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温病病案题

2019-08-17 28页 doc 55KB 1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温病病案题1. 患者男, 32岁。 8月 22日因“发热伴脘痞腹胀 4天”为主诉就诊。五天前外出途中淋雨,次日发热微恶寒 . 头身疼痛。就诊时则但热不寒,热高时出汗, 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口渴不多饮,脘痞烦闷,泛恶欲吐,舌红,舌苔黄腻, 脉濡数。请试对本例作出辨证 . 辨证分析 . 拟出治法和选用方剂。 辨证分型: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辨证分析:患者暑天外出途中淋雨, 暑热与雨湿交蒸, 感受暑湿之邪而患暑湿。初起发热微恶 寒 . 头身疼痛,为暑湿郁表。湿渐化热,热蒸湿动,湿遏热伏, 气机不畅, 故继则但热不寒, 热高时出汗, ...
温病病案题
1. 患者男, 32岁。 8月 22日因“发热伴脘痞腹胀 4天”为主诉就诊。五天前外出途中淋雨,次日发热微恶寒 . 头身疼痛。就诊时则但热不寒,热高时出汗, 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口渴不多饮,脘痞烦闷,泛恶欲吐,舌红,舌苔黄腻, 脉濡数。请试对本例作出辨证 . 辨证分析 . 拟出治法和选用方剂。 辨证分型: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辨证分析:患者暑天外出途中淋雨, 暑热与雨湿交蒸, 感受暑湿之邪而患暑湿。初起发热微恶 寒 . 头身疼痛,为暑湿郁表。湿渐化热,热蒸湿动,湿遏热伏, 气机不畅, 故继则但热不寒, 热高时出汗, 汗出则热减, 继而复热; 口渴不多饮, 脘痞腹胀, 泛恶欲吐, 为湿渐化热, 遏伏中焦之候; 舌红, 舌苔黄腻, 脉濡数等, 也为湿热并重之象。 治法: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方剂:王氏连朴饮 2. 患者女, 15岁, 4月 3日因“发热 5天”为主诉来诊。患者 6天前出现发热, 微恶寒 , 口微渴 , 无汗。自服“感冒灵”后出汗 , 恶寒消失 , 但身热更甚, 口渴而欲饮, 大汗, 舌质红, 苔薄黄干燥苔黄燥, 脉数。请试对本例作出辨证、辨证分析、拟出治法和选用方剂。 辨证分型:热入气分,邪热犯胃 辨证分析:本例发于春末夏初之际, 初起为风温病邪侵犯肌表, 故出现发热 . 微恶寒 . 口微 渴 . 无汗等卫分症状。邪热传入气分,胃津受灼,故有恶寒消失,但身热更甚,口渴而欲饮,大汗,舌质红,苔薄黄干燥苔黄燥,脉数等表现。治法:清热生津 方剂:白虎汤 3.丁 xx ,女性, 4岁 主诉:(其母代诉)发热,咳嗽 3天,伴喘促一天。 病史:患孩发热 3天,初起微热,咳嗽鼻塞,在当地就诊,诊为“上感” ,曾服西药,效果欠佳。第三天发热较甚,体温 39℃ ,咳嗽加剧,呼吸喘促,痰粘难以咯出,汗多,口渴欲饮,不能安睡,呕吐 3 次,为胃内容物,腹泻3次,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微干,脉滑数。 诊断:风温 辨证:邪在气分,肺胃热盛,肠热下利。 分析:本病发于春季,且初起邪袭肺卫表证,符合风温发病特点。第3天便见邪传气分,肺胃热盛,肺气失宣,邪热煎液为痰,又伤胃津,故见高热,咳喘,痰粘难以咯出,汗多,渴欲饮水;肺胃热盛,上扰心神,故不能安睡;风热扰胃, 胃失和降,上逆而呕吐;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移大肠故下利,小便短赤,舌尖红,苔微黄干,脉滑数均是邪入气分,里热伤津之象。 治法:肺胃两清,佐以清肠止利,化痰止咳 方药:白虎汤,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加减。 处方:生石膏 20g (先煎) 知母 10g 麻黄 3g 北杏 6g 鱼腥草 12g 芦根 15g 天竺黄 10g 葛 根 10g 黄连 6g 竹茹 9g 甘草 3g 上下午各一剂,并送服猴枣散 1支 4.张 xx ,男性, 48岁。 病史:患者于2月 13日起病,开始见发热,恶寒,头痛咽痛,伴呕吐两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诊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略数。 2月 18日发热增高,体温达 39.5℃ ,并见心烦,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 2月 21日发现神识不清,间有烦躁不安,发热在 37.8-38.5℃之间,以下午及夜间增高,舌绛,苔少,脉弦细数。 诊断:风温 辨证:由卫分进入气分,深入营分 分析:患者发病于 2月 13日,正是风温病好发季节,为感受风热病邪而致病。本病例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2月 13日 ~2月 18日为邪在卫分 第二阶段:2月 18日 ~2月 21日为邪入气分,其病位以肺胃为主,兼手阳明大肠。第三阶段:2月 21日以后,风热病邪由气分进入营分,热灼营阴,心神被扰。