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组胚复习的

2019-05-01 38页 doc 73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1618

暂无简介

举报
组胚复习的组胚重点知识梳理 绪论 H.E: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 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LM: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两点距离)约0.2μm,放大约1500倍(最大)。可以观察到组织或细胞的微细结构,但组织切片需要染色或标记,最常用的是HE染色。 EM:电子显微镜。有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 透射电镜:分辨率最高为0.2nm,用于观察细胞内部和细胞间质的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用于观察细...
组胚复习的
组胚重点知识梳理 绪论 H.E: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 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LM: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两点距离)约0.2μm,放大约1500倍(最大)。可以观察到组织或细胞的微细结构,但组织切片需要染色或标记,最常用的是HE染色。 EM:电子显微镜。有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 透射电镜:分辨率最高为0.2nm,用于观察细胞内部和细胞间质的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用于观察细胞,组织和器官的表面立体结构。 PAS反应:过点酸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蛋白多糖。 第2章 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的组成: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1.细胞多、排列紧密和细胞间质少 2:被覆体表或衬于管、囊、腔器官的内表面或外表面。 3.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4.有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上皮内大都无血管,但大都有神经末梢。  5.有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的功能。 上皮组织的分类: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功能: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 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腺的分类:外分泌腺(有导管)and内分泌腺(无导管) 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分泌部和导管 腺细胞分泌物:酶、糖蛋白、激素等 分泌部:有一层腺细胞组成,成泡状或管泡状,中央有腔。腺细胞一般为锥形,分浆液性细胞和粘液性细胞。浆液性细胞组成浆液性先跑,构成浆液性腺(腮腺):粘液性细胞组成粘液性泡,构成粘液性腺(十二指肠腺,由粘液性细胞和浆液性细胞组成混合形先跑,有的混合性腺泡有浆半月。三种腺泡共同构成混合性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导管部:由单或复层上皮构成,主要排泄分泌物。吸收水和电解质 被覆上皮的结构,功能,分类和分布。 分类 结构 分布 功能 单层扁 平上皮 也称单层鳞状上皮一层扁平细胞组成,表面观细胞多变形,边缘锯齿状,相互嵌合,垂直切面观细胞扁薄,核椭圆,居中央 内皮心,血管,淋巴管间皮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肠胃,肺等器官外表面其它肺泡,肾小囊 1利于血液和淋 巴的流动2利扁 薄物质交换3利于 内脏运动减少摩擦 单层立 方上皮 一层近似立方形细胞组成,表面观多角形或六角形,垂直切面观细胞立方形,核圆,居中央。 甲状腺滤泡,肾小管,腺导管等 吸收和分泌 单层柱 状上皮 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表面观多角形或六角形,垂直切面观细胞长柱状,核长圆形,近基部 胃,肠,胆囊,子宫,输卵管等 吸收和分泌 徦复层 纤毛柱 状上皮 一层高低不等的柱状细胞,梭形细胞,杯状细胞和椎体细胞组成,且细胞的基底面均与基膜相连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纤毛,垂直切面观细胞核高低不等,貌似复层,实为单层 呼吸管道 保护和分泌 复层扁 平上皮 复层鳞状上皮,垂直切面观上皮很厚,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面凹凸不平,有利于从结缔组织获得营养。紧贴基膜的一层细胞呈矮柱状或立方形为干细胞,中间数层呈多边形细胞,表面数层细胞成扁平鳞状,分角化和未角化 未角化:口腔食管和阴道 角化:皮肤 表层,肛门 耐磨擦最强, 阻止异物侵入, 损伤后修复 能力强 复层柱 状上皮 一层或多层多边形细胞组成,表面细胞呈柱状 眼睑结膜, 男性尿道 保护 变移 上皮 垂直切面观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基底面平整,分表层细胞,中间层和基底层细胞,表层细胞大而厚(该细胞)细胞的形状和层数随器官的空虚和充盈而改变 肾盏,肾盂。 输尿管膀胱 空虚:上皮厚,层数多。充盈:上皮薄,层数少         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1.