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以荣格的精神分析来看约伯记

2017-10-18 11页 doc 30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以荣格的精神分析来看约伯记以荣格的精神分析来看约伯记 69 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2009年5月) 「約伯記」的精神分析 ***陳繼權 林招吟 榮格將宗教經驗視為心理的現象,認為個人對上帝的經驗,乃是與個人的無意識溝通,很難以科學的方式來察覺。榮格的著作《回答約伯》是對上帝「原型」的心理分析,約伯為有限的自我,歷經所有的不義和苦難,最後開發自我,在上帝原型之形象中與自體性:self:相遇,無限力量的來源之處。所以約伯記是在表達約伯在苦難中自我追尋的人生旅途。約伯以苦難來提昇生命,終於在那片刻中與上帝相遇,並且彼此了解而相互交融。 關鍵字,約伯...
以荣格的精神分析来看约伯记
以荣格的精神分析来看约伯记 69 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2009年5月) 「約伯記」的精神分析 ***陳繼權 林招吟 榮格將宗教經驗視為心理的現象,認為個人對上帝的經驗,乃是與個人的無意識溝通,很難以科學的方式來察覺。榮格的著作《回答約伯》是對上帝「原型」的心理分析,約伯為有限的自我,歷經所有的不義和苦難,最後開發自我,在上帝原型之形象中與自體性:self:相遇,無限力量的來源之處。所以約伯記是在表達約伯在苦難中自我追尋的人生旅途。約伯以苦難來提昇生命,終於在那片刻中與上帝相遇,並且彼此了解而相互交融。 關鍵字,約伯記、榮格心理分析、原型、自我、自體性 * 大仁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 大仁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70 「約伯記」的精神分析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swer to Job with the psychoanalysis Chi-chuan Chen, Chao-Yin Lin Abstract Jung’s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n views all religious experience as a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regards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God as indistinguishable — for scientific purposes - as a communication with one's own unconscious mind.Here Junng’s Answer to Job i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an archetypal image of God and Job as a limited ego throughn all his sufferings of unjustice finally opening up to meet the self in the archetypal image of God, the source of infinite power. Therefore the book of Job is a metaphor of searching for self with all sufferings in the long journey of the believer’s life. Job transcends life with all his sufferings and for a moment rises to a glimpse of the life’s source. He beholds the face of God, understands,and two are interfused. Keyword,The Book of Job, Jung’s psychoanalysis, archetype, ego, self 71 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2009年5月) 「約伯記」是個爭議性的主題,而且沒有結論。許多人讀約伯記,談論它,因此使我們能看到各種的角度,也因為如此使得「約伯記」更加撲溯迷離。然而這些討論約伯的人們之中,角度最特別的是榮格,他以精神分析的視野來看「約伯記」。這種角度是十分符合現代人的觀點;但是對一些傳統看法的人來說,榮格的看法也是十分具有爭議性的。在1952年榮格在德國首次出版一篇論文,,回答約伯,:Answer to Job:。當時榮格十分擔心,他這種以心理學的方式來解讀聖經,將會引起軒然大波。因為這種方式實在不是輕易為教徒所接受。然而榮格又不得不寫,因為在他身邊週遭不斷有人傳來一些與基督徒有關的問題,來向他請教。在1951年他的著作中Aion他就已經回答了現代人所發起的一些問題(因此這本書的一些觀念將會使用在這篇文章之中),但是榮格還是很小心並且十分謙虛的說:「他不是一個研究聖經的學者,榮格說,我只是一個觀察人們精神生 1命的心理醫師」。榮格表示這只是個人的想法。在榮格的著作;《心理學與西方宗教》,他也說到:我的方法確實不是神學的,而是以原型為基礎,具有心理分 2析上的企圖,而所呈現的上帝形象是與道德無關,表達非理性現象的經驗。 