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孙子] 孙子兵法经典故事02

[孙子] 孙子兵法经典故事02

2012-10-07 35页 pdf 20M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97136

暂无简介

举报
[孙子] 孙子兵法经典故事02 六 七 六 六 作 战 篇春秋·孙武 原撰◎孙子兵法经典故事 军队吃的粮食,穿的衣甲,用的器械,都要靠陆路、水路 运输。运输不畅,军队食无粮,穿无衣,用无械,则不仅军队 不战自败,还严重影响经济政治的发展,因而我国古代军事 家、政治家早就开始重视驿道、栈道、驰道的建筑和水渠、运 河的开凿。 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李豫任命刺史刘晏兼任转运 使,负责把各地征收的物资转运到长安。这是因为,唐朝的 政治中心在西北,关中地区所产粮食不能满足京师官员、驻 军和民众的巨大消费需要。长期以来,要从江淮地区调运粮 食,主要通过...
[孙子] 孙子兵法经典故事02
六 七 六 六 作 战 篇春秋·孙武 原撰◎孙子兵法经典故事 军队吃的粮食,穿的衣甲,用的器械,都要靠陆路、水路 运输。运输不畅,军队食无粮,穿无衣,用无械,则不仅军队 不战自败,还严重影响经济政治的发展,因而我国古代军事 家、政治家早就开始重视驿道、栈道、驰道的建筑和水渠、运 河的开凿。 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李豫任命刺史刘晏兼任转运 使,负责把各地征收的物资转运到长安。这是因为,唐朝的 政治中心在西北,关中地区所产粮食不能满足京师官员、驻 军和民众的巨大消费需要。长期以来,要从江淮地区调运粮 食,主要通过淮河,经汴水入黄河,转渭水,漕运到长安。安 史乱起,这条艰险的水路被切断,不得不溯长江渡汉水,经 扬州,转陆路至长安。路途遥远,运粮不继,致使京师粮价 飞涨,斗米千钱。代宗令刘晏负责修复汴水、黄河运道,以 解决关中供粮困难的燃眉之急。 刘晏深知恢复漕运事关唐政权安危。他仔细考察漕运故 道,汲取前人漕运的经验教训,大刀阔斧地改革漕运。同时, 变从前的直运为分段接运。直运是过去漕运的传统办法。江 南船只每年二月集于扬州,四月渡淮入汴,六七月到达黄河, 时值黄河涨水时节,要等到八九月水落 方可上行。这样,途中需多次等留,耗 时甚多,加之江、淮、河、渭水势不同, 南方水手不熟悉北方河流水性,更增加了航运中的困难。刘 晏改为分四段接运:自扬州经邗沟、淮水,至清口为第一段; 自清口经汴水,至河阴为第二段;自河阴经黄河,至渭口为 第三段;自渭口经渭水,至京师长安,为第四段。此方案使 “江船不入汴,汴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刘晏还 依据各段河流、水势采用不同船只,选用熟悉本段河流特性 的水手,既提高航行的工效,又保证了漕运的安全;各段河 道入口设置粮仓,临时储粮,原船即可回去,避免长久停留 等待;粮食存入仓库,又可减少损耗。他还变散装为“囊米 而载”,即袋装漕运。袋装便于人抬肩扛,装卸方便,即使翻 船,亦便于打捞。 刘晏依靠智慧和谋略,大胆改革,使漕运获得极大的成 功。代宗称誉他如同在楚汉战争中使刘邦足食足兵的萧何。 【兵法范例】 刘晏修漕通粮道 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在南方建立宋朝。过了十九年, 北魏太武帝统一了北方。从这时开始,中国形成南北两个王 朝对立的局面。以后一百五、六十年的时间里,南朝换了四 个朝代,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 替,史称这段时期为“南北朝”。 南朝宋武帝做了两年皇帝就病死了。其子宋文帝即位后, 北魏渡过黄河,大举攻宋,欲夺取宋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宋 文帝派檀道济率军抵抗。一次,北魏军进攻济南,檀道济亲 率将士到济水边,二十多天里和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宋 军节节胜利,一直追到历城。檀道济居功骄傲起来,防 备开始松懈。魏军乘机用两支轻骑兵前后两翼突袭,烧 了宋军的辎重粮草。檀道济的军队由于军粮奇缺,后 继无援,准备从历城撤退。宋军中有一士兵投降 魏营,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北魏派 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围困他们。宋军将士看 到气势汹汹包围过来的魏军,十分恐惧。面 对严峻形势,檀道济却十分镇静,想出一个 法子并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当晚宋军军 营灯火辉煌。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 士,在营寨里查点粮食,并故意高声报出粮 食的数目。这一情景被人告知魏将,说檀道济营里军粮绰绰 有余,若与之决战,定败无疑。其实,魏将中了檀道济的计。 檀道济军营里只有少量白米,其余都是沙土。这是檀道济命 人用车运来许多沙土,让士卒用斗量沙,并将军中剩余的一 点粮食覆盖在沙土上面。天色刚发白,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 披甲,自己穿便服,乘马车,大模大样地在路上慢慢移动。魏 将不知道檀道济弄什么玄虚,始终不敢贸然进攻。檀道济以 其镇静和智谋,安全回师。此后,北魏不敢轻易进攻宋朝。 檀道济在宋武帝和文帝两代多次立功,引起权贵的忌 妒和猜疑。一次,宋文帝生病,宋文帝的兄弟文康和心腹 盗用宋文帝名义下诏,诬陷檀道济谋反,判处死罪。檀道 济被杀的消息传到北魏,魏将互相庆贺,说:“南方再也 没有让我们害怕的人啦!”后来,宋文帝十分后悔。有 一次,北魏大军打到江北,宋文帝感慨地说:“如果 檀道济在世,就不会让胡骑横行到如此地步了!” 【兵法范例】 檀道济唱筹量沙 《拜谒图》 这是南北朝上层社会觐见拜会的场面。 南北朝战争形势图 檀道济 檀道济(?~436年),高平金乡人(今山东金乡北),南 北朝时期宋军著名将领。 版画《檀道济唱筹量沙》 扬州古唐城示意图 大运河横穿南北,沟通东西向五大水系,使扬州成为国内外 各种物资集中地。 隋唐运河地图 大运河始修于隋朝,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使用。每年通过漕 运由江南向长安运米100万石,保证了长安城的粮食供应。除 了粮食以外的其他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输往运河沿岸各地,促 进了唐朝城市的繁荣。 瓜州古渡沉香亭 扬州瓜州古渡口。这里是唐朝 京杭大运河进入扬州的最大码 头,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南粮北运的盛况 A-PDF Split DEMO : Purchase from www.A-PDF.com to remove the watermark 六 九 六 八 作 战 篇春秋·孙武 原撰◎孙子兵法经典故事 同时,邯郸城内的赵军在平原君的组织下,组成精锐部队主 动出击,进行战术配合。秦军内外作战,腹背受敌,终于力 不能支,在次年一月间战败于邯郸城下。王 率残部撤回汾 城,郑安平军为魏、楚援军所包围,突围不成,最后率领两 万余众向赵国投降。邯郸之战到此以赵胜秦败而告结束。