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崔柳青论文十稿,物研所

2018-11-04 50页 doc 111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崔柳青论文十稿,物研所崔柳青论文十稿,物研所 密 级: 学校代码:10075 分 类 号: 学 号:20080524 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 学位申请人: 崔柳青 指导教师: 詹福瑞 教授 学位类别: 文学硕士 学科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授予单位: 河北大学 答辩日期: 二?一一年六月 Classified Index: CODE:10075 U.D.C: NO:20080524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on Fa...
崔柳青论文十稿,物研所
崔柳青十稿,物研所 密 级: 学校代码:10075 分 类 号: 学 号:20080524 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 学位申请人: 崔柳青 指导教师: 詹福瑞 教授 学位类别: 文学硕士 学科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授予单位: 河北大学 日期: 二?一一年六月 Classified Index: CODE:10075 U.D.C: NO:20080524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on Farewell Poems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Candidate: Cui Liuqing Supervisor: Prof. Zhan Furui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Literature Specialty: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June, 2011 摘 要 摘 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魏晋南北朝的送别诗,通过划分诗作类别、剖析代表作品、归纳离别意象、总结时代诗风等方式,对魏晋南北朝送别诗进行较为全面地概括和分析。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魏晋南北朝送别诗溯源,主要阐述魏晋南北朝之前的送别诗的创作情况;第二部分是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繁荣原因及题材分类研究,重点在于将魏晋南北朝的送别诗进行分类分析;第三部分是魏晋南北朝送 鸟、鱼、草、柳、山、水、亭、酒、舟、车为例,分析归纳别诗常见意象研究,主要以 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第四部分是魏晋南北朝送别诗风格研究,分类梳理了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诗作风格。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是送别诗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送别诗的情感基调、主要意象、主体风格等逐渐成型,送别诗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诗歌题材,并为后世送别诗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优秀的。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送别诗 分类 意象 风格 I Abstract Abstract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period which in the Chinese history carries on the task. This time's literary work also hold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this paper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is farewell poems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This paper will conduct a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and analysis, for example, division of farewell poems category, analyze representative works, inductive parting imagery, summarizes the poetic style era. The paper mainly include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origin research on farewell poems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mainly elaborates on the creation situation of the farewell poems which were written befor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The second part is research on factor and classification of farewell poems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emphasize to carry on the classified analysis of the farewell poems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The third part is 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farewell poems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mainly from ten images: bird, fish, grass, willow, mountain, water, kiosk, wine, boat and vihicle to analyze common images of farewell poems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The fourth part is research on the style of farewell poems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mainly analyze the poetic composition style of farewell poems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In a word,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is the developing stage of farewell poems, and during this period, the emotion keynote, main image and style of farewell poems are gradually formed. Farewell poem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mature poetic style, and makes a good foundation for later creation. Keywords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Farewell poem Classification Image Style II 目 录 目 录 引 言 ...................................................................................................................................1 第1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溯源 .........................................................................................4 1.1 送别诗的界定 ..........................................................................................................4 1.1.1 广义与狭义之分 .............................................................................................4 1.1.2 送别诗与祖饯诗 .............................................................................................4 1.1.3 送别诗与赠答诗 .............................................................................................4 1.2 送别诗溯源 ..............................................................................................................5 1.2.1 先秦时期送别诗 .............................................................................................................. 5 1.2.2 两汉时期送别诗 .............................................................................................................. 6 第2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繁荣原因及题材分类 ..........................................................8 2.1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繁荣原因 ...............................................................................8 2.1.1 政局动荡混乱 .................................................................................................................. 8 2.1.2 文学思潮的新变 .............................................................................................................. 9 2.1.3 生命意识的觉醒 .............................................................................................................. 9 2.2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题材分类 ........................................................................... 10 2.2.1 亲情送别诗 ..................................................................................................................... 10 2.2.2 爱情送别诗 ..................................................................................................................... 14 2.2.3 友情送别诗 ..................................................................................................................... 15 第3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 18 3.1 鸟与鱼 .................................................................................................................... 18 3.2 草与柳 .................................................................................................................... 20 3.3 山与水 .................................................................................................................... 22 3.4 亭与酒 .................................................................................................................... 23 3.5 舟与车 .................................................................................................................... 25 第4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主要风格类型 .................................................................... 28 4.1 壮阔悲凉 ................................................................................................................ 28 III 目 录 4.2 悲情神伤 ................................................................................................................ 29 4.3 肃穆庄重 ................................................................................................................ 