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大事记-语文-论文中心_25974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大事记-语文-论文中心_25974

2018-05-01 10页 doc 25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大事记-语文-论文中心_25974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大事记-语文-论文中心_25974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大事记-语文-论文中心 [标签:来源] 1.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中国福利会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时指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2. 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成立“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1996年、2000年做两次调整。 3. 1994年,“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开始。 4. 1994年,我国相关部门开始建设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该项目于2001年12月29日通过验收。 5. 1997年...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大事记-语文-论文中心_25974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大事记-语文-论文中心_25974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大事记-语文-论文中心 [标签:来源] 1.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中国福利会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时指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2. 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成立“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1996年、2000年做两次调整。 3. 1994年,“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开始。 4. 1994年,我国相关部门开始建设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该项目于2001年12月29日通过验收。 5. 1997年,原国家教委设立“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0年10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确认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6. 1998年5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7. 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4所高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已达67所。 8. 1999年年初,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9. 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校校通工程”和信息技术教育。 10. 2002年3月1日,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11. 2002年3月,教育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进行的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心教师培训项目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 12. 2002年上半年,“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建设西部152所大学校园网网络基础设施。 13. 2002年5月,教育部计划到2005年年底,完成所有乡镇以下独立建制的农村中小学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配备工作。 14. 2002年9月8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12日第2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具有初步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而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了解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感受汉语历史演变,从而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及其对写好文、做好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科书(试验本?必修)中全套书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可见,学好文言文对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任务更具有现实意义。可现实却是:高中学生处于语文学习的高原期。母语环境加上初中的基础训练,使他们进入高中后难以体验到进阶的喜悦,而教材本身又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悬在头顶的的利剑令他们心情焦虑,急功近利。因此,有必要对高中语文学习模式作顺应时代的变革的尝试。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确定方向——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网上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评——课堂小结”的模式,收到了一 定效果。 一、实施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1]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2] 二、实施步骤 下面以《游褒禅山记》为例具体地说明实施步骤和操作方法。 (一)、老师课前准备。 1、积累素材。教师利用Google.com搜索引擎到互联网上查找并下载有关以“《游褒禅山记》”、“褒禅山”、和“王安石”为关键词的各类资料。另外,到新华书店购置相关的书籍、录音磁带和光盘。 2、教师筛选、整理所得到的素材,运用“Powerpoint”、 “ Flash ”、 “ Authorware”和“豪杰解霸 ”等软件制成《游褒禅山记》专题网页式课件。 (二)、课堂教学流程。 笔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能动性原则为理论依据,结合高中语文课特点及笔者所在中学(省重点中学,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电化教育先 进单位”)学生情况,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文言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确定方向——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网上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评——课堂小结”。其流程图如下: 1、 确定方向。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以前学过的篇目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以议论为主。)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师生通过协商,将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整体感知课文,即熟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的思路。 2、 创设情境。 CSC朗读展示,集音乐、朗读、文字、褒禅山美景于一体的课件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新课中了。 3、 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点击课件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其主要方法是“猜——联——读”。 猜读,揣摩词义。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文词语,只有把文言文词语的含义真正弄清楚了,才能正确无误的阅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路和构想。 3.1猜读的方式主要有: ?利用词性辨识来推测词义 文章是由句子构成的,而字词是构成句子的泥土、沙石。汉字具有多义性的特点,词性不同,其词义往往也是不同的,因此,切实地掌握词的作用和特点,准确的把握语词的词性,就能根据整个句子的含义或词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出句子中较难理解的词的意义了。 ?利用组词特点,猜测词义 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多数,而现代汉语则双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合成词中的联合式,有一种情况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组合在一起。这样就为我们教学词 语诠解提供了方便。那就是,如果现代汉语中的B词与被诠解的文言文句中的A词,可以构成同义的联合式合成词AB(或BA),则解释时,A词就可以用AB或B词去取代。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确定被诠解词在句中的词性,然后让学生根据词性,联想沟通组词,组成联合式结构。 ?根据字形特点,猜测词义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字义和字形之间大都有密切的关系,从其构字特点中,往往可以探求这个字的意义轨迹。 采用字形法教学,往往能解说一组词。 3.2联的方式主要有: ?串联。 所谓“串联”就是将被解释词串联成词组或成语。新旧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凭借已知去获取新知是发展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凭借联想,往往可以发现古代的词语在现代仍然“历久不变”的轨迹。