治法:清营泄热,清心开窍方药:可选用清营汤,酌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或至宝丹:水牛角(先煎) 30生地 15 玄参 15 竹叶心 15 麦冬 10 丹参 15 黄连 6 银花 15连翘 15 另取安宫牛黄丸一个,融化鼻饲。 5.李 xx ,男性, 48岁。患者于3月 20日,因出差返穗,旅途疲劳,回家当晚开始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自服复方感冒灵,未见好转。 3月 22日来诊,发热,体温 39℃ ,头痛面赤,汗出,咳嗽频频,口渴欲饮,痰黄稠,难以咯出, 呼吸短促, 右胸疼痛, 大便三天未解,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而干, 脉滑数。体检摘要:T39℃ , P105/分,右下肺呼吸音减弱。 WBC18.2x109/L,胸透:右下肺可见炎性病灶,呈片状模糊阴影,诊为:右下肺炎。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风温 辨证:肺热腑实 分析:本病发于春季,初起见肺卫表证,继则出现高热,头痛面赤,汗出,口渴欲饮,苔黄,脉数的气分证;因邪热壅肺,肺气不宣,故见咳嗽,胸痛气促,咯痰黄稠等症。肺与大肠互为表里, 邪壅于肺, 肺气不降, 则腑气不通, 传导失司, 致大便三日未解。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佐以通腑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宣白承气汤、千斤苇茎汤加减 : 麻黄(后下) 6 北杏仁 10生石膏 30 生大黄(后下) 6 苇茎 30 冬瓜仁 30 瓜蒌仁 10 生薏仁 30 桔梗 10 黄芩 15 鱼腥草 30 甘草 6 6.冯某某,女, 52岁,已婚 1991年 7月 17日初诊 主诉:发热恶风咳嗽 5天 病史慨要:患者 5天前洗澡后受凉起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痰白,自服“感冒药”后体温略减,第二天发热又起,渐至 39。 50C ,咳嗽加剧, 咳引胸痛,痰渐转黄稠,疲乏纳呆,欲呕。诊时见面色赤垢,痰黄稠带褐,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胸部 X 线透视报告:大叶性肺炎并胸膜炎。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风温兼湿 辨证:邪热壅肺兼痰湿内阻 分析:风温多发于冬春两季,但四季可见。本例发病虽在 7月 17日,但从其发病较急,初起以肺卫见证为特征,以肺为病变中心,且见气急痰鸣表现,符合风温特点。患者发病于夏暑雨湿较甚的季 节,易兼湿为患, 故除邪热壅肺的表现外, 兼见疲乏, 纳呆, 欲呕, 苔黄腻等湿的表现。故可诊断为风温兼湿, 辨证为邪热壅肺兼痰湿内阻。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祛湿。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鱼腥草、滑石、生石膏各 30克,浙贝母、栝蒌皮、枇杷叶、前胡、桔梗、扁豆花各 12克,北杏仁(打)各 10克,丝瓜络 15克,甘草 6克。 256.王某, 39岁,女, 2003年 2月16日首诊。 主诉:高热 10天 病史:患者 10前开始发热,高达 40.5℃ ,恶寒,微咳住入广东台山市医院, 经检查右下肺可见团状、斑点状阴影,白血球不高,其它排除登革热、肠伤寒、恙虫病等传染病,但已用大量抗生素仍未能退热, 4天前会诊,仍 39~40℃ ,见发热下午为甚,每天高达 40℃ ,微微恶寒,少许咳嗽,头痛,口渴 心烦,脘痞呕恶, 便溏,肢倦纳呆,舌红苔薄腻,脉滑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 出治法,方药) 诊断:风温夹湿 辨证:邪阻少阳 分析:病发春季,初起见肺卫见证,以肺为病变中心,可诊为风温。病人生活在岭南沿海一带,气候潮湿,风热兼湿为患,故病程较长不愈,且见风热兼湿邪阻少阳的表现。 治法:清热化湿,和解少阳 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青蒿(后下) 15 黄芩 15 法半夏 10 佩兰 12 滑石 30 石膏 30 大清叶 20 板蓝根 30 柴胡 10 甘草 6 北杏仁 10 枳壳 10 7.某某,男性, 16岁,学生。首诊日期:2月 18日 主诉:因高热、头痛、呕吐 1天,由急诊入院。 病史简介:患者于本月 16日,外出受凉后出现发热、头痛、微恶寒、口渴、心烦等,自服“感冒药”治疗未见好转,今起诸症加重,头痛如劈,呕吐频频、有力,由其家人送来急诊。接诊时体温40℃,神情烦躁,面色红赤,头痛难忍, 汗出湿衣, 肌肤斑点, 颈项强直, 呼吸气粗, 口渴欲饮, 呕吐时作; 查克氏征 (+), 布氏征 (十 ) , 脑脊液混浊, 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舌红苔黄干, 脉洪数。 诊断:春温。 辨证:气分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且有动风之势。 