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遗音与前奏_论晚明小品文的历史地位

2013-01-09 8页 pdf 613KB 1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2148

暂无简介

举报
遗音与前奏_论晚明小品文的历史地位 遗 音 与 前 奏 — 论晚明小 品文的历史地位 吴 承 学 小品文一体 , 滥筋于先秦 , 成型于六朝 。 然 自宋代以来 , 小品文勃然而兴 , 由古文的墓 尔小邦蔚然而成大国 , 至晚明而极盛 。正如明 代人唐显 悦所 说 � “小 品一 派 , 盛 于 昭代 。 ” �《媚幽阁文娱序》 这既是晚明人的 自诩 , 也 是后人之公论 。 “晚明小品 ” 已成为人们耳熟 能详的文学史术语 。 小品文极盛于晚明 , 然而在 明代的前中 期 , 小品文 已有相当的发展 。明初散文的基调 是 比较传统的 。开国文臣宋镰其文...
遗音与前奏_论晚明小品文的历史地位
遗 音 与 前 奏 — 论晚明小 品文的历史地位 吴 承 学 小品文一体 , 滥筋于先秦 , 成型于六朝 。 然 自宋代以来 , 小品文勃然而兴 , 由古文的墓 尔小邦蔚然而成大国 , 至晚明而极盛 。正如明 代人唐显 悦所 说 � “小 品一 派 , 盛 于 昭代 。 ” �《媚幽阁文娱序》 这既是晚明人的 自诩 , 也 是后人之公论 。 “晚明小品 ” 已成为人们耳熟 能详的文学史术语 。 小品文极盛于晚明 , 然而在 明代的前中 期 , 小品文 已有相当的发展 。明初散文的基调 是 比较传统的 。开国文臣宋镰其文雍容浑穆 , 立意高远 , 字里行间颇见笔致 , 他的一些讽刺 性 小品于风趣幽默之中蕴含着作者洞察世情 的冷峻 目光 。刘基之文气 昌而奇 , 其山水游记 有唐宋文之风致 , 而其寓言体小品文集《郁离 子》余味 曲包 , 成为明代讽刺小 品的经典 之 作 。方孝孺学术醇正 , 文章变宋廉的醇雅为高 扬 , 风格豪放清雄 , 畅达不羁 , 小品亦有名篇 。 成化以后 , 台阁体的流弊益甚 , 引起人们的强 烈 不满和创作上的反拨 , 于是文学 创作走上 复古的道路 。 以王慎中 、唐顺之 、茅坤 、 归有光 为代表 的唐宋派在明代小品文的发展中起了承前启 后的独特作用 。 他们的创作已经导夫公安 、竟 陵的先路 , 他们一方面强调学 习唐宋八大家 的古文 , 一方面强调 “本色 ” , 提倡作者要直抒 胸臆 , 不事雕琢 。唐宋派的审美倾向已经十分 注意文学的个性化和生活化 。 他们的散文也 呈现向晚明小品转折 的特征 � 直抒胸臆又文 从字顺 、质朴 自然 。用真实的世俗生活和常人 情感来更新正统古文 。 尤其归有光以抒 情的笔调来叙事 , 把 日常 的生活琐事引到载 道的古文之中 , “于不要 紧之题 , 说不要 紧之 话 ” , 以疏放的结构 , 平淡的 内容 , 质朴的语 言 , 书写怀抱 , 使古文出现生活化 、 口语 化的 倾向 , 风格清新亲切 , 发展了小品文文体的美 学特征 。 徐渭与李赞是公安派的前驱 。 徐渭性格 疏狂 , 是公安派所推崇 的一个多产多才的诗 人 、剧作家 、书画家 , 其小品亦颇多佳作 。他的 一些谈论书画的小品 , 常常以三言两语道 出 个中精义 ! 而其 “尺犊题咏 , 极有简韵 , 得 苏 、 黄小品之遗 ” �邵长蒲《书徐文长集后》 , 其它 小品亦时时显露“青藤道士 ”狂放奇崛的独特 个性 。李赞是新兴社会思潮的突出代表 , 公安 派的思想先驱 。他在哲学思想上 , 受阳明之学 的启发 , 但对 “存天理 , 去人欲 ” �阳明亦主张 此说 持深恶痛绝的态度 。 在文学方面 , 他认 为天下的至文 , 都是出于 “童心 ” ,是作家真实 的思想感情与个性 的 自然流露 , 而不在于形 式上的追求 , 更不在于拟古复古 。 他的观点为 晚明小品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 万历年间 , 以 袁宗道 、袁宏道 、袁 中道为 代表的公安派崛起文坛 。 公安派继承李赞的 文学观点 , 主张文学进化 , 反对摹古 。 他们反 ∀ # ∃ 对前 、后七子 , 但不像唐宋派那样把 “文必秦 汉 ”改为师法唐宋 , 他 们彻底摈弃摹拟对象 , 而把 “性灵 ”作为创作的表现对象 , 他们推崇 “独抒性灵 , 不拘格套 , 非从 自己胸臆流出 , 不 肯下笔 ”�袁宏道《小修诗叙》 的创作倾向 。