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目录 等把张建元他们让到屋里,张华峰和妈妈急着找来几片干布子帮着张

2017-11-15 50页 doc 174KB 28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目录 等把张建元他们让到屋里,张华峰和妈妈急着找来几片干布子帮着张目录 等把张建元他们让到屋里,张华峰和妈妈急着找来几片干布子帮着张 目 录 第一章 泪水与使命 1、面对不幸的孩子,团委书记的泪流了三载 2、忧由喜生的贫寒之家 3、寻访途中的“争论” 4、老校长的爱心 第二章 寻找贫因大学生与救助心灵特别行动 1、寒门“状元”之家的辛酸事 2、女大学生和她的赤贫之家 3、张华峰家的“贵客” 4、华峰获助 5、双胞胎姐妹的烦心事 6、大山深出的“金凤凰” 7、远来的客人 8、王玲的学费有了着落 9、告别困境的姐妹 10、贾小丽的大学梦 第三章 来自远方的书信 1...
目录 等把张建元他们让到屋里,张华峰和妈妈急着找来几片干布子帮着张
目录 等把张建元他们让到屋里,张华峰和妈妈急着找来几片干布子帮着张 目 录 第一章 泪水与使命 1、面对不幸的孩子,团委书记的泪流了三载 2、忧由喜生的贫寒之家 3、寻访途中的“争论” 4、老校长的爱心 第二章 寻找贫因大学生与救助心灵特别行动 1、寒门“状元”之家的辛酸事 2、女大学生和她的赤贫之家 3、张华峰家的“贵客” 4、华峰获助 5、双胞胎姐妹的烦心事 6、大山深出的“金凤凰” 7、远来的客人 8、王玲的学费有了着落 9、告别困境的姐妹 10、贾小丽的大学梦 第三章 来自远方的书信 1、一封从京城发来的感谢信 2、第1700封书信背后的故事 第四章 行动,行动 1、新一轮救助 2、一场特殊的义卖 3、工地上的“大学生” 4、20个鸡蛋的故事 5、爱心在延续 第五章小云潇的呼唤 1、面对绝症患儿,张建元再次流泪 2、凤城尽飘“黄丝带” 3、小云潇离云,张建元的心碎了 第六章“爱心”没有休止符 引 子 无论何时何地,贫困与不幸,终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有人说,探访别人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但是,如果探访的目的是让痛苦的人远离痛苦,这样的探访就有了一层特殊的意义。 “被资助的大学生,家里的困难程度令人无法想象。我们接触的这些家庭,99%的人家没有院墙,有的家庭寄人蓠下,连一间房子都没有;有电视的家庭能占到被访户的20%,而且全都是黑白电视机;有的家里连买酱油和醋的钱都没有,孩子上学的钱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有的家庭就是把所有的家当都卖完也付不起孩子一年的学费„„”今年27岁的共青团干部温亮,提起他跟随张建元书记走访贫困大学生的经历,万千感慨涌上了心头。 张建元,原共青团山西省运城市委书记,一个不善言谈的普普通通的团干。在他担任团市委书记的几年间,先后走访贫困大学生3000多人,行程17万公里,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善款三百余万元,帮助其中的1000余名极端贫困的学生迈进了学校的门槛。 秋风萧瑟的一天,记者与张建元面对面坐在了一起。他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一样,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不知道孩子们现在过得好不好, 第一章 泪水与使命 1、面对孩子们的不幸,团委书的泪流了三载 “看到走访的学生家里难以想像的贫困,张书记的眼睛里总含着泪水。”在共青团运城市委的一间办公室里,团干温亮若有所思地回忆着。 2005年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河东大地。刚刚开完会回到办公室的张建元,站在办公桌外开始收拾起零乱的书籍,他的脑子里却在盘算着下一步的工作。 在外人看来,团委是个人多事杂,没有什么油水可捞且出力不讨好的单位。但张建元却从团县委书记干起,直到团市委副书记、书记,在团系统一干就是十个年头。他从一件件小事入手,把工作干的有滋有味,使运城共青团组织的各项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团干们的工作和生活充实而丰富,整个团系统洋溢着一股朝气篷勃,奋发向上的活力。一想起这些,张建元心里就感到非常踏实。有时,他甚至会不由的想起保尔柯察金说的那段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 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想起这段话时,他有时在心里不由的暗自发笑:“现在有几个青年人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啊,许多青年或许根本就不知道保尔柯察金是谁呢~”但有时他又想:“正因为许多青年人对发生在往昔岁月的故事了解不多,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类书籍读得较少,共青团的工作才显得更加重要。” “团的工作就是要引导和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基层团组织要关心青年,爱护青年,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年„„”张建元越想越觉得团的工作是那样的重要,他甚至有了一种非得马上就要干点实事的冲动。 “张书记,张书记„„”思索中的张建元被一阵轻轻的呼唤声惊醒,他放下手中的书籍转身向门口望去,被推开些许的门缝里露出了一张带着稚气的脸庞。“我是张建元,你找我吗,男孩点点了头,带着一丝怯意轻轻挪动着双脚从门外走到了门里。张建元仔细打量着走进房间的孩子,他上身穿着件打了褶皱的白色上衣,腿上穿着一条灰色的裤子,脚穿一双黑色泛灰的布鞋,两条胳膊直直的垂在身体两侧。从男孩的像貌上看,大约有十八九岁的样子,头发略长,瘦削的脸有些发白。 “来,到这儿坐。”张建元把孩子让到了右边靠墙的沙发上,他也顺手拉过一把椅子坐在了孩子的对面。 “找我有事啊,” “嗯。” “什么事,” “我家里穷,上不起大学„„”从孩子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张建元了解到,这个孩子叫樊小明,家住运城临猗县。今年高考结束后,他以优异成绩被中南大学录取。但因父亲去世,母亲重病在身,他面临着无法上学的窘境。 “你怎么会想到要来找团委啊,” “县里有位叔叔告诉我的,他说青少年的事都由团组织管。” “你从临猗怎么到运城的,” “我凌晨起身从家里走着来的。” “三十多公里路,你走着来的,” “坐车到县城再到我家要花十几块钱,我妈还要看病,我舍不得。” “早上吃饭了吗,” “我带着馒头。” 张建元这时才注意到,在孩子的右肩上还挎着一个蓝色的布包,他示意孩子把包递给他。男孩犹豫了一下,把包递了过去。 张建元双手轻轻的撑开布包,里面放着一个四四方方的馒头,一块吃了一半的洋葱,还有一个盛满水的罐头瓶子。 “馒头没吃啊,” “我带了两个,来的路上吃了一个,剩下这个回去的时候吃。” 张建元的心里突然感到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一股酸酸的东西从他心底涌出,在他的眼眶里打转。他想起前段时间在报纸上看到的一条消息:《中国餐桌浪费每年达600亿人民币》,与此相反,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却这般节省,而他还须四处奔波来筹集自己的学费。 “孩子,团委就是你的家,你的学费让我来想办法。中午咱们一块吃饭,以后你家里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来找我。” 听了这番话,樊小明慢慢抬起头望着张建元,湿润的眼睛里露出了感激的目光。这时,他意外的发现,一颗硕大的泪珠从张书记的脸上滚落,张建元抬起手轻轻的拭了拭眼角。 “张书记是个软心肠,见不得孩子们受罪,“团干原英一脸严肃地说道,“樊小明是第一个受资助的孩子,从他开始,张书记又先后设法资助了1000多个孩子,每个孩子的求学经历都让他泪水涟涟。” 一位老团干动情地告诉我们:“从2005年开始,张书记始终带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帮助困难学生。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张书记面对困难从不落泪,但是面对贫困学子,他的泪流了整整四载„„” 2、忧由喜生的贫寒之家 樊小明的家在临猗县东张乡一个偏僻的的小村庄。张建元带着几名团干和当地电视台的记者来到樊小明家时已是深夜时分。他们的把车停在村外路口,依次从车上下来步行着向樊小明家走去。 村庄四周的农田里,齐膝的玉米随风飘动,传来沙沙沙地响声;蛐蛐在引吭高歌,不知疲倦的争相唱和;明朗朗的月亮柔柔的倾泻着光辉,古老的村庄显得安详、静谧。 自从见到樊小明之后,张建元的心底便一次次地掀起巨大的波澜。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了,城市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饭穿衣早已不是什么 问题,手机、电视、冰箱成了日常消费品,许多家庭还住上了洋楼,开上了小汽车。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竟然还有像樊小明这样上不起大学的孩子和生活如此贫困的家庭。而类似樊小明这样的孩子究竟还有多少呢,十个、二十个还是一百个,„„在幸运之神向他们抛出橄榄枝的同时,这些经历了十年寒窗之苦而榜上有名的孩子,在短暂的喜悦过后又会陷入了怎样的绝境呢, 他深深的感到,应当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什么了,这似乎不仅仅是一个团委书记应尽的责任,即便就是做为一个父亲,一个普通的公民,面对樊小明这样的孩子,他也不应该无动于衷。 答应了孩子自然应尽全力去帮助他。对张建元来说,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一个樊小明或许并不是太大的难事。但是,如果以一己之力去帮助几十、成百甚致更多的樊小明则显然力不从心。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像樊小明这样的贫困学生,不会只有他一个。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那么把同事们动员起来行不行,把社会上有爱心的人士动员起来行不行,对了,应该动员社会力量倾全力去资助这些娃娃,只要唤起人们的爱心,樊小明他们的命运就会被彻底改变~他们就有可能摆脱贫穷的桎梏,走进梦中的象牙塔,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要发动社会力量帮助这些在困境中挣扎的孩子,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只有把他们的真实的生活展现在每个人面前,才能唤醒人们的爱心。想到这儿,张建元立刻找到了运城电视台的有关领导,当他一说出自己的想法,电视台领导当即表示支持,并愿意开辟一个专栏对贫困学生的艰辛求学历程进行全程报道。商谈中,他们还共同为这个栏目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我要上大学”。 与媒体的合作意想不到的顺利。但是,自此以后寻找和资助贫困学生之路却是无比的艰辛和漫长。 当张建元和记者以及同事敲开樊小明家的房门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钟了。被张书记拉住手的樊小明又惊又喜,眼泪又悄悄的爬出了眼角。 “张书记,你们真的来了啊,” “是啊,答应来看你,就没有不来的道理嘛~” “我,我„„”樊小明早已泪流满面。 “啥也不说了,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你度过难关。” 樊小明家所住的房子是一座使用了多年的老屋。房子共三间,东面的屋子里盘着土炕,能落脚的地方摆着几个旧凳子,墙角处的一个破破烂烂的柜子上安放 着一台老式的黑白电视机,不仅图像看不清楚,而且声音也走了调。不大的室内散发着一股旧屋常有的淡淡的霉味。 樊小明生病的妈妈半倚在炕角用含糊不清的言语迎接着他们,樊小明的姐姐则忙着要为客人倒水,而樊小明似乎还未从惊讶中走出,他站在地上,两只手交织在一起不停的搓着。 樊小明的姐姐樊晓花去年考上了东北大学。上万块钱的学费全是从亲戚家里借来的。樊晓花一边招呼着客人一边开口说:“上大学前,爸爸还好好的,他还带着我到处借钱。可是在我到了大学不久,他就离开了我们„„晓花说着竟不由的用手拭起了眼泪。 樊小明他们的父亲是被一场突如而至的车祸夺去生命的。父亲出事那天,小明正在永济中学上高中,晓花则已经远赴东北上大学去了。樊小明清楚的记得那个日子:2005年9月17日。那天下午,正在上自习课的他突然被英语老师叫了出去。老师一句话不吭的在前面走着,樊小明则跟在后面,从楼上一直走到了楼下。走出教学楼的大门后,英语老师猛地收住了脚,转过身望着樊小明看了一阵后,语调凝重的说:“小明,你爸出了点事,回去看看吧。” “我爸他咋了,” “我也不太清楚。别问那么多了,回去看看吧。” 听说爸爸出了事,小明顿时感到自己的胸口发闷发胀,一股说不出来的滋味从心口直往上窜,一下子钻到了喉咙里。他哽噎着想把事情再问清楚些,可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樊小明的母亲长年生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自从小明记事起,父亲就既当爸又当妈,除了下地劳动外,还要为他们做饭洗衣,家中的一切营生几乎都由父亲料理。而现在,他那劳累了大半生的父亲又不知出了什么事,樊小明怎能不心急如焚,他来不及多问什么了,立即搭上顺车向家赶去。 在村口,樊小明迎面碰到了等候他多时的叔叔。叔叔望着累得满头大汗的侄儿,声音低低地说了一句:“你爸不行了。”听到这句话,樊小明感到气血上涌,泪水涮得从眼眶里流了出来。他二话没说,疯一般的向家里跑去。这时家里已经聚集了许多村人,父亲平躺在炕头已经奄奄一息,看到小明回来,他抬手想拉住孩子的手,结果手刚抬起来便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父亲突然去世后,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陷入了绝境。由于遭受了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樊小明母亲的病情不断加重,脑子也越来越不清楚,甚至连自家亲戚 也认不出来了。还在读书的樊小明感到肩上的压力陡然增加。为了照顾妈妈、供姐姐完成大学学业,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樊小明想到了辍学。 “不是不想读书,可是如果自己要坚持读书,谁又来替自己支撑这个破碎的家呢,”樊小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叔叔和学校的老师。叔叔和老师们都极力反对他这么做。叔叔说:“你不上学有什么出路,你安心读书,家里由我来照顾。”思来想去的樊小明在家里闷着头呆了二十多天。最后经不住叔叔和老师们的再三劝说,重新回到了学校。 7月中旬,一份带着喜气的录取通知书,打破了久压在这个家庭上空的阴霾。望着录取通知书,樊小明的心情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舒畅。但是很快,一种忧由喜生的悲愁再次袭上了心头。“去年姐姐上学时借的钱还没有还完呢,今年如果自己也要上大学,姐姐的学费和自己的学费加起来起码得两万多块钱,这么一大笔钱从哪儿筹集呢,” 两万多块钱,对于一个富裕家庭来说,也许算不上是大数目,但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樊小明手握录取通知书,心情反而比以前更加沉重了。瞅瞅重病的母亲,再看看这纸或许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录取通知书,樊小明埋下头,双手抱着脑袋,陷入了一种无助的绝望之中。 他曾想通过打工的方式赚一部分学费,于是他只身来到了县城。也就是在县城,他碰到了一位干部模样的人,经过对方一番指点,樊小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敲开了张建元书记办公室的大门,而他这个在此之前从未有过的举动,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 “小明,我今天和电视台的同志一块过来,是想把你面临的困难告诉更多的人,让大家伸出援手,共同帮你走出困境。”张建元微笑着望着小明:“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意志可能被贫穷击垮。你一定要坚强,钱的问题由我们想办法解决。” 情绪渐渐平静的樊小明半坐在炕沿上依旧搓着手指说:“我从小就是个挺坚强的人,张叔叔,你放心吧,不管多大的困难,我都会挺住的。” 听了樊小明的一番话,张建元起身来走到他跟前,用手抚摸着他的肩膀说:“我们会尽全力帮助你,社会上的好心人也会尽全力帮助你。” 3、寻访途中的“争论” 平展展的农田,在静静的深夜里显得神秘而宽旷;泥土的气息在空中弥漫,散发出清新怡人的味道;齐膝的玉米随风飘动,传出沙沙沙地声响;引吭高歌的 蛐蛐,仍在不知疲倦地争相唱和;明朗朗的月亮柔柔的倾泻着光辉,古老的村庄依然显得那样安详而又静谧。 如果抛开一切烦恼来欣赏樊小明所在的村庄,这的确是个美丽的所在。她婉如一幅浪漫而富有诗意的乡村画卷,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朴实、那样的自然。白天, 灿烂的阳光,透过蓝蓝的天空向小村庄毫无保留的倾泻着似火热情;晚上,玉盘般的月亮像一位千娇百媚的少女,满目羞涩的流露着如水般的柔情。这种山水田园式的生活,常令整日泡在被水泥和砖石垒就的城市的人们如痴如醉。于是许多地方在旅游的旺季都兴起了“田园风情游”,有的城市里还别出心裁的建起了这样那样的“生态园”,其用意多是为了能在喧嚣的城市里寻求片刻的宁静,让心灵得到稍许的放松。与城里人心浮气躁,快节奏的生活相比,樊小明所在的村庄以及这个村庄的百姓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似乎正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归所和期许已久的生活。 然而,人们又怎能知道,有多少乡下人在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阳光雨露时,又在贫困的旋涡里拼命挣扎。他们没有心思去留意那平常的不能再平常、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太阳和月亮,也无意去聆听那田间的虫鸣鸟叫,欣赏玉米苗风中飘舞的景象,他们所想的是何时能挣到足以应付所有开支的钱币,让孩子不再为上学而发愁,能给老婆多买几件像样的衣服,如果有可能,最好能带上年迈的父母到远处的大城市走走,让他们在有生之年到外面开开眼界。就像樊小明这样,每天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睁开眼是多病的母亲,家徒四壁的破屋;闭上眼睛,脑子里想的则都是前途未卜的命运。人在陷入极端困难时,自然美景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美丽可言的。这倒不是说,像樊小明这样的孩子不懂得欣赏美,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没有一点诗情画意是绝不可能的,然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下,让樊小明不切现实地陶醉于这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当中,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人啊,有时就是这样,对于拥有的东西常常不会去刻意欣赏她的美丽,而对于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相反会给予最大的期许。”张建元的心里突然冒出这样一句饱含着哲理、但与樊小明的生活未必有什么联系的名言,至于这句名言究竟是谁说的,张建元一时也无法忆起。 从樊小明家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次日凌晨时分。回返的汽车又顺着原路唱起了“簸箕歌”。坐在车前的张建元脑子里一直在琢磨着帮助樊小明姐弟筹款的具体办法。汽车的后座上,运城电视台的三名记者,则在一起低声讨论起如何播出这期片子的一些细节和过程。 “我认为把樊建波一家的生活现状直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就完全可以打动人。”三名记者中一名女同志首先提出了自己观点。 “这个提法不错,我认为在播放片子之前,应该先把我们的意图,也就是发动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学生的意图,明白无误地传达出去。通过我们的引导,让爱心人士参与进来,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你们说的都挺好的,我认为应该适当加一些评论,使节目内容锦上添花。”两男一女三名记者在后座上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开来。 “是不是还需要设一部热线电话,有人愿意资助学生时可以随时与我们的工作人员沟通。”不知何时,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的张建元突然冒出一句话,让三个“争论”正酣的记者禁不住互相看了一眼,接着便发出了阵阵笑声。 “张书记,我们还以为你在前面睡着了呢~”一名男记者笑着说。 “哪儿睡得着,我正在想筹钱的具体事项呢。我看设一部热线电话很有必要,这部电话就叫‘24小时热线资助电话’,电话就设到团委,由团干们轮流值守,保证随时有人接听。” “书记就是书记,这个建议提得太好了,要不然有人要捐钱却找不到地方该咋办啊~”已与张建元熟悉了的记者们,在后座上笑着与张建元调侃了起来。 与张建元熟悉的人,甚致刚刚与他接触过一两次的人几乎都有一个感觉:这是个非常实实在的人,也是个非常容易相处的人。他没有一点官架子,说起话来和声细语,办起事来一丝不苟;稳重中透着一股干练,细腻中显出一种大气。运城团系统的干部们对张建元有个不约而同的评价:工作认真,平易近人。他的这种特有的气质使得所有见过他的人都愿意与他接近,愿意和他交流,这三名记者自然也不例外,很快与他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一路上,张建元和这几个记者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已的想法。不知不觉中,车子已经离运城很近了,透过车窗他们已经能远远的看见市区的点点灯光了。此时,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但张建元却没有丝毫倦意,樊小明一家的生活场景像一幅失去色彩的照片,在他眼前不停地晃动。 “樊小明啊樊小明,不幸和磨难虽然给你的生活蒙上了一层尘埃,但你绝不能因此而自卑和气馁。你的人生之路还很长很长,只要鼓气勇气度过眼前这道坎儿,我相信,你的明天一定会灿烂无比~”张建元在心里暗暗地鼓励着樊小明,也不停的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帮帮帮这个孩子,一定要把党和共青团的温暖送给每个需要帮助的孩子~” 4、老校长的爱心 从樊小明家回来后不久,共青团运城市委与运城电视台合办的资助贫困大学生特别节目——“我要上大学”很快与观众见面了。张建元坐在电视机前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看完了这期片子。当樊小明家的一幕幕生活场景再次映入眼帘,当主持人动情地解说着樊小明眼下的处境时,张建元的心像受到什么东西撞击一样突突地猛烈跳动着:孩子需要他人资助的信号已经传达了出去,在茫茫人海中,是否有人接受到了‘求救信号’,并且愿意伸出温暖的手拉樊小明一把呢, 看完电视后,被一种无以言状的心情所困扰的张建元彻夜无眠。然而,他却不知道,就在他专心致志的观看这期节目的同时,樊小明发自心底的呼唤也感染着电视机前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这位老人名叫刘海居,现任运城博海中学校长。樊小明家赤贫的生活深深地触动了老人的心,他几次抬手抹起了眼泪。实际上,类似于资助贫困学子上学的事儿,刘老先生先前已在自己亲手创办的学校推行开来。办学之初,他就果敢地提出了“投身教育,造福桑梓,奉献社会”的办学宗旨,该校所定的收费标准也一直居全市最低。面对品学兼优、勤奋努力、家境贫困的学生,刘老先生还实行了奖扶政策,目的就是不让一个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失学。2004年—2005年,博海学校对家庭困难、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奖学金20万元,受奖面达25%;2005届学生王筱丽、赵杰、王平因家庭困难、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学校一次性拿出五万元对三人进行资肋。2004届学生贾仙林因父母双亡,靠外婆抚养长大,家庭极度困难,学校一次性发给其奖学金3000元,并承诺包交该生在大学期间的全部学费。 樊小明寻求资助的节目播出时,张建元和刘海居的心思虽然都系挂在樊小明的身上,但张建元并不知道刘海居的想法。然而,他很快从团委保存的各学校负责人的材料中找到了刘海居的资料,并不假思索的把刘海居拟定为最有可能伸手援助樊小明的人。 节目播出不久的一天晚上,张建元试探性地敲开了刘校长的家门。 