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doc】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

【doc】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

2018-09-03 14页 doc 32KB 1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doc】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doc】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 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 以四川理县为例 第1期陈勇等: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73 高而逐步下降(除南美洲等特殊情况外),而聚落 的分布也大体有类似的规律.从理县境内的聚落分 布看,除了一部分聚落沿河谷分布外,大部分聚落分 布在海拔2000~2700m之间,其中聚落分布频率 最高的地带是在海拔2400,2500m之间(见表 1).在海拔2000m以下,聚落的数量尚不足总数 的20%.聚落的这种并非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 分布格局由其特殊的地理...
【doc】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
【doc】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 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 以四川理县为例 第1期陈勇等: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73 高而逐步下降(除南美洲等特殊情况外),而聚落 的分布也大体有类似的规律.从理县境内的聚落分 布看,除了一部分聚落沿河谷分布外,大部分聚落分 布在海拔2000~2700m之间,其中聚落分布频率 最高的地带是在海拔2400,2500m之间(见 1).在海拔2000m以下,聚落的数量尚不足总数 的20%.聚落的这种并非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 分布格局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决定. 表1理县杂谷脑河不同河段聚落的海拔高度分布及相应的生态带? Tab.1VerticalDistributionofHumanSettlementsinDifferentParts ofZagunaoRiverinLixianCountyandTheirRespectiveEcologicalZones 33O0,3400 3200,3299 31O0,3199 3000,3099 2900,2999 2800,2899 2700,2799 2600,2699 2500,2599 2400,2499 2300,2399 2200,2299 2100,2199 2000,2099 1900,1999 1800,1899 1700,1799 l600,1700 1500,1599 1400,1499 合计 3 13 6 7 1 13 O O 16 3O6293O324868 (o.) 暗棕壤针叶林631.69o.. . 棕一 .交林 179山地 (58.50)温带 灌木 山地 针阔叶 褐土 混交林 58山地旱生灌 (18.95)暖温带 灰褐土 丛草被 794.1789.0 817.71791.5 817.71791.S 593.03269.0 593.03269.0 386.73836.8 在海拔2000m以下的地带主要是干旱河谷 区,在垂直气候带上属低中山暖温带.由于东南和 西南暖湿气流受到高山(邛崃山脉和岷山山脉)阻 隔,难以进人本地河谷地带而使该地带气候干燥. 本区降水量少,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和600mm 之间.同时,因山高谷深,昼夜温差大,"焚风"效应 显着.终年强烈的山谷风加剧了河谷地带的干旱程 度.在植被上反映为低矮,多刺,耐旱,稀疏的灌丛 植被.在干旱河谷地区,土地面积狭窄,而耕地面积 更少.从地形上看,干旱河谷区大都是由地貌抬升, 河流侵蚀而形成的"V"字形河谷.在河谷壁上,岩 层破碎,土质疏松,在强烈的山谷风作用下,极易形 成飞沙流石.薄弱的自然资源基础和恶劣的生产生 存条件决定了干旱河谷地带聚落分布数量少. 海拔2000,2700m之间是理县聚落分布最 多的一个地带,在垂直气候带上属低中山温带,气候 较为湿润温暖.该区降水量大约在600,800mm 之间,?10T的积温在1800~3300~C之间,是人类 居住较为理想的气候类型.同时,该地带坡度相对 平缓,土层较深,为人类定居和耕种创造了条件. ?由《理县农业资源与区划》()(理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编,1987)的有关数据和 资料归纳总结 12365251412lM5铊 1OO669?7845O2342 2334?252 113K542 0H??" 74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3卷 海拔2700,3200m之间的山地寒温带是理 县森林分布较多的区域,聚落分布相对较少.