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word】 修辞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壮族嘹歌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修辞对比研究

2018-10-15 20页 doc 44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 修辞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壮族嘹歌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修辞对比研究【word】 修辞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壮族嘹歌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修辞对比研究 修辞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壮族嘹歌与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修辞对比研究 第24卷第5期 Vo1.24一No.5 百色学院学赧. JOURNALOFBAISEUNIVERSITY 2011年1O月 0ct.2011 修辞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 壮族嘹歌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修辞对比研究 张羽 (百色学院外语系,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平果壮族嘹歌》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虽然在艺术形式,主题和形成发展时期上相似, 但是由于二者特定的历...
【word】 修辞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壮族嘹歌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修辞对比研究
【word】 修辞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壮族嘹歌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修辞对比研究 修辞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壮族嘹歌与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修辞对比研究 第24卷第5期 Vo1.24一No.5 百色学院学赧. JOURNALOFBAISEUNIVERSITY 2011年1O月 0ct.2011 修辞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 壮族嘹歌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修辞对比研究 张羽 (百色学院外语系,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平果壮族嘹歌》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虽然在艺术形式,主题和形成发展时期上相似, 但是由于二者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二者在比较性修辞方法中使用的自然意象表现出了不同的文 化内涵. 关键词:嘹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类比;隐喻;自然意象;文化内涵 中国分类号:IO一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33(2011)O5 一oO77一O6 一 ,引言 壮族嘹歌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无论是在艺术形 式上,还是在发生和发展的时期方面都大致相符合. 在艺术形式上,嘹歌分为音乐部分和文学部分,而英 国民歌也是以韵文的形式出现,并且可以配乐演唱的 艺术形式.在时期上看,嘹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 封建社会的唐宋甚至更早的时期(约公元758年),到 了明清两代(1368~1911年)由于当时平果地区的思 恩土司倡立学宫,召民入学,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圈 形成了,并且不断向外辐射,扩展,巩固和提升,涌现 出了许多土司家族诗人,至此嘹歌的发展进入了鼎盛 时期.[](前言叫?,以下所引用的嘹歌诗句均出自《平 果壮族嘹歌》.而英国民歌产生发展的时期是从中世 纪晚期(约公元1300年,此时为欧洲的封建社会时 期)到19世纪,特别是到了浪漫主义时期(1785, 1830年),包括民谣在内的诗歌也迎来了以威廉?