榮格解釋所以寫有關聖經的文章,主要是針對解決現代人對宗教所產生的疑問有關基督教心理層面的問題,特別是聖經的宣說:statement:或自白中所呈現精神上的事實(榮格認為事實並非只有外在的,同時具有內在的事實)。就像約伯的自白(confession),在榮格看來這是“靈魂的證詞”(testimonies of the soul) ,而我們可以感受到這種精神或靈魂的事實,是一種存在的真實。以這種眼光來看宗教,榮格把聖經視為靈魂(精神)上的吐露:scripture as the utterance of soul:,從這種觀點來看「約伯記」,我們當然可以把「約伯記」視為約伯心靈世界的吐露。 1 Carl G. Jung Answer to Job, NJ:Princeton University, 1973. p.xv “Which I am not, Jung writes, but that of a layman and physician who has been privileged to see deeply into the psychic life of many people.” 2 Carl G Jung, Psychology and Western Religion, NY:Princeton, 1959, p.296. “My approach is certainly not the theological and can not to treated as a theologoumenon. It is essentially a psychological attempt based upon the archetypal, amoral God-image, which is not a concept but rather an irrational and phenomenal experience.” 72 「約伯記」的精神分析 西方文學家雨果也曾稱讚「約伯記」乃是人類心靈中所產生出來最偉大的傑作。以榮格的看法:所有的宗教上的陳述:statement:是源自精神或者靈魂。很顯然地我們可以看出,「約伯記」是約伯的自白,是約伯精神流動的紀錄。榮格在《心理學與西方宗教》中就很明確的表達出他對「約伯記」的看法: 當論及約伯,必須記得,我所涉及的是原型心理學和人格化的上帝,而非 形而上的實體。就我們所了解,原型是一種心靈結構,就某種程度上有其 3自主的生命。 然而這個約伯的事件如伊利雅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在他的鉅著「世界宗教理念史」中所言:「三千年後,這部令人熱血沸騰的、謎樣難解的、使人不安的作品,仍然教人著迷。而上帝為什麼要接受撒旦的挑戰,還是困擾著許多 4素樸的宗教心靈」。總之約伯所形成的世界,帶來了上帝與約伯和撒旦的關係。所以在舊約「約伯記」中開始的佈局即以上帝和撒旦的賭約為主: 耶和華問撒但說,你從那裡來,撒但回答說,我從地上走來走去,往返而 來。 耶和華問撒但說,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 全正直,敬畏鬼神,遠離惡事。 撒但回答耶和華說,約伯敬畏 神,豈是無故呢。 你豈不是四面圈上籬笆圍護他和他的家,並他一切所有的麼。他手所作 的,都蒙你賜福。他的家產也在地上增多。你且伸手,毀他一切所有的, 3 Ibid p.293. “When talking of “Job” you must always remember that I am dealing with psychology of an archetypal and anthropomorphic image of God and not with metaphysical entity. As far as we can see, the archetype is a psychic structure with a life of its own to a certain extent.” 4 Mirce Eliade, 世界宗教理念史,中譯本,台北:周原,2001年,頁364。 73 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2009年5月) 他必當面棄掉你。,1,7-12, 此刻約伯在他的世界中,在至善的上帝與至惡的撒旦之間,約伯正受到善惡交戰 的至大痛苦,義人受苦,好人遭災的痛苦。這種不明的苦楚,伊利雅德認為是謎 樣般地令人不安,而榮格在Aion是如此說: 彌賽亞的分裂與對立是來自於上帝內在的不安,上帝的另一面呈現出不公 5平和不能信賴的特質,從約伯時期以來,必然令深思的信徒感到震撼。 總之約伯的痛苦是「義人受苦」和「好人遭災」。約伯三友(Eliphaz、Bildad and Zophar)認為約伯遭災,都是因罪而得來的懲法。他們絕未想到這是神與撒旦間 的戰爭,神要藉神的兒女,約伯誇口。換句話說,神要藉約伯得勝,而約伯在莫 名其妙中承受生不如死的痛苦。雖然約伯三友與約伯辯論說,約伯有罪而遭殃, 但約伯並不理會他們,一心一意要與神溝通,等到事情過去,神的心意就顯出來。 所以約伯的心靈場域此刻就成為至善與至惡的交戰所。伊利雅德認為:「但是相 6信人沒有上帝的幫助就能了解「惡」,則不但是徒勞無功,甚至是不敬的」。換 言之,沒有透過上帝的幫助,如何了解「惡」的本質。在善與至惡的交戰中,在 無意識的穿梭中,約伯在心靈的底層一直含藏著對上帝的信心。奧利弗?禮門 :Oliver Leaman:在他的著作《猶太哲學中的苦難與邪惡》說,約伯是正在探索 人類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在經文中約伯所真心關切的重點是對上帝有堅定不移的 7信仰。 