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word】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共生态势初探

2017-12-25 19页 doc 44KB 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1127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共生态势初探【word】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共生态势初探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共生态势初探 《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年第2期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共生态势初探 郑一省叶英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独立以来,马来西亚的华人和马来人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共生状态.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虽有族群间 矛盾,但两者已基本上形成彼此忍让,相互共处的局面.这种共生态势,主要表现在两者在政治上合作,经济上渗透 和文化上交流.共生态在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
【word】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共生态势初探
【word】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共生态势初探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共生态势初探 《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年第2期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共生态势初探 郑一省叶英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独立以来,马来西亚的华人和马来人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共生状态.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虽有族群间 矛盾,但两者已基本上形成彼此忍让,相互共处的局面.这种共生态势,主要表现在两者在政治上合作,经济上渗透 和文化上交流.共生态在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马来人:共生态 中图分类号:D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392(2011)02—0o2O—o6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 术界研究的热点.虽然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地 位差别长期存在,但是两者却能基本上形成彼此忍 让,相互共处的共生态,形成政治上相互合作,经济上 相互渗透,文化上相互交流的局面. 一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共生态势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 家得贝里(AntondeBary)在1879年提出的,他将共生 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随着共生研究的逐渐 深入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2O世纪5O年代后,共生的 思想和概念已不为生物学家所独享,逐步引起人类学 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甚至政 治学家的关注,一些源于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和方法理 论在诸多领域内得到运用和实施. 在民族学家看来,民族共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区 域范围内,各民族彼此之间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状态.在东南亚国家中,马来西亚华人与 马来民族虽有矛盾,但两者已基本上形成了一种能够 彼此忍让,维持相互共处的局面,即共生态势.这种 共生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上的相互合作 华人与马来人政治上的合作始于20世纪5O年 代.马来亚最大的华人政党马华公会成立于1949年 2月,开始只是一个福利性机构,后来逐渐转变为政 党,为马来亚华人谋取合法权利.1952年马华公会 与巫统地方支部合作,在吉隆坡地方议会选举中获 胜.