华 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年)为代 表的诗歌发展的高峰期.[2](蹦.另外,二者在主题和 上也颇为相似.《平果壮族嘹歌》(以下简称《嘹 歌》)围绕着人们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给我们展 现了古代壮族人民的婚恋,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战乱 等社会生活的各个:疗面.其中充盈着他们丰富的民 族情感,我们可以在它那深情款款的字里行间体会到 那些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元素.英国抒情诗也是大 多反映和表现人们歌颂爱情和热爱生活的主题,但是 只有发展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个人情感才被推崇到极 致,以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为内容的诗歌才得到极大 的发展.同时,二者都代表了各自历史时期的顶级诗 歌艺术成就,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本文主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结合生态批评和认 知诗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和比较在《嘹歌》中频繁出现 的类比与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普遍使用的隐喻这 两种比较性修辞方法中使用的自然意象的异同及其 文化内涵. 隐喻作为一种传统的修辞方法在《嘹歌》特别是 在英国诗歌中普遍存在,然而类比这一修辞方法的广 泛使用却是《嘹歌》的一个鲜明特征.例如《三月歌》 中《情累》一章通篇使用这种修辞方法,在歌者的视野 中一切大自然的生灵在生命的花季都经历着爱情的 苦楚,并且他/她与这些生灵同病相怜,正如其开篇吟 唱的那样:”二三月蝉累/六七月蜓累/四五月牛累/人 们全累垮”.[1](m? 收稿日期:2011一O3—26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2o0911MS227). 作者简介:张羽(1982~),女,辽宁葫芦岛市人,百色学院外语系教师,主 要研究方向为英美诗歌. 77 《百色学院}2011年第5期 虽然,二者根植于不同的地理,社会,文化土壤,但 是却在类比和隐喻的修辞方法中普遍使用了一些相同 的自然意象作为修辞的客体,例如各种植物意象,动物 意象等,并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爱情图示. 二,文化内涵 (一)类比和隐喻中的自然意象不仅表达了两个 地域的人们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而且也体现了他们 对待爱情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1.客观试探性与主观情感宣泄,含蓄内敛与热情 奔放.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嘹歌》是青年男女以对歌的 方式,在互相拜访或是邂逅,结伴出游等场合表达彼 此爱慕之情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他们置身于青山 绿水间,陶醉于内心的情感之中,并用他们特有的思 维方式将这种情感与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关联起 来.他们的情感受到了自然的陶冶,其中往往隐去爱 情的狂热,并代之以温婉和煦的自然的气息与舒缓的 节奏.譬如,在《路歌一出游》中,读者可以发现大量 的类比修辞手法的词句: 男两只小野鸭 越冷越下水 下水不怕冷 野鸭很习惯 女两只小野鸭 越冷越下水 下水它怕冷 野鸭很不惯 男两只小野鸭 越冷越下水 潜水相嬉戏 野鸭它习惯 女两只小野鸭 越冷越下水 潜水相嬉戏 野鸭易潜水 然而,这里的类比手法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在 开篇伊始介绍了对歌的情境和人物之后,类比修辞的 主体,即对歌的双方就不出现在文本中了,诗歌中只 出现类比的客体,即自然界的生物.这里诗歌中的歌 者含蓄地将自己的情感外化于那些或是想像的,或是 真实观察到的动物,如”小野鸭”,”小鱼鸟”,”小红 78. 鸟”,”小鳊鱼”等等身上,让读者很容易通过这些动物 的嬉戏和欢快的举动感受到说歌者表面含蓄但内心 细腻,热烈的情感.并且在男,女歌者的词句中还含 有一种试探性语气: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看,在上述 引文中,首先男性歌者假借”小野鸭”来表达自己和女 性歌者相聚时内心愉悦的心情,然后通过第一节的最 后一句”野鸭很习惯”来试探对方是否也有与自己相 同的感受;而起初女性歌者似乎不是很符合言语行为 中的合作性原则,因为她说”野鸭很不惯”;但是在下 一 节中,在男性歌者的再次询问后,她的态度似乎有 所缓和,她并没有直接反驳男性歌者,而是巧妙地,玩 笑似地回应以”野鸭易潜水”.