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 攻城则力屈”、“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 虽有智者,不能善共后矣。”在邯郸之战中,秦昭王只看到赵 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到重创,而自己的力量大有增长这一面,却 忽略了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吸取失败的教训,对内 对外调整政策,奋发图强的实际情况,更未看到 各国因秦势力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仇秦、联合 对秦的趋势,而且拒绝白起的正确建议, 一意孤行,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在政治上 陷入被动,在军事上违背“兵贵胜、不贵 久”的基本原则,长期屯兵于坚城之下, 终于弄得旷日持久,师劳兵疲,“诸侯乘 其弊而起”,使秦国遭受少有的重挫。这 一历史启示,迄今依然是发人深省的。 公元前258年十月,秦国派遣五大夫王陵率兵攻赵。秦军 很快就进抵赵国国都邯郸,接着又增派援军,围攻邯郸。 赵国人民对秦军的残暴行为记忆犹新,愤恨非常,所以 坚持抵抗。鉴于敌强己弱的客观态势,赵军在军事上采取了 坚守疲敌、避免决战、等待援军的正确方略,挫败了秦军速 决速胜的企图。 秦军的杰出统帅白起正确地判断了形势和双方的主客观 条件,预计秦军无法攻下赵都邯郸,所以拒绝出任攻赵的秦 军主将。秦军久攻不下邯郸,不得已而一再增兵换将,由王 代替王陵,继续对邯郸发起新的攻势,但在伤亡惨重的情 况下,攻打了八、九个月,依然是无所作为。 公元前257年十二月,秦王除了派军队屯驻汾城(今山西 临汾)作声援外,又增派范雎荐举的将领郑安平率军增援,合 力围攻邯郸。 赵国在固守邯郸的同时,还在外交上积极从事合纵活动。 魏国首先答应出兵增援救赵,楚王也派遣春申君率军北上救 赵。魏、楚的援军赶到了,他们在邯郸城下屡败秦军。与此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在唐统一战争中,起兵反隋 的原太原留守李渊率军在霍邑(今山西霍邑县)击败隋将宋 老生军,此战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作战篇》中的“兵贵神 速”的作战思想。 李渊太原起兵后,进入临汾,离霍邑五十余里驻营。隋 西京留守、代王杨侑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两万驻守霍邑, 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率军数万驻河东郡城(今山西永济西南 蒲州镇),与宋老生遥相呼应,以拒李渊。 适逢阴雨连绵,粮草不继,又传北方突厥与割据势力刘武 周将乘虚袭击太原,李渊军人心惶惶。李渊依裴寂等人建议, 欲退兵太原,再图后举。李世民坚决不同意,说:“兵贵神速, 如果延误时机,被困在敌城之下,敌人就会有成熟的对策。无 故地浪费时间,会令我们的士兵军心涣散。再说,屈突通已经 是守城待虏之人,不足为虑。”李渊又为军粮供给忧虑。李世 民说:“现时庄稼遍野,何必忧愁缺乏军粮?老生轻浮急躁,一 战就可以擒获他。李密只注意去看守仓 库的粮食,没有宏远的谋略。刘武周与 突厥表面上虽然联合,但内心里却互 相猜疑。刘武周远征太原获胜,但 他哪能忘记马邑呢?我们是正义之师,将士们奋不顾身,以解 救百姓的苦难,所以,我们应该先占领咸阳城,号令天下。现 在遇到一小股敌人,就急着班师回晋阳,恐怕跟随我们的士卒 很快就会散去,他们还会去太原占领一块地方落草为寇。这样 我们怎么能保全自己的兵力呢?”李渊不听劝告。李世民再次 去劝说时李渊已经睡觉,无法进去,于是就在帐外嚎哭,哭声 传进帐内,李渊把他叫入帐内,问他哭什么。李世民说:“现 在我们的大军是为了正义而战斗的,向前进攻,就能攻克敌 人,向后撤退就会溃散。士卒一散,敌人就会乘机攻打我们, 死亡就在眼前了,我怎么能不悲伤呢!”李渊这才醒悟,说: “我已发出兵回晋阳的命令了,怎么办 呢?”李世民说:“右军在严阵以待,还没 有出发,左军也刚走出不远,请允许我亲 自去追他们回来。”于是他就和李建成分 道连夜追赶,把左军追了回来,去太原运 粮的军队也回来了。义军将士搭人梯强行 攻城,不久便攻下了霍邑,斩杀了宋老 生,取得了此战的胜利。 【兵法范例】 霍邑之战 【兵法范例】 秦赵邯郸之战 窃符救赵 秦昭王闻悉赵与魏、楚“合纵”抗秦的 消息后,十分不安,于是派使者去威胁魏王,魏王惧 怕秦国日后报复便下令撤兵。平原君见魏军停止前 进,就不断地派专人赴魏公子信陵君处,请求他设法 改变这样的局面。信陵君多次劝说魏王,魏王还是不 肯下令进军。信陵君不得已用侯生的计谋,求助于魏 王的爱妾如姬,终于窃得魏王的虎符,杀死了不肯交 出指挥权的老将晋鄙,夺得魏十万援军的指挥大权, 挑选精兵八万人,直赴邯郸,解救赵国。 邯郸赵武灵王丛台 为赵王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而建,由许多台子连成,故名丛台。 《秦赵大战》国画 公元前260年,秦国进攻赵国的长平。由于军事指挥上的失误,赵国惨败,四十万赵兵被坑杀。长平之战后,赵国吸取教训, 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做了充分的准备,邯郸之战取得了胜利。 白起 白起(?~公元前258年),战 国时期秦国大将,中国历史上 伟大的军事家、统帅。秦赵邯郸 之战期间,秦王弃用白起,轻率 易将,导致了邯郸之战的失利。 铜虎符 这是皇帝调发军队的凭证,用铜 铸成虎形,中分为二,一半在皇帝 手中,一半由将军掌握,当虎符合 二为一时,方可调遣军队。 晋阳城遗址,今山西太原。 李渊太原起兵 杜虎符 屈突通 含嘉仓铭砖拓文 含嘉仓(今河南洛阳)是隋唐时期的一座大 型国家粮仓。图为含嘉仓刻铭砖上的拓片。 七 一 七 0 作 战 篇春秋·孙武 原撰◎孙子兵法经典故事 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首领伏允依其臣天柱王之谋, 进袭唐廓(治化隆,今青海化隆西南)、兰州,使唐通往西域 的咽喉河西走廊受到威胁。唐太宗李世民大为震怒,下决心 大举征伐吐谷浑。唐太宗起用年事已高,已经离职的老将李 靖率重兵围剿伏允。 进军大西北是一场斗智斗勇的硬仗。伏允依仗大西北地 区的险恶地形和恶劣气候,对唐军采取“你进我退,你退我 进”的策略,致使唐军的几次围剿都没成功。李靖了唐 军多次作战失利的教训,制定了“长途奔袭,速战速 决”的策略,在库山(今青海天峻县)追上伏允后, 立刻派千余骑精兵越过库山,对企图凭借险峻的地 形死守的伏允实施前后夹击。伏允没有料到唐军会 这么快追上他,更没有料到唐军会越过库山向他发 唐朝末年,朝政混乱,赋租繁重,且连年天灾,民不聊 生。公元880年,濮州人王仙芝聚集数千人起义,攻占曹州(今 山东曹县北),不久。冤句盐贩黄巢起兵响应。四方苦于苛征 暴敛的农民争先投奔而来。很快起义军聚众数万,四处流动 作战,在山东、河南、湖北和安徽等地纵横往来,取得巨大胜 利,迅速壮大到三十万人。王仙芝牺牲后,起义军将士共推 黄巢为王,号“冲天大将军”,废弃李唐乾符年号,改元王霸, 署置官属,建立了农民政权。从此起义军在黄巢领导下进入 新的发展时期。 起义军声势浩大,很快遍及全国,并一度攻占长安与洛 阳。但随着战事的发展,局势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起义军 没有乘胜追歼官军以彻底打破唐廷对长安城的包围,而使义 军的势力紧缩在东不出潼关、华州,西不过兴平、扶风的狭 小据点内。