微绒毛: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约0.1 μm 组成: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微丝下端可附着于终末网 形成光镜下可见的纹状缘(小肠) 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较长突起,长5~10 μm ,直径0.3~0.5 μm ,光镜可见                                                                                                                                                                    内部结构:周围9 组二联微管,中央2条单微管(9 + 2);动力蛋白臂,分解ATP后附着相邻微管,产生位移或滑动;基体-纤毛微管的形成点 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功能 3:紧密连接:细胞相邻面间隙狭窄,以钙黏蛋白相结 合,并可形成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 紧密连接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超薄切片-相邻细胞膜间断融合,非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 冷冻蚀刻复型-蛋白颗粒构成的线性结构环绕细胞,并与相邻细胞对接,封闭细胞间隙 屏障作用: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4.中间连接:细胞间隙内有中等电子密度丝状物;胞质侧有薄层致密物和微丝附着,微丝交织组成终末网 黏着作用,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 5.桥粒连接:呈斑状;细胞间隙有丝状物,中央有致密中间线,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附着板,其上有许多直径10nm的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并折成袢状返回胞质 牢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使上皮耐受摩擦(皮肤、食管) 6.缝隙连接:(结构) 超薄切片- 2-3nm细胞间隙,内有许多间隔相等的连接点 冷冻蚀刻复型-细胞膜中有许多分布规律的连接小体(由6个连接蛋白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2nm的管腔) 相邻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管腔通连 功能 小分子物质(<1500D,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离子、信息分子等)可通过,使相邻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功能同步化,又称通讯连接 ※ 连接复合体:上述4种连接中2个或2个以上毗邻存在 7.基膜: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共同形成的薄膜 LM:HE染色呈粉红色(见于少数上皮) EM:基板+网板 基板:透明层+致密层,由Ⅳ型胶原蛋白、层黏连蛋白、硫酸肝素蛋白多糖构成,上皮细胞分泌 网板:网状纤维+基质, 成纤维细胞产生 功能:支持和固着; 半透膜, 利于物质交换; 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分化 8.内膜褶皱:上皮细胞基底面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形成的皱褶,内含长杆状线粒体;主要见于肾小管 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转运 9.半桥粒: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基膜之间 结构:为桥粒结构的一半,质膜内侧也有附着板,有角蛋白丝附着并成袢状折返回胞质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浆液性细胞:LM:锥体形,基底部嗜碱性,顶部含嗜酸性酶原颗粒,核圆、近基底部 EM:基底部粗面内质网(RER)发达,核上方有高尔基复合体(GC)和酶原颗粒 属于蛋白质分泌细胞,主要分泌酶类 组成浆液性腺泡和浆液性腺(腮腺) 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细胞衣 (cell coat) 游离面    微绒毛 (microvillus) 纤毛 (cilium) 紧密连接 (tight junction) 侧面    中间连接 (intermediate junction) 桥粒 (desmosome) 缝隙连接 (gap junction) 基膜 (basement membrane) 基底面        胞质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 第三章 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1、细胞数量少﹑种类多、分散、无极性 2、细胞外基质多 3、大多有血管 4、起源于间充质(胚胎期分散的中胚层) 5、连接、支持、营养、保护  6、分布广、形式多 组成:细胞 + 大量细胞外基质(纤维 + 基质 + 组织液) 特点:细胞散在分布、无极性 分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血液、淋巴 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又称蜂窝组织 组成:  ①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②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③基质(蛋白多糖、纤维黏连蛋白、组织液) 功能: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 疏松结缔组织的基质(ground substance) 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无定形胶状物 ①蛋白多糖(proteoglycan)又称黏多糖 由蛋白质和多糖(糖胺多糖)组成 多糖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肝素等 功能:形成分子筛,有利组织液通过;限制细菌扩散 ②纤维黏连蛋白(fibronectin) 