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听”为主线,方能懂得阿炳——《二泉映月》的备课思考

2017-09-26 4页 doc 15KB 8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听”为主线,方能懂得阿炳——《二泉映月》的备课思考“听”为主线,方能懂得阿炳——《二泉映月》的备课思考 “听”为主线,方能懂得阿炳——《二泉映月》的备课思考 郭姜燕 好的文章,不仅需要眼去欣赏,还需要心去倾听。譬如《二泉映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第一次执教时,我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和教案作为参考,参考了几位名家的教学环节,可毕竟那是别人的“东西”,用得并不得心应手,同时也觉得这丰厚的文本可挖掘的东西似乎太多,难以割舍的也太多,因此整个教学显得臃肿而繁琐。教师引导得多,学生说得也多,却总是在文本外徘徊,无法走进文章的内核,教师、学生和文本...
“听”为主线,方能懂得阿炳——《二泉映月》的备课思考
“听”为主线,方能懂得阿炳——《二泉映月》的备课思考 “听”为主线,方能懂得阿炳——《二泉映月》的备课思考 郭姜燕 好的文章,不仅需要眼去欣赏,还需要心去倾听。譬如《二泉映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第一次执教时,我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和教案作为参考,参考了几位名家的教学环节,可毕竟那是别人的“东西”,用得并不得心应手,同时也觉得这丰厚的文本可挖掘的东西似乎太多,难以割舍的也太多,因此整个教学显得臃肿而繁琐。教师引导得多,学生说得也多,却总是在文本外徘徊,无法走进文章的内核,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并不能形成共鸣,整个教学过程有“隔靴搔痒”之感。 于是我抛开教参,反复研读教材,结合执教时的感受寻找原因,突然发现这篇文章有一个字其实一直在等待着我们——“听”~ 一字惊醒梦中人,顺着这个字的指引,我投入到对文本的细细研读中去,一条清晰的主线渐渐出现在我面前—— 一、少年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中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二泉边赏月,师父问小阿炳听到了什么,阿炳摇了摇头,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对阿炳这个简单的回答我们不能忽略,它可以作为后文的一个对比与参照,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师父会静静地倾听泉声,为什么阿炳说“什么声 音也没有听见”, 通过这些追问让学生明了,此时的阿炳虽然已经失去了母亲,但因为年纪尚小,且有师父的关照,对世间的苦甜与人生的滋味并没有深刻的体验,所以,在他听来,泉声就是泉声,并无其他深意。 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都会参与其中。学生们的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等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有时会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教者对教材进行挖掘、提炼,发现重要线索,可以帮助学生弥补因为阅历的欠缺带来的洞察力和理解力的不足。所以教师一定要用“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则留心看纸的背面”(歌德)。这样,教师才能先于学生真正听懂文本的心声。 一、盲人阿炳“似乎听到了……” 同是中秋夜,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阿炳再次来到二泉。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景色曼妙,可双目失明的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然而,当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耳畔时,他却“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此时的流水声与十多年前的流水声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此时的阿炳能够从寻常的泉声中听出这么多丰富的声音,引导学生品读第三自然段,寻找原因,运用想象,进行体会。 首先,师父离开了人世。阿炳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只剩下孤独和寂寞,加上年纪的增长,一定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其次,阿炳“双目失明”,靠“卖艺度日”。两个词,八个字,好好读,细细品,其间的辛酸与艰难才能跃然纸面。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是一种不受尊重的职业,更何况阿炳还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艺人呢~扣住“卖艺度日”,引导学生想象阿炳所遇到的艰难困苦,体会阿炳内心的悲愤绝望。 再次,关注一个特定的时间——“中秋夜”。两次听泉都是在这个日子,前一次至少还有师父的陪伴,而这一次,可以说阿炳已是一无所有,没有任何亲人,甚至连健康也失去了。 “中秋夜”,天上月圆,人间团圆,阿炳的周围一定不乏欢声笑语,可那都是别人的,那些快乐,对阿炳来说,或许是更大的伤痛更深的孤独吧~ 以上种种,都是赋予二泉流水声不同内涵的重要因素,因此,阿炳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再让学生来读这句话,其中的情感想必更能引起学生内心的认同。除此以外,阿炳还可能听到什么,有对光明的呼唤吗,有对命运的不甘吗,…… 文学阅读是主体性极强的一种活动,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再好的经典也不过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堆积。应该说,想象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萎缩,如果不经常去激活它呵护它,它会萎缩得更快。让学生扣住“似乎听到了”去发挥想象,既能借助文本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一次很好的锻造,也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的内心,倾听到阿炳的内心。 三、倾听音乐的诉说,听懂真正的阿炳 苦难会给人带来什么,悲伤、哭泣、绝望。但对敢于和命运抗争的强者来说,苦难也是宝贵的财富。了解了阿炳的坎坷经历,就能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课文进入第五自然段就进入了高潮,这段写的是《二泉映月》的诞生,阿炳在苦难人生中积淀了太多需要诉说的情感,而音乐给了他倾诉的机会。 学到这里,我觉得是让学生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最佳时机,“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势不可当”……这是对乐曲旋律恰如其分的描述,倾听着曲子,默读着文字,回想着阿炳种种不幸遭遇,距离阿炳的年代再遥远又有什么关系呢,随着曲子的行进,我们一定可以感受到远离都市远离尘世的宁静,可以倾听到阿炳透过曲子流露出的伤感悲怆和昂扬激愤,可以听到阿炳从二泉流水中曾听到的“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可以听到阿炳对这充满伤痛的生命的不言放弃和对音乐对家乡的无比热爱…… 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归到文本,用悠扬的曲子作为伴奏,让学生们尽情地朗读这段文字。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和渲染,因为有了对阿炳苦难人生的深刻理解,这段文字的品读可谓是轻而易举了,完全可以以读代讲。 《二泉映月》是什么,如果出这样一道给学生,会是什么,文章中似乎有很多的注脚,它是一首曲子,也是叹息,是哭泣,是倾诉,是呐喊,是向往,是热爱……它就是阿炳的一段超越苦难的人生宣言,在朗读中,相信学生会有这样的感悟。 伟大的艺术不仅是本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阿炳已逝,可阿炳因为《二泉映月》又成为永恒,借助更多人对《二泉映月》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懂得阿炳。 以这样思考再执教的结果如何呢,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体验~ (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
本文档为【“听”为主线,方能懂得阿炳——《二泉映月》的备课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