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公共艺术》讲义

2019-08-23 21页 doc 43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公共艺术》讲义《公共艺术设计》课程讲义 一、概述 公共艺术的公共一词指“公众的”“市民的”“公共参与”等含义,公共并非指物理概念上的空间与场所的共享性;而同时含有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共同享用、共同协作”、“民众参与”“公众舆论”和和“公共意见”等意思。公共性是公共艺术最根本的特征。 广义含义: 一切具有公共性的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形态如——建筑、景观、公共设施等,它包括以不同的造型形式展示于建筑或人文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审美形态;也包括通过策划的行为艺术或表演艺术在内的来自于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行为的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性活动。 狭...
《公共艺术》讲义
《公共艺术》课程讲义 一、概述 公共艺术的公共一词指“公众的”“市民的”“公共参与”等含义,公共并非指物理概念上的空间与场所的共享性;而同时含有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共同享用、共同协作”、“民众参与”“公众舆论”和和“公共意见”等意思。公共性是公共艺术最根本的特征。 广义含义: 一切具有公共性的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形态如——建筑、景观、公共设施等,它包括以不同的造型形式展示于建筑或人文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审美形态;也包括通过策划的行为艺术或表演艺术在内的来自于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行为的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性活动。 狭义的含义: 建立在公共空间环境中,以建筑以及人文、景观环境为背景的造型审美形态研究,其以壁画、雕塑、水景、绿化、公共设施等为主干的艺术形式。其中公共设施我们又可以分为便利性设施、标识性设施。 环境公共艺术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公共艺术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以开放交流和共享的方式表达艺术的民主思想。环境公共艺术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是人类艺术的思想诉求。 1 二、公共艺术的发展: (一)、古代公共艺术 1、原始社会的公共艺术 原始社会公共艺术的发生并非是出于人类对于带有公共意识的审美要求,而是围绕生命和生存问题而展开的思考与行为。如:原始社会出现的洞穴壁画和原始图腾等。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中,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力量,如山洪暴发、电闪雷鸣等不能正确的认识,认为在宇宙冥冥中有一种巨大力量的神灵控制着自然物。每一种自然物都有自己的神灵主宰。“山林川谷丘林,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人类希望得到神灵的保护,于是各种祭祀活动随之兴起,巫术思想开始蔓延。 在农业社会土地是农业基础,人类最重视的祭祀对象是土神与谷神,另外,由于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对来自上天的风雨雷神极为敬畏,天更为神秘,于是产生了对天更高级深入的崇拜,从母系社会中的地母到父系社会的天公,天神地位开始超过地母。“天”逐渐把所有神灵整合在一起,包容了所有具体的神灵,形成了笼统“天”的概念。 按照万物有灵的思想,动物和其他的自然物也有灵。早期人类处于渔猎阶段,人和动物的关系是双重的,动物供给了人类衣食,使人能够生存下去,但这样也损害了动物,使人类担心动物的神灵怪罪自己,于是出现了对动物的崇拜。费尔巴哈说:“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每个民族、部落在最初都选择了 生活所在地区最常见,而且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某种动物作为自己的崇拜对象或保护神,并把自己的出身与之联系起来,认为是动物的后代。这就是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 瑶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丝线或五色布装饰,以象征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后襟至膝下以象征狗尾。(畲族传说,其祖先为犬,名盘瓠’hu’其毛五彩。高辛帝时,犬戎犯边,国家危机。高辛帝出榜招贤,谓有能斩番王首来献者,妻以三公主。