为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黏连性糖蛋白,表面具有与多种细胞、胶原及蛋白多糖结合的部位(即化学基团),因此是将这三种成分有机连接的媒介 ③组织液(tissue fluid) 毛细血管动脉端血浆成分(水、电解质、单糖、气体等小分子物质)渗出,在组织中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部分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入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 功能:构成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境;产生或回流障碍,导致组织脱水或水肿 致密结缔组织: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肌腱;大量密集平行排列的粗大胶原纤维,其间有腱细胞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器官被膜等;粗大胶原纤维纵横交错,形成致密板层结构,其间有成纤维细胞 弹性组织:构成韧带、弹性膜等;粗大的弹性纤维或平行排列,或编织成膜状 脂肪组织(fat tissue) 由大量脂肪细胞群集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为脂肪小叶 黄色脂肪组织:由单泡脂肪细胞构成;贮能、维持体温、保护 棕色脂肪组织:由多泡脂肪细胞构成;存在于新生儿,产能 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 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 网状细胞(reticular cell):星形多突起,突起互连成网;胞质RER丰富,核大,着色浅,核仁明显 网状纤维:交织成网 功能: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基本成分,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微环境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LM:胞体较大,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大,着色浅,核仁明显 EM:RER、GC 发达 功能:合成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蛋白多糖等,构成纤维和基质 纤维细胞(fibrocyte):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macrophage) LM:圆或不规则,可有伪足;胞质嗜酸性,可含吞噬物;核小,深染 EM:有皱褶或微绒毛;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 趋化因子:细菌产物、炎症变性蛋白等 趋化性(chemotaxis):细胞沿趋化因子的浓度梯度,向浓度高的部位定向移动的特性 功能: ①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特异性吞噬-通过识别因子(如抗体)识别和黏附被吞噬物(细菌、病毒、异体细胞等) 非特异性吞噬-直接黏附被吞噬物(粉尘,衰老、死亡的自体细胞等)②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ing)抗原-包括蛋白质、多肽、多糖等生物分子;机体免疫系统能对外来抗原发动攻击 巨噬细胞吞噬了抗原后,在溶酶体中保留抗原决定基,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输送到细胞表面,提呈给T 淋巴细胞,故为抗原提呈细胞 ③分泌:上百种生物活性物质-溶菌酶、补体, 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 浆细胞(plasma cell) 主要位于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的部位(消化、呼吸道)及慢性炎症部位 LM: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核圆,偏于一侧 EM:大量RER平行排列 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即抗体(antibody),能抑制或杀灭细菌、中和病毒,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 肥大细胞(mast cell) 沿小血管分布,于皮肤、消化管、呼吸道较多 LM:大,卵圆形,胞质充满粗大嗜碱性颗粒(分泌颗粒),核小而圆,着色深,居中 功能: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胞质含白三烯,释放后引发过敏反应 肝素:抗凝血 组胺(作用快)、白三烯(作用慢): 皮肤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导致组织水肿→荨麻疹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哮喘 全身小动脉扩张,血压急剧下降→休克 统称过敏反应;引发过敏反应的抗原称过敏原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对抗过敏反应 脂肪细胞(fat cell) LM:大,圆或多边形,胞质含一大脂滴(HE标本中被溶解呈大空泡状),核扁圆,偏于一侧 功能: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 分布:小血管周围 形态:似纤维细胞 功能:为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参与创伤修复 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又称白纤维 LM:粉红色,直径1~20 μm ,波浪状,分支交织成网 EM:为成束的胶原原纤维,后者直径20~200nm,有64nm周期性横纹 成分:Ⅰ型胶原蛋白 特性:韧性大,抗拉力强 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又称黄纤维 LM:HE染色呈淡红色,醛复红染色呈紫红色;直径0.2~1.0 μm ,细丝状,分支交织成网 EM:弹性蛋白(位于核心)+ 微原纤维 (由原纤维蛋白构成,位于外周) 特性:富于弹性 ※ 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并存,赋予组织韧性和弹性,使器官兼能保持形态和具可变性 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 分布:网状组织、基膜 LM:HE染色呈淡红色,镀银染色呈黑色;直径0.2 ~ 1.0 μm ,分支多,交织成网 EM:有64nm周期性横纹 组成:Ⅲ型胶原蛋白,表面覆糖蛋白 第4章:血液 血液的组成:液态CT,占成人体重7%,约5L 血细胞(0.