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成语去串联被解释的词。 ?比联。 有意识的进行归纳比照教学,指导学生辨识系联,找出同形异义字或异形同义字的内在联系。 A、同形异义比联。 B、异形同义字归类系联。 3.3读的方式: 所谓读,就是诵读,就是把书面化的文言文朗读出来,还原成口头语言,直至变成读者自己的语言。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人朱熹也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说明,文言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让课堂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是理解、积累的必要前提。通过诵读,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语言,同时通过点拨学生朗读时的重音、停顿、语调、语速,使学生触发对文章的风格、情景、意趣、主旨的深切感受。让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搜集文章中的外显信息和头脑中内存语言知识及生活体验等信息达到理解的拓宽和深入。 新教材文言文篇目多,背诵量大,因此对加强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是必须的。其一、重视范读的指导作用。要正音读,识文字,让学生明确异读的特点和类型。其二、要明句读,察语气,让学生懂得文言文断句的规律。A、主谓之间要停顿;B、发语词后要停顿;其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读,表情读,分角色读,重点句段反复读等多种形式;其四、指导 学生背诵。要求学生“读”、“解”互动,把读的“口熟”与“理解”内容、思路结合起来,力求“背”出高水平。 “猜——联——读”构成我们文言文课堂“自主学习”教学的流程,“猜、联”着重于课文的语词教学,强调外显信息的内化存储;“读”着重于“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强调信息的拓宽和深入。“猜、联”扫除文字障碍,为理解内容、思路提供条件;“读”是“猜、联”的深化,使理解畅通无阻。在“猜——联”释字的基础上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精思,在精思的基础上“烂熟于心”,化为学养。 4、 网上探索。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直接上网或点击课件中的相关按纽找寻。学生可选择的项有:划分句读、注音、课文与注释、文白对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结构分析、相关背景。当然,老师适时给以指导,告诉相关的网址和进入的途径。 5、 网上协作。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网上探索”时遇到困难,可随时通过“公告牌”、“网上聊天”或“伊妹尔”等方式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当然,最好是在经过自己努力后才求助。 6、 网上测评。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中设置了综合测试题,内容包涵课文朗读、解词、辨别多义词、课文结构的理解、主旨的把握等,通过设置函数,学生做完后马上可以得知成绩,并得到相应的建议,成绩优异者可以得到“欣赏五岳”的奖励。 7、 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从以下内容中任选一个方面写一篇小论文。供选题:(1)课文的朗读方法和背诵技巧。(2)本文的深刻意蕴和思想。(3)本文和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都决定着教学模式不可能是绝对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它都具有针对性。否则,教学模式就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目前为止,语文教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够涵盖语文教学的所有,即使最先进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只能是用于语文教学的某一侧面或某一角度,甚至某一类型的课文教学。如果我们将某种语文教学模式用于语文教学的全体,那么势必会失 真,会失实,于教学无益。语文教学是发展的,特别是随着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深化,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等,语文教学更会呈现出新的发展,而发展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涌现与新的教学方法与程序的出现,这势必会使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影响或冲击,使其不断地修正、充实、改造。因此,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在不断地建构、消解、再建构、再消解着的„„。 三、参考文献[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三期;[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2-28 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策划的一种教学安排。目前,我们要从表现课程改革的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案创新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连教案的设计都不能进行创新,那改革就谈不上有力度了。 教案的创新设计不仅要求教师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还要求教师有精细深刻的研读教材的能力。从教案创新设计本身来讲,教师应多角度多层面地理性地思考体味下面一些问题:1.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2.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3.教学设计要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 富”。4.教学方案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 阅读教学方案创新的角度与内容实在是丰富多彩。如: 1.从“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角度创新设计; 2.从“线索式教学思路”的角度创新设计; 3.从“选点式教学思路”的角度创新设计; 4.从“主问题引领”的角度创新设计; 5.从“淡化提问设计”的角度创新设计; 6.从“课中微型话题”的角度创新设计; 7.从“课堂实践活动”的角度创新设计; 8.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出“点子”; 9.设计无分析过程的“感悟——积累——运用”式教学方案; 10.设计由学生选用的“一课多案”式教学方案; 11.着眼于阅读技能训练来设计“一次多篇”式教学方案; 12.设计精短课文的“名作重读”式教案; 13.进行“诗化教学”的尝试; 14.从指导学生“别出心裁读课文”的角度设计教案; 15.从“美读课型”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 下面是《小石潭记》“一课多案”的创新教学方案。 《小石潭记》品读教学方案之一: 1.反复朗读(约15分钟):(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老师听音。(2)学生听读课文,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全班同学朗读课文,每朗读一段停一次,由五位同学概括五个段意。(4)老师强调落实一批四字词语,同学们朗读,并读课文注释。 2.自由发现(约14分钟) (1)同学们对“课文美点”进行自由探究,进行发现。(2)同学们以两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课中探究活动。(3)全班交流。(4)教师也向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发现。 3.趣味欣赏(约14分钟)(1)教师提问,引出“清”字。(2)同学们自由发言,用带“清”字的形容词品析课文内容。《小石潭记》品读教学方案之二:1.读前铺垫(4分钟左右),穿插柳宗元的《江雪》,从侧面点示课文写作背景。2.朗读背诵(13分钟左右),穿插字词板块的梳理落实。3.精段品读(10分钟左右),穿插赏析课文语言的学法介绍。 4.整体欣赏(13分钟左右),用“资料助读”的方式,穿插精短的赏析短文,引导学生品析、欣赏课文。 《小石潭记》品读教学方案之三: 1.教师点拨: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主要方法是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咀嚼、理解,然后从课文中或找到一个“点”,或发现一条“线”,看其在技法上、在表达效果上的特点或作用。2.教师示范:课题“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就拿“石”来讲吧,“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悲凉的心境„„3.请同学们从“小石潭记”这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 4.同学们自定内容,自由赏析。 朗读教学的创新设计 朗读,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 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 朗读在日常教学中一般以两种风格出现。一种是朴素的,是不借助其他手段的朗读;一种是华美的,是借用了媒体手段的朗 读。所以人们也一般地以为这种“借用了媒体手段的朗读”是创新。 其实朗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我们可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下面举两例进行说明。 例一: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对“课型”的最为简单的解释是: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 所以,朗读课型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朗读,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等。这种课型适用于诗歌、文言文教学,也适用于精短的散文教学。 请见《口技》“朗读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
本文档为【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大事记-语文-论文中心_25974】,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