龙犬揭榜,前往敌国,乘番王不备,咬下番王首级,衔奔回国,献于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将公主嫁他,正在为难之际龙犬乎作人语:"你将我放入金钟之内,七天七夜,就可以变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一看身已变成人形,尚留一头未变,盘瓠成为人身狗首形象。于是盘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头冠,他们就结婚了。) 2、阶级社会的公共艺术 随着古代中国逐渐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度,中国古代宗教也渐渐由自然宗教过度到人为宗教,古代公共艺术也发生了改变。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公共艺术掌握在极少数拥有特权和“神的代言人”手中,以宣教、布道、教化、或炫耀等形式出现。从它们反映的对象及艺术表现的题材来看,主要是凌驾于普通人之上的救世主、圣人、英雄、征服者等人的历史叙事。其炫耀和教化的社会对象是历代的庶民、宗教信徒和广大的被统治者。在那样的情形之下,公共艺术的文化角色是以“平易”、“神幻”、“神圣”的姿态来接近被统治的普通大众。 在那种社会高低尊卑的等级制度下,不存在可以平等、自由讨论社会问题的可能性。正如孔子所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此时,公共艺术的制作受到统治权利的制约,占用公众集体拥有的场所,忽视公众参与与监督。这种公共艺术品成为统治者个人的艺术,将个人趣味作为艺术的表现;这种公共艺术大众权利总是缺席,往往只是表现出美学效果,表现权势的虚荣与狂傲。在中国历史上,信奉君权神授和推行王权与宗教的不同时期,许多宗教艺术受到历代执掌国家权力的帝王或贵族的影响。这时出现的宗教石窟、寺观、坛庙和陵墓等公共艺术形式,在体现宗教意识的同时还夹杂着统治者的个人意志。魏晋时期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不断的碰撞和交融,统治者利用宗教广建寺庙,开凿了一些规模巨大、造像精美的石窟,利用直观的公共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代表性的石窟有:敦煌莫高窟、新疆拜城克孜尔佛洞、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以及永靖的炳灵寺石窟等。 (二)、现代公共艺术 1、国外现代公共艺术 20世纪20年代,由何塞. 巴斯孔塞罗斯倡导和组织的墨西哥壁画运动是现代公共艺术的重要源流,他对世界现代公共艺术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现代公共艺术的先导。 1933年美国政府组建“公共设施的艺术项目”机构,并调动全国数千名艺术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为美国各地的公共建筑、公共场所、街道、广场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公共艺术创作活动,为美国的城市化建 设和公共艺术在全社会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战后,美国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建设事业的资金投入,并以立法的方式推动城市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如“1959费城第一个以立法的方式推出的“百分比条例”规定美国任何新建或翻修的建筑项目,必须以总投资1%的比例用于装饰。1965年成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以向美国民众普及艺术为宗旨,为发展美国的公共艺术事业提供资助。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除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继续相对繁盛的公共艺术活动之外,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2、我国现代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艺术界和文化界,在实践和理论的建设方面还属于起步阶段。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逐步开放和改革,并伴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求,现代公共艺术在中国较为发达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城市登场。中国公共艺术的出场是伴随着当代城市化和经济建设的大潮,是伴随传统城市由单纯化的行政中心和生产中心向着科研、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教育及全方位社会服务中心的转换过程而逐步显现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大中城市无论在城市基础建设及其规模的扩展,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增加,商业、文化娱乐产业和各类社区建设的发展,都具有建国以来成倍的飞跃。