公 安三 袁的小品文成就都很高 , 他 们的作品 自 然 、坦率 、大胆 、真实地流露自己的真性灵 , 敢 言人之不敢言 , 愿写人之不愿写 。 一切文学上 的拘缚和戒律都为他们所不顾 。 袁宗道钦慕 白居易 、苏东坡之人格及诗文风格 , 其创作亦 率真 自然 , 不事模拟 , 情寄笔端 ,而浅切动人 。 袁宏道 为公安派的首领 , 也是小品文的代表 作家 。 其小品风格率性任真 ,轻俊流畅 。 其议 论文见解独到 , 明白如话 , 往往三言两语 , 谈 言微 中 。 而其游记 , 每每以游踪与心迹合二为 一 , 情 、景 、意 、趣俱佳 , 更是独步一时 。袁中道 的游记 、尺犊文笔 明畅 , 直抒胸 臆 , 虽略逊于 袁宏道 , 然文风得其仿佛 。 其 日记尤多有精粹 之笔 , 对后世 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 。 当公安派风靡文坛 , 审美趣 味与之相近 者有陈继儒 、陶望龄 、江盈科等 。 陈眉公是吴 越间的大名士 , 壮岁即绝意仕进 , 以诗文书画 自娱 , 其小品乃墨客雅人之文 , 极有风致 、有 稚趣 。 在当时 , 名气很大 , 其书成 , “远近竟相 购写 ” �《明史》隐逸传 。 江盈科小品有 “可爱 可惊之语 ” , 其《雪涛小说 》、 《雪 涛谐 史》兼小 品与小说于一身 , 亦生动有味 , 于幽默之中寄 乎妙理 。如《甘利》、《妄心 》、《任事》、《催科》等 篇都是小品佳作 。张大复与公安派同时 , 其小 品文集《梅花草堂笔谈》杂记所 见所闻 、 所思 所感 , 笔墨极简略 , 并以甘言冷语 , 发其诙谐 感慨之气 。 当公安派风靡文坛时 , 又有以钟惺 、谭元 春为代表 的竟陵派异军突起 , 同领风骚 。他们 亦反摹古 , 推崇性灵 , 然而他们的美学追求与 公安派又有所 不同 , 他们提倡以 “幽深孤峭 ” 的艺术风格来表现“幽情单绪 ”的内容 。 他们 也创作出不少优秀的小品文 。 钟惺的写景小 品在景物中体现一种幽深孤峭 、 幽冷静寄的 情怀 ! 而其小品议 论文则善于翻案 , 求新求 奇 , 然大致又合乎情理 。 如《夏梅说》构思独 特 , 打破历来写梅必写傲雪凌霜的案臼 , 由季 节的冷热谈到赏梅咏梅的冷热 , 又进一步谈 到世态人情的炎凉 , 自然而 然地讽刺了那些 名为清高风雅实则趋炎附势的世俗之人 。 文 章笔锋冷隽峭刻 , 感情孤高幽寂 , 不同凡音 , 可以看出竟陵派的文风来 。谭元春为文谨严 , 虽不拘于前 人法度 , 然下笔审慎 , 语言简省 , 取材冷僻 , 立意幽深 , 与袁中郎等人明白晓畅 之文大异其趣 。 读其文如嚼橄榄 , 初入 口 , 味 道苦涩 , 至回味时 , 又觉甘多于涩 。 若以文学流派而论 , 中国古代小品文的 创作成就 , 当以公安 、竟陵二派为最著 。 这两 派在文坛上的交相辉映以及他们丰硕的创作 实绩 , 把小品文的创作推 向一个前所未有的 高潮 。从他们开始直至明末清初 , 是中国古代 小品文的黄金时代 。 在晚明的写景小品中 , 徐宏祖与祁彪佳 作品代表两种类型 。 徐宏祖合游记与 日记为 一体而卓然成家 。 这位伟大的地理学家绝意 仕进 , 致力于考察祖国的山水三十余年 ,是我 国古代第一个以旅游为毕生事业的人 。《徐霞 客游记》这部杰出的地理学著作 , 也是优美的 散文作品 。 徐宏祖游记的特点是强烈的真实 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 书中所写的 每一处山川佳胜无一不是作者以地理学家的 眼光细心考察 、以审美的眼光从容品味过的 。 他所记载的名胜 , 极其细致而真实 ,给人一种 身历其境的强烈的逼真感 。 然而它又不是纯 粹客观的地理志 ,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祁 彪佳的《寓山注 》是一本专记园林景物的杰出 小品文集 , 作者因不满于明末的黑暗 , “引疾 南归” , 筑园 自娱 , 全书文笔清新工整 , 在花草 木石 、楼阁亭榭 、一丘一壑中寄托着 自己幽愤 之情 。 张岱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家 。 他在文学 ∀ % & 主张上继承了公安派 、竟陵派的观点 , 反对复 古 , 提倡任情适性的文学 。《四库全书总 目》卷 七六说张岱“诗文亦全沿公安 、竟陵之派” 。实 际上张岱并不囿于公安 派和竟陵派 , 而是兼 取各家各派之长而弃其短 , 可 以说是晚明小 品文艺术的集大成者 。 他少年时曾过着统垮 子弟的优越生活 , 明亡后落拓不堪 。