分析:患者发病于春季,初起表里同病,因治疗不当,病情发展,见高热、面色红赤,头痛难忍,汗出湿衣,口渴欲饮,脉洪数等阳明胃热盛的表现,符合春温起病的特点,初起即见里热证,发展迅速等。又因热盛津伤,邪热内迫营血,故见肌肤发斑,颈项强直可知有动风之势;面色红赤,头痛难忍,舌红苔黄 均为胃热炽盛之征象。 治则:清气泄热,凉血化斑,佐以熄风。 方药:化斑汤加减。 处方:水牛角 (先煎 )30g ,玄参 15g ,生石膏 (先煎 )30g ,知母 12g ,大青叶 30 g ,葛根 30 g ,芦根 15g ,钩藤 (后下 )12g ,蚤休 15g ,地龙 10g ,姜竹茄 10g ,甘草 6g 。清水 800m1煎取 200m1,分 2次温服,每日 2剂。 8.某,男性, 16岁,学生。首诊日期: 2月 24日 主诉:发热、头痛、便秘,尿赤痛 5天。病史简介:患者 5天前出现发热,T 39℃,头痛,心烦,尿黄。服“凉茶”不见效果而求诊。诊时见发热39.2℃,头痛,烦热,口渴咽燥,腹胀满,腹痛拒按,小便短 赤涩痛,大便 5天未解,舌红苔焦,脉弦数。 诊断:春温 辨证:热结肠腑,兼小肠热盛 分析:病发于春季,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符合春温的发病特点。故可诊断为春温。诊时见发热、头痛,烦热,口渴咽燥,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 5天未解, 舌红苔焦, 脉弦数等阳明腑实证, 兼见小便短赤涩痛等小肠热盛症, 故可辨证为热结肠腑,兼小肠热盛。 治则:攻下泄热兼清小肠之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加减 处方:赤芍 12 生地 15 生大黄 9(后下) 黄连 6 黄柏 15 芒硝(冲) 6 玄参 15 麦冬 10 车前草 30 甘草 6 9.姓名:黄某性别:女年龄:40岁首诊日期: 2月 3日 主诉:高热 15天 病史简介:患者因患白血病 2年,近 15天高热不退,微寒热甚,口渴心烦, 曾用西医多种抗感染 治疗无效,每天体温均高达39℃以上,每天靠退热药维持。曾用补中益气、清胃泄热等治疗不效而求治。诊时见:高热39.5℃,夜间热甚, 晨起热退,无汗,口干不欲下咽,困倦懒言,纳可,大便软,小便略赤,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而数。 诊断:春温 辨证:邪留阴分 分析:病发于春季,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符合春温的发病特点。诊时病已 15天, 阴液亏损较甚,邪伏阴分,故见高热39.5℃,夜间热甚,晨起热退,无汗, 口干不欲下咽,困倦懒言,纳可,大便软,小便略赤,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而数。 治则:滋阴透热。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后下) 10 鳖甲(先煎) 30 丹皮 6 花粉 12 柴胡 10 黄芩 12 地骨皮 30 知母 12 山萸肉 15 麦冬 12 甘草 6 西洋参(另炖兑服) 10 一天一剂。 10.姓名:林某某性别:女年龄:44岁首诊日期: 2月 23日 主诉:发热 25天 病史简介:患者因患白血病 2年,近 25天高热不退,口渴心烦,曾用多种抗感染治疗,近日每天 体温 37~38℃,胸痛、时有心悸,纳呆,形消神倦,时见筋惕肉润,甚则瘛疭,舌红绛少津,苔少,脉细促。诊断:春温 辨证:阴虚风动 分析:病发于春季,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符合春温的发病特点。诊时病已 25天, 阴液亏损较甚,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见每天体温37~38℃, 胸痛、时有心悸, 纳呆, 形消神倦, 时见筋惕肉润, 甚则瘛疭, 舌红绛少津, 苔少,脉细促等表现。 治则:滋阴息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生龟板(先煎) 、生牡蛎(先煎) 、生鳖甲(先煎) 30 , 生白芍、生地、山萸肉 15 麦冬 12 , 五味子、甘草 6 , 药水冲鸡子黄一枚, 西洋参(另炖兑服) 10 。 11.姓名:王某某性别:男年龄:54岁首诊日期:2月 2日 主诉:发热 2天 病史简介:患者 2天前突见发热,来诊时见体温39.5℃,口苦口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疏,舌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春温 辨证:热郁少阳 分析:病发于春季,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符合春温的发病特点。诊时见一派病发气分,热郁少阳, 胆腑邪热郁蒸外泄见证:体温39.5℃,口苦口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疏,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则:苦寒清热,养阴透邪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加减:黄芩 15、黄连 6 柴胡 10 赤芍 15 玄参 15 郁金 10 竹茹 10 黄柏 15 甘草 6 12.