城市社会市场经济和市民文化生活的逐步繁荣和演进,是形成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及其文 化观念发展的现实原因和直接动力。 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现代公共艺术从当代社会学、政治学及人文学的层面介入社会文化公共领域,把市民社会作为平台,把公共舆论和公共参与作为公共艺术的内在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不断满足公众的文化审美要求。现代公共艺术完全服务于人民,设计的前提是方便大众,为公共社会谋福利。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公共艺术要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需求为出发点。 三、公共艺术的类型 (一)、从艺术形式上划分: 公共艺术涉及的范围很广,对其分类的角度也有很多种,从艺术形式方面,可分为壁画、雕塑、水景、绿化、公共设施等。 1、公共雕塑 雕塑是雕、刻、塑、铸等表现方法的总称,是公共艺术中重要的装饰手段,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以丰富的造型语言,向人们传达特有的思想感情。 雕塑与城市环境、园林景观、建筑相互渗透,往往构成了城市的特征标志,反映着时代风貌和城市的精神。公共雕塑是依托城市文化,传承城市文脉,升华城市精神,美化城市空间的一种公共艺术形式。它以丰富的造型语言,向人们传达特有的思想感情。公共雕塑是城市真实的写照,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和载体,是塑造城市精神品格与展现市民意志的重要手段。 主题性雕塑:公共雕塑主题是指作品中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美国华盛顿的朝鲜战争纪念雕塑:纪念雕塑塑造的形象没有战争的炫耀,没有光辉的英雄形象,人们面前是真实的战争状态。战争的恐惧、创伤在这里可以感受得到。这里充满了记录状态,没有评判、没有胜败、没有褒奖。它们让人回顾历史的经历,让人深思,让人警醒。 标识性雕塑:标识性是表明明显特征的记号。公共雕塑作为一种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品,经常是代表了区域和功能上的特征,传达了区域或环境的信息。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最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它代表了美国的国家精神,也代表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巨大力量。 公共景观雕塑:是以公共景观为平台的一种雕塑形式,景观雕塑最重要的功能是营造景致,满足观赏和装饰的需要。 装置性雕塑:常设置在特定的空间内,它表达的不仅是单体独立性的艺术形象,而且是一个完整的集合或环境整体。装置艺术突出作品所带来的整体气氛,是以一种艺术思维所贯穿组成的集合体。装置是装配和放置的意思,装置艺术特征:作品主要是装配起来的,不是主观化的改造,作品组成的要素是先已形成的天然或人造材料或物品,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材料。 建筑性雕塑: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 2、壁画 壁画,伴随建筑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一门装饰艺 术形式,通常出现于公共场所以及公共空间环境的室内和室外建筑墙壁上。最初壁画以绘图的形式出现,用以装饰建筑的墙壁和天花,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科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现代壁画已经打破了传统仅仅局限绘画的形式,出现了相对自由的选择材料,并通过不同的装饰制作手法进行壁画创作。陶瓷壁画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壁画形式。 绘制型壁画:指画家运用画具和各种绘画媒介绘制的壁画,它是人类最早出现的壁画形式。 材料加工型壁画:以某种材料为媒介,通过特殊的工艺加工而制作完成的壁画,一般包括陶瓷壁画、镶嵌壁画、金属材料壁画、木质材料以及综合材料的壁画等。 壁画是一种最具有时代、地域精神的公共艺术形式,它往往与建筑结合,具有强烈的装饰性。随着建筑事业的飞速发展,众多的建筑场所、景观以及居民小区建设为壁画艺术提供了施展宏图的空间。3、公共水景 水景设计是城市景观空间中最具有活力与表现力的景观题材,它具有可塑性、可活动、可发声、可映射周围景物等特征,景因水而活、因水而动。水景是自然与人工环境相融合的载体,在环境空间中最具亲和力,而且在昼与夜的景观环境中具有特殊的艺术表现力。 早期的水景大多与艺术品相搭配,传统的水景从着重观赏雕塑或神像喷泉,发展到抽象造型相结合的水景,然后进入到周围环境相结合的水景,以及能够让人亲近接触的亲水性水景。 