此后,马华公会与巫统,印度人国大党正式组成 联盟,并在1955年大选中获胜,成为执政党.1957 年,马来亚联合邦正式独立,马华公会以承认马来人 特权作为条件,换取马来亚华人的公民权.拥有公民 权的马来亚华人政治地位有了转变,可直接投票参加 选举.经过多次协商与对话,巫统也同意与马华公会 一 起草拟宪法.马华公会在要求马来亚独立,平等公 民权和华文华教的合法地位等方面做出了努力.l】虽 然马来西亚华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不如马来人,但仍比 东南亚其他一些国家华人政治地位要高一些.在马 来西亚,华人可以组织政党参政议政,并有自己的执 政党和反对党. 收稿日期:2011-02-15 作者简介:郑一省(1959一),男,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 授;叶英(1984,),女,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 读硕士. 2O 20世纪9O年代以来,有更多的华人在马来西亚 政治领域发挥作用.联邦议会中有华人担任副议长, 联邦政府中有华人担任部长和副部长,一些州的行政 首长也由华人担任.例如,华人林良实担任过交通部 长,李金狮担任过卫生部长,黄家定担任过内政部政 务次长,许子根担任过槟城州首席部长.在1995年 组成的政府当中,26个部长,33个副部长中就有6个 正部长,8个副部长是华人.-3j 一 般认为,马华公会领导层在涉及种族间利害冲 突时会妥协和退让,虽然这种妥协和退让常引起华人 社会的责难,但这是基于华人在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 人口较少,政治上长期处于弱势的现实而采取的 态度. (二)经济上的相互渗透 由于历史的原因,马来西亚华人从事工商业较 早,他们的整体经济实力高于当地马来人居民,这种 经济上的差异使马来人产生了对华人的不满情绪. 马来亚独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扶持马来 人.新经济政策时期,马来西亚政府对华人经济进行 限制,如彻底限制华人经营某些特定的产业和职业, 要求现有华人企业家将一定比例的股权转移给原住 民股东,让他们成为投资合伙人等等.这种政策企图 降低华人的经济地位而提高原住民的经济地位,以缓 和国内矛盾.在这种政策的实施下,一方面华人的经 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华人劳工失业率大增,但另一 方面,这也促使华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与有权势的马来 人企业合作,或名义上与马来人合股经营.一批华人 大企业与对政府有影响力的马来人资本或国有企业 “合股经营”,通过马来股东的关系,这些合股企业通 常能获得大宗政府合约和订单,到80年代后期,”新 经济政策”已成了部分马华大企业受惠的工具.例 如,新兴的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张纯成,以在沙巴的 木材业积累的财力为基础,1994年成为巫统的Aokam PerdanaBhd.(APB)及GoldenPlusBhd.(GPB)两家 公司的股东和董事.[](粥) 政府从1970年起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 1975年颁布的《工业调整法》规定,华人,印度人企业 领取执照时必须把30%的股权留给马来人;雇用的 工人当中必须有40%一50%的名额留给马来人等.经 过新经济政策的推行,马来西亚经济的民族构成发生 了变化,在股份资本总额中,马来人资本所占的比例 由1971年的4.3%上升到1978年的10.3%,非马来 人的经济势力相对下降.1980,1986年,马来西亚失 业率从5.7%上升到8.7%,失业人数由29.02万人 增至52.88万人,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华人.[5根据 1980年的人口统计,在公共部门中,马来人在政府执 行官员中所占的比例超过80%;马来人也占有75% 的公款资助的受高等教育的名额;在联邦土地发展局 下分到土地的垦殖民中有96%是马来人.新经 济政策是趁着1969年的种族骚乱出台的,经过新经 济政策的调整,马来人与华人的经济差距大大缩 小了. 90年代初,新经济政策结束,对华人的歧视性政 策逐渐退出.1992年,土着经济大会破例邀请华人 企业家参加,商讨合作大计.目前,马来人与华人进 行经济合作已十分普遍,特别是当地的一些大企业, 大财团,几乎都为马来人和华人资本共同拥有. 2004年8月,马来西亚国家土地理事会第6o次会议 通过决议,允许把马来保留地租借给非马来人发展, 时间可长达6o年,目的是使马来保留地发展为商业 用途和让土地增值,但同时也确保有关土地仍然由马 来人所拥有._7此项法令的修订使华人可以参与马来 保留地的开发,促使了两族问的经济渗透. (三)文化上的融合与交流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人口2200 多万,由26个族群组成.其中以马来人,华人,印度 人三大族群为主,形成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社会.各民 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流,使马来西亚的文化呈 现出多样性.作为马来西亚三大主流文化之一的华 人文化,在主体上保留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当 地的特色文化.