这种对话的方式贯穿 《嘹歌》的始终,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男女歌者的情 感交融如同自然界的溪流一样在山间汩汩地流淌着, 好不让人陶醉,倍感惬意.并且,诗歌中的贴近壮民 族生产,生活的自然意象远比那些人们惯常使用的意 象更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与这种含蓄,试探性的爱情表达相反,英国浪漫 主义时期的诗歌则显得格外的热情奔放.比如,在罗 伯特?彭斯的(RobertBurns,1759,1796年)《我的 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ARed,RedRose,1794)中, 诗人开篇就直抒胸臆将自己的爱人比作”玫瑰” (rose)和”乐曲”(melodie)表达了自己对爱侣的浓情 蜜意;在诗的第二,三节,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推向极 致:”四海枯竭”,”岩石烧化”(Tilla?theseasgang dry,mydear,/Andtherocksmeltwi?thesun:)这 样的词句在当代看来已是陈词滥调,但是在彭斯的时 代——思想解放的初期,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 命的影响下,人们思想中的自由和民主的理想开始取 代宗教禁锢的时代,这种表达方式仍然是大胆和令人 震惊的.诗中说话人真挚,热烈情感的抒发代表了那 个年代追求真爱的人们的心声,即便是今天,读者读 到这首诗也会被诗歌中散发出来的浓郁情感所震撼 和感动. 在华兹华斯的《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She DweltAmongtheUntroddenWays,1798年)中,诗 人的主观情感表露无疑,这也正是烂漫主义诗歌的基 本特征.虽然,她是一个居住在人迹罕至地方的”既 无人为她唱赞美的歌,也甚少受人爱怜”(AMaid whomtherewerenonetopraise/Andveryfewto love:)的姑娘,但是说话人却对她十分爱慕,并为她 孤独的死亡感到悲伤.说话人将她比喻成被青苔半 掩的”一朵空谷幽兰”(Aviolet)和夜空中”一颗孤独 张羽/修辞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 的星”(Fairasastar,whenonlyoneIsshininginthe sky.),一方面,这里描述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姑娘的 品质;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对于自身孤独,迷惘的心情 的沉思: 她生前默默无闻,也不知 她几时离开了人间; 呵!她如今已睡在墓中, 这对我是怎样的变迁!(顾子欣译) Shelivedunknown,andfewcouldknow WhenLucyceasedtobe:Butsheisinher grave,and,oh,Thedifferencetome1 2.寄情于自然与精神怀乡,现实的爱情追求与柏 拉图式的情感寄托. 《嘹歌》中的爱情主线主要遵循这样一种图式:儿 时相恋一少年分离(迫娶/嫁他人/战乱等原因)一相 思一私会(劳动,对歌等方式)一冲破障碍(世俗,战乱 等)一结合,而这种图式通过类比修辞手法得以完美 地诠释出来.例如,爱人被迫娶/嫁给别人的愤懑情 绪在《日歌一愤懑》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男青桐长成材 惜长官地上情妹中我意惜你夫先订 女青桐长成材 独长在坳口 裂唇女当聘 有谁愿娶我 男同笼鸡不等 宁去等对鸡 我求你不应 却另给别人女同笼鸡不等 宁去等对鸡 小时许你你不要 后来又另要别人]?q.” 然而,《三月歌一找菜》体现的是私会的情景: 男今13为何13女今日为何日 转山不到头转山能到头 转不过山头从上转到下 找不见情妹不见情哥面 男二三月找笋 笋已高过娘 笋已高过头 妹十九成娘 女二三月找笋 笋已高过娘 笋下节先i老 哥十五成爹??瑚,.. 《贼歌一重聚》则反映的是爱侣们冲破战乱和世 俗的重重阻碍再度相逢的故事: 男蒙火别蒙死 移火别移炭 炭火微微燃 让咱易搬移 女这哥不用说 咱俩都知道 炭火蒙不死 风来就重燃](P啪卅.. 《日歌一恩爱》向我们讲述了爱侣结合后的喜悦 和童话般的幸福生活,沙棘的意象象征着他们历经的 苦难: 男沙棘丛连丛 横节又竖枝 得情妹做妻 天也无奈何 女沙棘丛连丛 错节又盘根 咱得配夫妻 心似牡丹花 ......D~](P399)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情侣们在爱情图式 的每一阶段无不将自己的感情和心理状态与当时的 自然变化相类比,寄情于山水之间,虽有离愁别恨,但 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爱的追求,对于对方的爱与牵 挂成为他们精神的寄托;冲破重重封建枷锁的结合始 终是他们追求现实:爱情的目标,并通过努力最终得以 实现这一愿望.而:庄自然的陶冶下,离别与相思之苦 不但没有阻挡他们的爱情,反而成了他们追求爱情的 强大动力,正如《贼歌一重聚》中讲的那样爱情之”火” 是蒙不灭的.在看似不温不火的叙述中,读者可以感 受到爱的真挚,坚定和执着,那是一种持久的,永恒 的,坚不可摧的力量,是命运,”沙棘”都只能望而叹息 的爱的永恒. 