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上海市高考卷语文(2006-2010)(春、秋季)(附答案).doc

2018-06-16 50页 doc 186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上海市高考卷语文(2006-2010)(春、秋季)(附答案).doc上海市高考卷语文(2006-2010)(春、秋季)(附答案).doc 上海市高考卷语文(春、秋季)(附答案) 2006年春季高考——2010年春季高考 2006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扇,自古以来为引风纳凉之物。千百年来除使用价值之外,小小的扇中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的精华,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扇面的丹青墨宝值得珍藏,扇骨的精工细雕成为艺术。舞台上,演员一扇在手,或进...
上海市高考卷语文(2006-2010)(春、秋季)(附答案).doc
上海市高考卷语文(2006-2010)(春、秋季)(附答案).doc 上海市高考卷语文(春、秋季)(附答案) 2006年春季高考——2010年春季高考 2006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扇,自古以来为引风纳凉之物。千百年来除使用价值之外,小小的扇中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的精华,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扇面的丹青墨宝值得珍藏,扇骨的精工细雕成为艺术。舞台上,演员一扇在手,或进或退,或开或合,瞬息万变,活灵活现。建筑中,“扇”这种独特的艺术造型,还被古典园林的漏窗所吸收,成为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的花墙小景,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文化魅力。 我国的扇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实物扇应该是楚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的扇子,有竹扇和羽扇两种。虽然出土的竹扇是2000多年前的遗物,但其制作已相当精良。中国的扇仅从材料而言,就有羽扇、竹扇、纨扇、蒲葵扇等。传统的扇多为圆形,故称“团扇”。 扇面上采用书法,据文献记载,以“羲之书扇”流传最早。唐代在扇面上的绘画,已有实物出土,而且在唐代绘画中也有所反映。到了宋代,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扇面成为画师创作的天地,加之皇帝对书画扇面的重视,扇面艺术得到飞速发展,臻于顶峰。仅以《宋人画册》中百幅小品为例,其中纨扇面就有60余幅,而且这些扇面,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开创了将绘画艺术融于方寸的“小中见大”的新局面,咫尺千里,雄浑壮阔。后来,又有以突出某一局部来代替全景的“边角”之景,如夏硅的《烟岫林居图》。取材中也有小至花鸟画中的野草闲花,昆虫禽鱼,它们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如宋徽宗赵佶的《枇杷山鸟图》,运以精心,出以妙笔,具有一种独特的情趣。因此,宋代的扇面,已成为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瑰宝。扇面作为绘画的一种形式被继承、发扬、光大,实际上已脱离了扇的实用功能,而创作出艺术化的扇面形状的绘画作品,被历代书画爱好者作为精品珍藏。元、明、清时期,很多画家也热衷于扇面书画,直至今日,扇面书画还受到一些画家的青昧。扇的形式之美,使画面更有锦上添花的效果。我国的扇面艺术作为珍品,不仅为我国各大博物馆,也为世界各著名博物馆所珍藏,总数可达数百件之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宋代,折叠扇从日本和高丽先后传入中国,扇面以纸、绢等制成,并以其新颖、灵巧、轻 便受到欢迎。到明代中、晚期风靡一时,效仿四起,出现了大量以诗、书、画为主体的扇面,另外又涌现出一批制造扇骨与扇面的能工巧匠。于是,折叠扇开始独领风骚,并有取代传统团扇之势。檀香扇是从折叠扇演化而来的,扇骨由檀香木制成。据传,苏州从1920年开始生产檀香扇,第一家作坊叫 “张多记”。檀香扇花色品种繁多,扇面制作精良,扇骨长短宽窄各有区别,工艺要求极为严格。 总之,从扇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小小一扇,凝聚了历代工艺的优秀成果,技艺精湛,异彩纷呈。同时,它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并且,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发扬光大,也是形成中国扇文化绚丽多彩的原因之一。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唐代诗人《秋夕》中的诗句。(2分) 2(根据要求,在下表横线上填人关于扇的合适内容。(3分) 年代 样式 (1) 宋之前 (2) 罗、纨等 自宋起 折叠 (3) 3(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6分) 久古典园林的花墙设计因吸收了扇的艺术造型而摇曳多姿,引人人胜。 B。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扇是从楚地出土的,有羽扇、竹扇、纨扇、蒲葵扇等。 C《枇杷山鸟图》、《烟岫林居图》等扇面意境深远,气势雄浑,有咫尺千里之感。 D(唐代艺术家在扇面书画中善用“边角”之景,产生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E。明代中晚期,新颖、灵巧、轻便的折叠扇一支独秀,取代了传统团扇。 P(我国的一些扇面,已成为扇面形状的绘画艺术珍品,为中外各大博物馆收藏。 G(越来越多的当代画家投入了扇面艺术的创作,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品位。 4(请任选所附的一幅扇图,作一简评。(3分) 5(有人说,现在都用空调、电扇,传统的扇子可以退出生活舞台了。你同意吗?请从两个方面说明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1题。(20分) 幸福的篮子 (俄)尤?沃兹涅先斯卡娅 有段时间我曾极度痛苦,几乎不能自拔。 一天,我路过一家丰地下室式的菜店,见一美丽无比的妇人正踏着台阶上来——太美了,简直是拉斐尔《圣母像》的再版!我不知不觉放慢了脚步,凝视着她的脸。因为起初我只能看到她的脸。但当她走出来时,我才发现她矮得像个侏儒,而且还驼背。我耷拉下眼皮、快步走开了。我羞愧万分„„瓦柳卡,我对自己说,你四肢发育正常,身体健康,长相也不错,怎么能整天这样垂头丧气呢?打起精神来!像刚才那位可怜的人才是真正不幸的人„„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长得像圣母一样的驼背女人。每当我牢骚满腹或者痛苦悲伤的时候,她便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就是这样学会了不让自己自怨自艾。而如何使自己幸福愉快却是从一位老太太那儿学来的。 那次事件以后,我很快又陷入了烦恼,但这次我知道如何克服这种情绪。于是,我便去夏日乐园漫步散心。我顺便带了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免得空手坐在那里无所事事。我穿上一件极简单、朴素的连衣裙,把头发在脑后随便梳了一条大辫子。又不是去参加舞会,只不过去散散心而已。 来到公园,找个空位子坐下,便飞针走线地绣起花儿来。一边绣,一边告诫自己:“打起精神!平静下来!要知道,你并没有什么不幸。”这样一想,确实平静了许多,于是就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 “如果您不急着走的话,”她说,“我可以坐在这儿跟您聊聊吗?” “当然可以!” 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您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 受。现在像您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什么不多见?’ “您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列宁格勒市中心,忽然看到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麻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之篮里。” “什么,幸福之篮?” “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您。您希望自己幸福吗?” “当然了,谁不愿自己幸福呀。” “谁都愿意幸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教给您吧,算是对您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甚至爱情。您这么年轻,也许会以为爱就是幸福。不是的。幸福就是那些快乐的时刻,一颗宁静的心对着什么人或什么东西发出的微笑。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的心就向您微笑了。我已把这一时刻下来,为了以后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之篮里了。这样,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的珍品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夏日乐园刺绣’的时刻。想到它,此情此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深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的衬托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您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您的凉鞋有点磨脚,您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 “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 “自从一位智者教我这样做以后。您知道他,您一定读过他的作品。他就是阿列克桑德拉?格林。我们是老朋友,是他亲口告诉我的。在他写的许多故事中也都能看到这个意思。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之篮。” 我谢了这位老妇人,朝家走去。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刻。回到家时,我的幸福之篮里已经有了第一批珍品。 6(作者写第一次偶遇,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7(第二自然段中包含多组对比,请简要概括。(3分) (1)妇外形:口口与口口 (2)“我”的心理:羡慕与口口 8(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老太太认为“我”在公园刺绣时呈现出现代都市的时尚美。 B(“那次事件”指的是“我”在菜店与“美丽无比的女人”相遇。 C(“我”是一个容貌俊秀、心地善良却又多愁善感的姑娘。 D(“我”的“幸福之篮”里第一批珍品是童年以来的美好时刻。 9(本文不仅叙说了动人的故事,而且教会我们如何编织“幸福的篮子”,那就是 。(3分) 10(第二次偶遇写得很有感染力,请指出其中运用的两种写作手法并举例说明。(4分) (1) (2) 11(朋友,在你的“幸福之篮”里一定也有许多珍宝,请和我们分享(可写一件,也可写一组,80字左右)。(5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2((1)水皆缥碧,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思书》) (2)脚著谢公屐, 。半壁见海日,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青霭人看无。(王维《终南山》) (4) ,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孟子》) (6)吾生也有涯, 。(《庄子》)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3—15题。(8分) 喜迁莺?端午泛湖 黄 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13(作品显示端午习俗的词语有龙舟、 、 等。(2分) 14(作品生动描写了赛龙舟的热烈场面,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3分) (1) 色彩 例子: (2) 例子: 15(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7分)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早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蚤食后,出门而望( ) (2)间乃一得( ) (3)更诣别塘求钓处( ) (4)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余疑钓之不善 B 皆毕食以出 动而掣之则无有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 无何,浮子寂然 D 亦知其趣焉 晴碧泛然 且焉置土石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饵钩而下之。 译文: (2)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译文: 19(文中画线句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2分) 20(“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这一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请展开想象拟写一段对话。(3分) 问: 答: 问: 答: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21—25趟。(12分)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于时年甫十有二矣。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次又读《史》、《汉》、《三国志》。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 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 其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 凡有异同,蓄诸方寸。 [注]?射策:应试。 ?谢:谢承,三国东吴人,著有《后汉书》。 23(作者少年时废习《尚书》而改习《左传》的原因是: 。(2分) 22(从画线句可见史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下面几个成语中对此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韦编三绝 B(披沙拣金 C(寻章摘句 D(穷形尽相 23(第一段表现作者读书涉猎之 ;第二段侧重表现作者治学研究之。(2分) 24(根据文意,下面对作者治学经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幼年已开始读班固的《汉书》和谢承的《后汉书》。 B(十一岁跟随父亲学《左传》,仅一年就诵读完毕。 C(十七岁遍览“前四史”及汉中兴以前历代正史文献。 D(二十岁参加殿试进用于朝廷,才得以遂愿专心研究史学。 25(作者认为“流俗之士,难与之言”,于是“凡有异同,蓄诸方寸”。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谈谈 看法。(4分) 写 作(70分) 26(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答案 一、80分 (一)(18分) 1((2分)杜牧 2((3分) (1)材料(1分) (2)团(圆)(1分) (3)纸、绢等(写出一项即可)(1分) 3((6分) A(3分) F(3分) 4((3分) (1)扇的形式美。无论是圆形的团扇还是折叠扇形都富于强烈的艺术美感。(2)扇面的艺术美。折叠扇书法艺术精湛,布局考究。团扇构图精美,以竹人扇,格调高雅。(写对一点得2分,写对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5((4分)要点:使用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等等。 理由充分 语言通顺 4分 理由较充分 语言一般2—3分 理由空泛 有语病 0—1分 (二)(20分) 6((2分)为写第二次相遇铺垫 7((3分) (1)貌美(1分) 体残(1分) (2)同情(羞愧、自责)(1分) 8((3分)A 9((3分)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1分),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2分) 10((4分)写作手法(如:细节、对话、景物、外貌描写等)(各1分) 例子(各1分,必须相配) 11((5分)内容真实感人,语言通顺 5分 内容较空泛,语言一般 3—4分 空洞无物,有语病 0—2分 (三)(5分) 12((5分)(1)千丈见底 急湍甚箭 (2)身登青云梯 空中闻天鸡 (3)白云回望合 (4)此中有真意 (5)威武不能屈 (6)而知也无涯(写对一空得1分) (四)(8分) 13((2分)角黍(香蒲) 斗巧 结彩丝(写对一个给1分) 14((3分)(1)浪花飞作湖间雪 红旗闪电(1分) (2)如:声音(1分) 画鼓喧雷(1分)(其他角度与例子也可) 15((3分)(1)动静映衬,鲜明对比 (2)寓情于景,韵味无穷(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五)(17分) 16((4分)(1)通“早”(1分) (2)间或(有时)(1分) (3)到(1分) (4)大多(全、都)(1分) 17((2分)C 18((6分) (1)把钓钩装上鱼饵投到水里(译出大意1分,重点词“饵”“下”各1分) (2)等到天黑回来,那些钓得的(鱼与午前一样(译出大意1分,重点词“逮” “比”各1分) 19((2分)未得鱼希冀得鱼,钓得小鱼期盼大鱼。 