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二茂基氯氢化锆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2012-09-26 11页 pdf 321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3902

暂无简介

举报
二茂基氯氢化锆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2OO4年第 24卷 第 6期,702~712 有 机 化 学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Vo1.24.2【x)4 No.6,702~7l2 ·学术动态· 二茂基氯氢化锆在有机合成 中的研究进展 冉学光 许 琳 江焕峰 朱新海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广州 510650) 摘要 综述了二茂基氯氢化锆在最近十年的反应进展,包括与各类不饱和碳键 、成环及开环反应 ,并对其发展的新方向进 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二茂基氯氢化锆,反应,不饱和碳键 ...
二茂基氯氢化锆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2OO4年第 24卷 第 6期,702~712 有 机 化 学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Vo1.24.2【x)4 No.6,702~7l2 ·学术动态· 二茂基氯氢化锆在有机合成 中的研究进展 冉学光 许 琳 江焕峰 朱新海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广州 510650) 摘要 综述了二茂基氯氢化锆在最近十年的反应进展,包括与各类不饱和碳键 、成环及开环反应 ,并对其发展的新方向进 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二茂基氯氢化锆,反应,不饱和碳键 Recent Progress of Bis-(cyclopentadieny1)chlorozirconium Hydride in the Organic Synthesis RAN,Xue-Guang XU,¨n JIANG,Huan- ng ZHU,Xin-Hai (GuangzhouInstitute ofChemistry,ChineseAcademy ofSciences, 呐 u 510650) Abstract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progress of bis-(cyclopentadieny1)chlorozirconium hydride in the organic synthesis during the recent ten years,mainly including the reactions with unsaturated carbon bond,ring formation and ring opening reactions. Keywords bis-(cyclopentadieny1)chlorozirconium hydride,reaction,unsaturated carbon bond 近年来过渡金属络合物作为反应试剂和催化剂已广泛 应用于有机合成,对于有机过渡金属络合物化学的研究十分 活跃,不仅对络合物本身的合成、结构、反应性能及反应机理 的基础研究报道 日益增加,而且利用有机络合物的特殊性 质,为提供高活性、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方法研究工作也发 展非常迅速.过渡金属氢化物则是人们研究深入、性能突出、 应用普遍的金属有机试剂之一.它们不仅可以作为还原剂, 而且易于与烯烃、炔烃及其它不饱和化合物选择性地进行氢 化反应,从而生成 目标产物分子或是中间体.自从 1969年 Wailes等从二氯二茂基锆合成了二茂基氯氢化锆(Cp2ZrHC1, 也称为Schwartz试剂)之后,人们一直在研究其在有机合成 中的应用.主要因为:一是该试剂与常用的硼氢化、铝氢化、 硅氢化试剂不同,它不燃烧、对空气和水较稳定、对光稍敏 感、易于操作和保存;二是该试剂还可以回收、重新制备使 用;三是在有机合成中发现该试剂具有选择性高、反应条件 温和、操作简便;四是能够与其它元素结合可以作为非常特 殊的催化剂或者反应试剂使用.