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明代宦官楊慶墓的考古發掘与初步認識

明代宦官楊慶墓的考古發掘与初步認識

2013-02-08 13页 pdf 2MB 10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0521

暂无简介

举报
明代宦官楊慶墓的考古發掘与初步認識 明代宦官杨庆墓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 内容提要:2005年 10月在南京江宁区韩府山东麓发掘的杨庆墓,是一座规格较高且形制独特的 明代宦官墓葬。墓主杨庆,永乐时期极为受宠,永宣之际备受重用,并还参与过郑和七下西洋。墓志揭 示了杨庆在永乐朝受宠有其必然性及其在郑和七下西洋过程中所起的实际作用。 杨庆墓采用了铁索 悬棺的奇特葬式,可能体现了宋元以来热衷道教的宦官对这种葬式的心理认同。杨庆墓志的书写人与 刻工均为极一时之选的名家,从一个侧面印证出杨庆即便左迁南京依旧权倾一时。 关键词:宦官 杨庆 墓志 郑和下西洋 铁索悬棺 ...
明代宦官楊慶墓的考古發掘与初步認識
明代宦官杨庆墓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 内容提要:2005年 10月在南京江宁区韩府山东麓发掘的杨庆墓,是一座规格较高且形制独特的 明代宦官墓葬。墓主杨庆,永乐时期极为受宠,永宣之际备受重用,并还参与过郑和七下西洋。墓志揭 示了杨庆在永乐朝受宠有其必然性及其在郑和七下西洋过程中所起的实际作用。 杨庆墓采用了铁索 悬棺的奇特葬式,可能体现了宋元以来热衷道教的宦官对这种葬式的心理认同。杨庆墓志的书写人与 刻工均为极一时之选的名家,从一个侧面印证出杨庆即便左迁南京依旧权倾一时。 关键词:宦官 杨庆 墓志 郑和下西洋 铁索悬棺 道教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 2009-12-07 作者简介 邵磊(1971~),男,南京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与明代文物考古、南京地方史。 图一// 杨庆墓位置图 明代宦官杨庆墓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 邵 磊 (南京市博物馆 江苏南京 210004) 2005年10月上旬, 位于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 开发区的正德学院在校区建教职工宿舍楼时发现 一座砖室古墓,南京市博物馆、江宁区博物馆获悉 后随即前往进行调查, 并于10月25日对墓葬进行 了清理。 发掘明, 该墓是明代早期的一座规格较高 且形制独特的宦官墓葬(编号为05NJZM1,以下简 称M1),墓中出土文物虽然不多,但由于墓主人杨 庆是明代永宣之际较受重用的内官, 且与郑和七 下西洋关系密切,故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 墓葬形制 杨庆墓位于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 航空航天大学正德学院西北部、 韩府山东麓的一 座小山丘上, 东距新开辟的将军大道约500米,东 北距井头路约60米(图一)。 发掘时墓顶距地表约1.5米, 方向为北偏西 20°。 砖室结构,由封门墙、短甬道、前室、过道、后 室组成,总长7.03米(图二)。 由于时间仓促,封门 墙外部的墓道部分未及清理。墓葬保存较为完好, 未见盗扰痕迹, 墓底仅积存有约30~40厘米厚的 淤土。墓室内壁原本有精心打腻粉刷的一层石灰, 石灰层较厚,足以遮蔽岔分的砖缝,但在清理前已 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唯有前室壁面保存较好。 封门墙有内外两重, 皆以长方形砖纵横交错 平砌。 外重封门墙砌于墓室外口,墙体高2.75、厚 0.34米; 内重封门墙紧贴外重封门墙嵌砌于门道 内口,高1.74、厚0.34米。内重封门墙后的门道形成 一短甬道,长0.13、宽1.59米,与内重封门墙同高。 甬道后的墓室以隔墙分为前室和后室。 前后 室均为券顶结构,墓壁及墓顶砌法相同,均以横平 砖错缝平砌, 起券高度为1.20米。 墓壁及墓顶厚 0.48米。 前室内长1.58、内宽2.22、内高2.28米。 墓底有 铺地砖一层,铺地砖多为正方形,只有紧贴右壁铺 墁的一列为长方形砖。在前室左侧后部,距左壁与 考古探索52 《东南文化》2010 年第 2 期总第 214 期 图三// 杨庆墓后室内壁所悬的 4 具铁索 图四// 与铁索组合使用的环首铁钉 图二// 杨庆墓(05NJZM1)平、剖面图 隔墙各0.15、距右壁1.66米处的铺地砖上,被凿出 一直径36~39厘米的圆形孔洞, 孔洞下面的泥土 被掏空, 形成一深度为20厘米左右的凹陷袋状圆 坑。围绕在圆坑周围的铺地砖上,较为集中地分布 有大小不一的赭黄色砂陶油缸碎片, 可推知该圆 形凹坑当是为固定油缸的摆放位置而起类似底座 功用的一种设施。 前后室之间的过道长0.50、宽1.55米,内高与 甬道同高。 过道两侧的隔墙以横平砖与纵平砖交 错砌筑, 起券高度与甬道同。 隔墙之间的铺地砖 上,嵌有台阶一层和门槛一道,台阶采用与前室铺 地砖形制相同的正方形砖铺成。 与台阶毗连的门 槛以砂岩石料雕琢而成,已风化剥蚀。 门槛高10、 面宽13厘米,其横端贴地插入两侧隔墙的底部,与 墓壁相连接。 后室内长3.66米,内宽、内高与前室相同。 铺 地砖一层,主体仍为正方形砖,紧贴左右两壁墁铺 长方形砖,偶有错置。 后室中轴距过道石门槛5.5 厘米的铺地砖上,凿出长11.5、宽6.5厘米的方形凹 槽, 当是用于插置顶门石以从后部阻塞门扉开启 之用。 据此可知,墓室在过道石门槛后,原本安设 有门扉厚约5厘米的一扇对开木门。 