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逻辑体系_引言_上海远瞰

2013-02-28 27页 pdf 1MB 2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6382

暂无简介

举报
逻辑体系_引言_上海远瞰 远 瞰 经 典 译 丛 系 列 ——思想和方法论译丛 逻辑体系(第一卷) [英]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著 郭 武 军 译 上 海 远 瞰 企 业 管 理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汉 译 世 界 学 术 经 典 2012 年·上海 逻 辑 体 系 〔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著 郭武军 译 John Stuart Mill ...
逻辑体系_引言_上海远瞰
远 瞰 经 典 译 丛 系 列 ——思想和方法论译丛 逻辑体系(第一卷) [英]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著 郭 武 军 译 上 海 远 瞰 企 业 管 理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汉 译 世 界 学 术 经 典 2012 年·上海 逻 辑 体 系 〔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著 郭武军 译 John Stuart Mill 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 Reprint. Originally published: Toronto, Ont.; Buffalo, N.Y.: Universtiy of Toronto Press,1965—1981       编制说明:  - 远瞰经典译丛系列为上海远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 简称:上海远瞰)翻译出版的系列西学经典,包括思想和方 法论译丛、经济学译丛和管理学译丛; - 本篇节选自《逻辑体系》引言章节,仅供学习交流所用; - 未经本公司(上海远瞰)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 不得修改、抄录本电子文档,以及用于商业目的。               目 次 第一卷 论命名与命题 引言 ..........................................................................................................1 一、在任何一个主题的讨论伊始,定义必然是暂时的...............1 二、逻辑学是推理的技术和科学吗 ..............................................2 三、或者,逻辑学是致知的技术和科学吗...................................3 四、逻辑学关乎推断,不关乎先验(直觉)真知.......................5 五、逻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 ......................................................9 六、逻辑学有什么作用,其作用如何彰显.................................10 七、逻辑学定义的表述及阐发 ....................................................12 第一章 论首先分析语言的必要性 ......................................................17 一、命名理论,为什么命题是逻辑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7 二、分析命题的第一步 ................................................................18 三、先研究名称,再研究事物 ....................................................21 第二章 论名称 ......................................................................................23 一、名称是事物之名,而非观念之名 ........................................23 二、词语不是名称,而是名称的组成部分.................................25 三、普遍名称与个体名称 ............................................................27 四、具体名称和抽象名称 ............................................................30 五、内涵名称和非内涵名称 ........................................................32 六、肯定名称和否定名称 ............................................................45 七、相对名称和绝对名称 ............................................................47 八、单义名称和复义名称 ............................................................51 目 次   2 第三章 论名称所表示的事物 ..............................................................53 