因此对 Schwartz试剂研究越 来越引起人们重视⋯.本文对 Cp2ZrHC1在近十年来与各类 * E mail:jhf@mail.sic.ac.cn Received July 7,2003;revised October 20,2003;accepted January 2,2004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No.20172053)资助项 目. 不饱和碳键、成环、开环反应等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 1 与烯烃的反应 Cp2ZrHC1与烯烃反应文献报道较多[ ,在温和的条件下 反应生成烷基锆化合物,其机理普遍认为包括两个过程:一 是烯烃与 Cp2ZrHC1中的锆原子配位;二是配位的不饱和分 子进行 -z广 H加成.示如下(Scheme 1): >=<一 H M r\/ C Hot,nan[3i在研究这一机制时发现:常数 K1决定于双键 上的烷基数目和基团的大小,取代基数目增多、基团体积增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No.6 冉学光等:二茂基氯氢化锆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703 大,则 K1迅速减小.K2决定于烯烃络合物中金属原子上的 电子云密度大小,电子云密度大则有利于金属氢化物 一烯烃 络合物的形成.由于zr原子 d轨道特点,易形成金属烷基络 合物,因而生成金属烷基络合物应该优于金属烯烃络合物, 同时Endo等l4J对其机理理论计算进行了详细报道. 无论是末端烯烃还是内部烯烃,锆总是在末端.同时锆 氢化的速度是 a.烯烃 >顺 一内烯烃 反一内烯烃 >环外官 能取代烯烃 >环烯烃l5 ;末端双键 >二取代双键 >三取代双 键》四取代双键.如 1.辛烯锆氢化速度是顺式或反式 2.辛烯 的70倍.这种选择性在有机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成的 烷基锆可以用不同亲电试剂断键得到相应的产物,如:卤代 物、醇等;且烷基锆能与 CO顺利地进行化学计量插入反应 形成相对稳定的Zr-酰基络合物.研究表明 CO插入到 zr_-C 键时碳原子构型保持不变.zr络合物原料易于从 CpzZrHC1 加成到烯、炔、共轭双烯而得到,因此该方法已开发为一个有 用的一氧化碳插入反应.Zr-酰基络合物易于转化成醛、酸、 酯或者酰卤.当CpzZrHC1与内烯作用时,锆很快沿着链迁移 而得到末端烷基锆化合物,接着进行 CO的插入反应,结果 形成末端碳原子羰基化产物,它补充了很多其它过渡金属发 生内羰基化而得到混合物的方法.以上的各类反应归纳如下 (Scheme 2): RBr Br2 RI RD RAICb 卜BUOOH 0, R0H 0 ll RCOCH3 0 ll RCBr Scheme 2 0 ll RC0H 0 ll RCH 最近Diaz掣 报道用AgC104催化进行锆氢化能够大大 地提高反应产率,但是他们没有解释其机理. Hanzawa掣 发现烷基锆化合物在不同的钯催化剂条件 下与 a, 不饱和酮反应得到高选择性的 1,2-或 1,4-加成产 物,并且对机理予以解释,见参考文献[7]. 2 与特殊烯烃反应 最~Watson等[ ]从机理上研究了Cp2ZrHC1与烯基醚反 应释放出烯烃的过程,包括直链的、环状的、以及其它各类共 轭的烯烃,提出了两种模型理论并对其能量进行了模拟计 算,详细情况可以参阅文献[8](Scheme 3). CP2ZrHCI+~ t一 z Et CP2ZrCI(OEt)+C2Hd Annby等 。]发现 CpzZrHC1与芳环共轭的双键还原后用 重水水解可以得到氘代化合物,若芳环上有硫甲基时则它被 还原为硫酚,该化合物不稳定,暴露在空气中就容易得到氘 代的过硫化合物.这在有机合成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中间体 (Scheme 4). Minor amount (I)Cp2ZrHCI 45℃,24 h.dioxane (2)D20 D Exposure to air[ D Scheme 4 D Boutonnet等发现 R2PCH--CH,与 CpzZrHC1先加成反应 得到末端锆化物,再用 Ph’PC1脱去锆时得到的不是末端的 二苯膦化物而是仲烷基二苯膦化物,他们认为由于烷基膦上 有孤对电子,易于与锆形成三元环配位结构,所以锆沿着 位迁移到a位,之后脱去锆而得到仲烷基二苯膦化物.