例如早期融华人文化和马来文化为 一 体的沓沓文化,便是两种文化融化的代表.这些杏 奋虽然保留着华人对祖先的祭拜以及传统的婚丧仪 式和节日庆典,但他们在服饰,语言与饮食方面已经 马来化.在华人的民间信仰方面,有些华人也拜马来 神”拿督公”,华人也相信马来法术”贡头”,对吸血人 妖也津津乐道. 从1984年开始创办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节是马 来西亚华人社会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马来西亚建 国以来一直推行马来人优先的原则,使华人社会和文 21 化受到排斥.1969年5?l3事件后,政府为进一步维 护马来人的统治地位,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限制华人社 会的发展.在文化方面,他们提出”致力于创造一个 以马来文化为主要精华之国家文化”的口号.基于主 体社会的巨大压力,马来西亚华人带着强烈的危机感 和使命感,开始为保护民族文化而努力,文化节就源 于这样的背景.在前九届文化节中,他们以中华传统 文化的复兴为重点,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华社内部. 90年代后,由于政府对华人社会采取较温和与务实 的政策,华人文化节的内容也有了转变.1993年10 月第十届华人文化节以”直的传承,横的交流”为主 题,主动邀请居住国各民族加人到华人的文化活动之 中,通过开展点燃薪火仪式,万人大游行,大合唱,灯 笼创作赛,龙舟赛等活动,使一个原本由华社独自承 办和参加的文化节日变成由各民族共同参与,多元文 化互相观摩的文化盛会.-9马哈蒂尔首相亲自到会主 持开幕式,并称赞此次活动.一个华人社会的文化节 能受到如此待遇,这与他们自身积极的融人当地社会 是分不开的. 二,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共生态形成的原因 共生态理论认为,尽管共生包含了竞争和冲突, 但它强调了从竞争中产生出的新的,创造性的合作关 系;从马来西亚来看,当地的华人之所以能够与当地 马来民族保持共生态的局面,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 原因: (一)华人在政治上的积极参与和抗争 “政治参与的实质就是民众影响社会价值权威性 分配的政治行为,其动力来自于对自身权益的追求与 维护”.在马来西亚,华人之所以没有被当地社会 同化,是与华人政党积极的参政并为华人争取权益分 不开的.从辛亥革命开始,马来亚华人在各种政治运 动的熏陶下,经受各种历炼,参政意识相当高,不但在 历次大选中踊跃投票,而且在遇到关系华人社会根本 利益时群起奋争.1946年12月,英国殖民当局公布 了马来亚政治改革的蓝皮书,对华人公民权作了严厉 苛刻的规定,引起了华人社会的愤慨和不满.针对蓝 皮书,华人社会采取了许多积极的行动扞卫自身的权 益,如1947年1月3日,柔佛中华公会召开大会,通 22 过了一项”否议蓝皮书”的议案.同年2月初,陈祯禄 在马六甲人民宪制事务委员会(MalaccaPeople?s ConstitutionalAffairsCommittee)召开的抗议大会上, 指出蓝皮书违反民主自由精神,实行民族不平等政 策,他要求联合邦采取平等的公民权政策.同月,马 来亚中华总商会联合会(简称”马华商联会”)在吉隆 坡集会,通过了一项呈交英国首相和殖民部大臣等人 的建议书.l】这些抗争标志着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意 识的萌芽.此后,马华公会与巫统,印度国大党结成 联盟党,并在立法议会选举中获得胜利,正式成为马 来亚的执政党之一.在马来西亚独立前后,马华社会 领袖能够与当地民族达成妥协,基本上解决马来西亚 华人公民权的问题,这为马来西亚华人参政议政,保 障本族群的权利提供了前提条件.在后来的国民阵 线中,民政党,人联党,人民进步党的加入,虽然削弱 了马华公会的影响,但在整体上扩大了马来西亚华人 的参政空间. (二)马华社会的团结和华人社团及其精英在文 化上的抗争 马华社会能够团结起来,消除各自的区域文化偏 见,建立共同的文化事业,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这是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能与马来文化抗衡的重要原因. 一 年一度的华人文化节由各州中华大会堂或华团总 会(当时称联总)轮流承办,在各主办社团的领导下, 华人文化节通过举办具有中华特色的文艺表演,展 览,比赛,讲座,座谈,研讨会等形式宣传华人文化,加 强华人文化建设.在后来的文化节中,他们还邀请各 族人民一起参加.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文化活动,不 仅内容上非常丰富多彩,机制上也制度化和组织化, 这在东南亚国家中是非常突出的.2O世纪8O年代 后,华人文化受到马来西亚政府的重视,一些华人传 统文化活动被政府允许列入国庆大典和一些官方仪 式.1997年10月12日,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 (简称华总,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最高领导机构)会议 通过了《全国华团文化工作总纲领——建设马华文 化》,包括前言,理论纲领,行动纲领和结论等章 节0[12J纲领要求制定相关方案,落实它的建议,并提 出华人社团要自觉提升文化层次,发展华文教育. 