瀑布:丝带式瀑布、幕布式瀑布、阶梯式瀑布、滑落式瀑布 溪流:对于游人可能涉入的地方,水深设计在30CM以下,防止儿童溺水,适当加大自然式溪流宽度,增加曲折、对溪底采用大卵石、砾石、瓷砖等铺砌处理。 水池:水池类型很多,自然式池塘到几何形水池,从观赏型到实用型。作为嬉水之用,水深10~30CM左右,池底作防滑处理。养鱼之用,要保证水质,深度为30-50CM左右。娱乐休闲用的游泳池为0.5~1.5M 左右。若水池配备水下照明时,池水需淹没灯具5CM以上,池水总深度保证30CM以上。 喷泉:喷泉是古代西方都市的主要景致,当时他被广泛使用在广场、公园、街道,建筑前等。喷泉还以立体动态的方式成为环境中引人注目的轴线。 4、公共绿化 绿化是以各类植物构成景观空间的方法,是体现城市生命力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绿化的组织要求设计者要通晓各类植物在景观中的作用,熟悉植物的生态习性、观赏特征。 4.1绿化的功能 实用功能: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绿化具有特定的空间形态,可调整空间视觉,起到丰富视觉层次、营造特定氛围的作用,同时可设置成较强的动态结构特征,来分隔与组合空间,并引导人流动向。 生态机能:绿化是有生命的个体,可以通过调节地区环境小气候、温度与湿度,净化空气和减少噪音、污染、辐射等,降低沙尘流失与阻 挡风速,保持区域环境的生态平衡。 景观功能:以一定密度规模的绿化设置,来组织或加强城市空间结构,调节城市立体空间的均衡与节奏,构筑安全舒适的环境,形成视觉遮蔽与拓展,创造景观生态主题气氛等。 4.2绿化形式 观赏型:设置于建筑主入口前的广场空间、街道两侧或其他人流停驻点,可选用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如:对植、孤植、群植、丛植等 游览型:多适于小区绿地空间和园林空间,以组植或列植构成富有动态结构的景观线,以迂回曲折的手法加强视觉层次、变换人与景之间的关系。 导向型:设置于道路转弯等流动感比较强的空间,以引植、列植等序列性、透视性、引导性较强的构成形态,产生自然的导向作用。 防护型:以一定宽度规模的密植林带可获防止风沙、污染、辐射等功效;以阔叶树种植于街道两旁,起阻断阳光,防止商店橱窗炫光的功效。 隔离型:以树篱、花池、草坪等景观组合,起到分隔、围合空间,阻挡视线的功效。 主次型:大型草坪空间或低矮的灌木类空间,既衬托了周围主体建筑空间,又拓展了人们的视觉,形成主次分明的组合。此外大型绿地空间还可通过植物的孤植、对植、列植等形式获得自身主次的组合关系。孤植——单独种植,能突出表现植物树种自身的姿态特征。 对植——两株(组)植物根据景观需要呈对称式格局种植的形式,获 得统一的视觉美学特点。 列植——成行排列的线型种植形式,均采用较高树种,常植于道旁、湖边、校园。 丛植——依据空间的构图需要,采用数株同科或异种类的乔木、灌木高低、深浅、疏密、主次的组景配置,形成参差、叠错的层 次感。 群植——依据视觉美学的构成原理,将较多乔灌木类植物作组群栽植表现绿化景观的气势。 林植——城市周边空间或河湖岸边、大学校园等用于防护风沙和大面积绿化,构成静谧雄伟 5、公共设施 所谓公共设施是指公共或街道社区中为人们活动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系统,以及相应的识别系统。它是社会统一规划的具有多项功能的综合服务系统,免费或低价享用的社会公共资本财产。 公共设施是人们在城市中具体使用到的、具服务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设施。它是人们活动的空间装置与依附,是公共环境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公共设施主要的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满足公共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 (1)、公共标识 公共标识包括交通标识、路标、招牌、解说牌、建筑指示牌等,它以简单明了地提供信息、方向等内容为主要目的。 a、交通标识,它以“功能第一”为目的,主要作为交通运输的疏导、指示等功能,它迅速准确的传达信息,让驾驶员依照指示达到目的地。 b、商业招牌的主要功能是标示商店、公司名称,帮助建立商业形象,标示提供的服务和商品种类等。好的商业招牌设计简单明了、点出主题,同时与环境相融合,成为街道建筑物立面的元素。 公共标识是城市建筑主体的补充,以满足人们在城市日常活动的基本要求为目的,它为公众出行、工作和生活等基本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视、可靠的环境信息和心理依据,使城市环境秩序化。公共标识将城市建筑环境与视觉传达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无声的命令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凸显了城市的形象与魅力。良好的公共标识设计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生活水平,在提供人们信息的同时,又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点缀。 (2)、便利性设施 便利性设施是为公众在公共场所中进行活动时提供各种方便的设施。它包括:路灯、座椅、垃圾箱、电话亭、服务亭等。服务亭占地面积小,一般只有几个平方,如报亭、售票亭、收费亭等,但是,服务亭有着重要的实用功能。