同时 还发现与之反应的试剂是重键时,锆则插入其中而形成稳定 的三元环结构,而且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主要集中在膦上,再 在 CH CN作用下生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且均匀分 布在膦和锆上 .如 Scheme 5所示 . Zablocka等l】 在研究环状的磷代烯烃与 Cp2ZrHC1反应 时发现:用 R’PCl脱锆时无论是磷在碳碳双健的 a位还是在 位,反应的结果都是烷基膦都在磷的 a位,他们认为 a位 环状的磷代烯烃与 CpzZrHC1加成时形成了三元环结构,而 位环状的磷代烯烃与CpzZrHC1在低温则不能形成这样的结 构,要形成这样的结构必须加热.同时发现低温加成产物在 40℃能够转化为三元环结构,但无论是哪一种结构与 R2PC1 反应得到的都是烷基膦在磷的a位产物.如 Scheme 6所示. R C . \/. C Z ●●●●●●●●●, R 一 ● 0 Z p C C R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04 有 机 化 学 Vo1 . 24.2004 P M e — = Ph)PC1 ·CP2ZrC12 f.BuN—C: J R2P r -- (CH2)2--Cll/Zr,,+cp2 N f.Bu/ 2OTf。 R N(i-Pr)2,Ph OTf OSO2CF3 C \ / P 一 2a R/ cH2 一 zrCp2c1 f.Bu/ l zMe。Tr Me J CH3CN R2P + - — ‘ ’ — 。 ’ — — OTf。 Sdlelll~5 cp2 0Tf R:Me,Ph,N(i.Pr), P Sch啾 6 他们还发现当这两类环烯上的磷与硼烷配位后再与 Cp2ZrHC1反应,锆却在磷的 位,同样结构也可以由上述三 元环结构与硫甲醚硼烷反应得到,由于空间位阻缘故锆从 a 位迁移到 位(Scheme 7). Majoral等_1 J在研究 三 甲基硅取 代 的碳 磷 双键 与 Cp2ZrHC1反应时也得到两种不同的产物,他们认为机理是: 先发生加成反应得到磷配锆化合物,该中间体分子之间消去 两分子的Cp2ZrC12得到对称的磷磷双键化合物;若该中间体 与反应底物发生插入反应、同时氯被还原则得到三元环结 构,而且两个反应存在着竞争(Scheme 8). Igau等_1 3_研究发现分子中有碳碳双键与含氧的双键共 存时,Cp2ZrHC1首先与含氧双键反应,如下面两个底物与 Cp2ZrHC1反应时都是先还原磷氧双键,而且产物都是磷在碳 碳双键的 a位,继续与Cp2ZrHC1加成、水解反应得到饱和的 五元环化合物(Scheme 9). Ph CP2ZrH Ph ZrCp2C1 ◇ ph/ BH Ph/ \ BH 。 R2PC1 Scheme 7 (Me3Si)2CH-- P~--P--CH(SiMe3)2 f-zrcp'C 3 与炔烃反应 C1CP2Zr\ , P— CH(SiMe3)2 C1/ H\ / CH(SiM~)2 、p--p Me3si/c\ siMe3 by-products Sch咖 8 \ \0 Sch眦 9 CpzZrHCI与末端炔烃发生高度立体专一顺式加成反应, 金属锆加在末端碳原子上生成相应的烯基锆络合物.锆氢化 试剂与不对称二取代炔烃反应时,生成不饱和有机锆混合 物.当锆试剂不过量,此混合物并无明显变化;如锆试剂过 量,则在室温就发生异构化反应,锆即从连接在位阻大的一 端迁移、异构成与位阻小的一端相连.最终得到高度区域选 择性的产物.选择性比用高位阻的硼氢化试剂高,有的高达 98%以上.生成的顺式烯基锆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是非常重 要的中间体,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可以得到高度的立体结构产 物,特别是近年来这方面的合成发展很快【14j.如 Kakuuchi 等_1 J报道烯基锆化合物在 Rh化合物催化、室温条件下与N. Ts等试剂反应得到烯丙胺型化合物,参考文献[15j详细报 道,这里只介绍常见的几类物质的制备. 叫 \ / C N 一 /u B 卜 C M M S S / \ C = P — C \ \\ \ \\ .O .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No.6 冉学光等:二茂基氯氢化锆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705 3.1 制备 。