20((3分)符合情景,对答巧妙,充满情趣(3分) 尚合文意,语言平淡(2分) 游离文意,语言乏味(0—1分) (六)(12分)[七楼有此段的翻译] 21((2分)兴趣 22((2分)B 23((2分)博(广等)(1分) 精(深、专等)(1分) 24((2分)C 25((4分)要点、理由(3分)语言(1分) 『附录』译文 1. 我住在乡村平日赋闲,喜欢钓鱼游泳。我对钓鱼的门道并不精通,但也颇得其乐趣。每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可望见村中池塘,蓝天绿水,波光泛然,赶紧理好钓竿鱼线,带着提篮就出发了。到水塘边,找个水草很少的地方,投点鱼食下去吸引鱼儿游来,随后放下挂了饵料的鱼钩等候。蹲在一旁细观浮子,等到浮子动作起来,急提竿,就能得到大鱼了。但不知为何,浮子一点不动,我慢慢的牵引鱼线,但仍不动。等到手脚都累了,把钓竿固定在岸边,我从旁四下观察,浮子仍然是一动不动。大概有一小时之后,那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提竿一看又没有鱼上钩。我想,应该是有鱼在刺探饵料,很快会有鱼来上钩的了。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浮子又动了,跟前次浮子的动态不太一样,提竿钓到了一条鲫鱼,有四五寸长。我又想,既然有鱼来了,很快能钓到大鱼了吧。我起身等着,聚精会神,一有动静就能立刻提起钓竿,有时能钓上一条,但始终跟第一条差不多,没有出现大鱼。已经到中午了,肚子都饿了。我很想回去吃饭,但都忍着不回去继续钓鱼,直到村里人吃完午饭到田头来,我才收竿,拎了鱼回家。到家后,妻儿都问,有无钓到鱼。我则拿篮子给他们看,一笑以对。午饭后,我仍然出去钓鱼,还去了别的池塘找钓鱼佳处。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收获也就跟上午差不多。我有时在某个地方钓到条稍大的鱼,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但未曾能再钓到更多的鱼了,有时甚至一条都没有。我常怀疑是我的钓鱼技巧不熟稔,请教了经常钓鱼有经验的人,他们说也有类似的情况。 2. 我年幼的时候接受家庭教育,早早的学习文献经典。还是在十一岁时,就学习了《古文尚书》。常常苦于它的文字艰涩繁琐,难以记诵。虽然多次遭到责罚,但这方面的学业还是没有完成。曾经听到家父给各位兄长讲授《春秋左氏传》,往往会丢掉《尚书》去听讲《左传》。等到讲完了,就向哥哥们陈述。因而私下感叹:“如果让我读的书都像《左传》这样,我就不再懈怠了。”家父认为我的想法不同寻常,于是开始教授我学习《左传》,满一年后所有的讲解和记诵都做完了。这时我刚刚十二岁。当时,讲解的内容虽然不能深刻的领悟,但主要的意思也能弄清楚了。家父又让我广泛地阅读一些注解经义的书,(以求)能够精通这一本经书。但发现书中文字在“获麟”之事以后,就没有记载相关的事件了,期望看到剩下的部分,来增加自己的见闻。接着又读了《史记》、《汉书》和《三国志》。继而想要了解古今历史的沿袭变革,历代相互承接,于是把接触到同类的书籍都拿来阅读,也不需要借助老师的指导,从汉代光武中兴以来,到各种皇家史料的记录,虽然年龄只有十七岁,但是都已普遍的阅读了。 但在那时将要求取功名,参加科举,只好兼代研习揣摩,至于专门用心研读各种史书,我就没有闲暇的时间了。等到年过二十,通过了科举,在朝廷里作了官,到那时想着自己有了空闲,才得以实现了原来的愿望。游历来往于长安和洛阳之间,经过很多年的积累,无论公家还是私人藏书,都尽情翻阅。至于像某一代的史书,会有各家的分别,研读期间零星记载一些资料汇聚成册,对于各种不一的说法,没有用尽心力苦心揣摩,以求辨明真伪。再加上自己从小时候看书,就喜好谈论人物的是非曲直,我所感悟的道理,都出自我的内心,绝非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只言片语。所以,还是年少的时候,阅读班固、谢承的《汉书》、《后汉 书》,就奇怪《汉书》中不应该有《古今人表》,《后汉书》应该为更始帝刘玄立本纪。当时听到我这些疑问的大人们,一同责备我,认为小孩子知道什么,敢来非议先贤。于是我也就感到羞怯,以为是自己错了,无言以对。但在那以后看到张衡和范晔的集子,他们果然认为这两本史书有错误。这期间还有很多暗合古人的想法,不可胜记。从那以后才知道一般庸俗之人,难于和他们交谈。凡是自己有和前人不同的观点,我都予以保留,铭记在心间。 2006年上海秋考语文试卷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近年来,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逐渐引起关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一个城市是否可能或应该具有特定的色彩基调?什么样的城市色彩基调能够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质?如何从色彩这一设计角度使城市具有统一和谐、美丽宜人的景观,从而给生活于此的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体城市环境。 “城市色彩”在国内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以前实用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很少涉及城市这一对象,色彩这一论题没有被提升到城市的范围来进行探索。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城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色彩的实际运用是一个缺乏明确的问题,诸如“选择什么颜色”或者“喜欢什么颜色”这类问题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似乎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应该说,正是这种将色彩视为个人喜好的观念,以及城市景观品质意识的匮乏,使城市环境中的色彩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对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形成、保护和发展极为不利。针对城市色彩景观的研究,正是试图 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这一复杂的对象展开研究,最终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大中型城市,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具有功能特征的区域,以此为据可以建立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模式,即以建筑区域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角色和性质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以区域为单位的建筑及其他重要视觉元素的色彩景观控制。中心商务区往往因集中了城市的高标准建筑而具有城市标志的作用。像上海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商贸区,多以高层、超高层的写字楼、酒店或大型综合性建筑群为主,在控制策略上,应以色彩的调和为主。 商业区常常以商业街或商业广场等形式出现,其色彩一般是城市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应该注意的是,针对不同性质的商业区所应采取的控制策略是不同的。传统商业街所要传达的文化含量并不亚于其商业性,因此,色彩的处理应慎重,广告招贴和商品陈列应遵从传统方式,避免因色彩面积过大而破坏景观。而一般商业区以商业活动为主要目的,色彩多变、强烈冲击的视觉效果有时也不失为一种特色。但国内很多城市的商业区经常存在广告过多、过于杂乱的通病,相对而言,欧洲城市的商业区则要“安静”得多。 传统地方文化保护区是城市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体现,是保护地方人文环境和发扬其特色的重点所在,因此需要格外仔细地分析研究和慎重操作。对于确实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性建筑,外立面应以保护性清洗为主,尽量保留其原有的材质和色彩,绝不应盲目翻修粉饰,整旧一新。 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实施可以使城市成为舒适美观的人居环境,但如何正确实施则有赖于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和设计。只有尽快将这个研究课题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总体框架中去,并在研究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条例,才能使城市规划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对此进行有力的指导和管理。 1(作为城市面貌的重要信息之一,城市色彩可以反映城市的______________。 (2分) 2(根据文意,对“城市色彩”研究对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城市的色彩基调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B(城市每处重要建筑的外观色调应如何决定 c(怎样使城市的整体环境色彩调和美丽宜人 D(一个城市是否有可能形成特定的色彩基调 3,作者认为,商业区的色彩景观应如何控制?(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提到欧洲城市的商业区时用了“安静”一词。请推断“安静”的原因。 (4分) 5(请对文章主要内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 ?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春水》) ?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最纯真、也最伟大。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 ?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碧波万顷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 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井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6,课文中涉及到得五四新文化运动得重要人物有___________(除本文提及外)。(1分) 7,作者认为冰心是“世纪的见证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2分) 8,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3分)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 A(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第?段应归为第二层次。 B(第?段中引用了《春水》的话是为了阐明冰心对母爱的强烈渴望。 C(冰心文学世界中的两个基本意象都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柔情。 D(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 E(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F(冰心晚年笔耕不辍,创作风格愈加刚烈犀利,显示了疾恶如仇的性格。 10(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3分) 11(五四运动对冰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分) 12(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4分) (三)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任选5空)。(5分) 13((1)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朝露待日睎。(汉乐府《长歌行》) (4)___________,洛阳盛衰之候也。(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5)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6)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曹雪芹《红楼梦》) (7)仓禀实而知礼节,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四)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8分) [黄钟] 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 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文章冠世( ) (2)不跻大位( ) (3)盈其箱笥( ) (4)为时所排( ) 18(下列句子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 B(所以不欲观览 C(衣冠之士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20(从刘禹锡、李德裕德对话中,可以看出刘的意图是___________,李的态度是___________。(2分) 21(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3分) (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 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于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牑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ān 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22(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分)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得一项是 (3分) A(半野园自相国逝世后即遭废弃,早已不复昔日胜景。 B(陈君久居京师,日久天长,内心烦闷,想返回故乡。 C(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的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 D(陈君在粤西做官时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现并不相同。 24(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25(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2分) 26(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3分) 二 70分 27(作文 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6年上海秋考语文试卷答案 一 80分 (一)(16分) 1((2分)地区、民族和文化特征 2((2分)B 3((3分)(1)传统商业街应体现人文特色,色彩面积不能过大(2)一般商业区可以色彩多变,形成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4((4分)主管部门的严格管理(2分) 当地市民较高的城市色彩意识(2分)等等(如答“广告的适度和有序”给1分) 5((5分)例:“城市色彩”研究在国内是新课题。它试图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角度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应研究各功能区域所体现的特点,并对其色彩加以控制,最终使城市成为美观舒适的人居环境。 【摘要应对以下要点的具体内容略作说明: (1)课题性质(1分)(2)研究内容(2分)(3)控制城市色彩的依据(2分) (4)研究目的(1分)(给足5分为止)】 (二)(22分) 6((1分)如:李大钊、茅盾、叶圣陶、朱自清、郭沫若、郁达夫等 7((2分)冰心经历了整个世纪的重大事件 8((3分)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1分),都参与创造和建设(1分),都具有温情和人性(1分) 9((6分)D(3分)F(3分) 10((3分)倡导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儿童文学上的成就;晚年创作的影响。(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3分) 11((3分)使冰心走出狭小的家庭,成为有觉悟的新女性;让冰心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12((4分)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 分) (三)(5分) 13((5分)(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2)飞鸟相与还(3)青青园中葵(4)园圃之废兴(5)盈盈一水间(6)人情练达即文章(7)衣食足而知荣辱(写对一空给1分) (四)(8分) 14((1分)曲牌 15((3分)B 16((4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分),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分)。 (五)(17分) 17((4分)(1)居于首位(1分)(2)晋升(1分)(3)装满(1分)(4)排挤(1分) 18((2分)B 19((6分)(1)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2分)(大意连贯1分;“不足”1分) (2)(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4分) (大意连贯、省略部分补全,2分;“累”1分;“披”1分) 20((2分)向李德裕推荐白居易(1分)委婉拒绝(1分) 21((3分)文中将两人相比,是为了强调白居易和贾谊一样,虽然才能出众,却因遭人贬抑,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能。 (六)(12分) 22((2分)半野园的概况(1分)文章写作缘由(1分) 23((3分)C 24((2分)希望陈君能够像陈相国那样,努力建功立业,而不要一味贪恋富贵生活。 25((2分)如:委婉含蓄、借题发挥等 26((3分)应有辩证认识: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 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2007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9分) 父爱无价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和他那年轻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都非常热爱收藏艺术品。他们一起环游世界,并且只把最好的艺术珍品添加进他们的收藏品中去。它们被挂在他们家中的墙上,装饰门庭。当这位日渐衰老的鳏夫看着他那惟一的儿子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家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当他们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进行交易时儿子那高超的鉴赏力以及敏锐的生意头脑。 那年冬天,他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因此,这个年轻人离开了家,奔赴前线,为国而战。才过了短短的几个星期,这位老人就收到了一封电报,说他那至爱的儿子牺牲了。心神狂乱的老人孤独寂寞地独自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圣诞节的早晨,一阵敲门声唤醒了这位神情沮丧的老人。他打开房门,看见一位手里提着一个非常大的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礼。 士兵向老人自我介绍道:“我是您儿子的一位朋友。我有一些东西要给您看。”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露出一张纸。他轻轻地把它展开,原来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正是他那至爱的儿子。虽然,这幅画不是出自一位天才画家之手,自然也称不上是天才之作,但是它对那个年轻人脸部的细节特征把握得很准,可以说是惟妙惟肖。 睹物思人,看着儿子的肖像画,老人仿佛又看到了儿子一样,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强忍住悲伤,向眼前的这位士兵道谢,并说他将把这幅肖像画悬挂在壁炉的上方。 儿子的这幅肖像画成了他最为珍贵的财产,它使得他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无价珍品的兴趣也黯然失色。他还经常对邻居们说,这幅画是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春天到了。可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却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据老人的遗愿,他所有的绘画珍品将在新的圣诞节那天拿出来拍卖。 圣诞节终于到了。那些艺术品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了拍卖现场,热切地盼望着竞买那些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绘画珍品。 拍卖会由拍卖一件任何一家博物馆的藏品目录上都没有的绘画作品开始。它就是那个老人儿子的肖像画。拍卖师向众人征求一个拍卖的底价,但是会场里却像死一般沉寂。 “有谁愿意出价100美元买下这幅画吗,”拍卖师问道。 仍旧没有人说话。又过了一会儿,从拍卖厅的最后面传来一个声音:“谁要买那幅画啊,它只不过是他儿子的肖像画。快把那些珍品拿出来拍卖吧~” 顿时,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 “不,我们必须首先拍卖这一幅,拍卖师答道,“现在,谁愿意买下他儿子的肖像画,” 最后,老人一个并不富有的朋友说话了:“10美元你愿意卖吗,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买下它了。” “还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拍卖师大声问道。拍卖厅里越发安静下来。片刻之后,他喊道:“10美元一次,10美元二次„„好,成交~” 拍卖槌重重地落了下来。顿时,拍卖厅里人声鼎沸,庆贺声不绝于耳,有人叫道:“现在,我们可以竞买那些珍品了吧~” 此刻,拍卖师无声地环顾了一下群情激奋的观众,郑重地宣布:“拍卖到此结束~按照这位老人,当然也就是肖像画中那位儿子的父亲的遗愿,谁买下那幅肖像画„„”拍卖师顿了一下,遗憾地看了看众人,“谁就可同时得到他所收藏的全部珍品~” 1(第一自然段提供的信息,对小说情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一项是:(2分) A(父亲是以为富有的且日益衰老的鳏夫 B(儿子是一位具有生意头脑的收藏建。 C(父亲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欣慰和自豪 D(父子俩热衷于收藏世上最好的美术品 2(获得儿子肖像画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系列细节描写,请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肖像画在无人愿买的情况下,被老人“一位并不富有的朋友”十美元拍的,他竞买动机判断不合理的一项是:(2分) A(因为念及旧谊 B(被老人父爱感动 C(为使拍卖顺利 D(不忍画像受冷落 4(拍卖大厅“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的用意是:(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小说的结局方式使我们联想到美国小说家__________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2分) 6(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8分) 【甲】 1769年,匈牙利工程师制作了一台会下国际象棋的机器,这台“设计巧妙”的机器,实际上是将一名棋力出众的棋手隐藏在其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冒牌货”。然而,2006年,当世界冠军棋手克拉姆尼克与电脑“深弗里茨”对抗时,却少有人将这台机器同237年前的“冒牌货,,进行类比。两者本质上差不多,只不过这次,棋手换成了软件程序员,不用置身在机器之中。 长期以来,人们对人与人、一对一的争锋对抗一直津津乐道,如古罗马的角斗士,拳王阿里的三次卫冕战。如果这种对抗发生在两位英雄之间,带有某种“巅峰之战”的意味,观众们一定更会为之如痴如醉。 电脑和人类棋手在棋盘上的对抗,实际上也具备了这种让人迷恋的“巅峰之战”的特征。只不过,从体力的角逐变成了脑力的对决。从10年前的卡斯帕罗夫对决“深蓝”,到今天的克拉姆尼克对决“深弗里茨”,棋盘上面对面的是两个极致:一边是人类智慧的“偶像”,另一边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偶像”——电脑。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很多人对电脑怀有“偶像崇拜”的心态,越是不了解电脑,越觉得它神秘,甚而有些“恐怖”。因为它看起来,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和控制,而最可怕的莫过于你感觉自己无法控制它,这个“硅怪物”似乎已经凌驾于人类之上。 从施瓦辛格的《终结者》系列,到基努李维斯的《黑客帝国》三部曲,这些创下票房纪录的电影,讲述的都是人创造的智能机器挣脱人类控制,进而用各种手段“统治地球”的故事。但是,有科学家却明白无误地表示,他看不到电脑有全面战胜人类的可能,因为理论上。电脑是只会因循而不会创造的。 战胜电脑,其实就是战胜人脑。实际上,任何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如此。即使电脑战胜了人脑(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新标杆,这于“人类的尊严”毫无损害。 当F1的传奇冠军舒马赫以200多公里的速度冲线时,没有人会觉得,这部F1赛车损害了同样以速度和技巧称冠的刘翔的威名。我们已经看透了汽车,看透了这背后其实是置身于驾驶舱中车手之间的对抗,进而为之欢呼。那么,即使克拉姆尼克可能再也无法战胜电脑,我们同样也应该为之欢呼。 【乙】 “更深的蓝”在关键的第六局赢了棋王卡斯帕罗夫。荧屏上可以看到现场棋迷屏息凝神观看比赛,随即又看到棋王双手掩面陷入苦思,以极端痛苦的表情宣布败北。这是有史以来电脑第一次打败人类棋王,也是卡斯帕罗夫称霸以来首度落败。 电脑战胜人脑,智慧的定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令人深思。《纽约时报》报导中曾提到棋王卡斯帕罗夫采用了“功能论”的观点,把智慧锁定在它的功效与成果上,但是IBM反而没有那么看得起“更深的蓝”,他们的观点是“智慧至少应该代表一种可以从失误中学习的能力,而这一点却是‘更深的蓝’办不到的”。他们还认为,“智慧也应该包含情感和意识”。 这真是可圈可点的一句话,如果是人类智慧,它必须包括它的失误与挫败。然而,在这个情感及意识过程中所有的喜怒哀乐(人生如棋啊!)以及随之产生的错误与失意,都是人类高贵的挫败。惟有在不断挫败中奋起,不屈不挠去追求或达到更崇高的理想,才能让人性与灵性在超越胜败中取得和谐一致。即使阿城《棋王》中的那位“棋王,,王一生碰到“更深的蓝”,也会同样败在它的手里,因为“盲棋”正是电脑记忆的拿手好戏,它能够在一瞬间考虑2亿着棋,如此以一敌七的盲棋又何足道哉!但是“更深的蓝’’永远不懂一盒乌木篆字的棋子与一副用牙刷柄磨成的棋子的区别,也不理解为何王一生在赢棋之后,呜咽着,哭喊着,怀念他的母亲。 还有,当“更深的蓝”打败了棋王,它胜利的喜悦在哪儿? 时间 1989年 1996年 1997年 2002年 2003年 2005年 人 卡斯帕罗夫卡斯帕罗夫 卡斯帕罗夫 克拉姆尼克 卡斯帕罗夫 亚当斯 机 深思 深蓝 更深的蓝 深弗里茨 深青年 九头怪蛇 结局(人:机) 2:O 4:2 2.5:3.5 4:4 3 :3 0.5:5.5 7(甲文第二自然段“巅峰之战”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8(甲文作者说“即使克拉姆尼克可能再也无法战胜电脑”,但“我们同样也应该为之欢呼”。 说说“为之欢呼”的理由。(2分) 9(乙文描述卡斯帕罗夫失败时“极端痛苦的表情”,作者的用意是 。(2分) l 0、比较两文的异同,完成下表的填空。(4分) 甲文 乙文 电脑的缺陷 (1) 电脑不会从失误中学习,没有情感和意识 电脑战胜人脑 这是人类创造力的新标杆,无损于人类的尊严 (2) 11(对甲、乙两文论述重点概括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甲:人机胜负的本质 乙:人类挫败的原因 B(甲:人机胜负的本质 乙:人类智慧的内涵 c(甲:人机差别的表现 乙:人类智慧的内涵 D(甲:人机差别的表现 乙:人类挫败的原因 12(阅读附表,分析概括表中信息,并转换成一段文字(80字左右)。要求:可以分要点说明;不必详述具体数字;不必评论。(5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五空,5分) 13((1)_____________,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3)疏影横斜水清浅,_____________。(林逋《山园小梅》) (4)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龚自珍《已亥杂诗》) (5)雄发指危冠,_____________。(陶渊明《咏荆轲》) (6)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7)行到水穷处,_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别业》)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4—16题(8分) 梦寻梅 方岳 野迳深藏隐者家,岸莎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注:金貂是汉代的官饰,玉华是唐代的宫殿名。 14((2分)诗中显示“隐者家”特征的事物和场景有“黄叶拥篱”、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分)围绕“寻梅”,颔联前句表现了寻梅的___________,后句突出了得梅的___________。 16(诗的结尾是诗人跳出梦境后的感慨,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太尉朱崖公,两出镇于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寺,因访别于老僧院公曰:“弟子奉诏西行,祗别和尚。”老僧者熟于祗接,至于谈话,多空教?所长,不甚对以他事。由是公怜而敬之。煮茗既终,将欲辞去。公曰:“昔有客遗筇?竹杖一条,聊与师赠别。”亟令取之,须臾而至。其杖虽竹而方,所持向上,节眼须牙四面对出,天生可爱。且朱崖所宝之物,即可知也。别后不数岁,再领朱方,居三日,复因到院,问前时柱杖何在。曰:“至今宝之。”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太尉多蓄古远之物, 云是大宛国人所遗竹,唯此一茎而方者也。 [注]:?空教:佛教。?筇:竹名。 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前任罢日___________ (2)由是公怜而敬之___________ (3)亟令取之___________ (4)至今宝之___________ 18((2分)古代文人素爱竹,且喜以竹自喻。从朱崖公以“方竹”为“所宝之物”,可以推断他所崇尚的是( ) A(廉洁刚正之人 B(喜爱收藏之人 C(高雅清正之人 D(好奇尚巧之人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3分)老僧“规圆方竹”的做法,为什么使朱崖公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21((2分)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寓意(15字以内)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 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则牙则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則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22((2分)根据文意,最能概括本文所论“英雄”本质特点的成语是????。 23((2分)下列四种关系,能准确概括画线句所论“英”与“雄”关系的二项是( ) A(相互对立 B(相互转换 C(相互依赖 D(相辅相成 24((3分)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相者一定是聪明秀出的人,但未必是胆力过人的人。 B(为将者一定是胆力过人的人,但未必是聪明秀出的人。 C(为相者只有通过为将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D(为将者兼有了为相者的智慧就可以成为英雄。 25((2分)根据文意,项羽和刘邦虽同为“英雄”,其结局却不同,是因为项羽________;刘邦________。 26((3分)本文论辩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简要评析。 二 70分 27(作文: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有过很多很多的地方,我们来过又离去;有过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经历又忘记;有过很多很多的朋友,我们相识又分开„„未曾有过的那份感悟,岁月把它轻轻送来。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1(C (2分) 2(渲染老人对儿子的至爱无价;与下文拍卖会众人对肖像画的冷落形成对比。(4分) 3(B (2分) 4(要点:渲染气氛,制造悬念,揭示心态,突出主题(4分) 5(欧亨利(2分) 6(参考角度:作者,读者,拍卖师,竞拍者,父亲等(5分)(二)7((2分)最高级别的对手之间的较量(如答“英雄与英雄之间的较量’’给1分) 8((2分)人机大战实质上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智慧的较量,无论谁输谁赢都是人类智慧的胜利。(如答“战胜人脑,是人类创造力的新标杆”给1分) 9((2分)强调人类智慧中包含了情感和意识(或:对比说明电脑没有情感和意识) lO、(4分)(1)电脑只会因循而不会创造(2分) (2)这是人类高贵的挫败(2分) 11((3分)B 12((5分)图表内容概述(2分)分析(2分)语言(1分) 例:从1989年到2005年,国际象棋人机大战进行了六次。前两次人占绝对优势;中间三次人机水平趋于接近;末次,机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三)13((1)云青青兮欲雨;(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3)暗香浮动月黄昏(4)化作春泥更护花(5)猛气冲长缨(6)小人喻于利(7)坐看云起时(四)14(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15(艰辛(执着),欣慰(欣喜)16(诗人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2分),而不愿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2分)(五)17((1)终止、结束(2)喜爱(3)赶紧、立即(4)把„„看作珍宝18(C19((1)朱崖公请(老僧)拿出(竹杖)来观看,结果发现老僧已把方竹杖削圆并涂上油漆了~(补省略1分,“规圆”1分,意思连贯1分)(2)朱崖公反复感叹了一整天,从此不再去看望那个老僧了。