早先与张建元熟识的刘校长,不等他说话便直截了当地问:“是不是为了樊小明的事,”张建元点了点头说:“老校长真是一语中的啊~” “资助孩子的事,你打个电话就行了,还用半夜三更的来回跑啊。实话告诉你,看了电视的当天,我就决定资助他了~”听老校长的这么一说,张建元感到胸部有股热乎乎的东西往上涌,他张了张口,想说一句“谢谢”之类的话,可一个字也没有说出来。 次日上午,距运城数十公里外的樊小明家再次热闹了起来。张建元、刘海居以及电视台的几名记者,还有樊家左邻右舍的百姓们,坐在樊家的小院里和樊小明、樊晓花拉起了家常。刘海居拉着樊小明的手说:“孩子,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没有任何困难可以吓倒你~”他看看了周围的群众接着说:“开学时,我先给你拿一万块钱,以后我会继续资助你完成学业。”说完这番话,他还让随行的一位老师把为樊小明准备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递给了樊小明,在一个黑皮笔记本上,刘海居郑重地写下了一句话:“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会有时”。 站在一旁的张建元帮着樊小明把学习和生活用品收拾了起来,安慰他:“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为生活问题发愁了,以后碰到任何困难,刘校长和团市委都会为你想办法解决~” 樊小明感激地点着头,告诉张建元:“这两天,我把院子用土垫了垫,屋门口也用砖土加高了,以后下雨时,妈妈再也不用担心雨水往家里灌了。” 趁着几人说话时,晓花抬起身到里屋拿出了几个大碗、顺便提出来一壶开水。没有茶叶,张建元和刘海居他们每个人面前都摆上了一碗腾着热气的白开水,晓花热情地招呼着他们。 “有了学费我能上学了,就是我妈的病让我放心不下。”樊小明低着头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没事,你们去上学,你妈妈由我来管~”坐在一旁的樊小明的姑姑突然站了起来,她大着嗓门说:“你们一走,我就把你妈接到我家里住,就连你家的地我也全包了,你们只管安心学习,别操家里的心了~” 小明姑姑的话一说完,张建元立即起身带头鼓起了掌,接着掌声很快从院子里弥漫开来,惹得从门口路过的庄稼人纷纷探进身来向里眺望。 张建元望了望正在喝水的刘校长,又转身看了看周围的群众,动情地说:“谢谢刘校长,谢谢村里的大伯、大婶们。感谢你们为了小明这样一个在逆境中追求上进的孩子和这个贫困的家庭而聚在一起,为他们园梦,帮他们克服难关„„” 第二章 寻找贫因大学生与救助心灵特别行动 1、“寒门状元”之家的辛酸事 八月的天气,酷热难耐。家住垣曲县华峰镇的张玉民老汉,早上一推开房门,迎面便撞上了一只喳喳叫的喜鹊。老汉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把准备咒骂天气的几句难听话咽到了肚里,眯着眼瞅着在头顶上盘旋的喜鹊,心里敲起了小鼓:“今天会有啥喜事,能惹的这小家伙一大早就赶来,” 盘算着心事,张老汉顺手拉过堆在窑门口的一截木头墩子坐在了上面,他把一条不太灵便的腿搭在另外一条好腿上,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个包裹着烟叶和废纸的塑料袋,非常熟练地卷了一截纸烟,低着头一边想着心事,一边有一口没一口的吸了起来。 张玉民老汉膝下有两女一男三个孩子,加上他和老伴,一家五口人在垣曲县的小山村里平静地生活着。家里的日子说不上好,但靠着他和老伴的辛苦操持,虽然一日三顿都是粗茶淡饭,但填饱肚子还不成问题。几年前,自幼腿部残疾、人品厚道的的张老汉,被乡初中的一位负责人相中,随即让他在学校里干起了看大门和做饭的活,一月给他发400块钱用以贴补家用。这样一来,刨开零零碎碎的开支,张老汉一个月能增加200来块钱的收入。把老伴精心侍候的几亩薄田的进帐一块算上,他们全家一年也能落下三四千块钱。 三四千块钱,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一桌中等饭菜的钱。但张老汉却已经很是知足了。如果节省点花,这些钱能够将就着给正在上学的三个孩子交上学费。当然,这还得感谢三个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一个比一个好,上学时应交的费用全在国家的收费标准以内。否则,像一些中考不达线的娃娃,要想把脚踏进高中的门槛,有的就得交一两万元都不止。 “哎,也不知道人家外国的学校咋样收费,反正咱们的学费高得不像话„„”张老汉有时不仅只会注意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也会想起远隔千山万水的外国人的生活。但想过之后,他又会不由自主地责骂起自己:想这些有什么用呢,外国人的生活是好是赖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尽管如此,张老汉仍在不断的拿自己的生活和别人作比较,这些人里头有邻居,有亲戚,还有县城的工人、干部,甚至县长、县委书记。比来比去,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总是不如他人的张老汉,也曾试图通过向亲朋好友借钱的方式筹集资金,准备贩卖山货以改善生活。但亲朋好友们的日子也都不好过,张老汉自然处处碰壁,时间一长,张老汉又不得不把先人们说的一句古话重新给翻腾了出来:求人不如求己。 在他看来,所有的困难都得自己扛着,关键时候没有人会平白无故的帮你。有了这种想法。张老汉过日子越发仔细了。平时他和老伴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除了娃娃们上学必带的一些咸菜外,老两口平时连青菜都舍不得买,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是挑拣市场上最便宜的。虽然后来他到乡初中看上了大门,但在花钱上仍然保持了一如继往的传统。 张老汉虽然一再压缩家庭开支,但随着孩子们的长大,花钱的地方总是越来越多,陡然增加的开支让张老汉感到束手无策。20002年,张老汉的大女儿张丽以优异成绩被太原师范学院录取。接照张丽的说法,她本来可以考取一所更好的学校,但考虑到家庭的实际困难,她毅然选择了学费较低的师范院校。长期在贫困中生活的孩子,最能体贴父母的难处,她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父母。张老汉和老伴也能体会到女儿的一番苦心,但农村人却不会像城里人那样喧泄自己对儿女的感情。他们只是默默无语的帮助女儿准备远行的衣物,他们还不加思索的取出了一家人省吃俭用、多年积攒下来的几千块钱。这些钱加上张老汉把刚刚收获的麦子粜了后得到的五百元,总算凑够了女儿的学费。一切准备妥当后,女儿便只身踏上了千里之外的求学路。 人常说农村人实诚,这种实诚劲就表现在不管他们平时是多么的节俭,但只要到了需要花钱的关键时候,他们会毫不顾忌的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不留一分一毫。张老汉正是这样的人,只要是为了三个孩子的事,他从来没有也绝不会有任何怨言。可以说,他把整个心思都放在了这三个孩子身上;他希望他们有出息,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将来成龙成凤。但有时他有害怕这样的喜事到来,因为这样的喜事常常会搅乱一家人的生活,让他“愁眉不展”。 然而喜事还是接踵而至地涌向了张家。张丽考上大学的次年,张老汉的二女儿张玲又被长治医学院录取了。张玲事后说:“如果复读一年,我保证能考上更好的学校。”她本人自然也知道,这种想法在当时来讲是多么的不切实际,说出来和没说一个样,因为她的身后还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弟弟张华峰。她需要节省开支给弟弟让路。先前大姐就是这么做的,对于后来者的她来讲,这样做也是“义无反顾”的事情。她没有把复读的想法告诉父母,甚至在父母凑不够学费的情况下,她还想办法向同学的家长借了一部分学费,最终才走进了这所她不甚如意的学校的大门。 用村里的人话来说,张家飞出了两只金凤凰。在外人看来喜事连连的张家,却在遭受着村里一般人家不曾遇到的熬煎。 出门和喜鹊撞了个满怀的张老汉,在院子里坐了一会便决定起身到地里看看。收完了麦子以后,他和老伴又在地里回茬了玉米。一个多月过去了,玉米也有一尺来高了,玉米长高的时候,野草也跟着连片的疯长。这段日子正值暑假,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回家了,张老汉在大门外上了一把锁,只是每天过去转几圈,大部分时间他都把精力放在了自家的农田里。 就在张老汉踮着一条腿,扛着一把锄头走到街门口时,在村委会打杂的老李头又迎面与他撞了个满怀。老李头手里举着一封信,顾不得被撞得有些疼的膀子,大声喊着:“老张,要请客啊,八成是你家那娃子又高中‘状元’啦~”张老汉笑了笑,接过信一把撕开,里面果真是一份来自武汉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张老汉脸上挂着笑,头却不住地左右摇着,站在一旁的老李头,看着张老汉的模样心里直犯嘀咕。这当然怪不得老李头,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张老汉此时的心情。 张老汉没心思锄地了,他返回家里把信交给了老伴,又到另一爿窑里把正在埋头看书的儿子也叫了过来,一家三口守着这份录取通知书,开始商量起筹钱的事情。三个人想了大半晌,也没有想出个借钱的门路。最后还是小儿子张华峰冒出了一句:“爸,妈,前两天听城里的一个同学说,运城团市委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上学,他还把团委张书记的手机号告诉了我,不知给人家打个电话管不管用,” “哎,啥用也不管~求人不如求己~谁能平白无故地帮一个陌生人~”儿子的话刚一落地,张老汉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老话便不由自主地倒了出来。 “你这老头子,话也不能这么说,也许娃说的是真的呢,不妨让娃试一试~”张华峰的母亲在旁边插话。 “愿意试就试吧,眼下也没啥好法子,死马全当活马医吧~”张老汉无可奈何地叹着气。 得到父亲的允许后,张华峰从炕席下面翻腾出了抄着张书记电话号码的笔记本,疯跑着出门向邻居王叔叔家赶去,他要借用王叔叔家的电话向张书记求援。 2、女大学生和她的赤贫之家 张华峰的电话打过来的时候,张建元正在永济的一户贫困大学生家里走访。 自从团市委与运城电视台合办的“我要上大学”节目播出后,他已经先后接到了来自芮城、闻喜、万荣等地的上百名贫因学生的求助电话或求助信。他把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地址和情况都记到笔记本上,然后亲自到每个孩子家里进行走访、了解。为了能让团干们辛苦筹集来的爱心款,一分一厘的用到真正困难的孩子身上,在求助者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他和团干们咬着牙制定了几条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即:家里有砖瓦房的不资助;家里有彩电的不资助;家里有三轮车的不资助。 有时,他也会常常自责反思:制定的这几条“高压线”究竟是否合理,但面对众多的求助者、面对比这些相对贫困的家庭更加贫困的那些特殊家庭,他只能 把感情的砝码倾向于后者,否则就是把他累死,也不可能让所有的贫困学生都得到帮助~ 在掌握了困难学生的详细情况后,在电视台的配合下,张建元带着几名团干又开始四处奔走呼告,唤起了运城市部分企业老板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同情心。在他们的辛苦努力下,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们竟然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奇迹~运城当地的部分爱心人士挺身而出与他们勇敢地站在了一起。有了这些爱人人士做后盾,张建元感到背后靠上了一堵厚厚的“爱心墙”。 当然,这里面离不开运城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就在“我要上大学”的第一期节目播出后不久,在运城市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上,运城市委书记对共青团运城市委和电视台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老书记还深情的说:“这些大学生都是我们运城的宝贵财富,决不能因为家庭贫困让他们上不起大学,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重视这项工作,采取得力措施帮助团市委完成这项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他说:“我们不仅要让他们考得上,还要让他们走的了,一个都不能落下~” 毋庸置疑,在以后连续几年的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中,历任运城市委书记和市长对这项活动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倾注了满腔的热忱。一度也留下了太多太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正是在组织上的关心和支持下,张建元的才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并决定在资助贫困学生的路上始终不渝地走下去。 在走访了贫困学生、联系上了“爱心人士”之后,张建元又设法让每个学生和这些爱心人士一对一的见了面。并一再设法力促他们结成帮扶对子。从活动开始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张建元平均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极度的疲劳使他整个人明显的瘦了一圈,原本看上去很是精神一个人,现在瞅着像一下子老了十岁。 在整天穿行于农村和城市的奔波中,在阳光的炙烤和风吹雨打中,他的皮肤黑了,眼窝深陷了下去,脸上也失去了机关干部特有的那种光泽。从外表上看,他似乎成了“城市的农村人”或者说是“农村的城里人”。然而对于自己身体所发生的变化,张建元并没有注意到,确切的说是他没有时间去过多的关注自己的身体。他所关心的,是某个贫困学生又得到了某个企业的资助,这个孩子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终于可以安心地踏进大学的校门。他喜欢看孩子们由忧转喜的笑容,特别喜欢看着他们拿到一沓学费后的开心和畅快。他爱这些孩子,他的身 心和这些素闻昧平生的孩子的身心已经完全融到了一起,所以,他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忧愁着孩子们的忧愁。 张建元在电话里得知了张华峰的情况。他边听电话边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认真的记下了张华峰家的地址。听着张华峰带着哭腔的求助声,张建元轻声安慰他:“不要着急,我们从永济回去后,很快到垣曲去看你,千万不要着急„„” 接完电话的张建元心情似乎显得有些沉重,有几分钟他一言不发的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而坐在他对面的贫困学生贾敏和母亲也一言不发地瞅着这位找上门来了解情况的张书记。 张建元和团委市的几名副书记是在一次团会上知道了贾敏家的情况的。当时介绍她情况的一名团干只说了一句很平常的话便让张建元感到非到贾敏家里看看不可。这位团干说:“贾敏家的生活状况让人无法想象。”听完这句话的当天下午,张建元带着团委的崔鸿鸽部长和团干温亮、原英等人赶到了贾敏的“家里”,当然如果我们还愿意把贾敏一家人所住的地方称作一个“家”。 在距永济东城区不远的一个果园里,张建元他们迎着几间用破油布遮顶的土坏房走了过去。自从贾敏的父亲、爷爷在三年内相继过世后,这几间土坯房就成了她和两个辍学在家的哥哥、多病的母亲和奶奶的栖身之所。 土坯房里一片黑暗,没有接电,一家人晚上仍在靠蜡烛照明。看到张建元他们,正在做饭的贾敏和母亲立即搬出几个小木凳让客人坐下,并很快给每个人面前放了一杯添了白糖的开水。据说,这些白糖平时是专供贾敏卧床不起的奶奶享用的,她老人家虽然躺在床上动弹不了,但听说运城团市委的客人来了,而且是要帮助孙女上学的,老人还是用手揩了一把鼻涕和泪水,用含糊不清的话,不停地招呼着坐在土坯房门口的客人。 看到这一家人的生活,张建元感到自己的鼻子里涌出了一股酸楚,他轻轻咳嗽了两声,强忍着把这种酸楚压了下去。 贾敏自小在学校里便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中考时,她曾获得过英语满分、作文满分的成绩,上高中后,她多次取得过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贾敏说:“爸爸和爷爷去世前,她也曾有过一个幸福的家,尽管这个家并不富裕,但她仍然过得无忧无虑。初中毕业时,她以优异成绩被康杰中学录取,正当她准备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先上康中再上清华和北大时,他亲爱的父亲却在这一年突然去世了。失去父亲的支撑,家里的天塌了下来,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病弱的母亲肩上。 而这一年,她们家的旧房子也塌了,一家人只得搬到了母亲承包的果园 里。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贾敏放弃了许多人做梦都想上的康杰中学,成了当地永济中学的一名学生。 但灾难并未就此打住。父亲去世后不久,贾敏的爷爷又患了食道癌,经多方求治无效后,于两年后也不幸离去了。连遭打击的奶奶半个身子突然无法动弹了,自此以后她一直卧床不起。 贾敏说,一个农村家庭供一个学生上学都难,更何况她们家有三个孩子。为了养活她们姊妹三人和重病的奶奶,妈妈整天泡在果园里,施肥、打药、修剪,忙得不可开交。幸苦自不必说,更主要的是由于承包的地全是村里的荒地,家里又没有钱投资,虽然妈妈的腰板越来越弯,但一年下来也只有两千多元的收入。 坐在一旁的贾敏的母亲听着孩子的诉说禁不住抽泣了起来:“压力太大了,有时在地里干活,我就一个人哭。心里常常难受的不行,就觉得人活着这么难,我想了多少回,连寻短见的想法都有。” 面对这个脆弱的家庭接二连三地遭受到的一场场磨难,贾敏曾多次向妈妈提出要求辍学,但都被这个倔强的母亲拒绝。她告诉贾敏:“人们都羡慕别人家里盖了几层楼,咱家生活困难我不觉得自卑,你有了出息我才感得自豪。” 这以后,每年暑假期间,贾敏都要出去到周围的小饭店打工,贴补家用。在饭店里,她每天五点多钟起床,晚上要干到十二点,甚至一点才睡觉。尽管累得精疲力尽,但小饭店的工资却特别低,一个月才200来块钱。有了这种打工经历,贾敏彻底明白了妈妈的心思,也更加坚定了她求学上进的决心。 高三时,贾敏进步很快,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她家里的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了。地里的庄稼欠收,贾敏的妈妈就把家里的粮食、家俱、三轮车等等,凡是值钱的东西在贾敏和弟弟上学的几年中全卖完了。她的哥哥在此前早已辍学赴外打工去了。奶奶生病以后,和贾敏一样学习成绩很好的弟弟也不得不暂时停学了。 贾敏妈妈说:“反正经济上只能供一个,只能先紧大的和学习好的供。” 哥哥和弟弟相继停学后,全家人都全力以赴地供她一个人上学。尽管这样,家里一元钱两元钱的花销,都还得考虑着用。为了不让她看到家里的窘况,妈妈总是在她星期天回家之前,想办法准备好她下一周的生活费。这一切使贾敏感到亲情像一座山,压得她难以接受。她时常想方设法让妈妈宽心,减轻妈妈的心理压力。 不管是给妈妈宽心也好,也不管贾敏所设想的美好明天是如何的近在咫尺,但她并不知道,家庭现状并未因为她的美丽憧憬而发生改变。家里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揭不开锅的地步了。就在贾敏准备参加高考的前十几天,将近有半个月的功夫,贾敏妈妈的口袋里只有一块七毛钱,连面粉都买不起。烧不起煤,连馍都没法蒸。实在没有办法,贾敏妈妈就把家里所剩无几的家具又挑拣出来一些卖了,勉强让家人糊口。 在对家里这种极端贫困的状况并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贾敏顺利的完成了高考,并以610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录取。 贾敏说,这么多年了,她对母亲有一种负罪感,妈妈为自己几乎付出了所有的母爱。妈妈患有结肠炎、胆囊炎等多种疾病,但她总是用身体硬抗着,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自己将来能有出息。 当清华大学的一纸通知书飞传到这个偏僻的果园的简易窝棚里时,贾敏母亲的脸上露出多年不曾出现的笑容。但是很快,贾妈妈的笑容又戛然而止。因为在这纸录取通知书的背后,是一笔高达数千元的巨额学费。数千元钱,对于这样的一个家庭而言,犹如一座无形的大山。面对这座大山,贾敏一家显得是那样的渺小,根本没有丝毫力量去撼动它,而让她母亲赖以生存下去的希望和期待,在这笔高额学费面前瞬间化为乌有,她的精神支柱眼看就要彻底垮塌了。 张建元亲耳聆听、亲身感受着这个家庭所历经的种种不幸,一种不可名状的痛苦在折磨着他,一颗硕大的泪珠从眼角里不由自主地滚落了下来。 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残酷。有的人家虽然不愁吃不愁穿,过着所谓的“人上人”的日子,但若碰上一两个不求上进、纨绔轻浮的子女,家里便没有了生气。家长们少不了会为这些不争气的孩子而抓耳挠腮,摇头叹息;即便费尽心机为子女安排好了出路,但这些子女在路上是否能够稳稳当当地走下去,也常常会令他们担惊受怕,牵肠挂肚,寝食难安。相反,贫穷农家如果出落了一两个有出息的孩子,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如何帮助孩子们梦想成真,让他们成人成才,也会成为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而让他们的家长垂头丧气,唏嘘落泪,一筹莫展。 一段时间以来,这个带着某种辨证思想的问题被张建元一次一次的触及。他甚至不止一次的想过:能用什么办法中和一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呢,或者说能用什么办法能使这两种家庭的在经济和教育方面能够均衡发展呢,可是想过之后,他自己又会很快否定了这种想法。这种天真而善良的想法显然有些脱离实际而没有任何意义,这其中有经济体制的原因,有教育方面的原因,总之形成这 种症结的原因错综复杂,这个“结”不是用一个简单的办法就能解开的,更不是他一个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眼下,他急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帮助贾敏一家度过难关。而在一百多公里外的垣曲县,还有一个同样在盼望自己援助的,名叫张华峰的孩子。当然,这样的孩子此前已有很多,今后可能还会有许多许多。 张建元已经记不起来是如何与贾敏母子告别,又是如何坐上车返回运城的。贾敏家极端困苦的生活现状显然深深地触痛了这个善良的团委书记的心。 回到运城后,张建元立即设法与几家企业的老板进行了联系,但在对贾敏家的情况还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这些老板们都没有给予明确的表态,张建元为此心急如焚。他找到电视台,和几个负责“我要上大学”栏目的记者商量了一下,决定尽快将关于贾敏的片子在电视上播出。 两天以后,贾敏一家人的生活现状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一家名为“麦可馨”的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孟彩霞在电视节目播出后的当天晚上便给张建元打来了电话。孟经理语气有些急促的地告诉张建元:“我要帮她,我要帮她~” 此后一切都出奇的顺利。张建元亲自开车陪着孟经理于次日上午向贾敏家里赶去。途中,永济团市委和教育局以及贾敏的母校——永济中学的负责人也都给张建元打来了电话,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愿意资助这个苦命的孩子。 还是在那个简易的窝棚门口,还是贾敏母子,但此时一切已急转直下。当孟彩霞把10000元现金递到这对母子手中时,贾敏母子喜极而泣,捂住脸不停地哭着。 随后而来的永济当地的有关部门负责人也把为贾敏准备的学习用品亲手交给了贾敏。这块平时很少有人光顾的果园里,因为一个普通家庭的特殊遭遇而聚集了一群争相奉献爱心的男女。这以后,老领导张世贤、隆兴物业公司丁金龙等爱心人士,也“该出手时就出手”,在贾敏身后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看着贾敏上学的钱终于有了着落,站在人群外围的张建元如释重负般的长长的出了一口大气。但此时人们不知道,他的另一个想法已在瞬间产生:他要重新把贾敏辍学的弟弟送进校园。然而这件事要真正地落实起来,绝不亚于象寻找爱心人士资助一个个贫困大学生那样轻松。许多人愿意帮助即将步入大学的贫困学生,是因为他们学业有成,将来有可能会为社会做出一番贡献;而对于一个前途 未卜、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人们无法预想到他的将来,帮助他们的动力自然更加弱小。 但张建元仍然决定要做这件事。他把这一想法告诉永济团委一班人后,他们非常支持他。几个人费尽心血,周周折折,经过一番努力,却依然没有结果。 左思右想之后,张建元决定再次找博海中学的刘海居校长试试运气。 一天深夜,张建元和运城电视台的韩路记者相伴敲开了运城博海中学刘海居校长的家门:“刘校长,我求您了~如果是我的孩子,决不会向你开口~”用他后来的话说,当时真想给刘校长跪下。没想到,刘校长听了他的话后拍案而起:“张书记, 你这是在为民请命啊!