31 4.4 明丽婉转 ................................................................................................................ 32 4.5 朴素真挚 ................................................................................................................ 34 结 语 ................................................................................................................................. 37 参考文献 ............................................................................................................................. 39 致 谢 ................................................................................................................................. 41 IV 引 言 引 言 魏晋南北朝开始于曹丕建魏(公元220年),终结于杨坚建隋(公元581年),其间历经了361年,但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却经历了更长的时光。“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终结,当然应以隋文帝统一中 ?国(589)为标志。从公元196年到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文学共经历了394年。”魏晋南北朝的诗作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它在文学上所表现出来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后世学者。这一时期的诗作承继了汉代余韵,开启了唐代之音,本文要讨论的送别诗也不例外。魏晋南北朝的送别诗作共计四百零四首,以它近四百年的统治时期而言,数量并不算多。这一时期是个朝代不断更迭和战乱频繁发生的时期,时局动荡,人命危浅。由于这种环境,使得诗人们的生命意识变得更加强烈,对分别之事也显得更为敏感。因此,此时送别诗的创作也可谓达到了一个小小的繁荣期。 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都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开始进入自觉时期,抒写个人感情的诗作也逐渐增多,送别诗便是其中一例。送别诗创作的主因是抒发离愁别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或因游历,或因战乱,或因升迁,或因贬谪,或因其它各种原因,“离别”成了一件十分平常的事。送别之时难免心潮涌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送别诗也就随之出现。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送别诗就其句式而言,以四言和五言为主,间或有七言和杂言;就其文学体式而言,既有文人之诗,又有乐府民歌;就其内容而言,皆为抒发离情别绪,有些还包含着对自身处境的喟叹,对人生苦短的怅惘,对理想壮志的宣扬,对世事时局的书写等。 关于魏晋南北朝送别诗,前人已有较多研究,其研究现状如下: ?关于送别诗的流变研究,郑纳新的《送别诗略论》对送别诗的发展进行了大致的 ?梳理;具体到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流变而言,秦元在《论魏晋送别诗的演进》一文中整体论述了魏晋送别诗的发展历程:“从曹魏到两晋,送别诗大体经历了日臻成熟的过 ? 袁行霈 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 郑纳新(《送别诗略论》[J](学术论坛,1997年,第3期,78—82页 ? 秦元(《论魏晋送别诗的演进》[J](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95—96页 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程”;陈先涛的《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专列一章,对魏晋之前的送别诗进行了溯源研究。 ?关于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分类研究,费洪根在《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一文中从主动与被动的角度,将送别诗分为“送别”与“留别”两类;而郑纳新的《送别诗略 ?论》根据送别诗的内容构成及其主体倾向,将其分为五种类型:一是“旨在抒写离别之情的”,二是“借送别吐胸中块垒或者明心见志的”,三是“重在劝勉、激励或者安慰的”,四是“综合型的,既含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时代之思,或兼劝慰惕示之意”,五是“纯粹的送别题材的艺术创作”。专题研究魏晋南北朝送别诗分类的论文 ?并不多,就目前所知,仅有张柳的《南朝别诗研究》从诗歌内容方面对南朝别诗进行了大致地归类,即“追忆中家族眷恋的叙写”、“别离中命运之忧的展现”以及“作别士族文化的沉重告白”。 ?关于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意象研究,肖瑞峰在《酒与别离诗词》中对“酒”意象在送别诗中的地位进行了简要分析;曹瑞娟、商光锋的《“折柳”与送别诗词中的杨柳 ??意象》浅析了送别诗词中的“柳”意象;伍爱凤《中日古代送别诗的比较研究》中有“中国送别诗的意象特征”一节,对送别诗中的主要意象进行了大致的总结和归纳;程 ?郁缀在其《古代送别诗中主要意象小议》一文中则具体分析了送别诗中的“长亭、南浦、杨柳、美酒”等意象。但是,目前尚未见到专题性研究魏晋南北朝送别诗意象的文章。 ?关于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影响研究,陈先涛《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一文的最后一章以初唐送别诗为例,从“建构方式”、“诗歌意象”、“情感风格”三个方面阐述了魏晋南北朝送别诗对它的影响。 现代诸多研究成果从流变、分类、意象、影响等多个侧面对魏晋南北朝送别诗进行 ? 陈先涛(《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 费洪根(《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J](东疆学刊,2003年7月,第20卷,第3期,71—74页 ? 郑纳新(《送别诗略论》[J](学术论坛,1997年,第3期,78—82页 ? 张柳(《南朝别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 肖瑞峰(《酒与别离诗词》[J](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2期,42—47页 ? 曹瑞娟、商光锋(《“折柳”与送别诗词中的杨柳意象》[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4月,第27卷,第2期,88—91页 ? 伍爱凤(《中日古代送别诗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 程郁缀(《古代送别诗中主要意象小议》[J](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104—109页 ? 陈先涛(《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 引 言 了探讨,但都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本文将充分重视并利用前人研究所打下的良好基础,采用归纳综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魏晋南北朝送别诗溯源”作为切入点,从送别诗的滥觞谈起,并逐渐将视线拓展到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题材、意象、风格、影响等方面,对魏晋南北朝送别诗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有所裨益。 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溯源 1.1 送别诗的界定 1.1.1 广义与狭义之分 送别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送别诗指诗作内容涉及送别之事的诗,即主要内容为描写送别之景、抒发送别之情的诗篇,包括送别前、送别时和送别后所作之诗;狭义的送别诗仅指分别时所作之诗,这类诗篇多是离别之时现场写下的,具有很高的即时性。这些诗作或是送人,或是被送,或是见人送别,但内容不外乎描写别时场景和表达不舍之情。不论是何种类型的送别诗,必备的要素是与“送别”有关,围绕“送别”进行写景、叙事、抒情。本文所研究的送别诗,指的是广义的送别诗。 1.1.2 送别诗与祖饯诗 “祖饯”本是一个复合词,指的是“祖道”和“饯行”这两件事。“祖道”是古人出行前举行的一项祭祀路神的仪式,目的是祈愿出行之人一路平安;“饯行”不难理解,便是以美酒和佳肴为出行的人送行,并且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祖饯”一词的最初含义侧重于“祖”字,即突出说明“祭祀路神”这一仪式的重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祖饯”一词慢慢地倾向于“饯”,渐渐地演变成了主要表现“送别”这件事了。“祖饯诗”即在举行祭祀路神仪式时所写的送别之诗,这表明在古代,送别是一种仪式,传达着一种人文观念:重生死、重离别,表现出了人们心中对于生命和分别的关注。现今可见最早的被明确冠以“祖饯诗”名号的是萧统《文选》中的八首诗:曹植《送应氏诗二首》、孙楚《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潘岳《金谷集作诗》、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征还东》、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诗》、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沈约《别范安成诗》。不论是从题目上还是从内容上来看,这些诗作都是典型的送别诗。因此可以说,祖饯诗基本等同于送别诗。严谨地说,祖饯诗更类似于狭义的送别诗,因为它都是送别时即时而作,符合狭义送别诗的种种特点。 1.1.3 送别诗与赠答诗 “赠答诗”即寄赠酬答诗,多为友人之间相互赠与的诗篇,这类诗篇或询问近期状况,或表达政治理想,或描写田园风情,或为宴会唱和之作„„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就 4 第1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溯源 包括一部分送别诗,因为“送别”也是可以唱和的:你作诗为我送别,我作诗感谢你的深情。比如陆机有《赠弟士龙诗》,陆云有《答兄平原诗》。其它诗作如张翰《赠张弋阳诗》、挚虞《赠李叔龙以尚书郎迁建平太守诗》、陶渊明《赠长沙公诗》、陆机《答潘尼诗》、陆云《答张士然诗》等,虽不是每首诗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赠”或“答”的诗篇,但就其题目上来看,都是以“赠”、“答”命篇的;而就其内容而言,都是与送别有关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送别诗与赠答诗是两个有交叉的诗歌类别,送别诗中包含部分赠答诗,赠答诗中也包含部分送别诗,更细的区分,就要看其具体的分类了。 1.2 送别诗溯源 1.2.1 先秦时期送别诗 先秦时期送别诗的数量很少,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也不为过。因为此时的文学还不具备自觉性,文人自发创作的抒发个人感情的诗作寥寥可数,更何况是表达离愁别绪的诗篇。关于先秦时期的送别,《楚辞》中似乎有一些相关的只言片语,比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九歌?河伯》)等。这些诗句虽然写的是离别之事,但送别却不是整篇诗作的主要内容,因此不能算作送别诗。又如《荆轲歌》中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此两句,也不能算作一首完整的送别诗。但在先秦送别诗中,有一部分送别诗不得不提,那便是诗歌的滥觞——《诗经》中的送别诗。《诗经》中的送别诗共十二首,包括:《邶风•燕燕》、《邶风•击鼓》、《邶风•泉水》、《邶风•二子乘舟》、《卫风•竹竿》、《秦风•渭阳》、 《豳风•九罭》、《小雅•白驹》、《大雅•崧高》、《大雅•烝民》、《大雅•韩奕》、《周颂•有客》 等。《诗经》中送别诗的特点是: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余韵悠长;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注重感情抒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燕燕》和《渭阳》。 《燕燕》诗中的送者与被送者的具体身份有多种说法,《诗经注析》中有一说,说 ?“这是一首送人远嫁的诗”,《毛诗传笺通释》则说《燕燕》所写的内容是“庄姜送戴 ?妫”。但无论如何,《燕燕》是一首送别诗,这是毋庸置疑的。整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将送别时的不舍之情抒写得曲折往复,如“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 ? 程俊英、蒋见元 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8页 ? [清]马瑞辰 撰,陈金生 点校(《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13页 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伫立以泣”,“瞻望弗及,实劳我心”等,这些语句都很有情境感,让人仿佛看到了那位面带泪痕,极力远望却又始终放心不下的妇人。如果说《燕燕》可能带有一点亲情味道的话,那么《渭阳》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亲情送别诗。《渭阳》是一首写外甥送舅舅的送别诗,全诗只有八句:“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短短三十二言,却点明了送别地点、人物、赠物和心情。难怪方玉润评这首诗时说其“诗格老当,情致缠绵,为后世送别之祖,令人想见携 ?手河梁时也”。 《诗经》送别诗为后世送别诗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文学范本和创作经验。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诗经》送别诗的传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体现为对四言句式的继承。魏晋及南朝送别诗采用四言句式,颇有《诗经》遗风。如王粲的《赠士孙文始》、王讃的《侍皇太子祖道楚淮南二王诗》、谢灵运的《赠从弟弘元诗》等。这一时期四言送别诗创作最多的是陆云,有六首;陆机和谢灵运次之,分别有五首和四首,皆是句式整齐、古风缭绕之作。 其次体现为对诗句内容的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送别诗化用《诗经》送别诗中的诗句,如左思《悼离赠妹诗》(其二)之中有“燕燕之诗,伫立以泣”之句,陆机《赠顾令文为宜春令诗》之中有“吉甫之役,清风既沈”,王粲《赠士孙文始》诗中有“白驹远志,古人所箴”等。