(“弥日”、“目”各1分,意思连贯1分)20(先前朱崖公对他“怜而敬之”,是把他看作一个高雅之人。通过此事,朱崖公发现他是一个俗人。(3分)21(美,贵在自然天成和与众不同(2分)(六)22(智勇双全(2分)23(CD(2分)24(C(3分)25(英分少;英分多(2分)26((3分)参考角度:1)结构:层层推进论证,严谨而有条理。2)写作方法: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正反说理,透彻有力。3)语言: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包豪斯”是一所由工艺学校和艺术学校合并而成的艺术设计学校。二十世纪初成立于德国魏玛。 ?“包豪斯”这个名字有些特别。德文“Bau”指建造和建设。“haus”的意思很多,可指房屋、住房、家园,也可指世家、企业、公司、商号等等。创建者为学校取名“包豪斯”,有“建设者之家”的意思,以区别于传统的经院式的教育机构。 ?学校的名称特别,来就学的人也与众不同。招收的学生有刚从战场回来的,有工匠,有流浪汉,有失业者。年龄从17岁到40岁都有,约三分之一是女性。当然,更特别的还是学制和学习内容。 ?学校的创建者认为,必须形成一个新的设计学派来影响本国的工业界,否则一个艺术家就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学校设立了纺织、陶瓷、金工、玻璃等科目。学生进校后先学半年初步课程,然后一面学习理论课,一面在车间学习手工艺,三年之后考试合格,可以取得“匠师”资格。学校强调自由创造,反对因袭模仿。在设计中重视实用需求,摒弃虚浮奢华;讲求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反对附加的修饰和包装。他们注重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采用不对称的构图法,灵活多样、造型简洁,他们的造型艺术风格被称为“包豪斯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建筑中,也体现在器皿、家具、灯具、织物等物品的设计上,家具中的钢管椅子就是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有人以为包豪斯的成就在于创立了现代艺术教育和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创建者的明确目标,是要彻底摧毁传统的关于艺术的“神话”,这是包豪斯的理念中最具革命性的核心。包豪斯所尝试的,是把艺术从贵族和富人的高堂华厦中、从艺术的“神坛”上解放出来。它要让艺术家变成这样一种人,即能用他的灵感和技艺为千千万万人塑造美、营造舒适生活的工作者。换句话说,在包豪斯的观念中,艺术家的任务,是让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平凡的工人、农民、小职员,都过上“人”所应该有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 生活的尊严。因此,包豪斯人不认为替普通人设计水杯之类的日常用品是雕虫小技,相反他们把这类事看作一项庄严的事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建立起现代艺术教育的基础,其目的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在他们看来,现代的艺术家,应该以米开朗基罗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的力气,来设计一个水杯。他的任务,是要在一个普通的水杯上探索和体现美的极致,让美贯穿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每一个平凡细节当中。包豪斯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这样的理念。师生们纷纷走上社会,他们的设计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包豪斯的成功证明了:艺术的成功并不只是关乎造型、关乎设计,实际上,它还关乎信念,关乎社会。 ?当然,任何像包豪斯这样大胆的革新行为,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误解和攻击是不可避免的。二战爆发前,它被迫关闭了。但被查封的是有形的包豪斯,而无形的包豪斯,即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是无人能够查禁的。时至今日,包豪斯的影响随处可见,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观念。这就是艺术,它不依靠权势和奢华,却往往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更长久的印记。 1(以下对“包豪斯”的介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原本是一所工艺学校。 B(最初是建设者的宿舍。 C(由学校的创建者命名。 D(不是一所正规的学校。 2(与传统的经院式的学校相比,包豪斯的学生大多来自__________(2分) 3(根据第?段,概括包豪斯的相关情况(4分) (1)主要学习内容:艺术理论与__________ (2)设计对象:建筑物与__________ (3)作品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段中“神话”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2分) 5(包豪斯艺术能“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更长久的印记”,是因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3分) (1)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拍下来。也是这一天,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做:《第一朵荷花开了》。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2)杭州还有什么, (3)杭州有茶。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4)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湖边绿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5)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驰出的。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6)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粉白、粉红、粉绿、粉兰,开在公园的绿阴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绿色的大伞~总是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7)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很忧伤的词句:“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8)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西湖里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本、文天祥、龚自珍、鲁迅。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9)清诗人袁牧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10)“重西湖”,因了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因为苏东坡。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太守苏东坡。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她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11)“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来送行。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好山色~”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12)“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13)“重西湖”,还因为杭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14)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复习户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 (15)杭州,兼具历史和浪漫,兼具传承和创业。这些年有一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杭州有有断桥,有孤山。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16)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6(写出高中课本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_______________(1分) 7(第(1)段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第(5)段“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2分) 9(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2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6分)( ) A(作者写杭州人爱喝茶是为了表明杭州人追求悠闲与散淡的生活。 B(爱打伞是杭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伞也是西湖风光的美丽点缀。 C(西湖的价值就在于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隽永诗文。 D(张苍水临刑前绝呼”好山水”,既赞叹了杭州山水,也书法了故国情怀。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西湖的美好风光,是为了强调西湖是世界的旅游胜地。 F(文章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方式,主要为了赞美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 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12.文末说“不,不仅是一种享受„„”,请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5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1)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2)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司马迁《史记 屈原列传》) (4),,,,,,,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 (5)落木千山天远大,,,,,,,。(黄庭坚《登快阁》) (6),,,,,,,来者犹可追。(《论语 微子》) (7)良辰美景奈何天,,,,,,,。(汤显祖《牡丹亭》)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8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中的意思(4分) (1)统过幹( ) (2)访以当时之事( ) (3) 幹雅自多( ) (4) 不矜小节(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 A(博涉书记 B(幹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1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想通的两项是(2分)( ) A(作《师说》以贻之 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欲以立身扬名耳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 21.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3分) ,,,,,,,,,,,,,,,,,,,,,,,,,,,,,,,,, ,,,,,,,,,,,,,,,,,,,,,,,,,,,,,,,,, ,,,,,,,,,,,,,,,,,,,,,,,,,,,,,,,,, ,,,,,,,,,,,,,,,,,,,,,,,,,,,,,,,,,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铅椠:指写文章 ?较然:明显 22(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1分)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24.“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2分) 25.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__________(2)__________ 26.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3分) 二 70分 27.作文 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 70分)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15分) 1.(2分)C 2.(2分)平民阶层 3.(4分)(1)手工艺(1分) (2)生活用品(1分) (3)实用、简洁、有创造性(写 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给2分) 4.(2分)故弄玄虚、不切实际的认识 5.(5分)(1)有创新精神(2)坚持为普通民众服务(3)作品设计精美(答对一点给2分, 答对三点给5分) (二)(23分) 6.(1分)《阿Q正传》(或《药》、《祝福》、《非攻》) 7.(2分)杭州有着对美的希冀和体会 8.(2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树多(1分),生活环境优美(1分)。 9.(2分)(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答对一点给1分) 10.(6分)B(3分)D(3分) 11.(5分)(1)西湖环境优美(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西湖人有抱负和气度(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 12.(5分)内容(如传承文化、承担责任等)(3分)语气与原文衔接(1分)语言(1分) (三)(5分) 13.(5分)(1)暴霜露,斩荆棘(2)术业有专攻(3)举类迩而见义远(4)染柳烟浓(5)澄江一道月分明(6)往者不可谏(7)赏心乐事谁家院(写对一空给1分) (四)(8分) 14、(1分)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15、(3分)D 16、(4分)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五)(17分) 17、(4分)过:拜访。访:咨询。雅:一向。矜:注重。 18、(2分)C 19、(2分)A D 20、(6分)(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3分)(省略部分补全1分;倒装句式1分;“异”1分) (2)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3分)(“以”1分;“卒”1分;“至于”1分) 21、(3分)敢于直言;善于识人;不重名利。(答对一点给1分) (六)(12分) 22、(1分)才智所在,一焉而已 23、(3分)B 24、(2分)(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酌古”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1分),增强了论证的气势(1分)。 25、(3分)(1)(史书中)所记载的英雄缺乏才智的事例 (2)英雄具备才智但前人未能分辨的事例(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26、(3分)是为了探究、参酌历代治国用兵的成败得失(2分),为后人提供借鉴(1分)。 2008 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小小说在我国其实原来就有,外国也有。但由于中国近些年来小小说比较流行,读者面很广,于是才把“小小说”当成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值得探索。 ?小小说并非单指短小的小说。短小,只是它的外部特征。小小说仍然可以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短篇小说的一般特征,小小说都是应该具备的。但是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小小说是短小的,从里到外都是小的。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断。