5 Jung Carl G. Aion NY:Princeton,1959 p. P.108 “The splitting of the Messiah into two is an expression of an inner disquiet with regard to the character of Yahweh, whose injustice and unreliability must have shocked every thoughtful believer ever since the time of Job.” 6 Ibid., 3. 7 Leaman, Oliver Evil and Suffering in Jewish Philosophy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6, p.20. “Job is probing the natur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God and the real focus of Job’s concern through out the text is accompanied through by a steadfast belief in the importance and power of God.” 74 「約伯記」的精神分析 坎伯在「千面英雄」中也談到「約伯記」中上帝與撒旦的賭注,而上帝為什麼要接受撒旦的挑戰,。從榮格的觀點來看,在約伯的心靈世界必然包含上帝與撒旦、善與惡、光明與黑暗這二元的相對,原型如是方才成就所有的運轉。坎伯也認為: 人是無法測度上帝的意志的,祂是由一個超越人類概念範疇的中心所產 8生。人類的概念範疇實際上完全被「約伯記」中的大能者粉碎了。 所以「約伯記」是似乎暗示「人間的道德觀念,當以神的觀念為標準。一切的道路,都隱藏在神的裡面,從神的面前開始。而做為人的「靈魂體」本身常是一個 9屬靈的戰爭和戰場 上帝與撒旦之間的賭注,形成善和惡的兩極,約伯要歷經惡和恐懼、苦難的挑戰。而這些苦難是約伯在生命中必須要承受的:在猶太法典中的主題通常是討論惡和苦難:,約伯的苦難變成前往與上帝相遇的必要條件。而與上帝相遇是約伯的終極目的。這在密契主義中巴喀拉與上帝相遇,是與上帝和好之意。這是個人靈魂的修復,達到自我完善之後,方能與上帝相遇。至於相遇後是如穆斯林密契主義者那樣與神合一;或者是如同默卡巴密契主義者那樣瞻仰上帝。然而當上帝在旋風中與在約伯談話,似乎是約伯瞻仰上帝。但是榮格認為人與神的關係猶如有限的自我:ego:面對無限的自體性:self:之生命。榮格是比較接近人與神合一的想法。他在 Aion中說: 以心理學的說法,讓我們知道如果以基督人格化來說則代表自我,ego,, 以基督神格化來說則代表自體性,self,,基督同時是自我和自體性,部份 和整體。從經驗上來說,意識從未能掌握整體,但是整體卻可能無意識地 8 喬瑟夫?坎伯,《千面英雄》,中譯本,台北縣:立緒 1997,頁157。 9 于力工編著 《聖經助讀本》, CA: Hymnody and Bible House,1986,p.700。 75 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2009年5月) 10呈現在自我中。這是等同於圓滿的完整境界 以榮格的觀念來看約伯,約伯如同耶穌一樣是神的兒女。在約伯的有限中深藏著上帝的無限。而「約伯記」就是記載約伯從自我走到自體性:self:這一趟英雄超越苦難的心靈之旅。人與神的關係就是從有限的存在走向無限存在的關係。在前往與上帝相遇之前所遭受到種種的苦難,都變成約伯在靈魂上的自白: 約伯記是約伯心靈的自白。約伯的受難是心靈的表達。榮格聲稱約伯的自 白是精神上的自白,是從靈魂中蘊育生長,直到有一天,適當的話語和形 11象將公開地脫口而出。 約伯在苦難中,隨時祈望與神相見,希望能與神溝通,以解除他的痛苦;有時神也會透過「夢」來向約伯顯示,教導約伯。而榮格在《人類及其象徵》中則提到猶太法典說:「夢是自身的解釋」,例如雅各(Jacob)在哈籣特作夢時夢見上主立在梯上說:「我是上主,你父亞伯拉罕的之主」,雅各醒來滿懷敬畏說:「此地仍是天主的住所,上天之門」,這樣一個與神相見的夢,對榮格來說就是一個精神的事實:psychic fact:,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在《榮格與聖經》一書中,作者羅斯林提起: 什麼是心靈的事實,任何來自精神體驗如自體性,self,、夢、恐懼、燃燒 12的憤怒和根植於心中希望的種子…。 10 Ibid., p.110-111. “It tells us that (in psychological parlance) since Christ, as a man, corresponds to the ego and , as god, to the self, he is at once both ego and self, part and whole. Empirically speaking, consciousness can never comprehend the whole, but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whole is unconsciously present in the ego. This would be equivalent to the highest possible sate of perfection.” 