起义军兵力、粮饷渐断来源,内部裂痕陆续出现。 唐中和二年(金统三年,882年)九月,朱温在同州(今陕西 大荔)与唐廷王重荣交战中,背叛黄巢投降唐廷,被任命为 右金吾大将军,赐名全忠,加入了围剿义军的行列。黄巢义 军被围的形势越来越严重,坚持到来年春,陷于苦战求存的 局面。二月,梁田陂(今陕西渭南东南)之役,被唐将李克用 部击败,起义军被俘杀数万,大将赵璋战死,华州、兰田失 守,长安屏障尽失。黄巢不得已撤出长安。 公元883 年,起义军将领孟楷率先头部队在挺进河南途 中,被陈州(今河南淮阳)刺史赵隼突袭,起义军惨败,孟楷 被杀。孟楷起义军的失败,激怒了黄巢,在未对敌我形势加 以分析的情况下,黄巢发兵围攻陈州。而陈州守将赵隼在兵 临城下的情况下,镇定自若,多次率领精锐部队主动出击,每 每取胜。黄巢对攻城失利更加恼怒,便将所有兵力集中在陈 州以北列营,准备打持久的攻城战。这次攻城战持续了300天, 大小数百战,黄巢始终未能攻拔其城,却给唐朝集结援军提 供了良机。由于起义军长期屯兵于陈州,丧失了 向其他方向发展的有利战机,在与唐军的长期相 持中,起义军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损失惨 重,从此一蹶不振。 黄巢兵败陈州城,原因在于起义军忽视 了行军打仗的一个重要原则: 兵贵胜,不贵久。久围陈州,攻 克不下,粮食军备等后勤保障 无法供应得上,将士饥疲困 乏,只得坐以待毙。 【兵法范例】 黄巢兵败陈州城 【兵法范例】 李靖速战吐谷浑 起进攻。慌乱之中,丢弃大批作战物资,狼狈而逃。为了阻 止李靖的追击,伏允一边逃一边焚烧长满牧草的草原。唐军 的战马无野草可食,又饥又瘦。众将见状,建议李靖暂时退 回鄯州,待野草长出后再追剿伏允。李靖说:“伏允锐气已失, 正可乘胜追剿,如果让他恢复元气,就不好对付了。”在尚韦、 侯君集的支持下,李靖分兵两路,穷追不舍。伏允走投无路, 逃入沙漠。李靖身先士卒,顶着烈日和沙漠中的酷热,渴了 就以刀刺马,用马血来解渴,终于在突伦川附近再次追上了 刚刚安下营寨准备过夜的伏允大军。唐军从天而降,势如破 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被迫率众投降,伏允只带亲信几十人 逃入沙漠深处,四顾茫然,自杀身亡。吐谷浑伏允之乱从此 平定,从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再次畅通。 吐谷浑之战中,李靖采用分进合击,穷追 猛打等战法,不给敌人一丝喘息机会, 充分体现了《作战篇》中关于“兵 贵神速”的战略思想。 李靖唐初名将李靖 李靖(571~649年),唐初军事家,原名药师,雍 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少年时期便被称为 “文武才略”。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常与他讨论兵 法,曾称赞说:“可与我讨论孙、吴兵法的人,只有 李靖一人了。”隋朝炀帝末年,李靖出任马邑郡丞。公 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李靖在长安被俘,李 渊欲杀之,在李世民说情下幸免一死,于是随李世民 在征讨王世充的战争中立下战功,后来成功地指挥 了唐朝对突厥、吐谷浑的战争。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浮雕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唐代兵书的经典。该书以唐太宗李世 民与卫国公李靖讨论兵法的形式辑成,分上、中、下三卷,一 万余字,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靖攻吐谷浑战要图 公元635年,李世民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诸军反击吐谷浑,获得全胜。 黄巢塑像 河南安阳出土的王府君墓志铭(拓片),上刻有“其年黄巢生 长安,李帝奔蜀”字样,印证了黄巢起义初期,声势浩大,唐 朝政权摇摇欲坠的史实。 《黄巢占领长安》国画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占洛阳、长安,同年称帝,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人民广泛拥护。 黄巢北伐路线图 公元879年,黄巢起义军自广州至桂林,开始了北伐战争。 唐三彩陶三花马 ○ 七 三 七 二 作 战 篇春秋·孙武 原撰◎孙子兵法经典故事 杜文秀政权都掌教印 杜文秀(1828~1872年),云 南永昌回族人。咸丰六年 (1856年),聚集回、彝等少 数民族人民起义,攻占大理。 同治十一年(1872年),大理 被清军攻陷时,杜文秀自投 清营以保护城中百姓,但仍 被清云贵总督岑毓英杀害。 汉朝以来,中央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管理,主要是通 过委任当地土著首领世袭官职的方法来实施的。但地方势力 过大,中央政府就对其难以控制,因此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 之间的矛盾与摩擦时有发生。 清同治六年(1867年),云南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 时,清朝新任云贵总督张凯嵩、新任云南巡抚刘岳昭分别滞 留四川、贵州等地,镇压贵州苗民起义的清云南布政使岑毓 英则率兵赴贵州未归,省城昆明城内仅有由清军提督马如龙 率领的残兵败将一万余人。于是滇西起义军领袖杜文秀趁机 带领十万余人,分路并进,于1868年初将昆明城团团围住。 在有利的形势下,兵力占优势的起义军本来应当抓住战机,一 鼓作气将昆明攻下。但杜文秀等人却作出了错误的决策:列 兵城下,利用靠近城墙的寺庙、堡寨,筑墙挖壕,打算凭借 坚固的营垒“坐困”昆明城中的清军。由于实行了这种持久 围困的作战方针,给清军以喘息之机,使本以为省城旦夕可 失的清军将领大喜过望。他们调整力量,调派援军向滇西起 义军反扑过来。三月,云南布政使岑毓英带着三万清军增援 昆明,很快就打通了省城东路的通道,使粮尽饷绝的守城清 军恢复了粮饷供应。另一路清军在将军杨玉科的带领下绕道 四川会理,包抄突袭了起义军的后路。五月,清朝新任云贵 总督刘岳昭又率两万清军来解昆明之围。 经过充分准备之后,清军援兵开始对起义军发动进攻,城 内清军也趁机杀出。在清军的内外夹击下,至1869年的9月, 昆明周围城镇皆为清军攻占。起义军围攻昆明近两年,结果 以失败告终。 “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指挥原则,对于大多数情况下 兵力处于劣势的农民起义军来说,尤其值得重视。在清末农 民起义战争中,云南战场上起义军与清军之间的力量对比,清 军总体上是占优势的。只是因为其它战场的牵制,在一段短 暂时间里,起义军占了优势,得以包围省城昆明。那么,起 义军就应利用这个机会,速战速决,尽快攻克城池,推动全 省形势的发展。滇西起义军领袖杜文秀没有做出正确的战略 决策,功亏一篑,令人扼腕叹息。 【兵法范例】 苗民义军兵败昆明城 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九月,晋王李存勖相继兼并 了镇、定二州,摆脱了两面作战的不利形势后,于次年四月 在魏州称帝(即庄宗),建立后唐,改元同光。五月,后唐军 经与后梁沿河激烈的争夺战,巩固了黄河的重要渡口杨刘、德 胜及黄河南岸的郓州城,取得了随时可渡河南进的有利态势。 