53 明代宦官杨庆墓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 图十// 铁棺钉(M1:6) 图十一// 铁棺钉 图五// 陶油缸(M1:1) 图六// 陶瓶(M1:7) 图七// 铁凿(M1:8) 图八// 铁钩环(M1:4) 图九// 铁棺钉(M1:5) 在后室中央位置, 设有主体用正方形砖围砌 而成的长方框形棺床,棺床长280、宽113、高9厘 米,框栏宽35~48厘米。 框栏内侧四角,镶饰特制 的三角形砖。 在外为直角、内作委角、平面呈狭长 八边形的砖框内,即为栗黄色的生土。棺床北端距 过道石门槛0.84米,南端与后壁相连。 后室左、右、后三壁各辟一拱形壁龛,壁龛后 部用砖封塞。 两侧壁龛左右对称,距墓底0.40、距 后壁0.98米。壁龛宽58、高62、进深36厘米。后壁壁 龛距左右两壁分别为0.795、0.780米, 底部距棺床 0.60米。 壁龛宽66、高64、进深45厘米。 在后室左右两壁壁龛两侧、 距墓底0.40米的 壁面上,设有铁索4具,两两相对(图三)。铁索的形 制较为繁杂,其基本的组合使用情形为:在长度为 50.6厘米的双股铁索两端串连直径分别为10.4、 8.8厘米的铁环。其中,在大铁环上再扣以长23.6厘 米的环首铁钉(图四)锲入墓壁,在小铁环上扣以 形制稍小的环首铁钉锲入棺具, 从而将棺具悬置 于棺床正中的上方。木棺及人骨皆已朽没,只见部 分锲入棺具的环首铁钉钉头部位尚残留少许碎木 片, 另在棺床及其周围尚见有数十根规格不一的 铁棺钉与朱红色漆皮残片。 墓葬用砖所见有长方形、 正方形和三角形三 种。长方形砖主要用于砌筑墓壁、墓顶、封门墙、隔 墙及铺墁墓底,有两种规格:一种长33.0、宽16.5、 厚8.0厘米;一种长33.0、宽16.5、厚3.5厘米,仅见砌 置于石门槛之上的隔墙第4层,两两相对。 正方形 54 《东南文化》2010 年第 2 期总第 214 期 图十二// 出土钱币拓本 1.开元通宝(唐早期) 2.开元通宝(唐中晚期) 3.祥符通宝 4.天禧通宝 5.景祐通宝 6.治平通宝 7.皇宋通宝 8.元丰通 宝(行书大样) 9.元丰通宝(行书小样) 10.元丰通宝(篆书小样) 11.元祐通宝(篆书) 12.元祐通宝(行书) 13.元符通宝 (花穿) 14.宣和通宝(短“宝”) 15.洪武通宝(楷书) 16.洪武通宝(“通”字隶书) 砖主要用于铺墁墓室地面及砌筑棺床,边长33.5、 厚3.5厘米。 三角形砖仅见有4块,用于镶饰棺床内 框四角,从断面痕迹观察,这些三角形砖都是利用 正方形砖切割而成,边长大致为18、23、29厘米。 二 出土遗物 杨庆墓虽未遭盗掘,但出土遗物不多,仅有陶 瓶、油缸及与之配套的石座、钱币、铁凿及与葬具 有关的部分铁制品、顶门石、石地券、石墓志等,缺 乏严格意义上的随葬品。其中,除油缸、石座、石墓 志等出土于前室外,余皆出土于后室。 陶油缸1件(M1:1)。 赭黄色砂质陶,胎质粗 疏。 方唇,敛口,折肩,鼓腹,下腹内收,平底微凹。 口径54.4、底径25.6、高64.8厘米(图五)。 陶瓶1件(M1:7)。 亦可称之为韩瓶。 紫泥硬 陶,胎质坚硬致密。 方唇,子口,卷沿,束颈,斜肩, 鼓腹内收,平底,器身满饰凸弦纹,肩部无系,外观 略似橄榄形。口径4.4、底径6.4、高26.4厘米(图六、 图十五)。 铁凿 1件(M1:8)出土于棺床附近,可能是 被丢弃在墓室里的工具。 背平,双面开刃,锈蚀严 重。 残长14.0、宽3.8~4.4、背部厚1.8厘米(图七)。 铁钩环 1件(M1:4)出土于棺床前部,铁环 上缀有用铁条弯折成双股略似蝴蝶形的铁钩,其 用途可能是作为木门上的门环, 也有可能是木棺 55 明代宦官杨庆墓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 图十三// 石座(M1:2) 图十四// 顶门石(M1:3) 上的装饰物,锈蚀严重。 圆环直径7.2、弯钩长14.0 厘米(图八)。 铁棺钉50余枚,集中出土于棺床及其附近,均 严重锈蚀,有三种规格。 其一:钉头用两片葫芦形 铁片沿边缘相向贴附为钉帽,具有装饰意味。M1: 5,残长28.4厘米(图九、图十六)。 其二:顶部有钉 帽,帽顶微拱。M1:6,残长17.6厘米(图十)。其三: 无钉帽,两头俱尖锐。 残长13.2~17.6厘米(图十 一)。 钱币计11种、共31枚。集中出土于棺床及其附 近,类别有唐开元通宝(图十二:1、2);宋祥符通宝 (图十二:3)、天禧通宝(图十二:4)、景祐元宝(图 十二:5)、治平通宝(图十二:6)、皇宋通宝(图十 二:7)、元丰通宝(图十二:8、9、10)、元祐通宝(图 十二:11、12)、元符通宝(图十二:13)、宣和通宝 (图十二:14);明洪武通宝(图十二:15、16)。 石座 1件(M1:2)。出土于前室,原本系放置 在陶油缸内与之配套使用。砂石质,与墓室过道石 门槛的石料相近,面部漫圆,平底微内凹,在圆心 位置凿一上下贯通的圆孔。 高9.2、底径16.8、孔径 2.0厘米(图十三)。 顶门石 1件(M1:3)出土于后室前部,石灰 石质。上部雕琢成云头状,较宽厚;下部为长条状, 偏上部凿出一圆形穿孔。立面整体略似碑形。已严 重风化。通高32.0、上部宽14.0、厚6.4、下部宽10.2、 厚4.8、孔径2.6厘米(图十四、图十七)。 买地券 2块。石灰石质。 出土时斜立于棺床 两侧的后壁壁龛之下。 M1:9, 长34.5~35.0、宽 35.3~35.7、厚5.6厘米,已完全风化。 刻面石筋凸 露,仅在右侧边缘可辨“”二楷体大字的左半, 其余字迹皆不可见。 M1:10,长35.6~36.0、宽36.4~ 36.7、厚5.6厘米,刻面虽亦风化,但其左侧边缘所 刻“合同”二楷体大字的右侧半文尚清晰可辨,并 可见有书刻精善的小字券文(图十八),凡16行,因 漫漶剥蚀,已难通读。 