郭女, 2岁,因发热 4天,伴气促于 8月 10日入院。 患儿 4天前开始发热,咳嗽,口渴,烦躁不安,经用“抗菌素”治疗不见好转, 而入院。入院时 T39℃ ,口渴,汗出,咳声低微,略见喘促,疲乏神倦,睡时露睛,啼哭时涕泪俱少,四肢欠温,尿黄短而臭,舌苔燥黄而干,指纹淡紫,脉细数无力。 诊断:暑温 辨证:暑伤津气 分析:患儿病于 8月 6日,为盛夏暑天,感受暑热病邪而发暑温病。暑热犯肺燔灼气分,故见高热、口渴、汗出、小便黄短、苔薄黄干燥、脉数等气分邪热之象; 热郁于肺,肺失肃降而肺气上逆, 则咳嗽、气喘;暑热易伤津耗气,而致气阴两伤,神疲、咳声低微、睡时露睛,四肢欠温、指纹淡紫、脉无力等,皆是气虚之候,而啼哭时涕泪俱少,口渴、舌干、脉细数等,乃是阴津耗伤之候。患儿年幼体弱,感受暑热病邪,更易导致津气耗伤,本证属暑伤津气。 治则: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太子参 10,石斛 10,麦冬 10,知母 10,生石膏 15,花粉 12,芦根 15, 沙参 12,竹叶 10,茯苓 10 13.莫某,女性, 11岁,因发热,伴咳嗽气促,咯血痰于 8月 4日入院。缘患儿突发热,咳嗽气促,咯血痰,头目不清,烦渴,小便黄短,舌红,苔薄黄,脉弦数遂来我院求诊。入院时见发热(体温 38℃ ) ,汗出,咳嗽,伴气喘, 口渴引饮,双肺听诊有干湿性罗音,舌红赤,脉细数。 诊断:暑瘵 辨证:暑热犯肺,气血两燔 分析:患儿起病于 8月初,为盛夏暑天,感受暑热病邪而发暑瘵,暑热犯肺燔灼气血,故见发热(体温 38℃ ) ,汗出,咳嗽,伴气喘,口渴引饮,双肺听诊有干湿性罗音,舌红赤,脉细数。本证属暑瘵暑热犯肺,气血两燔。 治则:清络宣肺,凉血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处方如下:水牛角(先煎) 30 生地 15 赤芍 12 丹皮 10 银花 15 连翘 15 北杏 10 丝瓜络 15 茜根 10 侧柏叶 12 桔梗 12 甘草 6 14.吴某,男, 16岁,主诉“发热一天,谵语 1小时” , 8月 8日急诊入院。患者昨天午后在烈日下游泳,当晚自诉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随即发热。上半夜汗出甚多,午夜后已不出汗,但胸腹灼热,气促,口干不多饮, 烦躁不安,渐而嗜睡,溲少色黄; 1小时前间发谵语。现见体温 40℃ ,脉搏 112次 /分,呼吸 24次 /分,血压 16/10kPa,嗜睡,呼之能醒,面赤气粗,四肢厥冷,舌红绛,苔 薄黄而干,脉细数。 诊断:暑温病 辨证:暑入心营,气分邪热未尽 分析:暑天游泳暴晒,暑热病邪入侵,故见头身痛;径传气分,即见发热 汗多,尿少色黄;暑热病邪猖獗,旋即内陷心营,故短时间内即见烦躁,时有谵语, 嗜睡, 舌绛, 脉细数; 胸腹灼热而手足厥冷为热深厥深之象; 持续高热未降, 面赤气粗, 舌质虽绛而红兼苔黄干, 为气分邪热未尽撤去之故; 恶心呕吐为阳明胃热上逆所致。 治则:凉营清热生津,清心豁痰开窍 方药:清营汤加味合安宫牛黄丸。处方如下:生地15 玄参15 竹叶心12麦冬10 丹皮10 黄连9 银花15 连翘12 生石膏(先煎)30, 水牛角(刨片,先煎)30g 清水800ml,煎取150ml,分次温服,每日2剂;另安宫牛黄丸1粒,凉开水化开服用,每日1次。 15.林某,男,45岁,主诉发热3天,8月8日急诊入院。 患者3天前突发高热,头痛乏力,口干口渴,全身酸痛,汗出甚多,胸腹灼热,气促,烦躁不安,经治疗5天发热略减,但仍烦躁不安,消渴不已,溲少色黄,左下肢麻痹;舌红绛,苔黄黑干燥,脉搏细数,112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6/10kPa。 诊断:暑温病 辨证:暑伤心肾 分析:暑天发病,暑热病邪入侵,径传气分,故见突发高热,头痛乏力,口干口渴,全身酸痛,汗出甚多,胸腹灼热,气促,烦躁不安等;经治疗后病有好转,但暑热损伤心肾阴液,故见烦躁不安,消渴不已,溲少色黄,左下肢麻痹;舌红绛,苔黄黑干燥,脉搏细数等。 治则:清心泻火,滋肾养阴 方药:连梅汤:黄连6 乌梅10 麦冬10 生地15 阿胶(融化)10 15.李x,国庆节外出旅游,10月4日回来后出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少痰,口鼻干燥,舌边尖红,苔薄白少津,右脉数大。 诊断:秋燥 辨证:邪在肺卫 分析:病发于秋季,病者有明显津气干燥等表现,符合秋燥的诊断和邪在肺卫的辨证。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方用桑杏汤加减。 处方:桑叶10,杏仁10,北沙参12,贝母10,豆豉12,栀子皮12,桔梗10,芦根12,甘草5 17.刘某,10月初出差途中出现恶寒发热,咳嗽少痰,口鼻干燥,次日病情加重而来求医。就诊时见发热,口渴咽痛,耳鸣目赤,苔黄而干,脉数。 诊断:秋燥 辨证:燥干清窍 分析:病发于秋季,一派燥热上干头面清窍表现:口渴咽痛,耳鸣目赤等。 治法:清宣气热,润燥利窍,方用翘荷汤加减 处方:连翘12,薄荷6(后下),山栀皮15,桔梗12,绿豆皮12,生甘草5,芦根15,菊花12 18.王某,男,于9月20日出差,次日即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在出差地诊治,病情好转,5天后回原住地时身热已退,但仍干咳,口鼻,咽,唇干燥乏津,口渴,舌干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秋燥 辨证:肺胃阴伤 分析:发病于秋季,初起时邪在肺卫,后期为一派肺胃阴伤表现,故本例诊断为秋燥,辨证肺胃阴伤。 