六月,后梁康延孝秘密请降于唐军。八月,李存勖于朝城(今 山东莘县)与率百余骑前来投降的康延孝相见,得知后梁军 将于十月大举北进的作战,暗自下了攻取大梁的决心。 九月,后梁兵分两路进攻后唐:王彦章率一万禁军驻扎 在郓、兖二州境内,企图杀回郓州;招讨使段凝率梁军主力 进抵临河以南,在澶州西部地区进行侵扰。 李存勖当机立断,抓住战机,越过黄河,攻克中都,抓获 了后梁军统帅王彦章。后梁的主力部队只剩下大将段凝所统 率的一支生力军。李存勖对众将说:“段凝现统率大军驻扎在 河上,严阵以待我 军,诸位有何妙 计?” 天平节度使 李嗣源道:“中都离大梁(梁都城,今河南开封)不远,我们 何不避开段凝,直取大梁?兵法云:兵贵神速。只要攻下大 梁,擒住梁主朱友贞,不怕段凝不投降!” 李存勖道:“言之有理!”立刻命令李嗣源率先头部队连 夜出发,马不停蹄,人不卸甲,直扑大梁。 李嗣源行至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曹州后梁守军以为 后唐军自天而降,大开城门,不战而降。这时,部队已十分 疲劳,将领们也纷纷要求稍作休息。李嗣源对众将士说:“此 去大梁仅有两百余里,诸位再咬紧牙坚持一下,等拿下大梁 再作休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 曹州被后唐占领的消息迅速传到大梁,朱友贞急得团团 直转,文武大臣又惊又恐,谁也拿不出好主意来。朱友贞黔 驴技穷,只好派将军张汉伦火速出发追赶段凝,让段凝回师 急救。不料,张汉伦行至滑州(今河南滑县东),被黄河挡 住,一时间不能到达段凝的驻地。朱友贞等不见消息,又派 了一名亲信去寻段凝回师救驾,这名亲信离城之后,眼见大 梁不保,索性一走了之。这样,朱友贞等候援军的梦想彻底 破灭了。 李嗣源率后唐军迅速逼近大梁。朱友贞听说后 唐军已到,绝望之中,命令将军皇甫麟把他杀死。皇 甫麟挥刀砍杀朱友贞,随后也自杀身亡,大梁城竟 不攻自破。 【兵法范例】 后唐灭后梁之战 后唐灭后梁之战示意图 王彦章碑文 后梁名将王彦章 骁勇善战,人称 “王铁枪”,在后 梁和后唐的战争 中被李存勖突袭, 王彦章仅率十余 名部将突围,被 后唐军俘获。 开封龙亭 开封自公元前284~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国、五 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朝七个王朝在 此建都。 五代时期武士像 清军平定回民起义图二 清军平定回民起义图一 图中描绘的是在平定西南夷的过程中,清军对西南地区发动战争的场面。 贵州山寨 贵州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和土司统治的地方。爆发于清朝同治 年间的苗民起义范围涉及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七 五 七 四 作 战 篇春秋·孙武 原撰◎孙子兵法经典故事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说:“兵贵胜,不贵久。”孙武极 力倡导“速胜论”,是从进攻一方的角度而言的。《作战篇》从 始至终说的都是在境外对敌国实行战略进攻,并没有包括、更 没有否定在战略防御中应该采取的相应策略。实行战略进攻 一方,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旷日持久,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无 可非议。而实行战略防御的一方,则可以采取持久抗击的战 术,切不可急于求成,要尽量把战略进攻方拖垮,从而达到 击退进攻的目的。中国的抗日战争就以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日本军部制定 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企图以少数精兵在短期内迅速 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结束对华战争。他们还计划:战争发 动后,在华北,两周攻陷大同,一个月攻下山西全部;在东 南,十日内占领上海,然后分兵直逼南京,胁迫国民党政府 作“城下之盟”;如达不到目的,再用三周的时间攻下南京, 一个月攻取武汉,然后乘势由武汉南下取湖南,由华南登陆 占广州。他们梦想在三个月内全部结束对华军事行动。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迅 1950年10月9日,美军越过三八线,19日占领平壤、元 山后,声称“直指鸭绿江边”。 黄草岭是东线之敌北进必经之地。志愿军第42军任务是, 以主力抢占黄草岭、赴战岭地区,阻敌北进,打破敌迂回江 界的企图,保障我西线主力侧翼安全。因此,如何抢在敌人 前面占领黄草岭是战役胜利的关键。志愿军第124师、126师 于1950年10月19日渡过鸭绿江,部队秘密快速行军,到达 朝鲜人民共和国临时首都江界。这时美军陆战一师还在元山 外港尚未登陆。元山距黄草岭120千米路程,机械化行军只要 三四个小时。而解放军尚距黄草岭220千米,步行至少需三 天。时间就是胜利。部队以每天180千米速度前进,一路小跑, 马不停蹄,十万火急。22日夜,部队进至柳潭里附近,正人 困马乏,突然听见汽车马达声,370团副团长苑世仁从车上跳 下来喊:“人民军汽车来接大家了。”先头营迅速登车。24日 进至黄草岭以南烟台峰阵地,终于赶到了美军前面。25日,敌 人的飞机、大炮对黄草岭前沿阵地开始狂轰滥炸,但我志愿 军依托有利地形与工事,多次击退美军的进攻。 麦克阿瑟原计划3天攻下黄草岭,殊不知过了8天,死伤 一大片仍未前进一步。于是,气急败坏,命令美军倾巢而出, 在600架飞机,几百门大炮,200余辆装甲战车的掩护下,沿 龙水洞、馆坪向北进犯,直指真兴里。至11月5日,激战12 天,敌军进攻上百次,伤亡2000余人,被俘300余人,损失 飞机两架,装甲车辆100余辆,大炮80余门,仍然被阻于黄 草岭南。彭德怀司令员通电嘉奖42军124师、126师:“以少 胜多,打得英勇顽强,连续激战13昼夜,毙伤大量敌人,守 住了黄草岭,有力地保障了西线主力胜利歼敌,十分可贵。” 第二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回忆这 次战役说:“中国精锐部队42军,不知何时 到东部荒芜的崇山峻岭中埋伏下来,使‘联 合国军’在十分艰难中作战,遭受了损失。” 不可一世的美军,承认败在了神速的志愿 军手下。 【兵法范例】 志愿军神速扼美军 【兵法范例】 《论持久战》 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华北的广大地区,天津、上海、南京、 广州等大城市也纷纷失陷。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规模侵 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国内有一些人存在着“亡国论”和 “速胜论”的错误观点。1938年5月,毛泽东从抗战的实际出 发,全面考察了抗日战争的发生和发展,写下了《论持久战》。 