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洛阳新见隋代墓志铭辑释三种

洛阳新见隋代墓志铭辑释三种

2012-11-04 10页 pdf 1MB 2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06202

暂无简介

举报
洛阳新见隋代墓志铭辑释三种 洛阳新见隋代墓志铭辑释三种 * 王其祎1 周晓薇2 (1. 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 西安市 710001;2.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市 710062) 关键词:洛阳;隋代;墓志铭;三种 摘 要:洛阳是中古时期墓志铭的重要遗存地与集藏地,至今犹以新品出土和流散不辍而为学界与藏界关注有加。 随着《隋代墓志铭汇考》的纂成与影响,隋墓志也渐趋受到重视,本文即以来源于洛阳且尚未见诸考证的三种隋代墓志 铭辑于一篇而予以披露,计开皇八年《□子建墓志》、开皇九年《赵罗墓志》和开皇十五年《王节墓志》,同时还对《王 ...
洛阳新见隋代墓志铭辑释三种
洛阳新见隋代墓志铭辑释三种 * 王其祎1 周晓薇2 (1. 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 西安市 710001;2.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市 710062) 关键词:洛阳;隋代;墓志铭;三种 摘 要:洛阳是中古时期墓志铭的重要遗存地与集藏地,至今犹以新品出土和流散不辍而为学界与藏界关注有加。 随着《隋代墓志铭汇考》的纂成与影响,隋墓志也渐趋受到重视,本文即以来源于洛阳且尚未见诸考证的三种隋代墓志 铭辑于一篇而予以披露,计开皇八年《□子建墓志》、开皇九年《赵罗墓志》和开皇十五年《王节墓志》,同时还对《王 节墓志》出现的两种伪刻给予辨析。 Key words:Luoyang;Sui Period;epitaphs;three pieces Abstract:Luoyang is an important preservation and collection area of medieval epitaphs. It has by now drawn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academic and antiquarian circles for the discovery and dispersion of new finds. With the successful compilation and effective publica- tion of the book Collection and Study of Sui Period Epitaphs,this type of cultural relic of Sui times aroused still greater concern. The present article also collects and identifies three Sui epitaphs from Luoyang that were beyond study previously,i. e. the Epitaph of?Zi- jian of the 8th year ,Kaihuang Reign,the Epitaph of Zhao Luo of the 9th year,Kaihuang Reign,and the Epitaph of Wang Jie of the 15th year,Kaihuang Reign. The third piece is studied with two counterfeits discerned in this paper. 