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2019-01-11 4页 doc 16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汉语113班61号覃钰霞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由于中英文化起源不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风俗习惯的区别以及俩民族的语言独特性,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必要弄清各民族文化语言的差异。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进行交际。在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并不是由语言引起的,而是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程度的原因。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
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汉语113班61号覃钰霞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由于中英文化起源不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风俗习惯的区别以及俩民族的语言独特性,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必要弄清各民族文化语言的差异。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进行交际。在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并不是由语言引起的,而是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程度的原因。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差异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为此,许多文化学者吸收他人之长,归纳整理,以飨世人。 首先在称谓方面中文汉语跟英语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在中文上说王先生,李小姐,张老师,黄老板,吴警官或小陈,小李……而在说英语的共育家或地方他们一般说Mr.Smith,Mr.wang,Mr.zhang,Miss.li等。而且中文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然而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 +姓”。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不可。 其次在职衔称谓上,中文跟英语的唤法也不一样。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如老师,厂长,工程师,博士等。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 +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例如,李老师/博士等。而在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是不能称其为“某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某先生/女士”。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Professor 等。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 +姓氏),例如,Dr.Brown/Professor Smith。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再者在问候差异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人们见而或相遇时有互致问候或打招呼的习惯,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礼仪行为。只是问候内容、言辞和方式不 同罢了。许多学者认为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可行确认,它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熟人相见,不论是什么地点和场合,都要互致问候。人们之所以这样不约而同地遵守问候的,是因为他们珍视并希望保持和加强现有的或刚刚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在问候内容上,中国人体现的是关心式的问候:你去哪儿?你干什么去?你吃饭了没有?而这些问候西方人则认为已经侵犯其隐私,会很生气地认为This is my Privacy,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这是我的私事,关你什么事?);他们认为我去什么地方,去干什么纯属个人私事,而问我吃饭了没有,那你一定是要请我吃饭了,否则你问此问题干嘛!殊不知,此类问题其实只是一些日常问候语,其功能与英语中的“您好!”、“早安”、“晚安”,“晚上好”相差无几。 在拜访这方面也存在差异人们在日常的生活或工作中到亲戚、朋友、熟人、同事或者陌生人的住所或工作单位去看望、叙旧、晤谈、办事等方面的社交活动。各国在长期的生活中还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习俗和做法,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求人们入乡随俗,以保持彼此间的了解和加深友谊。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拜访某人之前先要做好安排,在拜访之前一定要预约。在现代西方社会里,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较快,性强,不与被访者预约就突然造访,容易打乱对方的计划,造成不便。如果事前没有约好就去拜访某人,访问者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可能是主人可能会接待你,这是最好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访客不要待得时间太长,说完话、办完事立刻告辞。另一种可能是,主人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不能接待你。这样,拜访者被拒之门外是常有的事。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传统礼俗与英语国家却大不相同,中国人拜访某人一般不事先预约或。中国人访客一般会选择一个主人不忙的日子,如周末,不会带来多大麻烦。由于在传统上中国人访客并不事先预约,所以当客人大驾光临时,主人并不介意。 再者在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差异方面。而且两者也有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非语言传递的信息。比如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本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中国人喜欢轻拍小孩子的头部以示喜爱,而西方妇女却对这种抚爱毫不领情,认为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在英语国家, 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许多来华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因为有的中国人见到外国人感到好奇新鲜,老盯着人家看,使得老外很尴尬。还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菜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本来的是一盘红烧全狗肉。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 非语言交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关于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比如打招呼,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说“下班啦?”“您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而在西方文化里,这不属于问候语,而是真实的问题,他们会觉得:问我“吃饭了吗”是什么意思?你要请我吃饭呀?我到哪儿去,去干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 比如中国人招待客人时,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自己也要一再地说:“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 中国式礼貌最大的特点“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与人交际一种美德,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关于中文跟英语在交际中的差距远远不止这些,由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非语言交际等,中文跟英语在交际中必然有所差别。但是诚然中文跟英语在交际中存在着很多差距,语言能够成为一个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从某一个侧面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内涵跟历史。因此我觉得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先了解它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 继续阅读
/
本文档为【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