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0.55):水,90% 血浆蛋白(白Pr、球Pr、纤维蛋白原) 其它:脂Pr、酶、激素、维生素、代谢产物等 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像: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数目比 -- 红细胞 :白细胞    500 :1 (1)红细胞(erythrocyte) 男性(4~5.5)1012 / L;  女性(3.5~5)1012 / L LM: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淡红色,含大量血红蛋白(hemoglobin) SEM:双凹圆盘状, 7.5 m,中央薄,周边厚。可扩大表面积;人的RBC总面积=3,800m2 功能:1.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结合与运输 O2和 CO2 2.具有弹性和形态可变性 3.RBC存在ABO血型抗原系统,对输血意义重大---配血 血红蛋白含量:男性: 120-150g / L 女性; 105-135g / L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在血流中1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 正常值: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 临床意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和贫血疗效的 (二) 白细胞 ( leukocyte, white blood cell ) 有核球形细胞,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正常值(4~10) 109 /L,男女无明显差别,疾病时白细胞总数及各白细胞百分比皆可发生改变 光镜下据细胞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50%-70%嗜酸性粒细胞0.5%-3%嗜碱性粒细胞  0%-1%)and无粒白细胞(单核细胞3%-8%淋巴细胞 25%-30%) 中性粒细胞  (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50% ~70%,直径10 ~12u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 ,  核形态多样:杆状或多叶 功能: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大量吞噬后死亡,变为脓细胞 核左移(1~2叶):严重细菌感染(幼稚)杆状核粒细胞 核右移(4~5叶):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衰老)多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占白细胞总数的 0.5% ~3%,直径10~15 m,核常为 2 叶胞质充满粗大 , 均匀分布桔红色嗜酸性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有趋化性 功能: 1)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2)灭活组胺 ,减弱过敏反应 3)杀灭寄生虫  (抗过敏,抗寄生虫) 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ic granulocyte) 占白细胞总数的 0% ~1%,直径10~12 m,核不规则, 分叶或S形,胞质含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覆于核上可使核轮廓不清。 分泌物(同肥大细胞):嗜碱性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细胞基质内有白三烯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的形成 单核细胞 (monocyte) 白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3% ~8%, 直径14~20 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胞核: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着色浅 胞质:多,弱嗜碱性,灰蓝色. 多细小嗜天青颗粒 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溶菌酶等。 电镜:细胞表面:皱褶和微绒毛,胞质:溶酶体、吞噬泡 功能:与巨噬细胞同。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一定的吞噬功能,巨噬细胞前身;血流中停留12~48h,进入结缔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lymphocyte):20~30%,圆形或椭圆形 小淋巴细胞:占血中多数; LM:核圆,一侧常有小凹陷,核占细胞大部;胞质很少,蔚蓝色,含嗜天青颗粒。 EM:胞质有大量核糖体和少量溶酶体。 中淋巴细胞:占血中少数  大淋巴细胞:只存在于组织中 根据淋巴细胞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分类: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 T 细胞),75%,排斥异体移植物、抗肿瘤,具免疫调节功能。参与细胞免疫。