一、历数可命名事物的必要性;亚里士多德的范畴.................53 二、最宽泛的那些名称模棱两可 ................................................56 三、知觉,也称意识状态 ............................................................59 四、必须将知觉和对应的感官前因区分开来,兼论直觉。.....62 五、意志和行为 ............................................................................65 六、实体和属性 ............................................................................66 七、物体 ........................................................................................67 八、心灵 ........................................................................................73 九、性质 ........................................................................................75 十、关系 ........................................................................................78 十一、相似 ....................................................................................81 十二、数量 ....................................................................................84 十三、物体的一切属性都是以意识状态为基础.........................86 十四、心灵的一切属性亦是以意识状态为基础.........................87 十五、小结 ....................................................................................88 第四章 论命题 ....................................................................................92 一、系词的本质和作用 ................................................................92 二、肯定和否定命题 ....................................................................94 三、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97 四、普遍命题、特定命题和单称命题 ......................................100 第五章 命题的含义 ............................................................................105 一、论如下学说:命题表达的是两个观念之间的关系...........105 二、论如下学说:命题表达的是两个名称之含义的关系.......109 三、论如下理论:命题无非是将某个事物归入或排除出某个类 别 .......................................................................................... 113 四、命题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 118 五、一个命题肯定(或否定)某种接续关系、某种共存关系、 目 次   3 某种单纯之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120 六、或者,命题断言(或否定)某种相似关系.......................124 七、主谓语都是抽象名称的命题 ..............................................128 第六章 论纯名义命题 ........................................................................133 一、本质命题和偶然命题 ..........................................................133 二、一切本质命题都是同义命题 ..............................................134 三、个体对象没有本质可言 ......................................................138 四、如何将本质命题和纯名义命题区分开来...........................141 五、表达实在命题含义的两种方式 ..........................................142 第七章 论分类的本质,以及五大范畴 ............................................145 一、分类,与命名的关联 ..........................................................145 二、范畴 ......................................................................................147 三、类属和种属 ..........................................................................148 四、种类是现实的存在 ..............................................................151 五、种差 ......................................................................................156 六、满足日常需要的种差,满足特殊或专业需要的种差.......159 七、固有属性 ..............................................................................162 八、偶然属性 ..............................................................................164 第八章 论定义 ....................................................................................166 一、什么是定义 ..........................................................................166 二、能够定义的名称,其含义能够逐一分解...........................168 三、完全定义,如何区分完全定义和不完全定义...................171 四、如何区分完全定义和描述 ..................................................173 五、对事物的定义,就是对名称的定义,再加上一个隐含的假 设:和名称对应事物是存在的 ..........................................178 六、无论事物存在与否,所谓对事物的定义其实是对名称的定 义 ..........................................................................................187 目 次   4 七   、定义固然仅关乎名称,然而,定义必须建立在对相应事物 认知的基础之上 ..................................................................189 第二卷 论推理   第一章 概论推断或者推理 ................................................................197 一、对第一卷的回顾 ..................................................................197 二、有些推断名不符实 ..............................................................199 三、严格意义上的推断,以及其中的归纳和推论...................204 第二章 论推论,或者三段论 ............................................................207 一、关于三段论的分析 ..............................................................207 二、遍有遍无公理并非推理的基础,而只是同义命题...........219 三、真正的推论基本公理 ..........................................................223 四、推论基本公理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227 第三章 论三段论的作用及其在逻辑学中的价值 ............................232 一、 三段论是以待决之问题为论据吗 .....................................232 二、常见理论的不足之处 ..........................................................233 三、一切推断都是从特定到特定的推理...................................236 四、普遍命题是对从特定到特定之推断的,三段论的规则 是对这个记录的解释 ..........................................................245 五、三段论不是推理,而是对推理的检验...............................249 六、真正的推理是什么 ..............................................................254 七、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257 八、回答一些反对意见 ..............................................................259 九、论形式逻辑,和真知逻辑的关系 ......................................264 第四章 论连续推理及演绎科学 ........................................................267 目 次   5 一、连续推理存在的必要性 ......................................................267 二、连续推理是一系列归纳性推断 ..........................................267 三、连续推理是从特定到特定的一系列归纳性推断,借助的是 标记之标记 ..........................................................................271 四、为什么存在演绎科学 ..........................................................273 五、为什么其他科学尚处在实验科学的阶段...........................278 六、随着实验的不断演进,实验科学有可能成为演绎科学...280 八、一门科学如何从实验科学一跃成为演绎科学...................282 第五章 论证明,以及必然真理 ........................................................286 一、能够从假设必然推导而出,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几何定理 才是必然真理 ......................................................................286 二、几何学假设是一些事实,只不过,人们夸大或忽略了与这 些事实有关的环境 ..............................................................290 三、在几何学的第一原则中,其中一些是公理,这些公理并非 虚构的假设 ..........................................................................292 四、在几何学的第一原则中,有些公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真知 ..............................................................................................294 五、回答反对意见之一 ..............................................................297 六、考察惠威尔博士关于公理的观点 ......................................302 第六章 继续前一章的讨论 ................................................................321 一、一切演绎科学都是归纳的 ..................................................321 二、算术和代数的命题不是纯名义命题,而是来自经验的归纳 ..............................................................................................323 三、在什么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算术和代数的命题是假设的 ..............................................................................................329 四、基于假设是理证性科学的典型属性...................................331 五、理证性科学的定义 ..............................................................332 第七章 考察和前面理论相左的一些理论 ........................................334 目 次   6 一、普适假设理论 ......................................................................334 二、无法想象之为检验,不能代表过去的经验总和...............337 三、无法想象这个检验并非隐含在思维的第一个过程中 ..............................................................................................341 四、回答反对意见 ......................................................................351 五、汉密尔顿关于矛盾律及排他律的理论...............................356 译名对照表(一) ..............................................................................362     第一卷  论命名与命题      引 言 一、在任何一个主题的讨论伊始,定义必然是暂时的 无论是如何定义逻辑学,还是研究有关逻辑学的细节问题,不 同学者的做法大相径庭。无论什么主题,只要学者们使用同一种语 言表达不同的观念,这样的结果不足为奇。伦理学、法学在这方面 的境遇不比逻辑学好到哪里去。这几门科学通常会包括一些特定内 容,对于其中一部分,几乎每一个学者的看法都异于他人。这 样,每一个学者都会独身定制他自己的定义,有些时候,他固然是 希望能够提前表明自己的独到理论,不过,另外一些时候,他只是 想当然地认为,这种做法会有好处。 存在差异并不是什么坏事,不值得口诛笔伐;如果这些科学未 臻大成,那么,差异在所难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理所当 然。如果我们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我们对事物的定义 自然会存有歧义。定义就是从一个事物的全部属性中挑选出某些属 性,根据一般人的理解,这个事物的名称所内涵的,正是这些属 性。任何知识能称得上是一门科学,所包含的细节定然错综复杂。 这样,在一门科学诞生之初,我们所做的定义难免粗疏不当。随着 这门科学的知识渐趋丰富,定义才能渐入佳境。除非我们深谙细 节,否则的话,我们的定义绝无可能做到言简意赅。比如,只有广 泛而准确地把握各种化学现象,我们才可能对化学这门科学做出合 理的定义。至于生理组织学,如何定义尚存争议。如果科学尚存破 绽,定义亦难臻佳境;如果科学演进,定义也应亦步亦趋。