在扑 头乡以下的干旱河谷地段,除了一部分聚落分布在 海拔2700,2799m的地带外,更高处地带则很少 有聚落分布.在扑头乡以上的湿润河谷地段,绝大 部分的聚落分布在河谷或临近河谷地带.这一地段 虽海拔较高,但气候条件组合较好,适合农作物生 长,是人类居住条件较好的地带. 海拔3200m以上山地亚寒带,聚落分布稀少, 全县仅有2个聚落分布于此.其主要原因是此带气 候严寒,全年的有效积温尚不能满足一季作物的生 长.海拔3300m基本上是聚落分布的上限. 2.2随着河谷海拔的升高.聚落分布范围愈来愈窄 随河谷海拔的升高,山地垂直气候带谱逐渐减 少.在杂谷脑下游的桃坪和通化段,从河谷到山顶, 相对高度较大.山地垂直气候带从下到上呈现出山 地暖温带,山地温带,山地寒温带,山地亚寒带和山 地永冻带等5个气候带,而适合人类居住的气候带 也至少有前面4个.山地气候的多样性给聚落垂直 分布较宽创造了条件.在杂谷脑河上游的夹壁段和 米亚罗段,山地垂直气候带只有2,3个,而适合人 类居住的气候带只有1,2个(见图1).从人类生 态学的角度看,人类的生态位随着河谷海拔的升高 而逐步缩小.因此,聚落分布的垂直高度范围从河 流下游到河流上游大体呈愈来愈窄的趋势. 海拔高度(m)聚落数量(个) \2\山地亚寒带(3200 m以上) \ \ \\67 \山地寒温带(2700,3200m) 272O一360o\ 2600-2720 \.. ,, \山地温带(2000~2700m)179 \ 2lOO~260o\, l(500--2l00 \…………… l670--19oo \, ,— 圯'覆温常?"""川 58 I5OO--1670 , \ 14221550 \, 米亚夹壁段古尔沟段扑头段杂古一木卡一薛城一桃坪一杂谷脑 罗段甘堡段蒲溪段通化段下游 图1杂谷脑河各河段河谷剖面海拔高度及其所处的垂直气候带 Fig.1AltitudeofDifferentPartsofNagunaoRiverValleysandTheirVerticalClimaticZones 2.3河谷的海拔愈高,聚落分布上限相对较高 杂谷脑河下游的干旱河谷地段,河谷的海拔高 度大约在1400,1500m的范围,聚落分布的上限 大体在27002800m.在更高地带,坡度大,外观 上呈现出悬崖峭壁状态,不适合人类定居.在杂谷 脑河上游的夹壁段,河谷海拔在2500,2700m之 间,聚落分布的上限在海拔2900,3000m之间, 而在更上游的米亚罗段,河谷海拔在2700Ill以上, 聚落分布的上限也上升到了海拔3100,3200m, 有个别聚落甚至达到了海拔3300m以上.聚落分 布上限随河谷海拔的上升而升高的趋势既与当地的 地形地貌有关,也和当地的小气候条件和植被分布 有关.例如,在不同河段的所谓"高山区"(即在中山 地带地形相对平缓的所谓"高半山区"后上方地带) 都会面临着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和气候寒冷等不利 于人类居住的自然条件.此外,沿杂谷脑河从东部 下游到西北部上游,虽降水量有随海拔升高而上升 的趋势,但在不同地段的山体,最大降水高度不同. 在下游薛城,通化一带,最大降水高度在海拔 3000m附近,也即在聚落分布上限的上方200, 300m处.在上游米亚罗一带,最大降水高度在海 拔3400m附近,同样也在聚落分布上限上方的200 , 3OOm处.一般来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也是森 林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这就意味着聚落分布的上限 在森林分布密集区的下方2OO,300m的地带. 2.4聚落分布与耕地分布具有趋同一致性 第1期陈勇等: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 在杂谷脑河流域,除一部分耕地分布在河谷底 部的河流冲积阶地上,大部分耕地分布在距河谷 3OO,600m以上的所谓的"高半山区"缓坡地带,其 海拔高度大约在2000,2900m之间.根据调 查?,在海拔2000,2600m之间的地带分布着全 县耕地的66.0,而在这,地带分布着理县大约 78.8的聚落.该地带与河谷相比,焚风作用减弱, 地面蒸发减少,大气和土壤的干燥度都有所下降. 在气候上属于半湿润地区,是耕地的集中分布区(见 表2).在高山峡谷地区,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人类 活动空间狭小,有耕地的地方一般都有聚落分布,聚 落的分布与耕地的分布具有趋同一致性. 表2理县不同海拔高度耕地面积和聚落数量 Tab.2AreaofFarmingLandandNumberofHuman SettlementsatDifferentAltitudeofLixianCounty 3聚落的生态特征 3.I聚落及周围环境可以组成一个相对独立而完 整的生态系统 聚落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单 位,是一个典型的复合生态系统[5].人是聚落生 态系统的核心.根据聚落内人口与周围环境关系的 密切程度和景观特征,岷江上游聚落生态系统可以 由庭院生态亚系统],农田生态亚系统,灌丛荒地生 态亚系统,森林生态亚系统和草地生态亚系统等组 成.