另外,其它送别诗中也多次出现“契阔”、“悠悠”等词语。 再次体现为对艺术手法的继承。《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不仅被魏晋南北朝送别诗所继承,也被后世所有诗作所继承。《诗经》中的艺术手法用在送别诗中,使其更显古朴自然。比如“兴”这一手法,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的开头就用了“鸳鸯于飞,肃肃其羽”起兴,接下来写景言别,诉离抒怀,宛若天成,并不让人感觉突兀。其它如“翼翼飞鸾,载飞载东。我友云徂,言戾旧邦”(王粲《赠蔡子笃诗》),“翩翩者鸿,率彼江滨。君子于征,爰聘西邻”(王粲《赠文叔良》)等,也都使用了起兴手法。 1.2.2 两汉时期送别诗 两汉时期送别诗数量较之先秦有所增加,但总量依旧不多。主要作品有:《步出城东门》、《悲与亲友别》、《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旧题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秦嘉《赠妇诗三首》、徐淑《答秦嘉诗》、蔡邕《答对元式诗》等。另外,这一时期出现了乐 ? [清]方玉润 著(《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9页 6 第1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溯源 府送别诗,如《离歌》与《别鹤操》等。汉代的送别诗包含着丰富的类型,为后世送别诗的分类发展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送别诗继承了两汉时期送别诗的特点,并不断发展壮大。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对两汉送别诗的继承,首先体现为对送别诗类型的继承。两汉时期的送别诗虽然数量不多,但以内容划分,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好友赠别、兄弟相送、征夫别妇等。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继承了两汉送别诗的诗歌类型,创作了许多友情、亲情、爱情送别诗,为多彩的诗坛增添了一笔柔情。友情送别诗是送别诗中的主旋律,这一类型的送别诗是文人创作最多的部分,如:曹植《离友诗》、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陶渊明《于王抚军座送客诗》、刘骏《与庐陵王绍别诗》等;亲情送别诗也在送别诗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陆机《赠弟士龙诗》、谢灵运《赠从弟弘元诗》等;爱情送别诗多是诗人代人而作,或是以女子的口吻写送别,如:徐干《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吴迈远《长别离》、萧子显《春别诗四首》等。笔者将在下一章节对这些诗作进行具体分析。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对两汉送别诗的继承,其次体现为对艺术手法的继承,即送别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及运用。所谓“景”,即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古代诗词中必不可少之象;所谓“情”,即诗人心中生发的感怀,是古代诗词所要表达的具 ?体内容。《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也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情感、意愿和志向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的结果。而这种情感、意愿和志向的表达往往是借助写景来实现的。古人写诗讲求“情景交融”,景与情合,情因景生,也就是要求作品中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紧密结合。明代诗人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 ?其浩无涯矣。”具体而言,“景”与“情”都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重点在于“情”,而“景”既可以作为“情”的引线,也可以作为“情”的载体,其重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两汉送别诗对情与景的运用,使人感觉二者似乎本就是一体,圆美和谐。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继承了两汉送别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并且在诗中普遍运用,将送别诗写得极富情境,同时感人至深。 ? [清]马瑞辰 撰,陈金生 点校(《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 [明]谢榛 著(《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69页 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繁荣原因及题材分类 2.1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繁荣原因 2.1.1 政局动荡混乱 政局动荡混乱是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繁荣的政治原因。这里所说的“繁荣”,是与魏晋南北朝之前的时代相对而言的。较之于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的送别诗是有一定发展的,但与唐代送别诗的繁盛相比,这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繁荣期而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混乱的时期,政局动荡不安。汉末两次大的党锢之祸颠覆了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传统儒家思想,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士人开始有意识地疏远朝廷,以期避祸,同时更加关注自身,在不自觉之中逐渐培养了独立人格。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说:“士人之间,互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名士崇拜说明,在社会心理上正统思想不知不觉地消退,而独立人格在士人心 ?理上地位提高了。”党锢之祸之后便是大乱,政权旁落,农民起义,大一统政权不复存在。接下来曹氏代汉、司马氏夺权、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事件竞相上演,每一次都会掀起一场巨大的血雨腥风。皇纲不存,社会无序,文人也在这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浮沉,有些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比如在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相互斗争的时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剿杀曹爽集团,何晏、邓飏、丁谧等大批名士被杀,并且被夷三族。又如太康时期的张华、潘岳、石崇、陆机、陆云等人,都成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这些事件都对文人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导致了文人朝不保夕的心态。这种心态反映在文人创作中,便是“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孔融《临终诗》)的愤慨,是“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左思《咏史诗》其三十)的感叹,是“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陆机《短歌行》)的伤怀。因此,这一时期的文人看重离别,不只是因为分离的愁苦,更由于相见的艰难。人生短暂,政局不安,战乱频繁,此次一别,可能就是永别,不知日后是否还有机会再见。所以古人将别离与死亡看得同等重要,二者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词语:生离死别。不怪古人夸张,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每一次生离,很可能就等同于死别,因此难免悲从心生,无法自已。这是一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不易体会到的感受。 ? 罗宗强 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5页 8 第2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繁荣原因及题材分类 2.1.2 文学思潮的新变 文学思潮的新变是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繁荣的文化原因。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表达的关于文学功用的观点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具体说来便是“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 ?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将著文之事提高到与治国比肩的地位,点明年寿有限,荣乐有期,而声名却是可以通过文章流传于身后的。这一观点极大地鼓舞了文人的创作热情,抒发自身感情的诗作逐渐涌现,以期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在这样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下,文学自觉的思潮开始涌动,文人们书写与自身有关的生活小事,送别诗创作逐渐兴起并繁荣起来。 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彻底摆脱了传统的“诗言志”的窠臼,诗人们的文学自觉意识进一步觉醒,对自身的关注也更为细致。到了南朝梁代,萧纲在《诫当阳公大心书》中则表达了“文章且须放荡”的看法,这一观点鼓励文人在作品中大胆表露自身感情,使文章为我所用。关于南朝的诗歌思潮,詹福瑞先生 ?将其分为三部分:元嘉山水思潮、永明新变思潮、梁、陈宫体思潮,每个思潮都有其独特的创作倾向。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文学观念的迥异,这同时也表明这一时代文学思潮的变化与创新。新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使得诗人们的创作一步步地走向个人化和抒情化,更加注重诗文的内容和形式。在这些文学思潮的引领下,文人创作逐渐繁盛起来,送别诗的数量也随之增多。 2.1.3 生命意识的觉醒 生命意识的觉醒是人的觉醒的一种表现,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使得诗人们更加关注自身,注重对生命的体悟和对离别的描写。从汉末开始,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变得更为深刻,感觉也更为敏锐,《古诗十九首》便是个很好的例子,诗中常见“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等这样的诗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慨叹,对生命无常的无奈之情。这种慨叹和无奈,深深地影响着魏晋时期诗人们的创作,并由此牵引出更多的有关离别的描写与抒情。魏晋时期的战争夺去很多人的生命,使得人口也迅速减少,“东汉桓帝永寿三年时,全国有户一 ? [清]严可均 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98页 ? 詹福瑞 著(《走向世俗——南朝诗歌思潮》[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5页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千六百七十万余,人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余;至西晋太康元年,得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余户,口一千六百十六万余口;经过了一百多年,人口反而减少,只剩下了三分之一”?。战争和离乱带给人们痛苦的心灵体验,因此在文人们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战争的憎恶和对离别的烦忧,更多的是对生命短暂、命运无常的慨叹和无奈。正如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一书中写道的那样:“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颂,也是与这 ?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文人们常常活在时空无际而生命有限的矛盾之中,自古以来,人们在永恒的宇宙面前,常感慨人生的短暂,而事实就是如此。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催生了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感伤情怀。魏晋时期生命意识的觉醒,表面看来是一种无奈与颓废的心态,其实深层隐含的却是对生命的追求、探索与留恋。认识到问题所在,并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才称得上是生命意识的真正觉醒。魏晋时期出现了“生命短促,及时行乐”的社会意识,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种意识指引下创作的送别诗并不全是颓废之作,有些送别诗反倒充满了积极与通脱的心态,比如曹植的《当来日大难》、阮侃的《答嵇康诗》、嵇康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等。这一时期的诗作虽有慨叹,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其中积极探索的过程。 不论是政治原因、文化原因还是人自身的原因,都影响着文人生活态度、思想意识和文学观念的改变。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送别诗的创作变得繁荣和丰满起来,形成了自己的题材特征和艺术风格。 2.2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题材分类 2.2.1 亲情送别诗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中包含亲情送别诗三十余首,多是写与兄弟姐妹分别的感伤之情,如左思《悼离赠妹诗二首》(其二)、陆机《与弟清河云诗》、陆云《答兄平原诗》等。还有写与其他亲属相别的感怀之诗,如夏侯湛《离亲咏》、吴均《发湘洲赠亲故别诗三首》等。也有见到他人与亲人分别而作的亲情送别诗,比如魏文帝曹丕的《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 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 ? 