治法:滋养肺胃之阴,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北沙参15,玉竹15,桑叶10,麦冬15,花粉15,北杏仁10,苇根15,甘草5。 19.李某,男,28岁,工人,于4月23日就诊。 病史:患者五天前,因野外作业,淋雨后当晚起病。初为恶寒少汗,身体微热,午后较重,头身酸重,肢倦乏力,胸闷脘痞,不欲饮食。在当地就诊,按“感冒”论治。投以中药辛温之剂及西药“百服宁”口服治疗。药后汗出,发热曾一度消失,但第二天又复如是,病情日渐加重。来诊时症见:恶寒消失,发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模糊,似清似睐,时有谵语,不思饮食,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诊断:湿温 辩证: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分析:野外作业淋雨后发病、初起表现恶寒少汗,身体微热,午后较重,头身酸重,肢倦乏力,胸闷脘痞等湿邪郁遏卫气,应考虑诊断湿热类温病;结合发病季节为4月,及湿邪郁遏卫气之初起表现,可诊断为 湿温。由于本病失治误治,并由卫转气,出现神志障碍。心包被痰浊所蒙,心神受痰浊蔽扰,则神识昏蒙,其特征为神志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身热不退,朝轻暮重,苔浊腻,脉濡滑数皆湿热交蒸,羁留不解征象。 治则:清利湿热,豁痰开蔽。 方药:菖蒲郁金汤送服至宝丹 石菖蒲10郁金10炒山栀15连翘10白通草10竹叶9丹皮10竹沥10灯芯6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另送服至宝丹一粒。 20.陈某,男,21岁,工人,于8月23日来诊。 病史:患者五天前因出外途中,购吃凉粉一碗,回家后觉脘痞腹胀,怕冷,继则发热,头重肢倦,汗出不多,周身酸痛。曾自服银翘片,退热片,保和丸等,但症状不解。来诊时症见:发热,体温39.4℃,不恶寒,汗出多时热稍降,但始终不解,午后尤重;口苦带干但不多饮,脘痞腹胀,呕恶不饥,心烦眠差,大便溏烂,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诊断:湿温 辨证: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分析:发病于8月长夏之季,恣食凉粉后发病,初起见脘痞腹胀,怕冷及发热,头重肢倦,汗出不多,周身酸痛等湿邪郁遏卫气表现,因暑热症状不明显,故可诊断为湿温。湿热蒸腾,则发热汗出,湿性粘滞难化,故汗出热不解;热盛津伤则口干,湿邪内停,则渴不多饮;湿热扰心,则心烦眠差;湿热蕴遏脾胃, 升降失司,故脘痞腹胀,呕恶不饥,大便溏,小便黄赤;苔黄滑腻,脉濡数为湿热俱盛征象。 治则: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方剂:王氏连朴饮化裁。 川连6、厚朴9、石菖蒲10、半夏10、炒山栀12、芦根15、连翘10、生薏仁30、滑石15、青蒿(后下)10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1.张某,女34岁,就诊时间:6月16日。 病史:患者一周前出差回家后,时感腹胀,大便溏而不爽,6月13日开始发热,恶寒而少汗,发热以午后为甚,头痛重胀,神疲,纳少,时感胸闷,在当地医院就诊,以感冒治之,药后发热不退。由家人送我科住院治疗,就诊时病人发热,T:39℃,恶风,表情呆滞,心烦易怒,头痛胀重,胸闷,恶心不欲食,腹胀,口渴不欲饮,便溏,尿短赤,舌淡红,苔黄白腻,脉濡缓。 诊断:湿温 辨证:湿遏卫气 分析:初起为发热,恶寒而少汗,发热以午后为甚,头痛重胀,神疲,纳少,时感胸闷,湿邪郁遏卫气表现。应考虑诊断湿热类温病。发病在6月,应与暑湿鉴别,因暑热症状不明显,故可诊断为湿温。肺主气而属卫,湿遏卫阳,失其温煦开合之职则恶风;湿中蕴热,热被湿遏,故发热;脾受湿困,升运失司,则脘痞腹胀便溏;湿浊犯胃,胃失和降,胃纳无权,则恶心不欲食;中焦湿阻,影响肺气宣肃,则胸闷;口不渴,小便浑浊,舌质淡红,脉濡缓,皆湿重热轻,尿短赤,心烦易怒,苔黄白腻则为湿渐化热之象。 治法:芳香宣化,轻清泄热 方药:三仁汤加减 北杏10、滑石15、白通草6、竹叶6、白蔻仁(后下)10、厚朴10、薏苡仁20、法半夏10云苓10、炒山栀10、芦根15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2.患者张某,男,30岁,8月20日入院。 病史:患者8月12日下午冒雨回家后,即觉疲乏,纳差,当晚即出现发热伴恶寒,头身疼痛,胸闷欲呕等,自服感冒药物未见好转即就医。就诊时患者发热,午后为甚T39.6℃,汗出,头痛,神疲,小便黄赤,身目发黄,脘腹胀满,肢酸倦怠,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湿温 辨证:湿热蕴毒(湿热并重) 分析:发病于8月长夏之季,冒雨回家后发病,初起见疲乏,纳差,发热伴恶寒,头身疼痛,胸闷欲呕等湿邪郁遏卫气表现,因暑热症状不明显,故可诊断为湿温。