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论隐喻的辐射空间及其现代变迁——从鲁迅《野草·墓碣文》中的“蛇”谈起

2017-12-11 13页 doc 31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doc】论隐喻的辐射空间及其现代变迁——从鲁迅《野草·墓碣文》中的“蛇”谈起【doc】论隐喻的辐射空间及其现代变迁——从鲁迅《野草·墓碣文》中的“蛇”谈起 论隐喻的辐射空间及其现代变迁——从鲁 迅《野草?墓碣文》中的“蛇”谈起 2011年第2期 No.2.2011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SOCIALSCIENCES 2011年2月 Feb.,2011 论隐喻的辐射空间及其现代变迁 从鲁迅《野草?墓碣文》中的"蛇"谈起 口王诗客 内容提要蛇是中西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本文在神话,民间文学和比较文学的 研究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墓碣文》里蛇隐喻的由...
【doc】论隐喻的辐射空间及其现代变迁——从鲁迅《野草·墓碣文》中的“蛇”谈起
【doc】论隐喻的辐射空间及其现代变迁——从鲁迅《野草·墓碣文》中的“蛇”谈起 论隐喻的辐射空间及其现代变迁——从鲁 迅《野草?墓碣文》中的“蛇”谈起 2011年第2期 No.2.2011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SOCIALSCIENCES 2011年2月 Feb.,2011 论隐喻的辐射空间及其现代变迁 从鲁迅《野草?墓碣文》中的"蛇"谈起 口王诗客 提要蛇是中西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本文在神话,民间文学和比较文学的 研究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了《墓碣文》里蛇隐喻的由来,并探讨了蛇 意象从神话和民间文学进入现代文学的有趣转折,试图为解读鲁迅文本提供一种新的语言学 视角,并积极尝试为文学语篇研究拓展出新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蛇隐喻概念整合鲁迅文学分析 作者王诗客,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生,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讲师.(杭州310028)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概 念整合理论是隐喻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该理论 认为,心理空间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机制,它指的是 我们"在思考和说话时,为了完成当下的理解和 行动,而建构的概念集."一个新的概念的合成 至少涉及四个心理空间,包括至少两个输入空间, 一 个合成空间和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space); 它们基本的运行机制是在若干个输人空间之间建 立部分匹配,输入空间中的元素有选择地投射到 一 个新的"合成"心理空间.这个合成是一个动 态,在线(on—line)过程,并在整合过程中生成一 个新显结构(emergentstructure),新显结构的生成 即意味着新概念的诞生. 作为一种"跨越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翟,隐喻 普遍存在于各种文本和日常语言中.因此,不少 认知语言学家利用文学语料来论证隐喻理论,同 时,也有许多认知诗学的研究者利用认知语言学 的最新成果来分析文学作品.但是,我国的文学 研究者在分析文学文本中的隐喻时,却较少利用 认知隐喻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 110 憾.着名的认知诗学专家,认知语言学家M. Freeman指出,概念整合理论明确了我们在创作 和解读文学文本时所使用的概念工具.本文尝试 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厘清鲁迅的诗《墓碣文》 中的蛇隐喻是如何生成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梳理"蛇"隐喻的现代变迁. 一 ,《墓碣文》中蛇隐喻的合成 鲁迅在《野草?墓碣文》中有一段令人震慑 的情节:"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 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抉心自食,欲知 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 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昧义何由知?"