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B细胞),10%-15%,受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自然杀伤细胞( nature killer cell, NK 细胞) ,10%,溶酶体较多。直接杀伤病毒和肿瘤细胞 功能: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 (3) 血小板(blood platelet) --血栓细胞thrombocyte 巨核细胞的胞质碎块(100~300)109 / L 无核,有完整细胞膜, 直径2-4um,呈双凸圆盘状 中央部颗粒区,蓝紫色颗粒;周边部透明区,浅蓝色透明区 当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则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 血小板功能:参与凝血、止血,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III,血小板颗粒物质与凝血有关。 第5章 软骨和骨 软骨cartilage::由软骨组织和软骨膜组成 1.软骨组织:软骨细胞+软骨基质 A. 软骨细胞 chondrocyte: LM:位于软骨陷窝内。软骨周边的细胞小,中央细胞大,且多为同源细胞群 (isogenous group)。 EM:RER、Golgi多 功能:合成分泌基质及纤维 B. 软骨基质 cartilage matrix = 细胞外基质 由软骨细胞产生。包括:纤维和无定型基质 基质:蛋白多糖和水。 蛋白多糖浓度高、分布不匀,使基质呈半固体凝胶状。近软骨陷窝处硫酸软骨素多,强嗜碱---软骨囊。 基质内无血管 、淋巴管和神经。 软骨细胞营养:由软骨膜内的血管渗出供应 纤维: 不同软骨组织纤维种类各异 软骨膜(perichondrium)(结构与功能) 软骨表面被覆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 外层:胶原纤维多,起保护作用 内层:有较多梭形的骨祖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软骨细胞 有血管为软骨提供营养 功能:只要起保护作用 根据软骨基质中所含纤维种类不同分为:透明,纤维,弹性软骨 透明软骨(hyaline cartilage) (组织结构) 分布:肋、关节、呼吸道 纤维:胶原原纤维(Ⅱ型胶原蛋白),纤维细且折光率与基质相同,于HE染色切片不能分辨 基质:含大量水(呈半透明的重要原因) 功能:抗压性强,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纤维软骨(fibrous cartilage) 分布: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 软骨细胞:较小而少,成行分布于纤维束之间 纤维:胶原纤维束平行或交叉排列 基质:较少,弱嗜碱性 功能:韧性强 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 分布:耳廓、咽喉及会厌 纤维: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在软骨中部更为密集 功能:有较强的弹性 软骨的两种生长方式并存 附加性生长(软骨膜下生长):软骨膜内骨祖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产生纤维和基质→软骨加厚 间质性生长(软骨内生长):软骨细胞增殖和生长→产生新基质→软骨由内至外扩大 骨:均由骨组织、骨膜和骨髓,神经和血管构成。 骨的功能:支持、保护,造血,贮钙(运动杠杆。钙磷代谢) 骨组织的结构:骨组织由数种细胞和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构成。 骨的细胞成分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骨祖细胞: osteoprogenitor cell 分布:骨膜内,近骨处。是骨组织的干细胞,梭形,胞体小、胞质少。 胞质呈弱嗜碱性。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 (2)成骨细胞 osteoblast 位于骨质(形成)表面。立方形or矮柱状, 胞质嗜碱性,丰富RER、Golgi C。分泌有机成分形成类骨质。 释放基质小泡matrix vesicle,有膜包,内含细小钙化结晶,膜上有钙结合Pr、碱性磷酸酶,与形成羟基磷灰石结晶有关。还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 (3)骨细胞(osteocyte) 形态:小、扁椭圆形,多突起 分布: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所在腔隙称骨陷窝,突起伸入骨小管,突起间有缝隙连接,骨小管彼此相通 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营养骨细胞并输送代谢产物 功能:一定的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4.)破骨细胞(osteoclast)为多个单核细胞融合形成胞质嗜酸性,细胞器丰富,大量溶酶体,线粒体 分布:骨组织边缘 LM:体积大,6~50 个核;胞质嗜酸性;贴骨侧有皱褶缘 EM:溶酶体和线粒体发达;皱褶缘侧多突起,皱褶缘深面有许多吞噬泡 功能: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骨质;吞噬分解的骨质成分 骨板的结构:骨板:骨基质结构呈板层状,同一骨板内纤维相平行,相邻骨板纤维相垂直,增加了骨的强度 骨基质的特性:是钙化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包括有机成分(胶原纤维成骨C(90%),基质粘合(10%))和无机成分(骨盐(65%干骨重),羟基磷灰石结晶),骨基质结构呈板层状,同一骨板内纤维相平行,相邻骨板纤维相垂直,增加了骨的强度。 长骨:骨干、骨骺,表面覆盖骨膜和关节软骨;内为骨髓腔,骨髓充填其中 环骨板: 环绕骨干内、外表面排列的骨板,分别称为内环骨板和外环骨板。 a)外环骨板:厚,由数层至十多层骨板组成, 整齐地环绕骨干外层排列。 外表面有骨外膜附着,内有穿通管横向穿过。 (b)内环骨板:薄,仅由数层骨板组成,不如外环骨板规则。 