这个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最重要的是发现。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并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并且,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 ?小小说虽然不大可能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但可以有一点哲理,不过不能在里面进行完整的哲学的思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浅。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篇小小说发表了,创作过程并未结束。作者还可以继续想下去,读者也愿意和作者一起继续想下去。这样,读者才能既得到欣赏的快感,也得到思考的快感。追求,就意味着还没有达到。追求是作者的事,也是读者的事。小小说不需要过多的热情,大喊大叫,指手画脚,是会叫读者厌烦的。小小说的作者对于他所发现的生活片断,最好超然一些,保持一个客观者的态度,尽可能地 不动声色。小小说总是有个态度的,但是要尽量收敛。可以对一个人表示欣赏,但不能夸成一朵花;可以对一件事加以讽刺,但不辛辣。小小说作者需要的是聪明、安静、亲切。 ?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一枝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莱,不能把一个短篇小说拧干了水分,紧压在一个小小的篇幅里,变成一篇小小说。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很紧、很局促。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仿宏伟之自然。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小幅的画尤其要讲究“笔墨情趣”,小小说也需要精当的语言。古人论诗时说,七言绝句就像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写小小说也应如此。小小说最好不要有评书气、相声气,不要用一种半文不白的轻佻的语言。小小说当有幽默感,但又不是游戏文章。小小说不宜用奇僻险怪的句子,如宋人所说的“恶硬语”’。小小说的语言要朴素、平易,但有韵致。 1(“小小说”又可以称为 。(1分) 2(第?段中的“慧眼”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小小说也包含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B(小小说应对客观事物保持收敛的态度。 C(小小说也能包含完整的哲学的思辨。 D(小小说的题材应该储存一段时间。 4(第?段中“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5(文章从 ?主题的表现?手法上的特殊性? 四个方面,依次说明了小小说的特点。(4分) 6(作者在第?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3题。(22分)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象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藉。 ?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渡流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7(作者在第?段中叙写了古镇石板的 。(1分) 8(第?段“铁血内涵”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9(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是(3分) ? ? 10(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3分) 1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6分) A(作品以“石板”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显得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B(第?段总写河下镇古色古香的风貌,由面及点,引入对石板的描述。 C(第?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以青灰色的镇子来衬托石板的古老 D(第?段提到皇帝的辇乘曾经过古镇,揭示了石板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原因。 E(第?段的第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笔触从历史转向现实。 F(本文将叙述、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语言舒缓流畅、娓娓道来,读来清新自然。 12(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3分) (l) (2) (3) 13(纵观全文,简析作者的思想感情。(80字左右)( 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5空,按前5空顺序评分] 14 .(1)所谓伊人, 。(《 诗经?蒹葭》) (2)横柯上蔽, ; ,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3)水因地而制流, 。(《 孙子?虚实篇》) (4) ,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素骥鸣广陌, 。(陶渊明《咏荆轲》) (6)年年岁岁花相似,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7)凡人不可貌相, 。(无名氏《小尉迟》)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5,17 题。(8分)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涣,绿阴亭午但闻鸡。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5(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 。(l分) 16(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17(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7分) 岁己未,河朔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是物不死,旱胡得止,”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 厌、镶:古人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小数:小法术。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 ) (2)人情初不怿也( ) (3)弥月不解( ) (4)岁卒以空( ) 19(在下列加点的词中,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2分) A(请诸帅而释之 B(而谓我之愆 C(未几而雨 D(某谢而觉 20(“人无复议驴”的原因是 。(2分)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 )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 2 )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22(作者撰写本篇寓言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 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 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 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 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 ?,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节选自《史记?乐书第二》) [注] ?廉肉:乐声的低沉短促与婉转圆润。?方:原则。?缀兆:指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 列位置。 23(《史记》、《 》、《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1分) 24(本文认为,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和 。(2分) 2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音乐的产生源于感情的自然流露。 B(人们的感情变化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 C(音乐应足以使人快乐,但不能流于形式。 D(音乐节奏可使舞者动作整齐、进退有序。 26(作者认为“乐”能带来“和”。“和”具体表现在(3分) (1) (2) (3) 27(统治阶级企图把《雅》、《颂》确立为音乐(诗歌)的典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3 分) 2008 年上海春考语文卷答案 一、80分 (一)( 16分) 1(( 1分)微型小说 2(( 2分)能发现“天生得来”的、“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 3(( 3分)C 4(( 2分)生动形象地说明小小说的语言应该精当雅致 5(( 4分)材料的选取(2 分)语言的运用(2 分) 6(( 4分)指出“留白”之处(l 分)阐述(3 分) (二)( 22 分) 7((1分)来源(由来) 8((2分)抗敌御侮、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9 .(3分)(1)首尾照应(l分)(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2分) 10((3分)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11((6分)C D (答对一个给3分) 12((3分)(1)小镇的经济繁荣(l分)(2)小镇的文脉深厚(l分)(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l 分) 13((4分)要点:(l)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三)( 5 分) 14((5分)(l)在水一方(2)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3)兵因敌而制胜(4)矮纸斜行闲作草(5)慷慨送我行(6)岁岁年年人不同(7)海水不可斗量(写对一空给1分) (四)(8分) 15(( 1分)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 16(( 3分)B ( 3分)A ( l分) 17(( 4分)要点: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 2 分)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2分) (五)(l7分) 18((4分)(l)属下(2)愉快(高兴)(3)满(4)年成(写对一空给l 分) 19((2分)AD 20((2分)驴被释放后不久,就下了一个月的雨,事实证明驴不是“旱之由”。 21((6分)(l)如果杀了我真的对人有好处,我怎么会吝惜我这条命呢,(3分) (“何”l分,“爱”l 分;意思连贯1分) ( 2)天灾流行,人民自然会遭受到祸害,这管(干、关)我什么事呢,(3分)(“摧”l 分,“何”1分;句式1分) 22 . ( 3 分)讽刺统治者的无知(轻信无稽之言)和无能(相信封建迷信)。 (六)(12 分) 23((l 分)汉书 24((2分)声音、动静、节奏(写出一点给l分,写出两点给2分) 25((3分)C 26((3分)(l)君臣和敬(和顺恭敬)(l分)(2)长幼和顺(和睦顺从)(l分)(3)父子兄弟和亲(和睦相亲、和睦亲近)(l分)。 27((3分)3分:认识全面,分析具体,语言通畅。 2分:认识能体现思辨性,分析不到位。 1分:认识单一,缺乏思辨。 0分:答非所问。 二、70 分 28(作文 以“细徽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l)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8年上海秋考语文试卷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 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夸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采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l.第?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 。(2分) 2.第?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_ (2分) 3.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4.阅读第?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3分) 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序右)(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灯笼红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问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 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6(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 _。(1分) 7(阅读第?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2分) 8(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2分) 9(第?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3分) 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11(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3分) 12(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 以评析。(5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 (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_ ,在昼犹昏;__ ,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 _。(苏洵《六国论》) (3)_ _,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4)_ _,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 (5)何时倚虚幌,_ _。(杜甫《月夜》) (6)潭中鱼可百许头,_ 。(柳宗元《小石潭记》)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 __。(《中庸》)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 _(篇名)。(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2分) 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1分) 25(第?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_ _ (2)_ _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二、70分 27(作文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80分 (一)(15分) 1(2分 具体说明城市地标聚焦了城市的魅力(1分),彰显了城市的特色(1分)。 2(2分 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1分)新地标(建筑或景观)(1分)。 3(3分 B 4(3分 两者互相协调,城市新地标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答对一点得2分) 5. 5分 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一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2分,必须出现三点:国家馆、斗拱造型、“故宫红”色调。答出两点得1分),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1分,必 须出现两点:地区馆、江南园林的理念)。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1分),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幢憬(分)。 (二)(22分) 6(1分 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汉子 (必须答出“热切盼望”或者意思相近的说法) 7(2分 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答对一点得一分)。 