庭院生态亚系统居于聚落生态系统中的中心位 置,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亚系统 紧靠庭院且位于庭院的周围,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 生态亚系统.灌丛荒地生态亚系统,森林生态亚系 统和草地生态亚系统处于聚落生态系统的外围区 域,是一个既受人类影响(通过砍伐树木,收集薪柴 和放牧等方式),同时又对农田生态亚系统和庭院生 态亚系统有屏障保护作用的自然生态系统.这种聚 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是比较典 ?理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编.理县农业资源与区划(~/tft).1987.d4. 型的.我国先秦时期典籍《尔雅》曾对聚落形态有这 样的描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 野外谓之林."[8意为聚落周围是郊区,郊区有耕地, 为居民提供粮食;郊区外是牧场,为居民提供肉奶制 品;牧场外是灌木和杂草丛生的荒野,是阻挡森林火 灾和防御野兽袭击的,道屏障;最外层则是森林,是 居民进行采集和狩猎之地.这既是古代聚落结构的 基本分层,也是典型乡村聚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毕生致力于聚 落(humansettlement)的研究,曾创立人类聚居学 (Ekisticsorthescienceofhumansettlement)他 认为聚落是由自然,人类,社会,建筑和支撑网络等 五大基本要素构成.他还特别强调"一个村庄的布 局,不能只局限于其中的建筑,还必须涉及它的土地 和森林,联系的道路和村庄的居民"口一.可见,一个 完整的聚落生态系统不能仅局限于聚落建筑和庭 院,还包括紧靠聚落并支撑聚落生存和发展的农田 生态(亚)系统和部分自然生态(亚)系统u.在岷江 上游聚落生态系统中,人类完全可以在与外界隔绝 的状态下,依靠聚落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休养生息. 3.2生存和发展受到能源和水源供应的制约 在理县杂谷脑河流域,大部分聚落之所以分布 海拔2000~2800m的中山地带,除了地形和气候 等原因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这一地带距海拔更高 的森林较近.在农业尚不发达的时代,聚落内居民 可以方便地前往森林和草地进行采集,狩猎或放牧 活动,而在农业时代,他们又可以依靠森林获得生产 和生活所需要的薪柴.对于理县杂谷脑河下游干旱 河谷地带的居民来说,他们唯一的薪柴来源就是聚 落周围的稀疏灌木草丛.而这些灌木草丛的生物量 极为有限,难以满足更大规模聚落对能源的需求. 因此,在干旱河谷区离森林和草地较远的聚落,一般 规模小,布局分散.而位于半湿润区距森林和草地 较近的聚落,规模较大,布局也较为集中.对聚落发 展起重要限制作用的另一因素就是水源.在高山峡 谷区,特别是干旱少雨地带,水源的重要性尤为突 出.因此,在理县杂谷脑河流域的干旱河谷区,聚落 大多分布在主河与支流(支沟)交汇附近地势较高处 或河谷地带离河水较近的河流阶地上. 3.3耕地数量和质量有制约作用 除了水源和能源对聚落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的 76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3卷 影响外,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对聚落规模的扩大有重 要的制约作用.地处高山峡谷地带的聚落,社会比 较封闭,经济上大多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许多地 方的农业尚处于生存农业阶段(subsistenceagricul— ture)[9].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生存农业决 定了聚落内人口的生活资料主要来源于聚落周围的 土地,特别是耕地.在杂谷脑河流域,耕地主要分布 在河谷阶地和中山缓坡地带.河谷阶地上的耕地土 壤质量较好,加上有水源保障,作物产量较高,聚落 规模往往较大.而位于半山陡坡上的耕地土壤有机 质含量低,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多,农业产量低且 不稳定,这无疑会影响到聚落的发展.在海拔更高 的中山缓坡地带,即当地人所称为的"高半山区",耕 地数量多,土层厚,为聚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问与对策 目前,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 岷江上游聚落生态系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和经 济问题,例如部分聚落耕地质量下降,聚落周围植被 减少[1,薪柴短缺,水源不足,生活贫困仍大量存 在.异常的地质事件(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 等)和气候事件(如干旱,暴雨,冰雹和大风等)随时 都有可能导致聚落生态系统的退化和崩溃.