如果必 引 言   2 综复杂,为了做好一件事情,我                                                   须在一门科学的研究之初做出定义,那么,只要这个定义能够划定 我们探索的边界,也就足够了。有鉴于此,除了向我自已提出如下 几个问题,我并不奢望自已还能给逻辑学做出什么精妙的定义。回 答这些问题,正是本书的旨趣所在。读者有权拒绝承认这是逻辑学 的一个定义,这完全是见仁见智。不过,无论如何,在本书的各个 章节,这个定义将一以贯之。 二、逻辑学是推理的技术和科学吗? 在 常 人 眼 里 , 逻 辑 学 只 是 一 门 技 术 , 讲 的 是 如 何 推 理 (reasoning)。在英国知识阶层看来,逻辑学也从科学沦落为技 术。惠特利大主教①独排众议,以不懈的努力试图使逻辑学重归科 学的殿堂。他承认逻辑学是一门技术,但不止于此。根据他的定 义,逻辑学不仅是推理的科学,也是推理的技术。所谓推理的科 学,指的是对推理时发生之心灵活动(mental process)的分析; 所谓推理的技术,指的是建立在分析基础上的某些原则,为了确保 推理过程准确无误,我们必须遵循这些原则。惠特利大主教所做的 补充恰如其份。只有理解心灵活动本身,理解心灵活动所依赖的诸 般条件,以及心灵活动包含的诸般步骤,我们才能找到一套合适的 规则用于指导推理。逻辑学能否用于推理,前提条件是能否成为科 学;如果一门技术不是刚刚创出,那么,这门技术总是以某些科学 知识为前提条件。如果每一门技术并不对应着一门科学,唯一的原 因在于,构成这门技术基础的,是数门科学。由于主导现实动因的 条件错 们通常必须掌握诸多事物的                      ①  惠特利(Whately)大主教,《逻辑学精要》,第 1 页。  引 言   3 本质和属性。 这样,逻辑学集推理的科学与技术于一身,以科学为体、技术 为用。然而,和很多日常使用的科学名称一样,推理一词的含义也 模棱两可。在常见的含义中,其中一种含义是,推理就是用三段论 推导,或者说,从普遍得出特定结论的推断方式(就当前的目的而 论,这个含义确实正确);推理的另一种含义更为简洁:从已经得 到承认的断言得出任何断言。从这个含义说,归纳法和几何证明一 样,都可称为推理。 逻辑学家们更倾向于前一种含义。在我看来,后一种含义更为 宽泛,也更合乎我的需要。在进行研究时,任何学者都可以按照自 己的喜好给出权宜的定义,我自然也拥有此项权利。不过,随着研 究的展开,我们将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定义并非权宜之计,而 是最终的定义。无论在什么场合,推理这个词的含义都不会随意变 化。这是因为,我相信,比起较窄的那个含义,较宽的那个含义更 合乎英语的常规用法。 三、或者,逻辑学是致知的技术和科学吗? 逻辑学的边界在哪里?领地有多广?就算按照最宽泛的含义, 推理这个词似乎没有涵盖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更遑论最佳的答案, 甚至对当前最通行的答案,亦难以尽括。用逻辑学一词表示论证理 论,这种做法源于亚里士多德学派(俗称经院学派)的逻辑学家。 然而,甚至在经院学派典籍的各项研究主题中,论证这个主题也仅 位 列 第 三 , 排 在 前 两 位 的 分 别 是 名 称 ( term ) 和 命 题 (proposition)。在前两个主题下,还包括关定义(definition) 引 言   4 辑学的藩篱内,而且,我们从这           和分类(division)。事实上,有些人认为,之所以要研究前几个 主题,主要是因为这些主题和推理关系密切。只有完成这些准备工 作,人们才能着手研究三段论的诸般学说和规则。不过,在实际过 程中,人们对这些主题的研究过于深入而繁复。当代逻辑学家更偏 向《波尔-罗亚尔逻辑学》(Port Royal Logic)一书作者的观点 ①,也就是将逻辑学当成思维之术。这种观点不限于理论著作及科 学研究。甚至在日常交谈中,人们用逻辑一词表达的意思也相当丰 富,至少有用词精当、分类准确的意思。我们并不经常说,从假设 到结论,整个推导过程合乎逻辑;我们倒是经常说,某项安排合乎 逻辑,某个措辞合乎逻辑。此外,如果我们称赞某人是逻辑大师, 或者说某人逻辑性强,未必是因为此人推理精当,而是因为此人善 用假设前提,也就是说,是因为此人能够迅速借用大量的普遍命 题,以之解释某种复杂的现象,或是反驳某个诡辩,一言以蔽之, 是因为此人博闻强识、辩才无碍。这样,不管我们采用逻辑学专业 学者的惯常说法,还是沿袭一般学者的用法和日常用法,逻辑学的 领地应该更为宽广:除了推理和论证这两个词所涵盖的心灵活动, 逻 辑 学 还 应 该 研 究 其 他 一 些 智 性 活 动 ( operations of the intellect )。 如果我们扩大逻辑学这个词的含义(为权威认可),将逻辑学 定义为,研究人类致知时诸般知性活动(operations of the human understanding)的科学,那么,除了将上述智性活动都 纳入逻 个简明的定义中额外受益。                                                            ①  阿诺德(Arnauld),安东尼(Antoine),皮埃尔·尼柯尔(Pierre  Nicole),《La Logique ou l’Art de penser: contenant outre des regles comunes,  plusieurs observations nouvelles, propres a former le jugement》,阿姆斯特丹,沃尔 夫冈,1775 年。  引 言   5 新知,也就是推断(inference)                                                                 这是因为,在致知的终极目标下,逻辑学迄今声称归于其下的智性 活动,无论是命名,还是分类,或者定义,所有这些智性活动都只 是必要的辅佐。我们可以将这些智性活动一律看成是,在必要的时 候掌握必要知识的工具。事实上,借助这些智性活动,人们也能实 现其他一些目标,比如传道授业。不过,如果仅仅服务于传道授业 这个目标,这些智性活动绝不能划归逻辑学王国。逻辑学唯一的目 标在于,指引个人的思考。