他的著名 小品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娱文 集》等大多是他对于如梦如烟的往事的追忆 , 流露出怀念故国故乡的思想感情 , 也寄托 了 国破家亡的感慨 。张岱的小品文内容丰富 , 视 野开阔 , 除山水风光之外 , 还涉及晚明社会生 活的许多方面 。他的小品文 , 堪称是一个艺术 家眼中的江南一带晚明的文化风俗史 。 张岱 小品率性任真 , 清新空灵 , 兼雅趣与谐趣于一 身 。 它吸取了诗歌的抒情特性 , 达到极高的艺 术境界 , 无论是写景 、叙事 , 还是说理 、 抒情 , 都神韵飘举 , 趣味盎然 。 艺术修养深厚 ,兼取 众家之长 。 人称之 “其文不主一家 , 而别以成 其家 ” 。 晚明作家还有李 日华 、冯梦龙 、张溥 、娄 坚 、唐时升 、顾大韶 、徐世溥 、曾异撰 、王酞定 、 黄淳耀 、黎遂球 、曹学栓 、 陈锡仁 、陈宏绪 、沈 承 、 张鼎 、 黄汝亨 、潘之恒 、李维祯 、 毛晋 、卫 泳 、卓人月 、陆灼⋯ ⋯他们出色的作品 , 使晚 明小品文坛形成万紫千红的景象 。 晚明小品可以说是当时文人心态的真实 写照 。从明代中期开始 , 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 入晚期 , 新的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 , 随着商 品经济的逐步发达 , 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 求也逐渐高涨 !程 、朱理学已经受到倍击并 日 渐失去维系人心的精神统治力量 , 人们长期 受到禁锢束缚的思想精神亦得到一定程度的 解放 。 王阳明的“心学 ”以 “反传统 ”的姿态出 现于思想界 , 引发出否定传统的思潮 。另一方 面 , 老庄 、禅宗之风极盛 。 如李赞 、汤显祖 、三 袁兄弟 、 陶望龄 、 王思任等 人 , 皆以谈禅说庄 为雅事 , 有的则干脆当了和 尚。 当时士大夫的 每 天的 “清课 ”是 “焚香 、 煮茗 、 习静 、 寻僧 、奉 佛 、参禅 、说法 、作佛事 ” , 而 “佛书 、道书 、 陶 、 白 、苏 文集 、李赞《焚》、 《藏书》”则是文 人的 “清供 ” �乐纯《雪庵清史》 。 晚明文人的谈禅 说佛 , 只是把禅作为个性解放的思想工具 , 而 绝不是一种崇高和虔诚的信仰 。 晚明文人的 基本人格是放诞风流 , 充分地肯定 了人的生 活 欲望 , “好货好 色 ” , 既追求精 神超越 的愉 悦 , 也追求世俗的物质享受 , 既狂捐 、潇洒 、超 逸 、旷达 , 又善于“玩味 ”生活 , 不但琴棋书画 、 诗词歌赋这些传统文人的把式 , 连花卉果木 、 禽鱼虫兽 、器物珍玩 、饮食起居等等这些寻常 的生活事物 , 皆被导入艺术的殿堂 , 以之表现 雅人高士的澄怀涤虑与物熙和的风流格调 。 在晚明小品 中 , 最大程度地展示了晚 明文人 理想的生活方式与风雅修养的具体 , 显 示了一种享受人生的世俗化的文化气质和处 世态度 。 袁宏道《答林下先生》谓 人生有五种 “真乐 ” , 概括了人世 间物质和精神方面种种 ,’, 决活 ”事 。张岱《自为墓志铭》说他少年时“极 好繁华 , 好精舍 , 好 美啤 , 好要童 , 好鲜衣 , 好 美食 , 好骏马 , 好华灯 , 好烟火 , 好梨 园 , 好鼓 吹 , 好古董 , 好 花马 , 兼 以茶淫桔虐 , 书蠢诗 魔 ” , 从这真率的表 白来看 , 说他们是一帮纵 情 犬马声色的“大玩家 ” , 恐怕正是他们乐于 接受的雅号 。 然而处于封建晚期与资本主义萌芽的阶 段 , 晚明文人绝不可能过着真正舒泰的世外 桃源的生活 。 他们悠然的外表仍掩盖不了内 在的焦灼与困惑 。 黄汝亨《复吴用修》论人生 两种境地 � 一方面追求超然世俗的精神愉悦 ! 一方面又处处摆脱不了人间物质需求和名利 的羁绊 。 正是晚明文人理想人格与现实生活 之间的强烈冲突 。尤其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 人欲横流的明代 , 清高的文人们时时遭受“阿 堵小贼 ”的威胁 , 所以不免 “终归扰扰” , 难以 ∀ % ∀ 保持 内心的平衡 。 令人读此 , 仍不免感慨系 之 。 另一种更深刻的焦灼是思想与行为的两 难境地 。 晚 明少、清醒地感觉到 了封建社会制 度的某些不合理 , 然而却是无力或不敢叛逆 。 曾异撰在《与丘小鲁》一文 中就吐露了满腔的 苦水 � “私念我辈 , 既用帖括应制 , 正如网中鱼 鸟 , 度无脱理 。