然而,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却表现出另外一种 情怀,其中的爱情图式可以归纳为:相恋一分离(等级 观念,门第,死亡等原因)一痛苦的放弃.诗中描述的 爱情往往开始的时候热烈,奔放,如同罗伯特?彭斯 的《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中表达的那样,但它也 79 《百色学院)2011年第5期 如同火焰一样,在轰轰烈烈之后,痛苦的消逝.同样 是在严苛的社会习惯势力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下,这时 的诗歌却与《嘹歌》中奋力冲破阻碍的真爱追求大相 径庭.当爱情由于强大的世俗观念,如门第,社会等 级等的阻碍而面临失败的时候,诗歌中往往表达处于 孤独状态中的个人的一种消极,无助,悲观绝望的精 神怀乡情节和柏拉图式的爱情体验.例如,诗人约翰 ? 济慈(JohnKeats,1795,1821)本人,由于家境贫 寒,且身患肺结核而不能与心爱的芬妮?布朗(Fan— nyBrawne)结合,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在痛 苦中浴火重生的诗歌创作.他在着名的《夜莺颂》 (OdetoaNightingale,1819)中这样写道: 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Myheartaches,andfl drowsynumbnesspains) 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Mysense,as thoughofhemlockIhaddrunk), 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Oremptiedsomedull opiatetothedrains) 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Oneminutepast,and Lethe—wardshadsunk): “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OrnewLove pineatthembeyondto—morrow.)这句诗使人们很 容易联想起济慈与芬妮?布朗的分离.他渴望拥有 “仙灵”(Thatthou,light—wingedDryadofthe trees)一”夜莺”(nightingale)那无忧无虑的自由,抛 开尘世的烦恼,并欲饮下”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 红的灵感之泉,”(0forflbeakerfullofthewarm South!)然后”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 暗的林中隐没”(ThatImightdrink,andleavethe worldunseen,).这里读者可以体会出他内心不仅 有苦痛,而且还有因为失去毕生所爱的迷失,他迷失 在个人的情感纠葛之中,精神上失去了寄托,找不到 方向,甚至出现了一种厌世的倾向:”而现在,哦,死更 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Nowmore thaneverseemsitrichtodie,/Toceaseuponthe midnightwithnopain,).最后,他告诉自己应该醒 来面对现实,并决定放弃对爱的追求: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Forlorn!the verywordislikeabel1)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 (Totollmebackfromtheetomysoleself!) 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Adieu!thefancy cannotcheatSOwel1) 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Assheisfamedto 80 do,deceivingelf.)(查良铮译) “夜莺”意象在这首诗中被比作是希腊神话中森 林女神德律阿得斯,一方面它象征着自由,反映出说 话人逃避现实的思想状态;另一方面,”夜莺”难以捉 摸的习性和空灵的”怨诉的歌声”(thyplaintivean— them),暗示了说话人不可能随他而去,找到精神寄 托,这样它就成为说话人痛苦游弋的灵魂的象征. 另外,与《嘹歌》相比之下,威廉?华兹华斯在他 的有关露西的爱情诗中,如《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 方》,《我有过奇异的激动》(StrangeFitsofPassion HaveKnown,1799)等,表现的爱情方式也值得我 们注意.在这两首诗中,诗歌的叙述都是由第一人称 的叙述者来完成的,诗歌中的只有一个人物——露 西,诗人每每在进行一段明朗的,美轮美奂的故事叙 述之后,用露西的死亡这一奇笔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 撼.