/I-不饱和酯、醛、酮 尽管可以利用 Reformasky反应来合成 a, 一不饱和酯,但 是该法的立体选择性比较差,而且还要高活性的锌.最近有 人 6_发现利用 Cp2ZrHC1与末端炔烷基锡化合物反应得到顺 式加成产物,之后插入 CO,构型保持,再与溴的醇溶液反应 得到烷基锡取代的 a, 一不饱和酯,再用甲基锂或者甲基卤 脱去锡,得到产率很高的反式 a, 一不饱和酯(Scheme 10). R一 三 R Sn >==< H COZrCP2CI Br√R OH R .Sn >==< H C00R‘ :! : : .R>====< n H COZrCP2CI 1 2:! : :竺:呈 : 旦 (2)H20 R=Ph, -C3H7, -C4H9, 一CsHI 1, 一C6H13, Rl=Ph , .C4H9 R 、 , H >= < H CH0 通过 Cp2ZrHC1与末端炔烷基锡化合物反应合成 a, 不 饱和酮时,酰基化与制备反式的 a, 不饱和醛不同,用酰氯 在碘化铜催化下进行.如 Scheme 12所示. R—三 一_一 snR R snR >==< H C0R Cp2ZrHCI THF. t. R>=< 丽(1)R2 COCI H ZrCp CI tz) 一 u1 1 2:! : :竺:呈 :! (2)H20 R=Ph, -C3H7, -C4H9, -C5H1 1, -C6H13; R1=Ph , .C4H9 R H >= < H C0R‘ 3.2 制备烯基硅化合物 烯基硅化合物是重要的中间体,其制备的方法很多,但 立体选择性都不是很好.利用三甲基硅取代的末端炔烃与 Cp2ZrHC1反应得顺式的加成产物,常温下在 THF中与 RSOC1 反应得到 。一烷基硅的a, 不饱和硫化物,再用卤代烷消去 硫即可得到烯基硅化物[ 81(Scheme 13). R—三三一 SiMe3 T “.icp2z - R 、 , SiMe3 H ZrCP2CI RlSOCI THF.40℃ R 、 / SiMe3 H S0R : : cH3l 3.3 制备硒代不饱和酯 硒代不饱和酯是重要的中间体,它可以与烯烃反应消除 烷硒基得到产率和 ee值都很高的不饱和酮[19],这比其它方 法更容易控制立体选择性(Scheme 14). R÷ H (1) CP2 ZrH — Cl R H >==< H ℃0SeAr R \ — — / H ArSeSeAr H c0cp2zrCl /7-Bu1SnH Rl H H H R,Rl=Ph , 4-CIC6H4,4-BrC6H4, -C4H9, -C5Hll; Ar=Ph,4-MeC6H4,4-CIC6H4,4-BrC6H4. 3.4 制备烯基脱氧尿苷 末端炔烃与 Cp2ZrHC1顺式加成反应得到 E一烯基锆化 物,再在氯化钯苯甲腈络合物催化下烯基锆与脱氧尿苷衍 生物偶联合成 E.5一烯基一2'-脱氧尿苷[ ,选择性佳,产率较 高.如 Scheme 15所示. 3.5 制备氨基环丙烷的衍生物 末端炔与Cp2ZrHC1在二甲基锌和 PhCH--NP(O)Ph2“一 锅煮”得到复杂的取代胺,在 cH2cl2溶剂下,甲基中的 H原 子可以被 cl取代,氯甲基迁移与双键形成不稳定的三元环 结构,之后伴随 H的转移消去 ZnC12得到了目标分子 .而 在THF溶剂下加热则得到是烯烃的取代产物,因此在甲基 锌的转化过程中溶剂的极性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其机理 还不是很清楚.如 Scheme 16所示. 3.6 制备特殊的二酮 炔烃在二氯甲烷溶剂中与 Cp2ZrHC1反应得到顺式加成 产物,之后在 CuBr·SMe2存在下,进行酰基化引入一个羰基 得到共轭的烯酮.再在0 oC、二氯甲烷溶剂、氯化铝催化再进 行酰基化反应得到较高产率目标产物 J(Scheme 1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06 有 机 化 学 Vo1.24.2004 RlC兰 CH CpzZrHCI TMSdR Rl H H2O 0 TMSdR Cl,Pd.PhCN dR dR:deoxyribosyl TMS:trimethylsilyl TMSdR:3,5-bis(trimethylsiy1)deoxyribosyl CH2CI2 40℃ (I)CpzZrHCI (2)Me2Zn (3)PhCH~NP(O)Ph2 Rl H R、 l\ ,Ph I / NP(O)Ph2 MeZn R P 一 R cIcH1一zn/NP(0)Ph2 NHP(O)Ph 2 R、 ,Ph I NHP(O)Ph2 MeOCH, H 0 0 R=SeEt,SiMe3 Ph Ph Sdlenle 16 Cp2ZrHCI CH,CI, PhC0Cl CH2CI2,0 oC MeOCH2~ / R H厂 =<\ zrc PhC0Cl CuBr·SMe MeOCH, H 0 3.7 与环氧乙烷化锂反应 末端炔烃与 Cp2ZrHCI顺式加成得到 E.