倘安意其中 , 尚可移之盆盎 , 蓄 之樊笼 , 虽不有林壑之乐 , 犹庶几苟 全鳞羽 , 得为人耳 目近观 !一或恃勇跳跃 , 几幸决网而 出 , 其力愈大 , 其缚愈急 , 必至摧鳍损毛 , 只增 窘苦 。 ”这里说 的只是八股取士 的 , 然而 推之其它 , 何尝不是如此 ∋文人们只是封建制 度 的 “网中鱼鸟 ” , 面临着两种选 择 � 要 么顺 从 , 那样能换来安全与适然 , 却失去了精神的 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要 么反抗 , 追求个性的高 扬 , 而 那样 又绝 不 可能 成功 , “必至摧鳍损 毛 ” 。 在此之前 , 很少人对这种悲哀表达得如 此真切 。 我以为晚明小品所表现出来的中国 文人的这样 悲剧现象 , 是最为深刻精彩而又 最令人心酸的 。 明季社会的腐败 、黑暗 ,使文人对于社会 现实产生幻灭感 。于是庄禅 自然 、适意 、清静 、 澹泊的人生哲学风靡一时 。 文学艺术上追求 空灵 、 幽静 、淡雅 、 自然 、清寂的审美情趣 。 在 中国古代文坛上 , 诗 、文二体占正宗的统治地 位 。 传统的“文 ”担负着载道 、传道 、明道的艰 巨任务 , 与政治关 系密切 , 实 用性的色彩甚 浓 。 晚明小品与传统古文相 比 , 在表现内容方 面有较大 的改变和拓展 � 其中有对于社 会黑 暗的揭露 , 有 战斗性很强如 “ 匕首 ”如 “投枪 ” 的作品 , 但更多 的是 闲适恬淡 的人生与平静 淡远 的 自然 田园风光 , 其创作倾 向是从 文以 载道向消遣 自适转化 。 其总体风格是空灵闲 适 , 就像箫管之奏 , 或有遏云裂 帛之 时 , 但究 以悠扬清逸为主 。 明人很重文中之 “趣 ” 。 如汤显祖就说 � “凡文以意 、趣 、神 、色为主 。 ” ��� 答吕姜山》 袁 宏道亦说 �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 趣如山上之 色 , 水 中之味 , 花中之光 , 女中之态 , 虽善说者 不能下一语 , 唯会心者知之 。 ” ��� 叙 陈正甫会 心集 而这种“趣得之 自然者深 , 得之学问者 浅 ” , 所以自然真率也是明代小品作家所追求 的一种美学境界 , 他们的小品大都是活泼泼 的真情流露 , 发乎情而不必止乎礼义 。有时真 到赤裸裸的地步 � 高逸旷达的胸襟 、狂放梗直 的性格 、强烈缠绵的情欲 。 一种心境 、一点感 怀 、一股牢骚 、 一丝幽情 , 无不 自然地诉诸笔 端 。可以说 , 明人小品大致是“说真话 ”的文学 作品 。幽默感是晚明小品的特殊风味 , 晚明小 品作家喜欢 自我调侃 。 袁宏道 的《与丘长孺 书》� “弟作令备极丑态 , 不可名状 。 大约遇上 官则奴 , 候过客则妓 , 治钱谷则仓老人 , 谕百 姓则保山婆 。 ”张岱《自题 小像 》� “功名耶落 空 , 富贵耶如梦 , 忠臣耶怕痛 , 锄头耶怕重 , 著 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 之人耶有用无用 ∋ ” 句句是戏语 , 然句句是悲语 。满腔遗恨 以调侃 的笔调写出 , 愈觉其沉痛矣 ( 晚明文人和魏晋名士一样 , 都追求个性 自由 , 蔑视礼法 , 放诞任真 , 但魏晋名士的心 态多少有世袭 门阀制度下的贵族气息 , 他们 言谈玄远虚无 , 清高绝尘 , 眼不看俗物俗客 , 口不言阿堵物 。 晚明文人就不同了 。 宋人曾 提 出“以俗为雅 ” �黄庭坚《再次韵杨明叔小 序》 , 在明人小品中 , 这一美学原则得到淋漓 尽致的发挥 。 通俗化是明代小品一个值得重 视的特点 。 这多少也是受到当时通俗文学的 感染而形成的 。 明人善于在世俗生活之中寻 找到表现其雅趣高致的题材 。在明代小品中 , 描写百姓 、仆从 、 百工 、优 人 、乡村 、市井生活 者不少 , 委巷之谈 、怪诞之事时呈笔端 。 当然 大多作家的目的还是为了表现清雅闲适的生 活的美学理 想 , 但其中亦不乏表现 日常生活 情趣而写得真诚和真实的作品 。傅占衡的《趁 虚记》传神地描写了城镇集市中 ,寻常百姓中 特殊的历史文化传播与接受方式 。 宋憋澄的 ∀ % ) 《刘 东山 》刻画了民间一帮艺高胆大 、令官吏 束手无策的侠盗 , 而他们的举止又如 隐士高 人般的潇洒出尘 。 晚明小品对于民间艺人生 活也颇关注 , 有许多这类作品 , 如张岱的《金 山夜戏》、《柳敬亭说书 》都写得逼真传神 , 有 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 晚明作家喜 欢把市民生活当作表现对象 。