王仲荦 著(《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页 ? 李泽厚 著(《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52页 10 第2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繁荣原因及题材分类 妻子牵衣袂~抆泪沾怀抱。还附幼童子~顾托兄与嫂。 辞诀未及终~严驾一何早。负笮引文舟~饱渴常不饱。 ?谁令尔贫贱,咨嗟何所道。 诗人虽然是见人送别,但却细致地描写出了送别时的具体场景,包括人物的情态:主人公与妻儿兄嫂别离,将适远道,妻子牵起离人的衣袂,眼泪不自觉地涌了出来。临别之时,纵有千言万语也道不尽不舍之情,总是告别的话还没有说完,出发的时间就已经到了。莫道时间太快,只因别情太长。主人公似乎是因为谋生之事出门远行的,而造成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生活的贫贱。那么造成生活贫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诗作的结尾包含着对离别的无奈,对社会的控诉,同时也给出了答案。 亲情终究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在我们出生之后,未懂情之前,身上就已承载了这份感情。左思与左棻,陆机与陆云,他们之间的亲情一直是文学史上的佳话。左思与妹妹左棻的感情十分深厚,曾写下《悼离赠妹诗二首》。左思在诗中写与妹妹将别时“置酒中堂。衔杯不饮,涕洟纵横”,送别时“涕泗交集。云往雨绝,瞻望弗及。延伫中衢,愊忆呜唈”,别离后“驰情仿佛。何寝不梦,何行不想,静言永念,形留神往。忧思成疚,结在精爽”。此情此景,仿佛就在读者面前。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性。陆机与陆云的作品是亲情送别诗的另一个代表,他们均以文名著称于世,二人之间的送别诗作也有不少。陆机有《与弟清河云诗》、《于承明作与弟士龙诗》、《赠弟士龙诗》等,陆云有《答兄平原诗》。陆机在《与弟清河云诗》中写道:“悠悠我思,非尔焉在,昔并垂发,今也将老。”诗中怀念了与弟弟年少时的光景,时光荏苒,思念倍增。同时,生命意识的觉醒使得诗人由分别想到了生死之事:“天步多艰,性命难誓。常惧陨毙,孤魂殊裔。存不阜物,没不增壤。生若朝风,死犹绝景。”人生短暂,离别显得太常见也太长久,现代的我们可能无法真正体会到古人那种生离仿佛死别的悲情,但与亲人分别,那种离时的不舍与别后的思念,我们都曾经历过。亲情浓,离别痛,只因那是一种源自天生的感情的牵绊。此外,陆机的《赠弟士龙诗》与陆云的《答兄平原诗》是两篇相互呼应的送别佳作,不得不提。陆机的《赠弟士龙诗》写道: 行矣怨路长~惄焉作别促。指途悲有馀~临觞欢不足。 我若西流水~子为东峙岳。慷慨逝言感~徘徊居情育。 ? 本文涉及送别诗诗句全部引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以下同。 1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安得携手俱~契阔成騑服。 陆云的《答兄平原诗》答道: 悠远涂可极~别促怨会长。衔思恋行迈~兴言在临觞。 南津有绝济~北渚无河梁。神往同逝感~形留悲参商。 衔轨若殊迹~牵牛非服箱。 陆机的诗的基调是哀伤的,诗中写出临别之时悲伤有余,欢乐不足的心情。我似流水,子若高山,东西相隔,苦不堪言。何时才能再见面,携手共言欢呢,陆云的诗也一样,不仅有对离别之情的抒发与表达,还有对兄长的挂念与担忧。两诗之间的对应十分工整,上有“行矣怨路长,惄焉作别促”,下有“悠悠涂可极,别促怨会长”;前有“我若西流水,子为东峙岳”,后有“南津有绝济,北渚无河梁”。两首诗表达的是同样的离别不舍之情,句句呼应,仿佛是本就是一体的两块玉,再次放在一起时,严丝合缝。 在亲情送别诗中,还需提及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诗》。曹植与曹彪兄弟情深,诗序中介绍,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进京朝见皇帝。后来曹彰暴薨,不明不白地死在了京城。曹植和曹彪东归,返回自己的藩地,但却在途中受限,不许同住同宿,最终分道而行。曹植在极度悲愤中写下这首诗,与曹彪作别。诗曰: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12 第2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繁荣原因及题材分类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全诗以沉郁的笔调抒写了诗人与兄弟的生离之悲,死别之痛。诗作开篇交待了写作背景,接下来的一章描写了归途景象:“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诗人触景伤情,想起与兄弟离别之事,心中更是郁结难平。“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之情,究竟是何种谗言和误解,使得亲兄弟心生嫌隙,小人反被重用,这其中似乎也暗含着对魏文帝的不满与控诉。“秋风”、“寒蝉”、“萧条”、“孤兽”„„这一片凄凉景象,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写出与曹彰的死别之痛,并由此感慨人生的短暂无常。“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这是曹植的感慨,也是那个时代的诗人们对人生认识的真实写照。“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是强为之语,内心悲痛却要假装豁达,以慰亲人,实际上却流露出了更深的悲愤之情。在当时曹植与曹丕那种兄弟阋墙的状况下,曹植与曹彰、曹彪的这种兄弟情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因此面对生离死别,不免悲情难抑。自己身在途中,又要送别兄弟,离伤便更添一倍。在悲伤无法抑制的感情状态下,诗人发出了“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的哀痛之问,表达了一种决绝之悲。即使这样,最后也不得不 1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收泪启程,写诗赠别。此外,这首诗作的突出特点在于运用了“顶真”的手法,从第二章开始,每章首尾相扣,诗韵回环往复,离情也显得荡气回肠。严羽在《沧浪诗话》中 ?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促。”即是说作诗不能太直白,应讲究抑扬顿挫、回环曲折。此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诗意纵横恣肆,韵律曲折往复,并且情景结合,使得写景却不显枯燥,抒情却不落滥情,同时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此外,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时而高亢激愤,时而低回悲痛,将复杂纠结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人说曹子建才高八斗,果然不虚。 2.2.2 爱情送别诗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中包含爱情送别诗三十余首,多是写游子思妇之间的送别之景,分别之情。古代女诗人很少,因此爱情送别诗的创作者多是男诗人。他们的爱情送别诗有的是见人分别而作,比如徐干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有的是为人代笔所作,比如陆机的《为周夫人赠车骑诗》;有的是拟妇人口吻所作,比如吴迈远的《长别离》、范云的《送别诗》等。 “爱情”是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爱人之间的分别是甜蜜之中的黄连,苦涩且最易惹相思。魏朝徐干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写道: 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 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此诗描写的是一对刚刚成亲的小夫妻。新婚便要分别,自然有许多不舍。诗作首句便点明新婚离别之事,接下来即为写景,同时将感情融入景物之中。此诗是以哀景写哀情,“秋草”、“冽冽”、“寒蝉”、“枯枝”等词语,无不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伤怀。紧跟着便是直抒胸臆,感慨岁月的流逝和相见的困难。主人公认为,如果能托身于鸟儿,比翼双飞,相伴相依,那该有多好。这是一种虽然平凡微小,却依旧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诗作的内容显得更加伤怀,在情感方面也更加感人了。在古代的爱情送别诗中,一般女子是送者,男子是行者。通常应是送行的人作送别诗,抒发自己的伤怀,但有趣的是,写爱情送别诗的多是男子,可是视角却多取自女子。齐代释宝月有《估客 ? [清]何文焕 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94页 14 第2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繁荣原因及题材分类 乐》一诗,写的是女子送心上人远行的场景: 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拔侬头上钗~与郎资路用。 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重情重义的女子的形象,其所作所为使人体会到她对心上人的真切情意。郎行十里,我送九里,不怕路远,只为与你多伴一时。我没有什么积蓄,拔下头上的发钗,算是为你尽一份力,希望你在路上不要节省,好好照顾自己。“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送别时的绵缈情思,缠绕在字里行间,此情此景,此言此语,都让人觉得无比熟悉,恋爱中的女子大概都是这样的吧。因此,这样的爱情送别诗才能引起有相似遭遇的人的共鸣。 此外,梁代范云写过一首《送别诗》,诗情缠绵悱恻: 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却要与心爱的人分别,很多情话来不及诉说,很多美景来不及欣赏。或许爱人会说:“我们以后的日子还长,机会还很多。”可是离别总是一种痛,并且相见无期。或许书信联系并不难做到,但人生能有多长,韶华能有多久呢,怀揣着“与子偕老”的梦想,期盼着你早日归来。虽说是送别,但整首诗更像是送行的女子说给爱人的绵绵情话,声声嘱托。人生自是有情痴,面对与爱人的离别,没有哪个女子能够做到真正的坚强。此诗虽是男诗人所写,可是刻画女子心理却及其细腻入微,大概是受南朝民歌创作的影响。 爱情甜蜜,离别悲伤,相见欢喜。正像王台卿《南浦别佳人》中所形象描述的那样:“敛容送君别,一敛无开时。只应待相见,还将笑解眉。”再次相见之时,怕是心底眉间都会一起暖了起来吧, 2.2.3 友情送别诗 友情送别诗是魏晋南北朝送别诗中所占数量最多的类型,多是写友人之间相送和相忆之情。这其中有的是送友远行,有的是送友迁任,有的是送友归乡„„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但共同点都在于表达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这也是所有送别诗共有的特点。 与朋友离别,心中自是充满多种思绪,比如分别时的伤怀,对前行路途的担忧,对友人的劝勉和鼓励等。梁代吴均《酬闻人侍郎别诗》(其二)是一首伤别诗,诗人看着眼 1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的疏林和高山,想到分别之事,写下“共怀万里心,各作千行泣。欲见终无缘,思君空伫立”的伤怀,表达了内心的空虚与怅惘。梁代朱超的《别刘孝先诗》写的是对送别时情景的怀想,抒发的也是类似的感情。此诗以哀景写哀情,诗中写道:“阴凝变远色,落叶泛寒流。繁霜积晓缆,轻冰绕夜舟。”诗人躺在枕上,想起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景,周围一片凄凉景象,正与离人及送者的心境相呼应。 朋友是可以倾诉心声、述说抱负的人,魏代郭遐周有《赠嵇康诗三首》,写的是他与嵇康之间的送别之事。其一有言: 吾无佐世才~时俗所不量。归我北山阿~逍遥以倡佯。 同气自相求~虎啸谷风凉。惟予与嵇生~未面分好章。 古人美倾盖~方此何不臧,援筝执鸣琴~携手游空房。 栖迟衡门下~何愿於姬姜。予心好永年~年永怀乐康。 我友不斯卒~改计适他方。严车感发日~翻然将高翔。 离别在旦夕~惆怅以增伤。 郭遐周与嵇康是挚友,临行时作诗赠别嵇康,叙写了对往昔的追思,对友人的不舍,对离别的伤怀等等。显然,在诗人眼中,自己与嵇康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曾有“援筝执鸣琴,携手游空房”的美好回忆,只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我友不斯卒,改计适他方”,诗人想到离别将至,心内惆怅,于是有了第二首: 风人重离别~行道犹迟迟。宋玉哀登山~临水送将归。 伊此往昔事~言之以增悲。叹我与嵇生~倏忽将永离。 俯察渊鱼游~仰观双鸟飞。厉翼太清中~徘徊於丹池。 钦哉得其所~令我心独违。言别在斯须~惄焉如朝饥。 这首诗的开头仍然是对往昔的追思,接下来便是对离别之事的怅叹。“叹我与嵇生,倏忽将永离”,时空长久,相伴却短暂,往日的美好情景涌上心头,日后似乎也没有再接续的可能。诗人看到游鱼和飞鸟,它们徜徉在水中,翱翔于天际,似乎都各得其所,也是美景一幅。但在鱼和鸟“得其所”与自己“不得其所”的两相比照之下,诗人心中更是凭添烦忧,同时想到须臾之间便要与朋友分别,内心早已“惄焉如朝饥”了。不过经过冷静与思考之后,诗人似是有了豁然开朗之感,写下了第三首: 离别自古有~人非比目鱼。君子不怀土~岂更得安居, 16 第2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繁荣原因及题材分类 四海皆兄弟~何患无彼姝。严穴隐传说~空谷纳白驹。 方各以类聚~物亦以群殊。所在有智贤~何忧不此如, 所贵身名存~功烈在简书。岁时易过历~日月忽其除。 勖哉乎嵇生~敬德在慎躯。 诗作开篇即是释怀之语:“离别自古有,人非比目鱼”,点明离别是不可避免的,与其伤怀,不如释怀。“四海皆兄弟,何患无彼姝”,这是在安慰朋友,也是在宽慰自己,送别的伤怀也在这种通脱中被冲淡了。唐代王勃便是受此诗影响,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方各以类聚,物亦以群殊”点明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希望友人能够保持这份贤良的品德。诗作的最后感叹时光的流逝,同时,诗人似乎觉察到嵇康的性格与时局不合,于是在诗作的结尾提醒他要好好保重自己,表达了为朋友担忧的一片深挚之情。 笔者还很欣赏另外一首诗,即梁代吴均所作《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馀杭诗》: 王孙重离别~置酒峰之畿。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 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整首诗是在写送别,但却不像普通的送别诗那样着力于抒发离别时的悲情。“王孙重离别,置酒峰之畿”,算是给送别开了个头,接下来的两句景色描写似乎稍有悲意,但到了“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处,便是轻快之感了。“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是日常的生活场景的描绘,令人倍感熟悉与亲切。最后两句更是全诗的升华,颇有道骨仙风的意味。诗题虽云送别友人,但内容几乎句句是轻快之语,似乎是有意佯作豁达。作者可能是想以这种方式宽慰离人:离别是不可避免的,悲也好乐也好都要分开,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快乐些呢,总之,此诗在众多悲情送别诗中让人眼前一亮,顿生轻松之感。 