洛阳是汉魏旧都之地,也是隋唐东京所 在,故其地上地下有着极为丰富的文物遗 存。又缘北邙山脉,冢墓累累,略无闲土, 因此汉魏隋唐时期的墓志铭便成为最具特色 且出土最多的古物类型之一,若统计中古时 期的墓志总量,恐不少于三分之一均出自洛 阳,这也使得洛阳一带更形成了近世以来颇 受瞩目的古代墓志集散地。笔者尝纂著 《隋代墓志铭汇考》六册[1],共收得包括存 目在内的隋代墓志六百余种。嗣后,依然搜 罗整理不辍,而于洛阳之遗存与出土尤其关 注之至[2],今检理箧中所存,又新得近二 十种,因将来源于洛阳且未见诸考证的三种 隋代墓志辑于一篇而释读之,并祈读者诸君 有以赐教。 一、开皇八年《□子建墓志》 2010 年 1 月 18 日友人从洛阳转来新出 隋代《□子建墓志》拓片一帧, (图版三, 1)志石今存洛阳,藏家不详。该墓志刊葬 于隋文帝开皇八年十一月七日,拓片高 44 厘米,宽 41. 7 厘米,志文 16 行,满行 17 字,隶,有方界格,未见志盖,志石中部 横向断裂,自首行 “朔州”二字之间至末 行“晨”字约伤十一字,又第 15 行最后一 字“忽”亦左半磨泐。该墓志并非洛阳出 土,以葬地推之,墓志出土地乃在相州邺 城,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誊录志文如下: 君諱子建,朔州太原人也。崇基欎 起,綿緒煥然,將相有門,公侯斯復。 祖,驃騎將軍、定州諸軍事定州刺史、 洛州諸軍事洛州刺史、西南道大行臺録 901华夏考古 2011 年第 4 期 * 本文系 2009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隋代墓志铭与隋代历史文化》(09BZS008)阶段 成果。 尚書、太尉公。考,使持節、驃騎大將 軍、趙州諸軍事趙州刺史、開府儀同三 司、順陽縣開國伯。君幼而慷愾,夙有 不世之資;少播英猷,早著成人之量。 釋褐庫真,尋轉前鋒第二副正都督,又 除假節、督秦州諸軍事秦州刺史、越騎 校尉。俄遷儀同三司。自周平東夏,文 軌大通,以君令問灼然,仍特收採,除 使持節、儀同、大將軍,又轉儀同三 司、高陽縣開國子。開皇七年四月,神 不祐善,終於雍州,時年五十。以八年 十一月七日歸祔相州鄴城西南廿里先君 神塋之內。乃為銘曰: 歸哉盛德,卓矣能仁。緩談平越, 奮戟吞秦。忽辭神第,奄馭靈 ,晨雞 不旦,歲月徒春。 按志主子建,姓氏不详,以其为朔州太 原人,又言 “将相有门,公侯斯复”,疑姓 王氏。其祖为太尉公,又任 “西南道大行 台录尚书”,其父为顺阳县开国伯,官品皆 高,然未书名字,不便稽案。检北朝诸史, 王姓人物之职官亦无所对应此子建三代,付 阙待考。然从所莅职衔及 “缓谈平越,奋 戟吞秦”推之,子建一门三代似为武将世 家。则子建为北周 “仍特收採”,亦当缘于 他出众的“平越”、“吞秦”之武功。《北齐 书》多见“西南道行台”、“西南道大行台” 者,如北齐陆法和即为太尉公、西南道大行 台,则子建祖父任 “西南道大行台录尚书” 时或在陆法和麾下。又 “朔州太原”之说 盖误,太原当属并州,非属朔州。 以开皇七年享年五十推之,子建释褐之 年正当北齐初,则其所任库真、前锋第二副 正都督、假节督秦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越骑 校尉、仪同三司等职皆为北齐官。“自周平 东夏”、“仍特收採”以后所任使持节、仪 同、大将军、仪同三司、高阳县开国子则皆 北周官爵。库真是鲜卑语官名,北朝及隋内 侍宿卫武官之一,有时也做起家官,品级不 详,又作“库直”。《北齐书》卷十 《高祖 十一王传》云:“帝以涣第七子为当之,乃 使库真都督破六韩伯昇之邺徵涣。”[3] 《北 齐书》卷二五 《王纮传》: “兴和中,世宗 召为库直。”[4] 《北齐书》卷四一 《皮景和 传》“除库直正都督”[5]。 《隋书》卷三九 《元景山传》云其子成寿 “后为秦王库真车 骑”[6]。 