要解决 这些问题,除采取区域性的措施外(如停止对天然林 的砍伐),还必须在聚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采取适当 的对策. (i)通过季节性的劳务输出和鼓励年轻人到平 原和城市学习,工作和定居,减少人口对环境的胁迫 作用.由于山区和平原的气候条件不同,作物的播 种和收获季节存在一个时间差.在山区农闲时,劳 动力可以下山到河谷或平原地区从事农事活动或非 农产业.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受传统观念和思想 的束缚小,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一旦在城 市里找到了工作,他们一般不再愿意回到山区生活. 年轻人是人口再生产的载体.只要年轻人离开山 区,山区的人口必然会逐步减少.为了减轻岷江上 游地区的人口压力,要鼓励年轻人向平原和城市地 区迁移和定居. (2)配合国家的生态建设工程,将聚落周围的陡 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岷江上游在地貌上属 于高山峡谷区,耕地绝大部分为坡耕地.椐统计,岷江上游大约有50的耕地和园地的坡度大于2., 而小于i5.的耕地和园地仅占20?.也就是说,岷 江上游聚落周围的耕地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陡坡耕 地.陡坡耕地的大量存在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 失和山地灾害.目前,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和进行生态建设的契机,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 工作,增加聚落周围的森林覆盖率.同时,通过营造 一 定数量的薪炭林,减少聚落因燃料短缺而对聚落 周围植被的破坏.目前,岷江上游大部分村寨已开 始实施"以电代柴"工程,但由于电压不稳,电价昂 贵,而老百姓的收入又十分低下,许多聚落尚无法或 无力承担用电能取代传统的生物能源.因此,国家 应在村民的电能使用上给予适当的补贴,真正达到 "以电代柴"的目的. (3)将分布在陡坡上规模较小的村寨,特别是单 家独户聚落逐步搬迁到河谷地带或与其它环境条件 较好的聚落进行合并.岷江上游的村民在过去有相 对集中居住村寨的习惯,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聚落 规模的扩大,一些居民不得不在条件更加恶劣的陡 坡上建造房屋和开垦土地.如果对这些分散的聚落 不进行适当的集中,聚落不仅不能得到发展,而且随 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连自身的生存都会受到影响, 更谈不上今后的小康.对环境条件恶劣的聚落进行 搬迁或进行生态移民,既有利于减轻人类对环境的 压力,促使当地生态和自然环境得以恢复,又可以减 少国家对当地贫困人口的长期补贴和对难以维护的 山区基础设施的长期投入.但在聚落的搬迁过程 中,要特别注意移民的意愿问题,聚落的传统习俗, 民族和宗教问题,迁入地社区的整合和产业发展问 题.总之,要用聚落生态学原理指导聚落的搬迁和 建设. (4)对于河谷地区和交通方便的聚落,可以通过 发展民族乡村旅游业,发展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来增 加当地群众的收入.岷江上游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 (如米亚罗风景区,叠溪地震遗址)和民族人文景观 (如藏羌村寨及其独特的民风,民俗,饮食,服饰等), 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各聚落应根据自 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创建各具特色的藏,羌 旅民族文化村寨.如理县的桃坪羌寨自1996年开 办旅游以来,经济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200i年仅 门票收入就达到了80万左右,除了县乡提留外,村 民户均门票收入就达到400余元,有的旅游大户的 ?樊宏.山地系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空间响应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01 第1期陈勇等: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77 旅游收入甚至达到了数万元.经济条件的改善为环 境的改善和生态恢复创造了条件.除旅游资源外, 岷江上游河谷地区还具有发展反季节蔬菜和水果的 气候优势.过去,反季节蔬菜和水果为当地村民带 来了可观的收入.今后,应不断开发,培育和引进新 品种,发展无公害蔬菜和水果,大力提高产品质量, 加强流通领域的发展,不断开拓市场,为聚落的可持 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2] [3] 陈勇,陈国阶.对乡村聚落生态研究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认 识[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1):54,57.