人类感情的复杂性导致送别诗包含的感情也是十分复杂的,在题材方面不仅有亲情、爱情、友情送别诗,也包含了一些其它类型的送别诗,比如谢灵运《北亭与吏民别诗》、沈约《去东阳与吏民别诗》,写的是与同僚及百姓作别。又如沈炯《从驾送军诗》,写的是送别士兵的内容。这些诗作在送别诗中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此类诗作,本文便不再一一分析了。 1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意象”是古代文论和诗论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它是诗歌中承载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凝练且具有代表性。送别诗的常见意象主要有“杨柳”、“离亭”、“远山”、“美酒”、“舟辑”、“车马”等等。笔者通过对魏晋南北朝送别诗文本的归纳分析,现将其中常见意象的出现次数统计如下:“鸟”出现了42次;“鱼”出现了14次;“草”出现了39次;“柳”出现了23次;“山”出现了130次;“水”出现了88次;“亭”出现了15次;“酒”出现了44次;“舟”出现了53次;“车”出现了40次。这些景物与事物在诗作中被反复运用,承载了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内涵,尤其是“柳”、“亭”、“舟”等,使后人见之便想到送别之事。以下便是对这些常见意象的具体分析。 3.1 鸟与鱼 “鸟”在魏晋南北朝送别诗中比较常见,有的用于起兴,如王粲《赠蔡子笃诗》首句写“翼翼飞鸾,载飞载东”,又如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首句言“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有的用于作比,如徐干《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中所言:“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又如曹植《送应氏诗二首》(其二)所写:“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有的为了抒发或衬托离思,如陆机《赴太子洗马时作诗》中写道:“亹亹孤兽骋,嘤嘤思鸟吟。感物恋堂室,离思一何深”,又如鲍照《代悲哉行》中写道:“翩翩翔禽罗,关关鸣鸟列。翔鸣尚俦偶,所叹独乖绝”。鸟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不仅指实际意义上的自由,也是指心灵上的自由,这些都是古人所羡慕和追求的。柳惲在《赠吴均诗三首》(其一)中说:“愿作野飞鸟,飘然自轻举”,表达了对飞鸟的羡慕之情。鸟本就来去自如,自由自在,与离别似乎没有联系。但或许是人类太多愁善感,或许人类总喜欢将情感加之于物,“归鸿”总能牵人离思,比如: 巢幕无留燕~遵渚有归鸿。,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 若无孤鸟还~沥泣何所因。,江淹《无锡舅相送衔涕别诗》, 落日悬秋浦~归鸟飞相次。,刘显《发新林浦赠同省诗》, 带堞凌城云乱聚~排枝度叶鸟争归。,萧纲《伤离新体诗》, 尽管它们出自不同的诗人之手,但却寄托了同样的感情:怀亲思归。由飞还之鸟想到自己或是将要分别的亲友,不知何时能回家乡,不免怅惘伤怀,于是“感物伤我情,惆怅 18 第3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怀亲懿”(刘显《发新林浦赠同省诗》)。但同时,诗人们也希望远行的离人能够像归鸿一般,早日归来。 离乡之人或许有不同的经历,但总是有同样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无处寄托时,最常见的便是托心于物。刘绘有《送别诗》云: 春满方解箨~弱柳向低风。相思将安寄,怅望南飞鸿。 柳枝在风中摇摆,春风吹拂起诗人的离思。想到日后的思念无处倾诉,诗人惆怅地遥望南飞的鸿雁,希望它们能够传递思念。这只是一种寄托,无关结果。我们都知道鸿雁传书只是故事,但古代的诗人总是十分富有想象力的,那是一种美好期许,也是一种自我安慰。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中的“鱼”意象,有的只是作为景物描写而出现,如“仰落惊鸿,俯引渊鱼”(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巢空初鸟飞,荇乱新鱼戏”(丘迟《侍宴乐游苑送徐州应诏诗》),“夕鱼汀下戏,暮羽檐中息”(吴均《送柳吴兴竹亭集诗》)等;有的则明确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如“离别自古有,人非比目鱼”,“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等。诗人将自己与离人以鱼作比,表达了对对方的依依惜别之情。 送别时所见之景都是平常的事物,正因为常见,所以每次送别触目之时都惹离思,仿佛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作为景物描写的“鱼”意象似乎是与“鸟”意象形影不离的一对双胞胎,有鱼之处就有鸟: 俯察渊鱼游~仰观双鸟飞。,郭遐周《赠嵇康诗三首》其二, 巢空初鸟飞~荇乱新鱼戏。,丘迟《侍宴乐游苑送徐州应诏诗》, 游鱼上急水~独鸟赴行楂。,何逊《南还道中送赠刘谘议别诗》, 川平看鸟远~水浅见鱼惊。,何逊《与崔录事别兼叙携手诗》, 鱼在水中戏,鸟在天上飞,如此无忧,令人羡慕,可惜这种自由是可望不可及的。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伤心之事,不管这是不是庸人自扰的结果,它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魏晋南北朝的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等级明显、政局动荡不安的年代,追求自由和安定是人们内心的渴望,但离别却使这种渴望成为了泡影。这种努力追求却不得的痛苦,紧紧地缠绕在诗人的心头,因此也就无怪诗人在送别时见到鱼和鸟便要描写一番,渐渐地,它们在送别诗中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意象,承载着别情。此外,送别诗中也常用“比目鱼”的意象,诗人通常用比目鱼作比,借这种意象表达对离人不舍的情感,如: 1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离别自古有~人非比目鱼。,郭遐周《赠嵇康诗三首》其三, 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三洲歌》, “比目”是成双之意,“成双”体现的是不愿分离的心情和尽早相见的期盼。在送别时,或许人们都曾有过这样的冲动:和远行之人一起离开。放在现代,这充其量就是一张车票、船票等票据的问题,而古代似乎很不便实现,因此古代人幻想着能够化身为鱼,为鸟,随君远行。 作为送别诗的主要意象,鸟和鱼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鸟与鱼均以群象,象征着人以群居,所以诗人大都以此衬离别。此外,“天上鸟”与“水中鱼”是十分工整的对仗,鸿雁传书和鱼传尺素也是十分美好的传说,因此“鸟”与“鱼”共同作为送别诗的主要意象,既有合理的解释,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3.2 草与柳 “草”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喻离恨。《楚辞•招隐士》中有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江淹的《别赋》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些都是将“草”和“离别”相联系,以无处不生的春草形象,比喻分别时的绵绵离愁。 “草”是随处可见的植物,田间路旁,几乎有土的地方就有草的存在。人们送别之时,往往见草生悲。诗人所见,或是枯败的秋草,比如“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徐干《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晨风飘歧路,零雨被秋草。倾城远追送,饯我千里道”(孙楚《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霜载凋秋草,风三动春旗。无以招卧辙,宁望后相思”(沈约《去东阳与吏民别诗》)等;或是茂盛的春草,比如“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曹丕《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孰谓游居浅,慕美久相深。萋萋春草秀,嘤嘤喜候禽”(鲍照《和傅大农与僚故别诗》)等。秋是作物收获之时,由庄稼归仓想到人未归家;春是万物生长之际,以万物的欣欣向荣衬托内心的郁郁之情。写秋草是正衬,以凄凉的景色衬托离别时惆怅的心境;写春草则是反衬,即以乐景写哀情。不论是正衬或是反衬,所要表达的都是绵绵的、长远的离思。 “草”何以成为寄托离别情怀的物象呢,笔者认为,这首先取决于草本身的植物特征。草生长在地面上,通常具有远接天涯、绵绵不断的特征,这正与离别时的感情相契合。草的绵绵不断,暗示着离愁的绵绵不绝。其次,草的生命力十分顽强,春风吹又生, 20 第3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每到春回,草总要重新萌生。春草重生就像草的生命经过轮回再次回归一样,于是人们由草的“归”联想到人的归,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 “柳”在现在已是人所熟知的与离别有关的代表性意象,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出现在诗中,通常表示两种意味:一种是为表明“春天”这一季节,另外一种便是“别离”。纵观魏晋南北朝送别诗,“柳”意象在送别场景中时有出现。潘岳的《金谷集作诗》中有“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的诗句,张翰的《赠张弋阳诗》也写道:“杨柳可卷,去在斯时。流液可年,岂云旋归”。另外,范云的《送别诗》,萧琛的《饯谢文学诗》等也都使用了“柳”意象。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送别诗中有关“折柳”的诗句很少,仅有寥寥可数的几首诗提到“攀折”,而攀折对象却未明确写出。比如江总的《折杨柳》中有“万里音尘绝,千条杨柳结”,“春心自浩荡,春树聊攀折”的诗句,另外如王瑳的《折杨柳》中的“塞外无春色,上林柳已黄”,“攀折思为赠,心期别路长”。由此可见,“折柳”这一送别风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不是十分盛行,或者可以说只是初露端倪而已。 从现代看来,“柳”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几乎成了离别伤怀的代名词,也与离愁别绪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意象虽成熟定型于唐代,但我们也不能忽略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柳”意象的应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柳写离别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法: 一种手法是采用景物描写的方法,用“柳”来营造或烘托离别气氛。每当分别在即,离人看到丝丝垂柳在风中摇曳,好像表现出一种无比依恋之情,心中自是悲慨不已。比如“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潘岳《金谷集作诗》),“春满方解箨,弱柳向低风。相思将安寄,怅望南飞鸿”(刘绘《送别诗》),“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范云《送别诗》)等等。杨柳依依,别愁依依,离心依依,思念依依。柳是烘托离别气氛的高手,江总有《折杨柳》一诗,开头两句就是“万里音尘绝,千条杨柳结”,这一拟人句充分表达了柳所蕴含的的细腻柔软的感情特点。送别者看到杨柳枝相互缠绕,这不只是在织别离,更是希望能够网住离人远行的脚步。 另一种手法是以折柳写离别或送别。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上,人们不是服徭役,就是为生计四处奔波,或是为求官汲汲营营。从军的跟着军队四处征战,经商的奔波于五湖四海,做官的常常被分入各处幕府或被贬远方,总之就是经常到处漂泊,居无定所。因此,与亲友离别也自是频繁。魏晋南北朝时期“折柳送别”这一风俗虽未盛行于诗作 2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中,但也是一种寄托离思的表现。江总的《折杨柳》中写道: 万里音尘绝~千条杨柳结。不悟倡园花~遥同羌岭雪。 春心自浩荡~春树聊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 折柳不仅仅是因为柳树随处可见,柳枝容易攀折,同时也是在借柳向离人表示自己的情思像柳条一样绵长。另外,“柳”与“留”谐音,所表达的依旧是对离人绵绵不尽的不舍之情。后世许多诗家反复吟唱“折柳”,充分展露了他们送别时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唐代开始大量出现借柳喻离别的诗句,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听到《折杨柳》之曲,引出了深深的离愁;再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以乐景写哀情,柳色越是清新,离愁就越发沉重;又如“兰泽伤秋色,临风远别期。东城草虽绿,南浦柳无枝”(储嗣宗《赠别》),“离魂渺天末,相望在江湄。无限江南柳,春风卷乱丝”(皎然《送柳淡扶侍赴洪州》)等。这些都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柳”意象的使用分不开的。 3.3 山与水 “山”是一种巍峨之物,有时是故乡的象征,有时也代表阻隔。比如应瑒《别诗二首》(其一)云: 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 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 又如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有句云: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这些都是将“山”作为故土来思念的。在这里,“山”是故土的象征,是易勾起乡思的景物。或许山脚下就是诗人的家,或许翻过这座山就能看到袅袅的炊烟。离别时越走越远,归家时越走越近,“山”就像是一个标的,指引着家的位置。“山”因其巍峨成为十分明显的指路标,而有时在送别的诗人眼中,它的巍峨也是一种阻隔: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曹植《送应氏诗二首》 其二, 悠悠君行迈~茕茕妾独止。山河安可逾,永路隔万里。,陆云《为顾彦先赠妇 往返诗四首》其二, 数年共栖息~一旦各联翩。莫论行近远~终是隔山川。,朱超《别席中兵诗》, 22 第3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这其中的“山”,便成了难以逾越的事物,隔断了路途,使得思念似乎也由于它的存在而变得不易传达。 古代南方水路发达,远行与送别多与水有关,或乘舟而去,或临水设宴。流水也常引起人们对时光流逝、韶华易老的感叹。人生在世,倏忽而已,离别又如此之多,如此之远,送别之时见水流淌,仿佛岁月流逝,对此又怎能不感伤,古人远行,临水相送。郭遐周的《赠嵇康诗三首》(其二)云:“风人重离别,行道犹迟迟。宋玉哀登山,临水送将归”。此外,殷仲文的《送东阳太守诗》也提到“昔人深诚叹,临水送将离”。古人在水边送别,水波荡漾,激荡在诗人的眼底心中,是不舍的离情。有时离别之人将感情寄托于水之上,使得“水”似乎也带有了与人一样的感情。