8(2分 留下的印象时间已经久远;都是不完整的、片断性的;美好的。 (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9(3分 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1分)。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1分)。 影响有物质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1分)。 10(6分 C E 11(3分本文语言本色、平实(1分)。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1分),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分)。 12(5分“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1分),“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1分)。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1分),也具有内在的关联(1分),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1分)。 (三)(6分) 13((6分) (1)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2)如弃草芥。(3)草木有本心。(4)其人虽已没。(5)双照泪痕干。(6)皆若空游无所依。(7)知耻近乎勇。 (四)(8分) 14(1分《游褒禅山记》 15(3分 B 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五)(8分) 17(4分 (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18(2分 B 19(6分(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 20(2分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21(2分 深明大议(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六)(13分) 22(2分 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23(3分 C 24(1分 动 25(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 26(4分开头交待了“寻秋”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2008年上海秋考语文试卷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 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夸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采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l.第?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 。(2分) 2.第?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_ (2分) 3.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4.阅读第?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3分) 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序右)(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灯笼红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 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问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6(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 _。(1分) 7(阅读第?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2分) 8(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2分) 9(第?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3分) 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11(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3分) 12(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5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 (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_ ,在昼犹昏;__ ,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 _。(苏洵《六国论》) (3)_ _,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4)_ _,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 (5)何时倚虚幌,_ _。(杜甫《月夜》) (6)潭中鱼可百许头,_ 。(柳宗元《小石潭记》)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 __。(《中庸》)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 _(篇名)。(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2分) 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1分) 25(第?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_ _ (2)_ _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二、70分 27(作文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80分 (一)(15分) 1(2分 具体说明城市地标聚焦了城市的魅力(1分),彰显了城市的特色(1分)。 2(2分 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1分)新地标(建筑或景观)(1分)。 3(3分 B 4(3分 两者互相协调,城市新地标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答对一点 得2分) 5. 5分 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一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2分,必须出现三点:国家馆、斗拱造型、“故宫红”色调。答出两点得1分),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1分,必须出现两点:地区馆、江南园林的理念)。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1分),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幢憬(分)。 (二)(22分) 6(1分 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汉子 (必须答出“热切盼望”或者意思相近的说法) 7(2分 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答对一点得一分)。 8(2分 留下的印象时间已经久远;都是不完整的、片断性的;美好的。 (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9(3分 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1分)。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1分)。 影响有物质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1分)。 10(6分 C E 11(3分本文语言本色、平实(1分)。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1分),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分)。 12(5分“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1分),“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1分)。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1分),也具有内在的关联(1分),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1分)。 (三)(6分) 13((6分) (1)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2)如弃草芥。(3)草木有本心。(4)其人虽已没。(5)双照泪痕干。(6)皆若空游无所依。(7)知耻近乎勇。 (四)(8分) 14(1分《游褒禅山记》 15(3分 B 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 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五)(8分) 17(4分 (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18(2分 B 19(6分(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 20(2分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21(2分 深明大议(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六)(13分) 22(2分 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23(3分 C 24(1分 动 25(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 26(4分开头交待了“寻秋”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2009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7分) 手工是一种遗产 冯骥才 ?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用双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无论盖房造物,还是做饭制衣,都由双手来完成。但这还不够,双手还要去实现人类对更精美事物的追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于是,从生活的智慧、技术的发明直到审美理想便都由双手来体现。由于审美进入十指,许多艺术相应而生。 ?在遥远的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中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手成了心灵最灵便的工具。故而,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是愈聪明;同时,不同民族的双手又具有自奇特的本领和气质。 ?手工中智慧与技术的含量是长久以来一代代积累而成的。在漫长的的传衍过程中,不断冒出来一位又一位工匠。他们心灵手巧,聪明过人,或是在技艺上做了这样或那样的绝妙的改进和创新,或是在审美情趣上做了一些提升,受到人们的认同。这些新的技艺或审美便自然而然地融进传统的手工中去。精湛的民间手工全是千锤百炼的。但是,在没有专利的时代,手工中至关重要的绝技是世袭或以师徒方式单传的。如果艺人没有后嗣,技艺的传承便会中断。面对广元三星堆那些“纵目神灵”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我们已无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开这厚厚的青铜;也无法知道他们用何种技术把坚硬的玉石切割成纸板一样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细腻与光滑。大量的手工技艺生生灭灭,随其自然,这也是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 ?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里。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从文明的传承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一次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属于手工的时代,工业文明属于机器的时代。由于机器的能力与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这一转型急剧而猛烈,所向披靡,故而抛弃手工在所不惜。然而,人们在生活中只会关心物品的本身,不会关心造物的手段——到底是机械还是手工。等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如今,市场开始青睐手工制作的陶艺、锻打的铁艺和种种编织的手艺,为之标上高价。市场的规律是“物以稀为贵”和“按工计价”。人们认可这种高价,是因为手工制品纯朴、生动,带着人的气息。人用双手触弄和制造这些物品时,总是渗透着心中的想法、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而且不会重复。这是机器制品不具有的。在冷峻的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的时代,手工给人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就像那些仿古餐厅中摇曳的烛光。 ?然而,遗产的意义远非如此。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因此,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 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 ?人类放弃手工,使用机器,是伟大的进步。但我们用时还要记忆手工。因为—— ?放弃手工是为了文明的发展;记忆手工是为了文明本身。 1(有人认为第?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简述理由。(2分) 2(对第?段中举“青铜面具上的方孔”例子的主要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中国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 B(说明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 C(说明许多手工技艺的传承现在已经中断。 D(说明当今社会的手工文明正在日益衰弱。 3(第?段中画线部分“文明的转型”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4(综观全文,概括手工遗产的意义。(6分) (1) (2) (3) 5(根据文本信息,用对话形式介绍“机器”与“手工”各自的主要特点(对话形式如下,不超过80 字)。(5分) “ ”,机器说道。 “ ”,手工说,“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 题。(20分) 无限玄机 南帆 ?伸手将一枚棋子拍在木制的棋盘上,铿然有声。黑白两色的棋子盖在圆形的木盒里,无声无息地沉睡。然而,只要将这些棋子搁到棋盘上,它们就会像被施了魔咒似地活起来。黑白相间,一人一手,如此简单的设计将在棋盘上演绎出无数的故事。乾坤,天地,阴阳,黑白——许多时候,简单就是无限玄机的起源。有时我会暗暗庆幸:幸亏围棋盘仅仅纵横十九道。世事如棋,这句话一点儿不假。 ?对于一些人来说,下一盘围棋绝非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找一个相当的对手,来到一间清雅的厅堂,沏一壶浓茶,屏退左右。紧锁双眉,寂然凝思。或者经天纬地,或者钩心斗角;激烈的心智搏杀绝不亚于刀枪相向,终局数子的心情犹如大将军收拾旧山河。这么一盘棋可以不断品味,再三复盘,每一手的回忆都伴随着得意、懊恼、后悔、惊讶、愤怒、犹豫。当然,这种棋没法多下。胜者的骄傲或者败者的壮烈都有沉甸甸的重量,负担一局棋的精力以及心理能量得渐渐地积累,谁能每时每刻都在巅峰上过日子呢, ?当然,多数的凡夫俗子还是将围棋视为富有人间烟火气息的乐事。一群人相聚斗室,几盘棋草草铺开。棋盘上好勇斗狠,率性而为。输了就输了,一把抹去重新开始。下这种棋谈不上修身养性,但是能杀一杀棋瘾。 ?围棋有一个文质彬彬的雅号:手谈。然而,不管如何礼仪周到,坐到棋盘跟前就是要争一个胜负。某些棋手对于胜负耿耿于怀,即使处在极度劣势之中亦不轻言放弃。相反,命悬一线的局面反而激起了他们的强大斗志。打破常规,冒险犯难;精密计算,妙手迭出;出其不意地漂亮一击,终于力挽狂澜于既倒。这些棋手常常被称之为“胜负师”。胜负的压力驱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启动心智,赢得逆转的机会。人类历史上,许多天才的战役均是争胜负的产物。以命相搏的时候:人们必定使出了全身的气力。 ?但是,胜负可能在另一些棋手那里成了莫大的负累。尤其是胜负事关重大的时候,他们开始患得患失。一着不慎,数十万奖金或者一辈子的英名就要泡汤,于是犹犹豫豫,不敢放手一搏。权衡再三,他们多半还是要拐回熟悉的旧辙安全运转。