这个令 人惊悚的情节,常常被研究者视为关乎现代中国 知识分子主体处境的着名隐喻.在这条正在吃自 己,欲知其味的蛇身上,饱含着自我分裂的痛苦, 残酷和反抗绝望的精神.鲁迅以蛇比喻内心混 乱,分裂和痛苦的那个"我",决绝地映射了现代 中国艰难诞生过程中最为黯然销魂的心灵面目. 我们要追问的是,鲁迅从哪里获得这个惊人的隐 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喻?说起来很有意思,鲁迅属蛇,他的不少作品 明他对于蛇的敏感.小说集《彷徨》的"彷徨"之 名,便是古时对蛇的称谓."彷徨"一语出自《庄 子?达生》:"野有彷徨,泽有委蛇."成玄英疏 "彷徨"为:"其状如蛇,两头五彩".?鲁迅心中的 "彷徨",是如何升华为《墓碣文》里蛇的呢? 诚如哈罗德-布鲁姆(HaroldBloom)说的: "正当的高雅文学依靠比喻——不但是对词汇本 义的转换,而且还对先有喻义作转换"?.每个杰 出的隐喻,都在无数已有的杰作中杀出自己的生 路,甚至修改了它所生长的原有秩序.下面,我们 将根据概念整合理论的分析框架,来一一分析其 中的输人空间: 《墓碣文》中的蛇隐喻是一个较为复杂,意义 深刻的隐喻,它至少和比亚兹莱(AubreyBeards- ley)的画作《蛇》,波德莱尔(Baudelaire)的诗歌, 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等三个输入空间形成映 射. 鲁迅喜爱的插图画家比亚兹莱就有一幅着名 的作品《蛇》.1929年4月,鲁迅曾自费在中国出 版《比亚兹莱画选》,并写了一篇小引,表达了他 对比亚兹莱的热爱,小引中的话似可帮助我们理 解《墓碣文》中蛇的形象: 比亚兹莱是个讽刺家,他只能如Baude- laire描写地狱,没有指出一点现代的天堂底 反映.这是因为他受美而美的堕落才困制 他;这是因为他如此极端地自觉美德而败德 才有取得之理由.有时他的作品达到纯粹的 美,但这是恶魔的美,而常有罪恶底自觉,罪 恶首受美而变形又复被美所暴露. 比亚兹菜不是印象主义者,如Manet或 Renoir,画他所"看见"的事物;他不是幻想 家,如WilliamBlake,画他所"梦想"的事物; 他是个有理智的人,如GeorgeFrederick Watts,画他所"思想"的事物.虽然无日不和 药炉为伴,他还能驾御神经和情感.他的理 智是如此的强健.? 据研究者对照,小引中这些话,大多编译至 ArthurSymons和HolbrookJackson的文章.文 摘的选择,亦足见其卓识.当时直接受比亚兹莱 画作《蛇》影响的人还有诗人冯至.据他晚年回 忆,早年的诗作《蛇》受过比亚兹莱此作的启发: "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 上仰,1:3中衔着一朵花."?这位流星般英年早逝 的画家,在中国现代文坛曾激起不小的回荡.郭 沫若,郁达夫,田汉,梁实秋,邵洵美,闻一多,叶灵 凤等风流人物都曾表达过对他的喜爱. 鲁迅小引中的文摘很有眼光,也很巧合.因 为蛇也是波德莱尔喜爱的意象,他许多首诗中都 出现过.比如,在《恶之花》的序诗《告读者》中, 波德莱尔说:"我们罪孽的动物园污秽不堪,有 豺,豹子„„还有毒蛇"?.在《祝福》中,更是将 诗人比作毒蛇: 当至高无上的十能天神命令, 诗人在这厌倦的世界上出现, 他的母亲惊恐万分,骂不绝声, 对着怜悯她的上帝握紧双拳: "啊我宁愿生下的是一团毒蛇, 也不愿喂养这招人耻笑的东西! 真该诅咒那片刻欢愉的一夜, 我腹中开始孕育我的赎罪祭礼!" 鲁迅也喜欢波德莱尔,而且,《墓碣文》里明 确地作为自我的隐喻的蛇形象,似乎更具有波德 莱尔气息.?波德莱尔将蛇的恶毒,美丽,诱惑,游 移和在人间的多余感,都主体化为诗人的现代宿 命.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看你走得袅袅娜 娜,/美人好懒散,/人们都说是条蛇,/棒端舞翩 跹."? 波德莱尔将蛇比喻为美丽的女性,承接了一 个穿越欧亚大陆的曲折而久远的着名比喻.它在 中国的分支,就是白蛇.鲁迅所出生的浙江,正是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论雷峰塔的倒掉》里回忆 了祖母给他讲过的白蛇传的故事.《伤逝》里说: "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 己蜿蜒地向我奔来."这种感觉很像诗人艾略特 "道路是一段灰心"之类的句子.在《从百草园到 三昧书屋》里,鲁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听闻的蛇: 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 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 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 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 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 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 王诗客:论隐喻的辐射空间及其现代变迁——从鲁迅《野草?