这个孩子我收了,初中、高中的学杂费、生活费全免~” 张建元后来说,当他们头顶明月,含泪告别刘校长时,《爱的奉献》那首歌一直在他耳边萦绕! 3、张华峰家的“贵客” 贾敏的学费有了着落,张建元立即想起了张华峰。当然,这期间还有不少渴盼资助的大学生给他打了许许多多的电话。可是饭得一口一口的吃,事得一件一件的办,在孩子们火烧眉毛的关键时候,张建元虽然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几瓣,但总得有前有后,依着次序往前走。 张建元一行来到垣曲华峰镇时,刚好碰上一场大雨。在距张华峰家五里左右即将由油路转为土路的地方,他们把车子停在高处的路崖上等待雨停。 大雨下得很急,雨水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厚厚的帘子,把眼前所有的景物全都遮了个严严实实。晴天时,中条山满目翠绿的景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白花花、雾茫茫的水珠。刺眼的闪电在车窗前不断地交织狂舞,接着便是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炸雷;原本炙热的大地在这场大雷雨面前变得服服贴贴,像一盆被浇灭的炭火,没有了丝毫的热度。 没有在山区待过的人可能不知道,山里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要比平川大的多。如果像这样的雨,不,即便就是毛毛细雨如果能一连下个两三天,山区的气温就会骤然下降,如果不穿外套,人们甚致会感到一种秋天的凉意。 这场大雨足足下了半个多小时,似乎才慢慢收住了性子,但天气仍是阴阴的,没有马上要晴的意思。张建元推开车门走下车时,迎面碰上从山底卷起的一股大风,他身上顿时有了一种凉嗖嗖的感觉。 脚下的黄土被雨水打成了一片泥泞,在张建元的带领下,两名团干和电视台的记者深一脚浅一脚的一步步向张华峰家挪动。五里长的一段山路,张建元等人走了整整一个小时,当鞋上、裤子上沾满黄泥浆的这些男男女女七扭八拐地打听到张华峰家,意外地出现在张老汉一家人面前时,张老汉哇得一声大哭了起来。他用颤抖的手拉着张建元的手说:“我真得想不到,真得想不到啊~你们和我们素不相识,在大雨天能步行着来看我娃,就凭这,我就得感激你们一辈子~” 等把张建元他们让到屋里,张华峰和妈妈急着找来几片干布子帮着张建元他们擦拭身上的泥水,张老汉则一手提着一个暧水瓶,一手托着一叠饭碗摆在了张建元他们面前。他熟练的把碗一字排开,盛上满碗的开水。 “你叫华峰吧,是你给我打的电话吗,”张建元望着正在给一名团干擦拭泥水的张华峰,张华峰抬起头侧过脸有些腼腆地笑着点了点头。“来,坐下吧,咱们说会话。”张建元招呼华峰坐在了他的右侧。 “张书记,我知道你们会来的,我有一种直觉,这几天我连门也不敢出,”坐定了的张华峰变得大胆起来。 “娃学习很好,今年高考考了578分,被武汉的学校录取了。可是咱家里这光景过得实在是不行,现在连一分钱都拿不出来了。”张老汉望着张建元,说话时露出一脸的愧疚。接着张老汉竹筒倒头子般把家里的情况向众人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说实在话,咱现在活得不如人。为了前头两个娃娃上学,能张口借的地方我都借了,挨着峰儿咱实在是没有一点办法了~” “老人家,话不能这么说,你培养出了三个大学生,这就是你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你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他妈妈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母亲~没有钱,咱们一块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嘛,只要咱们不泄气,娃上学的钱一定能筹到~” “张书记,你不知道,华峰仅学费就得七千多块,加上生活费得上万元。说句难听完,就是把我这把老骨头砸碎卖了,也卖不下这么多钱啊~”张老汉脸上的皱纹像榆树皮一样拧在了一起。 “老人家,娃上学的钱让我们想办法吧,只要你相信我们,想信党和政府,我保证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娃娃送进大学~”张建元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张老汉站起来,伸出颤抖的双手,把放在地上的一大碗白水端到张建元跟前:“张书记,要是能让我娃上了大学,你们就是我家的大恩人,我就是当牛做马也要报答你们的恩情~” “千万别这样想,我们是共青团的干部,是党和政府安排我们来帮助你们的,这一切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张建元接过大碗喝了两口说:“老人家,请你们全家放心,我们一定会把孩子的学费按时送来~” 4、华峰获助 垣曲县华峰乡一个普通农家四年出了三个大学生的事很快在社会上传开了。这个家庭所面临的窘境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同情。 这期间,张华峰的遭遇也引起了运城一位企业家的关注。他就是运城广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盐湖区工商联常委李建民。有心人只要仔细琢磨一下“广厦”这两个字,或许就能看出李建民的个性。唐代诗人杜甫曾悲歌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忧国忧民的诗人当时所期盼的就是: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让普天下贫寒的人们都得到庇护~无论风雨如何吹打,房屋都安稳如山~这几句推己及人,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的诗句,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人们的心灵。 运城广厦房产正取此寓意。与古代诗人心意相通的李建民在创建广厦公司后非常重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他要求员工秉承“诚信兴业,以人为本,开发精品,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把宏扬古仁人关心民众、大庇天下的崇高志向作为广厦人精神文化取向,教育全体员工树立共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情操,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他们曾组织1000余人,出资20多万元,三次义务修复河东街300米路面和下水道,帮助政府解决了这一带居民反映多年的行路难问题,出资参与举办了“虞舜文化旅游节”“抗日老战士畅游新运城”等大型活动。 从张华峰家回来后的张建元,一直在为华峰的学费而四处奔走。当李建民把电话打过来表明要资助张华峰的想法时,疲惫不堪的张建元立即来了精神,他用嘶哑的嗓音向李建民连声致谢,语调里甚致带着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惊喜。 自从送走了张建元他们以后,华峰镇张老汉的内心的思想活动从未静止过。他的脑子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在激烈地交锋,就象两个人在打架一样,势均力敌,谁也无法战胜对方。一个“声音”是他保持了几十年的想法:“求人不如求己,世上没有平白无故愿意帮助你的人;”另一个“声音”则是张建元书记冒雨来访时表示将要倾全力帮助华峰的那掷地有声的承诺。如果搁在以前,或者准确点说,搁在张建元他们到家里来访之前,他宁愿相信自己也不愿意相信任何人。但是,他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张建元他们来过之后,却开始出现了动摇。先前, 当儿子提出要给张书记打电话时,他曾不屑一顾;但儿子的电话打过之后,张建元他们果真来了,而且是冒着那么大的一场雨。就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束缚了老汉一生的旧观念“土崩瓦解”。 张建元走后的几天里,张老汉一直沉默寡语。他盼望着张建元他们真得能够再一次突然出现,使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的儿子能够如愿以偿。可是他对于自己所盼望的这些人又没有一点把握,老汉的心里空空的,没有一点踏实的感觉。 “张书记~”在街门外打扫卫生的张华峰的一声呼喊,把张老汉纵横驰骋的思绪一下子拽了回来。他立即踮着腿快速从院子里向门口走去,这时张建元、李建民等人已经“破门而入”。 “张书记,真是你啊~这几天老盼着你来,我这思想上遭罪遭大了。”张老汉脸上挂着喜色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害怕我们一去不复返吧。别担心,共青团干部说到做到~”张建元带着几分幽默的话里却满是认真。 “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运城广厦集团的李建民董事长,他是专程来看你们的,也是来资助华峰的~”张建元的话音未落,张老汉与李建民的手已经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李建民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掏出一万块钱递到张华峰手里说:“孩子,这是我们给你准备的学费,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和我们联系~”李建民还顺手从随行的工作人员手中拎过一个皮箱:“这是我们给你准备的衣服箱,扳到这块可以设密码,扳过来就设定了。钥匙在这儿,你看看~”张华峰好奇的当场跟李建民学起了怎样使用密码箱。 “这个笔记本是李总专门给你卖的,他还在上面写了两句话,希望你步入大学后能振翅高飞,大展鸿图。”张建元说着把笔记本递到了张华峰手中。打开本子,首页上工工整整的写着一行滚烫的寄语:你应振动希望的翅膀,你应高扬理想的风帆~希望张华峰幸福成长~ 想着这段时间以来,家里“先喜后忧”转而又“忧散喜留”所发生的像梦一般的变化,张老汉拉住张建元和李建民的手,泪水不住地从脸上往下淌:“张书记,李总,我啥话也不说了,这个世上还是好人多,还是好人多啊~” 5、双胞胎姐妹的烦心事 一条不太宽的小河,在远处一片深褐色的水草丛中探出头来,从一个古老的小村庄旁缓缓地流过。河边,三五棵古老的柳树垂下漫天柳枝,将脚下的一 段河水映成了浅浅的绿色。河对岸的庄稼地里,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像一条绿色的毡子,厚厚地遮住了整个川道„„ 刘巧玲蹲在一棵柳树下,望着河水痴痴地想着心事。一连几天了,她总是和妹妹巧凤交替的出现在河边这棵老柳树下面,两人像是碰上了同样的难事,都是一幅愁肠百结的面孔,都是默默无语地蹲在树下,呆呆地望着欢快的河水出神儿。 刘巧玲和刘小凤是一对漂亮的双胞胎姐妹,两人模样相近,个头相仿,从小在一起戏嬉,一起睡觉,姐姐俩好得就像一个人似的。到了上学的年龄,两人又一块背着书包在校的同一个班里读书,姐妹二人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成绩在班里都是呱呱叫。中考过后,俩人又一块考上了运城中学。在百里之外的地方求学,姐妹俩更是互相照顾,携手并肩,共同度过了三年艰苦的高中生活。今年高考结束后,刘巧玲被山西财经大学录取,刘巧凤则收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一对双胞胎姐妹同时被两所不同的大学录取,这在她们所在村庄——绛县冷口乡烟庄村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亲朋好友和邻居们纷纷上门道喜,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听说这事,也都啧啧称道,对姐姐俩和他们的父母亮起大拇指一个劲的夸奖。她俩的父母更是掩饰不住双女成凤的激动,只要见有人来,总是把两个孩子的录取通知书拿出来,美滋滋地炫耀一番。 是啊,孩子是父母的命根子,哪一个父母不盼望着孩子出人头地,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呢~ 然而,双胞胎姐妹和他们的父母在高兴过后,姐妹俩上大学所需的巨额学费劈头盖脸的摆在了他们面前。这个想避都避不开的问题让双胞胎姐妹,特别是她们的父母的心突然凉了下来,一家人面面相觑,就像从火热的太阳底下突然坠入了阴冷的冰窖。姐妹俩的父亲刘师傅当着老婆孩子的面,突然间一把抱住头,顺着屋角的墙根无奈地蹲了下去。他失落的表情就像端在手上的一碗饭被伸过来的一只手打翻了一样难受。 千万不要责怪她们的父亲,这个中年男人只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常举动,是因为他们的家庭实在过得太难了。老实本份的刘师傅和妻子长年在家侍候几亩薄田,平时夫妻俩在家连菜都舍不得吃,一件廉价衣服要穿好多年才舍得扔掉。尽管省了又省,但他们幸苦劳作一年,也只有两三千块钱的收入。两个孩子上小学时,他们还能供得起。当孩子上初中时,家里就已经开始外欠“饥荒”了。当双胞胎姐妹考上运城中学后,他们当时就无力再供他们上学了。 好在学校从孩子口中了解了她们的家庭情况,减免了她们的学费。尽管这样,这家人的日子仍然过得紧紧巴巴。姐妹俩在学校里十分的节俭。俩人一天平均只花三四块钱,一份咸菜两个馒头便是姐妹俩一日三餐的伙食。家里给他们买不起衣服,姐妹俩的衣服经常互相换着穿,班里的女老师看在眼里,十分心疼她们,就把自己的一些衣服送给了俩姐妹。在运城上学三年,姐妹二人竟然连一次街都没有逛过。 生活条件虽然很差,但姐妹俩的学习成绩却让人刮目相看,高中三年,每次考试,俩人的成绩都在六百多分。俩人同时参加了高考,又都同时考上了大学。可是,俩人的学费和生活费加在一起就得两万多块钱,对于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简直是一笔不可思议的费用~ 喜悦是短暂的,双胞胎姐妹和她们的父母很快陷入了一种欲罢不能的痛苦之中。她们的父亲不得不低着头再次到亲朋好友家里求借,然而借到的钱却是杯水车薪,连她们的路费都没有凑够。 一种无助的失望,不断地折磨着两个姐妹的心。 姐姐刘巧玲产生了一个天真的想法:如果有可能的话,让妹妹上学,自己外出打工~于是,一连多日,她都在小河边踯躅徘徊,她思谋着这种办法可能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但是,她对自己所想的那种打工生活并没有思想准备。她虽然没有打过工,可她早就从人们的口中知道了打工的幸苦,而一旦真得走了这一步,她将会与十几年的学生生活彻底告别,一切的梦想将会付之东流。然而,现实生活非常惨酷的摆在面前,看着佝偻着腰背四处求借的父母,这个孩子的心里难过到了极点~只要能为父母分忧,她愿意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妹妹,当然,如果父母能够勉强把妹妹的学费凑够的话。她甚至想,就算家里给妹妹拿不起生活费,她也可以靠着打工把钱给妹妹寄去~ 刘巧玲在盘算着自己的心事时,她却不知道,妹妹竟然产生了和她一样的想法。她也准备让姐姐上学、自己外出打工贴补家用。于是两个孩子各怀心思的在家门口的小河边互相忧愁着对方的忧愁,互相关心着对方的将来。 但是,即使就是让其中的一个孩子去上学,家里仍然拿不出这笔费用。等她们争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后,父母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拒绝了姐妹俩这种天真的想法。 巨额学费像一座大山,压在姐妹俩的心头,她们无力撼动却又不甘心放弃。上学的美好希望眼看将成泡影,姐妹俩和她们的父母心急火燎可又无计可施。 6、大山深处的“金凤凰” 刘巧玲姐妹被学费所困的消息传来时,张建元和几名团干们正急匆匆地行走在夏县泗交镇的公路上。当绛县团委的同志把这一情况通过电话告诉他后,双胞胎姐妹渴望上学、满含期待的目光立即浮现在他的眼前。 “要帮,这个家庭一定要帮,我明天就赶过去~”张建元在电话中给绛县团委的同志吃了一颗定心丸。 “要帮,对于一切有困难的学生都必须尽全力伸手相助。”这是张建元在心底给自己立下的一条规矩。然而,尽管爱心助学活动开展之后,有许许多多的热心人都慷慨解囊,积极帮助大学生园梦;但是,走访贫困学子和筹款的过程却仍然是那样的艰难,那样的辛苦,期间的种种辛酸,种种不为人知的尴尬,种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曲折,让张建元的心一次次在低谷与高峰、失望与希望、无助与得助中大起大落;一次次的泪花与笑容的更替,一次次的悲伤与欢喜地交融,让张建元感受到错综复杂的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是那样的空旷幽深而让人眼花撩乱,目不暇接。 他准备走访的夏县泗交镇的这个学生名叫王玲,今年高考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向她抛出了橄榄枝。然而与所有贫困家庭碰到的困难一样,开学时要携带的上万元学费和生活费,让这个女孩和她的家庭立即被一种挥之不去的忧愁所包围。 和张建元他们一同走访这个家庭的,还有闻讯赶来的时任夏县团委书记的仝庆玲和王荣上初中时的班主任。当车穿过泗交镇政府所在地十几里后,由于山路崎岖狭窄,车子再也无法正常前行了,张建元等人只得步行前进。 走了三四里路后,他们在一个小山村做短暂休息时,有好事的村民便过来打听他们的行程。随行人员把要走访大学生王玲的事告诉了村民后,其中一个中年男子当即竖起大拇指连说:“这女娃了不起,这女娃了不起~”据他讲,附近几个村,几十年了就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主要是村里人比较贫困,供不起娃娃念书。一般情况下,这些农村娃能念到初中已经算不错了,初中一毕业,他们便回村种地或外出打工谋取营生了,很少有人能一直坚持着把书读下去。 闲谈了片刻,热心男子主动帮张建元他们找来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并一再嘱咐司机“把这几个领导送到水峪村王家,就是考上大学的那个女娃家里。路上开慢点,不要把客人颠着了。” 张建元等人与这个素昧平生的热心人挥手道别后,挤坐在这辆平时干农活的机动三轮车里,沿着小河边的山路,晃晃悠悠的向王玲家赶去。因山路过窄,三轮车一会在路上行驶,一会就碾着浅浅的河水前进。车轱辘在水里撞出了一片水花,水花从车底窜出斜着向两侧飞舞,就像两扇白色的翅膀,起起落落,架着三轮车向前飞快地跑着。 经过一个来小时的颠簸,三轮车终于稳稳的停在了水峪村一户柴门敞开的农家院落附近。从车上跳下来,张建元感到自己的胳膊有些酸疼。一路上,他们说是坐在三轮车上,实际上根本不敢坐,只是用手紧紧抓着三轮车车箱的边沿,整个身子则似坐非坐的悬在空中。如果真得踏踏实实地坐下了,三轮车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会像过筛子般,把人的五脏六腑震得东摇西晃,受不了的人甚至会呕吐不止,大病一场。 一路上双手吃了力,张建元等人便感到手和胳膊有些不听使唤,像棉花一样软绵绵的没有一点力气。 或许是久行山路的原因,三轮车师傅则显得像没事一样,他悠闲的从口袋里掏出一包廉价纸烟,抽出一根自顾含在嘴里,用打火机点了火,美美地吸了一口后指着紧挨着的这个小院子说:“这就是你们要找的那个女娃家。” “水峪村只有七十多口人,村里人大部分都以种田为生。没有正经的公路可走,山里的东西也卖不出去,村里人均收入不过几百块钱。多数娃娃早早就不上学了,像这个女娃今年能考上大学,在山里可是个稀罕事~”三轮车司机吸着烟给张建元他们介绍起了山里的情况。 张建元用手揉着发酸的胳膊,站在三轮车旁若有所思地环顾着四周。四面的大山像一条条蜿蜒盘旋的巨龙,高昂着头,似欲乘势腾飞;山脊下面铺满了连片的松树和灌木,葱葱郁郁,绿油油的盖满了整个山梁;清凉的山风从山坡上缓缓吹过,树林中便会卷起层层“波浪”,像海水般荡起一圈一圈地涟漪„„ 如果不是因为道路不畅,山里人生活水平较低,这个地方应是一个极适宜人们居住的好处所。这里的宁静与城市的喧嚣相比,似乎更能让人忘却许多的烦心事;能够让人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回味„„ 然而,偏偏是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偏僻之所,偏偏是这么一个不该让人烦心的地方,王玲和她的家人却烦得吃不下饭,愁得睡不着觉。这一切都是因为王玲这个女孩,做了一件山里人几辈子没有碰到过的事:她以惊人的毅力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这件让山里人兴奋的不知所措的喜事,让人们在美美地高兴了一阵子之 后,就像一个出了一身大汗的人,突然被山雨淋得浑身湿透而禁不住打起了寒颤:女娃儿的学费从哪儿筹呢, 走进王家的张建元等人与王玲及其父母面对面坐在了一起。王玲是个秀气的女孩,她静静的坐在一个小板凳上,脸上带着微笑,但眸子里却分明露着一丝无法排遣的忧愁:“如果能想法办上了大学,我下决心尽量能够自立,靠假期打工,干家教或是其它工作挣钱,我想我一定能够自立。” “哎,姑娘拿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全家人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可是很快就犯起了愁。六千多块钱的学费再加上生活费,娃一开学,就是近万元的开支,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要想凑够这笔钱实在是太难了。”王玲父亲的脸上露出一副无奈的样子。 王玲中考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康杰中学。当时上高中的学费就曾让她的家人感到十分为难,幸好,学校减免了她的全部学费。尽管这样,王玲在学校的生活也是十分的艰苦。懂事的她,知道家里的境况,高中三年,她从不和同学一块上街、吃饭。她给自己规定,每个月的零花钱不能超过十块钱。饭菜拣最便宜的,衣服一穿几年,直到小得不能穿了才随便买上一件。甚至连同学过生日她也不敢参加,而她自己的生日则从来没有请过同学吃饭。每逢同学们在一起谈论穿着打扮或手机电脑之类的话题时,王玲总是悄悄地躲开,她感到同学们所说的那些对她来说是那样的遥远。 高中三年,她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在少的不能再少的零花钱里再挤出一点钱,买上几本自己喜欢读的书。尽管生活如此清苦,但她仍然在心底里感谢她的爸爸妈妈,他们能让她坚持上学已经不错了,与她本村的同龄女孩上完初中后大多都辍学打工去了,而她家的条件和村里其他人家相比,也算是比较困难的人家。 事实上,早在今年春节过后,王玲的父亲便已经开始为她打工筹集学费了。因为娃娃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他知道娃娃考上大学是迟早的事情。为此,身体一直不好的他跟着朋友到河南去打工。本指望着能挣点钱为女儿攒点学费,谁料,辛苦了大半年,只拿到了800来块钱。女儿考上大学的喜信传来后,他便一次次的找山外的亲戚和朋友去借钱。每天出门时,王玲的母亲总会千叮咛万嘱咐地把丈夫送出家门;天一擦黑,王玲的母亲便会守在街门口望着远处的山路,盼望丈夫能带回好的消息。 然而忙活了大半个月,只借到千数块钱,离娃儿学费还差得太多太多。王玲父母在家里急得团团转,可又想不出一点办法。 张建元看着为女儿的学费而心情沉重的老王夫妇。他想再安慰他们一番,可是又知该说些什么。他知道,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而不是几句仅仅能够宽慰人心的话。张建元站起来走到王玲父亲跟前,一手抚住他的肩头,声音不大但非常清晰地说:“咱们一块想办法。娃有能力考上大学,咱们就一定得想办法让娃能上了大学~“ 从王玲家回来的路上,张建元一直在想着为王玲筹钱的事。三轮车在高低起伏的山路上重复着一颠一簸的运动,这种颠簸的感觉对陷入沉思的他来说,已经没有进山时那般明显了。以至于直到三轮车的车厢板把他的腿碰疼了以后,他才回过神来,重新换了个位置,继续蹲在三轮车里,上下颠簸着向山外驶去。 7、远来的客人 回到夏县县城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张建元把大伙叫到一个凉粉摊前给每人要了一大碗凉粉,然后他又跑到附近一个饼子铺里买了十来个烧饼,大伙一人拿着一个烧饼就着凉粉吃得津津有味。 运城盛产小麦,这儿出的面粉在山西颇有名气。而以面粉为主料制作成的晋南烧饼在山西南北都叫得很响。这种饼子在运城被人称作“锅魁“,提起锅魁,当以绛州(即今新绛县)的锅魁做得最为地道。夏县的锅魁虽不如绛州的色、香、味俱佳,但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张建元一连吃了两个锅魁,一碗凉粉也利利落的下到了肚里。他又拧开随身带的杯子,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 吃饱了饭,一行人马上又来了精神。张建元看着大伙又有了劲头,便带着商量的口吻说:“咱们到绛县去一躺吧,哪儿有个双胞胎姐妹需要资助。” 累了一天的的大伙,听张书记这么一说,也不好再提什么困难了,痛痛快快地答应了。与仝庆玲告别后,张建元他们所乘的汽车驶出夏县县城后向北一路直行,很快便并入了大运二级公路。 两行枝繁叶茂的老杨树,像列队受阅的士兵整整齐齐的向北延伸。热情似火的阳光火辣辣的炙烤着黑油油的路面,似是铆足了劲一心要把厚厚的柏油烤化。坐在车里向远处望去,像是有一股一股的轻烟从地面上缓缓地升腾,然而等车走近了,轻烟却又像蒸发了般了无踪迹,什么也看不见了。路上的行人不多,零零散散的车辆来回穿梭,都在急急忙忙的向着远方的目标赶去。 人啊,实际上每天都在赶路,虽然目的不同,各怀心思,但都是行色匆匆,埋头前行。即便就是整天无所事事的一些闲人,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日月星辰催着向前行进。时光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你如何的忙得焦头烂额,也不管你 是如何的闲得心底空虚,你每天都在赶路。