迻录如下: ■八月己巳朔越二十八日丙申见于应 天府上元」 ■住奉为信人孝男杨仁等伏为」 ■茔坟夙夜忧思不遑所厝遂令日者择」■吉 地属江宁县安得乡上保石马村张家山地一」 ■兆□已出备钱彩买到墓地一方左有青龙」 ■玄武内方勾陈管分擘四域丘承墓伯封步 界」■齐整阡陌致死千年百载永无殃咎若有 干犯并令将军」■付河伯今备牲牢酒脯百味 香新共为信契财地交相各」已分付令工匠修 茔安厝已后永保休吉」知见人岁月主代保人 今日直符故气邪精不得干恡先」有居者永避 万里若违此约地府主吏自当其祸照葬」主里 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 令券立二本一本奉付」后士一本乞付墓中令 故考太监杨公收把准备付身永远照用今」分 券背上又书合同二字令故气杖尸永不侵争 墓志 1合。石灰石质。出土于前室,用铁箍紧 束。志盖与志身的背面尚未修琢打磨平整,较为粗 糙。 志盖长54.2~54.4、宽54.3~54.8、厚7.8厘米,阴 刻篆书“大明故都」知监太监」杨公墓志」铭”4行13 字(图十九),刻面风化较甚;志身长53.9~54.4、宽 54.5~54.8、厚7.8厘米,志文楷书阴刻,凡25行,满 行26字,皆清晰可辨(图二十)。 标点如下: 大明故都知监太监杨公墓志铭」文林郎 监察御史陈芸撰文」征仕郎中书舍人姜氵睿书 丹」征仕郎中书舍人刘素篆盖」都知监太监 56 《东南文化》2010 年第 2 期总第 214 期 图十六// 铁棺钉(M1:5) 图十五// 陶瓶(M1:7) 杨公庆,宣德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奉」敕差来 镇守南京,其年四月十九日到,遂病,不能视 事。 以七月二十」二日终于三山里第,寿年六 十有四。 卜以八月二十八日葬于」城南窑头 山之原。 前期,中书舍人姜孟珪率其养子杨 仁等拜」而求铭。 辞不获,乃按状而为之铭。 铭曰:」杨氏之先, 出南滇。 历世显贵,簪绂 蝉联。父曰寿奴,万户姚安。 」母曰赵氏,德容 克完。 是生我公,际会云」龙。 发始垂髫,入 侍」皇宫。出入内庭,谨密志诚。 」圣情欣悦,」 赐以“庆”名。 只奉」天戈,克平内难。 厥功居 多,」恩升太监。 扈」驾北征,再镇永平。 胡人 远遁,赫有声名。 」上念其劳,复怜其旧。重惟 南京,」命公镇守。 」宠锡既隆,公心实喜。 胡 为南来,一病弗起。 吏民失望,部属感伤。 公 卿」奔吊,车马盈廊。生既显荣,官为中贵。寿 过六旬,死复何愧。吉日」令辰,将以窀穸。窑 山之原,是公玄宅。 我本无文, 曾荆识。 中 书」属我,命题墓石。文虽不工,事则确实。用 勒坚珉,以昭无极。 」从仕郎中书舍人胡廷铉 仲子彦訚镌。 三 几点认识 曾随郑和、 王景弘出使西洋的南京人巩珍所 撰《西洋番国志》一书卷首收录了三通敕书,其中 有二通皆涉及一个名叫杨庆的宦官。其一,永乐十 八年(1420年)十二月初十日,“敕:太监杨庆等往 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合用各色纻丝纱锦等物, 并给赐各番王人等纻丝等件。 敕至即令各该衙门 照依原定数目支给。仍令各门官仔细点检放出,毋 得纤毫透漏。故敕。”其二,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 初四日,“敕:南京守备太监杨庆、罗智、唐观保、大 使袁诚。 今命太监郑和等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 干……敕至, 尔等即照数放支与太监郑和、 王景 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监洪保等,关领前去应 用,不许稽缓。 故敕”[1]。 据此可知,两通敕书涉及 的宦官杨庆,在永乐十八年之前就已升为太监,至 宣德五年又出任南京守备太监。 而墓志的传主杨 庆早在永乐初年就因靖难功而“恩升太监”,并于 宣德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奉敕镇守南京。 两者不仅 姓名相同,履历亦相符合。 庶几可证,墓主杨庆与 敕书中的南京守备太监杨庆实为同一人。 则墓主 杨庆与永宣时期以七下西洋而彪炳史册的内官监 太监郑和不但是同僚, 而且围绕七下西洋这一中 外交通史上的伟业产生过密切的联系。 而杨庆墓 也当属继南京守备、内官监太监罗智墓之后,发现 的第二座与郑和下西洋有直接关系且见诸史载的 历史人物墓葬[2]。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为宣诏继统 登基, 招谕诸番来朝, 间以寻缉不知所终的建文 帝,遂派遣太监郑和等率领庞大船队,远航海外, 掀起七下西洋的序幕。自此至宣德年间,郑和与其 同僚屡次统率艨艟舟师,涉沧溟十余万里,遍历今 东南亚、西亚半岛,横跨印度洋,抵达波斯湾与阿 拉伯半岛,直至非洲东海岸。 郑和七下西洋,一向 是国际汉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但对与郑和一同下 57 明代宦官杨庆墓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 图十七// 顶门石(M1:3) 西洋及为下西洋提供后勤保障的内 臣的研究, 却因为史料的匮乏而亟 待完善。 由此不难想见杨庆墓特别 是杨庆墓志与买地劵的发现, 对充 实郑和下西洋研究的重要性。 (一)杨庆行实及其在永宣之际 的贵显 明初,多采用“宣索”的方式物 色安南、朝鲜等异族子弟为火者,间 亦充入罪极之人或敌酋之虏, 郑和 即为颍川侯傅友德于洪武十五年 (1382年)平定云南之际俘获的敌虏 之子,被阉割后拨至燕府听用,后因 靖难有功擢升为内官监太监。 郑和 原姓马, 初名三保, 于永乐二年 (1404年)赐今姓名,随即奉敕统率 舟师远航通番, 展开其七下西洋的 人生历程[3]。 如果将这一由近人考证出的郑 和事迹与杨庆墓志相比照, 不难发现二者的出身 与早期仕宦生涯几乎如出一辙。 杨庆的先世与郑 和家族同为云南显宦,父亲杨寿奴为“姚安万户”, 或即效忠故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的姚安路万户府 万户。