袁宏道的《虎丘 记 》和传统的山水游记不同 , 其审美的眼光主 要在市民的郊游生活 , 而不是山水岩壑本身 。 他把市井百姓与上流社会等而视之 , 有浓重 的世俗情味 。历代文人写西湖 , 都是把 自然景 色湖光 山色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 , 而张岱的 《西湖七 月半》别开生面 , 开篇说 � “西湖七月 半 , 一无可看 , 止只看看七月半之人 。 ”而 “看 七月半之人 , 以五类看之 ” , 然后逐类细加描 述 。 写杭人游湖的热闹景况 , 如一幅清 明上河 图 。 鲁迅先生说晚 明小品“并非 全是吟风弄 月 , 其 中有 不平 , 有 讽 刺 , 有 攻 击 , 有破 坏 ” �《小品文的危机》 。的确 , 晚明小品文中也有 不少贴近现实或富有批判锋芒的作品 。 这里 举一些不甚知名的作家作品为例 。 张恒的《文 候论 》认为“俊以文者之尤甚也” ,对于封建社 会中那些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惜 出卖人格的文 人深恶痛绝 。 何伟然《淑女记 》写天启皇帝登 基 时诏选天下美女 以充后宫 , 百姓惊惶从而 引起种种喜剧式的悲剧 , 批判锋芒直指最高 统治者 。 王遒定的《浙江按察司狱记 》揭露当 时监狱的恐怖黑暗 , 令人 “炎夏当之股栗” 。徐 芳的《太行 山虎记 》以太行 山僧人为了邀名而 养虎 , 终贻灭身之祸 , 而且殃及 百姓 的故事 , 讽刺生活中这类如僧人与恶虎的人物 , 文章 深有寄托 。 徐芳的《金陵问答》更是一篇调侃 晚明朝廷“君相之能高枕以嬉 ”的妙文 。 傅占 衡是一个名气不大的作家 , 但有几篇 小品文 却写得极好 。 ��� 唐宰相年表 ∗书后》从唐代的 秉政 宰相人数不下二百数十这一点生发开 去 , 认为它 “几与国年相等 , 第令一人给事一 岁 , 以辅 王室 , 当安不危 , 治不乱 ” , 而言外之 意感叹晚明官吏人多而无能 。 《吴 、陈二子选 文糊壁记》以偶然看到二位旧友年轻时为了 科举准备的八股文如今被人用以糊壁御寒而 二友终身穷苦的事实 , 沉痛地揭露科举制度 对于 当时士子的残害 , 也反映出八股文百无 一用的本质 。 古文经过先秦两汉 的辉煌 , 在六朝曾让 位骄俪之文 , 到了唐 、宋的韩 、柳 、欧 、苏 , 倡导 古文运动 , 重整旗鼓 , 从骄文手中夺 回失地 。 古文作 为一种文体形态至唐 宋 已发挥到极 致 � 篇章 结构 、起承转 合、 句法字法 、 修辞技 巧 、文脉节奏等等 , 都有法度可求 。 然而盛极 难继 , 宋代以后 , 古文便呈式微之态 ! 同时古 文文体的内部也逐步呈现变化的趋势 。 尤其 宋代古文总的体势趋于平 易流畅 , 委曲婉转 , 风格上更合适于小品文的发展 。 晚明小品最直接地受到宋人的影响 。 宋 人之中 , 尤 以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几家 的影 响为最著 。欧阳修那些尺犊 、题跋 、随笔 、札记 涉笔成趣 , 优美而隽永 , 具有一种摇曳的“六 一风神” 。 而东坡的散文短制更如行云流水 , 纯任本真 , 萧散简远 , 高风绝尘 。 它们虽然不 以小品命名 , 而实是小品文中的无上佳作 。徐 渭最佩服东坡 , 他在《评朱子论东坡文》中说 � “极有布置而了无布置痕迹者 , 东坡千古一人 而 已 。 ”明人王圣俞在选辑《苏长公小品 》时 说 � “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 , 只是 随事记录 便是文 。 ”东坡小品兼有魏晋之洒脱和六朝之 隽永 , 而 自成一家 。 这些优秀的作品 , 为晚明 小品文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 晚明小品 文作家在其 中吸收大量的精华 。陈继儒也说 � “苏黄之妙 , 最妙于题跋 , 其次尺犊 , 其次词 。 ” ��� 苏黄题跋小序 袁宏道在《答梅客生开府》 中写道 � “邸中无事 , 日与永叔 、坡公作对 。 ”其 钟情于宋人 , 于此可见一斑 。 袁中道《答蔡观 ∀ % + 察元履 》把苏轼的作品分为“高文大册 ”和 “小 说小品” , 并明确地说明自己的审美兴趣 � “今 东坡之可爱者 , 多在小文小说 , 其高文大册 , 人固不深爱也 。 ” 明初古文 , 或师承秦汉 , 或取法唐宋 。 