在《我有过奇异的激动》中诗人以民谣的格律记 叙了一个民谣中常见的故事,”即一位多情人月夜骑 马去会他的爱人,场面是明亮的,充满着期待,照通常 的情况最后会有两人见面的快乐,?可是这里却忽然 月亮一头栽在姑娘的屋子后面?(Whendownbehind thecottageroof,/Atonce,thebrightmoon dropped.),而骑马人立刻预感到了爱者的死 亡.”[3](„诗中,他将露西比作”玫瑰”:”那时候我爱 的姑娘/每天都像玫瑰一样鲜艳”(whensheIloved lookedeveryday/FreshasaroseinJune,),”玫瑰” 意象虽然表达了说话人对露西炙热的爱,但是她也像 花儿一样容易调零,暗示了说话人对失去爱人的感 伤.在这两首诗中,叙述者只是处于一种柏拉图式的 爱情之中,他往往默默欣赏,赞美只存在于他记忆中 的爱人,却不是像《嘹歌》中的主人公那样以实际行动 追求现实的爱情.虽然,后者中骑马人最终要与爱人 相会,但是爱人的死却无情地使这段爱情戛然而止, 无果而终.同样,与这首诗异曲同工的是《我在陌生 人中孤独旅行》(JTravelledamongUnknownMen, 1801),其最后两节是: 当我在你的山谷中徜徉,(Amongthy mountainsdidIfee1) 曾感到内心憧憬的欢欣:(Thejoyofmyde— sire:) 我钟爱的姑娘坐在炉边,(AndsheIcherished turnedherwhee1) 传来了手摇纺车的声音.(BesideanEnglish fire.) 张羽/修辞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 暮去朝来,霞光明灭,(Thymorningsshowed, thynightsconcealed) 曾照亮露西嬉游的园亭,(Thebowerswhere Lucyplayed: 你绿色的田野曾最后一次(AndthinetOOisthe lastgreenfield) 抚慰过她临终时的眼睛.(ThatLucySeyes surveyed.)(顾子欣译) (二)自然的意象也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道德的不同理 解——人与自然和谐平等与自然的客体化. 在《嘹歌》中大量使用的类比修辞方法中,叙述者 把自己和自然界中动植物等意象摆在相互平等,和谐 相处的位置上,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有 着类似于人类的情感,并将人的情感与他们的情感进 行类比,因此就出现了叙述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的 清新,自然的描写,尤其是在受到爱情难题困扰的时 候,表现得更加突出.[4](P221)如在《三月歌一情累》中 把”蝉”,”蜒”,”牛”等都动物与人进行类比,叙述者想 像它们也会有如同人类一样的爱情困扰;又如《路 歌一出游》中叙述者将出游过程中沿途看到的和想像 出来的自然界中动物的嬉戏欢畅的情景与自身此时 此地与爱人对歌时的感受相比较也充分地体现了这 一 点. 然而,在英国浪漫主义的诗歌中,诗人们则是把 自然当成是激发灵感的来源,以及治疗个人情感创伤 和实现与上帝沟通的媒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人和自 然从来就不是平等的主体,而是体现了人类主体与自 然客体的关系.自然是诗人借以创设诗歌意境和加 工诗歌素材的催生物,是”自然流露”的”强烈情感”的 发源地.在威廉?华兹华斯的《黄水仙花》(JWan— deredLongleyasaCloud,1804)中”水仙花”(daffo— dils)只不过是叙述者神游在自己如云雾的思绪的缝 隙中瞥见的自然的脉动,叙述者欣赏,赞美它,以此来 派遣内心的郁结: 情景闪烁心眼中,(Theyflashuponthatinward eye) 黄水仙花赋禅悦:(whichistheblissofsoli— tude:) 我心乃得溢欢愉,(Andthenmyheartwith pleasurefills) 同花共舞天上曲.(Anddanceswiththedaffo— dils.)(郭沫若译) 英国桂冠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JohnMase— field,1878~1967)的《美》(Beauty)中也表现了这种 自然的客体化.这首诗的第一节中赞美:”沼泽荒原 与多风山岗的黎明与日落/庄严之美犹如西班牙旋律 悠扬古老”(dawnandsunsetonmoorsandwindy hills/Cominginsolemnbeautylikeslowoldtunes ofSpain:);并将温润的四月比作带来”水仙”的”女 神”(theladyApril),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 的热爱.然而到了涛的第二节末尾,诗人话锋突转, 将”鲜花的歌唱”(thesongoftheblossoms,),”大海 的古曲”(theoldchantofthesea)等自然之美给人带 来的心灵美感和他心爱之人音容笑貌进行对比:”然 而上帝所给予我的最美妙的事物/是她的明眸善睐和 秀发红唇.(ButtheloveliestthingsofbeautyGod everhasshowedtome/Arehervoice,andherhair, andeyes,andthedearredcurveofherlips.)”