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诗经》中“于”和“於”的比较

《诗经》中“于”和“於”的比较

2019-05-20 7页 doc 20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诗经》中“于”和“於”的比较《诗经》中“于”和“於”的比较 摘要:虚词是汉语中重要的语法手段,研究虚词具有重要的价值。“于”、“於”两个虚词在上古汉语中是通用的,在《诗经》中用法则比较复杂,“于”的出现频率高于“於”,二者既有相同的语法特征,又有不同的语法特征。 关键词:《诗经》;于;於 “于”、“於”是《诗经》中两个重要的词语,用法也比较复杂,尤其是“于”出现的频率较高,也反映了语法现象中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即由实词向虚词转变的语法化过程。 一、“于”和“於”的关系 《说文》:“于,於也。”《说文》:“於,词也,象气之舒于。”於,本与乌同,它...
《诗经》中“于”和“於”的比较
《诗经》中“于”和“於”的比较 摘要:虚词是汉语中重要的语法手段,研究虚词具有重要的价值。“于”、“於”两个虚词在上古汉语中是通用的,在《诗经》中用法则比较复杂,“于”的出现频率高于“於”,二者既有相同的语法特征,又有不同的语法特征。 关键词:《诗经》;于;於 “于”、“於”是《诗经》中两个重要的词语,用法也比较复杂,尤其是“于”出现的频率较高,也反映了语法现象中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即由实词向虚词转变的语法化过程。 一、“于”和“於”的关系 《说文》:“于,於也。”《说文》:“於,词也,象气之舒于。”於,本与乌同,它是乌的一个异体字。《说文》:“乌,孝鸟也。”《小尔雅·广鸟》:“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汉代以后的学者一向认为“于”、“於”、“乎”是同义词,在先秦某些籍中,“于”、“於”、“乎”同时应用,也就是说它们是相通的。 王力先生认为:“于”和“於”是骈词,“於”字后起,除了继承“于”的原始意义外,它还兼有后起的一些意义,而这些后起的意义就不用“于”来示。“于”是“於”的较古形式,甲骨文的介词用“于”不用“於”,书经和诗经、易经也以用“于”为常。[1] 清代王筠认为:“于”即“吁”的本字,假借为动词“往”义,并由此引申出动词“到达”、“在”和“比”义,进而虚化出一系列介词用法,“於”字的本义是乌鸦,用作动词和介词,是借为“于”字。用做动词,有“在”、“比”和“对于”义。“对于”义为“于”字所无。在上古汉语中“于”、“於”的动词用法不很常见,最常见的是介词用法。 段玉裁说“于”和“於”是古今字。《马氏文通》认为“于”、“於”相同,只是“于”字见于经籍者居多,但后人不再习用了。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于”、“於”的关系问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主要是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研究的,他们所研究的参考资料也是不同的,得出的结论也就当然不同。每个词的意义都处于发展流变之中,从《诗经》中便能看出“于”、“於”的发展变化,它们既有相同的用法,又有不同之处。 1 二、“于”、“於”的异同 ㈠相同点 以《诗经》为材料研究“于”与“於”的相同点,是从共时层面来研究的,它们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相同的特征和语法功能,具体如下: (1)作词头 “于”和“於”都可以作词头,只不过“于”作动词词头,“於”作形容词词头。“于飞”、“于归”、“于逝”、“于下”等,注家多作“曰”或“聿”解,通常被看作动词词头。例如: ①王于出征,以匡王国。(《小南六》) ②我独于罹。(《小节弁》) ③於穆不已。(《周颂·唯天之命》) ④於砾王师。(《周颂·酌》) 例中的“于”凝固在动词前面,对它后面的动词有紧密的附着性,都看作动词词头。“於”凝固在表示赞美之词的形容词前面,对它后面的形容词有紧密的附着性,都看作形容词词头。 (2)作叹词 “于”和“於”作叹词时有单用的,比较多的都是双词,即用“于嗟”、“於乎”来表示感叹,此时“于”读“xū”,“於”读“wū”。例如: ①于嗟麟兮!(《周南·麟之趾》) ②于嗟呼!(《秦风·权舆》) ③於,我乎!(《秦风·权舆》) ④於荐广牡!(《周颂·雍》) 《传》:“于嗟,叹辞。”《释文》:“于,音吁。”《集传》:“于,音吁。”《集疏》:“《韩诗》,于,作吁。于,吁古今字。……于嗟二字合训,是感叹词。”上古汉语中“於”音为[ha]\[a],“於乎”音为[a]\[ha]。可见,作为叹词,“於乎”就相当于“於”,二者相通。“於乎”表“呜呼”之音,“于”、“於”虽然都可以作为叹词,他们还是有区别的,“於”可以单用,而“于”不单用,严格地说“於”并非“于”的变体。 (3)疑问代词 在表示疑问时,“于”为双词,即“于时”、“于以”。“於”一般单用。例如: ①于以采蘩(《召南·采蘩》) ②于以盛之(《召南·采蘋》) ③心之忧矣,於我归处?