型烯基锆化物, 再与取代的环氧乙烷反应,经过电子转移形成立体取代的四 元环结构,之后由于四元环张力,脱去 Cp2Zr(C1)OLi得到共 轭的二烯烃结构.炔烃的取代基和环氧乙烷的取代基不同 时,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共轭二烯烃,这大大地拓展有机合 成理论 (Scheme 18). Cp2Zr(H)CI Cl I C6HI 3 一Lr Cl cp2Zr c 0Li R2 R cp2Zr、,,, c Hl3 Cl —CP2Zr(CI)OLi R1 CN CN C6H13 3.8 制备烯基硫氧取代物 末端炔烃的烷基亚砜取代物与 Cp2ZrHCI顺式加成得到 烷基亚砜烯基锆化物,再用重水、溴、碘可以直接脱去锆而得 到相应取代的烯基硫氧取代物.若在三苯基膦化钯催化下用 未端炔烃的衍生物反应可以得到硫氧取代的三键、双键共轭 体系.如SchemP l9所示 . D20 R— 三三一 S0Rl cp2zrHcl THF , r.t.,30 min R ,SORl H ZrC . p . 9CI 三 BSO >==< >==< H Br H I R=Ph, -C4H9,/7-CsHll R Ph,4-MeC6H4 4 与其它碳杂重键反应 R H Pd(PPh3)4 4.1 与 CO反应 一 氧化碳除 了与烷基锆发生插入 反应外,还 能与 Cp2ZrHC1直接反应生成具有 叩 .CH20的双锆络合物 Cp2ZrC1. ( 一CH20)CIZrCp2l .产物可能通过分子内的 c0插入到 zr H键中,也可能通过双分子之间的Cp2ZrHC1中H转移到 c0中而生成 .若增加c0对Cp2ZrHC1的摩尔比,则生成烯二 ]●● ●●●●●●●j R R — H C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08 有 机 化 学 Vo1 . 24.2004 0 ll C— OCH2CH2 2CP2ZrHC1 ⋯ CH2CH2OH , Cl [Zrl=Cp2 \ O l - [Z l 1 C— H 0CH,C l [砖 卜 l < J— ]Zrcp 一 H 如果 N原子上有 H时,Cp2ZrHC1首先与酰胺中 N原子 上的H反应而不与氧配位,从而这类反应不能发生. 4.5 与硫酮反应 硫酮与Cp2ZrHC1在苯中反应生成含锆的中间体,再用 亲电试剂脱去锆能够得到相应的含硫化合物 j.如 Scheme 24所示 . 4.6 与二硫化碳反应 Gudima等对这类反应研究 比较深入,用 Cp2ZrHC1与 CP2ZrHC1 C6H6 acac acetylacetonate [ ] l( .Bu)4NBH4 l N \/ R R : 1 PCS2或者与CS2和 R3P反应得四元环结构,其正电荷主要 集中在膦上,而负电荷成共轭分布,这类偶极子很容发生亲 核取代,如与卤代烷反应消去二茂基卤化锆得到硫醚的膦 盐,与二摩尔酰卤反应可以得到二酮卤化膦盐,最有趣的是 四元环结构与卤化膦型化合物反应得到硫膦双键复杂化合 物,其机理推测可能分为三步:一是亲核取代脱去二茂基卤 化锆;二是形成三元环结构;三是氢的转移形成产物结构.这 类反应可以表示为 Scheme 25[3 . 呈! 璺 呈 .R cHsB R2 R c 。cH, R c眦 H。 cHscH cH c。cH, R c 。c。。cH, 一 《 一 一 R R /\ N 0 R , a — S — H S = C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No.6 冉学光等:二茂基氯氢化锆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709 CP2ZrHC1 0 + ll PCH,SCRCr +P—Hc< R3P— CH2一 S— PPh2CI。 R3P— CH2一 S— P(N-i-Pr2)2CI’ R3P— CH2~ S— P(NMe2)2CI。 R1= Bu ,Me,CH2Ph;X=Br,I;R=Me,Bu.C6H4OMe Scheme 25 5 成环反应 除了 Cp2ZrHC1与不饱和键构成含锆三元环外,还可以 与其它的膦烯反应得到三元环或者六元二锆环l3 .