《隋书》卷五一 《长孙晟传》云: “其长子行布,亦多谋略,有父风。起家汉 王谅库真,甚见亲狎。”[7] 《新唐书》卷一 百五《长孙敞传》云:“隋炀帝为晋王,敞 以库直从畋骊山。”[8]据 《新唐书》卷四九 下《百官志》知“库直”在唐初隶亲事府, 选材勇为之,后废于贞观中。越骑校尉为北 朝散官,属 “五校”之一,掌骑兵,见 《魏书》卷一一三 《官氏志》。隋代置于鹰 扬府,《隋书》卷二八 《百官志》云:“鹰 扬每府置越骑校尉二人,掌骑士,步兵校尉 二人,领步兵,并正六品。”[9]子建入隋后 似无有官职,固然正当四十三岁壮年,则其 虽然特为北周 “收採”却并不为隋朝所收 採耳。北朝官领民酋长有第一第二之分,都 督也有正副之分,皆可见证于文献。左右卫 府之直荡、直卫、直突属官皆有前锋,而前 锋官也有第一第二之分,则于此墓志所仅 见。前锋官见载于北朝墓志者尚有北齐天保 六年《窦泰墓志》云 “为宁远将军、虎贲 中郎将、前锋都督”,又陈太建二年 《卫和 墓志》云:“司徒王僧辩知之,召为前锋将 军。”[10]隋大业元年 《王善来墓志》:“父盖 仁,志逸英贤,独步人表。齐献武皇帝补任 前锋直荡、第一领民酋长。”[11]另见隋大业 九年《豆卢寔墓志》“天子问罪东夷,陈兵 朔野,以公为左第二军海冥道副将”[12],这 也是前军不仅分左右而且分第一第二之别 例。 子建“终于雍州”而 “归祔相州邺城 西南廿里先君神茔之内”,盖其父乃建功于 北齐并著籍邺都,遂有族茔在邺城。又,子 011 考古文物研究 建年五十卒于雍州而不葬于雍州,盖亦缘于 其未能为隋朝所收採任官之故。 又,铭文 “奄驭灵 ”的 “ ”字疑 是“轃”,指大车上的席垫。而此志书法古 拙劲拔,颇具北齐以至周隋时期邺地所出隶 书墓志之韵格气象。 二、开皇九年《赵罗墓志》 2010 年 1 月 18 日友人转来洛阳新出隋 代《赵罗墓志》拓片二帧 (图版四) ,志石 今存洛阳,藏家不详。该墓志刊葬于隋文帝 开皇九年十月一日,志身拓片一帧,高 48. 5 厘米,宽 49 厘米,志文 21 行,满行 21 字,隶书,有方界格,志石前两行倒数 第四、第五字皆磨泐,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字 “坏”的下半泐损。志盖拓片一帧,仅拓印 盝顶部分,高 40. 5 厘米,宽 41 厘米,盖题 “故河阴功曹赵君之铭”九字,三行,行三 字,阳文篆书,有方界格。誊录志文如下: 君諱羅,字土廓,南陽南陽人也。 魏太常卿□□曾孫,中散大夫和之子。 世傳禮樂,景德銘於鼎鍾; 代 襲 簪 纓,聲績光於舊史。君幼而岐嶷,早著 通理之名;髫齔恭勤,夙有神童之稱。 懷橘負米,孝友稱自州閭;悅禮敦詩, 信惠彰於家國。探賾索隱,精義入神。 天爵在躬,志不營祿;執卑之訓,丘壑 迢然。倚喻馬蹄,沖虛自守。閨門有 禮,妻子肅如。取與之間,廉讓必著。 下學上達,遠近承風。鳴鸖在睾,邦君 德。齊乾明元年,本縣令楊公召署平 正。周大象元年,梁公復召為功曹。大 隋開皇七年,元公召授主簿。祖厝所 在,展禽欲去不能;父母之鄉,袁安從 斯罄力。五教感敘,曲盡贊弼之功;四 術兼施,賴我三良之助。匡衡百石,杜 業材官,以今望古,彼多慙德。景福雖 盛,報施有期。開皇八年三月十三日遘 疾薨於私第。開皇九年歲次大梁十月辛 酉朔一日辛酉葬於河陰鳳 鄉鳳 里, 銜索不絕,過隟難留,童童屬屬, 憂 何已。窮號孺慕,終天莫追,鐫石紀 功,庶傳不朽。其詞曰: 於赫我君,性合天道。宣慈惠和,起自 繦褓。溫恭左右,德禮莫愆。怡怡令 色,恂恂謀言。朝夕誠著,寤寐思虔。 五秉安親,公西止足。日加四金,展生 維祿。不宰不營,誰言寵辱。師我袁 安,訓斯邦族。逝川處住,風樹難留。 梁木其壞,即此玄丘。家捐金玉,邦喪 良舟。佳城鬱矣,梓宅千秋。 按赵罗,正史不载。其字 “土廓”,疑 当作“士廓”。赵罗曾祖为魏太常卿,墓志 泐其名字,《魏书》有北魏太府卿南阳人赵 邕,未知有瓜葛否?赵罗父赵和为中散大 夫,《周书》有同名之北魏宁远将军洛阳人 赵和,不是同一人。