有此身世背景,杨庆无疑亦属在明朝统一战 争中遭掳掠并被阉为火者的敌酋子弟。据志文,杨 庆曾“祇奉天戈,克平内难”,可证其亦是早年被分 配到燕王藩邸供役的内侍。因在靖难之役中“厥功 居多”,杨庆被擢升为都知监太监,明成祖并“赐以 ‘庆’名”。史载,当燕王朱棣兴兵靖难之际,以碍于 伦理纲常,“士大夫多缩匿,而诸奄无所顾惜,且又 多域外人,文皇既借其锋”,进而入登大宝。而此辈 以军功翊助的宦官多被御赐姓名以示殊宠, 如马 三保赐名郑和、添儿赐名孟骥、保儿赐名李谦、猛 苛赐名云祥、哈喇帖木儿赐名田嘉禾、狗儿赐名王 彦等[4],而杨庆其时也在受赐姓名的诸阉之列,则 可补益史载。 墓志谓杨庆“发始垂髫,入侍皇宫”,是极言杨 庆入宫年龄之幼,然垂髫之龄,小则三四岁,大则 八九岁, 而墓志序文称杨庆卒于宣德五年七月二 十二日,享年64岁,逆推其当生于元至正二十八年 (1368年), 至洪武十五年被明朝军队掳归时已届 16岁,早已过了束发之年。其时,郑和只有12岁,则 此二人入侍内廷之初,杨庆的心智无疑更为成熟, 故郑和在进升内官监太监后屡屡奉使西洋, 事业 逐渐达到顶峰、睥睨同侪之际,杨庆亦当以其因缘 际遇而贵显, 从杨庆养子在永乐末 年公然卷入赵王高燧的弑逆夺储阴 谋 [5],已不难想象杨庆平日为成祖 宠任以至专权骄恣的情形。 耐人寻味的是, 杨庆养子以预 谋弑帝被处斩, 杨庆本人却未被追 究, 也从一个侧面越发映证出成祖 对杨庆的倚重。 杨庆何以终成祖之 世皆被宠任无间? 前述其早年随侍 成祖藩邸及在靖难之役“厥功居多” 的经历,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而志 文所载杨庆“扈驾北征”之事同样值 得留意。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曾五次 亲征漠北, 征战期间固然少不得宦 官随侍,但杨庆的身份恐尤为特殊。 杨庆寄衔的都知监太监, 其职司为 “圣驾出朝、谒庙等项,在前警跸清 道”[6],意即为皇帝出行提供警戒的 首脑。 此种职掌承平日久时或不免 沦于平庸,但在特殊环境下,往往会显露出高于一 切的重要性来, 由此不难想见杨庆在成祖亲征漠 北这一时期的地位与作用, 或许这也是成祖以谋 逆罪立斩杨庆养子却未追究杨庆连带责任的原 因。明代大珰往往过继兄弟之子为养子,杨庆墓志 及买地券皆述及的养子杨仁,或即如此。至于卷入 弑逆夺储阴谋的杨庆养子,以其可“矫诏从中出” 之便宜而言, 应当是一个能从容出入宫禁且亦为 成祖信任的宦官,此尤可见杨庆在禁掖势力之大。 宣德三年(1428年),杨庆因私置广屋大第而 在两宗监守自盗案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受贿者的 角色, 但在共案的另一方行在工部尚书吴中以及 掌管内官监木作的宦官裴宗汉都受到论法当斩的 严厉惩诫下,杨庆却依旧安然无事[7]。 除了身陷受 贿丑闻, 杨庆在宣德年间倒也并非全无一点值得 夸耀的地方。史载,因宣德四年(1429年)六月淫雨 肆虐,山海、永平、蓟州口外长城及诸卫城垣等边 防要隘因山水泛涨而颓塌。 宣宗先是令蓟州守备 陈景先督官军修缮 [8],继于同年八月乙酉又命杨 庆等率神机营铳手前往蓟州、永平、山海等处与陈 景先备御 [9],颇可与志文中所谓“再镇永平”以及 “胡人远遁,赫赫有名”等语相合。 (二)杨庆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在方兴未艾的郑和下西洋研究的学术视野 下,人们对于杨庆的关注,恐莫过于其人与郑和七 下西洋的具体行为究竟发生过怎样的联系。 以往 58 《东南文化》2010 年第 2 期总第 214 期 图十八// 买地券(M1:10) 对这一问题的探究, 大都取材于前引 《西洋番国 志》卷首的两通敕书,而杨庆墓的发掘特别是杨庆 墓志的出土,对于客观认识和正确理解《西洋番国 志》 卷首两通敕书所涉杨庆在郑和七下西洋过程 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新材料。 郑和七下西洋的具体时间及主要人员配置, 以第六次出洋的相关记载最为混沌。史载,郑和第 六次下西洋的启程时间为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 日,任务是护送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臣还国,并赉 敕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国王 [10],至永乐二十年 八月十八日还[11]。 而前引《西洋番国志》卷首永乐 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初十日敕书又称“太监杨 庆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由于杨庆与郑和受 命出洋的时间相近,目的地也相同,考虑到海程艰 险,靡费不赀,故后人均将杨庆前往忽鲁谟斯等国 公干与郑和偕忽鲁谟斯等国使臣还国合二为一, 进而认为杨庆也是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使团的领导 成员之一[12]。 但杨庆奉敕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 公干之事,在杨庆墓志中却付之阙如,究其原委, 有两种可能: 其一,永乐一朝,宦官出使极为频繁,不足为 奇,除了人所熟知的郑和与王景弘之外,张谦、侯 显等也曾四次持节出使 [13],而出使在一至二次之 间者则不胜枚举。因此,墓志对于杨庆仅仅一次出 使的经历,并不看重。 其二, 可能与杨庆并未顺利完成此次出使任 务有关。《西洋番国志》卷首尚有永乐十九年(1421 年)十月十六日敕书一通,内容为:“敕:内官郑和、 孔和卜花、唐观保。