衬贴在骨髓腔内侧面,内表面有骨内膜附着 间骨板: 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数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平行骨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骨单位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骨单位osteon :又称哈弗系统。 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圆筒状结构。由同心圆状排列的哈弗骨板围绕中央管(哈弗管)构成 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长3-5mm, 哈弗骨板的数量不等,骨单位的粗细也不一,直径30-70um不等 中央管与穿通管和骨小,管相通,内含小血管、神经以及骨膜成分。 第六章:肌组织 骨骼肌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 光镜结构:胞体:长圆柱状,直径10~100 μm ,长1~40 mm 胞核:椭圆形,数十至数百个,位于周边,异染色质少 胞质:充满肌原纤维,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有周期性横纹 肌浆:丰富,含大量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myofibril):有呈明暗相间的带。明暗相间的横纹(cross striation) ①暗带(A带),中央有H 带,H 带中央有M 线 ②明带(I 带),中央为Z 线 肌节:相邻2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 2 I 带+A带+1/ 2 I 带构成,长1.5~3.5 μm, 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超微结构:由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肌原纤维间有肌浆网,大量线粒体、糖原、肌红蛋白 粗肌丝(thick filament) ①分布:肌节中央,长贯暗带,中央固定于M 线,两端游离 ②结构:长约1.5 μm ,直径15nm;由肌球蛋白组成,肌球蛋白为豆芽状,分头杆两部分,头部为横桥,有ATP酶活性 细肌丝(thin filament) ①分布:一端固定于Z 线,一端伸入粗肌丝间,中止于H 带外侧 ②形状:长约1 μm ,直径5nm ③组成:肌动蛋白(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结合的位点)、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可与Ca2+ 结合) 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 概念: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同一平面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肌原纤维 分布:位于明、暗带交界处 功能:将肌膜的兴奋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 概念: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结构:肌浆网纵行包绕肌原纤维的部分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形成的扁囊称终池 三联体(triad):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功能:膜中有钙泵和钙通道,贮存和释放Ca2+ 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肌丝滑动原理 ①运动神经末梢将冲动传递给肌膜 ②兴奋经横小管传递给肌浆网,释放Ca2+ ③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构型变化,肌动蛋白上的肌球蛋白结合位点暴露,与肌球蛋白横桥结合 ④ATP 被分解释放能量,横桥弯曲,将细肌丝牵引向M 线 ⑤细肌丝向M 线滑动,明带、肌节、肌纤维均收缩 ⑥Ca2+ 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等复原,肌纤维松弛 心肌细胞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 心肌:分布于心脏,收缩具自动节律性,无肌卫星细胞 LM:1、短柱状、有横纹、有分支、分支连接成网。 2、多为单核,居中;核周肌浆多 3、肌丝被线粒体分割成肌丝束,横纹不明显。 4、有闰盘intercalated disc(相邻细胞界限),呈着色较深的横形或阶梯状粗线。 EM:1、线粒体、糖原丰富,少量脂滴、脂褐素 2、肌丝被线粒体分割,肌原纤维不规则。 3、横小管粗,位于Z线水平。 4、肌浆网少,贮Ca2+能力差。 5、终池小、少,多见二联体(diad) 6、闰盘intercalated disc:位于Z线水平,由相邻两个心肌细胞伸出的短  突相嵌而成,呈阶梯状。  平滑肌的超微结构和收缩机制: 超微结构:1.肌膜内陷形成许多小凹caveola(信号传导中心) 2. 细胞器集中在核两端肌浆内:M、Rer、Gc等。 3. 肌浆网位于核周区域,不发达。 4.  细胞骨架系统发达:密斑dense patch:肌膜内表面,细肌丝附着点。密体dense body:肌浆内,细肌丝中间丝附着点。 中间丝:密斑、密体之间,起支架作用。 5. 粗、细两种肌丝(1:12~30),若干条粗肌丝和细肌丝集合成肌丝束,构成肌丝单位(收缩单位) 6. 相邻平滑肌纤维之间有缝隙连接 第七章  神经组织 神经元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与功能 结构: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神经核团;神经节 细胞膜:可兴奋膜(与膜蛋白有关。