有的与饮食休憩有关的服务亭设置了座椅、垃圾箱、饮水机等设施,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清洁、休憩的环境。电话亭是城市街道,公园广场等处人们双向沟通的设施,电话亭设计不仅显示出一个国家、城市的经济、文化和艺术水平,还显示出城市生活的节奏与效率。便利性设施设计在满足功能外,还要考虑设施与周边环境在材质、色彩、造型上的协调和耐用性。 (二)从人文角度划分 1、具有实用形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面向公众融入社会与生活中的艺术,它是将艺术创作与公共场所中的物品、器具等的使用要求相互结合,形成现代设计中的“视觉、环境、产品”三为一体的造型。 公共设施是都市景观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它所发挥的效用,除了本身的功能外,还具有装饰性与意象性。公共设施的功能是应公众在公共场所中进行活动的各种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公共设施的设计,首先应该从功能上进行考虑,这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次则可从“物的关联”为出发点,将功能的形式向外扩张,对设计物的材料、结构与视觉特性进行整合,并与环境呼应,从而使之更趋向完整。 2、装点性公共艺术 装点性公共艺术是配合既成的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它是公共艺术主要的表现形式。装点性公共艺术的创作,应该反映、诠释或强化环境的特性,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区域,而不是单纯的装饰和几个孤零零的艺术品。装点性公共艺术的创作可从周边形式中取材,或将与都市形成对比的自然元素的导入,甚至是纯粹的构成造型。艺术家在城市环境中的创作。应该结合给定的场地来发展适当的主题,其选题主要有: (1)、发人省思、引起共鸣的开放性主题 任何有生命力的公共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场所意义和不变的空间因素。无论在广场、街道或是校园的环境,都是被划分为不同的空 间而存在的,每一个空间都有属于自己的本质、体量、尺度、表现特质这些特质都影响着公共艺术作品,在创作中,作品与环境的关系、作品占有的尺度以及表现的空间意象,都是创作构想的基本要点。如:法国艺术家伯纳·韦夫设计的《185.4度大拱门》,拱门直径75米,倾斜与地平线,缺口向苍穹展开,作品以纯钢制成,并漆上与陶土相同的颜色。作品的位置与尺度是艺术家在考虑其周边环境所选定的,当汽车经过拱门的一刹那,汽车与人均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2)、表现人文创意、高科技、高工艺的构件展示 公共艺术与他存在的时代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不论是时代影响艺术风格还是艺术的前卫精神带动时代的风潮,都可以说艺术反映了时代,时代产生了艺术。希腊艺术家塔基斯设计的《号志灯》,在一个面积60来平方的水池中,矗立了49盏闪烁的等。灯受指令的控制,间续性或随即性的闪烁,呈现着作品对于凯旋门路上的忙碌的车流灯光的反响——即对环境的写照。 (3)、结合艺术创作的景观展示园地 美国雕塑家贝弗利·佩伯和建筑师安德里·阿里奥拉及卡尔姆·菲奥联手完成的一件大尺度地景艺术——巴塞罗那的北站公园。艺术家利用不良的地基条件,在不容易种植的位置,砌筑了一条隐喻长龙的巨型雕塑。作者用“龙”的主题表现了巴塞罗那市民对龙的眷恋,并继承了高迪亲近民众的表现形式以及用彩瓷塑造龙的传统。用现代抽象的手法及大块瓷砖的贴面,塑造了这件尺度庞大、伏卧于草地之中的巨龙。 3、依附人文背景而存在的公共艺术 根据当地的人文背景、生活习俗和历史特性来塑造公共艺术作品,以反射、和谐的方式对应环境,与环境相辅相成。在依附人文背景而存在的公共艺术中,景观纪念性创作是这类作品的主要部分。尺度巨大的这里作品往往以建筑的形式出现。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为建立丰功伟绩者树碑立传的传统。如南京的中山陵,以及欧洲的凯旋门和方尖碑等。 一个纪念性的公共艺术的产生,一定有它建造的背景,即依附的人文背景。在纪念性的公共艺术创作中,要考虑:原创性,象征意义和地标性(地域标识性)。 4、依附自然景观而存在的公共艺术 依附自然景观营造公共艺术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先例,依山而建的乾陵(唐代武则天陵墓)是杰出的例子。 今天的依附自然景观的公共艺术,更加注重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们利用自然的条件或自然的材料进行创造,这些作品往往被人们叫做“大地艺术”、“地景艺术”等。保加利亚艺术家克里斯多创作的《飞篱》,长达24公里,高18米,由白色尼龙布挂在钢柱上构成,尼龙布波浪起伏的穿过平原、山丘和峡谷,从远处看抽象成一条线犹如万里长城。 (三)从存在的空间场所划分 1、生态类公共艺术:是推动城市环境生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 分为道路景观、开放空地、公园、绿地和废墟的艺术。 