湿热交蒸,热势较盛,蕴酿成毒,弥漫上下,充斥气分,故见发热,午后为甚T39.6℃,汗出,头痛,神疲,小便黄赤,身目发黄,脘腹胀满,肢酸倦怠,苔黄腻,脉滑数。其中湿热酿毒,流注下焦则小便黄赤,横犯肝胆则身目发黄;湿热留中,阻滞气机则脘腹胀满,肢体倦怠;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 方药:甘露消毒丹 滑石15、绵茵陈15、黄芩12、石菖蒲10、贝母10、白通草10、藿香10、连翘10、蔻仁10(后下)、柴胡10、溪黄草15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3.陈某,男,21岁,于8月23日来诊。 病史:患者一周前外出旅游回家后,次日开始觉怕冷发热,脘痞腹胀,头重肢倦,汗出不多,周身酸痛。即在某医院就医,经10多天治疗,身热渐退,但仍有低热,伴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脉缓。 诊断:湿温 辨证:湿温病,余湿未净 分析:8月长夏之季发病,初起见怕冷发热,脘痞腹胀,头重肢倦,汗出不多,周身酸痛等湿邪郁遏卫气表现,因暑热症状不明显,故可诊断为湿温。经治疗湿热之邪逐渐消退,而余湿未净。余湿未净,脾气不舒,胃气未醒,则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低热,乃湿热余邪未净的征象。 治法:轻宣芳化,淡渗余湿 方药:薛氏五叶芦根汤 藿香叶10、鲜荷叶10、枇杷叶10、佩兰叶10、薄荷叶6、芦根20、冬瓜仁20、白扁豆15、薏苡仁20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4.谢某,男,50岁,8月4日来诊。 病史:因高热,头痛、身痛3天不解进院。患者于8月2日起病,初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身痛,胸闷脘痞,心烦尿黄,全身疲乏等。因插秧繁忙,末予就诊,自服解热止痛散,银翘解毒丸治疗。第二天,病情加重。恶寒消失,发热升高,持续不退,午后尤甚,汗出较多,心烦口渴,脘痞腹胀。就诊于当地卫生院,经用复方安基比林,四环素等,仍无改善。并见咳痰带血,大便溏烂,小便短赤,面赤,胸闷,舌红苔黄滑,脉滑数。 诊断:暑湿 辨证:暑湿弥漫三焦 分析:8月长夏之季发病,初起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身痛,胸闷脘痞等湿遏卫气症状,应考虑诊断湿热类温病。本病初起虽有湿热遏阻卫分的表现,但又有心烦尿黄之暑热见症,且湿热遏阻卫分的时间短,次日即恶寒消失,发热升高,故诊断为暑湿。暑湿蒸腾于外,故身热汗出口渴;炎灼清空则面赤;漫及上焦,肺气不畅,损伤肺络,故胸闷咳痰中带血;蕴阻中焦,脾失健运,故脘痞腹胀;注于下焦,小肠 清浊不分,泌别失职,大肠传导失常,故大便溏烂,小便短赤;舌脉症象均为暑湿郁阻之征。 治法:清暑化湿,宣通三焦 方药:三石汤 飞滑石15、生石膏(先煎)40、寒水石(先煎)30、杏仁10、竹茹10、银花10、白通草10、黄连6、黄芩12、橘红9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5.张某,男,28岁,7月24日入院。 病史:患者一天前游泳后证见寒热,头痛,脘闷,心烦,未予治疗,食街边凉粉后,当晚发热升高,次日来诊,诊时见体温39℃,汗出,口渴,心烦,身重肢倦,脘腹胀痞,间有腹痛,呕吐酸腐,恶闻食臭,便溏日2~3次,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大滑数。 诊断:暑湿 辨证:热重湿轻,蕴阻中焦,兼夹食滞 分析:7月气候炎热,雨湿较盛之时,游泳后初起出现寒热,头痛,胸闷脘痞等湿遏卫气症状,应考虑诊断湿热类温病。本病初起虽有湿热遏阻卫分的表现,但又有心烦之暑热见症,且湿热遏阻卫分的时间短,当晚即恶寒消失,发热升高,故诊断为暑湿。阳明热盛,里热蒸迫,则壮热、汗多;热盛伤津则口渴;热邪扰心则烦躁;湿困太阴,脾运失职,故脘痞、身重;苔黄腻,脉洪大滑数,皆热重于湿的征象。食凉粉后,间有腹痛,呕吐酸腐,恶闻食臭,便溏日2~3次,则为食滞。 治则:清暑化湿,消食清热 方药:苍术白虎汤加减方加减: 苍术10、生石膏(先煎)30、白豆蔻10、滑石20、知母10、草果仁6、荷叶10、竹叶卷心10、炒麦芽心15、鸡内金10、连翘10、栀子10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6.刘某,男性,11岁,7月3日入院。 病史:因高热两天,神昏谵语,抽搐半天入院,患儿于7月1日中午放学后回家,为雨所淋湿。回家后就觉周身不适,继则发热,微恶风寒,头疼,恶心欲呕,倦怠。第二天到卫生院就诊,(用药不详)。当晚见发热增高,身热灼手,烦躁不安,呕吐1次,为为内容物,大便烂,治疗无好转,3日中午仍高热不退,并出现抽搐即送住院。诊时见:体温40.1℃,汗多,神志不清,颈稍硬,两目时有上视,四肢抽动,面色红赤,唇红,舌质红绛,苔黄腻,呼吸声粗,喉间痰鸣,肢端稍冷,大便烂,脉弦数。 诊断:暑湿 辨证:气营同病,暑湿内陷心营,引动肝风 分析:发病时间为7月,为暑气当令之季,淋雨后,初起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疼,恶心欲呕,倦怠等湿遏卫气证,起病较急,而且迅速传入气分,见高热、面赤,汗出,恶心欲吐,传变迅速,第三天即入心营,窍闭动风。符合暑湿的发病特点。