志文云: “齐乾明元 年,本县令杨公召署平正。周大象元年,梁 公复召为功曹。大隋开皇七年,元公召授主 簿。”知赵罗历仕三朝,而杨公、梁公、元 公三人,则皆不得详其为谁。 “平正”即 “中正”,隋代避讳文帝父亲杨忠之同音嫌 名而改,隋代石刻文献与传世文献中皆多 见。而志文中的“中散大夫”又不避 “中” 字,可知一是 “中散大夫”一职在当时未 加讳改,二是隋代避讳制度实际上还算宽 松。 关于葬地,志云:“葬于河阴凤 乡凤 里”,凰字作 “ ”在隋墓志中并不少 见,如开皇九年《来和志》“葬于河阴凤 乡凤 里”,开皇十七年 《□敬暨妻董氏 志》铭文“凤 上殒”,大业十二年 《李元 暨妻邓氏志》铭文 “凤 于飞”等皆 是[13]。河阴凤 乡凤 里的地理位置,考 《来和志》出土于今洛阳邙山之阴的孟津县 东南凤凰台,则开皇八年 《赵罗墓志》亦 当出于此地。唐代凤凰乡改为平阴乡,凤凰 里名称依然沿用,如会昌四年 《唐氏志》 111洛阳新见隋代墓志铭辑释三种 “权窆洛阳县平阴乡凤凰里北陶村”[14],墓 志出土地为洛阳城北杨凹村,东距凤凰台数 里。又,隋大业末年又有 “凤台乡”及 “凤台里”,署名 “凤凰乡”和 “凤台乡” 的墓志出土地亦极为接近,谅其乡名皆与 “凤凰台”相关,而两种乡名盖为同一乡在 不同时期的称谓[15]。 匡衡、杜业,皆西汉人,匡衡有传见 《汉书》卷八一,杜业即杜邺,有传见 《汉 书》卷八五。袁安为东汉人,有传见 《后 汉书》卷四五。志文 “祖厝所在,展禽欲 去不能;父母之乡,袁安从斯罄力”即用 袁安典故, 《袁安传》云: “初,安父没, 母使安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问安何之, 安为言其故,生乃指一处,云 ‘葬此地, 当世为上公’。须臾不见,安异之。于是遂 葬其所占之地,故累世隆盛焉。”[16] 云葬期为 “开皇九年岁次大梁十月辛 酉朔一日辛酉”,检 《二十史朔闰表》干支 正合,开皇九年为己酉年。“大梁”为星次 名,按照古天文十二次度数的排列和二十八 舍辰次分野, “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 梁,于辰在酉,赵之分野,属冀州”[17]。又 志文记卒年月日,而不书享年,少见。 志文“童童属属”一语的 “童童”为 谐音别写,当作 “洞洞属属”,言虔敬谨顺 貌。《礼·祭义》云: “洞洞乎,属属乎, 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 疏云: “正义曰:洞洞属属,是严敬之 貌。”[18]《汉书》卷八五 《谷永杜邺传》又 有“洞洞属属,小心畏忌”之说[19]。 铭文 “五秉安亲,公西止足”对句, 皆用孔子弟子公西赤 (字子华),典 出《论语》的 《雍也》与 《先进》二篇。 前者讲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 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 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20]为 此孔子批评冉子说君子当周救人之穷急而不 当继接于富有。后者讲孔门弟子各言其志, 而公西华惟言愿做管理宗庙祭祀的小相,孔 子曰“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亦即说 子华是谦言小相,而谁又能为大相呢[21]? 又《论语·先进》还讲到公西华闻孔子云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 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故答于孔子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亦即正如所言不厌 不倦之二事弟子犹不能学,况仁圣乎[22]? 