毛泽东认为:敌强我弱,敌大我小,敌进我退,敌寡助我多 助,决定了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 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但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论持久战》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坚定 了全国人民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并从战略、战役、战术各 层次上提出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办法,阐发了“兵民是胜利 之本”的人民战争思想。 在“持久战”的作战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 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 妄想,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大生产运动 抗战以来,由于日本侵略军的残酷“扫荡”,各 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战胜困难, 1942年12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的方针,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 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情况下,既繁荣了经济,减 轻了人民负担,又改善了生活,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共同 努力,而大生产运动又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 物质基础,抗日根据地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1941年春,八路军120师 359旅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开赴延安东南的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 《论持久战》的早期版本 八路军战士在纺线,以实现自给自足,保障后勤供应。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撰写出《论持久战》这篇著名的论著。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 油画《并肩作战》 此画描绘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并肩 作战,共同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 抗美援朝西线作战图 志愿军抢占黄草岭 祖国人民送给志愿军的慰问杯 七 七 七 六 作 战 篇春秋·孙武 原撰◎孙子兵法经典故事 18世纪中叶,叶卡捷琳娜二世即沙皇位后,继承了历代 沙皇对外扩张的政策,她竭尽全力想进入黑海。由于当时实 力强大的土耳其横梗其间,她的野心受到阻碍。于是,叶卡 捷琳娜二世决定对土耳其开战。 1769年8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一部分俄舰在斯皮里多夫将 军和埃尔芬斯通将军的率领下,通过地中海进入爱琴海。土耳 其在爱琴海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了远来的俄国舰队。俄国舰 队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而且在供应和补给上的组织也十分 薄弱,随船而来的海军登陆部队更是不多。但是,土耳其人一 直认为,叶卡捷琳娜二世派遣一支舰队环绕欧洲驶入地中海是 不可思议的事,因此他们根本就没有做多少应战准备。从心理 上到军事上,土耳其人都处于一种涣散无备状态。 面对骤然而至的俄国远征舰队,具有优势的土耳其海军 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毫无一决胜负的勇气和热情。而力量 相对弱小的俄国舰队却果断非常,他们一遇到土耳其舰队 就决定立刻进攻。强大的土耳其舰队没有经过激 烈战斗就撤到自己的炮兵阵地前,甘居守势。 俄国海军却趁这一极为宝贵的时机,迅捷而 从容地布置兵力,调整阵容,做好所有战斗 准备。相反,土耳其舰队阵容的部署却极为 1812年6月24日夜间,不可一世的法皇拿破仑,突然向 俄国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法军迅速向俄国腹地进军,很快占 领了维尔诺、明斯克、波洛茨克等地。俄军节节败退,举国 上下一致要求尽快任命具有全权的统帅。8月,俄皇亚历山大 迫不得已再次起用库图佐夫为总司令。 库图佐夫已年近七十,但仍然神勇多谋。他最擅长的策略 是逐渐地拖垮敌人。面对拿破仑的进攻,库图佐夫一面抓紧整 顿军队,提高战斗力;一面作战略撤退,实行坚壁清野,消耗 和迟滞法军,争取时间,寻机歼敌。拿破仑急于和俄军主力决 战,想一举击败俄国,气势汹汹,长驱直入,迅速占领很多地 方,但是占领地方愈多,用于进攻的兵力就愈少。当法军占领 斯摩棱斯克以后,法军已失去了数量上的优势。但是 由于俄军兵力仍不敌法军,库图佐夫决定进一步 作战略退却,他说服大家放弃莫斯科,留一座空 城给拿破仑,退到纳拉河附近。库图佐夫率部 向俄国腹地撤退。拿破仑的军队穷追不舍以 寻求战机。狂风暴雨使道路十分泥泞,人和 马车深陷其中,行动极为不便,炎炎烈日又 使泥浆变成了石头,常绊倒士兵和马匹,有 时甚至摔断马腿。行军途中不时可以看到 田野里的火堆,这是俄军为了不把粮食留 给他们而故意点燃的。法国人的供给线拉得 太长,已近乎崩溃,他们的装备极差,无法 救治伤员。1812年9月16日,法俄在博罗季 诺打响了战斗,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早在这里 构筑军事工程,此战双方都伤亡惨重。 【兵法范例】 拿破仑兵败俄国 第二天库图佐夫撤退了,但这并非是拿破仑所要的胜利。 9月14日法军进入莫斯科,但是使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在俄 军的命令下,大多数市民都已撤离,后来连续数日的大火又 将城市烧成了一片废墟。莫斯科几乎没有给拿破仑军队留下 一片瓦、一粒米,而俄国的严冬正在步步逼近。于是拿破仑 只好在10月19日开始撤离莫斯科。法军在撤退过程中遭遇了 俄国的寒冬,当他们来到别列津纳河时,匆忙之中修建的渡 桥终于无法承受混乱的军队,人和马一起涌向岸边,互相践 踏,甚至掉进河中。拿破仑的军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失败。 法军的惨败在于拿破仑忽视了一条基本的作战规律:“兵 贵胜,不贵久。”法军远离本土,长途跋涉,后防供给便 成为其生命线。然而俄国土地广袤,战线长,法军势必 会被拖垮。战争从夏季持续到冬天,恶劣的气侯也 成为法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难怪拿破仑后来 读到《孙子兵法》时,惊叹道:如果早读到这 本书,就不会有那时的失败了。 【兵法范例】 爱琴海上的较量 死板。他们的情报工作又很缺乏,弄不清俄国海军部署状况, 因而也无法根据俄军的情况重新部署兵力。 俄国远征舰队统帅详细周密地分析了战场的情况:自己 的部队远道而来,给养不多,难以持久作战,不宜与敌人长 期周旋消耗;土耳其人据险防守,避而不战,想把俄军拖垮。 