墓碣文》中的"蛇"谈 起 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 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 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 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 总是睡不着,——当然唾不着的.到半夜,果 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 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 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 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 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 被它治死了. 这些描写,足见鲁迅对蛇作为诱惑的隐喻的 深刻体验.鲁迅追忆的,大抵都是江浙乡间传说 的白蛇故事,它们与现在广为流传的自蛇故事略 类属空间 微有异.大概也可以说,少年鲁迅尚不能理解她 被赋予的冲破束缚的意义,只是把美女蛇作为诱 惑来接受.追求爱情自由的象征意义——这层象 征意义的获得和被广为接受,是比较晚近的事. 比如,许多学者都认为,《看山合雷峰塔》,《白蛇 精记雷峰塔》,《义妖传》,是白蛇作为女性"革命 者"形象的明确开始,这个形象被后来长期占主 流的革命话语所充实. 通过上述线索至少可以看出,作为现代汉语 文学抒情主体的象征,"蛇"的诞生和成熟,是中 西文化概念整合和新生的结果.中国本土的白蛇 形象,西方文学和艺术中的蛇意象以及鲁迅笔下 的蛇形象,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概念整合网络,简示 如下: 合成空间 二,美女一蛇一诗人的联结 在上述整合过程中,我们可以看两个与蛇有 关的联结:美女一蛇一诗人.认知心理学家布鲁 纳(JeromeSeymourBmner)曾说,隐喻的有效性产 生于经验领域的联结.而创造性隐喻,则是因为 ll2 输入空间3 (中国的白蛇) 输入空间4 (比亚兹莱的蛇) 某种新的联结让我们遭遇认知冲击,即从新的角 度来安排事物在我们思维中的秩序.?那么,上述 两个关于蛇的有力隐喻中所建立的秩序分别从哪 里来? 先说鲁迅和波德莱尔笔下都出现过的美女蛇 形象.日本学者厨川白村在《西洋的(蛇性之 浙江社会科学201】年第2期 淫)》一文中最早指出,《白蛇传》和济慈诗作《拉 米亚》的相似,由此猜测这个故事最早的源头在 印度,后来分为两支,分别传到希腊和东方.杨 宪益先生也认为这个故事的原非中国本土所有: "这段故事在南宋杭州广为流传,实际上它却是 个外来的故事,并不是起源与南宋的杭州.„„ 这个故事传到中国大概是唐宋时期的事.杭州当 时是中外通商的一个中心,故事大概就是近东方 面的水手或商人传过来的."?丁乃通先生的考证 最为细致.他通过极其详细的辨析后认为,希腊, 两欧和中国流传的美女蛇故事,其实是同一个故 事的异文;其大致流传路线是,从南亚地区传入希 腊,再传人欧洲各国和中国. 厨川白村和丁乃通的文章中,都提到了拉米 亚故事和济慈以此为题材写的诗,他们都以充分 的证据指出济慈的素材来自16世纪英国牧师罗 伯特?伯顿的名作《忧郁的剖析》(文艺复兴之 后,欧洲许多文艺家都钟爱此书中的希腊气息) 中讲述的故事:二十五岁的迈尼普斯里修斯在路 上邂逅一位自称}}{生于腓尼基美妇人.她带他到 郊外的家里,说若他愿跟她在一起,就可自由地听 她演唱,饮稀世美酒.美丽的她也愿与他生死与 共.他是位哲学家,向以稳重谨慎,克制激情着 称,但这回却克制不住了,决定与她结婚.婚礼 上,他的老师阿波罗尼奥斯也来了.他发现,她是 个半人半蛇的女妖,眼前奢华的一切,都不是实 物,而是幻象.发觉自己被看穿后,她便哭起来, 请求阿波罗尼奥斯别出声.但阿波罗尼奥斯不为 所动,当众说出真相.于是,她和她的一切立即就 消失了.这个故事原出自菲洛斯特拉托斯.丁 先生指出,菲洛斯特拉托斯大概生活在三世纪的 古希腊,其着作《阿波罗尼奥斯传》中写的阿波罗 尼(Apollonius),是受印度哲学影响的毕达格拉斯 学派哲人,曾先后东游波斯和印度.而印度佛教 中诸如"蛇化人身","蛇化美女"的故事不少.如 《诸佛菩萨变现》:"彼为魔女,乃化蛇身,皎艳明 丽,以色杀人." 当然,许多研究者也已经注意到,在中国先唐 时期关于蛇的文献中,尤其是关于上古的神话故 事中,也已经有许多人与蛇的混合的形象.比如, 伏羲与女娲是人首蛇身,共工是赤发人面蛇身,其 手下相柳也是九首人面蛇身,烛龙是人面蛇身. 但与蛇之间有关系的女性,大概只有女娲,只是女 娲与诱惑似无关联.