本病为气营同病,气分证是高热、面赤,汗出,唇红,舌质,苔黄,脉弦数。邪热入营见舌红绛,神志不清;引动肝风见颈稍硬,两目时有上视,四肢抽动;暑热灼津液为痰,喉间痰鸣;邪热较甚,闭阻阳气,则见肢端稍冷。暑湿内阻,见苔黄腻,大便烂。 治法:清心开窍,涤暑化湿,佐以息风止痉 方药:白虎汤、清宫汤合六一散加减,送服安宫牛黄丸 石膏(先煎)30、知母10、羚羊角粉(冲服)2、钩藤10、滑石15、水牛角30、麦冬10、连翘10、竹叶10、茯神10、生地15、玄参10、甘草5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安宫牛黄丸1丸,分两次服用。 27.张某,42岁,7月11日就诊。 病史:患者昨晚因天气炎热露宿阳台,今晨开始出现发热恶寒,自服感冒通后无好转,即来医院,诊时见发热,体温38.5℃,恶风,鼻塞,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胸痞心烦,恶心,尿黄赤,舌苔薄腻,脉浮紧。 诊断:暑湿 辨证:暑湿内蕴,寒邪外束 分析:发病时间为7月,为暑气当令之季,因贪凉露宿而发病。起病既有胸痞,苔腻,恶心等湿阻气机症状,又有发热、心烦、尿黄赤等暑热之症,故诊断为暑湿,此外,还兼有恶风,鼻塞,头痛无汗,身形拘急等寒邪外束症状。证属暑、湿、寒三气交感,表里并困,与单纯感受寒邪或暑湿者不同。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10、厚朴10、扁豆花10、银花10、连翘10、藿香10、通草10、 荷叶10、薄荷(后下)6、甘草、竹叶8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8.李某,男,44岁,7月20日就诊。 病史:患者田间耕作后因天气炎热,用井水冲凉,次日出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胸痞心烦,恶心、尿黄,经治疗3天后,热势渐减,来诊时见:低热,头目昏胀不清,口渴,微咳,少痰,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腻,脉濡缓。诊断:暑湿 辨证:暑湿余热未清 分析:本发病时间为7月,为暑气当令之季,因用井水冲凉发病。起病既有胸痞,恶心等湿阻气机症状,又有发热、心烦、尿黄赤等暑热之症,故诊断为暑湿,经治疗好转,诸症大势已缓而余邪未尽,故见低热,口渴或咳;因湿邪粘腻滞着,不易彻底清除,故见头目不清,昏胀不舒等清窍被蒙之症;暑湿余邪客留,故舌淡红,苔薄腻。 治法:清涤余邪 方药:清络饮 鲜荷叶10、鲜银花10、西瓜翠衣15、鲜扁豆花 10、丝瓜皮10、 竹叶10、薏苡仁30、杏仁10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9、朱某,女,32岁,就诊时间:10月5日。 病史:患者两天前国庆出游,食街边凉粉后,当晚即感腹胀,阵发性腹痛,次日晨(4/10)出现发热,恶寒,纳呆,脘痞,自服“保济丸”2支后症状不见好转,至傍晚腹胀加剧,大便3次,即去医院就医。测体温T39℃,腹胀,不恶寒,恶心欲呕,自觉胸中闷热,大便溏色黄而臭,粘而不爽,色黄如酱,四肢关节疼痛重胀感明显,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伏暑 辨证:暑湿积滞,郁结肠道 分析:发病季节在秋季,发病急骤,初起见短暂恶寒,随即见高热,胸中烦闷等暑湿气分热盛,故可诊断为伏暑。食街边凉粉后,暑湿郁蒸气分,与积滞互结。暑湿积滞交结郁蒸,故身热稽留;邪结肠道,传导失司,故大便溏而不爽,色黄如酱;暑湿积滞蕴结于里,则胸腹灼热;四肢关节疼痛重胀感明显为暑湿阻滞经络;胃气不降,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舌苔黄而垢腻,、脉滑数,均为里有暑湿积滞之象。 治法:导滞通下,清热化湿。 方药:枳实导滞汤 枳实10生大黄6山楂 15、槟榔10、川朴6、川连6、六曲10、连翘10、紫草10、白通草10、甘草6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30.王某,男,56岁,就诊时间:12月5日。 病史:于12月3日外出受凉,当晚即发热恶寒,心烦,脘痞,次日来急诊,患者寒热似疟,仍心烦,脘痞,并见口渴,即予静滴清开灵等。午后热势反而升高,至傍晚体温达39.4℃,予银翘散加减,5日晨少量出汗,上述症状稍减轻,但胸腹扪之仍较灼热,苔黄白而腻,脉弦数。 诊断:伏暑 辨证:郁阻少阳 分析:发病时间为冬季,证候却为暑湿见证,故诊断为伏暑。暑湿郁阻少阳,正邪往复交争,故见寒热往来如疟;湿为阴邪,而午后及暮夜属阴,午后暮夜邪盛与正气交争加剧,故身热加重;暑为阳邪,旺于阳分,天明阳气渐旺,暑热欲蒸迫外出,腠理得天时阳气所助而汗泄,故见汗出,身热下降,诸症稍但因湿邪郁遏,邪气不得尽解,故虽诸症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暑邪内盛,故心烦口渴;气机失畅,则脘痞;舌苔黄白而腻,脉弦数,均为暑湿蕴蒸少阳之象。 治法:和解少阳,清热化湿 方药:蒿芩清胆汤 青蒿(后下)12、黄芩12、淡竹叶10、枳壳10、仙半夏10、陈皮5、 赤茯苓15、碧玉散1包冲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31.王某,男,30岁,就诊时间:11月29日 病史:患者11月28日晚下班回家,因天气骤然转冷,所穿衣服单薄,自觉恶寒。