俄军统帅认为,土耳其人的策略一方面给俄军带来不利,另 一方面却也给俄军带来契机,因为强大的土耳其军队只守不 攻,实际上是自己束缚了手脚,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境地,这 样就使较弱的俄军能够不断按计划对土军实施打击。最后俄 军主动向隐蔽在港口内的土海军进攻,速战速决,一举摧毁 土耳其舰队。“兵贵胜,不贵久”这句战争的名 言,成为所有军事家和政治家在谋划战争 前所要考虑的首要原则。 叶卡捷琳娜二世画像 俄土之间的海上战争 俄国对外战事地图 叶卡捷琳娜女皇二世一心想向西拓展日益庞大的俄罗斯帝国 的疆域,其对外战争的主要地区一是在波兰,一是在巴尔干 半岛和黑海地区。 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一位性格坚韧的统治 者,为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强国,她对邻国发动了 无数次战争。 库图佐夫将军 暴风雪中的法国士兵 撤退的路上,法军仓皇渡河,结果许多人掉进冰冷的河水中,溺水毙命或被冻而死。 博罗季诺战役中,法俄双方的损失都非常惨重。 战争的理想境界无非是以最小的代 价换取最大限度的胜利,最大限度地保存 自己、扩张自己和强大自己。孙子崇尚 的是军事谋略而不是铁血杀戮。“全胜” 是其军事谋略的一条指挥原则,是谋攻 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如何实现“全胜”? 孙子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 相应的战略战术。首先,以谋略取胜为 上;其次,若被迫采取“伐兵”之法,则 最大限度地减害增益;再次,正确发挥国 君与将帅的作用;最后,准确了解敌对双 方的真实情况,从实际出发制订战略决 策,以确保“百战不殆”。 谋攻篇 SCHEME OF CHARGE 第三篇 孙 子 兵 法 经 典 故 事 春秋·孙武 原撰 八 一 八 0 谋 攻 篇春秋·孙武 原撰◎孙子兵法经典故事 【原文】 故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其次伐 兵,其下攻城。 【注释】 上兵伐谋:用兵作战的上策是用智谋挫败敌人的战略意 图。孙子认为:“伐谋”属上策,“伐交”、“伐兵”属中策,“攻 城”属下策。 伐交:运用外交手段挫败敌人的结盟。交,外交,结交。 伐兵:以武力打败敌人的军队,指野战。 【译文】 所以用兵作战的上策是用智谋挫败敌人的战略方针;其 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其次是以武力打败敌人的军队;下 策是攻打敌人的城堡(营垒、关隘等要塞在内)。 【原文】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 ,具器械,三月 而后成;距 ,又三月而后已。 【注释】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攻城 之法是“不得已而用之”。 修橹 :制造大盾、 四轮大车。橹,一种特大的 坚固木构盾牌,攻城的防护 器具,用来掩护攻城部队接近 城门。 ,四轮大车,无底,车 顶上和侧部有排木,上蒙生牛皮,再涂以泥浆,下可容纳十 余人,可用来掩护运土填护城河,掩护攻城部队抵近城堡掘 城墙、挖地道,流火滚石飞箭不能伤。 具器械:准备攻城的器械如飞楼、云梯之类。具,准备。 三月:本段出现两次“三月”,都是说费 时很久,并非确指,下文所说“三分之一”, 也非确指,是说伤亡惨重,损失巨大。 距 :修筑土山。距,即拒,通 “具”。修、具、距,异文同义。 , 通“堙”,积土为山即高出并与敌城 墙平行的土垒,用来窥视、向敌城射 箭或登临敌城时用。《公羊传》宣公 十五年:“(楚庄王)使司马子反乘堙 而窥宋城,宋华无乘堙而出见之。” 《左传》襄公六年:“堙之环城,傅 于堞。”即环绕莱城四周皆筑土山, 一直贴近了城垛。春秋时城邑建筑 已很高大坚固。 【译文】 攻打城堡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办 法,攻城用的大盾、 车,准备攻 城的器械,需三个月才能造成;修 筑攻城用的土山,又需三个月。 【原文】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 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注释】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主将克制不住忿怒急躁,而驱使 士兵爬墙攻城。胜,能承受。蚁,名词作状语用。附,依附, 这里指攀缘。之,指城墙。 【译文】 主将控制不住忿怒急躁,却强迫驱使士兵爬墙攻城,以 致官兵伤亡达三分之一,城堡却攻不下,这就是硬攻城堡而 带来灾难。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 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释】 必以“全”争于天下:一 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 下。“全”,指上段所谓“全国”、 “全军”、“全旅”、“全卒”、“全 伍”;天下,指春秋列国。 顿:通“钝”,挫伤。 【译文】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主将, 迫使敌军屈服而不是直接交战,占 领敌城不是靠强攻,攻破敌国不是靠久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 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注释】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迫使敌国 完整降服为上策,攻破敌国为下 策。全,保全,使完整;国,春 秋时期指国都,引申为国家;破, 攻破。“全国”属战略,下文的“全 军”、“全旅”属战役,“全卒”、“全 伍”属战斗。 军、旅、卒、伍:军,泛指军 队,亦作为军队编制单位。周代 军制,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二十五 人),四两为卒(一百人),五卒为旅(五 百人),五旅为师(二千五百人),五师为 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译文】 孙子说:用兵打仗的原则是:迫使敌人举国降服为上策, 攻破敌国就差些;迫使敌人全“军”降服为上策,击破敌“军” 就差些;迫使敌人全“旅”完整降服为上策,击破敌人的“旅” 就差些;迫使敌人全“卒”完整降服为上策,击破敌人的“卒” 就差些;迫使敌人全“伍”完整降服为上策,击破敌人的“伍” 就差些。 【原文】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 兵,善之善者也。 【注释】 非善之善也者: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 军屈服。屈,屈服,这里作使动词用,意为使屈服。 【译文】 百战百胜,不算高明的将 帅;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 服,那才是最高明的将帅。 第三篇 SCHEME OF CHARGE 谋 攻 篇 【题解】 《谋攻篇》是《孙子》关于军事谋攻策略的 理论。