生活充实的人,走的路要多一些,领略到的风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而空虚的人,走的路要少一些,山水花草在他们看来无非是一种自然物,没有色彩,无所谓美丽。于是当人渐渐老了的时候,有的人心里便满藏着回忆不尽的风景,有的人心里却空空如也,只落下一副干瘦如柴的骨架,没有任何能让他留恋和可以让人留恋他的故事。 张建元一行风尘仆仆地赶到绛县冷口镇烟庄村时,已经是下午6点多钟了。太阳已经偏西,许多人家已经开始吃晚饭了。当张建元一行和绛县团委的同志们走进刘巧玲和刘巧凤家时,一家人正坐在院里围着一张低矮的桌子吃饭。每个人手里端着一个盛满了面条的饭碗,可桌子上连一盘青菜都没有,只放着一个装满了咸盐的罐头瓶子。看到有人来,全家人急忙离桌招呼,绛县团委的同志把张建元和随行人员一一介绍给了刘家。刘巧玲的父亲不知所措地把手伸进口袋,好像是在找香烟,但摸了半天也没有摸出什么东西。刘巧玲的妈妈走进屋里提出一个暖水瓶,又吩咐姐妹俩端出几个洗涮干净的大碗,往碗里盛上了满满的开水。被解了围的刘巧玲的父亲才指着水碗连声劝着:“喝水,喝水~” 张建元又习惯性的掏出了笔记本,和老刘及妻子聊起了家庭情况。 “两个娃娃学习都很好,可就是家里穷,这都怨我没本事,让娃娃老婆跟着犯愁~”老刘低垂着头,不停地叹着气。 “为了娃的学费,亲戚朋友都借遍了,可是人家的娃娃也都要上学,借来借去也没有借下几个钱,离娃娃的学费还差得多着哩~”刘巧玲的母亲揉着发红的眼睛,声音低低地告诉张建元。 “我原来想着,只要孩子们争气,不管生活上有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要熬过来,就是把家当卖光了也要让娃娃上学。可是家里要房子没房子,这点东西实在不值几个钱,根本凑不够两个娃娃的学费。” 刘巧玲的母亲说到这里时,张建元才仔细地打量了一下他们房屋,原来这是一个旧兵工厂的宿舍,前些年他们家的房子塌了后,一家人便挤住在了部队上留下的几间旧房里。 “刘师傅,你们夫妻俩能培养出两个大学生,已经很不容易了。娃的学费咱们一块想办法,一定要让娃娃顺顺利利地踏进大学门槛。”张建元看了看老刘夫妻,又看了看刘巧玲、刘巧凤姐妹,郑重其事地表明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要是能让我家娃娃上了大学,我们家的老老少少会感谢你们一辈子的~”刘巧玲的母亲激动的泪流满面。 “不要这样,都是为人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在自己生活中的份量。再说,我是代表党和政府,代表共青团而来的,要感谢就感谢我们的党吧~”张建元真诚地说着,顺手端起桌子上的大碗将碗里的开水一饮而尽。 8、王玲的学费有了着落 “张书记,我是金鑫房地产集团的董事长,看到你们组织的“我要上大学”活动,我们都很感动,我们愿意为这些贫困学子分忧解难~”金鑫房产的董事长裴小波突然打来的电话,让正在四处奔波的张建元感到一股暖流在全身涌动。 金鑫房产在运城房产界是个非常有实力的大公司。公司隶属于运城市建设局,其前身是运城市城建综合开发公司。这家公司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和修身治业齐天下,用心建造好人家”为使命,以“沟通至人、服务致远、以人为体、团队合作、建造广厦、永创新高”为理念,开发了许多精品楼盘,打造了一道道都市风景线。 自从活动开始以来,为贫困学子而日夜奔波的张建元让无数人感动的同时,许多热心人也一次次地感动着张建元。他在无私的全力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的同时,也被周围浓浓的爱心包裹着。 接到裴小波的电话后,张建元当即把夏县王玲的情况告诉了裴小波。次日上午,张建元便将金鑫房地产公司经理杨保桢一行领到了王玲的家里。路还是原先的颠簸不平的山路,还是在路窄处驻车换上三轮车蹒跚前行。但是在张建元心里,山路已经不再是窄窄的村巷,而成了一条照耀着王玲前程的阳光大道。 “王玲,张书记给我们讲了你们的家的情况后,我们都很感动。咱们人穷志不穷,你要好好学习,这么多人支持你,是你坚强的靠山。”金鑫房地产公司经理杨保桢一见着王玲就把心里的话掏了出来。 “董事长裴小波有事来不了,他让我们把这一万块钱交给你,帮助你度过难关。”杨保桢递钱给王玲的同时,还从工作人员手中拿出一个小包,包里有支钢笔、一个饭盒和一些洗漱用品,他说:“我们来时,裴董事长让我们转告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希望你在学校里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望着不住地点头的王玲,张建元又语重心长地说:“要记住刚才他们说的话,要把这些爱心,这些希望变成动力,好好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社会~” 王玲的妈妈看着这些好心人,想着一个月来为了孩子的学费,一家人悲悲喜喜、喜喜悲悲地经历,她的脸上堆着笑,眼睛里却满是泪花:“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9、告别困境的双胞胎姐妹 一大早起来,张建元便感到头疼的厉害,胃里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搅动般难受。他一手摁着太阳穴,一手捂着肚子,无力地坐在自家的沙发上。不想吃饭,甚至连水都不想喝。日复一日的奔波加上太阳的暴晒,张建元病倒了。他靠在沙发上休息了一下,刚才的难受劲没有要缓解的迹象,胃里的东西还在不断的往上翻,有一种要吐出来的感觉。 坐在家里,病不会无缘无故地就好了,而且手头还有那么多的事要做。特别是那些贫困学生,眼看已到了八月下旬,离他们上学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可有些娃娃的学费至今还没有个影儿。张建元在昏昏沉沉中依然在想着为学生筹集学费的事儿。他吃力地站了起来,在几个房间里来回走了几遍才找到了放着笔记本的小皮包,他把这个皮包夹在胳膊肘下,踉踉跄跄地出了家门。 还不到上午九点,外面已经热得让人受不住了。运城地处山西的最南端,市区在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中央,南面又紧邻一片绵延十余公里的盐池。每年夏天,这里的温度都保持在35度以上,高温天气的持续时间比某些南方城市还要长。太阳的温度蒸发着池盐中的咸水,酷热与潮湿结合在一起,运城盆地成了一座天然“火炉”。在“火炉”里生活的人,如果不依靠空调一类的避暑设备,不要说是工作了,就是老老实实的坐在那儿原地不动,也会汗流浃背,浑身湿透。 可是,就是在这样环境下,张建元和团市委以及电视台的几名同志却在没日没夜地奔波着,如果不是因为生病,张建元和他的同伴们可能正在某个贫困学生家里走访,或是正在寻找“热心人”的路上。 他们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是因为一个个满含期冀目光的学生;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已经忘了自己,而把整个身心扑在了救助贫困大学生的工作上„„ 张建元挪着脚步来到了街头一个小诊所里。医生简单地问了问他的症状,便一口断定他是中暑了。在给他开了霍香正气片和氟哌酸等药后,又决定给他输液治疗。头晕脑胀的张建元无力拒绝医生的建议,躺在床上扎上了液体,他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张建元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上午11点多了。他感到自己的身体已经轻快了许多,输液针头也已经被医生拨掉了。他立刻从床上坐了起来,掏出手机看了看,顺手拨通了一个先前打过来的未接电话。 “我是张建元,请问您是„„” “我叫张丽,我决定再给绛县的双胞胎姐妹捐款两万元„„” “噢,谢谢你,真的太感谢了„„”张建元激动的竟忘了自己的病痛。 张丽这个名字,对张建元来说并不陌生。此前,就是这个好心人给平陆的一位名叫陈娟的女孩捐了4000块钱。 陈娟是平陆县部官乡阳朝村人。2005年高考前,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她在填报志愿时却选择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不是因为这所学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她只所以吸引陈娟的原因是学费比别的学校要低出很多,每年只有三四千块钱。就是加上生活费,每年也就是六千块钱左右。 高考分数公布后,当陈娟得知自己考了603分后,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当初选择的这所门槛较低的学校而懊悔,“吃饭穿衣量家当”,这个在贫困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每一分钱对自己所在的家庭意味着什么。 在陈娟的家里,除了她的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三年前,她爸爸不幸患了重病,使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如雪上加霜。为了供陈娟上学,年事已高的母亲外出给别人扛农活、打零工。一次,她母亲乘坐三轮车外出干活时,由于车辆翻倒而使身体受伤,因为无钱医治,母亲落下了斜肩的后遗症。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陈娟的大弟在初中毕业后,早早便辍学打工去了。这个只有十六七岁的男孩,每天跟着大人在建筑工地上干着与这个年龄极不相符的重体力活,而收入却是那样的微薄。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陈娟的母亲便开始四处活动着为她筹集学费,但费尽了周折,磨破了嘴皮,到手的钱也只有几百块钱。看着父母亲每天都在为自己的学费发愁,陈娟几次提出不想上学了,但母亲非常严厉地批评了她:“你趁早断了这种想法。人常说,地误误一年,人误误一生,咱家就是再穷也不能耽误了你的学业。” 话是这样说,但几千块钱的学杂费却实实在在的搁在这儿。从陈娟收到录取通知书起短短二十来天,她的母亲像一下子老了许多,整天默不作声,除了下地干活外,就是挨家挨户地张口借钱。 就在全家人为了陈娟的学费而饱受煎熬时,一位亲戚给陈娟家带来了一条好消息。这位亲戚说:“运城团市委和电视台联合搞了一个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活动,你们打电话先问一下,说不准娟子的学费就有了门路。”说着这位亲戚还把在电视上抄下来的团市委的电话号码告诉了陈娟。 这的确是个好消息。在一家人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陈娟的学费就有了出处。想到这儿,陈娟父母脸上的皱纹渐渐舒展开来。他们连连催着孩子:“赶紧给团市委打电话,千万别耽误了这个事。” 陈娟很快与张建元取得了联系。张建元在电话里认真地倾听着陈娟对自己家庭情况的介绍,心情随着这个十几岁的姑娘的述说而不断起伏。在张建元的努力下,陈娟情况很快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几天之后,一位叫张丽的女士给张建元打来电话,表示愿意资助陈娟上学。 当张建元一行把4000块钱的学费交到之前素不相识的陈娟父母手中时,两位老人的眼中满含泪花,激动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这4000块钱的学费就是这位名叫张丽的女士无私奉献的爱心。 如今,当得知绛县双胞胎姐妹被学费所困的情况后,张丽再次伸出了温暖的双手。 通完话后,张建元匆匆赶到办公室约见了这位名叫张丽的爱心人士。张丽说:“孩子们考上大学很不容易,张书记为了给这些素昧平生的贫困学生筹钱而日夜奔忙,也令人非常感动,我愿意帮助绛县的双胞胞姐妹走进大学校园。” 说话间,张丽从包里掏出两万元现金递到张建元手里:“这两万块钱是她们姐妹今年的学费,今后我还会资助她们,直至她们完成大学学业。” 就在张丽把两万元现金交到张建元手中的同时,安利公司为双胞胎姐妹捐款的活动也在紧张地进行当中。这家公司的员工们慷慨解囊,不到一个小时,捐款额便达到了一万多元。 望着码在桌子上的三万元爱心款,张建元心潮难平,在人们常常为人情冷漠而慨叹不已的目下,竟然有这么多的好心人自发的为贫困学子捐款且不求任何回报,此情此景足以说明:并非所有的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中;在人的一生中,还有比金钱更加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是的,一个人如果一生只为了自己活着,他的生命又有什么价值呢,这一个个类似于张建元一样的的爱心人士,正是在生活的激流中,明白了活着的意义,悟出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因而在他人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地伸出了援手,用自己的爱心照亮了前行者的道路。这炽热的爱心之火一定会长燃不熄,一代一代的接力下去„„ 烟庄村附近的小河水依然在缓缓的流淌。庄稼地里,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像一条绿色的毡子,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地盖满了整个川道。 张建元揣着三万多元爱心捐款,二次来到了双胞胎姐妹的家中。 望着厚厚的一沓人民币,双胞胎姐妹像看见了一张张充满爱心的笑脸,一双双洋溢着爱意的眼睛。她们的心里有太多的感谢话要说,但一个字也没能说出来,只是不知何时,她们的眼角处挂上了一串晶莹剔透的泪珠„„ 10、贾小丽的大学梦 桌子上放着一份贫困学生的资料,里面的内容,张建元已经烂熟于心。几天前,当这个名叫贾小丽的女娃的事传到他耳朵里后,张建元立即赶到她家进行了走访。与所有贫困家庭有着相同的境况:没有像样的房子,没有像样的家具,全家人的收入无力支付孩子高额的学费。 望着孩子渴盼的目光,张建元又一次的感到心痛不已。 对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来说,无论生活在怎样的家庭里,要求上学都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但是,如果因为学费而断送了他们的前程,这样的后果将是多么的可怕。它毁掉的可能不只是这个孩子的未来,而是整个一个家庭。虽然,人们常说,上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上大学又何尝不是一条谋生之路啊~ 因家庭困难而被张建元牵挂的这名学生名叫贾小丽,是运城夏县裴介镇人。2005年夏天,四川外国语学院在全国提前录取250名保送生,19岁的贾小丽以全国排名第五的优异成绩被该院录取。然而,与所有贫困学生一样,贾小丽从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心里就像揣着一只突突乱撞的兔子,她既想把这样的喜事与父母一道分享,却又害怕父母知道自己被提前录取的事情,这些都不为别的,依然是附在通知书后面的近万元的学杂费。 贾小丽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一家人全年只有两三千块钱的收入。而这样的一笔微薄收入,还要供小丽和她在太原上学的姐姐读书。几年下来,姐妹俩除了把家里的钱花得一分不剩外,全家还欠下了上万元的债务。因此,收到通知书的贾小丽一直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只是背过父母,常常暗暗地望着录取通知流泪。 半个多月后,贾小丽的父亲在孩子的书包里意外地发现了这份录取通知书。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握着录取通知书的手因激动而不住地颤抖。时间不长,他的目光又呆呆的定格在了那份薄薄的收费通知单上。他蹲下身子,手里捏着一截树枝,一笔一笔的计算起了女儿的上学费用。 他算的非常仔细,一遍一遍的加着,唯恐一不小心多算上一块、两块。他算了几遍过后,便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女儿在旁边解释着这些费用的用处,他一却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只是默默的想着该从那儿才能弄到这样一大笔费用。 沉思了片刻,这位父亲侧过脸望了望正盯着自己的女儿,咬咬牙斩钉截铁地说:“孩子,不管怎么样,爸爸一定让你上大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 小丽听父亲这么一说,泪水极不争气的溢了出来,她知道,这么多年,父母为了她们姐妹吃了太多太多的苦,受了太多太多的罪,就像《父亲》那首歌里唱得那样:“人间的甘甜有十分,父母却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父母却吃了十分。”知道父母亲不容易,贾小丽从小便非常懂事,在学校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康杰中学读高中的三年里,贾小丽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尢其是英语,她在班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成绩特别优秀。她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将来必须考上一所外国语学院。 为了这个目标,贾小丽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学习外语需要大量的课外资料,可是由于家庭困难,家里根本拿不出为她购买这些资料的钱。为了能攒钱买资料,她从每个月仅有的100元伙食费中又挤又扣,每个月只花六七十块钱吃饭,其余的钱全部买了书籍。 一天两块钱要维持三顿饭食,贾小丽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她常常不吃菜,一顿饭只买两个馒头外加免费的一杯开水。上学几年,她从来没有和其他同学到外面的饭店吃过一顿饭,一年到头除了春节在家吃一些肉食外,她从没有自己掏钱买过肉和其它零食。 靠着这种顽强的意志支撑,贾小丽一天天的向自己设定的目标靠近。2005年4月,贾小丽接到学校通知:作为康杰中学的推荐生,她即将要赴太原参加“四川外国语学院”的提前面试考核。接到通知后,贾小丽非常高兴,但同时又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压力,她开始了紧张的备考复习。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在康中操场上独自背完要背的课文后,贾小丽面向长空以惊人之声大喊:“我一定要考上四川外国语学院”,喊毕,她已是泪流满面。经过努力,贾小丽最终如愿以偿的被四川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提前录取。 面对一纸通知书,贾小丽的父母又喜又忧。像所有贫困家庭一样,贾小丽的父亲只好再次踏上了四处求借的幸酸路。但是,借钱似乎成了一种释放压力的无 奈举动,因为贾家已经向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借过钱了,用她父亲的话说:“有钱可借的亲戚已经全借过了,没有钱的亲戚,去借也是白费功夫。” 丈夫每天忙忙碌碌却总是无功而返,贾小丽妈妈额头上的皱纹越来越紧。提起孩子的学费,她常常与丈夫唠唠叨叨地说到大半夜,可是忙活了一个多月,孩子的学费仍然没有着落。 看着日渐衰老的父亲每天托着沉重的伤腿为自己奔波来奔波去,贾小丽的心里十分难过。她常常觉得对不起父母。父母节衣缩食的供她读书,自己究竟要累到他们何时才是尽头呢,她用牙咬着嘴唇,鲜血不由自主地渗出了嘴角。她在心里想,还是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吧,像村里的其他姑娘一样,到外地打工,替父母分担忧愁,尽点孝心。但她却不敢把这种想法说出来,因为她知道:父母再苦再累,就是盼望着她将来有出息,能活得比他们好一些。如果自己现在放弃了,父母的心里会更加难过。 实在没办法了,贾小丽的母亲提出了一个古老而实际的办法:“替孩子找个婆家,让婆家去供孩子上学。”这个想法一说出来,立即遭到了贾小丽和她父亲的反对。贾小丽红着脸,哭着告诉妈妈:“你咋能有这种想法,我就是不上学也不能找个婆家让他们来供我~” 贾小丽的父亲也对她母亲的说法大加斥责:“就是再没钱,也不能用这种方法把孩子‘卖给别人’~”她母亲看着父女俩当真的样子苦笑着说:“我这就是随便说说,我怎么可能用这种方法毁了女儿的将来呢~” 母亲的说法一家人虽然明知行不通,但眼看上学的时间一天天临近,一家人越来越发愁了。 就在这时,从夏县团委同志口中得知贾家情况的张建元,突然不期而至。了解了贾小丽家的情况,张建元又一次重复着一句相同的话:“孩子的学费由我们想办法解决~” 这句看似寻常的话语,张建元不知道自己已经说过多少遍了。然而这句话又是那样的不寻常,话语的背后担负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而这句话一旦出口,便决然没有能够收回的余地。这句话,凝结着一个家庭的期待;这句话,决定着一个孩子的前途和命运~ 张建元望着贾小丽的家庭资料,思谋着可以提供帮助的对象。突然,他的思绪一下子定格在了盐湖中学校长刘剑玲的身上。对了,就是她,这个此前曾多次资助在校学生的爱心人人士,对于贾小丽家的情况,一定不会袖手旁观。想到这 儿,他迅速起身、急急忙忙地赶到了盐湖中学。果然不出所料,刘剑玲听了张建元的介绍后当即表示:全力帮助贾小丽圆上大学梦~ 第二天下午,张建元和刘剑玲及受盐湖中学资助的贫困在校生代表相约来到了贾小丽家。坐在贾家的小院里,贾小丽把自家的情况简单地向这群特殊的客人做了介绍,又情真意切的表达了自己对上学的渴望。贾小丽艰辛求学的经历深深的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刘剑玲当即掏出5000元钱递给了她,她还叮嘱小丽:“上学后有啥困难可以继续找我”。 这时,张建元也从身上掏出4000块钱放到贾小丽手中说:“小丽,这是夏县团委的同志托我带给你的,他们希望你在学校里能乘风波浪,好好学习。” 一同前来的盐湖中学的贫困学生代表则抓住这个机会和贾小丽交流起了学习英语的体会和学习技巧。贾小丽毫无不保留的把自己学习英语的方法告诉了他们。 当张建元和刘剑玲一行即将离开时,贾小丽抑止不住内心的感激之情发自肺腑地表示:“踏进大学校园后,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成人成材,用优秀成绩回报家乡,回报所有帮助过我的好心人~” 第三章 来自远方的“家信” 1、一封来自北京的感谢信 时光一天天的过去,转眼间,被资助的大学生从入学至今已经四个多月了,眼看着2006年春节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 清晨6点多便起来的张建元在小区门口随便吃了一点早餐后,像往常一样步行着向单位赶去。天空已经有了亮色,但还隐隐蒙着一层浅浅的“布帘”,“布帘”在一点一点地拉开,亮光也一点一点的强烈了起来。刚开始时,大街上的行人还比较稀疏,渐渐的车和人都开始多了起来,时间不长,马路上竟汇成了一股长长的人流。 望着这些不知来自何处,也不知将去向哪里的行色匆匆的路人,张建元常常会突然想起2005年夏天他亲自送他们远行的那一个个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他们不可能拥挤在运城的街头,但在异乡的校园里,这些孩子想必也是一幅行色匆匆的面孔,当然他们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而将来,他们也必定会融入社会,融入到这千万个行人当中,朝出晚归、日夜奔忙。 人的生命真的非常的短暂,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到长大成人及至人到中年进而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就像一场梦,梦醒时分,已然物是人非。张建元常常 想,人来到世上与一个个素不相识的人交往、相处是一种缘份,每个人都应该把握这种缘份,珍惜这短暂的时光,去热爱和帮助他人。 他也常常会想起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建元认为:人活着的价值不是自己活得好不好,而是对他人好不好。 一路上,张建元在不停的思考着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并非简单的问题。不知不觉中,他已走到单位并习惯性地推开了办公室的房门。一股暖暖的热气涌遍了他的全身,这时他才感到被寒风吹得有些冰凉的脸颊上有一丝淡淡的痛意,这丝淡淡的痛是一种冷热交替时的自然现象,张建元伸出双手在脸颊上捂了捂,然后坐到了办公桌前的椅子上。 桌子上放着几份报纸,他随手打开翻动了一下,一封书信从里面掉了下来。信封是白色的,上面一行秀丽的字迹映入了他的眼帘:“山西省运城市团委张建元〈收〉,落款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央民族大学朱丽。” 朱丽是张建元伸手相助的众多贫困大学生中的一个。打开书信,厚厚的几页信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尊敬的张建元叔叔,团市委领导、运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 你们好~ 我是朱丽,是在你们的帮助下走进大学的一名贫困学生。我首先要感谢团市委的张建元叔叔和所有关心过我的好心人以及三年来曾培育了我的所有教师。 今年高考结束后,我以578分的总成绩被中央民族学院录取。在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全家人兴奋不己,但不久又不得不为巨额的学费而发愁(家里不光是我要花钱,姐姐今年上专科也要花钱,妹妹考入垣曲中学同样要花钱)。