11 Rollins, Wayne G. Jung and Bible, Georgia: John Knox, 1983, p.49. “The book of Job is the confession of his soul. All his sufferings is the utterance of his soul. Jung would call Job’s confession ”psychic confession” spawned in the soul, they grow and gather weight until one day the right words and images are found to utter them publicly.” 12 Ibid., 10. “What is a psychic fact,Anything produced in the psyche experienced by the self ,a dream, a fear, a 76 「約伯記」的精神分析 我們在約伯記中都可以見到這些因素,例如以「夢」來說,在「約伯記」就有幾個例子如以利法:Eliphaz:說:「夢中所閃現、思想、話語、所顯示的真理往往不是可以言喻的」:4;12-18:;比如約伯說:「如火燒般的自白來表示痛苦如爪在心靈上留下道道的痕跡而甚至在夢中神用異象來驚嚇他」:7:11-17:;比如上帝在旋風中與約伯說話。總之對榮格而言,人們透過夢境與上帝見面,而上帝也透過夢境來指導人們:the function of religious statement is the tutelage of soul:。所以夢是來自人類的心靈,而人類的心靈是夢,無意識穿梭的場域。當上帝回答約伯,並不回答約伯他個人的有限問題;而回答以宇宙創生的圖像:無限創造的精神:,按照伊利雅德的神聖的想法,當上帝在旋風中與約伯說話的此刻,就是與神相聚的時候;而按照榮格的想法,此刻的宗教意象是透過無意識的場域中原型的顯現,也就是說這是自我的有限中發現自體性:self:的無限的時刻。所以我們也可以把「約伯記」看作是一種約伯在他的心靈世界中精神流動的紀錄。故事中的人、事、物都具有象徵的啟示作用,而約伯所遭受的苦難以及心靈的自白都是在說明他與神相見的渴望,一種精神性的追求。 對坎伯:Joseph Campbell:本人而言,這樣的啟示則讓他有心靈滿足之感。他認為約伯是一個英雄,由於他面對困境的勇氣,並能夠卑屈臣服上帝面前,證明他足以面對上帝,宇宙創生的無限精神的啟示。坎伯認為我們不能把約伯最後所說的話:「我從前只聽聞你,現在卻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灰燼中懺悔」,視為約伯對上帝的畏懼。這句話是完全符合坎伯對約伯的觀點,即是將與父親相遇的課題,坎伯視約伯為英雄:「約伯依生命特有的盲點,來超越生命,並一度提升到窺探源頭的地步。他目睹父親的臉龐,並了解一切,兩人 13便和諧一致了」 總之,以榮格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約伯記」,它是以原型,「神」為基礎,以上帝與撒旦的對立為開始。約伯在至善的上帝與至惡的撒旦之間,飽受苦難的 burning resentment, a hope seeded in the heart… .” 13 Ibid 7.,”The hero transcends life with its peculiar blind spot and for a moment rises to a glimpse of the source. He beholds the face of the father, understands,and two are atoned.” 77 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2009年5月) 煎熬,而最後的祈望是與神相遇。坎伯以父子相遇來解釋上帝與約伯的父子關係:atonement with father:,所以撒旦就成為約伯通過測試的試金石。最後撒旦使約伯成為英雄,成就了約伯超越的歷程;而榮格是以約伯的自我:ego:開始,展開自體性:self:的追求,這是一條超越生命極限的路程。當約伯祈望與神相遇,就是對無限生命的一種追求。所以對榮格而言,「約伯記」就是約伯祈望與神相遇的心靈紀錄。「約伯記」是一種精神的事實,一種真實的存在。 78 「約伯記」的精神分析 參考文獻 于力工編著 《聖經助讀本》,CA: Hymnody and Bible House, 1986. 喬瑟夫?坎伯,《千面英雄》,中譯本,台北縣,立緒 1997。 默西亞?埃里亞德《 世界宗教理念史》,中譯本, 台北,周原, 2001年。 Jung ,Carl G. Answer to Job, NJ,Princeton University, 1973. Jung ,Carl G. Psychology and Western Religion, NY:Princeton, 1959. Jung, Carl G. Aion NY:Princeton, 1959. Leaman, Oliver Evil and Suffering in Jewish Philosophy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6. Paul Bishop, Jung’s Answer to Job, NY,Brunner-Routledge, 2002. Rollins, Wayne G. Jung and Bible, Georgia: John Knox, 1983. 79 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2009年5月)
/
本文档为【以荣格的精神分析来看约伯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