“谋攻”即谋划如何主动进攻敌人,战胜 敌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 攻城。”这就是孙子的谋攻策略四部曲。孙子以 “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于天下”为谋攻 的最高原则,主张以优势兵力与敌作战,反对 弱小军队的硬拼,归纳出“知己知彼,百战不 殆”这一军事科学的至理名言。 欲攻敌,必先谋。 ——曹操 车 用以掩护士卒攻城挖地道。 银虎 连发弩机 春秋末战国初期,适合步兵、骑兵、车兵 混合大兵团作战的弩机出现。弩机杀伤 力大,战国时期开始广泛使用。 玉冲牙 春秋时期玉器,形似 兽牙,两面皆以双钩 饰一张口,侧身为夔 龙纹。 龙柄铜执壶 彩漆龙凤纹盾 彩绘陶骆驼 ○ 八 三 八 二 谋 攻 篇春秋·孙武 原撰◎孙子兵法经典故事 战,一定要用自保全胜的计 谋争胜于天下,因此军队 不致疲惫伤亡,胜利却可 圆满获得,这就是“谋攻” 的法则。 【原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 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注释】 倍则分之:我方兵力比敌方兵力多一倍就要设法使敌人 分散,再各个击破之。 敌则能战之:敌我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败敌人。能, 犹“乃”也;敌,匹敌,对等、相当之意。 逃:与“挑”字相通,挠、扰、侵扰、扰敌的意思。 小敌之坚:弱小的军队如果只知坚守硬拼。之,犹“若”也。 大敌之擒:就会被强大的敌军俘虏。之,犹“则”也。 【译文】 所以用兵打仗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它,五 倍就进攻它,二倍就设法使敌兵力分散各个击破,敌我兵力 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败敌人,我比敌力量小就骚扰它,实力 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弱小的军队只知坚守 硬拼,就会被强大的敌人俘虏。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 强,辅隙则国必弱。 【注释】 辅:辅木,车轮外的两条直木,用以增强 车辐的承载力。或说“辅”即车之夹板。《左 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周:周密,引申为亲密无间。 隙:漏洞、空隙。引申为隔阂,相互之间 意见不合,有矛盾。 【译文】 主将好比是国家的辅木,主将与国君关系亲密无间,尽 责尽职,国家必定强盛。如果相互之间意见不合,未能尽职, 国家必定衰弱。 【原文】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三军之不可以进 而谓之进,不知三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 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注释】 三军:本段出现数次“三军”。三军,泛 指军队。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有上、中、 下三军,有的诸侯国有左、中、右三军,齐 国、吴国也有三军。 谓:告诉,这里指命令。下句“谓 之退”,义相同。 縻军:束缚军队。縻,本义为 牛辔,引申为系,束缚,制约,控 制,羁绊。 三军之政:军队的政务。 政,指政务。 权:战略。《左传》宣公十 二年:“中权”,中军主帅制权谋。 【译文】 国君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下列三种: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 进却要命令它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却要迫使它后退, 这叫做束缚军队。 不懂得军队的内部事务,而要干预军队的行政,那么官 兵就会变得迷惑;不懂得军队作战的权宜机变,却要干预军 队的指挥,那么官兵就会产生怀疑。 【原文】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注释】 则诸侯之难至矣:本书《作战篇》:“夫 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 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即此意。难,灾难,意 外之变;至,降临。 乱军引胜:即搞乱军队,自取败亡的意思。 引,失去,被夺去。 【译文】 将士既迷惑又怀疑,那么列国诸侯军队乘机进犯的灾难 就到来了,这就叫做搞乱军队,自取败亡。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 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 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 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 者,知胜之道也。 【注释】 识众寡之用:懂得根据敌我双方兵力对比而 正确采用不同战法。识,知道,懂得,认识。 上下同欲者胜:君民、君将、将兵同心同德 则胜利。 虞:料想,这里可引申为准备。 将能而君不御:主帅指挥才能强而国君不加 牵制。能,才能;御,驾驭,干预,控制。 知胜之道:预知胜利的方法。知,预测、预 知。道,道路、方法。 【译文】 所以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什么情况 下可以对敌作战和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对敌作战,就胜利;懂 得根据双方兵力对比的多少而正确采用战法的,就胜利;君 民、君将、将兵同心同德的,能胜利;以有防备的军队攻击 没有戒备的军队,能胜利;主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牵制 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 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知彼知己:谓既了解敌方 又了解我方。 百战不殆:百,表多数, 非实指;殆,危险,失败。 一胜一负:或者胜 利,或者失败。一,或者。 【译文】 所以说:既了解敌方,又 了解自己,打多少次仗也没有 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 己,可能打胜,也可能打败; 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 己,每次战争都会有危险。 武士俑 清正红旗盔甲 火 火 又叫火檑木,在2.5米长的车轴两 端安装车轮,在车轴上用荆棘条捆裹。 咸阳宫银盘 铜矛 鸟形铜饰牌 蟠蛇纹剑鞘 渡江作战时用的竹筏 矛状铜车 八 五 八 四 谋 攻 篇春秋·孙武 原撰◎孙子兵法经典故事 《计篇》和《作战篇》讲述的内容是做出用 兵决策之前的基本问题,而《谋攻篇》进而议 论的是在用兵决策做出以后,用兵者必须谨慎 思考的战略思想和战术 原则。