尽 管成就不小 , 然大多是文 以载道的产物 , 内容 庄重而正统 。唐宋派的文章篇幅短小 , 感情真 切 , 又十分注重 在生活琐事中捕捉到悠长的 情韵 , 小品味逐渐浓厚 。 但是在表现手法上 , 唐宋 派仍执意 向古 人学 习 , 强调 “文不 能无 法 ” �唐顺之《文编序》 , 学古 目的是学古人作 文之法 。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评点八大家 古文 , 目的也是揭示文章的法度规矩 。这个法 固然有“神明之变化 ” , 但更多是指文章的“开 阖 、首尾 、 经纬 、错综之法 ” , 茅坤在《八大家文 钞》中的评语 , 也都是从文章的法度规矩着眼 的 , 故其文章仍受传统的一些束缚 。到了 晚明 , 小品文 已在传统古文之外 , 另立一宗 , 形成 自己的文体体制 , 在 思想情趣与表现形 式方面 , 都有迥异于传统古文之处 。晚明小品 与明代前 中期散文相 比 , 最 明显的变 化就是 从复古摹古转 向师心 自运 , 从传统的古文体 制中解放 出来 。 传统古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中所形成 的一套格式—布局 、结构 、遣辞 、造句 、 字 法 、句法 、 章法等等 , 到了晚 明小品 中 , 皆化为清空一气 。晚明小品卸下文以载道 的沉重负担 , 洗净冠冕堂皇的油彩 , 从而以悠 然 自得的笔调 , 以漫话与絮语式 的形态轻松 而 自然地体味人生与社会 。 晚明小品形式 活泼 , 内容多 样 , 谈天说 地 ,本无范围 , 言近 旨远 , 充满情趣 。其样式很 多 , 随笔 、杂文 、 日记 、书信 、游记 、序跋 、寓言 等等 !其内容可以言志 , 可以抒情 , 可以叙事 , 可以写景 , 可以写人 , 可以状物 !其风格 , 可以 幽默 , 可以闲适 , 可以空灵 , 亦可以凝重 。 晚明 小品作家们似乎信手拈来 ,漫不经心 , 兴之所 至 , 随意挥洒 。它不像小说戏曲那样要苦心经 营情节结构 、塑造人物性格 ,也无须像古文那 样讲究起承转合 、纵横开阖之法 , 更不用像诗 歌那样追求句式工稳 、音韵和谐 。 总之 , 到了 晚明 , 小品文 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王国 中最为自由的“公民 ” 。 如赵南星的《笑赞》以 小说评点的方式为小品 , 他在每一篇选录 的 笑话之后 , 来一篇评点式的有感而发的“赞” , 这篇赞往往就是精彩的小品文 。屠本峻《韦佩 弦》所选的《快活无忧散》则以中医药方的形 式 , 巧妙地阐明了道家的人生理想 。 传统古文对于语言有严格的要求 , 有种 种清规戒律 。 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师方苞说 � “古文 中不可入语录体 , 魏晋藻丽徘语 , 汉赋 中板重字语 ,诗歌中隽语 , 《南北史》桃巧语 。 ” �沈廷芳《书方先生传后 》引 清代古文家李级 《古文辞禁八条 》, 如“禁用先儒语录 ” 、 “禁用 佛老唾余内典道藏本 ” 、 “禁用四六骄语 ” 、 “禁 用传奇小说 ” 、 “禁用市井鄙语 ” 。 假如按这些 标准来衡量 , 小品文在语言上可说是处处犯 了古文的大忌 。然而 , 这正是小品文语言的特 点—它本来就是无所禁忌的 。 晚明小品的语言相当 自由 , 或文言 , 或文白相间 , 或用散 体 , 或用骄体 , 真是信手拈来 , 皆成妙文 。晚明 小品的口语化 , 不必赘言 !值得注意的是晚明 小品还吸收其它文体的 “丽辞 ” , 尤其是六朝 骄文的清辞丽句 , 一改古文散行参差的行文 。 如张大复《此座 》� “一鸿呼雨 , 修重静立 。茗碗 时供 , 野芳 暗度 , 又有两鸟咯噢林外 , 均节天 成 !童子倚炉角屏 , 忽蔚忽止 。念既虚闲 , 室复 幽旷 。 无事坐此 , 长如小年 。 ”全篇只有数十 字 , 妙用骄语 , 如六朝书札 , 别有韵味 , 可见晚 明小品亦有极讲修辞 、极讲构思的 。 作为一种文体 , 晚明小品还受到其它文 体诸如小说 、寓言 、笑话甚至八股文的影 响 ,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受到诗歌的影响 。 在古代 , 诗以抒情 , 文以载道是一种传统 。诗文的文体 风貌亦不同 。 胡应麟《诗蔽》外编卷一 � “诗与 文体迥不类 , 文尚典实 , 诗贵清空 !诗主风神 , 文先理道 。 ”文以气为主 , 而诗以情韵见长 。宋 ∀% , 代诗人在诗中论道说理 , 人称 “以文为诗 ” , 即 把古文体制与诗歌体制融合起来 。到了晚明 , 小品文家则 “反其道而行之 ” ,把诗歌 �尤其是 唐诗 体制运 用于文 中 , 故 可称 为 “ 以诗 为 文 ” 。 它大大地加强了小品文的抒情特性 , 使 之兼有浓郁的抒情诗意 。 因此 明代小品文的 “ 以诗为文 ” , 一方面改变传统古文的特性 , 也 为之贯注了生命力 。 假如说 , 传统古文是 “文 以气为主 ”的话 , 晚明小品则大多以意境情韵 取胜了 。这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 , 是一个 值得注意的重大转折 。 如果说传统古文如崇 山峻崖 , 如霆如电 , 如长风之出谷 , 晚明小品 则如幽林曲涧 , 如云如烟 , 如空谷之足音 。 然 而与传统古文相 比 , 晚明小品的文体局限正 包涵在它的特点和长处之中 。可以说 , 晚明小 品“虽小亦好 , 虽好亦小 ” 。《四库全书总 目》评 祝允明的文章 “潇洒 自如 , 不甚倚 门傍户 , 虽 无江山万里之巨观 , 而一邱一壑 , 时复有致 ” , 此语几乎可以移评晚明小品的主体风貌 。 中 国古代小品文的历史悠久 , 但从理论上看 , 只 有到了明代 , 小品文才从古文的附庸独立成 为作家笔下一种 自觉的文体 。 明代作家对于 小品文文体的自觉与这种文体在当时的兴盛 是互为因果 、双 向影响的 。 “小品”一词 由来 已 久 , 原本是指佛经的略本 , 到了晚明 , “小品 ” 这一概念才真正运用到文学领域 中 , 内涵与 现代意义的 “小品文 ” 已经基本相同了 。 陈继 儒《苏长公小品叙 》说 � “如欲选长公之集 , 宜 拈其 短而隽异者置前 , 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 言 , 为经生之所恒习稍后之 。 如读《藏》者 , 先 读 《阿含小品》, 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 晚也 。 ”这里明确地把文中的小品与佛经的小 品相提并论 , 说明小品文之名乃从佛典而来 。 晚明小品作家对小品文的审美特征 已经有所 论述 。 如王思任的��世说新语序 》说 � “明脂大 肉 , 食三 日定当厌去 。 若见珍错小品 , 则吠之 惟恐其不继也 。 ”把 “小品 ”和 “大肉”相对 , 并 指出其“清味 自悠 ”的美学特点 。陈继儒《媚幽 阁文娱序 》记郑超宗 自言他所选的明人小品 文 “有法外法 , 味外味 , 韵外韵 , 丽典新声 , 络 绎奔会 ” 。 李鼎如说《明文致 》一书编选“于朝 家典重之言 , 巨公宏大之作 , 概所多遗 。嗜 (此 仅案头 自娱 , 且姑撮一代之秀耳 ” 。华淑《题闲 情 小品序》� “长夏草庐 , 随兴抽检 , 得古 人佳 言韵事 , 复随意摘录 , 适 意而止 , 聊以 伴我闲 日 , 命曰 《闲情 》, 非经 、 非史 、非子 、非集 , 自成 一种闲书而 已 。 ”可见晚明人 已明确地把小品 文和 “巨公宏大之作 ”区别开来 , 认为小品文 是 “案头自娱 ”的 “ 一种闲书” 。 王纳谏《苏长公 小品 》自序说 � “余于文何得 , 日 � 寐得之醒焉 , 倦得之舒焉 , 暇得之销 日焉 。 是其所得于文 者 , 皆一晌之欢也 , 而非千秋之志也 。 ”明确地 揭示了小品文的消遣和审美的作用 。 陆云龙 对于小品文的艺术特征有 比较系统和精辟的 论述 。他敏锐地指出小品文与性灵的关系 。 在 《叙 袁中郎小品》一文 中 , 他极力地阐述了性 灵的重要性 , 然后说 � “率真则性灵现 , 性灵现 则趣生⋯⋯然趣近于谐 ,谐则韵欲其远 , 致欲 其逸 , 意欲其妍 , 语不欲其拖沓 , 故予更有取 于小品 。 ”这里简要地总结了小品文以性灵与 兴趣为主的美学本质和远韵 、逸致 、妍意 、简 洁的审美特点 。 晚明人中论 小品文最为简要 精到的文字 , 我以为是唐显悦在《媚幽阁文娱 序》中的两句话 , 他说 � “小品一派 , 盛于昭代 。 幅短而神遥 , 墨希而 旨永 。 ”此语对于明人小 品历史地位和审美特点 的评定 , 几乎是 不可 移易的 。 文学作品的价值地位是在历史流变中 、 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所形成的 。 晚明小品在 清代并没受到应有的重视 。正统的《四库全书 总目》就极端厌恶晚明文风 。