所以,人们屡屡感叹“大赛无名局”。 ?抛开了胜负的计较,一身轻松,人们或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灵感,甚至收获一些超越攻城略地的奇思妙想。我曾经赢过棋友一局。复盘的时候,我询问他布局时的一着怪棋是什么意思。他一抬下巴,傲然答道:“我觉得下在那里富有诗意!”这种不凡气度迄今仍然让我景仰。既存有胜负的责任心,又不拘泥于胜负而缩手缩脚,二者的平衡几乎是人生的一门学问。渴望功名或者追慕散淡,聚敛财富或者享受生活,入世兼善天下或者出世独善其身,这些问题何尝不是如此, ?围棋具有令人敬畏的复杂性,千变万化,鬼神莫测。一手棋并没有好与差的绝对规定,评价这一手棋必须考虑到它与周围全部棋子所形成的关系——这种思维给我的启示超出了许多术语纷繁的哲学著作。一个局部处理不好的时候,干脆扔开不管,静待时局之变——这种迂回背后是何等的气魄和智能~尖、跳、罩、压,挖、碰、点、扑,围棋之中各种近身格杀的技术令人眩目。然而,围棋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术语:本手。老老实实本分的一手,常 常消弭了眼花缭乱的聪明劲儿。这就是“大道”与“小技”的差别了。围棋的另一个有趣的术语是“平常心”,这句话算不上深奥,但,知易行难。 ?围棋的特点是手数多,一局棋两三百手不稀罕。所以,围棋让人心胸开阔,不必固执地逞一时之勇。棋手的全部实力分摊在每一手之中,初期的优势或者失误可能在漫长的行程之中一点点丧失或者扳回来。如同万米长跑一样,围棋的奇迹是一步步地积累起来的。孤立地说,四个黑棋才能围死一个白棋;然而,两三百手棋绕来绕去,寥寥的几个子就可能噎死一块大棋。这就是奇妙。 ?进入中年,年轻时的种种爱好逐渐被放弃。但是,围棋从来没有从我的心中后撤。围棋将是我永远的念想。 6(第?段中成语“钩心斗角”典出《 》。(1分) 7(根据第? ? 段文意填表:( 2分) 棋手 不同表现 对比的表达效果 胜负师 (1) (2) 负累者 为名利所累,患得患失,不敢放手一搏 8(第?段画线句中“不凡气度”在文中是指 。(2分) 9(用成语分别形容第? 段中“大道”与“小技”两种棋法的特征。(2分) 大道: 小技: 10(对本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6分) A(通过记叙棋盘上演绎的无数故事,体现了围棋具有令人敬畏的复杂性。 B(本文第?段运用排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棋手搏杀时的惊心动魄。 C(围棋的奇妙往往在于看似山穷水尽,却能峰回路转、绝地逢生。 D(文中“妙手迭出”、“力挽狂澜”、“鬼神莫测”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题意。 E(本文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物及人地阐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F(本文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于一炉,揭示了“无限玄机妙的内涵”。 11(本文结尾说“围棋将是我永远的念想”,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4分) (1) (2) 12(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以高中教材中的一篇现代文为例,阐述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3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 .(1)寻声暗问弹者谁,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归有光《项脊轩志》) (3)推此志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纤纤擢素手, 。(《迢迢牵牛星》) (5) ,万物生光辉。(《长歌行》) (6)复行数十步, 。(陶渊明《桃花源记》) (7)人无远虑, 。(《论语?卫灵公》)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4,16 题。(8分) 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背景资料】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五十九岁的叶梦得卸任归居吴兴。此词为他独登卞山绝顶亭时北望中原的抒怀之作。 14(作者“惆怅”的原因是 。(2分) 15(与作品中画线句所寄寓的情怀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 D(廉颇老类,尚能饭否, 16(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3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永州龙兴寺息壤记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 《史记?天官书》及《汉书?志》有地长之占,而亡其说。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昔之异书,有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帝乃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其言不经见。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 【注】?陬(zōu):角。?甓(pì):砖。?锸:铁锹。?禨(jī):吉凶征兆。这里用作动词。相信吉凶征兆。?甘茂:秦丞相。 息壤:秦国地名。 17(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 ) (2)其人鬼且禨( ) (3)而亡其说( ) (4)其言不经见( ) 18(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圆其说 B(不胫而走 C(降龙伏虎 D(貌合神离 19(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2分) A(鲧窃帝之息壤 B(岂帝之所爱耶 C(余恐学者之至于斯 D(而唯异书之信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其之敢夷。 (2)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 21(简述本文的思想意义。(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7题。(13分) ?江西之境,其山奇秀,而水清泻,委折演注,至于南昌,则山益壮、水益大,故生人禀是气者,多能文章,而其为文又能脱略其鄙朴之质,振作其委靡之体。故言文者,未有先于江西。然习俗之弊:其上者常以怪诡险涩为能事,以造语至不可解为绝妙。其次者泛取耳闻经史子传,下逮小说,无问类不类,钞袭近似而杂举之,以多为博。而下者,乃突兀其首尾,轻重其情状,轻重其情状,以文为事。呜呼,此何为者哉!大抵其人,于学无所养,于德无所蓄,假以文其寡陋;而从之者,亦乐其易能。无怪其祸之至此,不可收拾也。 ?即以江西为文者论之:欧阳文忠公、王文公、曾南丰?非其人乎,执笔诸君亦尝取其书而读之,凡己之所为,合于此三君否也,苟不合,则己之谬可知也,而曾不出此,何也,盖三君之文,非止发于天资而已也。其通今博古,养德制行,所从来者远矣,宜乎乐为寡陋而为能者不知恩也。如此而欲以文自命,则亦惜乎秀气之委?者矣。悲夫,岂独学者之咎哉~岂独学者之咎哉~ ?南昌刘君资深,以其子应文之文求教于余。观资深之意,深有望于其子矣。应文之笔端,清而健,信乎山水秀润之所钟者,设有可望者也。余于江西有情,特以忧江西之文敝者,而告之应文,愿应文勉之哉。 (选自元朝虞集《 南昌刘应文文稿叙》,有删改) 【注】?曾南丰:曾巩。 ?委:聚集。 22(本文为什么以景起笔,(2分) 23(第?段中“习俗之弊”指的是以 为 、以多为博、以文为事。(2分) 24(概述第? 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2分) 25(对本文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正反结合 B(虚实相生 C(古今对比 D(先叙后议 26(本文阐述的为文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7(本文在勉励后生善于求教方面给我们有益的启示。请联系课文《师说》的内容,谈谈求教的重要性。(3分) 二 写作70分 28(作文 有一幅画,画面上有四盏灯,每盏灯的后面有一句话: 第一盏灯最亮——我有一个想法,去做~ 第二盏灯略暗——可以做吗,试试看吧。 第三盏灯昏暗——周围的人都不赞成去做,很难吧, 第四盏灯最暗——既然这样,那就算了吧。 其实,这四盏灯都可能会出现在我们心中,你怎么选择呢,根据以上材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 阅读 80分 (一)(17分) 1((2分)认为使用不妥的,可从语法角度分析,也可从词义辨析的角度判别(近义词词义的辨析或词语的搭配),指出其主谓搭配不当的语病。 认为用词恰当的,可从“聪明”一词不仅体现人类双手的灵巧和神奇,而且说明它凝聚着能工巧匠的智慧的角度分析。 要点:理由充分,与观点一致,得2分;理由不充分,与观点一致,得1分;缺乏理由,与观点不一致,得0分。 2((2分)A 3((2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4((6分)(1)带给人们怀旧的人文温馨(2)见证工匠的聪明才智(3)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4)蕴含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写出一点给2分。四点中写出三点给6分。) 5((5分)要点: 机器特点:千篇一律;通过档案资料保存;能力和效率高 手工特点:注入个性(不会重复,无法复制);口传心授、绝技单传;感性和悟性,给人怀旧的人文温馨感受。 给分要点:机器特点2分,手工特点2分,对话形式1分。 (二)(20分) 6((1分)阿房宫赋 7((2分)(1)对胜负耿耿于怀,不言放弃,力挽狂澜。(2)突出两类棋手对胜负的不同境界,表达作者对“胜负师”的敬佩。对追求功利的“负累者”的否定:胜负之争的过程及带来的不同后果显示了围棋的无限玄机。 8((2 分)下棋时抛开了胜负计较,一身轻松。 9((2 分)大道:朴实无华、返朴归真。 小技:眼花缭乱。(意对即可) 10((6分)C、D 11((4 分)(1)围棋中蕴含着无限玄机。下棋给人带来无限乐趣。(2) 棋如人生。作者从下棋中获得处世为人的感情。 12((3 分)略。(联系课文内容1分,分析1分,表达1分) (三)(6分) 13 .(1)琵琶声停欲语迟(2)旧时栏楯,亦遂增胜(3)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札札弄机杼(5)阳春布德泽(6)豁然开朗(7)必有近忧 (四)(8分) 14((2分)(1)感慨自身孤独寂寞(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2)虽有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因年老闲居在家,心有余而力不足,遂生无奈之感 15((3分)C 16((3分)要点:平易质朴(平实如话,质朴无华,平中见奇)1分;找出作品中依据1分,评析1分。 (五)(16分) 17((4分)(1)承担(顶着)(2)迷信鬼神(3)同“无”,没有(4)常 18((2分)B 19((2分)B、C 20((6分) (1)因此寺庙中的人都把它看成是神异的现象,没有人敢铲平这块鼓起的土。(得分点:神、夷、宾语前置句“人莫之敢夷。”) (2)甘茂在息壤订盟,大概是以为这地方也有这一类(土地自己生长)的情况吧。(得分点: 盟、盖、是) 21((2 分)要点:批判鬼神迷信,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六)(13分) 22((2分)要点:(1)突出江西山水之灵气,点明江西人为文灵气之由来。(2)为下文阐述作文之道不只得益于山水之灵气作铺垫。 23((2分)奥(怪、诡、险、涩);妙(好、佳、巧、美、绝)。 24((2分)(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造成文风不正后果的责任不只在于学者。或可答:过错不只在于所学文风不正,更在于不务根本(养学与蓄德)。 25((2分)B 26((2分)要通今博古,养学蓄德。 27((3分)举例1分,阐述1分,表达1分。 可联系的文中句子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010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留存工业文明的记忆 ?19世纪60年代起,外商开设的工厂,主要集中于苏州河北和黄埔江西岸。进入21世纪,这些老工厂虽然没落了,但苏州河畔的老厂房与仓库群落除了极少部分被损坏或改建外,大多数还得以保存。 ?1990年,我住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界口的一家宾馆,左可俯瞰尚未开发的浦东,右可欣赏浦西外滩那排上海地标性的万国建筑群。上海的历史告诉我,这江岸水畔的许多老工厂、老仓库是这座名城的历史记忆,它们都还在,保留也大都完整。在这座城市重新发展的时代,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应该告诉人们在发展与保存之间,如何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保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 ?对于环境与建筑的保护,我们一直局限在那些大家都认为有高度历史的或文化价值的部分,而对于那些历史不算久远,或者根本就不被认为有特殊意义的环境与建筑,对于那些相对只是绿叶角色的城市建筑环境都非常漠视。我们虽然可以拆掉这些旧工业文明的老建筑, 建造一大批摩天大楼,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下一代子孙就要开始批评我们曾经的鲁莽了,?我们要世代居住的这座城市已经失去了一段记忆,而那是上世纪中国城市最骄傲的工业文明具象的记忆。所以我认为应该保护她,尽可能留下她美丽或者被人认为不很美丽的有形的载体。 ?我的行动是,选择租用其中一栋建于1933年中期的砖木结构老粮仓和一座1923年建成的美国通用电气老工厂,作为设计对象。 ?老粮仓周围的环境杂乱不堪。门前是水果批发摊位。东边是垃圾码头,半开放的小厨房到处都是。我唯一想做的是一切还原,把加建在上面的附属物一一剥离,才能显示她的美丽,显示原先建造时她的风采。 ?具有储藏功能的老粮仓,原有的砖木结构空间是灰暗的。为了把它改造成建筑设计事务所,我们便大开天窗,引入自然光线,让空间变得明亮起来,再间隔成一个个非常个人化的空间,突出现代感,从而实现了一个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使用功能。为了防止破坏历史空间的原相,整个仓库里没有用一滴油漆,用来修复的建筑材料也都是从一些拆迁的地方买来的。今天,她果然美妙无比地站在了苏州河畔。 ?对于这座老电厂,我决定采取原相封冻法,将珍贵和有趣的痕迹原样保留下来。我认为那是最好的设计,那是时间的设计,是历史的设计。这座老工厂,长200公尺,宽15.5公尺,高14公尺,其间没有任何柱子或间隔,末端直抵黄浦江岸。老电厂的附属码头,曾经是一座货轮可以直接开进来装卸货物的船坞式工场,次第建造的大大小小形态不同的建筑与空间,更是我们这些向来就喜欢变化求异的创意设计人的最爱。 ?中国许多城市中的旧产业建筑面临着被拆的命运,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其实,那些产业建筑即便是结束了原有的功能寿命,它们的物质寿命依然长久。宽广、开阔、自由度高的空间,完全可以经得起使用功能的多次变更;有历史记忆的空间,因为差异会变得更加丰富且有趣味,也就能激发创造力。 ?随着老粮仓改造的完成以及设计事务所的迁入,一批艺术家陆续来到苏州河畔,租下了大大小小的仓库,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河两岸有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等工作室一百多个,聚集了一千多位艺术工作者。 ?我一直希望优秀设计人才能聚集在一起,相互观摩,相互激励,打造出属于这座城市的创意产业文化;更希望保存好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做不好,也将努力帮助下一代的年轻人做好它。 1、(2分)第?段中“有形的载体”指的是 旧工业文明的老建筑 。 2、(1分)第?段空格中应选填的一项是„„„„„„„„„„„„„„„( B ) A、既然 B、因为 C、因此 理由: 城市将失去一段记忆是下一代子孙批评我们的原因 。(2分) 3、(3分)下列举老粮仓例子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 与老电厂作比较,突出了事务所个性化特征。 B 说明由外围到内部的改造过程是比较合理的。 C 具体说明原样保留是改造老建筑的一个原则。 D 已成功案例具体说明改造老建筑的一种做法。 4、(4分)从全文看,第?段划线句中“更好的平衡点”是指什么, 保留旧产业建筑的外貌,变更其使用功能。 。 5、(4分)作者希望一代代人努力保存好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你对此有和评价, 在上海城市正处于重新发展时提出,有现实意义; 在许多城市旧产业建筑面临被拆的背景下提出,有普遍意义; 认识到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完成,有长远意义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1分)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 凝 ?那时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城市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的前后左右只有不到一米远的清楚。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 ?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雾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你那被雾染着的发梢和围巾,你那由腹中升起的温暖的哈气。 ?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两条腿是僵硬和平衡的;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嘴里得叨念着“呛呛呛,七呛七„„”;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止。