至于向他人传播思想,要么属于修辞范 畴(在古代学者看来,修辞的内涵正应如此宽广),要么属于教育 这个更大的范畴。逻辑学之所以认可这些智性活动,唯一的原因在 于,通过这些智性活动,我们能够获得知识,并且学以致用。如果 整个宇宙仅有一位智慧存在者,这位智慧存在者大概也是一位完美 的逻辑学家,祂掌握的逻辑学和整个人类的逻辑学一般无二,同样 是集科学和技术于一身。 四、逻辑学关乎推断,不关乎先验(直觉)真知 不过,如果说先前考察的定义失之过窄,那么,下面的定义则 失之过宽。就造成的谬误而论,过犹不及。 人类获得真知无非直接、间接二途。直接一途是:有些真知直 接为我们获知,或者与生俱来,这就是所谓的直觉(intuition), 或者意识(consciousness)①;间接一途是:我们借助其他真知 获得 。我们通过直觉获得某些真      ①  在我的术语体系中,这些词实则同义,这是因为,在逻辑学中,我们无需对 这些词做出区分。但是,通常说来,形而上学家对这些词的使用有严格限制。在他 们看来,直觉一词只能用于我们对处于心灵以外之事物的直接知识,而意识只能用 于我们对我们自身心灵现象的知识。  引 言   6 知。然后,我们将这些真知当成初始的假设前提,藉之推导出其他 真知。如果我们是否认同某个结论,是取决于这些假设前提是不是 真知,那么,除非我们能够在全部推理之前获得某些知识,否则的 话,我们绝无可能通过推理获得任何知识。 有一类真识,我们可以藉由直接意识获得,比如说,通过感官 形成的感觉(sensation),心灵形成的知觉(feelings)。我不假 外物就能直接感知到,我昨天忧心忡忡,今天饥肠辘辘。还有一类 真知,我们只能通过推断获得,比如,我们不在现场时发生的事 件,载入史册的事件,数学定理也在此列。如果是第一类事件,我 们了解的方式是以可见推知未见;如果是第二类事件,我们了解的 方式是从历史事件留传至今的线索推知;至于数学定理,我们了解 的方式是,从载入几何学书本的那些假设前提进行推断,人们通常 将这些假设前提称为定义和公理。我们能够获得的一切知识非此即 彼:要么出自初始素材(data),要么是从这些初始素材推导出来 的结论。 初始素材(亦称一切知识的终极假设前提)有多少?有什么性 质?获得的方式如何?或者,藉由什么检验方式,我们能辨识出 来?在我看来,这些问题至少和逻辑学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在这些 问题中,其中一些问题甚至超出了一切科学的研究范畴;其他一些 问题则是另一门科学研究的主题。 只要是藉由直觉获得的知识,我们必然深信不疑。一人之所 见、所感,无论成于感官,抑或现于心灵,他都绝不会怀疑。这类 真知无需通过科学建立。这类真知不立文字、不证自信、不言自 明。在面对这部分知识时,逻辑学全无用武之地。 不过,有的时候,我们会将推断得出的结论误认为是出自所见 或所感。如果我们在电光火石之间就能推断出某项真知(或假设的 引 言   7 些事实仅仅属于推断的对象?不      真知),我们有可能会将其误认为是直觉。视觉的例子广为人知, 哪怕意见水火不容的两派,对此例皆不持异议。在常人看来,没有 比感知对象的距离更属于直觉的了。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肉眼所能 感知的,无外乎对象表面的色彩变化而已。我们觉得自己看到的是 距离,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可视对象大小的各种变化,以及色彩 的明暗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对对象距离的估计,只是如下两方面的 结果:一、如果对象距离我们远近不一,我们会调整眼睛的焦距, 视觉器官会随之发生某些运动,通过感知这些运动,我们快速地推 断出距离;二、距离是两相比较的结果(比较过程如电光火石,我 们浑然不觉自己做过比较)。我们首先记住对象出现时的大小和颜 色;当相同或相似的对象近在咫尺,或者处于某个确定的距离(这 个距离我们借助外物可以确知),通过比较前后差异,我们就推断 出对象的距离。肉眼感知距离的方式,看似是直觉,其实只是建立 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推断,也是我们通过学习做出的推断。我们的阅 历越丰富,我们的推断就越精准。只要遇到相似的事例,我们做出 的推断快如闪电,看起来和视觉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后者才是真 正意义上的直觉,是我们对颜色的感知①。 无论什么科学,只要这门科学探索的是人类致知时的知性活 动,它都必须考察如下的核心问题:哪些事实属于直觉或本能的对 象,哪 过,人们从不认为,这个问                                                                 ①  最近,萨缪尔·贝利(Samuel Bailey)这位声望卓著的学者对这个重要的理 论提出质疑(《对贝克莱视觉理论的评论》,伦敦,李奇威出版社,1842 年)。不 过,在我看来,这个理论在一个世纪前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贝利先生的反驳并没 有动摇这个理论的基础。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我已经对他的论证给出了在我看来必 要的回答(《威斯敏斯特评论》,第三十八期,1842 年,十月号,第 318‐336 页),这篇文章收入我的《论文和讨论》一书(伦敦,帕克出版社,1859 年),第 二卷(第 84‐114 页))。  引 言   8 题和逻辑学有什么关系。回答这个问题是形而上学的任务,这门科 学和逻辑学迥乎不同。作为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形而上学力图确 定,在构成心灵的要素中,哪一部分与生俱来,哪一部分则来源于 外部素材。形而上学讨论的问题不仅玄之又玄,而且充满争议,比 如,物质和精神是实是虚,两者是同是异,时空是心灵的现象,还 是心灵以外的事物,时空和处于时空之中的对象是同是异。