“谋攻”,即以谋 略攻取敌人的意思。 《谋攻篇》论述的 就是用谋略攻取敌 方的战略战术,以及 实现战争胜利的具 体策略。 一、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在《谋攻篇》中,孙武先提出“必以全争天下”的 命题,就是说:要战胜敌国,扩展领土,不能仅仅依靠 军事暴力手段,而应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全面地运用政 治的、外交的、经济的、文化的、秘密的、公开的各种 手段,使敌国或敌军完整地降服。正因如此,在战争中, 三军统帅就不能只懂指挥将士冲锋陷阵,还应具有敏锐 的政治观察力,重视“伐谋”与“伐交”。孙武把“伐谋” “伐交”视为上策与中策,列为攻城之谋,就因为它是一 种政治手段。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战争是一种流血的政 治,而政治则是不流血的战争。因此,只有站在政治的 高度考察战争问题,才能真正了解战争的本质,也才能 确立总揽全局的战略思想。 兵法宝典 BIBLE OF STRATEGY 三、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孙武在本篇中还阐明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在这里,孙武用简洁、鲜明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对 敌我双方情况的了解和认识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关系,提 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他的这一思想,包含有唯物主 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深刻哲理。两千多年前的孙武能相 当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点,不能不说是极其卓越的。 二、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孙武首先用以谋略胜敌和以武力攻敌两种取胜方法 做比较,确凿地提出以“全”为上、以“破”为次的观 点。使敌人完整全部地屈服,同时又能保全自己而不受 损失,是最理想的,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屈人之兵 非战也”,才是“善之善者也”。反之,用武力击破敌人, 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自己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损 失,“日费千金”、“杀士卒三分之一”及耗时费力等,所 以不是最理想的结果,“非善之善者也”。既能获得完全 的胜利,又能很好地保全自己,最大限度地享受用兵的 好处,这才是孙武所说的“全”,“必以全争于天下,故 兵不顿而利可全”。 涿鹿之战是发生在距今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 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 的一场大战。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 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 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 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 “九州”。 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黄帝 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 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 鹿地区遭遇了。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 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 所以在初战阶段,对适合于晴天环境作战的黄帝 秦始皇铜马车 宴乐狩猎水陆攻战纹壶的图案 【兵法范例】 涿鹿之战 族处境不利,黄帝族多次战败。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 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 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他们 利用特殊有利的气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 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 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 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涿鹿之战中,黄帝族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在于其战争 指导比蚩尤要来得高明。具体而言,即其已开始注意从政治 和军事两方面做好战争准备,史称“轩辕氏乃修德振兵”,这 就是证明。在战争过程中,黄帝族还善于争取同盟者,并能 注意选择和准备战场,巧妙利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 的气候条件,果断及时地进行反击,从而一举击败 强劲的对手,建立自己对中原地区的控制。相反, 蚩尤族方面尽管兵力雄厚,兵器装备优于对手,但 由于一味迷信武力,连年对外扩张,“好战必亡”, 已预先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在作战指导上,又缺乏对 气候条件的应变能力,缺乏对黄帝族大规模反击的 抵御准备,因而最终招致败绩,丧失了控制中 原地区的历史性机遇。 油画《涿鹿之战》 黄帝、炎帝为了共同的利益结成华夏民族、为争夺适于放牧 和耕作的中原地带,与南方的蚩尤部族在涿鹿展开了激战。 涿鹿之战示意图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是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部落联 盟的首领。 涿鹿古战场遗址 蚩尤造兵器 传说,蚩尤既聪明又勇敢。他将牛角装在头上, 作为兵器使用;为了鼓舞士气,他又用兽皮制成大军 鼓,军鼓发出响雷般的声音,曾让黄帝的军队胆战心 惊。他制五兵,造九冶,对中国兵器的发展有过重大 贡献。人们将蚩尤与天、地、日、月诸神相并列,称 其为“主兵之神”。 古代航船 骑马群俑 八 七 八 六 谋 攻 篇春秋·孙武 原撰◎孙子兵法经典故事 暴君夏桀 公元前18世纪,荒淫腐朽的夏王朝开始走向衰
/
本文档为【[孙子] 孙子兵法经典故事0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