今遣内官洪保等送各番国使臣 回还,合用赏赐并带去银两段匹铜钱等件。敕至即 59 明代宦官杨庆墓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 图十九// 墓志志盖 照依坐去数目关给与之,其官军原关粮赏,买到麝 香等物,仍照依人数关给。 该用军器等项,并随舡 合用油麻等物, 令各该库分衙门逐一如原料数目 关支。就令太监郑和眼同打发,就拨海舡二只与之 装载前去。仍发落各门官仔细点检放出,不许纤毫 夹带透漏。故敕。一下西洋去的内官合用盐酱茶酒 油烛等件,照人数依例关支。”该通敕书的颁赐,距 史载郑和第六次出使西洋忽鲁谟斯等国的往返, 各自都只有约十个月的时间, 通过对郑和前数次 出洋日程的推算, 仅仅十个月的时间是不足以往 返忽鲁谟斯的。 因此,有学者认为,在郑和第六次 下西洋期间, 有部分外国使臣系由其同僚洪保等 分船护送回国, 并进而从航行日程上推断该通敕 书是发给已经到达南洋群岛、 正在等待季风来临 以便继续航行的郑和一行的[14]。 但稍加推敲敕文,便觉此说并不妥帖。 首先, 如果颁发此通敕书时郑和已出洋在外, 那就意味 着同为敕书受者的孔和卜花与唐观保二人也一并 与郑和出洋在外, 但并无史料能此二人曾为 郑和使团的成员。其次,既然提供给洪保等人的航 海物资“仍发落各门官仔细点检放出”,那么“该库 分衙门”的“各门官”竟也都出洋在外吗? 如果“该 库分衙门”的“各门官”以至孔和卜花与唐观保等 人都不曾出洋在外, 则此一纸敕书不就显得毫无 意义吗? 但如果郑和此时在国内, 又将如何看待 《明太宗实录》中郑和于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奉 旨与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臣偕行出洋的记载呢? 由于以往所见文献对郑和下西洋的记载,通 常只有船队整体往返时间, 容易给人造成船队一 经出航,所有成员必然行完全程的印象。然据江苏 太仓发现的太仓卫副千户周闻墓志记载: 周闻于 永乐辛丑(1421年)第四次随郑和下西洋时,并未 行完全程“而中道取回”[15],可见郑和下西洋船队 成员中也有未尽全程者。凑巧的是,永乐辛丑恰是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出海启航的同一年。 以此为前 提, 理解明成祖永乐十九年十月十六日敕郑和等 为宦官洪保护送番使回国做好后勤保障与监督工 作,就存在了另一种可能性:即郑和在永乐十九年 正月三十日奉旨护送番国使臣回国的第六次下西 洋途中,可能受制于自然因素或其他原因,包括郑 和在内的部分主要成员不得不中道折返, 未能完 成护送番使回国的任务, 故而会出现郑和于永乐 十九年正月出洋, 而十月却又在国内领受成祖敕 书的情形。 至于永乐十九年十月成祖遣宦官洪保 等护送回国的番使, 很有可能即是年初随郑和出 洋却又中途折返者。 如果永乐十八年十二月初十 日敕令杨庆赴忽鲁谟斯公干, 是与郑和第六次下 西洋同时出发, 那么他也似乎没有理由不在这次 不成功的出洋中随郑和一同中途折返, 这也可以 被视作杨庆墓志对传主于永乐十八年十二月初十 日奉敕往忽鲁谟斯等国公干竟不著一字的另一种 可能性。 《西洋番国志》卷首收录的宣德五年五月初四 日敕赐南京守备太监杨庆、罗智、唐观保、大使袁 诚的敕书中,要求为郑和、王景弘等前往西洋忽鲁 谟斯等国公干提供给养与馈赠西洋各番国的礼 物。 可见其时杨庆已经成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 勤总部的主要领导成员。 然杨庆在宣德四年八月 尚统率神机营往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备御,那么, 他何时出镇南京?在南京守备任上有哪些实绩?对 此,杨庆墓志都提供了详备的答案。 据墓志序文, 杨庆系宣德五年三月二十日在 北京奉敕出任南京守备太监, 并于四月十九日抵 达南京。宣德五年五月初四日,宣宗敕杨庆等为郑 和第七次下西洋提供给养与馈赠诸番礼物, 其时 距杨庆至南京赴任只不过16天。另据墓志序文,杨 庆在宣德五年四月十九日到达南京后“遂病,不能 视事,以七月二十二日终于三山里第,寿年六十有 四,卜以八月二十八日葬于城南窑头山之原”。 由 此可知,杨庆甫至南京便卧病不起,无从行司守备 之职, 故其作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勤总部的魁 首,恐只是挂名而已,略无实绩可言。 从宣德五年 60 《东南文化》2010 年第 2 期总第 214 期 图二十// 墓志志身 三月二十四日奉敕差出镇南京算起, 至七月二十 一日病故, 则杨庆在南京守备任上恰为120天,或 为有明一朝任期最短的南京守备太监。 此外,《金陵梵刹志》 收录了一通由司礼监太 监王振在端拱门宣读的圣旨,内容是宦官洪保奉* 南京金川门外二处菜地与静海寺、 天妃宫僧道栽 种,着杨庆等妥为办理 [16]。 圣旨中涉及的宦官洪 保,是郑和下西洋使团的重要成员之一,至于南京 静海寺与天妃宫, 更是与郑和及其下西洋事业关 系密切[17]。 故此亦可视作杨庆与郑和下西洋之间 发生的又一次联系。 (三)杨庆墓的葬制及其反映出的问题 杨庆墓是一座砌造于宣德中期、 有封门墙的 前后室砖劵墓,此种结构的明代大中型墓葬,在构 造上有一些共性特征, 如前后室之间用砖隔墙与 木门或石门分隔, 后室左右壁与后壁皆辟有壁龛 等。 但若具体到一些细节表现上,则各有不同。 明代凡由工部营造的品官墓, 在墓室前部例 皆发现有质地较粗的陶制油缸, 油缸通常直接放 置在地面上。 唯有万历皇帝定陵出土三件青花龙 纹瓷油缸,下承石质底座[18],可能在彰显九五之尊 的礼制意义的同时, 兼有固定油缸摆放位置的功 能。但像杨庆墓这样,径自在墓室铺地砖上凿出相 应大小的圆形孔洞,并将孔洞下部泥土掏空,使之 起到底座的功用以承置陶油缸, 则是极罕见的做 法。 