它说 � “盖明之末 造 , 太 仓 、历下余焰犹张 , 公 安 、竟陵新声 屡 变 , 文章衰敝 ,莫甚斯时 。 ”�卷一七二《学古绪 言 》提要 与正统的古文相 比 , 晚明小品既无 益于科举 , 也无关乎载道 , 而且为文也不“雅 洁 ” , 理所当然地位不高 。 况且 自清初一直到 ∀% − 近代 , 公安 、竟陵二派 , 倍受措击 , 晚明小品也 连带受到正统文人的蔑视 。 只要看看清人的 古文总集 、选本的入选篇目 , 他们对于晚明小 品的忽视或轻视是可以一 目了然的 。 现代文学史上 ,情况有所变化 。明代小品 文对于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鲁迅曾 经说过 , 在新文学中 , 散文的成就最大 。的确 , “ 五四 ”以来的新型散文在最初阶段的成就超 过 了当时的诗歌 、小说 、戏剧 。 而且值得注意 的是 , “五四 ”时期的新型散文 , 一开始就显得 成熟老到 , 而不像新体的诗歌 、小说 、戏剧那 样 , 经过一个幼稚的摹拟阶段 。诗歌 、小说 、戏 剧等主要接受了外来文化 的影响 , 其文学形 态和传统形态有了巨大的变化 。 而散文虽也 受到外来的影响 , 但却是深深植根于悠久而 优秀的古典散文的传统之上 。其中 , 小品文尤 其晚明小品文起了很大的作用 。 周作人认为 现代的散文小品 , 肇始于 明代公安 、竟陵两 派 。 + & 年代 , 周作人 、林语堂大力提倡晚明小 品 , 郁达夫 、阿英 、施蛰存 、刘大杰等作家响应 之 , 一时蔚然成风 。 它的历史地位 � 因为它 突破传统古文的法度 规矩 , 所以受到正统文人的轻蔑 !因为它潜藏 现代艺术散文的某些素质 , 所以受到现 当代 一些作家的激赏 。能否这么说 � 晚明小品以生 活化 、个性化 、审美化为主要特征 , 充满近代 的人文气息 , 形式上 自由萧散 , 打破传统古文 的一些格式 , 从 中国散文发展史的角度看 , 它 们既是古典散文高潮的遗响 , 也是古典散文 向现代艺术化散文转换的前奏 。 作 者 简介 � 吴承 学 , ∀ ∃ − # 年 生 , 文 学博 士 , 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 系副主任 。 〔责任编辑 � 许 总〕 《宋 书 》考 《卷七. 六 · 宗息传》 疑 �七 丁 福 林 《卷九十五 · 索虏传》 孝武即位 , 以 为左 卫 将军 , 封 洗阳 侯 。 �中华书局 ∀ ∃ % , 年 ∀ & 月版 /点校本 , 第 ∀ ∃ % ) 页 按 � “左卫将军 ” , 《南史 · 宗喜传》同 。 今考本书 《沈庆之传》载孝武帝即位后之封功臣诏 , 有 “新除散 骑常侍 、右卫将军宗惠 ” �) & &∀ 页 之语 。 《孝武帝纪 》 亦记元嘉三十年七月 , “以右卫将军宗喜为广州刺 史 ”�∀ ∀ ) 页 , 皆与此作 “左卫将军 ”有异 。又考之本书 《柳元景传 》云 � “上 至新亭即位 , 以元景为侍中 , 领左 卫将军 。 ” �∀ ∃ 0 0 页 《南史 · 柳元景传 》同 。 则是时左 卫将军乃柳元景 , 而非宗惠 。 复检之《通鉴 》卷 ∀ ) % 记 宋孝武帝刘骏 于元嘉三十年四月即位后 , 有壬 申日 以 “柳 元景为侍中 、 左卫将军 , 宋喜 为右 卫将军 ” �∀ ∃ # ) 年版标点本 , & & ) 页 之记载 。 可见是时宗惠必 为右卫将军 。 此 “左卫 ” , “右卫 ”之 讹也 。 是 岁 , 贵病兄 , 谧 为太式皇帝 。 �同上 书 , 第 ) + − + 页 按 � 此前出 “二十八年 ” , 此后又有 “二 十九年 , 太 祖更遣张永 、王玄漠及爽等北伐 ”之语 。 则此 “是岁 ” , 乃指元嘉二十八年 。 然考之本书《文帝纪》、《通鉴》卷 ∀ ) # 、 《建康实录 》卷 ∀ ) , 皆记北魏太武帝托跋煮之死 在元嘉二十九年 。 《魏书 · 世祖纪 》、 《北史 · 魏本纪 》 则记拓跋煮之死在正平二年 , 即宋元嘉二十九年 �,− ) 。 则此云 “是岁”者 , 误 。 此 “是岁”二字 , 当与此 后之 “二十九年 ”互易 。 又 , 魏主拓跋熹之死 , 实为其中常侍宗爱所拭 , 事 详见《魏书 》《阉官 · 宗爱传》、 《天象志三 》、《北史 · 恩幸传》、 《通鉴 》卷 ∀ ) # 。宗爱既轼煮 , 乃诡言病卒 , 此据而书 , 故亦云 “病卒”也 。 ∀ % #
/
本文档为【遗音与前奏_论晚明小品文的历史地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