而“逝川处往”的 “处”字,疑是 “遽” 字之误。 三、开皇十五年《王节墓志》 2008 年从孔夫子旧书网上得见隋代 《王节墓志》拓片一帧,(图版三,2)而前 此先在赵振华、王学春 《谈隋唐时期丧葬 文化中的墓志谶言》一文中读到: “近年, 洛阳邙山出土的隋 《王节墓志》夫妇合葬 于开皇十五年 (595 年)二月廿日。墓志盖 为盝顶,阳文篆书 ‘齐梁州别驾王君墓 铭’,3 行,行 3 字,盖侧坡面上纵刻八卦 符号与隶书 1 行:‘(谦卦卦象)。一千八百 年,吴奴子所发。诫之:厚葬得福累世。’” 又云:“谶言年代以 《王节墓志》为早,前 有八卦符号,为大吉之卦象,这与发墓者见 到死亡咒语、见到必歼开发者谶言的心绪, 截然不同。但谶言让发墓者重葬墓主之本意 相同。”[23]惜网上未披露志盖拓片,遂无由 确认盖题及谶语等信息,但可以确知此墓志 在 2004 年前即已出土,并且迄今尚未见有 考释文字。《王节墓志》拓本尺寸不详,志 文 20 行,每行 20 字,隶书,有方界格。誊 录志文如下: 齊梁州故別駕王君墓誌銘 君諱節,字仲禮,太原人也。自周 王受命,光配彼天,副君羽化,泠然輕 舉。珪璋世載,冠冕相承,自北而南, 金聲玉振。漢司空公卓,君之十五世祖 也。因封猗氏,自爾家焉。祖安明,秦 211 考古文物研究 州刺史;考儁,殷州刺史。君秉靈岳 瀆,降德星辰,幼志夙成,童年早慧。 加以廊廟相傳,鐘鼎世襲,釋褐奉朝 請,又轉散騎常侍、梁州別駕,毗贊有 功,民歌來晚。春秋卅有九,薨於鄴 城。太夫人張氏,五陵盛族,四德在 躬,母傅女師,終於鄴第。君夫人南陽 趙氏,早失覆蔭,攜稚孀居,三徙成 功,一心萬善。年將六十有七,壽終於 河南縣儒林鄉,粵以大隋開皇十五年歲 次乙卯二月庚寅朔廿日己酉合葬於洛城 之西張方橋北清風鄉。若夫銜珠兩鸖, 並歸紫蓋之松;玉匣雙龍,共沒延平之 水。嗚呼哀哉,乃為銘曰: 綿綿瓜瓞,濟濟周京。祥昭魚躍, 慶應鳳鳴。遠 樸 以茂,長瀾載清。藉 此蟬聯,誕茲才令。家稱孝友,國稱水 鏡。入侍朝宗,出蕃輔政。與善無實, 不終天命。張姑之德,趙母之儀。各明 內訓,並号女師。不俱偕老,榮養早 辭。昊天不吊,何爽如之。日月忽矣, 丘隴芒然。衰林下葉,寒 野 生煙。歸 於久地,終彼長天。青燈空照,香火徒 燃。 按志主王节及其祖秦州刺史安明、父殷 州刺史儁,皆不载于史传,而其十五世祖司 空公王卓见载于 《后汉书》卷六 《孝顺帝 纪》,知阳嘉三年十一月乙巳 “光禄勋河东 王卓为司空”,而永和二年三月 “乙卯,司 空王卓薨”[24]。志云:“汉司空公卓,君之 十五世祖也。因封猗氏,自尔家焉。” 《后 汉书·孝顺帝纪》校勘记又云:“王卓自仲 辽,河东解人也。”[25]由是知王卓尝封邑猗 氏并著籍于斯。猗氏与解县皆置于汉,又皆 属河东郡,故址也都在今山西临猗县界。而 志文云王节 “太原人也”,应是王卓后代迁 于太原之一支。 王节仕于北齐,先后任 “奉朝请,又 转散骑常侍、梁州别驾”,开皇十五年是其 与夫人赵氏合葬年份,以其卒年三十九岁而 其夫人开皇十五年卒时六十七岁推之,王节 卒时大约应在北齐河清 (562 ~ 565 年)间。 而其薨在邺城,后又缘夫人 “早失覆荫, 携稚孀居,三徙成功,一心万善”而合葬 于洛阳,不详其缘故,或因其子时在洛阳莅 职家居之故?然墓志未有交代。 王节夫人赵氏卒于 “河南县儒林乡”, 葬于“洛城之西张方桥北清风乡”。考隋墓 志有开皇十五年 《韵智孙志》 “薨于儒林 乡”而“窆于洛城西北青风乡”,有开皇二 十年《刘多志》 “终于河南县儒林乡崇训 里”,有仁寿元年 《高虬志》 “葬于洛阳城 之西北河南县清风乡”,有仁寿四年 《王夏 志》 “窆于清风乡张方桥冯村之北一 里”[26]。按清风乡在洛阳城之西北,而文帝 时隋东都尚未建成,故上述志文中所谓 “洛城”、 “洛阳城”当指隋以前之洛阳旧 城。所云“洛城之西”、“洛城西北”、“洛 阳城之西北”亦即旧城之西北,位于后来 隋大业年所建洛阳城之东北。