针对这 些问题,在目前的讨论阶段,人们会普遍承认,就其本质而言,无 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它们的存在无法证 明;并且,如果我们对这些对象还有所了解,那么,这些知识一定 直接来自于直觉。观念(conception)、直觉(perception)、记 忆和信念(belief)是人们致知时的知性活动,同样道理,在我们 探讨这些概念的本质时,我们仍跳不出形而上学的藩蓠。不过,逻 辑学家并不关心这些心灵现象。至于这些心灵现象有无可能进一步 分解,他同样不予关心。形而上学也指如下的问题,以及一切类似 的问题:我们的智性能力和情感在多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换言 之,我们的智性能力和情感在多大程度上是某种关联的结果:上帝 或者天职(duty)是否是真实的存在,我们能够通过智性能力或情 感先验地知道祂们的存在;或者,我们关于上帝或天职的观念是否 是后天习得,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追溯这些观念的本原。至于智性 能力和情感这些对象本身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不关乎直觉,而 关乎证据(evidence)和推理。 我们必须严格限定逻辑学的疆域。逻辑学研究的是,由已知推 导出未识,无论这些既有素材是普遍命题,抑或只是特定观察和直 觉。逻辑学不关乎信念,只关乎证明或是证据。只要构成信念的基 础是证明,那么,逻辑学的任务就是,提供某种验证方式,通过这 种方式,人们能够判断出,这种信念是否证据确凿。如果某种信念 引 言   9 声称心诚则灵,也就是说,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证据支持,那么,逻 辑学和这种信念无关。 五、逻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 迄今为止,不管普遍真知,还是特定事实,在我们全部知识 中,只要公认是推导出来的知识,几乎所有的知识都要接受逻辑学 的判决。不管是科学知识,还是有关人类行为的知识,概莫能外。 推断乃人生第一要务。无论是谁,对于那些无法直接观察的事情, 他无时无刻都需要辨识真伪。产生这种需要的动机,并非泛泛的博 闻强识,而是事关利益和前程。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贩夫走卒, 其位虽殊,其行一也:无不据实以决,依决而行。他们都必须辨识 特定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运用一些特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有可能是 他们本人的经验,也可能是贤达人士的圭臬。他们的推断是优 是劣,关乎事业的兴衰成败。终其一生,心灵从未止于推断。与其 说推断是逻辑学的主题,不如说是普遍知识的主题。 虽然逻辑学和知识的外延相同,然而,我们切不可将两者混为 一谈。逻辑学是一切专门知识的仲裁者。逻辑学并不致力于找寻证 据,而是判断是否找到证据。逻辑学既不致力于观察、创新,也不 致力于发明,逻辑学只做判断。逻辑学并不能用来指导外科医生发 现病人猝死的朕兆。外科医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条途径可 循:一、本人的经验和观察;二、同行的知识、前辈医生的真知灼 见。不过,在此人做出判断时,逻辑学可以确保,此人的观察和经 验是否足以证明他遵循的规则合理,此人所遵循的规则是否足以证 明他的行为合理。逻辑学并不直接向此人提供证据,而是告诉他, 引 言   10      哪些事实能够成为证据,并且他将如何评价这些事实。逻辑学也不 会教导此人,如何通过特定事实证明其他事实,而是会向他指出, 如果此事实能够证明彼事实,必须满足哪些条件。至于判断任一给 定的事实是否符合这些条件,或者,在特定情况下,能否找到满足 这些条件的事实,这项工作只应由专门的技术或科学来承担,或者 属于专门科学的知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院学者和培根都形象地将逻辑学称为 “科学的科学”(ars artium)①。一切科学包含如下两类内容: 一、初始素材,以及从这些素材得出的结论;二、证据,以及这些 证据要证明的结论。逻辑学的作用在于,指出对应的两类关系: 一、初始素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二、证据和有待证明的结论之间 的关系。如果确实存在此类必然的关系,而且,如果人们能够精确 地确定这两类关系,那么,无论是任何一门科学,还是个人自主的 行为决策,无不遵循这些关系,如若不然,得出的结论必然与事实 不符,推断不可避免会出现谬误。无论何时,无论我们希望合理地 得出任何结论,无论什么知识,只要我们希望非经直觉也能获得这 些知识,那么,我们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律。研究这些规律,正是逻 辑学的旨趣所在。只要结论正确,知识属实,无论这些规律彰显与 否,人们必然遵循不悖。 六、逻辑学有什么作用,其作用如何彰显                                                                 ①  参见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De Augmentis Scientiarum》。斯 拜丁(  J . Spedding)编辑,伦敦,朗曼出版社,1857 年-1874 年,第一卷,第 616 页。  引 言   11 逻辑学到底有什么作用?人们一直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然 而,我们无需更好的答案。这是因为,存在即有用,如果逻辑学能 够屹立不倒,则必堪大用。如果存在这样一些原则,只要人们奉行 不悖,并由此推导出正确的结论,无论他是否有意为之,我们认 为,此人是否谙熟这些原则,无碍于他的遵循不悖。 毫无疑问,无论哪一门科学,只要这门科学的研究者智慧通 达,就算不借助任何逻辑法则,这门科学也会获得可观的进步。