江总的《陇头水二首》(其一)中有言:“陇头万里外,天崖四面绝。人将蓬共转,水与啼俱咽”,人悲之时,似乎水也在与人一起哭泣。又如“承君客江潭,先愁鸿雁鸣。吴山饶离袂,楚水多别情”(江淹《卧疾怨别刘长史诗》),在诗人的眼中,水也有了“别情”。受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影响,唐代送别诗中对“水”的运用就更为频繁了,比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水将人送往远方,离愁也就跟着水随离人远走。渐渐地,“水”这一意象就承载了这种离别的感情,人们见之,难免触景伤怀。此外,水的特点与草相似,通常也是远接天际,绵绵不绝,这与离愁绵绵不断的特点也同样契合。离别之后,水中就包含了无尽的情思,正如钱起在《秋夜送赵冽归襄阳》中所描述的那样:“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可见水不仅承载了离人,也承载了离思。 3.4 亭与酒 “亭”是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是送别诗中的经典意象。古人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在路边建造亭子,为路人休息、饯行提供方便。当时几乎每隔十里造一亭,因此称“十里长亭”。直到现在,“长亭送别”依然是人们所熟知的词语。魏晋南北朝送别诗里有许多在诗题中便点明送别地点——“亭”的诗作,如南朝宋代范广渊的《征虏亭饯王少傅》、鲍照的《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南朝梁代吴均的《同柳吴兴乌亭集送柳舍人诗》,南朝陈代徐陵的《新亭送别应令诗》等。“亭”是取“停”之意,希望远行的人能稍停片刻,以叙离伤。北周王褒有《始发宿亭诗》,诗中写道: 送人亭上别~被马枥中嘶。漠漠村烟起~离离岭树齐。 2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落星侵晓没~残月半山低。 此诗描写了凌晨时分与人分别的场景。诗人先是指出了送别的地点——亭,接着描写送别时的周边景物,最后才点明时间,这与我们平时所见的送别诗的写作顺序不太相同。诗人通过景物描写反映内心感情,“村烟”、“岭树”、“落星”、“残月”等景物,写出了别离后路途中的孤寂心境。 此外,陈代阴铿有《江津送刘光禄不及诗》,诗云: 依然临送渚~长望倚河津。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馀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这首诗很有意思,是一首去为人送别却没有赶上的诗。诗人赶到送别之处时,早已舟去人散。诗人望着身边之景,写下了这首诗。离亭空空,已没有了离人的踪迹;落叶纷纷,江边垂钓者也要收线归去了。望着江上的远帆,诗人感叹着路途的遥远,心中满是遗憾。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中“亭”意象的运用对唐代送别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诗人对“亭”意象的应用更为频繁和熟练。李端《送袁稠游江南》一诗中有言:“江南衰草遍,十里见长亭。客去逢摇落,鸿飞入杳冥。空城寒雨细,深院晓灯青。欲去行人起,徘徊恨酒醒。”古人们在长亭送别,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必备仪式,因此每每见到亭,总能勾起离人无限伤感。比如王昌龄在《留别郭八》中写道:“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在“长亭”之后,不知藏着多少离愁别恨,正是“何处最悲辛,长亭临古津。往来舟楫路,前后别离人。”(柳郴《赠别二首》之二)。当长期被赋予同样的感情寄托时,“亭”在诗中也就不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点了。由于诗人们的普遍传唱和沿袭,这种感情就慢慢地沉淀在“亭”这一意象之中。渐渐地,“亭”成为了送别诗中的主要意象之一。 古人们在长亭送别时,总要饮酒话别一番。因此,“亭”作为人们饮酒送别之地,总能勾起离人无限伤感;“酒”作为饯别的重要道具,也凝固成送别的主要意象。 “酒”在古代诗歌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酒”是诗人的挚友,“竹林七贤”个个都是酒徒,李白更是有“酒仙”之称;“酒”似乎是诗情的一种诱发剂,与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酒”在送别诗中还担当了寄托离思和祝愿的角色。离别饯行最伤,相送岂能无酒,左思《悼离赠妹诗二首》(其二)中说:“将离将别,置酒中堂。衔杯不饮, 24 第3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涕洟纵横。”吴均《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馀杭诗》中也有言:“王孙重离别,置酒峰之畿。”置酒送行,尽觞而去,所有的感怀、离伤、祝愿、期盼,都一并注入酒中,或许到头来只是“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但也聊胜于无。 此外如吴均的“泣听离夕歌,悲衔别时酒。自从今日去,当复相思否”(《杂绝句诗四首》其四),曹摅的“临肴忘肉味,对酒不能斟。人言重别离,斯情效於今”(《赠石崇诗》)等句,无不让人感觉:酒是离愁,愁到哀伤。沈约的《别范安成诗》写道: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杯中所盛的不仅仅只是“酒”那样简单的事物,美酒之中还氤氲着年华的流逝和别离的伤怀。这样的一樽酒,或许一生只能品尝一次。也许相思无从寄,唯愿且行且珍惜。 降及唐代,送别诗中出现了很多以酒写离情的句子,比如杨炯的《送梓州周司功》:“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宋之问的《送赵六贞固》:“与君共时物,尽此盈樽酒”等等。此外,杜甫的送别诗中也有很多涉及“酒”意象的诗句,如“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离筵罢多酒,起地发寒塘”(《送田四弟将军将夔州柏中丞命起居江陵节度阳城郡王卫公幕》),“宠行舟远泛,怯别酒频添”(《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等。“酒”在古代诗歌中大都与“愁”紧密相关,不论是离愁、乡愁还是情愁,只要有酒,必愿醉而忘之,只不过难逃“举杯销愁愁更愁”的结果。酒醉反而使愁变得更为清晰深刻,写进送别诗中,便起到一种反衬作用。 3.5 舟与车 江淹《别赋》中写道:“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这几句诗写的是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古人出行,一般有两种方式:走陆路和走水路。古代南方水运较为发达,送别诗中经常出现水边相送和乘舟远行的场景描写。“舟”是古代的一种十分普遍且重要的交通工具,谢惠连有《与孔曲阿别诗》: 凄凄乘兰秋~言饯千里舟。途届云阳邑~邑宰有昔游。 行人虽念路~为尔暂淹留。 舟行千里,承载的不只是离人,还有送行之人的挂念。离人能够感觉得到送别之人的不舍,于是“行人虽念路,为尔暂淹留”。但所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舟渐行渐远,离思也越来越长,恨不得身生两翼,随君远去。这便是何逊在《赠江长史别诗》的结尾处所 2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达的感情: 长飙落江树~秋月照沙溆。远送子应归~棹开帆欲举。 离舟欢未极~别至悲无语。安得生羽毛,从君入宛许。 此外,舟上有帆,而“帆”与“返”谐音,这也是送行者希望离人能早日归来的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托。 “车”与“舟”一样,是古人重要的出行工具,送别诗中自然也少不了它的影子。曹植在《当来日大难》中写道:“游马后来,辕车解轮。今日同堂,出门异乡。别易会难,各尽杯觞。”傅玄《车遥遥篇》也写道:“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诸如此类涉及到“车”的诗作还有很多,如王彪之的《与诸兄弟方山别诗》,诗短情长: 脂车总驰轮~泛舟理飞棹。丝染墨悲叹~路歧杨感悼。 亲人相别,不论乘车或乘舟,脚下的路途总是走不完的;物染我情,不论悲叹或感悼,心中的离伤总是诉不尽的。“丝染墨悲叹,路歧杨感悼”,这两句诗用墨子悲丝、杨朱泣岐的典故以伤人生无常。另外,像谢朓的《送远曲》中有言:“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方衢控龙马,平路骋朱轮”,诗中虽未提“车”字,但我们分明看到了车的影子,听到了离人离去的车轮声。 历史总是有一定的传承性,意象也是如此。送别诗中的意象内涵的固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种意象的出现与涵义的固定是与诗人们的反复运用分不开的。袁行霈先生在其《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中曾说:“诗歌语言的情韵义是由于诗人反复使用逐渐涂上去的,这种情韵义在诗里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词语的原有意义更重要,它可 ?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使诗的含义更丰富饱满”。送别诗中的意象就是如此,它能引起诗人和读者的联想。送别时所见之景都是平常的事物,正因为常见,所以每次送别触目之时都惹离思,仿佛成了一种条件反射。生活中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感染力较强的意象一旦被某位诗人发现并较好地运用于作品中,其他诗人便会效仿、沿袭。渐渐地,这些意象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久而久之,某种感情便会沉淀在这些意象中,当人们看到这些意象时,便能产生类似的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曾经指出, ?艺术构思的妙用在于“神与物游”。不论是移情于景,存心于物,还是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只是对诗词中运用意象的不同表述而已。事实上,意象是主观之意与物 ? 袁行霈 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 [梁]刘勰 著,范文澜 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93页 26 第3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象结合的产物,“物象”在成为“意象”之前也只是客观的事物而已,本身并没有任何的感情,只因人将感情寄托在它上面,也就使其仿佛带有了感情,丰富了送别诗的情感内涵,并被人们传诵至今。 2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主要风格类型 4.1 壮阔悲凉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中具有“壮阔悲凉”风格的诗作的产生,主要是受“建安风骨”和“正始诗风”的影响,以魏朝送别诗为代表。建安时期是个天下大乱、英雄辈出的重建时代。社会的离乱与政局的动荡使得文人们进无报国之路,退无归家之门,整日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这一时期的文人经历了乱离之苦,有着悲凉放纵的感情和轻名尚实的思想。他们“以我笔写我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境。曹操、曹丕等人论文治武功都是当时的佼佼者,是世人学习的榜样。同时,他们以自身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思想解放、创作兴盛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人渴望建功立业,在创作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奴性的枷锁,变得自由而豪放起来。有时看来,都像是解放过了 ??头,比如曹丕学驴嘶为王粲送葬之事,以及祢衡裸身狂鼓骂曹之事,现今看来仍是惊世骇俗的。但就是在这种文学氛围的渲染下,魏朝诗人纵情狂歌,任性潇洒,写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送别诗。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中将建安诗歌的时代 ?特征归结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时代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壮阔悲凉”这一类型送别诗的创作。正始时期的诗风不如建安时期慷慨壮阔,其悲凉色彩更多些。在汉末魏初巨大的社会动荡中所形成的壮阔诗情,经历了岁月的磨洗之后,到正始时期已渐渐褪色。此时的文学风格特点表现为通脱和悲凉,但“通脱”是只表面现象,“悲凉”才是内心的真实写照。司马氏专权时期,对文士本着一种“既不能为我所用,便不能为其他任何人所用”的态度,对不屈从的文士挥起了屠刀。何晏、夏侯玄、嵇康等大批文士均被司马氏所杀,其余文士在血腥的逼迫下,要么走上了折节的道路,要么隐居避世,韬光养晦。一时间天下名士减半,人人自危。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没有人敢说心里话了,也无人再谈论政治。诗人们或谈论 ?无边无际的事情,“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或将眼光转向平凡的生活琐事,写写景,抒抒情,饮饮酒,送送别,在假装安逸的表面现象之下隐藏的是对所处时代的失望。 ? [南朝•宋]刘义庆 撰(《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38页 ? [南朝•宋]范晔 撰,[唐]李贤 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93页 ? 袁行霈 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 [唐]房玄龄 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2页 28 第4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主要风格类型 诗人们心情灰暗,诗作内容也随之悲凉起来。 “壮阔悲凉”风格送别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多壮阔之境,悲凉之辞,即诗作意境壮阔,同时诗中包含大量的带有悲凉色彩的词语。建安时期的诗歌虽然颇具风骨,但大都 ?带有浓郁的悲情色彩,“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魏朝送别诗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诗文创作既有建安时期的慷慨风格,又包含着正始时期的悲凉心态。此时的送别诗在壮阔的意境中常常出现“哀鸣”、“凄冷”、“惨惨”、“枯枝”、“荒畴”等凄凉词语。比如王粲的《赠蔡子笃诗》,全诗以“翼翼飞鸾,载飞载东”起兴,描写了送别时的场景,表达了分别时的难舍之情。“舫舟翩翩,以溯大江”,“济岱江衡,邈焉异处”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壮阔的意境;“蔚矣荒涂,时行靡通”,“烈烈冬日,肃肃凄风”也让我们感受到景色的荒凉。这些景色描写真实地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社会环境赋予人真切的心灵体验,诗人又将这些体验反映在诗作之中。这种投射是内心世界的外化,也是社会状况的投影。