且 《高虬志》 出土于今洛阳东北大马村西,适可说明隋大 业以后清风乡隶属于洛阳县,而不再属河南 县[27]。张方桥多见于隋文帝时期墓志,其 地理位置在隋代洛阳城东。 《洛阳伽蓝记》 卷四城西“法云寺”条载:“延伯出师于洛 阳城西张方桥,即汉之夕阳亭也。”[28] “永 明寺”条又载: “出阊阖门城外七里长分 桥,中朝时以谷水浚急,注于城下,多坏民 家,立石桥以限之;长则分流入洛,故名曰 长分桥。或云晋河间王在长安遣张方征长沙 王,营军于此,因为张方桥也。未知孰是。 今民间讹语号为张夫人桥。朝士送迎,多在 此处。”[29]则知张方桥在北魏洛阳城西。而 所谓“今民间讹语号为张夫人桥”者,今 见新出隋开皇元年 《□光志》云 “卒于洛 阳永康之里,葬张夫人桥西北二里”[30],适 可添一佐证。又,前贤赵万里先生跋 《张 311洛阳新见隋代墓志铭辑释三种 礼曁妻罗氏墓志并盖》云: “是桥 (张方 桥)临谷水,南距谷水入洛水处当不甚远。 《魏书·杨椿传》 ‘群公百寮饯于城西张方 桥’。又《崔亮传》 ‘亮为仆射,奏于张方 桥东堰谷水造水碾磨数十区’。亦桥临谷水 之证。隋以后名渐不彰。 《嘉庆洛阳县志》 七〈土地记〉 ‘晋张方桥在城西’,盖至近 世已不能实指其所在矣。”[31] 除上述考释之外,还需要专门说明的是 此《王节墓志》竟有被伪刻成北魏墓志出 现于洛阳者,目前见到有两种: 第一种伪刻 (图版五,1)拓本见诸中 国碑帖拓片网《碑帖论坛》 (2008 年 12 月 24 日发帖) :造假者在格式上按照原刻的行 字数翻刻,仅将志题 “齐”字改 “魏故” 二字,志文 “大隋开皇”四字改 “大魏太 和”,遂伪冒北魏墓志以射利。末行铭文中 的“香火徒燃”一句前脱落 “青燈空照” 四字对文,并置年月日干支失和于不顾,皆 颇漏马脚处,更不要说书法之生硬局促全不 似北魏隶法之气象。殊不知原刻 “大隋开 皇十五年 (595 年)岁次乙卯二月庚寅朔廿 日己酉”于干支相合,而改为 “大魏太 和”,则十五年干支值辛未而非乙卯,且二 月值甲子朔而非庚寅朔,廿日值癸未而非己 酉。造假者之无知,于斯可见。 第二种伪刻 (图版五,2)拓本见诸圈 网你我他“声闻过情” (2008 年 5 月 4 日发 帖) ,造假者虽然按照原刻的行字数排列, 但因序文第二行“太原人”下落“也”字, 第四行“十五世祖”下再落“也”字,致使 格式与原刻显然不同,即第十五行 “铭曰” 下空出两格。又,第十五行“呜呼哀哉”的 “哀”字妄加竖心旁,末行“于久地”前落 一“归”字,末行“香火徒燃”的“徒”下 复妄增一“归”字。更鲜明的是造假者不以 摹刻而用仿写,虽然仍是隶书,却俗拙板滞, 不堪寓目,与原刻大相径庭,一望即是当世 粗劣油滑之乡野笔法。此外,还有改字上的 马脚,即在首行题上加“魏故”二字,却又 未去掉“齐”字,致使墓主人死在北魏太和 (477 ~499 年) ,竟又能在后来的北齐 (550 ~577年)任官,徒留笑柄。即便是墓主任 官于南朝的萧齐 (479 ~ 502 年) ,也绝无冠 以北朝的“魏故”之理。其次,也是改“大 隋开皇‘四字为’大魏太和”,依然置年月 日干支失和于不顾焉。此造假者之无知,更 有甚于前者。 当然细审文字,还有两点也可以用来旁 推,即志文云“汉司空公卓,君之十五世祖 也”,按王卓为东汉顺帝 (126 ~ 144 年)时 人,薨于永和二年 (137 年) ,以一世三十年 算,十五世应为 450年,以此相加为 587 年, 与开皇十五年 (595 年)颇相契合,而若以 伪改后的北魏太和十五年 (491 年)来推算, 显然相差百年了。又葬地“洛城之西张方桥 北清风乡”是隋代墓志铭中常见地名,而在 隋以前墓志中则几乎未见有云“张方桥”和 “清风乡”者。是知此地名乃盛行于隋代, 唐代亦多沿用,而非北魏时所特有。虽然 《魏书》两见“张方桥”之名,恐怕也是以 北齐名称言北魏之地罢了。 百年以来,多见将唐墓志伪刻成北魏或 隋代墓志以谋厚利者[32],而今竟有将隋墓 志伪刻成北魏墓志者,殊不知若论文物和史 料乃至艺术价值,数量较少的隋墓志并不输 于北魏墓志,一叹。 [1] 王其祎,周晓薇 . 隋代墓志铭汇考 . 北京:线装书局, 2007. (此书为 2001 年国家文物局立项重点课题。) [2] 笔者尝据北京图书馆岀版社 2007 年 7 月岀版的 《河洛墓刻拾零》(上、下册)撰写了《〈隋代墓志 铭汇考〉》补》一文,共考证洛阳新出隋墓志九种, 刊于《碑林集刊》第 13 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 出版社,2008 年版:189 ~ 202。 [3]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136. [4]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365. [5]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537. [6]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1153. 411 考古文物研究 [7]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1336. [8]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4022. [9]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800. [10] 两墓志载于赵超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 天津:天 津古籍出版社,1992. [11] 同 [1](第 3 册) :154. [12] 同 [1](第 4 册) :346. [13] 同 [1] (第 1 册) :294,(第 2 册) :148,(第 5 册) :288. [1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编 . 千 唐志斋藏志 (下册) .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087. [15] 周晓薇,王其祎,王灵 . 隋代东都洛阳城四郊地名 考补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3) :83 ~ 84. [16][南朝·宋] 范晔 . 后汉书 (卷四五) . 北京:中 华书局点校本,1965:1522. [17][唐] 房玄龄等 . 晋书 (卷一一) . 天文志 . 北京: 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308. [18][清] 阮元 . 十三经注疏 (下册) . 北京:中华书 局影印本,1980:1593. [19]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3451. 颜师古注曰: “洞洞,惊肃也。属属,专谨也。” [20] 论语 (卷六). 十三经注疏 (下册) . 北京:中华 书局影印本,1980:2477 ~ 2478. [21] 论语 (卷十一). 十三经注疏 (下册) . 北京:中 华书局影印本,1980:2500. [22] 论语 (卷七). 十三经注疏 (下册) . 北京:中华 书局影印本,1980:2484. [23] 碑林集刊 (第 10 辑) .