,即使一个人身体健康,也有些技能,但由于社会 排斥的存在,挣钱机会的缺乏,使他陷于贫困之中,因 失业致贫者,禁止农民在城市某些行业就业就属于这 种情况.当然,如果一个人缺乏收入和能力,他最有 可能遭到社会排斥.可见,这三种情况是相互作用 的.当然,它们并不完全是因果循环关系.我们认 为,权利和能力就比收入对穷人来说更为重要.有能 力的人不一定会不被社会排斥,例如,有能力的农民 较多,但他们在城市做工常常遭受到各种制度排斥, 使他们缺乏施展能力的机会.我国过去所实施的城 乡隔离制度就是对农民的一种社会排斥,到目前为 止,这种制度限制已大大放松了,但还没有完全放弃. 这是引起农民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贫困归结为两种形式 的剥夺,一种是生理形式的剥夺(physiologicaldepriva. tion),包括营养,健康,教育,住所等物质或生理上的基 本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第二种是社会形式的剥夺(social deprivation),包括脆弱性,无发言权,社会排斥等.这两 种剥夺概括了贫困概念的基本内涵,它们并不是相互 替代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 [2]Sen.Amartya.1976.Poverty;AnOrdinalApproachtOMea. surement,Econometrica,vo1.44. [3]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 斥[J].江苏社会科学.2002.(3). [4]Sen,Amartya.1999.DevelopmentasFreedom.AlfredKnopf. [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 社.2002. [6]鸟德亚?瓦格尔.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J].国际社会科 学杂志,2003.(1). [7】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列茨.发展经济学前沿;未 来展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8]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 学研究,2004.(3):12. [9]-tt-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 [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0]Kaufmann,Deniel,AartKraayandPabloZoido-Lobaton. 1999.GovernanceMatters,TheWorldBank,Washington 13(3. [11]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问题?社会发展指 标[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12]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0. [1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14]Chamber.R.1995."PovertyandLivelihood:whoseReality Counts?"EconomicReview1l(2):357—82. [15]Ajaka~ye,D.O.andV.A.Adeyeye.2002.Concepts,Mea? surementandCausesofPoverty.CBNEconomic&FinanciaI review,VOL.39.No.4. [16]Morris.DavidMorris,MeasuringtheConditionofthe World'sPoor:thePhysicalQualityofLifeIndex(London: Cass.1979). [17]UNDP,1996.HumanDevelopmentReport. [18]UNDP,1997.HumanDevelopmentReport. TheEvolutionandReflectionsofPovertyConcept GUOXibao (EconomyandDevelopmentResearchCentre,Wuhan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 Abstract:Theconceptofpovertyhastwounderstandings:regionalpovertyandindividualpo verty.Theacademiccirclesoftenmixthem witheachother,whichiswrongtheorecticallyandmisleadingonpolicy.Thegenerallymentio nedpovertyshallrefertOindividualpovcr? ty.Sofartheintentionofpovertycanbesummarizedintothreetypes:incomepoverty,capabilit ypovertyandpowerpoverty.Theevolu? tionoftheintentionhasalsobroughtaboutthechangeofmeasurementforpoverty.Withthedeepeningofrecognitionofpovertycon? cept,theextentionandintentionofpovertyconcepthasbeenbroadened.Althoughtheintentionsofpovertyconceptaredevelopingconti? nously,theycanbereplacedbyeachother.Instead,theyaremutuallysupplementaryandfunctiononeachother. Keywords:poverty;intention;measurement 17
/
本文档为【关于贫困概念的演进与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