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1. 陈国阶.西部大开发与聚落生态建设——以西南山区为例 [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2):5,8. [5] [1o] CohenJE,SmallC.Hypsographicdemography:Thedistri— butionofhumanpopulationbyaltitude[J].AppliedPhysical Sciences/SocialSciences,1998,95(24):14009,l4014.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 报,1984,4(1):l,9. 马世骏,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A].胡涛,陈 同斌主编.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从概念到行动[c].北 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云正明.关系到八亿农民生存的领域——村镇庭院生态系统 [J].生态学杂志,1987,6(1);53,57.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店, 1997. 陈勇,陈国阶,王益谦.山区人口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初步研究 [J].地理科学,2002,22(3):282,287. 包维楷,王春明.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J].山 地,2000,18(1):57,62. DISTRIBUTIoNoFHUMANSETTLEMENTSINTHEUPSTREAM MINJIANGRIVERANDTHEIRECoLoGICALCHARACTERISTICS —— ACASESTUDYOFLIXIANCOUNTY CHENYong.CHENGuo,jie,YANGDing—guo (1.InstituteofMountainHazardsandEnvironment,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andMinistryofWater ConservancyofChina.Chengdu61004l,China~2.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4,China) Abstract:Humansettlementisanimportantspaceforhumanbeingstolive.Humanecosystem,asafunda— menta1functiona1unitofhumanecosystem,isareflectionofhuman一 1andrelationshipinmountainareas. TheupstreamareaofMinjiangRiverisnotonlytheareainhabitedbyminoritypeople,butalsoanecologi— callyfragilearea.HavingtakenLixiancountyasacasestudyforhumansettlementsintheupstreamarea ofMinjiangRiver,theauthorshavefoundanunusualcharacteristicsofthedistributionofhumansettle— mentsandtheirecologica1adaptationintheupstreamarea.Inadditiontotheabovecharacteristicsthehu— mansett1ementsintheupstreamhaveshowedthefollowingseveralecologicalfeatures:1)theexistence anddevelopmentofhumansettlementsareconstrainedbyactualsupplyofenergyandwaterresources;2) thesizeofahumansettlementisclose1yrelatedwiththequantityandqualityofitsfarmingland .Human sett1ementecosystemsarepartofaregionalecosystem.Theimprovementofthequalityofahumansettle— mentecosvstemdependsontheenhancementoftheregionalecosystemandmeanwhilewillpromotetheim— provementoftheregionalecosystem. Keywords:upstreamareaofMinjiangRiver;humansettlement;ecosystem
/
本文档为【【doc】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