2、社区类公共艺术:“以人为本” 3、设施类公共艺术 4、交通类公共艺术:(地铁) 5、校园类公共艺术 四、现代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 (一)、现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现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是人类艺术思想的诉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以开放、交流共享的方式表达着艺术的民主思想。它主要包括公共空间和公众参与。 公共空间是公共性的物质形态,是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出的空间,如街道、广场、商场等,它是面向公众的场所。公共艺术之所以被称为公共艺术,就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公共空间当中,即它在空间上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即使一件用于公共场所的雕塑作品,如果它在创作完成之前只是被放置在私人的空间当中,那么它也只是一件私人艺术品,而不能成为公共艺术。 公众参与是公共性的核心要素。公众参与不仅表现为公众对于作品参与制作,还包括公众精神享受(即公众对公共艺术品的艺术欣赏和心理共鸣)。公共艺术作品放置于可供公众出入的公共空间之中,它与公众之间有进行对话的可能,以大众的艺术语言与形态使公众思想产生精神认同。纪念碑就是最常见的担负精神享受功能的公共艺术,它能唤醒公众的记忆,回顾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等,让所有的公 众能够进入公共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历史情景中。 现代公共艺术如果没有矗立公共空间,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它将成为生活中的点缀物和装饰品,不能成为现代文化精神的载体。(二)、现代公共艺术的地域性 在全球城市化的今天,城市公共艺术越来越关注地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由于城市地域文化的区别,现代公共艺术势必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化的特征。正如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艺术的出现。我们研究自然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植物的出现……同样,我们应当研究精神上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艺术的出现……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因此,现代公共艺术要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鲜明的塑造出城市的形貌特征、历史、文脉以及市民的气质等。 1、公共雕塑的地域性 公共雕塑是依托城市文化,传承城市文脉,升华城市精神,美化城市空间的一种公共艺术形式。它以丰富的造型语言,向人们传达特有的思想感情。公共雕塑是城市真实的写照,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和载体,是塑造城市精神品格的重要手段。 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城市雕塑堪称珠联璧合。这些雕塑装点着城市容貌,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每一座雕塑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让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市民在审美欣赏中得到心灵的感动。尤其是作为城市形象标志的“母狼育婴”雕塑,相传 两千多年前,特洛伊王子的后代西尔维亚被害,她的一对孪生子被篡权的国王丢弃,得到母狼的哺育而长大成人,其中的罗马路斯就是罗马的创建人。因此,狼被视为恩物,并雕塑了这座铜像,作为罗马城的集体记忆和城市精神象征。 如景德镇的公共艺术要合理而巧妙的运用陶瓷这个特殊的材料,在雕塑、壁画、公共设施等方面加入陶瓷文化。如公共雕塑创作,可以结合对景德镇制瓷历史有突出贡献和深刻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明代童宾、近代县知事陈安、革命烈士杜重远等,唤醒公众的记忆,让所有的公众能够进入公共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历史情景。 当代景德镇的公共艺术要结合历史遗存(景德镇古桥梁、河道、码头、古窑遗址等)进行创作。景德镇最初沿河建窑,沿窑成市,昌江对景德镇瓷业的生产、销售、运输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有诗曰:“坯房挑得白釉去,匣厂装得黄土来,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茅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说的就是当时水上运输的繁忙。当年瓷器从景德镇装船启航,经鄱阳湖入长江,再扬帆出海,运往世界各地。