不过蛇作为诱惑者的故事倒 是有的,但都是男性诱惑者.比如下面两则传奇: 颜回,子路共坐于夫子之门,有鬼魅求见 孔子,其目若合,其形甚伟.子路失魄,口禁 不得言.颜渊乃纳履杖剑,前卷握其腰,于是 形化成蛇,即斩之.孔子出观,叹曰:勇者不 惧,智者不惑;智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智. (见梁代殷芸《小说》) 晋太元中,士人有嫁女于近村者,至时, 夫家遣人来迎.女家好发遣,又令女弟送之. 既至,重门叠阁,拟于王侯,廊柱下有灯火,一 碑子严妆,直守后房,帷帐甚美.至夜,女抱 乳母涕泣而口不得言,乳母密于帐中以手潜 摸之,得一蛇如数围柱,缠其女,从足至胸. 乳母惊走出柱下,守灯碑子悉是小蛇,灯火是 蛇眼.(见东晋陶潜《续搜神记?太元士 人》) 另外,在南方的动物知识谱系中,蛇可以作为 蛊.隋代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征 候》里说:"凡蛊毒有数种,皆变惑之气","着蛊 毒,面色青黄者,是蛇蛊.其脉洪壮,病发之时,腹 内热闷,胸胁支满,舌本胀强,不喜言语,身体恒 痛.又心腹似如虫行,颜色赤,唇口干燥,经年不 治,肝鬲烂而死."这里也是将作为毒和诱惑的 象征来描写的.类似的材料肯定还有不少. 根据外来和本土的线索,至少可以说,最晚在 唐宋时期,中国本土的蛇的隐喻与外来的蛇的隐喻 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整合,我们将其中最重要的白蛇 和拉弥亚之间的整合用图形表示(见下页). 经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可以说,鲁迅和波德莱 尔笔下都出现过的美女蛇形象,确实有着相当的 同源性.当然,经过多重意义转移,他们笔下蛇更 多的是作为现代诗人自身处境的隐喻.这就要追 溯另一条更为直接的线索:将蛇作为诱惑的象征, 并用来比喻诗或诗人,始于何时?有证据,这 个隐喻很早就有了. 早在柏拉图《理想国》(卷10)中,就认为悲剧 诗对于听众的心灵是一种毒素,除非他们有消毒 剂,否则就应该保持警惕——看似与蛇作为诱惑 的象征相关.而锡德尼《为诗一辩》里,也将诗比 喻为生下来就咬死父母的毒蛇.然而,蛇又有一 l13 王诗客:论隐喻的辐射空间及其现代变迁——从鲁迅《野草?墓碣文》中的"蛇"谈 起 类属空间 合成空间 种惊人的美——高乃依写道:"是为了蛇的居所, 上天才造就了这美妙的一堆吗?"@ 到了二十世纪,除了欧洲的作家和诗人之外, 美国现代诗人和小说家D.H.劳伦斯(DavidHer— bertLawrence),也有一首着名的诗名为《蛇》.诗 里再次写到人与蛇的遭遇,但这种遭遇不再是神话 或传说式的,也不是梦魇式的,而是一种日常化的 内心戏剧的表白:热天,有一条毒蛇溜进"我"的水 槽喝水,"他从水槽抬起头来,就像一头牲口".因 自小受到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我"犹疑地要将他打 死,但又被毒蛇的美妙身姿深深地惊异: 因为在西西里,黑色的蛇是清白的,金色 的蛇是有毒的. 114 我身上的声音说,假若你是个男子汉, 你就该抓起棍棒,把他打断,把他打死. 但我必须承认,我非常喜欢他, 我格外高兴地看到他安静地来到这儿作 客, 在我的水槽里喝水,然后平静地,温和地 离开, 用不着道谢,回到大地躯体内其它燃烧 的大肠中间. 我立刻感到懊悔. 我想到我的行动是多么粗暴,多么卑鄙! 我憎恨我自己,憎恨可恶的人类教育的 声音. 我回想起了信天翁的故事. 我希望他能够回来,我的蛇呀. 因为我又觉得他像一个皇帝, 像一个流放中的皇帝,废黜到了地狱, 他一定会马上重新戴上皇冠. 有意思的是,劳伦斯想起的"信天翁",在柯 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波德莱尔等许 多西方诗人笔下也是作为诗人的象征.如果是的 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话,那么他笔下的蛇,也像信天翁一样,可以说也 是诗人和诗的隐喻.到当代汉语诗人西渡的长诗 《蛇》中,蛇就直接地成为诗人灵魂困境及其表达 的隐喻了:"在苦恼中,他吞食着自身/一个永远 解不开的自我之谜!"@ 结语 蛇是文学语篇中一个较为常见的源域.它和 美女,诱惑,诗人的类比,构成了现代文学主体中 的较为常见的隐喻.我们由上述梳理发现,在不 同的文化语境里,蛇作为源域,向一系列的目标域 辐射,形成了若干"同源异形"的隐喻.这些隐喻 不断整合,又生成了新的隐喻,如此循环,构成了 文学语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不断激发人们 对于诱惑和心灵处境的灵感和联想. Zinken在分析了大量的关于政治,健康等公 共话题的语篇后,提出"语篇隐喻"这一概念:"在 某一段时间内,某类语篇里较为固定的隐喻性映 射,有重要的结构性功能"@,但他分析的语料范 围没有涵盖文学语篇.联系以上的梳理,我们完 全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来指称,分析文学语篇中类 似的语言现象.