61 明代宦官杨庆墓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 明代早期墓中的棺床都较低矮, 杨庆墓后室 的砖砌长方框形棺床也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 不 过,在框栏内侧四角镶饰特制的三角形砖,以及棺 床后部与墓室后壁直接相连的做法, 在已发表的 明墓资料中,也都是仅见的。 杨庆墓上述在形制上与众不同的细节特征, 反映了相对稳定的墓葬制度在特定情形下非常态 的伸缩性。杨庆墓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还体现在与 墓葬结构紧密相连的葬具上。 杨庆墓后室的铺地砖上虽有砖砌棺床, 但盛 敛杨庆尸身的棺具却并未直接置放在棺床表面, 而是以嵌入侧壁、 两两相对的四具铁索半悬于棺 床之上。 关于这种奇特的悬棺葬式,明人陆容《菽 园杂记》曾有记载:“天顺间,安阳民牧牛,入一破 塚中,铁索悬一棺,去地四五尺,四旁无一物。民摇 动其棺,沙土蒙头而下,不能开眼。 民惧,急趋出, 沙已没趺矣。 翌日拉伴往视之,沙土满中,不复见 棺,盖触其机发也。 ”[19]由此可见,此种铁索悬棺于 墓壁的葬制所蕴含的意义,向来罕有知晓者,偶有 闻见,亦多以猎奇与志异的心态视之。 不过,据考古发现,这种葬制在南京地区的明 墓中并非孤例,承同事阮国林先生见告,20世纪80 年代初, 他曾与主持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的李 蔚然先生在南京南郊天堡桥发掘了一座明代宦官 墓,墓葬未遭盗扰,但除出土石墓志外,几未发现 其他随葬品和葬具, 唯墓室两壁嵌置两两相对的 四条铁索。 值得注意的是, 南朝齐梁之际集茅山道教之 大成的陶弘景尸解之际, 亦采用了这种铁索悬棺 的独特葬式。 据《茅山志》卷八载:“隐居幽馆在雷 平山西南。 宋元祐初,中贵人罗淳一学道山中,尝 意隐居之藏有丹砂异书。 一曰,穴墓往观焉,唯铁 绳悬一空棺,内有一剑并盂、镜各一而已。 其圹 甓环绕,相次成文,隐起甓上。 其文曰:‘华阳隐居 幽馆,胜力菩萨舍身,释迦佛陀弟子,太上道君之 臣,修上乘之六度,修上清之三真,憩灵岳以委迹, 游太空以栖神。 ’书迹神妙,当是隐居手书。 墓既 开,道士辈遂摹此符文以示世人。淳一后亦得尸解 之道。 元祐六年长乐林希子中所传如此。 ”[20]说的 是宋代元祐初年, 有宦官罗淳一在句容茅山修道 期间,以为陶弘景墓中可能埋藏有丹砂异书,因而 掘开了陶弘景的墓葬进行探察, 但只在墓室内见 到用铁索悬挂着的一具空棺,棺内唯有剑、盂、镜 各一,墓室内壁次第砌筑的墓砖上有一连串铭文, 铭文既自称“胜力菩萨舍身,释迦佛陀弟子”,又云 为“太上道君之臣”,且多“修上清之三真,憩灵岳 以委迹,游太空以栖神”等信向羽化登仙的道玄家 语。 《茅山志》中的这一记载十分重要。首先,可证 在砖砌墓室内以铁索悬棺的葬式, 并非仅见于考 古发现相对较为集中的有明一朝, 其源头或可追 溯到南朝时期, 而鉴于墓主人陶弘景上清派道教 宗主的身份, 则不由得不让人联想到此种铁索悬 棺的葬式与道教信徒的修行活动有关, 抑或即是 为了体现对墓砖上所谓“游太空以栖神”的迁化升 仙的追求;其次,由于陶弘景死后以铁索悬棺是经 由宦官罗淳一在学道时所发现, 则此关乎铁索悬 棺最早的文字记录,仍然与宦官有关。 也就是说, 《茅山志》卷八通过罗淳一的目察亲验与长乐林希 子中口碑相传记录下来的这则佚事, 纵然有妄托 陶弘景的声名而杜撰的成分, 但至少也体现出了 宋元以来热衷于道教的宦官对此种葬式的心理认 同, 可见后世采用此种铁索悬棺的墓主多为宦官 身份,不是偶然的。 同样的葬式,在南京以外的地区也有发现。除 《菽园杂记》述及的明天顺年间安阳牧牛人触及的 破冢外,还见有保定地区博物馆于1976年4月在河 北省涿鹿县北十公里外的“老公坟”发掘的明故两 京司礼监太监牛玉墓[21]。 由于北方气候干燥,土壤碱性大,使得木制葬 具保存起来相对容易, 故牛玉墓的发掘为考察这 一独特葬制的细节构成提供了重要线索。 牛玉墓 的后室在四隅离铺地砖2.65米处,各有铁索一具, 铁索的另一头与棺椁四角下侧的铁制吊环相连 接,从而将棺椁悬空吊于汉白玉雕砌的棺床之上。 据此可知, 尽管杨庆墓壁所嵌环首铁钉距铺地砖 高度仅0.40米, 但如果另一侧的环首铁钉也如牛 玉墓一样锲入木棺四角下侧, 再连接以合适长度 的铁索,将木棺悬于棺床之上也就切实可行,而不 致限于环首铁钉在壁面上的高度仅徒具象征意味 了。 除了悬置棺椁外, 牛玉墓的独特构造还表现 在墓道与墓室之间辟置天井, 天井内用平砖叠砌 成半球形砖包, 砖包内置以长条形侧立竖砖砌成 的内心作六边形、外周六出、平面略似龟形的象征 物。 在龟形象征物的龟首前端置放一圆形银钮铜 镜一面,或即以镜钮取象龟的口部;铜镜两侧稍后 各放置一黑釉瓷灯碗,或即取象龟目;象征龟四肢 的四出侧立砖外部各放一铁犁头, 无疑是取象龟 的足趾;龟身居中横置一砖,砖上面有朱书画符。 62 《东南文化》2010 年第 2 期总第 214 期 如此布置,道玄意味极为浓厚。“中官最信因果,好 佛者众,其坟必僧寺。 ”[22]对于像杨庆或牛玉这样 的大珰而言,竟未在葬地附近预建僧寺以守其墓, 可见是对佛教缺乏崇奉。不过,牛玉墓志虽亦自称 平生“不近佛老”,但从其墓的独特构造所蕴含的 理念来看, 恐亦偏指不奉诸多宦官趋之若鹜的佛 教而言,对于黄老之说仍然心存向往。 综以上述,可作如下推断:铁索悬棺于砖砌墓 室之内的葬式, 可能是受到道教徒甚或是以江南 茅山为活动中心的道教上清派教众修道方式的启 发而出现。至于这一葬式本身,或以悬置半空在心 理上更接近天界、 俾便交通灵媒以至早日迁化登 仙的象征意味, 进而受到教众与热衷于道教的宦 官的青睐。 铁索悬棺的宦官墓, 迄今多发现于南 京, 南京以外地区虽亦间有此种葬式的发现与传 闻,如牛玉墓与陆容《菽园杂记》中所载安阳牧牛 人所触及的破冢, 但无论墓主牛玉抑或作为采录 者的陆容,莫不与南京关系密切[23],或即此种葬式 与茅山上清派教团渊缘深厚之故。 