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 社,2004:196 ~ 197. [24]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264,266. [25]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264. [26] 同 [1] (第 2 册) :158、336、363, (第 3 册) : 138. [27] 同 [15] . [28][北魏] 杨 之 . 洛阳伽蓝记校注 . 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78:203. [29][北魏] 杨 之 . 洛阳伽蓝记校注 . 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78:237 ~ 238. [30] 赵君平 . 河洛墓刻拾零 (上册) . 北京:北京图书 馆出版社,2007:45. [31] 赵万里 .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卷八页八二上)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32] 有关隋志之伪刻,可参见王其祎,周晓薇 . 隋代墓 志铭祛伪三例 . 唐史论丛 (第 10 辑) ,三秦出版 社,2008. 另参《隋代墓志铭汇考》第六 册“伪 刻”十一种。 (责任编辑:辛 革 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 ) (上接 88 页) 为一代,其理由是古人有可能二十岁左右结婚,二 十岁至二十三岁生孩子,这样每代即为 23 年。这 一说法的误区在于我们所说的夏代君王的每一代是 指他的在位年代,就算夏王是二十岁结婚、二十三 岁生出长子,那他也不可能是一有了孙子 (即他的 儿子在 23 岁生子后)就退位或者死去,所以,用 20 年至 23 年为一个世代的说法是不合适的。再说 自禹至桀是十七王、十五代 (世) ,十五代乘以 23 年,其结果是 345 年,这与夏代 471 年的积年相差 甚远。 [30] 同 [15]:536 ~ 537. [31] 同 [15]:535. [32] 同 [1]:76. [33] 同 [2]:85. 表十〇“二里头第一至五期拟合结 果”. [34] 同 [2]:82. 表八“新砦、二里头第一至五期拟合 结果”. [35] 同 [1]:77. [36] 同 [2]:85. 表十〇“二里头第一至五期拟合结 果”. [37] 徐旭生 . 1959 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 . 考古,1959,(11). [38] 夏鼐 . 谈谈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在〈登封告 成遗址发掘现场会〉闭幕仪式上的讲话 . 河南文博 通讯,1978,(1). [39] 高炜,杨锡璋,王巍 . ,杜金鹏 . 偃师商城与夏商 文化分界 . 考古,1998,(10). [40]“国族”这一概念中, “国”指邦国; “族”指族 落。笔者在这里取用它的模糊性,即对于有些政治 实体我们无法准确判定它究竟是邦国还是没有达到 邦国的族落时,笔者采用“国族”来笼统地指称它 们。 [41] 郜丽梅 . 夏后氏同姓国族考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生院学报,待刊 . [42] 王震中 . 夏代“复合型”国家形态简论 . 见:“早 期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 (中国·郑州,2008 年 7 月) ,后刊登于《文史哲》2010 年第 1 期。 (责任编辑:方燕明) 511洛阳新见隋代墓志铭辑释三种
/
本文档为【洛阳新见隋代墓志铭辑释三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