含受体、离子通道,为可兴奋膜,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细胞核:大、圆形位于中央,异染色质少,核仁大明显 细胞质(核周质perikaryon):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还有GC、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和脂褐素 功能:代谢和营养中心 形态:4-120 m、圆形、锥体形、梭形和星形等 尼氏体(Nissl body) LM:强嗜碱性,粗块状或小颗粒状 EM:RER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合成复制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神经调质 神经递质: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的化学信息载体,为小分子物质 神经调质:肽类,调节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 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 LM: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EM: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神经丝是由神经丝蛋白构成的中间丝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树突(dendrite) 每个神经元有一至多个树突,从树突干发出许多分支,树突内胞质的结构与胞体相似,接受刺激,形成突触。 在分支上有大量棘状的短小突起,称树突棘(dendritic spine) 功能:极大地扩展了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 轴突(axon) 每个神经元有一条轴突,由轴丘发出,此区无尼氏体,染色淡 比树突细,直径均一,有侧支呈直角分出。轴突末端的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 胞膜称轴膜。起始段轴膜厚,产生神经冲动, 沿轴膜向终末传递 轴质 (axoplasm):神经丝和微管,滑面内质网,微丝,线粒体和小泡。有流动性,与胞质是一整体 轴丘:(axon hillock) 呈圆锥形,染色淡,轴突起始段的轴膜,电兴奋性阈值较低,是神经冲动起始处。电镜下此区无尼氏体,高尔基复合体。 突触: LM:突触扣结突触小体突触前膜 EM:突触小泡(神经递质)致密突起。突触素Ⅰ。线粒体等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起信息传递作用,神经兴奋定向传递的重要结构。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 分类:最常见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树突棘或胞体连接,分别形成轴-树、轴-棘或轴-体突触。轴-轴突触(少见) 在电镜下化学性突触可分为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1、突触前成分:轴突终末 微管、微丝、神经丝,SER、少量线粒体; 突触前膜(致密突起,电位门控通道); 突触小泡:清亮型、颗粒型 (致密核芯),含有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突触素(synapsin),集合突触小泡并附于细胞骨架 2、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 受体耦联化学门控通道(离子通道) 突触后膜含特异性的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 神经纤维的结构及其功能: PNS的有髓神经纤维 施万细胞呈长卷筒状套在轴突外;相邻施万细胞间的狭窄处称郎飞结(Ranvier node),相邻两个郎飞结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internode),一个结间体的外围部分即为一个施万细胞 施万细胞的结构分三层:中层为髓鞘(myelin sheath),以髓鞘为界胞质分为内侧胞质和外侧胞质。内侧胞质极薄,光镜下难分辨;外侧胞质略厚,核位于其中 髓鞘由多层细胞膜同心卷绕形成,电镜下呈明暗相间的板层状;含大量髓磷脂(myelin)和少量蛋白质;锇酸固定标本上,可见髓鞘切迹,为内、外侧胞质间的狭窄通道 PNS的无髓神经纤维 施万细胞为不规则的长柱状,表面有数量不等、深浅不同的纵行凹沟,纵沟内有较细的轴突,施万细胞的膜不形成髓鞘 一条无髓神经纤维可含多条轴突 由于相邻的施万细胞衔接紧密,无郎飞结 神经纤维的功能 传导神经冲动,电流的传导在轴膜进行 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在郎飞结间呈跳跃式传导,故传导速度快 无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沿轴膜连续传导,故传导速度慢 神经(了解)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构成神经(nerve),分布到全身各器官 多数神经兼含感觉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及自主神经纤维 神经外膜(epineurium):包裹在一条神经表面的结缔组织 神经束膜(perineurium):位于神经纤维束表面,由几层扁平细胞围成。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对进出神经纤维束的物质起屏障作用 神经内膜(endoneurium):每条神经纤维表面的薄层结缔组织 神经末梢(Nerve Endings)(了解) 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终止于全身各种组织或器官内,形成神经末梢(nerve ending)。按功能分: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1.感觉神经末梢 (1)游离神经末梢(free nerve ending) 裸露的轴突末段分成细支,分布在角膜、表皮、骨外膜和牙髓等。感受冷、热、轻触和痛刺激。 (2)有被囊神经末梢(encapsulated nerve ending) 触觉小体(tactile corpuscle) 横列的扁平细胞,外包结缔组织囊,轴突分支盘绕在扁平细胞间。感受触觉。 环层小体(lamellar corpuscle) 数十层扁平细胞同心圆排列。感受压觉、振动觉。 