庶几可以推断 杨庆其人及采用这种铁索悬棺葬式的宦官, 皆当 为道教信徒。铁索悬棺的葬式,见诸考古发现或文 献记载的都不算少,但却罕为人知,究其原委,或 即此种葬式始终都局限在某一道教部派或信奉该 道教部派的宦官这样一个狭小的特定人群中传承 之故。 (四)杨庆墓志题名考证 据志文可知, 杨庆墓志铭系陈芸应中书舍人 姜孟珪与杨庆养子杨仁的敦请 “乃按状为之铭”, 则述介杨庆生平的行状殆亦可能出自姜孟珪手 笔。 史载, 姜孟珪还曾为自诩为东晋名将陶侃远 孙、号“松泉子”的陶忠,向当时文誉隆盛的名臣倪 谦徵请过像《松泉子说》这样的谀颂文字 [24]。 这些 都足以说明, 姜孟珪可能是一奔走于事主与名公 巨卿之间的刀笔吏。挂名撰述杨庆墓志铭的陈芸, 官拜文林郎、监察御史,位望颇高,据铭辞中自谓: “我本无文,沗曾荆识。中书属我,命题墓石。”可知 其与杨庆、姜孟珪彼此皆熟谙。 杨庆墓志的书人徵仕郎、中书舍人姜濬,字子 澄,江宁人。以善作楷书而被荐举,尤工小楷。仁宗 潜邸时曾召其缮写泥金经, 甚受眷爱。 洪煕元年 (1425年)授中书舍人,擢稽勋主事,出守云南广南 府,进按察副使,督学政。 宣德年间,尝出使南京, 毕其事乃归拜父母,乡里称其寡过[25]。其为杨庆墓 志书丹,或亦出使南京期间所为。 为杨庆墓志篆盖的徵仕郎、中书舍人刘素,字 太初,先世从开封徙金陵,其父刘理、其子刘良皆 以能书而官中书舍人。 刘素尝于永乐年间以擅楷 书而入选翰林供奉,但从杨庆墓志篆书志盖来看, 他的篆书也流丽劲挺,神完气足,不失大家风范, 或以其父刘理早在洪武年间就因擅长篆书而为中 书舍人,其间有源自家法的影响[26]。 志文末尾称杨庆墓志系 “从仕郎中书舍人胡 廷铉仲子彦訚镌”。按,刻工“胡彦訚”之名,初见于 宣德十年(1435年)泰州知州刘馨等立《创建泰州 儒学泮桥碑记》。 然关于胡彦訚其人的背景材料, 仅知《创建泰州儒学泮桥碑记》题名前署其籍贯为 “四明”而已[27]。今据杨庆墓志上的题名,可知胡彦 訚为从仕郎、 中书舍人胡廷铉次子。 胡廷铉字公 惠,奉化汇溪人,少学欧阳询书法,洪武初以善书 听用于京师,时太祖朱元璋命詹孟举、胡廷铉各写 《千字文》一本,进览毕,以胡廷铉书法过詹孟举, 遂命廷铉书皇陵碑[28]。以胡廷铉书法之冠绝一时, 当不难理解其子胡彦訚作为刻工而特有不同寻常 之书法造诣与修养。综上所述,则杨庆墓志实为明 代早期铭石书迹中书刻俱臻一时之选的名家佳 作,洵可宝贵。 (附记: 参与明代宦官杨庆墓调查发掘的,还 有江宁区博物馆周维林、 许长生与南京市博物馆 张金喜、骆鹏、李翔,正德学院为考古工作提供了 必要的支持。文中所附线图由董补顺清绘,照片承 王泉拍摄。资料整理过程中,得到了许长生先生的 帮助。 ) [1]明·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卷首《敕书》,《中外交 通史籍丛刊》,中华书局 2000 年。 [2]邵磊:《南京出土部分明代宦官墓志考释》,《学耕文获集——— 南京市博物馆论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第 212、 213 页。 [3]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上册)》第二章第 三节《郑和年表》,齐鲁书社 1980 年,第 104、105、113 页。 [4]清·査继佐:《罪惟录》卷二九《宦寺列传·上·郑和》,北京图 书馆出版社影印吴兴刘氏嘉业堂藏清稿本 2006 年, 第 2 册第 427 页。 [5]杨庆养子介入此阴谋之始末,详见《明太宗实录》卷二五 九,第 2379~2381 页。 本文所引《明实录》中的内容,皆据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 年校印本, 不另 注。 [6]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内府衙门职掌》,《北京古籍 丛书》,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第 106 页。 [7]宣德三年六月甲午,少保兼行在工部尚书吴中因将官厂的 63 明代宦官杨庆墓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 The Excavation and 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omb of the Ming Dynasty Eunuch YANG Qing SHAO Lei (Nanjing Municipal Museum, Nanjing, Jiangsu 210004) Abstract: The Tomb of YANG Qing, excavated in October, 2005 at the eastern foot of Hanfu Hill,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is a high ranking tomb with a unique shape.