(《曹风·蜉蝣》) ④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大生公》) 《词诠》:“以,疑问代名词,假借为‘台’,何也。”“于以”理解为“如何”。《传》:“时,是也。”《尔雅释估》:“时,是也。”“于时”解释为“于是”。《广雅释估四》:“於,乌也。”王力《同源字典》:“於,恶;乌,安也。”“於”、“乌”在这里都是疑问代词。 ㈡不同点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字(指於)既出,则又于於为古今字……凡经多用于,凡传多用於。”在《诗经》中“于”的出现频率高于“於”,“于”在《诗经》中体现的语法功能也很多。“于”与“於”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于”字用在动词或名词前面作动词、介词、助词、连词用,其中用作介词的居多,而“於”多用为叹词。“於”作为叹词的用法已谈过。下面具体列举“于”的用法。例如: ⑴动词 “于”作动词可以解释为“往”、“到”、“为”。例如: ①无小无大,从公于迈。(《泮水》) ②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王风·君子于役》) ③我服既成,于三十匡。(《小雅·六月》) ④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小鹿伐》) ⑤定之方中,作于楚宫。(《鄘风·定之方中》) 例①-②解释为“往”,例③-④解释为“到”,例⑤解释为“为”。 ⑵作介词 A.引进动作的处所,译为“在” ①皇皇者华,于彼原隰。(《小雅·皇皇者华》) ②游于北原园,四马既闲。(《秦风·驷》) ③交交黄鸟,止于棘。(《秦风·黄鸟》) B.引进动作进行的时间 ①我自不见,于今三年。(《豳风·东山》) C.引进动作所趋向的方位 ①朝跻于西,崇朝于西。(《鄘风·蝃蛛》) ②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小雅·出车》) D.引进动作的对象 ①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大荡抑》) ②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大雅·江汉》) ③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商颂·殷武》) E.用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赫赫南仲,猃狁于襄。(《小雅·出车》) ②忧心悄悄,愠于群来。(《邶风·柏舟》) ⑶作助词 “于”作助词有三种情况,语气助词,音节助词和结构助词。例如: ①于胥乐兮。(《鲁颂·有駜》) ②申伯远南,谢于诚归。(《大荡松》) ③王于出征,以匡王国。(小雅·六月) 例①中的“于”是语气助词,是句首发语词。例②中的“于”是音节助词,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的意义。例③中的“于”是结构助词,相当于“之”。 ⑷作连词 ①不实于覃(《大雅·板》) ②俾缉熙于纯碬。(《周颂·载见》) 这三句中的“于”相当于并列连词“而”,连接并列的形容词。“不实于覃”可以解释为“不实行,不诚信”。第二句的“缉熙”义为“光明”,“纯碬”义为“大福”,用连词“于”连接起来。 三、 综上所述,《诗经》里虚词“于”、“於”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也有不同的语法功能,它们的读音在某些诗句中是相同的。“于”的用法较多,而“於”多用为叹词。都可以作词头,但“于”用作动词词头,“於” 用作形容词词头;都可以作疑问代词,用例均较少,“于”为双词“于时”、“于以”时表示疑问,“於”为疑问代词时单用;都可以作叹词,“于”为双词“于嗟”时表感叹,“於”可以单用,也可以“於乎”连用;“于”、“於”在《诗经》中的用例体现出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在共时层面上它们也是同中有异的。同时,“于”从动词到介词、助词、连词的运用也体现了一条重要规律,即“于”的语法化过程,也就是“于”的虚化过程,这是“于”在历时层面上的一条重要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 [3] 刘美娟.《诗经》虚词“于”和“於”用法初探[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4). [4] 陈雪梅.《诗经》中“于”字的辨析[J].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5] 周崇谦.《诗经》中“于”“於”的读音和词性[J].河北: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 (3). 作者:史彩霞,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联系方式:136********
/
本文档为【《诗经》中“于”和“於”的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