又如应瑒《别诗二首》(其二):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 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诗作用水之长、道之远突出表现送别之情。“长河”、“沧海”等词语是何等壮阔,但整首诗作表达的感情又是何等悲凉。在大江大河面前,更易感觉到人类的渺小。因此悲情不仅源于离别,也来自于对生命短暂与渺小的伤怀。“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即使是伤怀,也依然不失慷慨气势。 4.2 悲情神伤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中具有“悲情神伤”风格的诗作的产生,主要是受重情思潮的影响,以晋代送别诗为代表。“悲情”是送别诗的共同感情内涵,但在晋代送别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晋代送别诗共七十八首,“悲”字出现了二十三次,这已是一个很大的比重了。两晋诗人的创作是高压政治下的哀叹,总体来说便是情感丰富却又骨气羸弱,文风绮靡却又伤于玄言。西晋诗作讲究形式,有时将悲情掩盖在华美的辞采之下,反倒更突出了这种悲情,比如潘岳的《金谷集作诗》。西晋元康六年(296年),石崇出征,又正值王诩将还长安,石崇在其金谷园召集了许多文士,以为饯别之事,同时也做游玩赏乐之好。当日所作诗篇应是数量颇丰,可惜流传下来的却只有潘岳的一首和杜育的残句。 ? [梁]刘勰 著,周振甫 译(《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9页 2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潘岳《金谷集作诗》云: 王生和鼎实~石子镇海沂。亲友各言迈~中心怅有违。 何以叙离思,携手游郊畿。朝发晋城阳~夕次金谷湄。 回溪萦曲阻~峻阪路威夷。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 滥泉龙鳞涧~激波连珠挥。前庭树沙棠~后园植乌椑。 灵囿繁石榴~茂林列芳李。饮至临华沼~迁坐登隆坻。 玄醴染朱颜~但诉杯行迟。扬桴抚灵鼓~箫管清且悲。 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诗中的景色描写虽然多是乐景,辞采华美,但却难掩悲伤之情。以乐景写哀情,更增其哀伤。“玄醴染朱颜,但诉杯行迟。扬桴抚灵鼓,箫管清且悲”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那句“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一语成谶,潘岳与石崇果然同日被杀。空有“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石崇《金谷诗序》)的忧虑,却逃不出浮竞和贵奢的必然结局。 东晋文士的士气和他们的政局一样,萎靡不振,偏安江左。文人们经历了离家之伤和丧国之痛,在诗作的情感表达上愈显悲哀。东晋文士重清谈,仿佛幽妙玄远,超乎世俗,但却不是真正脱俗。他们无法正视国破家亡的现实,转而大倡玄言清谈,以期冲释心中郁结。他们不是无情,反而是情感炽烈却不知如何抒发,即便抒发出来也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颇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意味。久而久之,悲愤慢慢转化成了失望,失望渐渐变成了淡漠,最后变成了偏安一隅,醉心于山水、游览、清谈、饮酒、服药的消极态度。因此在送别诗创作方面,也就产生了“悲情”风格,这种悲情是文人消极心态的外化。送别本就是件伤感的事,若是心中本就有郁结,那么伤情便是必然的了。 “悲情神伤”风格的送别诗作,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悲情流露,读之神伤。这类送别诗很有感染力,在读过之后会给人一种低沉悲伤的感觉。比如潘尼《送卢弋阳景宣诗》: 杨朱焉所哭~歧路重别离。屈原何伤悲~生离情独哀。 知命虽无忧~仓卒意低回。欢气从中发~洒泪随襟颓。 九重不常键~阊阖有时开。愧无贮衣献~贻言取储怀。 诗作化用了“杨朱泣歧”的典故,表达了对歧路分别的伤怀,又以世人所熟悉的屈原的郁结心情作比,给了读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前两句便奠定了全诗“悲情”的感情基调,“洒泪随襟颓”渲染了伤情的氛围,使得感情更加低回。又如曹摅《赠石崇诗》: 30 第4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主要风格类型 涓涓谷中泉~郁郁严下林。泄泄群翟飞~咬咬春鸟吟。 野次何索寞~薄暮愁人心。三军望稀盖~欢息有馀音。 临肴忘肉味~对酒不能斟。人言重别离~斯情效於今。 “野次何索寞,薄暮愁人心”,这是一种怎样的寂寞与哀愁,“临肴忘肉味,对酒不能斟”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与伤怀,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送别时的感情更加悲伤与沉重。 4.3 肃穆庄重 “肃穆庄重”主要指某些四言送别诗作及某些祖饯类诗作的风格,如张华《祖道征西应诏诗》、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王浚《祖道应令诗》、梅陶《赠温峤诗》等,此类诗作表现为言在笔端却又有意克制,这与具体的政治环境和诗作题材有关。比如挚虞的《赠褚武良以尚书出为安东诗》,起首以“荡荡大晋,奄有八荒”开篇,全篇围绕晋代皇朝社稷进行创作,尽是溢美之词,送别之事反倒不那么明显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两晋时期的政局十分黑暗血腥,很多文士死于政治斗争之中,如张华、石崇、陆机等,因此诗人们不得不将视线转向个人,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尽量不谈政事。两晋时期的诗歌虽重情成风,但当诗作内容涉及政治时却不得不强作平静。所以这一时期重情却又克制的创作正是文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压抑之声,是文人全身避祸、明哲保身的出世思想的投影。四言送别诗内容多显肃穆庄重,这一方面源于政治环境,另一方面源于四言送别诗的句式特点:凝炼工整。诗句一般每句都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四言诗四字一句,对字句的凝炼程度有很高的要求,有时一字之内可能包含多方面的感情,因此在感情表达方面,四言送别诗显得更为深沉含蓄。在这里必须提及的是一些祖道及应诏的送别诗作,这类诗作即使是抒情,也多给人以“庄重”之感。如王讃《侍皇太子祖道楚淮南二王诗》: 於明圣晋~仰统天绪。易以明险~简以识阻。研彼群虑~俾侯授土。 郁郁二王~祗承皇命。睹离鉴亲~观礼知盛。皇储降会~延于公姓。 瞻彼行役~并甜同林。分涂殊轨~靡不回心。 又如张华《祖道征西应诏诗》: 赫赫大晋~奄有万方。陶以仁化~曜以天光。二迹陕西~实在我王。 内饪玉铉~外惟鹰扬。四牡扬镳~玄辂振绥。庶寮群后~饯饮洛湄。 31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感离欢凄~慕德迟迟。 两首诗都是开篇即赞颂晋代的宏伟大业及皇帝的英明神武,接下来描写送别时的情景,引入送别之事。这种诗歌结构使人感觉此时的诗歌创作似乎有倒退的倾向,仿佛回到了先秦时期用诗歌歌功颂德的年代。但这些送别诗的可取之处在于:诗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不是普通的应诏之作。 4.4 明丽婉转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中具有“明丽婉转”风格的诗作多出现于南朝,“明丽”指此类送别诗语言色彩亮丽丰富,“婉转”则指音韵的和谐圆美,回环往复。其产生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南朝诗歌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南朝民歌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宋代盛行的是元嘉山水诗歌思潮。詹福瑞先生在《走向世俗——南朝诗歌思潮》一书中对刘宋时期诗风的描述是:“诗至刘宋,声色大开,厚重工丽的文风占有了文坛, ?标志着这个时期尚形似,尚厚重工美的艺术追求。”这种诗风影响下的送别诗,既有厚重工丽的艺术追求,又汲取了民歌的营养,在山水之中摇荡性情。比如谢朓《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诗》: 方舟泛春渚~携手趋上京。安知慕归客~讵忆山中情。 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挥袂送君已~独此夜琴声。 诗中既有工整的对仗,又有民歌的柔情,词语色彩明丽,送别时的悲情被冲淡了许多。 齐代的永明诗歌思潮,更注重诗歌的形式特点,讲求的是格律的工整。“从诗的内容看,永明文人多表现仕途上徘徊于出处之间的矛盾心理,并且似乎更加留意友情、别 ?离和身边的琐细什物,诗思平浅”。这句话表明永明诗人注重对平凡事物的描写与关注,对离别也更为敏感。如王融《别王丞僧孺诗》写道: 首夏实清和~馀春满郊甸。花树杂为锦~月池皎如练。 如何於此时~别离言与面。留杂已郁纡~行舟亦遥衍。 非君不见思~所悲思不见。 诗作的前四句属对工整,并且用词明丽,所描写的都是生活中常见之物;后六句抒情,以前面的美景描写衬托离情。 ? 詹福瑞 著(《走向世俗——南朝诗歌思潮》[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6页 ? 詹福瑞 著(《走向世俗——南朝诗歌思潮》[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17页 32 第4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主要风格类型 随着上层统治者兴趣爱好的倾向性以及人们伦理观念的转变,梁代的诗歌创作开始关注描写男女之情的主题,诗人从南朝民歌中汲取营养,复吟“郑卫之音”,更新了孔 ?子“郑声淫”的诗歌评价。梁简文帝萧纲曾说:“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颇有蔑视传统礼法的意味。所以在梁代,宫体诗十分盛行。文章“放荡”之势是有了,却又有些过了。宫体诗的解放过了头,连道德都被抛之脑后,所谓“过犹不及”,因此宫体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低。但是反观这一时期的送别诗,却没有宫体诗的靡靡之势,反而写得清丽动人。如宗夬《别萧谘议诗》: 别酒正参差~乖情将陆离。怅焉临桂苑~悯默瞻华池。 轻云流惠采~时雨乱清漪。眇眇追兰迳~悠悠结芳枝。 眷言终何托~心寄方在斯。 “轻云流惠采,时雨乱清漪”,写得极富情境性,生动刻画了别离时的明秀场景。“轻云”写出了云的飘逸之态,一个“流”字,给云注入了动态美;“时雨”点明了雨短暂的特点,“乱”字则表明雨的急和密。“惠采”与“清漪”相对,又极具色彩性。两句诗勾勒出了一幅彩色的动态画面。本是别离之景,却写得仿佛不带离伤;仿佛不带离伤,却由一个“乱”字泄露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陈代延续了梁朝的宫体诗思潮,诗风绮错婉媚,摹形拟态纤巧精细。这一时期的送别诗,剔去了浮华的修饰,沿袭了细腻的诗风,如王瑳《折杨柳》: 塞外无春色~上林柳已黄。枝影侵云暗~叶彩乱星光。 陌头藏戏鸟~楼上掩新妆。攀折思为赠~心期别路长。 诗中景物描写十分细腻,把握住了每个景物的特点。“黄”、“暗”、“乱”、“藏”、“掩”等词语,极富情态,充实了诗作的情境。 南朝民歌盛行,文人创作时多少会受到民歌创作的影响。在文人诗作和民间诗歌的交互影响之下,文人诗作渐渐产生了类似民歌的轻快节拍,民歌也慢慢有了文人诗作的整齐规范。南朝的乐府送别诗,表达感情细致缠绵,音韵回环往复。比如《长别离》、《莫愁乐》、《寿阳乐》等。《莫愁乐》(其二)云: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这首诗用十分口语化的文字描写了送别时的情景,明白通畅,浅显易懂,另如《寿阳乐》 ? [清]严可均 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010页 3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写道: 可怜八公山~在寿阳。别后莫相忘。…… 辞家远行去~空为君。明知岁月驶。…… 长淮何烂漫~路悠悠。得当乐忘忧。…… 衔泪出伤门~寿阳去。必还当几载。 诗作内容既有送别时的轻喃低语,声声嘱托,又有行人的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乐府诗的特点是语言通畅,韵律婉转,在表达送别之情时,使人不至于过度沉浸于悲伤之中。 另外,南朝的五言送别诗开始增多,四言送别诗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四言诗仅有十首,其中谢灵运四首、颜延之一首、鲍照一首、王俭一首、沈约两首、王筠一首。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诗人对五言诗的创作有意识地开始增强,为隋唐时期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明丽婉转”的创作风格对唐代送别诗的创作影响很深,表现为诗作明丽的风格和柔美的意境。比如皇甫松《江上送别》: 祖席驻征棹~开帆候信潮。隔筵桃叶泣~吹管杏花飘。 船去鸥飞阁~人归尘上桥。别离惆怅泪~江路湿红蕉。 又如杜牧《送国子张主簿》: 故人别来面如雪~一榻拂云秋影中。玉白花红三百首~五陵谁唱与春风。 诗中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十分淡雅的意境,让人觉得即使是分别,也不仅仅只有伤悲;即使有泪可落,也不仅仅只是悲凉。 4.5 朴素真挚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中具有“朴素真挚”风格的诗作,主要以北朝送别诗为代表,这种诗作风格的产生,一方面由于北朝文学发展相对滞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北方地处偏远,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北朝时期的送别诗沿袭的是北方诗歌的发展传统,粗犷豪放,少有修饰,以朴素见长,以真挚为美。更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南北文风交融的结果:北朝送别诗数量不多,主要创作者是王褒和庾信,他们都是由南入北的诗人,笔下依然带着南朝的影子和余风,因此说北朝送别诗是南朝送别诗的尾巴似乎也并不为过。但值得注意的是,王褒、庾信并不是将南朝的诗风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而是在北朝诗风的影响下写出了北朝送别诗。比如王褒《送别裴仪同诗》,其 34 第4章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主要风格类型 中的“沙飞似军幕,蓬卷若车轮”之句带有浓厚的北方色彩,让人立刻想见北地风光。又如庾信《别庾七入蜀诗》: 峻岭拂阳乌~长城连蜀都。石铭悬剑壁~沙洲聚阵图。 山长半股断~树古半心枯。由来兄弟别~共念一荆株。 这首诗很明显地带有北朝诗歌的特点,“峻岭”、“长城”、“石铭”、“沙洲”等词语,都是南朝送别诗中所不曾出现过的。但此诗对仗工整,感情细腻,又不全似北朝诗歌般粗犷,这是南朝诗歌的遗风。可以说,北朝送别诗是南北文风融合的结果。在这两种文风影响下创作的送别诗有了其自身的风格特点:调和了南朝的婉媚与北朝的豪放,不用典,不雕琢,在朴素与真挚之中,抒发送别悲情。 因此,“朴素真挚”风格送别诗的主要特点为:用语朴素简练,感情真挚平和。如北齐郑公超《送庾羽骑抱诗》: 旧宅青山远~归路白云深。迟暮难为别~摇落更伤心。 空城落日影~迥地浮云阴。送君自有泪~不假听猿吟。 诗中“青山”、“白云”“落日”、“浮云”等词语,朴实无华;“送君自有泪,不假听猿吟”,于平淡之中见真情。全诗既没有用典,也没有追求形式的对仗或语言的华美,诗人只是通过普通的景物描写,抒发对友人即将离去时的不舍与惆怅之情。又如北周庾信《别周尚书弘正诗》: 扶风石桥北~函谷故关前。此中一分手~相逢知几年。 