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如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6、(2分)第?段中画线句运用叠词的表达效果是 突出了大雾使枯草呈现出霜花簇拥的美丽, 并有一种音韵美 。 7、(3分)第?段中多次用“不知所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个“不知所措”总起下面路灯、车辆和人的“不知所措”, 强调大雾使城市失去了往常的秩序与规则, 为下文“我”的得意忘形铺垫 。 8、第?段中画线短语的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三个短语的顺序与?到?的内容照应; 语意逐步推进, 作者先写大雾使周遭与自己阻隔起来, 再写因“阻隔”而产生“驾驭”的感受, 最后与黑夜的阻隔比较, 突出只有大雾才能使自己清晰地注视自己 。 9、第?段对“我”步态的描述富于变化,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作赏析。 先用比较舒缓的语言节奏细描四种步态, 再用短句组成排比概述其他步态, 节奏越来越快,最后用不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已进入得意忘形的境界, 巧妙地传递出情绪的变化 。 10、(3分)第?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 大雾中的你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常态的你我,是本真的, 这种难得的状态使我更加珍惜 。 11、(4分)下列对标题“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C ) A “你”指的是不期而遇的那位和文中的“我”。 B 用第二人称“你”增加了与读者沟通交流的亲切感。 C 大雾是一种消除了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阻隔的象征。 D “得意忘形”表明“你”已处在自我陶醉的境界中。 E 标题陈述的事实意味深长,激发了读者遐想与思考。 12、(3分)结合作者在雾中的感悟,简析《荷塘月色》中月夜下的荷塘对朱自清的意义。 朱自清独处在月夜下的荷塘边,获得了心灵上片刻的自由与宁静。 这与大雾使作者获得心灵的自由呢类似 。 (三)默写。(5分)【任选5空,超过5空,按前5空评分】 13、(1)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2)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 。 (柳永《八声甘州》) (3) 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 (4)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 (5)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 (王安石《登飞来峰》) (6)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 (白居易《放言》) (7)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 (《易•乾》)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真州绝句 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直, 清人评曰:“第四句乃此诗精彩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请客之法也。但主客须要照应相配。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痕,了不可得。” 14、(2分)诗歌的第四句描写了 渔家在夕阳染红的江水边柳树下卖鱼 的景象。 15、(3分)这首诗融情于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描写自然美景和江村风情, 抒发了安宁悠闲和舒畅愉悦之情 。 16、(3分)清人称道这首诗主客“照应相配”。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说的理解。 主句中“树”与前面的“柳”照应, “红”(或“半江红树”)与前面的“日斜”照应, “卖鲈鱼”与“钓人居”照应。 这些都说明此诗主客照应相配,自然契合 。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 樟树滩违衢州二十里,岸有大樟树,故以名滩。余以二月初十晚泊滩上,欲登岸往观之,会天雨,道湿不可行。已而雨歇,月朦胧欲出,轻云蔽之,余与同舟六七人,呼从者秉炬上。居人燎其干以垣,枝叶皆扶疏垂垣外。余辈先入门视其干,高数丈,分数枝,四面横斜而下,余辈手相牵环抱之,凡六人乃周,更上一二尺则更大矣。其枝干披离甚古,往往出人意外。顶甚平,可列坐十余人,非梯不能上也。秉炬照之,但见纠结轮囷,蜿蜒攫拿,若群龙相斗。枝之出于垣外者皆成干,屈曲下属地。其北一枝尤奇,直入土中,大数十围,类自为一树,不属于干者。然其文理皆成龙形,腾挪宛转,若龙之升于天。自垣内视之,则系干之别枝若虹之垂地,首尾无端不可测。居人以为神,祠而祀之。 呜呼~樟乃名材。而其托本也大,其植基也固,含日月之精,受雨露之润,多历年所,遂魁然独出其奇于人间。而彼榆栎之属,拳曲臃肿,无故而离立于其旁,何为也哉 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樟树滩违衢州二十里( 离开 ) (2)大数十围,类自为一树( 好像 ) (3)而其托本也大( 根 ) (4)而彼榆栎之属,拳曲臃肿( 类 ) 18、(2分)下列加点词与“祠而祀之”中的“祠”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 D ) A 会天雨,道湿不可行 B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C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 道芷阳间行 E 侣鱼虾而友麋鹿 19、(2分)下列加点词与“若虹之垂地”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A 则系干之别枝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 耳得之而为声 20、(6分)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凡六人乃周,更上一二尺则更大矣 (“凡”、“周”、前一个“更”各一分。) 总 共 六 人 才 能 合 抱 , 再 上 去 一 二 尺 树 围就更大了 。 (2)枝之出于垣外者皆成干,屈曲下属地 (定语前置、“垣”、“属”各一分) 延 伸 到 墙 外 的 树 枝 都 成 了 树 干 , 弯 弯曲曲地垂 到 地 。 21、(4分)本文的寓意一是: 赞美才德出众者 ;二是: 贬 斥混 迹 于 才 德 出 众 者 中的庸碌小人 。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外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地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 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 ?昔虞伯生?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注】?元熙:东晋最后一个皇帝恭帝年号。?虞伯生:元朝文学家。邵子:邵雍,北宋理学家。 22、(1分)高中课文《论语七则》中,孔子责备“子路之愠”的原句是“ 君 子 固穷 ,小 人 穷 斯 滥 矣 。 23、(2分)第?段中作者认为“君子之处世“应做到 不受外界环境左右 。 24、(3分)对第?段中“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理解正确的一项„„„„( C ) A 人间因为陶潜作品而变得洁净高尚了。 B 陶潜作品中没有庸俗卑下的世俗之见。 C 陶潜作品使读者的精神境界获得升华。 D 陶潜与读者同时超然于世俗尘垢之外。 25、(3分)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选择一组对比,分析其作用。 司 马 迁 作 品 中 的 慷 慨 不 平 之 气 与 陶 渊 明 作 品 中 的 冲 平 和 对 比 , 突 出了 作者对安命乐 天 的 追 求 ;将 闾 巷 小 夫 不 能 处 穷与 君 子 安 于 困 窘 作 对 比 , 强调个人的 修 养 对 于 安 命 乐 天 的 重 要;孔子 盛 赞 颜 渊 与 责 备 子路对比, 突 出 自 古 以 来 身 处 困 窘 尚 能 安 命 乐 天的不易。 26、(3分)概述作者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的原因。 作 者 仰 慕 陶 渊 明 安 命 乐 天 的 人 生 态 度, 自 己 当 时 处 在 失 意 困顿之中。 二 写 作 (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年轻的营养师曾经在城里工作多年,生活安定,事业有成。两年前他们回到家乡,承包鱼池、树林、和农田,还开了网上店铺,介绍产品的营养价值,展示劳作的情景,销售产品。最近,他们又想邀请顾客来参观自家的鱼塘树林。 【翻译】 樟树滩离衢州有二十里,因为岸边有很很多粗大的樟树,所以用樟树来命名水滩。我在二月初十的晚上乘船停泊在樟树滩,想要登上岸去看看,恰好天下大雨道路泥泞不能行走。不久雨停了,月亮朦朦胧胧好像升起来了,谈谈的云遮蔽了月亮,我和同船的六七个人,喊来随从拿着火把一起前往。那里的居民围绕着树干砌墙,枝叶茂盛纷纷垂到墙外我们走进门先看大树,大樟树有几丈高,四面有很多树枝横长斜长着,我们手牵着手环绕合抱这棵树,总共六人才能合抱,再上去一二尺树围就更大了,它的枝干披散着显示出十分古朴,常常出人意外。树干的顶上很平坦,可以依次坐十多个人,没有梯子不能够上去。拿着火把照着大树,只见大树枝干缠绕,盘旋屈曲,蜿蜒爬行相争相夺,像群龙互相争斗。延伸到墙外的树枝都成了树干,弯弯曲曲地垂到地。树的北面一根枝干更加奇特,笔直地插进土里,有十围这么粗,好像是自成一树,不属于树干的旁枝。然而它的花纹和线条都形成龙的形状,腾云驾雾回旋,就好像龙飞升到天上。从墙内看,原来是树干的旁枝,好像彩虹垂到地面,首尾都看不见,深不可测。那里的居民认为是神,建造了祠堂来祭祀它。 唉,樟树是著名的木材,而那棵樟树依托树根长得那么高大它种植的根基是那样的牢固, 蕴含着日月的精华,接受雨露的滋润,经历了许多年,于是在人间长成与众不同奇特高大的树。而那些榆树栎树之辈,盘旋屈曲粗大笨重,无缘无故地并立在它的旁边,为什么呢, 【翻译】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阅读司马子长的《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愤恨抑郁不平之气,这种情感很激烈不能抑制。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对于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常常在与自己的个人情感,决不会因为一地一时的遭遇而改变,而自己随着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假设遇到不幸而处境困窘,那么用来使其心志平静,使他的性情得到愉悦,也一定有其中的道理。至于像那些道德修养不高的闾巷小人,一旦他的心意不快乐,(或:一旦不符合他的心意),悲伤哀怨憔悴的神情表现在眉目之间,这大概就是孔子赞美颜渊,而责备子路的恼怒,我看古代能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的人是很困难的。 不久前我看了陶潜的书集,书中表现出淡薄平和,潇洒自然,闲适地处在权势地位之外,不只是不被困窘所困扰,而只是把困窘当作一种娱乐。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1],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2]。以为君子之外世,轻重之衡[3],常在于我,决不当以地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4]。设不幸而处其穷[5],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6],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7],而责子路之愠见[8],古之难其人久矣[9]。 已而观陶子之集[10],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11],悠然势分之外[12],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13]。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14],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15],谓为大节[16],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17]。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18],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19]。昔虞伯生慕陶[20],而并诸邵子之间[21]。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1]司马长子:即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继承父亲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因替不得已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而受宫刑之辱。从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一百三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多有抑郁不平之气,后人认为是他个人遭际的反映。 [2]勃勃:兴盛的样子。 [3]轻重之衡:指对于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 [4]迁徙:变化,改易。 [5]设:假设。处其穷:指陷入困难的境地。 [6]闾巷小夫:指道德修养不高的一般平民。 [7]孔子: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开创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其言论事迹主要见于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编辑的《论语》一书。亟(qì):屡次。美:赞赏。颜渊:即颜回,是孔子得意的学生,孔子常常称赏其品质。如《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发以,回也不愚。”《论语•雍也》:“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始,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8]子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鲁国人,为人好勇。愠(yùn):怒,怨恨。“愠见”语出《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大意是: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来。子路怨恨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虽穷,还是坚持着,小人一穷就无所不为了。”对子路的行为加以责备。 [9]难其人:认为能做一个“平其心志,恰其性情”的人是困难的。 [10]陶子:即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隐居,后人称靖节先生。他以写田园诗著名,有自然朴素之美。有《陶渊明集》。《晋书》《宋书》均有传。 [11]脱落:疏阔,洒脱。《梁书•处士传•何点》:“心游物表,不滞近迹;脱落形骸,寄之远理。” [12]势分(fèn):权势、地位。 [13]融融然:和乐的样子。尘查(zhā)俗垢:指节俗间的尘土污垢。查同渣,即渣滓。 [14]推:发扬光大。 [15]元熙:东晋最末一个皇帝晋恭帝的年号(419—420)。易代:指宋武帝刘裕灭亡晋朝并取而代之,建立刘宋王朝。 [16]大节:指陶渊明忠于司马氏的东晋王朝,不肯做刘宋王朝的官员。《宋书•陶潜传》云:“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17]安命乐天:即乐天知命,指乐从天道的安排,安守命运的分限。语出《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18]憯(cǎn)于肤:使身体受伤痛。 [19]蚍蜉(pí fú)聚散:比喻无关宏旨的小事情。作者认为晋宋易代,在陶渊明看来,本不足道。 [20]虞伯生:即元代著名学者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历官国子助教、集贤修撰、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卒谥文靖。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元史》有传。慕陶:仰慕崇敬陶渊明。据《元史》本传,虞集“早岁与弟盘同辟书舍为二室,左室书陶渊明诗于壁,题曰陶庵;右室书邵尧夫诗,题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 [21]邵子:即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哲学家。好《易》理,居洛阳三十年,名所居曰安乐窝。卒谥康节,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宋史》有传。 [22]扁:用如动词,即题扁于室。
/
本文档为【上海市高考卷语文&#40;2006-2010&#41;&#40;春、秋季&#41;&#40;附答案&#41;&#46;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