此前家里已向亲戚朋友借了许多债,再要开口借钱已是难上加难。那段时间,全家人悲喜交加,喜的是我十年寒窗苦读终有所得,悲得是巨额学费如何筹集,大学对我而言是近在咫尺而又远在天涯„„” 读着这段话,朱丽家低矮的小屋又静静地浮现在了张建元的眼前。朱丽的父亲是已破产的垣曲县啤酒厂的锅炉工,母亲来自农村。朱丽姐妹三人加上父母挤住在一座旧家属楼二层,房子只有十五平方米左右。这个破旧的小屋里,陈设已经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除了锅碗飘盆之外,几乎没有一样象样的家具,在用报纸裱糊的墙壁上,朱丽的一张张奖状是屋子里最耀眼的装饰品。 1996年,垣曲啤酒厂宣告破产后,这个家庭一下子陷入了窘境,连买米买面的钱都拿不出来,况且还有三个孩子在上学。无奈之下,朱丽的父亲只得外出打工。由于没有手艺,他只有靠出卖苦力挣点幸苦钱。他下过矿井,烧过砖窑,落下了一身病,但用汗水换来的钱却被黑心老板七扣八扣,所剩无几。后来,她的父亲又到县城的建筑工地上当小工干活挣钱,每天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地到工地上打工。夏天,他头顶烈日,汗水像下雨一样往下淌;冬天,他的双手被泥水泡得裂开了一道道数不清的口子,但就是这般的拼命,他的所得仍然不能应付家里的开支。没有办法,朱丽的妈妈也开始四处找活干,凭着手巧,她给人做沙发套,做衣服,在早点摊上帮忙,挣些零碎的钱贴补家用。 尽管父母使出了浑身解数,贫穷的阴影仍然像幽灵一样缠绕着这个家庭。买不起电扇,夏天时,他们的住房像蒸笼一样闷热;烧不起煤火,冬天时,房子里像地窖般寒冷。 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朱丽姐妹儿时的物质生活自然是非常贫乏的,但用朱丽的话来说,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快乐的~从小当别人家的孩子含着糖果,嗑着瓜子的时候,姐妹三人会把头深深地埋在书里;当别的孩子逢年过节嚷嚷着要买新衣服时,她们会穿着由妈妈洗净,散发着肥皂香味的校服度过;当别的孩子拿着零花钱来回穿梭在各种商店时,姐妹三人则用学习和劳动来充实自己。 家里虽然极度困难,但父母对朱丽三姐妹的学习却非常支持。他们可以常年粗茶淡饭,旧衣旧衫,但从没有欠过孩子们的学费、书费。在生活中,父母会仔细划算每一分钱的开销,但只要是孩子们购买必须的学习用品,他们会毫不吝啬的给予满足。三姐妹不在家时,她们的父母常常会因日子的艰难而辛酸落泪,但只要有孩子们在,家里所有的窘境都会被他们的笑容所掩饰,所化解。 面对如此沉重的亲情付出,姐妹三人只有好好学习予以回报。姐妹在朱丽之前考上了稷山师范学校,朱丽今年则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妹妹还在垣曲中学读书。三个孩子的学费特别是朱丽上大学的巨额费用就像小山一样压在朱丽一家人的心头。 朱丽在信中写道:“就在这时,团市委书记张建元叔叔和运城电视台的同志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它如同炎炎夏日里的一缕清风,带来了一丝凉爽,让我们全家重新看到了希望。张书记、青农部的崔鸿鸽部长,运城电视台的韩记者、马记者顶着炎炎烈日,不畏路途遥远,专程来到我家进行了解、走访„„你们的到来,让我先前的的沮丧化为乌有,精神为之一振。你们亲切的话语,使我如沐春 风,一股股暖流淌进了心田。这以后,热心的邵女士对我进行了资助,让我终于可以不为上学的学费而发愁了。你们与我素昧平生,却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助我迈进了美丽的校园,此时此刻,我无法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激情,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真心谢谢你们~ 请你们放心,我会把刻苦、努力、拼搏的学习精神在大学里继续延伸,制订周详的学习计划,用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充实自我~为走向明天科技较量的社会大舞台并占有一席之地而努力,而奋斗,使自己成为能够造福社会、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材~ 我更会做一个怀有感恩之心的人,用自己的努力学习来争取奖学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使这份真情像永远不熄灭的奥运火炬一样永远传递下去~ 直到此时,我才深刻的体会到自己语言的贫乏,所有的语言都无法完全表达出我的感谢之情~ 大恩不言谢,但你们的恩情我及我的家人会牢记,并将这份真情传递下去。在这里我只想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特别对张叔叔再次说一声:“谢谢你们~” 读着这封信,张建元感到眼睛里湿湿的,他知道这是孩子真情的流露。他未及多想,立即拿起笔给孩子回了一封信,里面除了再三叮咛她要好好学习外,还特别告诉孩子:“如果生活中还有困难,一定要来信或打电话告知,我们会全力相助~” 2006年的春节前后,张建元的在精神上获得了巨大的丰收。尽管他对自己的付出并不奢求任何的感谢和回报,但出自曾资助过的孩子们之手的贺年卡和问候信仍像雪片般寄到了团市委。里面情真意切的话语,感人肺腑的述说,让张建元的心一次次的起伏,泪水一次次的涌动。 农历三十,他又收到了一位叫叫侯琳的女孩寄来的感谢信。这位女孩在信中写道:“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团市委和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们给了我重新扬帆的希望,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我想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恩人们,好人一生平安~’ 侯琳是绛县南凡镇北柳村人,2005年夏天,18岁的她考上了山西大学。然而贫困的家庭无力负担她一年数千元的学费。张建元在走访时曾了解到,侯琳一家四口人住着三间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土房子,全家没有一件能拿出手的电器,甚至连电视机都没有。这个家庭最值钱的就是女主人的缝纫机。侯琳的父亲身体有病,平时不能生气,不能着凉上火,还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休息。家里的几 亩薄田全由其母亲一人承担。因为没钱投资,买不起化肥浇不起地,仅有的这几亩农田收获甚微,有时都不能维持正常的家庭开支。 2002年,侯琳以581分的成绩考上了运城康杰中学,而1000多块钱的学费当时对她家来说也是一笔偌大的数字。母亲想到了卖粮食,但家里的粮食只有四口袋,如果真的卖了,一家人就连饭也吃不上了。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得以走进康中并完成了高中学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山西大学。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侯琳的内心极度不安:5100块钱,对于别的家庭来说只不过是一个零头,而对于自己的家庭而言,却关系到自己能否上得起大学,对于独自支撑这个家的妈妈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压力。然而学费必须是要筹集的,否则即便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也只能空欢喜一场,十年寒窗的努力便会付之一炬。 8月25日,开学的日子已近在眼前,但侯琳仍未筹到分文学费。这天,她从康中团委偶然得知了张建元书记正在资助大学生的情况,遂设法与张建元取得了联系。张建元在详细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后,当即表示会尽全力相助。 由于时间特别紧迫,张建元嘱咐侯琳:“一定在9月1、2号与我联系。” 与张建元通过话后,侯琳便一天天的算着再次通话的日子。好不容易到了9月1日,她觉得还是2号打吧,这样可以让张叔叔多一点筹钱的时间。2号,内心满怀希望的她再次拨打了张建元的电话,张建元用沙哑的声音在电话中告诉她:“我正在联系,可能要稍晚一两天,5号咱们再联系。”终于等到了5号,张建元用疲惫的声音轻轻的告诉侯琳,本来已经联系好了一家公司,但这家公司却突然提出只想赞助盐湖区的学生。张建元安慰侯琳,我会尽全力说服对方,如果不行,我就再找一家单位,无论怎样也要让你走进校园~ 9月8号下午,张建元几经辗转设法联系上了侯琳,并约她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运城分理处见面。当天上午10时左右,侯琳从该公司一名郭姓经理手中接过了4860元捐款,侯琳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在大学开学的前一天,她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校园。 读着一封封书信,张建元的似乎见到了一张张一纯真而又熟悉的面孔。从内心里来说,他的确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他以一个父亲的目光一直在观注着这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他希望他们都能长成栋梁之材,为国家所用,为社会造福。 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为了节省来回的路费,大多数孩子在信中表示不准备回家过年。因此,张建元在收到信后给每个孩子都回了一封信,除了给以新春的祝 福,还像叮咛朱丽一样,表达了自己盼望他们学有所成的殷切期望。最后他仍然忘不了告诉孩子们一句:“有困难随时来电话~” 2、第1700封来信背后的故事 团委办公室的桌子上堆上了厚厚的一摞来自四面八方的书信。团干温亮和原英正在对这些书信进行整理编号。1501号、1502号、1503号„„1699号,温亮报着数字,原英在信封上标着号码。这一封封洋溢着真挚感情、来自四面八方的信,都是受助学生向张建元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的。张建元对这些来信特别的重视,每一封信他都会仔细的看过并折好,然后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让办公室的同志保存起来。他说:“这是运城团市委的一笔财富,因为每封信的背后,都有一个贫困孩子艰辛求学的故事,每封信的字里行间,都是受助孩子的真情流露„„” 就在温亮和原英一封信一封信地整理的时候,一名团干又拿着一封来自中南大学的书信走了进来。看到落款处“高小芮”几个熟悉的字,温亮和原英都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出来:“高小芮,这不是那个暑假期间帮助孩子们补习英语的‘小老师’吗~两个人急不可待的把信一把拆开,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 读者们千万不要以为他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妥,这是张建元专门交待他们的一项工作,也可以当成是张建元给他们二人的一种特别授权。温亮捧着信,轻声地读道:“张叔叔,近来工作忙吗,提起笔,一种写家信的感觉涌上心头。早就该给您和关心过我的好心人写一封信了,但我不知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对你们的感激,所以直到今天我才用笨拙的笔向你们送去这迟到的祝福,肯请你们愿谅~提起笔来,您及团委的温亮、原英、崔鸿鸽叔叔等人和霭可亲的面容就会亲切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是团市委和电视台的的叔叔阿姨,在我的家庭濒临绝望的时候给了我希望,让我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大学校园,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 读着信,原英和温亮的的思绪飞到了新绛县那个家徒四壁的农家„„ 来信的高小芮是2005年从新绛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南大学的一名贫因学生。当张建元在新绛团委得知高小芮的情况,带着温亮、原英等人来到该县三泉镇这个因家庭突生变故而债务累累的贫寒农家时,高小芮正站在院子里,背对着他们在给村里的孩子们补习英语。她神情专注地大声朗读着英语句子,以至于都未能发现走进家门的客人。随行的团干想过去告诉小芮一声,被张建元伸手拦住了。 小芮的英语知识学得很是扎实,口语十分标准。人们听着小芮用流利的口语读着课文,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团干们静静地站在一旁,屏住气息,足足听了十来分钟。只到小芮读完一篇课文,转过身猛然看到张建元他们时,才不好意思地赶忙招呼在屋里的母亲往屋外拿凳子,她自己也三步并作两步的地快步走进屋里,一只手抓着两个小木凳走了出来,她和跟在后面出来的母亲,努力地挤着笑容给客人们让坐,两串细密的汗珠从额角上流下来,顺着她的脸颊不住地往下滴落„„ “高老师,你的英语水平很不错呀~”坐在小木登上的张建元认真地夸起了高小芮。新绛团委的同志趁机把张建元给小芮母女做了介绍,并说明了来意。 听到张建元们他们是来了解自家的情况时,小芮母亲脸上本来就很勉强的笑容,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她叹了一口气说:“被录取了的孩子都准备着要上学了,可我家小芮的学费还没有一点影儿呢。”她指着正在低头写着单词的小孩们说:“这些娃娃的家长答应出一点补习费,但现在一分钱还没给,就是给了,也只有几百块钱。” 高小芮说,她的几个考上大学的同学都已经在准备上学的行李了,她的学费还凑不够,也没有太多的行李,就一心忙着在为这些孩子补习英语,目的也是想为家里减轻点负担。 小芮说:“五年前,爸爸得到了重病,卧床不起。家里的负担一下子变得重了起来。妈妈除了要干地里的农活外,一有空闲还有到集市上做点小本生意,一天赚取十块八块钱贴补家用。看着妈妈变得又黑又瘦,我几次要求辍学回家帮助妈妈干活,都被妈妈严厉地拒绝了。” 在高小芮的父亲没有患病之前,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在村里还算过得去。靠着这个中年男人的辛苦忙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谈不上富裕,但一家人的吃饭穿衣、供两个孩子上学的钱还是有保障的。这个平常人家的日子随着春夏秋冬的变换平平淡淡地向前走着。谁也没有料到,五年前,小芮的父样突然病倒了。这个中年男人先是告诉家人说自己脖子疼,后来整个颈部竟然无法动弹了。小芮的母亲陪着丈夫去过许多医院,中药西药也吃了不少,但病魔并未因此止步,时间不长,这个原来很壮实的男人,竟躺在坑上,一病不起了。 就在父亲得病不久,小芮的奶奶也被查出患了食道癌。两个躺在床上的病人,一下子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花了个底朝天,而且还欠下了好几万元的外债。后来, 经过手术治疗的奶奶因为病情复发很快离去了;但小芮的父亲依然躺在病床上,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 小芮说,他的父亲非常疼爱她和弟弟,打她记事起,父亲从来就没有有动手打过她们一次。父亲生病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她们姐弟俩学业有成,她能考上一所大学。每次放假回到家里,病中的父亲总要把她叫到自己跟前,一遍一遍地询问她的学习情况。她的成绩的变化对他的心情有很大影响,成绩好的时候,父亲的病情就见轻;成绩下降地时候,父亲的病情看上去就要重一些。 一次,父亲又把她叫到床前说:“孩子,爸爸这一辈子再也没有什么奢求的事情了,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你能顺顺利利地考上一所大学。你们姐弟俩有了出息,爸爸的心事也就了啦。”父亲说话的时候,眼里满是泪水。 就在小芮准备高考前的一个月左右。父亲的病情突然加重了。他几乎都不怎么吃饭了,水也喝得很少。村里的医生来过以后告诉小芮妈妈:“人可能不行了,最多能坚持十来天,提前准备准备吧。”背过父样,母亲和她们姐弟抱头痛哭。 这期间,正是高小芮备考的关键时刻,她咬着牙,强忍着悲痛坐在教室里看书学习。小芮母亲说,她爸爸在最后的一段时间,虽然不怎么吃喝了,但看上去精神并没有完全垮掉,他用微弱的声音一遍一遍地告诉她:“要照顾好孩子,不要让他们受罪。”他还自言自语地不停地喊着小芮和弟弟的名字,并说自己一定要坚持到小芮走进考场。 2005年6月7日,高小芮怀着特殊的心情走进了考场。6月9日,在小芮参加完高考的第二天,就在小芮急匆匆的往家赶的路上,实在坚持不下去的父亲告诉妻子:“娃儿应该考完了,我实在挺不住了~”话音落地,父亲的双眼便紧紧地闭上了。 小芮说,病中的父亲一直在坚持着,在她高考前父亲已经不行了,但他不想拖累她,一直坚持到她参加完高考才离开了。 小芮父亲的去世,对他们一家的打击都非常大,二十多天来,他们全家人一直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之中。七月中旬,当高小芮收到中南大学的通知书时,这个债台高筑的家庭已经根本无力再承担小芮的分文学费。 拿到通知书十几天了,高小芮从来没有和妈妈正面谈过上学的事情。虽然她知道,她上大学读书是妈妈和去世的爸爸最大的心愿,但八千多块钱的学费,对于她们这样的家庭来讲意味着什么,她害怕触及这个敏感的的话题。 通知书下来之后,小芮的妈妈每天除了做农活、到集市上做一些小本生意外,一有空就出去找人借钱。借钱的事,妈妈从来没有告诉小芮,但小芮还是从邻居口中知道了内情。看着妈妈每天两手空空而归的样子,小芮的心里非常难过,但她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才能给妈妈减轻一些负担。当她把自己的苦楚告诉了本村的一位同学后,这位同学给她提了一个建议:何不趁着放假这段时间办一个英语补习班,一来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充实一些,二来也可以替自己筹上一部分学费。 这个想法一说出来,立即得到了小芮的响应。她把自家一间旧屋打扫的干干净净,又搬来砖块垒成桌腿,在上面铺上一块块木板,使之成为了一张张简易的课桌。接着,她又用红纸写了几张招生广告贴在了村里的几条巷道口。 广告一贴出来,还真有不少家长领着孩子来到了高小芮家里。她把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都清楚的记在笔记本上,哪个孩子上几年级,英语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她都一一进行了摸底。家长们看着小芮一副认真的样子,都觉得心里很是踏实,不约不同地告诉她:“小芮,只要娃娃的英语成绩能上去,多少学费我们都愿意掏。”几天时间,小芮的补习班里共来了25个孩子,她知道农家人的难处,便象征性地向每个孩子收了20块钱的学费。这以后,这个简易的教室里,便响起朗朗的读书声。每天清晨和下午,天气稍微凉爽一点的时候,小芮还会把孩子们带到院子里,在树荫下教孩子背单司,读课文。 小芮说,500块钱虽然不多,但总能给妈妈减轻一点负担。而且这笔钱是自己通过所掌握的知识获得的,是她人生当中的第一笔财富,她对此非常珍惜,也更加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 张建元他们仔细地听着关于这个家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心弦一次次被母女二人的讲述所拨动。临出门时,他安慰高小芮和她的母亲:“再等一等,让我来想想办法。” 回到运城的张建元和温亮、原英以及电视台的几名记者凑在一起,为高小芮的学费进行着紧急磋商。最后他们还是决定,先把小芮的家庭情况结合她目前的处境,做成一期节目在“我要上大学”栏目里进行播出,以便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使小芮的学费能够早日落到实处。 节目播出后不久,运城天宝房地产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翟涛给张建元打来了电话。天宝房地产公司是一家集年轻化、专业化为一体的企业,职工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公司以“学、家、博”为中心思想体现“上进、关爱、合作、拼博”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以“建优质房、精品房、建老百姓买得起的房”为经营 方向,成功开发了多家住宅小区。其中一住宅小区在2004后被评为“中国建设精品楼盘”及“中国绿色健康楼盘”。该公司还在文化领域表现踊跃,参与投资了名校运中新校的建设和运营;这家企业在成长中,先后解决了数百名农民工就业问题,而且从未拖欠过农民工分文工资。公司董事长翟涛,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无偿资助社会贫困群体,曾得到过共青团等单位的表彰。 翟涛向张建元进一步了解了高小芮的家庭状况后,当即表示:愿意拿出10000块钱对小芮进行资助。 次日上午,新绛县三泉镇的高小芮家再次迎来了一群特珠的客人。张建元把翟涛董事长介绍给高小芮母女时显得有些激动:这是天宝房地产公司的翟董事长,他今天是专程来看望你们一家的。天宝公司为小芮资助一万元学费,另外还给小芮准备了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 翟涛与高小芮握手时说:“我们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应该回报社会,我们愿意帮助你度过困难,也希望更多的贫困学生都能如愿以偿地走进校园。” 多日来,因为失去亲人而痛苦不堪和被学费所困扰的高小芮,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她信心满怀地表示:“上学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优异成绩来回报大家对我的关怀和支持。” 围绕高小芮而生发的一串串故事在温亮和原英的头脑中闪过,二人为高小芮不幸的家境感慨不已的同时又对她能获助上学而感到庆幸。 高小芮在信中说:“奶奶病故,父亲去世,命运一次一次无情地抛弃了我,生活一次一次使本已伤痕累累再也经不起任何变故的家庭陷入了极度的困窘之中。2005年7月14日,是我接到通知书的那天。那一天,我激动万分,因为我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平台,终于可以进入我朝思暮想的大学校园。但短暂高兴之余,现实又给了我当头一击。高额的学费及生活费用,对我家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在妈妈为我四处筹钱的同时,不愿放弃自己梦想的我想也了许多办法。但在开学临近时,只靠辛苦赚取了500块钱,离上学费用相差很远。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团委的张建元书记带着工作人员和运城电视台的记者来到了我家,通过了解,对我家的困难情况进行了报道。虽然当时正值盛夏,酷暑难熬,但你们不辞辛苦,多次顶着烈日对到家里进行走访,并告诉我,你们不会让我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大学。听到你们的话,我的心里真如这七月的天气一样暖和。 团市委和电视台把我的家庭情况通过媒体让社会去了解。同时,你们为了我一次次与赞助商进行联系。你们没有节假日,每天工作到很晚,你们是真正的活雷锋。 人常说,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爱心无价,真情无限。这个世界因为有了爱心才变得如此美好。在你们的努力下,我的处境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天宝房地产公司为我捐助了一万元的学费。我深深地感到,团委真的是一个替人民办实事的先进组织,我为自己也是一个团员感到骄傲和自豪。 现在,我感到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因为有了你们雪中送炭的帮助和支持,我想将来有一天我会为祖国的建设锦上添花的。 这么多天来,我一直感动的落泪,因为我收到的不仅仅是一笔可以让我进入大学校园的上学费用,更重要的是一颗无价的心——爱心。我会把这颗爱心永存心间,发扬光大。世界上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助人为乐,我会以此为荣的。 祝你们好人一生平安、健康幸福。 第四章 行动,行动 1、新一轮救助 春节过后,运城的气温渐渐回升。 春天对于地处晋南的运城来说,非常的短暂。阳历4月初,运城的天气已经急不可耐的开始热了起来。人们似乎还来不及欣赏春天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已是“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了。 有了去年的经验,张建元早早便开始筹划起了新一轮的资助行动。资助孩子最主要的是资金来源,没有钱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钱的问题上,他再次打起了与自己熟识的企业家或乐于公益事业的一些朋友的主意。而这些朋友对于他的到来,对于他商量式的求助,既不好意思也从来没有拒绝过。因为张建元留在他们心里的印象,是一个非常实诚的人。