黄鹄一反顾~徘徊应怆然。自知悲不已~徒劳减瑟弦。 整篇诗作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褪去了南朝的婉媚,增添了几分北朝的豪放。这一风格影响了唐代送别诗的创作,比如王之涣的《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又如刘长卿的《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诗作褪去浮华,用朴素的语言叙述真挚的感情,反而别有一番味道。明白晓畅,不饰辞藻的作品让人读来并不费力,同时也容易在朴实的字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是交流,有的诗人喜欢用华丽的辞藻或大量的典故创作作品,这的 3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确能够显示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但却容易造成与后世读者间的遥远的距离。不过,每位诗人有自己的创作方式,有时也因着这种方式而自成一派,比如李贺、李商隐等,所以我们无权也无需对此多做苛求。 此外,就诗句句式方面而言,北朝时期送别诗中五言送别诗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仅有段成根《赠李宝诗》一首四言送别诗。这说明四言送别诗逐渐退出了送别诗的舞台,即将到来的,是五言和七言送别诗繁盛的时代。 36 结 语 结 语 在中国历史中,魏晋南北朝是一段十分黑暗的时期,充斥着暴力与杀戮;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它却是一个文学自觉并产生新变的时期,充满生机和活力。魏晋南北朝送别诗能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自身魅力不容忽视。它在创作过程中吸收借鉴了文、赋等其它文学体式的风格特色,比如嵇康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全篇以四言句式写成,虽不似赋般铺张扬厉,但字句之中仍可以看出赋的影子。这是文体的相互融合与借鉴的表现,也是汉代的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的实例。魏晋南北朝是送别诗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送别诗的情感基调、主要意象、主体风格等逐渐成型,送别诗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诗歌题材,并为后世送别诗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优秀的范本。在本文中,笔者大致梳理了送别诗的发展脉络,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送别诗的文学地位和主要特征。不论是分类、意象还是风格,魏晋南北朝送别诗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送别诗像是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一丝清风,一缕清泉,吹散了浮华奢靡的诗风,洗涤了富丽堂皇的意境。同时,魏晋南北朝送别诗在送别诗发展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上承诗经汉赋,下启唐代诗歌,是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衔接点。魏晋南北朝送别诗在对生命与离别的关注、对送别诗创作风格的形成、对送别诗写作手法的奠基等方面所作的探索及努力,直接影响了唐代诗人的创作。唐代是送别诗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送别诗作,它们继承和发扬了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优点,并且在更多的方面超越了魏晋南北朝送别诗,将送别诗推向了繁荣。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总是一首忧伤的诗。送别诗之所以会引起共鸣,是因为即便是在现代,也经常要面临离别的场景,甚至比古代的离别更为频繁。虽然别离之时的心情不比古时的凄切决绝,但毕竟也是分离。有些距离,是无法用现代的通讯工具来弥补的。恰好,古人为我们提供了很合适的表达别离之情的词句,于是不免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古代现代两相交叠,送别诗又迸发出新的色彩。不同的时代对诗歌的理解方式、理解角度都不相同。因此,对于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研究,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论文的创作过程中,笔者虽然全力搜集与整理了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文献材料,但是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材料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完善,文中的个别观点尚值得推敲。此外,有些章节为避免空谈,列 3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举的材料显得较为密集。这些都是本篇论文的不足之处。今后笔者将继续对魏晋南北朝送别诗进行关注与学习,尽可能充实和深化自己对这一专题的认识。 衷心期盼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在未来的日子里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3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专著: [1](南朝•宋)刘义庆 撰(《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梁)刘勰 著,范文澜 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3](梁)萧统 编,六臣 注(《文选》(影印《四部丛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4](北宋)郭茂倩 撰(《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5](清)马瑞辰 撰,陈金生 点校(《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6](清)何文焕 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7](清)严可均 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8](清)方玉润 著(《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9] 刘师培 著(《中国中古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10] 王仲荦 著(《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11] 逯钦立 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2] 萧涤非 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3] 陆侃如 著(《中古文学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14] 袁行霈 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15] 袁济喜 著(《六朝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6] 钱志熙 著(《魏晋诗歌艺术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7] 詹福瑞 著(《走向世俗——南朝诗歌思潮》[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 [18] 钱基博 著(《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19] 罗宗强 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20] 纪昀 陆锡熊 孙士毅 等编,四库全书研究所 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M](北 京:中华书局,1997年( [21] 曹道衡 著(《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22] 程俊英、蒋见元 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3] 曹道衡 著(《魏晋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24] 李泽厚 著(《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3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5] 詹福瑞 著(《汉魏六朝文学论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6] 詹福瑞 主编,陈洪 著(《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7] 王运熙 著(《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28] 姜剑云 著(《太康文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29] 袁行霈 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0] 钱志熙 著(《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论文: [1] 肖瑞峰(《酒与别离诗词》[J](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2期( [2] 郑纳新(《送别诗略论》[J](学术论坛,1997年,第3期( [3] 胡大雷(《中古祖饯诗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12月,第20卷, 第6期( [4] 丁功谊(《论中古送别诗写实成分的弱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5] 秦元(《论魏晋送别诗的演进》[J](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6] 程郁缀(《古代送别诗中主要意象小议》[J](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7] 费洪根(《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J](东疆学刊,2003年7月,第20卷,第3期( [8] 戴燕(《祖饯诗的由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4期( [9] 曹瑞娟、商光锋(《“折柳”与送别诗词中的杨柳意象》[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4 月,第27卷,第2期( [10] 叶当前(《论六朝祖饯诗》[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1卷,第1期( [11] 叶当前(《六朝送别活动中的集体赋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8月, 第27卷,第8期( [12] 伍爱凤(《中日古代送别诗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3] 陈先涛(《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4] 张柳(《南朝别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0 致 谢 致 谢 寒移暑至,秋去春来,《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研究》这一课题,经过长时间的修改完善,终于如期完成。走过风拂栏檐花袭月的春天,走过林漫清溪鹤舞沙的夏天,岁月如梭,似水华年,在时光的流逝之中,我收获了很多。三年的积淀,不敢言及成就如何,但却使我变得稳重与成熟。自选择中文专业以来,中国古代文学所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和影响着我,赋之扬厉,诗之典雅,词之婉媚,曲之悠扬„„浸润其中,如沐春风。时至今日,耳边依然萦绕着老师曾说过的话:“人文学科的最终积淀是人格。” 学术研究需要的是深入思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特别需要及时搜集和查阅最新的研究资料,其中的苦与乐,只有亲身经历之后才会有深切体会。彼时选定这一题目,一首首地搜集送别诗作,循着先贤的笔触,进入诗作的幻境,体会古人的心情,写下自己的理解。如今这篇文章付梓,可能内容仍显单薄,笔墨依旧稚嫩,但我将它视作自己硕士生活的美好结尾,亦是对今后学术探知的良好开端。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生命,并将我抚养成人。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导师詹福瑞教授,詹老师在我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给予了耐心的帮助和细心的指点,不仅指导了我论文的写作方向和结构,而且对论文的各稿进行逐字批阅,指正其中的不当之处,使我有了深入思考的方向。此外,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李金善老师不厌其烦地多次审阅论文,给我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很多同门也为我提供了学习和参考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还要感谢在研究生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们,他们传道、授业、解惑,使我拥有了扎实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这篇论文得以完成的重要基础。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这么多年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见证我成长的每一步,给予我帮助和鼓励,他们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由于水平有限,研究时间仓促,我的论文观点和论证依据可能还存在着不少错谬,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提出宝贵意见,我会虚心接受,尽快改正。此外,我决心在今后的学习和学术研究过程中,继续关注本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思考,争取更大进步。 感谢翻阅这篇论文的每一位老师和朋友的关注与指正,谢谢~ 41
/
本文档为【崔柳青论文十稿,物研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