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YANG qing,the tomb owner, was a eunuch in the favour of Emperor Yongle, got an important position during the Yongle & Xuande Reigns and even took part in the seven journeys to the West led by ZHENG He. The epitaph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his favored life in the court of Emperor Yongle and verifies his role in the seven journeys . The unique burial way of hanging the coffin with iron chains might reflect the approval to such Taoism-style way of the eunuchs who believed in Daoism since the Song and the Yuan Dynasties. What’s more, the calligrapher and cutter of YANG Qing’s epitaph were all famous artists of his time, which also proves that YANG Qing still enjoyed a powerful life even after he was demoted to Nanjing. Key words: eunuch; YANG Qing; epitaph; the seven journeys to the West Led by ZHENG He; hanging the Coffin with iron chains; Taoism 木、瓦、石等建筑材料赠予杨庆营置私第而被收捕。 法司 以吴中监守自盗,谄事中贵,论法当斩。 宣宗则以成祖时 老成旧臣为吴中开脱,仅罢其少保职,罚尚书俸禄一年。 事见《明宣宗实录》卷四四,第 1081、1084 页。 同年六月丁 亥,掌管内官监木作的宦官裴宗汉也因盗卖官木被收捕, 论法当斩。 裴宗汉盗卖官木是否与杨庆有关,不得而详, 但他却在事发后贿赂杨庆企图免罪。 事见《明宣宗实录》 卷四四,第 1083 页。 [8][9]《明宣宗实录》卷五七,第 1358、1359 页。 [10]《明太宗实录》卷二三三,第 2256 页。 [11]《明太宗实录》卷二五〇,第 2344 页。 [12]陈平平:《明太监杨庆事迹考略》,《郑和研究》2006 年第 1、2 期合刊。 [13]宦官侯显曾于永乐元年出使乌斯藏、十一年出使尼八剌、 十三年出使榜葛剌、十八年出使沼纳朴儿国,事见《明太 宗实录》卷十七,第 310 页;卷一三七,第 1665 页;卷一六 六,第 1859 页;卷二二九,第 2226 页。宦官张谦曾于永乐 六年、八年、九年出使浡泥,十五年出使古麻朗利国,事见 《明太宗实录》卷八六,第 1133 页;卷一〇八,第 1398 页; 卷一一三,第 1438 页;卷一九二,第 2026 页。 [14]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海洋出版社 1985 年,第 309 页。 [15]太仓博物馆编《太仓文物精华》所录“明武略将军太仓卫 副千户尚侯声远(周闻)墓志铭”拓本,文物出版社 2007 年,第 110 页。 [16]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宣德五年》,民国 廿五年 (1936 年) 十月金山江天寺影印天启七年(1627 年)本。 [17]静海寺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参见明·顾起元《客座赘语》 卷一《花木》与卷九《诸寺奇物》、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 卷十八《卢龙山静海寺》及近人邓之诚《骨董三记》卷六 《郑和印造大藏经》;至于龙江天妃宫,更是因“太监郑和 使古里、满剌加诸番国还,言神多感应”而敕建,事见《明 太宗实录》卷七一,第 994 页。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定陵》,文物出版社 1990 年,第 184 页。 [19]明·陆容 :《菽园杂记》卷八,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 刊》本 1985 年,第 98 页。 [20]元·刘大彬编纂:《茅山志》卷八《稽古篇》,沈云龙主编《中国 名山胜迹志丛刊》第六辑,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道藏》本。 [21]保定地区博物馆:《明两京司礼监太监牛玉墓发掘简报》, 《文物》1983 年第 2 期。 [22]明·刘若愚:《酌中志》卷二二《见闻琐事杂记》,《北京古籍 丛书》,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第 200 页。 [23]据牛玉墓志,牛玉于天顺八年(1464 年)八月谪居南京未 久即出掌南京司礼监,其间以“居金陵久,山川胜概,登临 题品,所至有之”,则其登涉与南京近在咫尺的道教圣地 茅山并与道教上清派教众接触,皆情理中事。 而《菽园杂 记》的作者陆容也曾授南京主事,见《明史》卷二八六《文 苑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 7343 页。 [24]明·倪谦 :《倪文僖集》卷二三《松泉子说》,《四库全书》。 按,杨庆墓志述及的中书舍人姜孟珪,在《倪文僖集·松泉 子说》中作“姜孟圭”,当以墓志所书为是。 [25]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五〇,《四库全书》。 [26]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六二,《四库全书》。 [27]陆铨编:《海陵金石略》,《石刻史料新编》,台湾新文丰出 版公司 1982 年,第二辑第九册,第 6802 页上。 [28]《御制佩文斋书画谱》卷四〇,《四库全书》。 64
/
本文档为【明代宦官楊慶墓的考古發掘与初步認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