肌梭:分布在骨骼肌的梭形结构,本体感受器,感受体位,关节运动等与肌张力相关的刺激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 motor end plate):(熟悉) 分布:骨骼肌 LM:运动神经元轴突末端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呈葡萄状终末与一条骨骼肌纤维形成突触;又称神经肌连接 EM:骨骼肌纤维表面凹陷为浅槽,槽底肌膜即突触后膜,有许多皱褶;轴突终末即突触小体,嵌入浅槽,突触小泡内含乙酰胆碱 功能:支配骨骼肌收缩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 肌肉收缩:神经冲动到达轴突终末 突触前膜 电位门控钙通道开放 Ca+2进入轴突终末内 突触小泡附于突触前膜 释放乙酰胆碱入突触间隙 与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化学门控Na+通道开放 Na+进入肌膜内 去极化,肌膜产生兴奋 神经胶质细胞的光镜结构与功能(熟悉)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  astrocyte呈星形,核大、圆形或卵圆形。 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两种: A.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B.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功能:支持、分隔和营养神经元,构成血脑屏障。 2.少突胶质细胞  oligodendrocyte细胞的突起形成中枢神经纤维的髓鞘, 胞体较小,核圆、染色较深。有抑制中枢神经纤维再生的作用。 3.小胶质细胞  microglia 细胞最小,胞体细长或椭圆,核小、扁平或三角形和染色深。突起细长,有分支。损伤时,可转变为巨噬细胞。 4.室管膜细胞 ependymal cell 细胞呈立方或柱形,游离面有微绒毛,少数有纤毛,部分细胞底部有细长的突起。 第8章 神经系统: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灰质)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在表面称为皮质,白质在深面称为髓质。 大脑半球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称脑沟(sulcus),沟与沟之间有隆起的回,称脑回(gyri) 。 大脑皮质是由无数大小不等的神经元(neuron)、神经纤维(nervous fiber)和神经胶质细胞(glial cell)构成。神经元分层排列除了个别部位外,一般可分为六层。每层神经元的形状和密度都各有特点。 由表及里一般分为 6 层 1.分子层 molecular layer:  神经元少,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神经元的突起和其它神经纤维与表面平行 2外颗粒层 external granular layer大量星形细胞和少量锥体细胞 3.外锥体细胞层 external pyramidal layer:厚, 大量中型锥体细胞;树突伸至分子层,轴突组成联合传出纤维 4.内颗粒层 internal layer:大量星形细胞; 5.内锥体细胞层 internal pyramidal layer:大、中型锥体细胞;轴突组成投射纤维 6.多形细胞层 polymorphic layer:梭形细胞为主, 还有锥体细胞、星形细胞;梭形细胞树突伸至分子层,轴突组成投射纤维或联合传出纤维 1~4层的神经元与联合传入纤维形成突触,接受信息 5、6层的锥体细胞和大梭形细胞的轴突组成投射纤维,发向脑干或脊髓 3、5、6层的锥体细胞和梭形细胞的轴突组成联络纤维与连合纤维,发向大脑皮质同侧或对侧的其它区域 小脑皮质:神经元有5 种: 普肯耶细胞(Purkinje cell)为唯一的传出神经元 颗粒细胞、星形细胞、篮状细胞和高尔基细胞,构成局部神经环路 由表及里分为3 层:分子层 普肯耶细胞层  颗粒层 1.分子层 较厚,含大量神经纤维 神经元少而分散,包括星形细胞和篮状细胞 星形细胞:位于浅层,小而多突起,轴突与普肯耶细胞形成突触 篮状细胞:位于深层,大,轴突长,末端呈网状包囊普肯耶细胞并与之形成突触 2.普肯耶细胞层  由一层普肯耶细胞组成 普肯耶细胞 胞体:大,呈梨形 树突:顶端发出数条主树突伸向分子层,并不断分支呈密集扇形分布,其上有许多树突棘 轴突:自底部发出;组成传出纤维,进入小脑白质 3.颗粒层 含密集的颗粒细胞和一些高尔基细胞 颗粒细胞:小而圆,树突末端分支如爪状,轴突入分子层后呈T形分支,形成平行纤维,垂直穿过普肯耶细胞的扇形突起并与之形成突触 高尔基细胞:较大,树突分支多并进入分子层与平行纤维接触;轴突在颗粒层内分支茂密,与颗粒细胞树突形成突触 接受3 种传入纤维: 1. 攀缘纤维-起源于延髓,与普肯耶细胞形成突触,为兴奋性纤维 2. 苔藓纤维-起源于脊髓和脑干,与颗粒细胞、高尔基细胞形成突触,为兴奋性纤维 3. 去甲肾上腺能纤维-起源于脑干,对普肯耶细胞有抑制作用 一条攀缘纤维与一个蒲肯野细胞树突形成的突触可达300多个,故一条攀缘纤维的神经冲动可引起一个蒲肯野细胞强烈兴奋 一条苔藓纤维的分支可分布在2个或2个以上的叶片内,兴奋800个颗粒细胞,每个颗粒细胞的平行纤维又与400个蒲肯野细胞接触。故一条苔藓纤维可引起几十万个蒲肯野细胞兴奋 脊髓灰质: 前角:含躯体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胞体大,轴突粗,分布于骨骼肌 γ运动神经元-胞体小,轴突细,支配梭内肌纤维 闰绍细胞-小,短轴突与α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抑制后者 侧角:含内脏运动神经元 后角:神经元类型复杂,主要接受感觉神经元轴突传入的神经冲动 脊髓的功能:传导上、下行神经冲动和反射活动 神经节中的神经元称节细胞 脊神经节:含假单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束;节细胞胞体圆,核圆,核仁明显,尼氏体细小分散;胞体周围有卫星细胞 脑神经节:结构同上,分布于某些脑神经干上 自主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概念:毛细血管中血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组织间的结构 组成:连续毛细血管内皮(有紧密连接)、基膜、神经胶质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末端扩大形成脚板) 功能:阻止某些物质进入神经组织,但能选择性地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通过,维持脑、脊髓内环境的稳定
/
本文档为【组胚复习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