这里 读者除了可以体味到诗人那炙热的情感外,如果将这 首诗与《嘹歌》的爱情歌篇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诗人 梅斯菲尔德无意识地将自然作为客体来烘托他对于 美人的爱慕之情. 三,文化根源 历史特殊性理论认为不同的历史特殊性决定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 有简单又复杂,有跨越式发展也有复辟倒退,但是文 化发展总有其自身规律.《嘹歌》产生于中国封建社 会的盛期,在封建道德的约束下,诗歌的歌者必然要 采用含蓄的表达方式.然而,与《嘹歌》发展时期相近 的英国诗歌,在作为时代先知的诗人笔下,则体现了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特征.当时国外资产阶级革命 的影响和国内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以及由此带来 的各种社会问题使得那些敏感的心灵更加关注人作 为个体的情感和直觉,注重描写处于孤独状态的 人o[53(P161~163)并且,诗人们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更加 深了这种个人情感的浓重与奔放,然而这种直抒胸臆 也只限于男性,女性则没有这种权利.另外,由于受 到基督教禁欲思想和英国宫廷爱情观念的束缚,即使 是男性往往也不能突破婚恋中诸如门第等观念的困 扰,因此他们会选择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情,而不 是去积极地追求结果. 文化唯物主义认为是环境选择行为(environ— mentalselection),即适应环境的行为逐渐成为社会 8】 《百色学院}2011年第5期 常规,接着文化就发生了变化.每个历史阶段的发展 都是所有制(经济基础)和文化(上层建筑)作用与反 作用的结果.在《嘹歌》的发源地,私会的爱情模式适 应封建社会束缚,有效地规避了封建迫害,逐渐被人 们接受,并进而使得文化发生了变化,人们赞颂他们 冲破封建枷锁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行为.资本主义 发展的剥削掠夺性,具体体现在对于自然的侵占和任 意践踏使作为这一背景下的诗人不可能做到与自然 的和谐,相反只能是将其客体化,对立化.他们始终 还是逃不开对于金钱与名利的追求,如华兹华斯最终 还是接受了桂冠诗人的头衔.诗人表面以自然为父 母,疗伤之地,实则利用,背离自然,他们是孤立于自 然之外的流浪儿,迷失,想逃开烦恼,返璞归真,但是 又放不下世俗的牵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纠结使他们 处于一方面不满于现实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又不得 不跻身其中的困境,在经历了许多情感上的挫折之 后,他们找不到精神寄托,因而形成了精神怀乡情节, 并表现在相应的诗歌当中. 四,结语 《嘹歌》和英国烂漫主义诗歌中占主导地位的修 辞方法分别是类比和隐喻,虽然二者都使用了相类似 的意象,但是由于两个地域的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的 82 不同,使这些意象不仅在表现爱情观方面,而且在它 们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 主要体现的是对现实爱情的含蓄和持久的追求,以及 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观念.后者体现的爱情往往以 热情奔放的感情流露开始,以精神怀乡和柏拉图式的 精神爱情结束,当诗歌中的人物遇到难以逾越的阻碍 时,对待爱情往往选择消极放弃的态度.同时,在这 一 过程中,自然并不是被置于与人类平等的位置上, 而是被客体化了. 参考文献: [1]罗汉田.平果壮族嘹歌?三月歌篇[M].谭绍明歌书抄本 提供.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Woodring,Carl&JamesShapiro.TheColumbiaHistory ofBritishPoetry[C].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 ingandResearchPress&ColumbiaUniversityPress. 2005. [3]钱青.19世纪英国文学史[C].北京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6. [4]金丽.中国壮学文库——壮族历史文化导论[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7. [5]张伯香.荚芙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1. 【责任编辑:李萍】
/
本文档为【【word】 修辞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壮族嘹歌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修辞对比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