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中西传统节日的差异的作文

从中西传统节日的差异的作文

2018-07-17 12页 doc 28KB 9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从中西传统节日的差异的作文从中西传统节日的差异的作文 篇一: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它们各有所长, 无所谓优劣之分。因此, 对于西方文化, 我们应该秉承鲁迅老先生的“拿来主义”,“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走出国门, 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文化的迷人之处。中西方的文化互相渗透, 相互融合, 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中国传统...
从中西传统节日的差异的作文
从中西传统节日的差异的作文 篇一: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它们各有所长, 无所谓优劣之分。因此, 对于西方文化, 我们应该秉承鲁迅老先生的“拿来主义”,“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走出国门, 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文化的迷人之处。中西方的文化互相渗透, 相互融合, 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迥乎不同, 这也决定了中西方节日文化内涵存在很大差异, 而传统节庆活动是集中体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 通过这个窗口, 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一些明显差异。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互相渗透相互融合 1 【正文】 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它们各有所长, 无所谓优劣之分。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走出国门, 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迥乎不同, 这也决定了中西方节日文化内涵存在很大差异, 而传统节庆活动是集中体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 通过这个窗口, 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一些明显差异。本文就从东西方几个类似的传统节日来源的比较中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西方的情人节与东方的七夕。 西方情人节起源于古代罗马, 一种最流行的传说是: 公元三世纪时, 古罗马战事不断, 暴君克劳多斯命令男人开赴战场, 禁止他们结婚、订婚, 已经订婚的也必须解除婚约, 人民怨声载道。修士瓦伦丁就住在离暴君宫殿不远的神庙里, 他对暴君的虐行感到气愤。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 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一传十, 十传百, 很多人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暴君得知后将瓦伦丁投入地牢, 瓦伦丁受尽折磨而死。那一天是公元270 年2 月14 日。后人为纪念这位善良的修士, 将每年的2月14 日定为情人节。而最具浪漫色彩的是当时一位主教的女儿爱上了瓦伦丁, 在他受刑之前做了 2 一块巧克力送给他, 向他达爱意,因此, 每当情人节才会有女方向男方送巧克力表达心意, 而男方则在情人节后的第二个星期日回赠一块巧克力以表示自己与女方心有灵犀的风俗。 东方七夕节的传说则是源自牛朗和织女的动人传说, 织女因为爱上牛朗而私自下凡与之成亲, 并育有一子一女, 但是违反了天条,触怒了王母, 捉拿织女返回天庭, 牛朗披上了牛皮带上一双儿女追赶其后, 王母于情急之下在牛朗面前用金钗划出了一道银河, 不许他们相见, 夫妻俩隔河对望, 以泪洗面, 感动了无数喜鹊, 搭成了鹊桥, 才使夫妻俩得以相见, 而王母也终于心软, 允许他们两人于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总会下一场小雨, 传说是牛朗和织女的眼泪; 古时的女子也会在这一天到月老庙中烧香祈福, 希望能得到幸福。而七夕在古时也被称为七巧节, 现在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由这个情人节的对比可以看出这两个节日都同样的具有浪漫的特性。 一对相爱的男女不能相见, 西方的情人节充满了巧克力浓浓的香味, 食之醇香无比, 而中国的情人节则充满了鲜花小鸟, 使人甘之如饴。两种情人节都在向人们宣示着浪漫、忠贞的爱情, 所以各有所长。 二、西方的万圣节( 10 月31 日) 与东方的鬼节( 7 月15 日)。 3 西方的万圣节源自两千多年前, 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 1 月1 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 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这个节日往前移了一天, 即1 0 月3 1 日。他们认为这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 也就是新年伊始, 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 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 借此再生, 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 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 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 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 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 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 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 月31 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到了公元l 世纪, 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 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 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 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庆祝万圣节的由来。 中国农历的七月十五, 是盂兰盆节, 也称中元节, 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 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的旨意, 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民俗信仰, 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着“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 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 4 鬼道中, 食物入口, 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莲无法解救母厄, 于是求教于佛, 为说盂兰盆经, 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古时候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 也应该张灯, 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 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上元节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不一样。人为阳, 鬼为阴; 陆为阳, 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 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 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 上元张灯是在陆地, 中元张灯是在水里。因此一到阴历的7 月15 日人们也有在河流中放船灯的习俗。从这两个节日的传说来看, 都是与鬼有关的。随着时间流逝, 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 变得积极快乐起来, 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 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 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而中国阴历7 月15 日也被认为是鬼门关大开, 阴间的鬼魂回到阳间来探望亲人的说法, 在这一天会有很多人烧纸钱、蜡烛悼念先人。 三、东西方其他类似的传统节日。 西方的感恩节和中国的重阳节(老人节), 这两种节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节日, 可是现在的人们反而重视感恩节而忘记了我们敬老的重阳节。西方的圣诞节则是为了纪念耶酥的诞辰, 耶酥向人们宣扬的教义也是以仁爱、宽恕之心对世人, 传说他为了宣扬教义, 明知被自己的徒弟犹大出卖, 仍不揭穿, 心甘情愿的走上十字架被钉死,并于三日后复活, 仍以宽 5 恕之心对待世人, 所以人们对于他的诞辰的纪念并不是单纯的纪念他了, 而是向更多的人宣示爱与宽恕。我一直在想中国到底有什么节日可与之相比, 可是真的很难, 并不是没有, 而是有很多人已经忘记了, 那就是如来诞和观音诞, 很多人会马上跳起来说土或者说是迷信了, 那么圣诞节就不是迷信吗?其实一个节日的意义并不是它是否迷信, 而是它的意义所在, 如来或观音, 或者是耶酥还是耶和华, 他们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在宣扬迷信, 而在宣扬信仰, 最终的目的都是想导人向善, 只是后来被某些人利用变成了谋夺权利和财物的工具, 而我国的佛教信仰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异端, 因此也就造成了我们轻视佛教的一种心态, 而圣诞节的出现只是两种文化冲击 下的必然产物。所以, 国人忘记中国的传统也并非无因, 而是我们很多国人不愿意去面对我们的传统。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 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 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有人认为, 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 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 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 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 而东方诸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 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 6 实际上, 这是将属于浅表层次的物质文化与属于深层形态精神文化混为一谈, 是一种对文化之性质特征缺乏深刻了解的皮毛之见。其实, 不同的文化(文明)之间并不存在优劣强弱之分, 异质文化(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 远远不是优胜劣败、强进弱退那么简单;对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产生最重要作用的, 其实是一种文化是否具有普适性与包容性, 而这又与该文化的生存形态及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密切相关。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事像, 包涵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 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养的结果和重要载体, 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紧密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 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 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不同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 都是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相适应的生存形式。 参考文献 1、马力.中西“情人节”之探源和比较.