当晚11时后出现发热,次日上午来诊。证见发热,体温39℃,恶风寒,无汗,头痛,周身酸痛,心烦,口渴,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苔腻,脉濡数。 诊断:伏暑 辨证:卫气同病 分析:从发病时间为深秋,发病经过为外邪引动伏邪的经过,本病例符合伏暑的诊断,辨证属卫气 同病。邪由外袭,卫阳与之抗争,腠理开合失司,故见发热恶寒,无汗、痛等表症;暑热内郁气分,则口渴心烦,小便黄赤;湿阻气机,则头痛周身酸,脘痞;苔腻,脉濡数为湿热之征。诸证并见,形成表里同病的证型。 治法:清暑化湿,疏表散寒,方用银翘散加减。 方药:银花12、连翘15、桔梗10、薄荷(后下)6、竹叶10、生甘草6、荆芥10、北杏仁10、滑石15、通草10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32.王某,男性,65岁,11月15日来诊。 病史:患者一周前因下乡探亲,回家后觉上腹部不适,精神疲倦。次日又见发热恶寒,头晕,胸脘痞闷,心烦,曾在某医院就诊,给予退热剂及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症状未见好转。近6天来,病者寒热如疟,体温39.1℃,口苦口渴,心中烦闷,胸脘痞闷灼热,纳呆身倦,腹胀,每于晚间各症加甚,无呕吐,身目无黄染。大便日1~2次,质烂,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诊断:伏暑 辨证:暑湿郁于少阳 分析:根据其发病季节,初起病情和病变经过故可诊为伏暑。本病初起为暑湿郁遏卫气。近6天来,为暑湿之邪仍留恋气分,郁阻少阳。暑湿郁阻少阳,正邪往复交争,故见寒热往来如疟;湿为阴邪,而夜晚属阴,午后夜晚邪盛与正气交争加剧,故每于晚间各症加甚;暑邪内盛,故心烦、口苦口渴,舌质红, 小便黄赤;气机失畅,则胸脘痞闷,湿热内阻见纳呆身倦,腹胀;舌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暑湿蕴蒸少阳之象。 治法:和解少阳,清热化湿 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 青蒿12(后下),黄芩12,淡竹叶10,枳壳10,半夏10,陈皮5,赤茯苓15,碧玉散1包冲、黄连6、栀子10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33.吴某,女,36岁,工人,初诊时间:10月20日。 病史:因头痛发热六天来诊。缘患者于七天前因吃冷面包后起病。初见吐泻腹痛,经当地医院诊治(用药不详),症状缓解;当晚,洗澡后又出现恶寒头痛、胸闷欲呕。再往当地医院诊治,先后服过土霉素、先锋IV、感冒清以及其他对症处理药,效果不著而来我院诊治。诊时症见头痛头重,身体酸重,恶寒无汗,午后较热,肢倦乏力,胸闷脘痞,纳呆不饥,口干但不欲饮,大便稍烂,小便清长,体温38.4℃,面色淡黄,舌尖边略红、苔白腻稍厚,脉濡略数。 诊断:湿温 辨证:邪遏卫气,湿重热轻。 分析:患者吃冷面包后起病,洗澡后加重、初起表现恶寒头痛、胸闷欲呕等湿邪郁遏卫气,应考虑诊断湿热类温病;结合起病7天仍在表证,具有湿温病起病缓慢传变较慢的特点,及湿邪郁遏卫气之初起表现,可诊断为湿温。虽发病季节为10月,但湿温一年均可发。本证卫气同病,内外合邪,湿重热轻 之候。既有湿郁卫分之表证,又有湿遏气机之里证。其病机是湿邪偏重,郁遏肌表,肺气失宣。肺主气而属卫,湿遏卫阳,失其温煦开合之职则恶寒,无汗,身体酸重;湿中蕴热,热被湿遏,午后热势较显;湿 性重浊粘滞,蒙蔽清阳,清阳不宣,则头痛头重;着于肌肉四肢,则肢倦乏力;脾受湿困,升运失司,故胸 闷脘痞,大便稍烂,小便清长;湿浊上泛,则口干但不欲饮,苔白腻厚;湿热阻经脉之气,则濡略数。 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 藿香叶10、佩兰叶9、香薷8、半夏5、茯苓10、厚扑8、竹叶9、白通草6、滑石15、甘草3、神曲12、生苡仁20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34.病某,男,35岁,农民,6月2日初诊。患者三天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肢体酸痛,口渴唇干,次日恶寒消失,热势增高,头身疼痛,面红目赤,既在当地医院治疗,病情未见好转。现见:高热,体温39.8℃,头痛如劈,两目昏瞀,狂躁谵妄,口干咽痛,腰如被杖,骨节烦疼,时有鼻腔出血,胸背部可见红斑,舌绛苔焦干,脉浮大而数。 35.诊断:暑燥疫 辨证:暑热疫毒充斥,气营血同病 分析:本例发病于6月,时值夏季酷热之时,起病急骤,初期虽有恶寒等表证,但时间短暂,次日即 出现气分证,可诊断为暑燥疫。疫毒传变迅速,以暑热疫疠毒邪充斥表里为表现。疫毒攻窜太阳、阳明则头痛如劈,两目昏瞀;游溢肾经故腰如被杖,骨节烦疼;疫疠热毒蒸腾,燔灼阳明,上干清窍则口干咽痛;热扰神明,故狂躁谵妄;苔焦起刺为耗津之象;舌绛,衄血发斑乃深入营血之征;其脉浮大系疫毒游溢。 治法:解毒清泄,凉血护阴 方药:清瘟败毒饮 生石膏40(先煎)、生地黄20、黄连6、水牛角30(先煎)、栀子10、桔梗10、黄芩15、知母15、赤芍10、玄参15、连翘10、生甘草5、丹皮10、鲜竹叶10,日二剂。
/
本文档为【温病病案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