马来西亚有一大批华人团体和华人精英为本民 族的权利包括教育文化权利进行积极的抗争,这是今 天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能与马来文化共存的主要原因. 对马华社会来说,社团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依 靠民间力量,经常向政府提出政治诉求,争取和维护 华人利益.目前,马来西亚有5000多个华团组织,比 较有影响的有三个: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简称 华总,1991年成立),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简称 商联总,1947年成立),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联合会 (简称董总,1954年成立)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联合 会(简称教总,1951年成立),由于两者关系密切,人 们通常将二者合并称之为董教总.L】副董教总一直为 华文教育不懈的努力,商会组织在经济上支持华文 教育. 华文教育是马华文化的基础,从”白小保校运 动”可以看出华人社会对华文教育的重视程度.白小 即白沙罗华文,位于吉隆坡八打灵地区白沙罗华 人新村.因政府要求其搬迁,对华人人学造成不便, 引起华人的反抗,进而发展成一场政治运动,在社会 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青年 社团逐渐显示出领导实力.以宗乡青,青团运,大专 青,文华青商会,基督青,青运,青创会及东亚青年共 策会的”8大华青”为主.他们的领袖多以马华青年 企业家为主,都受过高等教育,有活动组织能力和经 济实力.与传统老社团相比,他们能更加积极的参与 政治角逐,真正融人马来西亚主流社会.如以竞选州 议员为切人口,努力参政议政;宗乡青还加人”国家青 年理事会”,进入国家主流青年组织. (三)马来西亚的华人人口比例较大 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比例较大,是马来西亚的第二 大民族,这是马来西亚华人很难被边缘化的基础.马 来亚刚独立时,只包括马来半岛.1963年,新加坡和 沙捞越,沙巴加入之后,马来亚更名为马来西亚,当 时,华人在马来西亚的人口比例接近40%.1965年 新加坡退出之后,华人人口比例下降.5?13事件后 政府推行新经济政策,把东马的沙巴和沙捞越的原住 民及马来人统称为土着.2006年,土着在马来西亚 占65%.虽然华人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自马来西 亚独立以来,华人人数一直稳定增长.全马华人从 1970年的371.9万,增至1980年的441.46万和1995 年的526.25万.1998年全马华人551.54万,占同年 马来西亚总人口2062.53万的26.74%o[151据统计, 2001年,马来西亚全国人口为2252.9万,其中华人为 572万,占25.39%.虽然目前马来西亚华人的人 口数量在下降,但仍占马来西亚人口总数的24.5%. 由于华人所占比例较大,使政府不敢过分压榨华人的 生存空间. (四)独立后马来西亚政府的务实政策 第一,80年代末马来西亚政治力量的重组有利 于华人社会,巫统的分裂缓和了政府对华社所施的压 力.80年代末代表马来人权益的巫统因内部权力斗 争而分裂,首相马哈蒂尔领导的新巫统获得胜利.? 这场政治斗争分化了马来人的选票,为了巩固它的政 治地位,新巫统必须依赖非马来人的支持.因此,他 们对华人采取较开明和容忍的态度,并对华社的要求 做出让步. 首相马哈蒂尔在1991年2月28日揭示了”2020 年宏愿”的概念,政府将致力于30年内把马来西亚建 成一个先进的现代化工业国.马哈蒂尔表示要达到 这目标,必须要先建立一个团结的马来西亚,并塑造 一 个政治效忠和为国家献身的”马来西亚 族”.[171??川. 虽然马哈蒂尔没有详细解释”马来西亚族”的内涵 和步骤,但很明显的是政府将采取较宽容的态度,并且不 把焦点放在政治上,而是致力于经济建设.政府将把经 济蛋糕扩大,这样可以弥补和消除种族间因经济利益分 配不均所引起的矛盾和冲突.这概念提出后,受到华社 的热烈支持,许多华人认为这是国阵政府宽大容忍政策 的表现.同时,巫统的一些新马来领袖人物如安瓦尔等 自1993年后大谈”新马来人”,以更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其 他各民族.新政策得到无数华人的支持,这可从1995年 大选中国民阵线因获得大量华人选票而大获全胜的结果 来表明.[„】?哪,m) 第二,2O世纪7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兴起以及80 年代中国经济力量的勃兴给马来西亚华社带来新契 机.作为四小龙之首的台湾,70年代后经济力量的 ?有关新旧巫统的斗争和分裂见 HaroldCrouch,Government&SocietyinMalaysia,P114,129;GordonP.Means,MalaysianPolitics: TheSecondGeneration.Singapore:OxfordUniversityPress.1991,P199,206. 23 快速发展给马来西亚华人制造了新的经济机会.台 湾工商界人士在马投资设厂部分的改变了马政府对 华社和华文的看法,淡化了它对华文的偏见.接着, 中国的开放和商业机会改变了马政府对华社和华文 的态度.