对于实诚的人来说,一般情况下从不会随意地向人开口,但是这个实诚人一旦开口,如果遭到拒绝,便会非常严重地刺伤他的心。这些朋友了解张建元的性格,因此很少有人让他失望而归,况且,张建元并不是为了自己向他们开口求助的。如果是因为自己,或许张建元一辈子都不会向他们开口。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他所有的付出是为了一群素不相识的孩子,一群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学生。 当然,即便是他们同意资助这些孩子,这些善款也不会直接被张建元拿走。在以后持续几年的资助活动中,除了极个别的好心人让张建元把这些钱代为转交 到受助孩子手中以外,绝大部分钱款都由资助人直接把钱交给贫困学生。他从来没有动过这其中的一分钱,在四处奔波的的路上,那怕是喝一瓶汽水,吃一碗面条,他都没有用过这些钱。资助贫困生活动中的许多开支,都是从他的工资里垫付的。 有的朋友对他的行为并不理解,常常会瞪着异样的眼睛反问他:“你这是为了什么,如果你自己缺钱,我可以帮你,但对你的做法我不能理解。”碰到这种情况,张建元总是不好意思地笑着,用轻柔的口气说:“这些孩子真得太需要帮助了,帮助他们就是帮了我张建元,我这一辈子都会感激你的~” 凭借这种“软磨硬泡”,张建元在次年高考之前已经提前“预约”好了一些资助者。但是需要资助的学生究竟有多少,他心里并没有底。因而,只有等到高考过后,新一轮的资助活动才能算是真正启幕。 时间过得很快。 转眼间,又一年的“高考”很快来到了。做为中国的一种独有的考试,“高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有的将之称为“最为公平的选取人才的途径”,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没有找到一种比高考制度更好的遴选人才的办法。但是有的人则极力反对这种考试制度,认为这种方法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延续,并不能真正的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但是不管怎样,“高考”在中国仍然是与千家万户联系最紧,与成千上万孩子的前途和命运密切相关的“一场竞技。”于是高考已经成了一种现象,一种牵动国人神经的“大运动。”这种“运动”不仅在中国引人热议,甚至引起了国外一些学者和媒体的关注。 国外部分媒体工作者在博客上发表评论,认为中国高考“可能是世界最难的学术测试”。他们说,持续两天的马拉松考试试图考核中国学生所学过的所有东西,而这一考试的成绩也是中国学生进入大学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有媒体认为,高考制度的存在似乎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不大协调,“中国正以飞快的速度发生着改变,而高考制度依然像中国人使用筷子那样难以改变。” 不管人们怎样评价这种制度,“高考”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迈步前行。国人依然要在每年的那个特定时间段面对这个或令人感到兴奋或者令人感到沉重的话题。“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是对特定时间段里的这场激烈的角逐的一种由内到外地形象的描述。 对于张建元来说,“高考”的临近,是他和他的团体准备“战斗”的开始。因为他知道,高考结束后时间不会太长,就会有许多孩子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 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些录取通知书在证明着一个人的能力(当然他并不认为高考是唯一能证明一个孩子能力的途径)的同时,对一些孩子和他的家庭来说,在经济上则面临着一场考验。有的家庭也就是在这样的考验中会无可奈何的败下阵来。鲜亮的录取通知书或许只能成为某个高考生人生旅程中的一段令人惋惜的美好记忆。 高考结束一个月后,录取通知书便三三两两的飞到了步过“独木桥”的考生手中。河津女生魏玲玲是当年7月中旬拿到通知书的。当通知书通过邮递员之手送到她远在乡下的母亲手中时,魏玲玲正在市区某饭店打工。瘦弱的她每天从早到晚都守在一根细细的水管边,不停地涮洗着客人用过的碟子和碗筷。就是这样不停的劳动,一天的收入也只有十几块钱。这些钱虽然很少,但她仍然感到了一种满足,因为在饭店打工,最起码吃住有个保障,所赚的钱则全部可以贴补家用。 偶有空闲的时候,魏玲玲便会独自呆坐在一旁发愣,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同在饭店打工的小姐妹都感到她有些“不对劲”,实际上她是在默默地想着心事。这其中想得最多的是盼望着那一纸录取通知书能够早早地“降临”。她实在是太想见到这纸通知书了,十年寒窗所付出的艰辛和可怜的父母为了自己所流的泪水、汗水和遭受的一切苦难,或许都可以被这张薄薄的通知书所掩盖,而给贫困的家里带来一丝希望的光亮。尽管这一丝光亮并不能照耀家庭的每处角落,但也足以慰藉年迈而多病的父母,让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往日里并不多见的笑容。 高考之前,魏玲玲是运城中学的学生。其父母是典型的农民。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两位老人日复一日所侍弄的几亩薄田。魏玲玲上了中学后,为了能付起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孱弱多病的父亲又借了一辆平车,从煤场里拉上蜂窝煤走街串巷赚取几个辛苦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魏玲玲与其他孩子相比,遭受了这个年龄段不该遭受的磨难。自打高中一年级起,她每日三顿饭都重复着同一个食谱:一个馒头、一碗开水。或许,人们对她这般节俭的生活不敢也不能相信,但事实就是如此。高中三年,魏玲玲在学校里日复一日地吃着从不重样的饭食,每月所用的伙食费只有几十块钱。 自己在学校的生活,魏玲玲从不向父母提起。对学校的生活并不了解的两位老人,还以为学校的伙食费要比外面便宜,孩子在学校里起码会比在家里吃得好。但是事实上,学校的食堂早已实行了承包,饭菜的价格与外面的饭店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就是吃一碗面条也得两三块钱,就算每顿饭只吃面条,一天也得十块钱 左右。更何况,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哪能每顿饭都吃一碗面条呢。当然,学校里饭菜的花样还是很多的,炒菜、拉面、烙饼、包子等等可谓应有尽有,就连泊来的西餐“汉堡”也可以方便的买到。然而这些寻常饭食对于魏玲玲来说,简直如同饕餮大餐,可望而不可及。 馒头加开水就是魏玲玲一日三餐的充饥之物。这样的伙食几乎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需要,更谈不上营养好坏了。于是直到有一天,魏玲玲的身体实在无法坚持下去,在上体育课时,她一头栽倒在地上时,她的父母才知道了这个秘密。当魏玲玲的父亲得知女儿一日三餐竟简单到这种程度后,老人双手捂脸、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个不停。魏玲玲随后便被老父亲送进了医院。医疗诊断结果也很快出来了,魏玲玲所患得是“营养不良所致的严重贫血”。医生说,如果再这样下去,孩子的生命都可能会受到威胁。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魏玲玲的身体慢慢恢复了过来,她也重新回到了教室。高考过后,回家等待消息的她在河津城区找了一家饭店,一边打工一边静候着与高考有关的消息。 她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的消息是通过老父亲之口知道的。当拉着平车的父亲在饭店门口让人把她叫出来并将这个消息告诉她后,她高兴的不知所措,泪水不由自主地溢出了眼眶。老父亲与她闲聊了几句后,便拉着满装蜂窝煤的平车缓缓前行,慢慢地消失在了街旁的小巷里。 不知为什么,每每望着父亲的背影,魏玲玲总会想起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这篇文章。她常常感到,消瘦的父亲是那样的可怜,就像一头老黄牛,从早到晚地播种和耕耘,流的汗就像小河里的水一样多,得到回报却是那样的少,以至于连维持一个普通人家的生活都是这样的艰难。 知道录取通知书下来后,魏玲玲给饭店老板请假回家去了一趟。亲手捧着录取通知书,魏玲玲再一次热泪盈眶。然而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很快摆在了一家人面前,这就是魏玲玲上学所需的一笔大额费用。钱,正是这个家庭最缺的东西,却也是眼下他们最为需要的东西。 一家人首先想到是的向亲朋伸手借钱,但是,向人开口求借也并非易事。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首先想到这种办法,但是这种办法却让人颇费思量且未必能够把钱借到手里。魏玲玲的父母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在亲朋好友的圈子里转了几天,借下的钱竟只有一千多块钱,离孩子的学费相差太远,而能开口借钱的地方几乎都已经去过了。 一家人为了魏玲玲的学费,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就在这时,河津团委的一名同志找到了魏家。他说,运城团市委的张书记在运城中学听说了魏玲玲的情况后,专程让他先来摸摸情况。如果确如校方所说的那样,运城团委决定倾力资助孩子。 就在河津团委的同志来后的第二天,张建元书记一行便匆匆地赶到了魏玲玲的家里。魏家在村子的中央,没有院墙,院子北面几间破旧的房屋直接面对着街道。因为家里的状况不好,平时很少有人光顾。张建元他们的到来,使这个小院顿时显得热闹了起来。魏玲玲和母亲招呼着客人在院里坐定的时候,魏家左邻右舍的老百姓也纷纷聚了过来。他们听说市里有人来了,便想凑个热闹,看个究竟。 张建元他们坐下不久,魏玲玲的父亲也汗流浃背的拉着满满一平车准备出售的蜂窝煤回到了家里。他放好车子,走上前去,热情的和客人们打着招呼。等河津团委的同志把张建元介绍给他以后,这个平时和生人说话时显得非常拘束的农民,不知从那儿来的力量,竟走上前去一把拉住了张建元的手,就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憨厚的农民的眼睛里,流出两行浑浊的泪水。 “张书记,救救孩子吧„„”老魏抬起另一只手擦了擦眼睛哽咽着说:“娃娃学习可好哩,就是咱家里的条件不好,让娃儿吃了太多苦头。这都怨我没有能耐,让娃娃受了大罪„„” “魏师傅,不要着急,坐下来慢慢说。”张建元招呼着他坐到自己身边,慢慢询问起了他家的情况。当院子里的人听到魏玲玲在学校里每顿饭都是馒头就开水时,人们的心情都显得十分沉重,而魏玲玲的母亲则不住地抽泣着,引得村里的几个妇女也禁不住拭起了眼睛。 魏师傅和魏玲玲轮流讲着这个家庭的困难情况,有村民也不时地插话,诉说着魏家的苦难经历,在场的每个人的心都被紧紧的揪着,张建元的眉头一直紧锁着。个把小时之后,人们已经对魏家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张建元又在魏家里里外外走了一圈后郑重地表示:魏玲玲的学费由我们负责解决。 数日后,运城“掌上明珠”的王经理和张建元二次来到了魏玲玲家里,并拿出3000块钱交到了魏玲玲手中,加上老父亲出售蜂窝煤以及自己打工挣来的钱,魏玲玲于当年9月份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医科大学的校门。 后来,魏玲玲在给张建元的信中这样写道:“没有团委的叔叔阿姨和王经理的真诚相助,我的身影就不可能在医科大的校园里飘动,真诚的谢谢你们„„” 2、一场特殊的“义卖” 淡蓝淡蓝的天上高高的挂着几片流动的白云;长长的街道上,人流和车流滚滚向前由南向北“绵延流淌”。在运城市区一家名为“真爱一生”的影楼门口,一条“义卖婚纱资助贫困生”的条幅格外引人注目。条幅下方,一件漂亮的婚纱吸引了上百名男男女女。人们在对这条婚纱指指点点、评长论短的同时,对这场特殊的义卖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住地向影楼的工作人员打听这场活动的情况。 运城团市委与电视台联合开展的“我要上大学”活动,引起了“真爱一生”影楼经理冯亚丽的注意,她主动与张建元取得联系,表示要举办一场义卖活动,并把这场活动的所得全部捐给一位名叫武玉珍的贫困大学生。 对于主动表示愿意帮助贫困生的好心人,张建元总是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代贫困学生一遍一遍的向对方表示着由衷的感谢。 被“真爱一生”影楼点名要资助的武玉珍是临猗县眉阳镇的一名贫困学生。在此之前,张建元已经对这个小姑娘的家庭进行过走访。武玉珍家庭情况之特殊,恐怕对所有未曾光顾过这个家庭的人来说,都无法体会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武玉珍的父亲早早便离开了人世。打小时候起,她便和母亲及姐姐三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异常艰苦。就在这种情况下,武玉珍的母亲偏偏又患上了精神疾病,说话颠三倒四,几乎到了自己都不能管住自己的地步。 武玉珍的姐姐比武玉珍要大好多岁,在武玉珍刚上高中时她已成家嫁人。就在武玉珍艰难求学、母亲重病在身的日子里,姐姐忙了婆家的事又忙娘家的事,整日心力交瘁,忙得不可开交。 张建元见到这个小姑娘时,她正独自一人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瞅着街上来来往往的村人出神。她的背后是早年生产队留下的两孔破旧的窑洞。窑洞的墙壁上一道道裂纹从上面一直贯穿到脚地上,窑面上用泥巴勾出的平整的夹层已经脱落,露出了凹凸不平的土疙瘩。窑洞门口盘着一个柴火灶,灶口两边散乱地堆着一些麦秸和干柴。院子里的荒草丛里堆放着一些破旧的家具,显得凄凉而又杂乱。 武玉珍与张建元见面后,在得知一行人是准备帮助自己时,并没有像其他贫困学生那样表现出一种抑制不住地兴奋和激动,她像往常一样的平静,她用波澜不惊的话语慢慢地讲述着她、姐姐及母亲之间的故事。她的这种出奇的平静反而让张建元他们感到了一种莫名的难过。 是的,这是一个承受了太多磨难的孩子,在日复一日的异常艰苦的生活中,与其说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如说她的内心已经有些麻木了。当然,并不 是说她内心的希望之火已经彻底地熄灭了,她用尽力气挣扎着求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改命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让他们和自己一起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这个在普通人家看来都微不足道的事情,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武玉珍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最起码在目前看来,她的这种希望还无法梦想成真。 打小时候起,武玉珍就是在邻居和亲朋好友的关照中一天天长大的。五六岁时,她就跟着母亲和姐姐到地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到了七八岁时,她已经学会了烧活做饭。十三四岁时,家里家外,农家人能干的活几乎没有她不会的。东家给的一点粮食,西家给的几件衣服,她既不道谢也不拒绝,日子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一天天度过的。用武玉珍的话说,有好几个年头,她们一家人从来没有沾过肉腥,就连平时的饭食也到了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程度,一天三顿饭没有油和菜是经常的事,有时候她们连打酱油和买盐的钱都付不起。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生活状况下,当地政府也曾给予了一定的资助,每年都会给他们发一些油、面以及生活费用。几年前,政府还给她们母女二人办了低保,两人一个月可以领到80多块钱的生活补助。武玉珍上小学和中学时,学校还免除了她所有的学费。学校的老师们还经常伸手在经济上给她一些帮助。 虽然各方面都想方设法给了她和她的家庭这样那样的援助,但她们的生活依然没有太大的起色,再加上母亲的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她们的生活仍然是那样的清贫和困苦。后来,姐姐嫁到了本村,在姐夫一家的帮助下,这个家庭稍稍有了一些变化,最起码母亲的一天三顿饭食得到了保障,武玉珍在学校里购买笔墨和作业本的钱有了出处。 就在张建元他们到达武家之前,武玉珍把母亲和她自己的脏衣服换下来泡在了水盆里,可是口袋里竟然连买洗衣粉的钱都没有了。本来她在假期打工时攒下了200多块钱,但她带着母亲去医院看了一次病,便把这些钱花了个净光。 坐在武玉珍面前,张建元百感交集。他不知道该怎样安慰这个孩子。同样都是娃娃,但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命运便产生了惊人的差距。生活啊,你为什么要和一个孩子开这么大的一个玩笑,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的苦痛压在一个孩子的肩头,让她流着泪来承担和忍受。假如说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那么,生活对于眼前的武玉珍来说,这种公平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今年高考结束后,武玉珍被山西医科大学录取。通知书发下来后,武玉珍首先想到的是学费的问题。找亲戚们借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武玉珍的记忆 中,亲戚们从来没有给过这个家庭一丁点的关怀和温暖。不管这个家庭的生活陷入怎样的绝境,也不管这个家庭经历了怎样的变故,血脉相连的亲戚们从来没有问过他们家的事,有的人已经十几年都没有登过她们家的门。母女二人像是被人遗忘了一样,在亲戚们心里已经彻底地消失了。 她唯一可以指望的是已嫁人为妻的亲姐姐。姐姐和姐夫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而且已经生养了孩子,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生活过得也是紧紧巴巴。但是不管怎样,姐姐是她唯一的依靠。 看着妹妹整日愁眉苦脸的样子,姐姐的心里也难过到了极点。她曾安慰妹妹,当自家的棉花收了以后,给妹妹拿一部分学费。然而,天不遂人愿,一场大雨之后,二亩多棉花地里落满了棉桃,姐姐一家人的辛苦在这场大雨中付之东流。武玉珍的希望也随着这场大雨落空了。 从武玉珍家回来后,随同张建元走访的运城电视台记者,把这个小姑娘的故事通过荧屏展示在了运城市民面前。许多人把电话打到团市委,表示了对这个姑娘的极大同情和关心。首先给张建元打来电话是是时任运城市政协主席的安永泉同志。他在电话中进一步了解了武玉珍的家庭情况后当即表示要为孩子资助5000元钱,并把自己所写的《我的高考》一书赠送给武玉珍。接着,这笔钱很快经由张建元之手转送到了武玉珍手中。 “真爱一生”影楼的经理得知这一情况后,也很快与张建元取得了联系,并表示要通过义卖的方式,为武玉珍继续筹集学费。 2006年8月19日,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漂亮婚纱被成功卖出。“真爱一生”影楼负责人带着所得的3800元现金和张建元等人一起来到了武玉珍家里。 看着伸向自己的一双双热情而温暖的手,武玉珍——这个倔强的小姑娘,这个因家庭的重负而使生活失去色彩的孩子,脸上淌着泪水,不住地向一个个陌生而又亲切的叔叔、阿姨表示着发自内心的谢意„„ 3、工地上的“大学生”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张建元走访垣曲县的贫困学生张益荣时,这个身子骨看上去非常单薄的孩子正在一处名为“南洼”的工地上紧张地忙碌着。 今年高考过后,张益荣被中国石油大学录取。4700元的学费加上一年几千块钱的生活费,让张益荣一家人犯了难。这个生活在山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每年只有3000块钱左右的收入,而这些钱全部都是张益荣的母亲披星戴月、长 年下地劳动的所得。张益荣家的困难之处在于:爷爷和奶奶年事已高,身体长年有病;父亲重病卧床,长年靠药物维持;两个弟弟一个在上学,一个已经辍学,需要人照顾和抚养;他自己读书十年,耗费了全家的大部分财力。 这个家庭唯一的劳力是张益荣瘦弱的母亲。由于长年的辛苦劳作,张益荣的母亲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苍老的多,才四十多岁的人,鬓角上已爬满了银丝,额头上留下了岁月刻下的道道印痕。 当高考结束、分数评估出来后,张益荣就悄悄地找到本村的一位包工头,求他帮忙让自己到工地上打零工。他知道,母亲已经太辛苦了,他不愿意再为母亲增加任何的负担。他要靠自己的劳动为自己争取一个光明的前途,以便将来能为这个多难的家庭带来一缕阳光,让生活在这个家庭的亲人的命运发生些许的改变。 实际上,张益荣一直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高中三年,他每个月连吃饭算上,只花100块钱。三年间,一双鞋子他总是从春穿到夏,从夏穿到冬。身上的衣服也是有数的几件,有的衣服的袖口和领子都快磨掉了,颜色也褪得看不出来了,但他依然舍不得扔掉。 上学几年,他没有和同学们在一块聚过一次餐,他甚至都模糊了自己生日的概念,因为过不过生日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伙食还是那样的简单,也不敢和其他任何同学提起。在同学们眼里,他不懂得大孩子之间的人情,没有什么爱好和兴趣。然而这当然是同学们对他的一种误解,因为他们不知道张益荣的家境,不知道这个与他们同龄的孩子的内心隐藏着怎样的心事。 上学期间,张益荣学习非常刻苦。在经济上失去了与一些家境富裕的学生交往的基础,却也换来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这片天空下他不受干扰的可以努力学习,而不必一心想着今天可能会被那位学生请去吃饭或要去请某个同学聚聚;没有高档服装可穿,也省却了互相攀比的麻烦,因为那些条件极好的学生早已把他排除在了圈子之外,从来就没有把他当做在生活上可以攀比的参照物;没有手机可用,同时也没有了外界的的干扰,没有了与人闲聊的时间,反而能够让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使得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张益荣扛着铁铣跟着大人到工地上修路去了。他的母亲曾试图拦住儿子不让他去干这么重的力气活,但张益荣却坚持要去。再说,孩子如果不去劳作,他的学费也确实没有着落。眼看着再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张益荣的母亲最终无奈的同意了孩子的想法。就这样,张益荣跟着一群大人在工地上铲沙运石,挥汗如雨。 工地上作息时间卡得特别紧。早上七时准时上工,中午十二点以后开始吃饭;下午三点出工,一直要干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收工休息。这个季节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每天气温都在三十七、八度左右。就连长年在太阳下劳作的大人都被炙热的太阳烤得头晕眼花,对于张益荣这样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在酷热难耐的阳光下劳作如同炼狱。但是,非比寻常的家境造就了张益荣的非比寻常的性格。他唯恐自己落后于人,在干活时便拼足了力气,紧紧的跟着前面的大人。几天下来,他的手上和脚上都生出了大大的水泡。水泡被磨破后里面的嫩肉便渗出了淡淡的血丝,张益荣感到钻心的疼痛,但他仍然咬着牙关在努力地坚持着。 每天下工后,他浑身都像散了架子一样难受,第二天早上他又会强忍着慢慢爬起来到工地上劳作。有人看到这个孩子的体力有些不支,便劝他歇上两天再干,但他总是苦笑着对他们的好意摇头拒绝。他知道,自己不能歇下来,因为他是为自己的前途在努力,如果稍一松懈,便可能前功尽弃,那笔在他看来数量不菲的学费便更难筹齐了。因此,他从来没有误过一天工,就连有人捎口信说他的录取通知书发下来了,他都没有敢回家去看一眼,而是一直在工地上劳动。 张建元从张益荣的同学口中得知他的处境到垣曲来寻找他时,张益荣正手持铁铣在工地上平整路基。面对这个比其他民工矮了整整一头,被太阳晒得皮肤发黑、汗水和泥水沾满了脸颊的孩子,张建元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拉着张益荣的手把他带到路边的一处树荫下,关心地问他:“活太重了,能受得了吗,”张益荣抬起光溜溜的胳膊在额头上使劲揩了一把汗水,用沙哑的声音回了两个字:“还行。” 张建元讲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张益荣把自己目前的处境向张建元也做了简单介绍。之后,张建元以长辈的口吻告诉张益荣:“先把工地上的活停了,回家准备准备上学的东西,几天之内我们想办法凑齐你的学费~” 张建元的话虽然不多,但对于一个在精神上和体力已严重“透支”的孩子来讲,这句话所传递的信息远远超出了话语本身。犹如一个“久旱逢甘霖”的农人,面对从天而降的“润泽之水”,张益荣被感动的不能自己;此时此刻,他更像一个与亲人走失的儿童,突然间在一个陌生街头的转弯之处碰上了自己的母亲。那种掩饰不住的兴奋和惊喜在“母子重逢”的特殊时刻竟化作涌动的泪水,在胸膛里翻腾上溢,不由的从眼眶里滚动而出。张益荣捂住脸,顾不得周围的人,呜呜地哭个不停。