如用 CI—P—CR2与 Cp2ZrHCI先完全加成、再经过分子间消除两 分子的Cp2ZrCh得到不饱和化合物 1,与此竞争反应则是加 成产物内部脱去一分子 Cp2ZrC12而形成孤对电子的膦,之后 插入反应原料 cl-P=CR2而得到三元环化合物 2,详细机 理有待于进一步,如Scheme 26所示. cl 、 R R C I-- P--zP-- CHR2 L 。。。。。。。。’—一 R /c\R 而 R2NP—ccl2与 Cp2ZrHC1反应则得到完全不同的结 果,可能是先 发生加成反应,之后 分子 内脱 去一分 子 Cp2ZrC12而形成化合物 3,之所以没有形成三元环结构可能 是因为两个 Cl原子空间位阻较大的缘故.与此竞争反应是 完 全加成产物发生中P上的孤对电子与锆形成配位键,而且 Cp2ZrHCI 是分子间相互的,从而得到稳定的六元环结构 4(Scheme 27). R2N ,CI 、 / P=C 、 CI R,N H ‘ 、 / P=C 3 CI H2p.-NR2 C[2 1 C⋯ r(=p2cI CICp2Zrp--CCI2 R2N⋯ H 4 由于 P—C双键上取代基的空间位阻与电子效应不同, 故结构类似的反应物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6 开环反应 6.1 与膦环类反应 反应物5与 Cp2ZrHC1先加成得到 .锆膦烷环,当与各类 EX反应时P上的孤对电子进攻 E中心而生成过渡态 x一,与 此同时开环、电子转移形成过渡态的ZICp2C1 ,之后完全断键 而得到烷基膦代烯烃[33].这类反应的选择性高(Scheme 28). CH2NMe2CI Ph、 R,P0Tf RC0Cl H0Tf P/ \ / 、 CH2NMe2 、P \/ PR, Ph、P/,\\/ 、C— R || 0 Ph、P/、\/ H C №№ 0 0 乒 5 P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10 有 机 化 学 Vo1.24.2004 6.2 与氮环类反应 反应物6与Cp2ZrHC1反应得到 锆氮烷环,这类环稳定 性好,与 ,锆膦烷环比较反应的选择性较低,因此它与 EX 反应得到开环化合物的同时也得到一些环化合物 J,这主 要决定于与之反应的试剂,二异丙基胺基三氟甲基磺酸膦反 应全部是环取代化合物,这可能是三氟甲基磺酸负离子与二 异丙基胺基膦正离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确切机理还有待于 进一步研究(Scheme 29). Tf N(Pr一02]2 B l、N八 \// H [Zr】=ZrCp2CI OTf OSO2CF3 Bzl=benzoyl CP2ZrHCI PhC0Cl B l、N 八 \// 、C— Ph || 0 6.3 与氧环反应 这类反应物与 Cp2ZrHC1反应没有经过环上的加成反 应,而是氧原子直接与锆配位,同时开环得到二茂基氧锆的 末端烯烃,之后末端双键再与 Cp2ZrHC1反应得到二锆化合 物,有趣的是用两倍的氯化烷基膦反应只有碳锆键断裂而氧 锆键不受影响(Scherne 30). CP2ZrHC1 . c-cp2Zr\0 c。cp2Zr\0 \//^ \/ ZrCp2c。 — 2R P — C , l c cp2zr\0 \//^\/ PR2 ,2= 1.2 6.4 与分子内酯反应 cenac等 蚓对这类反应研究比较深入,当分子中只有一 个酯结构时,理论上 Cp2ZrHC1与内酯的摩尔比为 2:1,是分 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的缘故,而且反应得到对称的二氧锆化 合物,与两倍的氯化二苯基膦反应得到对称的二氧膦化合 物,反应无一例外,即使环外接有 甲基时,也遵循这个规律 而保留双键.如下所示: / —、 \ ‘ 一 。 -.O/'(CH2 。\[ZL r \ / l l 2Ph2PCI l-2CP2ZrCI2 ● [Zr] cp2z l Ph2P、O/'(CH2) \\/0、 PPh1 _< 。 厂__\ 0 0 M 、 0人 /\0一,M M 、O~ --ff30、M M 、 o、 M II M 、0/^ \ M M =Ph1P 同时他们还发 现螺环 型 内酯或 是分 子 内酸 酐与 Cp2ZrHC1反应遵循的是另一规律,如反应物 7分子中有四个 氧原子,则先与四分子 Cp2ZrHC1反应而得到四氧锆化合物, 由于共碳的二氧锆键迅速转、移消去(CpEZrC1),O而得到二 氧锆酮,再与一分子 Cp2ZrHC1反应得到三氧锆化合物,之后 与氯化二苯基膦反应,得到三苯膦氧化合物,(Cp2ZrC1)2O转 变为化合物8(Eq.1). 0一PPh, 分子内酸酐反应的特点也是先与三分子 Cp2ZrHC1反 应,之后用氯化二苯基膦脱去锆得到二氧膦化合物,若是下 列结构则得到四氧膦结构(Eq.2). 