西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 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3、李蜜.中西方重大节日对比研究 . 2006年.03期5、房泽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山东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篇二: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 学习部 锁锐 王淏 2010年5月27日晚8点,安阳师范学院每周一期的安师讲坛于理阶101如期举行,本期主题为“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由外国语学院温爱玲教授为我们带来精彩一课。 讲坛开始之时,温教授图文并茂的为我们全面展示了中西文化的精彩情状。如万圣节、复活节以及中国的春节、清明节,活跃了现场气氛。接下来,又以今年春节与西方情人节碰撞,而国人更偏爱春节这一实例引出了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首先,从传统节日的起源上来看,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有农业色彩的,而西方主要体现了宗教色彩,温教授以中国的七夕节为例,强调了节令的重要性,又从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主显节为例,强调了与耶稣的密切联系。从传统节日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如中国节日习俗以吃喝饮食为主,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哲学思想。而西方主要以玩乐为 8 主,从情感差异上来看,中国体现集体意识,重视和谐的情感,西方体现宾客的交流;从颜色上看,中国节日的颜色偏爱红色,而西方偏爱白色。在最后,温教授指出,如今文化的交融使中西节日的融合已成不可避免的趋势。 最后,温教授带我们重温了各种节日的精彩情况,在热烈掌声中,本期安师讲坛顺利结束。 篇三: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传统节日由于其起源和产生的历史大背景有所不同,使其无论从文化内涵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差别。认识这些差别有助于我们和西方国家更好的交流,并能理性的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冷静的看待某些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流行。 [关键词] 传统节日;中西文化; 差异。 各国传统的民族节日是经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节日的由来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是在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集中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事像, 包涵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 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 9 期孕养的结果和重要载体, 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紧密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 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 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不同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 都是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cSPengbo.CoM 蓬 勃范 文网:从中西传统节日的差异的作文)的文化体系相适应的生存形态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就少不了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这样才能更彻底和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传统节日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各自特征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 10 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中秋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而西方文化则不同,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的由来是由于暴君克劳多斯命令男人开赴战场, 禁止他们结婚、订婚, 已经订婚的也必须解除婚约, 人民怨声载道,修士瓦伦丁就住在离暴君宫殿不远的神庙里, 他对暴君的虐行感到气愤。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 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一传十, 十传百, 很多人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暴君得知后将瓦伦丁投入地牢, 瓦伦丁受尽折磨而死。那一天是公元270 年2 月14 日。后人为纪念这位善良的修士, 将每年的2月14 日定为情人节 。复活节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节日因此得名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传统节日庆祝方式上有各自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带有明显的社会特征,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 11 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 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 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 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 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 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 12 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会受到惩罚。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 这一天, 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 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于是, 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三、中西节日饮食差异 中西传统节日中的饮食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是趋于感性的, 讲究色、香、味俱全。尤其是节日性美食,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他的节日。春节是个祥和的节日, 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离家在外的人, 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除夕晚上, 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 欢聚酣饮, 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 “和”字就是“合”; 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此外, 饺子因为形似元宝, 过年时吃饺子, 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甜甜的粘粘的年糕, 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 步步高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理性的, 他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因此, 有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 KFC, McDonald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 且营养良好。 四、中西节日宴席上反映的性格差异 13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 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 任何一个节日宴席, 不管是什么目的, 都只会有一种形式, 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中心, 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劝菜,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观念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利于集体情感的交流。西式宴席, 食品和酒固然也重要, 实际上仅是作为一种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 达到交谊的目的。倘若将宴会与舞蹈相类比, 可以说, 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 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可见, 中式宴会和 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 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全席的交谊, 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于个体宾客之间的交谊。 五、中西传统节日服装的色调差异 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传统节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红色, 是我 国文化中的崇尚色。红色源于太阳, 古人认为“日至而万物生”( 《淮南子?天文训》) , 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 令人振奋。我们的祖先在祭、祈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 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喜庆 14 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 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它还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原是一个贬义的词, 是“火”与“血”的联想, 它象征残暴, 流血。白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 是个禁忌词, 常用于丧葬礼中。而西方, 白色的象征意义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等。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国际交往中, 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 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本文通过以上对中西传统节日映射出的文化差异的比较, 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充分认识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克服文化差异, 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 在沟通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的融合, 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窗口。 [参考文献] [ 1] 吴锋针. 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J ] . 绥化师专学报, 2003 , ( 1 ) . [ 2] 唐进修. 孟宪谟. 世界节日纪念日辞典[ M]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0. 15 [ 3] 傅德岷.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 M] .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5. 16
/
本文档为【从中西传统节日的差异的作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