张建元把手轻轻地放在张益荣的背上,也没有一味的劝阻,任由这 个内心受了太多委屈的孩子尽情的发泄。时间不长,张益荣止住了哭声,冲着张建元和随行的团市委的同志深深地鞠了一躬„„ 回到运城的张建元,把这个在工地上修路的贫困学生的故事讲给了一家名为兄弟连拓展公司的老总。这位老总二话没说,立即起身回到了公司所在的闻喜。第二天,兄弟连公司的员工们捐出的5000元钱便摆到了张建元的办公桌上。在开学前的两天,张益荣在亲人和无数爱心人士牵挂和期盼的目光中,踏上了外出求学的旅程„„ 4、20个鸡蛋的故事 忙碌了一天之后,张建元回到家里时表上的时针和分针已经指到了晚上11点30分。他家所在的小院的大门已经关上了。为了保障小院居民的安全,门房有个规定,每天晚上10点半以后便要关闭大门。没有急事的情况下,门房的师傅很讨厌别人打搅他睡觉。走到大门口的张建元伸出手准备要敲门,可是他又忙得把手缩了回来。 对于他来说,没有急不急的时候,在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过程中,他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几乎每天都要麻烦看门的师傅起床开门。刚开始时,看门的老师傅并不知道张建元每天为何会忙到那么晚才回来,常常是一边开门一边唠叨个不停。为了能在看门师傅跟前“通融通融”,平时不抽烟的张建元曾想过买两包香烟送给老人,可这个事慢慢竟被他遗忘了。后来,老人从电视上看到了张建元,看到了这个中年人就是每天忙忙碌碌地在帮助贫困学生上学的团委书记,老人突然对他变得热情起来,他告诉张建元:“不管几点回来,只要是你敲门,我一准给你开~” 后来,果真如老人所说的那样,不管张建元回来的再迟,他只要往门口一站,老人会立刻从门房里出来,热情地为他打开大门。有时还嘘寒问暖地关心起他的身体,张建元为此对老人也非常感激。 可是今天不知为什么,他在门口站了好几分钟,却没有见到老人身影。没有办法了,张建元终于举起手在门上拍了两下。这时,门房里那个熟悉的身影突然就闪了出来,老人看到他后,还是堆着一脸的笑容:“今天有点感冒,本来在等你,可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听老人这么一说,张建元急忙关切地问起老人的身体,老人说:“只是有点轻微感冒,没啥大事。倒是你应该注意身体了,每天从早到晚这么奔波,要是休息不好会累坏的。”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的奇怪,当你做着一件在他人看来是有益的事情时,人们便会刻意地帮助你,而当你在关心他人的时候,同样也会受着他人的关心。 张建元告别老人回到家里时,妻子和儿子都已经早早入睡了。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正是这样,在运城某单位上班的妻子,对张建元的工作非常支持。自从他选择了资助贫因大学生这条路,一年四季,他从春忙到夏,从夏忙到冬,没有片刻闲着的时候,妻子却从无怨言。 每天,她把做好的饭热了一遍又一遍,而丈夫回来时不是在奔波的路上已草草吃过,就是疲劳到了极点,狼吞虎咽般地端起碗刨上几口,便爬在桌子上呼呼大睡。不管丈夫回来的多晚,也不管丈夫吃与不吃,她仍坚持着一个习惯:每天都要为丈夫留饭。 天天在乡下奔忙,张建元身上的衣服总是每隔两天,甚至一天就得换洗一次。妻子每天都把他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出门时,张建元只要打开衣柜便可随取随换。每逢这时,他的心里总能感到无限的惬意和温暖。 整个家庭的里里外外,被贤惠的妻子打理的井井有条。他从没有因为家庭而受到一点拖累。这一切都应该感谢妻子,如果没有她的支持,他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意义非凡的工作中来。因此,每当有人夸奖他的工作出色的时候,他总忘不了补上一句:“如果说我还为党和人民做了一点有益的工作,这都是我妻子全力支持的结果~” 走进屋内的张建元蹑手蹑脚地向客厅摸索,这时,卧室的房门突然打开了,妻子闪身走了出来,她习惯性的问道:“刚回来啊,还没吃饭吧,” “早吃过了,你还没睡呀,”一边和妻子说话,张建元一边打开了客厅的大灯。 “孩子睡了吧,” “刚睡下一会,他一直在客厅等你回来。后来实在等不到,便到卧室去睡了。” 说起孩子,一种愧疚感在张建元心里翻滚。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可是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从来没有认真地关心过孩子的学习,甚至没有给孩子辅导过一节课。此前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虽然每天都在为了一群孩子的事情忙活个不停,但对于自己的孩子,他竟无法腾出一点时间去尽一个父亲的责任。尤其是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每天天不亮他就离家外出,这时,孩子正好还未起床;半夜时分,当他回他家里,孩子已经呼呼大睡。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过于短暂了,随着时间的推 移,孩子和他之间竟然有了一种淡淡的陌生感。想到这里,张建元愈发感到对不住孩子,他告诉妻子,当忙过这段时间,一家人到运城附近的景点走走,好让孩子开阔开阔视野。 听她这么一说,妻了笑了笑说:“这个话你已经说过好多遍了,从来就不准备落实~”张建元也笑了,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太忙了,过了这段时间,一定出去走走~” “哎哟,我忘了件事情~”张建元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忙地把茶几上自己带回来的一个小布包拽到跟前,小心翼翼地解开了系着的带子,然后像变魔术一样取出了一个鸡蛋,接着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整整10个鸡蛋~ “这鸡蛋从哪儿来的,”妻子坐过来,顺手拿起一个:“哎呀,是熟的呀~” “知道是谁给的吗,绛县一位贫困学生的妈妈,我们在她家走访时,老人趁着我们和她女儿说话的时间,把家里积攒的20个鸡蛋全煮了~” “煮了你就全拿回来了,你知道这些鸡蛋对人家多重要吗~” “当然知道。我们一开始怎么也不要,可当时的情况实在推不掉,我们好说歹说,留下了10个鸡蛋,其余的只好拿回来了~” 张建元磕开一个鸡蛋,用手剥着皮说:“这么热的天气,再不吃就要坏了。我想,过几天去的时候,咱们掏钱给她家里买些实用的东西,另外再给他们多买点生鸡蛋。” “这个孩子家里的情况咋样,”妻子问着。 “困难,真的很困难,我得想办法帮她。” 这个给张建远他们煮鸡蛋吃的母亲,家在绛县大交镇。女儿冯月茹今年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她东借西凑,一直凑不够女儿的学费。在四处求借的路上,她听说了张建元这个名字,并很快托人把家里的情况转告了张建元。 2006年8月底的一天,张建元和团干温亮、原英等人一起来到了冯家。一进门,他们迎面碰上冯月茹正扶着身患偏瘫病的父亲抬腿学走路,月茹在旁边招呼着,父要艰难地挪动着步子,脸上渗满了汗珠。看到有人进来,月茹的父亲兴冲冲地向张建元他们打着招呼,可是张建元他们一句话也没有听懂。站在一旁的月茹急忙大喊着把她母亲从屋里往外叫,张建元过去帮忙把她父亲扶到了院子当中的一张破旧的椅子上。 这时,月茹的母亲也从里屋走了出来。她和月茹热情地招呼客人坐下,并给他们每人倒了一碗开水。 当张建元说出自己的名字后,月茹的母亲站在他们旁边显得很是激动:“一直盼着你来,今天终于盼到了~” “家里实在困难的不行,孩子他爸得偏瘫病已经好几年了,家里家外都靠我一个人,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挣不下几个钱,就连她爸爸看病吃药的钱都不够~”月茹的母亲说,“月茹在学校学习很好,可里咱家里穷,娃在学校里吃的简直就不能提了。我给她腌了一缸咸菜,她在学校里买个馒头,就着咸菜就是一顿饭。” “娃娃老说她饿得不行,每个星期天回来时,我就想办法让娃吃一顿好的。可这好的又有啥呢,不过也就是做上一碗西红柿炒鸡蛋什么的,其它的好吃的咱家也没有。像我们家这个情况,能供她上学就不错了。再要想吃好穿好,咱实在没有那个能力。” 月茹妈妈接着说:“娃儿今年考上了大学是个好事,可一提学费我就急得不行。好几千块钱呢,我一个女人有什么办法呢~” 一口气讲完这些话,月茹的妈妈带着央求的口吻说:“张书记,求你们无论如何帮帮我们月茹,她要上不了大学,思想上会受不了的~” 张建元安慰她说:“不要着急,我们过来就是帮助月茹上学来了~”说着话,张建元等人又侧过脸向坐在一旁的月茹打听起了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趁这个机会,月茹的妈妈又提着水壶给每个人的碗里加上了水。然后,转身走到了东面一间用柴草和泥坯垒起的简易厨房里。时间不长,厨房里啪嗒啪嗒地响起了拉风箱的声音,用砖泥砌起的烟囱上飘起了一缕一缕的烟雾。 张建元们和月茹说了不到二十分钟的话,准备离开时,月茹的母亲竟然用一个铝制小盆盛了满满一盆熟鸡蛋端了出来,她快速地把这些鸡蛋往一个布袋里一边装一边说:“张书记,我们家实在没有什么好吃的,这些鸡蛋你们带着在路上吃吧~” 张建元连忙挡住说:“嫂子,我们都吃过饭了。你家里不富裕,咋要煮这么多鸡蛋啊~” “你们要走长路,饿了你们可以垫一垫~你们来帮我家月茹,我都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们~” 张建元他们再三推阻,可月茹母亲却态度坚决:“张书记,你们要是不带上这些鸡蛋,我们以后再也不敢麻烦你们了~就算我求你们了,一定要把这些鸡蛋带上。” 眼看实在推辞不过,张建元接过了布袋子,从里面一个一个掏出10个鸡蛋放在桌子上说:“这些就够我们吃了,留几个给大哥补补身子~” 冯学茹的学费是在张建元回到家的第二天有了着落的。 张建元找到运城市地税局,把冯月茹家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地税局领导,并把这个孩子寻求资助的想法讲了出来。局领导当即表示愿意资助月茹上学。当天上午,地税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局机关举行了一场资助贫困学生的特殊捐款仪式。人们你50他100,纷纷慷慨解囊,把一张张满着爱心的人民币塞到了小小的捐款箱里。活动结束后,细心的工作人员当场数了数,整整6000块钱。 当天下午,张建元和地税局的同志带着这笔钱款再次来到了绛县。冯月茹的母亲外出给别人干零活去了,只有月茹在家里照看患病的父亲。看着张建元等人把一沓沓厚厚的人民币交给了孩子,月茹的父亲喜极而泣,用含糊不清的话语不停地向来人道谢。手持这笔爱心捐款,月茹当场表示:到学校后一定要好好学习,要勤工俭学,靠自己的努力坚持走完四年的大学路~” 5、爱心在延续 “张叔叔,我是王玲,我有事要见你~”2006年9月初的一天下午,刚刚回到办公室的张建元接到了一个声音熟悉的孩子打来的电话。当对方告诉自己他是王玲后,张建元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又回到夏县泗交镇那个简陋的民房里。这个去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后因家境困难而面临失学的孩子,她的近况究竟怎样呢, 就在张建元回忆着与曾经帮助过的孩子们的点点滴滴的往事时,王玲已经敲门走了进来,与她同来的还有几位昔日的高中同学。看见张建元时,王玲高兴地喊了一句:“张叔叔,我看你来了~”看到王玲的精神状态与去年相见时简直判若两人,张建元脸上挂着笑容,赶忙招呼几个人坐下说话。并拿出几个一次性纸杯准备为学生们倒水,王玲笑着走过去,从张建元手中接过杯子说:“张叔叔你坐着,我来给他们倒~” 想着仅仅一年时间,那个当时言语不多,显得非常拘束的孩子竟然变得如此活泼开朗,张建元感到十分的高兴,他和王玲及与她一起来的几个同学,你一言我一语的拉起了家常。 “张叔叔,我这次回来为的是要完成一个心愿。”王玲一边喝水一边告诉张建元。 “什么心愿,说出来让我听一听。”张建元侧着耳朵,想仔细聆听这个孩子的想法。 “我想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王玲认真地说道。 “是吗,你从哪儿来的钱呀,”张建元带着一丝惊奇。 “我在学校里参加了勤工俭学,课余时间带了家教,一年下来,攒下了好几千块钱。”王玲说:“留够学费后,我想把剩下的钱资助给家庭更加困难的学生。” 提起勤工俭学,这是张建元对贫困大学生一遍一遍地谆谆叮嘱的一件事。因为他知道,这些贫困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后,如果想在短期内自食其力,这是一条最现实和直接的路子。对于曾帮助过的孩子来说,大多数娃娃都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应该不会让人担心。但是在他的心底仍会时时泛起隐隐的忧虑:走出家门的这些贫困孩子,在繁花似锦的校园里,面对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受着各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还会像在中学求学时那般坚强,那样能够直面自己的家庭和艰苦的生活吗, 张建元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数日前,他在翻动一本往日的书籍时,还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就是《面对贫困》。这篇由中国青年报记者吴苾雯等人撰写的文章,以记者实地采访的语气对高校勤工助学现象进行了解读,得到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吴苾雯在后来的记者手记中还点到了一位来自鄂西北偏僻山村的孩子拒绝勤工俭学的事。 “这名孩子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考上大学的那年,母亲在村里挨家挨户的磕头求借,为他凑足了学费。为了供他上学,40多岁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跟着村里一帮年轻人一起外出打工,因为年龄大,活不好找,她只能干一些别人不愿干的粗活重活。为了多挣点钱寄给她在上大学的儿子,她没日没夜拼命地干,自己却舍不得吃一顿饱饭。 在大一和大二,儿子每个月都能收到母亲寄来的浸着汗水的钱。可是大三上学期,母亲一连两个月没给他寄钱了,他写信回家询问才知道,母亲累得口吐鲜血被人送回了家。他的老师知道了他的困境,想帮帮他,托人给他找了份家教,每周去一位中学生家里辅导两次,每次给的报酬是20块钱。他干了一个月便不想去了,嫌路远。后来,老师又给他找了一个路近的地方做家教,他没干多久又不干了,说太浪费时间,影响学习。” 采记的记者后来在校园里碰到了这位学生。他穿着蓝白相间的夹克衫,面容很清瘦很苍白。他似乎并不掩饰自己的贫困,他说自己的夹克衫是同学送的,又指了指脚上的旅游鞋说也是同学送的。他还有一年才大学毕业。记者问他今后的学费怎么办,他说家里已经指望不上了,母亲的病没好,一场洪水又使家里房屋 和庄稼遭了灾,他从这个学期就开始借债,已经向同学借了六七百块钱。记者问他:“你为什不去找点事做呢,”他的回答是:“找不到合适我做的事啊„„ 而在上海某高校里,类似的勤工俭学活动也开展的异常艰难。为了给贫困生广辟勤工俭学渠道,这所学校专门成立了勤工俭学助学服务中心,义务为贫困生寻找勤工助学的机会。一次,机会来了,上海一家百货公司要举行开业典礼,主动与该服务中心联系,想请几位学生去帮他们做宣传,一天给每人发40元劳务费。 中心将海报贴出去后,几天竟无一人报名。后来,该中心又推出了几份利用业余时间打扫卫生的工作,但仍然没有贫困生报名。 采访的记者碰到一位贫困生,听说他家里很困难,父母都有病,为了他和弟弟上学,家里已经借了许多外债,便问他:“如果现在有份扫地的工作,你愿不愿去干,”对方睁大眼睛说:“扫地,我不能因为穷,就忽略了自己的人格啊~” 每每想起文章中所记述的这些事情,张建元便感到十分痛心。他知道,贫困并不可怕,可怕是这些学生缺乏一种直面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于是,在看过这篇文章后,他立刻拿出了一本精心保存的通讯录,一口气给几十名受过资助的学生打去了电话,他向他们再三叮咛的只有一句话:“战胜贫困请从能够自食其力做起~” 张建元知道,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了自立的信心和能力,即便就是大学毕业了,也很难有所作为。他不希望“眼高手低”、“高分低能”这样的贬义词出现在父母历尽千辛万苦,又受到无数好心人关注的被助大学生身上。 步入大学校门只是莘莘学子迈开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一步如果迈得好,将来就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如果这一步迈不好,当他们走出大学校门后,或许会无所适从,甚至成为社会的负担。 假如一个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学生,最终在复杂在“社会大学”里再次成为一个需要资助的“贫困者”,那么,人们在此之前对其所付出的一切,其意义何在呢, 张建元对大学生们的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担心显然不是杞人忧天。就在运城市,就在他的身边就曾发生过因大学毕业生缺乏敬业精神、作风慵懒而被频频解雇的事情。 就在王玲等人来找他的前几天,他和媒体的朋友到他一位同学所开办的公司,商谈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事宜时,碰到了一件发生在大学毕业生身上的非常尴尬的事。 在该公司门口,正准备推门而入的他,突然听到里面传来一阵严厉的斥责声:“象你这样的人,简直给大学生丢脸,要是不愿意干,现在就走人~”从说话的语气里可以听出,训人的正是他的同学,公司的总经理吕方。 在此一个月之前,开着一家广告公司的吕方还高兴地给张建元打电话,称其通过网上招聘的方式得到了“一匹骏马”,一名毕业于河南某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有意到他的公司上班,两人还在电话中聊了近半个小时,谈的十分投机。吕称当这名才子到公司报到后定委以重任,给他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使公司能够快速发展起来。此后这名青年果然到祥发公司上了班。然而张建元不曾料到,仅仅才一个来月的时间,二人竟然闹到了如此令人尴尬的境地。 当小伙子走出房门后,吕方气犹未散的告诉张建元:“这个大学生素质太差了,缺乏最起码的教养„„” 吕方讲,这个大学生姓张,家在运城某县的山区农村。因为他上学,家里至今还有五千多元的外债。几天前刚到公司时,身无分文不说,凭他个人的能力连吃饭住宿都解决不了。为了照顾他,公司里破例腾出一间房屋让他居住,别人到公司时都要先交这钱那钱,他一文钱不交不说,还借给他200块钱的生活费。公司还同他讲好没有试用期,第一个月800块钱,以后每个1000元,并根据广告收入发给他效益奖。他本人答应的挺好,并承诺适应一段时间后,要把公司的主要部门广告业务部管起来,好好干一番。 “开始那几天干的还挺好的,最起码每天能按时上班,有时还帮着筹划筹划。可干了不到半个月,他的惰性和一些不良习惯便暴露了出来,早上不起床,别人都上班了,他才摇摇晃晃地走进办公室,好象睡不够一样老是连着打哈欠。前几天,办公室的电话被电信公司停了,派人去缴费时费用竟比平时高出300多块钱,打出明细一看多出来的全是上网费。原来就是这个小张,利用睡在办公室隔壁手里有钥匙的机会,晚上偷偷地上网聊天、玩游戏。念他是初犯,除了狠狠地训了他一顿让他从此引以为诫外,并没有深究。可是此事出了还不到两天,他又和一位准备出好几万元做广告的客户吵翻了天,还要用喝水杯子砸对方,结果一桩眼看就要到手的生意就这么‘黄’了。” “现在的大学生只注重学习,整体素质令人担忧„„”吕方望着张建元他们,一边说话一边摇头。而就是因为有了这种偶然发生的个例,使吕方对资助大学生上学心存芥蒂,原来说好由他资助三名学生上学的事情,至今没有定下来。 事实上,象这种事先对新来的大学生满怀希望,时间不长双方便不欢而散的尴尬事在其他单位也时有发生。运城某超市于2003年10月份一次性招聘了6名大学生分到各部门当主管,超市为了留住和照顾这些新来的“人才”,专门为他们租了房子配了电视,且一上岗就与组建超市的一批“元老”们拿上了相同的工资,可这些大学生仅仅干了两个来月,便因不能遵守规定或不能胜任工作等原因相继遭到解聘,仅有两名大学生勉强留了下来。张建元曾碰到他们其中一位,谈起被解聘的原因,对方回答说:“不是他们不用,是我们不想干了,一个月几百块钱让我们干那些粗人干的活,谁愿意干,” 这位青年所说的粗活实际上就是按照超市规定,每天上午穿上工服在卸货时帮着工人们抬抬东西。张建元问他,偶而遇到的一点重活都不愿意干,哪你们准备干啥, 对方显得有点生气地说,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工作,就不要大学生的尊严~” 想着自己在书报上看到和亲历的一此事情,张建元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因此,他对受助贫困学生的要求便愈发严格了起来,他常常写信给这些孩子:“要极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努力达到自食其力的同时,要关心他人,乐于奉献,把自己锻炼成一个能够经得起风吹雨打,在毕业后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如今,曾经受助的学生王玲在一年之后,在她自己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大学在校生之后,竟然提出准备资助比她更加贫困的学弟学妹,她的这个举动让张建元感到十分高兴。他连连夸赞王玲:“你是好样的,你是贫困大学生中第一个靠着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食其力”的人~” 张建元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一份资料交到了王玲手里。资料上这个急待资助的学生名叫郝小伟,家住河津郊区。在今年的高考中,郝小伟被江汉大学录取。 郝小伟的父亲在几年前不幸因病去世,他的爷爷和奶奶今年已经80多岁了,两位老人和上学的小伟,全靠她妈妈种着两亩农田养活。录取通知书下来后,全家人都为他的学费而愁眉紧锁。 “张书记,我想今天就把钱交到这个学生手里”王玲有些着急的说道。 “行啊,咱们现在就走~”说着张建元从椅子上站起来,招呼上团委的司机,几人乘车向郝小伟家所在河津市赶去。 从西北面腾起的乌云铺天盖地的朝着东南方向卷来。大地像被一个大大的蒸笼罩起来一般,灰暗、沉闷,酷热难耐。公路两边的农田里,散落在地里的麦草被一阵狂风搅起,继而又像天女散花般夹杂着泥土向四周飞溅。远处,已经有一道道闪电在不停地划过,间或还夹杂着轰隆隆的雷声。 夏天的天气就是这样的多变。一个小时前,太阳还是那样的明亮,这时却已暗如黑夜。张建元他们所乘的汽车在公路上匀速地移动,车窗前的玻璃上落下一层黄黄的沙土。时间不长,闪电和雷鸣交替出现在汽车的上方。随着一声撼天震地的炸雷响过,铜钱般大小的雨点从空中飞快地落下,把汽车上方的铁皮敲打的啪啪作响。天气也越来越暗,司机打开近光灯和雨刮器,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的路面,速度也越来越慢了。 张建元吩咐司机把车开的再慢一点,如果雨水太大,就停在路边避一避。司机点点头,依然在凝视着前方。 40多分钟后,车过万荣境内时,大雨渐渐地停了。接着,天上很快露出了一片被即将西下的太阳染红的云彩,天空像洗过般,在这片云彩的衬托下显得那样的清澈而又静谧。 一路上,张建元仔细的询问着王玲的学习情况。王玲认真地讲着自己在学校的经历,她告诉张建元,自己在学校参加了校园的社团组织,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她不仅开阔了眼界,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了。她对自己的未来越来越有信心了。 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她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家教工作。她还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助学活动,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一文一厘的积攒下了一笔生活费用。因为在学校表校良好,她还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生活和学习的费用不仅不紧张了,而且还有了一部分富余。 夜色渐渐暗了下来,车子驶入河津境内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当张建元和王玲等人找到郝小伟家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在邻居们的帮助下,张建元一行找到了郝小伟的家。两小间破旧的房屋建在一个小院的一角,没有院门,院子里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张建元敲门时一位老人应声起身,摸摸索索地打开了房门。这位老人就是郝小伟的爷爷,老人说,由于家里没有住的地方,郝小伟和他母亲借住在邻居家,这儿只有他和老伴。正说话时,闻讯的郝小伟赶了回来。这已经 是他第二次见到张建元了,他热情地冲着张建元喊着叔叔,一边急急忙忙地找起了家里的凳子。 张建元指着王玲笑着告诉小伟,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王玲,她在学校里靠勤工俭学攒下了一笔费用,想帮助你走进大学校门。 小伟转过身笑着冲王玲点了点头,连声说着:“谢谢你,谢谢你~” 王玲说,我带来的钱不多,只有4000块钱,但愿它能对你有所帮助。” 王玲告诉郝小伟:“咱们都是贫困大学生,现在我们虽然身处困境,但我们并不孤单,社会上有许多好心人都在关心着我们,一路陪伴着我们。” 