在 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也会阅历渐丰。在逻辑学尚未成为一门科学之 前,人类已经运用证据做出判断,而且成功率还不低,如若不然, 人们也绝无可能创立逻辑学。在掌握力学原理之前,人类在机械方 面已有斐然成就。不过,如果机械师没有掌握力学原理,他的成就 终是有限。同样道理,如果没有掌握逻辑学原理,思想家也难以勇 猛精进。在芸芸众生之中,只有极少数人乃是天纵奇才,或者幸运 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无需借助逻辑学原理,他们同样也能取得 不凡成就。他们的工作方法妙合至道,就好象他们深谙此道一样。 然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他们有必要掌握工作背后的原理,或 者,就算无以自明,他们也必须向那些智珠在握的高人达士求助, 由后者指点迷津。在发展过程中,一门科学面临的问题由易而难。 如果一门科学取得重大突破,这往往成为某种先兆,或者标志着相 伴和必要条件的成熟,顶尖思想家随之会在逻辑学观念和原则方面 取得相应的进步。如果其中一些艰深的科学仍然破绽百出,不仅能 够证实的内容屈指可数,而且就算极少被证实的那些内容,争议也 从未止歇过,那么,原因很可能是,无论是深度还是正确程度,人 们掌握的逻辑学观念都有明显差距,不足以用来判断那些专门科学 的证据是否充分确凿。 引 言   12 七、逻辑学定义的表述及阐发 在人类的知性活动中,有一部分活动是对于证据的判断。逻辑 学正是关于这类知性活动的科学,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内容:一、这 类活动本身,也就是从已知真知推导新知的过程;二、其他一切起 辅助作用的智性活动,比如命名。这是因为,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 具,也是传播思想的工具。在后一类活动中,还有定义、分类等。 这是因为,通过这些智性活动(如果我们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心灵, 也考虑其他所有人的心灵),我们可以将这些证据及由此获得的结 论长驻记忆之中,以备不时之用,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将致力考察 的事实放到合适的位置,这样,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辨识,我们手头 上有什么证据,并且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证据是否充分。在判断证 据时,这些智性活动是特别有用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 将之归入逻辑学的范畴。还有一些智性活动更为基本,比如观念、 记忆,只要人们开始思维,这类活动就不可或缺。不过,这类活动 和证据问题之间并无特殊的关联,因此,逻辑学无需特别关注它 们。在研究这类智性活动时,逻辑学采用的方式和研究其他知性问 题一般无二:都将之作为假设前提。 这样,我们致力于实现如下两类目标:一、正确分析推理或推 断一类的智性活动,以及其他一些辅佐的心灵活动。二、以上述分 析为基础,并与之保持同步,建立一套规则或原则,我们可以用这 套规则检验,给定的证据是否足以证明给定的命题。 对于第一类目标,我无意将这类心灵活动一分到底。如果心灵 活动解析的程度不致使分析出现偏差,并且在这个深度,逻辑学尽 其所用,我认为这就足够了。将复杂的现象抽丝剥茧、层层分解, 这种做法并不同于环环相扣的论证过程。在论证过程中,任何一环 引 言   13 要我们能够分辨不同的                              断裂,整个论证都将土崩瓦解。然而,如果某次分析被证明有效, 并且价值独存,就算我们永无可能再进一步,也无损其价值。例 如,化学家所做的分解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虽然化学家目前所谓的 元素其实仍可分解,不过,他们已经取得的成就绝不因此稍减分 毫。既然所有事物都由这些元素构成,如果这些元素能继续分解, 这固然是了不起的探索;但是,就算我们就此止步不前,就目前分 解到的这个程度来说,化学知识的确定程度并不因此稍减分毫。 这样,我将推断活动以及推断活动之下的次一级活动分解到某 个必要的程度,在这个程度,我们能够分辨这些活动的执行是否正 确。我们之所以这样限制分解的深度,其中的原因相当明显。有些 人并不认同逻辑学。他们宣称,虽然我们没有学过解剖学,但是, 我们举手投足无不随心所欲①。这种说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是 因为,如果身体局部出现问题,或者由于其他生理原因,以致于某 部分肌肉不能运用自如,那么,诊疗之际,解剖学知识就相当必 要。不过,在研究逻辑学时,我们将推断活动分解到某一点就可以 了,在这一点,任何隐而不现的谬误将无所遁形,然而,如果我们 继续分解,那么,反对者的批评倒也不失公允。继续上面的类比, 在练习体操时,我们应该将肢体动作分解到必要的程度,这样,我 们能够辨别动作的正误。实际上,我们正是如此施为。逻辑学家也 应该如此施为,将逻辑学关心的心灵活动分解到类似的程度,并且 就此止步。这种分解会达到某个边界,在这个边界,在任何一个特 定情况下,人们已经可以清楚地判断,心灵活动是对是错,再往下 分解,对逻辑学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借助音律 学,只 且知道,哪些音律可以组成音律,并                                             ①  参见,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论个性”,《爱丁堡评论》, 第 65 卷,1831 年第 12 月号,第 335
/
本文档为【逻辑体系_引言_上海远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