在此之前,政府一向把华文和政治挂钩,认 为华校是左派反政府份子的温床,把华文当作一种具 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语文来看待.但80年代后,华文 在亚洲的商业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所以马政府对华文 的恐惧渐为解除. 同时,政府对华社的态度也改变了,认为华社的 经济力量和专业知识是国家的重要财富,而那些受华 文教育及熟悉中国和台湾情况的马来西亚人可以作 为开拓这两地区市场的先锋.9O年代,马来西亚华 社更受到全球化及科技资讯革命的冲击迈步向前,这 使政府了解知识与科技对马来西亚建国与繁荣的重 要,因而对华社的态度与政策大有转变.这些内在和 外在因素的变化不断地冲击着华社,并决定了马华社 会以后应走的道路.? 第三,马来西亚领导人民族观改变.马哈蒂尔总 理早期曾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他在1970年撰 写的《马来人的困境》一书中,在批评马来人的懒散, 缺乏进取精神等传统的民族性的同时,又坚决扞卫马 来人作为土着居民的特权.他认为”只有马来人才是 马来西亚的合法主人,外来移民是客人,只有当外来 客人放弃他们过去的语言和文化,讲马来语,被当地 融合吸收,才能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如果他们拒绝 这样做,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马来人,不能享受一个马 来人的特权.”然而到20世纪9O年代,马哈蒂尔却认 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包容是马来西亚成功 的关键,他甚至提出了”马来西亚民族”这一概念. 他解释说,所谓”马来西亚民族”是指华人可以 在家中讲华语,马来人可以在家里讲马来语,各自的 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不会改变.不同的只是大家要想 到这是同一个国家,不要再分彼此,而要互相容忍和 接纳.领导人观念的改变,直接影响对华社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新发展政策”,强调了各民 族的共同发展,而不再宣扬马来人的经济特权. (五)马来西亚华人国家认同的变化 马来西亚独立以来,绝大多数的华人都加入了马 来西亚国籍,获得了公民权.这其中的原因简单说 24 来,一是马来西亚华人意识到公民权是争取和维护各 项权利的基础;二是当时中国政府为了海外华侨的长 远利益,取消了华人可拥有双重国籍的规定.海外华 人加入当地国的国籍,并不是说他们的国家认同一下 子就转变了,从以前认同中国转为认同马来西亚,而 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居住国命运与自身命运的 联系日益紧密,与出生地国关系的日渐疏远以及马来 西亚政府越来越开明,淡化民族政治的政策,华人对 马来西亚的国家认同定会日益增强.现在超过90% 的华人是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不管在理性上或 是感性层面上,他们对马来西亚的归属感最强,并且 把它当作历史,社会等情况变迁下唯一的”家”,而且 他们对这个”家”的感情一代比一代深.超过80%的 马来西亚籍华人学生热爱马来西亚,把它当作是自己 的祖国,并且愿意为她做出牺牲.L】国家认同的变 化,也逐步消除政府的疑虑,改变他们对华人效忠程 度的看法. 三,共生态在华人与马来人关系中的意义 共生理论认为,在社会发展中,各个人之间或群 体之间既相互排斥,又彼此互补:在一定的社会中,人 的个性力图伸展,价值力求最大化实现,因此,在一定 环境中的各人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是必然的;不同的社 会群体在发展中,也力求各自势力的扩张,因此,一定 社会环境中的不同群体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也是必然 的.但是,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绝不 能与他人,他群体无限矛盾冲突下去,在力求个人自 由,力图群体整合的同时,必须求得与他人,他群体的 妥协,合作.这就是一种共生态.尽管共生包含了 竞争和冲突,但它强调从竞争中产生出新的,创造性 的合作关系,强调竞争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积极态度. 只有在尊重其它参与方(包括文化习俗,宗教信仰 等)的基础上,共生单元才能更好的寻求自己的定位, 扩大各自的共享领域.在多民族国家,共生理论相比 其他的理论,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更有利于社会的安 定和发展. 马来西亚华人和马来人的关系也一样,他们之间 既对立又统,.马来西亚华人对马来人的种族政治 以及种族特权等积极反抗,以争取自己的公民权益; 马来人对华人的经济力量进行限制,以扭转各种族之 间的经济不平衡.从这些对立面来看,他们相互排 斥,相互否定.但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他们又是 统一的.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民 间的社会交往,他们都相互渗透,相互贯通.