郝小伟激动地表示:“走进大学校园后,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奋发向上~” 望着两个家庭同样贫困的孩子,在黑暗里互相传递着希望的火炬,张建元感到无比的欣慰。他知道自己和千万个好心人所有的付出都没有白费,这种付出化作了一种无穷的力量,催动着这些贫困学子发愤图强,努力攀登;这种付出编织出一个个多姿多彩的爱心花蓝,在一届一届的学生手中绵延相传,代代延续„„ 即将与郝小伟告别时,昔日受助于人如今又助人上学的王玲动情地告诉在场的人:“我常常想,爱心是一种非常神奇的魔术,它能让人得到幸福,度过困境;我想,这种魔术会在我们的身边不断地传递,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像魔术一样的神奇。而这种神奇魔术的发明者就是我们这些贫困学生永远惦记,永生难忘的张建元书记„„” 第五章 小云潇的呼唤 1、面对绝症患儿,张建元再次落泪 时间在飞快的流逝,2007年的5、6月份,因为一个孩子的出现,这个寻常的夏天成为让所有运城人无法忘却的季节。 地处运城市区繁花地段的南风广场,是运城市民休闲生活的标志性建筑。据广场上凿刻的碑文载:南风广场之名取自《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几千年来,运城市区南侧的盐池养育了黄河中游的文明,这里是尧、舜、禹先后建都之地,是最早被称为“中国”的地方。“三王”之一虞舜帝面对莽莽盐池,曾情不自禁地呤出了这首《南风歌》,它寄语上天,祈愿百姓获得健康与财富。 一年四季,每天都有数千人在南风广场上徜徉,游览;更有数以万计的市民在她附近匆匆而过,奔向四面八方。 这年的5月13日早上,一位35岁的男子缓缓地走到了广场中央。突然间,他猛地双膝着地跪倒在众人面前,双手托着的一块布条上“救救孩子”几个大字让人触目惊心~ 这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为了挽救年仅四岁的儿子的生命,万般无奈的他,在游人如织的南风广场上做出了这一惊人举动。他这一跪,让整个运城为之颤动。 这位父亲名叫李江雷,是河北唐山人,和妻子尢红霞都是退伍军人。2001年,两人在妻子的老家——运城绛县举行了一个简朴的婚礼。一年后,他们的儿子云潇呱呱坠地,一家三口相亲相爱,生活美满而又幸福。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春节期间,小云潇的嘴唇上突上布满了白色的水疱,高烧不退的他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夫妻二人立即抱着孩子来到东镇541医院。经过诊断,小云潇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家境贫寒的李江雷束手无策,只得赶回绛县求助。此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夫妻二人拿着东凑西借的钱,将小云潇从闻喜转到了天津市儿童医院。 在天津住院一年多,小云潇先后花费了30多万元。李江雷夫妇卖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花光了十几万元的退伍安置费,还欠下了五万多元的外债。 孩子在住院期间,病情反复发作。医生们最后建议,如果想让孩子彻底康复,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同胞兄妹的脐带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妻子尢红霞于2006年腊月生下了一个女儿。经天津市骨髓库化验,兄妹俩的血型配型成功。 消息传来,夫妻二人喜极而泣。然而,当获知移值手术需要花费30万元后,两人再次陷入了无望的绝境。 能借的地方已经全部借过了,再伸手已经没有任何可借之处了。 2007年5月,迫不得已之下,李江雷夫妇抱着儿子返回了妻子的老家——运城。 望着在死神的怀抱里挣扎的儿子,万箭穿心的李江雷一次次泪流满面。被孩子的巨额治疗费而折磨的彻夜不眠的他,万般无奈之际,终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在南风广场跪地求助。他说“虽然跪地求助,失去的是做男人的架子和脸面,但得到的却是做父亲的尊严~” 曾经多次参与抗洪救灾的英雄为救病儿跪地哀求的消息,经运城当地媒体《黄河晨报》报道后,迅速在市民当中传播开来。 团市委书记张建元看到这条消息时,是李江雷“惊人一跪”的次日上午。看着这个身陷绝境的家庭,望着一个铮铮男儿为了孩子而含泪长跪的身影,泪水在 张建元的眼睛里不停的打转。突然间,他站起身来,声音不大但非常有力的喊道:“小云潇,我会尽全力帮你~” 他走出办公室,叫上团委的几名负责人临时碰了个头,立即开车赶到了孩子所在的医院——运城市血研所附属医院。 在医院的一间普通病房里,一个手背上扎着输液针头的漂亮小男孩,睁着圆圆的大眼睛,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旁边,一男一女两个面容憔悴的中年人,交替地用手抚摸着孩子的额头。看到有人走了进来,两人同时站起来,向张建元打着招呼。 当两人知道张建元是共青团运城市委书记,是来看望孩子时,李江雷夫妇的双眼里溢满了泪水。他们一边道谢,一边忙着要给张建元倒水,被张建元一把拦住了。他走到孩子的床头,伸出手在孩子的额上轻轻地摸了一下,重病的小云潇突然张口嘴,声音低低地喊了一句:“叔叔”。张建元应声答着,心里满是酸楚。 “叔叔,我不想死。”孩子突然又说了一句,张建元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他哽咽着说:“孩子,你安心养病吧,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见过小云潇和他的父母之后,张建元匆匆赶回了办公室。他立即通过电话与《黄河晨报》、运城市工商联、红十字会、运城市妇联等位进行了联系。很快,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注下,一份由团市委等九家单位联合发布的倡议书出现在运城街头、南风广场和当地的报纸、电视上。倡议书里这样写道: 广大市民、各位朋友: 对于“军人”、“英雄”,你联想到的是什么, 对于“下跪”、“泪水”,你联想到的是什么, 看到一位曾经的军人、英雄,含着泪水,低着头,跪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不是文学创作,也不是电视画面,这幕真实的场景就发生在我们运城,南风广场。 他是李江雷,当年写下“生当英雄,死当烈士”遗书冲向抗洪前线的解放军战士;他是李江雷,如今儿子患了白血病无路可走无法可想无计可施跪地求助的35岁的父亲。 为让4岁儿子的生命之花不因病魔凋谢,为让同为复员军人的妻子不再终生落泪,他满怀期望将孩子重生的希望寄托于妻儿家乡的人们——从那一刻起,这位抗洪英雄面临的难题,已不单单属于一个家庭。 诚然,花样翻新的“伪乞讨”,让我们善良的心灵在面对每一次求助时都格外地警惕; 诚然,我们大多数人手中的钞票都浸满了汗水,心中都还有这样或那样的愿望没有实现; 诚然,我们还无法依靠道德的准则来解决所有的难题。 但是,在面对跪地乞求的抗洪英雄时,在面对那个“长大了我要当解放军”的懂事的孩子时,相信我们都会再一次遵从内心深处的怜悯,再一次伸出温暖的手,夺回笼罩在死神阴影下的那个可爱的孩子。 也许,当我们某一天起床,看到东方升起的朝阳时,想想因为自己的举动,帮助一个生命迎来了新的一天,那该是多么令人喜悦~也许,当我们某一天和孩子聊天,说起自己和很多人一起挽救了一个小孩的生命,那该是多么令人骄傲~ 也许,当我们某一天老了,在回忆起自己那一份虽说不多、但也为拯救一个生命作出努力的时候,那又该多么值得回味~想到了,就做吧,小云潇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已经成功,离其完全康复梦想的实现,仅仅就差手术费用了;想到了,就做吧,相信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河东大地,会有许许多多的好心人,和你一样,做着同样的善举;想到了,就做吧,让我们共同给一个患了白血病名叫李云潇的4岁孩子送去一份生的希望,为“六一”这个属于孩子们的节日赋予特殊的含义,为魅力运城这个光荣的称号增添新的光彩。 2、凤城尽飘红丝带 据说,“黄丝带”的故事源于美国。 1971年,一名服刑人员在出狱前给自己的妻子写信说:“如果你已另有归宿,我不会责怪你,只会随车而去,永远不会去打扰你;如果你还爱着我,想让我回去,就请你在镇口的老橡树上系上一根黄丝带。”出狱那天,车快到目的地时,这位男子惊奇地发现,镇口的老橡树上已被妻子和村民们挂上了成百上千条黄丝带。 后来,这个故事被《纽约时报》刊登,同时被制作成了歌曲,伴着歌声,这个动人的故事也传遍了全世界。从此以后,“黄丝带”便成了爱心、宽容、奉献的代名词。 2007年的六月,一万余条爱心黄丝带在运城街头随风飘舞。 在倡议书发出不久,为了把救助小云潇的活动推向高潮,运城团市委和《黄河晨报》等九家单位又举办了“拯救小云潇——凤城尽飘黄丝带”大型募捐活动。 对于运城市民来说,火热的六月,成了救助白血病患儿小云潇的爱心月。宽阔的南风广场上,碧绿的草木,洁白的栏杆,庄重的雕塑„„处处挂满了随风舞动的黄丝带。在张建元的努力下,由300名青年学生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胸系黄丝带,在募捐现场不停的忙碌着。活动开始之前,张建元还代表团市委,通过当地媒体向全市120万青年团员发出了救助小云潇的倡议书,他说:“为小云潇献爱心,我市各级共青团组织责无旁贷,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筹够足额的手术费,把小云潇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接着,由省市命名的12个“青年文明号”集体组织了为小云潇的捐款活动,其他团组织的募捐活动也如火如荼地相继展开。 募捐现场,张建元一遍一遍地讲述着李江雷夫妇为抚救孩子的生命而奔走呼告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红着眼圈,走到张建元身边将200元钱塞进了募捐箱;年迈的老大爷走来了,他把300元投了进去;母亲怀中的小宝宝来了,他用小手把100块钱放进了捐款箱;出租车司机来了,三轮车师傅来了,工人、干部,医院的医生,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设在市区的一个个募捐箱前,把一张张饱含爱心的捐款,放进了捐款箱,也把团干和青年志愿者随手赠送的一条条黄丝带系在了胸前。一时间,整个运城成了黄丝带的海洋。 一位复员军人走到捐款箱前,把一沓人民币投了进去,他说:“李江雷和我曾经都是一名军人,为了孩子,也为了这份军人情结,我愿尽我的一点微薄之力。” 时任运城市委书记的张茂才、市委宣传部部长董鹏翔、市委秘书长王殿民、副市长吴菊仙、政协副主席潘和平等领导在百忙之中,专程来到会场,带头为小云潇捐款;时任市长高卫东、市委副书记尚平安因公出差,也专程派人送来了捐款。 曾在天津看望和资助过小云潇、被子弟兵称为“兵妈妈”的乔文娟特地从河南洛阳赶到运城,为拯救生命呐喊、奔波。 乔文娟是一名退休职工,她目前有,,,个“兵儿子”,他们都喊她“妈妈”。,,年前,她因车祸生命危在旦夕,是两位解放军战士用鲜血挽救了她的生命,从此“一辈子拥军爱兵”成为她坚定的信念。,,,,年,乔文娟因匿名给抗洪的解放军官兵捐款而引起当地媒体的关注,并终于找到了一直默默拥军的乔文娟,“兵妈妈”从此走进了公众视野。,,多年来,乔文娟坚持义务为解放军官兵排忧解难,她先后到部队、学校、机关作报告,,,余场,与,万多名战士当 面或电话谈心。乔文娟还自费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战士心理咨询辅导站”,又在,,,,年自费创办了网络中的第一个“中国拥军网”公益网站。 “兵妈妈”乔文娟带着中国拥军网工作人员的心意,再次给小云潇捐款1200余元。她现场接受《黄河晨报》记者杨克民采访时动情地说:“感谢运城人民用大爱为小云潇撑起一片蓝天,运城不愧是富有爱心的中国魅力城市。我在运城看到了黄丝带汇成了一个爱的海洋,深深地感受到了运城人的真诚、善良和热情,看到了军民鱼水情深,共筑钢铁长城的凝聚力。大爱无言,情暖人间。说句心里话,运城不愧是爱心之城、和谐之城、魅力之城。” 运城蒲剧青年实验团团长景雪变,运城市蒲剧团演员贾菊兰等人也赶到捐款现场为活动进行义演。演出后,贾菊兰还在一条长长的条幅上,双手挥笔写下了“祝云潇早日康复”七个大字。 看着一个个好心人把温暖的手伸进小小的捐款箱,看着张建元等人辛勤忙碌的身影,抗洪英雄李江雷泪如泉涌。他激动的说:“感谢运城人,是你们的真诚付出让我再次看到了儿了获救的希望,你们对我们一家的恩情,我们会永世不忘~” 从团市委联合其它8家单位发出倡议书起到当年6月中旬,来自太原、北京、洛阳等地以及运城市的十余万好心人,共捐款643052元,千千万万个素不相识的人,用滚烫的爱心为小云潇构筑起了一条充满希望的生命通道。 3、小云潇离去,张建元的心碎了 2007年5月至6月,张建元曾多次去看望过小云潇。小云潇病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牵动着他的心。 当看到李江雷夫妇一边要照顾生病的小云潇,一边还要在医院里照看4个月大的云潇的小妹妹时,他找到运城市卫生学校的团委书记杨丽梅,让她想办法从卫校抽出10名青年志愿者,轮流到医院对小云潇进行义务护理。 住院治疗期间,运城血研所的医护人员也倾尽全力对小云潇展开了救治。然而,小云潇的病情在治疗中却再度复发。医生们告诉张建元,小云潇病情复发的原因是在化疗中,孩子产生了抗药性。而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值前,有效化疗是实施手术的前提,除此别无选择。医生们称,依据他们治疗白血病的经验,小云潇复发之后的情况预后不好,因为一般的患儿在化疗期间病情不会复发,而小云潇却是边化疗边复发。如果不能及时的控制癌细胞的扩散,移植手术就无法进行,孩子的生命也会受到威胁。 李江雷夫妇看到孩子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心如刀绞。夫妇二人商议后,决定再赴天津求治。 2007年6月12日,夫妇二人抱着病中的小云潇,又一次踏上了远赴天津的列车,小云潇将继续在在天津儿童医院进行化疗,待病情稳定后,他将被转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脐血移植手术。期间所需的费用,都将从运城市红十字会专管的数十万元爱心款中分批支付。 小云潇离开后,张建元一直与李江雷夫妇保持着联系。小云潇到达天津后,就一直高浇不退,体温达到了40度。李江雷在电话中说:“医生经过检查,发现孩子的白血病并发症比较厉害,肺部严重感染。目前正在重症监护室抢救。”张建元再三叮嘱李江雷,待孩子好转后,一定要给孩子加强营养,两个大人也要吃好,只有这样,孩子的生命才会有新的希望。 6月23日,张建元再次与李江雷取得了联系,李江雷说,孩子已经从重症监护室转到了住院部,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未脱离危险。张建元鼓励李江雷:一定要坚持,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 7月6日,李江雷夫妇打来电话说:“孩子的肺炎已经有效得到控制。脸色不再苍白蜡黄,而是变得红润了,不论是情绪,还是吃饭都特别好。当天上午开始,儿童医院将采用一种新的特效药对孩子的白血病进行全面化疗缓解,化疗结束后,就可以进行脐血移植手术了。” 小云潇在天津治疗期间,张建元用电话与云潇的父母一直进行着远距离的联系。既便在当年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中,也从未停止。他始终在关注了这个长久遭受病魔困扰的孩子。 2007年9月8日,双方在通话中,李江雷兴奋地说,在天津经过近3个月的治疗,孩子的白细胞已经达到了正常指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们也已经同意接受小云潇入院,待腾出床位后,便可择期进行脐血移植手术。听着李江雷的述说,张建元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坚持,一定要让孩子健康地回到运城~” 2007年12月30日,李江雷突然从河北唐山老家打来电话,他哭着说:“孩子走了~” 噩耗传来,张建元感到浑身发软,喉咙象被什么东西堵住般疼痛难忍。李江雷说,孩子是三天前因病情恶化、吐血不止而离开人世的。由于孩子化疗的时间太长,身体极度虚弱,饭量也不断下降。在最后的几天里,孩子一口饭也吃不下 去,全靠输液维持。12月26日,孩子突然咳血不止,医生们虽然竭尽了全力,但无济于事。`12月27日上午,李江雷抱着生命垂危的儿子,搭上一辆出租车向河北老家赶去。 爸爸,我挺不住了„„”躺在父亲怀里的小云潇在路上含泪告诉父亲。李江雷夫妇的泪水与儿子的泪水流在一起,一滴一滴地落在车厢的后座上。 在出租车快要到达李江雷家时,小云潇又开始大口吐血,他睁开眼睛流着泪说:“爸爸,我不想死,可我真的挺不住了„„” 听着儿子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哭求,李江雷肝胆欲裂,痛不欲生。 2007年12月27日下午3时09分,小云潇——这个曾被无数人牵心挂肚的孩子,怀着对生的渴望,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回忆着那双明亮的眼睛,那个胖乎乎的小圆脸,张建元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他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一言就发,任由眼泪悄悄地滑落„„ 第六章 爱,没有休止符 小云潇的离去后,很长一段时间,张建元的心里都感到一种空落落的难受。 然而,他的工作并没有停止。就在救助小云潇的过程中,2007年,他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一刻也没有停过。 这一年,在他和团市委和其他同志以及当地电视台几名记者的努力下,又有上百名学生受到资助,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 此后的2008年,又有上百名贫困大学生和家境贫困的中学生在张建元等人的帮助下迈上了求学的行程。从2005年至2008年的四年间,在张建元的努力下,有近1000名孩子从不同的地方走进不同的学校。这些孩子中有因高额学费徘徊在大学校门外的贫困大学生;有因家境贫寒中途辍学的中学生;还有因家庭极度贫困,无法走进学前班的儿童„„ 如果把这些孩子一个挨一个的站成一排,将有一公里之长。而这些孩子在成年之后对社会所做的贡献虽不能用长度单位来丈量,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他们亲自修筑的“奉献之路”会更长更长„„ 这些学生中每一个贫困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辛酸的故事;每一个得到帮助的学生心中,都蕴藏着一首荡气回肠的爱心之歌。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将所有孩子的故事在这里一一展现,但是这些故事却像一泓清纯甘甜的山泉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她又如一坛散发着清香的美酒,永远珍藏在张建元和孩子们心间。 2007年春节到来的时候,一位樊姓学生给张建元寄来了一封长长的书信。像2006年春节时一样,每年春节到来的时候,必定是张建元在精神上获得丰收的时刻。这封书信,像一道透过云层的阳光,让因小云潇的突然离云而心情忧郁的张建元感到了一丝暖意。这位同学在信中说: “虽然我不能深刻理解中共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的含义,但我知道你们为我们这些贫困学生谋了利益,你们的做法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你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工作精神虽然不能惊天地、泣鬼神,但这种精神也可以流传千秋,光照万代,永远不能被我们忘记;你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虽然不为众多人所知,但你们却感动了仁爱之士,让爱心汇聚成一团炉火,温暖了我们的心。你们将温暖传递,让爱心汇聚,直到无数的人向我们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我们看到希望,看到春天,看到阳光灿烂。我真诚的谢谢你们。 从当年的焦裕实禄,到新时代的孔繁森,再到今天郑培民、牛玉儒,这样感人肺腑的人民公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敬业奉献,就是尽职尽责,就是体谅百姓,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们说,当一个人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解决困难时的这个人最快乐。你们同众多的人民公仆一样,帮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你们把老百姓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把我们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及时地、快速地帮我们解决,帮我们驱除了一块心病。我万分感谢你们~ 我是一名团员,我知道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我相信党一定会因为你们这样的助手而骄傲,为有你们这样的后备军而自豪。作为一名团员,我受到了团组织的帮助,组织的恩泽惠及万人,造福一方。你们是我的榜样,我今后更加严守组织纪律,坚决服从组织的命令,将组织伟大的爱的火炬永远传递下去。 爱是一个温暖的词语,有爱人间才充满欢声笑语,有爱社会才能健康向上发展,有爱世界才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你们将爱给予了我,而不求任何的回报,使我学会了用爱的眼睛观察世界,使我看到了生命中的绿洲,使我在困厄的环境中带着更多的希望面对未来。 在大学里,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勤工俭学,报答家乡。我很很感谢家乡有你们这样的好心人在默默地关心我、祝福我。家乡有众多的爱心人士在默默地支持我。作为一名团员,我也也会像你们那样尽自己的力量将爱心传播四方,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今后,我将不再为短暂的失败而哭泣。不再为小小的挫折而停留,我要迎着你们给予我的爱和风,飞向远方~请相信,我会努力的;请相信,我会自强自立;请相信,我会将爱的火炬永远永远地传递下去,永不熄灭~” “多好的孩子啊~”张建元读着这封信,万千感慨涌上了心头。事实上,他与这些孩子们一直保持着各种联系。有时打个电话,有时在QQ里聊上几句。每逢过年过节,他还会收到孩子们的各种祝福。每次收到这些信息,他都会逐一回复,对他们在学习上进行勉励,在生活上进行帮助。 在和孩子们交谈中,他最关心的是他们的学业和在学校的表现,每当孩子们有学业有了长进,有了时步,他就会高兴向他们表示祝贺;每当孩子们心情低落,成绩下滑的时候,他就会寻根问底,为他们把脉会诊,帮他们端正航标。 春华秋实。当高小芮在中南大学考试中夺得冠军,王玲成绩突出挺进北师大学生会,张华峰通过竞选成为武汉科技大学班长的时候,他笑了;当他读着中南大学樊小明发自内心的感谢信时,他哭了;当清华大学贾敏的妈妈一贫如洗,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抱着一堆玉米棒送到他办公室的时候,他哽咽不止;当中央民族大学朱丽的爸爸强烈要求敲锣打鼓到市委给我送匾的时候,他拒绝了。张建元在后来的一篇文章里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不求领导表扬,不求人民感谢,我只想做好一名共青团干部,尽职尽责,对共青团事业无限赤诚;八千里路云和月,不问困难几许,不管坎坷几何,我只想做好一名共产党员,兢兢业业,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回想起活动开始,最初计划无人赞助就靠自己脸面蹭钱的苦恼,夜访樊小时半夜迷路的艰辛,重复同一个故事,拉赞助成为镜中花、水中月的失望,每天休息三四个小时疲惫不堪的煎熬„„我无怨无悔~” 这是一个优秀共青团干部的真情告白,这是一个优秀共产党人高尚品格的展现。正如网上某贴吧里对张建元的评价:“热忱满腔,视莘莘学子如至亲;心底无私,雄立高处天地宽。”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伟大,张建元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把自己全部的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了素昧平生的学子~在他父爱般的胸怀里,饱含着一个团委书记对人民的无限热情~ 2009年夏天,张建元按照组织要求离开运城团委,担任了中共盐湖区委副书记。离任前,他郑重地告诉曾与他一起奋斗的同事们:“虽然离开了团委,但我资助贫困学生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在这条充满爱心的道路上,我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注: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完)
/
本文档为【目录 等把张建元他们让到屋里,张华峰和妈妈急着找来几片干布子帮着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