一个成功的语篇隐喻,能够在一 段时问和较为广泛的语篇内得到共鸣.Zinken认 为,语篇隐喻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但也会因时而 变.蛇跨越时空和文化的隐喻可印证这一点.它 的主体在各国文学主体中比较稳定,但也在不断 变化,进入中国后尤然,白蛇故事的演变就是例 证.到了鲁迅《墓碣文》等现代文学语篇里,尤其 有深刻的变化.但是,如果我们脱开具体语境,按 照概念整合和语篇隐喻的思路来看,蛇的隐喻则 似乎没有太大变化. 注释: ?Fauconnier.G.&Turner,M.,TheWayWeThink: conceptualblendingandthemind'shiddencomplexities. NewYork:BasicBooks.2002,p102. ?Lakoff.G.The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In O~ony,Andrew,ed.,MetaphorandThought,2ndedition.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p203. ??《南华真经注疏》(下册),[晋]郭象注,[唐]成 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 376,376页. ?[关]哈罗德?布鲁姆着,徐文博译:《影响的焦 虑——一种诗歌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 页. ?《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2005年版,第 356—357页. ?徐霞:《"比亚兹莱"的中国旅程》,鲁迅研究月刊 2010年第7期. ?冯至:"外来的养分",载《立斜阳集》,工人出版社 1987年版. ??[法]波德莱尔着,郭宏安译:《恶之花》,漓江出 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波德莱尔之后,法国诗人瓦雷里也几次写到蛇,他 是以《圣经》伊甸园为原型的.在《蛇灵诗草》一诗中,蛇 一 直在引诱夏娃堕落.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里,也写 了一个少妇,在星空下的海滨上,她被梦中的一条蛇咬 伤,回首贞洁岁月,她想抵抗肉欲的最后诱惑,但是终被 荡人的春气所陶醉.在诗歌翻译家罗洛译的《蛇》中,以 如下杰出的句子描绘了蛇的处境:"永恒的困惑,他的终 点."凭鲁迅对西方文学的阅读视野,他很有可能读到过 这些作品. ?鲁迅:《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 47,48页. ?[美]杰罗姆?布鲁纳着,彭正梅译:《论左手性思 维——直觉能力,情感和自发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2l页. ?[日]厨川白村着,青欣译:《走向十字街头》,台北 志文出版社中华民国六十九年版,第71页. ?杨宪益:《去日苦多》,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第 284—285页.许多文学研究者都将唐传奇《李黄》作为关 女蛇故事在中国的重要开始,因为其中的蛇较早地与女 性诱惑者结合.故事见《太平广记》卷四五八,中华书局 1961年版. ??[加]丁乃通:《高僧与蛇女——东西方"白蛇传" 型故事比较研究?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陈建宪等 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Burton,T.TheAnatomyofMelancholy(VolumeIIIof III).Charleston,SouthCarolina:NabuPress.Digireads. corn.2010,p7—8. ?《太平广记》巷四五六,中华书局1961年版. ?巢元方着,刘晓峰点校:《诸病源候论》,人民军医 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瓦雷里着,葛雷,梁栋译:《瓦雷里诗歌全集》,中国 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劳伦斯着,吴笛译:《劳伦斯诗选》,漓江出版社 1988年版. ?西渡:《草之家》,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75 页. ?Zinken,J.,ela1.DiscourseMetaphor,inBodyLan— guageandMindVolume2:SoeiocuhuralSituatedness(eds) Berlin&NY:MoutondeGruyter.2008,p363—385. 责任编辑尹之 ll5
/
本文档为【【doc】论隐喻的辐射空间及其现代变迁——从鲁迅《野草·墓碣文》中的“蛇”谈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