7 展望 Cp2ZrHC1试剂的反应规律已经研究得比较深入,而且在 有机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锆氢化反应是一种化学计 量反应,在得到产物的同时,消耗了锆氢化试剂,且该试剂的 价格较贵,如能使 Cp2ZrHC1发生的反应成为催化反应,或者 能够将该试剂循环利用,应用前景则大大地提高.许多金属 + f T 一 0 一 P — — N J| 一 一 N r Z B 0 H 2 . P P / 一 N 厂、/ / B h P P 一 8 0 P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No.6 冉学光等:二茂基氯氢化锆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71 1 0 一 , 。 0 CP2ZrHC1 Ph,PCl Ph2卜 N 一 / ---... O/PPh2 ㈤ r_j 、 有机化学家正在寻找这类方法[36,37],相信随着人们认识的 不断深入,这类方法不久就会出现.到那时 Cp2ZrHC1真正从 研究走向应用 . References 1 (a)N s ,E.胁 App1.Chem.1981,53,2333. (b)Qian,C..T.Chin.J.Org.Chem.1979,(3),50(in Chinese). (钱长涛,有机化学,1979,(3),50.) 2 (a)wailes,P.C.;Weigold,H.;BeU,A.P.J.Org.Chem. 19r71,27,373;19r72,钳 ,C32. (b)Schwartz,J.;Hart,D.H.J.Am.Chem.Soc.1 , 96,8155. (c)Hart,D.W.;Blackburn,T.F.;Schwartz,J.J.Am. Chem.Soc.19r75.97.679. (d)Schwartz,J.;Labinger,J.A.Angew.Chem., . . Eng1.1976,15,333. (e)Bertelo,C.A.;Schwartz,J.J.Am .Chem.Soc.1976, 98.262. (f)Bertelo,C.A.;Schwartz,J.J.Am.Chem.Soc.1975, 97.228. (g)Labinger,J.A.;Hart,D.W.;Schwartz,J.J.Am . Chem.Soc.19r75.97.3851. (h) Blackburn, T. F.; Labinger, J. A.;Schwartz, J. Tetrahedon Lett.19r75.3041. (i)Schwartz,J. 肥 App1.Chem.1980,52,733. (k)Bock,P.L.;Boscheao,D.J.;Rasmussen,J.R.;David G.J.Am.Chem.Soc.19r74. .281. (1)Whitesides,M.J.Am .Chem.Soc.1974,96,2814. (m)Rosenblum,M.Acc.Chem.Res.1 ,7,122. (n)Bock,P.L.;Whitesides,G.M.J.Am.Chem.Soc. 19r74.96.2826. 3 Hoffman,R.;Lauher,J.W .J.Am.Chem.Soc.19r76, , 1729. 4 Endo,J.;Kogo,N.;Momkuma,K.Organometallics 1993,12, 2777. 5 Schwartz.J.;Hart,D.H.J.Am . Chem. Soc.19r74, , 8155. 6 Diaz,J.L.;Villaeampa,B.;Velasco,D.;Calahorra,F.L. Tetrahedron Lett.2帅 2.钳 .4333. 7 Hanzawa,Y.J.;Tabuhito,N.;Narita,K.;Kakuuchi,A. Tetrahedron 2O0 .58.7559. 8 Watson,L.A.;Yandulov,D.V.;Cauhon,K.G.J.Am . Chem.Soc.20O1. 刀 .603. 9 Annby, U.; Gronowitz, S.; Hallberg, A. J. Orgnometa1. Chem.1989.368.295. 10 Boutonnet,F.;Zablocka,M.;Igau,A.;Majoral,J.P.J. Chem.Soc..Chem. Commun.1 I3,1866. 11 Zablocka,M.; Boutonnet,F.;Igau,A.;Dahan,F. Angew. Chem.。 . .Eng1.1993,32,1735. 12 Majoral,J.P.;Dufour,N.;Meyer,F.;Caminade,A.M.J. Chem.Soc..Chem. Conmumz.1990,507. 13 Igau,A.;Zablocka,M .;Boutonnet,F.Organometallics 1993, ,2.603. 14 Jury,J.C.;Fielder,S.;Vigneswaran,M.Tetrahedron Lett. 20n3. .27. 15 Kakuuchi,A.;Taguehi,T.;Hanzawa,Y.J.Tetrahedron Lett. 20n3. .923. 16 Zhong,P.;Xiong,Z.X.;Huang,X.5,7她.Commun.2001, 3 .3l1. 17 Zhong,P.;Xiong,Z.X.;Huang,X.Sy,~h.Commun.2OOO, 30,3535. 18 Guo,M.P.;Huang,X.;Zhong,P.Sy,~h. Commun.2001, 31,615. 19 Zhong,P.;Xiong,Z.X.;Huang,Z.X.5,7砒 .Commu~. 200O.3D.887. 20 Vincent,P.;Beaueourt,J.P.Tetrahedron Leu.1982,刀 ,63. 21 Wipf,P.;Kendall,C.;Stephenson,C.R.J.Am . Chem. Soc.20O1。 刀 ,5122. 22 Sun,A.M.;Huang,X.5,7 2OOO,775. 23 Alexander, N.;Kasatldn.;Wlfitby,R.J. Tetrahedron Lett. 2000. .6201. 24 Zhong,P.;Guo,M.P.;Huang,X. Tetrahedron 2OOO,56, 8921. 25 Gambarotta,S.;Strologo,S.;Floriani,C.;Guastini,C.J. Am .Chem .Soc.1983. .1690. 26 Gambarotta,S.;Floriani,C.;Strologo,S.;Guastini,C.J. Am .Chem.Soc.1985.107.6278. 27 Cesarotti,E.;Chiesa,A.;M ,S.;Ugo,R.Inorg. Chim. Acta 1982. .L20r7. 28 Wang,Z.一T.;Qi,w.一J.;zhang,W.一W.;xu,Y.·M.Chin. J.Org.Chem.1985。5,317(in Chinese). (王积涛,齐伟杰,张蕴文,许育明,有机化学,1985,5, 317.) 29 White.J.M.;Tunoori,A.R.;Geoge,G.I.J.Am .Chem. Soc.200o, 22,l1995. 30 Layeock,D.E.;Mper,H.J.Org.Chem.1981, ,289. 31 Gudima,A.;Igau,A.;Donnadieu,B.;Majoral,J.P.J. Org.Chem .1996,61,9585. 32 Dufour,N.;Caminade,A.M.;Choukroun ,R.;Bassobert,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l2 有 机 化 学 Vo1 . 24 20Cl4 33 Organometa///cz 1992,11,1131. Cenac, N.; Zablocka, M.; Igau, A.; Pietrusiewicz , M Organometallics 1994,13,5166 . Zablocka, M .; lgau, A.; Cenac, N . ; Commenges, G Organometallics 1996,15,1208. Cenae,N.;Zablocka,M.;Igau,A.;Majo~ ,J.P.J.Org Chem.1996,61,796. Weiss,K.;Hoffnann,M.;[ang,H.:Botzenhardt. S.J.Mol Cata1.A:Chem.20O2,182,143 . Doting,S.;Erker,G.;Frohlich,R . J. Orgnometa1.Chem 2002,643,61. (Y0307074 QIN,X.Q.;ZHENG,G.C.)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二茂基氯氢化锆在有机合成中的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