马来人 不可能忽视其他种族的权利而一味地强调种族特权, 华人也不可能只顾寻找自己的经济机会而不顾整个 国家的经济水平.他们之间的对立会在”同一国家的 公民”这个前提下相互渗透,双方力量及相互关系会 不断变化,从而解决旧的矛盾,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 而这正是共生理论的要义. 历史事实证明,民族同化只会适得其反.当今世 界,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并存是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共生是明智的选择.马来人和马来西亚华人只有在 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 发展 四,结论 马来西亚华人和马来民族在政治上的合作,经济 上的渗透和文化上的嵌入,形成了他们的共生态局 面.这主要得力于华人能积极参与政治,为自己争取 利益;能够自发团结起来,消除各自的区域文化偏见, 建立起共同的文化事业;马来西亚华人在该国所占的 比例较大,成为马来西亚华人形成文化和经济的基 础;独立后马来西亚政府的务实政策以及对华人的国 家认同的转变是促进马来华人与马来民族共生的重 要动因.2020宏愿提出: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把马来 西亚建成一个充分发达和工业化的社会.其中还包 括经济一体化与民族团结,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政治 稳定等诸多方面,而共生态势是实现这个宏愿的 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小健.马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J].东南亚研 究.1999,(4). [2]王望波.东南亚华人社会政治地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J].南洋问题研究.2000,(3). [3]韦红.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民族政治的淡化.[J] 世界民族.2002,(1). [4]J冻文寿主编.华侨华人经济透视[M].北京:香港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9. [5]王子昌.华人移民与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J].世界民族. 2007,(1). [6]韦红.2O世纪9O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民族政治的淡化. [J].世界民族.2002,(1). [7]廖小健.阿都拉政府的华人政策[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5,(4). [8][马来]王琛发.马来西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外族鬼神祭 祀.[J].人文.2001,(10). [9]肖炜蘅.从华人文化节看当代马华文化的本土化进程.[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1). [10]赵海立.从白小保校运动看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参与形 态.[J]东南亚研究.2005,(4). [11]石沧金.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政治参与[J].世界 民族.2004,(4). [12]石沧金.保护,传承与发扬—2O世纪8O年代以来马来西 亚华人社团发展华人文化的举措与动态分析[J].东南亚研 究.2006,(2). [13]许梅.独立后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选择与政治参与.[J]. 东南亚研究.2004,(1). [14]林奋之.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新特点.[J].东南亚纵横. 2008,(3). [15]廖小健.马华社会面面观.[J]八桂侨史.1999,(4). [16]廖小健.马来西亚的华人穆斯林——兼论不同文明的共 存.[J].世界民族.2003,(4). [17][马来]林水檬,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马来西亚华人史 新编(第二册)[M].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 [18]颜清湟.一百年来马来西亚华社所走过的道路.[J].南洋 问题研究.2005,(3). [19]赵海立.政治认同解构:以马来西亚华人为例.[J].华人 历史研究.2005,(4). [20]丁龙召.认识中国民族关系的一个新视角:各民族共生 态.[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12). [责任编辑:胡潇文]
/
本文档为【【word】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共生态势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