景德镇现代公共艺术可以再现当时繁华的都市面貌,在昌江的古代繁华码头或河道设置一些帆船形式的公共艺术,重现当年陶瓷出口的辉煌历史;还可以结合不同年代窑炉造型、作坊等作为公共艺术创作的元素与主题。 像这样与城市的历史、地域文化相匹配的公共雕塑,有其极强的生命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突出了城市形象的魅力。这些扎根在城市生活、文化和历史的公共雕塑融入了城市环境,满足了城市公 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公共设施的地域性 由于对公共设施地域性的强调,使它成为表达某个特定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的一种积极的参与方式。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公共设施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公共设施要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地方特色风格特点等规划设计,以便形成当地的风格特征。在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型城市,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都很快,人们需要的是为他们提供快捷、方便而舒适的公共设施,这时公共设施的使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而在北京、西安等文化型城市,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就显得相对缓和,在使用公共设施时,他们相对会更关注设施的精神功能。 公共设施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独具历史内涵和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形象,其物质材料和表现主题等方面,要实现与本地区的自然和文化融合。特别是城市所特有的物质材料,它们往往是本地域的人们在生活和生产最为熟悉、最具有亲切感的东西。在公共设施创作中如果合理和巧妙的运用了城市特有的材料,往往可以使公共设施出现独特的魅力,并与本地域的自然及人居环境产生和谐呼应。景德镇可以运用陶瓷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特色材料(如陶瓷在休息椅、路灯、垃圾箱、电话亭、候车亭等设施上的应用),还可以融合陶瓷造型、色彩、甚至历史传说于公共设施的设计。 3、公共绿化的地域性 公共绿化的地域性指采用本地的艺术构图和艺术手法设计出具 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绿化形式。公共绿化的地域性是公共绿化设计的重要原则,随着城市硬质景观风貌的趋同,客观上要求公共绿地来反映地方特色,展示城市个性。 3.1、回应场所精神:回应场所的精神以公共绿化基地为中心,在时间和空间上扩散思考,寻找可见和不可见,现代与历史的可利用的因素,转化为绿化语言。场所精神反映城市历史、地理和文化,揭示公共绿化与所处场所在文脉、结构和功能上的同源性。 3.2、运用有地方特色的设计语言:包括在公共绿化造景中创造性的运用本地民居建筑形式,乡土植物、民族艺术符号等挖掘地方绿化符号。公共绿化要合理选择绿化形态,注重其植物的地域特色,本地化的植物最适宜本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与本地域的传统、乡土情感及民间文化之间有着天然和历史的渊源关系。特别要注重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和本地民众喜爱的植物种类在公共艺术景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市树和市花,集中体现了地域人文内涵和市民公众的情怀。当代景德镇的公共艺术要注重公共绿化的地域特征,注重本地民众喜爱的植物种类在公共艺术景观中的地位。如市树和市花,她们集中体现了地域人文内涵和市民公众的情怀。1985年,9月26日,景德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评选将樟树定为景德镇的市树,将茶花定为景德镇的市花。景德镇的樟树,杆粗枝壮,冠大叶茂,苍劲有力,姿态雄伟,他象征着瓷都历史的悠久和古城之新貌。景德镇的茶花,品种繁多,以叶片翠绿,花形千姿百态,花朵艳丽而著称。她是景德镇欣欣向荣的美好象征。 (三)、现代公共艺术的制度化、法制化 现代公共艺术与历史上的文人创作不同,它直接产生于制度,如果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公共艺术的制度建设,就是要建设一个有关资金来源、作品遴选、评审、实施操作的科学管理程序,这个制度的基础是民主,是保证大众权利的实施,防止少数精英(官员与艺术家)的专制和独断。在一些国家,政府规定建筑或工程总经费中的一小部分用于公共艺术,如美国“百分比条例”。 五、公共艺术的设计原则 (一)、以人文本的原则 以人文本的原则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美学思想,也称人文主义。它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反对教会统治下的禁欲主义,反对以神为本位,提倡以人为本位,所以称为人本主义。 在公共艺术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在总体规划、设施设计等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人群是构成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价值观、对城市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未来。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不同要求,这样才能为广大市民提供最佳的服务。 (二)、整体性原则: 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鲜明的城市个性是指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所特有的鲜明性格,但对于城市中的各个小环境而言,城市的个性是各个小环境所共有的,即为了强化城市的个性,对小环境的共性加以强化。城市中的各个街道拥有相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人们拥有共同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因为有了这些共性的东西,才形成了城市的整体特征和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这里的共性并非城市所有公共艺术千篇一律,而是公共艺术多样统一,即在变化中求得统一,统一中求变化。 (三)、个性原则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形气候、生活习惯,在整体形象设计时应该充分体现城市的这种个性。在信息化的今天,各个现代化城市的时空距离在缩小,大有一种城市建设化的趋势。但是,即使都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努力,每个城市的个性也将表现出来。城市公共艺术可以反映出城市特有的面貌、风采,表现城市的气质和性格,体现出市民的文明和精神,显示出城市的经济实力等。 六、公共艺术形式法则 (一)、合理的尺度 公共艺术提倡合理的尺度是指作品在空间中所占比例应该以普通人的感官适应力为依据,而不是过于庞大或微小。在公共艺术中,合理的尺度就是人的尺度,尤其是普通大众的生理、心理尺度。一味追求雄伟壮丽的英雄式美感,是历史上君权政治的遗留病态,也是我国举办的各种大型美术展览的通病。 (二)有秩序的美 公共艺术受外在条件制约因素比较多,公共艺术要顾及作品尺度和形象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要考虑大众的情感趋向和接受能力,作品的内容还要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俗相统一,还要考虑到国家在意思形态方面的要求。在这些外在的条件中,不能破坏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秩序,不能过分的影响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 如果公共艺术与城市整体环境协调有序,无疑会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公共艺术要实现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首先是形式上的整合与统一。公共艺术要有和谐的比例、适当的体量,这样有广泛的接受者。 (三)、对比与融合 在公共艺术中,所有的视觉元素都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而是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才能体现完美的艺术效果。万绿丛中一点红,讲究的是对比,天上众星皆拱北,追求的是融合。 在偏重融合的方法时,作品与环境同形同质,相辅相成;尽可能在形式上去除作品的特殊性,不让作品从周围环境背景中凸显出来,作品融入环境,产生和谐的美感。对比:即强调作品的特殊性,让作品在形式上独立于周围环境,形成反差,以突出作品自身的美感价值。如:贝聿铭设计的巴黎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是使用对比手法的典型。 (四)居中和从属 广场上的纪念碑、城市雕塑多居于特定区域中心,而另外一些城 市公共艺术遍布于城市各处,没有中心的意义。从本质上说,中心与非中心的形式演变是社会权利结构变化的结果。在以往的时代里,城市生活空间是被一个或几个中心支配中心支配,这些中心是宗教或世俗权利所在(如北京故宫),其他中心围绕这些中心成为附属。云冈石窟中的五个高大佛像,据说是按照五个皇帝的长相塑造而成,龙门石窟中最重要的卢舍那大佛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相貌塑造。这种体现神权和王权意志的作品,是历史上最具有中心意味的艺术实践活动。当代公共艺术发展方向是突出非中心的艺术形式,让当代公共艺术通过合理分布的形式遍布城市各处。 七、公共艺术欣赏
/
本文档为【《公共艺术》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